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玄要旨
倓虚大师着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玄要旨 释迦文佛于法华会上,自述伽陀,尝谓“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盖诸佛出世本怀,务欲以佛知佛见,普度众生,奈众生无始染着,没在苦海,不得不以三乘之法,先调伏之。于中为阿难说楞严,为舍利弗须菩提说般若,皆示究竟佛知佛见,最后自说法华,畅达本怀,岂非欲令众生普入如来种智藏海哉。...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
太虚大师讲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 佛应时机说法,法法皆为第一。后时说经者依遵之,往往持讲一经,即崇其持讲之经为独尊无侣。夫隆重之以专其信,洵亦法王殊胜方便;无如扬于此者、不免有抑于彼,学者执之,差违随起。大藏经论、多束之高阁者,讲师之抱一摈余,盖未始非一种原因也。虽一一法皆为法界,亦一一法各住法位,故兹不将本经为佛法或一切法中绝对最高之法;但取为佛藏种种经论中占有一相对位置者以研究之。...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太虚大师着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问曰:本经自度震旦,说之者已无虑百师,今造摄论意何所为?且了义教有多经论,曷不择之大藏,开所未开,乃独取义已大明之本经,增枝业之辞乎?答曰:略有六意造此摄论:尝考诸师说本经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诸解皆是),或断章取义以发明(若中峰或问、云栖摸象等),今欲用悬判简要之辞,摄全经周圆之义,令但闻略说者总持无遗,一也。...
正法的代表
宣化上人讲述
正法的代表 我方才所说的话,所解释的《楞严经》和〈楞严咒〉这个道理,如果不合乎佛的心、不合乎经的意,如果《楞严经》是假的,我愿意永远永远在地狱里,再不到世上来见所有的人。我虽然是一个很愚痴的人,可是也不会笨得愿意到地狱去,不再出来。各位由这一点,应该深信这个《楞严经》和〈楞严咒〉。...
楞严大意
太虚大师讲述
楞严大意 ‘楞严’是经名,今由楞严寺发起讲经,故讲楞严大意。本人初出家时,读诵楞严经,颇有启发。民三四、在普陀着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民九、在湖北演讲,编成楞严研究。楞严经对于本人自身修学上,亦有因缘。故今讲大意,殊觉深切有味。...
楞严经悬镜
憨山大师着
楞严经悬镜 慨夫文词简奥、义理幽深,虽诸家注疏精畅发明,而学者贪程罔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尝刻意斯文,杜绝见闻,穷历冰雪,顾智识暗昧非敢妄拟圣心,每于一线通途粗述鄙意潜修之士若揽镜以照形,愿即事安心顿融藏性者矣!...
楞严义灯(楞严经题要释)
斌宗法师着
楞严义灯(楞严经题要释) 综上所述,则历代高僧大德,对于‘楞严经’之批判,确认为佛说的阐明真心常住之真理,谁能有此本领,托于经文,以欺骗天下后世?而且,阐明心性的佛法,就曾被宋朝的理学家所袭取,朱熹先生曾称的观心说,实与周秦诸子之思想有悬殊的差别,而与佛教教义闇合,所以‘楞严’一经,决非唐朝时代的佛教徒窃取先秦思想之所为,是很明显的。...
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文珠法师讲述
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佛为法王,继佛弘化者为法王子,等觉以上菩萨,皆当此称。同伦,指大势至菩萨之法侣。五十二者,表位也。自十信至十地,为五十位,加等觉妙觉,则为五十二位。十地最后一地,为法云地,尘沙惑尽。等觉断根本无明。至妙觉位,谓彻证妙明觉心,即已成佛矣。大势至菩萨,堪领妙觉,其地位之高,不言可喻。...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
王智隆居士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着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着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高高举过头顶敬礼。...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主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楞严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古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在大乘经论中常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佛讲到《法华经》时,又说一阐提也能成佛,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才把佛法讲到究竟圆满,所以说成佛的法华。...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这念佛并不是大势至菩萨自己来念,因为大势至菩萨已经念无所念,不念而念,念而无念了。他得到这个圆通,可算是一个念佛的过来人。所以就告诉你我一切众生:“你们各位知道吗?我是从念佛这一条路走过来的,我得到圆通的这种方法,现在传授给你,你也可以用这念佛的法门来得到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静权法师讲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甚多;各阐其美,堆积如山,不可胜数。若欲求其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者,莫过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大势至菩萨是能念佛的人;念佛圆通,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念,是心念、意念、想念,普通人的心意,不是想念锦衣美食,就是想念名利财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声誉,如何扩展自己的职权与势力,时刻在名利圈中打滚,念念追求财色的占有,于是你争我夺,你异我诈,甚至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佛堂讲话第三辑
道源法师讲述
佛堂讲话第三辑 这本佛堂讲话,是民国五十年农历十一月间,基隆正道山海会寺举行念佛七时,吾师源公上人的开示。内容以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为经,博引其他经论并插入公案掌故数则为纬。对于上述各种疑难,俱有精辟的破解。念佛法门与其他方便法门修行的难易,亦予以简明的比较。...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
毛凌云居士讲述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即念佛圆通,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答佛垂问圆通,是由修习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实为念佛最妙要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续法法师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则此章经、诚为销罪之巨冶、愈病之灵丹、修心之捷径、求生之要术也。若能常持、无苦不除。无乐不与。无愿不遂。无果不得。凡见闻者、宜三复焉。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慈舟法师讲述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若如观音反闻闻自性。而以始觉智念自性弥陀。则所用之根异。观念根性无以异也。唯全仗自力与兼仗他力稍异。有自有力无力之明者自可拣择。无劳赘述。若就魔境观察。此章必无如彼之多。而彼章自述解结中不闻魔境者,智力胜故。智胜念佛亦不迂屈。智者思之。倘能二门并用。正念佛时。于无念处念。无闻处闻。即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势至圆通疏钞菁华
净空法师着
势至圆通疏钞菁华 楞严者、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圆通者、圣性法门、无不通也。势至、启教之人。念佛、修行之法。文虽二百四十字、义括净土诸典。教机法喻。生佛感应以遍含。自自他因果而该彻。作心境之月灯。圣凡之舟楫。...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净空法师主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所以你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得很坚固,建筑物才能盖得成功。...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种,合而言之是一体也。...
楞严经讲话(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悟慈法师讲述
楞严经讲话(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世尊!这些众生,离开佛陀渐渐遥远,定会遇到邪师外道的说法,如恒河沙数那么多!如想摄伏他们的心,使入三摩正定的境界,要怎样做,才能令他们安心立命,而入道场,远离一切的魔事,怎能使他们对于菩提道心,永远不会退转呢?”...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讲述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说明人生的障碍在那里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了,诲是教诲。经文共有四段,都是关于戒律方面的,读了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谛,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这一生的障碍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
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
文珠法师讲述
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 我们学佛,无论目的是想独善其身,作个自了汉;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实行菩萨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科自己喜欢而又适合个性的,作一门深入的修持。唯独是戒、定、慧三科,是学佛必修的课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终身受持。特别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层,所以学佛的人,绝对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黄念祖居士主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耳根圆通法门
元音老人主讲
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
观音法门
文珠法师讲述
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即是楞严经中的耳门圆通。属于二十五种圆通之一,是一种特别而又殊胜的修证方法。文殊菩萨在楞严经选择圆通时说:“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可见此法门是何等的殊胜!...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本经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之一,即在于经中最后部份:即本书所讲解的,由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书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着境界,而生起的种种困难,及对此境界之误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通议
释德清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通议 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而世之受此经者。有不定之疑二焉。其一日传经不定。唐神龙初。般刺谛三藏。潜将梵筴。私人广州。译而授房相国融。时本国责其违制。持筴遁去。融亦奏上不行。外则梵本无征。内则目录失载。已不能无疑。而智升又谓沙门怀迪。遇梵僧于广州。共译十卷。校之融本。…
楞严咒疏
庶默契柏师撰集之功
楞严咒疏 建立坛仪。为祈求现证者设。若缁素发心散持。则专主诚敬。楞严经言。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又云。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乃至读诵书写此咒。…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
唐剌密帝译、弥白释迦译语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 像季已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救倒妄。淘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独陪黄卷圣贤。冥搜博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