鸾门心法要论

 

恭接玉旨开着新书

钦差  南宫孚佑帝君 

诗曰:玉旨颁来降道场。天恩畀命拱衡堂

      鸾门心法今披露。普化苍生教义方。

圣示:今夜赉诏降尔道场是也。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凌霄,日理万机,无时不以苍生为念!嗟叹今世道人心,为功利所蒙蔽,致灵根每萎颓,虽有各大教门善慧之士,致力代天宣化,弘传大道;各宗教阐述真理玄机,度化人心不遗余力。唯道魔并降,虽有善慧之根,须慎情欲魔障,乃至智慧晦暝

   今日有南瞻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神人代天宣化,各尽输诚,无违所命;且数年来普化苍生迭有建树,奉旨著书,启渡迷津,功昭著。

朕心大悦,乃再敕旨一道,命由文梓橦帝君领命降尔道场,每逢星期五期,砂盘木笔,开着新书,题其颜曰:“鸾门心法要论”,再命由正鸾生勇笔王生奇谋为主着,为期一年,完功缴旨,至希尔堂神人各自用命,输诚效劳,以尽代天宣化、普度众生之职命。书成之日,定当论功赏。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癸酉年五月廿日

 

文昌帝君 

吾奉玉旨,每逢星期五期,降尔道场,开着“鸾门心法要论”一书。此后将近一年之时期,可与诸生共为著书大命而努力。今夜吾先为本书作自序。

    夫,门传教,至今已达三千余年,虽在华夏民族之宗教信仰传承之中,未如三教之大放异采,各领一时之风骚。唯在近世以来,道应鸾门,天数当兴,鸾脉普传,乃至于台疆一地,宗教文化大受鸾门普化之影响,而从人道为立己本,再由提倡三教合一之理论,而融各家之长,凝聚各教信徒之力,大力推动代天宣化之使命,而匡时寿,以振人心向善也。

    忆昔日,天运衔转,人世善心日,乃至五圣领命下凡,宏开沙盘普化之大道。时至今日,台疆一地,颇负盛名之门圣地,亦难以枚举,故此印证道应鸾门,当无疑义。

    唯三教各有心法及其奥义,历经各代智圣觉者之加以光前裕后,努力传承,因而儒、道、释三教教义,各个广为流传,深植人心,并致遍布各阶层之间。独有门,乃以沙盘木笔请神降,藉以传布圣训,启度迷津。是以故,未有专论著作鸾门心法,以资传世。实则鸾门心法,亦与三教相同,代代传承,俱有归属。只因鸾门心法,降在正一身,而正生又有入世受羁绊于俗情,乃招致鸾门心彰。

    际值末法时期,天心垂鉴,乃降赐心法,汇论成书,以资传世。一则可使众生明悟鸾门领命之不可轻忽,再则亦属门传道有所凭藉也。职是故,本书之着,容或有所深奥艰涩之处,但绝非一般述论之著作可比。深愿众生阅书,用心体会,先去浮躁,静心潜性,必有所得也。

文昌帝君序于台懿敕拱衡堂

天运癸酉年五月廿七日

 

虚宫元始天尊 

圣示:吾为“鸾门心法要论”一书作序。

夫,心法也者,不外乎诀窍之传承。凡属市井九流巧艺,各个有其奥妙,欲求完善,其艺诀窍不可失传,绵延不断,终可发扬光大,甚至尤胜前艺,修道者亦如是。

前人行持道程,知其崎岖坎坷之所在,可资后进者之殷;而巧艺有所失传,乃因人之秘技自珍,但修道者却无虞前之不传,因大道乃由天而降,人无以秘技自珍也。

天降大道,除因应天运、人运以及会元转化之机,均所刻意安排天书传世,以为启迪修道者之智慧。综观各大教门传世经典之作,即在因应当时人文社会形成而流传;后由智慧圣觉者,潜修默悟而口传;后由文字著书立说而流传,虽其形式不一,但为后进者启蒙,无疑义也。

门,古称圣门,乃为圣人教化之圣地。故,入者,已如沐春风,身受薰陶,而得潜移默化之功;正身立己,推而化人,而门著书立说,允为各宗教之冠,文风独冠群伦,乃在于此。唯各教有其心法传承,何独鸾门心法,犹未着论传世,此乃天数使然。门应运宏兴,亦在近代廿余年,故此天心衡赐,始如今,赐旨着造。

今尔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因缘际会,虽已早定,但获此著书殊荣,仍属可贵。书已着造,当体天命职责而行,则天人神共体用命,书成之日,颁行寿得洛阳纸贵之风行,则史上,永其功,亦属万载难逢之良机也。

际值著书之前,吾仅以数语,除为申贺之意,并用以为勉为序

虚宫元始天尊降序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癸酉年六月五日

 

释迦如来佛 

圣示:吾为“鸾门心法要论”一书作序。

现今五大教门及千宗万脉,俱皆因应天运普化,弘开普渡之门。各教心法,或有师传承,脉相继,或有口述,或有著作,但其基本形态,皆有秘技自珍,或为自视极高,自诩为至高无上之法门,乃误导众生,不能普受启迪。

虽然各大教门,其心法确也精妙,能够勘悟心法之修行者,都能有颇高境界。但实质而论,传道即是引渡后进,能够进入大道之妙境界,而直窥堂奥共迈究竟之境界。可惜人心悟,得心法或为自秘,或为自视自高,未能将此智慧结晶,普传于世

古来各宗脉之间,不乏智圣之人,能将智慧结晶流传于;可惜文涩意晦时代衍迁,终致不能普及于各修道人之间;容或智慧有高低,若非愚钝敏,以勤补拙,终必有所得。是以故,心法不传,非为智慧不足之过,实乃人为有失之害也。

近世以来,虽然五大教门,仍然屹立不摇,但所衍生相关宗脉,颇为寿世牖民,而建立圣业不朽者,大有其数,如鸾脉之宏兴,弘法利生,功居不可没,因而天运应在鸾门,以为振兴世道,转化人心。

门著书立说,多在引迷入悟,以入世之作法而济世;对本身宗脉薪传,缺乏五大教门之系统,乃将心法,由正生一身之。因而造成门有如一盘散沙,或因人为意识等,断绝传承。今鸾门普化在台疆一地,甚至及于南瞻部洲,有其不可忽视,潜移默化之功效。

庆幸于兹之际,天恩披,降旨著书,则对众生是为一大佳音,对下及所结缘善信众等,更是一大宝书也际于初著书,吾佛乃以数语,一作庆赞,作序于也

释迦如来佛降序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癸酉年六月十二日

 

文昌帝君 

第一卷 

第一章  概论

由古至今,心法一词,不论对于玄秘事物,如:修道及武技,或直指事物的过程,总难脱其神秘色彩。

因而,古来有人,因心法传承,演成阋墙之争,或者反目成仇。此虽不可取,但却反映出修持的过程,心法有其不容忽视的关键力量。五教各有心法,此非本书之主旨,故不一赘述,单就鸾门心法之衍及传承作著述。

门,乃以儒为宗以神设教,藉之代天宣化,劝善人心。书有:“圣人以神设教,天下化焉。”由此可见,门在早期社会之中,早已建立宗教劝善,以匡政令于不逮的最高目标。

以儒为宗儒门重修身养性、人伦道德;是以故,鸾门亦首重人伦之大道,唯儒以说教,以传教,故门亦在道程之间,有其不可怠忽的行持;正如佛家重戒律、道家重救世一般。

门,亦有其使命,而欲得使命之传承不断,必须使鸾脉永继不绝,此一薪火相传的重责大任,就落在门正生身上,是以故,鸾门心法传在正,即如其他大教宗脉,有将心法传承在领命之智者身上。

,一般称之为神使,即为诸天仙佛圣神之代言人。乃必须在成为正之前,煆灵一段时期,一般均为四九之期,此一煆灵,除了本身后天的训磨之外,最主要目的,即是以人身传承仙佛的心法,而其仪式之公开,诸如:接旨、派命、宣誓等,即是以公开而得确证。

生,可由仙神圣佛传承心法,由鸾门心法的传承中,可以知道正生,即已身负宗脉兴衰的成败;而心法的得授,亦使门正易生高怠忽的心志,而有导致鸾乩饱受批评。反之;得授鸾门心法,一志精进修持,而成为一代宗师者,古来至今,不乏其人。

是以故,在门的普化圣业中,得授鸾门心法的正生,固然为弘大宗脉的关键;但心法既得,法船掌舵,更是可以引领众生,走向光明大道,迈步觉岸的力量。古来心法不传,唯恐众生未经煆灵,而受意识作用。

今天传大道,普开方便法门,鸾门心择要而述,定必更有益于修道诸子。

 

文昌帝君 

第二章  领命

各教门,由古至今,选择其衣钵传承,均大费周章;先知其根器,识其资质,考其本性,验其心志,再作传授。

门,则因以神设教,因而选择正传承心法,则大都偏重于夙世慧根、神缘再溯其元身,适否担任,故其中传承,不在师授,乃在领命

所谓领命,其义有二:

一、为颁天命,而受心法正传。

二、为成领天命,教济世也。

既今大道普传,各宗不遗余力,致力推行道,因而各自引渡有缘,由兹产生领天命之说。

所谓领天命,实质而言,即乃仪式公开,由众生见证。而正鸾生领承旨命,此在门,有其固定仪式,而在各宗教之间,则由智者、圣者、觉者领受天命,以为传道。

两者之不同,乃在鸾门领命由团体,如:庙、堂、道院等,在与正合而为一,共领天命,故正之传承,仍须再次授旨领命。而各宗教,则由一人代表宗脉领命,再往下衍生,传承天命。

生之可以在扶当中,请驾诸天圣神仙佛,降坛扶鸾,一则为其领命教济世;一则本身练灵,达到借窍神通。是以故,鸾门阐教济世,乃有其无天命,不可为之先决条件。

门,除在教,以著书立说、广渡众生向善以外,尚有济世办理,以指迷入悟,引导众生亲近道场,启发善因缘。

所以,正生尚必须有其灵神出窍,上天入地之神通灵力,而此神通灵力,绝大多数并非来自正鸾生数十年本身殷勤修持,所达到之境界;乃凭藉圣神仙佛灵力之加持,故其先决条件,亦在天命之领受也。

由此而反证,正生在修持之过程,虽有赖天命及圣神仙佛之灵力,但领命后,灵力加持的过程,即为鸾门心法之所在。

换言之,鸾门心法,乃在造就一位能够显现神通力,以引渡众生,迈向觉路的基础。

 

文昌帝君 

第三章  心法与神通

古来修道之士,令一般众生有钦仰之感受,其原因除了修道人有其道貌岸然之形态外,尚有以一传十、以十传百之玄妙神通。乃因此以讹传讹,误认一般修道之人,即能俱有神通力。

时至今日,此一误植之观念,仍有以植入人心之势。实则神通力在佛家有谓:乃依累世业识之依附,而显现于日常生活;如儒家所谓:仍有潜意识而不见,即为如今科学家所印证,人体潜能发挥至其限,而异于常人。所以神通力每个人俱有其潜藏力量,只是未发挥出来。而佛家加以阐述,谓每人夙世业根依附现世业识,显现于日常之中,即如一般平常人,在精神恍惚之间,或是梦中,常见不可思议之事物也。

门正之所以可发挥其神通力,即是藉心法之造就,而发挥其神通力。人有六识,各有其根,乃显现及串连各个时空的事物,而能超越常人。但其心法之流传虽有外在因素之限制,但实际的过程,却在神灵与人灵的契合。故形诸于文字,难有具体,仅能先阐述其概略,然后加以指述其诀要之所在。

 

文昌帝君 

第四章  论法之在心

法也者,千万变化,而心须一成不变,意即将其精要所在悟透,自可达到随心所欲。是以故,得心法,则其智慧顿开,障碍扫除,直达了无碍之境界。

为何心不予变动,而法却起千变万化;盖唯心所识,一切因缘,俱从一心而起;而法涵罗夙世意识业累,乃形成动力,故必须将心凝练,始得其法。

门修身养性,首在磨除火性,亦即以平常人之心,提升为高智慧者之心。因果轮回中,俱由因缘此一线动力所推转,故凡人入世,即入因果之间,欲求解脱,则必须有其斩因断缘之慧剑。而此慧剑,源于各人心识自主能力强弱而定。

换言之鸾门修子,以入世之法,行持大道故心不可偏离于人道之中。今日鸾门心法之日愈普传,亦即以入世之法,而得方便法门,由正生之扶传真,达到代天宣化之目标。

再进而以正脉,承续之心法,扩及于同门共修,使其来有。即现今各门道场由正生扶传真,而改进成为正鸾生传示,可资明证也。

 

文昌帝君 

第五章  悟出心法

悟字在修恃的过程中,所代表之意义,非仅于得到其理而已;更是代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佛家在评论其人,是否为得道大师,均以开悟多少,而给予多少尊崇;所以,悟在任何一个宗脉,均属关键的过程。

常可见道中先进对后学,或是仙佛对众生开示中,有执迷不悟之句;由此可见,不悟更是阻碍道程精进。而悟与不之间,如何分判,世俗之中,常可见文人雅士某人,语文有珠玑句句;而佛家对大师的恭更有语含禅机等语。

由此可见,凡已开悟之修道者,其言行当可打破世俗文物等蔽障,其言行足以作后学所学习之榜样。而未开悟者,其言行易受世俗假象所幻弄,常有自以为是,或是陷入迷茫之中的言行。

在修道子整个修持的过程中,由迷入悟,奠下道基之后,将面临道程精进的各个瓶颈,如果无法在悟字上下深工夫,那么将有受到蔽障而退道心的时候。心法如何开悟,虽然乍看颇有笼统,无法概念以归一,但有法必须有其道。

今日门道场,开法普度,即是藉此而树立门教义,以作启悟众生。在理论过程中,知其所以然,则后可以行其所然,当可达到其目标。

今夜阐述悟字要义,即是作为往后将心法要义,了然于胸壑,以利悟出其精华所在。

 

文昌帝君 

第六章  心法之辨正

古来传道,乃以师师相传,密付心诀脉传承。而且,时至今日,密教之传承,仍然沿袭此一法门,故密教上师,必须有其师承,始为晋升上师之先决条件,虽然此为密教传承所明定,但其他宗脉,却非一概如此。

唯不可忽视,亦因此心法密传,乃招致未得正法者,自我标榜,而形成争执,乃造成道脉中无谓风波,更可能造成道脉中,修道子之道考,故凡修道子,对基本心法必须有所概念,免自陷纷扰之争。

各脉心法不一,五大宗教,虽未有心法正论;但有者,却各以本身修持心得作印证,并以此脉传承,终于汇流成海,自成一宗,如佛门各宗是也。

道门有无为之说,但后世各有救世之流,因而佛、道二门,又各因出世与入世之分判,故而修行者,仍然有因修入世法门或行出世法门,所习心法,亦因而有别。

佛门出世,首重苦行,亦即内修之功,故其心法在见性,在圆如。而入世在度故首重在其行。则其心法,首重在其德。

今道门源远流广,宗支遍布,故除玄门以道术为主之龙虎山张天师一脉,及茅山一脉,均以术为法,自成一支外,大多均以入世行济世之功德。

而其中倡言三教合一之一贯道及门,又因佛、道为体,以儒为本,故其心法较诸其余宗脉,尤为特殊,如一贯道心法,以天命代颁于领导前人,而门则传于正鸾,即是殊例

时值末法时期,大道普传,但魔障亦深,故乱道、败道者,亦层出不穷,动辄以领天命、得正法自许,虽不至以惑众,但却足以阻扰后学修道子之心志,对道程更加迷惘。

故在本书中,先详列心法之周遭相关事物,以使众生明白,有所体认,再作专章阐述心法要义也。

 

文昌帝君 

第七章  别传

在道脉支流衍生,相传不息,有许多从本支道脉衍化而出,自成一宗者,颇有其例。

如佛教,从西域东传,而达摩东来,教外别传。如道家正脉,有凤阳一支,脱于茅山之术,取两大道术,却另捷径等均是。而其心法,更是完全异于本支宗脉。

时至今日,道门千宗,各宏其义,智慧修子将本身修持所得,开宗立派,传承相授,其势有如雨后春笋,可以印证道脉源远流长之外,更为大道普传,作注脚。

外别传,乃将本宗心法,加以精简,或是添加;但其基本精神,即为代表一支宗脉的神髓,有其不可磨灭之功用。此亦道脉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之动力,俱有其正面功用;仅在于道脉传承之中,所传非人,误了道程的广及推动。

讨论至此,可以作总结,在心法的定义上,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在衍化的过程中,却必须要有其立论主旨所在,始能由本宗脱胎于自成一宗的条件,进而融入整体道脉之间

虽然,自古以来,修道有成之人,乍看之下,俱皆遵循佛、道二门,精修有成;但在佛、道两大主流之间,旁支广泛,别传心法以留,亦不胜枚举。

是以故,修道者,须有明理智慧心,方有可能有成,甚至别传心法,以留不朽。

 

文昌帝君 

圣示:著书。第二卷:“心法之阐述”,前面各章大致已析论心法种种,想必阅书者,已能有所概念,是以故,今此之后,则可直叙心法要诀。

第二卷

第八章  门正法

所谓门正法,实则即为养成一个正生的基本心法。

今日门各道场,依旧由上代正传承下代正,经过门仪式,四九煆之期而得之,故此正法,仍然列为不传之秘。除非已得天命(亦即得蒙金阙赐旨,指派煆乩仙师,指定正人选),如此程序,才得授予正法。

因为门正法,仅予提示述及,不加详举细述。既然门正法,仍然一脉相传,则鸾门心法之所在,将付诸如。

因而十余年前,有书将四维八德,人伦基本道德,列为心法。此说虽属可行,盖人伦之道,奉行不悖,终身奉行,成道不难。但此乃因应儒宗之学说,仍未尽门之要义,因门所负使命,非止于文字普化中之劝善修身而已。

如今道运所门,入则为修身立道之圣地,出则济世普化之标榜,可谓集入世与出世使命于一身之道场,故如无其本身传承心法,将过于空洞,能够使门千百年来维系坠,自有其奥妙所在也。

在本卷中,将一一列述

 

文昌帝君 

第九章  心法口诀

鸾门既欲传承心法,而将其精华文字化,则其不可不述。

唯千百年来,心法未曾披露,故有其奥秘所在。且其口诀,亦有正修持之口诀,以及精修者之口诀,另有一般鸾下持修之口诀。今在本书仅述精修者之口诀,及一般修持之口诀。

首先,何谓精修?门下生,大体以实践人伦之道德,以外行为重,故精修者少。所谓精修,必先有两大信念:

一、矢志代天宣化,为宏扬圣教无

二、守鸾规重师道。(此条文,须立疏为誓凭)

而在门中,大抵俱是正或布道生之预备人选。其有八句:

紫府成灵庥重楼得丹元觉根未尽去。鸿濛无分判

灵真受绾系。真如乃沦沈起慧成正觉。自受无上法

一般持修口诀,亦为八句:

明明在其德。恒修尽人性。一缕真如灵。已坠恶轮回。

印证由心识。自主无牵掣。中庸道至正。自得上天

以上乃为其下章吾逐句析解

 

文昌帝君 

第十章  心法注解(上)

紫府成灵庥”。注解:紫府在一般而言。乃为仙家之洞天福地;在人体,即为玄关。成灵乃意为玄关,即是人灵之隐藏庇护所。

重楼得丹元”。注解:重楼乃为泥丸宫,即为元胎所结之处。此句意为丹田之元气,凝聚于泥丸宫。

觉根未尽去”。注解:觉根即为人之慧性,此句意即为修子若能慧性不灭。

“鸿濛无分判”。注解:鸿乃天地未分、浑浑沌沌之际,此句意即指人性元始之纯璞。

灵真受绾系”。注解:灵根乃人心所识,心有,分未来、现在、过去,故成业识之累;此句意即指心识之自主。

“真如乃沦沈”。注解:由于心识之牵碍,乃使真如之自性,受到蒙蔽。

以上六句,乃在强调出,若在人灵所藏之玄关、元神以及丹田之气,未能相辅相成,以使人体元气充沛,则心识将无以自主,受到三心之牵碍,成业累,已经无能到达修持的最高境界。

反之,前面六句融,则后二句,即是点出可达到修持之最高境界。

 

文昌帝君 

第十一章  心法注解(下)

“明明在其德”。注解:本句开章明义,即已强调乃在明德;所谓德者,仁之性也,禀承于天。

恒修尽人性”。注解:德之立,必须勤培善养,本章二句,即是强调门修行,首在立德,克尽人伦之道。

“一缕真如灵”。注解:性灵入于后天。

已坠恶轮回”。注解“性灵入后天,受蒙蔽,种恶因,则夙世轮回,无休无尽;本章三、四二句,即以人性之失,轮回不息,而作强调一、二句之重要。

“印证由心识”。注解:既已轮回不停,真如有失,本性蒙蔽,如何返朴归真、印证,即是求之、修之、悟之,以智慧之心,去破解业障,心识乃一切主宰,心善即人善,心恶即人恶,欲尽人伦之道,欲求立德之功,欲求智慧之根,一切由心识而起。

“自主无牵掣”。注解:能够摆脱不善因素,干扰心识之自主。

“中庸道至正”。注解:而实践儒家人伦性命之学,有所成就之时。

“自得上天”。注解:届时功行圆满,一缕真灵,自可不坠恶道,而上升天堂。

 

文昌帝君 

第十二章  心法注解总论

鸾门心法二则之述明,亦可论定为各宗脉心法传承之区分。一般而言,心法若属于行持诀窍者,即必须按图索骥,以累积功行深浅,而定出修为高下。

如前述特定人选,所行持心法中,有气脉行持,灵神凝聚之法,则必须从一次又一次的修持,累积其功行,则可划分为深奥行持之心法。另一般行持心法,仅以文字记叙其所行持之方向,则可区分为传义之心法。

佛、道两门之中,两者心法之传承,俱皆有之。如密宗传承,即乃修持心法之传授,脉承袭;而如当初佛陀之拈花展示于叶,而谓心法尽皆授于此即传义之心法传承。

又如道家,有其玄术,乃为人体异能之修持,故有其法传承,如天师一脉者是。又如道中一贯天道,心法传承,并无法传承,乃以天命授于赋命前人,再以天命相传,普度有缘,亦即传义之例也。

两相比较,虽然心法传承,较诸传义为高,但却非优劣之判,仅以因各人所担负职命之不同,而行持适宜之心法,其最终境界,虽有高下,但并非心法之高下,实乃行持深浅所显现之高下。

以心法行持而言,着重于内灵之修持,以本身灵神,突破大自然界的假体束缚,而显现灵力,倾向同化于道家之修持。而一般行持之心法,因以文字叙意,启迪修者方向,属外行之功德,则较倾向于儒家之重德行持。

是以故,众生明乎此理,莫因而生有分别心。

 

文昌帝君 

第十三章  择义了谛

命乃后天精血之身,无有不坏之理。心法系天人合一之桥梁,为超生了死,不二法门。

凛父精母血,十月孕育,呱呱坠地,口开性化为魂,乃成三魂:气轻(清)上升为神,浊(重)下坠为乃落于脏腑之间,故性即为灵神,命即为躯体。

由此可见,先天真性(灵)融入后天水火风土四大假合之间,一缕真灵,乃因六识污染,乃随浊世而沉沦;四大假合腐败之后(即为命终之后),真灵受六识业根所牵累,必须坠于九幽,受冥曹阴律审判功过,因而不息轮回,焉产生。

欲求在四大假合持续运作之间(即为生命过程),求得超生了死之道,必须性命双修,使先天至理,在儒曰:一贯大道。在佛曰:正法眼藏。在道曰:金丹大道(唯此皆非本书著作范围,不予赘述,日后有缘,吾再专题论述)。

而自三曹普度,大开方便法门以来,名门正派之教外别传,亦寿世传道,广渡有缘。今之心法传布,琳琅满目,一则可喜,一则可忧也者。

鸾门心法,乃融合三教心法,教外别传,但心法既为天人合一,超圣脱俗之不二法门,故行持者,亦必须明悟鸾门心法之所在也。

儒家以思想救世,佛家以修行为旨,道家金丹大道,却完全是一门内修工夫;而鸾门既已融三家之长,去芜存菁,则自当内外兼修,亦即性命双修之理也。

下期起,第三卷将逐一阐述之。

 

文昌帝君 

第三卷

第十四章  性命双修

在修道过程中,常有人发现,在道程上有阶段性之瓶颈,难以突破,而对修道究竟之境界,产生遥不可及。

此一意念,相对产生心障,乃致意识受此念障所蔽,毅志因而挫退,实则道程究竟之境界,乃为文字障,其意义不外脱离此一轮回苦海而已。

时常可见善刊之中,登录超生了死,超凡入圣等语句,并非即是达到某一种特定境界,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道程上的修持,有许多考道,而对此无形障碍,不但修道子难免,一般众生更是难免。

因而末法时期,门之方便法门,更普及于众生矣。佛家重戒律,严法束缚,虽然有其约束力量,但身处如今整个社会风气之功利,却有更多人,难以接受清规戒律,而在此彷徨之间,心灵迷惘,则对道程无所助益。

相对的,门方便法门,却有过于疏散之缺失,又易引起修子之质疑,故今修持必须两相兼顾,分寸适中,则性命双修,是为中庸之道也。

 

文昌帝君 

第十五章  修定

所谓定也者,即是使本身元神处于真空状态,而达到修炼元神的境界;一般而言,有入静与入定之分判

入定即是元神修炼的境界,而入静仅止于人身心识、意识的平静状态,故入静属于修身养性的境界,而入定才是达到真正忘我的境界。

今之修道子,大都着重于功德之行持,以及道理的悟,而鲜少注意到元神的入定,是一种高深的行持法门

古来修道者,每日功课,坐工是其必修之一环,藉着坐工的火候,炼灵的深浅,可以使真灵之元神,逐渐解脱假体之束缚,而显现元神的灵通力。

今夜吾将此坐功,分列于,以资众生参

一、入静即是在身心处于繁的环境,使思绪趋于平静,亦即仅止于扫三心、飞四相,驱除杂虑的静坐工夫而已。

二、入定入定之坐息,必须较诸入静之工夫,尤为深进一层,先行驱除杂虑之后,气行周天而气机之畅然无碍,则可解除人身之重量与地心之引力,而使躯体介于空间(此种境界,乃在行持者可自觉),在气机无碍,神随气转,而上泥丸,出玄窍,而附于体,即为神游太虚之境界,则入定功夫,可谓有成。

修定,在修道过程中,是一门捷径,也是由古至今从未失传的修行法门。唯有分别者,乃在行持功夫之深浅,而得其效益之厚薄而已。

今时修道子,鲜少有人付出恒心毅力,在入定这一功夫下行持,故不见其效益,则行持者日少;当然亦因入定之修持,乃须恒久不,故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

今日吾再将行持入定之坐工,详述于

一、作习须定时,盖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地精华则在于子夜及卯晨,故此二时皆为可行。

二、坐宜端整,双盘而坐,乃为苦行坐工,即以紧绷筋骨为灵神作用,故能行则行,不行亦宜端坐。盖人身端坐,有助气机运转,唯聚神不易,则事倍功半。

三、一经坐定,先行吐纳,导引气机,以意行气,使之无碍,驱除自在之阻力(即为本身所具之自然力)。

四、凝神之前,必有念,故宜择定点,或事物专心而注,先见其物,后见其影,直至视如不见,或想而不暇,则思绪不乱,有助凝神。

五、日日行持,分阶段而行,以达到将坐工融为本身之一环,则随时可坐,随时可炼,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而在行持过程间,有三大异,不足为奇,无须大惊小怪:

一、体有发热、或轻上浮之

二、短期便秘(五~七天)。

三、食欲退或增,及不畏寒冷。

以上现象,乃为行持有所精进之现象,不足为怪。总此而言,修道子坐工,可分为一般之修身养性以及入定。

而入定之境界,又有宗脉之别,如佛家禅定,乃重心性空灵,空无一物,而入定,乃属平素即已修定;而道家或一般在家修子,禅定不易体会,难有所得。

故,欲修定炼神,则须由坐工而起。

 

文昌帝君 

第十六章  灵定

前其阐述修定,乃达周知,使其不可轻忽,但理论如此,而其行持过程,及其诀要何在呢?即是本期所欲阐述之灵定

所谓灵定,即是将灵神安制,不使其浮动,以资生养修息灵定不是入静,也非入定,因为入定与入静是一种结果,而灵定只是结果之前的一个过程而已;既是过程,则其始末则有必要加以详述。

人有性命,始能生息,性即为承天地精华所成,故曰灵。命乃父精母血而孕育,属四大假合体故曰命

人有性命,乃得生长而体渐成,而形体愈重浊而灵乃受庇护于内,亦因而受累,受蔽障,失去先天自主之灵活,故人生于,大都只见其体,而不见其灵。

是以故,必须修灵,使其一则可受体命之庇护,二者可以自主,复元先天之至善,达到以性用命,以命养性,内外双修的最高境界。理论阐述已毕,则其实际灵定之修持,则必须依下列步骤而行:

一、灵定不拘坐工之间,禅定有坐卧行立,俱可曰禅而灵定亦如是,不拘形式,只要知所行持即可

二、灵定之过程,必先在于俗虑下放,若有心牵挂,则识神不宁,加紧张力干扰愈重,无以定灵

三、坐卧行立虽可不拘,但必须有下列几项之限制:

不可全闭:因为眼全闭,心易放松,则灵无所安定。

不可剧:气息过剧,引动气机,气行则灵弱,无可灵定

体莫不净:体若不净,易生痒,体动则灵浮,不易定制。

以上,虽为限制,但却非一成不变,行持日久,仍可克服。

吾并具体叙述整个灵定之过程,以卧而行持灵定为例。人之卧,大都即将人睡,睡前亦可灵定,睡前先莫眼全闭,可有三七或二八之睁闭,使眼不因全闭,而产生幻象;体躯睡姿不拘,唯莫犯前述限制即可。

调整气息,使之剧,则气息徐徐之间,眼神视线则渐失,灵力外相之感渐失,识神作用,则灵神复苏有力,可不受假体所蔽障达到灵定之效果。

坐、行、立,俱在灵定一小段时间后,因识神作用加紧,则可如梦初醒,则是一次灵定之始末,而卧之睡定,则可在任其睡去,且无碍灵定之效果。

 

文昌帝君 

第四卷  劫之概论

劫数之于修道子,即如学子之考期,是一个无以避免的例行公事古来修道者,在即将功果圆满、灵神已达可天地融一体之际,可上窥天数,而选择自己受劫、应劫的方式,以解脱皮囊,飞证道。

由此可见,劫数的产生,在天地间,可谓一体之间的一环,亦即劫数产生的时机,由天运的运数所支配,而修道子得知劫运之降临,可选择应劫的方式。际值今日末法时期,劫数或因人心不善,功利作祟,产生利害关连,而引发广泛的回应,因而劫数亦相对增加于日常道程之中,不似古代修道子,因各自潜修,闭关不出,而劫数集中于一环。

此中分际,有利有弊,但不在本书范围,故不予赘述,仅就如今修道子所面对劫数,如何去行持,而加以阐述。

第十七章  了劫

劫运,既然无可避免,大道又非修不可,那么只有把劫数了断,才是正本清源的法门。

鸾门属普化道场,乃入世行持,非出世自修的道场,因广结善缘,遍行功德,亦因而了劫,更是当务之急;因而了劫之方法,亦因此列入心法之

劫运,既出诸天地运数,人为三才之一,天地人一体,故息息相关。换言之,劫运来临,天地人同受变动,就好比地层震动,山川景物俱受影响。

鸾门修子,必须体悟了劫,在道程的重要性。首先,就了劫的程序,加以说明:

一、劫数本不可知:前述已有说明,必须修持到某种境界,才可能窥天数之劫运故修子不知其劫何以来,何时来,但事物必先有其微兆,劫运亦不例外。

二、修子在道程之中,有所反常,即可列入微兆:比如说,一个修行者,对法门的体认,本来平实,但忽然受外来力量如:外宗理论、他人影响,而产生犹豫,都必须谨慎引发数运的契机。

三、劫运已临:颇多修行者,遭遇劫数,大多咎由自取,比如说:道,口语逞机锋,虽然言语之间,有可能无心所致,但却容易因不善念,而启动天地运数遭致劫运

再譬如说,因不善念,遭致横祸,导致不能继续行道,败坏道根。诸此种种,俱是劫运。

如何避免劫运?此即为了劫。前述已说明,鸾门乃广结善缘,遍行功德,了劫之道,就在其中。门之修持,不能着重于闭关自修;因为天命之所以门,就在“普化众生”这个使命。

所以,鸾门修子一举之间,不但尽到代天宣化的职命,更为自己实践了劫的法门。此后第四卷各章,将陆续讨论此一主题。

 

文昌帝君 

第十八章  劫之由来

劫数之由来,有两大主因:

其一、即为天运之数,天运每有交替之时,必有各种因缘之交错,而产生重大之变数;比如天灾之风、水等灾害;比如人祸,如战争及重大纷争等。

其二、即为人间之怨力,人心不善,迭种孽因,冤怨之气不散,乃凝聚成力,启动天地运数伏下人祸之远因,肇始劫数之降临。

人生于,乃秉持一连串之因缘,展现轮回果报之事实,而各人之因果,累积个个之怨因,无以一一偿报,乃形成一个劫数,以了断因果,如前有大客车翻覆、或飞机失事,轮船覆没及天灾等。

以一个浩劫,了断多数的怨因,以上俱为劫数之由来。

由此亦可说明,劫运在人生过程中,几乎难以避免;因为一旦转生为人,必然负许多因果,而其间因缘,容或有善恶;善因缘,得其福报,恶因缘,若过重或牵连过广,则是劫数中人。

观乎于此,非止一般众生,俱在劫数之中,即是各宗脉修道子,亦无可幸免,因而明乎劫运之由来,必须行持于了劫与避劫之道

 

文昌帝君 

第十九章  避劫与了劫

劫之由来,既知与人生过程之密不可分,而避免受劫数之侵害则为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欲求平安顺泰的一个重要关键。

如何避劫,即是在不种因缘,因缘成数,必将遭受劫运,这是预防之道。而在劫数已经形成,尚未发生的过程,就是避劫的重要时刻。

一般人,都不能够知道自己所要面对的人生,或者机遇,甚至劫运;在懵懵懂懂之间,浑浑噩噩的过日,所以在日常之间,不论身处任何宗脉的信仰,都有一种教导人们忏悔的仪式。因而,佛、道、耶、回等教门的宗教仪式中,忏悔属一门修行的课程;而儒门圣哲,亦大力行“省思”,这也是一种忏悔的工夫。是避劫的方式,忏悔是其一。

在各宗脉之间,除了有出世的少部份自修自得之外,大部份宗脉,都是投入醒迷寿世的入世作法,以普度众生、同登觉岸为目标;因而在如此环境之中,力行功德,则亦是避劫的方式之

在前文中,已述及劫数之产生,必与运数有关而运数之好坏,与各人行持善恶因缘,亦有间接的关系;因而行功了愿之间,因缘广种,可避免启动恶因缘,亦达成间接避劫的要素。

避劫,字义上有消极的意义,但一般人,在劫数之不知从何而来,何时要来,只好以消极的避之为上。如果知道劫从何而来,何时要来,则可积极加以了劫

劫之由来,在各人命之中,大都有其定数;虽然,劫之大小,可随人生过程的因缘、运数等,而转变大小轻重,但其劫之不可免,乃是已经成命的一环。

所以,掌天地生灵运数的仙佛,知道人生的劫数可以预示各人了劫之机。自修有成,上窥天运,得其神通,则可以预知劫数之何在,而预先了劫

得灵通,如福至心灵,慧根深种者,虽未尽知悉劫运之所在,但预先了劫,亦非不可能。一般众生以及一般修道子,即是在此之列。

因而,吾加以详述如何了劫了劫,即是以本身人生过程之中,诸般折磨,加以消抵本身劣根性以及气,以使本身更趋于纯善,而消除劫因

今夜末述所及,仅乃提示,下期再作专文,分类详述之。

 

文昌帝君 

第廿章  了劫了

劫运之生,于兹已述,劫运之来,亦已阐明,则了劫可谓即是了因。

因果之牵连,在于数运所形成之现象,而其现象,如若伤伐及个人,即是劫数。

今日此篇,再将了劫之方式,作分门别类之结论。大致可分成三大项:

一、从劫运之未生,而先消弭:劫数之因已种,其发生则是时机问题。换言之,个人之人生过程,当在劫数之因缘,等待其启发因素之时,既有其因,相对然,亦可先弭其祸举例而言,如果个人定此,有遭受色劫之运,在其未生之际,可从防范二色之消极,与去于广行劝戒他人犯淫之积极作法,以达到行功消弭业因,进而使劫运无从发生。

二、劫运之已发生:当个人遭受劫运之时,未必劫必定丧命;而劫数之后,所牵引的力量,仍在持续之间。那么首要的即是忏悔。以一颗精诚的忏悔,使心净化,使身净化,使业净化。即如绝缘体,隔绝导电体一般,使劫运的力量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才不致继续恶化,才能够行功,以彻底消解此一劫因

三、因劫:劫运有其端倪,亦即将生未生之际,俱有其异迹可寻,在因果报中,每因果将生未生之际,有其兆示,相对的,劫数亦有此理。因为无形力量,将要干扰有形物体,所必然产生的现象,就像天将下雨,天色必变,其理一样。因而众生须时刻去观察,己身所言行以及周遭事物的变化,更应该存着忏悔行功的心态,去截断因劫的气数,但这不是因劫的方式。一般众生,大都受到苦磨,比如说:事业不顺、感情波折,甚至身体病痛,这些才是因劫。

换言之,每个人,每一件磨难,都可以把它视作了断劫运的契机。举例而言,有所欠债之时,一次还清,及以分期付款还清,其间分别及轻重,即可作最佳比喻。

个人的人生过程,时时刻刻都有在受苦磨,那就像欠债,分期付款,虽然多付利息,但不会一次还清,那么沉重;而若个人没有或多或少的还清欠债,当一次讨债的时候,其沉重可想而知。

是以故,吾在本条项中,即已述明,必须忏悔行功,必须将日常的苦磨当作了劫的修持,那么才能轻松去面对它。

 

文昌帝君 

第廿一章  劫与解

劫之概念,吾亦已阐述分明,谅必众生有所体认,当然劫之降临,在众生各人之人生过程,是一种噩运,但是却是修道子终竟归宿之前的一个解脱。

修道之人,欲求功果圆满,必行修习内果外功之三仟功八百果,始得证道;这其间的含意,不外先以入世的行持,以菩萨行道,而印证大道心法;所以,劫难是众生的苦难,而修道子却是他了断因果的一个法门。

昔日修道士,除了内修灵真之外,最为在意即是如何解脱皮囊,而使真灵飞升,超脱凡俗,因而有借行道积功之际借兵劫而飞,有借病劫而,有借刀劫而飞,更有修成金刚不坏身而肉身成圣等等。诸如上述,乃为昔日修道者,使真灵飞升之法。

但际值末法时期,时运变迁法亦迁,昔日证道方法,在今日已有所变通,虽然行事有其变化,但其意义仍无所改变;劫,可以说是解脱皮囊的方式,亦可以说是解开劫数的变化。

换言之,劫之降临,是人人无可抗拒,但是却可以借其力量,达到修道子尚有皮囊而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劫与解是一体两面,但是却有其先决条件,即是修道子欲求借劫解脱,必须有精修的道程。

是以故,修道在一个标准程度之上,比如有廿年的精修实,内性已升华至灵神凝聚,则可借劫解脱,此亦为修道之法门,成道之捷径。但是一般众生怨劫、畏劫,均在不知其所以然也。

今日吾将此述及,即是勉励众生,不必怕去面对它,重要的是要如何去借它的力量,完成己身道程的更高境界;吾将如今修道子最常可见的时机情况,加以阐述。

一、修道子在愈精修时,劫力日愈沉重,此意何指,盖因如今末法时期,大道普传,乃以人人相度为主要传道方式,是以故,凝聚共业,乃造成业力沉重,个人分担,故遭劫之力量,亦日愈沉重,所以精修之士受劫无怨,一则加紧行功,一则咬紧牙关,忍受拖磨,劫数分布其力不聚,则可劫过关。

二、凡属修道之人,遇有考关,处不当,容易引成劫变,比如说:家庭考,未能冷静处理,稍不慎,酿成巨变,则本身更容易遭劫,此在任何一种考关,均是如此。

三、病劫病劫是众生的噩梦,几乎人所难免,修道子亦然,故病劫可谓最重,但是借劫解脱,亦属终竟法门,凡修道之人,若果道程精修,遇上病劫,无可抗拒之时,病榻之中,谨记时时凝聚灵神,使其不散不;此在任何一个宗脉,均有凝神之法,在门之中,即是以集中精神,达于一点,则可使灵神不乱;待病劫无可抗拒之时,皮囊解脱,则灵神飞,不用坠入幽冥矣。

综此而言借劫解脱,属于心法中,动态的应用,属于被动所致,因而必须精修实,以平时行持之功,届时劫,容易解脱矣!

 

文昌帝君 

第五卷  行持

身在门,首在行持,亦即力行无畏之施;此即为外造功德之根源。

以传真,乃为代天宣化,普渡众生,因而必须负责如此职务者,亦即下生是也。

欲求行持圆满,除将前述各卷各章之述例外,内修外造,均为鸾门修子必须行持者

第廿二章  外造功德

鸾门心法,亦分内外行持,知其心法理论所在,但其立教精神,却是心法所在之延伸。

所谓行持,即在实践。即欲以传真,劝人向善,则其使命,必将分由门诸子承担。

而此代天宣化之实践,亦即鸾门修子之外造功德。在行持之间,首在付出,输诚效劳,因而亦是实践无畏施之第一功

因此,欲求修行心法,实践外造功德,乃为一般下生无可避免也。

 

文昌帝君 

第廿三章  内在行持

重行持,所谓“行持”,即为实践,外造功德,即为行三布施,而内在行持,即为个人本身心性德行的实践。心性须导于正,亦即四非不犯。道德存心,使人性之劣根,能够除。

佛家重戒,即在苦行,以使各人心性纯善,门戒律虽无佛门之重,但此在个人修持中,并无分别,亦即佛门以戒而律其修行。

门,则在自行修涵,比如:个人之言行轻佻,如个人之火性不驯,如个人之道德体念不深等,俱在实践行持之间,日渐导之于正;是,古来修行者,佛门造就出颇多精湛之宗教家,而在家修行者、颇多道德家即是如此原故也。

今日欲求修行深入堂奥之心法,当然必须按步就班,由浅入深,先将平素言行,达于道德标准,使身心灵体达到纯净境界,则心法之修悟,必将得心应手。

内在行持,首重灵修亦即识根之修行,佛门戒律,大多针此识业而定;换言之,人生于,受此识业影响,只有多少深浅,绝无完全可以避免。

因此,修行、修道俱在修此识业,使其无所干扰,佛家苦行如是,道门行持亦是,而鸾门修子亦皆如是。

不论外造功德,内修行持,俱在使身心免于识业之缠扰,而使灵性达到净化,融入大自然之间,可与天地同生同化。

因而,内修必须将外在客观条件克服,亦即行功立德;而内在因素,个人心性道德之去(个人人性之劣根)存(达到净化),则可谓修行道程上,突破瓶颈,迈进一大步,晋更高境界。

 

文昌帝君 

第廿四章  总论

夫,以儒为宗以神设教,由此二句,可窥见其立教之本,亦可因此而探究其心法所在。

儒门,以内修之修身养性为本,以礼义实践为体,故有诚于中,而形于外。

昔日,圣人授心法于门下,独有愚钝不如他人之曾参有所悟,有此一段典故,可知勤之重要。

今日,鸾门既以儒为宗,亦可窥知欲求究竟儒门心得,唯在于勤而已,但儒门所奉行圭臬,乃在人伦大道,亦即纲常维德,是以故,鸾门心法之外行功德所在,亦即纲常维德之人伦大道。

换言之,人伦大道之俱备,不独已是儒门君子,亦是鸾门修子俱备外造功德,而进修内性,达到内外双修之最高境界矣。

本书之着,吾均着重于理论之阐述,包括分卷编章,虽然有细目区分,但每一章节仍在阐述其理论。因为,鸾门心法即在人伦大道之行持,而其中特殊者,仅在四卷中灵修之理论。因为外造功德,须有其善慧发心之所本,始能付诸于实践,因而修功容易修心难。

吾乃特别将三卷中:灵修、神定,加以分章叙述,乃求鸾门修子,或者有意行持鸾门心法者,注意此一内修工夫之重要;因为,人身假体束缚灵性,灵性如不修持,则必定附随假体,而堕落于因果轮回之中。

其中,有凝神一篇,尤其重要。盖,人身即为灵与体,二者合而为一;而神对二者俱可主宰,神为人身意念之主控,而意为人身行为之动力;因而,修子如果能够凝神不乱,则修大道、处人事,俱皆可中庸而不偏悖,此所以凝神之法,乃为鸾门心法中举足轻重之一课。

昔日至今,修道子不论佛、道两门,更甚至千宗万脉,练神,由来俱是不可或缺之一环;只不过佛、道两门练神,有者以资入禅、入定,有者以资提升人体潜能,而达到神通境界。

但,以儒宗,首在一心不乱,固守中庸,因而不是练神,而是凝神;其因就在凝神,以助己身心神合一,主控人体言行,而不将凝神提升为力量,发诸于外,故,鸾门修子须明悟而行。

再就四卷所论:劫,劫之于修道之人,乃是不可避免之天灾考关,佛、道两门修子,对劫仍然有一筹莫展之态势,而门入世之行持,以代天宣化、普度众生为职命此一职命,即为内外双修之目标。因而,可在修持之间,了断因缘,避开或消弭劫数。

,众生须知鸾门行持,漫言期期效劳,行此无畏施之微不足道,无形中却是一种了劫之行持。换言之,际此末法时期,身入门,或者行持鸾门心法,即为了劫之行持。而大道之修持,鸾门心法不独是方便法门,亦属捷径之法门。

际值书之将成,吾忝为主着仙师,乃将心有所得,编,是为总论。并以此为天下众生。

文昌梓橦帝君论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甲戍年三月五日

 

跋文

大成至圣孔夫子 

    夫书之着,乃在说理、释疑、解惑,以为众生启蒙,并进而奉为座右铭者也。

    今日道降人间,随处可得、可修,方便法门应运而生,正可谓时运变迁法亦迁,昔日修道有其先决条件,如须明师传承,如须闭关苦修,而所谓名门正派,也不过佛道之空玄法门而已。

    际值如今大道普传之兴盛,道脉实不可同日而言,如今末法时期,道劫并重白阳之期,门肩负融三家之长,引渡众生,求修大道,共登觉岸,如此重责大命肩负其担,而鸾门士子、修子岂可无其宝典,以做圭臬,传为教义。

    以上天慈悲,有关门涉猎心法宝典教义传抄,乃应时应运于鸾下降著述,以资传世,用以勤修,鸾门修子亦可精进道程

    今日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奉旨著作“鸾门心法要论”,即为门各项宝典之一,应运著述,乃为勉修子肩负重任之际,能够用以自修之外,精修实练以为引度众生

    之着,既为说理,不免流于教条,枯乏味,或许可见一斑,但此书之于鸾门修子以及在家修众,虽非吟风杂咏之采趣,但却意义深远,是以阅者当宜用心,容或有得,受益匪浅,书将付诸剞劂,数语编列,以供阅者参考,并作为跋文。

    大成至圣  跋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甲戍年三月十二日

本书完


回善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