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功课

圣严法师着

死亡并不可怕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 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 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 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 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众生在人间是受苦受难的,并非享福享乐。 即使有时候感到快乐,也是苦多乐少,而且很短暂,不可能永远维持。 例如,为了吃一餐饭,我们必须先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才能吃到丰盛的菜肴,但是享受美食的时间却一眨眼就过了,所以快乐是很短暂的。

 而且,苦与乐就像双胞胎,不可能分开,乐的本身就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 两头苦的中间包含着乐,这就好像前后都是火,中间地带虽然还没有被火烧到,可是被两面夹攻,仍然受到威胁。 所以,乐的邻居就是苦,俗话说“乐极生悲”,正在享乐的同时,就已经朝着苦的方向走了。

 不被生死问题束缚

如果我们想要超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学着不被生死的问题所困扰或束缚。 生死皆有因,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 贪生怕死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如此,这是自然现象。 所以毋须贪爱生、害怕死,贪生怕死只会造成痛苦,自寻烦恼。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 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 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只有业报随身。 所以,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慧心和功德。 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倒是真的。 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 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由此可知,佛教虽然强调从生到死都是苦,但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消极,相反地,还能够帮助我们消融对死亡的畏惧。 佛法教导我们积极地储蓄功德,在人间先做好人间净土的工作,往生时才能带着功德一起前往极乐净土,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也才能拥有永恒、真正的快乐。 (摘录自《真正的快乐》)

 死亡的准备工夫

问:法师曾开示,相信有永远的过去、永远的未来,就是对“死”最好的准备。 除此之外,能否请法师再进一步开示,人可以为生命的终点,事前做些什么准备?

 答:处理身后事,的确需要一番工夫,遗产、丧葬仪式,乃至债务的清偿等,但是我认为生前做好对死的心理准备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年过五十岁的人都会开始为身后大事做准备,譬如买好寿衣、寿棺和寿穴,这就是不想麻烦别人,并且还会未雨绸缪,为自己留一点棺材本。 这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健康,也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 因为临终者并不认为死亡是悲惨的事,而下一代也不觉得长辈寿终不可忍受,大家都可以用理性、平静的心情迎接必然来到的一天。 更深一层看,由于年过半百者预计自己将死,就会更积极去完成未了的心愿,或为子孙积德造福; 而子女也会自我警惕,把握时间行孝,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建立有生必有死的因果观

时代演进到二十一世纪,人类平均寿命虽然延长,但对死亡的准备,反而不比农业社会那么坦然自如。 随着医药科技的突飞猛进,大众似乎普遍预期“人定胜天”,对于任何时刻都可能降临的死神,失去随时面对的心理准备,以致当来临时,张惶失措而不能接受命终的事实。

表面看来,现代人受到较好的保护,寿命也延长了,但是死亡的机率其实并没有降低。 例如,现代人死于天灾的人口也许减少; 但相对的,人祸方面的死亡机率却增加了。 例如交通意外事故、职业伤害,以及因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而死伤的案件,也是农业社会所少见。

科技时代的生活型态,降低了一般人对死亡的预期和准备。 由迎接新生命这件事就充分反映这样的心态。 现代父母都是到医院生产,原因不外乎在医院比较安全,万一发生状况,可以立刻受到最好的医疗救援。 但是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是否真的能够保证一定平安无事? 好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吧!

从另一角度来看,医院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接受生,另方面也送亡。 事实上,每个新生命在孕育、出生的过程中,都时时面临病与死的挑战,更贴近地说,人一出世,即与死亡连在一起。 若能及早认清有生就有死的必然因果关系,就比较容易克服死亡的恐惧,坦然地接受死亡。

死亡的规划与准备

曾几何时,社会兴起“生涯规划”的浪潮,由这股浪潮衍生出许多炙手可热的学说、理论,包括第二专长的培养、性向测定、人格认知、人际关系处理、时间管理、开创人生第二春,甚至理财等等。 这些知识的确可以帮助许多人适应或掌握变动不已的新时代,但可惜的是,极少人在谈生涯规划时,纳入“死亡规划”的概念。

反观西方人,他们却常在年轻时就已写好遗嘱,日后再视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予以修正。 虽然台湾社会目前愿意在身强力壮时,购买保险的人口逐年增加,未雨绸缪的观念比以前浓厚; 但愿意在花样年华为自己规划身后事的人,好像并不常见。 我建议大家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思考死亡的问题,以免当“意外”发生时,令亲友既悲伤又慌乱。

其实,死亡规划既无需忌讳,也不复杂,主要包括遗体处理(安葬仪式)、遗产及债务处理,这是对自己及别人尽最后责任的具体表现。 这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的后遗症时有所闻,例如子女彼此信仰不同,为了父母该如何举行丧仪、安葬,吵得不可开交。 更有人为了争遗产,妻子、儿女互控,因而闹上法庭,这些事情对亡者及生者,都不平安。

曾经有一位姓唐的新儒家学者,他自己主张以儒家的“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方式来办理个人的身后事。 但是他母亲过世时,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觉得儒家仪式并不是他母亲所需要的。 后来,他思索母亲生前习性较倾向佛教,于是采用佛教仪式为母亲举行丧仪。 有趣的是,他自己往生时,也采用佛教仪式。

一个人生前有宗教信仰,他的后事比较容易处理,子孙只要依从他的信仰即可; 如果没有宗教信仰,那么遗族最好效法唐先生,站在亡者立场多加考虑。

面对生死的真实案例

接下来,我讲一些真实的例子,这些故事中的主人翁在处理遗产,以及面对和准备死亡的态度,对社会上许多人应会有些启发和助益。

 有一位老太太,先生过世时留下大笔遗产,老太太的儿女很孝顺,于是她把所有家产全数分给众子女,有孝心的孩子安慰她,请她轮流住在儿女家。

 两年后她来见我,心里很痛苦,她说孩子本来都很欢迎她; 渐渐的,她觉得事情愈来愈令她不愉快。 逢年过节,三个儿子都请她到其他兄弟家,就是不愿意留她在自己家里过节。 儿子的房子很大,老太太却都住在客厅里,没有给她自己的房间,因为儿子认为老太太只是偶尔小住一下,为她留房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是一大负担。 不过,这种处境让老太太很不方便,很没有安全感。

后来,我问她的儿子,为什么“不要”母亲了呢? 她的孩子回答说,阿弥陀佛,不是他们不要母亲,是母亲意见很多,老是嘀咕,使得一家大小不得安宁。

 最后我请老太太住在庙里,她谦称自己已身无长物,无法供养佛寺,只好由孩子安排住进养老院。

 另外一位老太太,在处理相同情境时,就显得有智慧多了,这位老太太在先生死后,并没有将遗产悉数分给儿女。 她把遗产分成四等份,一份让儿女一起分,另一份给丈夫生前的所有员工,第三份用于投资生息赀财,最后一份放在身边,做为生活所需的开支。 而且,她也不跟孩子们一起住,自己和帮佣住老家,没有家累牵绊,过得自由自在。

 每逢佳节,儿孙回老家与她齐聚团圆,她一定发给每个人一个大红包,儿子、媳妇、孙子统统有,皆大欢喜。 即使平日,儿孙们也经常嘘寒问暖,看看老人家是否有何需要,一直到她过世,这个家族都维持圆满和乐的关系。 而她的几个孩子为她料理身后事也很尽心,布施、做佛事,一一行事如仪。 我想,这位老太太仍拥有两份财产,可能是个不小的诱因。 这倒不是说她的孩子只为贪钱才行孝,关键在于人到晚年,最好学会打理自己,不要心存仰赖子女的念头。

 当然,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笔遗产以供晚年之用,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就要广结善缘。

农禅寺过去有位男信众,他没有什么钱,但是几乎每天到寺里做义工,帮忙做一些小件的木工,也参加助念团为临终者助念。 他往生后,我们以僧团行者(发心出家,住在寺里学习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准备因缘成熟时落发的在家居士)的仪礼,为他安排后事,许多信众及他生前的朋友也一同为他助念。 这恐怕比他满堂儿孙都要做得好,也比一些虽然富有,却少结人缘的人要圆满一些。

 所以,拥有财富还得有智慧去运用,但如果没有万贯家财,就需懂得广结善缘,这点很重要。 这位男居士不但安心地迎接死亡,更将余年奉献给宗教,像这样愿意付出的人,能从容的面对死亡,他不但生前做事利人,而且这样的死亡态度也对后人有益。 因为临终者能够不惊不怖走向人生的尽头,这种平和的情绪也感染了周遭的亲友,使他们不至于陷入悲伤的情境中。

古锥菩萨的故事

另有一个妙例,这是我的弟子果肇法师和她母亲的故事。 果肇法师的父亲去世得很早,姐弟也都各自嫁娶,果肇法师出家前一直与母亲同住,长达十七年。 母女两人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 当果肇法师提出想出家修行时,老菩萨没有拦阻,这种豁达、洒脱的气概真是少见。

果肇法师到农禅寺后,老菩萨就到农禅寺厨房当义工,参加寺里的各项修行活动,周六念佛共修,每年二次的佛七老菩萨都很少缺席。 直到她往生时,一共参加十三次佛七。 七十几岁的老菩萨一向不服老,在禅七、禅三、禅一的禅堂中,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非常精进。 她为人风趣,人缘极好,大家都称她为“古锥菩萨”。

在她去世的那年元月(一九九八年,老菩萨七十六岁),我刚从美国回台,在寺中遇见老菩萨,我见她走路的样子,直觉她身体不适,就问她:“身体好呒?”

老菩萨翘起大拇指说:“盖勇啦!”

其实,在寺院挂单那几天,她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但都不愿意让果肇法师知道她的状况已有点严重。 环保日的前两天,她的健康情况已经很差,但因为已经答应北投区的菩萨们包粽子、蒸萝卜糕,于是硬撑着身子在园游会的前一晚包好上千粒粽子。 当天清晨三点不到她就起床蒸熟粽子,并送到立农公园将摊位摆设好,才请果肇师送她到台北长庚医院看病。 当天晚上,情况恶化,转至林口长庚医院急救。

之后,老菩萨昏迷了六天,果肇法师时而提醒老菩萨,平日的念佛工夫这时候要用上。 这段期间她若是清醒,就会念佛或持〈大悲咒〉,来提起往生佛国的正念。 由于她打过十多次佛七以及每周六参加念佛共修的经验,非常熟悉佛号的节奏,所以经常用手拍打床沿做木鱼声响,用念佛来抵抗病痛及昏沉。

第六天,她显得有点烦躁并想回家。 果肇法师请果东法师为她开示,果东法师要她把心放下,拿出平日的豪爽气概来面对当前最重要的一刻。 万缘放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她就安详地往生了。

据果肇法师说,老菩萨在病中,因手腕打点滴,鼻孔、嘴巴都插上许多管子,身体僵硬、脸色苍白。 往生后,在法鼓山的法师及莲友们的助念下,协助老菩萨提起正念; 更衣时,老菩萨的身体变得柔软,脸上泛着红润。 她平时睡觉会打鼾,嘴巴是张开的; 但往生时,眼、口都合上,嘴角还带着笑意。

老菩萨往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向我的出家弟子们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位老人家比我们出家众还多一点道心,虽然有病在身,却还是那么镇定、精进,还在为义工的工作发心。 老菩萨并不认为自己病情不轻,就可因此好好了生死、好好一心不乱地念佛,她反而依旧奉献,直到最后。

有些人害了病,就躺在床上养病(特别是老人家),这时,他们的心情容易陷入低潮,难免哀声叹气; 甚至把儿孙、亲友、照顾他的人,都一一埋怨一番,烦恼极重。 就是出家众也不能说百分之百不起如此的无明(因愚痴而生的烦恼),于是或者抱怨僧团很“冷血”,或者抱怨师兄弟没情义。 能像果肇法师的老菩萨这样往生,真是有福报,说明她烦恼少,放得下,走得多么清爽。 这不但对社会大众有启示,就连我们出家众也可以从中学习。

行布施,利益社会大众

最后要谈的例子是一位女信众,如何善用她生命最后的两、三天,让自己的生命圆满结束。

这位女菩萨在她先生过世后曾告诉我,将来她死后不打算把遗产留给自己的独生女,而是想捐给我。 我劝她,我们两人年龄相仿,谁先去西方尚是未知数,说不定我先走一步,把财产捐给我不是好办法。 于是她决定将遗产捐给法鼓山。 我说,那就对了。 法鼓山是十方的道场,透过道场来行布施,利益众生,这样的功德就大多了。 我本来没有预计事情会来得这么快,但它真的说来就来。

隔没多久,我人在美国,接到她的电话,说她自己快死了,我很惊讶,安慰她不要胡思乱想。 但她说:

“师父,我现在在荣民总医院,吐血不止,我快死了。”

“怎么会? 你的声音听起来好好的。”

“医生也说我快死了,我要请假出院。”

“既然病得这么重,怎么还要出院?”

 “我要出院办理财产过户,请师父指派法师跟我去办手续。”

于是我交代管理寺里财务的两位弟子,陪同去办理。 这位女菩萨忙了一整天,看起来身体还不错,与她同行的两位法师不相信她是个即将寿终的病人。 事情办妥后,她销假回到医院,第二天就往生了。

事后,我们也依“行者”的身分为她安葬,她的遗族也欣然接受她对身后事的安排。 后来,法鼓山用她的不动产成立佛教教育推广中心,又以她留下来的动产设立永久纪念奖学金。

这样面对生命终结的态度既庄严又安详。

放下与助念

问:法师刚刚开示的是关于平常的心理准备,那么到了临终前非常短暂的几天或片刻,临终者和亲友又能做些什么呢?

答:临终时,如果意识依然清晰,这时应该将生者的种种事务完全放下,不要再为他们牵肠挂肚,平添彼此的烦恼。

 站在宗教的立场,鼓励临终者念佛并为他们助念是一件极有功德的大事。 对已丧失意识的临终者而言,他虽然不能言语,但内心还可以感受到外界的讯息,特别是对亲人的感应力很强,所以助念者的诚心仍然可以传达给他们。

助念,就是以柔和的声音、慈悲的心、坚定的信念,在亡者身旁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 助念的意义有四种:第一,是个人对个人、家庭对家庭的互助,把丧家的无依、无奈转化为互助的支持系统。 法鼓山在七、八年前成立了助念团(编按:成立于一九九三年),当时我曾对助念团的团员说,助念之后,大多数丧家会致赠“红包”做为回馈。 但我们绝对不能收钱,而是要收“人”。 因为丧亲人请人助念,他们一定知道助念的利益,而且也承受了这样的利益。 既然如此,就应加入助念团,进而说明他人。 这就是互助精神的发扬。

第二,说明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亲友及旁人助念可以使临终者的神识也跟着念佛,得蒙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接引。 即使亡者因自身福慧不够深厚,或因缘不成熟、意愿不恳切,不能往生西方佛国,但也一定能到较好的去处。

第三,协助亡者家属安定身心。 由于沉缓的佛号声具有安定力量,可以降低悲伤和恐惧的复杂情绪。

最后,助念也等于是助念者自身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有弘法的功德。 助念的经验愈多,愈能坚定往生西方的信心,自己如果也能念到一心不乱,功德就非常圆满了。 活着的时候如果有念佛的习惯,且往生西方的意愿强烈,这又比平常不念佛,临终请人助念要稳当得多。 所以,还是应该平常做准备,以免“临时抱佛脚”,乱了方寸。

西方净土是最好的归宿

问:念佛号就是请亡者前往西方净土吗? 中国各宗派的佛教徒也都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最后的去处吗?

答:中国大部分的佛教各宗派大都如此发愿,只有禅宗或南亚的佛教徒例外。 如果不去西方,还可以去别的佛国,或转世再来人间修行、弘法,都是很好的。

 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平日或临终前,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归宿。 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平常没想过死后要到哪里,也无所谓到哪里,如果遗族能为他做大佛事、大布施,他还是有机会往生西方。 因为人死后难免彷徨无依,丧亲家属不管是拜忏、诵经、持咒,都是给亡者指引一个方向,告诉他“由此去”(往西方)就能离苦得乐,而亡灵通常都会接受指引,因为他也不知道能去哪里。 如果生前无定见,死后也无人为他修法指引,而且既非大善人(转生天道),也非大恶人(下堕地狱),那么这样的亡者通常会再生于人世间。

问: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容易去吗? 不是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前往吗?

答:很多人都以为佛国非常遥远,坐火箭也到不了,其实只要一念相应就到了,所以佛经云:“屈伸臂顷到莲池。” 意思是:只要信心坚定,人与佛土的距离,只要屈、伸手臂一次的时间就可以到达。 这都还算慢,其实一个念头与佛相应,就可以到达了。

再者,佛教认为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天堂,信心坚定的信徒,都可以往生自己宗教的天国。 从这个角度看,对临终者而言,是否具宗教信仰,其间的差别很大的。 (摘录自《欢喜看生死》)

人生最后一件大事

人的死亡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寿终正寝,一种是意外死亡。 一般认为寿终正寝是年纪老了,躺在床上自然死亡,或是生病住进医院,然后色身慢慢衰退,一直到生命力衰竭。 其实年轻人若能预知死亡时间,譬如罹患癌症者,已经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开始念佛,这也是寿终正寝。

意外死亡就是一般人说的横死,譬如车祸、天灾,发生的时间通常很短,可能来不及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这就有赖平时做好死亡的准备。

 如果平常没有准备,突然间死亡了,亲戚、眷属应该要为他做佛事,为他超度,为他做布施。 假如家属也没有修行,可以请助念团帮忙。

如果是你的亲友家里有人过世,而你身旁刚好又没有助念团的莲友居士可以帮忙,在他的家人能够接受的前提下,你可以先去安抚他们,协助处理后事。 家里有人突然往生,一定会手忙脚乱,你可以问他们要不要念佛,告诉他们:“我是信仰佛教的,此时念佛对亡者很有用,他心里会平安。 如果你们跟着我一起念,你们的心会平安,也能影响到亡者,而能平平安安地往生。”

往生的过程

无论是寿终正寝或是横死,都不是立刻死亡,而是还有一点神识,然后再慢慢地消失,直到没有感觉。

消失的过程是四大与五蕴配合起来渐渐地离散; 四大是身体里的地、水、火、风,离散的次序分别是地大、水大、火大,最后是风大。

 当地大离散时,最后一口气将要断,身体开始不听使唤,渐渐僵硬,然后痛到了极点,痛到最后连痛的感觉也没有,就像“生龟脱壳”一般。 试想将一只龟的壳活生生地给剥下来,这比剥皮还要痛苦几百倍。 一下子痛完以后,身体开始觉得沉重,就好像是千千万万的石头或是一座山压在身上一样。 这是因为地大要离散了,也就是色蕴的功能逐渐地消失。

接着是水大。 水大离散时,受蕴的感觉非常强,身体重的感觉还在,口会觉得非常地渴,一般叫作脱水,也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开始凝固,血液已经不流通了,即使很渴,也无法喝水。 这时嘴唇发黑,脸色转青,因为血液慢慢凝固了。

 然后是火大。 当火大离散时,身体就像进入火山口那样,首先是热,一下子又变成冷。 因为身体的热量、热能最后都集中在我们的头部,身上已经没有火,觉得非常冷。 此时想蕴也跟着慢慢地消失,头脑的思想、记忆渐渐模糊,什么都不知道,这是火大离散。

 最后是风大。 风大离散,微细地一点点呼吸渐渐没有了,我们平常的呼吸应该是出息入息均等,但当风大即将离开时,渐渐地只剩出息,而没有力量吸气了,愈吸愈吸不进去,就像在被戳了一个洞的轮胎上面压了千斤的石头,气只能出而无法进。 虽然这时很渴望吸气,但没有气,最后连一点点的气都没有时,就断气死亡了,就是风大离散。

 风大离散时,“身体是我的”的执着还在,但是已经无法控制身体了,在这段时间,你只能够执着,头脑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是一片浑沌,因为想蕴,头脑的记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最后的识蕴。 识蕴就是一个糊涂的存在。

决定往生的力量

佛教认为人过世之后,是依四种原则决定他的去处。 一是随重往生,随他生前所做善恶诸业中最重大的,先去受报; 二是随习往生,随他平日最难革除的习气,而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 三是随念往生,随亡者命终时的心愿所归,善念则转生人间、天上,恶念则转生三恶道中; 第四随愿往生,发愿学佛则往生佛国净土,或转生人间继续修行。

学佛修行的人,知道要发愿,可以随愿往生,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发愿,就会随重业往生。 业有重业、轻业,随重是以重业为往生的第一优先,如果是天上的业重,就会生天,如果地狱业特别重,就会堕入地狱。 佛经里说,下地狱如射箭,一断气马上进入地狱,连中阴身阶段都没有,那是十恶五逆的重业。

其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重业,临命终时能见到一片金色的光芒,那就是无量光。 光中有佛、菩萨,手执金台前来接引,你自然而然登上莲花,很快就到了极乐世界。 有的人在断气前就能看到光和佛菩萨等瑞相,有些甚至连家属也可以看到。

三十年前,台北有一位吴姓医师,他的父亲是前清的宫廷医师,一生念佛。 他父亲往生时,全家围绕床边念佛,往生时十分安详。 当时他就看到父亲房间的墙上放光,整个房间很亮,然后在上面出现佛菩萨像,而且是活生生的,并不是画的,当场大家都跪了下来。

 临命终时,如果愿力很强,心念就与愿力相应; 如果业力很强,心念就与业力相应; 这就是随愿和随重。

随念、随习往生

如果没有重业也没有发愿,就会随念往生。 我们学佛的人虽然知道要发愿,而且在往生以前就已经发愿,可是如果平常发愿不恳切,没有形成习惯,只有在打佛七或参加共修时跟着大家念,根本不了解什么叫作发愿,那只是种种善根。 临命终时,很容易就忘掉了,与愿力不相应,可能连念佛的时间、机会都没有,到时就是随临终的念头而往生了。

 临终时,如果是非常强烈的贪念,首先可能会生到畜生道,再来是饿鬼道; 如果是瞋心很强的人,首先则可能是畜生道,再来是地狱道。 因此,死亡时的念头非常重要。

临终时的念头可能与你的习惯有关,此时就是随习往生。 习就是平常的习惯,临死时,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十分可怕。

 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念阿弥陀佛的习惯,烦恼一出现就念阿弥陀佛,常常保持自己的正念。 妄念、邪念、恶念出来,要惭愧、忏悔、念阿弥陀佛,不断改善自己,这样与人相处时,自然就会生起慈悲心,并且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菩萨看,以感恩、感谢的心来对待。 此外,还要常常想到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还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该要才可以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不然临终时,还在想这个、那个,不应该要的、不能要的还在要,根本想不起来要念佛。

有人看儿子、媳妇不孝顺,不舍得把钱给他们,就把钱锁在保险箱里,临终时还把保险箱的钥匙紧紧握在手上。 这时连身体都已经不能要,还要那个东西做什么? 这就是生前养成守财奴的习惯,所以放不下。

活着时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临终时很麻烦,所以,我们要随时反省检讨自己的习气,尽量将它转变成念佛的心、慈悲的心、布施的心、多结人缘的心、不生烦恼的心,并且常常忏悔、惭愧。 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临命终时自然而然也会生起慈悲心、惭愧心、忏悔心,即使有瞋恨或贪欲的念头出现,也会念一句阿弥陀佛。 这时就算是已经快到地狱边缘了,或者是已经进入地狱里,若还能提起一句佛号,马上就能离开地狱。 念佛就是忏悔,只要有忏愧、忏悔,一定出三涂,也就是不会在三恶道里,因此我们平常的工夫非常重要。

过去有一个老菩萨,住在农禅寺里做义工,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坚持搬了出去。 虽然搬了出去,但还是经常回来做义工。 这个菩萨心里只有佛,当时有人劝他:“你是大陆人,应该去大陆玩一玩、看一看。” 他说:“阿弥陀佛! 我想去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去大陆又不能帮我到西方,有什么用? 我已经把所有的钱都拿去做功德了。”

 有一天,有人通知我们,说他倒在路旁往生了,目前在殡仪馆里。 虽然他往生时,没有机会给他说法,但是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保证往生西方。 因为他在生前就是这么恳切地相信能到西方、愿意到西方,随愿、随习,当然到西方去了。 而且他身后有我们替他念佛、替他做功德,一定能到西方去,不用担心他会堕落。

往生时保持正念最重要

在明白死亡的过程及往生的引力后,可知死亡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念分明。 虽然有那么多的痛苦,而且因为没有办法呼吸,脑中缺氧,脑神经、脑细胞也要宣告死亡,头脑里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念力或愿力。

不要紧张、不要恐慌,也不要舍不得子女孙儿、钞票股票、房子财产,如果都放不下的话,也会舍不得身体。 死的时候还在说:“我不甘心! 我不甘愿这么早就死,虽然已活到九十岁,但有人活到一百岁,我为什么不能活到一百岁?” 就是这我不甘愿、我不想死和我想多活一点的念头,让你往生西方的愿心发不出来,正念也提不起,就会随重或随念、随习往生。

如果在死亡的过程之中,能保持“照见五蕴皆空”,觉得五蕴和合的身体是空的,无论出现什么感觉都不管它,反正死亡就是如此,要像我常常讲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若能用这种态度,就是般若的智慧。

往生后的世界

往生以后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

有一对夫妻非常恩爱,每天都在山盟海誓。 有一天,太太突然害病死了,先生心里很难过,日夜思念却又梦不着她,于是到处去问,最后遇到一位有神通的高僧,那位高僧劝他:“唉! 人已经死了,她有她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就不要再想她了,还是好好念佛修行吧!” 先生不肯,执意要高僧帮忙找,高僧没有办法,只好对他说:“既然如此,我就带你去一个地方。”

 高僧带先生来到郊外,指着路边的牛粪说:“你看到牛粪里的两只虫吗? 其中一个就是你的太太。” 只见那两只虫一前一后,一个跟一个,好像很有趣味地在那边钻。 他高兴地说:“那我也要变成虫。” 于是高僧就暂时把他变成一条虫了。

先生变成虫后,也进了那一堆牛粪,但是太太不但不认识他,还找了另外一只虫合力打他,要把他赶走。 先生连忙讲:“我是你丈夫,你说过要永远爱我的,所以我来了。” 太太说:“我才不认识你,我和我先生恩爱得很,不要胡说。” 两只虫又连合起来打他。 高僧赶紧把他救回来,等他还魂变回人后,问他:“你还要去吗?” 他说:“再也不去了,她才死没多久就不认识我了,真是薄情寡义。”

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那么愚痴,这一生在一起,就希望下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那是受民间信仰的影响。 民间信仰认为人死了以后可以团聚,譬如宗祠,同一家族的人,死后都葬在同一个区域,一代一代下来,整个家族就会团聚了。 但是佛法认为,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果报,人死之后,如果有大福德、大善根,很快就生天或转生为人道; 如果有极重罪业的人,譬如十恶五逆,死了以后很快就进入饿鬼道、地狱道去。 如果有恶业也有善业,就要看因缘是什么,哪一类先成熟就转生到哪一类。

中阴身的阶段

死亡以后,在还没有转生之前,也就是在等待因缘的时候,称为中阴身。 中阴身的阶段,据说是四十九天,如果不投生,就是在鬼道。 鬼道里有福报的近乎于神,比较自由,甚至成为地方上、地区性的神 ,譬如土地公、城隍爷。 没有福报的则以气为身体,只能依草附木,在这里待一待、那里躲一躲,没有一定的型态。 人间唯有因缘成熟的人才能见得着他们,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是一样; 而鬼道众生要再转生,必须等待因缘成熟。

善根深厚者可以转生为人,善根不深则可能变成畜生; 转生时并不知道要进入畜生道,但当变成畜生时,又已经忘掉自己原来是什么,所以在中阴身阶段需要超度。 超度的确有功能,他们来听闻佛号,可能随着念也可能只是听,光只是听,对他们就很有用。 譬如我现在讲开示,你们用心听,由于你们的心在听,跟你们有缘的,像祖先、过世的亲友或怨亲债主,会因为你们的关系而得到力量。 至于讲的内容,善根深厚的可以听得懂,善根不深的虽然听不懂,但是由于你们和他们的关系,还是能得到力量。 即使有的人只是写牌位,没有来念佛,但是由于诚心、布施心、供养心,同样能产生作用。

即使已经转生,超度还是有用。 已经转生为人的,可以增加他们的福德、健康和善缘; 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的力量可以强一点,也可以早一些见佛; 已经生天的,天福也会比较长一些、大一些。 至于已经在地狱里的人,要超度很难,连目连尊者这样神通第一的阿罗汉,要救他母亲都很困难了,何况是我们一般人。 但根据《盂兰盆经》,若做大供养、大布施,特别是供僧、供养三宝,再加上自己大修行,还是会有一点用处。

往生前的准备

但最好还是活着时自己修行,死后等人超度,机会非常渺茫,也非常不可靠。 一来生死毕竟两隔,亲人为你做的功德与你的心不容易结合,力量很有限。 二来你的儿孙、亲友也未必会超度你; 因为亲友往生,人们慌乱之际,很容易就随习俗供几碗菜、烧烧纸钱来表示心意。

我们不仅要自己念佛,还要劝其他人一起修行,特别是父母,这样往生的时候,内心与佛是相应的,若再加上亲友一起念,一定能与佛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劝父母念佛,是最孝顺,也是最好、最恭敬的礼物,这要比一天到晚嘘寒问暖,或每餐给他们吃山珍海味更好,因为念佛是长远的。

 所以,诸位参加念佛共修,不管是整天念,或是只念一炷香,即使一炷香之中只跟着大家念了几句佛号,都有无量的功德。 不过还是要尽量想办法多念,不要浪费一秒钟,专心一意地念佛,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在任何时间都在念佛。 临命终时,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死亡,你的心都会提起佛号,与佛还是会相应,保证可以到西方佛国净土。

印度有一位圣雄甘地,他是被暗杀死亡的,被刺杀的当下,念了两声他所信仰之最高神祇的名字,这就是信仰心的表现。 他是那么诚恳虔诚,平常早已经与他的信仰合而为一,时时刻刻相应着,所以任何时间死亡对他来讲都相同。

 佛七是养成念佛习惯最好的时间,但是不要一解七就不念了,果真如此,更遑论临终了。 所以,诸位要随时提醒自己念佛,念念不断地念; 不管嘴上念不念,心里不要忘掉了佛号。 不管是任何时间,发生任何的状况,一出口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最保险的; 如果不应该死,就能逢凶化吉,如果寿命已尽,也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一些人很奇怪,听说念阿弥陀佛很好,就跑来念阿弥陀佛,明天听说念地藏菩萨有用,就念地藏菩萨去了,后天听说念药师佛才能够治病,马上又念药师佛去了,后来听说来了个喇嘛、活佛,有什么法、什么咒,念了以后就会如何如何,结果又跑去修那个法了。 这样会把自己弄得很复杂,任何一个法门都不熟悉,临终时不知道要念什么。 一下想念药师佛求寿,一下想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一下担心死了以后到地狱去,又想念地藏菩萨,最后可能一句也念不出来了。 要养成随时随地都能脱口而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摘录自《圣严法师教净土法门》)

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问:有些人因为来不及在往生前交代清楚身后事,使家人在悲伤处理丧葬事宜外,还得为了设法避免外界的闲言闲语或是求心安,选择求神问卜。 究竟有哪些事宜是我们生前应该先准备好,才能避免一些不乐见的事情发生?

答:了解死亡,就不怕死亡。 要做到不等死、不怕死,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死亡,并随时做好死亡的准备。 我们人一生就注定逃不过面对死亡的到来,只是有人早一点、有人迟一点。

把该做的事赶快做完,或是一年预立一次遗嘱,清楚交代财物、丧葬和遗愿等处理方式让亲友们知道,才不致于死后还为生者留下一堆疑问,增添亲友的麻烦。 准备死亡就是准备结束这段人生旅程,展开下一段的旅程。 如果能够平安离开现阶段的旅程,又安然地到达另一个阶段,这样最好。

如何帮助临终的亲人

问:尽管在佛法上或心灵上得到慰藉与理解,但面对亲人往生的悲痛仍令人难以承受,总希望能尽量说明往生的亲人,让他“一路好走”。 当下身为家属的该怎么面对,才是正确的呢?

答:面对亲人往生时,能保持心情平静是很难的,一定会伤心哭泣,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亲情难忘,做到不伤心流泪并不容易,但是希望哭泣时能够忍耐一些,暗暗地哭,不要痛哭失声。

此外,最好马上观想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者,能够这么想,心里的痛苦就能减少,因为既然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亲人,就不会放心不下了。

当亲人尚在弥留阶段时,最好叮咛他不要理会任何幻境,只让阿弥陀佛接引。 这样一方面可以安慰即将往生者,另一方面求佛来接引他,这个力量很有用,而且很重要。

问:当亲人即将往生时,在精神上我们求佛、观想佛来接引他,而实体的身躯又该如何移置,才是好的呢?

答:真正的死亡,是寿(生命)、暖(体温)、识(心识)三者全部离开了身体。

有的往生者可能寿已经没有了,暖也没有了,但还执着于身体,不太愿意别人触碰他。 还有,当暖还在的时候,往生者可能神经的感觉还在,仍会有疼痛或不舒服感,触碰身体会让他产生瞋恨心。 因此,不要触碰往生者身躯的原因,就是为了不要让他的心产生瞋恨、不快乐、不舒服、恼怒等情绪,通常需要经过八小时后,再来移动他的身躯。

不惧怕死亡

问:华人的传统总是希望临终者能在自家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个想法是对的吗?

答:传统上,华人多希望能留一口气回家往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呢? 其实这是世俗的观念,总觉得人死在家里比较好,佛教并不强调这个想法。

 事实上,现在欧美等国家,甚至现在的台湾,多半往生于医院,从医院直接送到殡仪馆,然后就在火葬场火化,没有坚持要回到家里。

有的人死后神识马上就离开了,就像业力特别重的人立即下地狱; 有福报或是修行特别深厚的人,则马上生天或生佛国。 所以,有没有留一口气回到家,便不重要了。

问:死亡是千古以来,人类不轻易触碰的生命难题。 埃及金字塔、中国秦代兵马俑等,都是古代帝王耗费数十年时间,为自己的身后事所精心准备的旷世陵墓和陪葬物,想问:“人类为什么怕死呢?”

答:人们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死后的“我”是不是还存在?

 如果能知道自己死后有地方去,而且去的地方可能比现在更好,那又何必畏惧死亡呢? 或者,死后另外一段生命现象正等待着我们出生,又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生命就好似一段旅程,如同我从台北到美国旅游,我在台北的家是这个模样,到美国之后的家又是另一个样子。 若我们把死亡当作一个阶段的结束,接下来再到另外一个地方旅游,而且是我们自己愿意、希望去的地方,能够这样想,死亡就一点也不可怕了。

 特别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死亡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愿心,愿到佛国净土。 既然已经到了佛国净土,那里比这个世界好得多,又何必害怕死亡? 如果因愿力而在人间度众生,并且要到人间最穷苦、灾难最多的地方,去说明那些贫穷、困苦、潦倒又没人关怀的人,乘愿而去救济众生,虽然生活很辛苦也会甘之如饴。 一切端看我们存着什么心? 若是前往自己本身想要去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好畏惧的了。 (摘录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身后事,怎么办?

问:华人传统上对“死相”有些忌讳,例如认为寿终正寝是好的,意外横死是不好的。 这样的分别有其道理吗?

答:“惨死”让人感觉很可怕,“寿终正寝”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其实,死亡就是死亡,本质上完全相同,并没有什么善终较好、凶死不好的区分。

 或许我们会觉得凶死很惨,但是有些凶死死得很快,痛苦很短暂; 有的善终,却是缠绵病榻好几年,不但拖累家人,自己也很痛苦,这样乍看之下好似善终,其实是不是在受苦呢?

虽然佛教徒并不希望自己不得善终,但是佛教徒看待死亡是平等的。 《药师经》里虽有讲到意外、灾难的死亡,或是凶险的死亡等“九种横死”,但是有些灾难、凶险的死亡是为了救人,他是菩萨示现,是代众生受苦,让后人知所警惕,并给世人前车之鉴,那是一种教材,为什么一定要说他死得可怜呢? 不论是在九二一大地震、南亚海啸,或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我说,要将这些受苦受难的人看作是“大菩萨”。

如何为亡者祝福

问:民间办丧事的习俗,从“头七”做到“七七”,这四十九天的中阴身就是等待缘与业力的时间。 在这重要的四十九天里,除了给亡者祝福,我们生者可为亡者的来世帮上什么忙?

答:在这四十九天之内最好是能够帮亡者做超度、布施供养,以及诵经、念佛等佛事。 超过四十九天以后,亡者可能已经投生,我们帮他做的功德,效果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四十九天以内的作用大。

 可惜我们现在的民间信仰多是做给活人看的,对于往生者较无意义。 譬如家有往生者,还在办丧事中,家人还大吃大喝、大鱼大肉,杀生、浪费对往生者来说是一种折福,而不是培福。 因此,应该多做布施,把节省下来的丧葬费,用于赞助慈善活动,或者家人去当义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当然,亡者的家属最好持续地为他诵经、念佛和拜佛,让亡者感应并跟着念,至少亡者听后能心开意解而转生善道,转生为人或者是生天、到佛国净土。 这些就是往生者家属应该做的。

问:为亡者助念是祝福死者转念超生,也使生者安心无挂碍。 可是有些人如果生前恶业深重,家人对他的助念依然有用吗?

答:造大恶业的人一旦死亡就到地狱去,而造大善业的人则生天。 学佛学得很精进的人,也就是修佛国净土业修得相当深厚的人,死后马上前往佛国净土。

所以临终之前,亲友就应该开始为即将往生者助念、念佛号。 不论是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等圣号,都可以说明亡者顺利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作恶的人在临终时,更需要别人的助念,助念的用意是说明他转念,转念能使他不因恶业很重而堕入地狱。 所以,即使是造了恶业的人,助念还是能说明他有转变的机会。 无论如何,在临终以后的八小时之内,家人持续念诵佛号,一定能给予亡者慰藉。

至于现代人常常自己不念,或请别人代劳,或播放录音佛号,这些都没有家人亲自助念的力量来得大。

问:请问法师,您对民间一些所谓牵亡魂的看法如何? 而佛教所举行的法会,对亡者又有何说明呢?

答:很多人在亲人往生后由于心里难受,不惜藉助民俗方法,如举行牵亡魂或观落阴等,只求再见逝去的亲人一面。 这些其实只是一种把戏,人死后可能在中阴身阶段就已经投生去了,有的到了天国、有些则往生佛国,或者进入鬼道、落入地狱道,根本不可能出来。 所以牵亡魂或观落阴,真实的成分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假的。

对于死亡一事,世界各民族有不同的灵异传说。 事实上,人往生以后多半是单独存在的,除非是某个地方正在做佛事、超度、诵经、回向、供养等,各个灵体受到佛法的影响才会接踵而至,他们彼此并不是有组织的,只是暂时聚集起来。

例如当道场寺院在拜梁皇宝忏、水忏,或是举行水陆法会、放焰口时,就会聚集许多灵体。 他们生前没有学佛,死后因着善根以及佛菩萨的超度,在经过做佛事的地方时,多少会有些感应而来聆听佛法。

这些灵体可能会停留一段时间,也可能只是听一听、得到一点利益便离开。 听闻佛法可以让他们放下忧愁、怨恨,离开后可能就转生去了。

葬仪以隆重庄严为要

问:以往华人习惯土葬,现在已逐渐接受火葬等不同的殡葬方式。 人们对于丧葬程式多会坚持某些民间习俗,究竟怎么做对生者和亡者才是最适宜的?

答:葬礼以隆重庄严为第一个原则,但也应力求简朴,让亡者有尊严。 参与葬礼的人感觉到亡者的尊严,也让亡者的亲友们也有尊严,这就是最好的一种葬礼。

所谓隆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可以感觉到亡者是安详、平静地往生西方,亲友们齐聚一起怀念他,而他也只是向大家告别,通知大家他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度,展开下一段旅程罢了。 我们为亡者举行丧礼时,应该抱持着祝福的心情,将其当成举办一场送行的仪式一样。

合乎环保的葬礼

问:在大自然中,花木、动物死亡之后,都回归到大自然,成为滋养万物的养分。 法师近年来也极力提倡合乎环保的葬礼,可否请法师为我们详细说明?

答:世界各国的葬礼,大致可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形式; 天葬是给鸟兽吃,水葬是投于江、河、湖、海中。

现代人常见的作法有两种,一种是火葬,将骨灰装入骨灰坛,另一种是土葬,一般会在三年后进行捡骨,把骨头放到骨坛,再置于灵骨塔。 在台湾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不但自己买塔位,也为亲朋好友购买,甚至当作投资理财来操作。

而在印度,火葬后通常是将骨灰洒入大海或恒河里,也有洒在山上的。 释迦牟尼佛火葬以后,就是将骨灰、舍利洒在恒河两岸,所以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所谓全尸葬在哪里,只是后来大家将舍利拿去供养了。

舍利是一种纪念物,因为佛已经涅槃了,不知道怎样怀念他,就拿佛的舍利子来供养,所以到现在为止一直有供养舍利的习惯。

另外在中国,和尚死了以后要坐缸、入塔,依他原来打坐的姿势,把他放入缸中,上面置放另一支缸,两支缸的缸口相叠后封起,然后有的以土葬方式将缸埋进地底,有的则是建塔放在塔中,例如慈航法师就是这样的方式。

中国还有一种树葬,即人死后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种一棵树,把这棵树当成亡者的纪念品。 但是这样做会有个问题,万一树死了怎么办? 或者是种了一棵树之后,其他人就不能再埋,每个人的骨灰都必须占有一个空间,这好像也不理想。 也有的人是花葬,在上面种花,那这块地以后永远要种花了,似乎也会有问题。

至于现在提倡的洒葬,是把骨灰洒在陆地上或海里; 植葬则是将骨灰植入土壤之中,让它自然分解,回归大地怀抱。 植葬的方式是将骨灰碾得细细的,然后挖坑种入泥土里,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分解后的骨灰粉末就会和土壤完全融合,回归到大自然中。 经过重新改造后的这片土壤,又可以再次植葬,这种葬法是最经济、最不占空间的,可以永远一直葬下去。 (摘录自《生死皆自在─圣严法师谈生命智慧》)

平静面对意外

每当发生天灾人祸,造成意外伤亡,当然是令人悲恸的事; 但活着的人,除了哭诉及怨天尤人之外,应该还有很多事等着完成。

面对生离死别,人们之所以如此哀伤,主要是不了解人是为何而生的。 依佛法的认知,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两个任务:一是还债受报,偿还过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债务,接受福报与苦报; 二是还愿发愿,人们在过去无数世中曾经许过的心愿,必须逐一完成,在受报还愿的同时,也可继续发愿。 当在这一生中的债务及愿心告一段落时,便算任务结束,就可以安心的离开世间了。

放下对意外的执着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阶段完成这一生的任务,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走了,有的人则到八、九十岁,甚至活到更高寿。 最难释怀的是因意外事故往生者,在外人眼里看来相当凄惨,在《药师经》中称之为九种“横死”之一,但是对当事者自己来说,或许要比久病死亡者,少受了点病苦的过程,也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这些人走得突然,许多事情尚未来得及交代; 但纵使留有遗憾,他们在这一生中的任务毕竟已经结束。

曾有些在空难中往生者的家属表示,亡灵曾托梦给亲友,说他们泡在水里很冷。 这种情形是因为亡者过于执着那具遗体,误以为浸在水里的遗体还是自己,遗体是冰冷的,便以为自己很冷。 其实死亡之后的遗体,已没有神经的感觉,是不会感到冷热的。 死后仍觉得冰冷的情形,常发生在投水自杀者及空难落海的意外死亡者身上,他们不知道自己已死,又过于执着自己那具浸在水中的遗体。 这时家属必须引导亡者,告诉亡者:既然已经死亡,就不要在乎遗体的冷热了。

为生、为死都做好准备

对亡者的亲友来说,悲伤固然难免,但更应该做的是帮忙亡者诵经、念佛、做善事,以一声声的佛号,祈求、说明亡者往生佛国,也可以让家属的心灵获得平静。 既然意外已经发生,无法挽回,家属一定要化悲伤的心情为慈悲的力量,慰问、勉励这些亡者,帮助他们往生佛国净土,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说明。

平常日子里,一般人总认为这种不幸的事情,大概不会发生在自己或是亲人身上,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其实,大家最好在心理上都要做最坏的准备,每次出门之后,能不能平安回家,会不会造成生离死别,都是未知数; 每天晚上就寝之后,会不会一睡就不再起身,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因此,人们最好有宗教信仰,才知道如何随时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遇到意外时,才不致太过恐慌而不知所措。 当然,生命是相当珍贵的,除了做最坏的准备之外,也要有活过百年的打算,才不至于辜负这一期的生命。 (摘录自《人间世》)

感恩癌菩萨

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类,罹患癌症的可能性相当高,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被撞上的心理准备和高度警觉。 这不是触人霉头,而是先有居安思危的心防,才能临危不乱。 不过,也不必杞人忧天,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只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有碍健康。 致癌的原因很多,有些也尚不明确,应该定期做身体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平时则应保持饮食正常、作息正常、心情平稳,加上禅修等的精神修养,罹癌的可能性会减少一些。

一旦罹患癌症时,该怎么办? 只有面对事实,积极治疗,试着放松自己的身心来面对,并且接受癌症的事实。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病人就会比较轻松,也不会让家人陷于恐慌悲苦的绝境中。 我经常劝勉罹患重症的病人:“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或者是自己的宗教信仰),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没有事的健康人。” 而且我会鼓励发现患了癌症的人,想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想学什么有兴趣的东西,就去做、就去学吧,只要不太勉强自己的体力。

正向地面对生病的事实

曾经有一位笃信佛教的医师罹患了癌症,他不但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把身上的癌细胞称为“癌菩萨”。 意思是说,罹患癌症反而说明他更积极地修行菩萨道,培养出更深厚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 因为他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病痛的苦,因而生起慈悲心,治疗后当他回到工作岗位上,便以无我的慈悲心看护所有的病患,一改他原本浮躁的脾气,变得温柔友善,乐意主动呵护病人。

 罹患癌症本不是件好事,若从正向的角度来看待,也可以善用患病的机会来自利利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能够提前预知死亡,所以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自我净化的工夫。 人的一生之中,说的好话通常不多,做的好事也不多,却还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但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的人生观多半会改变,态度会转化,心灵会变得澄净─虽然身体患病,但是人的素质却提升了。 何况罹患癌症,纵然已被医生告知要准备后事,只要不怕死亡,也不等待死亡,说不定还有奇迹出现。 所以有不少人都说感谢癌菩萨使他们懂得人生,也度他们进了佛门。

癌是菩萨,患者也是菩萨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要乐于罹患癌症,而是劝勉癌症患者及病人的家属,应当作这样的正面思考。 对家属来说,既然家中有人生病已是事实,就要坦然地接受它,除了细心照顾,自己不要也跟着急坏了、累坏了。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事,平时却很少意会得到,如果不得已罹患了癌症,或家里有人罹患了癌症,虽是大不幸事,但不妨就把它看作是现身说法的菩萨吧! 癌是菩萨,患者是菩萨,是在共同宣说“苦圣谛”的无上佛法。 要处理、要治疗、但不用怨怒愤恨,不必忧悲苦恼。 (摘录自《人间世》)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问: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生病、欠债、事业失败、感情破裂等; 有时候活下去,真的不容易! 面对受苦、不想活的人,我们该怎么劝说比较好?

答:自杀,已经连续好几年是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了。 平均几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这对社会是很大的损失。 引起自杀的原因很多,有人说是媒体不好,报导太详细,让人会模仿自杀; 也有人说是政治太乱,让人民很苦闷; 也有人怪罪是社会风气败坏,让人失去心灵的平衡,内心价值观混乱等。

其实,自杀大部分是与心理、精神疾病有关,忧郁、恐慌、妄想等症状。 曾经有人告诉我,老是有个人在他耳朵里说话,叫他去死。

“可是我并不想死。” 他会跟那个声音对话。

“不行,你快去死!” 那个声音一直命令他。

我劝他去看医师,乖乖吃药,后来声音就不见了。

有时,我也告诉信徒,如果睡不着,就念“观世音菩萨”。 如果念佛菩萨的圣号也不能安定你的心,那就去看医师,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生命乘着任务而来

有人说“生不如死”,其实这是不清楚生命的价值。 人的一生是有特殊任务而来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此生之前还有生命,此生之后,也仍然有生命。 这一生的任务没完成、工作没做完,你不能先走; 走了,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 就算硬溜走,下一辈子还是要接着完成的。

 在生命中,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有我们要奉献的,这是不能逃避的,否则只是延续到来生而已。 佛教徒是藉着这样的生与死的信仰,来理解人生的苦难,如此就会明白“自杀不是一了百了”。 人生里的问题也还是问题,你只是暂时拿死亡来逃避,终究还是要面对的。

我相信,人的每一段生命剧本会不同,但困境会重复; 自杀是对生命的毁约,因为你临阵脱逃,没有按照剧本演出。

有人常说:“生命无价。” 劝人爱惜生命,虽有道理,但我觉得还不够具有说服力。 生命不是用价值看,而是义务。 生命再苦,也要过完,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最后放下它。 (摘录自《方外看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