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改造了自己的命运—“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三集

二、现身说法的宝贵实例十五则

(一)笔者自从出版了两本有关因果的书后,由于许多读者经常来访笔者,因此无形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国中的老师,这位老师姓王,他有一次向笔者表示,他看了拙作两书之后,对于行善结果的“不可思议”非常具有同感,因为根据他这几年的观察和体验,发现有许多千真万确的实例令他不得不相信所谓报应的现象实在无法加以否认。 他说他服务的学校有一位老师(姑隐其姓名),由于经常感到身体不适,时常请假,因此有些同事就向他建议到大医院作进一步的健康检查,结果不检查还好,一检查就发现患了胃癌,由于情况甚不乐观,因此在医师的建议之下即刻就接受了手术,当时就割去了一大半的胃部,只剩下五分之一的部分,手术后回到家中疗养的期间,这位老师又感到肺部极不对劲,因此再度入院接受检查,没想到这时又发现肺部也长了恶性的癌,换言之,这位老师真是祸不单行,竟然同时在身上长了两个要命的癌症,拫据医师的判断,这位老师已经“毫无疑问”被判“死刑”,因此除非奇迹出现,否则快则三个月,最慢也无法拖过六个月,这位老师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患了严重的绝症,如果再度接受手术也由于希望甚渺茫,只有徒然增加身体上的痛苦和金钱上的浪费,因此也就抱着“视死如归”“逆来顺受”的态度,坚持要求出院回家,这位老师虽然明知自己不久即将离世,然而并不因此就悲伤,沮丧或消极,绝望,相反的,他认为死生有命,凡事皆有定数,因此,心情非常平静,而且还希望在去世之前能够多作一些有益社会的事,以便遗爱人间。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后来只要狂报上看到有人发生不幸需要救助的消息,他便立即到邮局以无名氏的名义汇款加以布施,如果对方是市内附近的人家,他便不辞辛苦抱病骑着单车亲自前往探望,然后加以接济,当年所领取的年终奖金也完全悉数用于布施的义举,总之这位老师这时候对于行善的活动可以说是非常热心,不遗余力,对于自己生死之事也完全置于度外,结果事隔半年之后,他的“末日”不仅没有降临,身体反而较以前更为健康,有一次他回到原先的医院检查身体,许多医师对于他的病情的变化感到异常惊讶,而且一再向他追问到底服了那些药,接受了那些治疗,不过不管他如何的解说,这些医师始终不敢相信这是一件事实。

七年后的今天,这位老师已经完成恢复了健康,他的肺部经过X光检查的结果,发现只是遗下一个钙化的疤痕,过去可怕的恶性瘤也已经消失无遗,因此许多同事和亲友都认为这简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位老师自从身体复康后对于各种行善的活动更是热心,因此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他的女儿在国中念书时成绩可说平平,并不很出色,可是自从考上本地最著名的一所女子高中后,成绩便不断进步,到毕业时竟然成为班上的第一名,参加联考时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国立大学,因此也成为许多人称赞和羡慕的对象。

(二)除了上述的实例之外,这一位王老师又谈起他亲身体验的一些事迹,他说几年前开始兼任学校的管理组长之后,起先对于每天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令他应接不暇或难以处理而感到头痛。 去年看到笔者所写的因果一书后,忽然灵机一动,发起组织一种爱心基金会,由志同道合的同事每人每月乐捐一百或两百元,以便救助校中清寒的同学,甚至照顾其贫困的家庭。 因为他发现,如果学生的表现产生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例如衣服上的钮扣掉了几天都没有补齐,或所穿的制服很久没洗,或者忽然变成沉默寡言,没精打彩,或者成绩不断退步,或者行动怪异,异乎寻常,那么老师只要发挥爱心,予以真诚的关怀,跟他亲切的个别谈话,甚至设法访问其家庭,往往便可发现这些问题主要都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而家庭的因素,除了父母亲管教的态度和是否关心可能造成问题之外,有许多情况似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其家庭经济或生活困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能够以以同情的态度来照顾这些学生以及其家庭,相信效果会更为理想。由于基金会成立之后,许多同事逐渐加以响应,因此经费也愈来愈充实,受惠的对象也愈来愈多,而帮助的事项也愈来愈广泛,据这位老师表示,目前他们学校固定照顾的清寒学生已将近二十位,平常除了长期购赠饭包供其午餐之外,每个月还购白米两斗赠给每一个贫困的学生家庭,每当学期开始,他们还替这些学生缴纳一切的学费,平时如果发现他们缺乏应有的文具或簿记,便立即设法替其补充,如果天气转冷,有些学生缺乏冬衣,无法御寒,他们便立即替其购买适当的衣物让其穿上,有时有些学生突然生病或身体不适,而且又无法立即与其家人联系,这时便立即护送他们至医院,并且替其负担一切必须的费用。

总之,全校的学生在充满着爱心的校园中都获得了应有的,甚至额外的照顾。由于老师们这种爱心的表现,同学们对于学校的师长也就经常表现感激和敬爱的态度,因此师生的感情也就格外显得融洽,由于大家互信互爱,一团和气,因此近来很少有所谓“问题学生”或“问题行为”的发生,他所兼任的管理组长之工作也变得非常清闲,与其他学校为处理学生问题而伤透脑筋或疲于奔命相较,简直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爱心”和“关心”足以产生“感恩”与“感激”的心情,结果不仅足以避免敌对,反抗或猜忌的态度,而且还可以赢得对方真诚的合作和无尽的感戴,比起动辄训话,斥责,打骂,体罚,记过,退学的方式真不知道要胜过多少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式。谈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一位在嘉义市一所小学服务的O老师,这位老师有一次跟笔者聊天时,曾经谈到她教学的一些经验,她说在今年度开学之后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一些儿童非常顽皮,经常不服从老师的教导,因此令她非常的头痛,简直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有一次在寒流来袭的期间,天气特别冷,有些小朋友的嘴唇都被冻得裂开,显得很疼痛,她看到之后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在家里涂药治疗,结果这些儿童都说爸爸和妈妈每天都很忙,根本无暇注意照顾他们,她听了以后内心觉得很难过,因此在下班后便到西药房买了一些橄榄油,第二天便带到学校亲自替这些儿童一一加以擦拭,不仅上午擦一次,下午也擦一次,而且经常关心这些儿童的毛病是否已经获得改善。

此外,儿童如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她也总是希望以爱护自己儿女的方式来协助他们,以便弥补他们父母照顾不足的缺陷,对于行为变好和学业进步的儿童更常常给予奖赏和鼓励。 没想到不久之后,她竟然发现班上的儿童秩序改善了很多,过去最喜欢跟老师作对的“问题”儿童,现在也似乎变得很听话,与过去喜欢兴风作浪,暗中捣蛋的情况相比较,简直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因此她深深感觉到一位老师如果要真正教好儿童,实在必须发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爱”,才能达到目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强调“爱心”的教育方式,也可能难免遭受一些人的批评和指责,笔者最近曾经接到梅山乡一位王姓读者的来信,这些读者表示,他看到拙作因果第一集中笔者对于王姓学生的帮忙觉得“很令人不敢苟同”,他说“这种学生在学校中实是个败类…。

而你还‘帮助’他!”“现在此学生必定是恶习不改,成为地方上的混混,这都是(你)“姑息”下所为(所造成)的‘善事’!”,笔者看了这封信后深深感到很惭愧,因为笔者觉得自己的文章还太差,无法让每一个读者深切体认到这一个长期失眠与恶梦,以后又面临失学的危机而经常处于焦虑,不安,彷徨和痛苦深渊的同学,当时是多么需要心理上的安慰,鼓励和辅导。 此外,笔者协助他以后一点也不感到后悔,因为这位同学毕业后曾经长时间在金门服务,由于表现甚为优良,竟然能否获得长期的荣誉假回台省亲,服完兵役后他被分发到花莲的一所教育机构服务,最近又写信给笔者,表示目前正在努力进修,准备参加高等考试,以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这种力争上游的表现的确令人感到安慰。 笔者认为如果当时大家都对他“袖手旁观”,学校当局也采取所谓“断然的措施”,使他在毕业的前夕被迫离开学校,让他既失学又无业,在走投无路的绝望下后果便可能不堪设想,说不定因此就应验了这位读者的预言—成为地方上的小混混。 笔者认为学校与其他的“管训机关”不同,其他机关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尽管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作出明快的处置,然而凡是教育机关都应该尽量使用辅导感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反省觉悟,迁善改过,变化气质,以便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明是非,辨善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好国民才是,然而要达到这种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却不是记过和体罚,因为如果一味的使用严厉的制裁和管制,则所获的回报往往只是怀恨和反感,甚至可能就是以牙还牙的暴力,近年来报上经常登载许多训导人员或教官,经常受到毕业后回来“兴师问罪”的学生所殴打成伤的不幸消息,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因此笔者深深感到人际之间如果能够充满真诚的爱心与同情关怀的态度,则足以消弥一切暴戾和敌对的气氛。德国大教育家史勃朗格(Spranger)所以不断的强调“教育爱”乃是一切教育的原动力,实在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