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亲注金刚经真解

 

然灯古佛亲撰金刚经传灯真解序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地重开。是天地之大生死。即天地之大轮回也。惟此金刚不坏之真气。至清至虚。至神至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未有天地。则先天地而存。既有天地。不随天地而亡。而又极其正大光明。六通四辟。如琉璃宝灯。无微不烛。上彻九天。下透九幽。荡荡乎无可名。强名曰道。人身一小天地也。故凡得此道者。不但金刚不坏。且能昼夜长明。常住不夜之天。目视十万八千里之遥。了如指掌。上看三十三天。日星不能争其光。下看一十八重地狱。幽暗不能掩其形。且身中三百六十五段骨节。结成三百六十五度星光。身中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化为八万四千神兵。其浩然真气。自结一座洞天。自结一座灵山。于太清上清玉清之表。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儒之希圣希天者。固是如此。释道之成仙成佛者。亦是如此。是故孔圣结一水晶集圣大洞天。释迦结一琉璃极乐灵山大洞天。老子结一太清虚无大洞天。文昌结一无极总真大洞天。关帝结一神威统忠大洞天。其余一切得道文儒。得道僧道。得道隐士。及一切得道忠孝神仙。皆莫不各有一洞天。各有一灵山。凡亿万宗祖。历劫生身父母。与一切内助眷属。皆得团聚于洞天灵山之内。以永享亿万年家人父子之真乐焉。是以十二万年天地死。而得道者独生。天地混沌。而得道者独光明。天地堕于轮回。而得道者独逍遥于无极宫中而坏无可坏。此固赖心灯普照。而生无量烛笼之光。实赖大道无形。而全我心灵犀之慧。是道也。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宝珠。在道谓之大药。其入门下手工夫。在儒则有忠恕。在释则有慈悲。在道则有感应。其总括而笔之于书。以教天下万世也。在儒则有周易。及大学中庸。在释则有如此金刚经。及华严楞严。在道则有黄庭。及道德参同。与一切丹经。其得此金刚不坏之真气也。在儒则曰无声无臭。至大至刚。在释谓之法身。在道谓之婴儿。而其成功之命名也。在儒则曰圣人。在释道则曰仙佛。仙佛与圣人。一而二。二而一也。皆由脚踏实地。以行此大道也。三教皆由敦其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常。以立万世名教纲常之准则。而同归于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参。是以吾门中。释迦牟尼佛。生有八子。老子与诸仙。皆各有宗嗣。并未出家修行。至于今之僧道。特所设之方便法门耳。儒者能学孔圣。不必学仙佛。而穷神达化。即是仙佛。释道之所学。虽学仙佛。必无异于孔圣。方成正果。总之三教人等。欲修此金刚不坏之真气。使天地坏时。而我之真气不与之俱坏。务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欲穷理尽性。务要精研大学中庸与周易。及黄庭道德诸经。而此金刚经尤为穷理尽性之骨髓。夫穷理尽性。亦非难事。在儒不过曰存心养性。在释则曰明心见性。在道则曰修心炼性。盖人心原各有一盏心灯。即尽性至命之真种子。儒者能存心养性。则可以明明德。而心灯不灭。僧道能明心见性。修心炼性。则可以放大光明。而心灯长朗。而其传此心灯之法。与续此心灯之诀。无量度世佛。业已注明。有志者各宜潜心玩索。况此经不但度尽凡夫。凡一切幽魂滞魄。与一切邪魔妖怪。飞潜动植。皆可潜孚默化。而一齐普渡焉。人能日诵一遍。加以精心钻研。可以超拔祖先。可以超升神鬼。可以感化邪魔妖怪。以归于正果。而一切胎卵湿化。罔不沾被于无涯。真是无量功德。既有功德。则凡欲尽性至命者。自有神灵为之护持。得遇圣师。而修成此金刚不坏之法身。法身既成。方算由格致诚正。以修了身。身既修。以之齐家。则万祸雪消。千祥云集。以之治国平天下。则酿为景星庆云。和风甘雨。自有以消劫运于无穷。噫。儒者不解仙佛之真传。每因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等语。便谓天地万物。一切都不管。祇管自家一个心。岂知凡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心宜专精致一。是以或问周子曰。圣可学乎。应之曰。可。问有要乎。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盖人心当与太虚同体。方能虚灵不眛。是以周子又有云。心才有所向便是欲。才有所见便是妄。夫周子乃大宋承道统之人。是诚有见于心能专一。方能超凡入圣。以至于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参也。然则所谓不管者。正其所管者大也。不然。不能明通公溥。便是己之心灯不明。心灯不明。必不能格致诚正以修身。不能修身。则志气昏昧。安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救济群生于苦海哉。甚矣。人之心灯。不可不常为添油。以缉熙于光明也。盖日明于昼。月明于夜。惟灯则昼夜长明。是以此经名为金刚传灯真解云。是为序。

大清嘉庆元年岁次丙辰腊月八日西方古洞然灯古佛序于传灯阁

 

重刊金刚经真解

天地一道之所开辟也。古今一道之所流贯也。人物一道之所化生也。主之者上帝。继之者圣贤。仙佛。阐明。而沾丐后世者。非经典不为功。慨自尽性之学。莫备于四书五经。至命之事。莫详于易。易也者。一阴一阳。生天生地生人物者也。故河洛泄苞符之秘。羲文探乾坤之奥。周公作象。至圣作传。吾儒希天之功。至矣尽矣。夫岂二氏所能依傍哉。乃尝流览仙史。玩阅丹经。不惟心性工夫。与儒典同条共贯。互相发明。而七返九还。命理实学。亦本周易。信乎太上之道。与羲文周孔之道。同出一源。不得以异端目之也。然道与儒。既无南辕北辙之分。而释氏亘古及今。为之鼎峙。必有真焉。以彪炳宇宙。若但如缁流之打坐诵经。斯亦不足贵也已。数年来博览群书。间及释典。其中若空五蕴。无四相。去三心。清净六根。屏绝六尘。委婉陈辞。多方譬喻。噫。佛之明心见性。与儒之存心养性。道之修心炼性。不过功用不同。岂有二理哉。然未知其至命。果何如也。幸得金刚真解。注自古佛。言性而兼言命。言命而兼言性。性命机缄。显露纸背。今而知所谓金者。乃河洛四九之金。产自先天。即易之干金兑金是也。所谓刚者。其气至坚。一得永得。天地坏时。此金不坏。即易之刚健是也。所谓经者非索诸文字。乃白虎首经。众妙真经。即易之七日来复是也。由是观之。此解发千古未发之奇。传三乘不传之真。谓三教合为一教也可。谓三教之道。皆由常道以希至道也可。谓三教了道之神化。浑一太虚。反乎其极。而并无一道也可。友人辈。得观此经真解。急谋重付剞劂。以公同好。邀序于予。予管窥蟊测。如井蛙语天。何敢贻大方之笑。但恐读是经者。以念诵了事。而失佛祖之苦衷。观是解者以孤修强合。而昧佛法之真传。故不揣固陋。姑妄言之。更冀文人学士。及黄冠羽流。慎勿坚僻成性。入主出奴。急求明师抉破内外阴阳。洞悉彼我性命。始信此经与丹经易理水乳交融的不二法门。由是积功累行。炼己持心以待天缘。何难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哉。

 时

大清同治五年岁在丙寅纯阳月上弦

 龙山居士敦五氏沐手敬跋

 

金刚经传灯真解无量度世古佛着

古佛注经总词

身披紫袈裟。脚踏红莲花。西天梵响振中华。吾道神通广大。

法船原普渡。极乐真无涯。洒来舍利恒河沙。东土从今启化。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即河洛四九之金。先天义气也。刚者。其气至刚。万劫常存。十二万年后。天地有坏。这个不坏。故曰金刚。儒名浩然。道名金丹。一名水中金。盖由先天六一水中。真阴真阳妙合而凝也。然有集义实功。躬行实事。故必敦笃伦常。勤修心性。无一毫人欲之私。与天地合德。入于无心成化之神妙。方能得此金刚不坏。而万劫常存。邵子诗曰。无心心即是真心。心到无时没处寻。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是诚躬行实贱。亲历其境也。般。还也。左从舟。言欲返还水中金。如水上行舟。右从殳。无刀之兵器。后天干象。盖水上行舟。事多危险。全赖干之武猛。方能逆转舵儿渡苦海以超彼岸也。若。顺也。言顺行直泄之真金。须逆回以还之也。故曰般若。丹经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何为顺逆。人之生也。自无而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世人。欲动情胜。常把汞去投铅。且于种子外百般剥丧。甘将生门易为鬼户。是顺则失其金刚真气而凶。仙佛贤圣。清心寡欲。虽有生育。犹草木伐其枝叶。命根未伤。种子之余。便扭转天罡。使铅来投汞。由八卦还四象。四象还两仪。两仪还太极。太极仍还无极。是逆则得其金刚真气而吉。此即儒之克己复礼。道之九转大还也。波。苦海洪波。即白虎兴波出洞房之意。又所谓虎跃龙腾风浪粗也。世人无降龙伏虎手段。良由爱河滚滚。酿成孽海茫茫。其浊浪风波。任你英雄豪杰。皆被沉溺。然苦海虽易溺人。而道岸原可同登。皆以道心化其人心。行此般若实功。向北海中用青龙宝剑。逆挽天河。牵那兴波白虎。入我南溟。做个龙虎风云会。觉凶险洪波里。自有一只法船。渡人无量。可从此希圣希天。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故曰波罗密。罗者包罗万象。如天罗天也。密。慎密。机事不密则害成也。经。即日用常经。所谓百姓日用不知也。人欲修成金刚不坏。则当以诚而入。以柔而用。以默而守。方能回向天兑宫。取被妙经。而至刚真金始得。盖真金即在日用常经中也。咦。此经至宝家家有。无奈凡夫识不全。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国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真如也。是对非言。如是者。如此则是。其余皆非。扫尽三千六百旁门。劈开九十六种外道也。如字女居左。有女反作男之意。即八卦中兑卦也。兑居先天坎男位。内藏妙法莲华经。即西天无字真经也。口居右。即向西天取经者。真阴真阳往来玄窍也。是字上从日从一。日属离。一即坎中一阳。所谓太阳移在月明中也。下从人从卜。大哉圣人之道。待其人而后行。故圣神仙佛。日为天上卜选天材。欲以坎离正法度人。无如人不能自度也。咦。如是如是。实在如是。上天所秘者。实在如是。举世难明者。实在如是。海誓山盟。不敢轻泄者。实在如是。如来世尊。不过如是。孔圣老君。不过如是。大学中庸与周易奥妙。不过如是。道德黄庭与参同玄妙。不过如是。楞严华严与金刚神妙。不过如是。如是如是。实在如是。我者。真我也。闻者。耳在门中。必入此门。方得闻知也。一者。不二法门。儒者精一。道曰抱一。即世尊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时者天机活泼。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也。佛。即心灯也。从人从弗。言欲成佛。不可有人心。纯以道心为主也。人心偶动。灯即灭。道心常现灯长明。人能清欲寡欲。使心灯长明。便是明明德。顾諟天之明命。学有缉熙于光明也。舍安宅也。卫正道也。国。身为邦国。即悟真所谓大小无伤两国全也。佛在舍卫国。言心灯光明。常在居仁由义中。养成神完气足。便是国富民安也。祇。地祇也。天曰神。地曰祇。祇树者。地逢雷处见天根。即无根树也。给交也。从丝从合。言阴阳和合缠绵也。孤。孤阴。独。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育。有以给之。则孤者不孤。独者不独。园。花园也。天女散花之地。大比丘众。尚未希天。邱。陵也。惟佛则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千二百五十。盖以天数二十五。重叠而满。大衍数也。示人每月当以地数三十。逆转减去五数。辨别先庚后庚。好向西天取彼妙经也。曰众曰人曰与俱。隐示金丹大道。人人有分也。尔时阴中真阳发动之时。即先庚后庚也。先庚系两日半三十时。后庚亦两日半三十时。先庚第一时为子。后庚第一时为午。此二时为合朔。气交时也。先庚第十六时为卯。后庚第十六时为酉。此二时为既望。神交时也。但时系活的。须以前月符信为凭。毫发差殊。不能成丹。周易以五十五考验符信。是两月少五日也。此数专以天数二十五探验符信。配合地数。意隐在言外。是一月少五日也。此皆坤宫有气无质之先天也。世尊。佛之别号。盖出世之道。即在人间中。惟其以入世为出世。故能成佛。而尊贵无比。八月酉金正旺。摄取只在寸口间。所谓寸口乾坤都装了也。玩尊字形便见。食时。食先天气时。即世尊所谓禅悦为食也。又即阴符所谓食其时。百骸理也。着衣所以护体。持钵所以进食。人知固后天伪体。不知保先天真体。知养后天幻命。不知接先天元命。又此衣名为忍辱。相道行道时。知雄守雌。以柔克刚。故宜忍辱。阴阳互根。合成一体。故宜和缓。且着衣者。又隐示以弗宽衣。弗解带也。钵者法器。平日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际掌握阴阳。操纵由我。持钵者。即阴符所谓宇宙在手也。又即丹经太极把柄也。且着衣持钵更有二意。一以示人宜安服食之常。不必装模做样。辟谷绝粒也。一以示人要自己努力。各人穿衣各人暖。各人吃饭各人饱。他人不能代为穿吃也。所可悯者。世有以九琴九剑为传道衣钵。捏名创造。曰开关剑。雌剑。雄剑。白虎剑。通天剑。飞翔剑。昆吾剑。闭幽剑。锁关剑。三足琴。攀桂琴。玉屏琴。春花琴。泰卦琴。天梯琴。遮羞琴。卧云琴。桃花琴。外有通关剑。无孔笛。龙衣式。种种名目。并举八仙与诸仙手中物。以为证据。得者如获至宝。虽遇名师。牢不可破。盖人犹明珠。以私欲邪曲蔽之。如明珠裹以沙泥。尚易洗涤。以是似而非障之。犹明珠饰以金银。最难解脱。岂知九琴九剑。示人行九转工夫。剑者。慧剑神剑也。从佥。众也。从刂。利刃也。言此剑众人皆有。常人以此剑杀其身。圣人以此剑超其凡。琴者。调和之意。黄庭经云。琴心三叠舞胎仙。琴从二王。王者。心君也。二王者。行道时有心心相印口诀也。从今。是与今人心心相印。非与古人相印也。若以金银或木器制为琴剑。谓之衣钵。其诬仙佛也实甚。况吾门教外别传之旨。原是不二法门。三教同此道。即同此法。昔孔圣传曾子。老子传关尹。有何衣钵。良以性与天道。非其人难闻。故丹经多譬语。如悟真云。先把乾坤为鼎器。纯阳白句章云。绝不用器械。颠倒法乾坤。业已明说。奈何人多昧昧也。但传道有三等。上等生知安行。中等学知利行。下等困知勉行。凡传上等中等最简要。所谓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传下等。甚繁难。则有符箓符节为凭。始得洞悉大药秘要。非忠孝廉节之士。积诚感格。天仙亲授。不能得传。得了符箓。方可行小周天。得了符节。方可行大周天。不然。纵遇名师。指明阴阳。只可服后天以延年。尚宜勤修功善。敬待天缘。若勉强行诀。必有百般魔障以败其道。故曰。若无功行难消受。动有群魔作障缘。惑于衣钵者。应恍然悟矣。入舍卫大城。即深入乎仁义巢穴也。儒曰。仁义兼赅。道曰。金木交并。乞食。求先天气也。即坛经所谓有情来下种。又即所谓往北接度也。于其城中者。此间有一条正大光明之路。不偏不倚也。次第乞已。即所谓二候采牟尼。四候有妙用。六候别神功也。始则乘彼真阳之动。进火采取。用真息往来。山泽通气。或十息。数十息。以艮山形倒为准。即达摩折芦渡江诀也。为一候。由是牟尼归炉。绵绵若存。即世尊龙宫说法诀也。为一候。是谓二候采牟尼。由是逆转恒河。柔运遭溪。行世尊芦芽穿膝诀。升上鹫岭。盘旋须弥。行世尊鹊巢于顶诀。为一候。法双目。塞息窍。降金桥。下重楼。往南华世界。入佛光宝殿。为一候。当得药时。是德临门。神稍驰则失。全凭救苦观音。静摄严密。属卯沐浴。为一候。当合丹时。是刑临门。神稍倦则丹散。全凭士德大王。镇定安闲。属酉沐浴。为一候。是谓四候有妙用。合前二候为六候。别神功者。子午卯酉。界限分别明晰也。细微窍妙。尚待口传。饭食讫。收衣钵。服食先天已毕。收归黄庭神室。而安禅定也。洗足已。此时宜洗涤坤元。不必沾染。盖足方向地。不曰坤而曰足者。又示火候足时。休再行火候以伤丹也。敷座而坐。兀坐静养。所谓坐忘言。更待时。辐辏循环终复始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 时。随时也。长老。齿德出众也。须菩提虽是请经弟子。亦是寓意。须字从彡。象精气神自右还左也。从页。头也。象干首之圆。又合之系婺女星名。天之少府。又须。需也。不特佛门所急需。亦道家儒家所急需也。菩提。树名也。出麾伽陀国。其树形方。象地道也。且月月开花。花极严肃。得服食法者。食之益人精神。不得其法者。食之立死。此吾门楞严华严所由作也。又菩。普。提。拔也。能证菩提果。便能普度群生。拔出苦海也。在大众中。言道不远人之意。即从座起。向莲花台而起也。偏袒右肩。示人不可左道惑众。又要担得起也。右膝着地。示人于坤宫用工时。宜脚踏实地。又要放得下也。合掌。隐示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恭敬。宜严肃谨慎也。而白佛言。请佛口诀也。希有。世所罕有。盖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所谓知我者希。则我贵也。如来者。真阳有所从来。来从二人。又从木。即河洛三八之木。在五常属仁。仁为心之德。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且一切众生。皆系如来一脉发派。修道者必要见了如来。方为返本还元。何也。天地初开时。日月无光。人物难生。如来因放一道金光。遍照三千世界。诸佛诸仙随放宝光。助如来舍利光。由是天地光明。人物始生。是众生皆自如来而来。众生既自如来而来。即众生皆有如来光明之性。然众生虽有如来之性。每因肆情纵欲。失其如来光明之性。于此而欲复其如来光明之性。不得不向西天兑宫取彼妙经。而如来光明之性始可复。盖如来所居者兑卦。兑悦也。万物皆以得兑而欢悦也。于五行为成器之金。于四时为万宝告成之秋。故为极乐世界。合八卦而论。老君属干。万物之父。王母属坤。万物之母。孔圣属坎。五行之首。万物赖以润泽。劳卦也。观音属离。万物赖以普照。王少阳属艮。艮为生门。又为鬼户。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东华大帝属震。万物所从出。一切神将与忠孝神仙属巽。巽。入也。常入世以纠察善恶。其德大者。并鉴察仙佛与诸神。故难安闲。俱逊西天。盖西天属兑。犹未字处女。所以清净无为。极乐无比也。然卦虽有八。实统体一太极。太极原无极。即八卦中宫也。证果卦位虽异。得果皆由于中。儒曰执中。道曰黄庭。释曰净土。凡向西天取经者。皆凭中宫立极。故曰中中复中。万物从此出。直与上天通。中者虚无窍也。稍有嗜欲则闭。稍有放驰则散。收心不紧。不能活活泼泼。窍亦塞。盖至清至虚。不染一尘也。此窍在人身中。前对脐。后对命门。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取。气至乃现。机息仍灭。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中有坎离精。天与地相去八万四千里。心与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一寸二分。名方寸地。上至心三寸六分。下至肾三寸六分。即道心也。非血肉心可比。血肉心属火。后天五行之一。何以能统先天五行。惟此道心。神妙无穷。虽仅方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人能常常存神于道心中。便如果之有仁。内含无限生意。论语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丹经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有了这个。方可言那个。那个这个。总须合成一个。造到如来之不生不灭。才算天地有坏。这个不坏。然亦有了道不得见如来者。只知炼神还虚。不知炼虚合道。更有一层无上工夫。其浩然真气。虽已充塞两间。填满三千世界。得与诸仙圣真相见。未能充满西天极乐世界。是我之真气尚有缺陷。更要涵养神光。寂之又寂。寂无所寂。使身中九大窍之神光。与八万四千小窍神光。一化成舍利光。如百千亿万杲日。光明无比。凡天地人物鬼神仙佛圣贤。一齐并现于我舍利光中。久之而亿万无量舍利光。与如来亿万无量舍利光合为一体。自从开辟与如来分别。今始见面。至此才算真正返本还元。但人欲见如来而如来仍在日用伦常中。修道者既获执中心法。凡纲常伦纪。一一从中宫至诚做出。欲修如来法身。自有圣师传度。即或未遇圣师而死。伦常果做到极处。必有仙佛。赐以神丹。摄魂魄于斗牛宫。仍然混合阴阳以了大道。成其金刚不坏。而万劫长存。是生固得见如来。死亦得见如来也。善护念诸菩萨。有微妙心印。使人妄念全消。同归正念也。菩。普也。萨。济也。不曰菩提。而曰菩萨者。佛法虽普度众生。而波罗密妙经。家家皆有。萨字从草。花草之象。从阜。坤土之凸处。从产。所谓产在坤种在干也。善付嘱诸菩萨。圣圣相传。有密谛口诀也。善男子善女人者。两两相对。盖必性命双修。不拘男女。始可成佛也。阿。护也。耨。即圣所谓芸田。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阿耨。阿护其心。将己之心田。常常用耨功。使后天识神之妄念私欲念杂念。如耘苗然。根株渐渐拔尽。而老子所谓为道日损也。损之久。而先天真种自生。多罗。言耨功宜多方。大有包罗。三藐。即三田。何谓藐。茈草也。何以染紫。像丹田本色。三菩提。言阿耨多罗以修三田。三田皆可成菩提。三田。在佛门。一曰毗卢舍。次曰卢次那。三曰释迦。在人为三元。在天为三清。然名虽有三。而实一气相联。故曰一气化三清。心者。天君也。乃一人身之主。发此菩提心者。便是道心矣。云何应住者。欲求其常应常静也。云何降伏其心者。盖欲求其心之降龙伏虎也。佛言善哉善哉者。盖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为善。深嘉之也。须菩提者。呼其名以告之。正欲人人成佛。有发聋振聩之意。如汝所说云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者。正为天下后世人说也。善男子善女人发此道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者。当于真阳发动时住。于真阳发动时降伏也。盖平日操存。虽极纯熟。究未知临时果能降伏否也。故必于此时能住能降伏。方算工夫也。唯然者。心领神会也。愿乐欲闻者。愿闻此性与天道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 佛告者。即告先天气发生之候。有符节为印信也。须菩提。诸菩萨者。显示以提携普济之意。后仿此。摩诃萨。何谓之摩。即易经刚柔相摩。乐记阴阳相摩之道也。诃。可言也。此道虽可明言以济人。究竟有不可尽言者。故以诃字隐括之。以示可言而不可言之意。而其真正机关。亦不过于真阳发动时。能降伏其心而已。然此一阴一阳之道。无人不具。无物不有。故凡一切胎卵湿化之物类。与一切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上地下之人。我皆能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至极无加。涅槃。不生不灭。又涅者。污染之意。言修道者难以在尘出尘。在欲出欲。苟非平日心性。炼得极清净。极纯熟。极虚灵。极镇定。难以涅而不缁也。槃者。洗涤之物。言人在五浊世界中。当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也。故曰吾之修行。实于五浊世界中得之。非仅寂灭孤修也。灭度者。盖五蕴界中。乃有轮回之果。而一真体上。原无生灭之门。人能寂灭情缘。以修此大道。自能灭而不灭。将群生一齐度上大罗也。然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我心实无众生灭度之心。何以故。盖我心直与太虚同体。无一切人我众生寿者相也。凡心有此相者。其心即着于贪嗔痴爱。必不能尽性至命以成此大道。尚得谓之菩萨乎。无我相。穷理尽性。本来面目是虚空。不灭不生在此中。真我无形安有相。返观照见主人翁。无声无臭合中庸。性海澄清见道宗。不染一尘登极乐。莲花世界住心胸。无人相。以至于命。色身至宝原无色。对坐忘形见性真。合彼虚空成一体。方知无主也无宾。人字阴阳混合成。像形会意两边撑。先天交媾本无质。元气絪缊返太清。无众生相。天地位。万物育。普驾慈航度众生。圣贤仙佛本同情。无心成化合天地。直上云霄白玉京。慈云法雨遍乾坤。沾被群生不见恩。悲悯常存心不动。闲临止水悟渊深。无寿者相。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长明不灭牟尼珠。明照诸天造化炉。倘执形骇留迹象。寿同天地一愚夫。延年住世千余年。彭祖当年采后天。御女而亡天所谴。来生方悟有金仙。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复次者。言人当反复其道。非仅一二次毕功也。凡呼须菩提者。示人振顿精神之意。后仿此。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此乃行道之要着。真如之密谛。此布施。乃法中之布施。非财中之布施。行此布施。即运汞迎铅之意。平日固要认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此时更要万虑皆空。一尘不染。方能成此大道。而享布施之福德。所谓不住色布施者此也。声者。此时太音声希。任他雷翻地震。我止稳守元神。寂然不动也。香者。此时万有无一臭。任他生香活色。十分蕙浓。皆是凡境之假香。我止守我脏腑中五分真香。方能向众香国中去来。毫不动心也。味者。此时玄酒味淡。任他百般珍羞罗列。我止守我道味之淡。不羡世味之浓。方能成此大道。赴蟠桃大会。而享天厨仙脯也。触者。任他魔障百般触动。我心皆如如不动。方能斩退群魔。使魔化为护法之神。而终受魔王之保举也。法者。用法而不可为法所拘也。如是方为不住声音香味触法布施。再言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者。重言以叮咛之。示人防危虑险。平日早将心性炼定。自然对景忘情也。何以故。若菩萨果能不住相布施。便能修成大道。历万劫以长存。超三界而无碍。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其福德真不可思量也。然所谓不住相布施。福德无量者。亦自有心法。因又呼须菩提。曰。修道者以虚空为祖宗。彼东方虚空。无声无臭。广大无边。有可思量否。须菩提直应之曰。不也。是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而福德方能历劫不朽。而其无世尊。故又称曰世尊。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皆然。而须菩提亦重言直应以决之曰。修道者平日炼性。可不以虚空为祖宗。而甘于任相。以为天地不肖之子孙乎。噫。人不能尽其心。空其心。是着于有形有象之假合。而不知太虚非虚。太空非空之实相也。夫十二万年。天地尚有坏期者。以其有形质也。惟此虚空之实相。为无极之真境。无可坏处。人果能以虚空为祖宗。炼此真心。同于虚空。自然不生不灭。而成其为金刚不坏之法身。故曰。天地坏时我不坏。佛因再呼须菩提。曰。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盖此福德。亦如虚空之无极无边际也。且又呼须菩提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所谓不住之住。无定之定。但能如此修持。立地希圣希天。成仙成佛。别无他法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 诸相俱不可着。而身相岂可着乎。盖身相者。亦四大之假合。如来自有法身。谓之真相。佛故以此问之。示人不可认假以为真也。须菩提直决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不认假为真矣。佛又呼其名重告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假合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能穷理尽性。思索会悟。至此境界。则视极美极艳之女色。皆以彼身为暂时之虚妄视之。安能着相以动其心乎。噫。凡天下之有形有色者。虽坚如金银铜铁。终有坏时。所谓饶经千万劫。终是落空亡也。况身之暂时妖艳。人可不看得空亡乎。既知其假。正好借假修真。人奈何欲动情胜。不以道心化其人心也。噫。人欲借假修真。非见诸相非相。断难成佛。而得见如来之实相。佛不惮再三叮咛。是望三教中之有志希圣希天。成仙成佛者。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 须菩提白佛言者。恐人无实信之心。道法失传也。再呼世尊者。人当着眼。其中寓意。前已注明。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正欲人人皆实信以成佛也。佛因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者。益示人不必疑虑。心灯接续。代有传人也。何也。道不绝于人间。天下不可历一时无承接道统之人。如来灭后者。法身不坏。色身暂灭也。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所谓心传遥接也。诸恶莫作。便是持戒。众善奉行。自能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知持戒有法。修福皆真。而勇猛精进以修之也。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盖大道至尊至贵。百千万劫难以遭遇。能生信心而勇猛精进以修之。便能万劫长存。成其金刚不坏。于十二万年后。天地重开重辟时。佛以大道助其开辟。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噫。此善根如是其大。其种之也。岂容易乎。然不但持戒修行之人。福德甚大。即众生中。闻是章句。间有一念生净信者。便是道心发现。因呼须菩提。曰。众生有此一念净信者。便与如来之道心相合。而如来无不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即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已把色身看得虚假。直欲体道心以求法身。而此一念信心。已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由此扩充。不难修成佛果。何以故。是诸众生其心若着于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而当堕落于苦海中。生生死死。百般苦恼。沉溺难返也。何以故。其心若着我人众生寿者。虽有法亦必拘执而不能神明变化。势必取非法者为法。则法皆非法矣。是故勤修道心者。固不应取法。亦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难舍。何况非法。噫。渡河须用筏。到岸便离船。凡下学生净信心者。务要将心田常时洒扫。久久纯熟。自然与太虚一体。而法身可成矣。但凡生净信心者。宜敬家中活佛。不必远求西天。吾尝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十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饭亲千亿。不如饭一学佛。盖愿成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何况自家净信大道。早为将成。以度其二亲与九祖乎。故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事二亲。二亲最神。真是活佛。佛平日言辞亲出家求道。人多错解。盖辞亲者也。出就外传。诚求大道。即出必告。返必面之意。且即游必有方之意。出家者。在家出家。善身在家中。而心不为家所累。实出乎家之外也。吾曾生八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何尝出家。至于今之僧道。特佛所设之方便法门耳。然既已出家。即当守清规以收放心。日将此经朝夕虔念。求其超度父母。父母尚在者。求其康强寿考。念经时。将父母祝毕。即祝一切幽魂滞魄。与一切姝魔邪魅。并一切飞潜动植之物。一齐度化。果能如此意持。不惟赦其前生罪过。并可为来世种一入道之根基。盖佛门原未有一世修成者。是以须陀洹必七死七生。方得成罗汉果。斯陀含一上一还。始证罗汉果。惟阿那含寿终。灵魂上于九天。即得罗汉果。由罗汉果再修再炼。方得成佛。而今则不然。乃大道显扬之会。汝等僧道。果能玩味吾之经典。依吾之所注行持。朝夕不懈。明心见性。又多积功行于人世。亦能一世修成。吾今统摄纠察功过者。三千余人。时常巡游。祇要汝等果能守清规。奋志苦修。诚求大道。而又功德过人者。吾即命人度其现在之身。给尔丹缘。立地成佛。是言也。为僧道勖。并为儒门之诸生勖也。汝等勿负吾之苦心。尔等众生。亦当生净信实心。毋生疑注。以修自家福德。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 因法相不可着之义。再呼须菩提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盖大道无形。虽有所得。而实无所得。虽有所说法。而实无可说。实欲人之明心见性。不着于相也。须菩提直应之曰。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深解道之真体。无相可以执着也。昔有沙门问佛曰。以何缘得道。如何知宿命。佛应之曰。道无形相。空知无益。要当坚志笃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而知宿命矣。闻者欣然以去。须菩提又言。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者。盖真空不空。大法忘法。空到妙处。法亦是空。法到妙时。空即是法。如月印万川。处处皆圆。又何有定。又何可说。此又须菩提深知大道作用。虽系不二法门。而入道之基。在人自悟。故如来亦无定法可说。惟在因材而教。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其不可取者。以其为非法也。其不可说者。以其为非非法也。非法则出大法之外。而为中下小乘。非非法则传妙法之神。便为至尊无上。六通四辟。空空洞洞。无可捉摸。所以者何。一切希贤希圣者。皆以无为法。是岂果无法者。无如百姓日用不知耳。悲夫。大法自在眼前。真传须由口授。所谓法从空处得。道自妙中来。玉女勤施药。金夫可结胎者。此真法也。彼以无为法。遂致上乘下乘之有差别者。可不勉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须菩提。于意云何者。此乃呼其名。以示用七宝布施者。福德固多。终不如以此经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解说。而修性分中之福德也。而须菩提答言甚多。亦非谓七宝布施无功也。特难得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为布施耳。然须菩提即转言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是所谓多者。究竟非多也。无论不能得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也。即能如愿相偿。亦不过布施之德而已。其福德虽多。与自家心性何与。吾尝言何者为善。惟行道善。何者最大。惟志与道合始大。吾故曰。若有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布施也。四句偈。即无我人众生寿相之四句。何以其福胜彼布施也。因呼须菩提以示之曰。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噫。此经乃度人无量之真经也。人欲取此妙经。非受持四句偈。无由行其法。然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全在自家认得一卷无字真经。而此无字真经。即是仙佛之阶梯。人固要求口传心授之法。而要非空得其法。便能了事。盖真经有实事可凭。务要躬行实践。非徒徒口说而已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 此言修行者。当以无念为宗。在悟最上乘者。固当如是。而其修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证果也。盖人怀爱欲之念。必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即不能见道。不能见道。便与道相远矣。佛因问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初果之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直应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何以名为入流。而无所入。盖最易惹人动念者。莫如六尘。而六尘之色声香味触法。皆缘人之有念而入。设须陀洹炼性时。若作一得果之念。则色声香味触法。皆得入于念虑之间。势必堕入六尘魔障矣。尚能得果乎。故所谓须陀洹者。并此得须陀洹之念头。亦当忘之。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为须陀洹。何以谓之须陀洹。陀。沙沱也。初入道者。其精易走。其汞难定。稍有触动。即如沙沱之易奔倒也。洹。泥洹。即涅槃也。盖以沙陀而入于涅槃中。容易溃散。难以返还也。故谓之须陀洹。以示初入道者。不可不自知警惕也。须者。言虽有此可需根基。犹如陶人制器。仅将泥坯做成。不但未经火工煆炼。并未将泥坯晒干也。初入道门者。可不栗栗危惧。善为清心寡欲。以保真精乎。进此则为斯陀含。斯陀含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一往来。即静坐孤修之收摄阳气也。其法以阳气发动时。用神光返照于黄庭。以收回之。其阳气发动。势将下坠。即往也。其阳气收回。使坠者不坠。即来也。然虽有往来。而日月并未合明。非若性命双修者。有日往月来之实功。故虽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含者前此如沙沱之易溃者。今已收摄而含容之。比须沱洹稍为较稳。故炼性时。亦不可存此得果之念。方能得斯沱含也。进此又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其精气已守得定。但不能运汞迎铅耳。阿者阿护也。那者彼家也。即坤宫也。含者。可以含容精气。不使走泄。而莫由得彼真阳之来。故名为不来。然虽不能得彼之来。而温温文火。可以暖焕。亦可稍为添精补水。而实无不来也。然亦不可有得果之念。方能得阿那含也。进此便是阿罗汉。汉者。天汉。罗者。大罗也。斯时地下海水。直与天汉相通。大能包罗。方是大道之实功。佛故同须菩提曰。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道字从首。先天气也。又从辵。乍行乍止之象。盖修行至此。方离小乘而入大乘之门。而须菩提直应之曰。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实足以败道矣。须菩提又称颂世尊者。盖罗汉之果。与佛不远也。即现身以说法。曰。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盖吾之许彼者。原以其无一毫念虑也。无诤者。口不妄言。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三昧二出中。皆由闇然日章之真火也。昧字左从日。平日走失之日精。已还于天地。右从未。未属羊。乃兑宫也。言日精已得兑宫之月华也。至此方为日月合明。然虽日月已合明。惟自己一人独知独见。而他人究不能知不能见。三田皆如是。故曰三昧。第一离欲阿罗汉。此时在欲出欲。不愧人间大丈夫。人世最为希有。故谓之第一阿罗汉。然行功之时。究未尝有此罗汉果之念。若有此念。则易入贪嗔痴爱之魔。实足以败道。安能得此罗汉果乎。须菩提自言。当日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而佛当日亦不称许他。是乐阿兰那行者也。阿兰那行者。先天气业已充足。犹采花者已得王者之香。可以游行自在也。人当初接命时。当出污泥而不染。其所采之花。若水中采莲。须驾舟以采之。每多危险。故以莲花比接命之始。而接命既成后。其所采之花。已归于主人。犹兰为花中之王。兰生于幽谷。其采之也极平稳。而无危险。故以兰花比接命之终。佛当日之称许。须菩提。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盖须菩提得佛心传口授。而彼当功行未圆时。毫无妄想行功之念。以自折其入道之福。是诚心乐道。勇往行道。而不敢躐等者。故曰是乐阿兰那行。噫。今之一知半解者。便妄想天缘。急于行功。是诚自损其福德。自败其道基也。可不悲哉。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 得果之心。既不可有。修行者。可以一身清净矣。然此心亦最难洗涤净尽。吾因又告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夫然灯佛。吾所受记之师。是应有所得矣。而须菩提言实无所得。则得果之心。真一扫而空矣。吾师心性光明。如点然之琉璃宝灯。故曰然灯。但此性人人各具。即人人各有心灯。虽有传灯之法。而究无可得之法。庄端庄严。威严。佛土。黄庭中之真土。言人修此真土。须要端庄其外。威严其中。乃能筑就此基。而使之不坏。然此真土。乃无形之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已虽庄严于外。要必使人之和悦相亲。而土乃不溃。已虽威严其中。要必使人之柔顺以从。而土乃不崩。庄严之中。仍具虚无混合之体。空灵活泼之机。是庄严而实非庄严。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如是生清净心。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能生其清。能生其净。自然不染六尘。可以庄严而非庄严矣。生。是自然发生之意。示以生清净之法。每日间无论行住坐卧。常默太虚。清光明亮。凝神返照。存于黄庭。始则止存在内。久之则无内无外。无边际。无方体。自然心灯朗照。放大光明。而照彻三千大千世界矣。当其始。其内视也。如石火之点烁。其继如电光之飞扬。行之久久。则有星光发现。又进之而周天之星光毕现。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段骨节。人能清心寡欲。积精累气。而周身骨节之精气。自凝结而成周天之星光。佛于腊月八日。睹明星而悟道者。此也。噫。清净之心。时时生发。而干之大生。坤之广生者。即寓其中。无论静专动直。静翕动辟。皆可操纵由我矣。然人心之不能清净者。皆缘六尘扰之也。而我能一念不起。灵台无物。空空洞洞。虚虚灵灵。即六尘中之第一色字。先已看得空。识得破。无所住于心。而声与香味触法。皆能无所住于心矣。夫住者。居住也。既曰住。则必有所依傍。而始能住。我心既已空洞无物。与太虚之清光明亮一般。而六尘之贼我害我者。从何处生根寄足。故凡修行者。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者。即生其清净之心也。清净既生。则凡不清不净之足以贼我害我者。无不一齐死。若是谓之六尘死。六尘既死。而一心之清净愈生。清净愈生。而干之大生。与坤之广生。直与吾之本命元神。合为一体。有不万劫长存者乎。凡若此者。皆是修法身也。吾因呼须菩提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其身可算大否。须菩提直以为甚大。而以非身应之。所谓色身之虚妄也。夫须弥山为天下山中之王。亦可谓其大矣。而色身虽有如是之大。终是假合。法身则不然。其大足以包乎六合之外。其细足以透乎针锋之微。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声。是诚神化无方者。其视色身之大果何如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 天下山之高。惟有须弥。而河之大。莫如恒河。恒河之广。周四十里。其流之长可知矣。其中之沙。可谓极其多矣。而以一沙化成一恒河。一恒河各具此现在恒河之沙。其恒河已属无量数。何论其沙。此中隐寓一化为万。万化为一之理。人能如此。精修法身。则百千万亿化身。一真之体仍然如此。而变化无穷。一恒河之沙。固不足以拟之。即恒河沙所化之恒河。众恒河所具之恒河沙。亦不足以量之也。若不自修法身。即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恒河沙。所化恒河沙之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以为修百千万亿化身者。一一布施。护法助道。终不若自家积德累功。于此经中受师传。而行持四句等。为他人解说。其道德。更胜于七宝满恒河沙。所化恒河沙之无数世界布施护法助道也。止修世间之福德。则非出世之福德。即以满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数。七宝遍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终属有限之福德。吾之实言以告须菩提者。正望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说。度己度人。以修胜于恒河沙所化之恒河沙数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是说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 复次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随说是经。着手成春也。乃至四句偈等。于人我众生寿者等相。一毫不着也。世间。住世之人也。天人。世外之人也。阿修罗。败道之魔王也。魔王何以谓之阿修罗。盖彼虽属败道之魔。而我之心性清净。功行崇高。彼无从而败之。则败道之魔。反化为护法之神。故谓之阿修罗。言护持修行之人。而上大罗也。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者。所以尊经也。此经最神。全处固属变化无穷。偏处亦是阴阳莫测。何况有人受持读诵。囊括全经乎。受持则能拘魂执魄。魂之升而飞扬者。不使之飞。魄之降而坠下者。不使之坠。读诵则能穷理尽性。理之玄妙难明者。能使之明。性之杳冥难见者。能使之见。而是人之所成就。真为第一希有之法也。不曰道。不曰福德。不曰功德。而曰法者。盖此道虽无法可说。而口传心授。要自有无法之法。前所谓非法非非法者此也。人能受持读诵。吾乃鉴其精诚。未有不授以无法之法。而了此大道。以全其金刚不坏之法身也。何也。盖此经虽是有文之经。而其中暗藏无字真经。故凡经典所在之处。即为佛之所在。而奉持读诵之人。即是尊重弟子。与须菩提诸菩萨一般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 此尔时者。先天中之先天。发动于彼家也。须菩提知此时不可失。因请命于佛。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盖深知此经。为天上至宝。不可忽略错过也。佛告之也。是经宜名金刚般若波罗。示人以顾名思义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所谓如猫捕鼠。如兔见鹰。正在此时。何也。是经虽有般若波罗密之名。而却是尽性至命之实事。故所说般若波罗密。却非般若波罗密。特假借名之为般若波罗密耳。经既如此。试问如来有所说法否。而须菩提直以为无所说。何也。盖说法。止说其尽性至命之虚理。不能说其尽性至命之实事。以此经乃天机密秘。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盖此经中藏有无字真经。欲闻此无字真经。必先割舍六尘。而六尘之在天地。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中之微尘。遍满世界。试问可谓多否。而须菩提直以为多。佛因告之曰。诸微尘固多。其体浮游无定。且微尘之遍满世界。以其能着于世界之中。有所依附耳。岂知十二万年。大劫到时。世界且坏。何论微尘。故如来以诸微尘。皆算不得微尘。故强名之曰微尘。如来以诸世界。皆算不得世界。故强名之曰世界。人能穷理至此。则万有皆空。何有于世界。何有于世界之微尘。而又何有于吾心之六尘。尘心既无。而又何有于人我众生寿者之相。若着于相。试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夫三十二相。在世人看来。亦可谓之福德相矣。究竟可算得实相否。而须菩提直应之曰。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三十二相。即是假合之非相。故强名之曰三十二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知精修实相。徒以恒河沙数舍身授命。以布施之。其获福非不多也。总不若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度己度人。其获福尤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 再言尔时者。示人郑重也。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斯时乃打破千古疑团。独坚一念净信。而环顾群生沉沦苦海。生生死死。无有了期。不禁涕泗滂沱。泪如雨下。而向佛言。真是希有世尊。说如此甚深经典。弟子自从学道以来。已开智慧。已有慧眼。究竟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今既闻之。固能修成金刚不坏之法身。而世人倘有得闻是经。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有不脱离苦海。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乎。然虽生实相。实与太虚同体。则实而仍虚。惟其至虚。便虚而不虚。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须菩提。又以我一时得闻如是经典。固易信解受持。而来世五百岁后之众生。能闻是经。是人即为第一希有。是诚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也。何以是人。即为第一希有。此人已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是知诸相皆假。而为非相矣。能待诸相看得假。便能借假修真而成仙成佛。须菩提业已见及于此。佛因迎机以示之曰。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便是决烈汉。便是大丈夫。而是人岂不甚为希有乎。夫此经乃日用之常道。闻者何以多惊。盖众人皆知有死。而不知于死中求生。此经乃长生不老之经。得之者便能不生不灭。故闻者多惊。而何以多怖多畏。盖此事虽是常道。实属中庸。非不可能。是以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不能。是以黄帝必问于广成。孔圣必问于老子。皆求此妙窍之无字真经也。而此无字真经。虽已闻知。而未能穷理尽性。亦断不能行持。若强为行之。则欲保性命。而反有性命之忧。其凶险有不可胜言者。是以凡夫闻之。鲜不畏怖也。何以故。行持此经。原在苦海之洪波中取宝。其包罗最为秘密。故谓之第一波罗密。然所谓第一波罗密者。非真是海中之波罗密。乃人身无闻无见之波罗密也。故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为第一波罗密。且行持此经者。知其雄。当守其雌。妙在以柔克刚。故为忍辱波罗密。而此忍辱。又非寻常外面着想之忍辱。乃尔室漏中。不睹不闻之忍辱。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此事毫不可着于迹相。非大英雄大豪杰难以行持。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者极乐国。即舍卫大城中乞食处也。利者。慧剑锋利也。王者心君也。割截身体者。大药薰蒸。换骨脱胎也。此时浑身如刀割相似。故谓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也。此时浑身如炒豆爆作也。任你十分大英雄大豪杰。到此时亦鲜有主张。我于此时毫无嗔恨。以其我平日原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也。盖稍生嗔恨。则元神即从此溃散。而性命亦丢矣。噫。所谓这回大死今方活者此也。可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之工夫。乃彻始彻终之第一吃紧。而此时更为吃紧也。我之了道如此。又念过去五百世后。凡作忍仙人。皆当如是。不着迹相以修。是故凡欲为须菩提。又诸菩萨者。皆应离一切相。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第一不应住色生心。所谓忍色以固阳关也。不应住香味触法生心者。斩绝群魔也。应生无所住心者。所谓心死神活也。盖人心有住。则有一分后天。而先天即无可住之地矣。是故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方能招摄先天之气。然菩萨所以修持而先度己者。正欲广济众生也。凡为利益一切众生。故皆应如是不住色布施。故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何也。以其为假合之虚妄也。佛因呼须菩提曰。如来所说是真实之语。如心之语。不欺诳之语。不怪异之语。知此。方知如来所得之法。无实无虚。盖以非法非非法。修成法身。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不可谓之实。不可谓之虚。虚而不虚。实而不实。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变化难测。须菩提。当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入闇室。一无所见。反此。便如人有目。光明四照。种种色皆见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而一念之道心。便入于如来之慧眼。悉知悉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特患有着相而不化其人心。以纯乎道心耳。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能成就不可思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是为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 前言七宝满世界。与恒河沙数世界。与恒河沙数等身命布施。犹未推到极处。此言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可谓推其极矣。盖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是泛泛布施。救难济急之类是也。以其宝满恒河沙数。以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是切要布施。疏财仗义之外护也。十三分言恒河沙等身布施。乃同心壹志之人。神气相交。以为布施。更觉切要。即内伴侣也。此分言初中后。更加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初日分。炼精化气之功也。中日分。炼气化神之功也。后日分。炼神还虚之功也。等身布施。即两体对坐。二景现前时。行波罗密功之实事也。刚人行波罗密之功。则赖柔人等身布施。柔人行波罗密之功。则赖刚人等身布施。等。平等之人也。身。平等之色身也。布施者。铅投汞合。两两相济也。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助人成道。其福德原无量也。但助人成道。固是美事。自己修成更为美事。故有善男子善女人。无量百千万亿劫。等身布施。以助人成道。终不若闻此波罗密之经典。信心而不悖逆。性命双修以了大道。其福德胜彼之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也。信心者。冥冥中有信得之最真。而心无狐疑也。不逆者。不敢悖逆师传也。写书者。道成后将所得笔之于书。以传此妙经也。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者。书写平日所受于师。以为行持读诵者。为修士讲解详说也。再呼须菩提。以要言之者。示授受之际。虽宜解说。但宜要言不烦也。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无边功德者。要言不烦之中。度人无量也。是经之传。本于如来。而如来何以说此波罗妙经哉。着为发大乘与最上乘者说。故天人神鬼。飞潜动植。一齐普度。人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是与大乘与最上乘之法自任。便与如来合为一人。而如来有不悉知悉见者乎。何为大乘。大者。九转大还丹也。即易经六十四卦之全功。乘。即乾卦时乘六龙之意。盖乘者骑也。即行波罗密功时。用易卦震兑坎离之交也。而交时之坎兑。有似乘龙之象。故谓之乘。大乘者。包上乘最上乘。而名之也。盖佛法有五乘。初曰下乘。次曰。小乘。次曰。中乘。次曰上乘。次曰最上乘。犹仙之有品也。上乘者上于中乘也。中乘者行波罗密功。至中乘而止。未至于上乘也。上乘则做完波罗密之功。六十四卦火候已毕。不用乘龙之功。止行河图五行。生克之自然造化也。惟其无乘。故名上乘。最上乘者。乃大易杂卦传之工夫。即行波罗密。炼成金刚不坏。用敷座之功。使之形神俱妙。打破虚空也。小乘者。小于中乘也。下乘者。下于中乘也。只行潜龙之功。皆未得乘龙之法也。既未得乘龙之法。而亦以乘名之者。以孤修即种双修之根也。然人多因循。不能勇猛精进。难于臻于大乘与最上乘。惟此经则专为发大乘愿力者说。与最上乘者说。故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便成就不可称量思议。无有边际功德。即为荷担如来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岂乐下乘小乘中乘之小法者哉。若乐小法者。便着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为人解说也。是以此经流传人间。在在处处。凡有此经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而此经在处。即是玲珑宝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并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即妙法莲华经之香花也。华。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一切因缘。莫非天授。无如世之修行者。不能明心见性。而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虽有鲜花妙鼎。亦必至于炉残鼎败。而一切天人阿修罗。不惟不为办供。并多设魔障以败之矣。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义。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 复次。即大洞经所谓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之意也。但世衰道微。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多为人所轻贱。然所以惹人轻贱者。必是人前世罪业。应堕恶道。今受此轻贱。宿世罪业。便从此消灭。罪业既消。而功行渐深。何难得菩提之果。切莫以世人轻贱之故。便生恨悔心也。即如佛往日。曾经无量阿僧祇劫之苦。于我授说之师。然灯佛前。得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八百四千万亿者。喻易道之逆数。那由他诸佛者。喻彼家真气之光明。悉皆供养承事者。盖彼时功行未圆。不敢行波罗密之功。以采大药。无空过者。惟炼性功而已。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以至于明心见性。以行波罗密之功。则较我前日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并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盖非知之艰。行之维艰。闻道者虚得其诀。不如行道者实践其功。相去何啻天渊也。但以此经秘密。碍难下辞。是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而功德诚难具说。我若一一具说。而闻者之心。反多狂乱。或狐疑不信。狂乱者。肆情纵欲。不知淫辞之所陷也。是诚地狱种子。狐疑不信者。招摇诽谤。实为大道之贼。吾因呼须菩提以警后世曰。是经义趣深蕴。不可思议。而果报亦安可思议哉。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 此迩时者。乃龙女献牟尼宝珠之时也。道家以此时为得玄珠。自须菩提以下。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句。与第三分语意略同。但第三分言人当发普渡群生之心。而此分并前此发普渡群生之心。亦当浑化而忘之也。初入道者。以发大誓愿之心。自为策励。而工夫至此。凡一切平日发大誓愿之心。皆以为性分内之事。直视为固有。而丝毫不留芥蒂焉。自如来于然灯佛所至无实无虚。与第七分十四分语意略同。但七分言无有定法。尚有法在。是法尚未空也。此言实无有法。而万法皆空矣。十四分不着四相。专指布施忍辱说。此则无所不包也。自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至末句真是菩萨。与第十分相似。但十分中非大庄严非大身等语。尚是虚论其理。此则通达无我法。便真是菩萨。不难立地成佛。并举其功效也。尔时龙女敬献牟尼宝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云者。盖欲叩其此时之性功。与前之性功有略同否也。佛告之曰。命功乃一时返还之事。而性功乃彻始彻终之事。且此时之性功。比前更宜入于纯粹也。凡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言当生其道心。活活泼泼。空空洞洞。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之心。何以故。盖其心稍有芥蒂。前此虽不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而今未入于神化也。所以者何。盖灭度一切众生。原系性分固有之事。并非因有成法可学。陈迹可践一而始发此三藐三菩提之心也。试问须菩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而须菩提直以为无。吾乃深美之曰。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果有法可得。而燃灯佛即应授我以成佛之法。令我立地成佛。必不至授我以记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来世者。三十年也。释者解也。解脱一切尘缘也。迦者增长也。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魔障每随大道以增长。非有大功行不能解脱。而使群魔为之护卫也。牟尼者。即龙女所献之宝珠也。盖必得此宝珠。方算大丈夫之功成名遂也。燃灯佛与佛记如此。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夫记乃传灯之心印。成佛之口诀。既授之。而必约以三十年之后。可知全凭自家。努力功圆行满。方敢遵行所授之记。噫。实觉无有法可得也。然以为无法。而又授我以记。则其法似为实。既授我以记。而必限以三十年之后。则其法似又属虚。噫。此其机关。正要自家参详。自家勇猛。盖其法乃是无实无虚。故无有法可得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成佛之法。然所言一切法者。究非成佛之法。欲证菩提果者。慎勿以得法为可恃也。请问须菩提。名一切法者。譬如人身长大。其身可恃否。须菩提则曰。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故强名曰大身。吾因呼须菩提曰。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盖言者心之声。有是言。必有是心。故不名菩萨。何以故。菩萨之证果。实无因有成法。而始发此愿力。此所以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无人我众生寿者之法。吾又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即不能离相以度众生。亦不可名为菩萨。何以故。菩萨以大道度人。并菩萨之心俱忘。何有于外相之庄严。若菩萨通达此无我法。方算真是菩萨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寍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 既得无我法之后。已证实相。非寂然无觉照也。有觉照。则真空不空。自有实见可凭。因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肉眼者。照彻众生形色也。且问有天眼不。天眼者。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也。且问有慧眼不。慧眼者。返观内照。常如琉璃世界。真性无一毫瑕疵也。且问有法眼不。法眼者。以大乘之法。最上乘之法。普度群生。而又万法皆空也。且问有佛眼不。佛眼者。上照三十三天现百宝之祥光。下照一十八重地狱。破九幽之黑暗也。而须菩提俱以为有。佛说有此五眼。则清虚光明之气。彻上彻下。所谓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也。天下无处不有清虚光明之气。即无处不有佛。天下无人不具清虚光明之性。即无人不有佛。而天下一切众生之心。稍有妄心。如来岂不能悉知乎。试问须菩提。恒河中之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说是沙。而以一沙化作一恒河。一恒河仍具此恒河之沙数。而以此恒河沙之恒河沙数。一一化作一佛世界。佛世界如此恒河沙数。其世界可算多不。而须菩提直以为多。佛因告须菩提曰。尔所国土中。若此恒河沙数之佛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若干种种妄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强名为心。所以然者何。盖人不可有过去之系忆心。不可有现在之游移心。不可有未来之期冀心。此三种心。皆是妄心。不可以入道。夫一切妄心。佛既能知。尔等一切真心。佛岂不能知乎。故尔等凡有一分真实无妄。佛即与尔一分性分之福德。凡有一分虚假矫饰。佛即减尔一分世分之福禄。尔等一切儒生与一切僧道。各宜勉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 凡一切妄心。既不可有。盖妄心不但不可以入道。即以之修布施之福德。亦不可有妄心。有妄心则预为希冀福德。是布施先着于相。其得福德也。终觉有限。试问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须菩提以为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因告之曰。但布施时。不可着于相。而以己之福德为实。若自以为实。而修福德。如来即不说得福德多也。惟修行者虽广施阴德。遍满人间。毫无希冀福德之志。是以福德为无也。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与第八分略同。但第八分言七宝布施。不若持经。是望人入道。不可专以布施为福德。遂不修性命。非不用布施也。此言七宝布施。稍着于相。福德有限。是言人之入道。更要保守平日不着相之心性。以行布施。方可授仙职而成佛果。以享无量福德。甚矣。性功真是彻始彻终之事也。无忽无忽。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 布施以修福德。既无妄心。而自家之身相。岂犹不能看得空乎。试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具足色身如三十二相。毫无欠缺之类。然虽具足。究系色身见也。而须菩提直以为不可见。盖知具足色身。终是落空亡也。且问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否。具足诸相。能飞行变化。地仙之类。佛之罗汉果是也。而须菩提直以为不可见。盖知具足诸相。未能炼神还虚。即不能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也。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欲人即有相之色身。以修无相之法身。此言具足色身。是欲人即延年住世之色身。以见无极虚空之法身。十三分。言三十二相。终是假合。以此见如来。不如持经以修心性。是引人以修心性。此言三十二相。固是假合。即具足如罗汉果之飞行变化。亦未必真实。是望修最上一乘之法身也。辞同而意究不同。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 既不可以色身诸相见如来。又恐人以为为他人说法。遂足以见如来。佛因呼须菩提以示之曰。勿作是念。如来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不能解佛所说之义趣深蕴也。盖虽有所说法。实无法可说。因强名为说法。何也。说法者。只可说其糟粕。而成佛之真谛。实在自家心性。尔时慧命须菩提。因问未来众生生信心否。此尔时者。度同类以报德之时也。谓之慧命须菩提者。此时一齐开以大智慧。使之同居洞天福地。不以众生视之也。佛又示须菩提曰。彼虽众生。而实各有佛性。彼实非众生也。然困而不学。终失其佛性之真。又不可谓彼非众生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强名为众生而已。盖众生一念净信。而佛性即现。果能从此扩充。勤修心性。则众生即是如来。尚得谓之众生乎。是众生之为众生。实众生之自限于众生。是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受尽无量苦恼。而如来时时接引众生。何尝以众生视众生乎。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须菩提深解无法可说之义。因白佛言。佛之证果。不为法所拘。为无所得耶。此乃悟后信辞。非疑辞也。无者。安静虚无也。即行波罗密功时。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之真境。造到极处也。凡行功时。能安静虚无。方得先天之元气。不然。只可得后天之谷气。故曰。此事乃安静虚无之道。并非提吸采战之术。凡住意方所。用力采取。是送性命。而非修性命也。佛言如是者。此言必待先天中之先天发动于兑宫。方是我心虚无所得之时也。重言如是者。此是大周天移炉换鼎之实功也。再呼须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者。盖性乃无中之真有。命乃有中之真无。性命双修。无与有方合而为一。少者。即八卦中之艮为少男。兑为少女。无有之上加一至字。言无与有合一之功。造到极处。则我与同类之人。皆能返老还童。超出三界之外。而如来之正法始得。法字左从水。右从去。示人只可得先天无形之气。不可得后天有形之精。全经法字皆作如是观。彼名为证果者。亦如是而已矣。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 复次。此复次。乃证果列仙班之位次也。吾既示须菩提。以无有少法可得。但此时位登大罗。道高德重。而稍有人己高下之见。则虚空之中。不能驻足。势必仍将堕落于凡尘。而与众生同受苦恼也。因示须菩提曰。是法平等。上天陪得玉帝。下地陪得乞儿。一切胎卵湿化。皆有佛性。无有高下之分。是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仍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相。代天宣化。以修一切善法。善法。即如来之正法。不曰正法。而曰善法者。善。即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之意。善字上从羊。即兑宫月华也。中从廿。即河图中宫之十五。与洛书中宫之五合而为廿也。下从口。即河洛相交时。口对口。窍对窍也。以修一切善法者。用自修度己之功。度尽一切凡夫也。然所谓善法者。亦不过借此以度众生。而我心常合于虚空之无声无臭。究竟无一善法住于心中。以我之心性。已归于万有皆空。且空无所空也。故如来说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份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 真实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缘修一切善法。而善法之修。莫大于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使之同归正果。佛因示须菩提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之高。夫须弥山为天下诸山之王。其高大莫可比伦也。设使此山化为三千大千世界之多。有人聚高大之七宝。与须弥山王之高相等。且高大之数。其多与三千大千相等。持此以用布施。其福德之高大应无量也。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密之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诵读为他人说。于前布施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并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尤为无量福德也。盖入世之福德。终有尽期。而出世之福德。究无尽时。是所望于受持解说者。此分与八分十一分十九分相似。而意究回别。盖八分言聚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是以持说为重。此言福德无量。是以福德为重。第十一分以恒河沙数喻言福德之甚多。此以须弥山极赞福德之极大。十九分重在自家以福德为无。而视福德为假。此言福德极大。重在人之受持诵读为他人解说。其意丝毫不与前意重复。人当熟玩之。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渡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渡者。若有众生如来渡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 持说之福德。极其高大。而此经之功德。真无量也。何也。以其能度一切众生也。然此经虽能度一切众生。要皆众生之自度。而与如来毫不相涉也。佛因呼须菩提曰。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一切众生。须菩提。万不可作是念也。何以故。如来不过示以日用之常道。而众生依日用之常道以修之。便能人人成佛。实属众生之自度。无有一众生为如来度者。若有一众生非自度。而为如来所度。是如来仍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来之度人。如天之因材而笃。实无心而成化也。其栽培倾覆。皆众生之自栽自培。自倾自覆。辟如时雨之润物。朽腐者沾之。反并其朽腐。滋荣者受之。愈增其滋荣。而造化何容心焉。知造化便知如来矣。此如来之所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也。如来既无四者之相。而间或自说有我者。当知如来说有我。因指示凡夫而强说有我。以与凡夫相对耳。故如来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不知。遂以为如来有我也。然佛有佛之佛性。而凡夫亦有凡夫之佛性。故如来说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为凡夫。谁谓凡夫不可以成佛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注 佛与凡夫之性。既无圣凡之分。可知重在法身之真性。不在色相之假合矣。佛因呼须菩提曰。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而须菩提以佛性既与凡夫相同。而其身相应亦与之相同。遂疑而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因示之曰。汝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取其色身庄严也。若止论色身庄严。则莫如转轮圣王之色身矣。转轮圣王。管四生六道之圣王也。如地藏王之类。彼之色身极其庄严。应与佛之长居西方。字极乐于灵山者。同一如来矣。须菩提恍然释疑曰。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尔时。是嘱咐同类者。虽居洞天福地。不可起一凡情之念。以致自家堕落也。而开示后学之意。即可于言外得之。以色见我。是不知我之见而不见也。以音声求我。是不知我之闻而不闻也。行邪道者。是凡情之念复动。不能以道心止之。尚得复见如来乎。势必仍堕于凡夫之窠臼矣。此与第五分十三分略同。但前五分十三分。系须菩提先已悟彻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如来。自言以陈于佛前。此乃佛恐须菩提执相之见。未能除得净尽。就其所有疑。而呼彼之名。以解其惑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 色与声音皆不可见如来。而万法又归于空。吾又恐后人执无法之无字。而落于顽空。因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乃泥于有相。固不得见如来矣。汝又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又泥于无相。亦不得见如来也。盖相固属假。究竟要借假修真。相既不可滞于有。又不可沦于无。而法亦可知矣。夫万法虽空。而传灯究有秘密。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是又以无法可说之无字执着也。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诸法不说断灭相。以有法为可恃。固不可。以无法为空寂。亦不可。有法而若无。无法而实有。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有有无无之中。自有玄牝之门。玄牝之门。即是天地之根。天地之根。即是波罗密之真经所在。是在人之善悟耳。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者。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 诸法既不可断灭。倘或藉此法以贪着福德。终非菩萨之心性。佛因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菩萨之福德。尚属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者。含忍。一心清净。量比沧溟。德合天地。积累而至成佛。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以菩萨有作福德之事。而无至于成仙成佛。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以菩萨有作福德之事。而无受福德之心。其心丝毫不受诸福德也。须菩提应之曰。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佛因明告曰。菩萨所作一切福德。其心不应贪着。故说不受福德。然欲受福德。而福德反隘。不受福德。而福德多。是殆有不受之受乎。聚宝布施。福德有限。前分言之再再。俱是虚论其理。此则示后学所下手工夫。亦不可略布施而稍存悭吝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 福德既不贪着。则诸相皆空矣。诸相既空。则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自然打破虚空。以太虚为体。安有来去坐卧之迹乎。即易所谓大来。进阳火之功也。去。即易所谓小往。退阴符之功也。坐。即进阳火也。行地天泰之功。宜坐以行之也。卧。即退阴符时。行天地否之功。宜卧以行之也。此皆初入道者。行波罗密之实功也。若以此视如来。是人不解佛所说如来之义。何以故。所谓如来者。浩浩荡荡。充塞两间。宇宙虚空之所在。即如来之所在。盖以真空为法身。大则包乎六合之外。超今古而莫测其始。小则入于无间之微。藏宥密而莫测其终。凡众生有一念之诚。即应念而来。其来也实无所从来。众生有一念之妄。即随念而去。其去也。亦无所从去。或来或去。众生浑不自知其来其去。不惟众生不知其来去。即如来亦并不知其有来去。既无来去。则进阳退阴。皆无所用其功。又安用夫坐卧哉。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注 既无来去坐卧。则凡夫无所捉摸。往往妄为猜测。不知内修心性。竟至入于旁门左道。其妄念不啻微尘之多。佛因譬喻以示须菩提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不。而须菩提以为甚多。谓是微尘众本非实有。若果是实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盖佛说微尘众。以其非微尘众。因强名微尘众。微尘众既非实有。而世界可知矣。故凡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实有。是以强名为世界。若世界果是实有。则即是性命双修之一合相矣。盖世界原是假合。劫尽仍坏。岂若一合相之大道。历劫不坏乎。然道虽有一合之相。究竟是无相之相。故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强名为一合相。夫此般若波罗密之真经。无一非一合相之道。全经千言万语。皆是此一合相之实功。何以谓之一合相。盖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阳无阴则为独阳。有阴无阳则为孤阴。故修道者必以阴中之真阳。合阳中之真阴。一合相者。盖合二为一也。须菩提见及于此。语及于此。噫。此经已将天机泄尽矣。吾因戒须菩提勿妄为轻说曰。所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轻说者也。此即是无法可说之秘密天机也。若妄为轻说。而凡夫之人。往往六根不能清净。便贪着而欲行其事。是欲修其性命。而反伤其性命也。伊谁之咎哉。此其所以不可轻说也。若以为度尽凡夫。遂不谨慎而泄漏天机。是欲度众生。而实所以成众生矣。能免于天谴乎。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  凡夫贪着其事。反有以伤其性命。以其人我众生寿者之见未空。故贪着其事。便堕于人心之危。而魔障蜂起。人心之危者。不能安。道心之微者。何由着。佛因呼须菩提曰。倘有凡夫。不能空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反藉口于佛。亦曾说我人众生寿者之见。试问此人解我所说义否。而须菩提。直以为不解如来所说义。盖深知世尊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强名之而已。良以佛法神通广大。原系万有皆空。一尘不染也。佛因须菩提既知此意。即迎机以示之曰。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皆应空空洞洞。如是得法以致其知。如是行法以扩其见。如是传法以启其信解。用法而不存知法相。故凡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为法相。通经屡言四相不可着。第三分。令初入道者。除去四相。方可入道。是除去色界中之四相。十七分示学道者。于见性之后。除去四相。是除去欲界中之四相。此言除去四相。乃除去法界中之四相也。极有浅深。须当辨别。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注 法相既不可生。而此经究宜受持演说。何为阿僧祇劫世界。盖有世界即有佛法。有佛法即有僧。有僧即有护法。此言阿护修行之僧。行之于祇树园中。无量百千万亿劫也。以此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较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更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以修出世之福。其福胜彼。然演说之法。当云何演说。盖宜空其法相。如如不动。如如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示人以九转大还全功。不动者。四相皆空。乃有为中之无为法也。所谓修出世之无量福也。如仅修世间之凡福。是着于四相而不能空。乃入世之有为法也。一切有为之法。较出世之无为法。不啻浮生之梦幻。海沤之泡影。草头之湛露。飞空之闪电耳。发菩提心者。视一切世间有为之法。当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佛说是经已者。将一部无量度人之经。一齐说毕。毋候再为说也。暗喻采取真经者。务要先识止火之境也。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暗寓护法之人也。比丘尼。女僧之初入道基也。尼者止也。盖女僧之修炼金丹。原在自己身中。须认取自家祖宗。而有以止乎真阳。不可使之走泄也。优婆塞。即世俗所谓之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塞与尼同意。夷亦是此意。夷者平也。盖平其心气。以守自家真阳也。此中自暗寓性命双修之实事。意在言外。总之。修道无论男女。祇要能发菩提心。便为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心坚志勇。吾未有不格外保护者。一切天人阿修罗者。盖道高德重。而魔王皆为我之护法神也。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者。得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诚为不二法门。乃大乘与最上一乘之法。能一齐普渡。同登极乐世界。而长为团聚于给孤独园中。皆欢喜踊跃。情不自禁也。盖给孤独园。便是灵山。便是福地。无论中外男女。皆各有灵山。各有福地。而可不信受此经。奉行此经乎。然欲奉行。必先有所信受。不然。疑信相参。亦安能成其大道哉。


附录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之诚。

  孔门传授心法。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何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学者读而不悟。所以不能得知古人为学。奚能穷理尽性。变化气质。凡修身者。当效中庸知仁勇。周易三五一。入德之门。明善之要。诚身之本。是故履。德之基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巽称而隐。履以和行。巽所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而人弗知之矣。程子曰。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欲学者反求其身。仰观鸢飞之象。俯察鱼跃之形。必由是而学。则庶乎不差。故君子之道本诸身。果能不舍昼夜。而时习之。无一息之停。自能格物致知。愚者能明。柔者能强。刚健之后。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

 

佛祖般若心印经 

开万佛缘于彼收万佛缘。

于此悔心坛更名万佛缘。

尔时

吾在九品莲台之上。菩提长老。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跪白于吾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三菩提心。世尊当何以度。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三菩提心。吾当以波罗密度之。须菩提白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当何以度。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三藐三菩提心。吾当以般若波罗密度之。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当何以度。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吾当以忍辱般若波罗密度之。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当何以度。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吾当以无忍辱般若波罗密度之。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三菩提功。当证何果。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三菩提功。当证须陀洹果。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三藐三菩提功。当证何果。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三藐三菩提功。当证斯陀含果。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当证何果。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当证阿那含果。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当证何果。吾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当证阿罗汉果。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波罗密功。当证何果。吾言。如是。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密功。当证何果。吾言。如是。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忍辱般若波罗密功。当证何果。吾言。如是。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无忍辱般若波罗密功。当证何果。吾言。如是。须菩提曰。若有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忍辱般若波罗密之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当何以度。吾言无度。吾言无法度。吾言。吾空空如也。吾何法度。吾空空如也。吾无法度。须菩提曰。世尊言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何以故。吾言有一。有相。有合。有一合相。有相合一之凡夫。即是不可说。须菩提曰。世尊微妙玄通。凡夫有相者。皆不可度。吾言。我当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何不可度。须菩提曰。世尊微妙甚深。当何以度。吾言度则不空。空则不度。吾空空如也。吾无空空如也。吾以无空空如也度。吾有空空如也。吾以有空空如也度。须菩提曰。我自往昔以来。未闻甚深微妙。今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得闻如是甚深经典。我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幽婆塞。幽婆夷。一切天人阿修罗。皆生信心。作礼围绕。欢庆。手舞足跳。踊跃而退。

阿难尊者赞

我佛甚深微妙法。大学之道。明明德。人能知道明明德。明德之中更明德。

观音圣母赞

我佛极乐真极乐。天命之性悉悉说。人能知道天命理。极乐之中登极乐。

佛说

上善人。长养仁慈心。去得失心。中善人。长养恭敬心。去偏僻心。下善人。长养和平心。去刚躁心。上善人。久行不倦。吾以上乘之道传渡。中善人。久行不倦。吾以中乘之道传渡。下善人久行不倦。吾以下乘之道传渡。上善人不能行功者。吾当以上品神丹点化。中善人不能行功者。吾当以中品神丹点化。下善人不能行功者。吾当以下品神丹点化。即功过两平之男女众生。亦得生吾西方净土。万佛缘中。有能传吾是经。及大乘金刚经。太上道德经。至圣孝经者。众生功满三载。当证中乘果。功满九载。当证上乘果。功满十二载。当证上上乘果。吾若负尔众生。吾当永灭精气神矣。

佛祖心印经卷上终。

 

佛祖般若心印经卷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汝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吾亦曰。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善男子。善女人。须菩提白曰。善男子。善女人。善成人之美。善护人之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经。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弟。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昆虫草木。尤不忍伤。时时随分尽道。刻刻悔过自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能养发用之性也。故谓之善男子。善女人。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汝所说三菩提。何云三菩提。须菩提白曰。三菩提。正觉也。明德也。性也。本体之性也。故谓之三菩提。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汝所说三藐三菩提。何云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白曰。三藐三菩提。正等也。道也。命道也。故谓之三藐三菩提。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汝所说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云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白曰。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也。达道也。故谓之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汝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白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也。至道也。故谓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波罗密。何云波罗密。须菩提白曰。波罗密。干元亨也。性也。发源之性也。亦命也。后天之命也。此筑基之功也。故谓之波罗密。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般若波罗密。何云般若波罗密。须菩提白曰。般若波罗密。坤元亨也。命也。真命也。先天之命也。五千四八来复之一阳也。般。运也。若。汝也。波罗密。真阳之景象也。般若波罗密。即得登道岸也。汝。彼也。彼。真阳也。真阳。正道也。欲得真阳。非大慈悲。大智慧。大忠孝。大福德。则不得也。不得真阳。何以结婴儿。不结婴儿。何以凝圣胎。不凝圣胎。何以登道岸也。奉道之士。先要智慧到彼之岸。方得登道之岸也。此得药结丹之功也。故谓之般若波罗密。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忍辱般若波罗密。何云忍辱般若波罗密。须菩提白曰。忍辱般若波罗密。复命复性也。仍要待日审时。防危虑险。日夜殷勤。无差毫发。候彼之大波罗密一至。用以五龙捧圣之诀。般若之大波罗密。上昆仑。过鹊桥。下重楼。入绛宫。以凝圣胎。此炼己大还之功也。故谓之忍辱般若波罗密。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无忍辱般若波罗密。何云无忍辱般若波罗密。须菩提白曰。无忍辱般若波罗密。神仙复做神仙也。天命之性也。性中得命也。本来面目也。丈六金身也。命复性。性复命也。以天地为鼎炉也。虽感在人。其赐在天。非人元之玄珠也。乃天元之玄珠。实元始之舍利也。此温养脱胎得玄珠之功也。故谓之无忍辱般若波罗密。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云须陀洹。何名须陀洹。须菩提白曰。须陀洹。人仙也。故名须陀洹。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云斯陀含。何名斯陀含。须菩提白曰。斯陀含。地仙也。故名斯陀含。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云阿那含。何名阿那含。须菩提白曰。阿那含。神仙也。故名阿那含。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云阿罗汉。何名阿罗汉。须菩提白曰。阿罗汉。天仙也。故谓之阿罗汉。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无度。吾无也度。吾空空如也。吾何法度。何云空空如也。须菩提白曰。空空如也。空其空也。忘其忘也。粉碎虚空是也。百尺杆头重进步是也。虚空之性命是也。佛智地是也。大道是也。故谓之空空如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有一合相。有相合一之凡夫。即是不可说。何云不可说。须菩提白曰。不可说。一太极也。相。两仪也。欲合两仪。必取太极之一也。欲取太极之一。必合两仪之相也。一者一也。得其一而万事毕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得一以生。生生化化不息也。但求一。须忘一。若着一以求一。则不得一也。合相。须忘相。若着相以合相。则反失相也。故谓之有一合相。有相合一之凡夫。即是不可说。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言上善。中善。下善。久行不倦。吾以上乘中乘下乘之道传渡。何云上乘中乘下乘之道。须菩提白曰。上乘中乘下乘之道。即炼神还虚。炼气化神。炼精化气之天仙神仙地仙也。故谓之上乘中乘下乘之道。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上善中善下善。有不能行功者。吾以上乘中乘下乘神丹点化。何云上乘中乘下乘神丹。须菩提白曰。上乘中乘下乘神丹点化。可成神仙。地仙。人仙。故谓之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功过两平之众生。亦得生吾西方净土。何云生吾西方净土。须菩提白曰。生吾西方净土。即鬼仙之转生也。故谓之生吾西方净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吾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传吾是经者。功满三载。当证中乘。功满九载。当证上乘。功满十二载。当证上上乘果。何云中乘上乘上上乘果。须菩提白曰。此外功之神仙地仙人仙也。非内功之金仙神仙地仙也。世尊。虽曰神仙。其实非仙。亦仅神耳。还要转世。再出。再假修炼。精进内功。得以金丹之指。方成万劫不坏之金身也。上乘中乘下乘神丹点提之白也。后世之善男子。善女人。得吾是经者。如半夜然灯千盏。中秋皓月一轮。无不了了也。

诸佛赞

如来善问似善诱。菩提善白似善言。善诱善白真玄妙。识透玄妙佛有缘。

南无大慈大悲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阿弥陀佛。

佛祖心印经卷下终。

 

观自在菩萨亲着心经传灯真解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还也。若。顺也。般若者。返还顺行直泄之元精元气元神也。在儒谓之克己复礼。在道曰七返九还。波。苦海之洪波。此海一名欲海。一名孽海。波涛凶涌。最易溺人。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能行般若法。过得此法。便是神仙。则波中包罗有秘密天机也。般若波罗密五字。佛祖也已注明。吾不必赘。而此经于五字下。加一多字者。何也。盖返还波中之秘密天机。其功行宜多。非可一二次了事也。且人之气质不齐。亏损亦各异。实难以数目计。吾因以多字括之。末增以心经二字者。何也。盖人欲行波罗密之功。全在己之心君作主。经者。原系日用常经。其经藏于西天之兑宫。人欲向西天兑宫。取此日用常经。非南溟之离火文明。无以制伏兑金。而取水中之金。此吾所以寄居南海。以救世人之苦。实所以救修行者取经之苦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 观。神光内照于黄庭也。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栖于目。故行般若之功。必从神光内照下手。而性命双修之功。亦不外是。此又彻始彻终之功也。邵子诗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即此观字之功也。自在。即俗所云快活也。自。真我也。在。有定在也。自字何为真我。自字上从久。像真阳之返还。下从目。即所谓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便是顾諟天之明命。即本命元神之所在。故为真我。菩萨。普济也。行深。行持最深也。般若波罗密多时。言行持此功。最久。而得活子时。与正子时之真正天机也。多字从二夕。即晦朔之交。亥子之际。虽属一夜之中。实在两夕之间。此多字之隐语也。且修性有性功之子时。修命有命功之子时。此亦两夕之意。照见五蕴皆空者。明德既明。无一毫障蔽也。度一切苦厄者。内则度己。外则可以度人也。苦厄。即人心也。人心惟危。实有性命之忧。故谓之苦厄。何以有性命之忧。盖性属人之魂。其性易飞扬。而难使之沈。命属人之魄。其命易下坠。而难使之浮。人每动一分精欲。即亏一分先天。即丢一次性命。久之而性命丢完。便死矣。苦厄孰大焉。若能清心寡欲。以道心化其人心。又加以神光常常内照。便能拘魂执魄。使升者皆降。降者皆升。则五蕴便空。而成其为自在菩萨。岂非度一切苦厄乎。何谓五蕴。色与受想行识是也。人未有不空此五蕴。而能度其苦厄也。时有弟子事吾已久。功行亦深。正欲求其舍利子。以度苦厄者。吾告之曰。五蕴之最难空者。其先惟在于色。世之好色。而不好德者。是以色身为宝。而不知其终落空亡也。夫形色之中。原有天性。圣人能践形。便能尽性。是色之中原有德。德与色之分。惟在看得空与不空耳。能看得空。则好色即好德。看得不空。祇可谓之好淫。并不可谓之好色。卒之性命去。而色亦不能好。良可悲也。试思孔圣云。关睢乐而不淫。又昔贤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岂非看得空乎。夫淫为万恶之首。非外面非礼非义之邪淫也。即夫妇居室之间。凡交不以时。无故而发一欲念。皆谓之淫。皆犯了首恶。何以谓之首恶。盖犯淫即不孝也。夫孝为百行之原。而不孝岂非万恶之首恶乎。人身四大皆假。惟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为真。父母全而生之。子不能全而归之。尚得谓之孝子乎。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此之谓也。盖守身之道。即修身之道。能修身便能事亲。能事亲便能事天。而希圣希天。即在其中矣。故将色字看成空。则为圣为神。死而不死。看得不空。则为邪为鬼。生若罔生。然此色字最难看得空。吾示人以看轻之法。人当欲念发动时。便自思曰。此色非真色。终落空亡者也。吾有一念之欲。即亏一分先天。而我之性命。即堕一分空亡。是色不异空也。且犯万恶之首。有何看得不空。且思太空不空。真空不空。而清虚光明之色。历久不衰。万古长存。如是则为真色。是空不异夫色也。何此好空亡之色。而犯首恶之淫。况好色而丢性命。终失其色。可知色即是空也。有空而保性命。长享其色。可知空即是色也。如是。则得五蕴中色字之乐。而苦厄度。且从此而造端夫妇。可以超凡入圣。是看得空。有无穷之受用。便得五蕴中受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图暂时之欢娱。便是法界火坑。是好色而不能使色为我之受用也。且由受用而神完气足。以之生子。则获聪明俊秀之男。以之修道。则成希圣希天之功。入世。则子之富贵。福泽而穷。出世。则身之洞天福地中常住。夫妇之间。心心相印。长为此欢彼乐。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想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相思。蓄一念嗜欲。即损一分精神。损一分精神。即损一分福泽。想字之苦厄。可胜言哉。由是而夫得内助之贤。妇得家主之义。不类鳏寡之穷民。互相行持。可以度己。可以度人。可以度众生。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行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妄为行淫。两败伤殃。其苦厄不但灾其身。并殃其子孙。苦厄孰大焉。由是智慧大开。穷天地之元微。达阴阳之妙理。心中空空洞洞。六通四辟。不难造到至诚如神。是看得空。便得五蕴中识字之乐。而苦厄度。不然。专以后天识神用事。肆情纵欲。志气愈昏惰。心性愈黑暗。未死。而本命元神。已早在地狱中矣。其苦厄真无量也。故受想行识。亦当与色字并看得空。有如是者。吾因再呼舍利子曰。此即佛祖之衣钵。吾神之甘露法门也。是诸法之空相。万法皆为我用。而不为法所束缚。自无魔障以阻我之道心也。何也。天下凡有形质者。皆有生灭。皆可垢净。皆可增减。惟此空心之法。万虑皆空。一尘不染。自然不生不灭。而万劫长存。自然不垢不净。而涅而不缁。自然不增不减。而至当恰好。是故修行者。但能空其中宫。无有色相。所谓虚空生白。吉祥止止。自无色之苦厄。安有受想行识之苦厄。五蕴既空。则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自然一齐皆空。何也。六根之苦厄。以眼界为先。吾之眼界既空。祇有内照之法身。而无外观之色身。则万缘一齐放下。而意识俱忘。将见由定静。而生不夜之神光。自然无无明。且无无明。皆浑而净尽也。由不息而得悠久之不朽。自然无老死。且无老死。皆潜消而净尽也。且无苦集灭道。苦集者。历劫之苦恼丛集也。灭道者。苦恼集而道气消灭也。工夫至此。其智慧之放大光明。如珠之有光而无珠。如镜之朗照而无镜。故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密多以修持。则心无挂碍。何谓菩提萨埵。埵者。黄庭中之真土。极其坚固也。又菩提萨埵。原系摩伽阿国树之本名。因其树形方。而又月月开花。有合于天女之散花。可以得拈花微笑之意。故佛门借此树以喻大道。凡言菩提菩萨。皆简省之语。证菩提果者。其心既无挂碍。自无恐怖。无恐怖者。任他疾雷破山。而我心如如不动也。恐怖既无。自然远离去神魂之颠倒。梦寐之走失。其究竟终归于涅槃之不生不死。不但菩萨如此。即三世之诸佛祖。空此五蕴。依般若波罗密多以修持。皆由此而得三藐三菩提之果。故知般若波罗密之功行。真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神者。圣而不可知也。咒者。从二口。下从几人也。又仁人也。盖二人同心。克己复礼以为仁。其秘密天机。定要口口相传也。明者。日月之横合。盖真阴真阳合而为一。自然能放大光明。照尽三千大千世界也。无上者。不为阴阳五行六气之所拘束。自家主张造化也。无等等者。虽普度群生。无高下智愚之见。究竟非凡夫所可等量也。其能除一切苦厄。可谓真实不虚也。故吾因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谛者。妙谛也。左从言。右从帝。盖此中天机。言之者。有上帝之天律。默为主宰。苟非其人。不可得而闻也。揭者。显揭以示修真之士也。波罗揭谛者。即采取水中之金。而显揭以示知音也。波罗僧揭谛者。僧有空此五蕴。而明心见性者。即显揭以示口诀也。如薛道光禅师之类是也。菩提萨婆诃者。欲修此菩提之果。虽五蕴已空。尤赖黄婆为之勾引。而婴儿姹女。始能团圆也。诃者。惟此一点天机。有可言而不可言之意。是望儒释道之真心向道者。早为穷理尽性。诚求真师口诀。始得圣门之传授心法。可以至于命。而希圣希天。成仙成佛也。吾本是慈航普渡。寻声以救苦者。汝等亦惟求其空五蕴。常常内观。以成其为自在菩萨而已。

 

佛法无我相。而兹则世尊与大士。以帖括体。训诂体。自注已经。所谓现身说法也。佛法不落文字障。而兹则古佛有序。世尊与大士存解。所谓现学士身而说法也。盖此时乃大道显扬之会。三教圣贤师会。恐人视为高远难行。自甘堕落。故以中庸之夫妇与知与能者示人。且将空四相。守六根。净六尘。空五蕴。一一明白解说。并示明出家二字。为在欲出欲。居尘出尘。使人知仙佛皆自忠孝做起。性命要功过格得来。光明正大。人人自具。家家可传。此须菩提祖师。所谓东王从兹遍法身也。三教学人。其自勉续心灯哉。

诸弟子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耶。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白衣大士神咒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只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

 

重印金刚经真解跋言

窃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演宣悟修大道之奥旨。即易经所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实功也。盖能穷理。则志坚心诚。能尽性。则仁民爱物。心性圆明。道德崇高。然后行接命之功以了道。此即二候采牟尼。四候有妙用。六候毕神功是也。然所谓命者何。气也。命功者何。气功也。言气解。而灵运在其中矣。是故真气为道之体。真灵为道之用。真气真灵。弥漫于太空宇宙之际。即道体道用。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悟道者悟此也。修道者修此也。了道者。亦即了此也。夫金刚经者。即真气日用常行之道。不可须臾离也。般若波罗密者。即养心炼性。于苦海洪波之中。而逆修返还先天之真气以接命。其玄功包罗秘密之天机。不可轻以语人也。全经共三十二分。善问善白。善诱善言。反覆叮咛。以详论穷理尽性至命之道。至矣。极矣。蔑以加矣。然古今贤哲之注解金刚经者。类多虚论性理以悟道。而少及命功以了道。诚未免有偏而不全之感。惟释迦古佛。降灵亲注此经。以三教一贯之真传。言性而兼言命。言命而兼言性。性命双修。性复命。命复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吾辈学者。苟能深研古佛之演释。以悟彻金刚经之真解。自能由常道以得至道。炼性功以行命功。希圣希天。成仙成佛。皆分内事也。余小子因感此经之传灯。乃佛祖之衣钵。甘露之法门。而其解说。又能使天花乱坠。顽石点头。非大慈大悲。至圣至神。何能传出字字珠玑。句句牟尼也耶。深恐此真解之湮没不传者。故集资以重印之。以为觉世度人之金针。而助印此书之善男士。善女人。其普度众生之功德。亦将与之永传不朽矣。

             岁序戊戌孟春后学弟子一虚韩佛果恭跋

本书完


回善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