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语录

吕祖曰。不灰何以未成灰。一点惺惺气自危。守得惺惺能不昧。冷灰重燃内丹灰。数语甚是浅近精微。初学入门之要诀。仙家得道之正宗也。初设此坛。先付四语。愿尔等佩服不忘。身体力行。是所望焉。否则天真消耗。精力日衰。将欲入道。其可得乎。朱子云。此心钦钦。终日惺惺。二语最为中理。盖言一毫邪念不涉。一毫妄念不参也。书云。克念作圣。非是之谓欤。

在诸子之所以愿吾收。而吾之所以肯收者。均有一段灵根夙因。久而自见。则诸子既拜之后。均宜维之以正。不可如世俗之结盟连社。故为夸张谐谑。彼此相求于成。庶不负我一番苦心也。所颁规约。最易遵奉。总以天理人心四字作主。为正人。然后能为君子。为贤为圣。穷则独善。达则兼善。不失本来而面目。无亏圣贤道理。即便为现世之神仙矣。至于清净无为。用坐功。凝神炼气之事。概可不论也。

诸子初次到坛。毫无一点体统。因吾未颁条约。诸事忽略之处。吾亦不加谴责。比日以来。观诸子到坛。凡一切衣冠升降之仪。稍加齐集。然亦不甚严肃。至于身心之诚洁与否。难以自问。及至既退之后。平时相见。往往任意取笑谐谑。全无亲爱畏敬之心。成何规矩。论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诸子同在吾门。彼此不加自重。将何以自立乎。往往到坛。再无不问。然所问者。非为家计生理祸福。即为亲朋代叩。于吾平日所指示者。并无一些关照。试问尔等之愿吾收。而吾之所以欲收尔等者。究何缘故。全不向紧要处体认。则亦勿思之甚也。总之既收之后。皆属吾徒。若有亏心劣行。自计摈斥可以塞责。殊不知既为吾徒。有犯告诫。轻则议罚记过。重则挥之门外。若果不堪而放纵者。决不轻留人世。幸而在坛无此种类。内有一二。恐变其常。不得不预言通晓。盖亦防微杜渐之意也。尔等将吾所谕诸条。逐字思惟。自然有益。有未解者。彼此质疑问难。相勉而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而改。善莫大焉。万万不可自文其过。无论大小事务。一步一趋。皆有一定之理。随时检束。由勉而安。于为人之道无亏。即为仙入道有其基矣。至于功名富贵。俱由天定。不可强致。诸子红尘路远。遵吾所谕而行。他日出而临民。亦不失为廉吏。不然。贪官奸佞。究于身家有何益哉。为人成道原无二理。能尽日用行常之道。便可到得精义入神。从此做去。于理无亏。较之凝神炼气。打坐功。呼吸运用便更上一层楼矣。然而仙家原有一种要诀。只保得惺惺不昧。工夫已得其十分之八九矣。俟诸生行有成效。再讲下手工夫。此谕最关紧要。熟记勿忘。并付南坛。嗣后上坛。既拜之后。往东者向东站住。往西者向西站住。不可任意乱行。此预为诸生演习。到期方觉吾言有益。不可迎面而立。

今日在坛诸子。各人所覆意见。总不合吾之意。一来尔等平日放緃无忌。二则吾所颁十戒。为日无多。不曾讲求明白。即如第一条戒淫。非但能戒淫。而其余诸条。遂可不戒乎。世间有从不涉于淫之一字。为人奇贪极劣。而于色欲上并无分毫干碍者。此等种类。岂谓亦能戒淫而不犯吾首戒乎。适才体来所言。事事留心。此语甚是有理。诸子须谨记勿忘。夫此事事留心一语。极平常。而众人俱不能道。可见平日之不留心矣。体传近日性子欠静。所覆数言。有不合处。情尚可原。俟伊心定之后。仔细见解。与诸子阐其义也。凡人一举一动。随时检点。尚恐有过。如日全无下手工夫。则终无长进之日矣。万不可存此等念头。体机所覆。将吾之言。惟加赞颂。全无阐发之处。做人须从实地上。如云此十条之中。当勉力加意省惕。此意当实见之行事。不可口勤而身惰也。到处皆有用心之地。即如存心戒淫。而有可贪可刻自暴等事。寓之于前。而遂可不戒乎。诸子存心戒自满贪刻等事。而有可淫可欺之事。寓之于前。而亦可不戒乎。惟此十条之中。时时省惕。工夫无做完之日。总之保得此心无愧。虽不加警惕。而十戒自全。工夫由渐而进。不可存苟且自安之心。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可见取法不可不高。心胸要放得开。工夫要做得勤。不可间断。不期其效而自至。十条之言。无甚文彩。而包涵甚广。做得周全。便是圣贤学问。成得圣贤学问。便是神仙境界矣。凡人见说修仙之法。无不愿听。以吾垂戒之言。视为庸近。则失之远矣。只要脚踏实地。何诣之不纯耶。逐条做去。逐条想出滋味来。便是善学孔子云。见不善如探汤。此言可谓摄十戒于简明之地。不必过求高远深微。循分做去自有无量之益矣。诸子到此地位。始信吾言之不谬。悔吾言之不早也。勉之。跂予望之。诸子一言一动。不求其有功。只免于无过。即称善学矣。无过自然有功。有功自然有效。但不可先存一功效之念。今观体真所呈。意见未始不是。但用功先从切近做起。现有十戒可遵。能做得周全。汝之意见即在其中。不必另起炉灶。添出许多枝叶。恐愈繁而愈晦也。然较诸子尚肯留心。目下所得未深。宜其有此一番饶舌。工夫做到入妙。将此十戒看为一戒。一戒看为一句。一句看为一字。广而存之。敛而收之。扩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便是圣贤安行的气象。亦是仙家脱胎换骨之光景也。中正和平路。同人自在行。并谕诸子。

诸子听吾所谕。而紧要如十戒等诸条。细加寻绎遵行。保得惺惺不昧之心。揆之天理人心。毫无遗憾。则今日所言。语语皆有应验。如谓自恃夙根。而漫不加功。虽几次轮回。仍然故我。不但不能长进。孽根愈深。永归弃置。惟在诸子自为之耳。此番议论。就今日言之。未免近于无稽。何难将诸子因果缘由对照。便可了如指掌。无如各人红尘正杳。竟以成仙了道为期。则一切尘寰事务概可勿论耶。况且仙家本领与圣贤学问。原无障碍。圣人教人孝悌而神仙中有忤逆之子。奸佞之臣。而可以入道者乎。只要全得本身之事。不犯十戒。能遵十行。尽得为人之道。即觅得成仙之路矣。成仙之路。原有数种。有从天分带来者。有从工夫炼成而修合者。诸子之中。负其天分而不加修合。是与凡夫何异。十戒为克己之功。十行为复礼之学。人能克己复礼。何愁不到圣贤地位。何患不到神仙境界也。夫圣贤能以自然之理还天地。人守十戒。遵十行。亦能以自然之理还天地。既于身心无所作塌。志虑心思。精神命脉。保合完固。岂不谓之神仙耶。若必欲白日飞升。食丹炼气。打坐功。凡一切当为之事。竟可置之度外。此种语头。万不可蓄之胸中。只戒所当戒。行所当行。其于入道也。何难之有。

诸子听谕。为人之道。详于十行十戒。然而下手工夫。全在各人自尽。诸子辈俱有谋生之策。不可谓能遵十行。能守十戒。而于谋生之道有碍。若涉此想头。不但不能善会吾意。亦不得谓之能遵能守也。吾亦习举子业。谋家室事。交接往来。一无所废。迨后异人授以点金之术。只此一念。而计及于五百年后。复还原质遗害别人。遂而中止。此时并无他念。孰知此事为功莫大焉。后来称祖。称仙。称帝君。岂疑吾有瑰奇之行而至此耶。不过尽吾当行之事。揆之天理人心。毫无遗憾。保得惺惺不昧之心。精神无处消耗。则志虑日增。耳目手足。日加精健。心地自然光明。识见愈臻高卓。行一事可以对天。可以告人。即行止坐卧。皆有自然之度。只要此心把持得定。不使出入。自然不至于汨没矣。盖人心最灵而虚。灵则无所不通。虚则无所不容。能通能容。则万物杂投手中。岂必其事事皆合乎道耶。所以有触。不可使心稍放。存诚主敬之功。宜愈加谨密。夫心本无实之可名。盖统性情而言也。何谓之性。仁义礼智。此本乎天授。与生俱来之性也。声色货利。此血气之性。虽人所固有。二者不容并立。当存当节。孔孟以及宋儒。言之最详。诸子不可草草看过。至于情未发之前。至中而无偏倚。既发之后。能顺情而出之。至和而无乖戾。中庸开章第一篇。大小注最明白显畅。人言只要此心把持得定。不从性情上去用工。此心从何把持。从性情上用工。而不将礼义血气。并七情辨晰明确。则性情上从何处下手。故欲使此心惺惺不昧。须于吾身至性至情流露发越之处。揆之自然无疵而后已。所以任性用情。最宜加意。不可有分毫不是处。人能于性情上无亏损。便于此心无愧。保得此心无愧。则惺惺者自然不昧。譬如人在暗中行走。常有一盏不昧之灯。东西南北。何不可往。然此不昧。最易灭息。养之不可无方。奸诈刻薄。所以幌其影也。败身毁行。所以拔其根也。十戒十行。所以去其幌影。拔根之病。则膏油渐沃。光照愈明。虽无端风雨。不能动其原光。而灼然昭著。长为不夜明珠。何求道之不入耶。诸子皆有前程可期。皆有灵根可采。倘能有成。则无浅深之别也。至于与生俱来之理常存。每从性情之无私曲处应验。能无私曲。则此理无亏。惺惺者受之于天。全受全归。脱去凡胎。渣滓尽而清虚来。仙乎。否乎。

求道之方。全在与人言之尽而且详。诸子全无功效可指。而一言乎道。则几微渺茫。似与痴人说梦也。惟就切近处用功。脚踏实地做去。日之所行。清夜自思。何者有过。何者无过。逐日做。逐日想。过去而功来。养得此段天机活泼。灵慧顿开。能解透深彻。此时与之讲道。岂不水到渠成乎。吾深乐与汝等讲道。千日不厌。无奈听之者懵懵。更有强不知以为知。随口狡谈。初学闻之。受其大累。总之理与气。虽无形象可指。其中自有精微妙用行到其间。方能不言而喻。汝等不可焦心奢望。行一功。自有一功之验也。

海阔天清。鸟啼花落。同人日坐危楼。凭槛远望。所见所闻。无非现成景色。文章。应作如是观也。惟善会其意者。超乎形色之外。入乎形色之中。不狃于近见。不碍乎灵机。斯称善观。亦称善领其意也。盖人之所以成人者。惟理与气。而理气之灵处。即入道之根也。于何验之。平旦之时。其气最清。毫无利欲之私。此极清之气。即极灵之气。惺惺者。于此时正验其不昧矣。庸人安能常保其不昧。所以不昧者竟终于昧。总因不知戒之当遵。行之当行。即有时此心复明。不能如常。亦习焉而罔觉。日日有平旦。人人具不昧。仙凡虽别。并无幽深。第仙家刻刻皆平旦。千古皆平旦耳。人类之中。有存之数日者。有存之一时者。亦有随明而随灭者。以操存之疏密。验此中之久暂。故工夫最忌有间。富贵不倦其心。贫困愈坚其志。此则随时而存者也。交际往来。众处独处。大庭暗室。毫无殊致。此则随事而存者也。如此类者。可谓能存。然亦未见精妙。惟物来而应。如瓮中泻水。全无窒碍。物去而此心湛然。犹桶底之脱。一望无所不见。虽晏安寝寐。清气流行。一呼一吸。无往非清明之发越。无分昼夜。无分动静。亦无分久暂。此则庶几者矣。诸子之中。岂易言此。然自己立意用功。不可不作此期望。天理人心。为此中之纲维。十戒十行。为此中之条目。纲举目张。自有可循之路。若悠悠忽忽。何时何以入门。何日可以升堂入室。不亦大可危乎。虽然。存之盖有道焉。工夫逐渐而进。不可有间。亦不可有退。一年之中。一月之内。一日之间。随事随时。皆当省察。有犯即改。不可使其再犯。回视已往之行事。较之目前之行事。相去高下如何。复将未来之事。揆之目前已往。常存惟恐不及之心。即有非意料之所犯。亦可先去一半矣。虽此亦非难行之事。与谋生之策。并非有难。诸子亦何惮而不为耶。均有灵根可操。自甘暴弃。殊可惜也。资性虽分高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无二理也。如自负资性灵根。胜于他人。则自悮极矣。具兼人之资性。高人之夙根。常存一不如人之心。而加倍用功。斯称善学。成功更易。幸孰甚焉。

釜中鱼。网中鸟。笼中鹤。阱中虎。俗眼观之。疑其全无生意。恐未必然。夫未入釜之前。鱼从何来。既入釜之后。鱼从何去。盖亦自有至无之象也。举一鱼皆可类推矣。鱼不免于入釜。诚无可如何。人为万物之灵。脱去樊笼。何者能免为不入釜之鱼耶。鱼可成龙。人可入道。当知有戒行之功在。略言浅近易明之说。抱知识者。应当猛省。上曰天。下曰地。立乎天地之间。则曰人。幽曰鬼。明曰人。介乎幽明之间。则曰仙。仙有二名。神仙人仙是也。预知祸福。动合天机。生来带有仙骨。不事修为。即全本来面目。全受全归。无可拟议。此仙家登峰造极之诣。不能学也。人仙者何。凡夫俗子皆具天真。特不知用功之法。则终于昧昧也。诸子皆具夙根。宜当勉力。较凡俗更易数层。十戒十行。已开汝等简便现成门路。不能遵守。获罪深矣。甚而至于故犯。则人不成其为人。何必入坛。是无罪而愈深其罪也。人也者。立乎天地之间。仰无愧。俯无怍。合天地而名之者也。仙字之上。加以人字。可见为人之道较求仙之道。更为紧要。无负乎为人之道。即不外乎修仙之道。人与仙初无二种。谓仙盖因人而成也。此言从前虽未道及。而类如此意者。不啻再而三。三而四矣。诸子总未领略。其意何居。若以为庸近而忽视。则失之远矣。平淡无奇之中。自有神妙莫测之用。逐条遵守。始终无间。便成正人。人而系之以仙。不易易乎。诸子有志求成。只一人字认得贯彻明白。工夫已得其大半矣。至于仙家之秘。更为庸近。较之十戒十行。如一辙也。不必舍近而求远。惟在温故而知新。知新则能尽人不能尽之事。能解人不能解之旨。知行交进。工夫已高人数等。何见识胸襟之可臆度哉。此即人中之仙也。诸子所求者。亦只求一仙中之人耳。幽明无二理。仙凡只一家。汝等尽人以合天。到得仙家境界。并无异致。道人谢世千百多年。至今思昔。如在目前。并无异术。不过尽其当尽。非有异能之事。炫人耳目也。以道人当日用工之得力处。为诸子晓畅言之。见之于言。尽之于行。何仙之不可成耶。

诸子喜闻玄渺之说。不知虚者实之基。不从切近处加功。彼高远难行之境。从何处行起。忽易而望难。难者终不可即。徒损神思。白首穷年。仍然如故。吾未归洞府。言无异言。行无异行。迨至数百年后。称祖。称仙。称帝君。不过尽素位之行而已。未登仙箓之前。岂期千载而下。有此尊崇乎。居今日而谈往昔。似难言也。汝等倾心信服。不知造到此等工夫。便有此等境界。方有此等滋味。未可为浅尝者告也。况诸子并无功效可期。若舍此切实之言。遽与汝等讲炼气修神之法。是欲为方圆之器。而不使规矩绳墨也。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又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岂不可使。巧则仍在规矩之中也。熟极巧生。自然之道。未尽其功。先期其效。此入门之大患。断不可存此种念头。总要常存不足之念。惟恐有犯。由勉而安。过去而功来。自有一番飘然之气。形于四肢。将不得谓之身无仙骨乎。尽庸行而成仙道。及门而论。指不胜屈。如扫月白云等。究无修炼之功。竟成仙道。诸子皆具夙缘。岂可远逊前人。只能保得惺惺不昧工夫。扼其大要。谨遵戒行。勿伤大节。逐条做去。安知今日之及门不为后日扫月清虚乎。诸子皆具知能。各宜加谨相与有成。期望甚深。不惜恺切。鸡声断。犬声低。天欲旦。日光微。欲识前因。方知去路。四时有寒暑之分。二曜有盈昃之殊。问何以盈。因其昃也。问何以昃。以其盈也。明乎盈昃之理。则思过半矣。

十一

一线初开冷月。碧天掐破琉璃。幻中景象。共沐辉煌。渐而成盈。渐而成昃。此亦天地自然之道。犹之人情散而复聚。聚而复散。无二理也。可知聚散无常。盈昃有定。惟此辉煌之概。常在人耳目前。不可因其遇昃而异视也。诸子皆具惺惺不昧之良。皆有辉煌之概扩而充之。何至如斯月倏盈而倏昃耶。人心至灵。灵则无所不通。人心至明。明则无所不照。能通能照。何至惛蔽不悛。致使清虚者。受其障也。总因行之不果。信之不坚。有此一番作辍耳。道人苦口降谕。几至舌敝唇焦。求其稍加长进者。百不得一。幸而此衷可告无愧者。尚有十分之七八。甚而至于反其素行。罚之无可罚者。即使置之重典。肝脑涂地。亦无庸也。日有精。月有华。阴阳之气。团结而成。千古无不明之日月。何以能明。余光普照。无地不容。是天地之无私也。九州薄海。同在照临之内。至于风雨霜雪。不能掩其光者。因日月统率乎维皇之上。风之所拂。雨之所润。霜雪之所坠。无非相辅二曜。鼓动万物。春芽秋实。风雨霜雪。各显其能。各成其用。而日月合四时而如一者也。翕聚闭藏。天道有自然之运。风雨霜雪。各司其令。春之日月。夏之日月。秋冬之日月。虽分衰旺。然而盈昃不逾乎其时。消长不失乎其度。气候使然。谓无理之可指。乎太极自无而之有。生两仪而复生四象。大都皆附丽于天地。同一始终也。合气以言理。其理始明。合气与数以言理。其理愈足。圣贤穷究天地之微。未见切实发挥。不过曰于穆不已而已。夫朕兆未形之前。何所指名。盖空空如也。空则灵。是则灵也者。为精华之会也。人人具此精华。而无灵舍以载之。宜其日就消亡。不能如日月之旦复旦矣。日月遇晦而不失明之本体。人心遇动而竟无平旦。此可见精华之独在日月。而不在人心也显然矣。非不在也。有逐之者矣。曰气。曰数。曰理。无轻重而分先后。气在理之先。数在理之后。理兼气数。人不能全。而惟天备之。结成精华。而付之日月。人不能而见其能者。应在不朽之辈耳。工夫全在何处。姑置数于不论。且与子等言理。理无象而可名。能尽则有子孝臣忠之象可凭也。由精而至微。安和不结其诚心而舍于光明之府乎。在人而论。则为纯人。在幽而论。则为正气之鬼。所以不得谓之仙者。因其功不臻于缜密。夙根未透也。然犹不失本来面目。再加修省。亦庶几焉。理则至虚而至实。气载理而运人。实具气质而成形。有与生俱来之气。运之以理。而有未为血气用事者。言无畸言。行无畸行。略加点示。而戒行自遵。惺惺者。毫无昏昧。常见其灵而不见其滞也。渐而加功。未见有不成者。

十二

天道有自然之运。人心具不昧之灵。天与人原无二理。人之所以不能始终如一者。岂以性有异性。情有异情。而圣与凡判其厚薄之殊乎。总以灵之一字。彻始彻终。不涉于蒙蔽。圣与凡遂隔天渊。人疑圣人之性情。与凡夫顿殊。不加修省。徒藉口于生初。则亦勿思之甚也。圣凡之始而一。终而二者。盖就已成而名。不可以存不肖不如之念也。灵机本乎天授。保全恃在人功。心本至虚。虚则灵。虚灵二字。诸子观之。似有先后之别。恐未必然。其要全在分得轻重。灵则是虚。虚未必即灵也。夫虚涵万有。不能运化。虽有如无。心窍中殊添壅滞耳。太虚无名。而四时往复。日月盈昃。星辰显晦。河岳停畜。此可见毫无障碍。惟其灵。所以能如是也。天之所以昭著而可浅见者如此。人具二气之良。无所不备。分言之曰。五脏四肢。耳目手足。以需视听之用。五官百骸。各效其能。枢钮关键。全在何处。心为之也。心之扼要处在何处。灵为之也。心无可名。灵更无可名。有耳目。有聪明。有四肢。有恭敬。莫非心为之也。分而名之。有类可指。合而计之。统在一心。统在一灵。则感。感则无所不通。有先天之灵。有后天之灵。先天者何。即惺惺不昧是也。后天者何。即能保其惺惺不昧。全凭己之用功也。功从何处做起。静以存之动以察之。十戒以防之。十行以遵之。暗室屋漏。如对大廷。行止坐卧。如蹈冰渊。非言恐也。盖言敬也。道家开口说精气神三字。不从心地上做。此三字从何处落脚。不知玄渺之谈。悮人而最易动听。诸子细思。精从何处固起。气神从何处修炼起。必皆应之曰。自然在心里。呵呵。既知在心。何不竟从心地上用功。更觉简便明快。徒分出许多枝叶。将吃紧处。置之膜外。耗尽血脉。虚縻岁月。不知有功之可指否。究竟精不能固。气不能充。神不能足。此心全无把持。总因见解不清。旁见侧出。以眩新奇。究其实。则终无分毫益处。诸子只从着着实处下手。精不养而自固。气不炼而自充。神不凝而自足。惺惺者灼然于中。物来具照。信之深。知之明。行之确。不为俗尘所染。一段清虚。灵机活现。谓之曰仙。然乎否乎。

十三

天圆地方。几上盘桓。就近切指。显见行藏。可知道不远求。随理起悟。运用包藏。无所不见。只在善学者。随地求益耳。一室之中。无所不有。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在何处。即三人中也。为数甚寡。俨然典型在望。不善取益。虽千万人亦何与之有。如乩盘有象地之形。始圈有象天之义。运用旋转。变化错综。犹之万物化生。推迁代禅也。诸子习视几筵。寐焉罔觉。随时察理。观变以悟常。即小以见大。不外乎日用庸行之道。即具精义入神之学也。若流于忽略。虽至理名言。竟等之朽腐矣。善于集益者则不然。理之所在。无分奇异。是必究心跬步。而寓行远登高之象。逐渐而进。盖日积而不自知也。功不可以泛求身心如一。始终不倦。何在非取益之资。务必看道书。学奇方。然后为之用心乎。书固不可不读。读书所以明理。道书未常无理。深沉玄渺。难于解彻。不从浅近处做起。何以到得深沉境界。不从切实处行起。何以到得玄渺地步。所以立意不可不坚。取法不可不高。玄渺之谈。若据诸子今日资学而论。似难解彻。殊不知工夫行到其间。由粗至精。由浅入微。不加披阅一寓目而了如指掌矣。舍切近而求高远。诸条忽忽。白首穷年。用心于无用之地。智巧日增。而天机沦丧。不惟无益。而且获罪。徒具生人面目。其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更不知能全得几希否。几希者何。即惺惺不昧之谓也。人处乎天地之间。亲乎上者近乎天。亲乎下者近乎地。近乎天。则为仙了道。等而上之者也。近乎地。则庸夫俗子。等而下之者也。子等介乎上下之间。近乎上下。只在须臾之判。可不危乎。人人皆具知能。又云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子等岂无勇往之概。强毅之心。终日悠悠。而甘为近下者俦乎。恐未尽然也。望之甚切。而言之愈详。发愤加功。毋替吾言。

十四

道学之传。由来旧矣。阐其义者。分其说曰性。曰命。曰精气神。究其所统。则总归于理。儒释道虽分异名。总而言之。不外乎道。性命精气神五行。合而观之。只完得一道字之义。理则统此五者而兼括之。若不知道学之方。而沾沾于逐末。误矣。道从何处讲起。性与命与精气神。俱在人身之内。何者分为之曰性命。何者分为之曰精气神。此紧要关头。最要认得清洁。讲得透彻。稍涉于偏。则毫厘千里矣。夫理具于人。本于天。未有性命之先。先有此理。悬之以待人得此正理。则尽性知命之功。有所著落。此就现成而论精气神。是性命既有之后。方有此三件名目。道是率性之谓。循其理之自然。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此言最善。故道无彼此之分。儒与释道。各行其事。并不悖也。全要靠得着实。性命两字。大家具不能离。总在理上做去。精气神。儒家何曾不讲。惟求道者。分晰得明白。理字看得圆足。儒之所以别于释道也。若讲清净。讲修炼。而无实际工夫。初学入门。最易悮事。惟集义工夫。为汝等吃紧下手处。能集义。则事事合乎理。即事事皆尽性知命之候矣。尚有精气神之摇动乎。集义则理顺。理顺则道明。精附于气。气浃乎神。气盛则精强。气盛则神固。无非由集义而致。根之茂者其叶盛。理犹根也。精气神。则枝叶是焉。以尽性知命之工夫。而欲冀成仙了道之事业。一转移而穷神达化矣。转移者何。灵为之也。灵则无执滞。灵则无障碍。有心灵神灵。一刻之灵。终日之灵。万窍俱灵。通体皆灵。以此功之臻于化而神也。功不打实地做起。则空中楼阁。有规模而无基址。道成何物。性命成虚誔。精气神成糟粕。故学者以着实为本。不可预萌速成之念。心志要守得坚定。不可左顾而右盼。一暴而十寒。始终到底。方为人手之第一。气有先后之异。合性命以言。先天清虚透彻。悬于无滞之所。迨受质以成形。后天用事。不能肖于初生。其功不可以不尽补其不足。虚灵者复其本然。合精气神而团结永固性命。合而分。分而合。与生俱来之物。酝酿发施有异名而无异用。始终如一。不假手于人工。此最上乘也。中人之质居多。后天之学。断不可疏。节性以防淫。顺时而安命。功之所著。日渐日增。灵心渐长。集义之方。习而愈醇。精气神不求而自足。较之先天。毫无亏损。惺惺者灼然光明。不烦把持而自全。此之谓由勉而安。

十五

海阔天空任鸟飞。鸟飞上下合天机。至诚一点归无妄。慧眼争看旧屋基。无妄者。静也。至诚惟静。能归无妄。人能静。何外物之扰乎。静以驭动。动亦静也。子等不惟不静。而且预存动念。宜无见解也。静之一字。为字等下手第一妙诀。不必蓄疑。静以自养可也。

十六

一曰一。二曰二。三曰三。共成多数。数合乎道。道通乎天。不附于人数成何数。道成何道。可见人为载道之器。穷数之根。人得成人。数与道当兼尽之矣。数学难。道学更难。畏其难。则终于难也。此段工夫。从何处做起。道数相臻惟至诚。惺惺不昧现全真。太清一指归气妄。半粒金丹不用寻。略示几言。以征实行。

十七

东西南北曰四方。春夏秋冬为四时。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四时运旋。盖无定而有定也。四方屏隅。盖有定而无定也。推之以象。按之以数。各安其常。同在履戴之间。不变者方位。至变者时序。理为之乎。数定之耶。数不违于理。理亦随乎数。求数而察理。非天地之特逊能于至人也。人能尽其心思。穷究四时运旋之原。考核四方屏隅之象。于无定处而得不易之规。坎止流行。支分派合。四方之与四时。融成一片。天地相通。发古人未发之奥义。成一段绝大议论。以配合理数。才算登峰造极。有理可谈。有数可指。不能即时降谕。随便听讲。惟冀身体为第一。

 

后记

此编言十戒十行。指示圣学下手处。乃身心切要之功。即克己复礼也。故曰包涵甚广。做得周全便是圣贤学问。成得圣贤学问。便是神仙境界。至哉言乎。慈哉心乎。夫世之慕禅否者。每忽于实地。空鹜高远。迄无成就。即稍明儒理者。亦不知性命之真源。修凝之至诣。今将三教同源处。入门路径。导示明确。是孔孟心传。亦禅玄要典也。

广化弟子惠觉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