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慈普渡救劫真经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金阙 燮理权衡 恫瘝在抱 眷顾苍生 

时逢叔季 道德丧倾 颓风挽转 请阐真经 

彭生发愿 意颇虔诚 恭承帝命 业业竞竞 

老母亲着 驾落瑶京 免人校正 急要刊行


内阁中书徐天运丙午年七月初一日

遥闻疏磐响清虚 带诏登堂兴有余 

莺岭花开秋雨霁 鲎江波静晚风徐 

颂经救世传佳话 乐道修真播令誉 

藻绘河山新气象 瞻云就日感何如 

无极混元老祖玄玄上人(心声摘要恭录) 

鸿濛未辟道含英。无数星球气化成。 

甲子难稽千万亿。虚空隐我不知名。 

又 

虚空久蕴气玄玄。未判鸿濛有我先。 

一点真灵长不灭。生来佛圣与神仙。 

述“道”之贵

有自吾灵,至今不知甲子。生无数星球,灭又生、坏又成。历千亿万鸿濛。可知数之大,无可稽考。如木公、金母、水精、赤精、黄老皆由吾一气化成。故称吾之号,强名曰:玄玄上人。玄生“大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人,生物。木公、金母炼丹运气,气满冲出,中央真气化成人类,偏者则生山川、草木、水、火、风。由此人生人、物生物。生生不息,直到至今。人得五行之秀、精气神之三宝。而物仅得五行之偏,故人为万物之灵。三才心人为贵,贵在“修道”,“得道”则得玄。自是还原返本,返本则万能。则下世科学,谓之原子能。人不能穷理尽性、溯本思源,“道”实难得。古之干戈,心金木而杀人;今之战争,心金火而杀人。欲销金灭炎,(炎即火也)必藉水以破之。此水者--非常水。则,天一生水也。此水在何?乃在仁(人)身。身有“道”则生法,法则水也。故法有水(旁边三点水)。而非藉“禅”、难以得。“禅”就,此水自生矣!将来欲成大同世界、必赖具有“至道”、“至德”、品学兼优之融化,至大为最焉!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良有以也。万物之灵、“大道”、之贵,贵在此也。舍此,何贵之有哉!

恭 赞虚灵子敬赞

万灵真宰 无极无上 尊称上帝 尊称维皇 

尊称天父 尊称慈娘 先天中性 绝诸阴阳 

自然灵气 虚空实相 大日如来 普照万方 

玄玄分性 九六灵光 上人自在 静参性王 

玄玄上人赞传世敬赞

无极无光 无声无相 混混沌沌 迷迷濛濛 

自然灵气 凝结真神 玄玄默默 妙化上人 

至高至上 圣祖圣尊 始原始祖 玄玄上人 

瑶池宫中无极圣母序(心声摘要恭录)

吾慈 主宰万化,生天、生地、以生人。统制三元,遣儒、遣释、而遣道。渡传宝筏。绳开觉路。令人知未生以前,宜溯原以探其本。有身之后,宜明善以复其初。圣贤千言万语,教人脩持则一理。神仙千引万证,训世原宗乎三教。盖,出群拔萃,为立人极者,三教也。三教者,吾所遣也。吾之三宝也。有相赞之功,无相矛之势,不可歧视之也。无极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助我以开天;太极助我以辟地;皇极化道以开物成务。三才既备,迨中古而宣圣出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内圣外王之功,赞天地之化育。其后斯文渐坠,世风日险。又有慈悲佛氏之出世以化度也。原乎遣灵根以立世,事毕,仍太璞还真。何世风趋险,人心趋下,渐困红尘,而弗归根,累及神仙济度,而弗醒悟。两次龙华,寥寥未上。而今三期既至,灵根尚大梦阳台。神仙束手,吾仅垂泪。既察其源,乃时常午运,异类蜂起。竞智逞巧,精研物质,以铁血奋斗为奇功,以身心性命为迷信。言到三曹之理,愈加妄诞不经。是以人心愈趋愈下,难怪原人之不易度也。而 老母屡垂家书,惟愿九二灵根,三千佛子,见书而心悟彻。引伸触类,自度度人,蠲除热恼,智慧开不夜之花。添增妙悟,菩提结辟支之果。脱玄灵于五浊,还本性于九霄,共赴龙华,同扶鸿运。母子团圆,各认本来。永乐长春之景,消遥自在之天。吾不禁拭目望之,倚闾待之也。是为序。

瑶池宫中无极圣母撰。

西方教主弥陀古佛序(心声摘要恭录)

吾佛 主掌净界,不着形象于人间。大放毫光,普济含识于天下。广开方便法门,引入莲花净域。无入南阎浮提,恶孽若此深沉;东林胜境,痴眠何从醒悟。惟恶是习,惟利是趋,戕贼其身,汨没其性。神仙呼而不应,恶鬼迷之乐从。是诚何心哉!近数十年于斯矣!费尽神仙妙手,滴残

无极老泪。而灵根趑趄不前。恶孽者如故,痴眠者如故。自甘暴弃,不计将来。累及神仙,悯其后患。自以沉溺者自若,而济度者奔忙。华会在迩,尚贪五夜之眠;末运相催,甘罹三期之劫。灵根不自悲,而先佛为之悲;原人不自痛,而仙佛为之痛。譬如,儿女虽逆,父母则尽婆心。细察其原,灵根自是痴迷,邪魔亦太逆乱。未上岸者,尽被其牢笼,已上岸者,亦为其牵绊,自非大有根底,铁石心肠者,不能立脚于其间矣,是以聋瞆太深,非钟鼓所能震动。于此,已到山穷水尽处,无复加矣!天机一转,大劫将自回头;华会一开,善恶当分两路。灵根!灵根!勿复痴迷大梦。原人!原人!岂可自误因循。快快饮此甘露,扫清脏肺之疾;速速举此宝鉴,照见面目之真。出滩头之凶险,入法界之自在,此吾佛为尔灵根所心许矣!吾本清净法身,岂不怕染风尘?然而,潮音虽涌,而感时念佛者亦多,吾佛大愿所在,又承列圣之请,适奇书告成,为三曹之大纪念。特临坛而叙其颠末。望灵根勿负吾言方可。

西方教主法界藏身弥陀古佛谨志

玄灵高上帝玉皇太天尊序(心声摘要恭录)

朝音滚滚,圣道沉于浊波。魔鬼滔滔,障戾弥于宇宙。日用伦常之道,尚付之于乌有。而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岂可得呼?不知天理、人情,原无二致。三教之道,总是同源。能事人,必能事鬼。能知人,乃能知天。王道不外乎人情。天地原归于化育。上古圣帝明王,其所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者,即得内圣外王之道也。盖上古道在君相故耳!洎乎中古,而道又在师儒,学考槃之在涧。仿洗耳于颖濒。挂冠匏隐,忘贵抛名。陋巷箪瓢,安贫乐道。以其道在师儒故也。隆及于今,道在庶民。口诀颁于人间,玄理泄于寰壤,特患人不诚心耳!如果诚心学道,则取功程如拾芥;超劫运如乘舟。见效之速,一日千里也。若非道在庶民,岂易得哉!且夫黄屋非贵,惟道独尊。当上古道在君相,以轩辕之圣主,亦三尚崆峒,方得广成之开示,此足见大道之清贵也,人身难得。中华不易投生。三会华期,万劫实难遭遇。得遇斯时,不知几经轮回。即有奇缘,可不谓三生之幸耶!况慈悲为本,神仙常欲渡人。邪魔虽炽,天将已荡寇。吾事冗凌霄!所望灵根,勿复作酣眠之梦。速饮仙液,勿视为杳渺之谈。洞澈性命玄机,发扬道德正论。

瑶池 境内拜

慈尊。宝盖会中参妙觉。乾坤混沌,而我不坏。天地虽朽,而我长存。不生不灭,长乐长春。此

老母之所厚望,亦吾列圣之大愿矣!是为序

苍穹十八圣主玄灵高上帝谨识

三教圣人序(心声摘要恭录)

上天悬象,泄大道于寰区;先圣传经,阐妙法于天壤。是以儒存心、道修心、释明心,各参期极。上士亡、中士守、下士求,各尽其诚。儒养浩然、释修禅定、道守玄关。儒可以成圣、释可以成佛、道可以成仙。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自天子以至庶人,莫不以修身为本。从古以来,皆注重于实学,不装饰于语言文字,以其道之清贵无上也。既而先圣虑道学之失,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书,以相授受。后世流传既久,尚虚文而忘实际;失轨道而误旁门。降其于今,去圣人之世甚远。异端争鸣,正学无所安放。虽神仙于冥冥之中,济度甚殷,然潮音太涌,砥柱中流,戛戛乎?其难之。盖彼所挟以争胜者,在“破除迷信”四字耳!其炎如火,其溺如水,如火而烈昆岗,烧尽菩提之种:如水而溢中国,飘没灵性之根。兹者,火炽而水以灭之,水溃而以土掩之。必令水火既济,以保太和。各正性命,则非断疑生信不可。此是书之所由起也。吾三教数千年来之教化,废于一朝,于吾三教则无损,而于世道人心、灵根赤子,则深有所虑也。为先佛降笔真经,培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则绝处逢生,幽明并度。脱离鬼趣,十殿阎君亦清闲。庆会龙华。

瑶池圣母免悬望。此灵根之幸福,亦吾三教之所厚望也。残灵!免旃。原人!免旃。

三教圣人

无极=乃真理之天,为宰主之本。理天圣域,至理常存。无量清虚,无终无始。

瑶池=乃清净胜地,为万化之源,瑶京仙境,万圣朝觐。实相世界,无等无伦。

金母=乃金生天一,为母尊无生。统太皇极,主宰万灵。一灵分性,九六原人。

洪慈=乃洪大感应,为慈悯灵根。家书频频,亲化演经。时刻侍闾,盼儿团圆。

普度=乃普化点性,为度超身心。派仙佛圣,传布福音。普度原人,认母归根。

救劫=乃内圣外王,为超越气数。内参道德,以登仁寿。外扬王道,化劫大同。

经 =乃不二法门,为依循路径。理弥乾坤,法昭日月。贯通天人,垂彰古今。

虚灵子恭诠

天运辛酉年十一月十五日于圣贤堂斋静室

发炉赞

炉烟起篆。道气腾祥。诚心一炷喷天香。缭绕透穹苍。周偏十方。诸圣现金光。

太上玉华散景。香云浮盖大天尊。 三称九叩

水赞

先天真水。净洗灵台,杨技一滴洒应埃。凡境即蓬莱。涤秽消灾。香林法界开。皈命

荡魔解秽大天尊。 三称九叩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众生)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身。急急如律令。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固。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

净三业神咒

身中诸内境。三万六千神。动作履行藏。前劫并后业。愿我身自在。常住三宝中。当于劫坏时。我身常不灭。诵此真文时。身心口业皆清净。急急如律令

净坛神咒

太上说法时。金钟响玉音。百秽藏九地。群魔护骞林。天花散法雨。法鼓振迷沈。诸天赓善哉。金童舞瑶琴。愿倾八霞光。照依皈依心。蚤法大法稿。翼侍五云深。急急如律令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天尊)符命。普告九天。干罗答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度人万千。中山(天尊)神咒。元始(天尊)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

太上老君律令敕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万劫。证我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

玉皇上帝律令敕。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今臣关告。径达九天。所祈所愿。咸赐如言。


瑶池金母洪慈普渡救劫金经

恭请 

无极瑶池老母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三称

天地开泰。无极圣母。龙华胜会宴瑶池。万灵统御传教旨。诸仙献寿。列圣称觞。天威咫尺。功高德重。燮理权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救众生之苦难。洒甘露于尘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天尊。 三称十二叩

开经赞 

瑶池老母。利济人天。洪慈救劫演真诠。苦海作慈船。普渡收圆。恩泽遍垓埏。皈命

无极老母无量寿应化大天尊。三称九叩

尔时

瑶池老母在无极宫中。正值蟠桃初熟。乃命董双成仙姑、麻祖元君。暨三千侍女。宴万仙于阆苑之间。仙乐齐鸣。彩云烂缦。白鹤蹁跹。诸真题诗祝嘏;列圣称觞呼嵩。天开瑞气。逸兴方酣。餐火枣、饮琼浆、斟龙膏、擘凤髓。酒过数巡,皆已酩酊。时水精子仙祖、洪钧老祖、慈航尊者等俱。揖拱

母前。而言曰:阎浮众生。延康末运。迷昧灵性。苦海沉沦。作恶者多。行善者少。视仁义为敝屣;看道德若弁髦。子不孝其亲;兄不让其弟;夫妇不和;朋友不信;贪恋富贵。未知反省。

恭请

老母洪慈。重阐学道修身之经。证圣成真之文。上智者,勤悟玄机,还原返本;下智者,晓行善事,植果培因。于是

老母登宝座。再传贝叶。普度救劫。而宣言曰:“盖自子会天开;丑会地辟;寅会孕育三才。大道──为无极。无极──为虚空。由太极──而生两仪。由四象──而生八卦。生生死死。易壳投胎。万汇兴衰。无有穷尽。”

天地,生于无极之后──道之体也。

阴阳,生于太极之中──道之用也。

合之,则人以成形;散之,则物以成象。

铅汞,乃参禅之丹药;忠孝,为修身之纲常。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易曰: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

非器──无以载道;非道──无以载器。

以无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

以实形虚,以虚之见,非道也。

灵觉法性,无人我、无色相,不可以言语喻也。

清静妙玄,无表里、无内外,不可以智慧识也。

大道圆明,非穷理──无以悟。

金丹秘奥,非静坐──难以生。

愈入至纤、至细,方得至圣、至神。

四相皆空,识得本来面目;三心俱了,认明自家根苗。

修身养性,不能有静──而无动也。

炼气团神,不能有动──而无静也。

心无其心,内安真性;物无其物,外除妄想。

保固元阳之清,神注宝穴;激发真阴之浊,窍守玄关。

定以平气,柔以制刚,有为也。

顺以通天,化以达地,无为也。

道之大矣!如日月之光辉。

道之高乎!似山岳之磅礴。

伏虎降龙,锻二气之妙药。

烹乌镕兔,成一粒之宝珠。

运精,顺其自然;裕气,由其变化。

身如莲花之洁,则精定。

性似桂树之香,则气足。

圣胎结成,或生姹女;金丹炼就,或产婴儿。

高驾云霞,往来仙岛。得遁水火。出入瑶池。

偈曰:

修真混俗好韬光圆即圆兮方即方

隐显精微人莫识更从何处觅行藏

彼时

玄玄上人。闻信香。身骑青鸾。遨游寥阔之野。参与胜会。与群真。握手言欢。共诸仙。开怀饮酒。其乐盎然。乘兴而颂曰:

普度龙华胜会开祥云万朵映瑶台

善哉老母金篇着好搭慈航彼岸来

少焉

太上道祖

释迦佛祖

驾三花聚顶之云;踏五气朝元之雾,接踵而至,合掌同作赞曰:

宏开普度着玄文功德巍峨孰与伦

奉劝众生勤乐道金丹炼就返天阍

于是

瑶池老母复开金言曰:

阳精、阴气,聚而成形,神之伸也;

魂游、魄降、散之为物,鬼之归也。

人之生时,如水之结为冰;人之死后,犹冰之融为水。

立德造功,功圆──得上天堂;为非作恶,恶满──便堕地狱。

有生有死,有毁有灭。当炼不生不死,以成不毁不灭。

天坏其形,灵光悠久不坏;人亡其体,真性永远不亡。

妙法圆融,广种菩提之果;玄机洞彻,高证涅槃之因。

修菩萨行,心存利物,成佛者──惠能(六祖)也。

建孝悌功,愿抱度人,归真者──虞舜(舜帝)也。

金丹炼就,超凡入圣,配无极之长存者──吕祖师也。

俗胎脱化,旋干转坤,历万劫而不堕者──许真君也。

参六度,而性灵明;运八识,而心自在。

向善者,邪魔避之;炼道者,鬼神护之。

灌溉慧根,神通,与天地合一;

栽培元命,禅定,与星辰同光。

顺乎人道,则养形住世;超乎仙道,则证果升天。

有正气,而无忠实者,则渐入于刻也;

有忠实,而无正气者,则入流于儒也

行中庸之道,无不过,亦无不及;

修至诚之玄,无太溢,亦无太燥。

节嗜好、养心气,不思虑以乱神;不贪色以伤精。

绝狂暴、固性灵,能对境以忘情;能闹处以取静。

内心无着,月光穿井水无痕;

外念不侵,竹影摇窗尘弗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宝炼于微躯;万类涵于大化。

天有日月;人有道德。日月,为云雾所遮,则失其光明;

道德,为名利所蔽,则昧其良善。

心正,则图谋迪吉;念邪,则处事招凶。

物欲沾染,诡谲之念未消,识力粗浮,善性之心徒具。

世衰道微。伦常斫丧。

读书之士,孰斋心而养性!

皈佛之僧,孰明心而见性!

学道之人,孰存心而炼性!

心不斋,无以格物致知;心不明,无以破迷引悟;

心不存,无以转阴纯阳。

道气充盈,合天心,以行忠恕;

玄光闪烁,遵圣训,以守义仁;

奸声乱色,不留于聪明;淫乐慝礼,不接于心术。

惰慢邪僻之气,不欺于暗室;

奸宄诈伪之事,不悬于灵台。

子思夫子赞曰:

洪慈母德,卷怀灵种。开辟菩提之路;跳出生死之关。漏尽玄奥禅机;阐明阴阳妙理。德至高矣!功莫大焉!尔时慈航尊者长跪

母前曰:

老母慈悲。传述先天大道。今得闻矣!敢求再说,后天修身之理。藉以性命双修;功果并炼。于是

瑶池老母沉思良久。重宣言曰:

立功殷勤,忠诚不息,君子务其本,胜者,善也。

行险侥幸,贪酷无已,小人务其名,胜者,耻也。

作善,欲与人知,谓之阳善;为善,不求人见,谓之阴德。

劝人为阳善易;勉人为阴德难。

阴德者,福之基也。基固,而福自降。

阳善者,福之墉也。墉薄,而福不久。

修身,不萌斗智之心;行道,莫带逞能之志。

浩气凌云,须要谦让处世;精忠贯日,更宜敬恭待人。

喜传人之恶语,勿与之语;多语,必有所失。

好讦人之丑事,勿与之事,共事,定受其伤。

持斋者,道可日进也,安分者,善可日进也。

偈曰:

种善休悬榜上名广培阴德福非轻

昭人耳目由来忌总要存心正道行

富贵乐道修持,其果甚速;贫穷开囊救济,其功更宏。

高谈安禅之妙者,未必真得铅汞之妙也。

频厌为官之情者,未必悉忘名利之情也。

学道参玄,性情必须醇善;修身礼佛,度量务待宽洪。

偶闻诽谤之言,当知涵养;忽听拂逆之事,切莫轻狂。

苟使言言悦耳,道何可修?纵教事事称心,性焉得炼?

当诽谤我,能忍辱笑纳之,方得道有所益。

当拂逆我,能从容接受之,才见德有所增。

人心不古;世道浇漓。闻恶语则怒;听谗言则暴。

心地偏窄,性天昏沈,利欲之间,只知益己;

道德之上,不管损人。

克修正中诚意;并炼太和纯一。

心发菩提,庶几近于道矣!

锻炼阴阳,首重清心寡欲;保全性命,次尚戒杀放生。

修道者,不贪佳肴美酒也;炼丹者,弗厌疏饭薄羹也。

乐天知命,儒素自安。随其大常。当有节制。

纲纪衰败。杀劫纷腾。恃强逞恶。放肆横行。

食必丰盛,非鱼肉,不能充其腹;

衣必锦绣,非绸缎,不能称其身。

恻隐全无,暴殄过当,未谙惜福,实非所宜。

知勤俭,不奢侈,其后,饮食必有余;纵嗜欲,肆逸乐,其后饮食必不足。非天也,自取其祸也;非神也,自取其殃也。休趋左道,历九十世,难登佛果;莫往旁门,过六万年,未入仙班。

偈曰:

道炼先天悟妙玄安炉立鼎好参禅

松间老鹤千年寿一样修持志要坚

老母说经已毕。水精子仙祖洪钧老祖慈航尊者暨诸天圣佛;三界仙真。皆大欢喜。拱揖而退。回驾云軿。

此经所在之处,自有神圣护持,当要尊敬,不可冒渎。凡有所求。十分灵应。净结道场。铺排花果、净茶。供养礼拜。永沾吉庆。信受奉行。

于是说感应玄文曰:

奉劝诸善信虔诚诵宝经

魂魄得安健邪魔永消停

建功功必就修道道必成

禳灾能袪病求寿获延龄

上天通帝阙下地济幽冥

参禅玄窍静养性道心明

祥云环户牖瑞霭满门庭

志心皈命礼

玄玄上人无极先天圣祖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洪钧老祖无极普度天尊一叩首

志心皈命礼

水精仙祖灵应宏法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太上道祖无为道德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释迦佛祖慈悲广化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慈航尊者寻声救苦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述圣夫子昌儒兴道天尊三叩首

完经赞

诵经完满。天播祥云。灾殃祸患化为尘。送驾返天阍。广度迷津。福寿喜骈臻

志心皈命礼

无极老母无量寿应化大天尊三称九叩


内阁中书徐庶仙翁带诏临坛天运丙午年七月初一日

遥闻疏磐响清虚 带诏登堂兴有余

莺岭花开秋雨霁 鲎江波静晚风徐

颂经救世传佳话 乐道修真播令誉

藻绘河山新气象 瞻云就日感何如

【字词注解】

疏磐=疏乃僧、道、凡民书写启禀于上天之表文。磐音“盘”,稳固的石头。

雨霁=霁音“寄”,指雨止天晴,天空一片祥和、清新、空旷;山川草木生气盎然等气象。

鲎音“厚”,即一种随气候守信息之鱼,称候鱼(如雁、燕皆候鸟,乌鱼亦为候鱼之一)鲎江乃鲎鱼随气候必至之江。

藻=音“早”,水草总称。比喻文采、文雅之词句,如辞翰华美。

瞻=抬头仰望。

【节义诠释】

在遥远的天堂便闻信香、观到疏文、听到如敲打于磐石上声音,响彻云霄、清虚天堂。奉玉帝敕令,奉带“玉诏”,欣兴有余。那黄莺岭上的鸟儿唱歌吱语,配合着百花盛开的春天“鸟语花香”景象,或秋季爽和加上雨过天晴的蔚蓝天空,真是“风光斋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再说盛产鲎鱼(候鱼)之江风平波静,晚风徐徐吹来,又辉映着“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些正是为感下界善生完成代天宣化,经成带诏宣读的心情写照。

颁布真经以救度世间善信九六原灵,留传万古之一大事因缘佳话。众善信发愿力乐道修真,播扬良好美誉。

文雅词藻,如同绘划出河山的新气象。待功成果满,如同瞻云就日,其又有何等的感怀呢?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金阙燮理权衡 恫瘝在抱眷顾苍生

时逢叔季道德丧倾 颓风挽转请阐真经

彭生发愿意颇虔诚 恭承帝命业业竞竞

老母亲着驾落瑶京 免人校正急要刊行

【字辞注解】

朕=最高行政统御者之自称,在天上为玉皇大帝;在人间为皇帝。此指玉皇。

阙=音“确”,皇宫前的望楼。金阙乃比喻以如黄金等贵重宝物所砌成的宫殿楼阁,此指玉京金阙,凌霄宝殿。

燮理=燮音“谢”,调和之意。

权衡=主宰一切及估量轻重以资权宜燮通。

恫瘝=音“通关”;恫为痛苦呻吟之状。瘝为病苦、创溃之意。

叔季=季指少子或末子,或叔之最小,或弟之最小。易即末、小之叔者反当权,而兄长之反失权,乃本末倒置。故比喻世道人心之道德衰微为叔世,甚至将倾亡为季世。

业业竞竞=竞音“京”全意为危惧而小心翼翼的样子。

【节义诠释】

朕(玉帝自称-我)居于玉京金阙,凌霄宝殿之中,调和阴阳、统理运化,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之权宜;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之机衡。是以众生以苦为乐,长沈苦海,流浪生死,在生老病死中受累,甚至造业积孽,所得果报,如同病苦呻吟之惨悲,吾故体念下界人民之疾苦,时时眷念不忘,长存关怀照顾苍生。

此时如同本末倒置之世界,重功利,轻仁义,道德伦理丧失濒于倾亡,欲挽转此颓唐败坏之风气,唯有请求上天重新阐扬真经,以振道德。彭善生发愿代天宣化,意颇算虔诚。功膺承接上帝之降赐旨意,小心谨慎,敬诚的履行天所托负。本书由

无极老母亲自著作,御驾自无极理天瑶池圣京而降临,字字珠玑,言言沈檀,为无极上乘妙法,济度九六原人认母归根之依循,为“普度收圆,真禅妙谛”之章本。既然如此,内容字句自然免人校正。委实,字句皆出自

无极老母之圣心懿旨,确也不容任人妄加删增。书成之日,必须急速付梓刊行,流传广布,方不负

无极老母就劫之衷怀。


无极瑶池老母洪慈普渡救劫金经。
又名:“无极真禅经”

尔时

瑶池老母在无极宫中。正值蟠桃初熟。乃命董双成仙姑、麻祖元君。暨三千侍女。宴万仙于阆苑之间。

字辞注解

瑶池金母=先天至尊,九六原人之主母。

无极宫=无量清虚,万化之总本宫。亦称先天、天外天、无极理天,乃万物统理之理,万殊同归之源。

蟠桃=据称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乃亦在比喻极为珍贵稀有之仙桃圣果。每熟,必象征一度胜会,万圣仙真。参与共享。

阆苑=花苑间;阆音“朗”:高门、空旷、明朗。苑音“院”:庭院。

【节义诠释】

就在那个时候

瑶池老母位居无极天宫。开设龙华大会,乃谕令董双成仙姑、麻祖元君,以及三千侍女、设宴款待万仙菩萨、圣真于高雅朗明,无量清虚的瑶池胜景,宫廷花苑间。

仙乐齐鸣。彩云烂缦。白鹤蹁跹。诸真题诗祝嘏;列圣称觞呼嵩。天开瑞气。逸兴方酣。餐火枣、饮琼浆、斟龙膏、擘凤髓。酒过数巡,皆已酩酊。

字辞注解

烂缦=烂:明亮、灿烂。缦:云行纡缓且光彩四射的样子。

蹁跹=蹁音便宜之“便”,跹音“仙”。为走路盘旋带舞的样子。

祝嘏=嘏音“古”,祝福之意。

称觞=觞音“伤”,互敬互请喝酒。

呼嵩=嵩音“松”,高、俊、大。

方酣=酣音“鼾”,放怀畅饮。

酩酊=大醉状。

【节义诠释】

仙乐一齐鸣放大作,彩云五彩缤纷,毫光万丈璀璨四射,白鹤盘旋带舞姿似的游动。诸仙真题诗赋词以祝福,列位圣佛互敬畅然欢呼。天开祥瑞之气,诸众逸乐兴奋放怀畅饮。餐火枣、饮琼浆;龙膏、擘凤髓等仙家珍贵希品。酒过数巡,皆以酩酊大醉。

时水精子仙祖、洪钧老祖、慈航尊者等俱。揖拱

母前。而言曰:阎浮众生。延康末运。迷昧灵性。苦海沉沦。作恶者多。行善者少。视仁义为敝屣;看道德若弁髦。子不孝其亲;兄不让其弟;夫妇不和;朋友不信;贪恋富贵。未知反省。

恭请

老母洪慈。重阐学道修身之经。证圣成真之文。上智者,勤悟玄机,还原返本;下智者,晓行善事,植果培因。

字辞注解

阎浮=南阎浮堤,指民间一般浮沉不定,生死无常之众生。

敝屣=破鞋、废物。

弁髦=音“变毛”;喻无用之物。

延康=劫运名,青阳龙汉洪水劫患,红阳赤明烈火劫患,白阳延康罡风劫患。其详自悟便知。

【节义诠释】

当此之时水精子仙师洪钧老祖慈航尊者等上座首席,越班而出,拱手作揖于

母娘宝座前,而禀白说:阎浮众生,逢延康末法之运,尚迷真逐妄,昏昧本来俱足之灵明性体。流浪生死,轮回业报,苦海沉沦。作恶多端者,比比皆是。行善修德者,希少鲜有;视仁义之事,如破鞋废物般随意抛弃。观看道德之操修行持,像无用之物一般而轻贱。为人子女者,不克尽孝道于尊亲。为人兄长姊辈者,不能友爱授让于弟妹。夫妻间不悉和顺、互敬、互爱、互信、互谅,协力同心于仰事俯蓄,期以克昌门庭等道。朋有之交未能诚信笃实。以上之三纲不振,五伦大亏,仁义道德之沦丧至此地步。只知一味贪得无厌,眷恋于富贵名利,醉心于声色犬马。未悉反躬自问,良心省察。故恭敬祈请

老母洪大慈悲,重新阐演学道修身之路径道路,参证成真之文章,使上根智慧者,勤参顿悟玄奥道机,洞澈渊微,直捷明善复初,见本来面目以超凡入圣。亦使一般根慧较钝之众生,明白因果善业恶报之理,因而广行善德,克昭人道,建立人格之完整,不愧圣贤名教。渐积渐修,以培德本,以立道基。期以有朝亦能由登堂而入室,由贤关而迈圣城,至其成功也。

于是

老母登宝座。再传贝叶。普度救劫。而宣言曰:“盖自子会天开;丑会地辟;寅会孕育三才。大道──为无极。无极──为虚空。由太极──而生两仪。由四象──而生八卦。生生死死。易壳投胎。万汇兴衰。无有穷尽。”

字辞注解

贝叶=一种植物名贝多罗的叶子,可作书写文具。故亦可为佛经的别称。

子、丑、寅会=太极气天有其生命定律轨道与时限。略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周天之生命终始。略以元、会、运、世分。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此道宗所云之由“开辟”至“混沌”。佛之“成、住、坏、空”一大劫。故云:子会开天,意指清阳之气上浮;丑会辟地,意指浊阴之质下凝。经此天地氤氲而寅会生人物,配天地人三才之格局。

汇=聚集意。

【节义诠释】

受此因缘与启请,因而

老母登上无生宝座,再传示备书写纪录之文具,普渡救劫,而演真经。宣示道:子会开天,丑会辟地,寅会育人类,合三才的原理法则。大道本身就是无极,无极为虚空一团灵气,化生太极,再由而生阴阳两仪;再由而生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再由而生“干、坤、坎、离、兑、震、巽、艮”八卦。由此消长之理中,经此“成、住、坏、空”之劫而生死无常,投胎借体变化无常。万类之兴聚衰离,轮回不息,无有止境。

【资料参考】

无极道脉鸿钧老祖主讲

鸿道无疆种道统法除浊二气升

原渊流四象转脉化成六道轮

天然乙气本鸿濛 水火两济凝成罡

黄老集结木刻形 西王运灵转法轮

大道原初、本无一物、何能成形、鸿钧(昊天)微尘、混混浊浊、玄玄妙法、五老遁成、水火已济、黄老物熟,木公造形、金母赐灵、初人生焉

历尽数十亿载、生生灭灭、去成转结新奇腐朽而新奇的新陈代谢乃天道自然之元素、聚合分散而聚合的原则运输)、人智运熟、人文随象、形定相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递相交流、成宇宙大观)、神治开始(二十八宿先后开泰、星球生物、物体含英、神灵宿运、运习拓展、法治立焉)、载运亿载、智慧增进(经验论)、人治为再、交至午会(知识峰颠)、未会当始(智慧开有大伪之始)、法治运生、万象依法(三藏、法、律、论制度化之法治、来圆融民生、民权、民族、执己六伦之理性大同)、此乃天地定伦、人智精华、将至至极、收圆当令、至变至理、强谓末劫收圆之期即显眉前、今逢如斯(今世上利用宗教教条预言、巧弄玄虚、欲达名利财势、役使信徒惛惛盲从、祸患由此而生焉)、何为为急、当际当道不失本末、同证丹墀、人之初也

道的造化太上道祖主讲

道的造化总原理,是这样的-为万物之本,但是道本无名,强名为“”,由一分为二,则是有了阴阳,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的数,有了“二”数之后,就开始有了对待,有对待必有两端,如善恶分别,有两端必有中间处,所以二就开始成为“”数。因此易经的数理,就以“三”为生数,而演变的。

万物造化有生生化化之妙,以人身比喻之,如眼有灵而能视,耳有洞而能听,鼻有孔而能嗅,口有空而能吃,意有魂而能思,心有窍而能应。

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受损的,实际上是得益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得益的,实际上是受损的,如国君以“孤王、寡人”自称是损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归心,如果国君以骄傲自满来夸示天下的话,反而受到天下人民的众叛亲离。如桀纣将天下视为己有,骄傲自大,虽有天下,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个借镜了。

这是我将以上这些巧妙的道理,当成父亲教导我一样,永远的记住它。

清静经──无极品第一太上老君着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

大清同治十一年 乐山子注叙

大道无形者,为无外,为至善。是无极,为踪迹也。

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耶!

生育天地者,为生化,为含养,为阳气,为阴气。

而天地,何由大道之生也,每逢戌亥二会为混沌。混沌者无极也。以子会之半,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气上浮以为天。在人为玄关。以待丑会之半。动极一静而生阴。阴气下凝以为地。在人为丹田。故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也。

大道无情者,夫本属先天,无生无臭。情(感情)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者,是旋转,为周流,为金乌,为玉兔。

日虽属离卦,则有寒暑之往来;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金庭=玄关的另一种称呼。请访名师指点传授之)

大道无名者,是名目(名称,别目),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有何名字,强曰道。

长养万物者,为长生,为养育,万物是胎卵湿化,昆虫草木之类皆得先天之气而生之者也。

是人若肯回头向道,访求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无形、无情、无名之道。炼神宝、气宝、精宝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功,证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道遥物外法劫长存,这等好处何乐不为也。

天地,生于无极之后──道之体也。

阴阳,生于太极之中──道之用也。

合之,则人以成形;

散之,则物以成象。

字辞注解

天地=天地辟于洪濛,而阖于混沌。混沌为万汇静寂,混然一体。待至子会,静寂一动而生阳气,轻者上浮以为天,在人乃玄关“祖窍之元神本性”以象之(注意本神非识神,不可认假为真。)。待丑会,动极一静而生阴,浊重下凝以为地,此人“丹田之元始祖”也。所以说,天地亦称乾坤,乃人性命本源也。

无极=无形、无名,无量、无边、至虚至灵,至静不动之真理总本源,为天地之父母,万物之始祖,尊称曰:“万灵真主宰”。为吾人至善本然之理性所由出,故人之性为人身之总枢纽。神经、五官、百骸之大源头。万法惟心,而性乃心之源本。此性寂然不动时,静涵盖万德。故,人果一性圆明,则万德庄严,一切妙智慧所以心性悟出,一切妙功德所以由心流出,此意也。此性感而遂通,发露为真五之性,“仁、义、理、智、信”五常德之天德;显为“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信实”之及万德。静寂而动,(如人胚胎,而成五官百骸生成)万物渐生,“元、会、运、世”以赖转。万物而生成,动及而静,则由“成、住”而环“坏、空”,万物渐灭,如人身消长之理四大假合散而性还无极虚空,魂魄随业识而流转。先天之性,为绝对,因不生对待,故不受阴阳拘束,不落轮回因果。

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之达用,非道之本体。阴阳者,二气之回转,流行、升降也。日月是象天之阴阳。元、会、运、世亦为阴阳所周流。春、夏、秋、冬,皆阴阳所运转。水火亦阴阳之象。以天喻人,则天地阴阳乃日月。而人身阴阳乃两目。天地阴阳运行之周天乃人身在任、督两脉。天地阴阳中水火,乃人身肾、心两脏腑以象之。先天之性命、乾坤两卦。落后天之阴阳、离坎两卦。所以,修道必须知阴阳两气,前降后升之理;消阴长阳之道;抽坎(水)补离(火),以求“水火既济”,由阴阳而合太极,由而还无极。由后天坎离,以复先天乾坤,而正性命,返元始本来面目之精义在此。

太极=道(○无极)生一(缺动之延伸一太极之象),二生三(天地人三才)。故知太极为万物之母,阴阳之合象,流行之气天。人在母腹为无极。降于人世,落于后天,开窍于口、鼻。先天元神(祖窍)主位,落于胸中,此灵魂乃太极之全体,再化阴、阳两气,而方有坎、离、心、肾、气、精之说由出,此祖窍也即圣人所常称胸中之浩然正气也。

【节义诠释】

天地之生命,乃“元、会、运、世”。戌、亥两会,为混沌。“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初,此无极之本体。而宇宙之天地,乃在子丑两会,自然轻气上浮以为天,重浊质体下凝以成地。经云:“大气举地,大道生天”也。无极动而生太极,由太极而生二仪,此大道之作用。无极真性与父母阴阳五行真气(三五凝合)则性与肉身构成形象身躯。散于万物,乃物物各具之天性,物物赖以成象成形,生生不息。于人身,则人身细胞,由此一本所散之万殊,粒粒细胞皆有生命。

铅汞,乃参禅之丹药;

忠孝,为修身之纲常。

字辞注解

铅汞=阴阳也。

铅=铅性重而易沈,借物譬喻,乃喻人之肾水,质重易流失,精满必溢,溢而生欲,欲重成浊质,故易下流,思外感。

汞=汞者,水银。其性易散难收,借物譬喻,乃指人心为殆不安,动则淫思、杂念、妄想纷至;静则游思、幻觉沓来。一念尘劳,乃无边生死轮回种子,非加以降服炼纯不可。

禅=禅者“神还单”、“世单”也。单者,太极,绝对也。人落后天,受气禀所拘,气有阴阳对待,故人善恶两念,非全至善无恶之念不足以还丹(单)而返无极;万法生于心,心、相、蕴、识万般,必以一性融合一切种性方足以还原性之单,即“道”也。

丹=丹者,单也。丹者,日月合抱,阴阳一体,太极之象。

药=非草木金石之药,乃“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之自身三宝也。

纲常=纲领、纲要。常为真常不变,绝对之道德。

【节义诠释】

性有“灵机”、“性灵”;心有“心机”、“心灵”;身有“生机”、“精灵”,此三者本一贯而分司,非靠“禅机”,难以使三贯一(太极而返无极元初本来面目)。

“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道,若非儒宗的“定、静、安、虑、得”;道宗的“清静”;佛宗之“禅定”,不足以澈悟本源,造物渊微。而入“单一”以返“无极、绝对”,此禅所以深具意义所由出。

人身之铅汞(阴阳之气),乃人后天之性所维系,喻卦中之“坎”铅、“离”汞,肾水、心火。意在抽坎中真阳,如铅汞相投,才水火既济,而成“干、坤”。禅乃在调节性、心、身。参生命泉源,发活泼生机,得其要领,二六时中皆可为,此乃真禅要义,岂枯木死灰,顽空守寂(枯禅、死禅此被误认为中乘之因)或游思、妄意、冥想,希翼成仙作佛;幻觉,识神,误为出窍神通(此皆所谓坐禅会着魔之说所由来),此皆误修、误传,过与不及,皆非中庸。至令天下无数有缘善信,失确真修实炼机缘。良可叹!可悲。铅汞之理如此,则之其为真禅之丹头药本。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之本,乃忠孝为端,忠臣出于孝子门,孝子秉自仁德心,故知忠孝乃修身之纲维,伦常之本。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真谛论证】

诗经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中庸云:“上天之在,无声无臭至矣!”。以上综论大道混元之体。至无,能生至有;至虚,能御至实。无声、无嗅,为声声嗅嗅之本,形形色色所由出。此色空之体,神气合一之源头。道德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易也。可见者,色相,识神作用。不可见者,道性,元神无为主宰。人果能去识存真,神在机,机在目,目通神,故回光返照,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则,色相皆空,物我两忘,真如显露,直参道体,法身真常不易。

道经云:“德之不闻,名曰希”。希者,希有,希声。大道无声臭,故真闻自具于胸中,或曰:天音、法乐。此大道不在于声闻,而贵于自行体悟,堪验。况人之听在于身,身窍通于肾,肾主精,多听伤精,不如收视返听以为妙。

道德云:“孔德之容,为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精甚真,其中有信。”恍者,若有。惚者,似无。此乃人清静禅定,至“虚极静笃”之际,元神、元气、元精混成一片景象,离中真阴于恍惚中,神光内照机微之象。物非凡物,乃心性之静纯,千江有水千江月之“皎洁月光”;“人欲净尽,天理纯全”之“天理觉性”,“真空”中之“妙有”。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精乃喻活子时而产生大药之“”也,纯全之元精清阳。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是真有消息,药产神知识待火侯之意也。

以上所言,皆是禅机之妙,欲造此域,必积功累德以感天,低心下气以其有朝一日能得至人,贤达指点,而修持有阶。渐次返还,以造圣神功域。

【节义诠释】

易曰:形上,谓之道;形下,谓之器。

非器,无以载道;非道,无以载器。

字辞注解

形上=元神(法身、本性)、元气、元精,先天无形之真本体。所以说道就是“神(性),气”也。

形下=心法(心之作用)及色身肉体,等有形质者。

器=空中容物之体,承容之物。

【节义诠释】

易经上载论:“本性(元神、法身),乃空中生命实相,与元气、元精三品一理(太清、玉清、上清),皆是先天无形之本体,此便为道。而一切心为作用,及色身肉体,有轨迹(心法)可循,有质可见,此乃为容道之器。”

非器,无以载道──此乃强调假中有真,借假修真之理。色身健,而可影响法身之自在。识神非真,然可存神用心意以炼心,使心明而性见,转识成智。气息非真,但可养善气而使成真气。浊精非真,却是清精之源,浊精便是慧命,淫根便是佛性之本,故当善以保之、化之。以上,故知非器,无以载道之原理。

非道,无以载器──非有元神主宰,哪有色身生成之存在。没有神气之本体,哪有精、气色身之达用。故之道、器两者,相辅相成、法性、色身,当求“形神俱妙”。此即“色空一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原理。

以无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

以实形虚,以虚之见,非道也。

字辞注解

无=本无形象之意。

有=勉强形容。

实=妙有实体。

虚=空无。

【真谛论证】

金丹,本虚无中一气,清静中圆明之性,而结成本来无形之金丹;本来无相之圣胎,此皆假藉、譬喻,勉强立名,若执名相而误为真有金丹、圣胎、龙虎等,则违道远而入旁门。

定静之中,元神主位,精神统一而自在,乃生命之实相;空中之妙有,清虚大化圣神之功在其中。若误为枯木死灰似之无思为,而落顽空枯寂之虚,亦非修道之要也。

灵觉法性,无人我、无色相,不可以言语喻也。

清静妙玄,无表里、无内外,不可以智慧识也。

字辞注解

灵=虚灵。

觉=妙明觉性。

法性=法身、自性。

无人我=无人相、无我相。

无色相=外觉六尘之染,声色不动之此心;内正六根,自性圆明。

清=灵台无物,性天朗明,诸虑不生,杂念游思泯灭。

静=身心泰然为静。

【节义诠释】

人心死,而道心活,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此心至清,至虚。虚而自然虚灵不昧。灵灵觉觉之妙法身自性见矣!此时内则绝人我对待之种种心相;外则,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斯般景象,只能默参心领神会,终难行迹,言语所能譬喻形容。清虚至极,贞静笃定,则能观复知化,此时清空一片,浑然身心泯忘。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则无穷奥妙禅机,必参修悟觉而方有得于心,岂是凭知识而猜测。

大道圆明,非穷理──无以悟。

金丹秘奥,非静坐──难以生。

愈入至纤、至细,方得至圣、至神。

【节义诠释】

大道于天,本无极至高之真理。赋予人身,乃至善之元神本性。其体圆通自在,虚灵清明。故,若非穷理(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则神自清。以此克服功夫,一旦人欲净尽,天理、良知自然纯全。)否则,难以尽性、悟本、知天。

禅静乃在调节性理、心理、生理,使神、气、精三宝,三品一理,以结金丹(其意前已申论)故知其中秘奥,若非静坐之功,难以生成大金丹之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故知,修道之妙,功夫愈精,则神不守而自守;由呼吸而真息,息初粗急-细-密-绵长。由有念至达无念,有为至达无为。故知愈入至韱至细,方得入无为-自然,真空而通无极,造诣至大化圣神(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之功域。

四相皆空,识得本来面目;三心俱了,认明自家根苗。

字辞注解

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凡夫自为一身,迷真逐妄,为一切名利富贵学问,不得,则苦苦追求或忌妒他人。得则骄矜自满,轻视一切。修道人则自恃得法知修。唯我独尊,轻慢众生,毁谤他教,名我相。

人相=凡人自恃、自负、不行普敬,或援上欺下,与人常存利用或对待。修道人则恃规戒而轻破戒过失者,或轻视浅根修士,不体佛性平等真意。

众生相=内则具五蕴、三毒之众生心相,汨莫灵性;外则好事归己,坏事推施予人。修道人则药净厌凡之僻,自为清高,不施法恩救渡有情。

寿者相=凡夫外则贪生怕死,杀物补身,遇有德义关键,不能成仁取义;内则焚香祷祝,不求道德,但求益生,或炼丹烧药,只求肉身长年不死。修道人则心爱长生,不求正信、正法,而只求勤修福业,执修道相,执有为法,不知自性圆明,寂灭涅槃,或性命合一,形神俱妙之道。

三心=过去心:追忆留连,于事无补。

现在心:执着不放,千谋百虑。

未来心:憧憬美好,不切实际。三心使人无片刻之清静,影响心灵之圆通自在。

【真谛论证】

以上所举,故之四相皆空,诸万相自了,则一合理相(无住相而生心)故能体悟父母未生前,圆陀陀,赤洒洒,无识无知,无为妙化之本来面目。三心俱了,而万种心法(心之作用)亦随而自然了。谚云:“万法归一参自在,一尘不染见如来”,自家根苗,心源性海在此。

总之:三心、四相、五蕴、六尘、八识,皆在大清静中,复一性元神主宰。则,性圆明,心自在,而由一本统万殊,同时彻底解决,以现庄严自性之本体。

修身养性,不能有静──而无动也。

炼气团神,不能有动──而无静也。

字辞注解

身=心理、生理也。先天之性,落后天倚赖于命(生机、精华),故知修身,非专指修心,实亦包括性命,“心息相依”使“水火既济”,方配真正达到究竟之“厥性复初”。

【节义诠释】

本节乃论:修身(命)养性-性合一之功,及炼气团神-神气合一之法。必须阴阳合一,动静相辅,刚柔并济。

【真谛论证】

静以修身,则易精华充裕,及基易固。但,无柔软性之运动,难以舒畅身心,辅助逼出浊阴,调节生理。由动而后静,更易得禅静妙机。

静以养性,可直接涵养大源,但,动可炼心、炼性,故必赖常应常静之真功夫。静致“中和”而全大体,涵养本来一点真,动炼心而功纯。

静可炼命,生真丹,心平气自和,专气而致柔,及凝元神。故炼气团神,若非动中取静,静中更静,无法神凝、气聚。

心无其心,内安真性;

物无其物,外除妄想。

【节义诠释】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则含光默默。是以一切念虑,皆由心而发,连一切心念皆泯忘,自然拔本绝空,不为情势所拘以复性初而安性体。

达观其物,物无其物,则回光返照,一心内守,视物如不见。不执着,则不可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此则六根不染六尘而生六欲,返识成智,以断妄缘。

保固元阳之清,神注宝穴;

激发真阴之浊,窍守玄关。

字辞注解

元阳=坎卦(命)本属阴。阴中一阳,乃真阳、元阳。

清=此指元气、元精也。因一动淫、杂之念虑便为浊,念虑清纯便属清。

真阴=离卦(性)本属阳,阳中一阴,乃真阴,识神。

浊=此指识神。

宝穴=玄关=本性良知。

【节义诠释】

此节论在作息间以忠、信、孝、悌、仁、慈、礼、义、廉、耻等道德实行之,自然就能恢复本性了。

定以平气,柔以制刚,有为也。

顺以通天,化以达地,无为也。

字辞注解

定者=身不妄动,名为身定。淡泊一切,名为淡定。羁心猿、系意马,名为心意定。素位而行,当贵不淫便其志,威武不屈就失节,贫贱不宜素养为真定。一心之燥妄尽释,举世之万感不摇,不失为一大定静。

柔=柔和、和气,调性情,和气质,寡思欲,忍辱谦让,行持宽恕等。

刚=此意所指之刚,非比喻至大至刚,及无欲则刚之刚,乃指刚强、暴气、性情乖张,浮暴气,多欲望,好勇逞强,行为计较刚愎,执着不化等。

顺=存天理,阻人欲,顺天性之法则。养心性,全五常。静则存成;动则慎独、省察,自自然然的。

化=化气禀,淡物欲。存神过化,常应常静,来则应之,去则化之,大有承载包容之德器,随遇而安,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之心。

【节义诠释】

经云:“心定-气聚;气聚-神全;神全-精固。”人果能定静身心,则澄心现明,心定气平,心平气和,神清气爽。经云:“持其志,勿暴其气。”也。

柔刚于身心言:则全德之厚,此于赤子,柔如婴儿。是以婴儿气全而身软、心纯,充满生机,常摔跌而少伤害。反之,老人气衰而身骨却坚硬,稍一疏忽倾身,每有生命之虞。草木生而柔软,死而搞硬。春夏性柔,而大地生机之气泱然。秋冬性刚,而万物肃杀之气枯黄。柔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然火强遇水而灭,木强遇水而浮,金坚遇水而沉,土硬遇水而松软化。故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人当如水,随方就圆,以自求圆通一性而包含一切种性。

【真谛论证】

藉身心之定静以达心平气和;存养柔和之性,以制刚暴之气。皆是一种有所作为(功夫、作用)之法也。

顺性之则,直涵心源性海,率而行之,真可谓不出户而见天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行色尘累,随应随化。有如大地之敦厚含容,该化则自然治理溶化,及承载万物又化万物之大调命。

顺与化,皆无所为而为,自然的大调节,依自然法则而成就。

道之大矣!如日月之光辉。

道之高乎!似山岳之磅礴。

字辞注解

大=其大无外,包藏万有。

高=崇高俊伟。

磅礴=乃形容普遍而充满充沛的气势。

【节义诠释】

道乃无极之体,无量清虚,弥满六合,贯于三极。本无法形容其大。权以日月恩光无思普照,无所不在以譬喻。

道本宇宙至高真理,崇高无上,勉强形容如山岳负承普遍,崇高俊伟之气势。

伏虎降龙,锻二气之妙药。

烹乌镕兔,成一粒之宝珠。

字辞注解

虎=在此指白虎,白指西方庚辛金,在五脏则为肺。

龙=在此指青龙,青乃东方甲乙木,在五脏则为肝。

乌=金乌,太阳也。太阳乃南方丙丁火,属“离”卦,在身属心脏,心火也。

兔=玉兔、太阴也。太阴乃北方壬癸水,属“坎”卦,在身属肾脏,肾水也。

【真谛论证】

虎(肺)脏七魄,乃属阴水,为淫念之源。龙(肝)脏三魂,乃属阳火,为杂念之根。淫、杂两念,皆害性之本。经云:“只因淫杂两层念,物引累去不知还”;“真空不受纤尘染,稍存挂碍便落凡;伏虎必须戒淫念,降虎杂念要除完,两念静尽活佛现,古性灵光满大千。”;“有事之时戒淫念,无事杂念莫倒颠;两念静尽天真现,圆明朗彻满大千。”故知淫杂两念与心性之关系,何等密切。人果能伏淫念及降杂念,则名为“至魂炼魄”,亦名“降龙伏虎”,则肺肝两气旺而全,即所谓之“金木相并(并)”,诚为炼肺肝两气之妙药,五脏真气朝元之其中两气,不求朝元而自朝元矣!

烹乌镕兔,即立鼎安炉,以求抽坎补离,水火济既以成金丹,宝珠之谓。人之本性,乃虚灵之体,名曰“乾坤”,落于后天性命分司,名为坎离,今当以性定静(文烹)之功,使火(离火)下降,配合真息绵绵归根,以镕化精气,物其“肾水”上升,使水火既济,抽坎补离而复“乾坤正位”。则黍米宝珠在吾性分之中矣!

运精,顺其自然;裕气,由其变化。

【真谛论证】

清心寡欲,其真精自生,念虑清纯,不杂淫念,则元精融融,自然生成,不待意识勉强。

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人一旦真气充足弥满,自然合人身(小天地)之周天,而后升前降以运转,变化有轨可循,有所常则,不必恐惧挂虑。

身如莲花之洁,则精定。

性似桂树之香,则气足。

字辞注解

身=色身,质体,为生机、命本。

莲花=长于污泥之中而不失其体之纯清洁静。

桂树=其香为清纯之香,毫无浊气、野味。

【真谛论证】

淫根便是佛性之根,浊精便是元精之本,人身色体,生于五欲之中,若能在欲离欲,则欲情之烦恼,反成正智之菩提。如莲花于污泥中,自保清体,出污泥而不染,非但不避污泥、污浊,而污泥、污浊反成其营养之滋料,而浊中之花反而脱俗、清丽、盛大,故知身心如莲洁,精不求定而自定矣!

性若能如桂树之清,不为浊气染;其香不为杂念扰,则有桂自然香。念虑清纯,则神凝,气亦定,精亦固矣!

圣胎结成,或生姹女;金丹炼就,或产婴儿。

高驾云霞,往来仙岛。得遁水火。出入瑶池。

字辞注解

圣胎=后天凡胎,指后天阴阳交于下部,而胎结于中部。先天性所取之阴阳,乃自身之心火下降,炼化坎水中,使成真气,水火既济,使复乾坤,而真圣胎结于诸阳之首。所以说,“圣胎”,实乃是“一性复圆明”之真义,非一般丹经绘影划形,指其胎结,千百位身相之谓,此乃误悟讹传。

金丹=金生丽水,故知水由金生,肾水气化,自然还金体,此为干金。天一生水,人身干金(性),一化而为命(生机),人落后天,故皆仰赖后天精气而活,由精气而身存,故性落后天,寓倚于命中。故人之命(精气)化返,必返金(合于性)。一般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理在此,其本一贯,故终能合一,其意在此皆矣!丹者:日月(阴阳)合抱以成单(太极),由而返无极之性,即坎离既济而返乾坤之性也。

姹女=一般指离中阴。婴儿:一般指坎中阳。假如: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抽坎补离之原理,本极自然现象。其实也没什么姹女、婴儿之名相可执,其乃比喻之义,慎勿执名相而成文字障。

偈曰:

修真混俗好韬光圆即圆兮方即方

隐显精微人莫识更从何处觅行藏

【真谛论证】

修道虽可参赞化育、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但其又是极平易庸常之事,不尚标奇立异,但求全凭心意用功夫、真修实炼。故,自古小隐居山林、大隐居尘世,存神过化,在欲离欲,在尘离尘,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却有超然之旨趣、意境、开阔之胸怀;接受一切之考验、磨炼。

彼时

玄玄上人。闻信香。身骑青鸾。遨游寥阔之野。参与胜会。与群真。握手言欢。共诸仙。开怀饮酒。其乐盎然。乘兴而颂曰:

普度龙华胜会开祥云万朵映瑶台

善哉老母金篇着好搭慈航彼岸来

字辞注解

信香=香分无形之心香与有形之清香,两只皆神灵界感应之信息。

青鸾=据说乃木公青玄一气所化之通灵神鸟,为上圣之脚力,亦为古代通灵于人间、传天意、降天机、示教化之信鸟。

寥阔=形容冷静、空旷、高远与虚无渺然之意境。

龙华=龙:比喻人之“性”,宛如神龙之变化神通。华:比喻人之“命”,为人身之精华,一切生机、生命泉源。龙华乃藉喻,实为人身之“性命”。故经云:“天上有个龙华会,万祖尽朝玉皇宫;大地有个龙华会,千佛万祖愿相逢;人身有个龙华会,性命交宫出昆仑。”故知,人欲参龙华会者,必由自身性命双修,方可会自身龙华,进而会大地龙华,一旦功果圆满,齐拜金阙玉京,觐玉皇,进而面朝无生,道果大成矣!

【节义诠释】

正当那时候

无极混元老祖玄玄上人,体诸圣信息心香,心血来潮,身骑青鸾神鸟,自在悠游于无量清虚之无极胜景郊野。特光降而参与这殊圣因缘法会中,是以圣德光大涵宏,慈悲广被,爱群真万圣如赤子的,与群真亲切握手言欢。同诸仙菩萨,开怀尽性的饮仙家玉琼浆之长生仙酒,其快乐盎然兴奋,妙趣天成。趁着兴致勃勃之时,而来个吟诗颂词,说道:谓普觉苍生,广度含灵而开龙华盛会。万朵祥云辉映于瑶池玉台之上,大放光芒异彩,以成瑞兆。善哉!

无极老母为天上、人间重演无上微妙法音,再度阐着成金书瑶函。好让天下苍生能搭乘慈航普渡之法船,而脱生死苦海,道登离生死无常之彼岸,究竟解脱,得妙明真心,正涅槃妙果。

少焉

太上道祖

释迦佛祖

驾三花聚顶之云;踏五气朝元之雾,接踵而至,合掌同作赞曰:

宏开普度着玄文功德巍峨孰与伦

奉劝众生勤乐道金丹炼就返天阍

【节义诠释】

玄玄上人颂词后不久,太上道祖暨释迦佛祖,各驾自身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果结成之祥云、紫雾,一个跟一个,陆续降临,恭敬合掌,同作赞辞说:

宏开普渡,而著作玄妙文章,其功德巍峨崇高,无以伦比。此等娘心成,功圆果满,自成返回瑶池故家乡,天宫大门为众生时常开放着,

金母时刻倚闾盼望诸儿女早日回其极乐家园。

字辞注解

接踵=陆续跟随而到。

三花聚顶真义=花者,喻其欲结果,必先求其开花,有花方能结果(聚顶)。花又一义曰:“精华”,及三保“精、气、神”之精华。其解释如下:

精花(华)=精为人之本,为返本还原之母,经云:“淫根便是佛性之本,浊精便是慧命之根”,顺之能生人,妄泄则如自杀生,惜保之,可以得养生、卫生、摄生之理。以其为人之根本,故亦称人花,以其为大丹铅汞之理,故亦称铅花。修道之人,必须戒淫欲(窒欲)、淡欲、离欲,则精足。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广成子云:“无摇尔精”;黄帝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道学上之修道当三清之“清身”即在此。

气花(华)=身者,气之宅也。人身如大地,一切生存皆赖于气之生与应用。以为地花之说所由来。广成仙子祖云:“无劳尔形”,正指明过分劳累,则身气亦涣散,真气随之莫能守。孟子云:“持其志,勿暴其气”,正是教人当伏降后天容易飞扬、浮躁之气(惩忿),气质禀性,亦可随之而化。再如道学上,修道当三清的“清口”。戒五荤、三厌、薄滋味等以保清阳之气;戒诳、妄、两舌、恶口以养真气;无甚意义之言不轻谈,以养中气。有益于世道人心之言语,则不惜放广长舌,作狮子吼(阐扬正法,渡化众生)以为天地伸正气。修道人若能奉行以上所举,而加以平时息息归根,不离那个(心息相依,专气致柔,气满不思食)正如孟子所说:“吾善养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久而法轮常转,如此,即炼气化神之理大备。可谓神气如一,志气如神,而真气之精华(元气)朝元,“银线之道”通。因人本与气天通,惟因物欲所蔽而不通,今能养此正气,物欲当然自淡泊,炼心之至,贤关可登,真气聚顶矣!

神花(华)=广成子仙祖云:“无使尔思虑营营”故知思虑损神。去识存真,真神方现。人心死,则道心活,道性自显。人果能保精、养气,进而化之,则神全。再加以存心养性、修心炼性、存神(凝神)过化(去识存真),则由精神之统一,神满不思眠,进而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心性自在圆通,真神与太虚一体(炼神还虚),则“金线大道”,现于目前,不勉而中,不行而至,养性之极,圣城可迈,真神聚顶矣!

五气朝元之理

心藏神而通血──先天为元神──后天为识神。秉先天赤帝真气以生,受方丙丁火气以成。在五常主“礼”,发露为文明辞让之德。淫乱乃违礼之天则。现于哀伤之常情。忌于蒜类之刺激。好味则伤心气。修道之士,果能薄滋味而神守心,不食蒜以养心气,戒淫乱而合理节,节哀伤以正心气,全文明辞让以合理之天德,去识神以守元神。则人之心气朝元。

肝藏魂而通筋──先天为元性──后天为游魂。秉先天青帝真气以生,受方甲乙木气以成。在五常主“仁”,发露为仁爱恻隐之德。杀生乃违仁之天则。现于喜悦之常情。忌于韭类之刺激。好嗅则魂不在肝。修道之士,果能淡嗅觉而魂在肝,不食韭以养肝气,节喜悦以正肝气,戒杀生而合仁道,全仁爱恻隐以合仁之天德;安游魂以守元性,则人之肝气朝元。

脾藏意而通肉──先天为元气──后天为妄意。秉先天黄老真气以生,受央戊己土气以成。在五常主,发露为信实敦厚之德。妄语乃违信之天则。现于贪欲之常情。忌于薤类之刺激。四肢好动则妄意生。修道之士,果能以四肢不妄动,则元神守,真意在脾。不食薤以养脾气。节贪欲以正脾气。戒妄语而合性。全信实敦厚以合德之天德;戒妄意以守元气,则人之脾气朝元。

肺藏魄而通皮──先天为元情──后天为鬼魄。秉先天白帝真气以生,受西方庚辛金气以成。在五常主“”,发露为果敢羞耻之德。偷盗乃违义之天则。现于嗔怒之常情。忌于烟类之刺激。多视则魄颠倒。修道之士,果能眼不受外界之颠倒,则魄定于肺,而元情正。戒吸烟以养肺气。节嗔怒以正肺气。戒偷盗而合义理。全果敢羞恶以合义之天德,戒、定炼鬼魄以守元情,则人之肺气朝元。

肾藏精而通骨──先天为元精──后天为浊精。秉先天黑帝真气以生,受北方壬癸水气而成。在五常主“”,发露为沉潜是非之德,酒肉乃乱性违智慧之天则。现于好乐之常情。忌于葱之刺激,多听杂音,则元精化为浊精,损精矣!修道之士,果能耳不听淫声、杂音,则精定。戒食葱以养肾气。节好乐以正肾气。戒酒肉而使性定气纯,沉潜是非,超然善恶,而大智若愚,化浊精,养清心,则肾气朝元。

于是

瑶池老母复开金言曰:

阳精、阴气,聚而成形,神之伸也;

魂游、魄降、散之为物,鬼之归也。

【节义诠释】

有感于如此殊胜法会因缘,于是

瑶池金母在一次重开金言,为诸天神圣,及留传人世,教化儿女,而宣演无上法门。说道阳(父)性之精子、真气,与阴(母)性之卵血、真气,两原始细胞结胎,以成形躯之本(阳-子,阴-亥成孩);而元神本性投窍,人始结胎,三百六十时辰为无极之本体,以主宰细胞及孩子之根本化育,克尽造物、造化之大功能。此所谓神之伸也。人乃天生、地养,意义亦此。经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原理,法则在此。

人若不能修身养性,明悉生来死去,超脱形躯,返本还原之觉路。则一旦寿终,性去人亡,三魂飘飘,依业游转;七魄茫茫,各处寄托(或躯壳、或坟墓、或灵位,散于天地万物间,终归鬼趣,良可悲哉!)

人之生时,如水之结为冰;人之死后,犹冰之融为水。

【真谛论证】

天一生水,天之一为性,所生之水为命,轮转于天上、人间、地下。液体之性质,随方就圆,轮回流浪。凝结冰,则为人、为物;化为气,则为神、为鬼。盖以两者元素同、原理同,只在一念(念亦能源、热。水之加热而生三变化,藉能源故)之间,便成升降,四大假合之聚散如斯矣!

立德造功,功圆──得上天堂;为非作恶,恶满──便堕地狱。

【真谛论证】

天道,福善祸淫;人道,奖善罚恶。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善者,性光朗明,气质轻清,故自然上浮。

为恶者,性光黑暗,气质重浊,故自然下坠,是以同性质而相感应,分清别浊定品类。依天道、立功修果,则返还圣域,为仙、为佛。依人道,培善立德,则超升贤关,为神明、贤真。以恶之大小,落轮回果报,定六道、四生、三途。谚云:“人禽异路,良有以致;圣凡殊途,岂徒然哉!”

有生有死,有毁有灭。当炼不生不死,以成不毁不灭。

【真谛论证】

“有生必有死,无生方无死,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盖以人之心理,聚五蕴、六识、空思、妄想,魂魄不安然,一念尘劳,乃无边生死之种子。若能杀生(降服其心,则人心死,道心活)者,灵光必能透发,而不被尘劳所生化。

又以人之生理,本于阴阳,清浊两气而充备,因赤、婴、稚、幼、童、少、青、中、壮、老年等生活过程中,皆由先天之纯阳体,至善本然之性体,哼然一声而落阴,至十六岁而阳足,从此亦再逐渐落阴-阳消阴长,而终经“成、住、坏、空”。故修道者,必截止(杀生)神化气,气化精,顺行之理而用调剂之功,返还之法,以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道合真。

综观以上,故知,色身、幻体、魂魄有生死;法生、灵性不生灭。此为“道”的定律)收摄身心、圆明一性,以正寂灭、涅槃,究竟解脱,配无极以常存。

字辞注解

有生有死=凡是生命,必有生死,“阴阳消长”之原理也。

有毁有灭=凡有形质,必有毁灭,“成住坏空”之法则也。

天坏其形,灵光悠久不坏;人亡其体,真性永远不亡。

【真谛论证】

宇宙之中,在天成形,在地成象,一元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天地一大生命、一大劫。天地辟于子、丑两会,而阖于戌、亥两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天地亦为形象之相,乃为轻清上浮为天形,重浊下凝为地象,假合之一大生死因缘而已。故必有毁坏,唯有仙佛之灵光,超于三界五行之外,不落阴阳造化之中,故灵光悠悠长存,久远不坏。

色身、肉体,乃四大假合之因缘,天地尚不能免于毁坏,何况人之肉体?一旦毁坏,唯有秉自万零真宰分灵之至善本性,永生、长生。太上云:“死而不亡者寿”。而人欲“死而不亡”,让真性永远不亡,则必须修身养性,以克全圆性灵光(复原人、佛子之本体),否则残缺不全(残灵)之灵性,岂能乎?

妙法圆融,广种菩提之果;玄机洞彻,高证涅槃之因。

【真谛论证】

修道之士,达到妙智大开,以一真性含融万法之圆通感应,乃因于常养慧命,广积善道之所以有此结果。

藉真禅定、静、思、虑、得之功夫,洞澈自身生化玄妙,而自操命运,自掌生机造化。乃为三世万佛、菩萨,修至寂然不动心境,享受至乐无乐,无有乐于此乐之乐的灵性圆明,自在之本,殊佳因缘。

字辞注解

妙法=心之意识作用谓之法,为万法生灭之根;而其妙者,为意识泯忘,真神主宰,而自然显露之妙明真心、良知。虚明则灵感,寂然不动,感而遂道,此为妙法。

圆融=圆者,圆明、圆通。融者,融化一体,融会贯通。

菩提=妙智慧、觉性。此乃人积精累气,常养慧命,而又能炼化,使其还精补智脑,还精补性婴,因而妙智慧大开。

玄机=禅机也。真禅定静,而夺身心造化之机,调节而为我人自善用者。

洞彻=洞明、洞达透彻之体悟,会心有得。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是以人到身心至寂、真静之境,则本性灵光、解脱于根尘生灭之外,不落气数、轮回之中,永远自在。人心、身清静,而法性清静,因而合于真光法界之理天、净土,亘古不坏、历劫长存。

修菩萨行,心存利物,成佛者──惠能(六祖)也。

建孝悌功,愿抱度人,归真者──虞舜(舜帝)也。

金丹炼就,超凡入圣,配无极之长存者──吕祖师也。

俗胎脱化,旋干转坤,历万劫而不堕者──许真君也。

【真谛论证】

因师法菩萨道之六度万行,秉心于济立民物,因而正果成佛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

“第一等佛仙,胥根孝悌;最上乘妙法,不外彝伦。”克尽至德人道,终而大德者必受禄,必受命,必得福,因而受尧九男、二女历山之请,禅让天下,位尊九五,而广施道德教化,政教联臻上治,而留以“尧天舜日”大明盛世,清平景象久千古美喻。终而归天,舜位列三官大帝──中二品赦罪地官,此乃虞之姚大舜(俗名姚重华)是也。

以七返九转之金丹炼成(前已介绍,不再赘述)。因此超凡躯、凡境,而成圣体、入圣域,克配无极、三清以万劫不坏,恒古长存之大罗金仙,此吕纯阳祖师是也(唐朝进士,吕岩)。

脱俗胎而成圣体,旋转自身乾坤,而终参赞化育,历万劫而不坠落轮回者,乃许旌阳真君也。(史称许旌阳,曾狩猎,箭射中一小鹿,鹿带箭拼命奔跑,母鹿随后跟之,小鹿停,母鹿并舐其创痕,待许旌阳追赶而至,发觉母鹿无伤而死于小鹿身旁,许旌阳一并带回,解剖母鹿之腹时,发觉其肠寸寸而断,方悉其乃伤感过度而死。因此,许旌阳折箭立誓,重此改过觉非,并决心修道。)莲池大师戒杀文云:“怜儿之鹿,舐创痕而柔肠寸断”,即此也。许真人成道之日,有白日飞升,鸡犬相随之美谈,虽含隐喻,实见其功德之大。禽兽尚得人荫,况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由此证,更千真万确。君子欲上报“天地父母”四重深恩,成非真修大道不可矣!

字辞注解

菩萨行=菩萨师法六度,勤修万德、万行。故知菩萨包含数意,即自觉觉他,依六度、万行,内觉自己身心众生(阴质、意识、心相),使复道性。外觉有情万类、普济一切蠢动含灵,具大慈悲喜舍愿力,存普敬之心,无轻慢之态度等等。

旋干转坤=小则,使自身内之“天地否”旋转为“地天泰”,消阴长阳,水火既济,使自身坎离以复乾坤正位。大则,道成天上,参赞造化,辅运周天。及名留人间,俎豆馨香。

参六度,而性灵明;运八识,而心自在。

【真谛论证】

运八识而心自在

潜意识

微意识

诚意

显意识

六根

八识

阿赖耶识

末那识

人心、识神、含藏识、心猿作用

我见识、传达识、指挥、心波、神经思量、意马

分别感觉判断

触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视觉

六识

六尘

色受

五蕴

存神过化:

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降伏杂念、游思,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

常应常静:

应照无心、真常应物

一、清心寡欲以养心,回光返照以防尘。

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自然能心不在焉,视如不见,听如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如是降伏其心

应如是住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成四智

法身

报身

化身

三身

名第九识、名无意识、名白净识、名元神、名本性、自在圆通灵明。

佛性

参悟六种度脱彼岸之方法,已达此性复回本来之灵明。

八识涵盖六根、六识、六尘、五蕴。学佛之士,若能如图表中,善利用方法,则八识之烦恼,必成四智之菩提,继而复三身,终归一性之圆明。果一性圆明,则六根,六识、六尘、五蕴自然一了百了,当下证悟,有关四智、三身,概略如下:

一、人能存真神立本,过而既化,随感随应,随去随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然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潜意识自然而拔本绝空,现出大圆明镜般的真如本性,清净法身-大圆镜智-于自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

二、佛法眼中,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上至佛祖,下至鬼魂四生,凡一切蠢动含灵,皆具佛性,故论性不论境,以如此平等观,随机缘而化导。内则自思吾身上与诸佛,性本平等,常行自度身心众生。以此平等观而降伏自身心众生,及度化众生,此亦为-平等性智-于自色身中归依自性圆满报身佛。

三、体悟实相,诸法及配合众生根智乐欲,随机缘,因势利导,教化有情众生。内则降伏杂念、游思,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情、意一动,应如是降伏其心,以上乃为-妙观察-性智,于自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一灯照千暗,一智灭千愚,一念善化无量恶,一念恶减万劫善因等)。

四、于色界欲之生活中,常能清心寡欲。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故能在尘凡色界中超然,谴欲,使随起随觉,当机立断,心不在焉,视如不见、听如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久而欲尽理纯,心不起作用,则“色、受”如空。一念思量,乃无边变化,思善则如天堂,思恶则如地狱,慈悲即如观音,好善即如神圣。一念觉迷而分佛与众生,千变万化,随心所造,以如此成就佛智,依然如大明镜般,一旦拂拭尘染,依然光明本初,佛性无所不在,随心而化,随心成就,此为成所作智-千百亿化身佛。

以上所举,故知参六度而性灵明,运八识而心自在。

字辞注解

六度=乃中常根器之菩萨道所修习,以求渡脱彼岸之法门。

分为:

一、布施:体验一切众生身心疾苦,不得解脱,发“慈悲喜舍”之心,抱“人吾同胞,物吾同与,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怀,使物质缺乏者,有所接济,离苦得乐;使精神失恃者,得所慰藉;使迷昧众生,能闻法受益,自改命运、因果,终期究竟解脱等皆是。布施又分为三种:

()法施:以自身之良好品德素养,感化众生,行不言教化,并济以所学,所体悟之道德宗教,正信佛道真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因势利导,方便解说,以使众生觉悟、体行,达正信之认理归根。

()财施:以金钱或物品帮助贫苦众生,以助其改善现实的物质生活,或急难救济。更有以出资道场,或助印道德善书,以求广布流传,改善众生之精神生活。

()无畏施:内则意识力、择善固执力,修此者,本发自大无畏之积极精进精神,尽可能断除一切无益的烦恼习障,突破一切层层之毁诽、阻挠等考魔难关。

外则对痛苦或失意者,加以慰藉,行爱语布施,助其信心、勇气,对困难者,施以援手,协助解决其困难。对道场(寺、庙、堂、坛)施以劳力协助,默默操持事务、清理、维护;对毁谤正法者,加以辩正、引导,以申张正义,谆谆善诱。

二、持戒:依先圣先哲所体验,凡有违于自性之发露,拘束身心不能自在,蒙蔽灵光、刺激身心,使得不得清净、安定者,皆作消极性之防止,此即戒律之意义及作用。举如:

()身业清静: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行为合理、合情、合法,常保风度、威仪,以维修行者美誉,戒不良习性、染着,以显修士清高,不任意杀生害命,不偷盗、邪淫等皆包括在内。

()口业清净:戒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及戒五荤、三厌之食物等。

()意业清净:戒贪欲、嗔忿、痴奢、爱妄等,使心意常清净。

儒家之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即四非成“罪”,此乃儒家之一大戒律。

三、忍辱:

(一)自古德修谤兴,道高毁来,曲高和寡,故修道者本身所受风考必多。

(二)自己历劫因果业障,必须偿还,需以负责之态度无怨之精神付出之,回向给前世所有的好兄弟姊妹们,而非只是用交易(用某种方式如金钱、法会等而非真心忏悔)的方式处理,需知其所受之痛苦非吾等所能想像,修道者若无用此同等心待之,试问所学为何呢?

(三)玉不琢不成器,欲成金精美玉,必从磨炼中来,以消修士尘心,以使修士积功累德而定品莲果位,故魔考亦重。

以上例举,故知修士必须明理、开朗、不怨不尤,常行普敬、饶恕众生、素位而行,但求心安,不畏阻饶艰难,履考不退,累魔不变,外忍身之饥寒、毁谤、魔考;内忍七情六欲。大忍过化存神,则道果终必成就。

谚云:“苦行忍辱,排谴自家内魔;积功累行,消除人己历劫外障。”

四、精进=行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欲得精进:

()必得师承:开示修持要领诀窍,自古无师不说性,谚云:“任君聪明过颜闵,不遇名师莫强猜。”

()以经典及古圣先哲之正确立论为随时佐证,依理而行是理则进,非礼则退一求明理(真知),再求正确(见证)。

()确实操修:实践胜于理论,躬行胜于嘉言,要依循而学(真正的学佛、学道、学圣),勿徒于理论之研完,纵然费毕生精力钻研,终落理障、文字障,成了一个学者,差圣仙佛(觉者)之境界尚天壤之别,于自身之“身心性命”无多大裨益。指月录,所指者月(使人见自光明佛性)而非指(法缚)。

所以精进学道学佛之人,必须()依理而真修()访明师、达以指引要领法诀。 ()依循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真知、力行、有恒),言行相顾、知行合一,以此等精进,以达究竟。

五、禅定:统一精神,以治昏沉、散乱,空寂身心,终期天人合一,圆通自在。

六、智慧:常秉智慧、分辨是非善恶而沉潜,不落是非善恶之端;戒之酒肉而不使乱性;常学佛道法门,增广善识见闻以明埋;自点心灯,不使本心蒙蔽,远离愚痴幻妾之想,以保智慧;方不被尘凡所累,保精养气,以期慧命之精补脑;更常存神,回光返照,终能超然达佛境彼岸。

以上所举,乃中常根器菩萨之六种度脱彼岸法门,至于大利根菩萨,则无智无得,能所泯忘,识自本性,本来清净,圆明具足,诸德兼备。故行无住相布施;无所住忍辱(淡化);无所住而精进(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至诚、虚静,直超佛地);无所住而禅定(二六时中,内念不生,外念不染,空寂一心,坐见本性);无住相般若(回光返法,直了慧命、灵光之无漏,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妙明正智,直达彼岸)。总以大乘菩萨,以无相为宗,无念为用,无住为体,当下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超彼岸,究竟涅槃。人之参修,因“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故无论根器,人人必以六度万行兼修而奠大乘根基,况中庸载:“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故学者当确实而修,万勿好高骛远,否则反而不切实际

向善者,邪魔避之;炼道者,鬼神护之。

【真谛论证】

一念善,则自性之光晕明朗,吉星之光,感应而被覆;邪魔之光,自被光明所照透。物与类聚,同性相求,一正破万邪。谚云:“一位真人来显化,十方世界永无魔。”

炼道之士,自参自身阴阳合一,心性、色身皆渐趋纯阳,故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其吉凶。自身有龙虎,自心具鬼神善恶两念,无论身内、身外,皆如是也,故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灌溉慧根,神通,与天地合一;

栽培元命,禅定,与星辰同光。

【真谛论证】

此节即如儒宗:“知止、定、静、安、虑、得”之功夫;佛宗:“戒、定、慧”之要领。

盖智慧生于精神,精神生于禅定。人在清静中,则精气不妄动以变为后天质体(即元精也),元精为先天真水,可以灌溉滋润五官、百骸,可以还精补脑,以生智慧。智慧生,则能了断诸缘,去识存真,六识为智慧而返,自然不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真神亦自然而圆通、灵明自在。道祖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中庸载:“喜、怒、哀、乐未发(清静心体)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知,清静身心,便能灌溉慧根(了命)、神通(了性),以使性命合一,乾坤正位,故谓:“参赞化育、天地合德、天人合一。”

【节义诠释】

本性良心行于“”时,就如同与天地合而为一,于星辰中绽放光明。

字辞注解

灌溉=以水滋润田亩中之禾稼。

慧根=慧智之根本,精气又名叫慧命,智发于水,智慧生于精神。

神道=此神非“怪、力、乱、神”之神,乃喻指自性清静时,真元神圆通自在。

天地合一=阴阳合济、水火调和,自身之天地正位(性命一家)。

元命=元阳、命基。

禅定=又名坐禅入定。

禅=道也。

顺乎人道,则养形住世;超乎仙道,则证果升天。

【真谛论证】

伦常之初,造端夫妇,有夫妇,顺行人道,而有儿女,方成父母子女关系;再而家族、宗族(长幼);而后有社会、国家,君臣之尊卑,朋友(人际关系),此五伦由此而形成。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立矣!

未有儿女,顺人道而求儿女,有儿女之后,当节欲、修身,养此形骇,克尽人伦道德,不愧圣贤名教,建全人格,敦守纲、常、伦、德,并济利民物,广兴教化众生事业,以仰俯不愧天地,平心可齐圣贤。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人格建全,当求进一步藉假修真,了解生命源头、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而为社会国家人类贡献自己一份心力。以不枉费今得人身,受祖先、先贤、仙佛与众人培育之恩。当一切合于道时,自然道果圆满时就能证道而升天了。

有正气,而无忠实者,则渐入于刻也;

有忠实,而无正气者,则入流于儒也

【节义诠释】

浩然正气,固无可以直养而无害,充塞于两间。但是,心之正气感,守正不阿、义勇决烈,若不加以宽宏心胸,诚恳、敦厚以待人处世,则不够圆融,不知不觉中,久而变成心浮气燥,傲慢与尖刻、锋芒毕露。

同样的,如果只有诚实、厚道,而无凛然正气,刚毅之节,则逢事必优柔寡断,柔弱无能,理欲之间,道魔之际,邪正之端,顺人情修道;或认真理修道等无法一刀两截以突破束缚与考魔,终亦难成载道大器也

字辞注解

正气=无欲则刚,刚则正,无欲之刚,则浩然正气。守正不阿,义勇决烈。

忠实=诚恳、敦厚,柔软心肠。

刻=刻薄、刻意。

懦=柔弱。

行中庸之道,无不过,亦无不及;

修至诚之玄,无太溢,亦无太燥。

【真谛论证】

中庸之道,贵在致“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以全道体,使真性静时寂然不动,以立大本;使发之中节,应事接物,有感斯通,情发有节。且静合天理,动合人道。

中庸于性言:未发之前,此心至虚,不偏不倚;即发有节,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道之不行,由于不明,智人知之有过,知所不必知,好高鹜远,不切实际,总误认非如此不能造道之极。而愚顽劣根,连人本自然就当知道之理,皆无法体会开悟,不能真知,更何况力行。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重行而不求真知,以为道之不足以知,结果无所准则,尽行所不必行,不得要领,不得究竟,此自认贤者之过与偏。至于不肖者,既不求真知,更何况力行。此不肖者知行之不及。子曰:“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总之,中庸之道,乃在求尽己之性,再进而合天之性,尽人之性,以至于尽物之性。推广行远,皆秉于性分之中,日用伦常,言行相顾,知行合一之平庸道理中而已。如此则内圣(静自度)外王(动度人觉世)之道备,人道、天道齐,性道、王学俱,中庸之道全矣!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至诚之玄,天人合一之捷径。人果能直捷回光返照,默默内守,则元神主位,真性显露,立此真实无妄之性体,发出光明照彻之心,不杂情识,则人心死,道心活,此际神为元神,气为元气,精为元精,此乃中庸所载之自诚明,诚而复明,不勉而中。诚无不明,由性道本体立基,本末兼赅,一性圆明,自然一心清静、自然百体从令,水常升,火常降,自无太溢,亦无太燥,至诚达道,乾坤性命正位矣!

字辞注解

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也者,大中至正,本然具足。至善圆明之性体,在日用伦常之中,无过与不及,言行笃实;人道、天道兼齐;内圣、外王两全;德性、学问双俱,一切事理、道理等皆不倚之谓,此为之“中”。道有一定轨则,有一定原理,如天性含五德;人道法五伦....等,本皆自自然然中,平易庸常,不尚怪力乱神,只在庸言之谨、庸德之行,素位而行。

至诫=直涵本源,真诚无妄,一诚归中,心自无杂思妄缘沾染,性自圆明,自身之水火能得既济,乾坤正位。

太溢=水满为溢。

太燥=火旺为燥。

节嗜好、养心气,不思虑以乱神;不贪色以伤精。

绝狂暴、固性灵,能对境以忘情;能闹处以取静。

【真谛论证】

谚云:“玩物丧智,玩心神明”。庄周云:“嗜欲深者,天机浅也。”人果能尽量节少嗜欲、偏好,则心常明朗,气息亦顺,否则若沦为酒、色、财、气、烟、嫖、赌,则终日心往外驰,或心地客易昏浊不清,故修道人必须清淡、中节于嗜欲,方能心平气和。

人之元神、本性,本清虚无为之体,只因虚火上炎,欲静,则游思、杂念杳来;不慎心,则妄想、尘劳纷至。内念不停;外缘又扰,一点灵光,随思虑而分散,真神便不自在。清静经载:“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悉灭。”又谚云:“多思损神”、“一念尘劳,造无边生死。”修道人既知思虑之乱神,故必常遣欲、澄心,扫三心、灭四相,念虑之间,办其终无裨益处,则当随起随觉,随觉随扫,一点素心,清明自持。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故知,“神、气、精”乃人身三大至宝,金丹大药之根本,故修道人更需惜之。未有儿女求儿女,既有儿女,则最好能夫妇互勉清心寡欲以双修。夫妇一方若尚不赞同互勉清身双修,则亦尽量离欲、淡欲。邪淫固然不可,夫妇之无节制,则亦是正淫,节制则是正色,正色亦当尽量减少,以保元阳命基,人果能筑基有成,则已其“离欲阿罗汉”之基矣!

修道本当心平气和,狂傲、暴燥,则使心火炽炎,嗔忿心塞,生理产生不良之化学变化、反应,气机逆乱,况谚云:“无明火,烧坏功德林”。孟子云:“持其志,无暴其气”。故修士更当谨防,以巩固性灵自在之本基。

“忘情养性乃金液,对境无心大还丹”此古圣先贤之至理名言也。是以人心由于六根之作用,感于外缘,而生情识,情识作用,能蒙蔽灵明性体,消散灵光,境乃妄缘,去妄即谓存真,人果能凝神养性,一心内守,久而功夫纯熟,心龙达:“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视如不见、听如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至此造诣,一点性光,常朗然自照,不被外境所牵、染,金液还丹之道备矣!

古云:“大隐居尘世,小隐居山林”,是以,“欲成金精美玉,必从磨炼中来”;又云:“若非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是故,人之情识,不经磨炼不能净纯。人之心性,不经磨炼,不能圆明光滑。修道人本当有此认识,方能不畏五浊尘世。况今之修道,皆半圣半凡,绝不容遗脱伦常;而当济利民物,普化众生。故,每日之应事接物必不能免,则更当有超然意境、宽阔胸怀,坦荡磊落光明之心,常于动中凭一点心意操持,则时时之外缘,正是磨炼吾人心性之良方,时时一心存养,动中、闹中取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真常须应物,应物在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又云:“为缘阵上了万缘”,尤以今日修道人,更当如此闹中取静,否则一生少有静时矣!

总之:养心莫善于寡欲,用意不如于平心,素朴(纯本)抱朴,少思寡欲,内降其心,外避其尘,一心内守,真神永在,性天朗彻矣!

字辞注解

嗜好=嗜欲、贪好、偏好。

狂暴=狂傲、暴燥。

境=环境、事、物。

情=识觉、心识、情绪。

内心无着,月光穿井水无痕;

外念不侵,竹影摇窗尘弗染。

【真谛论证】

心既无刻意之执着,则内心中自然清空无物,纯然清明澄澈。以既清且静之心体,似井水(喻其静止、澄清),故月之晶莹皎洁之光,照射透澈,月光、井水浑然一色,不显露其他痕迹。吾人心既能存养其清虚之体,则事至、物来,色(体之影象)应于空中(心性空)。则,亦无显杂像,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内念既不生(无所住),外缘自无从映像、染着。

内清一心,外避防诸尘,识尘不侵,妄缘不染,真体自灵。窗喻空明,既本空明,则竹影摇动,如尘之欲染,本自空明,应照无心,则尘缘又何足以为染、为累?

“空明”、“尘染”本非对待;“妄”、“真”本非两物;“寂”、“照”原本一体;“色”、“空”本自圆融。内既能空明不着,外界之尘缘自无从沾染;去妄即是存真,寂静自能性光返照,外物之应(照)亦随之而空寂。心性一空,肉身百体(内色)气机亦随之而调顺,外界(外色)一切形象,亦无从而染着。此段乃心性微妙之作用,修道本常常惺惺存(觉性主宰),活活泼泼的(生机活泼),并非枯木死灰、形态之静寂,当求内体之清明朗照。

字辞注解

着=执着、潜意。

痕=痕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义诠释】

有心修道之士,当以穷究性理之源,由而自觉立本,以达诚正修身。一旦能自觉,则必能觉他,克复性天,继而发扬性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发挥亲民觉世之用。谚云:“胥一世咸登仁寿,举斯民跻迈大同”,克全福、慧双修,内圣、外王并济之全功。

字辞注解

穷=依性理言,乃穷究性理之源,以彻悟大道至理-穷理尽性(克遏人欲,而使净尽,以复天理之纯全)。依事理言,乃指机缘未成熟之未能发宏道德之机运。

三宝炼于微躯;万类涵于大化。

【真谛论证】

人身固假合,但“精、气、神”三宝确全真,修道之士,当知藉假修真,尽管色身微躯,但却涵藏三宝在其中,故当勤加真修密炼,则微躯亦得如圣体矣!

元神,乃人身之大化圣神,人身万殊,当由此一性之圆明,真元神之节调、统御。欲得万类涵于大化之全功,必得“清静无为”之妙谛操修,方得一性圆明、心自在、百体从令归根。经云:“心、肾、气、血、脑、精、髓,是为七宝,归身不散,炼成大丹,万神尽登仙矣!”

字辞注解

三宝者,“精、气、神”也。

炼=煆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谓。

微躯=法身放弥六合,卷藏于密,故曰大身。而色身四大假合,又是大宇宙中微尘而已,故谓微躯。

万类=身中诸内景,三万六千神,亿万之细胞,人身万殊也。

涵=包融。

大化=清虚自然大化,人身本掌大化者,元神(圣神)也。人若识情累赘,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本性反而退位。当知:“无为一贯真宗旨”,唯有心识无所为而为之时,元神本性方能主宰一身,以一性贯通全身万殊之大调节、大自律。

天有日月;人有道德。日月,为云雾所遮,则失其光明;

道德,为名利所蔽,则昧其良善。

【节义诠释】

天上凭日月之光,普照无私,以显天体之清空高明。人所以能为为物灵长,乃因有理性、良知、性道、天德,以立人之根本,失此,则人类不足以为尊贵。

日月本体清明,惟受云雾所遮盖,方失其本体之光明。

人之天性,本至善、圆明,道德出自于性天,只缘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而失去本真,名缰利锁,而自缚不得心性自在。故,惟有淡泊名利,才能固全虚灵不昧之性体,养至善本然之良知、天性,克全道德之全功。

字辞注解

日月=象征光明及大我无私之性。

道德=性道、天德。

遮=遮盖。

蔽=蒙蔽。

心正,则图谋迪吉;念邪,则处事招凶。

【节义诠释】

“性、心、身”,三者一贯,心为中枢。心若清静虚明,则为性、为理。心一动,则为意(动机);表露于外(身),则为行为。

心有心灵、心波、心机,心之灵波微机,与宇宙万有相感应。心受气禀所拘,故常有心物(如贪欲、嗔忿、痴奢、爱妄),如不用克治工夫,以格“四物”,则无法致其“良知”,而臻于至理。果能格物、致知,自能诚意、正心。心若正,自然一切计划、企图,皆合理、合性、合中道。谚云:“时中君子有终吉”,凡事必能纳福迎祥矣!

念乃心意、动机,动机偏邪(不纯正),则终落善恶之因果报应中,邪而招凶。

总之,心之灵波,与善恶、福祸之感应,息息相关,存心与动念之间,鬼神已洞鉴,因果之形成,报应之疾迟已定,故君子当心存正大,动机纯正。太上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念魔之间,善恶果报明矣!

字辞注解

图谋=企图谋略,即计划之意。

迪吉=颂人纳福迎祥之意。

物欲沾染,诡谲之念未消,识力粗浮,善性之心徒具。

【节义诠释】

人果为物质欲望所执着、影响,则心意必变化多端,怪异不测,心术企图不正。

人果见识、定力不够,判断力不足,觉性昏昧,则凡有小行、小义、小善必然皆自我多方宣扬;见人有恶、过及不合满意者,则暴跳如雷或念怨不休;凡有不称如意者,必急躁不安等等。

【真谛论证】

总之,若定力、忍辱、智慧皆不足,纵有善名、善行,往往形成徒具虚名,因有形之善,往往被不知不觉的言行之过、业所累,不见实质多大功效,终难入至静不动之心性,难造至善圆明一性之境界,终非上根大智,载道承恩之大器也。

字辞注解

物欲=占有空间及有形体之东西与事情引诱吾人之欲望。如:富贵名利、酒色财气等之贪欲皆含包在内。

沾染=受不良之事与物的传染、执着。

诡谲=言行怪异,变化多端,心术不正之谓。

识力=见识力、分辨力、鉴赏力。

粗浮=粗鲁、粗燥。

浮=浮浅、浮存不定性。

徒具=徒有虚名,终劳而不见功效、成果。

世衰道微。伦常斫丧。

读书之士,孰斋心而养性!

皈佛之僧,孰明心而见性!

学道之人,孰存心而炼性!

【节义诠释】

世界风气萎靡、衰败,道德思想日趋没落得几乎微不足道。伦理常德观念、言行,皆如树木之几被砍伐殆尽。儒门弟子,或一般读书研理士子,孰人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于今于后,方庶几而无愧。是否能此心如斋明盛服,斋戒沐浴以仰对上帝般,克念、戒心,存养本然通天贯池、俯仰不愧之良心,先天理性,本然虚灵不昧之道心。

皈乃“反白”,白为西方庚辛金,白为第九识,一性圆明之“白净识”。

佛是吾人自性佛,经云:“静心是佛”、“自性是佛”。欲皈依西方佛祖,必先皈依我自性佛祖。静其心、澄其意,自能明心,心明而佛性自显露。可惜皈依佛门之弟子,究有几人明心见性呢?

存养妙明之心,磨炼成纯粹无杂之元神本性,乃道宗弟子之最重要工夫、功课,可叹究竟有几人依此而修呢?

字辞注解

世衰道微=世风衰败,道德式微。

伦常=伦理、常德,即三纲、五常、五伦、八德。

斫丧=斫(音浊),砍之意。全意为伤耗伦理之根本精神,砍伐殆尽。

斋心=斋者“”也(字;如情字之左边)。“小”=竖心、一直心、通天贯地之心,先天理性道心之象征。“小”落后天,为残缺不全、参差不齐的气性、人心。惟有消极的摒弃十恶八邪之心,积极的克复本然虚灵不昧的道“小”,谓之斋心。

养性=涵养本然虚明之性。

明心=藉阴阳合一工夫,日月合明之心,使无明习障、蒙蔽扫净,以复圆明。

存心炼性=心本好静,然欲牵之,常谴欲、存诚、存虚无中一灵觉之心,修炼、磨炼自己本性。

心不斋,无以格物致知;心不明,无以破迷引悟;

心不存,无以转阴纯阳。

【真谛论证】

儒宗弟子,若不心斋,依理率性而使心齐天地之心(道心),则无法格致心物,克心君之非,以复虚灵不昧之良知理性。谚云:“养成至乐安天命,静悟心斋炼性王”。若斋静,自然离火常降,坎中一阳之物得格。

佛宗弟子,若不能澄澈其心,则无法得慧觉灵明之妙明真心,突破迷茫尘网,而引领上开悟正觉之路径。

道宗弟子,若不能存神过化,磨炼心性,情欲自无法降伏,心即为情识欲念之阴质所累,精气神,自然亦落于后天之浊阴之质,身心皆难达清阳、纯阳之体矣!

总之,三教者,本无极之三宝,本

金母所差遣来化度众生者,若不依各教主之“性理心法”经训而修,自无法证圣成真,徒让

金母倚闾盼望,感概万干,悲伤莫名矣!

字辞注解

格物=格者,革除;方格范围;克治工夫。物为心物,如贪欲使人性辟,故必戒之以扶性辟为正;嗔忿使人性塞,故必息之以辟性塞为扬;痴奢使人性荡,故必消之以收性荡为止;爱妄使人性迁,故必铲之以挽性迁为止。此为格物之工。

致知=致良知,复天理以合至性。

道气充盈,合天心,以行忠恕;

玄光闪烁,遵圣训,以守义仁;

【真谛论证】

人欲、情识退一分,道气自然扩充一分,道气贯满,充盈身心。则谓:“欲尽理纯,阴消阳长”。仰合天心,而克遂行持忠恕之道。

生命,性灵玄妙之光,光华闪动。遵守圣人宝训,敦守仁义、义仁之道。

所谓义仁者,居仁由义,义精仁熟之意。所谓义者,心之制衡裁决作用,事之得宜不偏不倚之理。上禀于天地至大至刚之气。形于身为动静合中节之威仪。有为有守,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欲而无所不欲。三畏九思以存心,俯仰无愧于天地。素位而行,操守不变,品德高尚。循人生义理正路而行,认理归真,勇往迈进,始终如一,永不变志,此贤德义士之道。

仁本万德之根,万善之长,本为中和之气,发露恻隐之心。只为人欲之私情,而坏天理之纯全,故修道之士,必遏人欲之私,由义之作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乃居仁由义,义精仁熟,含养天理之本源。

字辞注解

忠恕=依天道性理言:忠者“中心”,恕者“如心”。含养“喜、怒、哀、乐”未发、情识未动之先,以全性体谓“忠”;含养如如不动之心体,以全真性之原谓“恕”。依人道事理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己之心,以尽人之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故云:“行有不得,则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以上两点,故知忠恕之道,天道、性理与人道、事理俱含,故知:“忠恕违道不远。”

玄光闪烁=玄妙关中生命之光,光华闪动。

奸声乱色,不留于聪明;淫乐慝礼,不接于心术。

惰慢邪僻之气,不欺于暗室;

奸宄诈伪之事,不悬于灵台。

【真谛论证】

道德君子,立心光明正大,行事磊落坦然,戒之于四非(罪之根源),养之于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一切不当之音声或非礼之言语,当戒之非礼勿听,况耳根通肾,杂乱非礼之声有损肾气精英,故必戒之。

纷杂凌乱或非礼法接触之形色,视而伤神(眼通心,心通神),损人心气,扰人元神之清静。故必戒之曰:“非礼勿视”。以上之声色,必当尽量勿接触以为宜,纵使日用中所不能避免,亦必用“存神过化”之功,来则应之,则随扫清除。或使之听如不闻,视如不见。不留滞耳(聪)目(明)之中,以存养心肾之气。

放荡不正或萎靡不振的音乐歌谣及非礼法之事及潜伏的不良动机,必戒防之,以免动心及成了心术不良者,动机、思念不纯正者。

骄傲、慢待及阴险怪僻不当之气质,本不当存在,更不容欺于暗室屋漏之中,及昧心于幽然独居之处。

心怀鬼胎,如盗贼般伪装、掩饰,而行欺世诈骗之事,这种观念,万万不能悬系于我人清净灵明之心台之上,以免迷昧本真。

总之;道德修士,本当宅心仁厚,举念动念之间皆醇善。立心磊落光明正大。谚云:“视听貌言有定则,子臣孝悌俱常经”。

字辞注解

奸声=不正当之音声,或非礼法之言。

乱色=杂乱不正,形形色色之物体与地方。

淫乐=放荡不正或萎靡不振的音乐歌谣。

慝(音)礼=心里潜藏不怀好意的动机,而表面装作彬彬有礼的人面兽心者。

惰慢=骄傲慢待。

邪僻=心术阴险且行为怪僻不当。

暗室=幽暗独处无人看见的地方。

奸宄(音)诈伪=表面和善,心里存着坏主意,有如寇盗贼偷,以行欺诈、伪装、掩饰瞒骗之行为。

灵台=灵明之心台。

子思夫子赞曰:

洪慈母德,卷怀灵种。开辟菩提之路;跳出生死之关。漏尽玄奥禅机;阐明阴阳妙理。德至高矣!功莫大焉!

【节义诠释】

适圣子思天子恭闻

老母金言圣谕,由“阳精阴气,聚而成形,神之伸也。”以至前段所终止,其内容皆是超凡入圣至理,修真成仙玄道,诸佛菩萨妙谛。故恭赞曰:

洪恩大慈特慈的

老母圣德,眷顾灵根原种。开辟使众灵根“觉性体道”之坦途大道。使众生能收束身心,圆明觉性,究竟解脱生死,断轮回之关,而得证涅槃永生极乐之妙果。为此而不惜泄尽露玄微奥妙,真禅机要之玄理妙谛,阐发显明阴阳消长,抽坎补离(水火既济)以克复乾坤性命之玄妙道理。其德至高无上,功至大无极。此

老母之洪慈如斯,吾们岂可不奋励精进自勉。方不愧

无极瑶池老母为原儿赤子,倚闾盼望之心怀矣!

字辞注解

菩提=道心、觉性。

禅机=真禅机要。行起坐卧等二六时中,能时时刻刻体悟万物之变化则谓禅。

阴阳妙理=消阴长阳,激浊扬清之理。人身之阴阳者性、命(干、坤)、离、坎(火、水)、金、木(魄、魂)等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制冲调剂之诸原理作用,此皆在禅定、清静中得之。

尔时慈航尊者长跪

母前曰:

老母慈悲。传述先天大道。今得闻矣!敢求再说,后天修身之理。藉以性命双修;功果并炼。

【节义诠释】

正当那个时候,慈航尊者,长久跪于老母宝座莲台之前,而禀告说:

无极老母大慈大悲,为皇儿(原灵、赤子)传述真理天道,性理真传,直捷含养先天虚灵不昧之本真,立地超凡入圣,成仙成佛之捷径康庄大道,如今已恭闻得之。敢再乞请演说人道、人伦、人爵,由正人君子之人格,及人身生理调节之渐修渐进之理。藉此而修性了命、双修并进、内功外果并炼。

【真谛论证】

中庸载:“苟无至德,至道不凝”。

孝经载:“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弥勒古佛云:“有道无德-难证果;有德无道-难超凡;有功无果-易生魔,有果无功-难圆融。”古圣云:“三花聚顶,必得先三纲完备;五气朝元,心得先五常、五伦俱全。”

谚云:“第一等佛仙,胥根孝悌;最上乘妙法,不外彝伦。”又云:“视听貌言有定则,子臣孝悌俱常经。”

以上所举,故知修道必须,如道宗之“道德圆融”,佛宗之“福慧双修”、儒宗之“内圣、外王兼备”、孟子之“由人爵而膺天爵”。故知修真必须先天、后天、性理、伦常兼修、并重、齐行方可矣!

字辞注解

先天大道=了解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回复自古心灵、自性、德性,使修之内性圆满无缺点,自然就能将精、气、神调和成一体,复回元始之本来。故圆光人人必修持自性圆华,三教可修,万教可得,收回圆满。

后天修身之理=返回先天大道之前步骤。

修身涵双重之道:

一、伦常、人道(三纲、五常、仁义理智信等道德实践),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之操持,澄清思想(不妄念、不歪念、不贪念、不欲念)以达健全人格、人品,贡献己力于社会、人类。

二、身者,身理、生理也。持斋、戒(酒、色、烟)等一切危害身心之物、禅功等使生理健全,五行调和。时时守神,念于一、思于一、一切归一直至达到“物我两忘”之程度。

功果并炼=外功、内果同时进行。

于是

瑶池老母沉思良久。重宣言曰:

立功殷勤,忠诚不息,君子务其本,胜者,善也。

行险侥幸,贪酷无已,小人务其名,胜者,耻也。

【节义诠释】

受慈航尊者这番祈求、请示,于是瑶池金母深思熟虑了一段期间,重新开金言,宣示说:立功、立德恳切、认真,行时时方便,积种种阴功,忠良存心,诚敬虔笃而永不止息,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至诚不息”。此正人君子确实操修,终而实至名归,堪称美好也。

反之,言行举止,违理悖意,阴险侥幸能获福避灾,且又极度而无止境的贪爱酷肆功恣欲、纵情,此小人之辈,邀虚名而纵逞一时之快乐满意者,实在真真可耻也。

【真谛论证】

总之,修身之要,在乎一心,人果一心一德,皆合情、合理,则功德实实在在修积放日用伦常之间矣!

字辞注解

沉思=深思熟虑的样子。

殷勤=情意周到、做事恳切、认真。

行险侥幸=行为阴险,盼意外的获得,不劳力而得到的利益。或本应得到的恶报应,能意外的获得避免不遭受。

贪酷无己=过份的贪欲到极端而无度的情况。

作善,欲与人知,谓之阳善;为善,不求人见,谓之阴德。

劝人为阳善易;勉人为阴德难。

阴德者,福之基也。基固,而福自降。

阳善者,福之墉也。墉薄,而福不久。

【节义诠释】

每行一善举,皆希望别人知悉、知晓,或有蓄意沽名钓誉,博取佳评者,这概称为显明或表面之行善,名为“阳善”。

反之,若默默行善积德,本自性流露,随各种因缘之方便,无所为而为,如道德经载:“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广德若不足”,实际而行,却不希盼人知、人晓,暗藏隐密的这种好德性,这便是所谓之“阴功、阴骘、阴德”。

人之为善,纵然非一定皆有沽名钓誉、博取佳评的动机,但却常愿显露为人所知之常情,故劝人为显明人见,甚至刻名留字,或虚荣心作祟等而为之阳善较易。

反之,有以上之存心者,本已难行阴德之善,况又怀疑默默之行,人既不如,鬼神又是否知?或行善恐被埋没,或被私吞等,故勉励人无所为而为,默默行善修身,积功累德之事困难。

阴德行为之人,乃蒙天眷赐福远祸之基础。如建筑之物,基础愈稳固,则相对的愈能承载愈高、愈大之建筑物,行阴德之人,所获之福报亦如此义。

反之,阳善者,固非无功,但其动心、动机、动念之间,功过同时相形,立即互相砥消,有所为而为,如同交易,故福德之感应自甚微,如墙之某面,只承其部份,但其因厚度薄,终不若基础之稳固与承载,故其福亦不久,随因果报应而消失。

【真谛论证】

善德一事,随机随缘,方便行持,无有执着之心相,无所为而为,这不假意者,便是直接自性起用,道心发出、天性流露,若用以布施,则如佛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知若有所施,蓄意人知或求福报,福报虽有,却有限,既着人知、报相,感应亦微矣!

人有理性、良知,为默默之善,则理性充,性光随,而呈瑞霭祯祥之光、气。又良知所知,心安理得。人身又有三尸神,善恶亦能自呈感应,况天地有职司,如三台北斗神君、值月、值日、值时等功曹与遍满虚空界及四周之灵气,以及一切神圣仙佛,自然无边感应。如此,则动念萌心,内外感应昭然,岂必阳善而为,而昧阴德之功哉!

太上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真是深觉大道之尊贵,使贪婪之人,生沾沽之心,若破其名相,则真仁义方显明,因智慧之名,而有大虚伪巧诈之者,起而仿效之。

经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与谚之:“执功执德,反为无功无德”,于理昭然矣!

德分有为之福德、阳德及无为之功德、阴德,福则亦有入世之洪福与出世之清福,德与福感应正亦如是。

字辞注解

阳善=显明于外为人所知,或表面化之善事、善举。

阴德=无形中发自内心纯正动机,或无所求,或随时方便之天性自然流露等不求人知以估名钓誉,或真心而不求报之心德、口德、行德等无形善德、善举。

基=基础,凡事或物之根本奠定处。

墉=音(庸),意指小城、墙壁等浮现于外之结构、躯架。

修身,不萌斗智之心;行道,莫带逞能之志。

【节义诠释】

修身养性,重在全先天素朴无华,淳厚至善之本真。故知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意诚者,动机意发则纯正,静心则存至诚无妄,理当如此,若动念含有机心,则流于后天情识而伤先天元神、慧光。一有斗智,则必欺人,欺人先自欺良心、良知,则真性先迷昧而无法发露显扬矣!

有真道德者,身修于己,德化于人,所谓:“道修于堂室之中,成教于普天之下。”故知行道之人,贵在自修而修人,自立而后立人,自达而后达人,自收圆而后圆大千。以身教代替言教,无为之治,不言之教,君子之风草必偃,君予之教化如春风化雨,岂必机心巧变以克全功哉!

【真谛论证】

太上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中庸载:“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字辞注解

萌=念虑动机。

斗智=先天之智,本性德、智慧,纯良敦厚。而斗智之智者,非真智慧之义,而是指后天之心机、情识。

逞能=任意自恃以显能为。

浩气凌云,须要谦让处世;精忠贯日,更宜敬恭待人。

【节义诠释】

御世待人,本当刚柔互济,恩威并重。若恃一股浩然正气,高超于人,便意使气指,骄傲我慢,则满而招损,盈而必昃,自矜者不能,自伐者无功,如此,纵然浩气凌云,亦难以处世益人。必须要学儒雅风范、气度以处世,柔德以怀人,礼让以待人处世,谦冲以为和,则生机泱然,温情溢世,春风化雨矣!

精诚忠义之气,有如直贯日月之高大光明,既有此德,更应普敬、诚敬及谦恭以待人,方能威而不猛、忠而不刻,义德庄严兼宽容。

【真谛论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中之刚,方为至刚,故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忠勇必配以仁德,方可消锐气,灭杀机,谦恭以待人处世,和气而致景福祯祥。

人能谦恭礼让、和气待人处世,则如元化退安祖师之云:“朝庭谦和尊卑定,家室谦和骨肉亲”、“世道皆从谦虚尽,人伦俱在和中生”。

弥勒古佛云:“低到极处方为上,退让原来是英雄。”

佛宗之无四相,亦是“谦和、礼让”之一大意义。

道宗:“吾身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而,纵使浩气凌云,精忠贯日,所以必当如此。

字辞注解

浩气=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富贵不能淫乱其心;贫贱不能移其清廉节志;威武不能屈服节义。而何谓大?乃无私心则大。何谓刚?乃无欲念则刚,刚则心正。

凌云=上升极高几至云端,以比喻超尘绝俗之异于常人。

谦让=谦虚、礼让。

精忠=忠良者中之精华,意即极顶忠良者。

喜传人之恶语,勿与之语;多语,必有所失。

好讦人之丑事,勿与之事,共事,定受其伤。

【节义诠释】

专门喜欢宣传别人不好听之语,以搬弄是非,或挑拨离间、或抓人把柄以为流传之口实,这种患两舌之人,当淡而远之,勿随意与其言谈,本来语多必有失,况此辈人,一有失误,必引为口实。谚云:“与是非人谈是非事,终亦自招是非”又“讲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小人之辈,专喜攻讦他人之短处,宣扬其不体面之隐私、过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人少与其相处为妙,尤其逢有利害关系时,其为自身名利,必反覆无常,甚而六亲不认及恩将仇报。谚云:“我之面前谈人丑,他人面前必讦吾。”此辈与其相处共事,终必蒙其防不胜防之伤害。

【真谛论证】

修道人本当谨言慎行,害人之心固不可有;然,防人之心,亦不可无。况多言多失,且言不合埋、合义者,徒造口业,不如寡言养德。谚云:“终日所言,言不及义,无所用心,耻也。”再则多言散气、捐神,不如少言养气全真。故太上云:“多言数(气)穷(散尽),不如守中(养胸中浩然真气)。”

舜之隐恶扬善:暗中规劝恶者,使其改过自新,善者倍加为善及为人效法。

善恶之谈是“人、我”相之因。否则,见人有过,如己之失,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又何必宣扬之有,除非贬奸摘恶;以揭不肖而顾大局者,不轻言是非之事。故大智慧者,沈潜是非;真道德士,包融善恶。

字辞注解

恶语=不好听的话,不合理之言。

讦=音(节),意即指摘人家之短处,或宣扬别人之隐私。

丑事=不雅观或不体面之事。

事=相处。

持斋者,道可日进也,安分者,善可日进也。

【节义诠释】

道德本清静无为以立体,齐洁“性、心、身”为达用。持斋者正符合以上之原理、法则,此修持必备之条件。故无形中,与道合真,其道德之进步,有如春园之草,不知不觉中自然成长。

安份乃安于性心之本份,心安理得,本份而不越逾,则杂思、妄念、烦恼必息。如此安份而无过,无过而功德自在其中(无过即是功)。安份于清静一念中,乃万善俱备。安份而持心修身,无时无刻皆善之充,德之培矣!

【真谛论证】

经云:“心斋坐忘之际,流出一点胎息。”

礼记齐礼篇载:“斋戒以告鬼神。”

孟子离娄篇载:“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

礼记祭义篇载:“致齐于内,致齐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又祭统云:“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此即如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

又云:“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

易经系辞载:“圣人以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其疏:“圣人以易道自斋自戒,谓照了吉凶,斋戒其身。”

太乘义章云:“节清故名为斋”。

总之:“性、心、身”之清净便是斋之总义、总称。

字辞注解

持斋:持为行持、修持。斋为戒洁、斋洁,道“心”之齐为斋。十恶八邪洗炼洁净为斋。防心之法为戒:或谓收束散漫不齐带欲之人心,使其意志专一为斋。或谓虚静其心为心斋,如“养成至乐安天命,静悟心斋炼性王”。或谓燕处超然之起居为斋居。总之,持齐者即斋性自在灵觉之道“心”养仁及全性之本源。

斋心=扫清十恶、八邪、蕴、相、根、识、尘等,使心洁净,则心气轻,易定静。

斋身=清修或洁身以保清阳。

斋口=即清口茹素,戒五荤、三厌及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等以养口德及保身体之清阳。

偈曰:

种善休悬榜上名广培阴德福非轻

昭人耳目由来忌总要存心正道行

【节义诠释】

世俗之人,许多好为沽名钓誉之事,假以为善之名,或别有目的之市恩、易施,或标榜名誉,期获佳评及等等。这些动机不纯正者,虽勉强而因实质之行为而获功,但其功果福报之感应亦甚微。故而,种植善德,休要悬挂于心、标榜于名。惟有发自一点真性自然流露之慈悲心悲,以默默行善布施方显全真,福报感应自然非轻。

相反的,昭人耳目、有目的的作为,并非真诚之善行,乃古今由束之禁忌。现有目的而为,倒不如不为,因伪善、伪君子,终必露出破绽而违道干誉,影响道德之本来面目与既有之形象。

【真谛论证】

字辞注解

阴德=性天发露、真诚无妄、随机随缘,行时时方便之积功累德。

富贵乐道修持,其果甚速;贫穷开囊救济,其功更宏。

【节义诠释】

富人修道,客易避免生活压力及后顾之忧,利于专心修持,甚至全圣无凡。若肯布施济世、作宏法之资,则易解冤消孽,并同时积功累德。而贵者,易于凭地位而引导,较易受人尊重,言行份量较重。如依理之行道,影响较大、较速。故其乐道修持,其结果较速、较快征验。

贫穷之人,修道兼顾生活之压力。但修则易知足;磨炼心性多,而易使心性炼纯;贫穷而易看破;又较能做到惜福以及低心下气等。若开囊助道或济利民物,则所舍虽少,但已俱量力所及,尽心而为,并表露舍己为人,真诚行善。感应之事,见微知着,取其难能可贵,足征全心全力,论心德已合天心,故其功德更大宏伟。

【真谛论证】

衡情论理,总而言之,定要存乎至诚本心,依循正道、正理而行持。

太上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佛经云:“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

字辞注解

富贵=富指有钱财。贵指有地位。

乐道=乐于修道或乐善好施。

高谈安禅之妙者,未必真得铅汞之妙也。

频厌为官之情者,未必悉忘名利之情也。

【节义诠释】

禅于性言,乃在存其灵灵觉觉自在之性神,般若慧开。凡人不知修,则平时心思流于散乱,否则,便是昏沉两端,此皆失“中”道。

而修士不得正法要领,欲思养神修性,,却不明禅点及下手要领,流于顽空或冥想,此与真正的“真空妙有”相去甚远,此为枯禅。或思修命,则不知善养活泼生机、调剂生理、炼化精气,无法使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此为死禅。

而真禅之法,性命双修之诀,实有天之明命与至人传予适当之人之尊贵,此禅理上乘,修法真切,究竟圆融。岂一般高谈润论者所能造诣。有者,略知一二,即著名相,法执、法缚、口头三昧,未认得个中真味。

因名利范围极广,故,频常表示厌倦为官之情意者,未必能淡泊以明志,念虑之间,彻底拔去于名利之根。

【真谛论证】

道本无相,禅藉有为以造无为之意境。故,得意忘言之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道道大理微,本难口说。禅境、禅机,亦复如是。故必自己勘验而有得。

道本无所事事之中得之,谚云:“一念不生无可扫,大丹不炼自然成。”、“一念不起大丹生”、“丹从不炼炼中炼,道向无为为处为。”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清静经载:“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铅汞本非形相物,“有不可,无不可”,“无中有,有中无”,“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乃真铅汞之妙,欲达此境,必低心访求真禅已有究竟之明达至人指点,而方能达究竟而造渊微矣!勉之。

字辞注解

禅=本性元神为绝对,无极而太极,故知太极为单独。太极分阴阳,于心言,则有可善、可恶之心;游思、杂念之心。于生理言,则人乃半阴半阳之体。顺行人道则消阳长阴,终入纯阴;逆返调剂之仙道,则消阴长阳,终而纯阳。故知禅道乃在于调剂身心,以致中和,以复一性圆明绝对本体,至于下手之法,必待明达指点。

铅汞=圣真藉物譬喻,权变论理阐义。故铅者取其肾水质重易沈、易下流以喻“浊精”。汞取其心火上炎且易散难收,此乃喻“识神”。故丹道取其心火下降而方能肾水上升。“神息相依”而“神气会合”。“精神一贯”之原理,万勿错解误认经义而入旁门左道。

学道参玄,性情必须醇善;修身礼佛,度量务待宽洪。

【节义诠释】

学道、修道以参修玄妙之功夫,本在调和性情而致于“中和位育”,信实敦厚,以返朴归真为目的。故,下手功夫。从可调节之性情上,本就当先务使合于忠厚率直,方能达于醇厚至善。

修身养性,朝礼诸佛,并不重于形象佛之膜拜,本当自参、自礼、自修、自证,以见自性如来佛。欲礼此佛,本该师法六度万行,勤修万德,气度恢宏,广大包融,虚怀若谷,方能大德敦化,含德万千。

【真谛论证】

中庸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天之理。赋予人身生命之原动力,其原理、原则,在于性静含万德至善,动含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德,五常再含三纲五伦等万德,故率性所以谓之道,乃在循依性之原理、法则,静养使其明心见性,动作施为中不违五常、五伦、万德,修此道,乃未认理归真而受经或贤师之教;既有体悟,乃回光返照,明诚自教。

道德经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与“有”乃指性命,神气、道德。参玄即参此玄,学道参玄,乃全其本体之真,性情醇善乃在保其心之体用,致其中和也。

修身礼佛,度量不宽,无法圆通无碍也。

字辞注解

学道=何谓道,道者神气(气精之本体),道即至善之性,道即生命之原动力。总之:道即人之“身心性命”。学道即是参修身心性命。

参玄=人有性灵-灵机;心灵-心机;精灵-生机、身机。参修其灵,调和其机,便是参赞玄机。

性情=性者本体也、中也、本性也。情者达用、和也、心识也。性情,简言即是心性。

醇善=醇原素美之原本善心。

礼佛=礼者,理也。合性理便是礼自性佛。礼者,火候也,欲尽理纯之火候造诣,便是朝礼自性佛。

偶闻诽谤之言,当知涵养;忽听拂逆之事,切莫轻狂。

苟使言言悦耳,道何可修?纵教事事称心,性焉得炼?

当诽谤我,能忍辱笑纳之,方得道有所益。

当拂逆我,能从容接受之,才见德有所增。

【节义诠释】

偶而闻听他人讥讽耻笑或恶意攻讦,渲染吾非等情事,当知道涵养,万勿与其一般见识,或则以牙还牙,互相攻击,嗔怒相向;或则自怨自艾,抱怨自身;或则心灰意冷,消极颓唐。这都非“为人处世”之道,何况于修道呢?故必包涵之,以修养而过化存神,顺其自然,不理不应之,以全德之敦厚。谚云:“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忽然间听到违背吾人心意之事情,当要冷静以应,慎重处理。否则轻浮及躁虑不安,心火上炎,性海荡漾,内则心理影响生理,使生理产生不良反应;外则仇恨对待,发生过节,衍生不良后果。如谚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顺意遂心,则易心满意足,纵情任性而不自知,随波逐流于世景、世态,流连忘返。反之,逆事、逆境易使人看淡世相无常,省察检点修身,磨炼心性纯良。以此洪炉之煆炼、磨炼,无论于心性本身之炼成金精美玉,或消解历劫来之潜在意识,及历生、今生冤孽业缘,或看破、看淡而坚志求超生了死,永断苦海轮回等,皆有绝对之益处。假使言言悦耳动听,道要如何修成?纵然事事称心如意,性又如何能炼至圆明呢?谚云:“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欲成精金美玉,必从磨炼中来。”

诽谤之言,谣传之语等,皆止于智者。大智慧人,包融是非善恶;浅见之人,争于片刻之短长。果有诽谤之言,宜不理不采,或微笑以付之。因为,忍辱才能负重。任重道远,非忍辱不能克终全功。修道当空四相,四相以我相为端,不能忍辱,皆因我相之执,内则烦恼忧苦身心,外则冤冤相报之念不消,永落轮回种子,修道人必逆来顺受,至而应之,过而化之。忍至能笑纳,则已是“大而化之”,无所谓“忍辱”之自然化境。如此,方得裨益于修道,谚云:“苦行忍辱,排遣自家内魔;积功累德,消除历劫外障。”

恢宏的气度,诚恳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都是修身之人更应具有之者。道德君子果能静修自性;动则涵养,接受磨炼,如此相因相果,果因循环,则易“喜怒哀乐常持未发之中,发而自然亦节和不逾”之境,此境便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之又一印证。故修士当接受拂逆而从容自在,不动于心,逆来顺受,以磨炼心性,德能有容,终然德有所增矣!

【真谛论证】

道大理微,人难尽识,;曲高和寡,杂音难应。加以或出自上天之设考,以验其志,以磨其心,或消清人己内外之业障冤孽,故而自古而今,皆必“德修谤兴,道高毁至。”如此之来,吾人若不能以超越心胸,远观达见,则于身心言,必烦恼频至,忧愁嗔怒之善感,使心性荡然不平,生理产生化学变化、毒素,或紧张而神经错乱,或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失常、失度,扼杀细胞。又则心性不圆明,又则人己对待,报应循环之执,种种无明习染、气禀不化,身心影响至大,故云:“无名火,烧尽功德林。”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太上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谚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经云:“魔无道不生,道无魔不成。”

总之,修道君子之逆境、考魔必多,非止言语被诽谤、拂逆一端而已。唯有面对一切横逆之来,涵养而敦化,方能超然于气象之外矣!

字辞注解

诽谤=微言讥笑、讽刺为诽。放意大肆攻讦、扬人丑事为谤。

拂逆=违逆于吾人心意之事。

人心不古;世道浇漓。闻恶语则怒;听谗言则暴。

心地偏窄,性天昏沈,利欲之间,只知益己;

道德之上,不管损人。

【节义诠释】

人心竞向巧智,已违逆素朴谆厚古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变化急剧,功利现实所趋等,使得人世间之道德、人情世故之薄,有如稍洒点滴之水即能透过一般。闻人斥责或被骂几句便恼怒于心,或嗔怨记恨以对待,怒颜而相向。听人不好听之言,不中意之语,便暴躁难安,暴戾之气冲动,心地偏执狭窄。

性天昏昧沉迷。于刮欲之关系下,只一味知自私自利,一切惟益于己,不知利义之间,理欲之下,常存公道、公益。于道德范围之上,不能凭良心,存道义,往往皆不管如何,总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尽阴骘功德在所不惜,以上等等,良为可悲可叹哉!

【真谛论证】

人心世道失其淳厚纯良之古风而趋于浮薄之下,皆因众生机心太重,巧智多欲之故。修道人当尽量息机心,学敦厚憨直,少私寡欲以全真,好让道心、良心自然流露。

嗔怒使人性荡,暴躁使人气逆,于人事言,则衍生冤怨对待之端,种恶因之种子,易成业障冤报之恶果。于生理言,怒而心火上炎,暴则气机倒逆,产生种种生理之化学变化,破坏生理机能之常度,及或神经紧张,新陈代谢反常失调节等。此三教圣人之“戒怒、惩忿、忍辱”所由来,谚云:“无名火,烧尽功德林。”修士当慎戒之。

地本敦厚,清浊皆容,方能负载万物,方以成其广大,故人心当如大地之大量包融,不可偏执狭窄。

天本清明虚空,吾性本当如是,只惜众生却迷昧昏庸,非散乱即昏沈。散乱则神失主宰、失自在,昏沈则神不清爽、灵觉,吾人当开朗豁达之心胸,以免性之之昏沈。

谚云:“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字辞注解

浇漓=音“交离”浇指把水洒在物体上。漓指湿透。浇漓形容很浮薄的稍加点水皆能湿透之意。

谗言=谗音“蝉”,意指说人不好听之言语。

克修正中诚意;并炼太和纯一。

心发菩提,庶几近于道矣!

【节义诠释】

抑制私欲,调节身心,克服修道之困难、障碍,以修大中至正之性,诚意正心。并炼就三品一理,太和之气以纯一。如此,觉智大开,就差不多离道不远矣!

【真谛论证】

大中至正之性,首先必得六神朝宗,回光返照,守玄凝神知止于一,方能万殊归于一本。如此,神得“止一”而正,“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亦同时方得允执。所以克即克己以复礼,格心物而致良知。

大学载:“所谓诚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发谓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发谓动机,纷乘-意也。是以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以复其良知,而臻于至理矣!故格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内圣功也。圣足而后,意不诚而诚矣,心不正而正矣!虽序有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则二焉(格物、致知),以其心意储诸一身,故亦列内圣之功矣!”

又载:“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克修正中诚意,乃直接修性。并炼太和纯一,乃修性而兼了命,上圣直阐性理心法,则三代圣帝相传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儒宗概括之曰:“存诚慎独,精一执中”。人果能真如此修,则心火自下降,肾水自上升,“丹从不炼炼中炼,道向无为为处为。”“药物只在无里采,大丹全在定中烧”“人一念不至,则虚室生白,此时神为真神、气为真气、精为真精,此便为太和纯一,三品一理”、“一心清静无可扫,大丹不炼自然成”。如此了性而兼了命,久久功纯,自然周身真气充满,自有一阳来复,药产神知之候,儒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孟子云:“吾善养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佛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所谓:“心发菩提,庶几近于道矣!”此段乃

老母大慈大悲,开示最上乘了性同时了命之真宗大法,愿有心修道者参访明达至人,性命双修,功果并立,明理而真修,真修兼实炼,则万化生本身,性命权柄操自手中,开发妙智慧而达彼岸,庶几近于道矣!方不负

老母之侍闾盼望。

字辞注解

正中诚意=正:神止于一则正,欲正其神,必须精神统一,知其所止于至善宝地,此心方能正。中:“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未发之先,情之未发,乃性本体之至中。故,正中,乃所谓大中至正之性体。诚:去妄存诚,妄则包括游思、杂念、贪、嗔、痴等虚幻不实、非份之想、情欲、一切机心等,此等消失灵光。故,存诚,实乃息念、养心,亦即所谓之存神、养性、凝神。意:离根尘之干扰,在清静中由本性自然流露,由元神自然主宰之信息,觉性为真意。故,诚意即至诚真意。

太和纯一=太者太极,单独,“喜、怒、哀、乐”未发为无极而太极之本体。发而皆中节谓和,情之适当。身心太和,神气一家。

菩提=觉性、觉智。

庶几=差不多,将近。

锻炼阴阳,首重清心寡欲;保全性命,次尚戒杀放生。

【节义诠释】

锻炼阴阳,抽坎补离之功天,首重者,少私寡欲。保全性命,除保己身性命外,其次便要戒绝杀害生灵,并发慈悲心以活命放生。

【真谛论证】

人神本好清,而心扰之,心扰于游思、妄想,则灵光散,真神迁,虚火上炎。故必降伏游思妄想(降龙),使内念不生,外尘不染,心澄而清,清而明,心明而性见。故知清心乃“正本”之法门。

人心本好静,而欲牵之,欲之一起,元精化为浊精,浊而思下降,故精成而作怪,随而欲火冲心,生理影响心理,上下交加,恶性循环,则心气不和,肾水泄出,真阳不足矣!故必遣欲、寡欲(伏虎),此“清源”之法门。

人果龙“清心寡欲”,则合“正本清源”之道。果能如此,则心火常降,肾水常升,锻炼阴阳之道;抽坎补离之法,成于不知不觉中矣!

性命即乾坤、天地。天以“仁德”为本,戒杀乃养仁德,体天心好生之德,体物我一体之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本人天性之常。故,戒杀所以合天性,感天心,顺天命之性,率性之道。

地以“厚生”为根,故地之活泼生机,长养万物,欣欣向荣。“放生”,正足以全地“厚生”之德。

戒杀放生乃合于天地之性,与性命原理、法则相感应,故戒杀放生,乃保养性命之良法。

字辞注解

锻炼=锻:以火烧金器,使其柔软而易于椎形为锻,俗称小冶,如修道之“文烹”。炼:治金使镕化而铸成之意,如“武炼”一词。

阴阳=阴者,水、坎也。阴中有真阳,如坎卦中一阳,真气、真精也。阳者,火、离也。阳中有真阴,如离卦中一阴,假神、识神也。

修道者,不贪佳肴美酒也;炼丹者,弗厌疏饭薄羹也。

乐天知命,儒素自安。随其大常。当有节制。

【节义诠释】

修道人重于修身养性,贪食美好的肴馔,虽是口腹之福,但食多胀满,容易昏沉。美洒固然醇香,但贪饮而易刺激身心,酒能乱性而散乱主神。总之,不贪既可以俭身,亦节用以惜福,又可以使心而不乱以利于修身

养性。

炼丹重在炼化精气,蔬饭薄羹而弗厌,则滋味愈薄,真气愈清,元精愈固,精气近于先天阳性。滋味厚,则精气浊,近于后天。丹重于先天清阳之性,而不尚于浊气、浊精之物,一点清阳,亦可成真,再多浊物,反适足以生欲而乱心性,倾命基元阳。况且谚云:“心定菜根香”。

乐天性、天真之自然以保性体,任穷通祸福而不执,以养心怡性,此达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古来儒雅之士,慧质兰心,燕处超然,视富责如浮云,见名利为清烟。一任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素位而行,怡然自得,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一味执凡,重凡轻圣之意),安份守己,随缘而遇,随遇而安,正心修身,其他不为挂惦,随大化常情常理,节制情欲而安于逍遥自在之心境。

【真谛论证】

不贪以养性体,薄味蔬淡以固命基。淡泊而易定;宁静致远,宁静安然而“性、心、身”得宜矣!

字辞注解

佳肴=肴音(摇),意指已烹煮的菜类食物。

羹=音(耕),意指汤多的食品。

纲纪衰败。杀劫纷腾。恃强逞恶。放肆横行。

食必丰盛,非鱼肉,不能充其腹;

衣必锦绣,非绸缎,不能称其身。

恻隐全无,暴殄过当,未谙惜福,实非所宜。

【节义诠释】

三纲、五常、八德等伦理纪律衰微败坏,实在可叹。杀伐不绝演成的众生劫煞纷乱高腾,实感可悲。自恃武力,蛮横无理以逞威风而行险作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肆无忌惮于天理、国法、阴律、人情而放任胡作非为,实在悲惨。况且,每日所食,必求丰盛之鱼肉肴馔,非如此,无法满足口腹之欲。所穿着亦必求得锦华绣丽之服饰,似乎非绸缎等高贵衣料,无法让其称心合意,使其满足虚荣炫耀之欲望以穿着于身。不体爱异类生灵之生命,忍心而残杀以满口欲。

不体贫寒众生之疾苦以发慈悯心、慈爱心以俭身节用,适可而止,“却有余以补不足”,施舍救济同类、同胞。只一味暴弃天物,过份耗费超过适当范围,不知晓当爱惜既有之福份、福报,实在是很不适当的事。

【真谛论证】

福报、业报关系三世因果,福报乃过去世及今生过往所种之因,及他人之心血,社会共同创造、努力的结果。吾人当珍惜而善用,甚至于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回报反哺于大众贫苦众生,方有意义。

字辞注解

纲纪=纲:指大绳索及网的集合总合处,意指事物的首要、主要部份,人道伦理之主要部份乃指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为网罗一切伦理道德的总结根本。纪:礼法,秩序维持的规律、原则。

恻隐=隐含于心性与生俱全之慈爱心、怜悯心、不忍心(悲凄心)等根本心。

暴殄=殄:音(舔)。意指过份的耗费物品,几至绝尽而不知爱惜。

谙=音(安)。明白知晓事物的道理。

知勤俭,不奢侈,其后,饮食必有余;纵嗜欲,肆逸乐,其后饮食必不足。非天也,自取其祸也;非神也,自取其殃也。

【节义诠释】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古有明训。福本有限,既靠过去之福报,又当勤俭而日积月累,开源节流。谚云:“大富由在天,小富由勤俭”。倘知奉守勤俭,而不过份作毫无意义之浪费。则其往后结果,非但饮食之用,必无匮遗之忧,更能有所盈余,积存以备不时之需。反之,放纵于偏执之嗜好、物欲,且图安乐享受,其结果,饮食必常而欠缺。此非皇天之不慈爱,

实众生种如是因,结如是果,自作自受之报应常理也。也非神明之不慈悯,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常情,岂造化之蓄意对待,实遭殃而自取。

【真谛论证】

福本有限,不能尽享。否则享尽则亏,必惜福而隽永,细水而长流。况乎“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字辞注解

奢侈=意指过份浪费、不节俭。

嗜欲=嗜,偏执的爱好欲望。

肆逸乐=纵情任性于好逸恶劳的享受、贪乐。

休趋左道,历九十世,难登佛果;莫往旁门,过六万年,未入仙班。

【节义诠释】

休要趋向身外求道及与正道、正理相违悖之修持方法,否则纵使历经将九十世尚难以登上“觉性、觉智”之佛祖果位。莫要朝往旁门式之修持,否则何以至今六万年尚未入炼就金丹大道,位列太乙金仙之班中。

【真谛论证】

旁门除是修炼之方法及修持点不合捷径不二法门者外,其它尚有许多,或执于名象,或流于气功,统称为“术、流、动、静”等四旁门。术则法术;流则五皮之流,动则武术;静指不得正法之禅定坐功、气功等。这些只要立心正大光明,则无可厚非,谚云:“正人行邪道,邪道亦成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成邪。”但取人之心术而判耳!若的心正大,善为利用,不失为济世、强身之法,或能因此积有福德,只惜,若希望于超生了死,究竟解脱,证圣果成真人,则相距甚远矣!古经云:“道法三十六百门,人人各执一根苗,惟有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十六百门”深望有心真宗正法、性道至德之士,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不自负有心修道之一片衷怀。否则,团沙作饭,至老无成,既违性理心法之根本,自然无法究竟证果之结局,良可叹哉!

谚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除;佛法无边誓愿闻;

佛道无上誓愿成;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古仙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先世种来因,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字辞注解

左道=其修持之法,与正道相左,甚而背道而驰。或违正理而悖道义,或心术偏邪不正、或行法污檅带淫乱之行径、或索隐行怪、怪力乱神等,身外求道、求法。谚云:“佛家有九十六种外道。”

旁门=正门之外的门径。所谓正门者,精神总枢纽之所在,性灵之所居,知此玄门关窍,由此而回光凝神,返照静观自在,“生成之门,死我之户”,由此而统一精神、三花聚、五朝,由此正门而登堂入室,直接了当,康庄大路。否则,或眼观鼻,鼻观心;或守泥丸;或守两眉之中;或守两乳;或守一寸三分,眼、耳、鼻、舌,以及不胜枚举,皆非真理天道,性理真传之究竟不二法门,及一切术、流、动、静等皆是,道云:“道法三千六百旁门。”

九十世与六万年合解=天地一生命依邵子皇极经世记载,则天地一生命分“元、会、运、世”。盖分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即子会开天,丑会辟地,寅会生人,卯会出圣人,直经辰、己等六会为气数之生生木息。经午、未、申到酉则人物灭,戌则地气尽,亥则天气穷,原始返终,再归无极。每会有一万零八百年。今逢午未之交,自寅至午未之交约六万余年。一世为三十年,九十世则二千七百年,此释迦古佛启教传经至现代之约略年数。

偈曰:

道炼先天悟妙玄 安炉立鼎好参禅

松间老鹤千年寿 一样修持志要坚

【节义诠释】

道乃在炼后天返先天,明理而后真修,真修而实炼,自能体会“身心性命”之妙玄处。

息息归根,身守定静,以如安坤炉(丹田)般而固命基,继而配合巽风坤火,以炼化后天精气。

平视,含光而守玄,凝神返照,以立干鼎(玄关)内之真神、元性。谚云:“正位居体,体用如如”。

存神、养气、保精,此安炉立鼎之良法,时刻勿忘勿助,绵绵不绝,久久功纯,必能真神、真性怡然自在;真气、真精浩然活泼之生机,此真禅之妙法也。

松柏长青,老鹤长命。松柏善保其生机,老鹤善养其真神。老鹤独立松间,默默善神,陪伴清风明月,心无挂碍。谚云:“如鹤养神”、“笼鸡有食岁月促,野鹤无粮天地宽。”

人之修持,在于“精、气、神”,而万物亦如是。鹤善养神而羽化登仙鹤;龟善养气而易得灵通益寿;鹿善养精而长命遐龄。可见造化原理、法则,万类皆不离三宝“精、气、神”。一样的修持之理,但必矢志精进,坚固信心,有始有终,毕竟能修成正果矣!

字辞注解

道=神气(精华之原)、性命也。

先天=虚灵不昧,清静之性体,不落后天情识、气禀、物欲所拘束,则神为元神;气为元气;精为元精,这便是先天。

悟=体悟、体会。

妙玄=道之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真空中有妙有,实相灵灵觉觉及生机之活泼。

炉=炉者,中丹田气穴与下丹田牝户也。命也。身体也。

鼎=玄关、性窍也。

老母说经已毕。水精子仙祖洪钧老祖慈航尊者暨诸天圣佛;三界仙真。皆大欢喜。拱揖而退。回驾云軿。

【节义诠释】

老母演说妙经已经完毕时,水精予仙祖洪钧老祖慈航尊者(三位皆无极混元先天之大神圣,每次开天辟池之始祖之一,为司理造化之上圣极尊),以及三十三天内外之诸天所有神圣仙佛菩萨、三界内任职之仙真。皆大大欢欣喜悦,拱手作揖,依礼而退,各自回驾云軿。

【真谛论证】

无极老母洪大慈悲,藉盛大法会因缘,演无上玄妙之经,作诸天神圣仙佛贤真修持之凭据;为留传千秋万世,度化九六皇胎原人佛子认母归根之章程,实乃用心良苦,寓意良深,因缘殊胜。

字辞注解

暨=与、及。

诸天=指三十三天内外(无极理天)之所有诸多之天的总包括。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十三天内,不包括无极理天等天界。

拱揖=拱手作揖之礼。

云軿=軿音(平)。云軿意指由祥云凝结而成如四面有帷怅的车。

此经所在之处,自有神圣护持,当要尊敬,不可冒渎。凡有所求。十分灵应。净结道场。铺排花果、净茶。供养礼拜。永沾吉庆。信受奉行。

【节义诠释】

此部经书所被存放及凡所在之地方,皆自然感发诸天神圣仙佛来护法维持。应当要万分尊敬,千万不可有随便放置,或近污秽或沾污秽;或轻视等冒犯不尊敬种种言行作为。凡是发愿依此经演讲,或做为修道参考宝典,或发愿捐印流传广布,或口诵心惟的诵经等。一切只要有所善愿祈求,必得十分圆满的灵验感应,照愿施为,让善信如愿以偿。安置清净庄严之修道礼拜场所,铺设排置鲜花素果、洁净清茶,供养如对

老母圣容,虔诚礼拜,依经修持或诵念,永远沾

老母洪恩所赐之吉祥庆幸诸如意。信心领会,受持依修,奉行不渝。

【真谛论证】

此经无上宝贵,故神圣仙佛随时随地拥护之。凡有善愿,天必成之,一诚感应,万圣垂观,俯察降鉴,如愿施行。真有万应之妙,愿众善信珍惜之,并广为代

宣化之,以其流传广布,方不负

无极老母之洪慈普渡救劫之浩荡圣恩。

字辞注解

冒渎=渎音(毒)。冒渎意指鲁莽、冲撞,乱言、乱行以犯不尊敬之罪过。灵应=灵感应验,所祈如意。

道场=凡讲经说法;或诵经礼拜且意义神圣庄严之地方,通称道场。

于是说感应玄文曰:

奉劝诸善信虔诚诵宝经

魂魄得安健邪魔永消停

建功功必就修道道必成

禳灾能袪病求寿获延龄

上天通帝阙下地济幽冥

参禅玄窍静养性道心明

祥云环户牖瑞霭满门庭

志心皈命礼

玄玄上人无极先天圣祖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洪钧老祖无极普度天尊一叩首

志心皈命礼

水精仙祖灵应宏法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太上道祖无为道德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释迦佛祖慈悲广化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慈航尊者寻声救苦天尊三叩首

志心皈命礼

述圣夫子昌儒兴道天尊三叩首

完经赞

诵经完满。天播祥云。灾殃祸患化为尘。送驾返天阍。广度迷津。福寿喜骈臻

志心皈命礼

无极老母无量寿应化大天尊称九叩

【字辞注解】

魂魄=魂指三魂,藏于肝,木生火,故影响于后天识神,游思。魄指七魄,藏于肺,金生水,故影响于浊精、淫念。

邪魔=不正之念为邪念,不道德之言行为魔,内感外诱乃邪魔入侵之原因。

穣灾=穣音(壤)。穣灾意指在神明之前祈祷,祈神明消解灾祸。

袪病=袪音(区)。袪病意指驱逐、消除疾病痛苦。

帝阙=主宰之宫殿,此含两意:

一、无极万灵真宰维皇上帝之无极瑶京宝宫。

二、太极统御至尊玉皇天尊之金阙凌霄宝殿。

幽冥=指幽冥教主地藏王古佛管辖下之十殿九司,一切冥灵。

参禅=禅者云单、绝对,精气返本,识神杂念归一等皆参禅之一。

玄窍=玄关窍、祖窍,名词很多,乃人神经之总枢纽。

户牖=户为单扇的门。牖音(有)指房屋墙壁侧面的窗。全意为所有门窗。

瑞霭=瑞为吉祥象征。霭音(矮),指远空的云气。全意指祥瑞的云气。

志心皈命礼=志者:心意所向。心者:此乃虔诚一心一德。皈:性反白净识之纯粹无杂染,即道心皈依。命:上帝赋予之灵光乃人身生命之原动力。礼:理之节文、火候,人欲净,天理全之至纯火候之心。总之曰:清清白白纯粹一片道心,真意所皈向、朝礼。天阍=阍音(昏),宫门。天阍即天宫之门。

迷津=迷失于渡口不知上真理法船者。

骈臻=骈音(便),意指两马以上相并,比喻两种以上之事或物相并相齐。臻音(真),到达意。骈臻为两者以上之事或物同时到达、圆满、成就等意。

【真谛论证】

本经可谓:“包融三教,理贯人天,本人道、天道涵盖,外功、内果无遗,阐尽真禅精微,普结莲花妙果,本无极之上乘妙法,乃

无极老母之慈悲心声,作性命双修依据,为普度收圆章程。”此无边玄文感应,普愿善同修,虔诚供养礼拜,并代为广布流传,垂影万世,永沾吉庆,信受奉行。

【节义诠释】

于是乎老母说感应玄妙之文,奉劝诸位善男信女,敬谨虔诚的诵读这本宝贵经典。果能口诵心惟,依经而修,必能有无穷效验,感应如下:

凡人因不悉真修之理而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无法克制作主,且常易受外缘干扰。若果能口诵心惟,依维修持,必能安魂定魄,杂念常除,淫思常扫,魂魄安然,自心自在。

身心不正直为邪,念虑违道德为魔。内在之邪魔乃累劫以来之无明、习染、冤孽所感发。内感而外应,则身心常落于苦厄魔难之中。若能口诵心惟,依经而行,则内可明心性,开智慧;外可感鬼神、格天心,从此魔障难干,永无棘手之地。

功德乃成仙之阶梯,修道必须功果并立,内修三宝“精、气、神”,行持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及三施与万德。本经对这般修持之理阐述甚明,果能口诵心惟,依经而内外双修,功果并立,及感格天心,必能:“建功功必就。修道道必成。”

灾难苦厄诸病痛皆由于心性未明,及四大失调与因果冤欠。故果能口诵心惟,依经而修,内则因真修实炼而消解身心灾厄,外则因积功累德而解脱因果冤火,并感格神圣,北斗消灾解厄,南斗赐福延寿,故能:“穣灾能袪病,求寿获延龄。”

本经为无极上乘大法,为众生认母归根之灵梯,上可为天曹气界神仙、忠孝节烈英灵继续精修之妙法;中可为人曹善信性命双修之妙谛;下可为地曹十殿九幽太阴炼形,重修再造超升之依凭。故三曹一切含灵,依本经口诵心惟,天人并利,阳阴两济,三曹普度,“神、人、鬼”皆蒙超升。一诚有感,万圣垂观,诸天护法,至诚心香,上可通达凌霄金阙,玉帝欣喜。极至通达理天瑶宫。

老母嘉许。下可达地曹,尤其阳间孝子为超拔九玄七祖及所有报恩、报情。幽冥教主地藏王古佛必依实际功果斟酌恩准其所被回向者超升。总之:“上天通命阙,下地济幽冥”足证

老母之宏恩,及修持本经之无边妙功德成就。

神气会合,心明性见,心息相依,玄窍方静。众生所以有心参禅以求返本还源而却难以大成效验者,性命之理未明,伦常之道未立,功德不足,业缘缠身,魔障冤欠干扰等。本经内容包罗无遗,果能口诵心惟,依经真修实炼,自然成就功果。况再得奉行此经之感格天心,必能确达:“参禅玄窍静,养性道心明。”依本经真修实炼之人,必由自性发毫光瑞祥之气,由命自筑八宝云城,况持经功德感应无边。真能:“祥云环户牖。瑞霭满门庭。”家运隆昌,万事祯祥,吉星永照,神圣仙佛普照恩光。

敬跋文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理-在宇宙间。

性有性理、心有心理、生有生理-在人类间。

儒有圣理、道有道理、佛有佛理-在三教间。

理-无所不在-毫无空间之分野

理-无时不在-没有时间之界限

万殊一本-万物统理之理;贼予之总体、依归。

一本万殊-物物各具之天,秉承之天性、生命。

无极乃万殊一本,一本散万殊之大本、大源,万理统理之天。

夫一人之智慧有限,三界之道埋无穷,智慧由本体而开发,知识从外摄方充足。一为本,一为末,一为体,一为用。若单求学识上穷究而尽知,实乃不可能之事。是故,我们于追求研学真理,当先于身心性命关键处而学之,再时时接受新的智识,然后时刻贡献所学于社会、国家上,方为根本而有所裨益。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一贯”之境界,方不愧今世有得人身。

尽其心,所以知其性。知其性,所以达其天。

存其心,所以养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其天。

欲达无极之天心,欲事

无极老母,必需尽心、存心。所以,学道、修道之人,体之于心,验之于行,在庸言之谨,庸德之行上,作现前有益于身心性命之功。况,动喧语默,至理长存;日用伦常,道理学问。敝乃后学晚生,生性鲁钝,见识浅鲜,可谓才德两薄,自愧良多,历论引述,本难登大雅之堂。然而,祇缘后学晚生自幼墓道崇佛心切,心性淡泊淳厚,于十三岁出头,尚不解经典之期,则专喜欢阅读古今圣贤伟人之历史典故、章回小说,对圣贤伟人之辈,十分景慕。发心“一生代天宣道化,终身为世挽颓风”。渐长而渐广于研究三教学说、立论经典,立志:“阐扬三教性心真理,复兴中华道德文化”。从此奠定我住世、出世所当行之信念,“高山仰止,景行所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十数年来,荷蒙

无极老母暨诸天神圣仙佛贤真护佑,感恩深铭。且观道德正学之日渐衰微,世道人心之日趋迷真逐妄,一点悲天悯人之心,发出无边之誓愿,故,十年来,不计其数的独自默默向天盟誓:“众生度尽方成道,回回转转下红尘,理域极乐皆不恋,一心普化凡世间,协了前圣未了愿,协发前圣未发诠,虚心假意五雷谴,粉身碎骨着金鞭,打下阴山永沉沦,万劫千生不复还。”无边宏誓大愿,敢不竭精尽智,以道德之宏扬为职志,置个人之荣辱于度外乎?

因誓愿宏深,故每持“当仁不让”之心,以期尽力代天宣化。如今,不揣固陋,引述学道以来,有感而发之心得。惟惶惟恐,敬谨诠释

“无极瑶池金母洪慈普度救劫经”。若有诠释不当,惟伏乞

无极老母洪慈,姑念一片愚诚,特赦罪愆。并恳请十方大德、高贤,惠予赐教。倘若如此,纵使挂一漏万,微不足道。只要于世道人心,善德有缘,共同切磋学问;琢磨道德,敦品励学有所小补,义理当宜,则敝人在不胜汗颜羞愧之际,自觉心安理得,欣然而为。但求一面与道德君子、善良同研习;一面藉以返观自照,在学习中求进取,则立愿、立意凭心,知我、罪我由人。普愿人人仰体

无极老母之洪慈普度救劫衷怀,修身养性,以期齐登正觉是幸!

中华民国七十年

天运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时年卅一岁

虚灵子敬跋于圣贤杂志社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