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佛音

第十五篇 常应常静与转识成智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智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具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吾本

   月慧菩萨 恭领

天旨 降临东土 演着天音 先参

㊣颜 提笔再谈 宣化真传 留子悟参 末法时际

   迷子痴顽 真修之士 觉己心宽 哈 哈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皆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之幻华一样倏有还无。如果离开了生灭之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之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之现象与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之原因,自已便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着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着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之愚迷,生起大慈悲之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显现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变现,如果离开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矣。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之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也。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的生生灭灭;在生生灭灭之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之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佛,觉者,乃是大智慧之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之烦恼障与智障(所知),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之妄想心,犹如火光中之烟焰和光影,它之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故烦恼和智慧,同样皆无自性,而本自了然清净,佛达此大觉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大悲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一涅槃寂灭之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之境中。在本来清净之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之本体。如果执着佛之境界是有是无,也就与执着有一涅槃之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之真实内义。也方能常应常静,兴起大慈悲愿,教化济度在世间众生。

  佛从本性清净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之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祇得性自如如,这便是即离尘垢,远离缰缚之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之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之束缚,以证毕竟寂静,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悲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众生。

  常应常静最主要之道理,乃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之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之大悲,无缘之大慈心,但它所悲的是什么?是悲众生之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之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之不可悲。祇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之佛法,以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济度世间,方是主要之内涵精神。白阳弟子,由此可了悟性理真传之实相与 弥勒慈尊收圆九六大开龙华会之佛心。故白阳弟子以弥勒眷属自居,必需体会理天大道之常应常静义,自觉觉他,如此自无以法相争,以理自障之魔考,或囚是非或轮互磨之苦境。而以平等、包融、光明、慈悲而教化众生而代天普度收圆矣!

  常应常静虽为兴慈行悲办道行道之指针,但修子往往以意识为凭而不自知,故再略言转识成智以明修心也。唯识之宗指出修子转识为智之法,阿赖耶识有染、净两种子。染法种子自能生染法,净法种于自能生净法。阿赖耶识能生诸法,诸法还生阿赖耶识。人虽由知识上可知诸法唯识,而实际上仍多执法为实有。因我、法二执,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故需用修行方法,方能悟人唯识。依何修行方能悟入唯识。云:有五阶段也。

  (一)资粮位阶段:修行者仅对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与“所取”。因有“能取”、“所取”故生烦恼与所知二障。有“能取”而执之以为实义,即生烦恼障,有“所取”而执之以为实法,即生所知障。

  (二)加行位阶段:修行者知道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但“所取”“能取”仍然因而相对待。于是“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此如实智者,即对于 诸法有“如实”之知识也。然此世第一法,亦只为“世”第一法,同修行者于此,犹以为有空相,犹于现前安立少物。故谓似“唯识真胜义性”。依现在哲学术语说之,此境地仍有主观与客观之区别念。对于“唯识真胜义性”,仍只可认为“知”之,而不可谓为“住”之。

  (三)通达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矣,此于修行大端已得,唯尚须加以修治琢磨之功耳!

  (四)修习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即已至修行之最后结果。

  (五)究竟位阶段:此者八识(眼、身、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皆转为智,此时识皆为无漏识。无漏识能变,诸种佛身佛上为其所变。识中本有“有漏”、“无漏”,即染法、净法二类种子。佛身佛土,即依无漏种子而成一世界。

  在转识成智时,人对一一种子,皆无所执着分别,亦即一一皆如其所如,而互不为碍,相望如透明。此时之第八识,即转成纯净圆照之“大圆镜智”;第七识之执我者,今则化为视一切我与非我平等者,亦即转为“平等性智”。而第六识,则因一切随烦恼种子,及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与根本烦恼种子悉皆化除,因第七识之我与非我之分别所生之意识上之我与非我之分别心已不起,于是此意识即成善妙观察一切法之自相共相,而无执之“妙观察智”。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因无一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之烦恼种子而来之染污障碍,亦即成为善能办其愿力所应作之事,如眼识成办见色,耳识成办听声之“成所作智”。

  转识成智乃由修习性理真传,由种种实际之舍染取净之修行工夫,去除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人、我、法执),而如实了知阿赖耶识中本来涵藏之全法界种子。若无明既破,法界(性理真传)被如实了悟,即一切法界诸法种子,亦皆为转潜为现,而即皆为现行,皆为现成、现在、现见之现量所摄之境,一无扰乱,而真正之如其所如之还本返元、登理天、面无生、超生了死矣!

  白阳修子,观此转识成智之法,好好体悟白阳三宝心传,由修行次第,随缘观照,以第一义之觉光持恒信解行证必可破除如幻如梦之人、我、法执,而证本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