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玉女碧霞君传

龙凤宫主席碧霞君宫主娘娘宝诰

    志心皈命礼混沌初开。盘古元始玄精来。化育滋物群灵须洞台。上古衍繁筑玉阶。踏罡火,蹑紫虚。吾受元始玄精鸾鸟受胎。应劫四万六个灾。受诰十六玄苍高。讳姓张。化积外功十万。允为义孙。实乃东岳大帝之女。功圆德满。今居忉利宫下。为应劫灾。乃于纣夏应其天运与狐坦已等。弄朝败纪。幸西王母(乃吾祖婆)点化四时之劫。育成万年玄精体。序白阳劫灰。拯化众子。受玉旨承父命吾于神州热河省。显化全黎。受益九万功。受封。宫主娘娘。亦称。碧霞元君。降魔护边原始玄精元君也。世上尊我大姑娘。

口诀咒语吾亦先  传下诸子化罪愆

唵启嘟咻临叨  降魔护道碧霞

一气自消二仪自分  急如元始律令敕

注:十七玄穹高姓张者:即上天第十七代玄穹高上帝  张仪玉皇也。此  张仪非春秋时代之张仪,而今上天第十八代玄灵高上帝,乃  关圣玉皇也。于清同治三年西历一八六四上元甲子接玉帝位,距今止已经一百卅多年矣。盖自有天地,苍穹帝位已换十八代也。以十八个字在玄下值令:即玄、元、明、微、寰、中、理、天、运、化、阴、阳、正、气、震、苍、穹。以上十七字系上古、中古、青、红阳期帝号。今起下古白阳期以灵字首运也。

 

释迦牟尼佛序

    善恶于人间显现,黑白在尘氛飞混,世等生类每惑淆混,难以自辨自清。是故,天上诸佛菩萨,及各界圣神仙等,无不予以劝化指正。佛则布法舟以载临渊。诸佛子,登舟而靠彼岸,慈悲溢于眉毫,而发扬万丈芒圈。欣高雄草衙龙凤宫碧霞元君主神镇此,由破落草房,廷至己已年,由僻壤臻都市,非谓元君感载沐民则无此香火。吾尝言,佛道本根,孰为此分,则为愚不可及之争也。今元君生平历历于纸,所言针对封建时代之封禅。今则再临于蓬岛南岸,为诸善信临危以拯危,履险而化险,期许之高为人天等久盼,譬渴旱如获甘霖般,吾以西方之尊,当引东方之贵,共为佛道再加深弘法之。

 

太上道德天尊序

    序之编,当有宏伟事迹或占一方,立足之尊,方有序言之幕。道存天地久矣,沦湮亦久矣。元君,古之仙女也,诸搜神录中,少见其载,而民间奉祀为庙,更见其稀。唯元君封神榜未见其列,为修持千劫以返最后时期。故知者,除阅览泰山志外,难窥豹斑。今有高雄市草衙地区为明:尊奉主神系出何圣以图拜祀外,明尊神之来龙去脉,不为盲从盲附致因而永泯,殊堪嘉誉。元君之出,所行功德,除大陆神州外,并屡现历代帝王封禅中。极少以本名碧霞而现救世所得之号,如泰山老奶奶或大姑娘而不名,实际临世综掌生发东震之母坤地气,非元君莫属。今有幸元君传册已成编,申以曷贺,并以元君天赋之职,佛为道共争天降浩劫分忧,则民幸甚!天亦幸甚!道佛更幸甚耳!

 

至圣先师孔序

    儒术创世,凡几近二千余年,终始不衰不退。而一贯宗旨,亦为众子为道德唯薪而继传。元君久闻名矣!山东邹鲁,泗汶之水交接,亦是泰山之处,唯吾独尊,堪喻天下之山,非泰山难当此牛耳。天生圣贤,必有异兆;天降女真,祥瑞更频示于世间。忝为儒宗,不讳言力排怪力乱神,唯有见证,方获真如。元君能有诸大功德,由泰山之极顶,可见一班。世俗应学不学为愚,应习不习为痴,奉祀神圣不明来历则为迷信,就如道德、伦理、忠恕、中庸不彻,与愚痴迷信何异。今元君传,内容或许有所偏失,唯善书颁行付锌际,春秋大椽亦为元君传中为佳批,亦为临劫诸恶横行中,注入一股清香,而俎豆永恒矣!

 

玉诏开读

吾乃太白金星    钦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金阙,掌天地人诸典,燮理阴阳。今据值日功曹摺奏,有台湾省高雄市前镇区草衙龙凤宫具疏。

朕心悦之,除督西天各佛及南北东天诸仙真监坛,由灵隐寺济佛执笔,其文宜生动活泼,平叙记述东岳碧霞君之生平轶事,闱发母仪天下之懿范,以其慈悲为时下妇女良箴,并为今之妇德阃范为楷模。

朕欣碧霞君于东岳落实外,并在热河北奉安门建祠。今幸流传将绝之香烟,于高雄龙凤宫,有善信请着传述。实下因膜拜仙真不明来历,致罹不明困扰,故

朕乐观其书早日竣毕,并付锌流刊市井,点痴顽为朗智,其功人神共光。书成日,亦为人等非人等消灾解危,切勿懈怠也。

  天运己已年五月廿六日午时

  着造:碧霞元君传记,神职委派如下: 

  主笔:灵隐济公禅师。

  内抄:本宫李府千岁、外护关圣帝君。

  内侍:元君双侍。

  内总监:观音大士。

  外总监:天上圣母大妈与三妈。

  巡护:赵元帅公明。

  接待:寿星南极仙翁。

  聘驰神:三太子李元帅。

  向伺:虎将军与五营将军。

  外伺:周将车关平太子。

  总主席:碧霞元君。

  命派主任委员:张炎

  命派副主任委员:郭新福、李辉雄、骆哲造。

  命派总干事:朱鸿山。

  命派副总干事:张浆怀、吴安周。

  鸾务监督:陈文星。

  鸾务主笔:刘幸男。

  鸾务副笔:李荣钟。

  唱鸾:李荣钟。

  记录生:李炎合、林明华。

  校正:陈文星。

  司钟鼓生:黄丽、朱鸿山、张浆怀、邓闻清、卓明辉。

  司香生:黄樱宝、吴沈素。

  司茶果生:骆淑珠、曾秀英、张金得。

  陪侍生:李炳煌、陈秀雄、朱鸿杰,侯祯祥、林大裕、林文献、张清长、陈贤办、施冬河、张枝材、孙火旺、吴坤福、陈荣泰、郑福州、郑福油、姜汉文、邱永隆、庄明德、欧清课、苏德政、沈志宏、张嘉福、何志坚、王庆蓉、李东龙、余振来。

 

碧霞君宫主娘娘降笔

天运戊辰年七月廿三日

    恭迎灵隐寺济公禅师及柳营明圣宫诸神与人等。

乩笔庚辛金气新

扶鸾离丙火炽神

初试锋尖可流利

重历道途称甘津

 

灵隐寺济佛降笔

天运己已年五月廿日

    向龙风宫诸神圣致敬。

西全曦光降南临    南海涌波出迷津

湖光千色大悲照    东木单缘护百灵

济世有原述钞历    扶危无分大小亲

巅岑直达东岳殿    壑谷寻根述早因

降笔香篆如泻水    笔出珠玑愈丹银

    吾柳营明圣宫五圣恩主驾前用护法也。缘随龙凤宫宫主娘娘法意,并敕乩士刘生趋前拜领法旨,于己已年五月廿六日起,著述碧霞元君生平显化事迹,并由新营修缘行宫主席恩佛,灵隐寺道济禅师主笔,每期千字,余则济劝普化众生,拔渡民瘼。兹逢佳辰-宫主圣寿期颐未久,绩阀盛奉,宫主底下炉前主事,胞吉疏大,桌告上苍,以存天禄,回向万类,赓收鸿福,报俎豆馨香,沐神恩覆披。本护法纾旨音予先,谨承娘娘慈悲,宏大法深,稽首合十。道济禅师开笔与诸生结缘并与龙凤宫谙神佛连炉。

香烟达净土

民生皆登岸

虔意由心田

物类咸进祥

 

前言

    吾济佛也。今日践言到龙凤宫接旨开着,其责仔肩重矣。盖元君系上古真仙,历劫万遭,今证无极天果位,然慈悲为怀媲美大士,兼职人天地冥司,其历迹,因世人不识芦山真面目,虽解厄于民,皆不留毫迹。唯今披露,实罄竹难书,憾老纳笔拙,惟以后平述,期收造化之功,则幸甚乎。盼人神等暇余,虔完书,亦幸甚。正式着造于蒲月廿九日申未起,备物以茶果供养上苍足矣。

    笔前琐琐几语,为岱宗先鞭革。

    天运己已年五月廿九日

    华夏民族,历经多少内忧外患:历史版图,经过若干烽火劫难,群雄割据。边寇扰侵,致天下合久必分,分而后合,难久一统大业。

    所幸君臣子民,崇信道、佛、儒等,唯天为赖;仰仗纯朴宗教信仰,始能持续不绝。故在动乱诸史,或鼎定天下,即封禅告祭。为求社稷平安和乐,国阜民丰,其告祭封禅,首要之地,当推东岳泰山,亦称岱宗泰岳等等。要了解元君身世,则对泰山形成及诸顶山峰位置须有初步明白。泰山岱宗为五岳之首,岱之谓称大,称始,称交替。而宗之谓,则为长,谓主,谓所依。泰山在山东省济南泰安县向,面积有四百六十二平方公里,海拔至最高处-玉皇顶,有一千五百四十五公尺,合四十里高,因海拔地底仅二十五公尺,故高山平原甚大,且因为人文萃会之地。故文化、经济、工艺发达,艺术辉煌,又因风景优绝、碧翠披峦、气势磅礴、东摄瀚海、西镇长河,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为远古君制诸候烟台要地。泰山土岩形成距今有四十亿年之久,近科学同位数事实测试尚不止此。泰山于太古时期,经泰山运动,由鲁西西南与东北地层,挤兑而成。褶皱成山丘后,更于亿年前,燕山陆动,逐渐今高也。历代名人帝王留迹不少,秦皇及二世,孔子,尚有李白、杜甫、孙膑、孙武、汉高祖、唐太宗、玄宗、武则天及元明清诸代皇帝皆扩建整修,因历战乱致残垣败砾。直至日本国济南惨案,复在抗战期间、为军阀、为共产党,为国民党一小撮败类,盗卖千年国宝,更切齿甚。

 

    有天贶殿及昭真池亦是。碧霞元君祠其砖瓦及铜物,更用为营房住所等,损失不赀。

有诗曰:

    沧海桑田几劫更

    烽台燮战沵红尘

    亿载万生滋始出

    礼威教化蔓东生 

 

第一回  天降君治山岳  云涌瑞彩称碧霞

    话说混沌初开,濛濛氤氲。元始天皇以无极真气与太元玉女凭仰吸乾坤二仪于劫初,太古前,得化育五方真子为东木公与西王母,及南赤离子并北玄精子及黄老等,其时地球尚岩浆滚滚,山川树木未凝固,更无生物与人类。然而经过前四劫,于五方五老禀元始天尊,告曰:洪荒宇宙,近由受天外诸黑魔扰侵,难得安宁,祈元尊设法,元尊答曰:天本无形,日月星宿亦甚混什,能伏此劫,唯东王公、西金母能得计,故指令东西为二仪,中北南佐之,择无始甲元为生物所出,抗衡黑洞之扰可也。五方五老始定地球为依据地,后经四劫,阴阳厘定,五方固位,在一片洪濛之地,东木公与西全母以地火水浆,并以无虚真气,捏鼎炼丹,其余三老在旁佐辅。经四劫泛,亦距今三十五亿年,掀盖得婴姹各一,生泼可爱,余渣则诸生类及山川树木等。因五老炼丹时、有黑洞诸邪扰混,气渗邪粒,致化飞天人地,无隙不入之物-蟑螂,此婴姹甫生,已晓阴阳呼吸之道,并精五行循环之理,牝牡交合,为太古天皇地母,亦掌天曹主宰,为苍穹玉帝后,陆续繁滋孳衍,并所结晶,有择良劣,分掌地球之各部职,此后经一段长久变迁,清者上升为天职,气浊为地生之类,划分清楚。话不停表太古。今述中古时,在昆仑金顶紫宸宫召开每元之会,  玉皇大天尊于金顶驾临主持,会堂有诸

仙真佛尊列席,周遭瑞气满宇,研商人类饱受洪荒水患及猛兽吞噬,有渐趋灭绝之虑,应掌

生死箓籍,以平物竞天争之戳。在座神佛道等,发言踊跃不绝。时天帝之孙东岳大帝,及其

神勾芒,趟班奏曰:五岳已各成形,虽非地球之佼佼者,于天下诸山,东岳仅居十六,然掌

东皇青帝欲治理万物,升降生死,至今犹未有子嗣交替,膝下空虚,玉皇天尊宜设法以敷时

需。有瑶池金母越众曰:此事吾包辩,话刚毕,满空瑞气束为霞碧,澄七彩,异香充塞,昆

项一团火珠,宝气曳空,往岱顶而逝,有诗为证:

    开天辟地称地球

    生化哺真为九畴

    仙真治世策安在

    碧霞衔命为渡舟

 

第二回  岱顶昭真瑞草茁  丈人洞窟祥霞绕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东岳宫阙议事厅内,听取各司主职述毕,入寝探视东皇妃-姬氏,夫人见大帝,欲饮妆行礼,大帝急摆手说道:临盆何时,姬氏蹩眉抚腹说道:“怀胎十月,应在近日,唯近时尝嗜,松果及桑椹,虽然仙圃异果甚多,然见之不思,令妾身难明。”正掀髯而立之大帝说:“如此,朕陪汝至丈人峰处,内洞由山图公子治理,有千年桑及万载松,可摘若些备存,然山路崎岖,蜿径难行,待  朕派人开路。”话毕,随即招手命内侍谕旨,定期拓径,可容辇舆行进,按下不表。在文人峰上,终年烟漫峦顶,然而树拔入宵、翠绿苍笼、蓊郁绿封、横偶什杂、虎啸獾吼,及灵猴跃踪,隙枝在半壁,有一垂瀑白练,是一处世外仙源之地。山图公子正喂食仙鹿及守洞白猴。

    山图公子正喂饲仙鹿灵猴际,忽闻守山将军传禀,说道:有东方之神,大皞及东岳大帝偕夫人及勾芒巡视至此,请定夺。一挥手,山图公子急吩咐众官将大开洞中大门,队仗迎迓,未至刻时,一队彩幡迎展,辇舆三顶,由道径施施而来,仙乐笙竹,频频入耳,甚为动听。迨队至洞前广场,山图公子跪接,并廷入洞。室内放置着丹炉鼎及玉座玉床,其布置甚为超凡洁净,袅烟清沁,有一股令人清心之状,迨帝君及神座定,山图公子趋前拜候,并说道:“府君造临,迎接怠慢,敬析海涵。”府君展眉笑道:“此行非为别事,拟撷取后山之万载松果及千年椹果而已,不必拘束。”山图公子急接道:“此事甚易,虽三千年果熟,六百年桑红,现在正逢桑堪果实透熟之时”此果可延年益寿,并防疠障之侵,何况洞后之松果更是仙家妙品,除蟠桃外“不作二想。吾派白猴入后山撷取。”笑意盎然的夫人说道:“有劳公子在洞内盘桓多时,采撷亦不少。”帝君说道:“天已迷濛入昏,本座得起程回府。”于是太皞勾芒亦拜揖,并回位。山图公子恭送举,夫人在昭真洞中亦是岱顶与丈人峰中途之路,忽觉胎动阵痛,帝君问道:“夫人是否中餐多食故。”苦眉的夫人说道:“此阵痛非多食,因途中劳累致动胎元,恐临盆在即。返府中尚有段路程,不及接生。”话刚毕,抚挈搿腹,强忍其痛。大帝身为阳干之木,随行又皆是冥司阴兵将,侍女都是云英未嫁之姹女,慌了心,乱了手,空瞪其夫人阵痛而一筹其展。正束手无策时,昭真洞前忽进缝裂,轰隆作响,雷电交加,由缝地岩中,有醴泉乍涌,现七色莲花,各放毫光,一道闪光红通通由夫人口中直入,囫囫吞下,洞向梵呗频传,此际为麦秋之时,为四月十八日酉灯而诞。时为中古三皇之时-甲申天岁,距今一万八百余岁,是早期元始所降,在泰山昭真洞中,以昭真池水沐身,纯洁无垢。堪为宋天祥间,褒封天仙玉女之号无愧也。有诗佐证:

    元胎松寿佐桑箕

    托灵东帝不为奇

    紫宵昭降母仪态

    佐弼苍穹事甚稀

注:自开天辟地至五帝纪,分为三古、而中古三皇即

天皇:乃天宝君,以元始玄气所化生,其母上夫人(天母)生十三子,以天为姓,长子曰天,即天皇氏,十三子共治世一万八千岁。

地皇:乃灵宝君,得元始元气所化生,其母后土夫人(地母)生十一子,以地为姓,长子曰地铿,即地皇氏,十一子共治世一万八千岁。

人皇:乃神宝君,受元始始气所化生,其母摩利支天姥(斗母佛母)生九子,以万为姓,长子天英,即人皇氏,九子共治世四万五千六百年。

中三皇时代:甲申天岁距今一万八百岁者:以黄帝纪元甲子计之:黄帝距今民国八十五年算,有四千六百九十三年。万八百减四六九三年,得六一○七年,即黄帝纪元前也。以六十年一甲子算,六一○七年共得一百又一个甲子又四十七年,故黄帝纪元前,历一○一甲子又四七年,即六一○七年前,正是中古人皇时代治世已历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三年,岁次甲申四月十八日酉时,自君降生,数至民国八十七年止,已历一万○八百○二年矣。亦即君在下古三皇五帝之前,早黄帝六千余年矣。

 

第三回  稚女无邪可役兽  仙真授诀燮阴灵

    时光荏苒,山中无甲子,元君自诞泰岳后,甚得父母钟爱,视若掌中明珠,在生后三月中,时有异象发生,如芝草骤长迅速,池塘时楼灵凤,汲永并有鸾鸟周旋瀑泉,以及有不明之怪邪窥向。除了珍禽衔瑞草为卧床,有难驯暴虎狼,亦口含珍果而献食,种种异状迭起。然而在七岁生日时,其他四岳各帝及各仙真容,盈门贺喜之际,有天外天黑洞阴魔渗杂在贺客中,化身为一老妪,并携一株仙果,诡称西金母所赐,帝君及夫人不察,当下大喜,命令仙侍令食,是日无事,然廷而七天后,元胎元神忽成痴呆,终日喃喃,并身热如炭炉,这下可急了帝君,急差其部将长脚将军与短脚将车四下探访名医,并委两神至天庭禀奏,委求各方仙真赐药解危。(按下不表),且说昆仑金顶上,有一得道佛老,名曰通禅金光师,正在摩褐洞内仰吸乾坤宇宙之流金真气,忽觉有一连秽气划空而逝,心觉有异,掐指一算,得知天外天之黑魔差役,欲消元君元神,因为此女长大后,与生物之生死大有关系。此子心怀救世慈悲,欲令其魂消魄散,唯有真阴化魄草,始可达到目的,其居心叵测,幸为通禅金光师知悉,始免遭此厄。金光师草草收其金光体,化为一道长虹,直奔东岳帝君府邸而来。

    话说东岳大帝偕夫人,在宫中束手无计,犹如热锅上蚂蚁,焦虑难捺。忽闻卫士传报,有一全真道士,求见大帝,大帝讶异,急令人传进内殿,说道:道真何方圣驾。通禅金光师一摆拂尘稽首答道:吾乃昆仑金顶金光师,因心血来潮,经掐指一算,得知大帝闺女有难,其症非一般仙真能愈,况此子与吾有师徒之缘,故特趋府造访,尚祈大帝及夫人海涵。大帝闻言甚喜,接连:未知圣驾有何良方?须眉皆白,一付深不可测之像之金光师道曰:事关重大,恕难泄真,吾欲带此子结籚于就近摩天岭,让日月精华洗形炼液,令脱胎换骨使此女得有清明之神姿,此事须费时三载,不知大帝与夫人意下如何?一身疲惫之夫人,心虽不愿,但在别无办法之下,也只有决然答这:“凭圣驾法旨罢了。”于是上下打点,并由金光师袖内掏出三粒定魂固魄丹,投入元君口向,并以单手抚抱,点首作礼,顿化一道长虹须臾来到东岳宫前之南方摩天岭,开始拔超佛法冶铸。摩天岭树荫足蔽日月,时有野兽出殁,为五岳成山前最荒凉原始之地。然奇珍异果不计其数,金光师以甚深佛法令开丹神凿洞为穴,在顶峰上铲平为坪,并以温玉及千年宝晶石雕镌为座铺。禅位面东背南,并引宇宙呼吸导于位任督两脉,以逐日月之华,淡化体内毒丹。时光迅速,一年后,元君八岁时,一日,天未亮时,金光禅师正上南海普陀山紫林寺,向观音大士商借甘露,当天烈日炎天,元君神会于天地中,正恍惚际,遽然间,一声震吼,一只舞瓜张牙之吊睛白额虎,正攀据坪顶,因此地每逢日月圆张之际,出青红两边光华,滚腾交错,阵阵清香,掺杂其中,此吊睛白额虎,因不奈涧间之生类,故一舍过去地盘,跃登坪顶,一探究竟,此时但见一位娃儿,如粉琢玉雕,纯朴高雅,吊睛虎亦步亦趋,缓缓迫近,直逼三丈方圆,但忽感一阵阵灼痛,并有一阵酷寒之气,袭击而至,迫使此吊睛虎难越三丈方圆内,诚感讶诧不已。然眼前到口美食,又不甘任其流失,故在旁徘徊蹀踱,不欲离去,直到日暮崦嵫。此刻,一道彩霞,自元君泥丸宫冲霄而出,约半刻,又如灵蛇般寻穴而入,元君缓缓睁开双眼,起身舒舒筋骨,忽觉耳中咻咻低吼,转身侧顾,始发觉一只猛虎俯趴,前身作欲扑状,元君年少,不识大虫之可怕,尚以为定东岳宫前之守内狻猊,心中了无惧意,反而拍拍双挂绣裙,欲往前抚摸之,真所谓“初生之犊不畏虎”也。

    话说元君抚摩此虎之首,然奇怪得很,此虎竟然有威使不出,空自连连低吼,动弹不得。元君说道:汝是何物?吾未曾见过。说也可笑,在东岳宫殿内,时常闻到猿啼虎啸,竟然不知此吼乃是虎啸不同罢了,吊睛虎居于摩天岭下之虎山洞,修的是血教,专以吞噬各类野兽走类,以为凡生类皆是啖口之物,今受制元君二仪日月之气,懊恼不已,闻元君问及,竟口吐人言,道:吾是黑虎也,在黑虎谷内因其可觅食之糜鹿獐獾,所剩无几,故迁徒虎山洞,近几月来,山顶日月光华绕盘,想一探究竟,致冒犯仙子,今后,望能收纳代为守山。话刚说完,一道七彩长虹甫落,现出通禅金光师,手持一瓶甘露,见元君与吊睛虎两面对立,近前说道:善哉!善哉!并对元君说今役兽乃凭先天元胎之力,能收此虎,亦是奇缘,并对黑虎说道:今后应敛野性,在摩天岭为守山将军,不得残害其他生类,迨元君一劫后,可证果位。于是黑虎就长据在摩天岭下之虎山镇守。有诗曰:

    罹难受制焉非福

    日月洗形得罡托

    收妖化性可镇山

    谁识稚龄竟真束

 

第四回  纤手驭龙分黑白  感服栲栳人

    话说时光在摩天岭一日一日消逝,元君自从饮下观音大士之甘露后,身体竟起变化,全身稳泛金黄色光彩,面庞亦腾现一层薄金色,距功成圆满仅六个月。在二年多时光中,金光师不时撷此黄精及灵芝异果佐补,故其本身已经将残毒排尽,每日随师吸日月精华,已脱胎换骨。走年,仅九岁而已,终日天真烂漫,不忧烦。是岁,近中秋日夜晚,正仰吸精光时,忽见在西方百丈崖有二道水气,在半空腾斗,乌云密布,时有闷雷轰隆,心甚奇怪,一心想探究竟,禀告通禅金光师后,首蒙允许,临行交代,说此为乌龙潭与白龙池争山所致,合该由汝调协,此行一去小心为要。翌日一早,拜别师父,凌御蹑罡,往西而去。不多时,已在百丈崖上,其时百丈崖未分东西,崖是串连,是为一造山头,在北面为一瀑布水击,山腰形汇,口小腹大之涧谷,洞府为北海龙王第三公子之别洞,亦是往收北天水而筑,在面向东之白龙池即是东海龙王因控排河路之水而屯池于此,其因近邻而争水,时常发生磨擦,近日更大打出手,斗得难分难解。

    在百丈崖上,元君正看得入神,倏间,黑龙之气化作一股排山倒海之势,威力难挡,盖北海之君勾大邱借助傲来峰,上接北天水,故其势凛然,东海太子君冯修难遏势,岌岌可危,元君见状急以真元之气大喝道:不可如此,此举生类    嘿类必亡,峰下亦成泽国矣,话毕,此刻,于斗姆宫内正潜养天机之斗姆天尊,忽感气血翻涌,急忙下丹,赶往一探究竟,见元君以一稚龄,元光尚未凝固,竟不拾一切,欲阻挡山崖之争,实属危险。斗姆见事已迫燃眉,口念咒语,将上水停于傲来拳之涧道,并划指为剑诀,向百丈崖南北一指厘分,但闻隆隆暴响,整座泰山晃动,排山倒海之势甚为吓人。此后凡西路之水由傲来峰经老龙窝屯舍白龙池,其旁支,由天门顺流入池中,在池北方有一玄圭石,调节水库,二龙所汇集溢流处,一律归纳黑龙水库,便利峰下民生。其百丈崖分东西,此走元君斗胆调协而迫斗姆天尊之助,故此潭有北东与南合称云龙三现胜境,尤为称道者,徙玆后,白龙池为感恩水山之神,不论云气再任何恶劣,其水不汹,闲话不表,元君见崖分后亦是大惊失色,在身后则有一只温暖,甚至可亲柔软手掌,往头部摩抚,并听到,孩子胆怎恁大,倘非我点开崖峰,则水泄难归海,杀害牲灵,罪大啰。闻言,元君返顾,见斗姆立于旁,并亲昵依偎过去,斗姆慧眼,一见已知是金母侍女青鸾元胎,并托胎东岳大帝夫人所生,来历不凡,斗姆在辟利支天上,虽仙女极多,仅见此女殊胜,故亦生数喜心,说道:不怕不怕,此崖于片刻寂止,稍待吾再带汝回宫罢了,汝师父金光师,吾一并告知汝在此中之事。果然经过片刻,天水山水如万马奔谷之势,往潭池倾泻而下,汇集至潭。而水不外溢,因潭底千八尺下有一涵洞,直通渤海外,待风平浪静,黑白双龙太子君亦叩首谢斗姆及元君调纷,此后一直相安无事。按下不提。元君在斗姆宫中,备受呵护,并蒙其师之助,在六个月中,不仅体内毒素排除殆尽,且阅览星河牛宿天罡池煞各秘奥之言,并演练注生死,点无常之幽绝,故在半年内所收获者,己将原来元胎之先天精华毕露无遗,并由少不更事之稚女,转变为娴淑又庄严之神态,由一位天真无邪之幼女换成了睿智无议,湛然无垠之慈悲相,期满日,斗姆离情依依并说道:汝今已具无限法力,可佐理父王治理山川河岳之生与死,然在外必经历炼,并积万功,方可封神,在未转胎于人间际,吾有未竟之愿,汝往东路回摩天岭途中,必经一处栲栳岗,汝代吾一完心事。元君诺诺答应,拜别斗姆,经天街往东去矣,栲乃是山樗,很像漆。栳为柳器,可作车轮及编箍,岗为山之次。在栲栳岗之位置是岱顶之隔峰,亦是人迹罕到之处,然盛产茯苓野参诸珍贵药材,岗陵陡峭,在岗伏起之凹处,有一对夫妇深居在内,终日采药练丹,此夫妇乃谪仙削籍作散仙,上帝谕示永锢于岗中方圆十里内,每一采桑练丹并编道轮,直待千年役,始能出禁。

    栲栳岗住了一对夫妇,年纪外表看来四十许年,男壮女丽,男每天采樵,女编笆斗,以栲栳为材。是日,男在山后采药,当捆束柴枝时,忽见一幼女,由上而下正朝栲栳岗而来,话暂不表,在草堂前,栲栳眼王夫人,正忙着编斗,专心一注,未察觉有一幼女站在身后。眼王夫人,手不停地在编织,然因患有眼疾,故无法将斗耳纤维隙缝交错,所以停顿下来,朦胧中,才发觉有人在旁。眼王夫人甚感奇怪,此地几百年来。未见有人来过,正讶异时,元君说道:请问此处是否栲栳岗。元君声音甚为甜美,稳稳怀有慈悲,回这:正是。又问道:汝有啥困难,为何独在岗中结籚。眼王夫人叹了一口气,说道:此事说来话长,因触犯天律,被玉帝贬谪在泰山下,与吾夫君东天司簿应劫在锢千年,匆匆已八百余年,所采灵药敷治吾眼朦,斗篓则盛药丹,治司簿脚疾,因此地有珍药数百,木樗遍山,所以择此而筑籚。接着又说:敢问姑娘何处而来,来此又为何事。元君避而不答,心中忖道,斗姆天尊于西溪百丈崖上指明未竟之愿,是否令我完成其升天之职,今我法术未臻顶奉,此事该如何是好,正沉思际,见一壮汉,背负柳笆斗,内盛药草珍果,另负枯材一捆,此人气喘如牛,举步蹶跛,气接难顺,徐徐而来,元君见之,心中猜想,必是东天司簿神,待此人驻足,元君一敛裙衭作礼,说道:大叔可是司簿?“正是,正是”,眼王夫人复道:请进洞府奉茗,天色己晚,亦并一宿,元君颔首允之,当夜眼王夫人与元君娓娓而谈,不觉疲累,然元君一路奔波,已觉倦意,袭帘将睡,夜漏三更,已是东微临顶,此时元君已入酣乡,眼王夫人见元君之绣衭泛光,并觉眼眶麻痒不已,故趋前仔细观察,竟看不出有何异状,眼王夫人见元君未卸妆而睡,欲亲解罗裳绣衭,当手触腰带,忽化一股云蒸,玉露卷捆,眼王夫人头部甚为沁凉,又寒入眶内,一时眼泪迸溅,色泽如墨,后又渐渐变红如血,最后如清泉般,此玉带绣衭则成云束,绕泰山中腰,亦是泰山玉带云雾之由来。其绣衭则成七彩霓虹,每东雨则西现,每西霪则东见,此话不表,正眼王夫人感到眼放大明后,得知是元君使然,发愿倘元君建庙,吾当陪侍在旁,凡礼敬元君诸善信,祈眼光明者,吾自当护持。如是故,彼世元君之庙该有眼王夫人之金像在旁龛,在天破晓际,眼王夫人欣喜不胜,向元君拜谢,并叫司簿说,蓬不向姑娘拜谢,司簿在洞养真如元神正入时,闻夫人之言,见夫人眼中精元暴增,目神清澈如水,始悟道,被北水南火障所封之翳已除,十分欣喜,忙向元君拜谢不己。元君说道:此后百年内汝等不用再采药及编斗,东岳大帝敕令汝夫妇开凿龙泉奉之水,引导至栲栳岗涧,并浚疏至虎山边以囤永为库,合乌龙潭,各为东岳大帝之左右环水可也,其成日亦升天时。此刻正是人类初识,五谷熟食,已是一万陆佰年前事矣。

泰山封禅史话

    临凡与世震东生

    封禅观礼典大成

    分注果功评等级

    宰民长幼此后亨

    话说,远古白天地分,山川交,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睥睨群山。其东临黄海,西襟黄河,盘亘于山东省东部,由于气势磅礴,雄伟壮丽,风光旖旎。故古往今来,人民视其为华夏神山,独尊五岳。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又“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泰山成为天的象微,且泰山雄崎中国之东方,东方属木,为震,为万物之本源,赞天地之化育,故周易说卦谓“帝出乎震”,极言,帝王临凡,系秉承天命而治天下,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这就是说凡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显的帝王,上天必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因此变成了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早期就先后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相继于泰山封禅,酬谢主宰万物的泰山之神,其显赫宏大的威灵,镇慑东方。然此时,元君正处脱胎证元之时,未能躬逢其盛。

    封禅者,乃祭天地之礼仪也。封者,登泰山上,筑圆坛祭天;禅者,在泰山下之小丘,积土成方而祭地。泰山峻极于天,且聚群灵之总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所以古来天子帝王,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为于天;到泰山下之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丘,积土成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此圆坛方坛,表示天圆地方,意谓天覆地载之隆恩,广披无垠。历来帝王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天下升平,国家兴盛之表征。皇帝大人也就成为威震八方,承受天命的“真龙天子”,美其名为对天帝之告功谢恩,实际上是借助神威,巩固其统治权力,由当朝的王公将相把能躬逢盛典,看作是终生难得的最高荣誉,可见一班。

    黄帝轩辕氏,平定八荒,战胜蚩尤后,出巡泰山,当时大象驾辕,六龙拖辙,蚩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众神簇拥陪行,雨师洒道,风伯扫尘,直往泰顶而来。途中,行至昭真池处,竟不能通行。此刻,万道阳烈,赤霞遮栏,随行之后羿,甚为诧异,急向黄帝禀明,黄帝思忖,  朕主掌天下,扫荡蛮荒,勋业彪炳,国强民富,足以告谢于天,今何以被阻于此,待  朕下车,一睹究竟。于是叱退左右,礼恭意谨地朝强光处而行,同时向光源处,垂首拱首遥:“何方神圣,搁  朕之道,延误癸天时,罪不可赦。”言毕,突有一雍容无华,庄严殊胜又环佩璎珞的姑娘,年约二十许,跚珊来到,说道:“来者可是黄帝?”,“正是朕”黄帝答道。您今择甲寅之时,正逢  玉帝宾宴五方五老,此去恐有所冒犯,故应另择乙卯时日方可祭禅,故阻道于此。”黄帝回道“事出不知,未知姑娘何许人也?”“吾乃玉帝孙女碧霞元君也。可令你的护驾聚侍暂憩于此,待明日同登极顶乎?”此事暂且不提。再说:元君自从金光禅师助化道行后,日益精深,然要跻列上仙,必须借胎临凡,经行三万六千功始可证位。今逢黄帝登临泰顶,诏鬼神议国事,定大位,划疆域,祭天神之际,当趁机下世,化生积功返池。心中甚喜,翌晨,束装就毕,与黄帝同登岱顶后,立刻筑坛排案,礼甚隆重,其坛积土九丈五尺,元君即立于前,由黄帝主祭,焚疏表功,诏告天下为至尊。此后沿袭,凡天子在称九五至尊,此道统为黄帝首创也。

    元君首见这旷世大典,盛况无比,心中甚喜,并发愿道:今后凡人间真天子封禅,必现身睹瞻。此次封禅,历时三天,圆满竣事。玉帝特颁“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皇”以勖勉。并嘱咐后世文字颁行后,以泰山为“五岳独尊”,另为褒圣明天子,待黄帝禅亭亭时,天女散奇花异卉于周遭,龙吟清角之音,凤舞宛倩之姿,大地充满着一片太平盛世之象。元君见之,感动不已。

    元君知黄帝为先天中央混元黄老君之化灵,开万世圭臬之炎黄子孙之祖,故随黄帝返宫,教嫘祖采箕青之精桑叶以养白午蚕,制妤轴取丝织绫;与青鸾和音作曲,制定历法以计时日,助仓颉观物而创字等等,其间人类的生活,得以长足的改善,元君居功厥伟矣!其临凡行化济世,前后三百余年,后至尧舜时期,复应劫出世。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后,国家大治,风调雨顺,后有颛顼、帝喾、尧、舜等,亦相继封禅泰山云云。其时元君屡以少颜之貌与不同身份参与大典,续积外功三万多件,玉帝时召勖勉。至舜时,知舜年幼失怙,为继母凌虐,元君因感其孝行可风,故役兽代耕,唆鸟衔种播园,致舜之孝行,垂帛千古,此元君实居功不小。迨夏禹登基后,洪水为患,民不聊生元君助其引东北两龙之水,疏导入海,多年水患,得以平息,此后国强民富,故铸鼎九州,划分畛域,天下升平。后来,尧舜禹分封三官大帝,对元君之臂助,甚为感激,对元君之善行更是尊崇备至。

    此后,夏桀为王,暴虐无道,群魔窜起,天下大乱,元君受命临凡,纣王即位,耽溺酒色,国事不治,致有妲已等三女,受命乱世,应劫其中。星鸾鸟原为元君座前侍女,因犯戒而同行,此时姜太公子牙助商阳文武王收服群邪,并为封神。此期为三劫中之青劫期,元君因证果关系,随东岳大帝临世化胎。在封神榜中威助伐纣名将黄飞虎证东岳天齐仁圣帝;山图公主证东岳神圆帝,元君位证九天玉女,与九天玄女各为瑶池金母座前护法。

    泰山因气势磅礴,雄中藏秀,故各路天神,都想寄身名山胜景,领受万世香火。有一天昆仑山佛老,云游天下,见雄伟岱山,奇峰环绕,三潭叠瀑,欲据此地为天仙洞府,潜养真如,就在岱阳处,千年松下埋下一只木鱼做为占山凭证。接着元君也驾着祥云来到泰山,她见高山流水,松柏蓊郁,也爱上了泰山,也想在岱阳老松下,埋只绣花鞋做标记。岂知,刚挖下三尺,发现了木鱼,此刻元君急中生智,继挖了三尺,把绣鞋埋在木鱼下边,第二天,两人相遇后,争着占有泰山,结果双方坚持不决,最后,请出  玉帝评理,玉帝认为事有先后,谁能拿出证据证明谁先占有此地则谁就赢得,昆仑佛老急忙道:“我早就在这里埋有木鱼为证”,元君接着说:“我也早在这儿埋下了一只绣花鞋为凭。”玉帝听完各话,想着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埋有证物,那就看谁埋得深证明谁来得早。”佛老隐以己先,熟料经六丁六甲挖掘后,终为元君得胜,终于元君受  玉帝敕封为“泰山老母”,于是碧霞元君就成为孕育万物之泰山女皇了,至今碧霞元君祠位居佛老寺之上,其为缘由也,是时,元君已证天仙果位。以上是元君于化育民治之先期功绩也,有诗赞曰:

    玉女随形化帝畿    受持百遍不为疑

    封神榜上天仙界    禅地母德堪称仪

    周公作礼制春秋    玉女定雅为内忧

    婚嫁有分别各姓    续倩美姿有慧优

    周朝时,泰山之封禅古制未曾中断,相继有君王上岱例祭,如今岱阴佛爷寺东南十余里有明宋滩村,这里便是周明堂故址。周明堂即周天子东巡封泰山时,朝见诸候的地方,至明末清初,遗址尚存。

    纣无道于朝于市,故有大王礼请太公出世,渭河滨,文王拖车八百六十七步,得享王朝八百余年,为中国史上最久之帝国。文王制后天卦,共三百六十四文,综为元君点化,功不可没。盖坎离为主,然帝出乎震,东方为万物之母,化育群生,帝亦不离母范之育。是故,元君于周初,复入尘世,除教宫庭之应对礼仪外,并倡言暴政如市虎之真理。文王劳瘁后,武王接位,武王与周公旦,兄弟也,一武一文,朝政大修,定都镐京,大发仓粮予百姓,分享宝玉予诸侯,此时四海升平,国富民裕。元君于宫内担侍策纶,佐周公姬氏定六卿六礼,六卿者,天地春夏秋冬,各官为公卿,天子在其上。并于周礼中,建言周公旦,两姓始可合婚,而问名纳辨,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各郡各府通行,沿袭至今,未曾荒废,元君之功居大也。

    周公为后稷十五代孙,为大王第四子,两手如绵,反握随意,曾三握其发为卦醉不解之恼,元君显以先天神功与列斗宿七政之义,使其豁然开悟,并以种种幻境,垂书梦解,至今,相师还奉为圭臬。一切就绪后,元君功成名退,留言曰:“事毕大治,年王登封,岁次甲乙,子禅厚八百里。”果然,周平王登位后,麒麟入世,凤鸾齐飞,在社首山禅谢鸿恩。往后,四百年中,天下大治,中兴不绝。其间,元君在泰岱下无事就上天洞养真如,暇余则上岱顶与父帝观治孟津。但天运阴阳消长,静极必动,元君掐指获知周室江山,纷争迭起,兄弟伯叔,封疆争夺频仍。此时,水精子将化降圣人宗师,备诸经书以教化万世,元君亦主动在春秋时代降凡,臂助孔子,立书垂教。

    孔子诞生时,异状甚多,如麟行步顶似圩,并有玉书垂纶,是时,元君辅孔子作春秋,春生万物,由东而起,秋杀黜贬,由西而生,故春秋乃当时帝王诸侯等王公大臣之褒谪,为其一生荣辱之记载,此后凡帝王诸侯,朝臣皆取其为借镜,不得不慎乎,元君所注重者,母仪勿流湮没,坤道维系民间,惟孔子曾道小人与女人难养之言,意谓小人之世,其道难行,女流琐事繁杂,其道难展,故卫道者,当远庖厨,远小人,远女人之言,此话竟得元君不悦,而远遁热河行道行医,并且偕眼王夫人解民倒悬之苦,人民感念元君教化济世之恩,在热河城郊四十余里处,建庙而祀。当时,香火鼎盛,祈安酬恩之妇女,络绎不绝,尤其入暮时分,更蔚为奇观,而后,香火绵延,至今不衰。

    孔子绝粮于陈后,收徒课诵,其晚年亦曾泰山以忏当年出言一逊,今尚留有孔子当年驻山而忏之遗址。

    元君于周末前返山修道,并预知天下将为群雄割据之局面,秦始皇赢政将于灭六国成一统后,焚书坑儒等等残酷暴行,将接踵而来。故未雨绸缪,加紧潜修,由此可知元君身为坤母之仪,对其掌辖万物生发之机,用心良善矣!

    秦始皇赢政,采纳了丞相李斯之计,“灭六国,成一统”,于公元前二四六年立为泰王,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并自立为始皇帝,自称  朕,他认为自此统一大业大功告成,必须效法古帝王“受命”而后大举封禅泰山,以夸耀天下,于是果然率群臣自咸阳出发,跋涉几千里东巡而想登封泰山。

    秦始皇东巡到了鲁池,随即征召鲁国儒生,博士七十余人,齐聚泰山脚下商讨封禅大典事宜,诸儒言道:“古帝王封泰山时,为不愿伤害土石草木,所以以蒲草裹辙,扫除山路以祭天,礼仪相当简单。”始皇帝感到这些儒生建言,不切实际,且存心揶揄,故嗔怒难抑,当下贬退他们,因而萌生杀机,不久即大肆焚烧儒言,挖坑埋儒,造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大悲剧。更一怒而长筑万里城,造骊山墓,建阿房宫,更以山东邹鲁地之人才物力,大修驰道,凿十八盘山道,其间,使尽残虐,终再于西元前二一九年,由岱阴上泰山,欲举封禅之仪,一路上浩浩荡荡,声势之大,可谓空前。途中遽逢风雨交加雷电轰驰,故急避大松树下,此刻元君对其说道:“汝无道德,不行仁改,今得天下,那里是奉天承命的天子呢?那里有资格登山祭天呢,快快回去,勤政爱民,广施仁道,否则必遭天谴,不可不慎。”此话众臣皆闻,始皇闷闷不乐而归。

    始皇大惊,返回京城后,在内政上马上作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如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同时为感念在泰山途中,五松树护驾有功,以“外大夫”加封。同年秋天,秦始皇自认其功高德显,于是修车道,复登泰山,筑坛祭天,命李斯篆书立石,歌讼其丰功伟迹,并禅梁父,但其中之告天祭犬及封禅典仪,“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知也。”

    秦始皇称帝十二年,曾多次东巡,其中山东百姓受害最深,修驰道、筑桥梁、刻石碑、建祠庙、供粮草、派童男童女东赴蓬莱山采撷仙药,既劳民又伤财,因此怨声载道。在始皇卅六年,泰山前坠落一块大陨石,老百姓故意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句,始皇大为震惊,急令御吏查办,结果一无所获,始皇为了报复山东人民的咀咒,于是令人把陨石附近的居民杀光,也一并把陨石烧毁。

    秦始皇虽然在登泰山途中,受元君严厉警告,但好大喜功,跋扈成性,变本加厉,故在东巡的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一代暴君毕竟为天地所不容,实咎由自取也。足证暴政必亡之天律也。

    始皇驾崩后,由少子胡亥继为二世皇帝,沿袭其父未改,但称帝先后,仅十五年,秦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其中,二世皇帝听宦官赵高进言,为感元君点化,于西元前二○九年,命李斯篆文立碑于昭真池畔,歌讼元君慈航普渡,福庇群生,至今碑石仍在。

    秦朝建国五十余年间,因皇帝残暴无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其间元君显化奔波于朝廷市井,化人万千,渡人无数,其劳苦功高,为人敬仰。

偈一首:楚汉相争,壁垒分明。布衣称帝,登为人君。

联一对:金碧光照淮河两岸,神姥慈悲上达紫云。

    话说秦皇二世临朝,赵高弄权,民怨达天,故派火德-刘邦结集农民,揭竿起义;刘邦斩白蛇得天下,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垒,项羽以武而摄群盟,焚阿房宫,并废骊山墓,然因伐过甚,后继乏力,终孤力难伸,于乌江畔,谓颜赧江东父老面而举刀自刎。其中刘邦得张良、韩信策仗,元君亦暗助其文功武略良多,故一统大汉江山,在西元前一一○年元君曾留话道:“文治武功拓远疆,武帝封禅由此扬。”故历经文、景帝后,刘彻登基,取号武帝,其任内,大整国事,镇疆拓土,元鼎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版图盛极一时。元君自秦末,屡化各类人物济世,有时化老妪以山药医治瘟疫,有时变成老叟,广布善言,救劫沉沦,有时扮成少妇,深入市嚣中,教闺阁手工女红,其中,可谓备极辛劳。元鼎元年,元君见武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天下太平,故元君指示其于三月登泰山封禅。武帝见先皇皆未举行封禅大典,故不敢擅自行事。此时,元君谓武帝说:“在淮南古墟中,有一金质铸鼎,上面纹路有三,精细无比,此鼎无炊可沸,五味自生,为黄帝所遗,天子有盛德者始出,尔可迳往掘取。”武帝又问:“无祥符何以祭天?”元君说:“淮北高原,产有一种茅草,背呈三脊,身披五色,此草可滤祭酒,另可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武帝再问:“何为麒麟、何为鸾风?”元君接答道:“有马头如龙角枝者是,于奉高县可得。有鸡如凤尾者为鸾,扶桑可求。”盖古人认为符瑞不见,凤凰不至真,麒麟逃遁,是为不祥之兆,不可行封。武帝闻之甚喜,原本好大喜功之武帝,更可籍此祭天表功的机会,借助天神而震慑四海,巩固其统治力量。是年,由于掘鼎有成故改纪为元鼎元年也。

    武帝在封泰山禅时,肃然心中有感,手植汉柏一株,至今犹存。并以碑碣竖于玉女池边,此碑驭材整块之寒血石,因有元君禁制之故,故其碑无字,后称“无字碑”。此碑近视流苏宛然,光滑不沾尘,远观则宝光玄然,隐有文字泛显,堪谓“珍石”。武帝初封泰山时,还坐泰山东北址旧明堂,与周明堂相邻,武帝以此险阻不显,故在泰山东南侧汶上重建明堂一座,此后,武帝多次祭泰山,举行大典,皆在此新建明堂召见诸侯。

    武帝初次封禅后,曾先后八次朝泰山,想籍机一睹元君之丰辨,求授长生之诀,惜未能如愿。

    西汉未年,王莽篡位,待光武中兴,汉室始得廷继,汉光武建武三十年,即公元五○年,太尉赵熹请封泰山奏说:“陛下拨乱中兴,功成治定,群司礼官咸以为宜登封岱宗。”光武帝有感于封禅之礼,典籍旷绝,秦代又秘而不传,武帝又穷极奢侈,挥霍不,且元君亦在梦中谏言:“封禅之事,非功高德显,四海升平,符瑞齐备,不得擅自登封。”接着元君又警告说:“汝先人武帝,曾夸言不惜,故尽国本而盛举封禅大典,结果换来天怒民怨,应昭乌炯戒。”原来在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听说:泰山上,叫化子多如过江之鲗,令谁也不能全部给予济助。武帝想:我乃一国人君,公帑无限,令他再多也无妨。于是令属下装满银两二十大车,沿途施舍,熟料日不过午,竟散尽全部钱财,但还是无济于事,武帝大惊,面对着这一群未曾得到施舍的乞丐说道:“今日无钱,明日再说。”话毕,所有叫化子都遽然消失,武帝顿觉诧异,迨至岱顶祭天时,突见案上缭绕的香烟,浮现了“一人求神花万贯,人家如草废家园”之字句,武帝掠了一把冷汗,当他回程时,眼见来时舍钱的地方,一丛丛草尖上顶着钱,一根根树枝上也挂着钱,一朵朵山花上也托着钱,原来元君因愤怒武帝因封禅大典而挥霍无度故幻化泰山上所有花草树木,挡道求乞,予武帝一番教训。元君复对光武道:“今汝为佞臣所怂恿,欲登封岱顶,但应体恤民苦,当知民脂民膏得之匪易,浪费可惜。”于是光武帝拼弃一切虚荣的排场,以简单而不失庄严的仪式封泰山,禅梁父。在典礼中,光武帝身着黄泽衮袍行三跪九叩礼,以五色土加封方坛,文武随侍仅一千二百人。光武皇帝所以能轻装简从,去华崇实,诚为元君所点化也。此事元君亦甚感欣慰;此后,紫阙亦感人皇祭天表功,往往劳民伤财,致敕令元君,白汉以后,封禅之事,不应流于表功,更应审慎处理。

    元君历久以来,由五王母之鸾精,由修炼行世,观封禅等等之功,下世转凡,救苦弘济大德,证得天仙玉女弘济元君之果位,综理人间帝王封禅典礼中,受谧之天仙也。

    东汉衰竭后,经三国,与北朝,其间,人间帝王,只祭拜泰山,但不封禅。碧霞元君在此四百年中,以元神洞养灵机,悟无上妙谛,对中土佛学更勤加研习,其虽已证无上道,然精进潜修,奋发不懈。

    隋炀帝,开凿运河,虐残百姓于水火中,元君曾化千担之山果以餐饥民。人民误为大士显化,其实乃为元君济助也。三国时代,有一家晓户喻之故事,也是元君显化之轶事,相传三国时,孔明献空城计退敌,故事中,在门前洒扫之老妪即为元君之附身,因此老妪,沉着因应,致使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致免生灵遭戳,元君之功德无量也。此际,元君已主掌泰山,为山幽冥总司,并操帝王家兴衰之权仗,不仅母仪人间,祸福兼指,且万类众生升降录籍由其依注也。

    经过岁月之剥落,风雨侵蚀,由虞舜所遗留之封禅故址,于烽火动乱中,不复旧观矣!迨李渊创唐后,政治人文复次整顿,天下大定,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十月(即西元六六五年),高宗李治率文武百官,护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组成封禅大军,连绵数百里。更可提的定随行陪祭的,还包括了远道而来的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突厥、于阗等国的使节或酋长,场面之浩大,堪称空前。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被高宗立为皇后之后,逐渐参与朝政,元君预知,中华史上将有武后临朝称帝改周之劫,一夜,元君托梦退言道:“今天下虽渐趋稳定,然而外寇扰疆不断,汝入主中原后,只可燔柴祭山川而把祭泰山神。”武则天遵照办理,只到岱宗燃烧柴火,祭天地山川之神,并为自己竖碑立传。

    武则天入主中原后,元君饬其以仁和治天下。故元君于宫闱之争端中,也化解了无数的灾厄;尤其在嫔妃中,更导以向佛向道,以舒侯门深似海之落漠苦寂。在前后四十年中,被引波登岸者,实难以计数。

    其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兴生产,治蝗灭灾,改革旧弊,唐代政经文化,再显辉煌,此为史称之“开元盛世”,玄宗表文治武功之成,故东封泰山,于开元六十三年即西元七二五年,东登岱顶筑坛,昭告于昊天上帝,感戴天护李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祈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最后以五色土圆封,燔柴告天,山上山下齐声欢呼,声震山川,封禅大典始告结束,在典礼中,元君以昭池中之水予玄宗皇帝沐身,谕金龙座中,南以虎主镇在黑龙与白龙潭中,两龙拱卫。然因玄宗于途中,曾见元君真形,顿起淫夫,喑自忖道:“权大于天,欲胜于地,况人间美姝,不为吾所欲乎!”此念一出,封禅后,竟不理国事,尤为美色所困,朝纲日下,其中与杨贵妃之风流韵事,五虎征辽之故事,至今尚传诵民间。

    元君权主帝王之年,载其升降,岂容玄宗冒渎,致不久国力式微,群雄并起,疆土割据,五代皇朝,各自为帝,此时,元君感帝王之私欲大,而造福百姓少,故在五代王朝中,无显化于世,甭谈封禅之事也。

    宋太祖赵匡胤,随世宗南北征战,于“杯酒释兵权”后,宋室享有江山三百一十七年。其中受元君帮助甚大矣。

    赵匡胤生于夹马营中,诞生之时,红紫光盖,浑身异香,绖宿不退,众人预知此儿天生异禀,来日不凡,原来,此人系火德王也,奉金阙昊天玉旨,受命临凡,故降生时,祥瑞加身,播东岱紫玉以和火性,元君奉旨,再度转凡下世,以便旁加照顾。

    赵匡胤于陈桥熄烽后,又力御契丹,立国称宋,为太祖。太祖底定江山,力图振弊创新,此际,元君化身为嫔妃,导民守正,成果辉煌,然因宋室,长久征战,国家元气大伤,非但河山未能统一,且外有辽金之患,内外交困,致太祖不敢封禅谢天。

    宋室后传至真宗-赵恒时,外患频仍,向有佞臣腐政,外有边寇扰侵,举国不安,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圣宗率军亲征,深入宋境,当时宰相寇准坚决主战,力谏真宗御驾督战,致在澶州打了胜仗,可是懦弱畏敌的赵恒,听信佞臣王钦若之言,遂令契丹有机可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为史上最令人诟病的“澶渊之盟”,留下了打胜仗还要赔银子的大笑话;寇准眼见当时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皇帝无能,长才难展,致郁郁而终,元君见寇准公忠体国,鞠躬尽瘁,待其卒后,荐引至冥府中,任职阎君,主理酆都第五殿,司掌冥律。

    宋真宗无德无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于是欲借助“君权天授”来巩固统治权力,于是便与佞臣王钦若等人密谋,捏造了“神人赐天书”之事,演出了一场贻笑千古的“封泰山,谢天书”的历史闹剧。当时,外强压境,内患未息,真宗非但未能力挽狂澜,相反的大费公帑,尽作粉饰太平之举,以凡间帝王,擅封东岳大帝为天齐仁圣大帝,并追封元君为天仙玉女弘济大道君,此举虽然实现了真宗的封禅愿望,但却未能保佑大宋国祚延永,元君见真宗这种劳民伤财,自欺欺人的恶作剧,于帝王录籍中,削年不少,如宋后传,赵构入金为挟,泥马渡康王之事,就是元君对宋王室之惩戒。直至文武两曲星狄青,包拯临凡,宋室帝业始略有转机。

    虽然真宗皇帝对东岳情有独钟,封禅祭祀,整修寺庙,立碑无数,然元君认为多数帝王,因好大喜功,往往想藉着这“表功谢天”的机会,加强其自己的统治权力,实际上无异于作些祸国殃民之行为,故在梦中,斥责真宗,此后封禅之举,一律禁止,从此,麒麟不出,祥符不降,而天书玉简匿迹,封禅之事,遂成绝响。

    封禅制度,发展到明清时,因元君在宋时已显化严禁,所以历代帝王相继遵行,把祭天告地的大封禅礼仪,演变成频繁而广泛地朝拜泰山神和泰山老母的祭祀活动。清圣祖先后十一次登岱宗,躬礼东岳庙,祭泰山神,其中清高宗乾隆,奉皇太后之谕,东巡至泰山,躬祀岱庙,侍皇太后祀碧霞元君,实藉机觐谒元君庙,瞻仰元君之慈容,先后有六次之多。

    由于封禅制度之嬗变,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封山告天禅地谢土变成了对碧霞元君的祭祀求福,古今来,登泰山把碧霞元君者,不只帝家王室,连京淮南北数千里之善信肾绅,亦摩肩接踵,相率而到,朝圣人潮,络绎不绝,前后长约四十余里,宛若白带环腰,尤其之入暮后,人人手提灯笼,鱼贯而上,蜿蜒盘恒,形成一条火链,炽闪有致,熠熠生辉,蔚为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清人韩锡胙在元君记中云:“统古今天上神衹,首东岳,东岳杷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据载,明清时,泰山老母的神威,震慑神州,其元君庙也遍及全国。清初,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寺庙载“京都有碧霞元君庙五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缭绕,都人最重元君祠,每月初一和十五,士女云集”,冯玉祥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全国二千余县,几乎每个都有泰山行宫,即元君庙。”由此可知,这慈善贤良,孕育万物的泰山女皇-碧霞元君,神威赫赫,赏功伐罪、助国裕民、济厄救险,其功德无时不显,无地不彰,成为庇佑象生,灵应九州的大地之神,于是朝拜元君的民间宗教活动,历久不衰,今人每逢四月十八日,在台为四月廿六日庆祝其圣诞,元月十五日祝贺其升道,七月十三日定为祈祷吉日,届时,有求福的、求财的、求医的、求子的、求寿的,熙来攘往,万人空巷,祝祷祈福声闻千里,古往今来,虽时空更迭,但盛况依旧,慈恩长流。

 

综述君所行功德如下:

一、掌东方升降节候。

二、降人间朝代年数之短长。

三、掌帝王录籍及善恶。

四、掌民间疾病及命年。

五、役除邪秽妖氛。

六、佐仙佛堂之贬褒之职。

七、协民间产难恶症而康痊。

八、理人间瘟疫之制。

九、提拔阴阳两界受屈冤之申审,及德善人等神圣核办。

十、综三教之言论予以报备呈天。

 

故事一  君渡青竹  周同建竹林

    吾济佛也。今后叙述几则和碧霞元君有关的神话故事。

    话说在泰山北阴处,有一片长得茂盛的竹园。元君自泰朝证果后,收九天青鸾鸟为其座力。青鸾鸟见此片竹林,苍翠蓊郁,经年不凋,故选择此处为憩歇之所,其中有一颗修竹,得诸青鸾鸟经年所食之奇花异果之残屑,并获天地精华之孕育,终于成了精,更能幻化人形。

    一日,正是天高气爽的中秋佳节,有一位在泰山前面一家书院里读书的学生,名叫周同,藉著书院放假之便,邀请几个同窗挚友,相偕到泰山避玩。这周同,姿容丰标,聪慧过人,他的父母亲一心要他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可是周同,偏偏淡泊名利,只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蟋蟀吃白菜”,图画起来栩栩如生,乍看下,神态活现。

    这日,在泰山北阴处,竟与同伴离失,顿觉慌乱起来。忽然间,听见草丛里,传来蝈蝈儿的叫声,清脆入耳,周同当下寻声拨草,蹑手蹑脚的在寻找,果然发现一只硕大异常的蟋蟀,躲在草丛里,蝈蝈地叫。周同一扒,逮个正着,高兴得不得了、小心冀冀地,立刻将它放追草帽头里笼了起来。忽然间,又听到了一只蟋蟀,蝈蝈作响,叫的声音,比刚才的那一只更嘹亮,他再次寻找、捕捉,又逮到了一只。当他正要往草帽里放时,发现第一只竟了无踪迹,经检视帽笼,完整无缺,了无破绽,其内心疑惑不解。心想,管他的,反正已逮到一只更好的了,就不再理它了......当他逮住第三只的时候,又发现第二只不见了。就这样,他跑一段逮一只;逮一只,跑一只,一逮一失,一失一逮,连连九次,心里好生纳闷,抬头看看天色,太阳也快下山了。于是他把草帽往头上一扣,想循原途返身下山来。说也奇怪,当他刚迈一步,忽听背后,蝈蝈又叫起来,这一只的叫声,比任何一次的都好听,宛如拨琴弄弦一般,美妙动听,这下周同的瘾头又上来了,找呀找,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堵青色的石墙里,那蝈蝈三蹦两跳地翻过一道石墙不见了?周同定睛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哎呀,这是什么地方?正感讶异之际,一阵大水突然由墙向倾盆而出,洒得周同淋淋漉漉,浑身之水,周同正想破口大骂,忽见左侧大门一看,一位清新脱俗,美艳俊俏的姑娘,走了出来,笑容可掬地朝周同而来,姑娘拉着周同的衣袖赔礼道:“哎呀,全怪我粗心,把你的衣裳给弄湿了。”周同面对这如花似玉的姑娘,而且又是轻声细语,令他如醉如痴,心神恍惚喏喏后退,姑娘接着说:“这位大哥,快,请到我家里来,把衣服换了,以免遭受风寒。”“不用!不用!”周同反而不好意思,姑娘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周同把捉蟋蟀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姑娘又说:“那就到我家院里逮去吧!”姑娘见周同有所顾忌犹疑不前,急忙解释道:“你别害怕,家中只有我一个人在!”周同一来贪心逮蝈蝈,二来觉得这姑娘情意殷切,在盛意难却之下,终于跟着姑娘进了院子。周同左看看,右瞧瞧忽然发现竹枝上挂着一个笼子,里头的蝈蝈正趾高气昂地在里头叫嚣,这不是从早上到黄昏,抓了又跑的蟋蟀吗?周同正想问个原委,姑娘随即说到:“这些蝈蝈,是我养在这里的,他们饱饮竹叶上的露水,就到外面去玩耍,我跟你一样,也满喜欢蝈蝈的,如果你喜欢的话,就送给你好了。”当姑娘领着周同进入大厅时,周同发现壁上悬挂着一幅绢绣正是自己醉心的“蟋蟀吃白菜图”;周同正看得出神时,姑娘递了一件衣服要他更换,周同接在手里,又惊又喜,喜的是遇上了一个温情的姑娘,担心的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姑娘,竟有男人的衣物。青竹姑娘善解人意,随即说道:“这衣服是家父年轻时所穿的,爹是个养竹子的行家,刚下山去卖竹去了,十多天才会回来。”周同听了这一番话,而就不疑有诈了。不多久,姑娘又给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食,两人相偕,共进晚宴其乐融融。周同吃了个酒足饭饱,随着问着:“这儿是什么地方?”姑娘道:“叫竹林园。”周同又问姑娘叫么名字,姑娘告诉他,叫青竹。青竹姑娘坐在灯下,给周同整理刚才被弄湿的浪服,忽然流下泪来,周同不解其意,急忙追问道:“刚才还高高兴兴的,怎么突然掉下眼泪呢?”青竹说:“爹平时忙于工作,一出门就十天半月,家中常常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明天你一走,我又是孤孤单单了。”青竹儿的泪珠儿,就好像剌在周同的心坎上滴滴心痛,于是周同答应她,常来竹林园做伴。青竹儿说:“你勤读诗书,为的是功名富贵,那有工夫陪我呢?”周同叹口气说道:“我视名利如粪土,我倒喜数学艺作画;过着像你这样悠悠自如的生活。”青竹儿听了破涕为笑,“原来你喜欢画画儿,我喜欢绣花儿,以役你就常常来给我替个绣花样子吧!”......两人交谈甚欢,两心相悦,情投意合,当晚结成了夫妻。

    第二天,周同惦记书院功课,不得不回去,青竹儿领路,送了周郎一程,分手时,离情依依。从此,每天当学院放了学,周同就悄俏地跑到竹园与青竹姑娘喑通款曲。其间,因行径怪异,终被书院授儒察觉,原本就不擅说谎的周同,经不起老先生一番诘问,便把事情经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师儒很讶异地说了:“哎呀,莫非是被什么妖精迷了你的心,听说山后有魈木客,专啖人心,每吃一人,可增加一百年道行,今后,你万万不可去了。”经老师训斥后,并谕知其双亲,严加管束,从此,周同再也没办法到竹园去了。周同万分无奈,为情所困,终日昏昏沉沉,饭菜不思,过了十天,竟病倒在床,药石罔效,一天夜里,周同正昏昏如痴之际,忽闻窗外剥剥作响,不会儿,青竹姑娘已亭立在他的床前,并轻声细语,情极爱怜地说道:“周郎,十天来未见你来,猜想是出事了,趁夜里,偷偷地来看你,也解相思之愁。”说着说着,从口中吐出一颗青绿绿如梧子大小的药丸子,送进周同嘴里,并嘱咐道:“这丹丸是我历时千年,并跑遍了泰山,采集了七八种灵药提炼而成,你只要把这宝丹含在口里,就能使你体力恢复,但可千万不要咽下去。”果然,周同,顿觉精神饱满,浑身有力,青竹儿彻夜厮守,形影不离,直到东方泛白,青竹姑娘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临走时,周同又把那灵丹还了青竹姑娘。这样,一连三夜,周同不但无药自愈而且神采奕奕,老师和父母甚觉蹊跷,穷究原委。周同生性老实,又把青竹姑娘,夜里探望之事,和盘托出,老先生乍听之下,惊慌不已,当下想出了一计,说道:“那女子,必是妖精无疑,晚上,她若再来,你务必趁机把那丸子吞了下去,她没有宝丹,要害你也无从害起。”结果,他真的依了老丈生的主意,果真把那丸子吞下去。青竹儿眼见周郎中了计,只好伤心地说道:“老实告诉你,我是青竹仙子,因须得人阳精露,才可永得人形,所以我以蝈蝈引诱你与我相识,并骗称家父外出,始有机会接近你而结缡为夫妻,没想到,你竟不念夫妻情深,轻信别人的谗言,伤害了我,可见我们的情缘已尽,留下元丹可助你修行,我已幸蒙宫主娘娘收我为徒,今后,我当奋发精进,为元君效劳,期能庇佑苍生,再造功德,此后,此青竹必将枯萎,任你凭吊。”话毕,眼泪夺眶而出,一转眼,倏然消失。

    周同伤心欲绝,热泪双垂,从此以后,不羡功名,不涉感情,专心作画,不久因所画“蟋蟀吃白菜图”,栩栩欲活,而声名远播,身体也一日比一日强健。几年后,在一个秋末近冬时节,只身寻迹,重游旧地,唯见竹林依旧在,景观不复留,但见枯黄竹干一枝,根部残留班班血迹,周同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不禁痛哭失声,涕泪纵流,顿觉人生在世犹如幻梦一场,也了悟了世事无常的真谛。从此,在此地筑寺而居,削发为僧,取名竹林寺,后称悬云寺。可惜者,在五朝乱华之烽烟中,附之一炬,徒留枯萎竹头一簇,大如桌面,令人发恩古之幽情。这一段缠绵绯恻,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还叫人传颂不已。

故事二  千沸洞、万仙楼与白庙村之由来

    泰山多神多佛且庙宇居全国之冠;其中神圣修仙所处之洞,各有传说,但是,跟元君有关的为万仙楼与千佛洞。

    话说八仙吕洞宾等人于成道后,云迹四海,遍览毓秀山林。一日,来到泰山一处依山傍水、瑞气盈蔚的洞府,满谷芳香、绿意盎然,令他们觉得心旷神怡,正走修持养真的好地方,于是,稍加整理后,便聚居此地。

    八仙每天除了打坐外,就是品茗下棋,叠翠的峰峦,满山的松涛,宛如世外桃源,令八仙们流速忘返。

    在一个春回天地,鸟语花香的季节,吕仙单独出进,偶然间,见一清新飘逸,如花似玉的女子,迎面而来,此女子乃谪臣之仙女,名唤白牡丹,隐居在此地修炼,吕仙动了心,上前搭讪说:“姑娘为何独个儿在此荒野漫步,难道不怕野兽突袭吗?”白牡丹嫣然一笑,有如百花齐放,娇媚横生,这一笑,可让吕仙如醉如痴,只觉耳中,声若银铃。“我是本地人,这里根本就没有任何野兽出没,多谢您的开心。”白牡丹见吕洞宾,仙风道骨、气宇轩昂,心生爱慕,一番交谈中,竟也情愫喑生。此后,吕仙亦时常踱步到这里,藉机与白牡丹亲近,终于日久生情,与白牡丹巫山云雨,而暗结珠胎。

    白牡丹破真阴,再也不能修仙了,吕洞宾也因贪恋女色而折损了千年道业。这就是人间传说“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

    白牡丹怀了身孕后,花容日见憔悴,经常遭受泰山上各练气士嘲谑,终于羞惭地往东南方之徂徕山走避,躲在山前的破庙里栖身。

    岁月如梭,白牡丹怀胎了二年,终于产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儿。白氏替他取给名字叫白氏郎,其间,吕仙虽极力寻找,但却音讯沓然。以后,落得这寡母孤子,生活无依,赤贫如洗,徒赖白氏到山上采撷山花野果到市场上变换些食物糊口。就这样,母子相依为命,不觉也涯过了七年。

    白氏郎天生伶俐,聪明过人,而且志气豪迈,白牡丹就叫他到山阳庄去上学,两庄相隔约五、六里,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河虽不深,但必须涉水而过,开学的第一天,白牡丹亲白送儿子上学,翌日,白牡丹对儿子说:“孩子,这条路你熟了,娘很忙,以后你得白己上学去了。”白氏郎事亲至孝,一口答应了。

    说也奇怪,当白氏郎来到河边,正要脱鞋涉水时,有一老公公说道:“小孩子,别脱鞋了,让我背你过去吧!”小孩子天真无邪,便趴在老头的背上,让他背过去了,放学回来,也同样地背着回来,这一去一返,竟连一点点水花都未曾溅湿,真是奇迹。

    如此,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这对老小,都能习以为常,就这样,进了腊月,泰山上的寒意,总比别处来得早些,白牡丹担心孩子受不了冰冻,伤坏了脚,对孩子说:“天寒地冻,让娘缝制些防水的叶子,免得冻坏了你的脚。”白氏郎听着,笑着说:“娘!不用担心了,我过河从来不脱鞋的。”白牡丹惊奇的问道:“不脱鞋怎么过河?”白氏郎就把老头背他过河的事,说了一遍,白牡丹听了很纳闷,便说:“改天,你再上学的时候,问问这位老公公为什废要背你?”第二天,白氏郎又到了河边,老头一样等着,白氏郎便问他:“邻近的孩子童你都不背他们,为什么独独背我?”老头答道:“他们才没有这个命呢!”白氏郎打破沙锅问到底,连忙追问:“我有哪个命呢?”老头回道:“你非普通人,你走个真龙天子

,将来是一朝人君,以后,找还得靠你敕封哩!”

    回到了家,白氏郎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白牡丹听了,非常高兴。从此,白牡丹对白氏郎更是呵护备至。

    这年,年关将届,寒气凛冽,大地肃然,山上又没有果类可变换食粮,寒冬对白氏一家,的确难熬。这一天,正是腊月廿三日,白牡丹礼当虔备供品,恭迷灶王爷上天,乃因家贫如洗,三餐不继,令他年节无着,又是生个私生子,邻里都瞧不起,又是举目无亲,告贷无门。白牡丹正气闷气,此时白氏郎哭着回家,状极悲凄地说:“人家的孩子都骂我是个没有爹的私生子,他们都欺负我。”原本沮丧的白牡丹听后,更是怒不可抑,拿起了一根火棒,使力敲着灶头上,破口大骂:“灶王爷啊!灶王爷!你看着吧,待有朝一日,我儿登上了帝位,那时我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就这样,愈说愈气,愈气愈用力,连连猛打了十几捧,把灶王爷打得额头突泡,脸肿鼻青,更把牙齿打落了好几颗;翌日灶王爷返天述职时,马上跪枣  玉帝,奏说:“玉帝啊!这些伤是被白氏郎他娘打的,他还扬言,要在白氏郎登上帝位时,将得罪他的人,赶尽杀绝,请速定夺。”玉帝听了灶王爷禀奏,甚为生气,心想“今白氏郎未即帝位,他娘就如此跋扈,如果令白氏郎当了皇帝,岂不殃及无辜?此事不惩,百姓难予安居!”于是,当下命令四大金刚,准备在来年的龙节,(即二月二日)当天,抽去白氏郎的龙筋。

    这事被泰山河伯得悉,当他正背白氏郎过河途中,对白氏郎说:“白郎,你未来虽将贵为一朝人王帝主,但此福份,却因你娘的妄动而坏了事啰!我就最后背你一次。”白氏郎听了大为惊悦,立即哀求道:“老公公,请您快快想办法,救救我们母子俩!”老头当下说道:“这事,玉皇大帝已下了懿旨,我也无能为力了,不过,我还有一点办法,就是当天在抽龙筋的时候,你千万要咬紧牙,不可出声,这样,只能抽去了你身上的龙筋,而保位你的金牙龙口,以后你说一句,还能当一句。”说完了,老头就不见了。

    白氏郎回到了家里,将老公公的话,具实以告,娘俩痛哭一场,白牡丹安慰白氏郎说:“孩子,不用哭了,到那一天,我把你藏起来,叫他人找不着你不就行了吗?”白氏郎一听也是个好主意。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正月只有廿九日,不是往年的三十天,所以白牡丹所算的二月初一日,实际上已是二月二日了,这天,祥云密布,四大金刚已率天兵天将,在河边等待,白氏郎跟平常一样上学去了,当他走到半路上,忽闻雷声震耳,白氏顿觉大势不妙,惊吓之余,连忙钻进岩石缝中,此刻,只听一声沉雷,但见白氏郎裸露全身,任由金刚神将抽筋剥皮,此时,白氏郎也紧记老公公交带,吱紧牙根,虽有锥心疾首之苦,但也不吭一声,待金刚神将龙筋抽毕,白氏郎却已痛不却生,奄奄一息了。

    从此以后,白牡丹沦为丐婆,罹疾而终,白氏郎经过迄番沉痛的打击后,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神仙,心想:“若非神仙告密,那来如此狼狈下场。”看看家徙四壁,除了白氏郎平时使用的一个磁葫芦外,可说一无长物了,这时,想到自己仅存的“金牙龙口”,看到了灶君,拿起一只陶磁葫芦朝着灶口喝道:“你这多说闲话的祸首,快进葫芦里面吧!”只听咻的一声,一团青黑气果然往葫芦口中冲进,白氏看了大喜,从今以后,他可利用他的“金牙龙口”,带着陶磁葫芦,逢庙装神,遇洞收仙了。

    白氏郎提着葫芦,浪迹天涯,一路上逢山则收神,临寺降佛,几年来,周游了天下的名山庙宇,装进了无数的神仙,这一天,他来到了泰山。白氏郎忖道:“自己既然失去了天子之命,当个其事皆能当之人也可以啊!”于是对外张言自称为泰山石敢当,掌管天下神仙。一时,声名大噪;故后来,凡人民驱妖避邪,立石镌书‘泰山石敢当’,则万邪不侵,此为“泰山石敢当”之由来。

    再说,号称泰山奶奶的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山掐指一算,知白氏郎已游腻了天下,正倦鸟归巢地往泰山而来,白氏郎听说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法力高深,但在他母子落难之时,却未曾伸出援手臂助其苦,于是怀恨在心,也想前去收拾这位女神。这回,可把元君惹火了。元君知白氏郎乃吕仙与王母驾前花侍所生,并得金鸾,金龙之唾液所养,来历非比寻常,为了顾及双方颜面,不可轻举妄动。于是,想出了一计,连忙调派南方火龙四只,于白氏郎必经之道路,灼以燠热,令其饥渴。果然,当白氏郎走到了泰山半腰时,突觉得浑身发热,又饥又渴。白氏郎眼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更加心焚如焦,忽见前面来了一位老婆婆,左手挎着竹篮,右手提着瓦罐,施施然,迎面而来,白氏郎连忙趋前而去,可是饥渴交迫,举步唯艰,此刻,篮中透出阵阵味香。引人垂涎,白氏郎拖着蹒跚步伐,来到老婆婆跟前,有气无力地向老婆婆乞食,老婆婆说道:“我俩素不相识,况且这些食物是要送给我孙子吃的,若我给了你这些食物,岂不是饿了我的孩子,这可划不来喔!”老婆婆见白氏郎神态萎顿,且经不起白氏郎苦苦哀求,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说道:“这样吧,如果你肯跪下磕个头,叫我三声老奶奶,我就给你吃,给你喝。”白氏郎因饥喝难忍,眼见四下无人,竟也下跪磕头,叫了三声老奶奶,而且还赞美道:“老奶奶是天下最慈祥的大姑婆。”白氏郎终也吃饱喝足,转瞬间,老婆婆也不见了。元君见计已遂,回到祠里等待白氏郎到来。    白氏郎一顿饱食后,精神奕奕,提着葫芦,继续往泰山而来,路经一条小河,见河水已不复昔日清澈,即开言道:“此河由我经,此水常澄清,有桥从上搭,步步到天庭。”此为步天桥之由来。走着,走着,终于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匾上写着“碧霞祠”。白氏郎进了大殿,见一位女神,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持着葫芦正准备开口招神退葫芦时,不料,元君抢先开口说道:“好个没良心的白氏郎,你吃了我的食物,还跪下磕头叫我三声老奶奶,如今见了老奶奶,还不下跪叩首?”白氏郎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刚才赠送食物的老婆婆,白氏郎急忙下跪,一失神竟把葫芦摔碎了,这下,装进葫芦的各路神仙,趁机纷纷逃逸,顺着十八盘道中之一高楼争先躲避,有一些挤到斗母宫旁边的一个大石洞里,后来,碧霞元君见这一座高楼和那一个石洞,集天下神佛之多数,就把这高楼叫万仙楼;那个石洞叫千佛洞。

    话说众神圣仙佛鬼魅等,趁机逃命,他们见庙进庙,遇洞钻洞,一会儿工夫,从山顶到山脚,犄角旯都藏满了神仙,这一天正是三月十五日,众神仙都纷纷来到山顶山给泰山奶奶谢恩。为了感激碧霞元君之救助,所以大家决定这日为香火日,每年到了三月十五日,盛况无比,热闹非凡。

    另方面,元君对白氏郎说:“汝收集了这样多的神仙到泰山来,今玉帝敕旨,这些都归我所管,并令他们护国佑民;这是天命,你所惹的事端,到此也该停止了吧,同时也该见见你父亲,你父亲就是在山脚下修行的吕洞宾,快找他去吧!”白氏郎叩首,拜别了元君,当下向山下而去。途中遇见了儿时背他过河的老公公,白氏郎趋前说道:“老公公,昔日我受您照顾良多,如今不知该如何回报您老人家?”老公公说:“我原来是汶水河的河神,因受龙王诬陷,向玉帝谗言,责我施雨未按天律,所以贬凡在此小河讨生,其中,幸蒙元君点化,要有“金牙龙口”的人帮忙,才能跃龙门而飞冲上天,今求你一开尊口帮个忙吧!”白氏郎当下说道:“白龙潭少主人,路下山中称白神。”语刚毕,一道金光自老公公的天灵盖冲出,往白龙潭去也。此白龙潭之神即柳展雄,这日为四月八日定为龙王生日此后在白龙潭上,民聚隐隐可见一大片白雾在潭上浮游,就是龙王巡视龙潭,因他负责尽职,所以年年风讽雨顺。

    白氏郎继续往山下而行,眼前悬崖峭壁当道,不得其法而过,纳闷中,忽觉对面一处深邃山洞中传来声音,“来的人可是我的儿子,白氏郎,你穷凶恶极,罪不可逭,就跳身断崖下吧!”白氏郎白知触犯天律,死罪难逃,一咬牙,踪身下跃,求了断自己,这一跳,如弹丸曳下,但恰巧被松枝勾住,此刻,见元君与八仙同立树下。待白氏郎惊魂甫定,元君对他说:“汝知错能改而且孝心尚存,随我一同到天庭领罪吧!否则汝父亲吕仙,当把你化为脓血,今后汝当潜修精进,期成正果。”后来,经元君极力保奏,白氏郎始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白氏郎也经历千劫,而成了热河中主神也。后来有人称白氏郎跳崖处为舍身崖;但令人则称为爱心崖。这是“骨肉至亲,父子情深。”的最好诠释。

    话说,葫芦里的神仙都逃命去了,只有灶王爷还是回到了灶头上,故守岗位,不过,以后的人,怕他再去向玉皇大帝告密,所以每当腊月廿三日,在灶五爷谒天延述职之前,虔诚摆供,祀以甜圆,祈求灶王爷能向上苍多进美言,此风俗从此而开,延续至今不绝,此后山东一带,贤能辈出,物丰粮足,民生富裕也。

 

故事三  王羲之的书法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泰山所以能成为名山胜地,并不在它高大,而定能得泰山诸神,给予游客,随机点化与护佑。如王羲之,这位名闻大江南北的书法家,亦有一段与元君有关的故事。

    话说宋朝时有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名叫王羲之,有一天,他邀约了三二位同好,利用暇余登泰山进玩,到了泰山一看,遍山奇花异木,山青水秀,果然名不虚传,面对着这旖旎的风光,幽绝的景色,不禁赋诗吟哦,把旅途的劳累,忘得一干二净。

    此时,同行好友说道:“王兄,你觉得泰山的景色如何?”王羲之随口不加思索地答道:“泰山景色的确很美,但比起我的字还差些。”王羲之大言不惭的这些话可惹恼了元君,忖道:“若不煞煞这小子的威风,他的字就难臻上峰。”于定元君施展法力,当下幻出二座茅屋,座落在玉女池边,等待王羲之到来。

    王羲之看看天色已晚,肚子也有些饥渴,眼见速处吹烟袅袅,于是与同伴相偕寻找,果然看到了两座茅屋,有两位老妈子,各据一座。

    东边这位老妈子,正忙着面做饼,无暇招呼前来的客人。另西边的位老妈子也忙着起火热锅,同样对王羲之等人视若无睹,王羲之一伙人,愕在那里不出一声,原来是对着这东西两家的老妈子干活事,正看得入神!

    话说,东边老妈子,每完一饼役,立即以铲掐儿盛起,往西边正火热的锅儿抛去,不偏不倚地落个正着,而且连锅子晃都不晃,另西边的老妈子一手翻煎,一手持刀,看也不看,两刀四片儿,均匀如一,在一片一片的重复动作中,不差分亳,整齐划一。王羲之他们,足足看了二、三个钟头,不觉丝毫倦意。待两位老妈子工作完成后,才趋前问候。

    王羲之以惊奇的口吻问老妈子说:“老婆婆!刚才看您们干活如此来劲,而且动作一致,不失毫厘,这可是真工夫啰!”老婆婆笑着说:“泰山虽大,但要比做饼的活儿,就是神仙也比不上我们,其实啊,这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就像王羲之的书法,也只不过是个‘熟’字而已。”这番话可以说给王羲之当头捧喝,让王羲之顿感羞惭不已,无地自容。

    王羲之经过了这次教训,回宋后,更勤加练习,而奠日后名垂千古之基,此完全为元君点化之功也。

 

故事四  天胜骞与月亮洞

    沿泰山西路,盘桓而上,有一处风景区,名为天胜骞与月亮洞,其来由,传说与元君也有关系。

    地名称骞,使可知道是屯粮聚众之处,常为盗匪盘据之地。天胜骞,其地势险峭,有如天堑,颇有“一人当关,万夫其进”之势。话说东西汉交朝之际,有位名唤樊崇者,早年在泰山务农为生,从小力气过人,能手举千斤。虽生性暴燥,但极富正义之气。当时,朝纲不振、百姓疾苦,又连逢干旱,耕作不易,民不聊生,怨声四起,樊崇忖道:“何不趁此良机,揭竿起义,消灭暴政,造福群黎。”于是当下广召义士,群集受害民众,声援响应,很快地,汇成一股很大的力量。他命令所有参加的民众,眉上涂抹朱赤色为记,这就是史上所称的“赤眉军”。

    一日,朝廷军队,倾全力围剿,赤眉军因组织松散,训练无素,虽全力以赴,缠了月余,终于寡不敌众,退守山区,樊崇仍避居洞穴,继续运筹,图谋俟机反攻。话说,一日,元君足踏云彩,看见黑龙潭上空,红光闪炽,经一探究竟,见一汉子,正双手搔首,眉目深蹙,状极烦忧。此时,元君顿化作一美妇,趋前问道:“敢问大王,恼为何事?”樊崇猛然抬头,一看系一不识之女子,以其为部众之妻小,故要理不采地应道:“好一个妇道人家,此事不关予你!”元君算知这伙人马,惨遭官兵围困,不日间,将为断粮而毙,故再三进言,此时,樊崇顿觉此女,异于凡人故一反故态,作揖赔礼,元君深明大义,当下献计,说道:“请大王派人将你坐阵的这个窖穴往里面挖掘三丈,再往高凿三尺,即将有奇迹出现。”话一说毕,元君随即消失无踪。樊崇感激之余即刻招来人马,按指示退行,历时半月,一日,在洞中焦虑不堪,来回蹀踱,蓦然抬头一望,见丝丝银光,由上而透,樊崇诧异,好奇一推,忽然稀呖哗啦声起,石砾碎片,纷纷落地,上面竟然露出,洞窖一处,里面别有洞天,遍地奇花异果,堆满了茯芩、人参、稻谷种子等,近千名的义车,赖此始得以活存。这天,正是中秋月夜,樊崇因元君之指点,凿洞,得月亮光月引发,始有宝窖之发现,故称其为月亮洞。实因神仙点化,义军方能命脉延继,与暴政抗衡,故曰“天胜”。赤眉军因感戴元君福庇,故待继义举,劫奸商而济民穷,抗暴改而护百姓,此皆元君显化之功也。

 

故事五  岱庙修建

    泰山最高之主宰地在岱顶,相传,以前这里只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神庙罢了,但如今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俨若一座王宫宝殿。所以能有今日巍峨殿堂,乃元君与柬方朔大仙使然。

    东方朔,古仙人也。其眼高过顶,骄横傲气,不可一世。此仙能言善道,且法术高强,一日,他云游天下,到了泰山,觉得泰山,不仅河山秀丽,而且灵气独钟,于是就想在此地落脚。某一日,当他择好了地理,想法术开辟时,见岱顶处,有一座由石块砌成的平房。东方朔信步走来,想一探究竟,待其进入,但见屋内,摆设简陋,里面位着一位金面老人及一位年华及笄的小姑娘,原来他们就是东岳大帝及元君娘娘父女两人。不久前,才奉玉旨来此镇山。东方朔不知原委,以蛮横的口气说道:“我已经看上了这个好地方了,只要你们搬离开此地,要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东岳大帝深谙此仙脾气怪异,不想得罪,但元君可不理这些,而反唇相讥。说道:“只要你离开此山,我什么也可以给你。”东方朔眼见此女,伶牙利齿,不甚好惹,于是改弦易辙,施以诡计,想引元君入觳,于定说道:“徂徕山离此不远,看谁能将徂徕峰铲平,谁就可以据此为主。再者,输的一方不仅要让地,而且还要建一座像皇帝老儿所住的金銮殿,不知尊意如何?”元君一面向他父亲使个脸色,暗示其父,不要插手。一面回答东方朔,双方约定三日后,在徂徕山厘定界限,开始斗法。

    三天后,东方朔施展法术,召来六丁六甲,开山神等来协助。而元君则商请万仙楼与千佛洞之列圣高真帮忙。结果东方朔的一方人马,一路挖掘山石,却一路往元君之方住填坑。不用说,元君当然得胜,现在徂徕山山顶是平平的,唯有一颗大石尚遗留在山顶后头,这是徂徕山为何比岱顶矮了一截的由来。

    东方朔既然轮了,诺言总得实现,但兹事体大,又限于时间,正在焦虑不已,忽然发现京城墙上张贴着皇榜,诏告天下,谓皇上廷请名医,进宫医治皇姑身上之人面疮,事成之后,皇帝将赐予重赏。东方朔精研歧黄之术,于是揭榜入宫。他算知皇姑之疮系前世杀孽过重所致,故建言皇姑即刻戒辇茹素;一面,调制灵药敷治,一面则运用三昧真火炙疮,果然,此仙名不虚传,那人面疮终于闭下了双眼,但嘴巴还是吱吱惨叫,最后大仙向元君借了松精脂,才将这多年顽疾愈合。

    皇上获知皇姑玉体康复,龙心大悦,详问东方朔要如何给予奖赏,东方朔回皇帝说,他不要荣华富贵,只求皇上在岱顶上建造一座皇帝所住一样的宫殿。皇上听了,十分为难,心忖,天下那里可以有两座同样的金銮殿,但诺言又不得不兑现,正在两难之下,忽然向东方朔说:“你要的金銮殿可以,但须要比现有的矮三块砖头才可以。”东方朔认为无伤大雅”也就欣然答应了。

    东方朔输得心服口服,向元君说:“你的法术,号召力令我十分佩服,现在我既然输了,一切按照约定进行。”一月后,皇帝下诏,在岱顶鸠工兴建岱庙,不久,岱庙竣工,一切和金銮殿相同,只是矮了三个砖头。从此元君与东岳大帝永远执掌泰山,福佑苍生,造福人群。东方朔经过了这一次教训,往日那骄傲凌人的气势,也收敛了不少。

 

故事六  化盗助产

    元君与眼王、注生本是姐妹,元君为大姑娘,眼王、注生为二、三姑娘,得道虽有先后之分,但在宋代祥符年间,同时显灵济世。

    宋真宗时,辽金犯境,民心惶惶,甚且荒旱连年,百姓涂炭,元君与眼王、注生经常化身在市井中行善济苦。故民间歌颂元君是一位慈祥的女神,尤其在京畿之地,如北京,更能深获民心,她不仅主掌帝王禄籍,更是妇女们的守护神,地位与观世音菩萨,不分轩轾。故在大陆各地,奉祀者甚多。她的左右辅弼,眼王夫人与注生娘娘亦同祀于碧霞祠内。因此如称东岳大帝为泰山最高主宰,实际上,主理一切的还是碧霞元君。

    话说,山东曲阜一带,有一班盗贼,掳掠烧杀、抢劫勒索,无恶不作。当地有一张姓商人,以贩卖药材为生,经常出入泰山采药,每次经遇元君祠时,必顶礼膜拜,意甚虔诚。十数年中,从未间断,因此颇为泰山大帝及元君娘娘熟识。

    有一天,贼寇又来洗劫村庄,掳走张姓商人的闺女,使得姓张的夫妇,痛不欲生,终日涕泪,在营救无门之下,只好相偕上山去祈求碧霞祠众神的庇助。事隔几日,忽开门外三个老妪登临求乞,张姓夫妇,虽为痛失爱女而烦忧,但毕竟是善根厚植,也施舍了一些食物,此刻,三位老妪见他眉目深锁,状极焦虑,不禁问道:“敢问何事恼你如此憔悴。”张姓商人将村庄被劫,女儿被掳之事,详细述说了。三位老妪同时问明了盗匪去向后,辞谢而去。

    原来这班盗贼是泰山外,九女寨人马,平日据山为寇,残害百姓,元君探知祥情,偕眼王、注生联袂往九女寨而去。九女寨系因寨中住有九位女子而得名。此寨上之盗匪由一兄长与九个妹妹组合而成。其中兄长残暴凶狠,第二、三与七妹,都已择夫配婿,但其夫婿皆为国征战而阵亡,虽捐躯沙场,但却得不到朝廷抚恤,为生活所逼,只好投靠兄长,落草为寇,巧的是这三位妹妹都怀有身孕。

    这一日,这些盗匪又外出打劫,留下了待产的三位妹妹,还有一位标致的姑娘,这姑娘就是被掳来的张家女儿,因长期相处,也不觉恐惧,也能说笑自如。闲谈中,二妹顿觉阵痛难忍,心知临盆在即,但这些姑娘们又没有接生经验,这可叫人不知所措,正在危急时刻,忽闻小偻儸传报,在山下擒获三个老妪,话毕,七妹下令,随即将三位老妇递解上山,经问明原委,得知此三位老妇人,原来是要上泰山给元君上香,祈求元君保佑百姓平安的,乃因路途生疏,致误入山寨而被擒。这一席话,令七妹听了后,自觉羞愧不已。

    话说,在内院中,楂锅弄鼎之声,不绝于耳,三位老妇,甚感奇怪,向七妹一问究竟,七妹随即将二姐临盆种种,一一说过,这三位老妇亦表示,他们精通接生事宜,于是在三位老妇人的帮忙下,终于顺利生产,而且母子平安。迨其兄长返寨后,得知一切,感激不已。这些盗匪被三位夫妇人热心助人之善举所感化而送回张家女子。元君等三人,亦自愿逗留,相继为其他二人接生,并医好了这匪首大哥的顽疾。

    这位匪首,因长年烧杀,得了烂火眼,痛苦不堪,眼王人人赐以灵草医治,终于把那风疾沉治愈。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元君、眼王夫人、注生娘娘先后为他们解决了很多的困难,终于被感化了,从此这此人洗心草面,放弃盗贼生涯重新作人。元君见大功告成,相辞而去,此时天空呈现三朵云彩飘送这三位老妇人往岱顶飞去。现在泰山上,还留有九女寨遗迹,里面尚保存有接生盆与眼药壶。

 

故事七  采参鸟

    泰山上有一种鸟,只有在夜里才出来觅食,此鸟,看过的人非常的少。泰山一带的人,称它为“采参鸟”。

    采参鸟,身体细小,色呈墨绿,公的头上,长着羽冠,母的身上,杂着细红,跳跃、飞舞,轻盈可爱。出来觅食时,公公呼声是“刘五、刘五。”悠扬中带有凄厉;母的呼声则为“王千阁,王千闾。”哀怨动人,令人鼻酸。原来这鸟儿跟元君还有些牵连呢!

    话说,在泰山下有一村庄,村里住着一位名叫王千阁的年青人,事母至孝,就近娶了一媳妇,名叫刘五,刘氏对待婆婆也很孝顺,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村里的人都很羡慕。但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千阁的母亲,突然病倒了,虽廷医诊治,亦药石罔效,病况日益严重,据大夫说是得了绝症,除非得有千年野人参合药,否则任何高明医术也回天乏术。

    经王千阁四处打听,获悉在元君祠后的悬崖上,长有千年人参,于走他随即告别了母亲、妻子,临行前,叮嘱刘氏,三天内将会回到家里。说后,即刻动身采参去了。

    千阁到了山上,到处寻找,头一天很快地过去了,但一点影子都看不到。到了第二天,在灵崖寺后面,偶然发现一个红润润的小孩,头上髻着一个小辫子,状极可爱。千阁口渴,本想请那小孩帮忙看看那里可有水喝,于是迎向前去,可是那红小孩却惊慌地逃入后山去了,动作还相当敏捷。千阁顿觉奇怪,心想,附近了无人烟,且这灵崖寺又荒废多年,这小儿莫非是传言中所说的“千年参”,幻化人形出来玩耍。当下心头一紧,也忘了疲惫,拔足直追,但却遍寻不着。正当无奈之际,忽见有一位樵失,迎面而来,千阁立即趋前问道:“敢问老伯可曾见有一个红通过的小孩,打从这儿经过?”樵失听了,灵机一动,心想:“我采药多年,这光景莫非是千年参的幻形?”贪念顿起,向左边树林,比个手势,误导千阁由那儿走去。千阁不疑有诈,迳往左边黑压压的丛林追了上去。不觉已到黄昏时刻,既饿又渴,正想作罢当儿,忽闻一阵虎吼,吓得他连滚带跑,逃到森林尽头,不巧前面正是一座尖峭嶙峋的断崖,此刻,后退有虎,前进无路,于是下跪向素称慈悲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求救,但老虎未待他祈求完毕,己扑上来了。千阁万念俱灰,抱定宁留尸骨,勿饱虎腹之心、断然跃下断崖。可惜元君来迟了一步,当他仆身着地时,尸骨慢慢化成一只鸟儿,口中叫着他的妻子“刘五、刘五”。

    再说刘五每天倚门而望,经过了三天,未见夫君如期回家,内心焦虑如麻,猜想千阁可能遭逢意外,于是备了一些粮食,安顿好婆婆,只身去寻找她的丈夫。巧的是头一天黄昏时分,又碰见了那个樵失,樵失知其夫已罹不测,又见刘五颇具姿色,致意图不轨,思加染指于定故技重施,再次诱骗刘五重蹈覆辙,这存心不良的樵失亦鬼鬼祟祟,尾随其后。这时天色已晚,刘五找个大树下,想暂宿一夜,忽见一对精光闪闪小灯,迎面而来,刘五心知不妙,知这是老虎来袭,终于也像王千阁一样,投崖殉命。这次元君己算出一切,怜惜这对夫妻恩爱与孝顺,于是也把刘五化成一只鸟儿,口叫着“王千阁、王千阁”;从此两只鸟儿,出双入对,比翼相随。元君并令山神,将千年参移植在峭壁上,好让这种岛儿,卸回老家,治好他母亲的沉,后来,当千阁母亲寿终时,元君引渡到碧霞祠内为三十六婆姐之一,助元君行功。那蒙昧良心的樵失,终也自食恶果,为老虎所噬,尸骨无存,应了“天律昭彰,报应不爽”之真理。那红孩儿虽道成千年,但无意中害死了这对恩爱夫妻,故时常在夜深时分,引领这鸟儿采参,以弥补罪愆,此后,采参鸟之名,不迳而走,声名远播,至今传诵不已。

 

故事八  岱门坊

    岱门坊何以在山下处,这也是一段与元君有关的故事。

    在周朝末年,元君即已证果。玉帝敕封他为碧霞护世元君;但其所辖范围有多远多大,实难以确定。玉帝只好命姜子牙与封神天师共同研商。姜子牙因碧霞元君在封神榜中,未曾应世封神,故心中有点不快。虽然她妹妹九天玄女同样品证,诸仙真对他也礼敬有加,但碧霞元君却不表领情,所以有意整整他。

    有一天,姜子牙在碧霞祠中对元君说:“你认为天下要多大予你才好呢?”元君故作谦虚道:“大不用大,天下群山归我掌,地下冥府归我点,就可以了。”姜子牙嗯的一声,说道:“这胃口未免太大了些吧!就这样吧!你的力量有多大,就可以掌管多大,我看就凭你扔物远近来决定吧!”元君知姜子牙存心刁难,心想“以自己的法力要扔个一千八百里也不是难事。”于是双方约定在明早,到泰顶扔物为界。同时,姜子牙也邀约了各路神仙作证。

    是日,元君捡起了一颗鹅卵石,这时,姜子牙说:“你拿的鹅卵石,满山遍野,到处都走,要我们如何分辨呢?”元君反问道:“那要如何是好?”姜子牙说:“就这样吧!取你一只绣花鞋来投掷吧!”元君不觉有诈,满口答应。这下子可上当了,原来石头虽重,但心实易于远掷,而绣花鞋虽轻,但心空不易着力。元君用力朝山下一掷,只不过四十余里罢了。幸亏元君有先见之明,站得东震帝王方位,始得司掌宇宙生发万物根苗灵魂等重任。迨绣花鞋落地后,形成了一道,远看酷似一只女人绣花鞋的坊门。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凡是从泰山北关登山的人,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这段韵事,至今还颇耐人寻味。

 

故事九  三笑处

    在泰山脚下,普照寺门前,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三个大字“三笑处”。原来这一段故事,说起来,还颇耐人寻味的。

    话说,元君得道后,一日,漫游到山后,碰见了三位老翁,正围坐在普照寺门前一块大石头上,争辩得喋喋不休。元君好奇,趋前问道,才知道原来这三位老翁,正在标榜自己的长寿秘诀,各自夸耀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适逢元君来到,三人商请元君作个评判。

    元君要他们介绍自己的摄生之道。第一位老翁说:“我每天吃半饱,身体不见老。”第二位接着说:“我的山妻丑,阎王拖不走。”最后一位老翁说道:“我每日大笑三,寿高比泰山。”元君听了各人的养生之道,觉得各有千秋,实在难分轩轾,于是又问道:“未知高寿如何?”第一位说他已历开山辟地之时,年届九九高龄。第二位答着说:“在王母娘娘栽种蟠桃时,我就有九十九岁了。”最后一位说道:“我屡经寒暑易节,说不出到底有多大的岁数。”语毕,元君不禁莞尔,原来此翁乃古金仙也。其德配天地,寿高诚可比泰山。终于元君裁定第三位老翁之说为延年益寿之至上良方。盖人唯有无嗔无恨,笑容常驻,当可同跻遐龄也。故后人凡登临此地,皆在此大笑三声,祈能长寿也。

 

西湖灵隐寺道济师赞诗

行于地沐恩黎

冲在天奏善题

镇南洲观斗宿

临前镇护草衙

娘娘尊范规众子

赫赫心天齐

劝化无需言与语

济世只凭感应提

 

南天文衡圣帝跋

    今据柳营明圣宫主席开圣帝君请为元君传作跋,此举深获吾心,故降驾以传乩笔。

    东方属木,为雷震衍生,南则含离火而巽共生,东南连气,则生生不息,万物得千代而不绝,东主帝辰而生春,南拱北反而得夏气,春夏交,万物欣荣,如禾之可穗满。

    元君久识矣!女仙高真,娴宛霭慈,雍容超华,所行母坤,孕育子民,佑护江山社稷而不坠,更甚吾之操持忠义。

    无地、物难存,无君、臣民无靠。元君庙于大陆,耳详目熟,并为进谒东岳大帝岱庙必经之道,扼善信人登之要衢,予于暗中点化,指路明径,故凡登天下第一山,必礼元君第一女神之理同。欣慰蓬岛首座元君庙于台镇南,如东春延向南般。吾感天下纷争迭起,血腥造次频加,民心惶惶,叹无有修持养真之处,幸今有矣!龙凤宫诸善信等,孜孜于元君来历,不辞辛劳奔波,传已竣,人亦可放心,唯识者,元君意境与旨趣,非宫殿堂皇,为的是人民、官家、皇亲等等,弗分贵贱、贫富、贤愚、主要者,净化社会而已。

 

编后语

    时下有很多人,对仙佛神圣的膜拜,旨在祈求神佛显化,禳灾赐福。殊不知,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常力的自作自受。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招”是也。神佛的法力,虽然至大无边,但却不可能破坏因果报应的律则。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改造不了“自食恶果”的命运。

    碧霞元君宫主娘娘,扬仁慈之风,修积善之行,启迷醒顽,劝恶化善,祸恶福善,济弱扶倾,故能威镇泰山,灵佑华夏。今蓬岛善信人等,启建庙宇,恭迎奉祀,除了冀其赫赫神威,护国佑民外;更希望仰仗宫主娘娘之母仪壶范,化育群黎。尤其可贵的是龙凤宫贤绅大德等,为了崇尚信仰的真谛,恭请西湖灵隐寺道济禅师阐述宫主娘娘之生平史迹,趣闻轶事;除了敬仰宫主娘娘之高功显德外,更能效法他的慈悲宏愿,藉以厚植菩提善根,希望人人从善如流,个个乐善好施;时时导人以正,处处广种福田,这对当下谈玄炫异,藉神敛财之宗教败类,与光怪陆离,导人入迷之异瑞邪说,给予一记当头棒喝。

    此书内容,乍看之下,似乎有着诡谲神秘的意味,但请您不要轻蔑闲视之。盖书中除了阐扬碧霞元君之慈悲大愿外,还启发了正当善良的思想,可以说是顺乎天理,应乎民情的一时之作;值此世道浇漓,淳风日没的社会,寄望大家恪遵元君训诲,竭己之力,修己之功;为邻里树楷模;为愚民作榜样,这样才不会辜负了出版此书的神人等的一片苦心。

    笔者受命担任校编工作,为了增进读者阅读的兴趣,为了拥有更广大的信仰群众,所以在编排上力求完美,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舆增删。例如:神人客套寒喧语辞,故事系列未予详记扶笔时日等;但其篇幅均保存高度的真实性。兹值书成之日,略述“一得之愚”,诚恳地奉献在读者之前,更希望斯书付锌刊行后,大家得与宫主娘娘长相左右,人人速修,个个有成,同时也祝福助印此书及参与此书工作的大德们,同沾法喜,福慧增长。

新营修缘行宫沐恩弟子陈文星  拜撰

 

本书完


回善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