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注:修己之心,名为修道。一切无染,名为舍事。)
                        
                        外事多绝,无与忤心。
                        
                        
                        (注:六尘为外事,须远离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染着,名为多绝。心境两忘即无烦恼,故名无与忤心。)
                        
                        然后安坐,内观心起。
                        
                        
                        (注:诸烦恼既去,则坐立始安。若觉一念起,必须除灭,务令安静。慧心内照,名曰内观,;漏念未除,名曰心起。前念忽起,后觉则随;心既灭,觉照亦忘,故称除灭。凡心不起,名之为安;觉性不动,名之为静,故称安静。)
                        
                        
                        其次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
                        
                        
                        (注:众心不起,忘念悉忘;忘想不生,何曾有贪着,故曰灭除。)
                        
                        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注:昼之言净,夜之言垢,垢净两忘,日夜勤修,无有间替,故名不替。)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
                        
                        
                        (注:妄想分别,名曰动心;觉照袪之,故名为灭。慧照常明,无有空间,故名不灭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注:专注曰凝。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一切无执着,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注: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为不依。现而常寂,故为常住。)
                        
                        
                        然则凡心躁竞,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
                        
                        
                        (注:言习性烦恼虽可灭除,初学道者定力未成,除之甚难,若暂停用功则又失之也。)
                        
                        
                        
                        去留交战,百体流行。
                        
                        
                        (注:心起染境,境来牵心,心境相染。欲念与道念难分难舍,故名交战。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体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注:定心不起,则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之道业遂废。修道如煮菜,火候不至,盐糖未调,其味不佳,然不可就此作罢,必待炖熟,则美味可口。否则,自暴自弃,千生万劫道业休矣!)
                        
                        少得静己。
                        
                        (注:初得清净,正慧未生,故日少得静己。)
                        
                        则于行立坐卧之时。
                        
                        (注:行立坐卧乃四威仪之时也。)
                        
                        涉事之处,喧闹之所。
                        
                        
                        (注:见一切诸相,为涉事之处;起一切诸心,名为喧闹之所也。)
                        
                        皆作意安。
                        
                        
                        (注:息乱归寂,名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为安也。)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注:有无双遣,寂用俱忘,万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注:偏心执静名曰束;心外见相,名为颠也。言修道收心,不可固执性急,否则病也。)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
                        
                        
                        (注:从定发慧,名曰放任。定慧齐融,名曰得所。修心之道,须收放自如也。)
                        
                        自恒调适。
                        
                        
                        (注: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调适。)
                        
                        
                        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为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求就喧。
                        
                        
                        (注:习性尘劳,常须制御,不可纵逸,自寻烦恼。)
                        
                        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
                        
                        
                        (注:见本性空寂,无吵闹、烦恼,故为真宅。慧用无边,有事皆通,故为应迹。)
                        
                        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注:本心清净,犹如水镜,照用无碍,万众俱现,名为现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注:诸法性空,即无所起,故为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注:急求知见,真定乃亡;贪着诸相,心性自伤,故云无慧。以自然而体道,道自生也。)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注: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所发是真智慧。)
                        
                        慧而不用,实智若愚。
                        
                        
                        (注:了无分别,名之不用;韬光晦迹,故曰若愚。修道有大智若愚风范,方算到家。)
                        
                        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注:寂照齐融,动静自如,故云:双美无极。)
                        
                        
                        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
                        
                        
                        (注:若以心求相,诸相应生,一切邪魔,竞来扰乱。)
                        
                        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
                        
                        
                        (注:若见诸天尊仙真神相,虽是吉祥,但不可取着。)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注:前念不生,故云无覆;后念不起,故曰无基。)
                        
                        旧业日销,新业不造。
                        
                        
                        (注:宿习并尽,名曰旧业日销。更不起心,故名新业不造。)
                        
                        
                        
                        无所挂碍,迥脱尘笼。
                        
                        
                        (注:一切无染,故名无所挂碍。解脱无系,故云迥脱尘笼。)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注:智照不灭,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
                        
                        (注:得道者,心现出七种象征。)
                        
                        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
                        
                        (注:心得清静,尘念尽知,故曰觉诸尘漏。)
                        
                        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
                        
                        
                        (注:真气合于胎息,痼疾尽疗,体道合真,身轻不老。)
                        
                        三者填补夭损,还年覆命。
                        
                        
                        (注:骨髓坚满,故填补夭损,驻颜不变,名为还年覆命。)
                        
                        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注: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菉,故曰仙人。)
                        
                        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
                        
                        
                        (注:得本来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
                        
                        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
                        
                        (注:真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
                        
                        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注: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又称金仙、如来。)
                        
                        其于鉴力,随候益明。
                        
                        
                        (注:鉴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绝也。道力愈强,火候愈明显也。)
                        
                        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注: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圆明,万法俱备。)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
                        
                        
                        (注:通神合道,则道真成;心惑身亡,不离生死。《西升经》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故学道者,久无现出一种征候,表示其功力未至,日月逝矣,年龄增长,色身衰败,自称慧觉成道,实皆非也。故当把握光阴,勇猛精进!)
                        
                        颂曰:
                        
                        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
                        
                        各具真种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
                        
                        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杨生曰:叩谢天尊垂赐宝经,耳闻真经,若有所得,心神为之清爽。天下众生又多一真经可以为鉴了。
                        
                        天尊曰:愿天下学道者,皆能学此《定观经》,尤其习定学静者,更应默诵,自可以入定通真,有不可思议灵验,切勿轻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