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

恭请。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

恭请。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

恭请。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

太清宝诰。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气。化行今古。着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吕祖宝诰。志心皈命礼。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建巍勋股肱宸陛。肃睿鉴品骘仙阶。位奠金庭。衍神功于永。爵隆玉阙。昭圣德以无疆。悯恤倒悬。慈悲涂炭。救劫宗主。解难法王。弘教化于两间。光道德于千古。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清心法言

危微寸衷。万魔毕攻。颠倒憧扰。昧却虚中。本无一物。

亦岂空空。收其放心。以敬为宗。干干愓愓。咫尺天宫。

 

洁身法言

生而为人。道德之身。斋戒沐浴。亦许自新。毋荒于寝。

毋醉于醇。收束肢体。祇谒明神。跛踦不作。规矩长亲。

 

净口法言

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秽言出口。秽物入唇。丧尔之命。

昏尔之神。何如扪舌。嚼此菜根。齿牙冰雪。护侍天庭。

 

肃坛法言

藐尔星坛。感格万神。供必如仪。几拂沙尘。扫除污秽。

荡涤尘氛。严整衣冠。班列齐声。洗心朝拜。上帝监临。

 

焚香法言

一介凡夫。聊以表诚。假此心香。上达苍冥。祥烟缥缈。

瑞气氤氲。凝结成盖。覆护群生。积功累行。一举飞升。

 

秉烛法言

屋漏沉幽。暧昧何休。幽幽冥冥。似夜魂游。焚此兰膏。如点双眸。

霞光满室。日月交流。藉是光明。万圣停留。心地朗朗。即此是求。

 

启经法言

展诵是经。愓愓虔心。经自帝敕。义出天文。抱守精气。

统归于神。存无守有。便得长生。诽谤正教。霹雳雷霆。

 

 

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

帝君曰。予儒人也。素不谙玄宗。偶于市中酒肆。幸遇正阳帝君。示以玄机。黄梁一觉。遂透玄关。因是弃官修道。遍访本师。苦行备尝。得脱壳尸解。证真妙行真人。立愿度人。成无上道。屡蒙上帝简擢。次第加升。自惭学浅。亦愧才疏。今庚申八月中秋夕。玉皇上帝。坐金阙光明座上。诏会九霄大圣。十极真人。同诸三界金仙。五岳神祇。讲宣先天一气无上妙法。时有东岳圣帝。出班长跪。奏玉帝曰。昔承龙诏。命考察人间十恶重罪。量业加罪。今臣以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奸盗邪淫者。或歼其嗣。或使其夭。或加诸恶病。或令其颠倒。其有一方习染。大约相似者。或水火。或旱涝。种种警戒。彼终怙恶不悛。伏愿慈悲。悯此愚蒙。加以法外之仁。则苍生感德。洪恩普遍。庶不至下民涂炭。汩没其灵性。未审宏光得加法外之仁否。于时玉帝慈颜悯喻。灵关廓开。普告大众曰。此等众生。所以不孝于亲。不友于弟。不忠于君。不信于友。不别于夫妇。至于奸盗邪淫。靡所不为者。皆由丧此元精。失此元气。以致元神不守舍。放纵无明。任性施为。须示本源来路。使复其元神。则林林总总者。自得各返其天。不致沉于污浊。爰命予下界。于一阳来复候。降示乩头。阐宣正教。予奉命惟谨。敬阐圣意。宣示先天一气经典。愿尔等众生。其敬守之。

 

元气源流为第一节

人生母腹中。一股元气。团结而成。借母之呼吸。以通天气。并无杂气往来。迨夫一离母腹。先天打破。后天之气。遂踵而从事。目耗于邪色。耳耗于淫声。舌耗于美味。心耗于利欲。于是真元之气。耗散靡遗。将纵其贪心。肆其邪念。而混元之气。荡然汩尽。故往往精神强足。遽至夭丧者。气先耗耳。亚圣云。无暴其气。又云。气。体之充也。能充此气。即可以为圣。可以为贤。可以成真。可以得道。一理而已。夫元气之充。岂惟人为然哉。天得此气而常清。地得此气而常宁。五岳得此气而常存。四海得此气而常振。绵绵千古。渺渺万年。皆此元气之周流而无间。可以人而丧此元气乎。每见幼稚之子。知识未开。于父母则知爱。于兄长则知敬。见可哀而悲。见可喜而欢。虽曰天良用事。亦元气未散而能然。人茍能兢兢守之。保而勿失将世无恶俗。人无夭丧。天地清宁。雨旸时若。何患人不为善。有是有非。守身者。此为第一关要。

 

栽培元气为第二节

夫先天之气。聚之则明。散之则昏。培之者。使之当聚而不散也。自离母腹。一点真气落于丹田。遂名祖气。祖气乃玄关之紧要。即元气之凝聚也。茍不培之。日散而日亡矣。是以古昔真人。命人调息。所以养此元气。使聚而不散也。然调息须调真息。息若徒行呼吸之气。不能使真元之气。聚而归踵。亦属枉然。先师云。毋意毋必。亚圣云。勿忘勿助。乃是玄关真谛。所以调息一端。不必数息。不必依息。盘膝静坐。静气凝神。闭目垂帘。下视丹田。使元气聚而不散。使鼻息来往。进多出少。则渐而纯熟。此气自然团结于中。渐而升。渐而降。充满一身。无刻走漏矣。功夫须无间断。人身一小天地。天气之流行。不爽毫末。人身亦然。于某时气行。至明日其时一周。是谓小周天。故培元气者。宜于子午时行功。至交阴分。气敛而不舒。故当日日整密加功。若或作或辍。功不整密。纵得玄关秘钥。无益也。善行功者。先静其地。次静其身。次静其心。然后此气行动周身。无往无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混混沦沦。寻之而不可见。去之而不能舍。此中妙用。略得少许。从此加功。无难上达。清静经云。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旨哉斯言。其进道之门径也。愿众生其共勉之。

 

坎离交姤为第三节

干位乎南。阳火也。坤位乎北。阴水也。此先天定位。自先天退位。而后天从事。于是而以坎离代之。坎中一画。本干也。而落于阴位。离中二画。本坤也。而落于阳位。非反覆之。何以复此先天本位。复此先天本位。须取坎填离。共取之之法。非心肾一交之谓也。用功仍在取气。能使此气上升泥丸。则不交而自交。升之之法。只四字而已。提舐吸闭。先垂帘闭目。何谓垂帘。若不闭。则神易散。若全闭。则入于阴道。于是用垂帘闭法。既坐静后。乃吸一种清气。使之内接乎先元。其吸之之后。不可使内元溢出。乃得渐归丹田。由是以舌舐上腭。使津液盈满。下灌丹田。如此数次。自然丹田微热。元气运动。至此则用提法。提者。下提谷道也。贯想此气行至谷道。乃挺身一提。使此气由尾闾。达三关。上泥丸。如头红面热一般。然后徐徐下天堂。降唇中。由重楼而至绛宫。则引火下降丹田而一身畅美难言矣。如此日日一周。则由勉而安。由安而化。丹田元气。自充塞无间。纯熟后。气上升。则火自下降。水火既济。则坎宫之真阳。与离中之真阴。有不混合乎。此谓取坎径法。

 

涵养沐浴为第四节

元气未全。则抽添功力。不可一日间断。若既已充足。则必思所以养之。此时之养。无从着力。须从一片静默中得之。无矜情。无燥气。无嗔恚。无寒冷。刻刻静坐。使吾身之内。常有太和气象。春光明媚。天无浮云。地无霾障。一种清光。遍于身体。渐养渐醇。渐醇渐灵。久之。则静坐时。有一团白光。从天根现出。如月之光。辗转不散。此缝宫中真气发露也。又久之。则静坐时。有一团红光。从天根现出。转辗不散。此灵谷中真气。发露上升。到此地位。须愈加涵养。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一点意念透起。至此时。则升降自然。周而复始。无一息之停。乃天地之真元。聚而不散时也。从此则天根发现。复有一团金光。透露虚空。转辗不散。聚露既久。徐徐收归内府。再养再放。此乃沐浴功夫也。到此时候。即龙虎俱降候也。然犹不可自恃。一念稍弛。则此光又散。所谓存无守有。若亡若存者。正此候耳。上下关头一过。则无处非功行矣。惟此际最难进道者。其倍加涵养乎。

 

朝元胎就为第五节

夫气既凝于灵谷。则上下交。而五行之生克自全。故木金相配之后。而刀圭遂合矣。刀圭不合。则戊土与巳土。终未混合。故升降之际。又须巽风。吹动镕铸。而使其自合。五行之气。各得其全。则混合而无间矣。于是而团结者。始聚于一处而上朝矣。聚之久渐成圣胎。如婴儿之在腹随气而运。是又当有以保之。此时凡有一切外事。悉屏弃无遗。一如木石。使坐静间。无一息之凝滞。则胎渐可成就。然功夫到此。愈加缜密。稍有阻滞。仍流散于俄顷。则此混元又将走脱。故当如太空之中。无一点云蔽。则水中之珠。自光吐万丈。至此又不可使之透露。须又加回光返照功夫。刻刻回光。时时返照。而又不容着力。养之既久。则圣胎成而可以出现矣。其出现时。随一片金光上升。目中所见。不可畏惧。亟敛金光。使之复归原处。如此日日现出。日日收敛。则渐而老成。又别有境界矣。尔众生。其无视此为易到。亦无视此为难到。则得矣。

 

神化无方为第六节

自圣胎成后。难言功矣。欲见之而不可即。欲闻之而不得声。身外寻身。道中求道。须身亲其境。不能以语言文字求也。领悟无上无极。则从此神游宇内。身化无方。而飞升在即矣。然尚须行满三千六百之行。若未能满。则亦常存世间耳。所以立愿度人。最为要事。誓愿满足。遂看机缘。夙缘深。则明师之度我也速。夙缘浅。则明师之度我也迟。然迟速有时。而明师终不能舍我。故凡人生在世。须当自家庭孝弟始。以及宗党。以及朋友。以及州里。更推而及于君王。更推而及于万物。皆从此一点元气。流贯于中。何患神仙之不可阶而升也。试看孝子忠臣。何尝自幼出家。勤行修道。而未尝不在仙班。则知丹学之功。虽不可少。而未始不自立身行已基之也。尔众生其敬而守之。盖闻丹学无宗。渊源各别。得其关钥。一理而已。不得其传。则随遇而各出。一种语意。至后人莫可趋向。总之不得其端委耳。即如丹经中名样。曰婴儿。曰姹女。曰黄婆。曰黄芽。曰铅。曰汞。种种名号。皆后人隐其意而使人寻索也。究而言之。不过曰阴曰阳。而阴阳总原于太极之无极。一以贯之任千万丹师。不出此矣。予于此典。明白指示。不杂一字隐语。盖以答上帝矜怜之厚意。而使此蚩蚩者。得有自而入也。玉帝巳喜臣典之明了。颁示诸曹。尔等其寻味而玩索之。当得混元保合。不至为宇内之匪人云。

予奉命谨撰。

太上无极先天一气度人妙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