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程序

第十九章 灭无明

1.何谓无明

  无名者,乃本心晦冥否塞,觉照不明,真妄不觉,是非莫辨之义也。原来吾人之自性,本是“真如凝然,不作诸法。”因被妄念之无明所薰染,是谓随缘无明,由此随缘无明,而生真如缘起,变成阿赖耶识之“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之“智”与“识”之正妄两途了。故曰∶“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由此真如自性之转动,遂生起万象矣。

  明朝于朝恩大元帅,一日访问寺僧,求问“无明”之意义,僧故讥之曰:汝亦有求问无明之资格耶。元帅大怒,僧曰:此则“无明”也。

  唐半偈取解当年,偶尔受猪一戒之愚弄,心生恼怒,终至肝火动,烧绝了栈道,脾风发,吹断了天街,肺气弱,御不得列子之车,肾水枯,泛不得张骞之桌,等等之应验,由此观之,无明之厉害,可见一斑矣!

  一把无明火,烧尽昆山玉。

2.阿赖耶缘起

  由无明而生真如缘起,由真如缘起,而成阿赖耶缘起,而生“智”与“识”,智为“名言种子”,识为“业种子”,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识为妄想之心,对于六尘而起,耽迷不觉,与牛羊无异,故恣识妄为,则增长妄惑而已,故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依智不依识,此乃上达之道也。金刚经所言之“应如是住。”(生智)“应如是伏其心。”(止妄)即依智不依识也。

  故此阿赖耶识,即善恶、真妄、分流之处,迷悟、升降、分界之所也。夫道心、人心,本是浑然之心体,一覆上无明,便失了原相,不能再称作真如,而称作业识,顺次下流,从妄起妄,精明外溢,由是造出因果,终受因果之淘汰,故心一动,心相必生,如水之波纹,和风之声浪一般,层层而起,便成千变万化之法相矣!执着心相,迷于声色,有造作人为,便是有为法,故为轮回之起因也。此即所谓转智为识,使业种子之威权,渐次扩展,遂成迷界,是谓之流转门,而名言种子之势力范围,日见缩小矣!

3.灭无明

  故修道者,必须灭去无明者,即此之故也。兹将“真如”譬为水,“无明”譬为风,风起时,则湛然之水面,必生波浪,这便是真如凝然之体,因无明之作用,而缘起万有之差别相也。虽然成此起伏之波浪,但并不能离开原来之水,即千波万浪,亦终是原来之水性只因势之所逼,乃生波浪而已,所以虽展开无尽之万业缘,而真如之体,并不能有所变化,终是不灭常住,绝对存在的。

  果能打灭无明,以无漏智之名言种子作因,再以诸佛圣之教为缘,自能将有漏之业识转化成为无漏之智慧,是为转识为智,由是而展开悟界,是谓还灭门。

  此和前者,相逆之方向,真如被阿赖耶之薰习,转无明而向觉性方面展开,此为上达成仙成佛之道也。

  故曰:三界唯心,心外无别法。

4.无明由何处生起

  人之无明,概由“气”字上得来的,此气何气也。并非正气、刚气、义气、神气等之浩然之气也。不过是那些浮气、躁气、血气、俗气、暴气、戾气、痴气、怒气、矫气外一切小气而已耳。

  此等小气,尽人而有,或于貌上流露,或于言中争胜,或于事中争强,或于念中逞雄,或在石火电光中,争光阴,或在蜗牛角面上,较雌雄,大都认气不认理,焉有正气、刚气,神气、义气、浩然之气、之可言哉。如此等人,也来学道,岂不可笑,此皆由于人心未化,道心未彻,易起无明之所以然也。

  修道之人,欲求断绝此等病根者,必须庸德庸行,装愚作憨,方遏一切小气,庄重旷怀,养浩然之正气,扶植坚忍低柔之德,持其志,勿暴其气,常依乎儒之“醒”,释之“觉”,道之“悟”,能醒、能觉、能悟,则天下事,可以透彻,而无明当亦可灭矣。

  佛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本章要项

1.阿赖耶缘起说明?

2.无明何来?

3.流转门与还灭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