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下经第八册):渐、归妹、丰

 

渐卦艮下巽上

 

宣圣讲义

渐上巽下艮。三阴三阳。阴阳平均。而在下阴多。在上阳多。阳多者卦阴。阴多者卦阳。此爻与卦分合多寡。得相协也。艮在内。巽在外。内止外顺。巽主进退。合艮之止。则行止必以时。进退必以道。故名渐。以其顺夫时。遵夫道。而徐徐其行也。全卦以六二九五得乾坤之正。九三六四。孚既济之情。是以渐之为用。可大可久。为其内有所守。外善其行。阳刚在中。而上应之。三五同功。而中协之。故卦中互虽为火水未济。而以巽长女能顺乎艮少男。一阳在中。通于上下。坤德之贞。干道之健。内贞外健。相需以进。进而不骤。退而不疾。从容中道。刚柔得益。柔以从刚。男女交翕。女待男行。归其家室。故渐者。人道也。有同于咸。咸以兑在艮上。为男下女。渐以巽在艮上。为女待男。此同异之间。见夫妻之义。家室之和。夫妻平等。而有先后。初则男下女。明为姒续。重孝亨也。继则女从男。明为家道。敦人伦也。刚以下柔。为男之志。阴以顺阳。为女之箴。不相争先。则永无诟谇之声。各循其道。则终得唱随之乐。故易教咸发其端。渐昭其成。渐而曰女归者。言女之嫁。不得苟也。六礼既具。两姓克谐。夫妇之分始明。家庭之本以立。故渐取女归为象。而重在巽以止。巽则皆顺。止则有守。顺守之义。各正其所。以艮止之重于一也。止于一为正。正其身而后正人。正其家而后正国。天下皆顺就于正之道。以得中位。不戾其德。孚中行。不偏*于情。中爻者人道。而人道实首于夫妻。正位者家道。而家道实始于嫁娶。此家人卦。以内外正位。为其大用也。家人亦以巽在外。内文明而外柔顺。家之本也。夫妻之间。不得悖焉。顺于外。则言无尤。止于内。则思无邪。故女子以从一而终。言不出阃。行不失节。示有限也。限者艮也。止于其伦。则夫夫妇妇。相敬相爱。相亲相睦。永无间言。故传曰。渐女归待男行。明必有先也。有所尊也。此敬爱之本。亲睦之基。发乎情。止乎礼。毋相越也。故男女之间。必以渐而后识。夫妇之道。必由渐而后成。未有一言而相爱悦者。亦未有一见而为伉俪者。求之愈亟。则愈远之。思之愈深。则愈淡之。何哉。百年之好。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视彼桑中濮上。偶而相狎。秦楼楚馆。片时交观。易合易离。时恩时怨。此淫乱之行。轻薄之情。可语于夫妇之道。家室之伦哉。故民之风俗。必先慎于男女之防。国之纪纲。必先建于夫妇之礼。非可苟也。故以渐称。由此以推。人道有本。则事事皆有所循。家道不差。则人人皆适其性。故齐家之效。足平天下。而婚礼之严。足称大典。易于家人渐。特以正位示其旨焉。正即贞德。贞即女德。坤以承干。男以率女。渐之义也。艮四阴二阳。变渐则阴阳得平。即此微义。可见其精。离明坎陷。相互于中行。既济中爻。乃得其协和之情。正于内外。和其刚柔。风行草偃。天下从之。山崇德昭。万民瞻之。与归妹为往来。尤见其重在嫁娶。本艮止以守其位。特明女子之从一也。故渐字从水。而斩字虽谐声。兼取决断不易之义。为顺水以推衍。则无所底。惟斩断其反覆。方立其防。此即抑情复性。明德遏欲之道。水波叠兴。情欲之无定。斩断其害。性命之复正。此渐字之义。为卦名所本也。

 

宗主附注

艮卦已终。其次为渐。是由艮之止。而有渐行之机。本艮之退。而思渐进之志。渐者徐徐而前。如水之渐。俗语所谓慢慢的。不急不促。而志在进行也。然以天道言。有退必有进。有止必有行。原成因果。不得独存。如一岁然。有春夏之繁荣。即有秋冬之枯寂。有朝午之明朗。即有夜中之暗昧。皆相周旋。而成名象。故暑曰夏。寒曰冬。明曰朝。暗曰夕。此以象称名。而相对举者也。不过数有定纪。行有定程。不得越次。不可躐等。则所尚者渐也。如由春之温。始及夏暑。由秋之凉。始达冬寒。非顷刻即见者。一日一夜。必经十二时。由旦至日中。由晚至夜半。皆渐渐更换。以达于所期。则渐之道也。若非以渐。是将群相骇怪。而不能明其道数。如夏月而忽见冰霜。日中而忽臻黑暗。谓之天变。容或有之。揆乎道数。不可得也。故天道无时不变。变必以渐。为其行无时或停。停则为灾。如人之息。一一相续。则生命不倾。若偶不续即死。渐之为用。亦如息焉。息息相关。生命渐长。而不见其变。不知变在呼吸间。一吸一呼。新陈代谢。是以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此刻之生。已非未来之生。生死循环。无时休歇。由幼而少。由壮而衰。皆从渐中变化。不渐则为诞妄。则为妖魔。盖今日少年。明朝老迈。此时精壮。顷刻衰颓。谓之病态。可也。视为故常。不可也。以其来也遽骤。变也离奇。不孚于渐之例耳。人生如是。物情亦然。渐进渐退。渐新渐陈。渐壮渐老。渐死渐生。莫不有其道数也。此渐者。道数自然。举不能越。变化恒态。毫不可违。故有物则有变。有变则有渐。未有一成不变者。未有变而不出以渐者。艮震之间。变之至也。而继之者。则为渐焉。以艮之半。退为其基。推震之情。易巽于上。巽行艮止。相与同功。于是渐义以昭。渐用以显。此风山之合。而名渐也渐。

 

女。归吉。利贞。

 

宣圣讲义

此渐卦彖辞也。渐以巽艮合。与蛊同体。而易其上下。山风蛊。象物事之庶繁。为生化之变进。而风山渐。象行止之前进。为利害之推迁。二者大同。故皆取男女交接。刚柔升沉为喻。蛊以事重。而名蛊者以多变而易惑也。渐以进称。而名渐者。以有进必有退也。盖渐。巽主于外。巽为木为风。木则易生。风则善变。生为天地之德。变为天地之功。德取其恒久而一。功取其推衍而通。不一则纷。不通则塞。艮止于内。以厚其德。艮退于下。以求其功。愈止则德愈明。愈退则功愈大。为其本固而体全。基宏而用广也。如栽木者。必期其发育成大材。生成为大器。故培之必厚。灌之必勤。保护必周。防闲必审。皆体止于一之义。为善其本之行也。人之生也。亦如木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道敏生。地道敏树。故渐者地道也。法乎坤。志于柔。期其厚载。底于安贞。则可以进。可以退。可以止。可以行。无不利也。而彖辞则以女归喻焉。女者坤道所成。人道之母。先有女而后有男。未有无母而生子者。此渐为人道之本。人生之终始也。艮为人之终始。言其道也。渐为生之终始。言其功也。道包一切。故艮得其全。功限一时。故渐有其半。渐以艮在下。虽与蛊同分一半之位。而渐则得其本。蛊则得其用。本大而用有限也。故渐者女为先。蛊者子为重。干父干母。裕父母者。人子之事。非女子之行。即有女子亦变例也。渐则以女为主。女生于母家。非其地也。必归于夫家。方克主其政。以男女内外各有司也。男主于外。不问家政。女主于内。乃孚家道。此天地大义。人生大纲。不得越也。在卦内艮原少男。何反以女主。以后天与先天异也。后天艮代坤。少男易为大母。故秉坤道行。非复少男之位。而艮非坤也。故称女不称母。以母之称必在女归之后。女嫁而有子。始得行母之道。达坤之德。故曰女归吉。言女子归于男为吉也。归字与妇字近似。女归即为人作妇之意。女变为妇。妇有所归。故曰归。犹归宿也。诗曰于归。归于其夫。即返于其家。女以男为家。是在母家犹客也。客者寄居之谓。既归其家。以客为主。是以女子称嫁曰归。犹人之作客。而还乡也。有所归宿。获其安居。自占其吉。而有孚于乾坤利贞之德。利贞为坤本德。而在干释曰性情。渐本坤以行。坤先安贞。厚载无疆。以贞为利者也。渐之所法。即在于此。艮代坤。而巽代母。同属母之前身。故犹母也。是以得坤之全德。而秉干之半。性情之正也。渐以女归为喻者。不独本坤大母之德。为人生之原。而就渐义言。亦以女之于归。有孚于渐者。道则上古聘嫁。率由情感。男女悦慕。即为夫妻。此洪荒之时。礼文未备。人生一切。惟情所趋。今蛮苗之民。尚有遵古风习者。所始不慎。厥终难全。苟合于初。仳离于后。为人道所苦。更何语于家道之齐。是以中古圣人创立礼教。制其情欲。定诸仪节。重男女之防。明夫妇之义。必慎于始。乃克有终。必抑其情。乃适其性。故遵乾坤之道。发于利贞之德。定人道之本。明家道之基。于是婚娶有时。媒妁有约。六礼以具。两姓始谐。夫妻无苟合之虞。男女得唱随之乐。此所以有取于渐也。渐以从事。则有审慎之时。渐以成礼。则无莫率之弊。人伦首于夫妇。人道本于生育。则郑重其仪。安详其行。有不合于礼者。不得为夫妇焉。有未合于道者。不得称为家属焉。故夫妇必本于利贞。而娶妇必求于情性。利贞之德。情性之和。人道不得矫情。则男女爱悦为生生不已之利。人生不得违性。则夫妻和睦。为从一不二之贞。此利贞之德。必自女归始。而性情之和。必由家道明。故渐尚矣。渐则利贞得其正大之功。性情止于光明之境。正大则无弊害。光明则可典型。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大学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皆推本易家人之道。咸与渐之义。而明君子之所重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为将以立人生之根。推化育之用。必先纳于正。齐于一。顺以致之天下。循以垂诸后昆也。故皆不外于渐。渐者水之渍物。由近而远。由浅而深。涵濡以润之。沾染以浸之。不尚夫急进。而进无疆。不志于速行。而行无限。此所以名渐。谓必先有刚斩断其情欲。方可以柔渲化其功用。是以刚内而柔外也。艮止不移。则守于一而不失。此贞之至也。巽行以顺。则推之远久而无阻。此利之至也。贞利两至。行止兼善。内外同和。进退皆宜。故渐者。进也。而有退。行也。而先止。女之于归。亦进亦退。且行且止。是艮之体。巽之用。刚之性。柔之情。贞为内。利为外。进行以顺于正。退止以归于一。举不失也。故卦内外正位。中行以协之。刚柔得中。上下以应之。有守有为。可大可久。合咸恒之道。兼巽艮之行。此在易教。为与归妹往来。见其终始。承震艮趋止。底于中和也。女归。人之大事。大事既洽。其他可知。是以推之一切无不利也。用之诸事。皆有功也。致久于人。可以正国天下也。返之于躬。可以齐家修身也。渐之用。亦大矣哉。

 

彖曰渐。渐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正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原本渐下为之字。其位上脱正字。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原文有误。渐下三字系渐字之误。其位上。脱正字宜改正之。此虽释彖辞。有韵语者。系与文言混。亦如损益二卦。自进得位下。皆属文言。原释彖辞有脱。故后人以所存文言补之。虽非一文。而足以申释彖辞之义。姑仍具旧。不过有韵之文。非释彖辞。读者知之可也。渐之为义。乃渐进也。明渐有进取之志。而无欲速之心。虽进而不疾。故曰渐。释曰渐进。可见其行必缓。其动有功。其用可大。其道本乎中庸。为艮先知止。巽以顺行。止而顺行。是不疾不徐者也。故曰渐。渐进也。若从艮止。则无以见其进。若非艮止。则无以明其渐。艮为本而在内。巽为用而在外。巽风行而善变。进而可退。应于艮止。则行以缓。进以渐。此卦名渐之由来。言如水之漫衍也。既以渐进重。则行所类者。以女归其夫为近。为嫁女必出于渐也。艮男巽女。女长男少。少应从长。而女宜顺男。是两者间。相恋相让。而不相争。相亲相爱。而不相悖。艮阳升于上。巽阴从于下。则两情洽矣。男以下于女。妇以从其夫。则二姓合矣。此所以占吉也。人曰男女。物曰雌雄。道曰阴阳。德曰刚柔。一也。女归之吉。则凡柔顺刚。阴从阳者。亦皆吉也。人道始于夫妇。则凡有配偶。有匹敌。或事。或物。皆可以夫妇之道例之。夫妇求其和而久。必先以正。一切事物亦然。有功有成。可大可久者。必和必正。则在得中。中和之道无二。立本于正而已。故艮止而巽顺之。一于正。正则中。中则和。和则大。大则久。艮止而不二。巽动而不穷。不二则守其位。不穷则广其德。位正则天下宗之。德广则天下顺之。此渐之用。由修齐而达于治平矣。故名其进为正。谓有为也。有成也。可垂诸久远也。可推之无量也。其道以渐。则克致之。世未有大功大业不由渐以成以达者。遇然动作。勿遽经营。小利尚不易期。况大利乎。渐之利。大利也。本干而用坤。以终而作始。故利以贞显。贞者四德之末。坤之至德曰安贞。干之至德曰美利。利贞者。出于性。达于情。无不宜也。故渐之用。不独女归吉巳也。以卦象言。艮一阳在三爻。进而得九五正位。以宏干之德。此刚进而得位。则所往必有功。九三九五。同功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今九三进得九五正位。是以释为往有功也。有功则不独免于凶矣。又六二在内。坤之正位。上应九五。干之正位。刚柔皆正。而自下上行。故为进以正言。如家人卦。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外皆正。则可以正邦。即正己以正众。上位正。则邦国无不正。与家人卦正同。推其功用。则治平之效。岂仅正一人之位已哉。正字从一止。止位止于一。天下无不一。书所谓一人定国。即正邦也。而内外皆正。固为家道之齐。若就全体言。则所谓正位者。当以九五为重。以六二犹承顺九五之德。妻臣之道。不得独专。故曰正其位。刚得中也。言九五得正中之位。足以君临天下。抚绥万方。为下民所望也。又以九五言。固刚得中位。以九三言。亦刚得中爻。皆刚得中也。九三六四。孚于既济。水火交济。人道之纲。如人家室。夫妻和睦。家道之本。此中爻九三六四。六为人道所尚。则自下言之也。下为众民。上为君主。各得其中。则各有其位。各守其分。则各昭其德。此九三为下位之得中。九五为上位之得正。两爻皆刚。故曰刚得中也。然以政治言。自重在九五。此上文有进以正。可正邦之语。则指由九三进于九五也。九三在下卦。不可语于正邦。九五位正德明。时用以显。卦用以大。故称得正位。以见渐之可进也。渐艮之异。即在于是。艮虽知止。而不得正位。故不重进。渐之上卦。以巽易之。乃得正位。故以进称。而艮在内。行必以渐。进不可疾而已。内正而外巽。止于下而动于上。有其中者形诸外。固其本者荣其枝。厚其体者大其用。是艮巽之合。内止而外有以顺之。故动而不穷。进而不害。此行之本在止。动之本在静也。老氏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渐之大用。亦以得艮为本根。乃克遂巽之风行无阻也。全卦大义。皆系于一渐字。而其大用。则根诸一正字。合之即渐进以得其正。是以有功有成。修己而正邦。得中得和。推己以育物。此渐之进虽不疾。其进也远。行虽若迂。其行也安。正如女之于归。有其礼仪。明其情性。则两姓之好。百年之乐。岂有限哉。益进以渐。而行以正也。柔于外而刚得中也。止于己。而顺于人也。贞于守。而利于行也。是以往有功也。动不穷也。渐进之义。庶可以剂艮止于平衡矣。女归之吉。可以致天下于文明矣。利贞之德。可以匹乾坤之生成矣。刚柔中正之行。可达博厚高明。以悠久无限也。细续此文。则渐之大用。无不明矣。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宣圣讲义

此渐卦全体象辞。明人道也。渐上巽下艮。为风山渐。两象辞称山上有木。不曰风上于山。或木下有山者。一则明渐之用。以艮重。艮在内。如木之本也。一则阴后于阳。艮阳也。巽以柔顺从艮也。故先山而后木。不曰风者。风无根。木有本。其下有山。则木之象。不似家人卦称风自火出。而以风为先也。盖巽离皆阴卦。巽长离次。火之与木。性成燃烧之象。如火风鼎是也。鼎以燃烧为用。故称木。家人以合化为用。故称风。此象之随其用而异也。渐以渐进为用。则以木生于山为象之合。若曰风自山出。则戾于渐进之义。是以曰山上有木。明木之生自山。正得其地。山无林木者。失山之用。则木与山有不可离之情。此渐以山上有木。得成其进。而致其功也。又渐彖辞。以女归男为喻。则先巽而后艮。然既日归。仍重在男。言女有所归。正如木之有所附着也。木不得离土以生以长。则必附着于山。山者土之积。丘陵冈阜。峰峦坡峡。皆山之属。即皆土也。土以地为总名。而山又其突出者。地以厚为至德。而山即其最厚者。故山生木。代地之道。而艮为土。代坤之德。坤艮易位。山地相依。此艮为渐所重。而在下也。凡易象辞。皆以用着其义。或先或后。已分辨其主从之位。贵贱之等。如木与山。不过其一部。山之所有者众矣。木固赅一切植物言。巽又柔木也。称木已兼草苔之类。而尚不能尽山之富蓄。物之动者。不动者。地面者。地中者。皆附于山。即山之所有。今不及其他。独以木称。固由巽之象。实即渐之道。以渐之用。惟木之生近似之。若易以风。则不类矣。风者气之动。无根无源。或徐或疾。时至时止。或向或背。无一定也。则不得以渐名。故不曰风而曰木。明巽在艮上。惟木为其象也。然巽固可象风。在卦用言。不得忘其有风之用。在卦象言。则必限其如木之生。此读者所当知也。君子以居一句。言君子因渐之道。求进而不疾。志行而不躁。则重在安居。居亦止也。住曰居。坐亦曰居。而平居。闲居。燕居。皆指安居于家。静止不动之时。人之生也。衣食居处。皆不可缺。故居住为生活之一。渐之用。宜于人之居。即能安其地。守其分。保其身之谓。居而不危。则行亦无害。居虽不必求安。而必能自安其心。君子之居亦如是。渐进以达其道。安居以善其身。此安其心也。为顺艮止以止。则如鸟之止于其枝。兽之止于其穴。无忧无患。何忮何求。故曰君子以居。自其素位言也。素位者。居富贵则富贵之。居贫贱则贫贱之。无所移也。则无动于心。无所贪也。则无役于物。此非图居之安。乃图心之安。非志居之适。乃志道之适而已。心安则无所危。道适则各得其正。皆艮止之义。而巽以顺之。故渐渐而毋躁。徐徐而毋疾。疾与躁。人之欲。物之诱。情之移。而在卦为震。艮与震反。故亟避之。此居非徒乐于安闲。贪于迨逸者。居固为重。仍有所行。则贤德善俗尚焉。贤德者。自明明德。善俗者。亲亲而新民。即齐家而治国平天下。推之于外。则为善俗。育之于躬。则为贤德。此贤字如论语贤贤上一贤字之义。亦即君子亲其亲。贤其贤之意。亲亲贤贤。则天下无不贤。无不亲。善俗亦即善善。好恶之心发于外。屈伸之道见于行。黜陟之情致于事。进退之节加于人。此皆推己及人者也。故仁者仁其邦。义者义其里。皆化之也。德不至者。化不行。明明德者。终达于治平。此由君子之居始。换言之。即大学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次第工夫。一以贯之。非有二也。穷则善其身。达则善天下。此君子之行。而非君子之心。君子无一时违仁。则无一时忘善天下。故贤德善俗。君子自居。即存心焉。而必以渐致之。心无不善。方能善人。己无不仁。方能仁民。故自弟子。即有入孝出弟。爱众亲仁之志。此古圣贤传着之教。不敢废也。而非贪于近功。图其速效者。故必自渐进。渐而后成其德。达其道。不渐则格致诚正尚不得。何望于修齐治平。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曲者渐之方也。委曲以进。即安徐其行。贤德非一朝之功。善俗岂片时所得。故君子本于渐。而发于平居。居其身。即居其心。居以养其体。即居以育其德与善。此止于至善。必先知止。止于内。而推之外。即孚艮在内巽在外之用。为巽风行善变。变其俗。则变于道。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巽之为象。正合风与草。所谓顺也。风行草偃。顺之至矣。未有草不随风以偃者。其柔使然。柔则善顺从。巽以柔而顺于艮。则可以居。可以贤德。可以善俗。俗亦如风。故曰风俗。君子之风。无不同化。此移风易俗。必赖君子。若小人则旦胥为恶矣。故不曰易俗。而曰善俗。犹大学之止。必先以至善也。止而未善。是反为害。化民成俗而未善。亦反致乱。皆乘于渐之道。以渐上下正位。而刚得中。其所施无不正。所成无不中。中正之行。善之本也。故往有功。行有成。君子以成德为行。正在渐中见之。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以木生于山。寓树育之义。推之树人。则善俗之功。象与辞固无二也。

 

初六。源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宣圣讲义

此渐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为艮之初爻。与巽之六四应。皆柔爻。成鸿鸟之象。以中有九三。上有上九九五。三阳与三阴排列。成抑昂高下之形。如鸿之飞而下。故全卦皆以鸿渐为喻。非果有鸿。其象似也。以巽艮两卦皆阳在阴上。阳在上者宜于降。平升而降。故如鸟飞。升至极高而下落。则惟鸿雁似之。以鸿雁之行。非独飞独落。必连其类。而参差或前或后。若字然。故曰雁字。渐卦两阳在前。一阳在后。亦如雁字。故称鸿渐。鸿又雁之大者。飞亦最高。其落于地也。次第而下。呼啸而集。亦不疾不躁。故孚于渐之行。初六卦之最下者。地之最洼。而鸿渐集焉。则为水边之岸。干者岸也。亦兼指水旁木石之属。为出于水面者。故曰干。犹干也。俗称躁曰干。与湿对。亦如陆与水对。天干十皆干也。以其合地支言。干为阳。支为阴。故乾卦即包有干字之义。而天干或作天干。干干一也。皆高出之象。如木之干。竹之竿。推之如水之岸。亦是此意。以其非水而近水。似洼而略高。故名干。鸿本水鸟。初集于干。见其近易也。无飞走之劳。得安栖之所。于人事有类于小子。而濒于危。以小子嬉于水侧。近于洼地。自不免于危。故曰厉。亦与干九三之厉义同。而以渐之行不求疾。事方渐进。则虽厉而能自戒自饬。如以长者之训。师友之诚。则免于咎。故曰有言无咎。有良言劝勉规讽之也。小子者。非大人之象。童稚之行。即为成人。其行幼稚。亦小子也。以柔在下。当坤履霜之时。自不宜于求进。况进非其地。志又非正大光明。有如童稚嬉游。不顾其危害。则其有咎可知。徒以闻父师之言。规诫之语。而知其厉。乃得免耳。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六之渐进。为幼稚之行。其情非壮伟。故以小子为喻。小子知不如人。行亦多忽。则其有危。自无可咎。言应得之咎。无他咎也。然以辞称有言无咎。则在小子。固义无可咎。而有父师。则以得良言之诫。乃免于咎。此原兼见之义。释文就小子言。故曰义无咎。明小子之行为不当。亦即示初六之渐进为不宜。以初六本艮止之时。当卑下之位。原不能进。而小子则不顾也。乃涉于危。此小子之厉。实爻位所为。非全卦之用。全卦之于初六。亦如父师之于小子。果有训诫之言。自免小子之咎。是在渐进者。得其良师益友贤父兄也。盖卦以艮为少男小子之象。且在下尤为无知之小子。观于鸿雁之渐。而图水滨之嬉。则其为危。不言可喻。知危而自励自砺。则亦可免咎。此君子贵在知过能改。故乃以无咎占。上为巽年长于艮。有如贤父兄师友。而有言。亦由艮之对兑。兑为说言。或以有言为争执。乃兼见之义。以兑主口舌也。但训诫亦寓有争辩之意。以不许其行。不顺其所为。既与小子之见相龃龉。则不免有辨正之言。艮止为下卦之所先。苟乖此旨。则非渐进之道所许。而小子慕于鸿渐。求其飞腾。恰忤艮止之道。且戾时位之情。故以厉称。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行衍。吉。

 

宣圣讲义

此渐六二爻辞也。六二内卦中爻。坤之正位。艮出坤而得乎干。九三在上。与六二成交协之用。而上应九五。为干正位。亦全体之主爻。内外兼孚。上下同正。此渐卦之大用所在。恰如家人也。而六二为中互之始。火水未济之象。原难协和于外。却以进于九三。得六四相交。反成既济之用。是以六二虽不足大用。尚克调其生成。致于发育。如人之生。饮食和乐。不失其道。则安于其分。适于所生。乃人道之大者。人以食为天。饮食充裕。则生可全。人以家室和乐为福利。谐和悦泽。欣欣然以起居。休休焉以作息。则有生之乐。有业可成。此民生大原。为圣治大本。正如帝尧时击壤之歌。不知帝力。勤劳作息。顺夫天性。饥餐渴饮。达夫人情。则诚上世之民。无思无虑之象。此所以称为正道。孚于吉祥也。六二之渐。乃类于是。因行进之渐。由干而磐。由险而安。鸿雁固然。人生亦不相悖。初六之鸿渐于干。为水之岸。其地近水。有险宜防。故人事应之。为小人之厉。以其中含危害也。至六二进于中位。得其安贞。如鸿已渐于磐石。是较干为稳妥矣。磐石者。石如磐。居近水者。恒藉之以便舟筏之泊。汲灌之利。为不受水侵之害。亦无倾跌陷溺之虞。故云磐。明其安也。人事则习于其生。悠然自足。饮之食之。无饥渴之忧。和乐劳苦。无得失之患。衎衎者。和乐之状。循乎正轨。依于性情。作息以时。劳逸有节。自在自得者也。衎字从行。亦如衍字。衍者水之渐。也衍者行之顺也。古道字作痝*。与衍衎近似。则衎衎者合于道之行。不忮不求。无思无欲。而皆心满意足。不志于其外。此素位而行。君子之所重也。故占吉。以六二得中正之位。秉安贞之德。应干之行健。推坤之厚载。故生活适乎性情。动定洽夫天道。而为渐之要义所著也。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重在正位。即守位之义。与艮止之道相应。艮止以止于其位为本。君子思不出位。乃艮止第一要义。君子素其位而行。即思不出位之精义。故人人皆有其位。各守其分。方不违于艮之止。方不戾于渐之进。六二渐之始发于中。首得其正。如鸿之集于磐。为得其所止。人民亦以生于所生。安于所安。得其所止。故由饮食衎衎四字。见其素位之行。更由安贞之德。顺迪之吉。见其不素饱之志。素饱者。诗所谓素餐。素食。素餐也。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言君子本于其位。勤于其职。敬于其事。昭于其德。则不以素饱为志。盖即食必有功。饮食衎衎。皆本乎勤劳所得。由于心力所获。非幸致者。非虚縻者。素饱素餐。即俗语白吃。不白吃。可见所食必所应得。所饮必所应受。非巧取。非掠夺。非以私情。非关窃盗。则食者己之力。饮者己之功。于心既安。于行无愧。皆君子素位之所为。不愿乎其外者也。人之好安者恒恶劳。多劳者恒易贪。此情欲之害也。渐之六二则戒之。故心安而身习于劳。生足而行耻于贪。饮食既足。而和乐自得。悠然自在。勤且俭焉。质且厚焉。以坤厚载而安贞。推干行健而干惕。故饱而不素饱。生而不辱生。柔以应夫刚。中而底于正。乃有此行。乃见此道。是君子惟日孜孜。而无所求。惟时坦坦。而有所为。心闲而身不怠。志进而德不忒。善其身。兼及于物。养其生。兼悦其志。故不素饱。见其不少懈也。生活之安适。而体力日强。行动之优裕。而志意益坚。则何役于物。何贪乎欲。物欲不侵。性情以正。此干利贞之德。渐六二特有之。不必溯其大者远者。但于日用寻常饮食行动中见之。此衎衎之所由来。以无贪则心常足。无逸则身常健。无求则志常安。无怠则业常精。是渐进之道。必自细微始。而人生之本。亦终始于此。孰能不事事。而饮食衎衎哉。孰能饮食衎衎。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哉。故释文特以不素饱三字。明六二占吉之所自也。此与艮卦义应。即大学为人君一节。亦不外素位而不素食。食与业同重。心与身同健。行与止同贞。出与入同利。皆由不素饱中着之。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宣圣讲义

此渐九三爻辞也。九三艮之主爻。当中爻之始。为重刚失中之象。故多凶。与上九刚应。不得相协。三五同功。而九五得中正之位。主全体之政。九三则偏于下。艮之用已极。止而难止。以六四为邻。刚乐近柔。内希出外。是以虽近于既济。却由中互之为未济也。济而难济。而行难行。阻于外而复于中。怨于远而患于近。有巽之顺而多变。以艮之止而难守。故如鸿之渐于陆。进退维谷。动辄得咎。鸿水鸟也。离水而集于陆。进则进矣。奈所进非所宜何。失其生育之源。滞于枯槁之地。则非复六二之得其所止。而有饮食衎衎之吉。是以九三之占。与六二大异。六二为吉。九三为凶。六二得饮食。以乐其生。和其居室。光大其事业。九三则夫征于外。而不得归。妇孕于家。而不克育。戾其进取之志。则所行无功。乖其为生之性。则有孕不育。是生之反。和乐之悖。反生为死。悖夫和乐为悲惨。则九三之象。所以占为凶也。夫主乎外。出外日远。比于长征而不返。是客丧于征途也。妇主乎内。以刚而自止。失其与生之德。遂成流产之灾。盖九三六四。一刚一柔。有如夫妇。而全卦以女归吉占。明其秉艮止之义。得安贞之道也。九三乃干之所发。干惕多厉之时。刚反在内。柔反出外。刚柔失位。夫妇分离。是以夫则远征而不归。妇则怀妊而不育。失其和乐之趣。乖于生成之仁。如鸿之离水而之陆。犯难而促其生也。然以九三艮之主爻。犹可以自守。本干惕之诫。思危厉之机。返以自贞。克固其内。则仍有利。而免于凶。此以行而知止。刚而知柔。先致其贞。后见其利。不违彖之旨。而戒于燥进之危。故曰利御寇。以攻与守之异。客与主之分。九三之凶。为求进也。返而固守。则转成其利矣。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凡释爻辞最详者。渐九三为首。以所释详且明也。余多概括释之。此则一句一释。指明爻辞之义。则以渐卦与他卦有异也。他卦爻与全体多相合。间有相反者。如履之六三是。渐卦各爻。或与全体同。或与全体异。而非如履之以一柔爻。居五刚中之特异。易见其相反之由。是以必加详释。使后人知爻辞之深旨。爻辞称失行不复。妇孕不育。恰与彖之女归吉相反。彖既称吉。则可见其夫妻必和。子姓必大。何至有生离之苦。流产之虞。而九三如此立辞者。实以九三戾于渐耳。渐以柔下顺刚。刚且近柔。艮巽相得。而成女归之吉。今九三艮之穷。穷则不与巽合。刚之极。极则反变为坤。上巽下坤。变为风地观。而巽六四若亦变而为刚。合成天地否。则渐进者。变为否塞。上下隔绝。内外分驰而不通。此夫妻反为怨偶。生存反为夭折。皆反其道。而失渐之用矣。故爻辞明示其凶。释文恐人未明。更揭其义。谓夫征不复者。刚以穷而不可留于家。故曰征。以极于中而不可返于下。故曰不复。言阳无阴以安之。外而不内。出而不归。既失其家。又离其类。则以一阳在三爻。上与上九。应而不谐。下与六二。谐而不应。离心离德。无可相与。故释曰。离群丑也。群者同等之属。丑者众也。九三既与六二离。是失群与上九忤。是离众。如人征途无友。远出无侣。于役无助。履险无援。则以九三在坎之中。险陷之地。当离之始。附丽之艰。是以成独行遇险之象。妇孕不育。其义大同。亦以柔与刚乖。阴与阳忤。九三六四。本可相济。以刚之势。逼不可近。而中有阻不得前。故违于生成之道。虽有孕而不克育。释曰失道。言其失交和之道。道以一阴一阳交和为用。既乖其用。自戾其生。此道字概一切言。而在中爻人道之始。则重在人道。人而失道。将何以全其生。此所以半产。谓有始无终。虽孕而不得育也。然妇以夫为主。夫且客亡于外。妇安能善其生育哉。有如征夫之妻。别离之怨。情之忧郁。身之病苦。远无可资为助。近且视之若仇。此渐九三以凶占也。而利御寇者。则顺九三之本义。艮止之大用。不求于外。不慕于进。退而自守。贞以自固者也。故释曰顺相保。言顺天时位之宜。依于干惕之戒。恐惧黾勉。以相保也。如外来之寇。能合群以御之。坚其甲兵。高其城垒。齐其心志。奋其勇武。矢死不二。同仇弗馁。则反为利。而不与于凶矣。相保相字。明必以群众之力。顺相保顺字。明必以时地之宜。盖艮有其守。巽有其顺。顺而相保。不失其守。则何患乎寇之侵哉。此爻深义。全在末句。能体顺以相保。则不独免凶。且为利。刚而不过。中而得和。斯为顺矣。

 

六四。鸿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宣圣讲义

此渐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巽之下爻。巽为木。故称鸿渐于木。由九三之陆进而至于木。是较高也。鸿鸟类。虽栖息近水。而集于木亦所宜。不过有异于山林之鸟。为得所止。如雌雉之集山梁。为得时地之利。是鸿雁之渐于木。则惟足以暂安。故在爻用为有进步。而所占以或得其桷称。桷者木之枝干间节突出。如牛羊之角。以其生于木。而隆然高出。足为鸟类巢窟之资。以鸿之渐也。而或得其桷。假以安息。此鸿之幸也。故占无咎。因木之桷。非皆有之。有矣非必得之。故曰或未定之辞。如干九四。或跃在渊之义。六四重柔。而内接九三。得其相济。下与六二同功异位。以失中之地。有多惧之虞。是原有咎也。今以内得九三之挈。外近九五之尊。两阳一阴。互离高明之象。附丽之情。故为木。则高明也。得桷。则附丽也。高明而附丽。是兼离之德用。而本爻巽也。巽以此为主爻。以初变阴。柔得明也。柔得时。则刚退邂。不克与争。且反以成之。此两阳均为六四之助。互相提携。互为保护。而促其附丽。跻于高明。与九三之为坎中爻。又艮之上爻。失其中道。乃成孤孑。实相悬殊也。又桷字推为屋之椽桷。用为支瓦者。屋以瓦之覆。可避风日。鸟以巢之覆。可免危害。其义正同。故皆曰桷。言凭之以架巢而覆草叶。蔽其身也。然鸿不限于巢木。因时地之所为。则渐进于木。而得桷以为巢。是其利在顺夫时也。人事亦然。苟因渐进。而达于高明。获所附丽。则亦时地之宜。进止之利。是以能免咎矣。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柔得时。得刚为用。故取喻于桷。桷者刚物。以坚力突出。支柱重负。如头角峥嵘。如栋宇高耸。而又非大器大材之比。负重而不自大。成用而能自下。如瓦之有椽。承瓦而不以为压。如木之有枝。承巢而不以为污。此能以柔成其刚者。以小任其大者。六四之象。恰如是焉。柔以顺为主。而行则在得其承载。此坤之德。以顺承干。而厚载物。凡柔皆秉坤德。安贞以载。顺承以戴。上以昭天道之生成。下以遂万物之化育。其用至屈。而其所成则伸。其体至顺。而其所达则大。故曰或得其桷。言克得乎刚之道也。释文申之曰顺以异。则明六四之用。顺乎刚。而巽乎柔。刚以助柔。柔乃为刚。书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亦以顺且巽之道。介于刚与柔之中。而得其协和也。顺以巽句。在蒙六五。及家人六二皆同。而渐则六四见之。巽字固指卦名。亦兼巽退之意。且含有选择之义。古选巽一字。故与下文变乱相叶。明巽择而尽其材。充其用也。顺于道。而选其时。则柔反为刚。小反以大。弱反以强。此与九三之利御寇相应。利御寇者。亦取此义。而蒙上爻之击蒙亦如之。击而为蒙。可见其不利于进取。而宜于保守。故九三释文曰顺相保。与六四之顺字正同。皆本顺进之道。以成渐进之功。故顺为本。而六四则兼取于巽选焉。巽主进退。非徒进也。时进则进。时退则退。一循夫时。是以有所选择。即有所辨明也。离合高明与附丽二义。原若不侔。而其用实相同。为有同异。则须选择。为其变迁。则须辨明。如良工择木而适其材。良鸟择枝而安其居。皆以择为尚。人之进取。何莫不然。故爻以或得明其未定。盖视其能顺以巽否。果不能顺乎时。选于道。则徒得耳。或竟不得。如鸿之去水而集于山林。失其地利。已先戾于顺选者也。其易有咎可知。以其柔得中。善于顺承。守其安贞。致其厚载。斯克免耳。故六四之占。较九三为利。有艮止以固其内。因巽动以行于外。则其进之渐。可以有功。故比于女归吉。言能顺以选也。女之待字。能不顺以选哉。苟合相从。其害必大。此九三刚过占凶。而六四柔胜无咎也。

 

宗主附注

此节所讲甚精。关乎渐进之道。九三六四。以互得济。故柔能御刚。女能正男。家人与蒙。皆本此义。而皆在柔位。可见坤德之至。渐以女归吉。为坤道之成。是以必用顺巽之道。柔而得刚之用。小而成大之功。此六四之无咎。胜于九三多多矣。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宣圣讲义

此渐九五爻辞也。九五外卦中爻。全卦主位。而为干九五正位。君临天下之象。内有六二之应。干上坤下。刚柔得位。男外女内。家人同正。此与风火家人卦同也。而以下为艮非离。自九三至九五又互为离。则以其变与家人同。原不同也。家人内外皆正。是为家道之齐。渐必以变后得正。若在未变之先。上巽下艮。女长于男。为淫乱苟合之象。故在下为女归吉。而在上反有三岁不孕之占。以其同体卦为蛊。蛊惑失正。男女失其贞守。则夫妇易乖离。而生育失其道。此九三已有妇孕不育之辞。九三因刚在下。失于中和。夫征不归。妇孕不育。各失其位。乃逢于凶。九五则以刚得正位。柔以从刚。妇以拟夫。故三年不孕。失妇道也。刚柔和而后生。阴阳合而后孕。今失其和。则不能生孕。而非妇之咎也。以九五刚主乎外。上有上九。两阳相连。下之六四。不得与协。遂随而变于刚。女乃拟男。此不孕之由来。而非终不孕也。内外正位。以中互之变。既同于家人。则在变后。仍夫夫妇妇。遂其生育。此不孕仅三岁耳。三之为数。言其非止一二岁。三概以上之数言。然既称三岁。终有限期。如十年不字之限。以十年者相类。以九五由六四之渐进。进以益高。故曰鸿渐于陵。陵者高地。山陵也。小山曰陵。由六四之木。升于九五之陵。高则高矣。奈非其所生息之地何。鸿以水为生息。愈高则愈违其性情。此渐进之戾乎利贞也。如妇而拟于夫。心志在外。不复及于育子。此亦失其生息之意。物以阴为生之本。人以女为生之母。妇不孕。是失母道也。坤为大母。九五过刚。故乖乎母德而不孕。如鸿之集于高陵而不安也。生活不全。则栖息不安。不安则不可久。则仍将变而他求。是以三岁之后。妇乃可孕。谓以变而孚于利贞。达其性情也。行且有变。则事亦有功。故曰终莫之胜吉。言其初虽失道。其终可有成。此干之极。将返于坤。刚之变。将复于柔。则妇之拟夫者。终不胜也。不胜则知难而退。退则复还于内。而为妇者。克尽妇道。遂生育子女。此所以占吉。仍不戾于女归之吉矣。女归之吉。全卦之用。九五则以变而得孚全卦之吉。此微异耳。又胜字有平去二读。言不胜其任或。不胜其情也。不胜任者。女而拟男。内而志外。宜其不克也。不胜情者。女终从男。外终返内。宜其自退也。巽主进退而善变。九五正位有守。而下得六二之应可贞。本风之行。孚艮之止。如山陵之高。易见其下。如鸿鸟之集。终志于水。此刚以变柔为其情。而柔以得刚为其志。故占吉也。女之怀子。亦阴中涵阳之象。两者相孚。乃孕乃育。故鸟之生雏曰孵。即孚也。俗谓之抱。言相抱也。雌雄相抱。如妇之孕育。此二气絪缊生育之成。九五初虽戾于相抱之道。终仍复其相孚之情。此不孕限以三岁也。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主刚。易于燥进之嫌。果能返以就下。孚于艮止之道。本于坤顺之情。则不违渐进之义。而终有不胜之思。以占吉也。如人当危殆之时。思避免之道。深忧远虑知其不胜。则不复贪进。故能得吉占。释文以得所愿三字。明其不胜之吉。乃本渐进之志愿来。渐以巽主于外。进退不定。而下为艮止。宜于退。不宜于进。乃以时位所为。易贪进取。如鸿之集陵。有高有凭。其势其疾。此最危之道。非渐之本愿也。而以正位之故。得六二之应。高而自卑。刚而自柔。则仍返于安贞之义。不求胜而占吉矣。坤主大终。故爻辞称终莫之胜。胜字与干刚相应。不胜则坤柔也。干体而坤用。刚守而柔行。乃渐之大用。亦九五之愿。以进在有功。若无功而有过。何进之贵哉。妇以孕育为功。亦其志愿。若不求急进。不拟于刚。则安除以行。进退以时。自孚利贞之道。而合渐卦之志。故爻辞以鸿渐愈高。此行进愈危。乖乎艮止之义。不得坤顺之终。此九三之凶也。九五则能知其不胜。而返求于下。乃得所愿而占吉。可见中道之贵。柔顺最宜。上位而自就于下。刚德而自顺于柔。则退适以成其进。人道之所取法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宣圣讲义

此渐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干之亢龙。巽之上位。而为刚极当变之时。下与九三应。重刚不协。上下难同。刚变为柔。上变为下。则巽之进退。鉴于干之有悔。而卑以就下。外以返内。故上九之渐于陆。与九三正同。在爻为进。在变为退。此上九无位。求渐进者。不得复前。则惟有退而下。以返与三合。是由巽之进退。变以合于艮之止也。艮止之义。穷于九三。巽之进退。极于上九。两合则穷者不穷。极者不极。此鸿之渐于陆。与九三同。而爻辞之吉凶则反。以上九异于九三也。三志在外。故不可止于下。上不得前。则不得不就其下。此时位之殊。行止之别也。上九之鸿渐。非慕于高崇。而乐于卑下。非志于前进。而期于后退。在人事重自返。顺时自臧。因势以退。则犹有功。而无九三之凶。以鸿之自陵而陆。由高而低。则恬然自得。休休有容。如羽毛之文。声华之美。文采之耀。光辉之涵。则可用为仪。资于文德。章其华美也。仪者礼之文。礼以诚敬为内。文明为表。仪在外表。有可象也。如饰于旗常。佩于舆服。加于器物。着于威仪。则礼节以成。德行以美。容止以正。品级以章。是源羽之仪。即人之仪。鸿羽之用。即人之德。文德既显。威仪是赡。则在上者之尊严。正为万方所悦服。居高者之文懿。而使下民得其瞻依。如革之虎豹之文。蔚然炳然。上以昭示于外。则其为吉宜矣。上九以变为随时之义。刚变为柔。干变为坤。则升变以降。健变以顺。行而自止。进而为退。则与艮止相得。而生成益大。化育益多。故爻辞占吉矣。九五之吉以正位。上九之吉以变成。合艮巽之德用。巽以主爻在初四。三上为艮兑主爻。变柔则兑。本刚为艮。故含有悦泽之容。静止之德。是以可用为仪。且变柔以成坎卦。与离相错。亦文明之象。光辉之昭。非日月之明。则星辰之耀。此有可观瞻者也。故以仪称。而占吉矣。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鸿之渐。由高而下。似为不利于行。而辞占吉者。以其文德也。文德之美。光辉之实。可用为仪。则非不利矣。鸿之为生。固宜返于初之近水处。今渐进于陆。高而戾其所生。是于鸿为害。但以能自高而下。由进而退。不违于恬退之性。有孚于文德之懿。则其羽毛可择。德用可大。正如虎豹以皮而昭其文。由用而显其德。是亦变之宜也。变则异其原有之生。进于庄严之象。虽失于为生之义。而得其进德之资。如人抑其情而厚其德。约其欲而志于文。此其所成为光大矣。释文恐人不明吉之由来。特曰不可乱。谓鸿行有序。其羽亦不陵其次。如人之有礼。不失其节。则贞也。贞以为利。性以制情。则致于中和。成其位育。故曰不可乱。即不可乱其序。不可乱其性情也。鸿雁之飞。秩然不乱。其性然也。鸿雁之侣。从一不二。其情笃也。故娶妇者。取以为贽。明其不可乱也。上九之用为仪。亦如娶妇奠雁之意。藉其文德。示其性情。则渐之大用。由此而见。故虽上位。仍以吉占。嘉其顺序以下。守位不失。合群以居。持节不二。则禽鸟之善。足为人之矜式矣。巽主进退。行止不乱其序。惟鸿雁似焉。故全卦以为喻。且以喻妇女之于归。从一而终。守贞不失。以成其家道。以立夫人道。此所谓吉也。上九之吉。恰同彖辞之吉。始终相应。坤主大终。以刚变柔。乃克全始全终。此本巽之善变。而风靡天下也。渐以渐进为本。上九不进而退。仍不失于进。以其不戾于渐。渐进渐退。虽退犹进也。自全卦言曰退。自上爻言则进。盖上外无位。欲进惟有退耳。故由陵又退于陆。恰与九三之地同。则其退非苟也。退于艮主爻。克得止之所在。如讨之绵蛮黄鸟。止于邱隅。适得其所也。得其所止。是有其守。有其守。是不失其贞。此释文称为不可乱也。妇主内。九五志于外。遂有三岁不孕之占。上九仍返于内。乃孚守贞不乱之义。此渐之德。重利贞也。

 

归妹。兑下震上

 

宣圣讲义

归妹与渐往来。皆三阴三阳卦。阴阳均匀。而渐以艮下于巽为交和。归妹则震在兑上成背戾。此二卦之异也。归妹以震长男兑少女。合为一卦。而情志悬殊。阳升而阴降。行止不同。兑在内为柔得势。乃为全卦主。刚以不得柔之顺承。反而遂成其志。故曰归妹。取长兄遗嫁其妹为喻。非限于嫁妹也。凡类此者。亦皆象之。为刚在外。而柔得时。上下相违。而不得各行其是。在柔为有所归。在刚为无所得。此譬以兄嫁弱妹。徒劳而不为功。以动于怜爱之情。推于孝友之义。则虽有过。亦宜任之。此为曲成柔志。不避艰阻之行。亦人道之权变。不可废也。渐已为女归吉。归妹于女之归。自为得所。然未见亲迎。未备六礼。仓卒遗嫁。而由兄主之。是非婚娶常径。必因变乱而权宜为之。此归妹为非吉。异于渐矣。传曰。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斯义人多未解。此就后天生育之例言也。盖后天生育。必本于阴阳交和。若分离而不交。阻隔而不和。则生育不成。悖于生生之道。乖于化育之情。此类于否也。天地否塞。将何生哉。阴阳背驰。将何育哉。未济者。离在坎上。水火不交。归妹者。男在女外。刚柔不和。皆如否也。按之卦序。八宫之序。大终于雷泽归妹。周易之序。大终于水火未济。可见其为终穷之数矣。而何以归妹为女之终。未济为男之穷。男女之分。以何判之。则以归妹柔为主。兑为少女。女归其夫。女子之道已终。而其为归。犹自始也。是女之终者非终。终而又始。生育之德。正自终后见之。然归妹非娶妇也。但就女言为终。以先天纯阴之坤。至此终也。坤之德未交于干。则天地否塞而不通。如女子未嫁。不得其男。则女子之职不尽。女子之德不明。此归妹以震与兑违行。而成女之终也。未济则以坎男也。阳在内而与阴不孚。水在下而与火背行。故为阳之穷。干之尽也。干不得坤。亦无以生化。纯阳之气乃终。生化之功以绝。然终则有始。天行也。穷则变。变则通。故未济之终。仍返于干。是又一易矣。以卦位言。二卦亦皆孚于终穷之义。如先天八卦。离东坎西。而后天八卦。震东兑西。此四卦先后天同位。自后天言。日升于东。物育于春。而落于西。枯于秋。此震为生育之始。兑为枯落之初。离坎震兑。实司其职。交则为生。分则为杀。合则为荣。背则为枯。故火下于水则生成见。反之则为穷。阳下于阴则化育明。反之则为绝。穷绝者。时也地也。而东西二方。春秋两季当之。故震与兑离。则为阴之终。离与坎背。则为阳之穷。此揆诸天道。无不合也。故左古为升降之道。东西主生杀之权。此归妹为女终。恰反于随。犹未济之反于既济也。归妹中互既济。而中爻六三九四。却同否与未济。以人道重中爻。则归妹不及渐。渐能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是周易之序。归妹由渐变来。亦即进之穷也。六二为坤正位。九五为干正位。此渐为女归吉。以其孚于家人也。归妹则与之反。九二六五。互失其正。遂与睽同。睽违之象。睽则不睦。此归妹不得正其行也。行之不正。即家之不齐。故渐占吉。而归妹占凶。不过彖辞称征凶。谓征则与归义悖。然以兑主内。而无所合。则归亦无吉。此彖称无攸利。言既背中正之道。而戾于交和之情。则行止皆无所利矣。渐称利贞。有艮止在内也。归妹不得其止。故无利。亦以其非性情之正。女子既长。自宜遗嫁。而婚姻之事。非可苟者。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具备。亲迎有期。始孚于人道。固其家道。归妹当变而行权。则失其正。虽有所归。而无所利。和出于贞。贞之不足。则奚利哉。贞者正也。守也。守于正。而后行于中。先失所守。将何以行。此归妹为女之穷。实即女归之变也。时位不宜。欲循正道而不可得。柔悦以主内。刚动以持外。一弛一躁。忽疾忽徐。而不得其和。如男女之异其情志。此天地否塞。而生化不见。推人之事。亦无所为。故女之穷。即人道之乖。人生即违于正。将安用乎。两情不得协和。徒求遗送。此情义之将绝。而失于孝友之性。伦常之反经。而近于睽乖之所为。故自其上下正位。与其中爻证之。已见其无所利。强以为行。其能免于凶乎。然震动也。兑悦也。果相提携。亦堪振作。此随之赅四德。以其克如泰既济之交和也。归妹反是。遂无以昭其用。斯时位所为。变动之日。有不得已者。穷则变。既为女之穷。能无变乎。下经至归妹。以迄未济。由女之终。以达男之穷。皆多变之象。读易者可细玩味其往来之迹。终始之情。则明其数矣。

 

宗主疏述

归妹与渐为往来卦。即颠倒一卦成两卦也。渐以上巽下艮合成。归妹则为上震下兑。以震与艮。巽与兑。皆颠倒之象。由阳爻在上言为艮。在下言为震。由阴爻在上言为兑。在下言为巽。艮震一阳两阴。阳为主。巽兑一阴两阳。阴为主。此互成对反也。先天八卦。艮与兑。震与巽对反。后天八卦。震与兑对。而巽与艮。则为夹震分据一隅。以后天乾坤居隅位。震兑与离坎为四正也。艮起于东北。巽至于东南。而震居正东。左右夹辅之。此后天之方位。别于先天也。周易以后天为主。故在先天对反者。在后天或相比连。以爻位之刚柔为标准。巽两阳在上。与兑两阳在下。乃成颠倒。而非对反。惟兑两阳一阴。与震两阴一阳。而上下亦相对。是为后天对位之所本也。兑既与震对。则艮不得对居。故艮在震之右。而与坤对。成二八易位之用。此渐与归妹。不以巽合兑。震合艮。而恰易其位。巽兑相合。归妹以成。巽艮相孚。渐进以见。由艮与震既变之后。艮以主巽。震以从兑。此渐以艮止为重。而巽顺之。归妹以兑悦为主。而震随之。故渐为进。顺止之道。可以进也。归妹为归。悦泽之德。有所归也。归而曰妹。足见为兑得所归。即少女得所适也。震在外。犹长兄遗送弱妹。故曰归妹。以与渐往来。渐为女归吉。则归妹亦从渐来。而归其夫家。由女变为妇。由兄遣其嫁。此兑为重。而柔道之终。易传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非徒始生也。实达于终成之时。故八宫卦六终于雷泽归妹。盖女道已终。如艮之为男道尽。然周易取交合为用。故不以归妹终。而终于未济。未济火上水。阴阳分离。为男之穷。亦生化之尽也。后天人道。坎离主之。与先天之以艮为人者有别。此周易终于未济。与八宫终于归妹者。由卦序之殊。而见其变易之道不同也。归妹震上兑下。与泽雷随为同体卦。震两阴在上。兑两阳在下。阴阳相匹。刚柔平均。性情相得。志意和同。故随为相随。以震在内也。归妹则以兑在内。阳反随阴。男以从女。女主其事。刚外而柔内。干以遂坤之志。女子以嫁为妇。以男为家。始不自主。则终必从人。此归妹为柔胜。而不克大用也。中互既济。水在火上。应得协和。而男竟女之志。以内外互失其正。阳主内。阴主外。大体似泰。而其行则反为否隔。以六三九四同于未济。亦如周易男道之穷。干道之终。故刚柔虽均匀。而不得交孚。如否也。人道重生。女为生之母。亦天地之大则也。故归妹为人之终始。有同于艮。艮主先天终始。归妹兑为主。故亦主人之终始。震动乎外。兑悦于内。泽流湿。木升空。是反其道行。刚志于上。柔志于下。升降殊途。不利于行如未济也。渐虽中互未济。而中爻孚于既济。内外正位。合于乾坤。故宜于进。而以艮主其下。进必以渐。若归妹则与之反。顺乎兑。则有所归。而不宜于行。故名归妹。指其义重在返归也。归与出对。渐进向外。归妹向内。此其别也。随以阳在下。故得随和之情。归妹震在上。徒见其欲行而不得耳。此彖辞称为征凶。无攸利。以时地之不宜也。人之有家。必本于内外正位。此家人卦之本旨。归妹内外皆失其正。则戾于齐家之道。此女不能先男。妇不能主夫。天地之经义也。而其初则以男下女。重宗祧。光嗣续。故咸以艮在兑下。为男女感悦之象。今归妹兑反在下。而外为长男之震。宜其不能相下矣。震为长子。代父以嫁少妹。则孚于用。故内外为兄妹。而非夫妇。柔不能顺承刚。刚则有顺遂其柔之志。此明天地之重生育。斯女子之得所也。而嫁妹之礼。非婚礼之正。父母之命。方为正也。归妹乃权宜之行。必当变动之际。遂失其位。而乖夫中和。此征凶无利之由来。而八宫卦序之大终也。渐进而归。行之终始。由女言。为归其夫。由人言。为归其家。其归同。其所以归不同。女之归也。得其所矣。人之归也。罹其凶也。以其不利于行。虽欲不归。不可得矣。故归妹为坤之穷。坤道厚载而安贞。穷则将何为哉。此穷则变也。时至归妹。能毋变哉。故归妹者。是男嫁女。由女言为得所。由男言为失利。况所主持者。非干而为震乎。以从权变。以应时势。乃归妹之用所重。若执经常。而失时机。则其悖于道亦多矣。渐进已不宜于急行。归妹尤不利于攸往。二者皆本女子之行。非光大之道。故有是占。而归妹又异渐进之义。此渐为吉。归妹则称凶。渐孚利贞。归妹则无攸利。互参自知其异同。

 

归妹。征凶。无攸利。

 

宣圣讲义

此归妹彖辞也。归妹与渐往来。其用亦相反。已见前讲。而归妹之占征凶者。指行进之不宜。无攸利者。指凡行止皆无利。凡卦不宜于行者。则利于止。不宜于进者。则利于退。惟归妹皆不宜不利。此与各卦大异也。各卦之宜与利。恒视时位为判。时过则迁。位移则改。以其有常度也。归妹固亦时位所使。而所用始终不宜不利。以其为变数也。穷则变。归妹女之终。为坤道之穷。人物立于地上。育于水土。载于坤舆。今逢其穷。能无变乎。既穷则变。将何为乎。此行止皆不宜。进退皆无利也。以彖言全卦大用。为长兄之嫁弱妹。人伦之变也。违古昔男子亲迎之礼。而反使其女随兄来归。此婚礼之变也。兑柔而主于内。震刚无以持之。反从其志以送之归。动于非经。说于非正。此家道之变也。推之于一切。则皆悖于经常。睽于中和。失其正道。勉从权宜之象。此彖辞所占。不限于兄嫁其妹。女归其夫矣。故征凶。非指遗送之行。无攸利。非祇于归之事。女子有行。必有所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今上非父命。外非夫迎。而贸然随兄之遗送。此比之凡事。不奉正命。不备礼仪。不合人情。不遵天道。而勉强以行。孟浪以进。则其为凶。为无利。固咎有应得者也。以既遇时之穷。位之乖。则不动犹恐有祸。况其动乎。此征凶。咎其轻动也。当变之际。行权之中。进固不能。退亦非易。此无攸利。明其艰于进退也。读易者不可泥于归妹之名。而谓彖辞专指婚嫁。婚嫁固人事之大者。亦归妹所重者。不过卦名举一概百。何可执于一义。且辞明言征。是非婚嫁之行。明言无攸。是非一事之指。故当包一切行止进退言。如渐之女妇吉。亦不过举其一以为喻耳。爻辞已分别示及其他行为。可见易之立辞。择其重大者以为例而已。非限于所称已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归妹为坤道之终。坤无成而代有终。故上六永贞以大终也。为坤卦大用所著。以坤妻道也。臣道也。不得擅专。则不得侵越上位。攘干之用。归妹以兑柔主内。而六五持全卦正位。实乖于代终之义。有悖于擅专之戒。故为穷变之象。穷变者。戾于常经。反于正用。此所以称为女之终。而殿八宫卦序也。释彖文由斯旨趣。申言之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大义之说。以坤之穷。原数理自至。有始必有终。一也。坤干相交。则生化见。不交。则万物衰亡。归妹上下否阻。生育已尽。有生必有灭。二也。物本乎气。气本乎道。道有起止。气有兴衰。如岁寒暑。一往一来。循环代谢。盈虚消息。有通必有穷。三也。人物之生。有其数。生化之数。有其度。分合聚散。各有其纪。进退行止。各有其时。自始迄终。有动必有静。四也。因此四义。则归妹者。时之极。位之至。进则相失。久则必敝。故为天地大义所见。义者宜也。因时制宜。义者利也。依位为利。时位既易。宜利亦移。此如女子以年长而必嫁也。父母虽爱女。不能留育终老于家。此所谓大义也。生殖者。人物共同之志。宗祧者。男女和合之功。不得悖也。故归妹迫于大义之行。而不得不从权以应变耳。震虽长子。无主婚之权。而势使之。不能委其责。则大义所制。能毋为乎。天地尚不得违。而况人乎。故自爻言。上下否隔。实与否同。天地不交。刚柔莫谐。则生成不着。而万物不兴。柔虽强。不能代刚之行。女虽盛。不得夺男之位。此归妹动于外。说于中。不得协也。人道。男女婚媾为始。生育子女为终。归妹之行。人之终始。不可废也。而不揆于正。不得于中和之行。是以始者。不克有终。终以复始。不克复于天道。按诸易象。周流六位。终而又始。为干之气。天之行。归妹坤之终。不克承干。是以不复始。而称女之终。然人道未终也。上以反下。外以归内。则终而始。无穷期。此重在变。变则往复。消者以息。盈者以虚。故归妹者。以归宿得所为志。为欲成其生也。全其用也。而时位限之。不可即见。乃待于变。震兑变。则易其位。而为随。则元亨利贞。四德备矣。刚柔相协。天地复交。则否变为泰矣。终者有始矣。今归妹兑说而震动。由内而外。为说以动。非随之动于内。说于外矣。故取喻于归妹。谓非正道而从权也。归指其行。妹指其人。合之为震。勉遂兑之志。而遗送其妹。非震所乐也。故用不光大。而行多蹊跷。彖辞称征凶。以上下正位不当。而中爻刚柔互失。宜其不便于行。行以得时为重。位不当。即时不宜。能毋凶哉。六五一爻。见柔之越位。六三一爻。见刚之从权。此时位之失。即行之失也。而无攸利者。不行则止。不进则退。果何为乎。而以柔乘刚位。失其中正之德。则既悖于行进。亦且违于退止。为刚又复柔位。九二失安贞之德。九四戾顺承之情。故一切皆无利也。总之。归妹者时位之非。行止之艰。人秉坤德。以利贞为本。今坤已穷。先失其本。则何为哉。此彖辞称其凶且无利矣。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宣圣讲义

此归妹全卦象辞。明人道也。归妹之义。已详前讲。震在兑上。兑泽之上。有震雷之象。而归妹以名。兑为少女。震为长男。兑泽在内。柔为主。震雷在外。刚为从。此归妹之象也。泽上原无雷。以云气蒸成。而雷随之起。此雷由泽中之水所蒸之云生者也。雷者气之阳。而泽者物之阴。阴中生阳。泽上乃有雷起。是以泽为主。雷为从。泽在先。雷在后。如兄送妹于归。其事当以妹为重。兄不过致送其归。不得夺兑之权也。泽中之水。成云雷之气。非以云雷为主。苟无泽水。即无云雷。而云雷始于泽。亦终于泽。为其化为雨露。仍归于泽也。是泽握其始终之权。雷虽威。不能忘所自。虽迅疾。不能不终返于所始。故易以归妹名之。明震之刚。不得违兑之柔。虽动而疾上。其终必归于安静。而广深之泽也。云因不尽出于泽。而必化于水。山谷之云。亦以泉流所蒸。是泽为云雷自生地。亦其归宿处。归妹以女之归夫。而必有遣之者。震代干而行其命。则非所得自主。此震虽刚。不能戾于柔之志。而全卦之象。亦必本此义以为用。刚外柔内。外而顺于内。柔静刚动。动而丽于静。此全卦之大义也。而人道法之。一以体坤达干为本。顺柔以及刚。由内以推外。则有守有为。不疾不妄。此贵在慎终如始也。坤道大终。坤之用六曰永贞。释文以大终也。故凡从坤者。皆不能外此旨。而归妹之柔主持其终。传所谓女之终也。亦即坤之大终。干始而坤终。则用坤者。自本于用六永终之道。永者久也。恒久不易曰永。以其延绵不绝也。夫永终之称。即慎终之意。此天行终则有始。终而始者。虽终而不终。即永终也。永持其终。自复于始。故慎始不难。而慎终难。谓终者物也。数也。不终者道也。理也。持其不终。以待其终。斯为永终。盖终与永原异象。永则非终。终则不永。岂非终于不终哉。此道之无尽。德之无穷也。人道亦如之。顺其时而终。守其位而永。则确乎永终之用。而物自不得无终。有始必有终。始者生之初。终者生之尽。则有新与敝之别焉。敝者生之劫。如物有生必有敝。有壮必有衰。有繁荣必有枯落。此春秋异令。寒暑异时。善于永终者。必先知其敝。敝则必换。即穷则必变之意。故敝与新对。新为始。敝为终。永终者执于一。知敝者察于变。此以不易用易者也。一则无尽。变则无常。故知敝者不敝。长生者不生。其道一也。永终知敝。为君子顺时应变之道。而以归妹之时。当坤之终。地道之敝。即生物之灾。人道之敝。敝者旧也。破败也。淍残不整之象。而君子必先知之。为因应其将敝。而防杜其终敝。亦体坤卦之用。初六履霜坚冰之义。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即知敝也。不俟终日。即不待其终穷之日。永终知敝。即预测其终敝之期。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为其能豫于事先也。雷地豫。即本是义。坤易为兑。兑亦坤之一体。其用与坤不违。此雷泽归妹。亦必以豫防为重。物无不敝。数无不终。知其敝。则时与维新。永其终。则复归于始。此道之无穷也。德之不二也。诗曰。维天之道。于穆不已。以其至诚不息也。而文王师之。纯亦不已。此文王能知敝而永终也。文王作易。首重人道。周公继承其训。时以人道昭垂于后世。此象辞所由立也。归妹为女之终。亦为地道之敝。人秉利贞之德。遇其终敝。宁无法以防杜之乎。此永终知敝。示人道之应变也。持于一而不易者。道也。随于众而不居者。物也。惟不失其道。能御其变。而守其常。惟不乖于一。能统其众。而用其中。中常之义。天下之大本也。时变之用。天下之达道也。归妹以女子得其所归。明人生之一界域。而非果终也。女终而归始。从父者终。从夫者始。是亦终而不终。敝而不敝。要在善守其贞耳。又归妹妹字。亦与暗昧昧字义通。归于冥昧。即犹天之入夜。时之入冬。成寂灭而枯朽。同幽暗而蒙昧也。故升卦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与豫之冥豫相应。而归妹爻辞亦曰。利幽人之贞。幽冥义近。不息即永终也。皆本坤道之穷。物生之敝来。人不可随物浮沉。故必知其敝。人不可偕数终始。故宜永其终。永终则无终。知敝则无敝。是惟君子能之。以其知几也。知几者。神乎。至诚如神。故君子以诚为本。诚则一。一则道。此中和之德。不外于至诚守一。至诚守一。长与道同。则何终何敝。犹雷之鸣于泽上。何去何来。及其为雨为云。既消既散。仍归于无迹。则又何终何敝哉。此辞因象以宏其旨。细绎其象。自明辞之义。归妹上卦两阴。中隔九四。下有一阴。下为两阳。大象类地天泰。斯六五爻辞。亦如泰称帝乙归妹。而以中爻互否。与泰相反。可见其交而不交。合而不合。此正为其终敝之象。人道能济天地之穷。则惟永终知敝。足转否为泰矣。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宣圣讲义

此归妹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为兑初爻。干之潜龙勿用之象。而归妹上震。初九与九四相应。雷泽相逢。重刚不协。则初爻之用异于干。亦不同于兑。兑悦而震动。柔内而刚外。以卦自上下。则所谓归妹者。必有所始。有所辅相。有所助理者。以归妹本长兄送妹之义。而非男之专责也。女归必有从。春秋曰侄其从姑。即本归妹之用。为女子之行。不以疏间亲。不以远失近也。初九爻辞曰归妹以娣。与后之归妹以须。皆指以类相从者。娣妻之妹。亦犹妹也。由女家言为妹。由男家言为娣。即妹陪姊嫁也。兑为妾媵。故有从嫁者。虽非婚嫁之正。即为古俗之常。初九兑之始。亦归妹之初。送嫁者为兄。从嫁者为娣。以爻重刚变柔。两奇变偶。故嫁以二女。明其为时用也。如非时尚。则不拘于是义。为变与常异其趣。经兴权殊其道。归妹者。权变之所行。不得以经常视之。后人勿以爻辞。而疑有未当耳。婚嫁之事。人道之基。夫妻之伦。家道之始。故礼重于聘娶。道首于夫妇。礼者履也。在行曰礼。在易曰履。有履始有所立。有所守。故天泽履。民志所由定。民秩所由分。归妹之行。不得悖焉。悖于履。即违于礼。将何以行。何以守乎。遵夫履者能立。循夫礼者能行。此礼仪为行止之本。履道为人类之纲。而致其功。足以立其不能立。行其不能行。推而致之一切。则可聪其未聪。明其勿明。以礼之为人道。克补天地阙陷。而齐人物性情。足挽民人败乱。而致世道于平安。故履之六三曰跛能履。眇能视。斯人道济天之穷。而礼教救人之敝。其功用莫与大矣。虽跛者之履。不足与行。眇者之视。不足与明。而以礼节之。亦可无所憾。为身体之敝。物也。精神之复。道也。道无所敝。物亦奚害。此履之大用。特举此以概其余。归妹必率于礼。必本于履。是以初九有跛能履。九二有眇能视。与履六三同。履合见于六三一爻。归妹分见于初二两爻。则归妹非履也。履以五刚一柔。主用在三。归妹则三阴三阳。婚礼重始。此其别也。跛者能履。自利于行。故占征吉。亦本初之志也。初志在外。刚志于升。虽病足者不忘其履。虽勉强以立者。不忘其远行。此可见归妹之迫于时势。志甚切而行甚遽。所谓权变之为。而非经常之道也。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归妹虽当时之变。行事以权。而非果权变以终者。爻辞固明其为权变。释文恐人误认。特申之以恒久之义。即言权变者一时之情。而恒久者性情之正。则传所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卦序以恒次咸。由卦言。亦含有常变相承之意。经权相应之旨。如咸为兑艮合。而恒则易以震巽。兑之与巽。艮之与震。皆往来卦。即反正也。故始于此。必终于彼。雷风之恒。即承继泽山之咸。而归妹上震下兑。各得其半。是由兑泽言宜于变。由震雷言宜以恒。此义乃天道不易者也。爻言归妹以娣变也。时之所尚。俗之所为也。而释曰以恒则反。以为经常矣。以恒者。因人之恒情。俗之久习。不可遽易。故从其权。于礼为从权。于义正常道也。且权者其初。恒者其终。初之随时。随之义也。终之以恒。恒之义也。有暂必有久。有往必有来。故其后归妹者。有反归。况女子从人者。从必以亲娣之为嫁。从其亲也。此人之常情。世之习见。未可非也。若时移势易。则亦随之异矣。又恒字明人道终以正常为重。虽变于始。必一其终。此女子之德。人道之本。家道之基。不可以逐变为尚。变而归于恒。斯不戾于道。如天时春夏秋冬。只见其变。而年年如是。终而复始。则恒也。恒而后可以变。变而后终于恒。初二爻释文。皆注重恒常者。正以与爻辞互证。明常与变。莫非道也。跛者能履。亦变而有常。变其跛。而履者常也。故占吉。示不随变而失其常也。则以兑泽承刚。震雷相从。上下不悖。以相承继。物之败敝。气仍相续。足之病残。神仍不离。此跛者能履。以其行合于人道也。人道见于中爻。六三九四。虽失其位。而孚于情。故刚柔相承。能占吉矣。初原勿用。以其善承其上。乃反致其奇效。可见礼教之为用大矣。礼以齐其不齐。正其不正。整其乱。一其纷。去其敝。已其害。偏者全之。危者安之。病者愈之。废者兴之。则天地尚可同功。况其下乎。此初九之吉。与全卦之占有殊。初能顺变以归于恒。承上以安于下。此兑之悦泽。足以补天。故泽天夬。为天之缺。而泽欲以全之也。夬进则成干矣。震出于干。足代干之德。兑能承之。宜其能使跛者履。眇者视。与天泽履之承干者相近。履得其整。归妹初二爻各得其半。此则震与干殊也。坤以顺承而代终。兑为坤之一体。而乐近刚。此所以有相承之用。亦如坤也。以恒得不失其贞。相承则不失其利。利贞之德。坤之本。人之基。而首见于夫妻之道。此男女之交。必以正。既合必以久。归妹之行。虽非正而久。而人道则不得不先正久之义。此释文之微旨也。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宣圣讲义

此归妹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中爻。本柔正位。而刚履之。爻辞亦如初九。分得履六三之辞。曰眇能视。眇而视者。虽不足以言明。而能补其天然之缺陷。与跛能履同。九二与六五。内外相应。刚柔互易。变其常态。自二至四互离。离为目。而下卦兑为缺陷。九二兑之中爻。本坎之内正位。故有眇目之象。得离之明。故有能视之象。与火泽睽相近。离上兑下为睽。九二介乎离之初。兑之中。合为睽之变象。亦其类似之象。睽者目之异视。与正视者别。如人惊视时。睛不正也。眇者之视亦如之。为其居离之偏。若目之眇。虽能视。而不能正视。则其为用。将与睽同。所谓睽孤。遇主于巷。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匪冠婚媾。虽睽之辞。归妹之情亦有同者。盖归妹变以行权。怨而为偶。先疑为匪寇。而后为婚姻。视若惊而心旋忆为旧识。虚无而成实有。离异而可归还。分合之情。来去之迹。皆相类也。皆以兑泽主于内耳。兑泽主内。柔道之尊。柔以御刚。阴道之重。故曰利幽人之贞。履九二曰幽人贞吉。与此正同。幽者不明也。不显也。深藏独处曰幽人。犹隐逸之士。与守贞之女。持节之夫。不失其操。则无求于外。不希于物。则无慊于内。此所以为利。以其贞也。贞以成利。幽以为明。君子之行。静顺之德。即秉坤之正位。得其安贞者也。安贞者。恒于不变。永久不移。惟坤有之。九二虽刚加柔。而位仍坤之正。未肯变也。以兑少女。不违于坤母之道。亦如初九之以恒。能行乎恒情。守其常道。承顺其变。遵乎时宜。则眇者仍能视。而幽人之贞。成其利矣。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内卦正位。内贞外悔。在内守正。为其常道。今以刚履柔。似失常经。而仍能保其贞以为利。此幽人之行。未变常道也。履之幽人贞吉。即与此义同。皆本兑泽之柔。而上承离之文明。柔而用刚。不戾其守。则不变其常。女子之德。以贞为本。归妹女之终。当穷变之时。最易失常。乃以兑少女之行。在内之位。虽当变而不失常。此正位之可贵也。眇者之视。亦人之常情。与跛者不忘履一意。此常字与初九恒字。皆指爻之性情。言不违于性情之正。乃不失其所守之位。则其用克孚于利贞。此全卦不言四德。而九二称利幽人之贞。可见爻与全卦用有别也。爻主一时。卦主全部。归妹之道。原无利贞可孚。而九二以坤之德。兑之志。合于离之情。不违于干之性。则至内主其内。在位守其位。此所谓天地常经。永不易也。故象辞曰永终知敞。明其能守恒常不变之道。终而不终。敝而不敝。惟君子能之。惟幽人利之。幽人即君子而潜隐者。不求闻达。不希名利。不愿于外。不戾其中。此所以成其利。诚于中则达于外。守其位则昭其德。此利必自贞来。贞固足以干事。坤之大用在安贞。人师之以贞为本。以利为用。此幽人之吉。孚于履也。有所立。有所行。有其职。有其明。则人道济天之穷。性情达道之用。故爻辞必以幽人称。谓非幽人不得至焉。何哉兑以合震内说而外动。处于内正位者。果忘于幽明之辨。忽于贞利之机。则虽得位乘时。亦无所用之。故象辞重在永终知敝。而爻释文。申以恒未变常。其义一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宣圣讲义

此归妹六三爻辞也。六三兑之主爻。人爻之始。以柔履刚。上与上六应。重柔不协。而得外卦九四。一阴一阳。虽失位而能有合。此爻辞称其嫁娶有成。与初九爻辞大同而略异。初九刚爻。奇也。六三柔爻。偶也。虽全卦以归妹为名。而婚媾之事。不限于归妹。故初九称归妹以娣。言其非婚姻之正也。六三亦如之。三爻失正位。故归妹者。且以其须。须者女之姊。故称女姊为须。或作媭。言归妹以姊媵。或以姊代。或姊妹同嫁。或妹先姊后。仍不外从嫁之义。与以娣从者同。不过初九以娣。此以姊。长与幼之别耳。六三为兑之主。逼近长男之震。故为姊而非娣。盖近震者。必长于娣妹之女。且六三下为九二。上为九四。乃离中爻。离为中女。则媭者。次女兄之类。为兑少女之姊行。又须者。亦婢妾之称。非限于其亲姊。俗称婢曰大姐。或某姐。即是义也。以富贵之家。爱怜其生女。而恐保姆乳姆。不能洽其情性。则择贫贱之女。年长于其所生者为婢。俾得护卫。且供使令。故呼为姐。明其年较长而已。不必为婢妾专称。而俗因之。遂称婢妾亦曰须。以须字义有所需也。待人之呼。而应其需。亦须也。以六三之嫁。应有年长者从。或应其需。故曰归妹以须。而六三居内卦之中。柔降之位。得九四刚为协。成和谐圆满之用。是嫁人女者。又可有娶妇之望。则爻辞反归之谓也。反归者。称以姊或妹嫁人。而反迎其家之女以为弟妇。故曰反归以娣。亦明其属于少女。仍本兑之象也。六三近震。故称须。卦为兑。而爻为柔。故仍称娣。与初九同。此随俗尚婚姻耳。归妹全卦。皆以从权应变为旨。则如此互易其女者。亦权变之行。非婚姻之正。故不称吉否。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爻位失中。刚柔失正。是为未当。而有以须之从归。娣之反归。明其行之未揆于正常也。若如既济。九三六四。则为得当。则所占亦必吉利。所行亦必孚于正常。释文虽不及反归。意已概于未当二字。盖六三兑之主爻。正宜以女归为本。今反因之娶妇。是戾于其志。逆于其用矣。故爻辞竟曰反归。不曰娶妇。明全卦不得有娶女之用。而释文遂不及反归之辞。既曰反。则可知其非顺应之行。犹背也。送其妹者。今以其须。固乖恒情。更以其娣来归。岂非反于所志乎。然反字包有反义。古同。以嫁者又反为娶。且即于其同时也。去以送女。归以娶妇。是去返皆为婚媾。惟六三有是用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宣圣讲义

此归妹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震之主爻。刚正得时。柔乃失势。与全卦刚俯顺柔志者异。故爻辞以归妹愆期为喻。即女子失其于归之期也。全卦以女归为大用。今归而失期。是不克嫁。即不能达其用也。刚为男。而不肯从女之志。虽以九四六三可合。而非其位。位与时一也。失位即失时。柔位而刚履之。是女之失时。故为于归之愆期。世未有以男嫁者。虽赘婿男从女。而非婚姻之正。此九四有失时之占。为刚而复柔位。且为其主爻。正如六三柔居刚位。刚不得独行其志。虽娶妇来归。反以娣归之。亦时位所为也。九四既为女之归夫失期。则阻柔道外行之愿。柔而为刚。阻则必有难行之忧。女子从人者也。决不以失期。而忘其于归之志。此则惟有待时以求合。故归期由此而迟迟。终必有其时。以上有六五。柔得正位。是虽阻于九四。而仍有归期可待。迟者。缓也。晚也。亦待也。亦与六三须字相应。六三之须男之待也。九四之迟。女之待也。是两爻互失之害。而一则得六五之正。女虽迟而可待。一则有九二之中。男虽降而可须。故终能成其归妹之用。此全卦之通义也。明二爻之用。知全卦之情。则反归者亦恒情。而愆期者原时势。六五在上。则愆期终有归时。九二在内。则反归无碍娶妇。一升一降。合成进退之机。或后或先。互达婚娶之志。此归妹之名。由其不当之交协。而成其权变之所行矣。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爻。当震之初。为刚得时。柔不能强其相从。本全卦之用。终以归妹为志。则虽一时愆期。其志不改。惟有待时而行耳。此待时由于柔之失势而迟归。必因刚之退逊也。爻辞称迟归有时。可见其时有迟速。其归妹之志如一。震原以顺从兑志为全卦之用。而九四当其主爻。得自主之时。毋委曲之意。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父一也。不受命则柔不得相强。而内有六三之柔。外有六五之正。则虽刚一时抗命。终不能久持其志。此愆期亦不过暂止其行而已。待至六五。柔履正位。表率于外。则九四之刚。无以抗拒其命。仍必须兑柔之意。成归妹之志也。归妹一卦。其时与位。均不得当。而势迫力绌。不得不行。有如齐景公之嫁女与吴一例。所谓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者也。九二在内。而不能令人之从。九四居中。而不甘受命以从人。岂非自绝者乎。绝字与传称终字相应。女之终即女之穷。绝原为主之穷绝。以归妹柔主五爻正位也。故齐景公之语。即引归妹之义。盖欲不行不可得也。此释文揭出行字。明其势在必行。徒以九四之时。略为之阻。而不得不迟迟耳。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宣圣讲义

此归妹六五爻辞也。六五外卦中爻。全卦正位。而以柔履刚。下与九二应。阴阳互易。内外失正。此六五虽主爻。而非正也。以非正之主。则其名实难副。故称帝乙。以十干甲刚乙柔。乙犹次也。第二也。明其非长而已。然文王作易。原本商易。其时为商。所有商代各帝。均以甲乙推排。如盘庚武丁受辛是。此称帝乙。不必指为何人。凡在长出之。次即乙也。亦犹后世之某甲某乙。代其姓名。以五正位故称帝。以六柔爻。故称乙。以全卦大用。故仍称归妹。帝乙归妹。乃一国之主。为遣嫁之行。则宜如何尊崇其礼仪。丰备其奁具。而爻辞反称其袂。不如娣之袂良。足见非时之行。仓足具礼。有非得已者。所指袂者。亦含有领袖之意。袂袖也。衣之重要者为领与袖。今以震为兄。兑为妹。归妹而非嫁女。故不称领而称袂。以兄妹手足。有连袂之谊也。其君之袂。非限于其所服者。以所服或所备者。或所持者。皆可指之。君之所有。不如其娣者良。尤可见服之不良。行之失常。总不外权变之所为。在上位犹有慊焉。一卦爻。数举娣为言。亦见归妹之连属相从为婚姻。且本少女为主之义也。五爻本震之一爻。而为坤之外中。柔以统刚。内以率外。此爻辞与袂与娣。亦如称帝乙。皆以其次者为言。明其不孚于正也。坤道无成。故凡所为必待于干。惟在正位。得权宜主持一时。此所以有不足之辞。不良者。犹劣也。亦次也。俗称最良为上等。稍劣为次等。故不如其良。亦与帝之称乙相应。月几望者。月以望为最光明圆满之时。几望犹将及望日。是十三四日也。以其明尚有亏。光未全圆。亦犹次于望。不足也。不及也。但得主位而当时之宜。则虽不足。仍可占吉。指月为喻者。为其归妹之时。古者婚礼以昏时。故曰昏。昏必乘月之明。明必以月之望。而君比日。妃比月。女子之贵者亦比月。月为太阴。柔也。在位为兑。月出于西。归妹兑主于内。故以月明时。且包有诸义也。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之义。不外以柔居中。孚于坤六五黄裳之象。坤称裳此称袂。微有不同。则以归妹上为震。略异于坤。而六五得中。则无异坤。六五释文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此则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其旨相近。皆以中德为重。坤以安贞为德。故称文在中。震以动起为用。故曰以贵行。一静一动。略不同耳。帝乙之袂。以非全德。则不足以昭其文采。故反不如娣袂之良。言震之刚。不得其位。反不如柔之美。此坤所谓含章可贞。为女德之美。臣德之光。从人为先。效忠为本。亦犹娣袂。含其文德。绚其华美。而合其容止。见其威仪。盖以柔胜者。不取于刚。以女美者。不用于男。此帝乙之袂。不如娣良。义固然也。而以位当中。有其尊贵。则孚于将望之归期。而协于坤五之吉矣。归妹原以女归为志。凡不违此志。则行必吉。此贵在刚能从柔也。

 

宗主附注

六五。帝乙归妹一语。曾见泰卦六五。泰六五爻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当时讲义亦引及归妹卦为证。归妹有泰卦大象。若将三四爻互易。即成泰卦。而以六三九四。刚柔互失。遂反泰为否。此由全体言。实类泰。由人事言。则同否。以三四爻为人道所寄。主客之情既异。往复之数以殊。此归妹与泰否皆相关。而六五则出人爻之上。自与泰一例。故爻辞大同。皆秉坤之用也。坤主柔。为女道之宗。故归妹必秉坤德。而成女之终。六五得中。故释文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义均重中行。可见其所本。不外自坤六五之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来。坤称元吉。泰亦占元吉。为其为纯坤也。归妹但称吉。则以其为震而非坤。不过六五一爻。属坤正位而已。震已得干之气。其志动。其情躁。其行易外。故不如坤。而六五仍体坤之德。以中行为先。在中以行者。贞以为利也。归妹无四德。而爻辞则有利贞。此以正位言。亦本泰之用。泰交和而刚能下柔如咸。故得守其贞。而成其利。若反为否。则不然矣。否不交而难协。内不可守。外不能行。则何利贞可言。此彖辞不及四德。不似渐之称利贞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宣圣讲义

此归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之终。当穷变之位。与各爻之用不同。而以爻在上。与六三应。内外重柔。不得协调。此爻辞称无利。明其无成也。本坤之德。无成而代有终。今上六处已终之地。成空虚之象。归妹者。至此已不能复行其志。故各爻皆称归妹。独上六无之。盖归妹之行。极于六五。过此以上。无可相攸。即无可遗嫁。柔至之德。不能代生成之功。幽静之行。不能达实收之果。此以阴盛于上。不得阳和。与坤上六相似。坤上六以阴疑于阳。而成龙战于野之象。此则以震动之势已尽。作为之力将穷。则两者皆不得和。而各败其所事。此所谓终无成也。爻辞称女承筐无实。以无收果。犹诗谓标有梅。倾筐系之。仅持空筐而无所获。故此虽怀择人之志。而无可偶之人。女子之年已过嫁时。则生育之机已绝。纵得其偶。亦将无成。此承筐而不得实之象。承者擎受之以待物。筐者原可盛而中虚之器。其既也。身劳无功。心切无获。此女子之终。成大终矣。而观彼为士者。虽柔无果之时。而有损失之患。犹刲羊而无血。是不见其生也。不见其生而竟刲之。岂非戾其所志。枉尽其心力哉。且无血者。血以为功之证。无血既无功与。坤爻其血玄黄者异矣。坤代有终。故见血刲羊者。事至易。无血者。情难堪。此为士亦无所为。将与女而同终穷。以期其变耳。故曰无攸利。言士女皆无所成。则一切将无所利。以其不偶。则不得其助。不合则不达其生。不育则不收其果。不用则不着其功。此所谓穷也。柔之极。而刚之尽。不得互助之道。自无相和之望。不获相协之力。自无独见之利。为后天生化。必二者之和。而后有其功也。女既无成。士亦无功。将何利哉。爻辞不过取以为喻。见归妹已不复归。而大用已不再显。女道之尽。累及男道之穷。无成之灾。兼为无功之害。此上六之辞。恰与彖应而无攸利矣。以彖由权变言。无利者时也。上六由常变言。无利者位也。位时同也。而有后先上下之别。以爻象言。上六六五。两阴相及。反于初九。则为艮。山泽成损。故有损伤。筐无实。羊无血。皆损伤之象。而分属士女者。仍本震兑一男一女言。原不相谐。终亦不相得。此与前各爻之归妹或反归者相反。前得其偶。今失其和。故上六终无所获。而筐为虚矣。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归妹兑为主。故释文但称女之承筐无实。而不及士之刲羊无血也。然女承虚筐。即可见士亦必无所获。盖士与女。互为偶。则皆有成。互失谐。则皆无利。以生育为首。人生之至重者。故男婚女嫁人道之本。今归妹固违婚嫁之正。而上六更乘婚嫁之情。则阴阳两难。男女互失。更何生育哉。此所以为终也。穷也。推之一切。何莫不胥归于终穷。故爻辞概之以无攸利。即凡所行皆不宜耳。

 

宗主疏述

讲义至归妹。亦孚于时之暑。为阴不足也。阴之终穷。为物之敝。故象辞称君子以永终知敝。此义如老氏所云。夫维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言知敝则守其旧。守其旧则保其恒久之真。此不新而常新。不成而常成。皆体坤之德用也。归妹为坤之终。即坤德之成。传称坤无成而伐有终。无成者而不自成。即不求其成。代终者不自终。即不任其终。此终而又始。敝而常新也。惟必自虚静致之。虚则不盈。静则不躁。此道之至要。即老氏之旨。坤六爻皆虚。大用在静。兑亦率坤之教。兑虚其上。阴自上始。虚其上即虚其本。故兑为缺。亦即虚也。不盈也。如物不使之满。则必有所缺。必有所虚。兑本柔静之行。抱少女之节。此以静为先。而主于内。以制外之震。震躁卦也。兑主持其用。则躁者亦顺于静矣。此道功必以归妹为准则。其义已见教经。总其大纲。不外致虚静守一。亦即永终知敝之道。永终则无变。知敝则无二。此即守一也。道守一而有余。人顺众而不足。何哉。一持其本。一逐其末而已。本一而末万端。若逐末而不归。将何以返本复始乎。故成道者返其本。复其始。本始不失。永在道中。而必因阴之行。柔之德。以返之复之。此即致虚静守一之诀。于易惟兑能之。而归妹震能从兑。刚能顺柔。故名归妹。亦即返也。复也。妹者人之始。人生必有母。母必先为少女。此少女婷婷。即人类絪缊之本始。苟无少女。何来大母。又何来人类哉。以女之少。方善生育也。若中女则已嫌不足。至长女生育。机能已尽。虽能代母。不过执母之教。行母之事。非能生子女之时。故妹字有深意存焉。而卦取兑。有妙用在焉。若已为夫妇。主家政。期恒久。明家道者。则有恒卦在。此恒以震合巽。而长女方见其代母之劳。成家之效。若推原生生之本。人类之始。必自兑见之。兑少女也。生育之事。必自其于归始之。故归妹者女之终。而人之始。虚静之极。而守一之道也。女子从一而终。此守一也。亦其始也。终与始无不一。斯诚能守一者。此由人生言之。归妹即道。推之于天地。于万物万事。何莫不然。阴为阴之母。雌主雄之生。无地则天道不施。无雌则雄力不发。凡有生者。有偶合者。即一切事业。莫不以阴柔为其本始也。至于人身。则尤显然。心肾者性命之主。皆为少阴。

 

而心必依于肾阳必根于阴也。气必生于血。神必成于精。皆柔主之。女先之。故命门必在少阴之肾。而不属于太阴与厥阴。亦以少阴为生生之本。性命之原也。细绎此理。则自知归妹之于道要。为至重大矣。

 

丰卦离下震上

 

宣圣讲义

丰。震上离下。与旅卦往来。旅离上艮下。艮震同体而颠倒。离由下而上。是两卦之用不同。离之易位所致。离在下。亦如归妹女主于内。而归妹九二。刚履柔位。丰则六二。得坤之正。此归妹不及丰者。上卦皆震。六五居外正位。失干九五之尊。柔主全卦之用。此丰卦内外皆柔。一正一失。得失各半。而中爻九三九四。两阳连接。非如归妹之一阴一阳得偶。因此中互泽风大过。本末皆弱。独隆于中。阳刚无协。内外同敝。则虽中强。亦不可久。而丰下有初九。阳起于初。其志向外。上应震之九四。恰为阳之初动。初四两阳之志相同。二五两阴之情互合。故传曰。丰多故也。故指故旧。旧相识者。情性相投。行止易近。与旅之反其上下者相反。故旅为寡亲。亲指亲朋。恰与丰对。旅以不得合而寡亲。丰以能相投而多故。此两卦之大别也。然丰初四难协。而三上得谐。三为人之始。上为天之终。人天克和。始终有应。亦中行之道。有所佑也。佑启于天。动作于人。截三四五上四爻。两刚两柔。乃成匹敌。初二两爻。亦互交孚。即就此言。亦有多故之道。为其阴阳平匀。升降协济。如相识有素。毫无生疏之感。又故者。兼事故言。凡过往之事曰故事。犹旧事也。非新遇者皆故也。原概一切事物言。多故则多助。多识则多益。助与益。皆为成功之基。立业之本。丰得之。故名丰。谓其大也。盛也。富有也。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丰之为大。益孚此义。而易卦之为大者。尚有临。有大有大畜大壮。皆指阳之盛言。阳大阴小。阳得时得势。斯为大。临以两阳起于地下。上无所阻。势勃郁而时便宜。故曰大。大有大畜大壮。皆以干在下。干纯阳。而上有应。其势至强。其时亦当。故皆称大。皆阳之德。乘时因势。有所昭也。丰亦以初为阳。得其始。三四为阳。亘于中。始立其本。中扬其辉。是笃实而有光辉者也。刚健文明。一时之盛。丰隆拔耀。中天之光。此丰为大。兼盛多也。富有也。所惜者。有始而无终。得中而失外。内藏大过。用反中孚。此盛极必衰。成后必败。为其难久也。故比之日当天中。光耀虽极而易昃。明盛虽大而易消。此君子忌盈也。人事之有为者。恒赖于得道多助。而其失败也。则由于独大无亲。此情也。忧患之时。喜人之来近。则多方诱掖之。安强之际。幸已之独尊。则好为拒抑之。此多故与寡亲。为因与果。无他。一发于畏。一成于骄。前后之行。遂若冰炭。成败之道。乃如影响。丰之为大。亦难免此弊也。以不自大。乃成其大。以其既大。乃害其大。天道盈虚。人事消长。理数然也。惟君子不随理数推移。故兴亡自致之也。盛衰必有机焉。丰得时而丰。失时而贫。时为之耳。故易以天道示人事。明三四之独刚。则慎于干惕之诫。自免于日昃之离矣。以兑为缺。而巽多变。中互之数。恒使全体受其累。此大过必反而后为中孚也。明以动。宜其有丰大之名。而丰字。亦如年之丰收。大有也。大有属于天。丰责之人。此其别也。故大有可久。而丰难持。以其势易变。而刚不屑自柔耳。苟明此旨。岂不长丰。奈彼处丰者不自知耳。

 

宗主附注

丰继归妹。而与旅为往来卦。在归妹卦。以男曲成女志。犹兄之遣嫁弱妹。且以妹字兼暗昧之意。书曰兼弱攻昧。归妹以兄主全卦之用。柔而无守。内而求达。故六五九二。互失其正。九二在内。是无守也。六五在外。是求达也。既无守于内则不固。既求达于外则易浮。此弱昧之道也。进取之本在守。雄飞之心先伏。势力之充。必先固其基。推扩之大。必先厚其本。归妹两失之。此所以为弱昧之象。而归者。犹归趋也。其行不慊。其至亦羸。其始不端。其终必败。故上六爻。女则承虚筐而无实。士则刲伤羊而无血。可见其无成无功之果。不足以有为也。然全卦志于归。虽上爻空虚。而归心不改。有归必有集。有集必有偶。偶合之至。其众必多。此所以继之以丰。丰大也。富有也。众多也。有如大有同人之象。震上离下。雷火为丰。亦与天火同人相近。震动而离明。有作有为。恰反于归妹之用。震在上固与归妹同。而离与兑异。以明易昧。则可企富强。故丰为大。为丰于势力。厚于功用。而与火雷噬嗑为同体卦。噬嗑得食有合。丰亦以有偶多功为用。然噬嗑者。食合之始。震动于下。其势勃焉。离明于上。其光炯焉。而丰则反其上下。勃然之势。一发即尽。炯乎之光。一照即掩。此丰之象。如日中。日中易昃。离卦曰。日昃之离。何可长也。故丰非噬嗑可比。虽相与成始终。异盛衰。不得相拟也。然丰有其时矣。当午之曰。乘空之明。震以振之。动以远之。则亦自有其德业。足发抒其积蓄。故彖称亨。称勿忧。言其一时之宜。有可凭藉之功。此王假之之谓也。假者即假借。赋以时位。予以权衡。而得所凭藉。则可达其亨德。成其大用。此丰席归妹之余。与大有同人近似。而与噬嗑相终始也。离中女也。而后天代居干位。震木离火。木火通明。震雷离电。雷电同离。此相得有合。而时利于天中也。阴阳平均。而阳在下。虽二五正位皆柔。而三四人爻皆刚。人与天地争。天地犹逊之。此人道之盛。为多故旧。得友助之象。两阳明于中爻。亦如日之方中。中互泽风大过。则成栋桡本末皆柔之情。故为一时之盛。而非久丰之行。离明在内。易受其蔽。震动在外。难继其功。故丰为乘时之亨。而非如同人大有久远也。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宣圣讲义

此丰卦彖辞也。丰以震离合。木火通明。照临万类。雨阳时若。生化无穷。震雷以阳升而作云。以阴降而为雨。雷雨之德。恩威并施。物类之生。动定咸顺。而以离火之照。天日之明。蒸于下。而成云雨之源。蕴于外。而成生化之本。文章覃被。光辉无限。合以为丰。乃见阳德之大。天道之尊。上天好生。必因于日之光明。雨之润泽。丰实备之。故名曰丰。昭其大也。震主东方甲乙木。令盛于春。离主南方丙丁火。德敷于夏。春夏之候。万物同荣。木火之功。天地同盛。此为德者至矣。为用者普矣。生之育之。成之长之。发扬光大。笃实充盈。秀于时为华。长于地为实。华实并茂。生成莫京。此丰之彖辞首称为亨。言亨于一切。达于天下。本乾坤四德之二。合乎夏令。契乎人文。昭于物华。着于帝德。夏由春来。长自生始。离在内。则光明中蕴而不露。震在外。则动作普及而无偏。此亨也。顺夫时。宜乎地。盛于物。及诸人。天地人物。四者无不充盈。无不发育。无不华实。无不发皇。此所以为丰。而协于亨。如人之有礼。着其威仪。显其尊贵。昭其容止。齐其志趣。雍容盛大。惟美惟备。趋跄进退。有节有度。故四德之亨。为嘉会之象。文明中道。光辉内含。振作之以行于天下。鼓舞之以被于四海。此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为人道之至者。而丰象之。故独以亨称。盖物不丰者。礼不备。德不大者。仪不文。时不宜者。行不尊严。位不当者。制不合度。故中庸曰待其人而后行。人也者。时也位也。时位者。德也道也。散之万物为功用。归于一心为道德。故丰者备也。如年之大有。为丰登。物之富积。为丰盈。皆盛也广也。以木火之德。春夏之时。乃克致之。天所予也。帝所赋也。在天曰帝。在人曰王。故曰王假之。假犹借也。假借之者。乘时之用。当阳之道。不必久也。久假不归。将失其天。故天之假。以时也。丰之为丰。王之所以得诸天。而畀之民。亨诸时。而予诸物。其行虽若假。在权则无伪。以时之所合。而心之所承。心承于天志成于物。则丰可勿忧矣。盖丰物者多忧。丰于财者。忧其聚散。盛于食者。忧其耗费。厚藏着忧盗。怀珍者忧夺。推之于位。高则忧危。大则忧败。推之于事。顺利忧其逆。常则忧其变。故有丰者皆有忧。而今称勿忧。以其得王所假也。得王者得天。得天者得时。时者天之宝。王之珍。一切功业之所贵也。故彖辞曰宜日中。明时也。时以日之中。则用亦当日之午。物以日中。为生育之极时。事以日中。为发达之极也。非必限于日之午也。以日午为日光最盛。德用最明。则凡当其最盛最明者。皆日中也。皆亨而勿忧之时。皆王所假借。天所赋予。过此则不然矣。故勿忧二字。与宜日中紧接。以此时此位。不可失也。先此时者不及。后此时者太过。皆失也。失中也。故日中中字最要。日以中天为光明。人以中行为正大。此丰之勿忧。本于中道也。失中则不亨而有忧。此与归妹之尚昏者恰反。时各有合。合于朝者戾于夕。合于夜者戾于明。此天所限。而丰则宜日中。明其道之必重光明。行之必取正大。不得尚暗昧之为。偏颇之志。以成木火通明之德。孚震离合同之道。不得有违于日中之时耳。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丰之为义大也。易之称大。皆指阳得时言。故临为大。是其明例。丰之为大。亦犹是义。而丰与临异。临以两阳起于地下。日益发扬。其道甚远。而丰阳虽在初爻。得其本。而隔以二爻之阴。惟三四两阳亘于中。为阳正盛之象。而四爻已达外卦。上蔽两阴。其行颇促。故彖辞以日中明其用。言丰之大。仅就两阳在三四爻言。如日之方中。故称大也。若依临卦之例。则临为自下始。有其本。而丰则由下以间达于中爻。得其中。临由初二达乎五上。前途远大。而丰自三四望于上爻。前行短促。故临犹朝日之初升。而丰则午日之易昃。是以临之大。洵大且远。丰之大。大而不远。为时甚暂。此其异也。丰以离日之明。合震雷之动。卦自初始。是内明而外动。始明而终动。故曰明而动。离震之合德也。离之象火与日。在下为火。在空为日。则此明字。日之光也。震原为木。而在上为雷。雷发于云中。虽可为霖雨。以成生化之功。亦可蔽日光。以阻离明之用。此处就当时言。则明于下者。动于上。生于始者。育于后。温热之力见于日。润泽之功本于雷。震离之契。生化必宏。故占亨。以见效也。而必孚于春夏之时。若乖其时。皆失其用。如秋日非不烈也。而非生物之时。冬雷非不威也。而非震动之际。则不得名为丰。以无生物育物之效。且或反为灾害焉。故丰者时为之。雷火之合卦。尚有噬嗑。与丰同体。而易其上下。其德亦殊。盖噬嗑内动外明。阳虽得始。而阻于中爻。九四六三。反于既济。故不得称大。以生育之力不显也。然震男离女。男以下女。如泽山咸。阳起于下。正应于上。初上两阳。中含九四。如颐中有物。故以噬嗑名。言得食也。食必有合。合者可食。不合则食为害。此食与合一义而二用也。丰以离居震之下。反其求食之情。非复颐中含物之象。阳盛于中。乃见丰大之用。二五正位皆柔。刚不得主。乃代之以阴。是即假也。王位在五。而假之于坤。以干飞龙在天之位。而假成坤黄裳元吉之情。此文明内含。光辉足式。有其道也。王何以假借予其权。俾成其用。此志在大其道。刚而用柔。尊而自卑。皆欲成其大。原君子克己之行。故释曰。尚大也。尚犹愿也。向往也。心之所之。思之所至。以大为愿。而不惜假以予人也。天之主宰。功不自居。而假于日。日代天明。故天不明。此后天离代干。而六五乃代九五以履帝位。王自愿假之。则六五非僭窃者。上之所愿。而非臣下所攘。始孚明动之道。而有丰大之称。故尚大者。王之志。即天之道。天之道。即时之宜。主不自尊。以时畀诸日。干不自主。以位畀诸离。故上之震。长子主器者也。而至成离中女之德。是以二与五皆柔。初与四皆刚。上下相协。一刚一柔。刚皆自下。此所以谓之假。自上位言。为假。自下位言。为得所凭藉。以乘时履位。有可为者。王假之之力也。如日中天。居天之中。得凭天之覆。有其高明也。而高明之德。一时之情。在天中所凭藉者。不可久假。故日至天中必昃。昃则非丰矣。如三四两阳失位。即非日中之象矣。以日中之易昃。则承王假者一时之功。时既难久。必自多忧。是以丰于前者啬于后。大于始者弱于终。全卦中互大过。本末皆弱而成过。过犹不及。为失时也。然当时则喜。故曰勿忧。但日中以两阳亘于天中。宜照临天下。其时至当。其用至充。此丰之为义。必本中爻之阳。如日之当空。无不照也。日之为行有其度。况合至动之震乎。行行不已。则不可久居于空。动作不息。则易致移改其位。此丰于日中者。循至将偏于西。天道无不变也。当其至盛。即其衰时。达于极丰。即其啬始。故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不可满也。满反为亏。不可过也。过反不及。互为因果而相往来。不可避免者也。故天道常虚。人道常谦。德重于柔。物贵于让。是圣人之道。闇然而日章。恶其明也。丰之日中。明则明矣。而不有明者继之。如月之至望。盈则盈矣。而有食者继之。食与蚀同。亏也。非专指月食。而月食亦必在其至圆时。可见天地盈虚。及时消息。不可易也。日中之丰。即已兆其昃之啬。日午之明。即已知其晡之暗。此明入地中。为明夷。日夜往来。不可息也。天地尚如此。不能违其盈虚之时。而况人乎。而况鬼神乎。盖甚言其不可久也。以人小而鬼神虚渺。更不及天地之大且明显者。何堪常丰而不变哉。

 

宗主附注

释彖辞。引申彖辞之义。而其旨在明天道以位人道。仍与各卦同。以彖辞宜日中三字。为天道。而推之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则示天道不常。人事亦随之多变。一盈一虚。一消一息。互为因果。相与起伏。天地尚不能违。而况人乎。且由人更进一层。曰。况于鬼神乎。以人近而鬼神远。人显而鬼神隐。近者尚不可知。远者更莫测矣。显者尚不明睹。隐者更难明矣。是以丰之为丰。能有几时。大之为大。能续几世。时世之变。有如岁序。冬夏寒暑。辗转迁移。若以夏语冬。视寒如暑。非病即颠。而能应乎常变。适于功用哉。故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坤履霜坚冰至。离。日昃之离。皆极言其时不可留。德不可久。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之言。深晰此理。故丰之宜日中者。已明示凡非日中皆不宜。而日中果能几时。况愈至中。愈易偏。愈当盛。愈易衰。日中之时。时也。而时不居。此有日中。即有日昃。暑炎之势。势也。而势不久。此有炎暑。即有秋凉。世人只知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则何贵乎易。易者明变易为重。故于常变之道。盈虚消息之数。屡屡言之矣。而人不省。安望其有丰功大集垂于久远乎。丰卦以二阳在中。如日中天。前阻两阴。其进至促。故释文以日中则昃为解。亦本象立辞之旨。日月皆有明晦之殊。全偏之异。其为用亦随之不同。故曰垂象示明。莫大乎日月。明者德之昭。功之着也。丰以雷日相倚。雷由云生。云乃蔽日。是其象已非久而远者。而在卦用言。雷日不同时并见。故象称雷电。电亦火也。在雷两时而见火者。惟电为明。此噬嗑与丰。皆称电不称日。不过离固有日之象。苟雨散云消。日自现于天空。而云起雷行亦。必日之所蒸也。此讲义重日。与彖辞宜日中相应。盖若取雷电。而不及日。则何限于日中哉。朝夕夜间。何不可见其德用。且暗夜电光尤明。言声尤震。其威仪光采。较日中有过之。今称宜日中者。指日之光热及其功用言。以日力蒸地上之水。必其正照之时。而雷雨之成用。即自日中之化育来。此处不可过泥。泥则徒得其偏。而失其全。以丰为大。而两阳在中。是日中之象。而非电火之一闪即逝者可喻也。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宣圣讲义

此丰卦全体象辞。申释彖辞之义。明人道也。彖以丰之大用在时。时丰则丰。时啬则啬。天地尚与时消息。则渺小如人者。虚飘如鬼神者。能不随时以行哉。人在天地间。自顺天地之数而迁移。鬼神在灵界。上属于天。下属于地。中属诸人。皆有灵而无形。有名而无迹。则其感应天地之变。随和时势之移。更较人与物为捷为敏。此天地之灵。自鬼神见之。天地之变。亦自鬼神征之。虽虚而难察。飘而莫定。其气之与数相应。其德之与理相通。实为两间之至者。丰以时为消息。则鬼神先时而知。人虽不及鬼神之灵。而形显迹着。所感召者。易见易闻。所影响者。无方无位。则如四时之序。九洲之士。莫不身历而亲履之。耳听而目存之。其常其变。何暂何久。皆不得违于天时。戾于气数。则丰之有啬。大之有弱。何非时为之哉。何可更易其数哉。故宜日中者。丰之时。而日中则昃。亦丰之时。明其时。自明其用矣。皆由卦德言。丰两阳亘于中爻。如日中天。是合震离而一之也。若分其上下。而求其所合之情言。则上为震。雷也。下为离。非火非日。而为电也。因雷电可同时显其用。而雷与日则不可也。雷电可相资大其威。而雷与日则不得也。以雷行于云。云反足蔽日之明。日昭其炎威。而雷不能发声于青天之际。此两者之象。必取雷与电。而不及曰与噬嗑同。噬嗑亦以雷电同称。彖辞则曰动而明。因震在下。离在上。已如天雨雷鸣于空。电闪于远。声行缓。则近者能闻。光行速。则远者亦见。电之与雷。虽为二名。实出一气。声谓之雷。光谓之电。有其一。必有其二。见光而未闻雷者。其地远耳。故雷电之合。乃阳气之行于阴中。初非如水与火之异也。而震木也。离火也。木火同德。如烧薪燎草。皆相需成用。无木即无火。是与雷电一气相生者。有类似。视其所在以辨之。或曰木火。或曰雷电。推之或雷与火。木与日。亦原可通。惟在噬嗑与丰。则以称雷电。较孚于象耳。雷电皆至者。以声光并显。耳目咸知。是指近者言。若噬嗑无皆至二字。是不必限于近者。以震近而离远耳。丰则离内震外。光近而声远。今既闻其声。自早见其光。卦两阳在阴中。而当中爻。声光发于天之中。如日中天。则耳能闻。目能见。非远地也。雷电皆至。可见天威咫尺。天显威于雷电。人致威于刑罚。故人道师丰。而以折狱致刑。亦昭其威。使民有畏也。书曰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畏威怀德。为政之功用。赏与罚之谓也。而罚必重于赏。为劝善惩恶。以刑惟严。刑之不乖。治乃自固。人民所以生存安乐者。赖明刑以遏其欲心。此中古之治。不废刑律。且必尊严。刑虽必重。而行之以慎。不故出故入。则刑得其效。此帝尧之圣。不能废皋陶之官。而明慎之言。载刊于唐虞之史也。在噬嗑卦。亦曰利用狱。君子以明罚敕法。与丰之义大同。皆本天之明威。而成民之明威也。盖噬嗑为得食之象。有食必有争。有争必有讼。此狱之利用。罚法之必明也。丰则以丰大之象。如丰年当有之时。物丰易启争。厚藏易致盗。财多易相夺。大利易为恶。此因时制宜。亦必先折狱致刑。如天之雷电昭其威也。折狱者听讼之事。与讼卦有关。致刑者罚罪之事。与噬嗑相应。而皆本于大学格致之道。为欲民物之安。必先得其情。欲财用之丰。必先正其序。欲功业之大。必先有其赏罚。古今不易者也丰以丰有而大成为志。则折狱致刑。势在必先。而噬嗑虽明罚敕法。尚未实用。丰则旨在执行。以噬嗑近于细行。而丰则关于大事。噬嗑拟于初发。而丰则近于将成。故噬嗑明之敕之。不过示其有法。而丰则折之致之。是已见诸实施。此一始一终。一细一大。有不同也。由丰之盛。若夏之时。而夏后有秋。秋收为丰年之时。故刑人者必于秋。顺天时肃杀之令也。以天之威继其恩。则人之刑继其养。其道一也。雷电为威。雨泽为恩。恩威同着。天之道也。丰于物以足其养。明于刑以昭其罚。养罚并尊。人之道也。读者勿泥其辞可也。

 

宗主附注

丰为物之丰盈。而与大有略异。大有者。已有之象。言人皆富有也。丰者。丰盛之象。言物自丰盈也。物之丰盈。不必人皆富有。为其难均一也。均无贫。惟大有以火天相合。能均之。不均则争。此丰以雷火相配。而有猜忌也。故丰近于噬嗑。人急求食为噬嗑。既求之急。可见其原空乏。而非饱饫。此民贫之象。丰者天所予。而人不能平之。故多争而狱兴。有如讼。此君子以丰而折狱致刑。明为平其不平。均其不均。以遏止争讼。故与噬嗑利用狱者大同。皆人道之失也。而与大小畜有类似。却近于大有者也。大小畜亦以物之畜积为义。有如富者多积财物。亦不必人人皆然。既不能尽致之平均。则物有聚或散。多者自多。寡者自寡。此畜积为富有也。富于其一。贫于其他。则不得不妒忌。如夫妻反目。同室尚不免有诟谇之声。富以其邻。比居尚不免有羡妒之志。此由大畜辞言之。见其关于财物。不宜偏属于一人。亦以其不平不均。有悖天道。而与大有既异。与泰尤乖。泰为太平。物无所畜。而人亦无贫。故曰不富以其邻。言邻皆不富。我何独富。而不富。非贫也。惟不富耳。不富于一家。即分配于大众。此不富亦不贫也。均之至也。平之至也。以地天交泰。阴阳平均。互相衔接。止于太和。为道之至。而孚于天者。小畜则不及之。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宣圣讲义

此丰卦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而与九四应。重刚不协。以下卦离。上卦震。皆阳在下。阳志于外。刚主于升。分上下言。初九之进为六二。九四之进为六五。皆刚与柔接。一阴一阳。求其近配而有合。此初四爻皆有遇也。遇。合之谓也。初九所遇者为六二。在内之中。秉坤之正。是能匹配而居正位。是为主也。故称遇其配主。与九四之遇其夷主者不同。配者匹配。夷者平等。义虽近似。而一为正位得时。有支配之权。一为失正违用。如芟夷之象。夷与中正反。即失干九五之位。反就于坤黄裳之占。裳者下衣。黄者正色。正色而屈于下衣。是耻辱也。以非坤之象。而窃坤之用。所谓夷狄之道。非纲纪之正。故称夷主。君如四夷之君耳。而六二则孚于坤正。有其安贞之德。达其覆载之功。此初九得其主矣。故称配主。俗以名实相副为配。如称人曰配有此。讥人曰不配有之。配即孚也。合于所称。得其实用。而有主持之权。派遣之命。犹昔刑人发配。必自上命之。且配者。亦必有其同等。如人之偶曰配。言相匹配。而得协和。尊其位。重其命。有为之匹者。以丰象重刑狱。则配字实含有配遣之义。亦如罪人妻女。交官择配。是其一例。初九原勿用之地。而得其主为配。以与之合。言虽在下。仍有求于派遣之情。虽勿用仍有希于配达之效。凡以上命为分派者皆配也。初九听命于六二。不得自专。以刚从柔。而外无应援。以下求上。而中难坚拔。此不得不俯就配主之命也。丰原盛大之象。而初犹幼稚之时。离火始燃。光华初见。所占不大。所持不久。故曰虽旬无咎。言仅保旬日而已。旬十日。丰如日中易昃。过其时则有咎。虽字已明旬外有灾。如日不得永在中天而不昃也。往为前进。有尚者。有所希冀。求其高尚也。初九志在外。企于升。故辞如此。有尚有字。言可有而已。且文意承上句来。亦可谓前进尚有咎。盖以初九之遇。非果真主。虽有内卦正位。而非得时之君。此惟能保其旬日无咎。而旬外有灾。初固求进。终仍有咎。是深戒其勿贪往也。以得时则有功。失势则有咎。咎与功在初固未定。应视其以后变化。如慎于所往。而凛然于配主之威严。则或有所慕。如轻于其进。而傲然于平等之思念。则将有其灾。此初九之辞。不即断其为吉为凶也。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仅云旬无咎。则可推知所保者旬日。若过旬日。则有灾咎。亦初九刚无所应。下而求升。所持难恒。其害在后。戒占者知配主之遇。非得时也。如睽遇主于巷。亦非正道。不正之遇。其合不久。终必乖离。离本包附丽与分离二义。初九之离。即初附而终分。始免咎而后有灾。以丰志大。不甘屈辱。急图升进。而厄于势位。戾于时宜。外无其援。中失其守。故不克久。而所保止旬日而已。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宣圣讲义

此丰六二爻辞也。六二离之中爻。亦其重要之爻。而为内卦正位。坤之德用所寄也。离为两阳一阴。阴在中。而主二阳。如人之目。精睛之象。阳中之阴。为神水所存。照明一切。为视物之主。乃秉坤元之德。安贞之道。纯阴之精。实为生化之宰。而象取日。言离得坤之精。含章可贞。光明焕发。以成后天生化之源。此离中爻。即坤大用所见之位。丰以离主全卦。则其大用亦昭于六二。虽全卦正位在五爻。而二五正应。以共成文明之德。今上为震而非离。原有异。却以六五故。亦与离同。是犹明两作离。为明视之本。生育之根。故爻辞称丰其蔀。蔀草也。如茅如苇。俗多取以覆屋。故称贫户曰蔀屋。即茅舍之意。上古无砖瓦。屋室皆编蔀以为覆。媥荆以为墙。后世易以砖瓦。而贫者仍其旧。是以称蔀屋为贫者之居。非古也。蔀茅易长。乘时发育。便于包覆之用。得之既易。用之又便。能蔽风雨。遮日光。是犹茅菒之利。泰否称白茅。此称蔀。其意甚近。皆取易生易茂之物。多功而少害。捷取而适用。为凡民之利。亦足昭天道好生之心。明日光发育之德。功及于天下而无劳。利泽于民生而无费。且繁滋蔓延。有日之照临。雷雨之润泽。无不生。无不茂者。物之生易而茂盛者。正孚于丰盈之义。五谷盛收曰丰年。原亦草也。而蔀又较五縠易得易用。不劳而获。不费而成。敝则易之。阙则补之。编葺不难。败旧不惜。是以取以为喻。可见天之生物不择。日之育物不私。愈贱者用愈宏。愈多者功愈溥。故蔀茅之属。皆人生不可少者。其丰也。即其功。其盛也。即其利。蔀茅之功利。即天日之德用。天日之裁培。即人民之福利。此离秉坤厚载之德。而施及诸人物者也。日中见斗者。日不明也。如云雾蔽障。天日晦明。则斗见。又如日之食。亦见斗。斗为星之大而易知者。本不宜于日中见。今乃以日失其光明而斗见。此反常也。以六二阴盛。固由云雨之泽。以丰其蔀。而以光明之晦。乃见其斗。斗固星名。又可象量器之斗。亦可推为器物之斗。凡有柄有勺者。皆斗之类。如水斗酒斗。日中之斗。固指星。而推其意。则可包人之失明。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用其量出为入之斗。利人之不知。而为欺伪之行。乘时之多晦。而有利己之志。盖斗之大用。将以平人之私。正人之伪。人而无私伪。则可不用。世之奸巧者。更以斗取利。吝其出而减其量。贪其入而加其容。此斗亦为害人之具。于日中见之。岂非阴昧之行乎。又有乘物力之艰。而规规于升斗之争。因粮米之贵。而悻悻于斗杓之利。是与闭耀与同。谋财者类。皆斗之咎也。六二之见斗。实宜预防之。以阳中有阴。而志于进。故求往而得疑疾。疑由阴阳争。如坤之阴疑于阳必战也。因疑而成病。亦心疾也。六二之象。如人之心。天之为日。人之为心。心有暗昧。则疑生焉。日有晦明。则斗见焉。故疑与斗有相应。发于恐惧。根于忧虞。皆不光明坦白之象。故斗亦可推作战栗抖搂讲。言心疑。则身颤动而莫定也。然以六二得中。与刚有孚。而能发育之。光大之。是以占吉。发若者。其志颇大。其情甚热。如火之发。如物之育。亦与丰其蔀应。蔀之发育。以阴阳之孚。事功之发达。亦刚柔之济。此其志能相信。而心有所尚。与初之有尚相同。则六二之柔。得两刚以孚而共发之。如日光之照。雨泽之润。相济成用。则蔀以发若。不孚不济。则反害之。何语于丰。此吉占由有孚得。而疑疾亦由有孚除。与大畜遇雨之吉正同。

 

宗主附注

丰卦以离日为主。以进在下。凡卦之下。皆可主全体。言如草木之根。堂室之础。必自此始也。下卦以初爻为始。初又根之根。础之础。虽勿用。亦关重大。刚初者阳得本。柔初者阳失协。皆以阳言。不及阴者。阳升阴降。阴自上下为顺也。然卦皆自下上。故有阳顺行阴逆行之称。言初为阳者。其升自顺。初为阴者。其进为逆。逆者反也。反其常道也。以阴自上而下为常道。今反自下上。是变降为升。岂非逆乎。如水逆流。必由于外力之驱使。如风之激。如人之堵。为逆水之性以成其用而已。故阳者上行为顺。下行为逆。阴者下行为顺。上行为逆。阳象火。其性炎上。阴象水。其性润下。此合五行之数。亦有顺逆之分。卦不必皆顺或皆逆。则视爻为断。而爻以初为本。亦犹卦以下为主。如归妹下为兑。故少女主全卦。丰则下为离。故日与火或电主全卦。其上之震。不得不随之。此归妹以兄从妹。而丰以雷从电也。从者为后。故下为主。犹君臣主仆之类。丰以离主。故爻多指日言。以日为离之象。而分别言之。当取日。若合言之。则如象辞称雷电。电能同雷行。日不得与雷合也。今讲各爻。乃分上下各尽其用。则以日为象。不取电。亦不称火。非与象辞异。乃易例之大凡。有分合两讲。即因有主从两用。丰以日主大用。而雷不过从之。如日后有雷雨而已。雷雨之来。原由日之蒸化。此亦如臣之听命于君。仆之顺事其主。不得先之也。丰既先日。则凡有象。皆由日中见之。此爻辞有见斗见沫之谓。明其行为害。感日当之。亦犹初爻之过旬灾也。旬者。日之积。以天上之日。成人间之日。日行一周而一日始终。则日中。即一日之中。日之积。即日之丰盈。亦犹日在天中。其光热倍于平时。旬日之功用。亦什倍于一日。然不可过。过旬则不复如旬中之丰盈。正如日昃。则不能如日中之光热也。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爻辞。前后之意有殊。前称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是不利也。后云有孚发若。又占吉。人或不明。故申言之。六二以一阴在两阳中。原无大用之时。而以居内中爻。得坤正位。则孚于安贞之德。是以初不利而终占吉。且吉字贯全爻言。而实则由有孚来。故释文但揭有孚发若一语释之。盖六二离之要位。阴以少而贵。居中以御外。秉柔以济刚。此其德在孚。孚者如鸟之孵雏。必雌雄同功。而雌则任其孵化之劳。离之六二。亦以孚于两阳。而独任其生成之德。故曰有孚发若。言有孚以信于志。而发育以尽其德。此柔之本志。即坤顺承代终之志也。六二之日中见斗。与九四微异。以九四刚爻。六二为柔。本阴暗之象。蔽晦之时。日之不明。宜也。九四刚爻。而亦不明。是日之失德。非云雷之咎。故释称其幽暗不明。六二以日之蔽明。如黑雾之障。九四以日之失明。如日之食。此所异也。而其害亦有别。故六二虽得疑疾。而仍有孚。虽往不利。而终占吉。则本离之德。离自能明。虽一时之疑。不伤其后来之视。正如火泽睽之遇雨则吉。群疑亡也。睽由骛视而一时不明。正如日之因云蔽。苟云已作雨。顷即复于清明。岂非其障已去之象。亦如惊疑者。既分明真相。自无可疑也。丰之六二有孚发若。亦以得雷雨之后。日当复出。斗亦不见。若人目瞀既去。疑疾自解。更何忧虑。故疑疾生于心。而发于目。人之目即天之日。日中见斗。犹目中生翳。皆障也。而以其孚。启发其心。遂除去其疑。此所以终吉。释文所称。与大有六五正同。大有六五亦离中爻。与睽之上为离卦正同。大有释文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亦言六五能与阳孚而相信。以启发其心志。不复忧疑。大有交如。与此发若。亦有通义。交者交和。发者启发。皆沟通也。不通则不交。不交则不和。不和则不发。交与发原相应。而如字与若字意义亦同。与干夕惕若近似。而在离六五。尤多用若字。皆示其疑似未定之义。与大有六五交如威如。两用如字一例。后天离居干位。日代天明。其德至昭。其行至速。昭则易晦。速则易变。故不能定其象。则以如若字称之。言当其时则然。过其时则否。如日中易昃。昃与日中已大不同。故变化甚迅且甚多也。凡占得离者皆然。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宣圣讲义

此丰九三爻辞也。九三离之终。中爻之始。刚爻刚位。为阳之盛。丰之宜日中者。即以九三九四阳亘于中也。阳之旺。如日之中。而其德用。如物之茂。物之生育。必以春时。得日之温和。雨之沛泽。以发育之。荣养之。而后茂盛繁滋。此即天之生物。必假日与雨泽。以致其用。成其德。故九三称丰其沛。言雨泽之沛丰。多而生物亦随之丰满。与六二之丰其蔀者德较广。用愈大。不独草也。凡有生者。皆沾其泽。此所以称沛。不限于一草一木。亦不限于何类也。九三人爻。人道之始。人生所需。亦有赖于泽之下沛。人民之生育。尤有望于恩泽之普沛。经而丰。可见其生之盛。亦即在上者恩泽之周。而沛字又兼有肺字之义。人身之要藏。肺为最上。肺主气。而沛其津液。化其水。达其胫脉。通其水道。此亦如天之云雨。有恩泽沛施之功。日中见沫。沫者涎沫也。水成聚而为沫。亦犹泽也。云之为雨。泽之大者。露之成珠。泽之小者。雨露者。皆泽之下施。生生之源。不可少者。而日中见沫。为日蒸化之功。若由日言。反害其明。而由生言。则宏其德。故见沫非咎。不过日中非其时。易有咎。凡日之象。皆可视为人之目。故目中见沫。亦犹日中见泪。目字从日加一。正以象日。人之目中。无故不得有所见。见沫者。亦足蔽其明。是沫字。亦可作昧字讲。有所昧也。明之有蔽。则视之有亏。则动作不利。而动作先需其右肱。以不明而折其右肱。乃失其臂助。人之手足。为一切动作所资。而右尤要。右肱之折。所损大矣。既昧其目。又折其肱。可见九三之灾。不克守干惕之训。而于重刚失中之咎。如人刚愎自用。偏激求逞。其害不旋踵。与初之过旬灾。又有甚焉。而爻辞无咎者。乃自作之孽。无可咎也。若果天之所为。则亦可免于咎。以天方丰沛其泽。当不忍下民之苦。则虽见沫。终复其明。折肱终成其用。此丰之本志。将以达其盛大之功也。然天道不常。人情不悔。九三虽无咎。至所应上六。则占无人之凶。是不独不明。将无所见。不独折肱。将亡其身。其害可胜言哉。九三与上六。一刚一柔。原得其济。而九三过于自用。乃逢其灾。此干九三以朝干夕惕。惇惇致其训诫也。惜世人占九三者。多忽之。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中爻之始。人爻之一。重在人道。易以人顺天为训。则凡天道之乖。即人事之戾。天时之不利。即人事之失宜。九三丰而为沛。虽有泽沛之象。而被其泽者。非如五谷之能生人。非如要材之能利民。既未及所沛者之为重要生物。则可见其所成者。亦非属于大事。大事者。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则祭祀之诚。一则民土之卫。一为国之生存。一为邦之保障。不可忽者。故称大事。今九三所丰。不关于祭时。不属于军事。则犹初四爻之蔀。其为用亦渺小矣。虽沛有雨泽沛施象。恩德普及。而亦寻常之行耳。难语于祀戎之备也。此与遯九三同义。而与贲旅亦相似。皆琐细之功。平庸之用。不足为丰之大者。丰而不及于大。必时之有未宜。丰者天也。事者人也。天不丰于重物。人亦难用于大事。时也位也。以九三重刚失中。而与九四不协。失中为过。不协为孤。过则易干其灾。孤则寡得其助。此不可大事。乃明戒人之自慎。而若忽焉。贪于前。罔恤其后。志于得。罔顾其危。不审于时行。而贸然图进。不辨于所备。而悻然求逞。则其必有折伤。已可知矣。故爻辞继曰折其右肱。右肱者。人身要体。为动作之需。执时之本。不可折也。而竟折之。将何为哉。失其利便之器官。犹丧其匡助之同类。如人一身。而失右手。生活必有所限。况他求乎。故曰臂助。言其相依甚切。如左右手之相助也。失其右手。所余之左手。亦无力可为。虽未折。亦无用。故曰终不可用。以九三妄行。昧于时位。违于天人。乃获此灾。则无咎。乃言无所咎也。丰志于大。故易于贪妄之害。况九三过刚而无所济。独行而不知悔。折在右肱。犹小焉者。盖利则难大。祸则难小。理数然也。右肱之折。将且亡其生。不用之余。将或损其命。此九三惟有自反于干惕。以求其免咎。苟不早悛。离震之间。不得进已。火木之功固大。其害亦丰。以九三兑与巽之中爻。顺于柔则悦。本于刚则伤。两阳困两阴间。此其为日中见蔽晦之象。无论为斗为沫。失明一也。失明而图大功。有蔽而希大用。其祸可胜言哉。

 

宗主附注

九三爻辞丰其沛。沛字。一说水草为沛。又凡如水之流沛者。皆曰沛。而柔草风糜。亦若流泽之沛。故沛与芾亦相通。如诗蔽芾甘棠。言其叶之披覆。犹雨之沛然下垂。推之旌旆之旆。何莫非垂沛之意。皆取其自上而下。流沛如水。则恩泽之沛。正沛字义中所应有。九三之丰其沛。实以雨泽下施为主义。而赅一切垂覆言。所沛者丰。所覆者众。此九三刚德。秉离日之化。承雷雨之施。乃有之耳。日中见沫。沫字于与沬字通。沬为微明。又斗星中之光晦不明者。亦名沬。而水流成聚曰沬。浮沤流沫。亦从沛字来。水沛而后见沤。露凝而后成沬。皆自上施下之泽。以九三九四六五互兑。卦兑为泽。又主口舌口涎亦沫也。而九三从六二日中见斗来。实指暗昧者多。昧沫一义。如昧爽。即微明也。日中不得见之。见则可知日之蔽晦。云雾之垂。如草木之覆其叶。推之人道。则为目之生翳。有所障也。目不能视。则手足无所审。而有折伤之虞。此折其右肱。固由刚过易折。实亦蔽晦致伤。动作必主于心。目之视。手之持。皆心之命。九三听命于五。五为柔。故心为之病。亦如六三得疑疾也。六二在中。故病生于心。九三在外。故灾见于目与手。为病异。而所以病则同。六二得中。故占吉。以其有孚。九三失中。故有咎。以其未慎。此夫子戒以必遵干惕之训。方免于晦折之灾。以日中而有眚。则有同于明夷。以右肱至利便而有折伤。则有类于睽。以皆离之失也。失者过也。因丰中互大过。故各爻不免于害。阳过曰大。过阳盛而后过。于人为刚惕贾祸。于物为多聚招灾。故卦名丰。言物众而用不当。人强而行过中。则虽独丰。何以免咎。此爻辞辄责其未能干惕也。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宣圣讲义

此丰九四爻辞也。九四上卦之始。为震之初。即其主爻。而与九三同为中爻。重刚不协。以九三言。合乎既济与泰。而九四则同于未济与否。此九四之刚不当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二多誉。四多惧。故二爻之辞与四大同。而所占有异。即二得正。四失中也。然九四以与六五近。如初九之于六二。有相得之情。虽上下不得其应。而有其比邻可亲。此初与四。皆有遇主之辞。且占吉也。丰其蔀。日中见斗。义见六二爻讲解。以九四虽刚而失中。与六二之得正而为柔者。其蔽正同。故所丰者蔀草而已。较九三之沛。为不及矣。蔀生而贱。虽丰不足大用。日中本不当有所见。今以蔽晦而见斗。是失其光明。天下同为暗昧。六二如云雾之障。九四如日之食。其不明一也。而九四为过刚。非如六二本为柔爻。阴柔暗昧。时地所为。九四刚爻。而阳光被夺。蔽晦已甚。则天下同有幽昧之伤。日中见之。所谓昼晦也。日中而见所不当见。其为灾眚可知。然爻辞不言凶。且有遇主之吉者。以天灾不常。犹可避也。日月之食。日月之灾。天下虽同晦。而非无可趋避者。如夜之暗。有灯烛以继其明。则晦亦何所害。所兆在大事。而非关乎人民日用。故不言凶。且以九四进于六五。得其下交。故反占遇主之吉。可见刚之贵得柔也。遇其夷主。与初爻遇其配主。皆指有所合。初合于六二。四合于六五。二五皆正位。故以主称。而六二在内。与初同隶。易于匹配。故曰配主。六五在外。而反刚为柔。失其正位之德。不似六二之协乎坤贞。故曰夷主。夷者平等。芟夷也。伤也。有所削减也。如古称外邦日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四夷。如华夷。即中外也。夷虽不必属于外国。而非堂皇正大之称。犹中国边远。亦以夷称。谓其不得与中原齐也。九四柔履正位。象夷狄之君。或者女后。臣下摄政之主。故曰夷。言犹与人民平等。而较帝王减降也。以九四刚而遇柔。下而得上。如强臣见宠于弱君。疆镇有得于邻主。则其志不坚。其心易外。此占吉由于动变来。动变则重刚反柔。失中反正。多惧反安。不用反昭。此所以反占吉也。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宣圣讲义

此坤释爻辞之义也。前四句为合六二爻辞释之。而不在六二。却在九四者。亦以六二得正位。孚于安贞之德。虽有丰蔀见斗之象。究未戾于丰之大用。九四则以刚之失中。外而难退。其所遭之蔽晦。不得即复其光明。故特释之。言丰其蔀。不及他良材者。由九四位之不当。与六二之情不同。六二有其位。而所丰止于蔀者。一则柔之为德不大。一则在下尚属德之初试。则虽先丰其蔀。将来或推至其他。而同丰焉。此初二丰蔀之后。即有九三丰沛之辞。可见天之所丰。正不止于蔀。且必由丰而沛施无穷。故六二释文无贬辞。而九四则竟以位之不当。明其用之有限。不复期其更大其用。广其德也。九四在外。外以内为志。与内以外为志者恰反。刚而求其降。正与柔而望其升。皆逆也。逆则无功。而六二之能进于九三。以大其所丰者。实本卦之例。由下而上。本乎自然也。今九四重在下应于初。而两刚不协。此虽逆行。亦将无成。故释以不当位也。日中见斗。六二以柔在下。犹易复其光明。九四以刚在下。则难即返其本象。此释文称其幽不明。言其为蔽晦所困。而不复其光辉。则宜是日中之变耳。以九四乃震主爻。震雷之动。必云雨之时。震动而雷电行速。变化至易。此不明由于天之变。即目之眚。日失其明。物遭其灾。则幽不明者。包一切言。皆幽暗不得光明也。六二离之中爻。原有光明之德。虽见斗。一时之障而已。而九四震雷之用。虽有电火之光。而非天日之明。此明亦幽也。幽者如长夜。如暗室。如地下之灾。如冥间之情。暗昧不睹光明也。推之凡蔽晦抑塞。郁郁久居幽昧。不得光明。行同长夜。无所视睹者。皆九四之象。以丰而即于幽昧。以大而失其光明。则所用反非所志。所成反为其害。虽丰何足贵哉。故丰止于蔀。其德已细。而日中竟幽昧。其道已违。九四之占。实丰之失。占者得之。宜自慎耳。然以震为动。德重行。果顺之。亦有遇而占吉。是贵在能应变也。故释遇其夷主吉。为行之宜。行而后得有合。行而后占吉。此震之用。有与离丽相违。而与分离有契。九三九四。重阳相接。志在上行。不恤其过。故虽不明。而无大用。却有遇合之吉也。不过九四刚过。正与九三互成大过中爻。刚过易折。亦如九三折其右肱。三折其手。四失其明。其损相类。失明者无目也。九三见沫。为目之病。九四不明。为目之盲。是三犹可视。四已失所睹。虽欲不行。不可得也。以行而出于暗昧。达于光明。则仍有其视力。而可遇其外主也。丰之为丰。本离之明。合震之动。方成其用。今不得其明。惟顺以动。动而后复于明。此释文以行字。明爻辞遇主占吉之由来。不速行。则终自困而已。何望其吉哉。九四与六二。刚柔异道。六二宜守。九四宜行。此坤与干之别也。干九四亦以跃渊无咎。贵在顺时以动。动而上者时之宜。动而下者位之适。震前为柔。而六五得正。故宜于行进。进则可与六五合。行则可离九三灾。此爻辞释以遇其夷主吉。使占得者速行耳。则如斗杓之所指。为方之利。指示人之途径。果有行者。可取则焉。蔀草虽丰。不足留恋。日中虽暗。犹可趋避。以所蔽者。近所育者细。近细勿贪。则远大犹可期。丰之大用。原在远大。如务近细。得毋悖丰之义。此初与四占遇合。皆由行进得之。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宣圣讲义

此丰六五爻辞也。六五全卦正位。而为柔。坤之六五。而当离外中爻。今本震之中。合坤离之德。其下应六二。亦坤之正。离之中。柔以为用。内以达外。故爻辞称来章。与坤之含章相应。卦下为往。上为来。以成往复循环之数。自下往者自上返。如去与归。所谓无往于复也。六五之来。与六二成一卦之往复。而在外为章。即昭者也。德用召垂。而照临于下。犹天之明明在上。而昭回于空。照耀于物。地承天德。则所章者。生化之功。坤以由下而上。故曰含章。明其顺承之道。从王之功。震则已得干之一体。虽六五不戾于坤。而其行当秉于干。故曰来章。明必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也。来而章其德。则凡在下在内者。皆被其泽。此以丰之大用。在合离日与震雷之功。震之为用。有赖于日。故六五来章。实本离日之光。成其雷雨之泽。而电火亦光也。柔之为明。大则如月。迅则如电。星月电火。皆自日有其光。星月为返照之明。电火为蒸化之用。以阳阻于阴。而后发其光明。如星月受日之阳而返其照。电火因遏于云中之阳。而泄为光。其为光不同。为明则一。此电光返射于天下。亦来章也。故来章者。返照也。上而照下。外而照内。无所不见。无所不睹。此大明也。而成于柔。孚于坤之元吉。故曰有庆誉吉。言来章之德。有可庆也。有其誉也。庆发于心。誉出诸口。此与各爻之指心与目或手者。其取喻皆自人身切近。为其如人之心。主持大用。心阳在中。如日中天。日之中天。光无不照。心之中身。照无不达。今六五正位。当心之处。与六二应。而互兑之上爻。为口舌之象。是以有庆。且有誉也。震本离以成雷雨。又互兑以为泽沛。恩威兼至。仁义同施。则其占吉可知矣。虽柔主正位。失其尊严。而德着生成。足明其大用矣。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居正位。动而合于明。故有来章之称。阳升阴降。果易九五。虽孚于干之正。而戾于卦之复。上与外卦。皆宜自复。以与下或内合德。丰之六五。正以其柔降而合于下之离明。故称来章。来对下卦言。章对离明言。谓其如月能反日之光。以为天地之明也。故释文不曰来章之吉。而与六五者。明其主柔道。始有之耳。柔能御刚。六五下与离中相应。柔以相从。虽戾于卦之正应。却孚于坤之全德。坤安贞而厚载。有广生之功。代终之德。此丰之大用。实秉坤地之道。万物莫与违。则其丰可知。正如五縠丰收。虽赖天时与人力。而实系于土宜。土如不宜。虽雨阳时若。耕灾不愆。亦无所获。今丰二五皆柔。已有其土宜。而中介两阳。又时天日之功。此全卦以丰名。而六五有吉庆也。释不及誉者。以既有庆。自得其誉。如有功劳。自邀嘉许。六五君主之位。以柔而称夷主。亦有其赏罚之权。陟降之法。

 

此庆誉所自出也。全卦皆以日中有见。为用之不足。独六五有庆誉。则以柔道胜也。三四两阳。过刚原如大过。不能大用。而以二五两阴得正。足以剂之于平。此丰之得名。而有庆誉之由来也。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宣圣讲义

此丰上六爻辞也。上六为卦之终。用之极。道之穷。穷则变。故丰者至此。变为歉矣。有吉者至此。变为凶矣。在六二九四。皆称丰其蔀。而上爻曰丰其屋。蔀其家。为蔀同。而为用不同。其地异也。以蔀之丰。而终覆其家屋。是非如前之丰于所生地矣。既由丰蔀而至丰于其屋。蔀非丰。而转丰其家。由屋言为丰。由蔀言则已杀伤。是上六之蔀。类于枯草。不得称丰。因蔀之获。而盖屋多。因屋之覆。而成家多。此丰之用已成。其德已尽。其生已终。虽有丰屋之功。而不能若栋梁之耐久。虽有蔀家之果。而非如富润其屋之可称。是生之贱者。成用亦贱。物之陋者。所及于人之功亦陋。故蔀其家屋者。虽丰无足称。而民之居兹屋者。以贫乏故。不能安居于家。蔀虽能避风雨之害。而人无安居自得之情。为丰之用已穷。则复见其灾歉之象。此蔀屋犹在。而窥其户。阒其无人。为屋固丰。而空室无人。可见其凄苦之景。盖方为其生。逃亡在外。不得寗于家耳。家在而惟存其蔀。无人而惟见其户。此凶岁流亡之世。将何望于丰哉。故曰三岁不觌。谓无见面之日。而凶三岁。与坎正同。皆人民离乱。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女离散。骨肉不得聚。村庄家户荒凉。此丰之终。反为不堪其苦。则求丰者。宁知之乎。愈望其丰。而愈见其歉。愈求其安居乐业。愈促其奔走流亡。是谁之咎哉。故上六之凶。乃志于丰之过也。上六柔在上。原与初二反互为坎。乃有坎坷之趋势。而自五至初。本互离。上六为其中爻。则不免离散之悲哀。以丰如日中。日中则昃。以上六正如日昃之离。离坎往来。则其后正犹陷窞之坎矣。其占凶。亦理数使然。明之甚者。则晦生焉。丰之至者。则歉见焉。此丰之后为旅。以不复家居。同为覊旅。是先离散其民众而已。亦不免于覊旅之嗟。比离之伤大耋者。大同小异。皆其穷也。

 

象日。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丰之极地。丰用已穷。而其志犹未肯降。爻辞丰其屋。言其志在覆。如天之德也。而不及天者。上六为柔。虽高而不克升。惟下降耳。降则如屋之覆。在天际则如鸟之翔。鸟之翔也。两翼覆然。亦如屋也。不曰天上。曰天际者。明其可远而不可高。可进而不可上。遂作天际飞翔也。不称鸟者不限于鸟。或并非鸟而能飞者。以其能飞。故曰翔。以其下覆。故曰屋。以其在上而为柔降。故曰天际。以其志大而欲陵空。故仍称丰。丰而为屋。即大其所覆之意。人之居天地间。上承天之覆。亦犹屋也。天之所覆。云之所蔽。雷雨之晦明。皆如屋。故爻辞以丰其屋称。言丰本志升。而上已极。本志大。而势当降。如翔于天际者。终必着于地上也。柔而登天。如小畜之翰音登于天。如渐之源渐于陆。皆志上而仍必下。志升而终则降。此丰其屋。虽有如物之覆。实亦一时之翔。虽有天际之观。实亦如蔀之蔽。故曰丰其屋。蔀其家。家屋亦犹天之下。而其用由大而细。由远而近。可见上六之丰。乃反于其所志。遂变为啬为歉。而物不得其育。人不得其生。有家而难安居。有覆而不能自憩。于是相率去此。而成流亡之象。逋逃之情。故爻辞曰窥其户阒其无人。释曰自藏也。藏者匿也。逋逃者。不敢自显。惧有追逐者。而辞意重在不能行。行与藏对。藏者不行。言上六柔降。如明夷先升于天。后入于地。入地即自藏。以其不克本丰之志。成丰之用。赦而自藏。此求丰者。反成吝啬矣。而如翔者自坠。高者自堕。而有家者自亡。有屋者空覆。不复见其功用。则户内无人乃相率避遁之意。此丰后为旅。即遁逃于外。逋于他方。而成旅居耳。故藏字非果匿不见人已也。正如流离之象。逋逃之人。不复坦然行动。傲然出入。如藏逃也。以上六丰极反啬。明至反晦。晦啬之时。将何显哉。如日之中。而昃而昏。且入地也。日之入地。天之行也。亦如天际之翔。虽翔而终下。则所覆者。亦随而失其庇矣。欲不自藏。将谁托乎。故释文以自字。明其势惟有自图藏蔽而已。此爻之义。与下各爻相戾。而其为因果则相应。彖称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即可知其终之有忧。而无可假借。即可知其日昃之不宜。而必谋自护之策。且门户任人窥探。家屋无人坐守。其为乱离之时。流亡之景可见。以雷火之盛。阳刚太过。一遇变动。离震乃分。故明者不明。动者莫动。遂合全卦而终于自藏。藏则可知其已晦。已不复能行矣。此丰之极。大之至。不思其继。则谁与为保。如人骄于前者。懦于后。肆于此者。败于彼。亦理数所必至也。中互大过。宜其鲜终。所谓过犹不及。即继之以旅。仍未脱大过之害。而其志则已小。其行亦已艰。非如丰之初矣。

 

宗主附注

丰下为旅。丰旅往来。皆三阳三阴爻。而两阳在中。互成颐者。恰相对。是丰旅与节涣。更为一往来。而中介巽兑两卦。合成六子交错之象。在上卷颐与大过往来。已明其循环之理。今丰旅皆互大过。涣节皆互颐。是其循环不止二卦已也。而颐为养正。大过为过。中两者相反。犹下经小过与中孚。中孚之反为小过。实成正反之例。易经除乾坤坎离四正卦外。惟颐中孚大小过四卦。亦为质卦。质卦者一卦独成。不以震与艮。巽与兑。一卦颠倒即成两卦也。凡六十四卦。除质卦外。皆如震艮巽兑。一卦成两卦。故虽有五十六卦。实只二十八卦。合八质卦。共三十六卦。恰孚周天之数。而上经三十中。有乾坤坎离颐大过六质卦。下经三十四中。仅有小过中孚两质卦。故实成上下平均之数。可见文王分配上下。原无多少也。丰之与旅。与上经噬嗑与贲。为同体卦。惟易其上下而已。噬嗑与丰。皆震合离。故噬嗑利用狱。明罚敕法。丰亦以刑狱为重。贲明庶政。毋敢折狱。旅亦曰慎用刑。不留狱。此其用大同。虽上下之位异。而两卦之情不殊。山火为贲。火山为旅。皆离与艮合。而四卦又皆离主之。离明而丽。故四卦有文明之象。附丽之心。而有得有不得耳。丰之与旅。亦如噬嗑与贲者。一大一细。一合一离。一有集合之情。一成散弱之势。故贲不可大用。旅亦如之。丰则志于大。务于远。亦犹噬嗑之得食有合也。盛者必替。强者终弱。故丰后为旅。传曰丰多故也。旅寡亲也。今本误作亲寡旅也。多故者不忘故旧。寡亲者失其亲近。是相反也。多故者多助。故大。寡亲者寡助。故小。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正丰旅两卦之别也。推之人事。则丰如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旅如纣王。三仁皆离。而称独夫。即在合与不合而已。合者。火雷合德。不合者。山火背明。故丰多故。亦可解为多事多功。事功之成。必得大多数人之力也。而寡亲者。亦可作难近讲。言其时位。或其情性。不许近也。寄于外者曰旅。言无亲。故可近之人也。旅之与丰。正如孤之与众。私之与公。其志既殊。其行不同。丰则有可为。旅则不可进。故丰亨而志于外。旅小亨则吉在贞。一守一行。一进一退。自成因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