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上经第 7 册

 

泰卦干下坤上

 

宣圣讲义

泰卦卦象。上坤下干。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卦爻三阴三阳。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在前数卦。自屯蒙以后。皆为阴阳错行。刚柔消长。不成一致。其数杂。其用动。其行无定。其德多方。故其象难明。而吉凶不一。至泰则不然。乾阳居内。而占卦之半。坤阴在外。亦占卦之半。顺卦位之序。以判内外。画全体之半。以为阴阳。而能以刚承柔。以上接下。天自高而卑。地自下而上。气通而孚度。德合而适时。乃交相为用之道也。阳以阴用。阴以阳行。此至道之则也。阳主升。而始于下。阴主降。而发于上。此本源不竭。顺应适宜也。故在一岁春夏之时。天道下行。地道上济。天地气交。生化乃成。泰卦之象也。生化既繁。光明乃昭。物育以众。德用乃弘。气候以和。民生乃康。此泰卦之象。为康和发育之时。安好均宁之日。在世为太平。在年为大有。在民为治安。在国为盛美。乃上治之纪也。如日之春。如风之温。如地之平。如水之清。悠然以生。夷然以成。和乐亲悦。不相猜忌。安定稳妥。不有陵倾。乃道之既成。德之已明。天地康宁。乾坤自平。更何物之不全。事之不利哉。故曰泰。言至宽无垠。至远无阻。包含万有。以盈以阜也。故中心坦白曰泰然。无忧无虑之至也。颂上世曰泰鸿。泰一。称上治曰泰平。以其至矣。字亦作太。凡无可加者曰太。泰之为泰。固无以过矣。泰字原同大字。称大者。则用大。若至大而重读之。遂转为太字。其实一字也。后人分为大太二字。又作泰字。泰亦通汰。皆广泛之意。语言中称过甚者曰泰。或即用太字。如忒字意。有特别之义。故太一者至一也。太极者至极也。今卦名不用太而用泰者。以其兼含宽阔之意。且通达无阻。平均无垠也。泰字下从水。言如水之无涯涘也。上从三人。志其众也。亦可视作天字与大字之合书。无非喻其大耳。卦合乾坤。可见取象之大。所包之广。而上有天字。下为水字。上本乾卦之象。下取坤卦后天代以坎水之象。又取河图天一生水之义。上为天一。下为水。则乾坤乃相生以成物。非如先天之上下对立。高卑悬绝。故寓其意于泰字焉。又泰字上半。即春字上半。春字亦取天大之义。皆天所生成万物。成其高明博大之德耳。泰卦本乾坤合德。生成备用。阴阳同化人物康阜之时。字象与卦象皆相合。字义与卦意皆相应也。而一言释之。则泰者亨也。利之所见也。本干之道以成亨。本坤之道以为利。在乾卦辞。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又干元而亨通也。可见泰之成用。全本干之用。干无形。其用皆见于坤。则干之亨利。即坤之亨利。二者合而为泰之亨利。故泰之为泰亨也。利天下而不尽。是谓大利。无物不受其德。是谓大亨。言通达天下无不泰也。在道为大。在德为通。普及一切而尽宜。包举万端而皆利。故周易上经。以此卦为最盛。比之下经既济。尤有过焉。则以其气之和。而数之平也。道之全。而德之溥也。后天生化。至此备矣。乾坤之用。至此具矣。故以之继履。履者天下之所以定也。万物之所以安也。安且定。则泰然矣。故有履而后能泰。泰见而后履道以成。履用以久。此圣人致太平世。世必由于礼也。依礼以立。而后人生得全。物育得繁。无争无仇。无忧无害。而后人物同泰。而后天下皆泰。岂非天地之德所成。乾坤生化之功所底耶。岂非圣人教育之道所致。礼乐齐一之效所为耶。夫圣人与天地同德。与乾坤同用。而御之以礼。施之以教而已。泰果无由至哉。天地一日不交。乾坤一时不会。则天下否塞。生化且断。礼教一日不行。圣人之道一时不继。则家国危殆。民物烦忧。尚何泰之望哉。故泰基于天。而成于人。发于数。而底于事。行于气。而应于物者。非易致也。圣人无私。则亨利者。天下之所公也。正如乾坤之合为泰非自为也时至自合。道至自成。故继履者泰也。时过则迁。用极则变。故继泰者否也。一反一复。乃见天数。一通一塞。乃见时运。勖哉人乎。毋自偾其事。而为天所弃乎。天所予者。功业自大。天所弃者。败辱自深。故在泰爻曰包荒。在否爻曰包羞。是在人之自择耳。

 

泰。小往大来。吉亨

 

宣圣讲义

此泰卦彖辞。总指全卦之用也。泰之为义已见前。小大者。指阴阳往来者。指升降。泰上坤下干。阳始阴终。而自天地言之。天上地下。乃其体也。天降地升。则其用也。今泰卦天下地上。正孚天地之用。故有往来之称。天为阳。在下而上升。地为阴。在上而下降。是阳为来。阴为往。阳大阴小。故曰小往大来。犹言往者小。而来者大也。又阳主生。阴主成。阳主始。阴主终。生始无尽。故为大。成终有穷故为小。今泰卦以干始坤终。干下复上。坤上还下。亦为往来之象。而干无尽。坤有终。亦称小往大来。且全易卦皆发于干。则干为各卦之本。坤自干变也。由干而坤。自成往。由坤复干。自成来。干往变坤。为有限者。故仍必复。坤来返干。为不动者。故为还原。亦小往大来之象也。泰与否反。泰为小往大来。否为大往小来。盖泰之相交。往者短狭。来者广长。乾坤互抱。其气周回。其道纡远。循环不息。以生化万物。故为小往大来。否则反是。故为大往小来。往者。去也。已也。缩也。减也。来者。进也。未至也。加也。推广也。泰为小往大来。明其为生化无尽。育成无量。其数不可纪也。否则反是。易以后天为准。故重来而轻往。传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逆数也。言全易为求知来者之象。故重在逆数。逆者迎而取之也。知者推而得之也。世间生化由简进繁。由寡进众。由乱进治。由陋进精。此自然之理。必至之数也。故重来而轻往。泰小往大来。恰孚易旨。所利亨于物者。皆来也。其不利亨者。则往矣。故为治安之世。为繁美之时。以天地相成。阴阳相和。以开其化而致其政。盖乾坤相合。刚柔相宜。以成其用。以达其德。故有吉亨之占也。小往大来。阳长阴消。刚中柔外。利已利物。所过者不论。所来者无不善。曰吉亨。言吉利亨通。至无尽也。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言泰卦之德用。所关极大。所系极众。其最要者。本干之健。用坤之顺。藏阳于内。行阴于外。乃泰之本义。彖辞之大旨也。既孚乾坤之道。合天地之德。刚柔交而上下接。内外一而行止同。气包万方。而理通一切。精育万物。而神用无穷。天地周旋。人物化育。道不异物。用不殊方。志意相同。德业相济。大则无外。细则无内。上则通神。下则齐物。以生养变化。而无不适。以动静辟阖而无不宜。主持至中。而行动至和。辨别至精。而调理至神。故能表里阴阳。纲维天地日月不失其度。山河不差其仪。万物咸亨。庶类同泰。是在天下为君子在位。小人弃置。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盖君子体阳。小人体阴。君子用柔。小人用刚。君子治内。小人治外。君子利物。小人利己。道不同也。志不合也。故泰平之世。君子进用。离乱之纪。小人侥幸。其行固异。其事业自殊。泰之为泰。仁以为志。智以为识。忠恕以为天下。礼义以为政教。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皆泰之德用也。王道者至道也。圣人之道也。王者法则天地。仿效阴阳。如日月之代明。如春秋之递嬗。无私利。无过不及。无朋比异同。无奸邪反覆。巧取彊夺。故底于泰平。言能至平也。平则均。均则和。和则安泰。以乾坤两得其平。阴阳至均。健顺至和。故一切皆安。安则生化日盛。荣美日增。故泰卦为盛世。为旺时。为正道。为君子之德业。比之于家。父子夫妇兄弟。各尽其道。各具其德。以和以安。则家道必昌。比之于国。君臣上下。官吏人民。各尽其道。各具其德。以和以安。则国治必隆。上下各如其分。利物利人。生成各如其志。成己成物。故为泰。谓其平也。唯平乃泰。有一不平。则不泰矣。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善人得福。恶人予罚。正天道之常。事理之平也。若反是。君子被斥。小人盈庭。阴险为政。彊暴以逞。则天下不平。兆民怨恨。上下相贼。秩序陵夷。是为否世。乃泰之反。其所以然者。失其平均也。凡物或事。莫不有阴阳二者。莫不有平均与倾偏。平均则泰。倾偏则否。此理也。亦数也。泰之和安。以乾坤平均。阴阳协调。健顺相应。刚柔相成也。故无不宜。万物同亨。庶类同吉。非一人一事之利也。非为君或民。非为己或物也。而皆利之。是谓大亨。言无不亨也。气交则通。数孚则达。故亨者。干之所覆。坤之所载。无不亨也。以君子之道。正如是耳。所谓吉者。由亨而吉。由吉以亨。天下同亨。天下同吉。则诚泰矣。再是卦。重在上下健顺。恰得其当。亦如履也。尊者自卑。高者自下。则易得其平。故阳贵能阴用。刚贵能柔用。泰之德用。正以乾坤能相济相成耳。不独人事所贵。天道亦复如是。人之脩道。亦当深体此义。由后天言之。泰否即既济未济。泰与既济皆取此义。亦全易之义。盖莫不以逆行为顺也。逆则知来。而吉亨正在此逆字中。然逆者乃迎而推之。非与天数违行也。以逆而和。乃可贵。若违行。是不和。是否与未济也。此处宜细思之。

 

宗主附注

易卦由乾坤至泰否。为一大节。乃天地之数。已交互成行。乾坤之道。已分合成序。履之所以辨也。定也。畜之所以育也。全也。万物皆得其生矣。各安其所矣。是天地生成之德已备。乾坤尊卑之分已明。而天下治平。人物亨吉。而泰卦以成象。于是易之为易。已自成一大循环。人世之为治乱。亦自分一大阶段。是谓之世纪之枢也。故乾坤至泰为交合。至否为分离。一阖一开。而门户以见。一聚一散。而事物以繁。是在天道无为自化之时。渐入人道有条为理之际。圣者合天而治世安民。妄者逆天而乱邦祸众。皆缘于人事之异。而以见泰否之互成。是天下者。人治之。人乱之。泰者。人所致之。否者。人所使之。天道固自循环。而在人事之相孚也。故有履而后有泰。忘履而后有否。乾坤交合之气。至泰而大光。天地生成之德。至泰而大显。是以泰为及时之化。上治之世。为元亨之道。为利贞之功。盖乾坤四德。皆见于泰。而内有其守。外致其有也。故泰者亨也利也。彖称为吉亨。指其外功也。有履之元贞在内。故也。吉即利

也。阴顺阳正。天先地从。故有始有终。有生有成。而天下皆亨。万物同利矣。此泰之所以为泰也。泰大也。古通用。又曰。泰卦为正月卦。乃三阳三阴平分之数。自一阳来复。二阳临。至三阳泰。皆阴中生阳。阴日消。阳日长。冬尽春来。而天地絪缊。万物生育。是春令见于泰。春政成于泰。是以泰居春首。春与泰同头。而下一为日。一为水。正后天坎离代乾坤之用。主生化之源也。水与日。为一切生化之本。缺一则不生不化。无水则枯。无日则冻。冬令严寒。万物凋萎者。即水日不足也。不足由于天地不交。阴阳隔绝。日不为暖。则物冷而生气少。水不为润。则物燥而生意失。必待春月。天地始交。阴阳以和。水温而泽。日暖而蒸。万物抽芽。气候和煦。此即泰卦之小象也。天地之大。生化之弘。犹必待泰而后见其功。至春而后成其用者。实以二气之调为不易也。必刚柔相济。升降相得。一元随化。五行周流。然后孕育无垠。生成不已。可见泰运之有期也。一年唯一度春风。百世唯一逄泰运。必天人相合。礼教并隆。圣德在朝。仁义为政。方可冀太平之治。成泰阶之时。以孚乾坤元亨之德。见阴阳造化之神也。故泰运难期。而否世易至。非独天道也。人事亦任其责焉。世无尧舜之君。谁成唐虞之治哉。故泰否相继。而人民终苦多难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象义。以明人道也。泰卦既以乾坤合德。天地同泰。以生成万物。长养万民。则居天地之中者。并称三才之人。亦当体天地之仁。成天地之道。化行天下。以教育民。治成天下。以利养民。予之以生育安全。藉之以和乐平易。大而同化。小而永宜。裕后而无穷。承先于不替。方足以孚泰之道。致泰之用。而全泰之功也。故人类有主。国家有君。天下有后。为以代行天地之政。广及乾坤之德。以教养之。治理之。以左右斯民。而达乎泰世。此固天之所命。而赖有人以顺承之。正如坤之合干。地之顺天。无微不至。无曲不达。故天道因人而见。易教因人而行。泰以人成。世以人治。此天人相应之极。而为神形上下交契无间之盛世也。故泰之体。出于天地自然。泰之用。依于圣王政教。此礼治之所肇。人文之所建也。礼以开太平。人以成盛德。天道照临于上。神功潜运于中。则风雨以时。寒暑不忒。财物丰阜。人民安康。天下乐嬉。不知帝力。国家富盛。不见人功。谁为致之。盖天所降命之君师也。君而兼师。政而合教。礼行而刑措。化及而令简。上清下宁。远怀近悦。是谓无为之治。唐虞之际。大同之期也。故辞极言人君之功。以适于交泰之德。教养之力。以孚于天地之和。唯和乃宜。唯宜乃利。唯利乃亨。斯成亨吉之象。而得平安之占也。后。帝也主也。以泰之用。必有后以致之中。庸所谓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必有德有位。然后能为之。泰由履来。太平由礼教启。此辞之必称后也。又后同后。言天地交泰之后。人乃应之。以成天地之道。以泰否皆天道。人所以顺承者。必因泰而致之。故彖辞首言天道。次乃人事。虽运会出于自然。而功用必征诸人力。君子以道长而进用。小人以道消而退斥。即人能孚天地之德。而后能成世之泰也。天道在前。人道在后。前后相及。而天地交泰者。乃成天人交泰矣。故称后以明人功耳。财与裁栽才古皆通用。辞称财成。言因天地之利以利物。而财以阜物以丰也。有天时者。必尽地利。有地利者。必得人和。三者俱备。事无不成。功无不举。故大学称。有土斯有财有用。而先在有人。易传曰。何以聚人曰财。皆言财用不可少。而国以治平。天下以安者。必先理财。故辞称财成。且兼含裁成栽成之意。言有财而后能裁成之。或栽成之。裁言平准。栽言培植。无非志于成而已。又包才义者。才与才哉二字原通。以有此才成耳。亦若曰此足以致于成。才固同材。言有此材而用之适宜。则何为不成。故财成盖括此数义。其最要者。有天之时。地之利。以为人之财。则得人之和者。宁有不达天地之道。成天地之物者乎。圣王治平天下。必因天地之因缘。人物之会合。上以契其精神。下以纳其物力。故盛世必有丰年。治国必多富民。利用阜生。必因天时地利。人归物与。必由生育安全。故天地交泰。恰以备后之用也。后因之以财成天地之道。而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则民物同康。天下无不泰矣。辅相者因时而时之。因利而利之。寒暑有时。燥湿各利。必辅以导之。相以辨之。宜天地之宜。而尽时利之用。左右者教化之事也。神农播百谷。而民粒食。轩辕制衣裳。而民被服。凡因天地之所有。以导民生产。即天地之所能以授民开拓者。皆左右之事也。文化之美备。风习之淳良。生活之安全。起居之便利。莫非吾后左右之功。以此而民泰矣。而国泰矣。而天下皆泰矣。则所谓天地交泰者。赖有后以致之成之。以为世泰。然则后之功大矣。后之德至矣。辞之所指。固已尽其意矣。安得长有此人以为民后哉。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宣圣讲义

此泰初九爻辞。言初爻之用也。泰初九即干初九。而干之上有坤。则用异乎干。干为潜龙勿用。以阳之升于地中也。泰初九。为阳之蓄而待发。且天道上。地道卑。今干居下。其志在升。干主升始。其用在动。故爻辞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茅者。用以包物。茹者。根也。皮也。汇。类也。聚也。初九阳初动。故为拔。干为天主覆。故象茅茹。以备包盖也。阳集在下。动而上升。阳动而阴应之。物生而地成之。生育以全。气数以合。故汇类同拔。不复留滞也。如春风一动。万物胚胎。生机一行。万类启蛰之象也。阳动而周流六虚。气行而包纳万象。是即泰之始也。天生地成之德初见也。拔者。非人力也。生机使之。汇者。非势拘也。气息通之。自然而然。自致而至。不假势力而自集。不用勉彊而自动。故拔茅茹。而以其汇相从也。阳既为动。用既以生。则为行。为出外之象。不甘淹迟也。天地交泰。万物同春。谁无生机。而逆时自弃哉。气至自出。时至自行。顺天应道。因时成化。此物此志。天下大同。故曰征告。

 

象曰。拔茅连茹。志在外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道在内。而用必推诸物。气发于中。而德必见于外。志在外。正如茅茹之拔。脱然而出。将以成其包覆之德也。不独成己已也。必连类而及焉。故以其汇者成物也。内藏其用。外显其仁。成物智也。成己仁也。内外俱至。天性之所见也。智用在外。而藏于内。仁体在中。而显于物。内外相成。阴阳相翕。此泰之本象。天地下上之微义也。亦易之妙用。逆来顺往之精旨也。必如是而后泰。而后全其生。成其道。达其德。必如是而后天下治安。人物和乐。

 

初九爻辞。固己明指其要矣。

 

宗主附注

泰卦初九爻辞。尚有微义。须加注明。爻辞称茅茹。 夫子指明取包纳之义。而人或未达。盖包纳之象甚多。何独取喻于微贱之茅。在泰为乾坤合。干象天。而取地上之茅。是必有故。盖古礼最重茅。即人情常用者。亦多采茅。古者祭祀必供白茅。以包祭物。且有常供。如管仲责楚。包茅不入。无以肃酒。诗称野有死麇。白茅包之。白茅纯柬。有女如玉。易大过初六爻辞。藉用白茅无咎。皆与泰否二卦。拔茅茹义相证明。无非为洁白之物。神人所重契者也。又以茅之生也最早。当天地初判。生气始萌。水土初分。生物始育。苔藓之间。翘然独茂者。茅类而已。盖其得天适厚。启生独先。而有洁白之苗。发育之干。连接之根。上吸雨露之滋。下引水泉之润。是能达天水之气。得地土之肥。而清洁宜于祀神。生发孚于育物。故祭事所必用。日常所必需者。其在泰否。皆取天地之气。象生成之道。而寓数于物。见用于时。则茅适宜其所象也。譬之于四时。冬去春还。茅乃先茂。夏末秋始。茅亦先枯。其首应阴阳之生成。早得寒暖之化育。开落不失其序。荣瘁不忒于时。故泰卦以喻生发之功。否卦以喻凋残之道。天地合则自盛。乾坤判则自衰。而远近皆然。族类相应。故有其汇之文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宣圣讲义

此泰九二爻辞。明本爻之用也。泰下为干。九二乃干之内卦主位。亦泰之内卦主位也。干以天德。包覆无垠。故曰包荒。荒者大也。洪荒也。天地初奠。万物始生。水土既分。世界无尽。而人事未施之先。物自生育自成化而已。言其数。则大而无外。言其质。则野而无文。言其所处。则随至自安。言其所进。则随地自便。初未尝有人力之措置。物力之调剂。虽在天地生成之中。仍不免于荒草漫漶之象。故曰荒。以九二本初九之志于外。则重在于行进。阳主升。而为始生之本。故行于天下。超于地面。而无畏于险阻。阳性刚而行健。以成其生化。则不惜犯艰难。多跋涉。而阳在下。与阴距离。不易接近。而气已交。志已达。则虽远不遗。而所行无友。以位正中。秉刚健。而不失其道。以志主近。履艰阻而不馁其心。虽越荒野。逾江河。独行无朋。而得尚于中行。以达其志。成其德以遂其高明不息之道。而至于泰也。盖九二在下卦中爻。与上卦坤相离远。但气已动。志在通。则由此以进。终当至焉。故用冯河。言不惮险也。不遐遗。言志在交远也。朋亡。言独行无友也。得尚中行。言守道不失也。以九二本干之德。行干之道。包荒以见其大而能覆。冯河以见其健而不息。不遗以见其乐交坤。而得合德。以遂其生成。朋亡以见其独阳无侣。而因自勉。以达其行进之志。尚中行者。其志已遂。其行竟成。能以乾阳自固。而推天道于物。能交坤阴以孚。而合地道代成。故爻辞明述其义。以申干道不息。天行健之旨。而见干能交坤。天地合德。以成交泰之象也。盖交泰者。天地各半。天主于九二。地主于六五。上下相应。以成全卦之用。则九二乃干主位。亦泰之主位。主此而交彼。正如帝与后妃。又如国与国两尊相睦。以成其化。干处下而主动。故宜不避烦劳。不辞卑屈。为将以成其大也。将以广其生也。体干而用坤。体阳而用阴。以斯而克成交泰之象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光大二字。指干之道。成泰之用。非干不能称也。唯干之刚。而能不息。唯干之明。而能大生。故曰光大。以包荒而得尚中行也。盖九二本干之德。以利天下。因坤之和。以生万物。虽荒野而能包覆无遗。虽距远而能交亲如响。历冯河而不阻。当孤独而无忧。故能尚于中行。以成交泰也。夫干之所患者。太刚易折。过孤难合。生而无养。始而无终。则亢而有悔。以失中道也。今泰卦之干。以自卑就下。则刚而柔矣。以合坤相和。则独而有亲矣。不亢以自害。孤以自伤。而生者得坤成之。始者得坤终之。坤之不及。调其太过。则恰如其位。尚于中行矣。故以光大称。谓能善用其道。而得交于坤耳。夫处干者贵得坤。行干者贵用坤。坤本无成。以交干而成。九二之成。以六五之应也。天覆之。地载之。天生之。地成之。天之高明。即地之博厚也。唯博厚。乃成天之高明。唯高明。乃成地之博厚。二者相须相助。相合相成。舍其一。则皆败矣。故九二之光大。得六五以成之也。曰得尚者。言其相求之切也。设有离志。即不得矣。故乾卦之用。皆取坤用。坤之于干亦然。包者天也。荒者地也。冯者天也。河者地也。不遗者天也。遐者地也。朋亡者。失其助也。得尚者。得其孚也。光大者干之固有。成光大者。坤之所为也。故曰天地交泰。言必交而后泰。不交。安望其能泰乎。故九二之位中正也。而必得六五之应。干之道大矣。而必得坤成。泰否之异。即由斯判也。

 

宗主附注

包字乃泰否两卦要义。泰吾包荒。否言包羞包承。皆乾坤相对之象。言天自包地。地在包中也。唯泰之气交而道通。故包荒成其光大。否之气断而道塞。故包承包羞见其艰难。以天地自然之数。无不包也。故皆称包。以天地运用之数。或不通也。故称包。而有荒与承羞之过也。过则反成否矣。九二爻得尚二字最精。言未定也。或得或否。当以其行事为判。果乘泰而骄。则反为否塞。故以光大为言。必心中坦然。卑谦和众。方能成其光大。而对人则宜恕。俗称原谅人曰包涵。曰包荒。即此义也。要能包荒。始能得助。否则坤已自远。安望其相成哉。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宣圣讲义

此泰九三爻辞也。本爻乃泰卦关键。全卦大用。已见九二爻辞。而九三当下卦之终。为乾卦之末。干尽而坤受气。阳终而阴绍德。是九三居二者之间。主合化之纽。兼刚柔之用。连健顺之义。而内有其守。外致其功。下启其方。上布其道。故辞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言平之与陂。往之与复。相随而至。正如阴阳之相及也。平者必陂。往者必复。气至则反。物极必变。泰之用。由逆以成顺。故高者下之。卑者上之。乱者治之。善者败之。乃穷通之理。消长之数也。九三阳极矣。刚至矣。去而不返。进而不顾。则阳必亢。刚必折。天道不如是也。以阴济其亢。以柔和其折。则亢者反卑。折者反续。此平者为陂。往者为复。事理之固然。天道之常度也。九三进则六四。反升为降。转进为退。故有平陂往复之象。乾坤合化。过此以往。坤代干功。天地合德。至此以进。地代天成。陂者成其平。复者成其往。非相逆也。非相害也。乃相济也。乃相辅也。日往月来。以成其明。暑往寒来。以彰其序。故九三之用神矣。而世间生化。人物生息。莫不如此例。以传播繁殖至于无穷无尽。此大循环之道也。不如是则穷矣尽矣。人物皆绝。尚何泰之可言。九三之象。乃天地合化之例。世之治乱。亦由是辨。未有一治不乱者。未有一乱不治者。气极则变。物极则反。非谓人为。实缘天数。而或者疑焉。以为乱极成治。固矣。治极成乱。理之所无。不知气有尽。数有穷也。欲其长治。必先育其气。持其数。尧舜之后。不能再见尧舜。汤武之后。不能再有汤武。虽当时未乱。而久之则治衰。终仍不免于桀纣之乱。岂非治极则乱乎。由人事言。固有善恶之辨。若天道。祇有消长之异。更无优劣之分。故平与陂齐观。往与复同道。初无差别也。唯天地有四时之气。乾坤有四德之化。永相衔接。而不加多少。则其序不愆。元亨者必利贞。利贞者必元亨。泰九三亨至矣。必反求于贞。唯贞能永亨。如花开必培其根。水流必浚其源。故辞曰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明示成亨之用。贵在能贞。贞则永孚。而天地之德永合。乾坤之道永接。而后交泰不违也。勿恤二句。言九三本艰贞之德。得无咎之占。上下克谐。内外感应。勿恤于艰。而有孚于道也。恤者自念也。心之所悯曰恤。勿恤。即无忧之意。虽过艰而能贞。有咎而能免。故有勿恤之语。泰主天地交合。九三处干交坤之地。能体干而用坤。履刚而行柔。自返以诚。致道以德。故有其孚之语。言孚于道也。平者多患陂。往者多忘复。今当平而必阪。往而必复之境。历乎艰险之道。循回于有咎之途。而终能自免以孚者。赖其贞也。唯能贞以度艰。故能勿恤于咎。唯能艰贞无咎。故能有孚于道。道兼阴阳言。谓升降皆宜。出入皆得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泰九三之谓也。九三极阳而进于阴。自升而退为降。居内以望外。行下以归上。故恰孚于道。而全乾坤之用。合天地之德。成泰之道也。于食有福者。以德而有得也。食福不回。天地之所予也。且食者身受也。福者天锡也。秉阳刚以推化。则万物同亨。因艰贞以自厉。则一身厚福。食犹口食也。九三内连九二。外接六四。互成兑卦。为口舌之象。又口者出入之道。纳食而出言。今本自反之义。故主食以养己。养己者。终养物。福己者。终福天下。此九三之用。推之为四海之惠。约之为一人之庆。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泰之为泰。盖本此旨。以泰主干而用坤。本天而协地。守阳而达阴。持健而行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尊天王而仁民物。无非以两者之交合。而得其同化也。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际者交际。言九三居天地之交。而能介其际以相孚也。天地去远。而气甚近。故易孚。九三在其间。如门之枢。车之轴。司转旋之任。为交际之功。故历平陂。扼往复。艰贞无咎。有孚食福。皆道之所用。德之所成也。其要在贞字。能贞始亨。能亨始泰。大哉亨乎。至哉贞乎。此乾坤之德所以称大与至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宣圣讲义

此泰六四爻辞。与九三爻辞相对照也。六四居外卦之始。为坤卦之首。以阴行阴。与九三之以阳行阳。正相当。而二爻密接。刚柔相应。内外交孚。故九三称其孚。六四称以孚。九三为阳求阴。阳极阴生。恰能容治。不相猜疑。故曰勿恤。六四为柔志刚。柔下刚来。恰成顺受。不相顾忌。故曰不戒。在小畜曰富以其邻。以畜志于得也。此曰不富以其邻。以泰志于均也。均无贫。二者辞异而义一。盖小畜言利。利者重物。泰言义。义者轻财。而皆本推心以恕道接物。故皆曰以其邻。小畜之邻。同富而不独得。泰之邻。同义亦不独穷。此天地交泰之大用也。天之财。地所产。地之物。天所生。二者相成而不独有。相育而不独施。六四之柔。不以骄于九三。九三之阳。不以惧于六四。二者同亨也。故六四之不富其邻者。非不富也。不偏富也。正与小畜义同。且六四下与九二应。九二之亨。六四之所赖也。阳行而阴孚之。阴至而阳协之。若有得则同得。无得则皆不得。六四之弱。不志于得。而其邻亦化之。故不富而能泰。取其均也。凡所谓富者。阳得阴之供养也。阴之与阳。则仅望其生成。于阴曰富。于阳则否。富必有物故也。六四无物。所育所成。皆干之物。故不曰富。而非贫也。譬之夫妇同财。男为富。女不曰富。以随夫而富。亦非贫也。六四柔也。柔之所至。和婉嫋娜。如女子之容曰翩翩。以其委宛多姿也。既近于阳。以刚相形。又处于外。以内相媲。休休而文采独盛。温温而婉绰有余。比之丰度翩翩之公子。故辞取喻焉。以在外也。不曰女。以为阴也。不曰男。而独以翩翩二字。象其风致耳。然六四固以柔成刚。以阴孚阳者。进则昭其文德。以为光明。退则蓄其威仪。以为贞静。此其能成德达道。以育于物者也。故辞称其孚。言克孚于道。以成其泰耳。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说者谓六四为阴柔无用。故有此占。实非此意。盖失实二字。指不志于得而言。即无物之意。以六四阴居阴位。又在外卦。内无所储。中无所守。故为失实。实与虚对。失实言主于虚表。并非伪也。用在于外。非无用也。故翩翩称其外观之美。不富明其无物之真。以六四之情。为全九二九三之用。初不自为。故用在外。譬之汲水灌田。其器必空。虽管无存水。而润泽之功不泯也。比之富贵之家。虽幼子衣服丽都。车马丰肥。非其富也。生活必优。则以其用。非自为也。故曰失实。果六四而实。则九二九三将无所用。果外卦而实。则干将无所成。坤为代终。坤之用。皆干之用。阴道虚。地道虚。虚而仍在。虽虚不害也。故失实一语。不可以辞害意。中心愿者。坤乐成干。阴乐全阳。地道代天。柔德弘刚。外以推其德。虚以致其用也。故曰中心愿。中心自愿为干用也。故不相戒备。而相交孚也。泰之大用。本在此义。地道上行。天道下通。光明永凝。交孚于中。中者三四两爻也。上为坤德。下为干德。唯中爻为合德。故交泰也。譬之一岁。二至悬绝。唯春秋在中。气候温和。万物生成。中之所在。即和之所成也。故寒暑异宜。温和合化。天地异道。中和孚功。此中心之愿。即泰之所成也。夫阴贵能涵阳。下贵能奉上。外能体内。形能洽神。是道之至也。德之极也。唯泰与既济寓其象。中孚充其用。易重交和。如与人交易然。必相得而皆利。始为均平。有一不利。则争讼起矣。故均无贫。不言富也。六四之虚。以中心所愿。所谓虚心下交。和衷共济者也。愿者素愿。心所欲也。阴自欲阳。两相为利。故交则泰。离则否。苟离而否。更何功用可言哉。六四之孚。正以其失实也。谓为无用误矣。一卦六爻。时相应证。此自然之例也。况在泰乎。唯得中则泰。过与不及。皆非泰也。故至上六遂失泰矣。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宣圣讲义

此泰六五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象也。泰卦中四爻。二至四为兑。三至五为震。合之成雷泽归妹卦象。故爻辞取归妹之义。泰以乾坤交孚。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亦婚媾之象。上卦属坤而居外。亦归妹之喻。盖归者女归于男。妹少女也。于男曰媭娣。于女日姊妹。长幼之别也。帝乙者。以五爻君位。而阴爻。柔道也。甲刚乙柔。故称帝乙。以其位之所当。德之所合。时之所在。情之所宜。乃以帝乙归妹为喻。非必有其人其事也。然古者。尊卑序以甲乙。如商代诸君。皆以十干为名。则谓为有其人其事。亦无不可。以六五一爻。恰同于归妹。而天地已合。内外当位。下与九二相配。正如帝之与后。故彖辞称后。以女赅男。此爻称帝。以男赅女。而归妹二字。明其好合之道。字其交孚之情。内正外顺。刚先柔从。即坤代干。健合顺之义也。凡泰卦爻皆取斯旨。六五尤明着其事耳。祉福也。吉利也。以祉元吉。六五之占。与九二交孚。无不福利也。在施曰祉。在受曰吉。以祉见施。而受者同吉。故辞如此。元吉者。至吉也。无不吉也。言自然吉利。不假祈求也。以六五受九二之施。而获履干元之吉也。即坤受干之道。而顺承其元亨之意。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与九二六四及归妹九五之辞。均相证明。以六五居外卦中位。而内应九二之正。前接六四之情。九二曰得尚于中行。六四曰中心愿也。此则曰中以行愿也。归妹则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皆以位之当。而情之正。行之勿疑也。以六五与九二相孚。有其中位。与六四相洽。有其情感。名正言顺。情至德从。故有以祉元吉之占也。在彖辞已言上下交。其志同。天地交。其道同。九二六五之辞。正与之证。盖九二在下。而本天德。六五在上。而秉地道。故行愿云者。行指道言。愿指志言。两两交孚。而成泰。此元吉之所来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宣圣讲义

此泰上六爻辞也。明泰用已终。泰数已极。终则必复。极则必变。处穷而不能终穷。应变而不能制变。是泰且反成否矣。城者高。而隍为卑。以高而复于卑。倾颓之象。以尊而就于下。竭蹶之情。坤用本得干成。上六坤道已尽。而处位至高。阴道不扬。而所至无助。是犹城复于隍也。城以固守。隍以卫城。今隍不为卫。城不为守。城失而就隍。其败亡之象也。故曰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言无可取也。又复者返也。由远而近也。今自城复隍。道日远矣。弃其守。而徇于隍池。忘其乘。而纳于污下。其尚可用乎。或曰复者复命也。以尊听于卑。主听于仆。将听于卒。纲纪不立。号令倒行。则战必败。守必亡也。虽告命而自邑。命已不行矣。故贞吝。贞者自固之谓。吝者悔败之事也。以上六之气已竭。不能孚于九三。不克返于初九。阴与阳远。刚与柔离。天不复包地。地无以承天。是道远而自为政。德离而任其志。命出群下。行成悖谬。虽本其贞固之守。无如大纲不存。小人幸进。欲其不吝得乎。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乱离之日。上下不能相维。命令无常。依违不知所可也。又乱者终也。其命且终。欲其不乱不得也。故泰反而为否矣。

 

宗主附注

泰否皆指政治。与既未济不同。故泰上六之命。指政令也。爻中言帝言后。明致泰之道。必本于贤君。而在君能与其臣民交孚。君位虽尊。而志在下。民位虽卑。而意达上。上下交通。君民和悦。有如男女姻娅。无不相得。此泰之所以为泰也。然治极则乱。亲甚反离。以分殊易间。位隔难平也。故泰贵平。上六之乱。以不得平耳。否卦坤下干上

 

宣圣讲义

泰为正月卦。正月三阳上升。象如泰。而否为七月卦。七月三阴下降。象如否。实皆乾坤各半之卦。泰为坤上干下。三阳在内。否为干上坤下。三阳在外。阳贵阴贱。故泰为亨通。否为否塞。以气交否为别。阳主升。在下则上升。阴主降。在上则下降。一升一降转相合。而成一阴一阳之道。是泰之所以为亨通也。否则反是。阳升而在上。阴降而在下。上者益上。下者益下。两相背驰。中道隔绝。是否之所以为否塞也。气自绝而道不通。故也。夫易者。重在交易。交必会阴阳。今阴与阳违。是失交易之旨。不交则绝。不易则穷。既绝且穷。天地闭塞。是寒冬之象也。而卦以七月当之。何也。则分一年为乾坤二气。各领六月。干自四月始。至七月。恰为第三变。天地否卦。此八宫卦序所配合也。以时令言之。七月为秋。春秋中分阴阳。即半阴半阳也。泰否皆三阴三阳。故合春秋二季之象。泰以阴生阳。故配春。否以阳成阴。故配秋。此合于节气者也。然无论所配为月为季为时。而最要辨明者。则否与泰恰相反耳。泰反为否。泰之上卦。反为否之下。否之上卦。反为泰之下。即往来卦也。言前日往。今复来。其道异也。故泰为亨。否则不亨。泰为交。否则不交。其象既反。其德亦相反。传曰否泰反其类也。言无不反。故以类称。类指阴阳言。泰为阳。否为阴。虽皆三阳三阴。而其行不同。其物亦异。以气之升降殊也。道之往来别也。易卦六爻。上为外。下为内。下主升。上主降。不问爻之为阴为阳也。故内卦为始。外卦为终。今否以坤在下。坤阴也。本降而欲之升。干在上。乾阳也。本升而欲之降。是亦反其道也。故成大反。言上下相反。内外相反。阴阳相反。而成为否。为不交。为绝。为不通。为穷。此其所象固与泰大殊。不独一卦爻之异也。论卦爻配合。否与泰卦。祇上下不同。而实则上下既移。阴阳乃乖。盖内卦以二爻为中位。外卦以五爻为正位。即内外主位也。否以阳外阴内。两不相抱。孤阴独阳。势成决绝。就互卦言。在泰为雷泽归妹。而在否则为风山渐。亦相反也。二至四为艮。三至五为巽。故也。虽由五反初为兑。由上反二为震。仍与泰之中互同。然已为反互矣。在卦顺行曰正互。反行曰反互。即顺逆与正反之道也。顺者主也。逆者敌也。正者亲也。反者仇也。否反即为泰矣。故反泰成否。反否为泰。二者祇一顺逆之途。而时系之泰得时。故顺而正。否非时。故逆而反。此即用泰用否之异也。君子用泰。小人用否。君子取于正顺。小人唯图反逆。故乱政不仕。危邦不居者。君子也。而世运亦因君子之退。而益乱。国家亦因小人之进。而益危。人事之不齐。天变愈亟焉。故处否而行否。在君子祇求其贞。在小人则得其利。非天之予小人。时为之也。天赅生杀之道。世有治乱之途。泰卦为亨贞。以道之行也。否卦为贞吉。以道之晦也。道行则同亨。而天下被其德。道晦则独贞。而天下受其灾。故在否之吉。以居子之贞。在否之亨。以小人之利。二者各有指也。人兼天地之道。而居其中。天覆地载。而人戴履之。故三者交。人道立。三者绝。人道亡。今否天地不通。气交闭塞。是人道之危也。人道既危。人生乃苦。于是非人之道见焉。此彖辞所谓否之匪人也。言否不宜人道而及于匪人。匪人。非人道也。不以仁义为用者。非人道也。传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匪人二字。即示其非人道也。否卦辞义。亦有深意。否字上为不。下为口。不者非也。不然也。毋也。勿也。弗为也。皆示其不可为。不宜为。不能为之意。口者。出好兴戎者也。言语所自出。辞令所由辨也。不可为。不仅指言语。凡言行皆然。而否从口。则又重于慎言也。言寡尤。则事易成。祸易避。辞立诚。则德可大。道可久。人之善恶。生于其心。发于其口。心藏不测。口中言辞。一聆而辨。故行道之士必择言。修身之人必知言。言为心声。利害随之。吉凶共之。否以慎言为先。则可见居子之所事也。邦有道。危言足以牖世。邦无道。逊言足以保身。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者耳目之事。哲者言辞之事。故哲从口。否世危殆。唯慎口以自晦。所谓遵养者。必先其口。善其言辞。养指养身而言。尤莫大于养气。言辞伤气。与非其人言。是不独失言。且损其气矣。盖言之能入者。吾气犹舒。言之不入反其恶声。则气之抑郁。心身受其病矣。故圣人教人处危乱之世。必谨于言行。而言在行先。此否字从不口之义也。反否为泰。泰互兑为说言。是泰为可言之时。否卦与之反。故为不口。明其为毋多口之时。其旨甚深远矣。盖观此。即足以知时之为安危。国之为治乱。不独于一己之宜守贞也。且将以此戒其他之君子。故观辞明意。古人命名择字。非苟焉者。读者其识之。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总示否卦之用也。否之匪人。与前比卦。比之匪人。义大同。言否之为道。非人所宜。唯匪人所最适也。之字有相与。与字意谓否所以与匪人也。若曰当否之时。天所以与匪人耳。匪人非人道之人。亦即小人也。否之时世。小人道长。故也。夫否与泰反。泰宜君子。则否宜小人。此阴阳消长之义。善恶代谢之途。天道有固然者。当否而用否。以伸其志。以达其道。自非君子所能。君子不屑也。不为也。亦不许之也。否塞也。道之晦也。德之乖也。君子以道德成名。道晦德乖。安以为君子哉。故否之匪人一句。为全卦纲要。亦明示否之不利于君子也。不利者。不宜也。不顺也。君子贞。与上不利应一气读。言不利于君子。而君子自贞也。古文简约以一君子连上下句。果释其义。则当曰。不利君子。君子贞。方明显也。盖不利云者。指君子。而非概论小人。若小人。则正所利矣。故上有否之匪人句。譬之邪淫奸盗之行。君子不为。小人则优为之。处此世也。行此行也。不唯小人是利。将谁利乎。泰亦有不利者。则小人也。否之不利。专属君子。故否与泰。不得以利害断也。小人之利。正君子之害耳。唯君子处不利。尚有自全之道。以免于害。则守贞是也。否之所以为否塞也。以君子自贞。不用于世。而人道遂绝。所谓邪说诐行。充塞仁义之谓也。仁义充塞。世道困穷。斯谓之否。人道不行。人生日苦。否塞之害。又不独不利于君子已也。然君子苟能自全。道犹有托。遯世无闷。德犹自存。则否之为否。不过一时之困穷耳。天道好还。物极必反。此否之有终。而君子非竟绝也。在泰之世。小人犹有存者。泰极时迁。小人又起。否之世。君子亦有存者。否穷时复。君子仍出。故二卦。以大小往来四字象之。大往小来。小往大来之反也。大如大人。小如小人。泰则大人来。否则小人至。而以阴阳言。则阳往阴来。亦与泰之阴往阳来同。往者去也。退也。来者进也。升也。辞概天人言。故仅云大小往来也。夫否之世。匪人得用。君子退藏。利害皆人受之。而君子不来。其祸甚于福。是往来亦赅吉凶言。犹曰损者大。而益者小。即为凶咎者多。为吉祥者少也。往有减损之义。来有加益之义。大往小来。足见否世之非人道也。所谓君子贞者。人道也。其余皆指天道。以天道之否。唯贞足胜之。唯君子能之。故否之言人道。不外于贞。利贞相随。小人之利。则失其贞。君子之贞。终获其利。辞举此二字。明人定足以胜天。此文王之心也。文王处纣之世。独能自全。以开有周八百年之基业。非以其贞乎。非以贞而终利乎。非以人力胜天乎。故否可忧而不足忧。忧在君子不贞。不忧小人得利也。

 

宗主附注

易卦泰否相反。而吉凶不与焉。盖以正邪为辨耳。君子之吉。则小人之凶。小人之亨。则君子之否。此数使然。如夏宜葛。而冬宜裘。非时者殃。罪不在裘葛也。当泰之世。君子道长。非君子之所谋也。而皆得用焉。以时之宜也。当否之世。小人道长。非小人之幸也。亦时宜耳。故易彖以大小往来四字断之。言天数之所致。而人事必因时以兴废焉。故在泰有吉有凶。在否亦然。君子所可者。小人或以为未可。而小人所可者。君子不屑与辨。盖志不同也。君子志退。其进也亦退。小人志进。其退也亦进。君子求己。故以退为正。小人求人。故以进为荣。是二者之吉凶。又判然矣。顺时迪吉。以达其道。君子之于泰也如是。如否也亦然。逆时侥幸。以徇其欲。小人之于否也如是。如泰也何莫不然。故吉凶之定。当视其人。非以卦爻断也。而小大则得而分焉。往来则得而明焉。天理人欲之谓也。故在君子时保其贞。以致其亨。在小人时冀其亨。而忘于贞。一求诸中而有余。一取诸外而不足。此则君子小人所以异。而泰否之所以反其类。固正邪之别也。吉凶无与焉。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明否之时运全与泰反。以否卦上干下坤。上阳下阴。是为内柔外刚。内阴外阳。内顺外健。内偶外奇。内外相背。而全失交易之用。故为内小人。外君子。此内外二字。当出纳二字讲。犹曰纳小人。而出君子也。盖否时小人之利。故能安居高位。而君子反逃亡在外。不能见用。故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所谓万物不通。指一切言。不通者不亨通也。无论何物。非能独生独存者。必与他物交。而后遂其生养。全其发育。故阳以阴为养。阴以阳为生。此定例也。今否阴阳背驰。生养皆绝。此所以为不通也。不通则生存不久。不久则穷且尽矣。无邦者不成国也。不相和合。不相友助。是犹散沙一团。虽聚不结。虽多不凝。是虽有民而无国也。故曰无邦。且邦国之本民也。民之所归德也。上有德政。民心乃固。邦本乃立。今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政令淫乱。德教不行。是其本已倾。有邦亦无邦也。无邦不久。不久则亡且灭矣。此否之为时。已将由极乱而转入治。由极危而转入安。盖势之不可久。而事之不可持也。故君子之黜。无害于其身。虽穷无碍于其道。则唯以贞自保。以贞而守。则顺时迪吉。以贞而行。则善与人同。故能终救否之灾。而挽回无邦之害。通天地之塞。而育成万物之亨也。此皆君子之责。亦文王着易之初心。故彖语申以君子贞三字也。

 

宗主附注

否卦所指乃时运之否。其象包括一切。盖天地不交。而阴阳背道也。故占得否者。君子则退。小人则进。正如暮夜为贼盗之利也。合之人事。宜于诡诈。而忌光明。宜于阴险。而忌坦白。以时势然也。必终于大乱。则否塞不能亨通。不能大同。则唯各私其私。各党其党。以利相结。以欺相蒙。故不可持久。久则内哄起。而团体散漫矣。小人为国。灾害并至。人事所召。理数应之。故当否之世。道晦德亡。仁义不用。所得时者。皆惨毒淫邪之行。阴气所发也。故彖辞天下无邦。邦犹帮也。相助也。今自私自利。是无邦也。无邦即无国。民不爱其上。则共弃其国也。岂真无国哉。有犹无也。故否之匪人一语。正明否之害于人国。而徒利于匪人之一时耳。君子当如之何。曰遯世以存道。结友以蓄德。待时而起。以救大众。此彖辞之旨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宣圣讲义

此全卦象辞。申言君子之处否也。在泰为君子见用之时。得行其志。自宜出以善世。而光大其道。则高位厚禄。应有之分。报施之理然也。若在否时。君子道消。其道不行。其志不遂。是宜潜形遁世。自保其身。虽贫贱勿辞。故当斯时。唯安于俭素。以刻苦自励。以淡泊自甘。故曰居子以俭德辟难。辟有二义。一为以身远难。是避也。一为以德屏难。是辟也。古通用。原赅二义也。以能俭。则能安贫。能无求。则能自洁。而难不及焉。人之所赖以生养者。衣食居处。苟无贪图肥美安逸。则随遇而足。不复沾沾于利。规规于名。不干非分之财。不希难得之物。则虽敝衣粗食。陋室亦足以自乐其乐。奚有荣于官禄哉。不可荣以禄者。重言之也。谓当退黜之时。不可役身为官禄。不可与小人同流合污。自遭其祸耳。在己自坚其节。不可以官禄为荣。在人以道不同。不可以官禄相诱。皆君子贞之义也。君子自贞。则无求于人。人亦不得而浼焉。故不可荣以禄一语。极言君子之守贞也。女守贞弗字。男守贞弗仕。一也。否泰指时势言。皆政治进退之事。故专指君子小人之一消一长。而在否为不能仕。不能用时。若勉彊求容。必终受其害。不倾其身。则毁其名。如附和小人。如脂如韦。以苟且偷安。是失节也。如主持正义。不挠不屈。以从容殉道。是危身也。危身而有益于时。忠荩之士。犹可为也。若徒殉时而不济难。是昧惑之夫。不可为也。况明知其否。而为荣禄之图。明知其艰。而忘坚贞之守。是于事于义。一无所可。故象辞明言其不可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宣圣讲义

此否初六爻辞。与泰初爻辞同而实异也。茅茹其汇。已见泰卦释义。所异者。泰为征吉。不为贞吉。盖泰阳在下。主上升。主外发。故曰征吉。否为阴在下。主下降。主内反。故曰贞吉。能贞始吉。能吉始亨。否本不亨。而贞则亨。以能顺否之时。反否之道也。夫同一拔茅而时殊。同一用茅而利殊。则所得失已大异。如在春。志于长育。则拔之为培其生。如在秋。志于枯杀。则拔之为促其命。否者秋杀之令也。而初爻。其始动也。以杀为志。则不可亨。亨于物为亨。杀则不亨。今曰亨者。有杀而亨。有不杀而亨。如乘时为乱。以行其暴。亦一时之亨也。如因时而晦。自安其贞。亦一人之亨也。盖天道无常。而人道有定。春生秋杀。天之道也。行仁履义。人之道也。顺天道之亨。则所谓否之匪人也。守人道之亨。则所谓君子贞也。故爻辞吉亨在贞字下。而吉属贞言。亨则通释一爻也。小人得志。小人之亨也。而非君子所宜。君子之亨。全在贞吉。以君子有道自亨其身耳。若曰亨于物。则误矣。又初六气之始也。君子道消亦未甚也。果因时以贞。善道以藏。其亨亦宜。唯爻辞明言贞吉矣。则处此时唯贞乃吉。贞者自反以诚。坚固其节之谓。不求于外。所亨一己。倘违时求亨。是反贞也。安得亨乎。干德曰亨。坤德曰贞。恰为因果。正相照应。必辨其先后也。先亨者。由干之道。泰之时。否则以贞为主。二者皆以君子言。以易教本人道也。人道寄于君子。而毁于小人。故先贞者。君子之分也。贞则重内。其主为一国之君。为一人之心。以否关政治。是所贞在君子。贞则否不害。且反吉亨矣。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君为否泰之主。否泰由君致之。设时已否。求其挽救之道。仍在君也。君果艰贞自励。乱贼是防。则吉亨犹可占也。且下爻之用。应于上。卦上为干。亦君象也。初六之贞。正望于上卦之君。言开示其道。冀君之省察也。譬如国之将乱。君子以去就悟君。不敢恋于位禄。而坐视危亡之至。唯自贞以善其君。故曰志在君也。

 

宗主附注

否卦虽否塞。仍属阴阳平均之卦。三阴三阳。各从其类。不相干乱。则君子与小人各异其趣。尽能自善其身。各行其是。故否亦有吉。占亦称亨也。唯阴阳不抱。不得协和以生成万物耳。故在否为个人计。原非大难。祇要守坚贞之志。持洁白之行。仍能出处自如。不至进退失据。故初爻拔茅连茹。而得吉亨。可见君子自君子。小人自小人。不相混也。不混则吉亨矣。君子之仕。必求有益于时。当否之初。君子尚在位也。唯其趋势日恶。凛然不可久留。履霜坚冰。识几贵早。故决然以贞自矢。以退为志。而心不敢遽忘其君。思有以悟之。于是连类告休。竭忠谏诤。是出于不得已。非要君也。故挈群同退。不失其吉亨。正如拔茅不失其洁白。虽枯萎不辞。终能致其用于祭祀。贡其净体。以待人摘取。其志可嘉。其行可重。故贞吉之语。释文谓其志在君也。即所以明其忠荩。与坚洁之忱。究异乎小人之旅进旅退也。

 

宏教附注

讲义多切于乱时自处之道。而重在一贞字。贞与亨对。一内一外。能有诸内。方形于外。故求亨必先贞。此人道之本也。贞字所包最广。且为将来同人之基。救否必赖同人。是责在在野之君子也。勉哉君子。勖哉君子贞。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宣圣讲义

此否六二爻辞也。六二爻之用。与初六爻略异。初六为否之始。君子犹可连类自退。希悟其上。至六二。否已将甚。非复进退可争。去就可救之时。而小人业已得志大用。倾轧排挤。不遗余力。君子更难立足其间。唯有浩然归里。以自守其贞。不复作挽回匡救之图。故在此时。为小人吉利之日。而君子否塞之秋。不言君子言大人者。以曾在位也。去位曰君子。在位曰大人。今所称大人。乃迫于时之否塞。小人之仇恨。不得不退。非有过去职也。非有心去位也。以不得不去之时。当不得不去之地。其志虽洁。其心良苦。故虽退休。仍以大人称之也。包承者。言否时与泰相反。而其事有相同也。泰曰包荒。否曰包承。以阴阳皆半。而内外异。泰之包荒。是君子包涵小人也。其义正而理顺。否之包承。是小人包围君子也。其义非而理逆。盖小人得用。无不先包围其主。以蒙蔽其耳目。使正言不入。忠谏不闻。而后为所欲为。无复顾忌。承者。顺也。受也。小人包其君侧。而顺其意旨。受其宠信。又上下相比。内外相串。如承流下泄。无所阻也。以否群阴构难。朋党相济。故有此象。而国与君。皆受其害。是亡国丧君之祸。皆由小人一手包为之也。夫如是。则为君子者。尚能安于其职乎。举凡君子所为。尚能见诸施布乎。所言尚能见诸信从乎。道不同。不相谋。唯有自退以顺其否而已。此所谓小人吉。大人否也。而曰亨者。薰莸异器。邪正分途。君子有其类也。仍不失其志。故亨。且称亨者。概全爻言。在君子亨于道。无往而不可。在小人亨于利。无求而不遂。皆亨也。唯一属于人道。一属于物利。亦如初爻之占也。周易重在人道。辞为君子立。故释文解为君子亨也。以否而反得亨。非贞不能也。而六二之亨。当内卦之正。值阴盛之时。其亨诚不易。而能亨者。以君子克同进退。不失其类也。亦也包象。与泰辞半同。泰为同进。否为同退。故皆以拔茅连茹为喻也。

 

宏教附注

所讲为否卦要义。否以阴包阳。邪包正。而内卦三阴。皆志于包括外阳。故皆云包。惜其不正。徒求固位专权耳。泰之包为当。否则不当。君子小人之分也。而文王处否之时。受小人之嫉。幽囚羑里。身知其艰。而图以人济天。以贞求亨。设辞侧重君子。非无由也。故谓之易教。不仅明数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阴阳分居不杂。又当内贞。正位不失。故能相连共退。不失其群。而顺时以亨也。唯六二一爻所宜注意者。在有知几之明。而抱勇退之志。方不为小人所间。以成其亨。若观察失几。进退不决。君子已不能暂待。小人必多覊诱。是自乱其群。终受其否矣。

 

六三。包羞。

 

宣圣讲义

此否六三爻辞也。六三处上下之间。值阴盛之地。全为小人之所主持。在卦言。系小人包举措施之时。其所为固无吉凶可言。而事理之邪正犹可辨。包羞云者。邪僻充塞。廉耻道丧。以利相从。无所羞辱。故曰包羞。即藏垢纳污之意。于人言。六三为人卦。而否之匪人。无人道可言。仅以小人肆行其志。人欲横流。内无所裁。外无所制。独行其是。罔恤其非。是为道失政亡。伦倾法坏。虽有人。与无人同。虽有国。与无国等。是世间可羞之事。亦人类不幸之时。故曰包羞。以其包含一切羞辱也。然卦象如此。辞义尚多。羞者兼指馐也。小人当国。肉食是谋。是徒务于分肥。而求逞其私欲也。又羞者玉食。亦珍宝之谓。小人为国。唯财用是务。聚敛之臣。掊克之吏。相引为奸。以求则物。苛征暴索。以饫私囊。亦包羞之谓也。古文陈义最宽。取辞必审。推而扩之。则知立名脩辞之精细矣。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夫六三在内卦之尽。为众阴之极。非健非顺。不刚不柔。于位为不当。于时为不良。既无君子加其间。独任小人据其职。是人地不宜。上下不协。在卦为两截。在事为两离。其不当位。且赅一切矣。故释象曰。位不当也。不当则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此而主持国家。布施政令。其可羞明矣。故曰包羞。极言之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宣圣讲义

此否九四爻辞。而着其时用之义也。九四为外卦之始。当乾卦之初。位为阴。而爻为阳。阴阳相从。刚柔相应。是有秩之地。有序之时也。上下有分。则号令可行。故曰有命。命者令也。在爻象上承九五为君。下俯群阴为众。九四介乎其间。为传命之地。如承宣之职司。故曰有命。又九四以阴顺阳。以柔体刚。亦承命之象。而曰有命者。以否卦本乱离之世。无纲纪之秋。虽九四一爻。得上下之顺。为承转之官。究其上能否发令以正国是。其下能否遵令以一邦宪。皆未可定论。曰有命。明其可有而已。若无之。则犹不顺也。藉曰有命而非正令。不过乱命而已。是泰上六之所谓命。终将不行于众。则有命云者。仅许其可有耳。然既希其有命。自应盼其克行。故继之曰无咎。言有正命以正众。众亦从之。是虽当否时。能免否之咎戾也。盖小人当国。咎莫大焉。徒以一时正命。即得免于咎。足见命之重要也。在干曰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以其行健克刚。可不诱于邪。惑于奸。而自守其正也。果在否九四而见其德焉。此命字。即干之正性命。以干能正坤。其正己者。正以正人。正性者。正以为正命之源也。而在群阴之上。包众志之前。以一正命。遂免众咎。是则阳德之美。干道之大。天行之健。有以致之。故又不独免咎。且将因而获福也。祉。福也。畴者。众也。离者。丽也。言以有命免咎。而加众以福也。所谓一正君而国定。一人有庆。兆民朝之。此之谓也。又畴者孰也。离者戾也。言能正命。孰复戾于福祉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有命之要。而以君道之大。政令之尊。足以回利害于一时。转吉凶于俄顷也。其最重者命之行也。行则为命。否则不成命矣。而命之行。当视其命之正。正则无不行。所谓身正不令而行。况命之乎。故曰志行也。言志在命之能行也。命行则福至矣。何患乎否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宣圣讲义

此否九五爻辞也。九五为否卦最正中之位。而有挽救危亡之机。恢复道德之用也。在否上卦。以五爻居正位。即干之九五。君临天下之象。所异乎干者。下卦群阴构难。纪纲久倾之时。虽得其位。无其辅。虽有其道。无其力。故仍不出于否。而当存亡一发之时。然易卦向主位言。以正位必有正用。九五得正位。乃有为之地。虽否不害。故曰休否。休。吉也。否而曰休。则可见否不害矣。以九五之人。适当离乱之余。经挫磨而自奋。历艰苦而自警。则足发挥其坚卓之心。振作其贞固之志。则虽否而仍可为。虽乱而仍可止。是曰休否。亦可作休止讲。盖使否中止也。然负艰钜者。必非常人。任危困者。必非常才。况九五居正位。跻堂皇。执国钧。超庶众者乎。故以大人称之。大人不独以位言。兼其德与才。智与勇。而名之也。盖丁此时。国危日迫。世乱日亟。如无迅奋之材。坚忍之士。能荷担重大。跋涉艰险者。则不足以救于亡灭。而绝止其否也。曰大人吉。以大人始能应之也。其亡二句。则明示吉之由来。休否之所以占也。夫戒于亡者则能存。怵于祸者则得福。此事理之必至也。干之行健。而重在朝干夕惕。况其非干乎。以否九五体干而行。故能先自戒惧也。其亡其亡者。因惧亡。而自警惕不已也。苞桑者。有本之木也。系于苞桑。则不亡矣。亡之大患在无本。桑而苞生。其本必固。从而系之。其安可知。故戒于亡。反能图存。惕于乱。反能就安。可见大人之吉。休否之占。非幸致者。又苞桑苞字。与上包字相应。苞桑与茅茹相对。系与拔相反。足以证否至此为休。君子不利。至此为大人吉。时地既异。效用乃殊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否本不宜于君子。以小人之势盛也。至九五君子正位。一人足以服群小。此固时之迁变。亦由人之转移。而最要则由位之正也。盖九五之象。比于中兴有为之君。虽不曰君。究系在上位之贤者。泰否皆缘政治。已否而泰。终赖仁政。政之不良。虽泰不久。况否而能回泰乎。故称休否。以明其难。唯能干惕不已。乃能否塞中休。苟一放纵。宁能自休哉。其亡二语。垂戒之旨深矣。以卦象言。中互巽震与艮兑。而上下四爻。为风山渐。渐者变也。由渐而变。是以六爻由变而否。亦渐通矣。又巽为风。为顺。为进退。取象即在四五两爻。爻辞所云。非独明人道。而要重在人道耳。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宣圣讲义

此否上九爻辞也。在否九五。以得位而乘时。实扶危定倾之会。故占大人吉。明其时。天方假在位者以机。俾能振奋以有为。若其成否。则视人事。故加以其亡二句。以见时不易得。事不易为。必戒惕自持。殷忧色咎。多难兴邦。置之亡而后存。危而后安。非可侥幸苟免者也。故曰休否。休者。中止而已。休字从人。必尽人力。始能致之。人事未齐。休亦徒休。何益于否。然在天道。往者必复。否至此已极尽矣。世无终泰。时无久否。果顺天而兴。则救危免祸。固有其机在也。观于上九爻辞。当更知之。上九爻曰倾否。先否后喜。言否至上九。时穷道尽。不克久持。陂者平之。极者反之。是犹器之盈者必倾也。故曰倾否。倾者侧也。倒也。泻也。否原无物。唯小人是凭。小人不可久用。因恣而骄。因横而仇。骄其内。仇其外。亲者且相姤矣。昵者且相害矣。安能长享贵富。克全禄位哉。故终倾也。小人之倾。即否之倾。否倾而小人不复留矣。小人既退。君子当起。否运既倾。治安且复。则前之否者。又将转为泰矣。否泰一正反也。泰则亨。否则绝。反绝为通。岂非喜乎。故曰先否后喜。以否卦至此终矣。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否卦六爻至上九为终爻。位终气尽。否运亦穷。是否卦之终。即否道之反。为世道之复。世道既复。否数斯尽。自不延长。长指否言。世间无论治乱兴衰。数尽则变。不独否之不能再长。而以人情好安恶危。乐治忧乱。则于否世。尤望其早止。爻辞明揭不长之语。亦以慰众民之心。而证小人之不久。以善成者。尚有余福。以恶成者。祇有余殃。不长者。指小人禄位之不永也。此按天理人情而言。至此小人必将自敝矣。然人之为祸。必人解之。否虽天道所不免。而救否必因人力。盖无小人。不得成否。既有小人。为之祸乱。天不克去之。仍待人以正之。则君子之责也。若否运已极。而人事不齐。小人既难久持。君子又畏葸不进。则否之不长而长。非天之咎也。故终上九。不外于否。先否后喜。必赖人有以致之。非喜之自至也。鉴诸往史。当可证明。时既否也。必有小人应运而生。时将泰也。必有君子应时而起。天人相合。世道斯济。若天至而人不前。为失时。人起而天未应。为失人。二者皆不足以成事也。在泰否。君子小人互为消长。而易辞则专重君子。以人能济时也。否虽极。天不与其害也。泰虽至。天不与其利也。利害皆人受之。故非人不成否泰。亦非人不能反否为泰也。周易之旨。先尽乎人。人有未尽。徒言天道。故九五明指大人。望其克成休否之业。而启后喜之占也。愚者昧于此义。徒责天时。宁有豸乎。总之。否之后。继以同人。同人者君子之群也。君子阳也。同人五阳一阴。正君子集合之象。故能承否而救时。有志之士。宜留意焉。

 

宗主附注

否卦六爻。爻各异占。以气之盛衰。位之高下殊也。本来阴阳相求。刚柔相应。而否则否者。以地势乖隔。时日悬殊。不得相洽也。然六爻远近不同。主客异势。果接近而能感通。亦足化仇为友。而转祸为福也。故至外卦爻辞多吉占。正以外卦为干为阳。善行而能包容一切。体物而能融化众类。是虽否仍有亨通之望也。正如君子虽在野。仍能济人。虽不遇。仍能利物。其道德胜于小人。不因位势而失其仁义之性。故也。干至刚也。虽不得时。犹足被盖万物。况得时乎。故用有殊。体不改。天地虽闭塞。天地之道不易也。乾坤虽否隔。乾坤之德不移也。此其所以为大矣。又曰。否卦九五上九二爻。否已渐终。气运将转。人事且变。故爻辞多吉。实物极必返之理。前段在阴之时。小人得志。君子自全不暇。固无可为。而后段为阳。阴气渐消。小人之焰渐杀。君子自可乘时渐起。以图补救之道。故在九五曰大人吉。在上九曰后喜。足见时移世易。邪正消长之不同。虽均属否卦。究有隆污之别。急缓之分也。然周易成于文王。又当幽囚之时。谤毁积身。动辄得咎。故其辞宛而讽。其意曲而伏。不敢明斥小人。不欲迳咎君上。观其贞吉之占。为志在君。休否之占。为大人吉。其忠荩不二之忱。巽言几谏之志。已昭昭不遗。盖文王痛群小之误国。而犹冀纣王之终悟。知时世之当否。而犹求君上之改图。所谓忠臣不非其君。烈士不背其主。纵危祸及己。未以怨尤其上。虽险阻当前。总期挽救于后也。在彖曰。否之匪人。此古文简略。犹曰匪人之否。言否为小人所终始也。因小人用而成否。因否而小人愈肆。故曰小人之否。如明夷曰箕子之明夷。亦犹明夷之箕子。言当明夷时之箕子。而所以处明夷之世也。古文多此例也。即比之匪人。亦匪人之比换语。苟明此义。则知易辞之奥矣。又曰。讲易至否。为天道已穷之时。非如未济。有关后天人事也。然天道之穷。人事可挽。否虽闭塞。乃天地不交。阴阳不和。人在二者之中。果有道以济之。则否者复通。穷者复续。故周易序否之后。继以同人。言人力足以回天。不以未济之终全易也。夫未济者。天地固穷。人事亦绝。故气无余蕴。数达终尽。本后天之象。失人道之主宰。则世界且混沌矣。上经所述。均属天道。而周易为后天卦。仍重人事。时虽否极。君子未尝绝迹也。人道犹有存者。是否塞不过一时。人道既张。天运且转。故同人承否。而后且见大有也。然人道非一人所能主持。世运非一人所能挽救。在上者既失其政。当道者已非其人。则天道所托。必征于在野之君子。君子既在野。无行令施政之权。言难动群。力难役众。则所以为道者。必连合同志。交纳善人。以多助之功。成推广之愿。是以重在能同人也。同人者。善与人同之谓。同人而救时。时自免于乱。同人而救国。国自免于亡。盖以德能济众。阳能伏阴也。故天火同人。恰为否之继起者。人定胜天。当于此时见之。故泰否责在执政。而同人责在大家。泰否之功罪。在朝者负之。而同人之勋名。则在野君子所获得也。二者上下相济。君民相和。以避乎天时之穷。而保乎人类之业者。实周易序卦之微义也。故否非终穷。若人事不力。则转成未济。天人且同尽矣。岂独否而已哉。

 

同人卦。离下干上

 

宣圣讲义

同人者。本于泰否之变。而明人事者也。天地泰否。而人居天地之中。顺泰逆否。以孚天地之数。则人事尚矣。故同人以人名卦。见人与天地为三才。皆世运之主宰。人又能济天地之穷。应泰否之变。而为万物之领袖也。在泰与否。天地反复。运数虽及于人。人未与于运数之主。故泰否属天地正变之象。唯同人则人也。人以处其正。顺甚变。齐其不齐。而安危治乱。以奠人物。及于天地。天地无终尽。人亦无已时。此三才皆世运之主。人又其中枢也。同人卦象。上干下离。干为老阳。离为中女。天火合明。同人乃光。以火之炎上。与天同明。而成天日之象。离为日。为后天之阳主。代干而居正位。是为父子合德。先后孚道。以先天言。犹重干也。以后天言。干退居西北。与南方离火相映。天空而气清。日升而光明。后天日居天中。为万有之主。是以子代父。以后继先。光大中正之象也。离本出于坤。坤为重阴。离则阳中阴。阳内吸阴。为生成大用。故日出而大地光明。日升而万物温育。日照而云雨润泽。日下而万类昧息。此离之代干有其道。而出坤有其德也。故天火之合。比于人道之用。人事之功。岂易言哉。含坤发干。内阴外阳。而以阳化阴。以刚翕柔。二德乃孚。二气乃应。是为天下大用。而以同人象之。则同人者。天地合德。刚柔孚化。以成以育者也。神哉同人。至哉同人之用。非同人不克救否之危。不克启大有之富。是同人继否。亦天时人事当然者也。就卦爻言。五阳一阴。阴在第二爻。当内卦中位。为得正位。阳多阴寡。以阴贵。众阳从阴化。以阴得正位。为全卦主爻。则从之不失于正。是为以正示天下之象。阴阳相翕。同归于正。是为拨乱反正之象。上为干刚。刚健以行。下为离丽。丽明以守。内明外刚。不迷不辱。得道多助之义也。上有九五。正位乎外。下与六二。相应相成。内外同心。上下一德。合群济难之义也。故同人为亲。亲其所亲。不为外物所间。以亲从亲。不为他力所夺。则亲亲而尊贤之义也。同人以义。不苟于时。同人以情。不乖于位。时中而用。位正而安。干惕无违。光明有孚。则善与人同之义也。故以象君子。以喻正直。以人为本。而能得人。以同为先。而致大同。此自古圣人。以人道治天下之始也。当鸿蒙初启。草昧始开。人事未章。天道自适。人皆无为事。皆自然故。无待人道。而生化悠悠。以迄后世。是为道生。洎夫人类孳繁。事业丰有。天时迁变。地利分明。而争讼以兴。奸宄斯起。茫昧之世。易为文明。道德之伦。比于利欲。于是安危代谢。荣瘁纷陈。治乱循环。夭伤迭见。是世运有泰否。而天道不终久。于是圣人乃立人道。以人治人。以人济天。以人孚人。以人救世。此同人之义所仿也。古昔尝见其效矣。同人之至。是曰大同。大者泰也。由否反泰也。故同人之用。在反乱成治。复否为泰。否以阴逐阳。而君子遯世。同人乃以阳涵阴。而小人同化于君子。此君子救时济难之象也。故同人者。人道也。同人之名。以象所成。而人在天地中。当三四两爻。同人三四爻皆阳。恰与干之九三九四同。干九三为朝干夕惕。九四为在渊。此同人之象。亦取贞利而涉川也。又干九三九四。以上从下。以己从众。同人亦取同于众人之义。盖曰同人。不独人众也。贵在能同。以我同人。人亦与我同也。故名同人。世之最艰难者。寡助耳。果得众助。何为不克。同人能救时而挽否者。以能合大众也。众不必在位。不必有势。而同人尤重在无位无势之人。盖当否之君子已去位。而遁于野。小人亦难留于位。而逃之他方。是国中可托者。寻常民众。乃野间君子耳。同人以君子为主。君子能率大众。以挽救危亡。则同人之所取义也。故昔虞舜善与人同。而卒成盛治。尧不得舜。则四凶不去。洪水不平。天下未即安也。是尧之治。舜之功也。舜之治。同人之功也。舜始于耕陶。未尝有位也。伍于农渔。未尝有势也。而能佐尧平治者。同人之效也。故君子不难。难在能同人。众人求治不难。难在克同于君子。此同人之要旨也。有心救时者。盍审诸。同人卦辞。以同为用。人为主。而同字有和同之义。有类别之义。盖阴阳并存。同必有异。以异而同得名。若无异。亦无同。既日同矣。其异已可知也。故在彼为异。在我为同。同是人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为贵富。或为贱贫。因而同之。是曰同人。君子有类。小人有列。贵富自高。贫贱自劣。因而同之。是曰类别。夫同而别焉。何以名同。薰莸异臭。水陆异居。寒暖异时。高下异图。方以类集。物以群趋。各同所同。始同于太初。故同者。同于不同而终同。非彊之归于一也。以一合众。众自若也。以同集异。异亦获也。同人者。由己以同人。而人来同也。故同为动词。亦为名词。乃因果也。天气也。火。物也。而合焉。则物之原亦气也。乾阳也。离阴也。而同焉。则离之用亦阳也。离以二阳中夹一阴。正以得阴成其阳也。干得离以成同人之用也。干刚健。君子之自况也。离光明。君子之示人也。以君子为主而非君子皆化矣。故同人自君子始。自君子利贞始。贞其守也。利其行也。有守则自彊不息。有行则行地无彊。忠信之道也。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宣圣讲义

此同人彖辞。明全卦之体用也。同人于野四字。为全卦要旨。盖当否之季。君子去位久矣。而救时止乱。必起在野之君子。故首言同人于野。与需卦辞一义。言所始必有自也。而后文爻辞。有于门于宗于郊云云。乃次第推行之地。终不出一野字。故彖曰于野。野包全卦地位。明其非在朝廷也。于野而曰同人。是在野有所焦合也。非仅在野已也。将合众以救难也。同人于野。乃君子为之主。君子以己同人。而人同之。于是乎同人之用可见矣。以在野而能合众。必君子之孚众望者。君子兴起。众人随之。则虽在野。其号召之功。正未可量。故曰亨。亨通也。否之不通。民苦久矣。同人以君子起于野。而反否为亨。不独君子也。天下同亨矣。以时当亨。而人能应之。其亨必矣。亨则所如能达。所至能利。道之阻者。莫如大川。今亨矣。则进可无阻。虽大川之险。涉之无碍。又以干之刚健。离之光明。以健行险。以明照暗。则大川犹坦途矣。故曰利涉大川。阳以阴用。火以水成。大川水也。而离火乘之。得干之天时。因同人之人事。天地人三者合德。而利涉大川。亦由同人之功也。同人之用。以众志无二。而济难涉险。无所畏避。虽云涉川。非止于一涉也。由此以进。无不利矣。且大川比于事之最艰难者。群策群力以赴之。无不济矣。利君子贞四字。有数义。利为句。则言利涉之后。一切皆利。利君子句。则言同人利于君子。以助成其用也。君子贞句。则言君子虽进而利。仍自勉以贞。以否虽易。而时犹危。塞虽亨。而事犹困。非畅行之日。必朝夕戒惧。兢兢自励。以贞固培其本也。利君子贞句。则言天与君子以利。君子答之以贞。利贞相孚。天人同应。而利者因其贞。贞者获其利。利贞皆干之德。以同人本干为体也。同人以人为主。故以利贞为先。利贞内也。亨外也。由内达外。人道之大则也。故有利贞。而后应乎亨。即有君子。而后成乎同人。有人事。而后协乎天道也。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盖同人卦六二九五。上下相应。内外正位。故曰得位。三四两爻。皆与干同。故曰得中应干。以人爻得中应。而上下得正应。故名同人。同主上下言。人主中爻言。此易卦例也。同者。和也。合也。上下内外阴阳和合也。人者在天地之中也。天居上。而下离火坤所生。犹地也。又离代干。亦如重干。故三四中爻。称为得中应干。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名者。实之宾。以同人主宾相得。曰同人。犹曰人相同也。在天地卦后。而以人继之。可见三才六位。易之本例固如是也。故吉凶皆主于人。即皆见于中爻也。中爻三四。已详于干九三九四。为人道之本。人道之所见。一阴一阳。三四合则为七。人数也。坎离当之。在先天。艮当之。今同人以离承干。故称人。如家人以离承巽。亦名人也。凡曰人者。多重在此。苟失其位。则不称人。不必贵贱也。唯得位。犹得时。时位同爻。乘时达用。干之志也。故同人虽在野。而能救否以救国。则君子之任也。人指有人道之君子。若否之匪人。则失人道者。即失位也。虽贵不贵。唯能祸人。不足以保全人类。故曰匪人。不曰物而曰匪人。明其已失人道。虽人形具存。犹非人也。同人之人。正以得位。而全人道也。故属之君子。此彖辞首言利君子也。与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对。由此言之。可见易教之旨。亦可征易辞称人之由来矣。

 

宗主附注

同人卦象。以同人继否。使天下危而复安。乱而转治之象。非寻常事业可比。人类所以不灭。国家所以不亡。皆在于是。可不重欤。讲易至同人。实为世纪上一大变革。而天地万物随之复生复育。以传无穷。易虽主循环往复。而新者非旧。有如否之复。非泰而为同人。同人与泰异也。是谓进化。旋变旋进。愈转愈化。以成此无尽之世运。天地不能为之。造化不能主之。则自然嬗递之迹。在天地造化之中。而合人物以共进者。故曰同人。天地与人同其功也。同人二字。实含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义。如同一团体。名曰同人。非泛称也。必相友助。相提携。然后得同人之力。必先尽同人之谊。以同于人。然后人来同我。故同人上为天。下为火。火合于天。天自火出。乃明示由内推外。由己及人微义。非昧昧然能同者也。今之自命同人者。恒以人之拥护为志。而不求其来同之道。诗书称同。必曰来同。以我有招来之道也。不求其来。而望其同。是欲登而忘阶梯也。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愈亲愈离。愈近愈隔。终至同舟敌国。莫可挽救。同人之利未见。而害已深。岂易教同人之旨哉。故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善则丽之。恶则离之。同此象也。犹敌对也。恩则婚媾。怨则寇仇。同此位也。是在人之自致之矣。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已见前讲。干行也三字。明上三句之取义也。以同人于野。本非亨象。而得亨者。本干以行也。干刚健而大。纯阳不沉。故能包举天下。无所不通。利涉大川。尤为干行之验。古无大舟广渡。坚桥远济。居恒所惮。不在山而在水。溪涧咫尺。方舟可航。而大川则不易涉。果不得已必涉者。先卜之。以审天时而避风险也。故古易筮辞。皆明示之曰。利涉大川。或不利涉大川。此全易各卦屡见者也。其曰利涉者。必先孚于行。行而吉。则涉之利。若不可行。遑问涉川。行必因干。凡得干之卦爻。犹干也。以阳浮而升。故能远行而涉水。此同人之利涉。本于干行也。行犹德也。干行犹天行也。以德成用。干行即干德也。干德元亨为首。同人之亨。干之亨也。以干行野。且利涉大川。是同人之亨。始于足下矣。下离上干。离为文明。干为刚健。而上下得中正以相应。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此位非官位。犹中庸素位之位。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内事耳。君子居则为天下之望。行则立天下之功。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则所至无不正矣。正者定也。一人正而天下定。故曰唯君子能为通天下之志。志同而皆应。则亨及天下。此同人之用。以君子成。君子之用。以干行。外干内离。刚健文明。虽正天下之位可也。始于近。成于远。发于野。兼乎天下。此全卦之始终也。故彖曰利君子贞。贞正也。

 

宗主附注

同人一卦。与大有为正反。有同人而后有大者。此明示人生不能无群。富彊不能独致。人如是。家如是。国亦如是。不有友助。不得成大业。不有规劝。不得成盛德。故易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大有者。大业之获也。同人者。盛德之成也。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是同人为大有之本。居大有之先也。而何以同人。则在于德。德小少同。德大多同。德普一国。一国来同。德及天下。天下来同。德有未足。是同而无本。虽群亦乌合耳。安能济大难。立大功哉。故同人之后。继以大有。切望同人。克充其德耳。故彖曰。得中而应干。干德之备也。中。德之诚也。外备内诚。天下无不同矣。故曰同人。言凡人皆可同也。而必始于近。故首曰同人于野。野人近而易亲。性情无伪。言行无阂。故最易同。由野推之。蛮貊可同矣。是故释文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宣圣讲义

此明同人之象辞也。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理之自然。事之自应也。故阴与阳。柔与刚。必相得而用始彰。仁与义。恶与善。必相校而德始见。天火同人。各有类也。干健离明。各有适也。上下内外。各有位也。大细远近。各有职也。以类则同。以位则定。以适则从。以职则顺。顺以应时。定以孚道。从以广权。同以扩教。故君子以之。而类其族。辨其物也。致之于齐也。行之以宜也。虽良莠不同用。好窳不同重。因材而器使之。酌行而利之。合功而序之。分效而剂之。则牛犬可致其能。土木可罄其才。正邪化于教。愚智全其材。是则天下治平。人民安康。恩怨无争。利用无疆。天得其清。火发其光。干着其健。离昭其明。君子之道。与时偕行。此同人之大用。而义始于亲亲。故近者先从。远者亦顺。贤者先同。愚者亦定。是类之为化。而辨之为尽也。物不有异视。族不生岐志。则齐于不齐。异于不异。是君子治平之本也。同人之精蕴。天火之合德。明健之相应也。故象辞申其义耳。

 

宗主附注

同人象辞曰。类族辨物。 夫子已言其义矣。而最要者。为人道之大用。中国古代学说。与中古异。异即道儒之别也。而儒教之异于道。则自春秋战国始。在 夫子时犹同也。古代论性道德目。初分为二。即仁与义。继分为四。即仁义礼信。而不及智。以智为外。而藏于不显。故谓之用。易所谓显诸仁。藏诸用。用即智也。仁则概四德。故乾坤四德。元体仁。亨体礼。利体义。贞体信。不言智也。在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始以仁智并举。然犹分别内外体用。与易义同。至孟子列举四端。始以智配仁义礼。而不及信。后人更演为五常。以信居中。合五行之土。是混一内外体用而言也。以视易教。已有差别。易之藏智。非不知智也。以上古道德为重。不取巧。不尚智。故不明言之。然智为人生大用。天地大功。岂无所示于易乎。则干之大知。坤之知往。与各卦爻言知者。皆明智也。不过称为用。不名为德耳。知者以物为象。故礼曰。物至知知。大学更序其次第。曰致知在格物。此皆本于易教也。在易之需讼二卦。业明示格致之要。而同人类族辨物。尤为简切指出用知之道。知由物明。物由知定。后世所谓唯心唯物两大派系。争持不断者。实皆失之偏也。无物无以见其知。无知无以别其物。知物同重。即心即物。脱去知物。非物非心。此心与物。相为因果。相成其用而已。类也。辨也。知也。族也。物也。物也。以知格物。以物致知而已。故取象天火同人。有火之光明。始能尽其知。有天之健正。始能格其物。知尽而不害其明。则智即仁也。物格而不损其正。则体即用也。故心物两得。而人已同成。成。诚也。诚。通也。通而无阻天下皆归。此同人之始。在类族辨物。而人道之初。在格物致知也。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宣圣讲义

此同人初九爻辞。言同人之始动也。同人以动成用。既曰同人。必有与也。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凡我人类。皆可与也。则自最近亲者始。是家门也。门者出入之地。出必由户。今以出行。故称门不曰家。门之人。即家人也。家有内外。由内及外。皆同于门。以会集而启行之所也。在彖辞曰于野。乃总括之语。以后各爻所于。则就其所至而名之。初爻方动。行方举步。则最先之地。门也。由门以同人。示将往也。以门为闲。入则阖。阖则不同人矣。今曰同人。是且出之象。而曰于门者。明其暂止也。将往且驻之意。以同人非独也。非己也。必有合者。既约之矣。必有所集之地。门虽未广。究利于行。一也。既有同人。必有所为。行虽以渐。进不宜滞。门之为地。仅足少伫。二也。同者以亲。聚者以近。亲近之与。皆非外人。首及于门。明其交密。譬之同居。不分畛域。三也。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门也。我亲彼近。情密志同。以其素知。尤堪心信。则其同也。更奚咎哉。盖同人一卦。皆志于公。上下中正。皆孚于德。公德所发。又始于近亲。则其本已培。其用必大。故虽无位。不忧其难号召也。虽无势。不虑其弗服从也。言其无咎。以君子之行也。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既曰同人。且自门出。纯由义合。自无所得咎也。所谓咎者。指在野言。今为君子。虽在野。而以德胜众。故能免咎。其义易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宣圣讲义

此同人六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与同人之所征。异于初九也。六二以得内卦之正。处阴柔之位。当独贵之时。五阳一阴。以阴统阳。若非得九五之应。则不免遗害家国。扰乱纪纲。今有干九五在上。而傍以群阳。俾阴治于众。而不失其正。故能远害而保其邦家。唯以阴位阴爻。最易于出位之嫌。虽君子处之。仍不免于吝也。吝者惜也。惜其位。而勖之以自惜也。易之称吝者。皆此义也。明其位与时。未畅所欲为。事与力有不足于用。必自谨约以善处之。否则咎至也。悔来也。故吝与悔对。知吝则无悔。不知用吝。悔且无及矣。六二爻辞。以同人言。既出家门。则其最近最亲者。以宗为宜。宗者祭先之地。亲族之所。尊亲并重者也。言尊则宜敬。言亲则宜爱。敬以致其诚。爱以广其德。是同人之本也。而曰吝者。宗主族言。以同姓为本。人类众矣。以姓集群。必有难广者也。以族行事。必有不胜者也。故曰吝。有所不足。乃吝也。今六二以同人于宗。在亲亲言。固无憾也。若推之于乡党。于国。于天下。是吝也。而同人者。人类已众。非独亲亲也。必由此而尊贤。而爱众。而仁民。方达同人之用。而收协和于变之功。故曰吝者。惜其狭也。然必因狭以尽其道焉。若为其狭而求广之。则吝成悔矣。亲亲之未能。不足以言平章百姓。家之未齐。不能及于治平。此事势所限。理论所然。不得逾越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为道之当然。实同人之必经阶级也。夫同人之旨。为救时也。非一姓或一系之事。宗者一姓之尊。或一系之主。非大群也。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所以厚其基。而蓄其势也。故初九曰门。六二曰宗。皆循序渐进之义。虽吝无伤也。又六二以阴得位。在象有回旋中止之势。亦吝也。盖阳升阴降。初九升至此忽一顿也。然家族之安。不后于乡党。家为国本。同人于宗。正为将大同也。宁可忽乎哉。

 

宗主附注

宗字虽指宗庙宗族。实系包举一宗之长。一方之主。非属全部者。皆可目为宗。如一党之总部。一教之总会。亦宗也。言为一姓。或一派人众。会集之地也。同人以类族辨物为先。故出门之后。即合其宗。以各有宗也。各合其宗。而致之大同。则无不同矣。族有宗。物有聚。以此集众。近而易亲。情易通。志易达。较之泛求其同者。事半功倍矣。然所谓吝道者。恐因此各自为党各立门户。而不能大同也。故必由此推而同之。使宗与宗合。群与群亲。则免于吝矣。是同人爻辞之微义也。世之欲救时者。必先知之。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三爻辞也。言九三爻象。有变异之虞。而君子处之之道。必谨慎。九三重刚不中。与干九三同。下为六二。上为九四。刚柔相异。前后相姤。而本位过刚。辅弼不协。是险象也。同人之进将有为也。阴处于内。将与仇也。阳扬于外。将有忧也。其变为师。兵之象也。其敌为比。党之象也。而失离之光明。易坎之险陷。互巽之伏入。非干之刚健。故有伏戎于莽之语。莽者草野也。粗率也。暗昧也。戎者兵也。害也。伏者犹未动也。伺隙者也。同人而曰伏戎。乃君子遭小人之嫉。而思所以害之也。为君子者。宜以贞自矢。以光明示人。以干惕为戒。则可免戎莽之祸。故当去其蔽晦之地。就于高明之方。升其高陵。正与伏戎于莽相对。彼伏草昧。我升高明。彼以戎兵。我怀道义。彼为固位。我志贞洁。彼图骄恣。我行安恬。则伏戎何伤。同人之功可致。险陷不害。同人之信愈孚。故曰三岁不兴。以明其无求进之心也。升其高陵。人所共见。三岁不兴。人所共望。则今之退者。以成后日之进。今之远者。以为后来之近也。夫伏戎者。必有所恃于力也。若与之争。胜负未可知也。唯离其伏地。上于高陵。以示无与争彊。则天下当共谅也。三岁不兴。久也。非必三岁也。盖示人以久。而勿撄其忌也。我既为久隐之谋。众尤切早起之望。则处之安稳。而行之泰然。始之缓图。而成之必速。是君子之进也。同人之渐也。辞旨深矣。

 

宗主附注

同人之反为大有。乃往来相反也。而其对为水地比。则敌也。其对反为地水师。则真相反也。盖阴阳位时。均反对也。地与天对。火与水对。而相敌视也。在同人为君子之朋。在比为小人之党。在师则争矣。争则有胜负。既非一人之讼。则兴大众之师。师之与比。为往来卦。而与同人为反对卦。故用同人者。必防师比之害也。比之进也则为升。升为地风。风水合化为涣。水风相激为井。涣则化仇为好。井则因恨成仇。此在人之进退应之。进而不当。或退而失宜。皆有咎。唯能用升则无害。同人九三爻辞曰。升其高陵。而升之九三。则曰升虚邑。既曰升。必自下上登也。虚同垆。即垆里也。而与高陵相差一间。然在同人。以渐进为志。九三因莽有伏戎。不得不升于高陵。以窥其藏。而避其害。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加之比师相袭。寇仇难解。不升则有井之患。此升字不独为升卦也。风波未己。岂能自陷旋涡中哉。必本离光明之态。而守干惕之义。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故曰三岁不兴。以安行也。小人之气焰未尽。君子之进取宜迟。故有三岁之语。三岁言其久也。若暂则三月三日亦同。三者众也。视时地所宜而定之。此即同人要义也。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原义。而教后世卜此爻者。所宜留意也。所谓敌刚者。以敌犹刚彊也。故有伏戎之象。实本于六二在其下也。六二为阴。其下如陷。又以九三重刚。九四亦然。上刚下险。两不相容。故曰敌刚。同人全卦。皆以光明干惕为用。敌刚不宜与争。故升其高陵。以孚卦义。而三岁不兴。为行进安稳计也。同人主进。主渐进。故曰安行。曰安则无虞于戎莽。曰行则无碍于同人。以行而安。君子之道也。小人则不克矣。故明知莽有伏戎。而不履其险。明为求进。而必图其安。此升其高陵。一则避祸。一则计功。一举数得。果非然者。同人之用将穷。救时之义奚在。如恃我有众。而与戎莽一较其力。必且先受其害。更妨于事。是以因敌之刚。则求策之全。因地之险。则求行之安。而人以暗昧。我以光明。人逞彊力。我以坦白。德足以胜之也。故三岁不兴。正兴之备也。按卦象阳爻主进。九三进于九四。皆阳也。亦升之象。光明之地。在干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此则主升。以干下卦无阴爻也。然义亦须自反自贞。不得猛进。以犯骄恣之愆。而违干惕之训。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辞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四爻辞。明本爻之用也。同人主进。而起自野。则其终必及城墉。以国之政令必自都会出也。墉者城也。乘者薄也。进而至于城。犹未遂入也。然城为保民。君子之至也。为救民。彼恃固以敌我。则虽乘墉。不克攻也。非不克也。义弗可也。以救民而伤众。非义也。起于野而得众。故能乘墉。因于民而虑殃及无辜。故弗克攻。然弗攻。非中止也。徐图他道也。在卦九四。本重刚。与九三同。城墉为守。刚之象也。而以资敌。则亦刚敌也。敌刚则宜柔取。避多所损害。以全其始终为民来之义。民无罪也。故胜而不攻。且以攻未必即克也。坚城易守。远师难攻。若以力较。未见有功。弗克攻者。势也。亦义也。同人之旨。本于仁义。基于安徐。不行险以侥幸也。九三以安行。九四以弗攻。皆一义也。既弗以力服人。则人必为德所化。是弗克攻。正所以攻也。虽义弗克。而事则克也。故曰吉。吉指大众言。无不吉也。同人之吉也。以善于用刚。故吉。亦犹干九四在渊之意。自反以顺众。自抑以伸义。此全卦本于君子贞三字。而获吉亨也。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九四爻辞原义。而见君子处之之得吉也。夫乘墉岂不克攻哉。为义弗可也。义者谓准诸事理之宜。及人我之利也。乾卦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是义即利也。唯能利。始为义。若有不利。非义也。以乘墉已胜也。人已困也。若遽攻之。于事或有功。而所损者大。损己固非义。损人亦非义也。义在尽其利。今有所损。义弗可也。按之事理。皆未宜也。我进而无所凭。敌困而有所恃。相持不决。必害于大者远者。故曰义弗克。明其非不能攻也。乃利害之不均。而于义弗许也。然既不克攻。则奚有吉占设浅躁之见。必谓其劳而无功。弃而不取。困而不入。徒失机宜。安有吉利。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必待其心悦诚服。势可攻而弗攻。墉可破而弗破。不争一时之快。而怀柔其居民。不恃大众之威。而锡恩于未顺。是则君子攻心之策。抑亦军法万全之计也。曰吉者。盖明知其终吉也。所谓困而反则也。则同侧。反侧者。不安也。居民被困。不安其处。势将自变以投我。一也。敌虽困守。不安其位。势将迫其臣下携贰。以归顺大众。二也。动于民者。则城无与守。动于下者。则主无与助。皆将自溃以迎我。宁待攻耶。此不攻而得。其吉可见矣。故曰其吉则困而反侧也。言吉之由于反侧也。困之不去。则反侧必至之势也。困而示恩。则反侧尤易见也。故吉之由来。则在于困而使之反侧也。夫反者与正对。侧者与中对。于彼为反侧。于我则正中也。九四以刚行柔。以阳居阴。故其效如是。此弗克之吉。较克尤大也。或曰反则。谓自反也。亦同。盖待其自反而来归也。故曰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五爻辞。言同人之大成。及爻象之义也。九五居外卦之中。为得位。下与六二应。为得时。故爻辞言其吉也。然同人本无位。今九五曰得位。乃得地也。同人全卦至此。功用俱见矣。夫同人以六二一阴。与上九五应。先阴后阳。中而不顺。正而难从。其终也。以君子之德。遇阻而亨。逢艰而利。固非一路顺进也。必经历顿挫而渐通。必循抚贞固而渐达。其在九三九四二爻。已见其义。而九五以阳刚正位。本为亨利之时。亦由三四蹉跌。六二间隙。众志难一。成功匪易。故曰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号啕哭呌也。同人经九三之伏莽。遭九四之反侧。前为为敌者。亦成友好。相猜者。亦共起居。所谓同人。愈同愈众。愈集愈多。而有不召来归者。未告自至者。既会合之非原人。则猜疑必有不免。先号啕者。相畏忌不敢遽亲近。而呼号也。相备戒。不敢即坦白。而忧泣也。然君子主之。众人从之。以诚相交。则忧疑皆释。以信相兴。则呼唤亦忘。故破涕为笑。化愁为喜。恩仇皆泯。远迩同欢。而同人至。此诚大同矣。既有大群。自增大力。而大师克相遇。不为我敌。且与我同进矣。大师言其众也。相遇言其顺也。克言其成也。此所以先号啕而后笑也。在君子本无争胜之心。固不欲与人之师战。而今以德所感。师亦来归。此相遇不号啕而相笑也。君子之进也。为救时。无夺位之谋。其起于野也。为应众望。无自卫之志。故不设兵卒。不较战争。人之以兵至者避之。以战言者去之。而兵亦人也。明知为国用。则可服于德。而不附于势。从于义。而不袒于私。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同人之功已着。遂有全师来从者。而君子初犹未允焉。待其既近。隔阂已除。则前未同者。至是亦同人矣。此九五之称同。直括大师相遇言也。而三四两爻则不曰同人。以尚未同也。初二之同人。小同人也。犹有敌友之分。九五之同。大也。已消人己之界。故称同人。明其用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所谓先者。出发有先后也。同人先行。而大师后遇也。先行未知乃有号啕之情。后遇既明。遂成一笑之顷。言初疑而终信也。其信者。在同人之能中直。中则正。直则诚。诚正交至。何人不信。故曰相克。克者能也。人之不相得。曰不相能。相能即相得也。即克也。以至诚相与。各克其私也。即克己也。非相胜之克也。盖九五与六二应。一刚一柔。两两交孚。皆居正位。故有此象。中直之效也。不曰中正者。应下也。以直接于下。非独正也。唯直能大。唯大能容。故大师不以众相猜。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然在九五。系同人大同之时。设当之者。无中直之行。而起猜拒之念。则所谓克者反为胜。而笑者反为掫揄矣。盖号啕情也。笑则易诈。遇者事也。克则为侵。利害一反掌耳。当之者。必以中直示人。以诚信接物。则号啕之情。易为欢忭。而相遇之后。皆能协和。此德之所化于事也。故应数为正。反数为变。如德以行。自孚象之正义。睽情而作。将违辞之大纲。利害吉凶。人自致之。天不与也。若德之不胜。则相克变为受制。如五行之克也。君子于兹。最宜慎之。

 

宗主附注

同人卦自九三以上。虽进而有阻。虽利而有险。盖所谓时位然也。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以阴居正位。而在内。其势尚盛。虽群阳环之。不易同化。此与乾卦之不同也。而又异于姤与履。姤履虽皆五阳一阴。其阴爻非正位。不得时。不能抗群阳。故随阳而动。不相龃龉。同人则以正位居内。以应乎干。在一方言。为同人之友。可使同于我。在两方言。则其初乃相敌也。故时相忌妒。而骤难大同。故有伏戎乘墉号啕大师之象。皆不免于敌视也。然君子以德化人。不以力屈人。虽我众彼寡。不以势降之。虽我直彼曲。不以争折之。如禹讨有苗。太王事獯鬻。以仁义示人。不凭其彊力。此即先王耀德不观兵之义也。况同人本起于野。其地已殊。其时又别。则委曲求全。理之宜也。事之顺也。故能亨吉。而克成同人之用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宣圣讲义

此同人上九爻辞。言全卦之终也。同人之同。以人为主。而终于上九之爻。曰于郊者。始志未伸也。虽志未伸。时所为也。既获大同。有何悔哉。在前五爻。以进为志。而始于门。终于郊。进则进矣。于事业未达也。自九五之能大同。终不获为国中主政者。始于野。终于野耳。故彖以同人于野四字。决定全卦。上九之郊。虽近国门。仍野也。君子未尝以得失为怀。虽不得位。终无尤悔。卦例外曰悔。本作[每卜]。内曰贞。能贞者免[每卜]。君子贞三字。已见彖辞。则无悔也。正其宜矣。况同人至郊。其众其近。足以策其后矣。将何悔乎。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耳。盖同人既终。则其变者大有也。君子同人至郊。其所谓通天下之志者。已达矣。而曰未得者。以君子之始于野。终于野。虽全国来同。而未能用其志于国政。故曰志未得。盖物穷则不通。事极则不进。上九已穷极。虽有盈郊之同人。不能与进于国政之位。所谓有民无权。有众无位。与干上九恰相对。干以高而无位。故曰亢。此以下而无位。故曰郊。郊下也。外也。言犹在外也。干以居高无位。其下无辅。故曰有悔。此以在外无位。同人至众。故曰无悔。以在外无位宜也。居下而得众。必德之孚也。德至而位不与。虽志不得。而悔自无。况君子志不在位。虽事若未达。而心已安。志若未伸。而誉已积。则留以待时。正君子之行也。又何悔耶。故志未得三字。明时势也。处否乱之余。依在野之身。无可凭藉。无能骤进。则志之不得。非人之咎也。君子于此。自无悔尤。若以小人。则必假外势以遂其欲。因时乱以动其众。则必于亢之害。而贻后来之羞。故无悔。指君子也。而全卦始终。皆以君子为主。虽不得大用。君子固自贞矣。故志未得非凶也。观其变为大有。则可见其培植之厚也。合而论之。同人之复大有。乃因果也。与他卦为正反者不同。他卦皆反。唯二卦相成。岂非由同人之积德。而后占大有之收获欤。故同人曰利贞。大有曰元亨。而皆为上下相应之象也。上下即内外。在野当作内外讲。以无位也。同人本平等。故称内外为当。

 

大有卦干下离上

 

宣圣讲义

大有与同人为往来卦。同人之反即大有。然大有与同人虽反。究异他卦以反而吉凶互异也。大有同人反而相成。非泰否可比。可视为前后卦。亦可名为因果卦。盖同人之终。为大有之始。循环相继。不相反。故在同人为亲。在大有为众。亲之于众。犹近与远。昨与今也。时地之殊耳。按卦象言。上离下干。一阴五阳。而阴爻居上。是与同人反也。以阴贵而阳从之。是与同人类也。同人阴在内。故主于外行。而进于内。大有阴在上。故主于下始。而归于上。物所归也。一阴独尊。俯携群阳。众物备具以待用。众材咸集以备采。故曰大有。其与同人相成者。同人始终在外而未达。至大有乃成其用。见其功。是大有即同人之应也。上离为明。下干为健。离以丽物。物乃丽之。干以生物。物乃生焉。生者成之。丽者纳之。如春种而秋获之。前植而后收之。故比于年丰。资于物富。丰富即大有也。大有年即丰年。以物众多也。物概一切言。凡所以收获而利用者。皆物也。在事为功。在材为用。在花为实。在产为育。故名大有。有者育也。大育则无不育矣。干主大生。先天之父。离主明成。后天之主。一先一后。两尽其德。此生成之本。发育之原也。离出于坤。而代乎干。为后天之宰。凡物所资生长者。故象曰。如天地间无日。则无生无长。不问何物。举赖日之光热。而生长育成。日不照者。无生物。日不足者。生物枯萎。此人人所知也。春夏之时。温热之地。物盛生繁。冬秋之时。寒冷之地。物凋生绝。故日之功用。以中天为着。大有日在天上。象春夏之日。温热之区。则其物之富。材之丰。可以见矣。故大有不言物。而知物之繁。不言生。而知生之盛。此由卦象可得其义也。同人日在天下。犹冬与夜。所以怀育温润以待春与昼。是其先事培植之时。而大有则属勃兴奋发。以迄于成熟之象也。故曰同人大有。犹因果也。先后也。就爻象言。下卦全阳。上唯五爻为阴。五为正位。阴居之。以柔临刚以阴主阳。是六五一爻。为全卦主位。阳来辅从。如众服主。而阴柔本下降。阳上升与阴相接。刚柔相得。无往不通。故主成而得亨用也。盖阳爻本干九。阴爻本坤六。九六相孚。不失其正。则共成大用。以亨利天下。如同人阴在下。则处境多逆。未能大用。故不及利物。而止于同人。大有则升降均宜。进退无碍。上下相协。远近咸从。故有亨通利物之功。说者谓大有以阳从阴。以柔伏刚。似为未顺。是不明先后天体用之异也。先天干为父。离为女。女宜从父为正。后天离为主。干为从。则从宜随主为当。干在后天居西北隅。而离乃进于正位。大有离恰得其正。干顺适其宜。故在先天为生。后天为成。先天为种。后天为获。故干为金。为秋气。为西方之令。比于一岁之秋。而为万物成熟之象。若犹执先天之位以言易。是不明文王之心也。故离以中女而代父居尊。恰明后天交互之用。阴阳配合。刚柔调济。而后生化以见。功用以明。是大有大用。全在离卦之六五一爻。离以光明。如火照物。火在天上。如日中天。日虽有光热。非燥物使之枯也。乃温物使之育也。日临干金。金能生水。水以滋润。而物得其养。金主收成。而物得其时。故一阴主五阳。明万物同遂其生成。而收获富有也。自来爻象。于物为阴。以物质不似气之轻清也。而大有则以阳象物。谓其明也。成用也。熟也。有财则有用。有物则有养。将以养天下而利万物。是物之用。即生之原。物亦气也。故比于干金。干主大生。金为坚成。乃世间最神妙。最仁慈者。佛称西方为佛土。为极乐世界。以干金之体用固然也。万物因是以生以成。以长以归。归真于干。而成用于坤。此神形之两类。即天地也。地返于天为归。天降于地为生。此人物来去之原也。故大有以干象物。象其归也。以阳指物。指其成也。成则返于气。归则通于神。故火在天上曰大有。此有字。言其真实不虚也。唯无生有。唯有还无。人物生死之途也。唯明道者知之。故一阴在上。比之既济。脩成之象也。物生自成。人脩乃成。其成一也。物成曰用。人成曰道。道用一也。故大有不独指丰收也。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释。其卦辞以大有名者。言天地万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无入有。唯无故名有。言初未尝有也。既有矣。将何属之。则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属也。物之有属。如业之有主。国之有君。家之有长。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犹天之有日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浅见者。执形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极既名。两仪初判。有已着矣。其前者谓之无。真无者。无形无象且无名。故为至无。今之言无者。乃乏耳。非无也。无乃无可省识。或谓之空。空亦非无。空者对实言。乃不实。非无也。故无为一切无。天地尚无。况其他乎。而自无一动。动则变。变则有。故有自无出。如人情也。喜怒哀乐出于心。而为有。以有喜怒哀乐之名也。若无则心亦无。何况于情。故无之入有。以变动生成。而后有主以主物。而后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变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极之化。两仪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入多。由寡入众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于大有。夫岂一时之绩。一地之功乎。盖必经过蕃生厚殖。广覆深载。而后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后名曰大有。

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积之匪易。得之乃艰。植之未弘。收之乃仅。是富有大业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获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载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阴阳推荡之用也。而后大有着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时地之宜也。大有元亨。

 

宣圣讲义

此大有彖辞也。四字表示明显。以大有之德用。本于干也。干之德元亨利贞。而先元亨。干下离上为大有。离之用随干而着。离以光明通天德。干以刚健运离日。如日之行天。无物不照。无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万物。使之自然生育成达也。同人以利贞为德。大有以元亨为德。合之为干之全德。以同人发于已。起于细。故利贞。大有达于成。至于远。故元亨。二者相须以用。其象往来。其道主宾。其功先后。其果初终。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农耕。先种后获之谓也。然大有为一切有。无偏无争。故为无贫。而非必富也。盖贫对富言。富于天下。则为均。均则无贫。有贫有富。犹未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类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无贫为旨。而不曰富。富于彼者贫于此。富于我者贫于人。皆独有也。而非大有。独有虽富。不足称也。必天下无贫。始为大有。是即均也。均业则安。均用则乐。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运会也。人不私其财。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给。而无私积。均安均乐。而无私争。是曰至富。是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体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无不足也。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日之照也。无处不至。无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于天下。用于一切。利于无尽。达于无穷。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数义。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于尽物之利。极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详义。当从礼运大同一节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后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无由大同。故合之为干元。为泰。为既济。分之为同人。为大有。为大小畜。以众阳统于一阴。既贵且乐。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于共生。必先于共亲。必达于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一爻。居外卦之中。得全卦之正。而下与九二相应。一阴一阳。一内一外。以阳从阴。以柔领刚。而左右相翕。上下相同。与同人相似。而其体用相反相成。故曰大有。夫大之称以干。德如天也。最大莫过于天。大有始于干。以为基业。故名大。有之号以离。物之丽也。最能利物而成养之。莫过于日与火。大有上合离。文明光耀。运行天下。生物成用。乘时阜财。以与干合。故名大有。干施其生。而离养之。干布其始。而离成之。干立其本。而离张其枝叶。干固其基。而离发展其功用。本末相倚。先后相亲。刚柔相谐。父子相协。取离丽之义。推干健之道。犹草本之生育。而又培护之。山川之安徐。而又绚烂之。以底于大成。以明其大用。则大有之取义也。干德刚健。宜乎生建。阳之动也。离德文明。宜乎育成。阴之荣也。内动而外荣之。下动而上荣之。如春夏之华。及秋之实。无不成熟。无不繁美。无不丰盈。无不具备。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故曰大有。离象火与日。干象天。合而言之。象岁时。刚柔相济。内外交孚。象四时之应天。温凉寒燠之得其序。故曰应天时行。盖天之德。依时而见。时之令。依日而行。大有既载天德。又循日光。周行无已。以生长万物。以化育一切。以达于成。故曰元亨。言其顺也。天日之功也。凡天地之物。莫不如是生。如是成也。不假他力。故曰顺。元者顺之至也。亨者通也。顺而推之。无不适宜也。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其序至顺。时使然也。未有反于此也。固皆天之道也。日之功也。而万有以为利焉。故元亨者。无不亨也。古字皆有深意。如元无二字。实由一字变出。在先为无。上中断则成元。以元出于无。本来之象。即无一动成元。而一变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为无。至无动。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气。亦即有之始也。故凡最始者名元。后人或名玄。玄亦无之化境。唯玄乃虚。唯虚乃无。唯元乃天。唯天乃大。无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无所生。天所化。元所运也。大化为火。火化为人。皆此一气嬗化而来。道书名气日气。乃无火。言当无生有时。一气所动。乃阳也。非如后世之火。至有火时。已合阴同化。故火从二点。象阴也。然最初之阳。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阳。故曰气。今大有以离火在天上为象。所用虽后天之火。所本实先天之阳。盖日之光热。与火究别也。以其与天同出。则曰同人。与天同用。则曰大有。因天为元气之本营。亦元气最大之结合处。故得吸运离日。而不坠散。若非天非先天之火。必坠散矣。故离火虽在后天。而实能代干元以行天道。先天为乾坤。后天即离坎。以离坎秉乾坤二元也。视为水火可。视为天地亦可。盖干之用在离。坤之用在坎。以体言为四。以用言止二。水火阴阳。即二气之所代行者。而同人大有。尤见其运用之妙。天火同气。而日行于天空。凡日之功用。皆天之功用。如风雨。雷电。雾露。明暗寒燠。温凉。莫非天道。亦莫非日之德也。故大有因天日之合德。而生成万有。有指一切有名言。则凡天地间者。皆由此生成。由此以昭其用。着其才。则凡善恶优劣利害。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以全天道。天道虽大。生杀二字可以括之。而皆假于日。春生秋杀。热生寒杀。此大较也。故成用者。不尽在生而在杀。不在生之无杀。而在生杀之得其时。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道之常也。而在如其才用以为生杀耳。善者扬之。恶者遏之。利者推之。害者止之。乃天道也。去莠所以安良。祛邪所以全正。故利物者。必辨物。培物者。必审物。天道以生杀成物之用。人道以赏罚全人之生。此天下不易之则也。

 

宗主附注

大有以有名。而不曰富者。明物之属公也。富以人言。有以物言。实则有即富。物多不可胜用。非富而何。然富以天下。不专于私人。故曰大有。即无处无不富有也。一国之境皆丰收。曰大有年。或南稻。或北麦。或旱梁。或水种。莫不丰收。方名大有。若有一歉。非大有也。故大有为同人之富。富字从同田。同人之田也。同人言凡人类也。非指何人何地之民。人类皆得以其力。收其财物。即大有。故大有为太平之世。必基于生产之富也。田指一切土地。无论山水寒暖。地面土中。一切产物。皆富之源。皆可名田。皆人类所凭以生以养者也。故曰同田为富。同人以田产大有而致富也。故礼运大同。必及于财货与物力之分取。以尽地利。地利尽。天时宜。而后人以安居。世以治平。无论何人治国。必先此道也。人之群处。为求生之全。而避害之至。故同人之于大有。性情之所应也。唯能同人。始能大有。唯有大有。始养同人。此天地生物。为人类之养也。岂为一二人之富哉。故大有本干德。如天之无不覆也。推离用。如日之无不照也。人之应之。亦当如是。彖曰。应天时行。是以元亨。大哉此言。世人知之者盖鲜矣。又曰。大有卦。有字音与酉同。系八月之令。同人人字与寅近。系正月之卦。正月春生。万物正启发之时。八月秋收。万物值成熟之会。凡收获皆在秋季。麦之熟在四月。亦名麦秋。以秋主收也。故酉月为有。言万物皆丰盈成熟。而天下富有也。在卦象。火在天上。七月流火。其时物正将熟。至八月则收成矣。农夫一年辛劳。唯望秋收。以慰其所欲。有者足也。足其欲也。古人生活简朴。得食则足。故八月秋收。天下同富。无论贵贱。莫不欣然自足。盖古者计民受田。耕以得食。苟非荒年。则家家皆有收获。皆有富足之象。此大有必以天年为准也。天年丰歉。多关政令。仁人在位。水旱以时。虫害不生。史书大有年以纪之。明其德被民生。功参化育也。故大有系于天。而致于人。人事不齐。天道乃变。荒歉之岁。必国无贤君。故民贫。咎在政治。而非岁之罪。物之有。乃常也。不收。变也。圣人之世。岁无不丰。人无不富。未有民贫而国治者。故治国必先民生。传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喻治世之则。而推其极。则为大同之运。大同岂有他哉。亦唯人人安乐富足而已。故读易必先求圣人命名之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宣圣讲义

此释大有卦象之用。体天道而位人则也。天指吉言。命指凶言。善指利言。恶指害言。顺者推之使广。休者止之使退。扬者举之使高。遏者抑之使下。皆本天之生杀予夺也。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而为大有生成之大则。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能本天之行。以成物之才用。斯为君子。故大有不藉人力。而唯以人顺天功。书曰。天功人其代之。此之谓也。天所生者生之。杀者杀之。予者予之。夺者夺之。即代天也。即大有之人道也。

 

宏教附注

此节含义至深微。昔人注释。均未能透发其蕴。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则。大同之道。其所述多关治道。而文王又不便直说。委曲立辞。实为儒家明治要义。所谓人治本乎天治。尧舜性之也。皆在此卦所演述。以五阳尊一阴。阳化同阴。乃性命之间。有无之际。上通玄微。下覆万物。以大平等。大公道。树立人生准则。而解决一切纠纷。以安治天下。保全人类。其取象至妙。三代以下无知之者。故 夫子特为阐发之。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宣圣讲义

此大有初九爻辞。明初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大有初九。乃干之初爻。而其上卦为离。初爻之地。居潜龙之位。为勿用之时。上应离之九四。离本附丽之义。而其名为离。皆取交互之用。初九既主勿用。是不可交也。故曰无交。干以刚往。离以柔来。既成相交。则宜以诚相接。今爻以无交为用。是所值有害也。害而曰交。言妄交也。不宜交而交之。其害必至。故无交者免害。而交者遂害矣。匪咎者。无交害。自非咎也。交而被害。其咎奚辞。然咎在自己。果处之艰贞。不图进取。则无咎矣。故曰艰则无咎。又按卦爻之情言。刚喜交柔。下喜交上。内喜交外。大有初爻。居喜交之地。自易涉轻交之嫌。是其有咎在意中。唯能回省干之潜龙勿用之训。重察干惕之义。而防九四之跃渊。以艰贞自持。以交害为戒。则免于咎。盖大有本欲交。而初九又受离之内附。最易成阿比之咎。阿则为奸。比则为匪。皆忘身徇欲之害也。君子所必慎焉。故艰贞自励。乃免咎之道。或曰无交害匪为一句。以害于身之匪也。即比附之小人。离急于求容。而自外来比。初九在内应之。则成引匪自附之象。爻辞戒之。故曰无交害匪。以有咎也。或曰害古通曷。义即何也。言无交何非咎戾。果交而未审。则咎戾不能幸免。故无交二字。乃圣人垂戒之辞。此二解义均通。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有潜退之思。履刚险之途。唯艰贞之尚也。故无交者。明其自洁不比于物也。害匪咎者。明其易于咎戾也。艰则无咎。语意最显。艰言自知艰难。不轻率妄动。而守贞弗失也。大有卦原与比对。交害匪三字。皆取比与师义。比之匪人以轻交也。大有以物之盈。易动于欲。或因外诱而失其内贞。或因势迫而违其守节。皆咎戾自召也。故以艰免咎。乃君子处物之要道。又按九四爻辞匪其彭匪字。正与此匪字对。亦含有盗匪之义。盖慢藏诲盗。玩物丧志。徇财失节。好货亡身。乃情欲之害。凡人所易犯者。大有以物丰而用足。恒易引起争夺之谋。材良而获多。恒至沦于败覆之祸。故初九无交害匪四字。实寓警惕之训诫也。害指物言。匪指人言。皆祸也。皆以有而生之祸也。匹夫怀璧。贪夫殉财。罪及其身。咎将谁任。故大有不难致。而处大有之难也。知其难。则免焉。夫害之于我。以物聚也。匪之加我。以欲役也。而咎戾似非在我。却由我可免也。故仁人不专富。智士不贪多。今初九以干交离之未可也。正如人之于其财物。尚未接触。虽将来集。而不宜直取之。虽欲附从。而必须慎择焉。此艰之谓也。若以时之未至。而进求之。位之非宜。而过谋之。是贪也欲也。害匪相偕。不期至而至。不亦危乎。是无交害。明其交则有害也。交犹受也纳也。财物害匪。皆自外来故也。初九内之至也。外来者无受纳之。则咎亦无矣。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害字已括一切祸乱咎戾言。无交接其害。乃初九中正之道。然常人恒易犯之。贪其利而忽其害。徇其欲而忘其咎。是以易辞特垂戒焉。首句明揭大有者。正见害之所由至也。若非大有。害亦不生。而处之者。则贵在无交。即艰也。艰犹干惕之义。以艰得之乃无害。如农工辛勤所得。自无祸殃。不劳而获。非有而取。皆违艰之义。即不免于咎矣。辞以示教。因爻象而垂戒。乃圣人之深心。亦君子之正道也。大凡大有卦。本物之富有。为用之丰盈。乃人生最亨乐之时。而祸害亦滋伏焉。故各爻多曰咎害。言无咎者正有咎也。以富易骄。以货易淫。以物引欲。以亨乐忘性。即不为盗匪觊觎。亦足以毁道败德。故君子于此必慎之又慎也。公之则安治。私之则害。远之则亨乐。近之则咎也。此以后各爻之义大略也。读者宜细味之。

 

宗主附注

大有初九爻辞。无交害句。昔人释之。谓初九爻位在下。不得与上交。遂受无交之害。以卦爻象言。此未当也。盖卦名大有。而上为离。离本附丽之义。其意最亲近。初九主升。九四相应。正易相协。非无交也。而大有以物之丰富。为众所乐从。亦非难于交友者。释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特揭出大有卦名。即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滥。而祸患之来无穷也。苟以无交为害。则下文不当曰艰则无咎。艰者指交之难。谓宜慎交而守艰贞。勿悦人逢迎。而滥与附和也。财之所聚。人亦趋之。利之所在。众必慕焉。大有初九。居富以行于世。因财以接于外。恒易为小人觊觎。而多方趋奉。巧言令色。引诱为非。设一未慎。身陷为匪。先受其害。故圣人因象示警。立辞明教。使人知滥交之害。不如无交。逐物之祸。不如弃物。不以有而忘艰苦。不以富而失贞洁。则虽居大有之地。行丰裕之时。仍保其本来。悠悠自得。人无妒其富。匪弗生其心。则祸害不侵。咎斯免矣。此无交害句。实指不交其为吾害者。如盗匪小人之类也。且害字包举一切为害者言。或人或物。或友或仇。或损其身家。或毁其名节。凡足以为害者。皆是也。皆宜远之避之。毋与交近耳。诚以物欲易召其害。财富易伤其德。而人情忽焉。恒自履于险而不悟。故申之曰艰则无咎。盖处初九之际。本可特立独行之时。善于附丽之离。尚远而未即近。果能素位而行。自免流污之合。曰无交。明其本无可交也。非仅毋交而已。 夫子分句释之。最符爻辞原义。读者当细审之。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与其吉凶也。九二居内卦之中。值富有之时。本干之周覆。得离之推进。故有车载之象。干主生物而利天下。既有其载。自有所往。因物以利人。因利以成用。利用既时。攸往咸宜。故无咎也。夫九二居正位。主内藏。犹人掌仓库之主。司出纳之官。财物既孟。利用孔亟。则所纳者出之。积者散之。物之利。为人之用。我之有。济人之无。此全依干德周流。动变不居。天道普覆。生生不已之义。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物之为物。厚人之生。济人之急。成人之用。广人之德。天所畀也。财货之于天下也。不私于一人。功用之及于众也。不止于一时。居中御外。挥之役之。使无留滞。转之运之。使得平均。天道之所宜。人道之所仰也。故有物必有财。有财必有用。主政者物之司命。地无弃货。田无弃材。仓无弃粮。库无弃币。凡为人所需者。即人之利也。人之不足。我则补之。人之有余。我则取之。调其虚盈。剂其通滞。一归于均。而天下无贫。此大有之政也。而九二司其守。掌其职。故大车以载。运输之事也。有攸往。调剂之事也。皆在位之责也。无咎二字。亦如初九。以能聚能散。善出善纳。乃免咎耳。天之丰物。不独富也。物之成用。不独利也。利之厚生。不独享也。人皆有生。皆有所需。皆待于物。则物之所集者。众情之所慕。财之所归者。众望之所依。富之所在者。众志之所怀。为恩为怨。为友为仇。皆此介之。故君子主物而不私。尽利而不擅。致富而不专。理财而不侈。成用而不费。为恐其负咎也。私则害至。擅则姤生。专则恶归。侈则行毁。费则信隳。皆咎之所

由集也。故君子戒之以天下之物。利天下之人。成天下之用。然后咎戾免。而功业大。信誉成。而道德过人矣。此大有之大义。九二爻辞之微旨也。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积同集。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藏于府库者。谓之积也。言收获之物藏于中也。然藏者将以用也。积者。将以散也。大车以载。明其来去之道。而能用能散也。故曰不败。久藏必腐。久积必溃。是败也。大有之富。在能不败。是积之不厌多。藏之不厌深也。盖始终成物之用。供民之需。而不自私也。物之藏于家者曰私。藏于国者曰富。藏于地者曰弃。藏于民者曰利。视其所藏耳。圣人不讳居积。而恶私藏。不彊取与。而求平均。虽大车以载。民无姤其富也。利及于众。虽取之至精。不为贪。用及于公。虽积之至盈不为贿。故富以天下。财成一切。此小畜之所以贵有蓄也。天之生物。无论巨细。皆有其用。能遂其用者。圣人之治也。若贪多而不公于民。贿入而不推于众。是虽藏之至密。犹无异弃于地。积之至盈。犹无异贫无所有。徒丧物之用。而悖天地生物之心。是败之也。物败由人。用得其宜。为物之功用。失其宜。为物之败。故物以用为利。失物之用。反利为害。此九二爻辞。规规于积中不败一语。见利之成败在人也。而大有之义。亦视此为辨。独富如桀纣。虽积财如山。积物成阜。非有也。终不免弃掷。是徒败之也。故大有必人人皆有。必凡物皆得尽其用。此大同之旨也。货不藏于己。力不藏于身。物尽其利。民得其生。此诚大有之世。唯尧舜之治至焉。故大有必本于天下为公。苟有一私。是非大有。苟有一夫之贫。是非富也。苟有一物之败。是非积也。此圣人均财之大则也。大抵古人制度。以公产均财为极则。而不以贫富姤争为法。必使天下无贫民。不欲天下有富者。必使物力皆得其用。不使田有旷土。人有闲夫。故井田之制。以田分授于民。而税收之制。取民不过十一。君不私货。库不私财。民无独利。物无废用。天下乃长治久安。观大有爻辞之义。当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三爻辞。指九三爻之用。明其利害也。大有九三处下卦之末。为中爻之始。紧接上卦。介干离之际。乃内外之枢。中为人爻。合九四为用。亦居内外之间。象交际之事。在下卦。干为先天主位。上卦离为后天主位。而皆迭为宾主。先天离当旁位。后天干居隅坐。是分列主从。而合先后天言之。又同居尊位。则在卦象。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天王之与候国。虽有君臣之分。却如宾主之交。九三以人事为本。故比之宴享重典。公言其来宾之象。享言其赐宴之情。而取喻于赏有勋劳。嘉其成绩。非平日宴会可比。古制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为告成也。必其境内安和。田土丰穣。物产饶益。人民乐育。上孚天时之令。下征草木之祥。民生无虞。国用不匮。于是信无怠其职。无废其事。可以告成于天王。而以慰其心焉。故按时入朝。为受命后最重之典。天子乃因而劳之。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并召百官而告之。以为他国劝。以宴享之礼。非为酬酢也。实考成之举。果不及者。享不与焉。其有过失者。责之罚之。是凡受享者。必其国之治。民之安。而时和年丰。物用有余。百官供命。不违于王制者也。故天子享之。享其大有也。小人弗克者。小人自私其国土。自利其物产。不恤人民。不和于内外。上悖天时。而荒歉自至。下拂民志。而叛贰时闻。则天子怒之。必获诛谴。尚安得享。曰弗克。言不得受享也。此不以一人之富有为贵。而重在能利民也。故名之曰公。公。爵也。以其能公其国。公其物。公其利与用也。唯公乃能称公。乃得锡享。唯君子乃公。唯公乃大乃有。乃孚大有之义。皆小人所弗能也。故九三爻辞。举享于天子之典。明大有中正之义。以见大有必基于政治。必由于君子能治其国者。必得享于天子。为天下所同赞美者也。虽富有胜人。而民物不康。非大有也。虽禄位过人。而政教不逮。不足以致大有。故享不妄与。朝必有告。职不妄授。赏必有功。此古时王者之制也。古亨享二字一也。而享亦含亨义。以亨为物之成。享为物之用。亨为功之通。享为功之果。在乾坤元亨之德。亨以合礼为嘉会。即指宴享。盖古人宴享。必有所庆。或因功之成。或因物之获。或因劳之至。或因货之积。故积德积功。与积物同。物之成熟。与事功之成果同。其取义皆在亨也。唯亨能通利一切。乾坤之大。在能通利天下万物。故称为亨。王者因物之亨。而及人之功。因民之亨。而及上之功。故有赏功之享也。旧有仍释为亨者。究未明享之与亨。一字二义。假借者也。或有谓公非指人。乃指大众。意义亦通。公即大众所服之人。以得大众拥戴。故曰公。公用用字亦包二义。以公因功而得享。一也。公众所用之物。以备天子之享。一也。盖公之得享。在平日。因物之成。而叙其功。是享由功来。即物之利用也。在宴会。因物之备。而着其礼。是享由礼出。亦物之利用也。皆不外乎物。不离乎用。故曰公用。明大有之重在用也。重在善用也。唯至公者。为最善用物。虽多不为糜费。虽少不为弃置。以其本于道。孚于理。宜于事。洽于情。得物之真用。而克全其利也。故小人弗克。不独为不能得享。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全物之利。是害物也。害物者大有之害。与初爻意义相应。初爻以无交害。为大有之害。因物之不得其用。为物之害。成人之害。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为人之害。及物之害。正相对。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见小人之害。不但为人之祸。而物亦被其灾。小人以贪为能。以欲为功。以多藏为富。以滥费为利。是其害于人民者已明。而由物之废与费。更为其利用之害。亦可见矣。其终也。因罪受谴。因货贾祸。则又自受其害矣。故释文申明其义。意谓唯君子乃免害耳。此爻尚有最要一义。在文字外。向无人解及之。兹述其大略如下。夫天之生物为人用。乃以奖有德。劝有功也。勤者得之。善者享之。仁义者利之用之。非可以私干也。故名曰天禄。凡衣食日用一切之供给。无一非禄。无一非生前所定。不得多或少也。故凡用物者。必惜物。有之必成其用。无之必安其分。王者制爵禄。仿于此义。非德不予。非功不锡。此本天道栽培倾覆之例。不得任意增减之也。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明人与物至中至正之道。人之于物。物之于人。恰有相宜。不过乎中。不失其节。乃为大有之真象。亦即大同之大则也。故贫富不相悬殊。出纳不相乖舛。生息相及。利用相衡。一如天之命人。王之命爵。毫无贪纵之念。干求之愆。则世道自平。人类自康。此治平真谛所在。而大学言治平。必纳于明德。必始于格物者。正此义也。故礼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欲明何以为过。即由失大有之道。其详见大小过。兹言大有。第求不过而已。此小人之害。害在过耳。不过何害。故克字与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义。小人之过。以弗克也。此义宜细审焉。

 

九四。匪其彭。无咎。

 

宣圣讲义

此大有九四爻辞。指明本爻之用也。九四在上卦之始。居中爻之位。为离卦之初。接下卦之干。而与六五近。与九二应。一阴一阳。夹辅其旁。身为阳乘阴。阴者聚物而不流。阳者载物而易动。阴阳交翕。或弛或张。上下交通。或盈或绌。此大有九四之象也。匪其彭者。以物聚而不满。盈而不张。相孚以交。相得以合。是大有之善于居积。正如九二之积中不败也。然九二之象由内生。其自处之善也。九四之象由外至。其应时之当也。物之聚者恒易满。财之盈者恒易张。满则害生。张则盗至。皆由于贪与侈之蔽也。彭者满也。张也。太过之象也。义与彭亨同。亦即谚所谓膨胀之意。以大有至此。物集益众。财敛益多。争趋附之势。如囊之纳。有不胜。器之盛。有将溢。而阳动以周流。阴静以收受。两象俱备。遂成其彭之势。而幸主物者。得其道。适其宜。虽聚之已丰。而纳之不使满。虽来之已盈。而盛之不使张。以度其量。而制其节。以迎其入。而去其过。以止其至。而应其时宜。以御其用。而孚其人事。故曰匪其彭。言虽有彭之虑。而竟不至于彭。是主之者有方也。以九四居阴阳之中。兼刚柔之用。故能左右调协。取舍自如。中而不偏。正而无过。此爻辞明其为无咎也。无咎亦如上各爻。最易有咎。以处之得当乃免咎耳。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能具辨物之明。皙物之用。而得其中道也。辨以知物之情。皙以善用之途。明则物无遁情。用无悖道。各得其所。则多而无害。敛而非贪。藏而有为。役之不失其时。制之不违于理。则自免咎戾。此明之大用也。离为光明。九四为离初爻。故有能明之象。又或谓匪其彭。匪指小人。与初爻之匪同义。盖言财物丰盈。盗贼觊觎也。彭犹旁也。匪在旁窥伺。欲以掠其财。夺其物也。而无咎者。以防之有道。而接之有方。虽在旁之近不足害。由能明辨皙于几微也。辨其为匪。而先事备之。皙其不善。而早为远避之。亦如初爻之无交害匪。则匪自不为祸也。此亦象中兼赅之义。可会通焉。盖大有以富为象。慢藏诲盗。世所不免。而爻辞原贯通一切。如由上治言。则当如前义。如在拨乱之世。则后说亦可通。当适时而释其意义。以易辞选择精弘。非他经比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宣圣讲义

此大有六五爻辞。言本爻之义。及明大有全体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为全卦主爻。以居上卦中位。又系阴爻独贵之际。众阳环拱以相从。其用最大。其德最全。而阴阳交孚。上下相应。下与九二。一阴一阳。一外一内。两相交契。而易其用。阴以阳用。阳以阴用。阳居内而志在外。阴居外而志在内。内外相从。刚柔相得。故爻辞最吉。明大有之正用。固如是也。以其交孚于众阳。备万物之所归。而德协于群下。待万物之同化。比于圣人在位。富有天下而不私。利普万民而不吝。顺天道之自然。而信不渝时。体时义之大顺。而物不空乏。故能生育万类。德威并至。德玄而莫名。威立而不猛。乃无为之治。不化之化。不令之令。恰如天地之覆载生成。不言而品物自亨。不行而事功自着。故辞以交如威如象之。厥孚言其孚一切也。厥。至也极也。自然而然也。孚者。中道也。中孚之谓也。孚如禽鸟孵雏。温养化育。自然自在。不失其序。诚神化之效。有非人力所事也。交如者。往来交错。生化繁荣之象。以六五善交众阳。而不失其正也。威如者。德用俱备。生成同见之象。以六五以阴抚循天下。而独用其中也。两如字。言其自然如此。非故为之。其交也。自交而不乱。如日月代明。四时代谢。天地相抱。周流无垠也。其威也。自威而不暴。如雷霆震动。水火交焚。秋杀冬藏。风鸣日燥也。皆天道必至之德。元气必征之象。利及天下而不见其惠。用及一切而不见其功。德为玄德。威为玄威。故万物不自知。而大小同大有。此其所以为吉也。凡用如字。必含假设之意。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迹。着其理而不限其行。故曰如。六五本阴以为用。纯柔以为德。行之自然。至于大顺。正大同之真谛。故礼运篇大同节后。有同乎大顺语。即明大同之德用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精义。而见大有之道与德也。以信能生成一切。天地之生化。莫不基于信。物之春生夏长。秋成熟。冬藏储。皆信也。志孚信成。故曰信以发志。易者至顺。唯顺乃易。顺其自然。一成皆成。天下大有。而生之与成。一德一威。一育一杀。威也杀也。顺时自至。非有所为也。故曰无备。比人之坦易和平。毫无猜嫌之心于事先。天地之道。生之无亭毒之心。杀之无虔刘之志。即易而无备之谓也。推之人类。天下大有。人人皆乐其生。更何恩仇之念。忌姤之怀。相与亲和。有如骨肉。自无仇害之见。即无防备之心。此六五爻辞之微义。而所以占其吉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宣圣讲义

此大有上九爻辞。言上九之用。兼明全卦之大旨也。大有以离合干。成文明富庶之象。而其德用。则在能孚天道。盖离能体干。以成其用也。离代干主后天。为万物父母。凡有生者。皆仰其覆育。赖其温煦。得其恩泽。而为发扬。被其光明。而为文采。是离日之德。即干天之德。大有之利。即天佑之利也。日以代天。天之有日。犹国之有君。日之德政。天所布也。天之生成。日之功也。天无日无以达其用。日行天无不遍。而遂其覆育之道。日经天无不照。而致其高明之德。则日者。天之政令所出。德用所施。故后天以日为主。而大有恰见其象。昭其例。大有之离在上。以全成干之行。而上九居离之终。当德用之既成。值天道之极盛。则世间一切生成。一切安利。皆于斯时着其道。显其用。而皆宜原始要终。以溯其功业之自来。德用之自至。则返本复始。不忘天之恩惠。以诚以敬。重承天之宠施。则大有之终。必明天道。而使世间人物。皆知吉之所获。利之所来。故爻辞指其意义如此。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荣乐利。以至无尽。果奚致哉。非天之所佑乎。天之所佑。非日之所为乎。天日光明。人物康泰。则大有之世。一切皆乐其生。享其福。是其为吉利。蔑以加矣。非天之赐。孰能致之。夫大有之义。贵在公平普遍。无亲疏远近之殊。聪昏彊懦之别。其得享有也。非一人所私。非一地所藉。乃大众共获共受者也。故爻辞指明为自天佑。而人人咸占吉利。处处咸乐大有。此彖辞所谓元亨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原义也。而称曰上吉者。以上九之吉也。易卦例在上爻者。多与全卦相违。盖处极地易变也。而大有上九则否。以大有本天下为公之道。孚干之行健不息。离之日进光明之德。而合为用。以富于众物。育为大利。非关一人之祸福。一户之得失。故上九虽极。而犹成其高明之象。虽变。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则所谓吉。诚上吉矣。在履上九爻。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明指元吉之属上爻。系孚于大有之义。使天下知吉之真实。与利之大也。干辞曰。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为其公而无私。利而无害也。大有之上吉。亦正是此义。且合而观之。干之利。天道也。履之吉。人道也。人道克孚天道。而后大有之吉利以成。故曰自天佑也。吉利之成。乃天人两者所见。吉乃天佑。利为人享。大有之吉利。降自天而成于人。与干履之占。正宜对参。有干之道。始有大有之体。有履之道。始全大有之用。履之致治。在辨上下。定民志。大有则曰明辨皙也。履之成德。在元吉在上。大有则曰上吉天佑。是大有之始。固发于天功。而其终也。则成于人事。天道远而微。人事近而着。则求天下大有。必先致力于履。履礼也。故大同之治。寓于礼运篇。而见易教之成。必自礼教中得来。礼主敬。大有上九之辞。虽明天功。以揭出吉利之原。亦在重人事。而促人知生成之德。敦敬天之念也。易教辞简而旨深。意曲而义广。学者要当细玩味之。又大有之上吉。在人为享利。在天为告成。有成必有败。有利必有害。圣人欲其永成不败。尽利无害。故示上爻之辞。而导人知天功之不可贪。天佑之必克承。则言外之意。尤为谆切。盖果知吉利必自天佑。方无害。则言行必孚天道方无虞。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达于无穷。则人物宜体天之生成。而勤慎公正。以常保其福佑。是则大有卦辞之微义。尤必详为领会者也。

 

宗主附注

大有卦与同人往来。而其对为比与师。比师为五阴一阳。同人大有为五阳一阴。四卦皆归魂卦。即乾坤坎离四宫归魂之卦。乾坤坎离。先天四正。后天则坎离代乾坤。是又名先后天同位之卦。故皆有同聚众大之象。师众也。比聚也。同人同也。大有大也。其义均近似。以其卦之本体。为先后天相合之象。而其属类。又为阴阳共归之象。师比以众阴归阳。由子返母。同人大有以众阳归阴。由母覆子。二者皆取归附之义。故名归魂卦。以卦名言。同人大有。其德为刚为明。其用为大为生。秉干之德。推离之用也。师比则与此反。以其本坤而用坎也。然其以类聚也则同。师比为阴类。为地与水。同人大有为阳类。为天与火。二者同气相求。同物相附。自然而然。不假外力。是以师比为阴朋从阳。同人大有为阳类从阴。卦别阴阳。各从其主。而得相合也。故大有之辞。多与比类。或及于师。同人之辞。多与师应。或连于比。盖正变相通。往来相及。以后天言。同人对比。大有对师。以先天言。同人对师。大有对比。盖即二五两爻。正对与错对之异也。以后天之一阴一阳。为道之例。则凡阳爻与阴爻对为正也。若依先天以卦与卦对。外内各自为对。则错对者变也。须通所对四卦释之。方得其意。故同人九五大师相遇正对也。而大有九三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则错对也。以义皆取师卦爻辞也。可覆按之。自明其意。又曰。易言天道。贵有人事应之。天道不虚行。必征诸人事。人者天之寄也。事者道之例也。易之吉凶祸福。必藉人之行止进退以明之。若无人事。是天道不足言矣。果人事与天道相违。则天道亦不足信。天道虚而人事实。天道微而人事着。欲显天道。必先人事。如易之卦爻象天道。而辞句则指人事。为人事之表率者。则君子大人。即德与位之所属者。易言大有。宜年谷丰登。民食裕足。则在治国者有以致之。若荒灾遍地。人民流离。更何大有可言。则所谓有者。私人之聚敛而已。与大众无与也。故圣人释易。必先贵人事。明人即所以明天。易辞之称天者。皆已着于人者。其称吉凶利害。皆已见于人事者。乃合理与迹而论之也。非空谈玄妙。而莫能征验者也。故习易者。不比他经。而致用必待政教。此君子大人之任也。又曰。大有卦之以有为判。而利分公私上下。在公为正。在私为非。在下为均。在上为独。故爻辞辨之甚明。欲其成利。必先成物之用。使物无废弃。财无滥费。始称大有之义。盖大有继同人而来。同人言其众。大有言其富。 夫子所谓既庶之后。必富之者。于二卦之义见之。人求其庶。庶而不富。徒自乱也。故富庶二字。不可分离。圣人治天下。无非求其安。而人民之安。必先得其生息。礼乐政刑。皆其后事。苟养生不足。赡家不能。虽导之。不善矣。故王道必先富民。必使人人同富。即均也。人民同富。君乃安享其成。人民同贫。君不能独享其乐。故国之富。指人民言。物之利。指成用言。非谓厚积于一人。实藏于府库也。故私非利。废非用。后世之害。皆绿于私与废。虽有众庶。而上下离心。虽有货财。而利用不给。故祸乱无已。而人类苦矣。有国者不深体易象之义古人立教之旨。而盼长治久安。奚可哉。

 

宏教附注

周易各卦。多重政治。文王鉴商政之衰。思尧舜之治。故托于易。以明平治之道。所述大同之义。太平之政。而多难明言。乃分寄之于各爻辞。并隐其名于卦。如大有同人是也。而一一细求所行之道。推诸人情物理。合之天道。无不备具。其在各卦所示。莫非此旨。后唯孔子能绍述之。传于礼经。门人或未尽达。故传说未详。此亦时之所为也。易坛所讲。此点独加详尽。以与大学中庸礼运各篇相证。虽曰讲易。实不止明数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