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说下经

易说下经

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着

 

○○○ 兑上艮下
。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 。咸其拇。

象曰 。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 。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 。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九三 。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 。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九四 。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象曰 。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九五 。咸其脢。无悔。

象曰 。咸其脢。志末也。

上六 。咸其辅。颊。舌。

象曰 。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咸者。感也。以相感之义也。天地以位分以气合。山与泽通。其合也。万物汇应焉。天地之感也以气。圣人之感也以心。心体周流。六虚环应。内无所不通。外无所不怠。故曰咸。亨然有意为感。则彼此未融。惟无心以致感。始得其贞。而有取女之吉也。此卦艮为体而兑为用。阴归乎阳之说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盖。艮为刚兑为柔。刚在上柔在下。则不相交感已。今兑上艮下。以止行说。是以平和感之。而天下亦以平和应之也。凡与之感以正者。亦时与之应。与之应以正者。亦时与之感。卷舒阖辟。出于自然。故曰相与也。如得取女之吉也。天地以正气感万物。万物同是气而莫知其化且生焉。圣人以无心感天下。天下同是心而亦莫知其和且平焉。故观其所感。位天地而育万物者。皆本于真心之孚洽。非伪妄所能参其毫忽也。象以山之虚受泽之润。咸之象也。君子体此而以虚受人。山虚而后能受泽也。心虚而后能受人也。盖感有私意有成心。则其中褊隘而窒塞。不能容物。若静养此心。寂然不动。廓然无我。如明镜止水。触之而虚静自如。是得天下之感。而无执滞也矣。虚本于静。故六爻以静为吉也。初之咸拇。事物未接而意见将迎。此小有所动而未伤于静者也。吉凶悔吝。宜未之见也。二之咸腓。当感之时。阴性躁动不能顺应。难免于凶。如居其所而终不妄行。亦可得吉。三之咸股。失其阳刚之体。中无所主。随物而动者也。曰执其随者。甘为人役而不知变化往吝之道也。四在三阳之中。当心之位。感之主也。以阳居阴。易于失正。故戒以贞也。憧憧往来非贞也。人心之往来。犹气化之往来不能息也。而憧憧则失其自然。非天地正大之情矣。将以思穷物而适以物穷思。不得感之正者也。曰朋从尔思。醒之也。五之咸脢。欲动而能静者也。应于二而比上欲动也。戒于四而刚中自持。能静也。脢其心之上口之下也。已发于心而未形于言。慎其所感。不腾口说。悔所由免也。上六为悦之主。居感之极。失于诚实。工于媚悦。仅以声音笑貌感人。其感之浅者也。故曰咸其辅。颊舌。此动而失静之正也。咸者感也。感之为道在于虚中而应。惟虚以受之。正以致之。随本体自然之和。而还于至道。无心之化。斯为相感之妙。故在下者不可以情感而逐于卑陋。在上者不可以言感而扬于形迹。取象于体者。以偏正言之也。体之偏者感之偏。体之正者感之正也。四不明其心者。其官重也。

 

 

○○○ 震上巽下
。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彖曰 。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初六 。浚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 。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九二 。悔亡。

象曰 。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九三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九四 。田无禽。

象曰 。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六五 。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象曰 。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上六 。振恒。凶。

象曰 。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天地之道。静其常也。动则所以为常也。动而静者天地之心。静而动者天地之用。故静则其理一定。动则其机不息也。此卦巽为体而震为用。刚上柔下。阳寓乎阴之说也。卦体曰恒。因刚上柔下。高卑不紊。位有常也。震雷巽风。动散相承。势可常也。巽顺震动。循理而行。事可常也。刚柔相应。彼此无猜。情可常也。岂非可久之道哉。然恒之所以能常者。能利于贞。盖正外无道。道外无恒。惟正乃为久于其道。不观天地之道。悠也久也。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万古如斯。天地且然。况于人乎。人能久于其道。学问由此而精一。经纶由此而造端。始则必终。终则复始。可无往而不利也。推而广之。日月得天以垂象。而万古不蔽。日月一恒也。四时变化而寒暑相禅。四时一恒也。圣人体此道以治天下而悠久不息。圣人之德一恒也。象取乎雷风恒者。因刚上柔下。其理一定。而震出巽入。其机不息也。是以乱常者不知理者也。泥常者不知机者也。必能尽其变者。始能体乎常者也。故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可久。立不易方者。君子体之以审时度劫。酬酢万变。而不易其方所也。如初之浚恒。上之振恒。不知常者也。四之无禽。五之从妇。不知变者也。且初以柔居下。而四不能应。又为二三所隔。则排决而深求。故曰浚恒也。上六以阴处极。而恒德将渝。又当震动之极。撼摇无定而安静之才不能相须为用。故曰振恒也。始则无与而求。终则无事而扰。违时昧势不知常者也。四以阳居阴处。非其位而欲持保以为常。但依违而不能成天下之务。无禽之喻。犹之术多游猎何益于身心也。五以阴居阳。德不当位。意欲顺从以为常。则多姑息委靡。不能干刚以制天下之务。臣丧其功。君损其威。如妇之事夫不知变者也。二虽行为不正。居则得中。变于事而不变于心。自能度于常变之间者也。故曰悔亡者。不能无悔。而悔则亡也。若三之不恒其德。则羞辱承之。此心之操持未定。于内事之纷更频。承于外被讥。蒙垢莫知所。自然无德而羞。尤可言也。贞而不恒。吝何如之。贞所谓既不知其常又不知其变者也。要而论之。四五无才之君子也。九三无德之小人也。初上有君子之才而失君子之道者也。九二其庶几矣。而居位在柔。柔亦非恒之正也。卦言利有攸往。而象言立不易方。总之万物之理。能动则能常。立则能往也。诸爻惟上六为最凶。以其不能立也。静为躁之君。安为动之主。所以立也。不能静不能安故不能立也。
  

 

 

○○○ 干上艮下

。亨。小利贞。

彖曰。 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初六 。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 。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六二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 。执用黄牛。固志也。

九三 。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 。系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 。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九五 。嘉遯。贞吉。

象曰 。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上九 。肥遯。无不利。

象曰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遯者。圣人知几之用也。阴柔方长。故退藏以求其志。明其道。进修自勉。形迹不彰。于身则塞。于道则亨。故曰遯亨也。此卦以艮为体。以干为用。阳制乎阴之说也。阴长未盛。正道尚未全灭。苟自安于分。善用其机。亦小利贞也。然君子既知几而先遯矣。洁身尚志。仅可自正其身。亦不能使天下大正也。曰刚当位。而应与时行者。五以刚正之德。适当其位而下应于柔。屈其刚以就柔。与时偕行之义也。且迹不示异心。不求同观。变慎身能与时消息也。象取乎天下有山。天远于山遯之象也。盖山为阴长之喻。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山从地起。突然高峻将逼天。天岂非阴长之义乎。然干刚而上。艮止而下。形虽近而势尚远。终不能凌逼君子。见几于早。则有遯之意也。体此意而修持。宜远小人。亦不必高声厉色。惟严以自持。则无意远小人而小人自远。斯真善其遯者也。初居于下。内伏小人也。其势尚微。方潜踪匿迹以阴谋君子。故曰遯尾厉。遯尾者欲掩闭而终不免于露也。勿用有攸往者之使勿进也。二处于中。知时之当遯。收敛于内。不形于外。得其宜也。但阴有所媲。进而逼阳。小人渐得位矣。阴微则拒。渐长则执。不可以力胜之。惟用中顺之德。以固结其志。则彼亦不能胜而伸其说矣。是二爻皆所以处小人也。九三上承三阳。下遏二阴。比昵多惑。隐忍不能自远。当遯而尚有所系者也。比之初二。且遯且系。不能自决。中有伤也。然能以刚自守。如畜臣妾然。抚之以恩而不寄之以权。则小人常为我役。而不为我害故吉也。盖当天下之任。身处其间。职未能去。且调停万物而默为之制。则不遯以迹。遯以心也。然大节攸关。岂可以畜臣妾者处之乎。故曰不可大事也。四应于初。心虽好遯。而尚有富贵之眷恋。未能即为山林之计。故有小人之戒。能屏其私染。独为性天之好则吉也。五居其中。能与时偕行。妙用其机。善藏其智。又得相应之美。其用遯之嘉者也。故勉以贞吉。苟好而否。不决于前者也。嘉而不贞。不固于后者也。上九机闲神静。超然自得。外无所应。内亦无所系。优游宽裕。肥遯之谓也。道德仁义足以自安。默扶阳刚幽赞化育。何不利哉。夫遯者隐也。即困之义也。而曰遯亨者。善全其身以待时之可显。正所谓亨其道也。亨其道。正所以利天下也。夷齐以身。孔孟以言。树表于一时。仪型于万世。此藏经济于山林。避小人于恶俗。始善居贞而亨利也。若徒守孤高强耽幽寂。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岂君子之遯哉。

 

 

○○○ 震上干下

大壮 。利贞。

彖曰 。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象曰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初九 。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 。壮于趾。其孚穷也。

九二 。贞吉。

象曰 。九二贞吉。以中也。

九三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 。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九四 。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曰 。藩决不羸。尚往也。

六五 。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 。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上六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曰 。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易以大为阳。小为阴。大壮者阳壮也。六爻以初二为少。三四为壮。夫君子之所以为壮者。不从势以倡之。实理以维之也。此卦干为体而震为用。阴惧乎阳。阳长阴消之说也。四阳进而二阴退。正君子道长之时。然君子之进。小人所忌也。进不以壮。则嬴而莫决。壮不以正。则决而不服。故大壮利贞也。君子以天德之刚。措之动履间。本无不正者也。且为天下之大人。则所存所发必协天下之至正。以至刚至正之情处小人。小人安有不服者。若过暴则招殃。锐进则速退。皆非正也。然而欲治人者。必先自治。故象取为雷在天上。如声势赫烈。布于空明之界。君子体此。非礼弗履。威严果决。以去其恶如雷之震于天上。正之至也。壮盛之时不为侈溢。自绳以礼。则浩然之气自然常充于宇宙也。初以刚居刚。率意妄动。故为壮趾之象。然始事而锐失其正也。二以刚履柔。能消融戾气。不轻召衅。此居中能守。保其正者也。三当体之终。大过于刚。必有轻为任意之施。但小人方用无礼之勇以窥君子。而君子不能密窥其隐以杜之。是亦过于壮矣。故曰志虽持正而不知危。终不遂其壮也。四当震体之初。不极于刚又不轻于躁。动而小人不得植藩以阻矣。曰壮舆者。有积中不败之德。能为藏器善时之用。自然环转无碍。而无颠仆之虞也。然三有所隔。而四无所御。处势之不同也。四位虽不当。然为大壮之主。总领群阳以决二阴。任天下之事而有天下之功。则圣人之所贵也。藩决不嬴。阴已退矣。而犹且壮于大舆之輹。惧其复也。安往而旨哉。四之藩阴为藩也。三之藩阳为藩也。以阳触阴则决以阳。触阳则嬴也。君子方攻小人。而复自相矛盾。则势不合而功不成也。三之志非不正也。道则未尽也。其待小人也以壮凌之而欲据于上。其待君子也以网罗之而使出其下。故不特小人叛之。而君子亦且离之。进无所与故为羝羊之嬴角也。五以柔居上。过于委靡不能自壮。人皆恃壮以欺之。若当群阳方进之初。能自丧其壮不为违抑。虽刚而不害也。故曰丧羊于易者。险虽未来而豫为之防也。上六当壮之终。处动之极。虽柔而亦用壮。此不知其时之不可为也。故有进退维谷之象。然苟知时会之艰。详审顾虑。安乎柔而顺乎刚则吉也。是六爻也。于阳则欲其决阴。于阴则戒其违阳。圣人之为世道计也。圣人岂恶阴而仇小人哉。惧其为害耳。故君子以天德之刚用壮。此体天地之情为言也。天地之于万物也。情在于生。圣人之于万物也。情在于仁。以天地之情治天下。故虽决小人而亦无有害之之意。若与之为斗。与之为仇。则非天地正大之情也。

 

 

○○○ 离上坤下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彖曰 。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象曰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象曰 。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六二 。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 。受之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 众允。悔亡。

象曰 。众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 。晋如硕鼠。贞厉。

象曰 。硕鼠贞厉。位不当也。

六五 。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象曰 。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上九 。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象曰 。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晋者。进也。以德乘时而上进也。康侯即佐。命安国之侯。以和顺得中之绩上通于天子。而天子亦以柔中之德比而亲之。是以眷注之隆有三锡之重焉。此卦以坤为体。以离为用。阴应乎阳之说也。世道雍熙明良合德。君子咸有进而奋庸之志。然恭顺以事上廉明以抚下。有诸已者光明不滓。遇于君者遭际亦非偶此。所以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象取乎明出地上火。得其原光明愈炽。君子体此明德居躬。不缘饰于形迹。亦不借资于耳目。惟清心以别理。欲用智以防危微。进退不苟。复于本体之明。如日之方升而精采益焕矣。然就晋之义详言其体用。其下三爻。坤丽于离为下附上之象。其上三爻。离上于坤为上接下之象。上接下附所以进也。下之附上贵在于正。上之接下戒在于贪。初之摧如。有进擢之志而遇妨贤之臣。惟自抑而进不竞者也。二之愁如。以正独持不肯随波逐流。此能自慎而进不肆者也。三志同道合心孚于众。能推诚而不独进者也。故二曰贞吉。三曰悔亡。皆得其正者也。四居明之下。无德而居高位。患得患失。贪而畏人。故有所忌。如鼫鼠之厉。五居明之中。以阴居阳。治道或有未纯。然以英明之资统御四方。治机得失可置之勿恤。上居明之极。躁动不安。为晋角之险。惟用以伐不服之小邑。则兵虽危亦可收战胜之功也。然鼫鼠贪而畏人者也。惟贞且厉则能免也。失得勿恤者。听物之去来也。维用伐邑者。不广求也。三者皆戒贪也。士之附上急于求信非正也。上之进士急于求附亦贪也。故下曰罔孚裕无咎。而上曰失得勿恤也。初二罔孚至三而众允。则无不孚矣。顺之至也。五之勿恤至上。而伐邑则有恤矣。明之过也。初言无咎三言悔亡。而二独言受福者。柔贵于中也。在坤之中故曰王母也。受兹介福者。格于幽也。上言晋其角者。角在西南。日过于中之象也。明出于地。过则将九。亦消息盈虚之理也。

 

 

○○○ 坤上离下
明夷 。利艰贞。

彖曰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初九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 。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六二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九三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六四 。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

象曰 。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六五 。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上六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 。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明夷者。有明而见伤之象。明而见伤。圣贤于此宜艰难贞固。外不炫明内不倾志。顺其道以处之始为利耳。如以宗臣而遇暗主。不正则失身。直用又贾祸。惟自晦其明。隐忍以行志。委曲以尽忠。用其道而晦其明。主于济天下之艰。而全吾之贞也。故曰艰贞。此卦以坤为体以离为用。阳顺乎阴。阴终服于阳。五六相应之说也。盖人臣内有文明之德。而外处柔暗之下。忠而被谤。义而蒙讥。明有所伤也。曰利艰贞而晦其明者何也。夫人臣之心。使心之与主。卒无所伤。为幸也。或不得已宁伤其身。而君之不能不伤也。听之于天而已。故以文王箕子为喻。以文王有缉熙之德。翼翼小心遭纣之见囚。此即艰贞而蒙大难者也。以箕子而遭亲近之难。佯狂受辱委曲以行其志。岂非晦其明之谓乎。然坤道从顺。文王箕子顺之极也。而或者乃以九三之事归之。汤武以大首为闇主之象。此实非圣人所以示人之心也。且汤武之事不可与文王箕子并论。其革命也。不得已也。非可为后人则也。圣人必不以其不得已者示则也。象取于明入地中。明蔽于地。幽而不明。君子体之。明哲内藏柔顺外处。不可以明为明当。用晦而明可也。是卦也以上六为明夷之主。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言君之始也。处高位以伤人之明。终则自损其明。求为匹夫而不可得。然主而自伤犹可言也。臣而伤主不可言也。故初至五皆臣子之所以扶伤也。盖初当明夷之下。道已不行。见几而行。不暇顾虑。不伤己之谊也。二为股肱之臣。欲毕谋效力。动皆掣肘。如九于左股之谓。三虽隔于位而谊。则有休戚之关。不得袖手而观。宜急于往救以尽其忠。斯为不伤君之明也。四处明夷之时。事不能默然以洁身也。当开陈善道以牖其衷。故曰入于左腹。左为尊象。借以喻之也。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者。收其邪心于外也。如法家拂士之义。虽小有所伤。而于君则无所伤也。五为柔之中。居闇之地。以宗臣而当内患。惟晦其明而不彰正。其志而不乱。乃为处明夷之利耳。如危言危行。上下皆皆伤。故箕子之明夷。惟自晦藏也。三之于南狩者。除其伤君者也。如文王之伐崇伐密是也。崇密不顺于纣故伐之也。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率其二以服殷也。非臣其二以服殷也。此所谓柔顺之至也。得其大首者。如平勃之诛诸吕。李郭之除安史。仅可见其志。而不可实其事者也。不可疾贞者。因君臣大伦。放伐大事。必大不得己而后行之。不可轻于去暗而为。贞之疾也。则知圣人以明治夷。其去与就皆视义也。义可去则就为污。义可就则去为薄。去而不决。奚得于去。就而不拯。奚取于就。惟就而能拯。去而能决。斯为用晦而明之至也。如初处微则义当去也。二当位则义当就也。自二以至五皆义当就者也。圣贤志在生民。岂忍去以鸣高哉。亦审于时数之艰。不得已而思去之也。故心虽欲去而就之之义为多也。世之治也。言凤凰于飞飞而上也。世之衰也。言明九于飞飞而下也。故曰垂其翼也。三曰不食困之极也。辞尊而居卑。庸者疑之。未九而先遯。巧者忌之。况当幽暗之世。忌洁恶高宜有言也。在君子洁身正谊。何恤人之言也。其所全者大矣。孔子之去所以全鲁君也。申公之去所以全天王也。此虽去而亦用拯者也。彼不去者亦有为也。二之用拯因义同休戚。若拯之不速。必伤于大臣而失于节也。故圣人之处明夷也。虽分有各当尽。而义诚有不同。曰于飞非高也。为奴非卑也。拯马非急去也。南狩非专伐也。入腹非直讦也。期于贞而已矣。贞而治夷其扶伤也。无所不至究其初心。终不忍言主之伤也。呜呼。用晦而明。岂圣人得已之心哉。

 

 

○○○ 巽上离下
家人 。利女贞。

彖曰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 。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 。闲有家。悔亡。

象曰 。闲有家。志未变也。

六二。 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象曰 。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九三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象曰。 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六四 。富家。大吉。

象曰 。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九五 。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 。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上九 。有孚威如。终吉。

象曰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也。阐卦义而至家人。始知国之本在家也。齐家之道必内外各得其正。修身之道乃为无媿焉耳。夫家之不正恒起于妇人。故当谨严以别贞淫。明顺以端风化。利女之贞而后利也。此卦以巽为体以离为用。阳制乎阴之说也。盖国之治既系于家。而家之本起化于女。为女者秉顺德以正位乎内。为男者秉健德以正位乎外。男女正位。刚柔之义相得。是无乖戾之为。而正家之道成矣。故圣人以刑于为首功。齐家为明德也。虽然男女之聚于斯恒于斯者。易流为知和。而和之失必得严君正位乎内。则教行于父子兄弟夫妇间者。始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自无不尽之伦也。家道至此可谓正矣。家正则天下犹一家也。各尽其正而无悖逆之情也矣。象以风出于火。化出于家。故曰家人也。风自火出。先贤以为橐籥之火也。有硎范之意焉。物顺于火。家顺于主。其义一也。君子知风之自而体之。言有物而行有恒。盖言行为君子之枢机。出乎身而加乎人。发于遯而见于远。皆本之正心诚意之防闲。自然人心服而风化正矣。初当有家之始。伦正义笃。以明为用。本诸身以立闲不正之悔亡矣。二阴得其正。女之贞静者也。性不负于专成。情自安于内助。所主者惟中馈之事而已。此正位乎内也。三居明之极。以刚为用。治家而过于严切者。嗃嗃者用法之过也。法伤于恩故有悔厉。迨至以情掩义终失其节。则为妇子嘻嘻无所敬畏。将有败伦之吝也。四柔得其正。不渝于内有制乎外。阴阳协和能开财之源。节财之流。保有其家者也。故曰富家大吉。吉则以仁义雍陆为生财之道。不以朘脂剥膏为获利之凶也。五以巽之中而应离之中。刚柔并济其德至盛。自能恭己正家而关睢麟趾之化成矣。以牀第之情而获天伦之庆。交相孚爱则事之不必闲者也。故曰勿恤吉。上九处家道之成也。但人情久而易感。故反身而终勉之本。孚诚以笃恩义。先正己而后正人。有孚于内威如于外。是以终吉也。噫。家之难齐也。凡情之所由生即为礼之所自出。故行与其慢也宁过乎恭。家与其渎也宁过乎严。此阴阳不可易之大义也。讵可视为平易之事而忽诸。

 

 

○○○ 离上兑下
。小事吉。

彖曰 。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初九 。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 。见恶人。以辟咎也。

九二 。遇主于巷。无咎。

象曰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六三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象曰 。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九四 。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象曰 。交孚无咎。志行也。

六五。 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象曰 。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上九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象曰 。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暌者。以离为合之义也。暌言小事吉者。言小其事则吉也。圣人当家国纷张人心乖异之际。未能遽合以图大事。仅可补偏救獘。暂为维持以待济耳。若以大视之则愈难。以小视之则梢易。故曰小事吉也。此卦离为体兑为用。阴阳相违之说也。夫火动而炎上。水动而润下。刚者自大。柔者自小。物性之暌也。如二女同居。其志异。适相聚而不相符也。然何以言小事则吉。惟悦而丽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于刚。则内外咸孚上下交洽。始无扞格之虞。盖明而非说则气不和平。进而非柔则德不卑。抑刚而不应。则志不谦虚。皆亢激而成暌。何以得贤人之助也。是以世道人心之系最不可暌。而天地事物之机又不可不暌也。圣人惟恐人执德不弘。推类不广合三才而极言其用。位上位下天地之暌也。而化育之事同焉。位内位外男女之暌也。而倡随之志通焉。以贵以贱万物之暌也。而应求之事类焉。察乎理数之微。则知暌之为合。非可以暌之为暌也。象以火泽合体。情性不同。暌之义也。火上泽下。天地之气不相交合。形势之抗莫甚于此也。君子体之以处世。同而自异。外不矫情以忤物。内亦不和光以狥人。合中有暌。暌中有合。深于用暌者也。卦以言暌道不同也。则诸爻之同而异。异而同又岂可等而并论哉。且物理之变化同于前者必异于后。违于始者反合于终。暌亦非一定之情也。暌至于上而极矣。物极必反。暌极必通。故为遇雨之象。雨则阴阳和畅。暌之所以合也。然暌变之时上下交疑。能以刚制柔去疑成合。故曰群疑亡也。凡物之情信则合。合则愈信。疑则暌。暌则愈疑。疑者小人之道。非治世之事也。如初与四皆刚也。初日见恶人好恶未形。不疑而见也。四曰交孚德同心契。不疑而孚也。二与五应。三与上应。而三五皆柔。故有噬肤夭劓之刑也。初言丧马者。马于物为阳又能识涂。是无疑者也。但处暌之初。未能言群也。四之暌孤。疑于众也。遇元夫则又信于君子。九二之遇主于巷。圣贤达节之事其迹则疑。其心不疑也。且以刚中故不失道也。三则合于上。而疑于二与四者也。猜很方深。妄合为幸。将有曳于后而揱于前之疑也。四自上而黥。二自下而劓。上下俱刑。执志不回者也。盖以阴而违所乘之阳。则无初而位不当也。以阴而合所应之阳。则有终而遇刚也。此疑于始而信于终也。六五之治暌也。能宗二之贤也。噬三之间也。虽才弱不足以济暌。宜有悔亡之戒。然以阴居阳。实能以阳制阴。刚柔相济不疑于行也。何咎之有。上九处暌之极明。而为察刚而为很者也。猜其所应意见俱非。则有见豕见鬼之疑。而至于妄矣。三不畏其疑恶而终获婚媾。是能以正应也已。曰往遇雨者。阴阳相和同无懈弛之异也。一诚终始众异潜消。愈往而愈和。故曰群疑亡也。鸣呼。盛世君臣神交志感大道相从。不言而喻。今则至于说弧。至于噬肤。至于夭且劓。未信而先疑。既疑而强合。其为德之衰也。极矣。设有君子出焉。救獘扶衰。以孚国定众之心为心。欲合天下之暌。而复还于一道同风之盛。其惟正其志而小其事乎。小其事正所以大其用也。是故古之豪杰每处于卑小而成硕大之功者。如平之交勃。子产之赂伯石。仁杰之交二张是也。茍不知所同。偏为侈大而自失其用者。如汉之袁何。唐之李郑。欲讨君侧之恶。而过视其事。遂至于暌散而不可解。则无得于易之义者也。

 

 

○○○ 坎上艮下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彖曰 。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 。往蹇。来誉。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六二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 。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九三 。往蹇来反。

象曰 。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六四 。往蹇来连。

象曰 。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九五 。大蹇朋来。

象曰 。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上六 。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象曰 。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蹇者。险难之义也。处蹇者或因时势之艰。以止为尚。济蹇者当尽人事之能。以往为尚。故曰利西南不利东北者。进退有据乃为利耳。然扶危拯险必见德望之大人。始可抒匡济之大业。而得安贞之吉也。此卦艮为体而坎为用。阴阳相违之说也。凡圣贤当天下之险难。临逼于前不容坐视。惟其势不可行则止而不往。苟机会可乘谁惜其身而不往也。曰利西南不利东北何也。西南坤位也。东北艮位也。以干之四往居坤之五而为坎五。居坎之中位得其中。将出坎而为坤。兹进以据其形势。退不陷于险阻。故曰往得中也。三为艮体之主。止而不进。泥于东北之交。则常在险中。其道穷也。若往而遇大人之庆。资贤才之德。协力共图以保身保民之智。而为拨乱反正之功。得地而得人蹇可济也。故曰往有功。以正邦也。然蹇而能济不徒有先见之明。见险之所当止。且有济险之智。于止之中有时用出焉。所谓置身于事外。静以观动。而从违之道洞然于兴废之关者也。蹇之时用岂不大而可据哉。象以水在山上。止而不流。蹇之象也。然水性就下。虽在山上终反于下。其止也未尝不往。君子体此而反身修德。亦所以往也。视世道之险巇。皆由修身之缺陷。蹇之所宜然也。遂还返此身。将生平行谊检省无怠。则一身无险。举世皆平。险可终济矣。诸爻皆不言吉。而上之阴柔乃言吉者。以其来三而得硕大之助也。初之来誉者何也。初之在下以不往为来。不往则能全其身而无济于事。徒获誉而已。然君子之心虽其不往。亦未始忘天下。故曰宜待也。二膺国步多艰。身为王臣之任。才猷不足。惟鞠躬尽瘁。顶踵不恤而已。然殚血性之诚。竭忠荩之效。谁得而尤之也。三当国难方成。不资于人。恃刚独往。有蹇而已。若能反就二阴共维王事。或可为不足之援。故曰内喜之也。谓之内喜外则犹乖也。谓之无尤功不如志也。四本乘刚不能往济。但以阴下阳连三之阳刚。相与立功。倾心并济。位当其实也。五以尊居蹇。立乎险中。宗社存亡系焉。非常之蹇也。犹幸其刚健中正。推贤让能。德足以孚人。则豪杰景从朋来竞济。是能尽乎匪躬之节者也。上当蹇之极。时固阴险而止也。然又不可终止而不思展济之用。故当从德位兼隆之大人。行君臣合德之功业。不可高蹈以终事也。是故欲济天下之蹇者。非上下之刚明不能也。三之与五皆阳刚也。五不进上则无以来三。三不就上则无以助五。三五之合。合于上六也。上六坤也。故利西南者勉九五也。不利东北者戒九三也。诸爻皆言往蹇者。因当济蹇之时。欲其慎于往也。非止而不往也。呜呼。圣人济蹇之心盖如此其急也。

 

 

○○○ 震上坎下
。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 。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初六 。无咎。

象曰 。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九二 。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象曰 。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六三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象曰 。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九四 。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 。解而拇。未当位也。

六五 。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曰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象曰 。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者。承蹇之难而缓解之也。蹇言利西南不利东北。而此但言利西南者何也。蹇难之未济者也。故利在往。不利在止。解难之已济者也。故可以往亦可以止。阴阳相济无所往而不可也。但阳往而济阴。复其来所而安静。始天下相安于无事。而吉无难则退守其静。有难则速济其危。故曰有攸往夙吉。此卦坎为体而震为用。阳拯乎阴之说也。夫当险难之时而承解难之任。必振作有为能易险而夷。免乎小人之扰。斯之为解。然阳之遇阴出乎险者。以震震动之极也。动不以顺众无由得也。往之西南以顺获众所以为利也。利非强以求人也。有事避难非顺也。无事求功亦非顺也。故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中则不纷扰以起衅。不姑息以养奸。安静居躬平易为用。随所往而皆收镇辑之功也。王者法天地之宜。而行解难之道。则二气交和万物萌动矣。盖天地当未解之时。万物不能先时而盗泄其精气。天地当欲解之候。万物亦不能后时而郁塞其玄功。是以解之时义不可轻遽失之也。象取雷雨交作。万物涣散。谓之解也。雷雨之解也。以破阴为功。君子而行解也。以宽容为德。体天地生物之心。解斯民法网之密。赦其无心之过宥其有罪之诛。则得刚柔并济之宜也。初当解之之始。柔而应刚。既不烦动以激变。亦不因循以养奸。何咎之有。二以刚中之操辅正除邪。举措得其宜矣。曰田获三狐得黄矢者。乃去邪媚之小人。得中直之良士也。三以才柔而居下之上。处非其任内则树党。外则致戎。小人之标帜也。曰贞吉者乘君子之器。则勉为正事怀小人之心。则终为可吝也。四以阳刚处辅弼之任者也。但解难济艰自非一人之所能胜。必资朋以相助也。九二上六其朋也。朋之不至。附和之徒间之必解而拇。则九二上六始同德而相孚也。五履中而应刚。有四为之求朋。有九二上六与之除害。此用人而不自用者也。然贤奸混迹之朝。不轻谬缔风云之合。必推诚以结于君子。君子既结阴媚渐疏。自能解难而小人亦化矣。故曰有孚于小人。三以小人而居高位。犹隼于高墉之上。渐有逼君之象也。上六受五之任。处镇方外抱已成之器。解而除之。则奸邪去而生民获利也已。噫。夫欲解天下之难者。非能任天下者不足与有为也。二以刚应五。五以柔任二。刚柔相资。此能任天下者也。然刚者恐其恣于击断。故勉以黄矢。柔者惧其易于眩惑。故勉以维吉也。初以柔居乎坎之下。四以刚动乎震之初。此刚柔远接而未能近协者也。惟未协故不能有为。惟已接犹可得无咎。三无德而据高位。其自罹于获狐射隼之害也。六以顺体而居动极。五任之而成解之功也。此皆协于刚柔之际而无往不利也。固矣。虽然蹇难方解。治道初安。君子当体天行而返于平易之途。不可任乎险而流于变激之端也。故诸爻之义虽皆言去小人也。而难之未解先以安小人为务。未可以言去小人为急急也。


 

○○○ 艮上兑下
。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 。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 。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 。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 。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六三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 。一人行。三则疑也。

六四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 。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 。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 。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 。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损。非圣人有意为之也。造化推移本有消息盈虚之理。而圣人为之裁成。辅相损过以就中。殆有约已裕民之道存焉。是故时有所损而损。所当损实无所损者也。此卦艮为体而巽为用。以阴从阳之说也。夫以阴损干之阳而为兑。以阳益坤之阴而为艮。艮阳止于上而受益。兑阴悦于下而甘损。此有孚之义也。故损之为道。以节用之实心行节用之实政。上行下服非矫强而然也。有德意之可征。无愆尤之可指。故曰元吉无咎。且刚不以损而消。柔不以益而盈。下无邪謟上无骄泰。以斯而往。物无距也。曰二簋可用。享者行损以信。即二簋亦可以告虔也。鬼神且约况于人乎。然至约不可以常居。刚德不可以常损。又曰二簋应有时。此损刚益柔之谓也。盖物不可以久亢而盈者。应与时而偕。损物不可以终穷而虚。又应与时而偕。益时盈而损则损犹益。时侈而约则约犹丰也。故圣人时行之功用。与造物同其变化。而非有过不及之违也。象取乎山下有泽。损深益高。损之象也。君子体此而惩忿窒。将以求治心之学也。盖吾身所当损者。莫如忿欲之扰。扰能惩忿于未发之先。而不为暴气所乱。绝欲于未萌之始。而不为妄念所牵。则身无不修。损而益者也。初以刚居刚。而损以益顺乎四之阴也。二以刚居柔。而损以益狥于五之应也。故初贵往而二戒征也。曰已事遄往无咎者。视上之事若己之事。知时效忠亟往图之。无咎之道也。然居兑之初。过损其刚则为失已。故又当酌损之也。始初已损刚。二复损已。则剥道成焉。故利在守不利在行也。守则为九二。征则为六二也。贞者守也。以明资顺以实助虚。所谓弗损益之也。三之言行者何也。阳道上行理也。三阳为干。损干之上爻以益坤。所谓三人行则损一人也。损非委也。益非赘也。阳不得阴不成。阴不得阳不生。阳往阴来。情谊相孚。是得其友也。艮兑相合以生物。上下相和以经化。乃为阴阳相得之情。即合君臣相合之义也已。四以柔居柔。委靡不振。自损其疾者。治之者必资于初之刚明也。五以柔居中虚心好善。贤豪景从。有或益之者。益之者必藉于二之中正也。臣能受人之损。而直者尽其诚。君能自以为损而知者竭其虑。天人交助。故五曰无咎而元吉也。上九以干之阳自益。以坤之阴益三。则弗损于己。而有益于下。上全其刚。下受其益。何咎之有。然乘兑之上。或自侈而不贞。当艮之终。或自满而不进。故勉之以贞吉利有攸往也。正道自持。刚德日长。则泽无不被。海内归心。臣天下矣。而不富之以自利也。故曰得臣无家者。损之之谓也。噫。初则酌损以为损。二则弗损以为损。五则以损为益上。则以不损为益。四则因益而得损。三则因损而得益。正所谓损而当损而实无所损者也。且柔合刚而得臣。刚合柔而得友。有孚之损可以为万世通行之法也。如怀私营而忘国恤。挟壮志而失虚怀者。当以损下益上之义思之。

 

 

○○○ 巽上震下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 。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 。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 。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 。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 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 。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益者。天下之大利也。干以一阳益下而为震。坤以一阴应干而为巽。天施地生万物咸嘉。故圣人体之。施益于下以利民也。事无不行道无不济。故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此卦巽为体而震为用。以阳动阴之说也。推其义而孔子彖之曰。木道乃行。夫帝出于震而齐乎巽。震木之阳也。巽木之阴也。木道之行。犹言兴作靡穷舟楫之材自运也。故初言大作。二言享帝。三言征伐。四言迁国。皆动众之意也。人君效此而益民。既奋发于事功。复沉潜于德业。自然日进无疆。生生不穷。而遍益造化矣。凡此皆益之道。即皆益之时也。自消而息。自穷而通。本于自然之德。初无矫强之为。故曰与时偕行也。象取乎风雷益者。雷动于前风散于后。万物皆利益之义也。雷风交作天下变化。物相成而为益故恒。言雷风而益。言风雷者。雷阳之为也。风阴之为也。阳上阴下天尊地卑之定理。故曰雷风恒也。若阴上阳下。则阴升而助阳。阳降而资阴。天施地生之妙用也。故曰风雷益也。夫造化之道。常则必变。变则能常。损益相乘。盈虚不已。知益之为损。即知损之为益。始可以观变而立德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风之入微也。迁无殢念。如雷之迅发也。改无停机。交相益而无遗殢焉。然阴利于小。阳利于大。初本阴也而损干。阳以益之则大矣。受益最深。居勤方始体夫刚德以之乎巽。披诚图报必获大也。但官薄事繁。必洗心涤虑。谋出万全。始无躁动之咎。故曰元吉。乃无咎也。二以柔中之德为五所益。此刚柔并济之君子也。刚可以决疑。柔可以毖祀。故王者用之以荐于上帝。帝必享而获福也。前之吉言臣之吉也。后之吉言王之吉也。二本贞也。而爻位俱柔。惧不固守。故中勉以永贞也。三以阴居阳处。非其宜据于多凶之地。贻大投艰咎不免也。然当震之极。承巽之始。能以身捍天下之难而不居其功。斯受益矣。诚意积中。志不为私。故曰有孚中行道不至亢也。告公用圭者。归功于上使受君之也。四处巽之始。体柔用刚。卑不穷下高不居亢。位虽不中。以益民为心。动中机宜。是能用乎中行者也。以斯告公无有不从。言听计允。上亦依之以迁国也。初本坤体。而上迁于四。四本干体而下迁于初。故云迁国之象也。九五居中履正。益之主也。上不以小利而惠民以实心。下不以私恩而惠上。以实德上。以诚感应。而民之惠我德者精神相通。犹之天施地生也。若上九之不行益于人。而徒求益于人。则为莫益之而反有以击之也。此昧于损益之义也多矣。义理心人孰无之。惟其蔽于欲。则失其初心。而刚德日亏。本根日损已。故戒之曰立心必恒。凶则知吉凶之道岂由天乎哉。噫。天下之理益而不损则违于谦。作而不止则犯乎盈。天人皆弃击之也。故诸爻之言益。嘉益之宜也。上六之言莫益。即戒益之过也。然圣人不但致戒于过益之时。而且存戒于受益之际。言元吉于初。言贞吉于二。言中行于三。四言有孚于三。五未尝不以益为惧也。以益为惧。则其所以获益也。终无或击之来也。利天下者宜知其戒而勉之。

 

 

○○○ 兑上干下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 。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 。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吝。

象曰 。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 。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 。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九三 。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 。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 。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 。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 。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 。无号。终有凶。

象曰 。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夬者。决也。以五阳而决一阴之义。其为力固无难也。然而其词之谆谆有戒者。因不可以阳盛长而忘有备也。此卦以干为体。以兑为用。阳抑乎阴之说也。故曰夬盖小人。而在君侧必明揭其罪。使判然不复与谋。始无牵连党锢之复。曰扬于王庭。声小人之罪也。孚于号者。树君子之朋也。曰有厉。兢兢愓愓以防窃据之奸也。告自邑者。表白遐迩无逸志无私眤不示隙于彼也。不利即戎者。小人之处高也。匪戎不去而曰不利即戎者。言戎虽当用不以为利也。苟专恃乎戎而其道不修。其谋不审。则胜负反覆之机亦未可必。故不利即戎。乃利有攸往也。攸往者进而决之也。曰健而说决而和。健以断之不缓以失其机。说以处之不轻以激其变。然君子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如阳德之施无所不及。其于小人亦未尝仇视而物畜之也。惟恐其剥阳为世道之累。故不容于不去耳。而矜惜之意未尝不存。故虽用壮以决之。而若释痒疴于体。不少失其和也。所以谋出万全。光大而有终也。象取泽上于天。气蒸自上而润及于下。故谓之夬。君子体之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盖兑泽之气上腾于天。化成雨而下降。和之至也。其解炎荡秽。则有决小人之意。而天下沾其泽也。君子去小人之害物。则能施德于天下。其亦如造化之和也。然苟自居其德。不推功于众。则未免失之娼忌。且亦为群阳之忌矣。夫初之壮趾。权居在下始为令也。阳方微而虞其躁动也。曰不胜为咎者。言前往而不胜则为咎矣。二居柔得中。酌事机而愓号申其令也。不任刚壮而善其能戒也。曰勿恤内。有备而外无患也。三怠寇者也。四养寇者也。曰壮于頄。虽义形于色而反致其疑凶之道也。君子于此夬夬。以致其决独行以绝其应。则不牵于私已。然与之相遇必若濡而外不为异。有愠而内不为同。斯善处小人者也。四泥于和而失所系。故止则不安。进则不前。不果于决者也。故有其行。次且闻言不信之谓。虽勉之使进。其孰我信。乃为聪不明也。五乘尊以决阴。如决苋陆之易然。而独居于上是可虞也。势接则彼易弥情眤。则此难断即过于。决其于中行亦无咎也。天下有过刚而为中者。五之中行是也。上六以一阴处极其党。将尽其势。将孤而恃。三为应恃。五为比。俱不相协。是有号啕求免之意然。戒之曰无号。因终当有凶不能免也。此虽上六之戒。并为三五之儆也。噫。夬之为义总决一阴以全纯干也。盖阳之与阴其机相为屈伸。其数相为胜负。阳不长则阴不消。然而阳之长也。难阴之滋也。易故圣人之所为汲汲也。卦词不言吉而言利。爻词不言吉亦不言利者。警戒之至。恐阳德之易怠而衰也。初之言为咎也。二之言勿恤也。三五之言无咎也。四之言悔亡也。盖勉之也亦慰之也。三与上皆言有凶者。因三与上无德而私相为应也。壮頄之凶止其应阴也。无号之凶绝其援阳也。或曰造化之运行也。不能无阴天之生才也。不能无小人易何以绝之之深也。君子曰数乖于心。则造化或有所屈道终其用。则人事亦有所伸。圣人不能使有阳而无阴理也。然能使阴之终不胜阳亦理也。圣人不能使小人尽去于天下势也。能使小人尽去于朝亦势也。故四凶之在刚之未长也。比屋之封刚之乃终也。则圣人之扶阳抑阴以健而说。决而和其用意也。亦可谓深切而明备已哉。

 

 

○○○ 干上巽下
。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 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踟躅。
象曰 。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九二 。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象曰 。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九三 。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 。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九四 。包无鱼。起凶。

象曰 。无鱼之凶。远民也。

九五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 。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上九 。姤其角。吝。无咎。

象曰 。姤其角。上穷吝也。

 姤之言遇也。夬方决于上。而姤复生于下。阴有心于合。而阳不拟其求。出于不期之遇也。此卦以巽为体以干为用。阴蔑于阳之说也。夫阳来为复内之也。阴生为遇外之也。五阳外入为微虞之也。一阴内伏为壮防之也。防而为之虑。故曰女壮。虞而为之谋。故曰朋来。阳之性介而易孤阴之性牵。而善媚以一柔而遇五刚。阴挟其私阳无其主。则能借其势以为壮也。阳弛其势而阴滋其类。蔑贞之谋以蓄。君子被害机不免也。自此而如卦之为遯为否为剥为坤。阴盛长而阳消落也。故曰勿用取女。恐为所乘也。此圣人之所以慎于遇也。然而遇之为义又不可废。虽阴阳有淑历之分。私遇不可有。而阴阳有相须之机。正遇又不可无。故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以刚遇中正之柔。犹男得幽贞之女。则人伦物化由兹大行。不然则为亢为戾。万品庶物无由章显矣。故遇不可无也。不可苟也。遇而正则阳道得行。遇而不正则阳道将消。其辨在乎几微之际。不可不慎也。象取为天下有风。虚动而合。故为之姤。如后以施命诰四方之义。盖天至高也。物至卑也。天之于物也以风动而后合也。后至尊也。民至卑也。后之于民也必以命诰而后遇也。风无所不触命无所不达。道之大行也。然而可虞者伏矣。风自下而上则为阳德之升。自上而下则为阳气之降。此阴之将壮也。后之施命岂得已哉。上世言德而不言化。中古言化而不言命。如以诰命四方者。事不能无虞也。已且姤以柔遇刚。非正道也。初为阴遇之主。阴不能以不牵而又不可以不正。故不系于正应。乃为得吉。若不牵于一而务进不已。凶之道也。初本不贞之阴。惟务于躁动。必且为嬴豕之蹢躅。失其所牵矣。柅在车下。所以止轮轴之不动也。以金为之则刚。且静所以喻君子也。嬴豕谓牝豕也。群豕之中豭强而牝弱。故谓之嬴豕。所以喻小人也。二遇于初。最先者也以阳纳阴。以正防之使不得逸。故为包有鱼。此微以制之之象也。然阴可包也不可宾也。宾之则违。勿用之戒明矣。故曰义不及宾也。三说乎初而承乘皆刚。故居则不安行则不进。其象然也。然道虽过危。履则得位。苟安于不遇而能自守。虽厉而无大咎也。四与初遇柔。不能制如有其鱼而故失之也。失其所应以静为宜。设或妄动凶不免也。五居阳明之位。下制一阴之微。犹以高大之杞包覆善溃之瓜。其势甚易而其道不可不尽也。故必含晦章美不露声色。默以制之。其来也不能芽。其去也不能茱。始人事已尽天运渐回。姤将转而为干矣。有陨自天。如天之陨乎。物无微不尽者也。上九居高自亢。无位独立如姤其角之象。然角非遇物之具也。以角为遇其遇穷矣。曰吝。幸既无所遇亦无比匪之伤。何咎之有。是卦本以阴遇阳。而二则得位有制。不溺于遇者也。三与上九无德无位。则不与之遇者也。是皆可免于咎也。四失其应而强以求遇。所以凶也。五之含章有陨。其得制。遇之道者乎。虽然其视圣人作而万物睹之。气象远矣。故易之所虞也。遇为天下相合之机。亦有君子与小人之别。茍不深虑预防先以中正之德。自持其流于比眤之失也多矣。

 

 

○○○ 兑上坤下

萃。 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 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 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 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六二。 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 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 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 往无咎。上巽也。

九四。 大吉。无咎。

象曰。 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 。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 萃有位。志未光也。

上六。 齎咨涕洟。无咎。

象曰。 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萃者。尽萃之义。专为君亲之道言之。道莫大乎尊亲。诚不越乎萃聚。得其义而守之以顺以说。故曰萃亨。王假有庙。顺以说之极也。但顺而说。则或有邪佞偏比之私。故必归之以正以公也。利见大人亨利贞。则言正也。用大牲吉。则言公也。以正以公则利有攸往。可以济天下之事矣。此卦以坤为体以兑为用。阴说乎阳之说也。夫阴说乎阳。且刚中而应则说而主之以刚。刚而不违乎中以斯为应。故得聚也。用大牲吉者则惠及于人。而人心以顺也。人心既顺道隆则与之而俱隆。时行则与之而俱行。故利有攸往也。然顺人心者所以顺天命也。天命顺已则天地万物之情岂不可见于流行动静之间也哉。天地之所以为萃者。情也。故天人之绾合不在形相比而在情相通。幽明之理非情不洽。堂廉之际非情不交。天地之远非情不格。万物之多非情不化。则知情之为用根于天命之先也。象以泽上于地故名为萃。地者万物之所成也。泽者众水之所聚也。圣人体之以除戎器。戒不虞何也。盖泽聚必溃。治溃之道在于堤防。物聚则争。息争之道在于有备。戒不虞者正为保终萃也。萃之为卦二阳比于中。而群阴萃之。兹君臣合德万物孚感之时也。然而圣人不以之自喜也。故于阴之求萃也。以倾邪为戒。阳之主萃也。以强亢为戒。恐盛聚之易耗。必以诚以顺乃能保其萃之永吉也。初以阴柔不能固守心志。惑乱为有孚不终之象。又若呼号正应而从违莫决。自为众所笑也。然号之者正也。笑之者妄也。苟自矢其诚不恤众笑往无咎已。二杂于二阴之间。似有狥友忘君之咎。然以其中心言之是引二阴以萃于五。当得集贤广益之吉。终无背公植党之咎也。且殚其忠爱之诚。犹可格神而用禴也。三才德不足。人莫与萃。欲求比于权贵而势不得萃。徒为萃如暛如之果。不刚不正。竟其从上之心终不得。从上之益者也。四上比九五。下比众阴如得其萃已。但权之所集者即咎之所归。必贞以事上。义以使民。始得其吉。五居尊位为四阳所承三阴所仰。是得民之萃也。然人之萃我者。以位我之自萃者。以德设有未孚复多离间之情。惟修德聚人。则政行化洽可以孚天下而悔亡矣。上当萃反之时。且阴柔无主。求萃不得将为孤立之危。如齎咨涕洟之象。能晏然自安于上乎。故曰上未安也。总而论之。萃之皆不得其情者也。初之若号正而不终者也。三之嗟如不正而弃者也。上之齎咨涕洟。不正而未安者也。但物之求萃顺也。阴之欲萃于阳顺也。即安于不萃也。亦顺也。故曰无咎。若二之所居正也。所应正也。而亦曰无咎。以其介于不正之间也。以阴居阴。志于静退。是与众聚而有异操者也。人之多僻独守则危。变节则悖必诚意。引人互相孚契。始无偏倚驳杂之害。初之乃乱乃萃。姤媢之徒也。二能以中正引之。情孚于萃亦可为君子也。一握为笑者。群阴相聚。笑其不知止也。萃于四者。权之所趋也。四当萃时或私其萃于已。则咎苟归其萃于上则吉。此以臣道言之也。至于二言引吉。五言大永贞者。引则广善以及人大则宏善以尽物也。是故保天下之萃者非大法小。廉君明臣良不能也。如二之引吉四之大吉。此大小协恭也。二以孚为利。五以匪孚为戒。此君臣合德也。然萃天下者以其时。而所以为天下之萃者。非以其情哉。圣人于至顺之时犹为不虞之备。以众萃之日而先为易散之防。而易之为虑也深。至矣。

 

 

○○○ 坤上巽下
。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 。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初六 。允升。大吉。

象曰 。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九二 。孚乃利用禴。无咎。

象曰 。九二之孚。有喜也。

九三 。升虚邑。

象曰 。升虚邑。无所疑也。

六四 。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 。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六五 。贞吉。升阶。

象曰 。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上六 。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 。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升者。上进之象也。夫君子当在下之时。积德立行。日益日显。一旦乘时奋进。自有大通一致之合。故得元亨。用此道以施。为自然上下交洽。功业丕着。征于利见之时矣。阻抑之患可勿恤也。此卦以坤为体。以巽为用。阴顺乎阳之说也。夫升之为义。以柔嘉之德当昌明之会。乘时而进。盖不可蒙蔽失之也。如升不以时。则为窃据时至不升。则为懦阎。惟以时升利见。则逢乐道之君。南征则得相时之哲。真所谓量可而进不失其时。升之巽而顺者也。以巽顺而升。内既沉潜以观理外。又从容以候时。刚不违中。是以得大亨也。曰用见大人勿恤者。盖阳当在下未孚之际。不免于忧。故用见九五之大人。则勿恤也。勿恤者下得上而尘也。南征者上得下而行也。南为阳明。征则刚健以。坤趋干。顺时而行也。若以阴之阴弥足其闇。志弗行也。象取为地中生木。渐以高大升之象也。君子体此洗心涤虑。每事不轻于游。忽以几希之存。渐入于危。微精一之关。以幽独之致。直抵于中和。位育之妙。积之以至于高大为本。斯为柔顺而能慎者也。如初爻有谦顺之德。不先升而躁进。其信于二也。二之用禴。矢志精诚。不事虚文以事焉。乃孚于五也。信于刚则不为援。孚于柔则不为亢。小臣行志大臣效忠。无不顺也。三以阳刚之德而际雍熙之会。且巽顺处躬以是而升。下之阳有助上之阴。不拒如入无人之邑。莫能御也。四以阴居柔处升之际履顺之始。而最近于君。且下体三爻。皆因之上升者也。若能诚敬率之以事上。如王者之合萃以孚鬼神。则吉而无咎也。二之用禴四之用享。皆取其诚意交于上也。不言升者二应五。四承五。避逼上之嫌也。六五之升。升于治也。居柔应刚。利在于贞。既得其正则治道可次第而举矣。曰升阶者。升有序也。上六之冥升以阴居升极。沉迷利欲而不知止。当时暮而犹思进也。然居顺之极亦非竞进者也。因上柔下刚以身调剂势不能遂。故也惟孳孳为善。利在于不息之贞而已贞。而能久岂贪昧哉。噫。君子之升。升以德也。虽以德为升。然亦未闻有无所援而能升者。但未援之时不可虚声动人。全要工夫慎密精气相通。抱弘毅之才。孚于未升之先。守柔顺之德。展于已升之后。如是玫君泽民之志可大行而无窒碍也矣。故前之曰允曰孚。后之曰亨曰贞。皆勉以德而不轻于进也。三无所勉者。正以其巽顺得中。不待勉也。

 

 

○○○ 兑上坎下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 。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象曰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见。

象曰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象曰 。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六三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 。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九四 。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 。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五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 。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 。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象曰 。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困者穷也。穷不足为困。困在不能自振其穷耳。盖天地之气由西而北则渐趋阳。由北而西则退守于阴。穷变之道固如是也。此卦兑为体而坎为用。乃阴掩于阳。阳溺乎阴之说也。兑阴为柔。坎阳为刚。坎在兑下。是刚见掩于柔也。非有大涵养者其能怡然守正。身处果而道自亨也哉。故心不能亨。徒为愤世之语。谁能信之。益取穷困而已。以六爻言之。则九二为二阴所掩。四五为上六所掩。刚应升进。今掩而不施。其犹君子为小人所蔽穷之象也。坎险兑悦。处险而不改其悦。犹处贫而不改其乐。则君子之道也。然其所以悦者。由刚而能正。不失其中正而能大。不违其体可以济物。可以修已。故曰贞大人吉。以刚中也。以正大之道施之于身。行之于物待其自感。虽困而不失其亨也。盖困之移人每乘于柔荏。柔荏则沾。恋沾恋则多牵。故贵于刚。困之挠人又乘于矜激。矜激则虚憍。虚憍则易至耗折。故贵于中。刚与中合则操守固而涵养纯。历久而自亨也。如急于求通。借口说为筌蹄。则招忌致疑弥。见其果耳。吁嗟。口非所以济困也。有言不信则标榜之议盛于一时。而党锢遂起。君子之节不能复振。其违尚口之盛也多矣。且坎下兑上。境遇既逆。数当隐默。勿求自明可也。苟为之尚口徒激人之怒。滋己之危倍取穷困而已。岂刚中之君子哉。且困之体刚掩乎柔也。卦中以三爻之柔。掩三爻之刚。非特刚困而柔亦困矣。柔之困也以犯刚为忌。须退守以为安。刚之困也以躁动为戒。惟固守以为福。盖阴困其宜也。阳困其变也。初以阴居下。欲三为应。二隔其路。进不能以观变。退不能以守顺。将坐于困穷而不得所安也。然困而自遯不伤夫阳。得其所避也。故不言凶咎也。二以刚中之德而任济困之劳。又能居谦处静。为德之盛。恩宠并隆。物所归也。且坎居北方之位也。朱绂南方之物也。离之应坎通塞之间也。宜竭诚称职。如用享祀则吉。然必待机缘之自至耳。茍不安处俟命。先往求之。则降志陨节凶自取也。咎将安归乎。困夺于先。名驱于后。君子之所宜慎也。三才德不足以处困。又阴体而承阳。用小人而志武者也。且二欲推四以上进。四又欲退二以图安。三处其间进迫乎四。则如戴石退据乎。二则如坐剌。困之甚也。然其犯刚之志犹未已也。有伤而进。无变而求。六已征矣。而犹欲合之为助。其孰与应。故曰入于宫不见其妻也。且入不如初征。不如六困。而有害者也。四才德不足。惟冀援于人。就其志在初。而初又隔于二。则所以来彼者徐筡也。无偶求行。虽已有坚利之具不行也。故曰困于金车。吝也。然以阳居阴。履谦能守。二必不争。初亦不判。事有终也。九五以阳居阳。而所乘之四与所应之二又皆刚壮。则为用武之君也。但用武之君为上阴所掩。如权奸蒙蔽之意。未免忿其不恭。致其刑威。殆有伤痍之见。故曰劓刖也。既为所伤。则无所用。象为赤绂之困。犹幸资性英明。刚中说体。不动身色而畔援之党久而自消。故曰乃徐有说也。得其说而孚。以至诚反受天下之福。已上居困极。才弱时穷。欲动不得解。欲静不得安。如果于葛藟于臲卼也。然穷当思变。苟知刚之不可乘。必改计而去之。吉之道也。呜呼平城之围。赤绂之困也。两阶千羽。即所谓利用祭祀也。然诸爻之相应词。或相袭而旨各有所归。如九二之征凶。以进为征也。上六之征吉。以退为征也。此贵阳而贱阴也。贵阳则欲其慎于进。贱阴则欲其安于退也。曰困于酒食。志不遂而困于惠也。困于金车。劫有阻而困于行也。困于赤绂。权有夺而困于治也。总居下者泽不及物则困。居上者治不及远则困也。至于阴之困也。曰不觌。曰不见其妻。曰动有悔。皆言困滥而不能守躬也。阳之困也。则曰方来。曰有终。曰有说。虽当困而能自振其困也。故困者小人之所为困。君子无困也。语云圣人无忧地。斯言其信然也。

 

 

○○○ 坎上巽下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 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 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 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 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 井谷射鲋。无与也。

九三。 井渫不食。为我民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 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 井甃。无咎。

象曰。 井甃无咎。修井也。

九五 。井冽。寒泉食。

象曰 。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 井收勿幕。有孚无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之继困。以其体有守而不穷。道有常而不迁。行藏有时德之最善者也。六爻之词皆无凶咎者。以井之为物。见用于人而不求自用也。卦言嬴其瓶凶者。不用者之凶也。非井之凶也。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盖无丧则无凶。无得则无吉也。此卦巽为体而坎为用。阴资乎阳之说也。卦名井者。以木之根荄入于坎水之中。以水之膏润溢于巽木之上。其出也有源。其施也不匮。养之有度。用之不穷。先王以良心而运为良法也。但天一之水为坎。坎水汪洋易失其贞。若德性未坚。难以持守。意见偏执易于纷。更必以刚中之德制之。始冬温而夏凉。不变于寒暑。不剥于风雨。能保其贞也。嬴其瓶者。即改井之为也。改井者即无刚中之德。而不能全其器也。已象以木上有水。浸长上行。井之象也。造化以五德用事。而水为之纪。木为之行。故水木之为用相通也。当闭藏之时。则木气入于水中。而井为及发生之时。则木气出于水上。而井为凉木气之伏溢。惟井司其宜也。且阳之上生一阳。谓之太阳。生一阴谓之少阴。阴之上生一阳谓之少阳。生一阴谓之太阴。少阳之上生一阳而为巽。又生一阴而为坎。巽五坎六。坎在巽上。故曰木上有水也。水独言井者。惟井之为德不失坎之真性也。君子体此以之劳民劝相。制其田里。教其树畜。竭为兴发。补助之用所谓养而不穷也。养则民不困。而吾道亦不困。此井之所以继困也。井自下而上。出功成于上。吉归于上。故上六言元吉者以及物也。物之吉也。非井之吉也。君子出而能济天下之众者。义犹是也。夫君子以天下为体者也。隐非甘下也。出非好也。会逢其适不得不然也。然而道之成也。必成于出。故井之为义以出为贵也。初无养人之德。不足以为世用。如旧井无禽。为人所弃。而泥蟠之象也。二有养人之德。而汲引无人。不能泽物。如井谷注于鲋。敝瓮漏于下。即少有所长。亦仅浮沉于闾里之际也。三德足以泽民。但遭时之违。不能见用于明主。徒恻然心曲。是为可食而不得食也。四洁于内而饰于外。日新之德以浴其功。如井之甃然。体用无獘。可谓修身而见于世者也。五刚中居尊。志高行洁。渊泉之德甘而可食。纯粹之功澄而不滓。故曰井洌寒泉。食养之之体已立矣。而用犹未广也。至上六之井收勿幕。自裕其用。群利其有导民之利。而不穷任民之取。而不禁实德相孚。博施不匮。大善之吉。非其人而谁与归也。虽然君子施泽于天下。则天下受其利。君子无利也。即其泽不获施于天下。亦不用者之责。终非君子之咎也。故井之成成于德也。有遯世不见之精神。始有万物皆睹之气象。则知君子善养天下。在善养其德。以全用不轻变迁其志。以违天者也。

 

 

○○○ 兑上离下

革。 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也。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初九。 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 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 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 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 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 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 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 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上六。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革者。天地之变也。天地不变则圣人遵养时晦而不变。故变非圣人之得已也。此卦离为体而兑为。用两阴俱柔。中少不相得之说也。象取乎泽中有火。若泽中有火非正也。所谓阳水不治阴火。潜然大泽之中或常有之。且兑为少阴。自非北方之正水。而情激于性。用以敌南方之正火。火气既盛。水不能制而生变也。故曰水火相息。此势穷而生变之谓也。然变之所生。生于不合也。以中少二女同居失序。志不相得。则必至乖戾。相克不止。必相离而变革矣。虽然天下之事苟不至于如水火如二女。圣人岂乐于革。圣人者因天地之变而为之变也。变革之道。以规易矩。以琢为朴。协赞化育而与天下更始。必诚信相孚。非可强革者也。释经之义曰巳日。乃革亨利悔亡。此言曰有十二时循回已久。而阴阳终始自有相生相息之道。阳之息机于此。即阴之变化于此。谓之巳日。正原始要终。推所以生究。所以息变无不尽。不使其有性情之违也。性情相符便非妄革。则知精神所运天且弗违。而况于人。有不孚乎孚。于万民则大而且通乎于万世。则利而可久。悔其亡哉。然内外既相信从。巳是非文明以说不能也。文明则能经纬于事。宜照彻于物理。悦则相化于情性。而不拂乎时势。总时势所至即义理所在也。义理所在即天地之心所寄也。况天下之变革由于人心之变革也。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如天不顺人不应。南巢牧野之师何举哉。始知汤武用革。其以夏桀商辛为水火为二女也。象曰泽中有火。水能灭火。此言时之不能不变。犹日之不能不已也。圣人体此。以天道人事准于危微变革之交。以时为七政之要。惟明以知时。悦以顺时。亨以宜时。贞以守时。把竞竞业业之中。推于天旋地转之会者。是亦不得已也。故曰变非圣人之得已也。因天地之变而为之变也。且革当初事之始。法未甚獘时。犹有待位。列诸爻在下者。有议革之思。在上者当主革之任。是以初居下位。革机虽动事未可为。宜中顺以守成。不可躁妄以应变。故曰巩用黄牛之革。巩者革其坚仞。毋轻变焉。二得其中。上应乎刚。革其时也。以柔顺之德济以文明之用。征吉无咎。然阴不先唱。臣不居首。曰巳日乃革。则主其详也。从其顺也。革道庶几矣。夫君上之革孚于巳日之前也。臣下之革革于巳日之后也。以缓为革。从容慎重。便无纷扰之咎已。三处离之极。居下之上。性过乎刚。躁动于革。以是而往未孚。于人征则有凶。虽正亦厉也。彼之为病因不审其机耳。故曰革言三就。就之犹云乎思也。三思而不轻变。则革孚于人心矣。所以二征之吉者。柔当上也。三征之凶者。刚忌进也。四值变更之际。不嫌于过中。又当处上之下。利于刚正有张弛之才。无偏倚之用。自然积獘尽洗而悔亡矣。然必有信下之志。而后为改上之命。则命无不行。而革故鼎新之治成矣。五以大人之德为革之主。损益千古斟酌百王。文章之美炳燿尘寰。以龙飞之德济之。以虎变之威明着动变。有孚之庆岂待占决哉。当此时三之有孚。求孚于上也。四之有孚。克孚于下也。五之有孚。合上下而端信从也。上六刚柔得中。此当革道之已成者也。上有革命创制之主。下有嘉猷润色之臣。蔚然其文如豹变也。然虎变文章之大者也。豹变文章之小者也。君之神理寄于经纶。臣之学术宣于法令。由是人皆迁善毓德。而风移俗化矣。曰小人革面者。因革道已成。道德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贵在无为。不用过激。故居贞则为吉。躁扰则为凶也。呜呼。圣人非乐变也。畴不欲遘尧而逢舜哉。其如时势何汤武而用黄牛之革也。尧舜以为辜矣。故虎变亦非得已也。变而复征。汤武亦不为也。噫。末季之变革纷然不一。如九三之躁竞。与上六之征凶者。往往而见此。皆无其才而逞其欲。有其位而不善其用。等而论之。弃于尧舜固远矣。比之汤武亦仅有其事而无其德者也。悲夫。

 

 

○○○ 离上巽下
鼎。 元吉。亨。

彖曰。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 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九二。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 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 鼎耳革。失其义也。

九四。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 覆公餗。信如何也。

六五。 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 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 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鼎者。象也。贵重以昭其德也。圣人画卦不专取象。而象无不该义与象合。则因象以名卦也。体之曰耳也。铉也腹也。足也。因卦之画似之。而爻之义不必泥也。所谓不可为典要也。井与鼎之象。民用之大者也。民用之大而主鼎者。当以德为重。经纶调燮。不失于遍倚。可永保其元亨也。此卦巽为体而离为用。阴成乎阳之说也。夫圣人制器尚象。因木上有火。鼎之体立矣。天显其象。人终其能鼎之用成矣。然凝天命而系人心。则其用岂小哉。故亨上帝以报功。必鼎烹以达其诚。养圣贤以崇德。必鼎烹以将其敬。内巽外离。既沉潜而入义理。又聪明而触事机。鼎之用也备矣。且五以微柔而履大宝之尊。二以刚明而承重器之任。是以得元亨也。象以火生木上。烹饪所宜。鼎之象也。君子礼卑。法地智崇。效天以柔顺之德为聪明之用。所以能正位凝命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谓之用。中之为用见于其位。君臣上下各正所居之位。则不失天命也。位正而命凝。鼎成而形养。其义宁有二哉。鼎之贵上也。犹井也其待用也。有次不可紊也。如初为四应。才弱不足以胜任。失臣道之宜。有颠趾之悖也。苟为之警戒。震动去其柔靡以从阳刚之贵。则为出否之利。有得妾以其子之幸也。妾之事夫子之事父。居劳惟先执役惟贱乃为宜也。故无咎。九二实德积中其器已固。但密迩于初。不免有小人之侵逼。故曰仇有疾也。言仇其所疾。殆不使安于鼎也。若刚中自守。不恶而严戒。其不即而疾。我则辅鼎之功成矣。三才全德备。可以食天下之奉也。但舍其君而不事。虽有雉膏之美而不能食。然蕴其德者。久而必彰守其道者。其终必遇当获方雨之吉。而亏其不仕之悔也。四膺重器之任。实无自立之才。况任匪人而败公事。鼎为折足覆餗之凶也。但形之沾濡。即不可以享帝养贤。则素所期许者失之远矣。五虚中用贤。由于至隐。崇大道以官其能。知正用以重其器。鼎之命永凝也。虽然鼎惟刚可以受火之用。若过刚亦损于木之体。必精明温润。合而为一始成玉铉之象。此为不吐不茹。刚柔相济。相道得而大典成也。已举而论之。初居下位。曰利出否者。治无位之奸也。二居尊位。曰仇有疾者。绳有位之奸也。三之过刚。居变革之时求治太急。而下无所应者也。四居柔乘刚。承上而应初者也。惜其知小谋大。不堪重任所以辱及其身也。五体柔而任刚。以金为铉。能济以刚也。上体刚用柔。以玉为铉。能节以和也。柔以制刚患其不贞。刚以节和无不利矣。呜呼。井之与鼎。水火之用也。水之贵通也。火之贵节也。收以上水通之也。玉以镇火节之也。故二卦之上爻所以皆言无吉也。

 

 

○○○ 震上震下
。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曰 。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初九 。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 。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 。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 。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 。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 。震遂泥。

象曰 。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 。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 。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上六 。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 。震索索。未得中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坤求于干。得其初爻而为震。震为干之长男。六子之最先也。阳气盛畜而遏于二阴。故震迅而为雷也。夫能震则危者使平。伏者使起。有亨道焉。人主心存恐惧。不敢萌感荒之念。即有祸患之来而神明在躬。如主祭者匕鬯在执也。此震之为卦。上下重震。阳奋乎阴之说也。阳之不可下天地之道也。阳之不终下天地之机也。故柔而乘刚所必震也。犹小人之乘君子。人欲之蔽天理。二时之厄也。而终不能以掩正也。但当震未来之先。必虩虩然常存愓厉之思。而后能笑语优游。得处事之则也。惟其有则则。才足以任天下之重。德足以副宗社之灵。名称丕震。如雷声之远迩共惊也。象以雷声。洊至奋迅不遑。震之象也。君子体此。于变动之来先存心凛烈。修治其身。思省其过。盖君子敬天之心已笃于平时。而畏天之威益严于今日之谓也。震之六爻。初与四为主。而四之震处于上下重阴之中。有互艮之体。上有所震下有所牵。不若初阳之能自主也。故初日哑哑笑语自如也。四曰遂泥沉溺不返也。二在初阳之上。故曰来厉。五在四阳之上。故曰往来厉或往或来。虽其来厉而实缓也。二丧其贝。失其位也。五居阳位不可失也。故曰亿无丧也。亿者大也。象所以言大无丧也。二之跻于九陵危险之极也。又曰七日得者。柔顺中正足以自守。故复其位也。五之曰有事者。戒其操心以危虑患以深之道也。三远乎初。则震苏苏而声渐缓矣。然必战兢愓厉。避其乘刚之逆。则可以无眚也。上居最远又当四之不震。则震索索而无声矣。但其阴柔之质常怀。恐惧瞻视彷徨。犹矍矍然也。曰征凶者。上无所征必返而救三也。返而救之逆用其刚。所以凶也。若不往救则止于震。邻虽失婚媾之情。不失奉阳之义。即有言奚恤也。盖阳可避也不可逆也。扶阳抑阴。圣人之心也。即天地之心也。或曰初为震主。不先儆惕反笑言哑哑者何也。此尊阳之义。阳居其吉。阴居其凶。宜也。二曰七日得。三曰无眚。五曰无丧。上曰无咎者。何也。戒其变动之时。有恐惧而无逸豫也。噫。臣之事君。小人之事君子。恐惧自存。则何危也。故危所以致安也。安所以召危也。危而后知危者下也。不危而预知危者上也。诸爻之义皆危而知危者也。非不危而知危者也。故无咎也。亦无吉也。若夫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者。则不危而知危者也。以安为危则不以危为危也。是可以为宗庙社稷之主矣。

 

 

○○○ 艮上艮下
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 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 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 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 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 艮其身。无咎。

象曰。 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 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 。艮其辅。以中正也。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之为卦。一阳居二阴之上。阴止而阳静。故为艮也。易言艮其背者。背之为体 内含脏腑。外统肢骸。无欲无思。其静与动载虚。而行止之意也。故取象焉。人能知其所止。凝神虚远。形迹化而思虑捐。内可忘己。外不见人。则动静皆天。自无妄动之咎矣。此卦以阳临阴。不相凌烁。阴阳各得之说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周流六虚。固无一定之机。然而各有一定之理也。如贯乎动静之间。妙于当然之用。行止以时不参于我。则止亦行也。行亦止也。正所谓得其所当止者也。得所当止而止之。惟道是体。何己之见。惟道是用。何人之见。人己两忘。定慧生而客尘灭。器宇光明随机圆应。孰得而为吾道之障哉。彖言上下敌应不相与也。阳上阴下。未尝不应。但不得已而应之。故谓之敌应。而曰敌虽应而不相与也。不相与者。不相引也。不相入也。然见闻无碍。终无物我之累也。象以两山各止。其所静而能远。艮之谓也。君子推此而思不出其位。盖两山交。乘出之象也。分其体而观之。即止之义也。凡思多紊事。以止持之。则从位起思。而不以思迎位。内不胶系。外不妄驰。始为止其所而不出也。如是则耳目视听莫非天理流行。任天下之事众寡大小纷然迭出。亦不能夺吾之真矣。观六爻之义。初性本静。内欲未萌。得其止也。而外交相引不可不慎。故勉其立跟之坚定。曰艮其趾也。二能安静以居躬者也。故曰艮其腓。但君子之心。以人己兼成而后快。因所随之。三刚愎自用。妄止于上。而不能拯。终为强制之心而已。且时行而行时止而止。动静之门正不可逞心于妄者也。三则违时强制。不知变动屈伸之用。如艮其限焉。艮其限事物纷。更安能免于危厉之熏灼乎。四以阴居阴。时止而止。心既无妄营。己身焉有妄动之咎哉。五居君位。安仁体道。动静语默皆得之中正不遍者也。故曰言有序而悔亡。然而行止之道不难于先机之固守。而难于末路之操持。如上六之性定养纯。终始不易。敦厚于止者也厚。可终者学所以聚。而道所以凝。因物付物。日应万变而不失其为艮之体也。呜呼。圣人勉人以止也。意深哉。所谓止其所当止也已。

 

 

○○○ 巽上艮下
渐。 女归吉。利贞。

彖曰。 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初六。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六二。 鸿渐于磐。饮食衍衍。吉。

象曰。 饮食衍衍。不素饱也。

九三。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 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六四。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 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九五。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 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上九。 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 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渐者。渐进之意也。万物当将动之微。而事机犹在。守正之候君子。所以慎于进也。此卦艮为体而巽为用。阳隔乎阴。阴待乎阳之说也。象取于山上有水。何也。木上升而山下止。有进而能持之意也。木之在山。当风飚摇撼其势。若倾危而仕之进也。当贞悔之交。宜宽以居之。持礼以进。相时而通法乎艮止之义。则德必渐积而盛。俗必渐摩而化。自无枉道狥人之失也。释经本义。山止而风得其平。风静而木得其养。可渐进而得其位也。初渐于干位。虽未安而履危。未峻能中心愓厉。不希躁进。借人之言为己之勉。吉无咎也。三之陆也。体柔而用刚。先时而妄进。内不能闲邪。外或以御寇。故图征进而不得克。复抱经济而不得自伸。四之木也。柔顺居躬。逼处高位。亦据于所争之地也。若居易而守顺。危亦为安。五之陵也。身居尊位。处于所塞之途。将有废时失位之渐致其宜者。惟思履道而贤。终合守刚而邪自远也。曰干曰木曰陵曰远。皆相时而进。进而能惧者也。独二渐于磐。盖进得其所安。然曰饮食衍衍。亦有需之之义。终不轻于躁动者。未可云自适其适。而不知所当进也。上九之升逵也。位过居尊。下亦无应无归与进之义。然居人位之外。超然于进退。故虽处极高。有可用为饰之象也。凡处尊者。盍取则于此。

 

 

○○○ 震上兑下
归妹。 征凶。无攸利。

彖曰。 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象曰。 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初九。 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 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九二。 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 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六三。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 归妹以须。未当也。

九四。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象曰。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象曰。 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上六。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象曰。 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归妹之继渐何也。渐以女归为象。归妹又以渐进为期。盖士之守道。犹女之守身也。必止静以正其志。始能顺动而持其节。若枉道狥人。事既不能进。徒为误身误国之凶也。此卦兑为体而震为用。以阴从阳之说也。夫阴阳交感天地之大义也。凡阳顺于内。阴游于外。乃为天地之化机。阴从于阳。阳动于阴。乃为天地之生气。故天地不交则气化塞。而万汇不兴。男女不交则形化绝。而人类灭息。卦以震为长子。而外交承父行。兑为少女。而内从母谊。其守女道之终者。岂非为人道之始乎。然男动而女悦。悦以动失其正也。女之失正不可以承家。是以当为征凶之戒。伸其私眤之非也。象以泽从雷而降。犹女之随男。而动归妹之义也。君子体此。知夫妇之道。情重于阴阳。义配于天地。必正其始。斯能要永结之合。若悦而动。是或有将来之变也。则始事之不可不慎也固矣。如初为有德之臣。不能逢时以助于君。犹之有德之女。不得于正而安于妄之微也。臣不能尽臣道而有跛履之艰。即女不能居妇道而有僣嫡之嫌也。二有贤德。遇非其君。宜委曲以效忠。不当勉强以行义。曰利幽人之贞者。正隐居岐志。精白修躬之谓也。三无德以待时。必违世而终弃。犹归妹以娣。不免自贱之失也。四则抱道自守。外无千名之嫌。中有待价之志。志之所待终。有迟归之遇而不为愆期之失也。五六柔中居尊。屈己下贤。德盛化隆。惟谦抑以从礼。不容饰以悦人。犹帝女之归。反不如娣之袂良也。其崇俭节而去虚文德蔑以加矣。上无实德。侈志浮华。乃悦以动之极也。大义已亏。妇不成为妇。终为承筐无实之嗟。夫不成为夫。或为刲羊无血之变也。兹穷厄以终身。何以为利乎。然归妹之义既重如斯。而仕进之节不可紊也。可推之已。故初之为娣。二之处幽。三之反归。四之迟归。皆所以抑之也。至于六五。柔德居尊。修饰过于君后。然必能终自持盈而不敢逼阳。斯德其吉尔。苟如上六之处于穷极。无所仰受。虽承筐刲羊莫有与者。何所利耶。噫。士之贪慕富贵而不以正应者。岂可使之秉钧持轴居于人上。其无攸利不尤。甚哉。绎是卦之与渐异者。一则明其机而能惧。一则随乎动而过悦也。尚德者戒之。

 

 

○○○ 震上离下
丰。 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 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象曰。 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初九。 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象曰。 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六二。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象曰。 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九三。 丰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九四。 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 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六五。 来章。有庆誉。吉。

象曰。 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六。 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见。凶。

象曰。 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丰为明动致丰之义也。世而曰丰盈之极也。非王德曷能致哉。然而丰者即虚之渐盛者。即衰之伏。欲后事之常盈。必当为先事之忧虑。忧虑亦非泛然持之也。宜如日中之偏照。通夫隐滞。斯勿忧矣。此卦离为体而震为用。阳用乎阴之说也。古来气运之盛衰。由于人事之防危继绝。是以圣人宪天律时。惟有此照心之不息耳。宇宙如此其广大也。事机如此其殷繁也。苟或怠荒厥志。不期侈而自侈。则天下之隐情必不能昭晰矣。所以明动之功当勤。日中之照洞达无遗。则盈虚消息之权不为造化用而为我用也已。虽然盛极不可恃者物理之常。忧虑必先防者持衡之道。试观日未有中而不昃者。月未有盈而不食者。天地之盈虚尚与时为消息。况于人事鬼神。不出于范围之内。能无持盈卫虚之戒乎。象以雷电交至威明并行。丰之象也。君子以物不可抑。犹之民不可冤也。故以之折狱致刑。大抵盛衰倚伏之机。人所难见即见矣。而优柔不断。又何济也。必如折狱如致刑明断相资。而后其丰可保也。初之遇配。四之遇夷。小能协力。大能开诚。所谓相资也。曰虽旬无咎。往有尚者。初在下位与大臣相接。不接以日而接以旨也。但其实德相应何咎之有。往而从之。则事功成矣。二之见斗。三之见沬。以下之明值。上之闇也。故宜正己以感之。去邪以防之。有孚发若正己也。折其右肱去邪也。人之肱惟右为多动。动而不正则多邪僻。象为小人之阴险而躁动者。折之斯无咎矣。国家当丰。亨之时。人主喜事而躁动。小人乘之而倚权。开衅有不偾事者鲜矣。五质虽柔闇。能资人之明以开己之蔽。则虚心可以来天下之章美也。人主不患无以照天下。而患无以来天下。来天下正所以照天下也。何吉如之。上溺于人情。物欲昏迷不振。如丰屋蔀家。以丰盛自满而为近者所蔽也。蔽于俗习。贤者退矣。其为凶也。不亦宜乎。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如秦皇汉武。宋之道君。迷于一时之识。障蔽不迁。皆有翔于天际之意。汉能自悔中业复兴。宋卒不觌而凶蔽犹是也。吁可畏哉。大抵明君与相臣宜照天下。愈收敛则愈光明。愈发扬则愈障蔽。岂可矜高恣肆不知自反。终无底止。等于倾覆之危也。可慨矣夫。

 

 

○○○ 离上艮下
。小亨。旅贞吉。

彖曰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初六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 。旅琐琐。志穷灾也。

六二 。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 。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九三 。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 。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九四 。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 。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六五 。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象曰 。终以誉命。上逮也。

上九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

象曰 。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旅者。客寄之名也。志有所进而不得遂。境虽可止而不可常。或宦或贾。皆羁旅也。当旅之时。不为境溺。不为事迷。循素位之行。守志之正。则无往而不得。吉也。此卦艮为体而离为用。阴阳自得之说也。上离下艮。火上行而山下止。内所者心安静而无妄求。外所行者烛事机而无蒙散。行而能止。止以为行。处旅之贞吉者也。旅得乎贞。则居易不争。殊俗可谐。虽处困穷不足以动其心志也。象以山上有火。而无定旅之谓也。君子体此。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如旅之行不留迹。居不留时有决断之志。无停滞之机也。旅为境之偶然。知其所止不可。偶然而任之也。旅为事之小节。知其所行又不可以小事而忽之也。故处旅之道。惟以器识为先。初无超然之识。处旅而琐琐。近辱取灾。其自致之也。二柔中合外。身心无旷居处适宜。有安贞之道而怀资之用裕。已得童仆之贞而周身之策备。三过乎刚。志与境旅次。而不得所安。丧童仆而不得所赖。虽贞而亦厉也。四离下而上。舍止而行。有出疆载质之遇。故曰旅于处得其资斧。但居非其正。无同德之助也。有上下之嫌。非欠安之地也。志不合于同人。才不售于当世。安能有快心之事乎。五为文明之主。有羁旅远臣入国而觐。其休光初或阻于一矢之失。终必得誉命之荣也。上九以刚自用。穷大失居。似无可栖之地也。故呜豫自乐于先。号啕忽叹于后。骄亢之害终昏迷而莫之问也。是故旅为境之偶然而处之。不可不贞。旅为事之小节。而行之能止。始可得亨也。如初之琐琐。居卑而行。卑灾由自取无论已。二即次而不求多则得。三焚次而不知抑则丧。四能自下。故具资斧而不快。五能处中。故居文明而不有其文明也。上处离之极。其位既高。骄而不顺。乐而忘忧。则焚巢丧牛。上下莫与矣。大抵旅以处外。无义爵位。货物皆外物也。知其为外而安之得不求多进。不求速处。不求高旅之善者也。况百年身世之间。何在非寄旅耶。虽旅非一致。于义则同知其义者。任境缘之各得。循素履而有常。忠信笃敬虽蛮貊可行也。故深于易者。然后可以深于旅也。信矣。

 

 

○○○ 巽上巽下
巽。 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

彖曰。 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象曰。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初六。 进退。利武人之贞。

象曰。 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九二。 巽在牀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象曰。 纷若之吉。得中也。

九三。 频巽。吝。

象曰。 频巽之吝。志穷也。

六四。 悔亡。田获三品。

象曰。 田获三品。有功也。

九五。 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象曰。 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上九。 巽在牀下。丧其资斧。贞凶。

象曰。 巽在牀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巽者。柔顺而入也。天下事惟大。有才力而后能大有所为。巽。以一阴伏于二阳之下。沉潜卑逊不能自振。虽于事或无所失。要其才力终有所未逮也。故曰小亨。然以巽顺之德。而从阳刚之大。人终亦可凭藉而树殊勋也。此卦阴顺乎阳。德有余而才不足之说也。是卦以阴贪鄙之居内承顺为正。固非圣人所取也。曰重巽者。以二阴伏于四阳之下。以四阳乘于二阴之上。以柔顺刚。以刚制柔也。刚不制柔则为隘为暴。柔不顺刚则为謟为怯。故圣人反覆叮宁。以申戒命焉。然以刚毅之资入乎中正之矩。则德纯化洽。而志无不行矣。自可以见刚中之大人也。象以风行相继。无物不入。巽之象也。君子以为政教之施。命不再申。不能入人。故于其事反覆申命。然后行其所命之事焉。兹特以仁心仁闻。感人于爱戴之微。不徒以虚文告诫。强人于刑威之下也。初以阴居卑。持事两可。进退不决。乌能济天下之事哉。所利在武以壮其锐也。二以阳处阴。谦卑逊顺。靖献不欺。可以披丹忱而格君之隐者。故所利在诚。以表其忠也。曰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者。何也。巽在牀下。卑顺之甚。施之于人。则近于攀援阿狥之意。不免为邪矣。以此格神诚意默达。吉之道也。四乘刚而所依者正。故能获强暴以亡悔。五重刚而所位者。故能先命令以亡悔。两言悔者。阳不可抑亦不可过也。两言悔亡者。皆能知其才力。而揆其势者谗也。三志穷而巽。其巽也过刚。不中勉为谦逊。为不得已也。上位高而巽。其巽也中无刚断。优游从事为不知止也。故三言吝而上言凶也。大抵贪鄙之夫。爱其富贵权势。不复为苟利社稷进退以之之计。而惟顾忌利害。怵愓讥谗极其巽顺。阿谀曲从以保其所有而已。不知威断。既失权势亦从而去矣。迷迷不振迨。至丧其资斧而不知自悔。深可惜已。丧其资斧虽贞亦凶。岂可以云持保之正也。噫。事以持保为正。可谓正哉。

 

 

○○○ 兑上兑下
兑。 亨。利贞。

彖曰。 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象曰。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初九。 和兑。吉。

象曰。 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九二。 孚兑。吉。悔亡。

象曰。 孚兑之吉。信志也。

六三。 来兑。凶。

象曰。 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九四。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 九四之喜。有庆也。

九五。 孚于剥。有厉。

象曰。 孚于剥。位正当也。

上六。 引兑。

象曰。 上六引兑。未光也。

兑者。说也。入主以德礼化民。民无不怀。感之以肺腑。应之以情义。上下相洽。所以得亨也。然所为悦者必出于大公至正。不杂乎欢虞之私。乃利贞耳。此卦阴阳相和。而阴从乎阳之说也。夫王道固不令人流于喜好之私也。此以刚中而柔外。本之以太和之洋溢。不为偏党之欢虞。诚心一致。得其贞也。贞则天人交协。顺天理而不悖。应人心而不违。率民趋事。民用情而忘劳。率民犯难。民向义而忘死。不招徕而自至。不鼓舞而自兴。已相忘于过化。存神之劝哉。象以两泽相资。德义浸润。兑之象也。君子以学无所润。何以悦心。故集朋友而共为讲习。盖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得同人而切磋。风雨观摩朝夕悦心。应口之趣自无穷矣。但卦取于丽泽。欲其相润而不流也。悦而流焉则为邪矣。诸爻惟初为吉。以其与阴相隔无所党锢也。二比于在上之阴。处于危疑之地已。但至诚所格以信而亡悔。三无才德枉己媚悦。自取辱焉。凶之所由来也。四比于三之邪媚。似未宁也。能介然独断。以刚中之德。裁而隔之。始可邀君臣相合之喜也。五居君位。切近于阴。有小人剥君之危也。能以中正之志。孚而感之。自得预防之戒。不为其所剥矣。上六以阴柔之质而处于悦。后穷悦之巧。致人眤已而不自觉也。幸五之能戒不为所剥。则其悦媚之私迹虽似。形终隐晦而未至于光显也。噫。悦之引人最为可惧。故处人于邪媚之间。惟以和以介。不为枉道之引。与苟合之来则得其正。而为理义之悦也。或曰兑为口舌。悦在心而发于言。言所以宜悦也。观于六爻之词。尚简而不欲尚口也。所以止悦也。止于悦辨邪归正。犹之堤防于泽。不轻使其流也。此圣人之深意也。

 

 

○○○ 巽上坎下

涣。 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 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 用拯马壮。吉。

象曰。 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 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 涣奔其机。得愿也。

六三。 涣其躬。无悔。

象曰。 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四。 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 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九五。 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 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 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 涣其血。远害也。

涣者。世道险阨。人情解散。将不可合之势也。王者萃聚精神。通德于神明。济才于险阨。登斯民于衽席。措天下于举安。虽涣散而复亨也。此卦坎为体而巽为用。阴阳相济之说也。夫涣何以复亨也。臣之刚者有济涣之才而不穷。臣之柔者有聚涣之德而不隔。刚济以柔。行不困于内。柔济以刚事不激于外。内外同心刚柔不悖。所以得亨也。然当涣时。祖考之精神散矣。民生之陷溺深矣。如不能以中孚之诚幽格乎神明。即不能以联合之情显通于民。类不能以奋迅之堪任乎艰剧。即不能以拯救之功弘济于天下。故曰王假有庙利涉大川也。象以风行水上。披离无主。涣之象也。先王因人事之纷弛。皆逐于末而失于本也。故济涣之道以享帝立庙为本。使民知所尊。尊之之至。因而尊君也。民知所亲。亲之之至。因而亲君也。敦仁孝为联合。则可以聚天下而不流于涣散矣。天下涣散之机。由于优忽之败故。初用马以求拔。二用奔以求安。不失志于怠荒。不溺情于偏党也。凡为国之念。轻则为躬之念重克已之功。深则济人之心切。三斥其私于己。四散其群于人。所散者小而所聚者大。故曰涣有丘。匪夷所思也。破邪散党非常之原也。必神之以不可测之机。而形之以必可赖之智。岂寻常思虑所及乎。惟夫号令之颁。则又当以王者之正道居之。盖天下之涣起于人心之离。人心之离因财用聚于上而不宣于下。今虚怀操于己。实惠及及于民。故曰涣王居无咎也。谋则神之。令则明之。所以大畏民志也。然散群而不尽其类。颁号而不通乎隐。则其忧潜伏。其害复滋已。上必使其血去。使其愓出。然后居于远害之地。而拯涣之功成矣。此非德足以格庙。才足以涉川者孰能致是耶。是卦乘险而六爻无凶。因二应于五。四资于五。上有涣汗之君。复有涣躬之相。更有奔机之臣。则刚柔相济而行权。文武并兼而效用。虽有乍散之机可得终聚之助。故知其本而守其贞者。圣人所谓无死地也。

 

 

○○○ 坎上兑下
。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 。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初九 。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 。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九二 。不出门庭。凶。

象曰 。不出门庭。失时极也。
六三 。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 。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六四 。安节。亨。
象曰 。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九五 。甘节。吉。往有尚。

象曰 。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上六 。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 。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节者。节而不过之义也。人情物理以得中为宜。故宁俭无奢者。乃通行之道。既滥复淫者。即偏胜之獘也。圣人裁制其间。不肯过于浮靡。以为败常紊俗之失。亦不肯过于俭墙。以为矫情拂性之苦。所以得甘节之亨也。此卦坎为体而兑为用。阴成乎阳之说也。夫节之为卦。内兑外坎。所谓悦以行险也。人之情易流于邪侈之端。而势位富厚尤能悦人。而使其沉溺不返。当此时能以刚用约。以柔作奢。得乎理数之中和。即合于人情之共适。然其所以为限制者。惟制俭则自止矣。方悦而止。节也。节本中道也。不节非中也。节过而至于苦亦非中也。故曰不可贞。不可贞者不能正物也。物不能从其谁正之。所以欲行节天下之权者。必先以和平之心通其节于天下。而后财用有度。民情有制也。象以泽上益水。易流于过节之用也。节用之道在原。其所自有而不过于中。要其所从无而归之以正。故君子体之以制。数度而议德行。则规画不淆。通天下之情而不违于礼。崇尚不滥守至中之节。而不失于时。以是而行范。身以范天下。不徒上循典则而下亦安于分也已。初之不出户庭。无位而能守也。二之不出门庭。得位而过怯也。凶吉之辨昭矣。三以阴处阳。以柔乘刚。此不安分而凌节者也。故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四臣道也。以安为顺。五君道也。以甘为贵。大抵节其在我者常失于恕。而节其在人者易流于苛。五之甘节以节。节天下者也。节天下而有中正之德。使天下咸知乐利之风。其为功也有谁如之。上六处节之极。过节之中。矫拂太甚。非人情之所安。不能甘而至于苦者也。以此施人。则物所不堪。虽正亦凶。以此修身则居心无妄。自何悔之有哉。爻之终系以凶者。严为不得中者之戒也。曰贞曰悔亡。则知圣人损过就中。防闲于性情之失者。切且至矣。

 

 

○○○ 巽上兑下
中孚 。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 。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象曰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初九 。虞吉。有他不燕。

象曰 。墙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 。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 。可鼓或罢。位不当也。

六四 。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象曰 。马匹亡。绝类上也。

九五 。有孚挛如。无咎。

象曰 。有孚挛如。位正当也。

上九 。翰音登于天。贞凶。

象曰 。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中孚者。信孚于中也。以至诚为感。无所不格。则物虽顽冥不灵。微隐无知者。亦可潜孚而吉也。由是信及于物。上下交孚。天下无有不被其化。即险难亦可涉矣。然又利在于正信。而不正则比于硁。硁之小节与好恶之偏私。殆不可复也。故曰利贞。此卦兑为体而巽为用。阴尚乎阳之说也。夫卦以中孚为义。浑浑融融。心若太虚。不与物着而实理蔼然。此信之主于中者也。且柔在内而臣以和顺之德。上通于君。刚得中而君以折节之诚。下应于臣。上巽下说情谊相孚。德之蕴于内者。即丕征于外。自然有万邦咸化之效矣。盖一诚之着。隐显皆达。无物不动。即无物不及也。故曰豚鱼吉。然以鸿钜之才。中之以虚中之德。物我无间。应变不穷。犹之舟虚而可以游于水。心虚亦可以游于世也。故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象以泽上有风。风撼水受。中孚之谓也。君子体此以议狱缓死。先王抚有天下。刑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凡用刑者。中心有毫发之疑。受刑者中心即有毫发之恨。有不中之枉。即非中孚之化也。故议狱者。审其罪中之可释。缓死者求其死地之可生。反覆推隐。总不啻乎哀矜勿喜之心也。初与四情谊贞一。所当信者也。一意信之始合以正吉之道也。如有他焉。二三其心则变于终。而不能安也。二与五中孚相应。有懿美之好。无尔我之嫌。能履其中也。故虽隔重阴不能间也。此孚得其道者也。曰鹤鸣子和者。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也。所以为应和之诚者。惟德是与。不为利也。故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三无信不恒。不能明于理。以为感又与四之胶于信者相应。则己无所主。人又无藉。对而不相比敌之谓也。是以言行不常。喜忧无定。不知其可者也。四承于五。阴德盛也。居盛德之位而与物校。自失其势矣。曰马匹亡者。能绝去私交一心从五。亦可无疑忌之咎也。五居尊位。群物之主也。人君之孚必先合于臣邻。而后通于亿兆。故曰有孚挛如。必以诚感人。上下谁结而后化邦之治成也。上九居巽之极也。巽为风有变动之象。天下之事穷则变变则通。理数然也。如当事势穷极之时。而乃执一偏之见一节之信。必欲求伸而不知所止。譬如信小鸟之音而欲其登彻于天也。不合于理不得其机。虽正而不可行也。是卦不言信而言孚者。上下相应以说。以巽中心之比不贰不疑。所以致信也。若世之泥而不化。固而不通其蔽也。矫失其所以为孚也矣。

 

 

○○○ 震上艮下
小过 。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 。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象曰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初六 。飞鸟以凶。

象曰 。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六二 。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 。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九三 。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象曰 。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九四 。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象曰 。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六五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象曰 。密云不雨。已上也。

上六 。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象曰。 弗遇过之。已亢也。

易以大为阳小为阴。小过为卦四阴掩外。二阳居中。阴过于阳。小者过也。阴虽乘势而二阳处于上下之间。为之防遏。则小人不得大有所过而为乱。即君子亦不能大有所过而为治也。故曰小过利贞。君子斟酌刚柔揆于可否之间。晰于顺逆之际。安分循理。惟合于时宜而已矣。此卦艮为体而震为用。阳遏乎阴之说也。盖小过之时。小人固蔽于私而未化。君子欲振起其势而未通。固而不通。则事不行。通而不正。则人不服。故利在于贞也。可小事不可大事者。补偏救獘。亦不能大有所为也。必示之以能容之量。扩之以不竞之心。而后适于时行之机也。事有大小。惟其时之可而已。数有上下。惟其时之宜而已。时当大事以大为。贞可上而上。时当小事以小为。贞可下而下。宜也。如当小事而欲为大事。是不能下而强为上。非宜也。故曰飞鸟遗音不宜上宜下。乃大吉也。凡小人所欲争者。其志在小。君子得其情而以宽与之。如飞鸟遗音。何足深追。不与之计较。坦然由之则疑忌不生。而死愤潜消。此治小过之道也。象以山上有雷。声施未显。小过之谓也。雷之在山也。其声为过。声之止于山也。其过为小。君子体之。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其过也所以矫世厉俗也。君子当用权之时。不能移世而止于矫世。不能革俗而止于厉俗。即可小事不可大事之谓也。夫阴之过阳也。为小过而过有得失之分。故所过之位亦有不同也。合而论之。初上两爻阴不中而过者也。初之应四。曰飞鸟以凶。小人躁进者之凶也。上之处亢。曰飞鸟之凶。小人过盛者凶也。兹皆因过而过者也。二居中而比三。能制其过者也。五居尊而比四。能治其过者也。曰过其祖遇其妣者。以位而言也。祖始也。谓初也。居内为妣过。初而履于二位。故曰过其祖遇其妣也。曰不及其君遇其臣者。以不应于五而安于下也。于内则言过。于外则言不及。盖过于内而不于外。外臣之小过也。密云不雨。阴盛于上。未能行其恩。施广其风化。惟弋取至近在穴之物而已。不能除暴戡乱于天下也。治于近而不乃行远君子小过也。此上下四阴之别也。至三四两阳。则三过刚而四居柔者也。故三之弗过乎阴。则当为之防。四之弗过乎阳。则惟为之戒也。阳过刚而阴方上其祸不可测。阳居柔而阴已上其祸犹可逭。故有曰戒曰防之不同也。然而君子之于小人也。防之固难。遇之尤难。求进则与之竞。而排挤固守则与之为异而媢忌。故守之在我。虽当利贞而行之以时。又当勿用永贞也。噫。所以知持之以道。行之以权者。皆不得已之为也。虽然小过之时君子果矣。但悖逆乱常小人终何利哉。初上之词可为鉴已过。至于亢将何所遇。飞而不已将何所托。彼以为巧。此破其奸。矰缴之所来也。灾眚之所及也。故初曰飞鸟以凶。上则曰飞鸟离之凶也。圣人终始申诫。固为君子深其防。并为小人惜其谋也。是故君子当时不可行。安忍从人。居躬卑简。此岂乐于小而不能大哉。亦缘世之治也。及一无迹则以道为功世之衰也。因贰以济则以过为功。以过为功。君子之不得已也。明矣。

 

 

○○○ 坎上离下
既济。 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 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初九。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 曳其轮。义无咎也。

六二。 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 七日得。以中道也。

九三。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 三年克之。惫也。

六四。 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 终日戒。有所疑也。

九五。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上六。 濡其首。厉。

象曰。 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干居坤为坎。坤于干为离。以后天之气合于先天之气。所以坎离之成既济。犹地天之成泰也。而六爻相应。刚柔当位。既济之得其正焉。然而功成物极。圣人所虑也。此卦阴阳相得。体用相生之说也。卦辞言乱。终爻言厉。此其为戒。正为无患之防也。曰既济亨。时当极盛之终。必有失乱之渐。故民物受社于下。君臣忧虞于上。但可小者得亨而已。曰利贞者。刚柔正位。刚无纷扰之虞。柔无因循之失。理相得而情相入。既济之所由成也。但初吉终乱。文王以数言也。而孔子恐人悠忽。任时无持保之思。有废弛之意。则曰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正谓数归之天。道责之人。斡旋之任不容诿也。刚柔皆当位而独曰柔。得中何也。盖刚近于上。将为亢矣。柔之得中。辅乎刚而为行。刚之近亢反乎柔而自止。人君当丰溢之时。欲心日进则戒心日止。人有止心是以忧勤辍而怠荒生。以刚明而趋闇昧。不免为濡首之厉矣。象以水火相交。各得其用。既济之谓也。君子体之以思患豫防。盖水在火上。炊爨之象也。食之以成。养之以济。而设或不戒。则火炽水溢。反能灭火。则事之既济者转为未济矣。君子知机。揆势先为不测之防也。防患者非防患于未然。正防终止于此则患生也。卦之离先而坎后也。有始明而终暗。始丽而终陷之象。故势极于上则为濡首之厉也。然其为儆也。位虽相得自始至终无一爻而不申意也。如初之退而后进也。二之丧而后得也。三之惫而后克也。四之濡而后戒也。独五居其尊不言戒。而勉以福者。戒之至也。初之曰曳轮也。濡尾也。非不济也。心常谨畏事不轻为不果于济也。二有得济之才。可用之德。是无所丧者也。然处明应刚居二阳之间。而上无所承。下无所比。势必见侵。故曰丧其茀也。然以中正之道不可终废。待时而动必应于五。无不得也。三以刚承坎。过于求济者也。四以柔乘离。慎于处济者也。求功于外孰与之弭隙于内。故既济之所。急者非才也。所最忌者则小人也。九五履正居中。济世之主也。然而善始则易继终则难。当举祭祀之诚以为戒也。作事在东。收功在西。创制于始。文多繁密则当以简约宁静。使天下孚于安靖之福。故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象所谓时者。时惟其可不求过也。曰吉大来者。旧者已除。新者方来也。若不能持盈。则有往而无来矣。呜呼。治乱无定局。转易在人心。初终有两念。治乱则有岐形耳。故初之得中则治。终之有止则乱。此非终之能乱也。以其终有止心而乱之所由生也。治乱之关岂可藉口于天。而自溺于止哉。故易之刚柔相济者。正所以维治乱之运者也。

 

 

○○○ 离上坎下
未济 。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 。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初六 。濡其尾。吝。

象曰 。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九二 。曳其轮。贞吉。

象曰 。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六三 。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 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九四 。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 。贞吉悔亡。志行也。

六五 。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 。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上九 。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 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卦终未济。理虽阴阳颠倒。实乾坤往复之机也。以卦论之。离阴在上。而坎阳在下。水火之志不相资也。以爻言之。阴上为君。阳下为臣。刚柔之分不相当也。志不交分不定。是以为未济也。然而阳居阴则不亢。阴居阳则不靡。阴应乎阳。阳应乎阴。所以志暌而终合也。分乖而终正也。故曰未济亨也。亨者天也。亦由人心之敬慎也。不终穷者天道也。不使其穷者。亦由人事之斡旋也。此卦离为体而坎为用。阴阳相应之说也。未济之卦而亨也。因五柔得中。尽人事以回天。不为轻锐以偾事。曰小狐汔济者。因时事方殷。尚未离于险难之交也。但易于干之末。言亢龙。戒阳之多动也。于未济之始。言小狐戒阴之多疑也。阴之应刚也。患其不力也。患其不果也。故以狐之几济而濡尾者为戒也。狐本多疑。小者力弱故举以为喻也。不戒阳而戒阴。以阴之当位也。象以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未济之象也。君子体此以慎辨物居方者。察其所以异而求其所以同也。物以群分方以类聚。辨则知水火之相克也。即所为相生也。居则知阴阳之相违也。即所为相应也。此以人事赞天道也。六爻之义以居中者为重。观于三四两爻。任其责者也。三出坎而承离。故以涉川为利。四居离而履坎。故以伐国为功。三以其位。四以其才。济险树功皆为上下所倚藉者也。三才虽不正而所居阳也。所应阳也。所比阳也。虽欲诿焉其孰与诿。故不宜避难。利济难也。征者去而违之也。上下交责所以凶也。苟矢志而济焉。上下助之无不利矣。故曰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也。四履非其位而才称其任者也。静而以正自勉。动而以刚为用。则悔所以亡也。功所建也。赏所以得也。曰震用伐鬼方者。力去阴邪。如伐远然也。故三四两爻皆当济难之地者也。若初之濡尾。二之曳轮。一处于坎之下。一居于坎之中。或自量而不能济。或自避而不急济。皆未可语此也。五居明之中。有粹美之德。无矫饰之用。有君子之光。济事任人明而不炫者也。上九才过乎刚。势居其极。求济不已。则患必生非所。云拯危济险之具也。惟饮酒自乐。从容以待命。明之至也。然饮酒而曰有孚者。盖济难在人。而修德在己。获福在天。佑节在心之谓也。自古拔难济险之才非不多也。而或遭谗取忌。中道而倾覆。则知人而不知天。竟为水火之蹈也。惟明哲之士不与物争。待时为济。如孔明之吟啸于先。子房之辟谷于后。皆得于有孚饮酒之义者也。若不知时会之艰。逸乐自娱。则为刘伶阮藉之濡首矣。以身与世相为浮沉。岂徒无济且有害焉。故曰有孚失。是易之终。戒深哉。然易理深渊终于未济者何也。正所以见易理之变化终不可穷也。易不可穷则纯一不已。天人相为贞胜也。


 

易说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摩是八卦以前事观万物之生成也。荡是八卦以后事藏万物之变化也。摩交感也。荡推移也。惟阴阳之交感共相切摩。所以八卦之运化推移而不息。殆不可以先后言也。比之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为乾坤之用。即为阴阳之摩荡也。故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东井则暑。牵牛水宿也。远人而寒。东井火宿也。近人而温。太玄经云。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语亦准此。盖谓夏至日南在东井。则万物向死。冬至日北在牵牛。则万物向生。死萌于生。生芽于死。即相摩荡之谓也。

右第一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右第二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右第三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不言阴阳。而曰阴阳何也。先阴后阳。知有生生不穷之义也。故理之不言生死。而曰死生者。知死则生之源不绝也。不曰神鬼。而曰鬼神者。知微则显之。用自通也。不曰辟阖。而曰阖辟者。知静则动之机自寓也。故易之为用。能于天地之道。兼阴兼阳。弥之而无遗。能于天地之道分阴分阳。又纶之而无紊。信乎易之经回终始。与天地准也 始终

夫阴精阳气合而有生。阴形阳神聚而有身。此所谓精气为物也。魂即此心之神也。物有形有质。固常以聚散为有无。神则无声无臭。讵得以生死成聚散哉。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游之谓也。古语云。忽然为人。化为异物。变之谓也。夫人也。念之往来。识之起灭。即生死之大根也。所以其终也能游而为变。变非复形形于气。乃不滞于神耳。故可以返亦可以来。可以合亦可以离也。方其生也。形神为一。未易察也。及其死也神则去矣。而去者初无形。可见阳有知而无形。阴有形而无知。其信然也。但形神之分。惟魂升魄降而已。能知阴阳之理。相变而不相离。则升而上者气之精也。降而下者气之迹也。精则为神为生为灵明。迹则为形为死为故物。究其变化之微。终归于太虚冥块然。莫可测其形神之分也。总宇宙之理。以气相感。清旷者得天之气。重浊者得地之气。洁修者为神。系恋者为鬼。夫其所自取也。孰得而定其说哉。是故易之所谓变者。其理不可胜原也 物变

圣人之安土。随寓而安也。小人之怀土择寓而安也。择寓而安则人已异视。随寓而安则物我不隔。故曰安土敦仁。圣心顺适。如止水澄波与境流通。不与境执着也安土敦仁

右第四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为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阴有形阳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绝。微哉。微哉。变通其说。则鬼神之幽。人物之着。与天经地纬之秘一贯之而无遗矣。究极其理。动静往来。阖辟升降。循环无端。积微而着。由着而微。始终不已。而莫知其所以然之宜者。乃谓之道也。故无朕之初。一阴一阳也。有象之后。亦一阴一阳也。若世儒之见。以冲漠无朕观之。则引之于前。要之于终者。独非道乎。正惟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见理气之非。二物也或以继善为阳。成性为阴。继善为先天流行之气。成性为人物受生以后保合直巧之质。皆非也。兹特言一阴一阳。道之流行于天地间者。有如是也。所以继道之功。而终天地之能者。惟人之善也。继之则能成之矣。且人物受生之始。而性无善恶。溺于气质之习。而见有遍全。故仁智各有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即所谓先天流行之道也。至道浑融。初无胶滞。可以知性之无恶也。其有恶者蔽于气也。气有杂揉则失其性矣。失其性则违于阴阳之道也已 一阴一阳

天地之德广矣。大矣。显之而发。造化生育之仁。藏之而本。成物机缄之妙。一显一藏。以成变化。此天地所以鼓万物于无言之中也。鼓之而不愆于时。不泥于象。皆以自然之理。故无忧也。是以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而知之之理过于耳目心思也。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所以有忧。然无忧者乃天道无心之妙。而有忧者圣心欲及天道之妙也 鼓万物

易之为道也。一阴一阳而已。阴尽则阳生。阳尽则阴生。生生不已以旋造化之机。故生生之理即易之根源也。天下有不易之理。理即有生生之数。诚得其理。则数之相生者皆理之不易者也。卦畴锡于龟龙。律吕协于凤凰。圣人则而象之。推测阴阳默契其生生之妙。岂待显示而后知哉。是故鸡雏可以观仁。山木可以知性。梅可以察理。兔可以昼卦。触之而通。则生理昭昭。执之而求。则生机冥冥。凡无物而非阴阳之生生者。即无事而非生生之变化也。是以知神非天苞也。奇非地符也。图书在易。易在圣心。所谓神奇也。秘之而退藏于密。泄之而错综其数。其所泄者即其所秘也。其所秘者即生生之易也 生生

道体兼有无而论也。阴为形。阳为神。神无而形有。其本体固未尝相混也。及其化生之功。本太虚之灵气。纤悉不淆。万有俱备。归于一元之致也。故其体用有动有静。有蒸有湿。静者能藏伏。为地为形。动者能变化。为天为神。蒸者能生运。为阳为火。湿者能凝润。为阴为水。无静则动无以机。不动则静无以复。无湿则蒸靡附。无蒸则湿不化。始虽清微。气郁则妙。合而凝神乃生焉。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则知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之为也。而神又为形气之妙用。即性之不能已者也。故曰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正神之为用也。神为形气之主。气为造化之宗。得其自无而有。以有还无之理。阴阳不测之用得矣 阴阳不测

右第五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也。然极其源。凡事物之属于阴阳者。虽天地之大。与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矣。本一致以贯万殊。统万殊而归一致。易之为用所以称广大而悉备者固矣。是以圣人之精蕴。必于此而寄之也。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则阴阳变化之理不可得而见也。圣人不绎卦。则吉凶消长之义亦不可得而闲也。诚哉。包天地鬼神之奥者。其惟易乎。知进退存亡之道者。其惟圣人乎 广大

右第六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十翼者。上彖一也。下彖二也。上象三也。下象四也。上系五也。下系六也。文言七也。说卦八也。序卦九也。杂卦十也。盖伏羲始画八卦而无文字。当风气浑沦结绳而治。故与天下相忘于无言也。逮至文王之卦辞。当殷之末世以忧患为德。视之伏羲卦体繁矣。周公之爻辞。体备上下。惧以终始视之。文王卦义又繁矣。以孔子之十翼反覆注论。事在春秋之时。治乱不一。定更繁矣。然探赜索隐。彰显阐圣人。岂好殚其秘哉。亦谓世道衰微不得已也。故曰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圣人之所遇不同也。噫。孔子之渊源在易。作用在春秋。易书着于理。春秋表其事。春秋之天王。即易之干也。春秋之春夏秋冬。即易之元亨利贞也。易以四德统人事之变化。春秋以四时定王法之奁违。大哉易也。含蓄无涯。包括无尽。斯其至矣。以言乎远可通于千载。以言乎迩可喻于几席也。则知圣人五十学易。究其深研几之心。宁有已哉 十翼

右第七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天下之事虽隐微难测。即而象之莫不有阴阳之道存焉。会通之理伏。故物之诡怪阖辟。实有至一之理。苟引而伸之。莫非道也。苟达乎道。则牛鬼蛇神蛟人龙伯非怪也。不明乎道。则指之屈伸拇之运动。无非怪也天下至赜

右第八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河洛之玄。造物示于卦画之前者也。图之五位乎中。宰万有之衡。齐一致之理。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之神也。凡一而六。二而七。三而八。四而九。命之流行不息也。物之始生也。酝酿于元阳。滋润于真液。故天之始生也。一为水。有滋润者气必暖故。二为火。气暖者必鬯达故。三为木。鬯达者必坚凝故。四为金。火位乎南。体干道而成男也。金位乎西。体坤道而成女也。水为父而木为子也。水火金木非土不成。故一得土而六。成二得土而七。成三以八。成而四以九。成也。此天地间对待之定体也。洛书之中与河图之中。一也至其四隅。则克以西南。而火金禅形生以东北。而水木继体。水气左旋而生木也。火气右行而克金也。子绍乎父。勇交于女。此宇宙间流行之妙用也。万物始于土。而终于土。图书之五居中者。冲气也。冲气者即交也。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圣人之画卦则于是焉。卦之贞悔系乎中之得失也。其一之居下者。即五中之一也。五者中之机辖也。一者中之根荄也。干初之勿用。与大衍之勿用。皆此一也。六七八九之错综无穷。乾坤六子之摩荡不息。皆以此一也。吾人皆有五也。亦有一也。圣人之所谓一者。不匹合于万物。而妙万物以为用也。乘御霄汉。俯仰八极。经纬于万物之中。错综于万物之变。一之生化亦不可胜原也。然则圣人崇效天卑法地。终合乎一五之妙用者。岂以其数哉 天一地二

大衍之说。其说不同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以变居成之理。故用四十九焉。易有太极。犹天象之有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分日月。日月明四时。四时配五行。五行之经回。又分为十二月。十二月之盛衰又积为二十四气。惟北辰正位居体不动乎中。任四十有九之用。转运枢机于无息也。以卦言之。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以乾坤二用合为五十。准数之盈藏。理之用干之初九日潜龙勿用。即四十有九之用也。总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之气各减其一。损其有余以代不足。非四十九之通用乎。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去其六。以象六画之数。则又止用四十九矣。皆出于理数之自然。而非智力所能损益也。五乘十者即五其十也。五十者数之成也。去其一则起变动之机矣。极其数而虚其一者。善天地之用也。既以有形之气司其成。则必有无形之理以通其变也。是故非忘象者无以制其象。非遗数者无以穷其数也 大衍

右第九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于有无之间者几也。盖人心危微。感物易动。动而未正。则越于中。故先天至一之持行。当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间。恍恍惚惚。介然有顷之际。而实理忽然发见。此即众事之机。吉凶之兆也。然机虽已感。犹为元始之初。尚未流于琢削。人能体道。恒守其初。尽人识之中。于似有未有之交。随机应变。不离于一。至之极则性焉。安焉。精明应妙。诚神与机之道皆备于我矣 寂感

右第十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非为卜筮而设也。即卜筮以明理也。故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圣人因蓍卦爻三者之道。显诸象数流转无滞。得失并陈。消息自见。摩万物之心者。已昭然可据。而其无思无为之体则退藏于密。殆不可得而窥也。且天地之机不翕聚。则其发必不大。人心之德不收敛。则其用必易穷。是以蓍生卦立。吉凶之理既听命于天矣。而人为之妄。自此可以荡除。其心也。若圣人之心。浑然太极。民可由之而不可知之也。故不蓍而神。不卦而知。不爻而贡。无吉也。无凶也。亦无患也。惟其参三才而体万物。则民之患犹己之患也。故吉凶与之同也。所以其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者可见也。虽然圣人之神智。神则圆神。所谓用智而不用蓍。智则前知。所谓用知而不用卦。不如是则冥嘿无为。仅退藏于密而已矣。何神何知之可言哉。且圣人形骸空而物我一本。无吉凶也。以与民同患而后有吉凶也。此惟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能之也。洗其心则民心服。同其患则民患消。以神为武又何杀焉 退藏于密

右第十一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右第十二章

易说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天下之事。非吉则凶。非凶则吉。常相胜而不已也。是未得乎动之贞也。贞者正也。一也。夫有动则未免乎累。殉吉则未离乎凶。故尽会通之变。而不累于吉凶者。其惟贞者乎。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盖人之所以动者。由其殉吉而有所贪欲也。然而求荣则招辱。得则致丧。亦自然之理也。若能不造不为。冥心任数。而乘御于太虚。则无吉也。亦无凶也。即数有吉凶之卒。至而吾心之无吉无凶。足以胜之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以贞为贵。惟天下之理一。正而能胜天下之万变。非我之求胜。而彼之不能胜也。尧舜不以乐移天下之忧。以正胜吉也。孔颜不以忧易一身之乐。以正胜凶也。故正之为道。自造化而来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知吉凶之道。而动之以贞悔吝亡之矣。且悔吝言乎其小疵也。但悔者自责以省愆。道心也。故虽有疵而曰损吝者。因过以自解人心也。故虽无疵而日增。然均为小疵。苟得于贞一之守。而自有消长之机也矣 吉凶悔吝

儒者之言曰无极而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自无而达于有。造化之生机也。太极而无极。自万物五行阴阳自有而归于无。造化之杀机也。生机为顺。杀机为逆。一顺一逆造化之妙用存焉。故曰易逆数也。此论过矣。造化无所谓杀机也。盖天地以生物为心。阳舒阴惨。皆生生之气也。故自无而达有。则生意之显于万物也。自有而归于无则生意之敛于万物也。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云杀机之说。出于阴符。此理以杀为生。权变乎术数之间。非圣人示天下之常道也 天地大德

右第一章

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伏羲之有四图。何也。曰伏羲有一图而无四也。其圆图也。横图也。方图也。皆后人准易而为之者也。横图之说。前已详矣。圆图则干午坤子离卯坎酉。阳南而阴北。一顺一逆。流行中之对待象天而为之者也。方图则干始西北。坤尽东南。阴南而北阳。有逆无顺。定位中之对待象地而为之者也。伏羲当结绳之世始画八卦。盖以原测淑清剖判大宗矣。而岁运月节终始之故。后人起而分之。当日亦未尝条示于忘言之民也。易原不待图而后见也。大传曰。神无方。易无体。卦散于六十四。可圆可方。一泥于方圆之定象。必有苗而不该者。故散图以为卦而卦义全。纽卦以为图而卦体局。故天道远人道迩。天者圣人所独得。而人者圣人之所以告人也。故圣人之作易。凡所谓深微悠忽之理。举皆推之庸言庸行之中。始于干而终于未济。图书之灿然者莫是过矣。是故精于易者。精于图书者也。或曰是图也。因伏羲重卦而有也。曰重卦者文王也。演义之谓也。即易之名。亦始于文王也。于大传征焉。大传之言曰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未尝言包牺氏作易也。言文王之作易。则屡屡矣。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又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可征也。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所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所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斋戒以通神明其德。所谓圣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皆指文王也。圣人画卦论易。皆因天之变而尽其变者也。羲皇先天则万象之用。藏于冥默。夏中天则三极之道见于勋庸。惟文王当殷之将丧师也。值周之方得众也。处上下之际。居治乱之间。凶而贞之。以吉动而持之。以静以不易之心回变易之天而不能也。故因而动之效其用于两体。寄其心于六位。而阴以维其衰乱也。故君子谓之幽赞观其见无。首于干之用九。戒永贞于坤之用六。可以得其所重之志矣。以卦分爻。爻亦因重而后有也。三则为画六则为爻。爻者交相变化之义。盖取于两卦之交也。故孔子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卦即为象不待定之名而为象也。重即有爻不待系之词而为爻也。此重卦之说也。或曰是固然矣。然神农之耒耜。取诸益交易。取诸噬嗑者。取于重卦也。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取干诸坤者取于重卦也。伏羲之佃渔取诸离者。取于所自重之卦也。所以知伏羲之所重也。曰固哉。子之论也系辞之所谓佃渔也。耒耜也。交易也。衣裳也。舟楫也。牛马也。门柝也。杵臼也。弧矢也。宫室也。棺椁也。书契也。所以必备举而为言者。言六十四卦足以尽民用。虽圣人之制作不能越于此。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也。苟必待取卦而后制器。则先王为器象而画。画非自然。后圣据卦象而制。制亦非自运。所谓竭心思耳目者又何为也。若然则包牺氏尽重之。亦包牺氏尽制之。可也。何必有所遗以待后圣。即后圣若神农氏。既能取益以耒耜。取噬嗑以交益。何不能取乾坤以垂裳。治天下又何不能取涣以济不通。而必有待于黄帝尧舜耶。若然则兑为妾。妾亦始于羲皇之世耶。坎为盗盗亦作于羲皇之世耶。子之言固矣。盖伏羲当治世。故画卦以泄天地之秘。文王当衰世。故重卦以尽天地之变。伏羲非乐于简也。文王非乐于繁也。与时之道不得不然也。彼明夷也。无妄也。革也。涣也。蹇也。遯也。惟世衰而始见也。苟伏羲预设之而预兆之。岂所谓无。将无迎与时消息耶。圣人所以效天地者。易简也。所以窥天地者。精蕴也。通其变而极其数者。不得已也。

右第二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右第三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阳卦以奇为正。则阳之德挺出而常尊者自在。阴卦以偶为主。则阴之行依附而并胜者自在。然世道而亨泰也。阳一君而二民。即君子之道也。世道而浊乱也。阴二君而一民。是小人之道也。天下之道贞夫一私则二矣。一君二民。贵一贱二主。于公而斥夫私也。二君一民。弃一向二主。于私而背夫公也。是以学问不得其刚。则为二君一民也。同为恭敬。若不得其刚。则恭敬是君。此心是民。若得其刚。则恭敬者乃保养此心也 一君二民

右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仟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情者。性之发也。实以致情。斯性之德。情以伪为。即害之端也。夫易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刚柔变化。屈伸相感之道存焉。凡阴屈而阳伸。阳屈而阴伸。阴阳屈而又伸。伸而又屈。皆得乎性情之正者。易之道也。故相感而利生。则人物由此而生。由此而成。既无虚假亦无止息。感之以诚也。若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此人之道也。人之道既有虚假。复有间断。私欲所蔽。或有时而诚或有时而伪也。易言诚之感而利生。伪之感而利害。生者何也。因天理未尽泯绝。而人心复杂之以伪也。故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也 屈信情伪

夫成天下之务者。见几则义明。动而不诎则利用屈信。顺理则身安。此言致养乎内。利乎外之道也。然精研其义。至于入神。屈之至也。及其出而致用之本。则施于外者无不顺。所用既顺于外则养。于内者益厚矣。内外交养知行之功。不亦深切而兼至乎至于穷。神知化乃德盛。仁孰与天为一。积修之自致耳。即君子亦未之或知也。且神者妙万物而无方化者。着万物而有迹。惟穷理尽性自臻于神化之极也。岂思之所能得勉之。所能至哉。但学者当存其神而致渊默之功。顺其化而待变通之日。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便可以继至。善之道而成神化之性也。已易之致勉于存养者如此 精义入神

圣人知几其神。不待察者也。颜子至明犹察其机者也。故曰其殆庶几乎。盖圣人与善为一。故知不善于未形之先。颜子与善犹有稍间。故察不善于方形之始。曰有不善。未尝不知者。天下之事有不善者。未尝不知也。不善未尝不知。则不萌之于心也。知之未尝复行。则不形之于动也。此颜子之所以庶几也。非谓颜子之有不善也。亦非谓颜子之行而后能复也。惟其以心而察不善。视之纯乎天者。稍有违尔 知几其神

夫君子见事之几微。则须动而应之。不待终其日。此其赴机之速也。兹亦非便捷敏利者之所能也。惟介于石者能之大。凡私欲不入于心。则其心凝定照。心不累其动。则其动光明。进无畔援。退无迟留。又何终日之俟。耶虽然君子之介于石。亦非执一不变也。微以窥天。彰以察地。柔以法阴。刚以体阳。合乎神道通乎冥运。与时为变。而其中确乎有一定之衡。而不可夺者。所以为万夫之望也 见几而作

右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右第六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易之为卦。六十有四。而义有专别于九卦者何也。盖作易者其有忧患。则以是九者为处困之道乎。曰非也。圣人之忧患者。忧天下之迷复也。乃其处果又何忧患焉。是故九卦者。所以释天下之忧患也。其重在于复。而先之以屐与谦。则有意乎其言之也夫。道与器不相离。而神与迹不相判也。然而以道自命者。率以器为物。以神为玩者。率以迹为滞。易之为道。尽性至命。变动不居者也。故贵虚乐肆者依焉。此圣人所深忧也。忧之如何。以礼勖之而已。履者礼之所以行。谦者礼之所自起也。履以闲邪于外。谦以聚精于内。心可复矣。复而不固。其复有时而失也。故不可以不知恒。恒而不通。其恒有时而泥也。故不可以不知损益。能知损益则私欲日消。天理日莹。虽处危困而此心卓然不动。然后左右逢源。如井之勿幕。处处皆足。至此则触机而动。顺之而应。如风之无所不入。而无所阻碍。故可以行权也。学至于行权变化。则此心之真体浑然全复矣。然必以礼为之基。德为之柄。则圣人之学可知也。是故礼非明也。易非幽也。易为之动。礼为之主。虽不可为典要。而未尝无典要也。虚无放荡之论。诎于是矣。或谓圣人作易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用其机权以求尊于天下。此不知圣人忧患之心者也 九卦

暌于时而不顺者。偏僻之士也。顺于时而无制者。委靡之士也。巽则无之矣。故曰巽德之制也。制则称物而有辨矣。然而不露其迹。不炫其能。巽之所以称而隐也。巽德之制德。常丧失于小心。常厌倦于杂若。人能操虑于丛挫之时。弘量于纷纭之际。如复小而辨物。恒杂而不厌。当言动之微而辨之。不诱于物。则复其初矣。当酬酢之烦。而安之不厌。于事则恒其德矣。复恒天下之事。逆乎情则先难。顺乎理则后易也。学问之道德日进。则宽裕心日下。则不侈张也 损益

右第七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右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右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右第十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右第十一章

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右第十二章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天赋为命。物受为性。根源皆系于易。此易之所以为大也。圣人仰观俯察以作易。容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而合于天道之自然。所以得性命之源也。学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性命之源究不越乎四德之统天也。得天命之元在我谓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谓之礼。得天命之利在我谓之义。得天命之贞在我谓之智。故曰元亨利贞乃天道之常。仁义礼智即人性之纲也。观乎此造化之理。天尊地卑。阳动阴静。贵贱攸分。吉凶互致。根于太极之先一。定而不可易者。即性命之源也 尽性至命

右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右第二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天下之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为知来而作。故其数用逆也。易画自下而上。易图自右而左。易数之用逆。即理之用顺也。凡自上下下曰顺。自下上上曰逆。左徂右曰顺。右徂左曰逆。顺则数知既往之事。逆则数知将来之事也。事未来而欲假象以先知之。则为逆。睹其事迎之之谓也。数往知来。盖为伏羲文王两卦言也。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伏羲之卦也。八卦相错。此文王之卦也。伏羲之卦。天上地下。日东月西。山镇西北。泽注东南。风起西南。雷动东北。是其定体之在先者也。故为往也。文王之卦。干居西北。坤退居于西南。坎离得位于中。震巽用事于左。艮兑配于右。是其流行之在后者也。故为来也。数定体于既往。则乾坤方位可以顺而知之。察流行于方来。则元会运世可以逆而知之。然易之所用以占者。皆因其变动也。当以文王之卦位为准。虽逆探其变。而实顺用其机也。非若金丹以克为生之理。逆推造化于返还也 数往知来

右第三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本也。干离皆生于阳。故谓天火为阳。坤坎皆生于阴。故谓地水为阴。干变其初九为初六。则为巽故谓风。此为天之变。盖天下交于阴也。坤变其六三为九三。则为艮故为山。此为地之变。盖地上交于阳也。离变其九三为六三。则为震火为阴。伏则奋击而为雷故谓雷。此为火之变。坎变其初六为初九。则为兑水。与阳交则相和而为泽故谓泽。此为水之变。坤艮离震相比从其类也。干兑坎巽相远而分其化也。由化可以推相从之道。由变可以知相生之理。且震巽为始交。震阳少而阴尚多。巽阴少而阳尚多。故初之气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也。兑离坎艮为再交。兑离阳侵于阴也。坎艮阴侵于阳也。故中之气雨以润之。日以暄之。山以止之。泽以说之也。震兑离之。阳皆统于干。故干以君之也。巽坎艮之阴。皆归宿于坤。故坤以藏之也。然干虽主阳。而阴阳无不兼统。故曰君曰帝。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帝虽出入乎诸卦之中。而帝未尝出入也。盖万物之生成变化。皆本乎帝德之生成变化也。是以知生生之谓太极。

右第四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帝为乾坤之枢。无可窥其出入。于动而见其出入也。故曰帝出乎震巽者。春夏之交也。生意毕齐。若有所以洁度之故。曰齐乎巽夏者。四气之中阳与阴相遇。所谓姤也。故曰相见乎离坤。在西南养物之方也。帝主其始而委其成功于地。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生气已成杀气未见。万物说其成而忘其杀。故曰说言乎兑。西北为阴而乾阳居之。是阴阳相薄之象也。以将尽之阳敌方盛之阴。故曰战乎干坎。为北方之卦。万物于此归藏休息。若有以慰劳之故。曰劳乎坎。至于艮则止矣。气不止则不成机。不止则不生。止者成之。终而生之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大哉艮乎。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即圣学之所以有终而有始也 帝出乎震

右第五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右第六章

干。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右第七章

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右第八章

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右第九章

干。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右第十章

干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去掉文)。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巽顺也。而为躁。坎陷也。而为通。言其究也。风极则急。水溢则行。故上于人者能竞世者也。下于人者善趋时者也。且阴阳之精泄之于水。阴阳之气播之为风。故坎之为盗也。窃阴阳之精也。巽之为入也。发阴阳之气也。人物之精泄之于智。故智之为盗也。盗人物之精也。圣人之退藏于密。所以完其精而不使盗也。固其气而不使入也 巽顺坎陷

右第十一章

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至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右上篇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有夬。夬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右下篇

杂卦传

干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 。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易说后跋

易。圣人之书也。圣人之书惟圣人可以解之。下此者不能解也。夫既不能解圣人之书。而又以圣人之书不可不解。于是穿凿附会。各以己意求圣人。而圣人作书之旨益晦。何也。文章莫大于六经。尚$书者史官之所纪也。诗采之武夫游女。礼为汉儒所补缀。春秋虽经圣人笔削。而大半因其旧文。惟易则经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可以止矣。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为一书。其书固蔑以加矣。后之人万万不能至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域。而徒欲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书。多见其不知量而已。然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而后遂无可解易者乎。曰有以圣人之人解圣人之书。则易何不可解。而必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哉。今读易说为大仙宗吕先生所著。其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又明白洞达如日月之揭中天而无不可。晓然共见。然后知先生真圣人也。真能解圣人之书者也。向使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互为解说。亦无以过。则虽谓易说一书。仍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可矣。抑闻之易说藏于虞山之玉松已久历年数矣。今庚戍冬广陵虚净同人乃梓而行之。岂书之行也有其时有其地。亦有其人欤。然易经数圣人而成。自伏羲迄孔子凡几千年。而易说成于先生一人之手。且藏诸虞山至今而始出。则其事固奇而其书亦与易为不朽矣。

后学许承宣谨识

易说后跋

大易一书。天地之所以范围。日月之所以运行。阴阳之所以统驭者也。顺而推之则一本而万殊。逆而用之则万殊而一本。精研之为性与天道之根源体。行之为三教至诣之实功。大哉易乎。此即精一执中之心传。亦吾夫子五十学易之心易也。乎顾古今以来注解是经者。不下数十百家。皆各就其所见亦自足以发明其说。然或执于理气或泥于象数。仅成一家言。而未克以阐三教同源之妙道。壬子之春儿子予蒲。得

纯阳道祖易说。予敬读之。寻绎数十过。觉此真足发三圣未启之心传。汇万圣同宗之奥蕴。前辈许筠庵先生跋志甚详。无事予之再为赘赞矣。爰重梓之命予蒲偕鹿园庞太史详为校刋。独惜其中阙蹇卦半幅。数年来觅补无由。逮已未之岁始于嘉会处遇之。以成完璧。今适值重订全书之时。此亦一大奇缘也。因备志其颠未如是。

梅芳第子蒋日纶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