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国家社会的尽责,也都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的职责是: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年,代代如此。

    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国人咸知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簿,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殊不知,我中华民族固有伦理道德及思想之准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本,得之则兴,失之则亡。

    总统  蒋公在许多训示中,昭告国人,重新认识孝之真义及其重要性,是以我们要奋起惕励,认清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能尽一家之孝,即能为国家民族尽大孝,如人人能弘扬孝道,不仅可以齐家,且可以治国,故爰持搜集格言,恭录圣贤铭言,翻印新孝经二十四章,译载二十四孝故事,以资救孝,劝孝之参考。

但愿我们的子孙能代代相传,使我国固有美德,历久弥新。

中华民国六十年一月

    云林县北港昭烈堂管理者  陈向阳

 

         

    近年来,因由农业社会逐渐进入工商业社会,家庭组织由大变小,“养儿防老”的观念渐难适用,对老人之安养已引起社会有识人士的关怀,是以要巩固家庭组织,加强家庭责任,注重崇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因此特再发刊第五版。

    本第五版除略作修改外,只增加“新撰二十四孝”及“新撰二十四贤妻良母”故事,故可称为“增订版”。

    “二十四孝故事”是自古流传家谕户晓的民间故事,我们中华儿女受其感化至深,然而我国有五千年悠久之历史,历代足与廿四孝媲美之孝子不乏其人,但如焉不详,实有埋失孝贤之憾,且二十四孝之中部份故事,迹近童话,又类似寓言,本版增加之“新撰二十四孝”故事,全系列举我国历代先贤之孝行,现代为人子女者,当较易体会与效法。

    我国几千年的立固之道,自来皆以孝为本,欲期出贤孝子,须赖贤妇贤母之薰陶培育,因女子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始能培育孝贤儿,因此本版增加“新撰二十四贤妻良母”故事,由历代贤妻贤母中举出二十四位,以供妇女借镜,但愿一般妇女都成为贤女、贤妻、贤母,而培育贤孝子,发扬我国固有伦理道德。

    编者才疏学浅,见闻有限,未能充分表达  诸先贤完美的善行懿德,殊感不安,故草稿编辑后,迟迟未敢付梓,后来拜读前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任觉五前辈赐函:“大着搜罗完备,译注清晰易读,对于复兴中华文化发扬固有伦理道德,极其助益。”受到莫大鼓励,始提出勇气,决定发刊本第五版,相信内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贤达先辈多多赐教指正。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十二月       

 

         

    教育部为纪念先总统  蒋公的忠孝至德,自去年订定四月份为“教孝月”以来,各方热烈响应,纷纷展开教孝运动,实为可喜的现象。今又适逢四月,为“救孝”这一份神圣的工作,也想贡献一份棉簿的力量,谨将新搜罗的故事,增列本册,发刊第六版。

    宣扬孝道,如长篇大论,或以教条方式,过于生硬,不易收到“教孝”的效果,故事的可读性高,当较易收效,因此本版增加“续选二十四孝故事”。推行孝道须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各方面合作,始能奏效,尤其家庭妇女的教诲,较易被接受,是以本刊乃增加“续撰二十四贤妻良母故事”,祈望天下妇女皆成为贤妻良母,培育更多的贤孝子。

    劝人行孝是编者所热衷的工作,平素如对“孝”一有感触,即赋诗叙感,本册所载宣孝诗,乃集平素拙作,全无章则系统可言,而每篇故事所附之诗,可谓该故事之小标题,亦不成为诗,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诸贤达指正为感。自民国六十年发刊此一劝孝的小册以来,索阅者甚众,各方善士纷纷捐款,催促继续发刊第六版,顺比表示敬意,并申谢忱。

    中华民国六十八年四月    陈向阳

 

一、宣

其一

民教孝居第一章  五伦美德应宣扬

训蒙众庶力遵照  家泰民安国永昌

其二

双亲育子似春曦  散发慈光沐树枝

叶茂根深滋长大  厥恩大哉莫能比

其三

王侯将相本无种  端赖亲培始大成

宜悉恩深须厚报  行功立德耀亲名

其四

亲恩独自细思看  如海水深斗量难

云报终身期万一  任何行孝岂能完

其五

父母至尊胜玉珍  连城价值比亲身

莫云珠宝堪为贵  唯一孝亲贵是真

其六

父母育儿过苦劳  恩深如海似山高

须知饮水思源意  报答九牛之一毛

其七

百善应推孝为先  孝心可感格苍天

人能行孝吉祥报  财子寿臻福泽全

其八

荣华富贵总由天  行孝恰如耕孝田

力作终能收好果  诞生孝子福无边

其九

亲如活佛慈人物  克尽慈悲垂照拂

人子虔诚敬奉亲  胜于入庙拜神佛

其十

语曰守身即孝亲  正心端行慕完人

有如白璧无瑕处  父母心欢乐至真

其十一

孝亲诚恳不忧贫  菽水承欢可事亲

贫者尚能知孝义  富家反是曷为人

其十二

事亲之道重诚虔  博得欢心宜作先

万事顺从尊敬奉  徜然父母乐如仙

其十三

乌鸦反哺孝昭彰  跪乳羊儿人颂扬

假令事亲忘孝敬  愧为万物一灵长

其十四

父母视儿如宝重  千祈万祷早成龙

移当勉励成鸿器  以显吾亲光耀宗

其十五

家生孝子可安居  可享清闲乐有余

不孝爹娘求孝子  恰如缘木欲求鱼

其十六

妻子视同金玉珍  人人深爱至情真

此心移笑行无怠  可作人间第一人

其十七

父母翁姑同可比  助夫行孝是贤姬

郎君徜有逆亲意  移劝回心作孝儿

其十八

父母仁慈子孝虔  翁姑善事媳称贤

融和相处天伦乐  美满家庭如月圆

其十九

养生名异实相同  鞠育胜于生产功

晓得不分勤孝养  天颁世代永兴隆

其二十

男儿立志出雄飞  盼你有成衣锦归

庄敬自强谋发展  达成亲望答春晖

其二十一

人应及时尽孝思  晨昏定省继毋亏

一朝不幸亲仙逝  风树叹兴悔已迟

其二十二

亲殁无须徒泣哭  宜知为善如培水

善能滋木向欣荣  可荫亡亲天享福

其二十三

海水可枯石可烂  双亲恩义不容断

理当永远刻铭心  图报劬劳行一贯

其二十四

孝敬双亲众所崇  尽忠报国孝之终

世人遵此为家国  忠孝方能全大功

 

二格言拔萃

世说格言义广深  蓄含五教醒人心

片言只句宜珍守  希作修身座右箴

  孝者治世之经,立身之本。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孝为众德之本、大道之基。

  孝为培育道德之摇篮,推行政治之利器。

  孝顺为齐家之本。

  小孝是孝亲;大孝是孝国。

  圣人以孝治天下。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忠臣出于孝悌之门。

  亲恩深如大海、高似泰山。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

  慈乌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奉而亲不怠。

  人能以待儿女之心待父母,乃是真孝子。

  严父出孝子;严母出巧女。

  无瑕之玉,可为国瑞;孝悌之子,可为家宝。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事死而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父不忧心,因子孝;夫无烦恼,是妻贤。

  人子养亲,必不可吝惜钱财。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

  父母之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父母有过,谏如不逆。

  人只想念父母的大恩,孝心即现。

  为人子者,能时时博得父母欢心,亦是报答劬劳之一法。

  守身,即是孝亲。

  孝子之事亲也,礼卑伏如下仆,情委婉如小儿。

  孝子事亲,不可有沉静态、庄严态、枯淡态、豪雄态、劳倦态、疾病态、愁苦态、怒怨态。

  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怨心。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底,处逆处顺,无往不宜。

  事亲之颜色词气、必须和婉,不得失之严直,媳妇事翁姑亦然。

  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椎牛而祭,不如鸡豚逮亲存也。

  孝子,不顺情以危亲。

  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子无他:孝其不忍陷亲不义处便是孝;为父无他:慈其不肯听子为恶处便是慈。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父母不在乎他,惟以诚顺为本:友兄弟不在乎他,惟以和敬为本。

  “孝顺”就是对父母的教训要接受,对父母的心意要体贴,对父母的健康要留意,对父母的事业要协助。

  善奉养者不必珍馐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逢食思亲,过节思亲,饥寒思亲,疾病思亲,安乐思亲,忧患思亲,嫁娶思亲,诞日思亲,出身思亲,养儿思亲。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生的拨一边,养的功劳较大天。(台湾俗语)

  打他在儿身,痛在娘身。

  不当不知柴米贵:不生儿育女不知父母恩。

  在生敬一豆,胜过死后拜猪头。(台湾俗语)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台湾俗语)

  养亲的不穷,欠债的不富。

  要知亲恩祇看尔养儿女要求子顺必先尔孝爷娘。

  翁姑乐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

  叔伯汝之从父也,亲疏虽有少殊,名分诚无二致,为子侄者当事之如父,不可有抗犯,为叔伯者亦当爱之如子,不可有凌辱。

  嫡母继母虽不生汝身,既然为父之妻即是子之母,汝母不好父必不悦,则是不孝嫡母继母即不孝其父矣,以能孝顺嫡母继母其功加倍也,至于能孝敬庶母其功更倍,媳妇之事嫡姑继姑庶姑亦然。

  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圣经)

  知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圣经)

  愚妄人藐视父亲的管教。(圣经)

  智慧之子,听父母之教训。(圣经)

  父母之爱,为诸德之基。(英国俗语)

  亲为其子劬劳。(日本俗语)

  抱子而知亲恩。(日本俗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语)

  母亲之爱,常在春天。(法国俗语)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法国俗语)

  母亲之爱情是最上之爱情;上帝之爱情是最高之爱情。(德国俗语)

  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诸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德国俗语)

  对凡人最甜美的声音,从母亲、家庭及天堂听到。(犹太俗语)

  子对于父母,应负最重大最永之债,当思所以偿之。(布列滔)

  不孝父母,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苏格拉底)

  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利)

  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多么美妙,婴儿一闯入世界就发现有位母亲随时看顾他。(米西阑)

  我们第一次感受和最早得到的爱,始于母亲的心里。(洛震)

  一个婴儿起初在母亲怀里长大,但常常在她心里。(卑折)

  母之泪滴,洗涤子之不平。(亚历山大)

  母之爱情,如天之爱情。(塔米尔)

  母爱乃世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琴.米)

  母爱─那像是灿烂光辉之朝阳。(洛雨辰)

  世间没有像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友善和爱情。(培克尔)

  儿间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母亲,我真想念你,恨不能够岁月倒移!(文波)

  噫嘻,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义,则将无人为汝之亲友,盖人皆知对于不孝父母之人尽其亲切之谊,殊无益也。(苏格拉底)

  尊敬你的父母,他们生养你,在幼年时温柔地抚育你,青年时教导你,一直爱着你:尊敬、服从、爱他们,这将会使他们的灵魂充满圣洁的快乐,并将使上帝降福于你;在未来的日子,你的儿子也会尊敬你,而使你的生命充满平安的。(爱德华兹)

△有趣的俚谚与故事▽

俚谚一则:草索拖阿公,草索拖阿爸。

    这是一句台湾的俚谚,草索即草绳之意。俚谚的意义为:父若不孝祖父,子则不孝其父。据传昔日有一个人的祖父死了,他的父亲竟用草绳拖他的祖父素尸于山头,田家时,他对父亲说:“这条绳子应该拿回去。”他的父亲说:“何必呢?”他说:“为什么不拿回去呢?将来父亲你死了,我好用这条绳子拖到此地来”。

故事一则:一报还一报

    昔有一老人,年老气衰,耳目聋瞑,且手痳痿,不胜捧碗,常将饭菜翻倒桌上,故儿媳深感厌恶,让其单独在炉边用餐。有一天,天气严寒,手痹乏力,致摔破瓷碗,其媳妇竟恶言责骂,老人未敢出声,后改买一木碗供老人使用,以防再次打破。有一天,儿媳见其五岁儿子,在祖母边拾集木片,该媳便问他说:“你拾集木片,要做何用?”儿子立刻答称:“我要做一小木槽,等我长成后,可供爸娘用小木糟用餐!”儿媳听了此话,惊愕万分,大哭到炉边将母亲扶起,请上桌上共餐,好好侍奉,终成为孝顺之儿媳。

上列二则俚谚与故事,正合太公的格言:“孝于亲,子亦孝之,身己不孝,子何孝焉。”实值得吾人警惕。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不差移。

三、圣贤铭言

亘古及今推圣贤  万人景仰德无边

一言一行足为范  千载流芳永续传

  先总统  蒋公嘉言

  我民族为重视伦理之民族,其立国之精神,在于忠孝二字。

  我们要行仁道于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长。

  如果对父母不能孝,则对他人必不忠。

  凡我黄帝子孙,皆当忠于国家、忠于主义、孝于民族、孝于父母。

  中国立国之道,自来皆以孝为本。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又必先以孝顺为根本。

  先民之教,以孝为先。

  无论齐家或治国之道,总是先要从孝顺做起,孝敬父母,顺是和顺家庭,推此孝顺之心,扩大为民族感情,那就是为民族尽大孝。

  口体之养,世俗之誉,非所以尽孝,男儿惟以身许国,乃为无忝于所生。

四维八德以“忠孝”为根本。为国家尽全忠,为民族尽大孝,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实为我们中国教忠孝教孝的极则。

  为母亲者,咸视教育子女为其对国家社会之神圣责任,而为子女者,均体念母爱之伟大,母爱之劬劳,各自奋勉,精诚报国,以对国家尽忠,为对父母尽孝之道。

  孝顺实在是促成家庭和睦,秩序整齐,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基本条件。

  唯孝莫大于尊亲,其次曰不辱,所谓尊亲,谓发扬光大吾祖先黄帝之遗绪:所谓不辱,谓当勿贻吾父母以陨越之羞。

  以忠莅事则孝,以敬事长则顺。为国献身,移忠则孝,乃谓之大孝。故顺为孝之始,而忠为孝之终。

  把自己的忠心去做事,就叫做孝,用恭敬的态度来奉事长上,就叫做顺,而为国贡献争取光荣不惜自己的身驱,转移孝行效忠于国家,就是孝,以上可以说是最大孝啊!所以做人的儿子对父母承顺,就是行孝的起头,而尽忠报国,就是行孝的终尾。

  孝者,非晨昏定省,奉养无亏之节文而已,乃顺意承志,委曲无违之笃行是也。

  孝是非仅早晨则向父母请安问其安何如,晚则定其床席,竭尽奉养的有形礼节义文而已,要顺从亲意,秉承其志,委细不敢违背之切实行为就是。

 

古圣贤铭言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子)

  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作逆上的事,那是很少有的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

  有才德的人,讲求立身为人的根本,立定了根本的基础,一切的事理、法则,就将从这里滋生了。这孝和悌两件事,也许就是行仁(做人)的根本罢!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孔子)

  青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长上。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

  当父母寿终时,能敬慎地尽哀成礼;对远代的祖先,能诚敬地追念,祭祀;那么人民的风气、习俗,自然会趋向敦厚了。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

  父母活着,要依礼去奉待他们,死了,要依礼去葬他们,以后春秋两祭,也要依礼去祭祀他们。

  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

  父母,就只担忧子女们有疾病,伤了身体。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

  现在所谓孝顺的人,祇能做到奉养父母的地步。就是狗和马,也都有人去养它们的;如果没有恭敬的心,去供养父母,那和狗、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

  最难的,是在事奉父母时,能够和颜悦色,使父母欢颜!如果只是在长上有事时,由弟子替他们代劳;将好的饮食让父兄们先吃;何尝就可以算得孝顺呢?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

  侍奉父母,如父母有错,要和颜悦色地善言婉劝;看到父母的意志不肯听从,还是恭敬地不拂逆他;虽然心里很烦,却不能有怨恨的表示。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

  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父母的日渐衰老而忧惧。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人人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上,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其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父母爱子,本是天性,做人儿子如果不能行孝,双亲就感到不得安然过日子,这就算不能做人的,还有日常不听父母的教训,也不可能做人的儿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孟子)

  凡人所做的事,是什么最为重要?就是奉事双亲,守法行善最重要。是什么为重大?就是遵守修身不失这些立身行道,能够奉侍他的双亲的人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孟子)

  没有讲仁的人,能抛弃他的父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世俗所说那不孝的有五种:懒得劳动他的手脚,不顾到父母的奉养,这是第一种不孝;赌博下棋,又喜欢喝酒,不顾到父母的奉养,这是第二种不孝;喜爱货物钱财、偏私妻子、儿女,不顾父母的奉养,这是第三种不孝;放纵声色的嗜欲,使父母受到羞辱,这是第是四种不孝;喜好逞勇、和人争斗,以致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为人子,止于孝。(曾子)

  做人女的人,该做到孝亲的地步。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

  仁的意志,就是爱人;亲爱父母,就是最大的仁了。

  君子不能不先修好自身;要修身,就不能不用孝顺去事奉父母。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者不遂,栽及其亲,敢不敬乎?(曾子)

  我们生活要严肃,报国要忠心,作官要仅慎,交友要信实,作战要英勇,这五点有一点没有做到便要辱及父母,便算不孝了。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尊亲:建基立业能够扬名于后世,以显耀自己的父母的意思。

  弗辱:要谨言慎行,不要辱及父母的人格的意思。

  能养:即为供养父母的意思。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孔子)

  孝就是,能够继承先人之意志,能够遵循先人之事业也。

  惟顺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祇有顾父母,才可以解忧愁。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

  讲到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各种教化都是由此产生出来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

  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禀受来的,不敢毁坏伤残,这就是尽的第一步。立身处世能本着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声显扬于后代,使父母得到光耀,这就是尽孝道的最终境界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

  孝道,是开始于奉事双亲,中要事君行道,最后要立身扬德。

  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

  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天然的性,只有人性最重是尊贵,凡人日常所做善事,顶好的没有超过这个孝道。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孔子)

  为人父的,如果有些行为不端的话,有谏诤的儿子,劝他改恶从善,自然没有过失,那么一身,就不会堕落不义的臭名。

  夙兴夜寝,无忝尔所生。(诗经)

  早起晚睡,努力学业,勿让你的父母感到羞愧。

  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孔子)

  ()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

  ()养亲的时候,须要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使父母没有感到不安。

  ()父母患病须要尽那忧虑的心,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

  ()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

  ()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

  孝道本是有关于天,天生万物为心,普遍仁慈爱护,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叫做天之经。孝道也是有关于地,地以繁殖养育万物为怀,一切顺承都是相同,没有差别的,所以叫地之义。人生于天地间,上禀天的仁慈,下随地的承顺,那性质本是很好的,在少时候,就教导以礼文,自然晓得爱亲敬长,对这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了悟以后,无不行孝于父母,而力行善事了,为甚能得达到这么良好的效果呢?因为孝道是天经、地义、民行,三才一贯的。

  罪莫大于不孝。(孔子)

  最大的罪恶,便是不孝。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孔子)

  不爱父母而爱他人的,叫做悖德。不敬父母而敬他人的,叫做悖礼。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孔子)

  爱亲的人,不敢和人交恶,敬亲的人,不敢对人傲慢。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诗经)

  父母生我,母亲养我,怜惜疼爱的父母养育我尽了辛劳,虽欲图报,然其恩德,如天广不无边,不知怎么才能报答之。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诗经)

  周公教训成王说:你不记念你祖先文王,继承和修习其德业乎。

  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

  为人子的,出门必告父母所到的地方,回来必见父母,说回来了,所游必有一定的地方,所习必有专业。

  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礼记)

  为人子的,要听父母无声时的声,要看父母无形时的形。

  显扬祖先所以崇孝也。(礼记)

  显扬祖先,便是尊重孝道。

  事亲,有隐而无犯。(礼记)

  事亲,要暗中弥补父母的过失而不冒犯。

  父母之恩,云何可报,慈如河海,孝若涓尘。(孝思赋序)

  父母之恩广大,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疼爱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双亲,如水滴和埃尘之微小。

 

四、新孝经二十四章

著作孝经名改新  内容还是宣人伦

旨遵先圣良遗教  劝用教儿行孝仁

至圣先师孔子述作之孝经,因文深旨远,后学进修颇费索解,新孝经二十四章,对于孝道之原理法则,阐释精堪,且语文通俗,比较易解,可谓教孝劝孝之宝鉴也。   (编者谨识)

第一章:父母之怀孕我,生产我,抱负我,提携我,保护我,指导我,此之谓“恩”也。若无受此恩惠,则不能生活。与我饮食,与我衣服,与我居住,与我医药,与我婚嫁此之谓“债”也。若无负此债务,亦难得生活。为子女者,既受父母如是重大之“恩、债”,应当报之还之,方合公理。若不报不还,则属私愁。受人一饭之恩,尚且云报,欠人些少钱财,尚且偿还,何况终身父母极大之“恩、债”而不报还乎?有受恩若不报,有负债若不还,则属野蛮之行为,无文明之精神,乃违背公理公法,所谓违背天理良心,伦理道德,必能造成苦恼家庭,亦能造成社会邪恶风气。凡为子女者,必须本乎良心,奉事父母,如爱惜子女一样,曲从父母,如容忍子女一般,父母之爱子女,无所不至,子女之爱父母,亦无所不至,便是尽还报之责任,可谓孝矣。此即伦理道德精神之根本,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最重要之条件,若无依此理而实行者,则中华文化,不能复,社会不良风气,不能改善,所有苦恼家庭,不能改造为幸福家庭,乃文明国民之大幸与可怜也。

第二章:十月怀胎,三年保抱,十年教养,万古不变,是以孝道,亦如天地日月,万古不变,谓孝道为陈旧腐败者,非也。尚未养成文化精神之人,始敢误认孝道为不合理不合法,此乃其自己本身之大差错大误谬。钱财思亲,喜庆思亲,安乐,相见甚欢,谓孝道为至情真性者、是也。中华民族文化之伦理道德精神,即在此也。

第三章:君即你,不论男女何人皆是。有不念父母否?君有不顾父母衣食,君有厌弃父母否?君有与父母斗气否?君有望父母早死否?君有不顾父母衣食,独知自己快乐否?君有任父母劳苦,而自与妻子安逸否?君有偏纵妻妾,而骂父母苛刻否?君有抛弃家乡,而累父母饥寒否?君有与兄弟相争,而伤父母之心否?君有与邪人相聚,而贻父母之忧否?君有凶恶阴柔,而夺父母之财产否?君有颠倒昏迷,而败父母之基业否?君恃自己之才能,而轻视父母否?君有不厚待继父继母否?若对于孝道之原则法则,无研究彻底分明,或对礼义廉耻之四维,不肯遵守实行之人,则时常有如此之行为状态可出现。有一于此,不可为人,清夜细思,能无隐痛?回头是岸,改过自新,犹足称孝。不论何人,若有此之言行举动,须自新。若不肯接受社会上之特别教化,或社会上无人肯特别教化,则大部份之人,不能改过自新,自古以来,多属如此。

第四章:君之父母富贵乎?可贺,当建功立业。君之父母贫贱乎?可惜,当勤俭兴家。君之父母康健乎?可喜,菽水承欢。君之父母衰弱乎?可忧,当培补元气。君之父母双全乎?可庆,当乐叙天伦。君之父母鳏寡乎?可悲,当代除苦恼。君之父母残废乎?可怜,当家意周全。君之父母早亡乎?可伤,当奋志成人。君之父母出外乎?可虑,当遵循规矩,君之父母无踪乎?可哀,当万里寻亲。君之父母疾病乎?可危,速速恳切调医。君之父母灾难乎?可惊速速拼命救护此乃报恩还债之重大义务,不得推辞

  第五章:金钱可宝,父母更可宝,何也?金钱可复得,父母不可复得。妻子可爱,父母更可爱何也?职位可另寻,父母不可另寻。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君之生命,由父母千辛万苦养育而来也,如无父母?安有我身?是父母重于我身也。有合法否?须要特别详细研究彻底分明,方能了解。若无详细研究彻底分明,则不能了解。既不能了解,则能误错认为不合理不合法之可惜。

  第六章:父母为生神活佛,庇我以最厚之福泽,你有受此种之特别庇荫否?父母如良相名将,赐我以更大之保护。你有受此种之特别保护否?

  第七章:孝子待亲,不可露自己之庄严态,不可露自己之枯淡态,不露自己之劳倦态,不可露自己之疾病态,不可露自己之愁苦态,不可露自己之怨怒态。若有此数种之态度,则属不孝。孝子事亲,不可使告亲有冷淡心,不可使亲有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恐心,不可使吾亲有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孝道之原则法则,多能使父母翁姑祖父母,有此数种之不安心。

  第八章:尽孝无难,不过顺其心意,厚其衣食,不缺钱财,不受耻辱,便是大贤。此亦普通之孝,可以建立普通之平安幸福家庭。至乐无难,但求有饭食饭,有粥食粥,两无嫌怨,两不忧愁,便是大福。此亦普通之孝,可以渡过普通之平安生活。

  第九章:目中时时有父母在前,心中时时有父母牵挂,始谓之天性无亏。此即中华民族文化根本,伦理道德精神源头。生前无半点厌弃,死后无一毫悔恨,始谓之人力克尽。如此,始竭尽对待父母翁姑祖父母之义务。

  第十章:得一日、要敬一日,诚欢辰喜,但求无愧我心。须要良心有出现之时,始可以做标准。有一分、须尽一分,或富或贫,祇是各量己力。肯存天理良心做事,就可以。

  第十一章: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谓父母微有其意,人子已先知之,务求体贴周至,毋使吾亲有难言之痛也。若能如此,始能符合精神上之孝也。小仗则受,大仗则走,如父母太过愤怒,人子宜暂避之,勿受意外之灾,而使吾亲有后悔之悲也。须能如此,始免致至现出不孝之行为。

  第十二章:父母虽恶,能以仁义感动之,则化恶而为善,切勿激之生变也,尤不可弃之如遗也。此乃行孝道之义务也。父母虽严,能以和悦善事之,则转严而为宽,切勿怨恨自伤也,尤不过愤激自尽也。此亦行孝者之义务也。

  第十三章:勿谓无钱财难尽孝也,自己俭一分之财,则父母作十分之用,况俭积宽舒,鸡豚更乐。欲行孝道之人,有如此之心性。须勿谓有兄弟可分劳也,人人存推诿之心,则父母受饥寒之惨,况私蓄诈伪,禽兽不如。误认不须行孝道之人,则多有如此之行为。勿谓亲心仁慈,我可自恕。勿谓世道浇薄,我犹胜人。勿谓今日不孝,尚有明日可孝。勿谓向来不孝,不必后来行孝。此皆不肯行孝道之人,故敢说出如此之话也。嗟乎,为此说者,真无良心矣。无差错。知尽孝一日,可解双亲万种愁。尽孝一时,不至终身皆忤逆。请改过自新。

  第十四章:居安乐之场,当念疾病人的痛苦,必设法以销除之。值少壮之日,须念老衰人的辛酸,必多方以安宁之。此乃行孝者之义务。所以尽孝勿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行仁休望报,回头且看尔儿孙。欲尽义务以行孝道之人,请要详细考虑。

  第十五章:世间无不慈之父母,怨父母不慈者,必不谅父母之苦哀,及至谅之,而父母无限红泪矣,晚矣。此种之人,自古已不少,近来则更多,真可怜。天下无不是之父母,骂父母不是者,必不知自己之罪恶,及至知之,而父母或归黄土矣,悲哉。此即造成苦恼家庭,变成社会不良风气之大原因。

  第十六章:子之孝,不如率妇以尽孝,盖妇常近亲者也,翁姑得一孝妇,圣于得一孝子。为儿子之人,肯如此否?妇之孝,更当导孙以行孝,盖孙能娱亲者也,祖父母得一孝孙,又添一辈孝子。为媳妇之人,肯如此否?

  第十七章:扬名声即所以显父母,虽远游亦孝。此即指对社会国家,有尽忠诚之义务,以工作贡献之人而言。执干戈而真卫社稷,虽死亡亦孝。此即忠孝两全。

  第十八章:丈夫七尺身材,爱父母尤当爱祖国。此乃为家庭与为国民尽孝兼尽忠之义务。女子两重责任,孝父母,尤要孝翁姑。此即为妇女应尽之义务。

  第十九章:岁月不能久待,老人恐易死亡,为人莫背良心。为人子孙者,要存天理良心,以对待父母须早死。

  第二十章:万金空奠思亲酒,一滴何曾到九泉,与其死后祭之丰,不如生前养之薄也。此乃对生前之奉养,比较死后之祭祀,更加重要。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若恐怕将来,自己之子女媳妇孙儿,对待我不孝,自己则不可做出不孝之行为,与子女媳妇孙看样。

  第二十一章:君子有终身之丧,因本心不忘,故忌日犹哀痛。若能时常保存此种之良心,则终身不敢做出损身败家之行为。君子有百世之养,因用情最厚,故坟墓必极安全。此即恐怕造成苦恼家庭之做法也。

  第二十二章: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妇人,本爱女之心而爱媳。须常接受社会教化,始有功效。妻常于顺,亲常于逆,愿尔曹儿子,将顺妻之意以顺亲。此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须对伦理道德精神,特别运动之社会教化上,最重要之急务。

  第二十三章:父母慈,而儿女孝,两者须全。翁姑慈,而媳妇贤,双方兼重。此即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根本,亦系伦理道德源头,为建立幸福家庭之基础。

  第二十四章:凡逢亲病,必多集有智识之亲朋,详细研究,定其寒热,及何种病,然后信任名医调治。如此始免致误错。尤必躬亲汤药,日夜不离。始免致看护不周至。又常留亲朋在家,指点一切,必须自己或妻妾,或儿女,或兄弟,或姐妹,或伯叔,或姆婶,或俾仆,或亲朋,轮流看护。此亦有须要。有一分之望,必尽一分之医,或盖种种方法,以期挽救于万一,甚至弃产借债,亦所不计。此乃为人子媳妇孙之义务责任。如庆生全,则是家庭幸福。可恭可贺。倘不幸死亡,不可因财嗟怨,盖天理所当然也。既有尽义务以完责任,则免致违犯不孝之罪过。此为儿女媳妇,一生最大之事,当万分注意。否则大错特错,终身悔之不及。为子女媳妇孙之人,须对理路研究彻底分明,始免误错反悔。

五、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是流传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每一则故事之孝行虽不相同,但皆足以发扬我固有道德,故事中虽有些荒唐,且似不切实际,惟其孝德之崇高,精神之伟大,实堪为后世之范矣。

二四孝称古昔贤  万难行孝感苍天

事亲克己真心志  孝德流芳传万年

二四孝名天下知  事亲至孝足为师

后人效法行无怠  能得并肩称孝儿

  虞朝皇帝姚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并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亦有鸟帮助其锄草。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别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嫁与舜为妻,后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一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有诗颂曰

队队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心

  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文帝孝顺母亲失,因此仁孝声名传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  汤药必先尝

齿

  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里忽然有客来到,母亲不知所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跪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有诗颂曰

母指方馋齿  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周朝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有二子,后母疼爱亲生子,以绵絮类温暖的衣服给亲生子穿着,因拓恨损非其所生,竟以芦花做的衣服给损穿着,有一天其父令损推推车出外,损因衣单体寒,捉不住牵车之绳索,其父察知系受后母逆待,遂欲驱出后母,损恳求其父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冷,若驱出母亲,三位孩儿均将受寒”。后母深受感受感动,终于悔改。

有诗颂曰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  三子免风霜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      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已无法如愿。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  犹念旧劬劳

  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办理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葬亲事毕,往买主家偿工途中,遇一妇女,求董永娶为妻室,并与之同往主家,买主令织缣三百疋以抵偿贷借款项,因得该妇女之助,仅历时一个月,即完成工作,归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树下,该妇女遂辞别董永而去。相传该妇女系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  仙姬佰上逢

织缣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鹿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双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双亲,不料为猎人发现,欲举箭射杀,郯子急忙告以:“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双亲,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猎人获悉非鹿,始未予射杀,并感赞其孝行。

有诗颂曰

亲老思鹿乳  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后汉时有一姓江名革之孝子,幼年时丧父,单独与母亲生活,因遭地方暴乱,背负母亲逃难,数度遇到盗贼,欲捉革同沦为盗贼,革向贼哭泣哀求:“尚有老母在,将无人奉养”,贼感其孝顺,终不忍杀害,当逃至江苏下邳时,穷至无衣可着,无鞋可穿的地步,每日靠做佣工以供养母亲,江革虽裸体赤足,但母亲须用之物品,全部均供给。

有诗颂曰

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

告哀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怀

  后汉时有一姓陆名绩,字公纪之孝子,于六岁时,往九江谒见袁术,术以橘子招待,绩竟暗怀二枚橘子,告别跪拜时,橘子堕地,术责陆郎因暗怀橘子,绩跪答称:“吾母生性极爱橘子,欲持返孝镜母亲”。绩年仅六岁即知尽孝道,术称为奇事。

有诗颂曰

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橘实  遗母报深慈

  唐朝崔南山之曾祖母,长孙太夫人,因年龄高大,牙齿脱落,无法咬食,崔南山之祖母唐夫人,每晨梳洗后即走进堂上,以自己之乳喂饲她姑长孙太夫人。其姑虽数年不进粒食,仍能健康,实端赖唐夫人。有一日长孙太夫人患病,全家长幼齐集病榻前时,向子孙宣称:“无以报答媳妇之恩惠,但愿子孙的媳妇,亦能如此对贤媳孝敬,即于愿足矣”。

有诗颂曰

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晋朝吴猛,年仅八岁,即事亲至孝,因家贫,卧榻无帐帷,每至夏夜,蚊虫刺咬皮肤,吴猛竟任其恣意刺咬,蚊虫再多,亦未敢挥赶,盖恐挥赶后改往咬刺其亲,其爱亲之心,至为可感。

有诗颂曰

夏夜无帷帐  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  免使入亲帏

  晋朝时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欲食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乃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地无

至今河水上  留得卧冰模

  汉朝郭巨,家贫如洗,有一三岁之子,其母疼爱孙儿,时常减食分饲之,郭巨对妻说:“贫乏不能供养母亲,而子又分吃母亲之食,何不埋掉孩子?于是掘坑欲其子,掘至三尺时,得到一釜(量名,一釜可容六斗四升)黄金,上面书写:“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终归其所得。

有诗颂曰

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晋朝时有一孝子性杨名香,年仅十四岁,时常跟随其父杨丰往田间收获粟谷,不料突然出现老虎,将其父衔去,适时杨香手无寸铁,奋不顾身踊跃向前,紧扼虎头颈,虎终于靡然逃走,其父始得脱出虎口,保全生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  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身馋口中

  宋朝朱寿昌七岁时,其生母刘氏,被其父之正室嫡所拓恨,而复出嫁,因此母子不相见达五十年之久。到了神宗朝代,朱寿昌放弃官位,欲往秦(今之陕西省)寻觅其母,与家人诀别宣誓:“如不能寻见母亲,誓不复还”。后来寻至同州时,终得如愿以偿,斯时其母已七十有余。

有诗颂曰

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南齐时代,庾黔娄官拜孱陵县之知县,到县就任未及旬日,忽然心惊流汗,心知家里有事,即弃官返家,果然父亲患染疾病二日,医师告以:“欲知病情,尝粪即知,若苦则有希望”。黔娄尝粪结果味甜,因而内心甚忧,当夜叩头拜祷北辰(北斗星)祈求代替其父死。

有诗颂曰

到县未旬日  椿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  北望起忧心

  周朝之老莱子,天性至为孝顺,奉养双亲,尽择极其甘甜爽脆之食品。自己虽已行年七十,但从不自称年老,且时常穿着五彩斑斓之衣服,在双亲之侧扮装婴儿之游戏,又常挑水至双亲堂上,故意跌卧地上,学出婴儿啼哭之声,以娱双亲。

有诗颂曰

戏舞学娇痴  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  喜气满庭帏

  汉朝有一孝子蔡顺,自幼无父,侍候母亲至孝。遭遇王莽篡汉,四方暴乱,年岁凶荒,无以供奉母亲,乃拾桑椹充饥,而所拾桑分为二器装盛,事为赤眉贼所见而问其故,顺答以:“黑者味甜奉母,赤者味酸自食”。贼被所感动,怜悯其贫穷而又孝顺,以白米三斗及牛蹄一只赠与之。

有诗颂曰

黑椹奉萱帏  饥啼泪满衣

赤眉知孝意  牛米赠君归

 

    汉朝有一孝子黄香,年仅九岁,母亲去逝后,日夜思慕,乡人称赞他为孝子。黄香亲自操作勤劳辛苦之事,一心一意侍候父亲,克尽为孝子之道,夏天暑热,为其父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即以身先行温暖其父之被褥。其孝行被太守刘护得悉,以年仅九岁即知孝亲,而人事加以表扬。

有诗颂曰

冬月温衾暖  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  千古一黄香

  汉朝姜诗,侍奉母亲至为孝顺,其妻庞氏,更加孝敬翁姑,姜诗之母生性好饮江水,其妻不辞劳苦,前往汲取江水供奉母亲,其母又尝好鱼脍,姜诗夫妇常作鱼脍,并召来邻舍老妇人陪其母食用。后来其屋舍之侧,忽然有泉涌出,味如江水,且每日跃出两条鲤鱼,从此得以时常就近供奉母亲。

有诗颂曰

舍侧甘泉出  朝朝双鲤鱼

子能恒孝母  妇亦孝其姑

  魏国有一王裒,事母至孝,其母生前,生性胆小,畏惧雷响,裒常趋前壮胆,逝世后埋葬于山林寂静处,每遇风雨,闻到雷声震耳之声,王裒就奔往母亲墓前拜跪,并泣告称:“裒在此,母亲勿惧”。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  水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  到墓绕千回

  汉朝时代,有一姓丁名兰之孝子,自幼丧父,未得奉养,因思念父母养育艰劬劳苦之恩,雕刻父母木像,供于堂上朝夕膜拜,敬奉有如生前,但其妻因日久生厌,而不敬奉,且以针戏刺其指,竟能流出血球,木像见到丁兰,眼中又会垂泪,丁兰问得其中情由,愤而将其妻出弃。

有诗颂曰

刻木为父母  行容如在时

寄言诸子侄  各要孝亲帏

  三国时代,有一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幼年丧父,母亲年纪老迈,患疾沉重,时逢东月,风雪交加,未有竹笋,但母亲思食笋煮羹,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因其孝感动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供奉母亲,食毕疾病竟得痊愈。

有诗颂曰

泪滴溯风寒  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  天意报平安

  宋朝黄庭坚,号山谷,元佑年间中为太史,生性至为孝顺,身虽为太史,富贵显耀,然侍奉母亲,却极尽其诚孝之心,凡母亲之事,不用奴婢佣妇,每夕亲自为母亲洗溺器,未曾有一刻不尽到人子之孝行。

有诗颂曰

贵显闻天下  平生孝事亲

不辞常涤溺  焉用婢生嗔

 

                 

事亲至孝感天人  得道飞升作圣神

护国庇民扬四海  万民崇拜显双亲

  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所崇拜的天上圣母(妈祖),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最佳榜样。

  妈祖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幼而聪颖,八岁时从师读书,一读成诵,悉解文义,十余岁,学她母亲,诵经礼佛,生性至孝,敬顺父母,不敢稍违,务求亲欢,又恭睦解兄,尽孝弟之道,十二岁时,窥井得符,遂通灵变化,能驱邪救世,屡显神异,秋九月时,其父与兄渡海北上,遇江上狂涛,妈祖正在织布,忽于机上闭眼睫游神,颜色顿变,手持梭,足踏机轴,状若有所挟而恐失,其母怪而急呼叫,醒而梭坠,泣曰:“阿父无恙,兄没矣。”顷而报至,果然如此,盖妈祖闭眼睫时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妈祖年二十九秋九月九日升以来,威灵特着,捍灾、御患、水旱、疾疫,有祷立应,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褒封有加,至清道光晋封为“天上圣母”,并敕封“积庆公”,神母王氏为“积庆夫人”,敕许“配享后宫”,即敕圣父母奉祀于后殿,每年与圣母同享春秋二祭,受万民崇拜。

  圣母之德行,正如孔子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诚为一大孝女。我们崇拜圣母,身受圣母之恩泽,当应效法圣母“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孝行,竭力孝敬父母,且为国家社会尽最大的力量,多多贡献,如此,即使未能“扬名于后世”,亦算尽了行孝之心矣!

 

六、新撰二十四孝故事

亘古孝儿数万千  唯忧传失埋前贤

从中选拔德高大  崇奉集为孝子编

每章故事尽贤良  纯孝令名流世芳

寄望人人精细阅  效其善行孝爷娘

世风日下败伦常  孝道视轻实可伤

藉此广宣增孝德  复兴文化更光扬

 

趋候日三问乐康  探询父食有如常

经年累月行无怠  大孝流传四海扬

  周文王名昌,殷代诸侯之一,商朝纣王封其为西伯,领导西方诸侯,及至武王灭商,被追尊为文王。文王系一贤明君子,亦为闻名之孝子。每晨必先到父母居室,询问内侍,父母玉体安康否,得知无恙,始放心离去,中午又去问安,夜晚复去一次,每日必趋前问安三次,如父母欠安,即忧戚戚,坐立不安,直至康复,始能释然。又每日三餐,餐后必探询厨师,得知父母食欲未稍减,始欣然重返皇居。经年累月,不论朝夕,不问寒暑,对双亲起居,关怀备至,克尽晨昏定省之职,其子孙代代相继承孝道,是以周朝相传三十七代历八百三十七年之久,此乃孝格苍天之赐佑也。

随父赴京历苦辛  上书意切动枫宸

诏宽特赦成其孝  又废肉刑惠后人

  淳于意,汉朝临淄人,拜齐为苍令,其师逝世后,弃官改而行医。因为人刚直义气,行医时开罪一有权势者,致被陷害,押往京城治罪,其幼女名缇萦,虽为弱女子,竟不辞劳苦,长途跋涉,随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其陈情书阐明肉刑之害,并陈诉其父任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今遭不白之冤,实系遭人诬害,愿当婢女,为父赎罪,汉文帝感该女孝心,特赦其父,并诏天下,废除肉刑。

注:肉刑是我国古时囚犯切断肢体或割裂肌肤的刑罚。

生恩原喻大如天  乳哺情深非浅鲜

帝念斯情施恕过  史称汉武帝明贤

  汉武帝之乳娘,于朝外触犯法规,武帝震怒,欲予治罪,乳娘知悉,焦虑万分,乃向侍中东方朔求救,朔授与一计曰:“切忌与武帝争辩,亦不必求饶,祇须于临去时凝望武帝,作依恋状即可,如此或有希望。”乳娘晋谒武帝时,东方朔冷言对凝望武帝之乳娘称:“何必妄想,皇上岂尚能忆及当年哺乳之劬劳?”武帝虽为才雄心忍之人,东方朔之言,唤醒其良知,思及哺乳之恩,特收回成命,下诏赦罪。

家书接奉如尊亲  谆切训教胜宝珍

跪读誓坚遵父示  兴家立品答生身

  顾悌、字子通、三国吴雍人,年方十五,即任郡吏,嗣又晋升偏将军,因性刚毅,研事切直,招致同僚拓忌,而辞官返乡,时其父尚任县令于他省。顾悌每接其父家书,必先洁身整衣,更设几桌,放置华翰,跪而恭读,读毕复行叩拜,以表尊敬。后其父殁,哀恸欲绝,奔丧百里外,下设神座,供奉果品,从未间断,且早晚跪拜追思,其孝心可谓至矣尽矣。

弃官从母孝诚虔  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  复元欢乐享天年

  晋朝时代,潘岳字子安仁,荣阳中牟人也。少时才华非凡,被誉为神童。武帝时任河阳令,迎母至任所侍奉。潘岳性喜爱花木,公暇之余,栽植桃李,锦绣成林,花盛开时,扶母出游承欢。嗣后母病,思乡情切,潘岳毅然辞官,上官力加慰留,亦不改其志,答以:“属下母患病,欲归故里,若贪恋禄位,不肯归养,将何以为人子?”其孝心令人感佩不已。归里后,因家贫,躬身耕农,种菜出售,得资买甘旨供母,又喂养群羊,取乳奉母,是以母病痊愈,享乐晚年,其力孝足为后人之范矣。

孝道首先重保身  克珍身体可怡亲

伤微非疼还忧泣  年幼早知孝感人

  晋朝陈留有一孝子范宣,十岁时即能领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孔子圣训,珍惜身体甚谨,且平素奉事双亲温顺孝敬。一日削尖细竹作箸,因持刀不稳,致刺伤左手食指,虽仅表皮割裂,滴出小小血珠,竟惊慌异常,顿时脸色发白,流泪不知所措,旁人关注,问其是否剧痛难忍,范宣竟摇头答以:“痛、有何难忍,是因毁伤父母所赐身体心感不安而已!”小小年纪,即知爱惜身体,孝顺父母,诚令人叹服。

 

菽水承欢孝不亏  腰悬焦饭供亲怡

晨昏不怠多粒积  天报孝心免饿饥

  南朝宋,吴郡郡吏陈遗,幼年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陈遗事母至孝,奉养甘旨不缺,惟其母嗜好锅底焦饭,乃特备一囊中,以奉母亲食用,因日积月累,焦饭剩余甚多。逢孙恩作乱,刺史率兵讨伐,人心惶恐,又闹饥荒,饿死者甚众,其时陈家幸而积有焦饭,得以轻易渡过难关,此诚乃行孝所得之善果。

怀

晨昏思母情难移  寻扇珍留当玉姿

奉带读书坚学志  成名显达慰先慈

  南北朝时,有张敷其人,出生未几,其母即殁。张敷赋性至孝,自幼稚时,即觉无母之悲,屡向亲戚探询其母相貌,或生平起居言行,日夜思念不己。迨十余岁时,思及寻觅母亲遗物,多已散失殆尽,仅寻得一扇,视为家宝珍存,每见该扇,念及母亲,时怀凄侧,并为报答母恩,立志奋发,奉置母扇于书桌前,埋头苦读,未敢懈怠,终于功成名就,累官黄门侍郎。

葡萄恩赐便思亲  足见至诚孝过人

自古忠臣由孝子  果成唐代辅贤臣

  唐朝,武德初年,黄门侍郎陈叔达、事母至孝、其母患热疾、口渴不止、思食葡萄、虽遍寻各地,欲购之奉母,均不能得,正为此发愁时,适蒙皇上召见,君主以外国进贡之新鲜葡萄赐食,竟未敢取用,帝问其故,乃对曰:“臣有老母、病中口渴、思食珍果、遍寻不得,祈能带少许归以奉母。”帝对其孝心,至为嘉许,除赐与大量葡萄外,令奖赏绸缎数十疋。叔达喜出望外,携归奉母,其母如得甘露,食之果然渴止,热疾霍然痊愈。

朝夕思亲伤志神  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  不愧群臣不愧民

  唐朝名臣狄仁杰,家贫苦学,求得功名,历任丞相,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莫不敬仰,垂为典范。曾有同僚某,奉诏出使边域,适其母老且病,因如远离,无法随侍在侧,而悲痛万分,仁杰获悉其苦情,特奏请圣上,念其孝心,改派他人,使其同僚得克尽子职。一日当仁杰出巡,途经太行山,上登高峰,俯瞰白云,回顾随从,慨叹曰:“吾亲住舍,正在云下。”徘徊良久,未敢即去,状极思亲,诚哉纯孝也。

乞酒奉亲尽礼仪  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采引欢笑  满室春风不断吹

  唐朝,杨乞者,圩桥人,生性至孝,家贫如洗,靠行乞养其父母。所乞食物,悉携归奉亲,亲未尝,虽饥饿亦未敢先尝,如有酒时,跪而捧进,待父母接杯,即起立舞蹈唱歌,如小儿嬉笑,以乐父母。有人怜悯其穷困,劝其为人佣工,以所得工资养亲,杨乞答以:“父母年老衰迈,若为人佣工,远离膝下,则无人奉侍。”听者益感其真孝。后父母相继去世,求乞募棺安葬,每逢朔望,即携佳肴赴墓前哭祭,其孝行实堪叹佩。

奇缘相遇请留宿  奉母杀鸡酬客粥

孝感客忱劝学文  功名成就尽人祝

  后汉时,陈留有一孝子,姓茅名容,字季伟,四十余岁时,曾有一日耕田于郊野,途遇大雨,躲于大树下,适有郭泰者,途经该处,见众人或斜坐,或仰卧,喧哗争吵,独茅容一人,恭谨端坐,庄重异众,遂心生矜慕,与之攀谈,是夜郭泰留宿茅家,翌晨,茅容虽嘱其妻杀鸡,然仅以草菜款待郭泰,并致歉告以杀鸡系为供奉母亲,郭泰钦佩其孝行,与之结交为良友,后茅容受郭泰劝勉,专心向学,终于业就成名。

注:郭泰字林宗,博通经典,弟子众多,名驰远近。

6

救母险如履薄冰  越山肩负步竞竞

重重危难益坚忍  孝勇绝伦足可矜

  鲍出,字文芳,后汉时代新丰人,天生魁伟,禀性至孝。时值贼乱,贼掠其母,鲍出发指,追杀贼众十余人,终见其母及邻居老妪同受捆绑,遂奋勇冲前解救,贼见来势凶猛,勇不可挡,乃释其母与邻居老妪。嗣后以世情动荡,乃奉母避难于南阳,数年后贼乱平定,本欲以轿扛抬其母返回故居,却因恐跋涉危险,遂编制竹笼,肩负其母归乡。其母享年逾百始逝世,时鲍出已达七十余高龄。

至孝事亲世颂扬  子孙代代仰遗芳

同居五世人崇仰  感动枫宸诏表彰

  陈侃,字君和,宋朝永嘉人,事亲至孝,名遍四方。其事双亲,温顺恭敬,百依百顺,竭尽所能,以博欢心,遇亲有病,则自奉汤药,日夜在侧奉侍,既卒,哀恸欲绝,克尽“生事尽力,事死尽思”之圣训。其孝行,家人引为典范,是以代代子孙,相连效法,人人弘扬孝道。陈侃以一己之孝,引导全家成千的大族,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妯娌和合,满堂春风,和气蔼蔼,得以五世同居,传为佳话。朝廷特旌表其门闾门:“孝门陈君”,乡人咸称其门为:“陈孝门”。

母嘱筑桥志必坚  晨昏耿耿操心田

耐劳克苦完亲愿  今古颂称至孝贤

  宋朝,蔡襄(世传蔡端),自幼秉性至孝,未敢违悖母命。宋仁宗时,其母携蔡襄乘小舟经洛阳往惠州途中,遇强风翻落江中,幸被救,始免淹没。其母卢氏经常述及此一遭遇,勉励祭襄力学,求取功名,将来在洛阳江上筑造大桥,造福人群。及其长大,不负母愿考中进士,任端明殿学士,耿耿于怀,后苦思妙计,终获派为泉州知府。回乡后,谨遵母意,积极筹款造桥,不眠不休,亲自督工,克服万难,终能筑成洛阳桥利济后世,完成母愿。

一片孝心如石坚  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劝恕宽母  纯孝并齐闵子骞

  宋朝时代,有一孝女姓张名菊花,七岁时生母病逝,其父续弦,菊花未分生养之别,事继母恭敬温顺,未敢悖逆,然其继母存心狠毒,乘其父外出营商之际,出卖菊花,致沦落他乡为婢女。一日,其父经商途中,巧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集,问明缘由,立将菊花赎回家共聚,其父忿怒,欲逐出后妻,菊花竟跪下,哀家求留其继母。其父续弦,未育男儿,去世后,菊花奉待继母,较其父生前顺敬,其纯孝足与闵子骞媲美矣。

文子遇贼似临渊  求释老亲泣悌涟

贼感孝诚遂许放  全家安返乐团圆

  孙抑,元朝山西洪洞人,希武年间,赐进士出身,官拜刑部郎中,但因不满朝政,且为克恭子职,辞官归乡,俾能尽力事亲。时逢家乡兵乱,欲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因势难兼顾二老,毅然决定,先行负母躲避,致父被擒,孙仰誓死救父,安顿其母后,不顾艰险,只身侵入匪巢,欲救其父,致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其父,匪首以孝行感人,遂释放之。

母丧庐墓尽哀悲  父疾遍祈山寺祠

佛化老僧施妙药  病除复健事称奇

  元朝时代,偃城地方,有文忠、文孝二兄弟,以孝闻名。其母和氏病,侍奉汤药,夜以继日,及至仙逝,庐墓三年,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不幸未久,其父又患恶疾,虽耗尽家财,遍寻名医,却百药罔效,二兄弟以求医既然乏术,遂祈能仰赖神佛庇佑,乃建造轮车一辆,二人共同推载其父,遍访远近名山古寺,虔诚祈祷。一日,仆仆风尘,行至一山麓,偶遇一老僧,赐赠丹丸二粒,其父服后,霍然痊愈,实二兄弟孝心所感也。

二六女儿明大义  看姑骂祖逆亲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

  明朝,绍兴山阴地方,杨家一童养媳,名刘兰姐,年仅十二,即见理透彻,事姑躬勤。其姑王氏好犯上,经常骂其祖母老而不死,是为厌物,言词极其不敬。一日深夜,兰姐进入姑房,跪泣不起,姑惊问何故,兰姐答以:“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媳妇如引为榜样,日后婆母年老,亦被视为厌物,则何以堪!太婆母长寿,诚吾家之幸,请三思之。”王氏闻谏,顿然悔悟,含泪叹曰:“良言教我多矣!”遂痛改前非,温柔卑顺,极为孝顺,而兰姐事其姑王氏,亦克尽孝道。

狂寇攻城鼓义兵  娥眉汗马贼遂平

父仇国耻两湔雪  千古流芳忠孝名

  明末,湖南道州府守备沈至绪,有一独生女儿云英,自幼聪慧,从父学得武艺。崇祯年间,张献忠作乱,围困道州府,沈至绪决死领兵出战,奈因寡难敌众,战死沙场。时云英年近十七,登高一呼:“吾虽一介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遗志,决与匪一决死战,希全体军民协力杀敌,保卫妻儿乡土。”众人深受感动,誓死跟随,出城奋战,贼兵遂告溃散,解除包围。云英寻得其父尸体,抚尸痛哭,全城军民均着孝服,参与厚葬。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云英为游击将军,继守道州。后州民建云英祠于麻滩,纪念忠孝双全的沈云英。

后娘苛毒迫离家  一片孝心毫不差

虑母逢饥迎奉敬  超群大孝足堪夸

  明朝时代,有一著名孝子,姓归名钺,嘉定人,早年丧母,父续弦,生有一子。因继母搬弄是非,钺遂失父爱,遇其父鞭打,继母不但不劝阻。反持大仗给其父,恨不将钺置于死地。由于家贫,日食不足,继母与其子饱食,独钺饥馁。后继母变本加励,唆使其夫遂钺出家门,钺离家后,贩盐谋生,常以所得微资,买佳肴托其弟奉其父母。及父殁,又逢年荒虑其母无法过日,欲迎奉养,继母惭愧,未敢接受,钺下跪恳求,百般孝顺其母终百年,可谓孝之至也。

渡台寻父病绵缠  十载护看常废眠

孝感祝融灾得免  安居乐业福连绵

  清朝时代,福建晋江有一孝子,姓丁,名克家,其父渡台在鹿港经商。克家年十三时,只身来台省亲,时父已年老且半身不遂,饮食便溺,皆赖人扶助,克家朝夕侍护,夜睡于身侧,闻声即起,悉心侍奉十数年。一日,近邻失火,延烧左右,克家惊惶,负父欲逃,然火势凶猛,迫至门前,寸步难行。讵料未几,火突熄灭,幸免受灾,人人称奇,谓系纯孝之报。克家后继父业,日益振兴,每悔自己读书不多,延聘良师教导诸子,六子寿泉考中进士,其余亦多成器。克家年近七十而善终,有子七人,孙二十余人,皆明诗达礼,家业兴盛,令人羡慕。其纯孝事迹传达上天,特降旨建坊,入祀孝悌祠。

自古孝亲出孝儿  可稽有据莫怀疑

请观周妇乳姑孝  弃子复归尽孝思

  清朝,江苏嘉定有一周士晋,事母至孝,妻李氏亦善事姑。士晋母久病,身体虚弱,大夫告以唯饮人乳,方可维生时,适邻村殷氏无子,欲乞养一子传宗接代,士晋夫妇,为以李氏乳供奉母亲,断然将出生仅九月之爱儿,送与殷氏扶养,其母饮李氏乳,身体逐渐康复,但李氏竟不再怀孕。迨至其子长大,殷氏欲择吉为其完婚,因不详养子生辰,往周家查询,周家夫妇,忆及往事,思子情切,不禁泪流满面,殷氏悯其处境,以此子传两家香火,并将实情告知养子,子深感亲生父母至孝,对亲生父母亦克尽孝道,奉养终年。

父母育恩深似渊  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  纯孝浑归妯娌贤

  清朝,长江口外之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因家贫困,幼年时,皆被双亲卖与富户为僮仆,及长大,各自节俭勤奋,自力赎身返乡,毗连建宅娶妻。四兄弟不忘亲恩,争相供养父母,议定每家轮流供养一月,惟妯娌皆不赞同,认为如比,须经三月之久始能轮流,乃改议一日换一家,后复以按日轮流,亦须三日之久,终以决定一家奉养一餐,长房供养早餐,二房午餐,三房晚餐,四房早餐,依次轮流,并定五日一次,共烹佳肴款待,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合家欢乐异常。其双亲享福近百岁始终。

 

不逊寿昌尽孝思  寻亲万里历难危

参宫钉石征神佑  果赐团圆灵应奇

  清朝道光年间,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萧,因家境清贫,其父只身来台谋生,经数年毫无音信,萧孝子时尚年幼,思亲心切,随母渡海来台寻父。

  当时清廷在笨港置水陆讯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陆,同遭急流卷散,萧孝子幸由渔夫救回。一日萧孝子随渔夫笨港查寻父母,因闻悉朝天宫天上圣母显赫灵验,乃参宫奉香跪拜,虔诚祷告:“圣母如肯庇佑寻得父母,铁钉则能贯入石中”。祷毕,即于殿前石阶上钉一铁钉,易弯曲的铁钉,竟轻易没入坚硬青石之中,人人称奇,称为孝子钉。

  当地一花生油行主人,闻悉萧孝子之事,特予佣用,俾使便于寻亲。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麦寮一商人来购油时,言及数月前一小船救了一妇人,萧孝子随该商人往麦寮探询,果然母子重逢,即迎回北港同聚。

  偶然,彰化一商人来港进香,闻知“孝子钉”之事,由于好奇,乃往探访萧氏母子,出于意外,竟是表亲,且其表亲知萧父往所,乃相偕往中部相见,亲子三人重逢,恍然如梦,悲喜交集,终于达成数十年来子思亲,亲思子之心愿,享天伦之乐。

  现在如到北港朝天宫,在观音佛祖殿前之石看到“孝子钉”,可知此一故事并非虚传也。

 

七、续撰二十四孝故事

中华文化万邦崇  重孝尊亲播外中

美德宜扬光更大  全民齐倡孝亲风

教孝忠言难格心  宏宣故典感尤深

续编典范孝贤子  供作事亲座右箴

每一孝儿善事亲  历辛尝苦感人神

自欣效法行无倦  谗是中华忠孝民

 

承恩赐食叩遗亲  孝感悔君泪下频

迎母回朝遵子道  如初奉待乐天伦

  颖考叔,春秋时代郑国人,事亲笃孝,且明邪正,善劝人遵孝道,受郑庄公任为颖谷封人。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惟其母偏爱叔段,欲助其当国,密谋造反,引兵袭攻郑都,而由其母内应开域,因事泄未能得逞,庄公忿而放逐其母。考叔知悉此事,认为子绝母非人也,乃思计策,感化君王,一日庄公赐食野味,孝叔谓:“臣有母未尝君赐之物,欲持归奉母”。庄公流泪慨叹:“汝有母我则无。”悔恨当初,不该与母誓约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考叔建言:“若挖坠道,泉水涌出,相见于该处,则与黄泉无别。”庄公从之,母子终于得相见,感情恢复如初。

父训应遵任楚臣  讨平贼乱致亡亲

哀呼欲绝殉亲死  全孝存忠无比伦

  春秋时代,楚国申鸣,事亲至孝名闻全国,楚王闻悉,商聘为相,申鸣以须奉养父亲为由,拒绝应聘,其父劝以应为国效劳,始遵父命赴任。任相三年后,白公胜叛乱,其父阻止申鸣前往讨伐,以免涉险,然申鸣以君国有难,为臣岂可置之度外,毅然辞别父亲出征。白公得知申鸣至孝,却持其父威胁:“如肯归顺,则分与国土一半,否则杀汝父”。申鸣覆以:“吾前为父之子,今乃王之臣,既然未能成为孝子,亦应尽忠臣之贵”。遂进攻杀死白公平乱,不幸其父亦遭敌砍杀,申鸣悲痛未能尽孝,自刎身死。申鸣顾全忠孝之事迹,诚令人叹佩。

体念母亲情至忱  母箠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顿起心酸泪湿襟

  汉朝韩伯愈梁人,秉性纯孝,系一著名孝子。其母管教甚严,稍有过失,即举仗挥打,伯愈从未埋怨,下跪任母打击。一日有过,挨仗时竟反常,伤心哭泣,其母觉奇,问以:“往日挨打皆能喜悦承受,今日为何哭泣?”伯愈答称:“往日打我,常觉疼痛,知母尚有气力,身体健康,但今觉不疼,知母力衰体弱,故伤心不禁流泪,非因痛不甘受也。”如此关怀母亲,乃是出于孝心,堪为人子之借镜。

矢志柏舟守节贞  家贫纺织以维生

奉姑行孝传遐迩  彤管休扬千载名

  汉朝孝妇陈之少,年十六而嫁,未生子,其夫要至边疆当兵,嘱其妻说:“我此去不知生死,家母年老,又无兄弟,我若不还,你肯养我母乎!”。孝妇答称诺。夫果死不还,姑性躁急,常打骂交加并无怨言,养姑敬爱愈笃,日夜纺织以度日子,居夫丧三年后,其母欲改嫁之,孝妇曰:昔日夫嘱妾要养老母,既然许之,今弃托是失信,背夫是不义,必欲强我改嫁,我惟死而已,于是其母不敢再劝,姑至八十余岁而卒,赐黄金四十斤,号曰孝妇。

恸父溺江千古悲  决然跃水觅亲尸

幽灵有感双尸现  孝女格官立颂碑

  汉朝曹娥上虞县人,生性至孝。其父曹盱善巫之术,建安二年五月五日,施法术于江上,迎神逆涛而上,因舞剑高歌,不慎失足溺毙,尸体流失。曹娥时年仅十四,仰天恸哭欲绝,沿岸奔走,哀号十七昼夜不绝声,后跃入江中殉父,其英灵不没,经五日,竟负父尸浮出江面,县长度尚感艰其纯孝,乃改葬于江南道旁,并立碑歌颂。嗣后世人将江名改称曹娥江。自古以来,凡谈及此事者,莫不挥泪,其孝行永留青史,万古流芳。

事亲顺孝博心清  夜半盗临恐母惊

设宴待诚惭叹去  风闻遐迩益知名

  后汉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幼年失父,事母至孝,晨昏定省,供奉甘旨不缺,邻里莫不称赞。赵咨出身贫穷,苦学有成,官至敦煌太守,后因病辞官,归里率子孙耕农,以维生计。一夜深更,盗贼前来抢劫,赵咨深恐母亲惊惧,乃先至门口迎贼入室,设宴殷款待,席间向群贼称:“老母年届八十,身弱多病,须静养,请勿喧嚷,以免惊动老母。”盗贼甚受感动,跪地叩头叹曰:“敢犯孝子,定无善报。”言毕夺门奔出,赵咨持物欲赠,追之已不及,事传四方,赵咨名气益盛。

时闻老父叱年声  感叹年衰尚作耕

立志用功成大器  显扬父母震声名

  晋朝赵至字景真,山西代郡人,自幼即有至性,聪慧非凡,乡里称其为神童。十二岁时,乡民遮道争观新任县令,人人称羡,赵母劝勉至读书,期能出人头地,以慰父母。不久赵至入书塾拜师就读,一日诵读时,忽闻其父在田耕作叱牛之声,不觉悲泣不已,师问其故,答以:“弟子自愧年幼,无法奉养双亲,致令老父幸勤耕作,今闻老父叱牛之声,情不自禁,伤感泣耳。”至后往洛阳游学,刻志砺行,果成为名儒,得以扬名显父母,诚为大孝矣。

祖恩未报失伦常  岂可擅抛出远方

惋拒任官非得己  史称贤孝永芬香

  晋朝李密字令伯,武阳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其祖母抚育长大,虽家贫,好学成名,且奉侍祖母至孝,乡里莫不称赞。晋武帝闻其贤孝,欲聘为太子洗马,但令伯因顾虑祖母年老,须侍奉身边,不忍远出他乡,乃上书恳辞:“臣若无祖母养育,无法成器,而祖母若无臣奉侍,无法安享余年。”其言词情深意切,武帝深受敢动,乃许其所请,并赐奴婢二人,助其奉侍祖母。因顾及祖母而辞显职,其孝难能可贵矣。

护亲避乱如蹈荆  贼至临危不顾生

哀泣叩头求父命  狠心凶贼感留情

  潘综,晋朝吴兴乌程人,平日事亲极尽孝敬。逢孙恩作乱,盗贼峰起,惟潘综一片孝心,不忍置父于不顾,坚不逃生,坐地抱父大哭,瞬间贼至,潘综求贼勿伤老父,其父亦哀求曰:“吾儿为老朽不肯逃生,请勿杀之。”贼仍横心,举刀砍杀四刀,致潘综闷绝倒地,幸有一贼劝阻,谓:“此儿不怕死,舍身护父,杀孝子必遭天诛,岂可杀乎?”贼乃手下留情,父子终免于难。因孝感乡里,后人将该里地改称纯孝。

思慕双亲无息时  吟诗作赋示追思

筑宫朔望行亲祭  孝感臣民天下治

  南朝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孝慈恭俭,博学思亲,感叹欲奉而亲不在,故得天下为时,在钟山下建爱敬寺,清溪边建大智度寺,以追思亲恩,并在宫内造至敬殿奉祀二亲,每逢朔望,即亲自奉呈馈奠祭祀,因犹未能抑制思慕之情,乃作“孝思赋”以表达悲思之苦。孝思赋真情流露悲思哀叹之至情,令人流泪。孔子曰:“生事尽力,死事尽忠。”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梁武帝之不忘亲恩,虔诚奉祀二亲,诚大孝也。

侍看母疾不辞努  日藉笑谈除痛苦

爱敬族宗如敬亲  超伦纯孝流今古

  崔沔唐朝长安人,为人爽直,深明礼仪,历官秘书监。素极孝顺,力求亲之欢心,其母患眼疾,遍寻名医,不惜耗尽家财医治,每夜在榻前,言趣谭、讲故事,使母忘疾苦,如此随侍三十余年,母殁,深艰欲奉而亲不在,乃将孝心移为敬爱其母生前惦念之族人,以奉亲之心奉其兄姐,极尽敬顺,以爱己子之心照顾侄甥,无微不至,且顷所得俸禄分赠族人,自穿布衣,居住陋室,过俭朴之生活。夫孝子之事亲─“亲之所爱亦爱之,亲之所敬亦敬之。”如崔,亲在尽孝,双后敬爱亲之所爱,岂非大孝乎。

明君有道重伦常  揭发亲生母枉亡

自责追封颁大赦  孝仁光史万年芳

  宋朝仁宗名祯,真宗帝之第六子,系李宸妃所生。当时刘德皇后当权,因无生子,夺仁宗为自己之子,人人怕其威势,未敢透露真相。仁宗幼年继位,因天性仁孝,尊刘后为皇太后,事事承命奉行。嗣后人宗获知宸妃为亲生母,系遇害含冤而死,遂命启棺亲自验视,数日不眠不食,哀伤欲绝,深感不孝,乃下诏追封宸妃为庄懿皇太后,并大赦天下,向万民谢罪。因此史称仁宗帝为仁孝皇帝,宋朝第一名君诚非偶然也。

闻说母亲早丧亡  朝思暮想独悲伤

堂悬肖像如生拜  孝行感人足颂扬

  宋朝时代,有一孝子姓赵名宗悌,轻财好义,生性纯孝,令人钦佩。宗悌出生不久,其母即不幸与世长别,全不识母颜。稍长时,每见邻人母子相爱状,即暗自流泪,感叹无母之悲哀,因思慕母亲,屡次对其父及家人等,垂询其母之生平,诸如面貌、体形、言行等,听聆后,即泣不成声,令人鼻酸。后并恳求父亲,托画师绘画母亲肖像,悬挂厅堂,朝夕跪拜,事之如生,其一片孝心,实可钦佩。

生母弃儿独叹嗟  屡求父许请回家

奉承二母欣同事  知本报恩实可嘉

  元朝,黄道贤,泉州人,自幼善事父母,以孝闻名乡里。其嫡母因无子,父乃娶苏氏为妾,生道贤。道贤出生未几,生母即因疾离开黄家。道贤长大后,闻悉此事痛感有亏孝道,日夜难抑思母之情,一再恳求父亲接生母返家,父受其孝心感动,遂召回团聚。道贤不分生养,殷勤奉侍,颇得二母欢心,父疾时,日夜看护,亲奉汤药,遍求名医,仍无起色,乃焚香祷天,愿减己年以添父寿,果然父病得愈,续享寿十二年,父殁悲恸,数日不食,丧后筑茅舍于墓侧,庐墓至终制。有司感其孝心之厚,将情禀奏朝廷特下旌表曰:孝子黄氏之门。

娶妻奉母出寻亲  露宿风餐历苦辛

拒认跪求迎返里  晨昏奉侍似延宾

  元朝时代,江西建昌地方,有一孝子姓高名必达,五岁时其父弃家远游,不知去向。及长大,日夜思慕,乃娶妻侍奉母亲,而独往四方寻父,经十余年查寻无着,益感伤悲。偶然获悉:黄州全真道院有一道人,道号虚明子,学道已三十年,系建昌人,仅知姓高不知本名。必达知系遍寻无着之父亲,喜出望外,赶往拜见,详述家世及自己出生年月日,哀号叩头,求父返家,但虚明子坚不承认系其父,必达不离左右,流泪哀求甚切,虚明子终于动情,随必达返家,受孝养,诚一孝子也。

奉父安居筑雅堂  晨昏定省礼行常

侍尊继母如亲母  孝感全乡佩颂扬

  元朝王思聪,延安安塞人。事亲至孝,乡里人皆称赞。因家境清寒,耕农为生,农闲时,教邻里子弟读书,以所得微资奉养双亲。其母殁时,哀恸欲绝,后劝父娶杨氏为继室,思聪事之如亲母,极尽孝顺,因幼稚弟妹多人,常争夺父食,又喧哗吵闹,思聪乃筑一清幽雅室曰养老堂,供父怠忽,一有空闲,则陪伴父侧,慰其无聊,博其清心。后其父失明,常口舔其目,终得复明。有司将其孝行达,朝廷特下旨旌表。

祖祠盗犯不哀鸣  兄弟争求代舍生

贼感怜心双释放  堪称孝友永流名

  元朝时代,兴化莆田,有郭道卿、佐卿兄弟,出于孝悌之家。其第四代祖义重至孝,朝廷下诏表旌,乡里建立孝子祠崇祀。元朝初年,盗贼蜂起,乡人皆窜匿,独道卿两兄弟守于孝子祠,不忍离去,致被盗逮捕,道卿向匪盗哀求曰:“吾有儿已长大,弟之儿尚年幼,须赖吾弟养育,请杀吾而释放吾弟”佐卿亦哀求曰:“吾家全赖兄长治理,请杀吾。”而争相引颈待毙,盗贼相顾感叹曰:“孝门之家,兄弟如此友爱,何忍杀害。”遂释放两兄弟。

为父雪冤赴帝乡  呈章冒死诉君王

幸蒙感孝得宽赦  孝比缇萦流世芳

  明朝安陆地方,有一孝子姓吴名一魁秉性至孝。其父遭人诬告陷害,押往安城治罪,一魁方十二岁,知父亲受不明不白之冤,决心为洗雪冤枉,历受千辛万苦徒步到京城。幸逢肃宗帝为郊祀出城,一魁冒死跪于驾前,呈上陈情书诉冤,帝阅后,知系冤情,下诏释其父,并嘉许其孝心,厚赐金帛,派员护送其父子归乡里,成全其孝行。以一童子不辞劳苦,冒死罪之险,为父辩冤,令人钦佩。

注:郊祀:古时天子冬至祭天之典礼叫“郊”。

事亲苦孝最艰辛  请看盲人孝母亲

逢乱负行兼卖卜  孝心无比感神人

  明朝钧州有一孝子,姓张名宗鲁,四岁时即失明。二十岁时,盗贼蜂起作乱,为免祸害,由其妻其母,其妻即采野菜度日。不幸途中遇贼,欲夺其妻,宗鲁向贼叩头,流泪哀求曰:“余自幼失明无法善侍母亲,端赖吾妻奉侍年老身弱之母,如掳吾妻,将绝吾天年,祈请赦免。”贼全感其孝,咸认如夺其妻即为不义,遂释放之。乱平后,宗鲁奉母还乡,竭力供养母亲享度百年。朝廷闻知盲人之孝行,特厚赐金帛表彰。

晨昏遥拜泪流频  蹈上险途历苦辛

营释父归甘旨奉  俾能安逸乐天真

  明朝有一姓刘名谨者,浙江山阴人,赋性至孝。其父因罪被遣往云南服役,谨方六岁,即知询家人云南方向,而朝夕向云南跪拜。十四岁时,因思父心切,不顾家人劝阻,奋身起行,前往云南寻父。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经六个月跋涉,始抵其地。遇父拥抱欲绝,因父患疯痹,求官吏准代服役,惟依国法,十六岁以上始准替代,而谨尚未成丁,乃归家变卖家产,雇他人前往,其父始获免役还乡,虽家贫如洗,勤俭奋发,以甘旨奉养其父终身,可谓孝之至矣。

不尤继母逐离乡  母病返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  母终悔悟变慈祥

  清朝李应麟,云南昆明人,秉性至孝,其母不幸去世,劝其父续弦,以卖卜所得,奉养双亲。应麟奉侍继母虽甚孝顺,但继母视其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藉故鞭打,应麟皆跪而挨杖,未敢抗拒,其父听信继母言,遂被逐出家门,然应麟毫不怨恨,每逢双亲生日,即购甘旨持归祝寿。后闻继母生病,返家侍护,并为继母数次远赴三十里外求医药,直至痊愈,且待继母所生三弟友爱备至,继母终于悔悟,善视之。

兄弟轮佣以养亲  高讴舞跃侑清醇

寒天负母曝庭院  母乐如仙脱凡尘

  清朝,江南和州地方,薛文与薛化礼两昆仲,皆有至性,事母至孝,朝夕问安,出入必告,凡事必依母命,曲意承欢,未敢违逆。

  薛家贫困,端赖两兄弟出外谋生,为不忍弃母于不顾,议定轮番外出为佣,留一人在家,陪伴母亲,不使孤寂,为佣者以所得悉购甘旨奉母。兄弟常舞跃讴歌,以博母欢笑,寒天即负母出户外曝晒取暖,极尽孝敬,今母乐享天年。

袁君载云:“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薛家兄弟,遵此一格言,诚孝子也。

天雪穴居不觉寒  高歌母寿舞狂欢

县丞感孝为营室  嘉奖孝心母子安

  清朝张乞人,顺天永清人,失其名。张乞人早年丧父,家贫无屋,掘地为室而居,行乞以养老母。某日,天寒降大雪,适县丞路过,偶闻歌声出自地下,怪而呼出张乞人诘问,张乞人答称:“因逢老母生日,喜而高歌祝寿,劝母加餐耳。”县丞感叹其孝心,命车载其母子至县衙,县丞母特赐粟及布给其母,县丞嘉勉其孝,赐银与张乞人,乞人叩谢曰:“官母赐我母不敢不受,惟官赐官我未敢受,我母年八十,我年六十一,为清白百姓足矣。”县丞遂改为其母子建室,得以乐天伦。

孝本感天格鬼神  岂难化被坏爹亲

至诚跪劝父知悔  改赌革新重作人

  清朝江良绪,江苏吴江人,生性至孝。其父不务正业,沉迷赌博,其母规谏,竟被逐之,乃奉往岳家寄居。未几其父荡尽家产,亦前来同居,然犹不知悔改,将良绪以妻奁资所购田地卖尽,复撤良绪之帐惟等充赌债。其母忧忿致病,良绪为维持生计,往外乡设塾教书,每夜必赶回看护其母。一日深夜,良绪冒风雪返家,其父深受感动,谓:“如此风雪,何必回家。”良绪跪劝其父:“母因父生病,请父亲脱离赌海,以解母烦忧,使其早日康复”。父闻谏,顿然醒悟,遂痛改前非,父子同心协力,重建家业。

天资灵敏智超伦  知祖患难苦乱神

谨赴帝前依理论  解消祖患受封臣

  战国时代,有一甘罗者,赋性聪明,又知孝义。其祖父甘茂系秦武王左相,某日,王故出难题,命甘茂献出三个公鸡卵,时甘罗年仅十二,闻悉祖父之忧,乃奋勇求见秦王,王问:“你系何人?”答以:“甘罗,系甘茂之孙。”王联想前事,追问:“甘茂因何未来?”甘罗从容容以:“家祖父在家生产,故未克前来。”王发怒斥以:“胡说!男人岂能生产!”甘罗并不恐慌,反问:“男人既不能生产,公鸡焉能生卵?”王被驳哑口无言,感其聪颖过人,不再为难其祖父,且封甘罗为宰相。

 

八、二十四贤妻良母

妻贤夫贵理明正  内助厥功不谓轻

幸有良妻为内辅  夫荣子秀振家声

家有贤妻家道斋  国倚良相惠群黎

须知出世尽人是  端赖妻贤史可稽

 

官不清廉家不昌  涕流抱子返娘乡

夫殃复返奉姑老  重义令名千古扬

  周朝陶答子任陶大夫三年,名誉不兴,而家富三倍,其妻屡加劝谏,均不置理,五年后竟成大富,退隐归家,族人互趋致贺,其妻不惟不乐,反而抱子饮泣,其姑发怒,责其不祥,妇阐明因由曰:“夫子不能而官大,是谓祸根,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相子文治国,家贫而国富,上受君重,下受民敬,积福于子孙,名传至今。今夫子官为大夫,家富国贫,君不器重,民不敬服,是败亡之豫兆也。”姑闻此大怒遂弃之。一年后,答子家果遭盗贼袭攻,全家遭诛灭仅其母因贼愍其老而幸免于难,妇闻悉,遂归家奉侍其姑至老终,诚一有远识又重义之贤妇也。

善谏君王狩猎游  谨勤国事策鸿猷

尤希令尹进贤士  霸业功成统众侯

  樊姬,春秋时楚庄王之夫人,赋性贤淑,善察是非。王酷爱狩猎,疏忽国事,樊姬屡次劝谏,未被接纳,乃拒食鸟兽之肉,终使庄王中止猎游,而勉国事。庄王尝称令尹虞丘子为贤,樊姬闻掩口而笑,王问因何而笑,樊姬答以:“虞丘子为相十年之久,从未荐引贤能之士,退除不肖之徒,蒙蔽王君,闭塞进贤之路,君王竟以为能,因而笑也。”虞丘子闻及自愧,即请离去,并荐孙叔敖为相,庄王用之,施教导民,朝无奸臣,野无盗贼,仅三年遂统一诸侯,完成霸业,此皆樊姬贤助之功也。

岂因显贵易鸾凤  作曲弹筝婉拒王

王感女贞欣释放  依然恩爱侍君郎

  罗敷,战国时代赵国人,天生丽质,知慧过人,嫁王仁为妻,其夫为赵王侍中郎,时各国相互攻伐,王仁随赵军出征,留罗敷独守家门。春天某日,罗敷往陌上采桑,路人见之,莫不赞叹其艳美,赵王亦惊赏其美,宣召入宫,欲纳为妻,罗敷至感为难,因倘从之,则背夫失义,如不从者,则恐牵累其夫,进退之间生出一智,作陌上桑一曲,弹筝自唱,曲中抒述其夫出征,为国效劳,夫妻恩爱,断不背夫,赵王闻歌感志节坚贞,令其归家,夫妇姻缘未被拆散,实罗敷智敏志贞使然也。

眼看丈夫满为御  害羞感叹求离去

夫惭恳解竟提升  不逊乐妻贤内助

  晏婴,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体躯短小,惟才干超人,名闻诸侯,而其御者(车夫)体甚魁梧却为俗子。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意气扬扬,状甚自得,其妻窥状,至为感叹,是夜求御者离去,夫闻其故,答以: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约今之四尺二寸),名闻天下,备受诸侯敬仰,尚能谦虚,而君身高八尺,为晏婴驱车,竟扬眉得意,前途岂有可为!御者愧甚,从而改变,谦虚和蔼,晏婴称奇,追问其故,乃告以受妻激励之实情,晏婴以知过能改,遂题升御者为大夫。

三从美德莫能比  悉返婢奴劳自为

教子相天称得上  淑贤令誉迩遐驰

  汉朝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春秋齐国鲍叔牙之后,家境清寒,幼少时,求学于桓氏,师以其清苦而有节,将其女名少君许嫁,并送丰盛妆饰为嫁妆,鲍宣至感不悦,以家贫未敢高攀婉拒,少君即将女婢及贵重服饰,悉还娘家,更换布衣,与夫共挽鹿车回鲍宣故里,克苦劳碌,事姑至孝,乡人咸称其为贤妇。鲍宣后累官至司隶校尉,其子永,孙昱皆位司隶,显系少君相夫教子之功也。

遗金不受壮夫志  断织激夫成大器

内助功高颂古今  汗青彤管有明记

  乐羊子,东汉时代河南人,一日途中拾获万金一块,携回以取悦其妻,其妻反而不悦曰:“路上拾遗,显系不义之财,实大丈夫所不应为,岂可据为己有?”乐羊子愧甚,将黄金送官招领。其后乐羊子听从其妻亲劝,离乡远游求学,仅及一年即返,其妻执刀切断织机上布匹曰:“求学若半途而废,何异断此织?”乐羊子感其言,复远游苦学七年未返,其妻躬勤养姑,并经常远寄食物与乐羊子,乐羊子终于成为饱学之士,诚赖贤内助也。

能事严亲值佩钦  请看庞氏奉姑心

寄邻纺织犹怀敬  感动赤眉不敢侵

  汉朝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敬顺尤笃。母好饮江水,庞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江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强风迟归,母因渴甚,而有微词:姜诗大怒,遂离弃得,庞氏寄住邻家,日夜勤苦纺织,以所得微资,经常买佳肴,托邻妪始以实相告,其姑惭愧,即令其回家团聚,姜诗夫妻之孝行,因而名传四方。时有赤眉贼路过该地,贼首呼喊:惊大孝者必触鬼神之怒,众贼未敢抢劫而过,其孝感岂不大乎。

断发誓孀慕女贞  奉姑教子至勤诚

含辛茹苦不尤怨  妇德堪夸百世声

  俞新之妻,元朝绍兴人,闻氏之女,事姑至孝,出嫁未久,其父即去世,家境清寒,且遗下一孤儿,其父母以俞家贫困,且尚年轻,促其改嫁,然俞妻流泪坚拒称:“忠臣不扶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况姑年老,子又幼小,岂能失去依靠,故宁死亦不改嫁。”当即断发表明意志,其父母遂未敢再提改嫁之事。其姑年老体弱又失明,闻氏勤谨奉侍,为眼疾得愈,常嗽口舔其目,谅系为天佑竟得复明。及姑卒,因家贫未能厚葬,忍恸与子肩负埋葬,朝夕哀号,状极悲惨,令人心酸。

同胞手足莫伤情  善劝夫从忍不争

美德荫其三桂子  名题金榜显华荣

  明朝常州吴子恬之妻孙氏系一贤妇。子恬之继母唐氏对待子恬苛薄异常,子恬难忍,孙氏屡次劝慰,阻其犯上,迨父殁,继母私藏千金,悉交其亲生子,并将良田分给其子,子恬仅分得少许坏田,子恬愤懑,与弟争论,孙氏力劝其夫,勿因分产忤逆母亲,家虽贫,如肯勤耕当能生活,其后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财大发,而其弟好赌,田产变卖一空,无法过日,孙氏再劝其夫,迎继母与舍弟合家生活,孙氏因有贤德,所生三子皆学业成功,金榜题名。

未婚夫殁实堪伤  守节奉姑辛苦尝

嗣立传宗承接代  两全节孝永流芳

  大甲镇镇澜宫奉祀贞节妈。贞节妈系清朝大甲人余荣长之养媳林春娘。于十二岁时,未婚夫荣长即去世,为肩负继承余家之重任,誓不他嫁,日夜辛苦纺织,侍奉其姑。姑患眼疾,春娘常嗽口舔其目,且朝夕求神庇佑,不出半年终得痊愈。姑因拘挛卧床,春娘亦不分昼夜殷勤看护。春娘为免余家绝嗣,抱养嗣子,未久却夭折,乃再立之,不幸于娶妻生子后又去世,春娘悉心抚养幼孙接代,终使余家不致绝嗣,因其贞孝卓著,乡人尊称为“贞节妈”。道光十三年朝廷下诏建坊入祠,表旌其贞孝。

林家闺秀智越群  佐治相天树立勋

遇难临危能善处  妇功垂史永流芳

  林普晴,清朝名臣林则徐之次女,沈葆祯之妻,既善文又习武,尤精通韬略,富有胆量。咸丰年间,其夫任江西府广信知府时,太平天国大将杨辅清率大军来攻,官兵惶恐大乱,普晴登高一呼,令士兵坚守城池,其夫葆祯往总兵处求援时,凤祯代夫职,指挥若定,援兵至时,倾府中全帛稿军,且亲自炊饭养兵,全军深受感动,士气大振,七战皆捷,遂击退敌军,终得保全广信城。葆祯守城有功,升为江西巡抚,累迁至两江总督,屡建大功,皆赖普晴佐助也。

遗书未见恨郎词  命薄自甘别世离

怀念姑儿夫悔过  千秋节烈孝贤姬

  清朝乾隆时,江南宣城一女子焦烈妇,幼受庭训,知书明礼,其父去世后,嫁陆姓秀才,夫妇融和,不幸好景不常,其夫年少得志,性情轻浮,沉迷赌海,荡尽家财,高筑债台,被迫决定售要抵债,焦妇闻悉,竟赋一绝梦诗,自缢而死,最难能可贵者,遗诗中毫不怨尤其夫,仅盼望其夫痛改前非,孝顺老母,照顾幼儿,诚一明义贞烈之妇也。时乾隆帝御驾江南,闻悉此一惨事,降旨革除之秀才,切断其八指,并树坊旌表焦烈妇之贞节。

有趣的贤妻故事

将诗寓意励君知  反正非为使妾悲

幸蒙贤官规立志  功名成就振当时

  昔有一秀才,赋性纯直,不顾家计,专一读书,其妻贤淑,又能诗文。适逢端午佳节,因家贫未能备酒肴过节,其妻慨艰之余,吟诗一首:“姜身不幸嫁贫夫,欣遇端阳件件无,佳节如何空度过,谗将清水浸菖蒲”。将该诗置于书桌上,秀才偶见,至感惭愧为筹借家费,是夜往邻村窃盗一牛,不幸被捕,送县治罪,县令诘问:“知书明礼之人,何以作此秽行?”秀才俯首答称:“因妻赋诗讽刺,一念之差,致出此下策。”县令乃传讯其妻责问:“你夫因你为贼盗牛,感想如何,务应以诗回答。”其妻立刻诵吟:“滔滔江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愁,自愧妾身非织女,吾郎何故学牵牛”。吟毕满脸羞愧而垂头,县令感其才智非凡,且情有可愿,遂宽赦其罪,并赐银二百两,勉其专心求功名,秀才蒙县令嘉惠鼓励,愈加发奋用功,翌年考举人,显耀一时,令人艰羡才有贤妻。

龙生龙子实相宜  凤善训飞凰凤儿

自古英雄豪杰士  全依母教建鸿基

孟轲成圣三迁工  鹏举忠君背刺忠

足见母教功力伟  成龙立世建勋功

望子成龙作大贤  悉心择处重三迁

母教蕴育终成圣  千古流芳贤母篇

  孟母仉氏,战国时代鲁国皱人。孟子幼少时好嬉戏,仿效墓间事,孟母乃迁居市街,孟子嬉戏,即改扮商人叫卖,复迁舍学宫之傍,孟子嬉戏,即学祭祀崇奉之举,或宾主相见之礼仪,孟母甚喜,遂定居,世称孟母三迁。

  孟子十岁时,进学堂学六艺,一日逃学归,孟母正在织布,以刀断布,告诫孟子,废学有如截断此布,孟子恐惧,旦夕勤学,终成亚圣,流芳千古,实母教之功。

治家任重乏良方  惨剧频生增苦伤

克苦耐劳勤治事  复兴家道庆重光

  三国吴、张温、吴郡人,贤能超群,累官太子大傅,因声名太盛,招致孙权罢斥,故忧愤重病,临终时将家务交代弟妇陆郁生主理,讵料厄运一再降临张家,二弟张诋三弟张白亦忧郁致病,相继去世,幸而陆郁生贤淑,在危难艰困中,主持家务,仰事婆婆二嫂,教育三兄弟子女,茹苦含辛,后来张温之子官至议郎,张白之子亦出仕为群功曹,一度中落之张家,终于得见复兴,吴太守表彰其贤,而乡人咸称义姑而不名。

陶母贤明孰与俦  返还绀鲊谕恶尤

家贫截发留宾住  俾子结交名士流

  陶侃母,湛氏,晋朝新淦人,家贫且早年丧夫,守节教子成器,一日,陶侃亲友范陆乘马来访,适逢大雪,留宿陶家,侃母割卧席饲马,并截头发换钱买酒肴款待,范逵闻悉叹曰:若非此母,何能生此子。后侃任寻阳县吏,监理渔业时,托人携回腌鱼奉母,侃母气愤,嘱来人送回,并附书信严加训戒,诚明之贤母也。

绝学周书父授传  肩负千里保珍全

日耕夜课子成士  八十为师启后贤

  东晋时代,韦逞之母宋氏,幼年丧母,由其父扶育,及长大,其父交与周官音义一书,并嘱咐:“我家代代研学此书,你无兄弟,仅传你一人,切勿绝世。”宋氏及嫁韦姓,迁居山东,随夫推鹿车,背负其父所授之书,视如至宝,至山东定居后,宋氏日间采薪耕田,夜间勤于教子,后韦逞学成,受前奏符坚任为太常,时朝廷提倡文物,创立太学,传授经典,唯苦无周官礼法之师,闻宋氏传授后生,周官音义得传于后世,应归功于韦母,实乃经典大家也。

注:周官音义乃集周代之百官品物经纪典诰之书。

相家闺秀彩罗身  勤俭治家尽苦辛

教子有方皆得志  缙绅争赞柳夫人

  唐朝、柳仲郢、元和进士,历官刑部尚书,其母韩氏甚贤,虽贵为丞相孙女,治家勤谨俭约,堪为缙绅家之楷模。韩氏自嫁入柳家,家中老少,未尝见其大孝而露齿,举止端壮,衣着仆素,每返娘家,未敢乘豪华车舆,仅以小轿随带女婢。韩氏善能教子,特取苦参、黄连、熊胆三味,研末制丹丸,供其子夜读服用,且经常陪读至深夜,是以仲郢学业猛进,终成为大儒。

宦海生涯浩气正  教儿廉洁作贤卿

谨遵母训立坚志  到处为官民喜迎

  唐、崔元暐之母卢氏,廉洁出自天性。常戒其子曰:据闻汝在外任官,操守有节,生活清苦,至感欣慰:若谓安享富贵,则堪忧虑。常见亲朋中任官者,以财富奉亲,而其亲不究其来由,竟以衣食夸耀于人,倘系厚禄节俭者则可,不然,与盗何异乎!汝今为吏,宜处事公正,严守廉节,为国效劳。元暐谨遵母教,一生莫不安份,清廉自持,故到处受民恭敬。

前儿敌视不怀尤  爱比亲生更厚优

使悉慈恩终尽孝  可称贤母再难求

  后汉,李穆姜南郑人,安众令程文钜之妻,生有二子,前妻遗下四子,对其敌视,经常谤毁继母,但李氏并不以为意,反而对待前子比其亲生子更厚,邻人经问之,答称:吾子有母而四子无母,当应愍爱之。后四子居长者名兴,患病甚笃,李氏亲调药膳,照顾备至,忧劳憔悴,及兴病愈,有感继母仁慈,彻悟前非,偕其三弟同往县府,陈述母德,并坦承对其继母不孝,请县令治罪,县令移交郡守,表彰李氏为贤母,且许四子改过自新,后四子皆成为孝子。

教儿矢志宜为公  殉国精忠全始终

千古母教青史在  岳家誉望万年隆

  岳飞,南宋汤阴人,自少即负气节,好学不倦,且喜练武艺。其母姚氏,视岳飞好与他人争斗,乃以痛责,且训示应立志求学,为国效劳,并在飞背上针刺“尽忠报国”四大字,嘱时刻铭记。从此未敢好斗,勤读练武,成为文武全才之青年。时值金人侵略,飞不忍座视,未冠即从军,与金人战,所向皆捷,为国雪耻,成为民族英雄,名流千古,此乃出于岳母之贤教也。

以仁教子品清高  用荻画沙代笔毫

母课子修孜兀勉  终成绝代大文豪

  宋朝,欧阳修母郑氏,生修方四岁,甚夫即去世,家素贫无资,未有笔墨纸砚,以荻草在沙上画字,教儿学问,并常对其儿曰:“汝父生前,常夜览囚册,对死囚之狱,期以平冤雪枉,用资减刑,以全其生,而求其生而不得,死者与我,皆无恨,如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此折狱至仁之用心,欧母举以示其子,以仁言启后,诚贤母也。修因母教殷勤,后中进士,为翰林学士,官至太子少师,以文章冠天下,成为唐宋八大文学家。

严手慈心育女儿  起居容止守箴规

姻家屡访训教女  恪守家风勿自私

  宋朝张待制夫人鲁民,乃申国夫人之姐,姐妹情深,将其女配妹之子吕荣公。鲁氏在其女儿未出嫁前,爱之如掌中珠,然对日常起居,管教必有制度,如一日三餐,许其多食米饭蔬菜,鱼肉则不准加进,用以养成俭仆习性。女儿出嫁后,鲁氏往妹家探视其女,偶然见及舍后另有锅釜,大感不满,责怪其妹曰:岂可纵任儿辈私作饮食,致败坏家法。其女悔过,从此未敢为之,鲁氏诚良母也。

殉身报国嘱遗儿  勿事两朝举义旗

母训流长为士镜  抗清声调暗中吹

  明末清初之大儒顾炎武之母王氏,诚一贤妇。顾父同应之族弟同吉聘王氏为妻,惟未婚即去世,王氏归顾家守节,以炎武为嗣子。王氏出身名门,知书明礼,善事亲,严事亲,严教子,且治有方,崇祯年间,受朝廷表旌。时值明末清初,江南大乱,母子避乱于常熟地方,王氏对炎武称:“娘虽一介女流,亦受明朝之恩,若有大故,当以身殉国”。炎武知母心志,毅然参预抗清义军,后王夫人闻悉义军惨败,遗嘱诫炎武勿事两朝,绝食尽节而死。明亡后,炎武遵母志,誓不事异族,且倡“知耻”警惕世人,对民族大义影响甚大,此皆赖顾母贤教之功也。

逢乱为公不顾私  劝儿重义策防危

请兵来援贼惊退  贤德荫民功永垂

  清朝李光地,康熙进士,累官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其母吴氏,贤能重义,光地在朝任侍读时,归乡省亲,适逢耿精忠造反,扰民不安,光地无策可施,侍母独守孤村,母见情势危急催光地理应重义,速往设法退贼,不必为其担忧,光地遂潜往州郡,派驻军前来救护,全村始免遭难,此乃光地母忠贤之功也。

     

  因受了欧风美雨的感染,当今社会风尚败坏,“母鸡养雏图”当能发人深省,使吾人领悟母爱之伟大。

玆将“母鸡养雏图”四则简介于下:

图一:掩护

    严寒的冬天,母鸡自忍饥寒,掩护幼雏,使爱雏得到温暖。

 

图二:觅食

    母鸡终日忙碌,奔东走西,到处鼓翅搔土,觅寻昆虫,一旦发现美食,自己不甘吞食,必招呼幼雏享用。

图三:御敌

    鸢忽佺袭,群雏惊怖四散,母鸡为保护幼雏安全,奋不顾身,拼命抗敌。

图四:求饶

    猎人因猎无所获,见群雏遂捕捉,母鸡爱雏心切,流波哀诉,猎人悯而放之。

 

九、续选二十四贤妻良母故事

历代贤姝不乏人  不昭扬世恐沉湮

谨再挑选典型女  供作闺人仿效身

每人事迹振当时  懿德坤功载口碑

宜仰为师勤效法  相夫教子建良基

相夫秉正荫君郎  教子有方出秀良

全靠坤功得力大  垂名后世永流芳

钦慕高风托妾身  随夫乐道愿安贫

继承遗志施教化  本着义仁启后人

  春秋末年,齐国一高士,号黔娄子,高风亮节,不慕显贵,鲁恭公闻其贤,欲聘为相,齐威王知其能,亦洽聘为卿,皆拒之不就,宁自安贫乐道,以苦节力行感化世人。其夫人知书明礼,品雅德高,仰慕黔娄之品德,嫁与为妻,虽为名门千金,因受夫感化,尽弃铅华,改穿布衣,下田耕作,维持生计,国君以及显官视其贫穷,纷纷馈赠,黔娄夫妇一概婉拒,始终自力更生,过其清苦生活。黔娄逝世后,夫人承夫遗志,致力教化工作,广募学生,教化“勤俭治家,仁慈好善”,善导世道人心,诚为史上一杰出之贤妻。

执政廿年重法章    爱民勤政国隆昌

延儒研学弘文化    天下复平民乐康

  汉朝邓后,名绥,自幼博读经史,兼通政体。十六岁膺选入宫,因聪慧过人,温良谦让,和帝立其为后。迨和帝崩,殇帝出生不过百日,即承帝位,而邓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贤明非常,时逢旱灾水患十年,内忧外患交加,民不聊生,幸因邓后勤政爱民,兴利革弊,倡导节约,崇尚礼节,克服国难,终于迈向复兴大道。邓后并重视文教,博选大儒,致力文化活动,于是东汉文风蔚起,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执政先后二十年深受朝野一致拥戴,历来帝后深得民心,未有其右。

王家二妇有贤行  妯娌睦和相爱敬

贵贱不分互重尊  淑贤堪作妇人镜

  晋朝,司徒王浑之妻钟氏,浑弟王湛之妻,普有德行,后世为贤妇。钟氏名淡之,大傅之孙女,聪慧弘雅,明礼达理,为妇女之楷模,郝氏亦有令姿淑德,教子有方,生子名东海,后为晋朝名臣。钟郝二妇至为和睦,钟氏不以名门出身,显贵自居,而傲慢凌辱其弟妇,郝氏不以家门低贱自卑,而趋炎其嫂,雅相敬重亲爱,所以时人赞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良有以也。妯娌乃异姓而处,入夫家骨之门,易失和起争,然如钟郝二妇之雅相敬重,可为妯娌之师表也。

                  

助阵为夫执桴鼓  指挥将士猛如虎

敌慌溃走发哀鸣  建立伟功传万古

  梁红玉,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妻,虽系一女流,但胆识谋略,异于常人,见世忠为人慷慨仗义,遂许嫁之。世忠年少时,即英勇无比,因家贫,年十八即应募为小兵,屡建奇功,擢升为宣抚统领官。高宗建英四年,金国兀述率大军来犯,敌船沿长江驶逼世忠兵营,梁红玉不让须眉,立于船头亲击战鼓,指挥抗战,士气为之大振,金兵慌乱,战船倾覆,溃不成军。韩世忠,能屡建殊勋,成为宋名将,其夫人梁红玉佐战之功不少,后被封为安国夫人。

重节尽忠可作模  佐夫抗敌竟忘躯

被拘宁死岂甘辱  不负帝廷不负夫

  宋朝时,谢枋德之妻李氏,饶州临安人,能通女训,善事翁姑。其夫谢枋德上临安考中进士。时元军入侵,时局紊乱,宋军无法抵抗,谢枋德组织民军协助防守,李氏亦发动妇女担任后勤工作,因寡不敌众,不久即被敌军击败,夫妇从此离散。李氏携二子避入贵溪山中,敌军闻悉,包围该山区市镇,李氏恐祸延无辜民众,乃从容直投敌军。元军欲以李氏为饵,引诱其夫投降,又有将军垂涎其美貌,欲收其为妾,李氏毅然自缢,以全其节,其贞烈义行,实令人叹服。

孝敬翁姑尽礼仪  育教夫妹倍生儿

诸甥爱抚如亲出  恰似春晖照草枝

  宋朝,陈安节之妻王氏,汉州县人。嫁年余其即去世,遗下一子甫月,家境虽清寒,王氏亦忍苦守节,孝养翁姑,教育其子,茹苦含辛,勤劳操作是以渐见富饶,乡人莫不敬佩,咸称呼王氏为堂前。翁姑殁后,其夫妹尚在幼年,堂前悉心照顾,抚养教育,视如己出,及长大,备丰厚妆奁嫁之,然夫妹犹不知足,要求分财,堂前尽所有与之,讵料夫妹所得之财,竟为其夫淫荡费尽,致陷入困境,堂前复为其建置田宅,并代抚育诸甥。如此海涵之贤妇,诚稀有也。

寡育子孙兄不援  辛酸苦辣不堪言

上苍怜赐妇纯孝  孙奋成名耀弟门

  宛平城县人高位之妻段氏,年仅十七即丧夫,因无宗亲,携二幼子寄居兄家,其兄以无力养育二甥为由,屡次劝其再嫁,然段氏坚心守节,变卖嫁妆,租小屋,居于郊外,为市人缝纫度日,历尽艰辛,抚育二子,然长子不幸中年早逝,次子为小吏,因罪被逐边疆,段氏不向命运屈服,坚忍悲痛,续抚育诸孙,其孙名裔,因段氏教孙有方,进士及弟,荣耀门楣,段氏晚年享福,长寿至九十岁仙逝。

至情骨血谁甘弃  竟以亲生为弟嗣

尚义重情足堪嘉  天昌其后成名器

  昌化地方,有章氏两兄弟,皆未有子嗣。兄为传宗接代,向族亲抱一男儿养育,名曰栩,讵料未几其妻竟喜获麟儿,命名诩。其弟亦求嗣心切,乃求其兄曰:“兄既有己出之子,何必养他人之子,不如将抱养之子让我”。兄与妻商量,妻坚称:“无子而抱养,有子则弃之,为人岂可如此。”而婉拒之。但弟百般恳求,嫂感其诚,将亲生子诩与弟。后来栩得子名樵标,诩举子名铸鉴,均赋性聪明,勤读书诗,功名成就,出仕为官,王家遂为名族,此乃兄爱弟恭,章妻和气重义有以致之,岂非贤乎。

前子为非把罪移  愿甘归咎系生儿

儿欣顶罪成其志  子义母仁帝表之

  元朝时代,秦闰夫之继室柴氏,生有一子,而前妻亦遗下一子。二子幼小时闰夫即去世,柴氏守节,扶养二子,视前子如己出百般爱护,无微不至。及二子长大,地方贼作乱,被官拘捕之贼,指柴氏之长子亦结伙,致被拘判极刑。柴氏心焦,率次子向官泣诉,谓作恶者乃此次子,而非长子。其次子亦自认犯罪,求官勿加罪于其兄。一再审问,亦不易其言,官疑次子并非柴氏所生,乃出此策,后经严加审讯,始知实情,官感叹曰:“柴妇执义不偏爱己子,而次子求死以成全母志,实乃天理人情之至也!”遂释二子,并嘉其义,旌表其门。

劝君尊尧舜为师  怀德励精图国治

内助功成明业建  厥功绝代竹帛垂

  明朝马后,马公之女,乃鼎助明太祖创立大明帝国之贤后。自幼仁慈有知鉴,好读书史,精通历代兴衰史迹,且精明能干富有贤德。太祖争天下之初,劝其“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应以仁爱为号召,且亲自缉衣鞋供士军,是以群雄涌集。及得天下,劝太祖勿忘群臣,百姓创国之艰辛,应效法尧舜,仁德爱民,是以臣民钦服。马后重视教育,聘名儒教诸子,太子朱标能孝顺父母,礼敬大臣,颇得上下之爱。又深明“家齐而后国治”之理,令女吏编著“宋代家法”,集历代名后妃之事迹,教育宫中诸女,故国基坚固天下太平。明太祖创立大明,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之久,诚属马后之贤助也。

幼承闺训德从正  教子相夫竭至诚

奉事翁姑如父母  事称贤妇古今名

  明朝徐显达之妻汪氏,潜山人,生性淑德,不苟訾笑,自幼拜受父教,喜读孝经,颇具妇德。时徐公尧莘闻其贤淑,择为长子显达之妻。及为妇,奉侍翁姑无微不至,朝夕定省,服侍起居饮食,克尽妇媳之职,缝纫烹馈,从不任婢女,皆亲自操劳,其夫显达,常读书至天明,汪氏未敢先行就寝,随侍身侧,奉茶易烛,助夫研读诗书,后并善能教子,不因爱而怠教,督学甚严,每至深夜,是以三子皆得学成博学之士。汪氏尤对宗亲敦睦有礼,待奴婢仁慈有恩,内外咸称其贤,诚为难得之贤妇也。

性贞庄重不歆荣  居富临贫志不更

妇道勤修成阃范  佐君立德作名卿

  明朝鹅笼夫人,系昆陵某氏之女,文雅庄重,颇有妇德。其父为其择周延儒为婿,但延儒家贫,经数年未能纳采,因而其妹先行出嫁,配一富豪,鹅笼毫不羡慕,更加勤妇道。延儒二十岁时,乡试及格,得意异常,急欲成亲,鹅笼主张仍须求进,延儒自愧,续加奋发,遂中状元。朝廷闻知状元家贫,派官为其行聘,恩赐归乡亲迎完婚,途经之处,郡守县令迎送道旁,极其显要。不久延儒荣任宰相,夫人常以礼教名言规劝,是以其夫为相十年,未有过失,可知夫人之贤淑也。

周始母仪三典型  坤功懿德载丹青

子孙代代仰遗训  宝祚绵绵八百龄

  周朝文王之母太任,端庄淑丽,并有贤德,文王之父王季娶以为妻,太任扶助其夫,施仁布教,不遗余力。太任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以胎教感化子女。文王出生,太任善教,教一而识百,后文王奠基西北。禹后之女太姒,文王娶以为妻,太姒仁明有德,旦夕勤劳,文王治外,太姒治内,布施德政,臣民悦服。文王祖母太姜,亦淑贤德惠,夫太公虽明圣,政事必与相商。周室天下,传世三十七代,历八百七十三年之久,端赖太任、太姒、太姜三后教化之功也。

教子为臣守五常  丹心事汉作忠良

弃身立义成其子  仁及子孙五世昌

  汉高祖时,丞相安国侯王陵之母,虽系女流,却深大义,不惧恶势,牺牲生命,促陵辅佐高祖平定天下。

  当高祖于沛地方起义时,陵聚众数千,追随汉王。时项羽与汉争夺天下,欲招陵归顺,竟捕陵母,陵遣使者往涉,项羽奉陵母上座,尽礼款待,以诱陵来归,陵母不从劝诱,暗嘱使者转告陵儿,须善事汉王,毋为老母心怀二志,言毕伏剑而死,以固陵之坚心,项羽怒而烹之,陵志弥坚,终辅高祖平定天下,位至丞相,封侯传爵五世。

  陵母弃身立义以成其子,其仁及五世矣。

近朱者亦古言明  逆子傍观学孝行

景伯尊亲躬作则  果能感化母贤名

  后魏房景伯之母崔氏,性严明高尚,博学多闻,善教三子,皆成为名士。长子景伯为清河太守,每逢疑难,即求教于母,时有一妇人,控告其子不孝,景伯欲加判罪,其母教以:“对不受孔教之子,以其责罪,不如感化,可邀该母子前来共住,三餐共食,儿日常侍奉母之举动,不孝如目睹,定必悔悟”。景伯遵母意,邀该母子前来小住,未及十日,逆子即有悔意,求准返家,崔氏恐其内心尚未彻悟,再延之,经二十日始放回,逆儿返后果然善待父母,百般孝顺。崔氏非但教子成名,且能感化他人,诚一杰出之贤母。

守节抚孤教尽忠  舍生取义孝之终

母教感动益加奋  平定国难建大功

  晋朝虞潭之母孙氏,吴群富春人,早年丧夫,守节教子,虞潭幼年时,性较懦弱,孙氏教以忠义,训以胆决,终成大器,永嘉末,杜弢作乱,虞潭为南康太守,朝廷命其讨伐,孙氏勉潭抱定必死之决心,倾尽资产,馈赠战士,士气大振,遂告捷。后苏峻造反,又奉命率师讨伐,孙氏训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切勿挂虑老母,应勇往直前,为国尽力。”并令孙儿及家僮同行助战,虞潭受老母之严训,益加奋勇作战,遂平定国难,建立宏功,升任为武昌侯。孙氏享年九十五,帝嘉其贤,遣使吊祭,谥曰定夫人。

成人不学误前程  母励谧儿期有成

博读经书名盖世  贤明母教古今声

  晋朝皇甫谧年之叔母任氏,养谧为子。皇甫谧年届二十,尚不知上进,好游放荡,不修学业,然有一片孝心,常进瓜果奉母,其母悲叹万分流泪告诫:“吾儿虽百般殷勤奉养老母,并非有孝,今已二十,尚整日好闲游荡,不知立志求学,今母至为伤心!”谧深受感动,当即表示:“不肖儿自当改过,即日起奋发研学,以慰吾母”。之后,白日勤奋耕耘,维持生计,晚间博读经书至深夜,不懈不怠,终成名儒,端赖其母励教所赐也。

养育师仁为乞妇  营谋设计窃逃走

路遥履险遂还京  尽义功高永不朽

  唐朝,有一姓独孤名师仁者,其乳母王兰英,为人仁慈重义,令人敬仰。师仁之父被王世充所杀,师仁亦被禁锢,失去自由,兰英焦虑万分,多方奔走,托人向王世充说项,准将师仁交其抚养,时逢天下大乱,又闹饥荒,日夜不安,三餐难继,兰英作乞妇,求食以养师仁,历尽辛酸苦楚。后装疯,暗中引率师仁逃走,战战兢兢,经险路,渡难关,终于回到京都。高祖帝闻知其胆识及高义,嘉其义行,封为永寿乡君。

母教侍帝进忠言  不怕捐身报国恩

谏诤直陈主秉正  朝称殿虎百官尊

  宋,刘安世在朝为官,处事公正,铁面无私,闻知府调任为谏官,拜命之前,将其忧虑告其母,谓皇上日理万机,难免疏忽而有差错,儿如任谏议之职,应正言谏诤,万一触忤圣意,或将受谴责,招致灾祸,皇上以孝治天下,若陈情家有老母,谅可免任谏官。刘母责其观念有误,训以:“谏官乃辅佐天下之诤臣,你父当年欲求之而不得,今你有幸得此职,当应欣然承命,尽忠职守,即使遭谴责被流放,不论远近,母亦乐意跟往。”安世果任谏官,正色立朝,秉公处事,如有违法背理情事,则直言谏诤,朝中百官称安世为殿上虎,莫不敬畏万分。

为吏忠勤元父志  却嬉射艺荒州治

教加杖击反精勤  陈母贤明书应记

  宋朝谏议大夫陈省华之妻冯氏,有贤德,善教子真宗时,三子皆进士及第,累迁至显官。其季子尧咨,嗜好射艺,自号小由基,任荆南太守时,返乡省亲,拜蔼老母冯氏,其母询其任太守有何德政,答以:“若论政事,虽无特殊作为,但儿箭法精甚,每次表演,围观者甚众,莫不钦服喝采。”母闻之不悦,举仗击打,训以:“汝不施仁政,以善化民,徒效士卒行为而自满,何不遵父遗训,尽忠职守?”尧咨知错,跪地谢罪,归仁后,勤于政务,施行德政,政绩斐然,遂为名官。世赞陈母冯氏贤德,教子有方,誉为一贤母。

家贫育子不须忧  截发易书供子修

母善琢磨成大器  厥功非凡莫能俦

  元朝陈佑,又名天佑,字庆甫,宁晋人,其母张氏贤慧有淑德,被尊为贤妇。陈家贫困,张氏刻苦耐劳,含辛茹苦,悉心养育天佑,因无钱购书,张氏常剪发换书,供儿研读,朝夕鼓励天佑力求上进。天佑感母之深情,为不负母之殷望,日以继夜,勤奋用功,未敢怠惰,终能博通经史,成为大儒,后出仕,为官清廉,累升至浙江东道宣慰使。昔陶母截发延宾,使儿得以结交名士,世称其贤,佑母截发换书,勉儿勤读,其贤足与陶母媲美。

宽恕奴婢胜己儿  严格训子守箴规

贤明母教范千古  培育二儒百世师

  明朝程母侯氏,程大中公晌之妻,二程夫子程颖、程颐兄弟之母。程母事姑至孝,事夫有礼,治家有法,教子有方,甚受敬重。程母为人仁恕宽厚,视奴婢如儿女,视己子女则严,三餐必命坐于身侧,不许择好而食,着衣亦不许择美而穿,偶与人争忿时,即使理直亦予谴责,若有过失,小则诘责,大则报知其父,求严厉训戒。尝称:子之不肖,皆因母掩蔽其过,致父不知未能使之改过向善之故也。二儿稍长大,皆能遵守师教,勤读诗书,修身进德,是以智德并进,成为大儒,且宋代之诸多名儒,多出其门,程母之贤,永留青史,令人敬仰。

家贫守节志冰霜  教子读书勤有方

学业有成登进士  母功不朽世传芳

  清朝胡弥禅妻潘氏,相城人,守节教子,治家勤俭。其夫胡弥禅早死,遗有三子,家贫如洗,潘氏勤劳,以麦粥养儿,而自食瓜蔓度日。长子宗绪十岁时,遣入村塾就读,送儿越一山岭往村塾,黄昏又至山麓接儿返家,夜间督儿读至深夜。一日闻儿诵程朱语时,勉其为人处世当如此,闻诵司马相如美人赋时,则大怒诫勿更读。日常训诸子出入必禀,入则孝出则悌,善尽人子之职。宗绪受母严教,勤攻诗文经史,学业有成,雍正八年,中进士出仕,官至国子监司业。潘氏守节教子成器,诚一贤母也。

博学经书美誉名  守孀教子作贤卿

当年大着今犹在  御笔赐旌千古荣

  清朝,毕沅(镇洋人,字秋帆)之母姓张名藻,字子湘,精通经文,博学多才,诗词之美,誉满远近。张氏早年丧夫,守节教子,治家严肃,秋帆幼承母训,勤谨读书,考中状元,官至湖广总督,又精通经文,着有续资治通鉴等钜作,功业文章,贡献甚大,成为清一代名臣,皆由贤母训教使然也。张氏好学,至晚年仍手不释卷,并专于著述,有名诗吟集流传于世。昔陶侃、欧阳修之母,教子成名,而毕母非但教子显贵,且有著述,实一杰出之贤母。去世后,秋帆建楼奉祀,乾隆帝赐御书:“经训克家”,嘉其义方。

敬告天下父母

望子成名龙凤儿  应如孟母义方施

眼前溺爱失教管  多陷岐途实可悲

  昔有一江洋大盗,被判极刑,临行刑时,求吮母乳,狠心猛咬乳头,怨其母曰:“儿幼小时,如拾得钱物,即赞儿聪明,偷窃他人之物,即褒儿机智,抢劫回家,即称儿为英雄,一向勉儿行凶作恶,儿有今日下场,全因母未尽善教有以致之,故咬断乳头以泄心中之恨也。”

  此则故事,值得为人父母者警惕。子女有过,不加管束训诫,反而为其掩饰恶行,绝非爱护子女之行为,爱与教宜并重,不偏于溺爱,始不致耽误子女前途。寄望天下父母,效法孟母,不仅供子女温暖,且应教其修身进德,训其迁善向上,以尽为人父母之责。


回善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