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诠语录

玉诠语录

谨按玉诠乃苏城天心里彭氏定求。本坛系

玉光普照天尊开化。故名玉诠。

孚佑上帝于康熙年间降世宝训十五则。邵志琳又复增首段为十六则。

 

一泓碧水。四季名花。瑞烟半罩。亭亭出水青莲。淡月初笼。皎皎临风赤芍。一声长啸。万籁齐鸣。此等景象。难为烟火所亲。此等工夫。不为俗尘所染。松风水月拟精华。鲜露明珠比朗润。一部道德经。从何处读起。三卷智慧书。从何日看完。忙里工夫忙里做。闲时虚度终身错。

吕祖曰。静功要旨。但曰心息相依。凝神气穴。亦未尝不是。但不得入门之路。徒然梦梦耳。吾今指点。须以洗心退藏为一径。归家之的。培补先天亏损之后。全藉后天生气接续。圭指一图。今人反不说起。何也。呼吸二字性命关头。呼则阳升。吸则阴翕。升处仍翕。翕后方升。以微以细。无形无声。顶门烟聚。直贯夹脊而下。深入气穴。在脐内虚中一窍。深深留住。心火自宁。然后任其呼出。是为一息。久久行之。可补衰疾。若但从咽喉往来。总是皮膜之论。此法全在五更时坐。其余时节。常常照管。百日不歇。方有药生之候。元气为药。若今日子等所谓阳生。不过虚火。非真药也。妄言采取。盲眼聋耳。有何益耶。今日故不言采药。专言翕聚。速将圭旨一图。细看分明。

灵真之体。尽人具备。不假造作。不烦寻觅。有生以来。即全体于我身。但因世人驰逐尘途。不思还返。所以灵者变而为窒。真者改而为妄。灵真既失。窒妄用事。所以道本大通。而以窒性求之。则处处染着。道本至实。而以妄心探之。则事事虚伪。殊不知灵真之体。赋自上天。所谓天根者是也。染着虚伪。因于幻合。所谓地根者是也。以天归天。如水入海。本无异致。是以古来升仙成道之士。不过善保我身之灵真而已。大坛开化。教育无边。亦止欲而已。子等识善保之道。所患子等。有明浪掷。有慧虚投。不肯潜心净识。反照自己真身耳。若能返照。则灵性日充。神通可致。真心日透。圣慧俱全。如此工夫。虽或未能易胎换骨。飞形上界。幻身凋谢。则真身坚固。安住天宫不难矣。

彭子甚有缘。天恩既深。子立志亦复不小。真吾道之嗣法人也。我适言有明浪掷者。灵真之体。不可以言语彰。不可以形貌状。唯在返身自问。见一分。自有一分受用。见十分。自有十分作为。若预期助长。便同赤水神珠。不可得矣。所以世人不肯修心者。无不有明浪掷也。所言有慧虚投者。慧光原属人之善根。用之得宜。即是明心知性。立命见天之基本。若恃慧为我有而用之。以胜上之念。则渐觉他人之慧。皆不我及。一点胜心化成大障。如是则虽有圣训而不闻。虽有宝典而难入。障根起于纤毫。灵真阖于霄壤。是谓有慧虚投也。今吾子信道正而且固。谅无前者之过。然大道精微。不离平坦。大道广博。不外近约。若稍有务博好精之念。便致忘失在我之灵真。而不易复矣。

道藉缘成。缘从天授。凡古来得道之士。必有善缘以成之。所以境界之或顺或逆。俱足以发明我灵真之体。而唯上慧之士。为能审缘而悟之。若无慧者。逢善缘而不能觉。则善缘日远。反堕邪缘。不知缘之善者。其始必有逆境。故能警惕身心。渐归正路。缘之邪者。其始必有顺境。使人迷恋辗转。渐入迷途。是以有志向道者。必先正心以乘正缘。所谓正心者。去华就淡。轻名重实。崇本抑末。尚志寡言。乃令我绛宫真人。通明洞达。不因境顺而昏。不因境逆而苦。则一切境缘。俱是我成道之助。何况更遇大坛无量提撕。此善缘中之最胜因缘也。所云缘从天授者。子等于正心之后。尤要生大觉悟。看得世间一切因缘。莫非天授。半点不由人力造作。自当心心事天。泯私忘我。弃智绝矜。则灵真本体。日与天光相接。而德性符于元极矣。然必一言一动。悉存戒慎之念。乐善之诚。而后过悮渐寡。功勋渐多。天之授缘。有加无已。而大道可成也。若未明此。则虽竭智探玄。究竟金丹不复。所以然者。丹道非神助不成。上神非功德不感。最误人者。有一辈自了话头。徒讲论汞铅龙虎。而置积功立行于度外。如此等人。虽能屏息绝粮。终不是真胎息。真辟谷也。安可云道哉。总是本坛大化。阐玄功。则以心月为无上丹头。论功行。则以性宗为无尽妙谛。言化度。则以真灵为自然舟楫。俱要天人合一处。细勘而得。非浅小智慧所能几也。呵呵。此吾道所以知希也。

道法无边广。莫外吾心光。天真无量众。俱在吾心中。大道难思议。吾能造其宏。

一心中有失。不能禁其邪。如彼世间人。何堪为我说。说及多苦恼。愿救众生劫。

救劫良不易。扶之不可挟。有能始信者。终于多疑惑。有能善信者。坏于多畏缩。

有能具灵者。多为家缘失。有能自悔者。继而复蹈也。有能谨守者。却于无胆决。

有能勇为者。败于入道邪。此等愚迷辈。俱入河沙劫。欲返真元良。三九须寻急。

大限一来时。此命顷刻结。玄功不可拟。如天嘿运月。玄功不可知。如彼须弥轮。

玄功不可及。如天难几也。一入易几处。即在心中获。无边恒河沙。俱有此米月。

欲得此心珠。须凭守戒烈。欲得此心清。须仗归命一。归命无作为。静守天理乐。

乐天知命士。吾愿度出劫。

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人得二气以成丹台。虚明廓落。本无所著。一恋妻孥。万欲齐来。一为身家。万魔俱到。殊不知此身死者也。非灵明者也。此身壳也。非真也。岂可以有尽之身。累此不坏之心乎。身尚无用。何况身外之物。道之于人。人心素具。不假于人。酒色财气。本无魔障。只是本性既失。四魔毕集。四魔既集。良心难复。主翁既去。客人作主。酒迷于一时。色迷于一身。财迷于终世。气遂因之而来。大魔既集。各逞威风。自相残害。酒残吾之神。色取吾之精。财迷吾之志。气丧吾之身。亡身败家。上遗辱于祖宗。下遗患于妻子。存不能见世人于生前。死不能觐天颜于身后。岂不可怜。岂不可惜。设有勇士。能逐去四魔。心无杂念。心清而气顺。气顺而精裕。精裕而神旺。三宝已备。不至丧失。于是而内整玄宫。外度末世。功成行满。上帝褒嘉。拔擢及汝。位证飞仙。无疑诳言。又或有人天生好道。不致逢魔。位证上仙。固无论矣。抑有中士。酒色财气。魔之又魔。世味俱尝。作恶将盈。而能一念悔心。将前所作为。尽情改悔。诵经礼忏。归命上真。度人自度。自利利他。功行一成。灵根素具。南斗标名。亦可位证飞仙。吾道荡荡。吾道平平。人自远之。非远人也。一恋浮华。即远道也。又有下士。不知道法。不知明心见性。然不敢自专。亦不致作大过大恶。此等之人。即经大道。亦不能造飞仙。证玄功。惟积德累功。作一集受洪福之流。然或功德积久。上帝亦不负之。至于身亡。南宫受炼。脱壳尸解。位证地仙。可以无疑。性本无着。贵乎虚灵。道本无相。贵乎忘念。诸弟子既无生知之圣。又无复性之功。可乎。吾愿为子论复性之功。复性者。非在于一念一意以复之也。须要念念返本。意意还元。复性者。又不在于一事一物以复之也。务要事事报本。物物知元。太虚冥漠。总不着一实相。又不着一空相。着实者不灵明。着空者守枯寂。枯寂者死。不灵明者亦不活。无非着一死相。欲灵明者先提心。欲提心者。先去欲。欲去欲者。先断疑。欲断疑者须定。欲定者在于慧。欲慧者在于玩鸾训。玩之务要行之。

鸾理微深。空灵方觉。能空其心空其相。而后真理湛然。灵机直接。此不独能辅鸾。亦能进道。何也。大道无形。惟空能合大道无方。惟觉始通。凡夫之所以不知道者。非道远也。为多妄想以塞其本空。多色心以障其灵体。是以颠倒神志。终身迷闷。觉性不光。今日诸子欲知大道。须悟本心。本心既彻。何道不集。然本心两字。甚难体认。文字语言。讲究不得。步步要在身上理会。及至身上理会。更难下手。知识意见。都用不着。全要在法上参求。及至法上参求。尤难立脚。符印经诠。亦属虚形。所以本心两字。迷者实多。悟者实少。谈者如牛毛。得者如兔角。各至老死不能相救。玉尊所以发大悲心。敕建宗坛。必欲使世人跳出尘嚣。咸臻道气。使其本心不失。游乐真乡。此大坛开化宗旨。诸子各当奉命力行。况天人相感。寓于一鸾。教之通塞。存于一心。道之废兴。关于一机。诸子诚欲使天常接。教常宏。道常兴。必要从本心发挥。应现。方称妙乘上宗。本心者。天地自然之心。无无虚寂。静动未形。混沌未启。便有一点种子。布于太极之先。合于无极之极。便是本心。人从后天立体。分阴阳定五行。一本已二。所以天与人分。灵从知丧。日从事于道。而道愈远。子等只要贴认。吾身未生以来。心在何处。本自何赋。时时回顾。时时注察。便知此身已属幻空。此心万劫难毁。今玉尊开坛济世宗旨。不过为本心两字。复归元化。至于法箓。符诠。静功玄谛。究不外此。诸子能知能解。便可称为上真。然修之有渐。复之有源。从源溯本。妄尽真生。近理工夫。全在去妄。勉之。

金子夙根既好。慧悟后开。舍身卫坛。可谓难矣。若能一见本来。便成真圣。小其心。大其身。一呼一吸还本真。存其神。守其精。左日右月抱灵根。龙吞北海水。虎啸南山云。此心非我心。此身非我身。朝腾九霄布风雨。暮列酆城济万灵。精既满。神复盈。与天齐寿无陷倾。仙家诀。细讨论。身心与精神。气气合元英。元英一点分为九。八卦相排一中守。子能寻得这源头。亿万仙真随尔走。走走走。莫叹西风两鬓斑。云中自有人携手。

诸子有志炼鸾务。要日日涵养。月从精生。米以气结。天精未漓。月体易复。真气未散。米珠俱存。持其志。守其神。勿逐物而营营。念须空。视须中。固关钥。升玄宫。是名天精飞如龙。调汝形。潜汝息。勿随欲而役役。寻真母。守玄室。三田交通。上下混一。是名真气坚如石。一米成。大本立。一月成。性光得。玄玄至道本寻常。万劫修成只性光。就里工夫微似发。静中火候细如芒。弄丸抱卵差堪拟。伏虎降龙岂易详。得手莞然成独笑。谁无鼻孔费思量。元始所升之气。乃心之王。所谓守心者。无挠其气。养心者能定其气。气足神完。万物备我。何从更有欲念。人之所以丧其心者。丧其本来。所以出之心也。人能复其心者。存我后天再造之心也。故修炼之法。不守心而守气。气从混元之初而结。先天地而生。始阴阳而立。所以一阖一辟。从无极中剖出玄关一窍气。气应合阴阳。故曰始气。欲求道者。斩后天。立先天。故能立地飞升。修行有五字诀。正。专。静。存。斩。尽之矣。

行自在。坐自在。如如不动真玄解。养气工夫。只寡言躁急平兮。天君泰。晨调百息。葆中黄。叩齿三通百邪壤。五辛绝兮肠胃香。真珠一点悬紫房。紫房真人天地通。护养丹壶径寸中。龙飞虎走风云动。梅花片片琴三弄。水底瑶天渐次明。三彭不敢撼金身。律己严如侍君侧。兢兢执玉时畏惕。日日常行人不知。万亿仙宗从此出。入俗无妨谐世尘。避喧由此登仙室。不眩聪明不走岐。三千弱水舟堪觅。诸子炼鸾。未得通光者。少此一段工夫故也。今当平平做去。淡淡得来。自能优入圣域也。

十二

修行路头。道人前日五字诀。尽之矣。今再宣之。

一曰正。如何是正。周行大道本如弦。曲径旁门戒勿参。趁此大梁珠照乘。轮蹄熟路着鞭先。真实路头。不难进步。

二曰专。如何是专。灰心息念检玄诠。一字堪消万劫愆。捡到无言明月对。心珠光照大罗天。只要专志。不费时日。

三曰静。如何是静。息息收回方寸田。精神才动守吾玄。空里影来空里灭。真空湛湛定中禅。不须绝俗。只要随应随空。

四曰存。如何是存。真心圆活是明珠。动静中含造化机。但使七情沈碧海。一轮皓月见真如。学道参宗。最患执着。

五曰斩。如何是斩。大药初成九转丹。三彭斩去万神安。尘缘摄向光明镜。拔宅飞升也不难。目前骨肉岂易轻抛。但须寡欲恋稀。三彭斩去矣。或言斩字功夫最难。曰。只要用沈铅破斧功夫。认得这条门路。急急望前是生。落后便死。其势不容不斩。譬如毒蛇螫手。不脱腕不得生。不得不斩。一透此关。何难直入真境。到得客火灭尽。真水复荣。重如才出母腹。便是归元大路也。

十三

云何是摄心。心起心还灭。捺住无明津上潮。眉中现出光明佛。

云何是息机。机动真光裂。试看风平波不动。一轮涌出光明月。

云何是养神。神在昆仑穴。莫将尘垢浣元真。飞身自到光明阙。

云何是报恩。恩隆难喻说。发肤原是本来身。直教认取光明血。

云何是充觉。觉在智中彻。撇尽卮言泯见闻。珠心独契光明雪。

金丹大道。非易非难。只要子等认正头。认得正时。怡情花鸟。皆可得道。认不正时。埋头面壁。也是徒然。施子。子被那心魔缚了。故怀抱不开。心执着了道。便是碍道。认不真三品合一之道。三品之中。精为根。气为本。神为标。根主静。本主立。标主动。精静而动藏。神动而静伏。修玄者。修静也。静能见天。精为天本。所以悟金丹者。重于养精。精固然后能养气。气定然后能养神。所以守精之法。在于善潜。不必纳息黄庐。恐挠于中也。不必注光昆顶。恐耀于外也。唯有念念不着。便步步不错。况暮年之人。精元将竭。安可妄有作为哉。今后子当一意养精。方可摄气。气摄自然充神。若子妄以客气为真气。伪神乱真神。乌能见大月升于碧海。或问养神之方。曰。起居随意适寒暄。饮食须调护圣元。但看梅花琴里弄。炉烟静对共无言。

十四

施子锦。近来作何工夫。对曰。有志而神衰。曰。既知神衰。何不即做养神工夫。对曰。志欲以坛法医道训子孙。曰。如此更役神矣。志多则事多。神愈竭矣。岂不闻大真人云。志多于神。其道日昏。神旺于志。其道日至。子言志未衰而神衰。不知子之神衰。皆本于志未衰耳。所以禅宗有云。放下。全放下。佛也。不要做竖起脊梁筋。便是骷髅坐。子若参透此旨。心空则正气长留。心定则真精长湛。何患神之不旺也。

十五

子等能明宝月二字乎。太极初分,先生月而后生日。故日为始气。月为始精。其体微妙而难盈。其光清莹而不耀。始生为三。圆满为九。降精于人。谓之正性。正性之门。谓之宝精。所以见月得道者甚多。可笑人生逐逐。徒见天中之月。不知己身中各有一月。只为尘氛蔽之。云雾掩之。不能使光明吐露耳。若能潜神内照。精满而月生。神全而英现。从一至三。从三至九。金丹大道。莫外乎此。问从一之义。曰。天一。精也。大道从来要自探。守元抱一见三。三不须空向金炉叩。摄念蒲团仔细参。问三九之义。曰阳数也。月包日体。故老阳之数。至九而极。月白水清。故少阳之性。从水而生。知得此理。便可长生。

十六

圣光昭朗。洞彻始青。生机潜运。道气内凝。定慧若虚。体干效坤。是曰纯阳。金丹之门。我灵不远。人各能存。我真不难。人各能明。灵真二物。上药之英。一在去私。一在灭嗔。私去嗔灭。方在我灵。一在除妄。一在还淳。妄除淳复。方明我真。二物克具。纳炉养烹。元气为鼎。元精为铛。元息为火。元金为薪。三要固密五性冲匀。返三还九。天地合并。玉光温温。降我昆仑。金光微微。现我黄庭。金玉二光。聚会生神。不以知测。不以意分。无无虚极。妙理自呈。更形换骨。渐育胎婴。云霞灿发。金火聿腾。知此道者。克日丹成。

 

 

谨按玉诠宝训。多言米月。此篇阐发最为微妙。诚以天仙秘。日与月交。元始之传。珠以米现。其中有无出入虚实隐显。是色非色。是空非空。得者自知。明者自成。非门外人所能臆度。故曰从一至三。从三至九。金丹大道莫外乎此。此盖亦即正阳老祖所谓。一月小成。三体初现。九英全复。大药全成也。此真一则天书秘旨。莫作人间世语言文字。孟浪读过。

广化弟子会觉谨志

 

 

注:

本玉诠语录。语录原十五则。先贤邵志琳又复增首段为十六则。曾误   名为玉清语录。敬稽文昌帝君玉诠序云。锡之自天者。曰玉规。曰玉   书。曰玉格。成之在人者。有法诠。有经诠。合而汇之。名曰玉诠。   是以为玉诠语录则可以。为玉清语录则不可也。况后松江赵氏本。又   另订有玉清语录。既复且淆。不可不辨。今谨依玉诠原本订。并增先   贤邵志琳植入之首段。为十六则玉诠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