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摘录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日在加州德安乍学院(DEANZACOLLEGE)讲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为时一周余。承符亲聆录音带后,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楞严经清净明诲章,前次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时候,关于楞严经经题已大略介绍过,兹不重述。这一章称之为清净明诲是佛在经中为我们讲的,从章题中就可以了解经文的大义,其内容与净宗主修的无量寿经非常接近。无量寿经所教的修学纲领有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此五个字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所有一切大乘法门都离不了这个标准。“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佛法中所讲的真如、体性都说的是这一个东西。在教义上说,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可见经题已经圆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内容。在中国大乘佛法中,各宗虽然用的方法门径不相同,而修学的原则目标绝对是相同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途同归。”
通常佛家讲的三宝,特别注重在自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实在讲三宝或三学,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证到一个,其余两项也都同时证到了。禅宗达摩祖师在此三条中选的是觉,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觉门而入。教下如华严、天台、法相唯识、三论等宗都从正知见之平等门下手。净土宗修清净心,从净门下手。心净则土净,如何才能修到清净心现前,并不简单。修学往往得不到清净心,其原因就是有障碍,如果这个障碍不除,这一生纵然念佛也很难往生。应知我们自无始来生生世世都在念佛,皆未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今天我们的缘很殊胜,遇到真实经典—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等净土五经一论。现在所讲的是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说明人生的障碍在那里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了,诲是教诲。经文共有四段,都是关于戒律方面的,读了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谛,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这一生的障碍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今天发的课本是由明朝交光大师所注的楞严科会中择出影印的,共计十页,供养各位。
符按:法师开始讲经文是由楞严经第六章后段起,其文曰:“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佛为什么向阿难提出毗奈耶与三决定义,因为阿难向佛说:我现在已经了解修行成佛的法门,但顾虑到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时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使人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安立道场,远离魔事,请佛开示。佛赞许他的所问,所以讲了这一大段清净明诲。兹将阿难请法的前一段经文照录于后。读者先读此文,然后再接下去,即可了解其来龙去脉。其文曰:“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段经文是楞严经第六卷最后的一段,文殊菩萨捡选圆通之后,阿难尊者于大乘佛法之修学已经完全明白了,但又顾虑到将来众生,在佛灭度之后,所遇到的困难比佛在世时更为严重,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难辨,是非善恶不明,一般人不迷惑不入歧途,非常不容易。所以阿难请示佛陀如何才能得清净心与清净行,成就自己的道业。
佛告诉阿难,你常常听我讲有关戒律的开示,戒律的大原则是三决定义,即戒定慧。学佛如想成就决离不开戒律,一般人很难接受,也不愿接受。经典所说的理论很喜欢听,提到戒律就摇头了,做不到。所以现在讲经的还有,讲戒的没有了。各道场传戒时,若是不讲戒就不像话了。虽然讲戒也是敷衍场面而已。时间短也讲不清楚,也不会认真去讲。
在这段经文里,佛特别提出三决定义。决定你能不能超越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以及决定你能不能往生。此刻完全讲真话,一切权巧方便都不讲了。首先说到“摄心为戒”,着重在摄心,这是大乘的戒律,也是一乘的戒律。经论中常说一切唯心造,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是万法的主宰。六道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是散乱心,所以有生死轮回。上次我们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戒圆满,“净念相继”是定慧圆满。净是定,念是慧,一句佛号三学具足。真正有功夫念佛得力,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如何才能得力,一定要信愿行具足。第一要有出生死的决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想来生再也不搞生死轮回,三界六道都不留恋。若是对于这个花花世界还舍不得即不能往生。此项戒律是以摄心为主,与一般戒律不同,我们为什么三昧不能现前,就是没有摄心。定只能伏烦恼而非断烦恼,智慧一开,烦恼就没有了。定是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佛法追求的目标是慧。真正智慧是由清净心而来,“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形容一个器皿有裂痕,装满了水,不久就漏光了,即指烦恼而言。修行功夫虽好,若有烦恼就把所修的功德全漏失了。如果不漏就是法器,这个漏失是比喻,不是真漏失,不过不起作用而已。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在交光大师小注中说:“以戒为定慧道场前方便说故。”“道场”这个名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事相上的,如寺院禅堂等。楞严经所指的是以心地为道场,如佛所说“直心是道场”。你的心与所修法门相应是道场,道场均以清净戒律为最初方便。佛提示阿难,为什么以摄心为戒,开示了四条。这四重戒是大小乘四众弟子共同修习的根本戒律,而四重戒在一般戒经中,其排列的顺序为杀盗淫妄。淫戒原排在第三,而现在把它放在第一,显示在这一章中淫戒之重要性。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这一条淫戒应列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杀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杀可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想修行证果,超凡入圣,第一个大障碍就是淫欲。小注里说明:“淫杀盗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这是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之处,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大乘戒动念头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摄根。小注又说:“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要想真正在这一生得到成就,必须以断淫为根本。这一条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标就难达到。我们自无始以来,均在生死轮回,就是被这一条害苦了。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必须要觉悟。关于戒淫一事,世间人不愿意听,也不爱听。倘若他还没有出离之心,对于这种事还有贪念,纵使他一天念十万声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问题就在这里。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众生有爱欲之心。爱愈重堕落愈深。纯情无想堕地狱,九分情一分想堕饿鬼,八分情二分想堕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罗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萨道。楞严经第八卷中间关于情想之分,说的很详细,各位可以参考。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断了淫欲即不会在六道投生。经中说四果罗汉断了淫心,永远脱离三界,他如果再来世间乃是为了度生,乘愿再来,我们是被业力牵着而来。
佛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尘劳有污染劳累之义,指此娑婆世界众生劳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净心。淫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关键。有人读到此段经文怕了,原来恩爱的夫妻,难舍难离。我就告诉她,你的爱是假的,能爱几年。死了各自分飞,爱谁去呢?若夫妇二人同修念佛法门,都能了解事实真相,将来同生净土,岂不更好。若夫妇二人,一个信佛,一个不信。信佛更应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将来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后倒驾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亲人眷属,这才真正爱他们。
佛在经中说的很清楚,戒律是清净心,必要把心除掉。有人说,恩爱夫妻离不开,淫欲断不了,怎么办?在事上不妨,不能有心。你现在有事又有心,所以有严重的污染。有事没有心,很难作到,难也要作到,觉悟就作到了。只要了解事实真相,就容易作到,这个世界是幻化不是实在的,知道人将来都要死的,将来有多久,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佛说人命呼吸间,真正了解这个事实才算觉悟。佛是针对真正觉悟的人讲的,真精进的人所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光阴。
经文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主要的论题是禅定,所谓“楞严大定”。净宗念佛法门讲一心不乱也是修禅定。禅定不达到明心见性出不了三界。由禅定而能达到明心见性很难,得禅定的人只能生四禅天四空天,未出三界,天福享尽,仍然堕入轮回。修行人比一般社会人士的心要清净些,有一分清净就有一分智慧。讲经说法,天花乱坠,如不断淫,不能修成正果。本来想成佛,佛没有修成,反而变成魔,而他们还自以为得无上道,结果犯大妄语,堕落三途,实在可惜。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灭度已经三千零十八年,现在我们正在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的开始。这个时代很多魔出现于世,佛门中亦所在多有,真所谓“魔王当道”。佛在这章经里说了许多,读了之后,你若体会其内容,能有心得,你就可以辨别那些妖魔鬼怪,而且自己不会落在妖魔鬼怪之手,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因此这部经魔视为是眼中钉,必欲设法消灭之而后快,佛在法灭尽经中说,将来佛经在世间消失,第一是楞严经先灭,无量寿经最后灭,这项预言很有道理。“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他叫众生不必断淫,甚至于以淫欲作佛事,令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他引导众生入于爱见之中。他有神通,也有魔鬼作其护法,认识他就不受其害。菩提道所求是无上正等正觉,念佛求生净土,依靠阿弥陀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是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为目标。佛对阿难说:“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修三昧必先断淫,念佛一心不乱就是三昧,若还有淫欲的念头就是障碍。不要说出世间,修世间禅定也必须断淫,有淫心即不能到初禅,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称为魔王,但是他的淫心非常淡泊而并没有断,所以到不了初禅。修禅不容易,财、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条即没有办法出三界。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我们与参禅的人用同样的功夫,我们可以带业往生,对于淫心烦恼也伏断而非灭断。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念佛法门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教导众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个讲法,绝没有一尊佛说,不断淫欲还能成就三摩地,还可以成就无上道,没有这个道理。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淫根不断。其余如杀盗大妄语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较之下,习气最重害人最深的莫过于淫欲,要特别注意。此段经文佛先用比喻说,如煮饭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饭。如想超越三界证大菩提,有淫心绝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绝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净土的同修要时时警惕自己,五欲六尘依然贪恋,习气不断,想于一生中证佛菩萨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说纵然得妙悟,皆是淫根。在邪法中亦有定,修世间禅定,心只要专一在某一事上,其心就比较清净,所以有无量三昧,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世间的又有欲界的,有色界的,有无色界的,他们也能修得小慧,也有小通。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得到神通,有奇异特殊功能,于是一些愚人即奉之为神明。这些能力从那里来的?一种是自己修得的,现在修得的很少,修得也要费一番功夫。但是没有功夫他也可以通灵。楞严经上说的很好,是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这个能力不是他的,是邪魅的,来迷惑众生,他的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要知道这不是正法,前面在标准上已经说明,它不能叫我们得清净心,不能成就我们的三昧,因为它不是佛法,佛法不会叫人增长烦恼。这些邪魔虽有妙悟,皆是淫根。修的再好,只能生天,天福享尽,再入轮回。他在天堂的时间短,在三途的时间长。三界尚不能超越,怎能成佛呢?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翼。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在此地把成佛的标准说出来了。淫机之“机”字指“最初最微细的念头”,真正作到一念不生,身心俱断。心中无念,身即不会造作。断性亦无,才算究竟。“断性”是“能断的心与所断的境界”,等到断性也没有了,就是能所双亡,此时即明心见性。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初住以上为分证佛,能在六道示现,教化众生。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真话。古德说:身断淫是律仪戒,属小乘戒。心断淫是定共戒。如断性亦无,谓之道共戒。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戒律都解决了。可知一切法门都要照这种标准修行才有成就。依此标准修行,几人能有结果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大陆上学密宗得到成就者,四十年来只有六人,他们把这条标准全作到了,作到断性亦无。如到不了这标准,必落魔道。这个魔如真有智慧有福德才能生天,若无慧无德直接到地狱。凡是如佛这样的说法就是正法,一切诸佛如此说,因为佛佛道同。不照这样说就是魔说。
符按:前面谈到戒律问题有三个名词: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兹根据佛学词典作简单解释:(1)律仪戒、三聚戒之一,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2)定共戒,三聚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3)道共戒,三聚戒之一,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这个时代崇尚民主,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妖魔鬼怪抓到机会,肆无忌惮,昔日帝王时代,国王大臣治理国政,我们今天批评他们,只图巩固自己的政权,限制人民言论自由。但就正法的立场而言,这些国王大臣防微杜渐,大有功德。凡是蛊惑人心,扇动叛乱之言论,一律禁止。同时宣扬圣贤的教训,使朝野获得共识,有轨可循。儒家的标准,五伦五常,均能遵守,社会赖以安定和谐。佛法的准则在戒定慧,儒家也讲静定。现在非佛非法的人多了,何况魔王徒众多,势力强大,自以为得无上道,许多受高等教育或在社会上有很高地位之人均入其门,如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来果报不堪设想,后悔也来不及了。佛教我们认识清楚,远离邪知邪见,免受其害。遵从佛的教诲,纵然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同样可以成就,果能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莫不赞叹,因为在这个时代太难能可贵了。以此四种根本戒条作为邪正的标准,念佛人用佛号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比其他法门容易多了。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楞严经上所讲戒律实在是讲心地戒,心地戒清净,则律仪戒自然清净,心重要,是主宰,身只是助缘。对一切众生没有杀害的念头就不会有生死相续。佛在经论中常常提到,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若只有这一生,死了就完了,问题比较简单。人都有来世,一切有情也均有来世,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债。佛说因果通三世,有时看到某人瞋恚心很重,杀心很重,他这一生富贵荣华的很好。又一人天天吃斋念佛,戒律清净,而过的日子很苦,贫困潦倒。一般人看到就说那里有佛菩萨,那里有天道,遂不相信善恶果报。佛菩萨告诉我们,因果通三世,今生的果报是前世修来的。前生造善因,今生就得善果。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其果报在来世。有人说:今生所造善恶在当生就显现出来果报,岂不更好,人们看到马上就可以不造恶了。说这种话的人还算是好的,他看到现世报就不会作坏事了,但是你虽然没有看到作坏事有恶报,你又何必一定要作坏事呢?三世果报到临终一刹那间就见到了,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经中有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一世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还债的时候不是少一点,就是多一点,来世还是要互相追讨,永远扯不清。所以我们与一切众生因为直接间接杀生食肉关系,命债冤业牵扯不清,这也是修行上一大障碍。现在自己想想,今生杀业如此严重,但已经作了,已经欠了这些命债,一定要还,怎么办?解决办法只有将我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我替他们修,自他均得益。
后汉时代安世高法师早年译经最有成就。他是安息国王子,博学多闻,能懂鸟兽之言语。他父亲是安息国国王,他继承王位,作了半年国王之后,让位于其叔父,出家修行,后来到中国传教。在传记中说,他曾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过去生中他误杀了别人,这一生也要被别人误杀。他已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有一天他告诉旁人,今天我走到什么地方,要遇到什么难,死在什么地方,乃是还前生的命债,请你们作见证,不必为难那些杀我的人,找他们的麻烦。后来果如其言,修行证果的还要还命债,何况迷惑颠倒无修行且造业的众生,如果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心就平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一个人真正吃了亏,三世一看非常公平,心就清净,你就不会有丝毫侵犯别人的企图,也不会计较吃亏上当,这样才能达到心之清净平等。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学佛,希望超出尘劳烦恼,六道轮回,并得到真正的快乐,有烦恼即不快乐。古德用浅显的词句说明佛教的目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尘劳是苦,离了尘劳就得乐了。如你心里还有杀害众生的念头,你的苦就离不掉,乐也得不到,三界六道也出不去。修行功夫得力也有定慧现前,而瞋恚心未断,其结果就到了鬼神道去了。因为鬼神瞋恚心重,所以物以类聚。
安世高翻译经典告一段落之后,到九江会见他的同参道友。此君已在鄱阳湖作了龙王,是他过去生中的同学,明经好施。他前生有一次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好,心中发生瞋恨,因此死后落入神道,作了龙王,因其明经,所以非常灵验,有求必应。因其前生好施,所以今生香火鼎盛,千里之内都来拜他。这位龙王有神通,他托梦给庙主说,明天有一位高僧来,是我往昔的同学,请你好好招待。第二天安世高来了,就要求龙王现身给大家看,他很为难,后来勉强从神龛出来,乃是一条大蛇。安世高给他开示念咒,他人听不懂。安世高说完之后,大家看到蛇流眼泪,慢慢就缩回去了。这时他把人家供养他的财物全部给安世高,安世高把这些财物带到南昌,在南昌建一佛寺,这是江南第一座佛寺,由龙王奉献的。数日后安世高要坐船离去,忽然见到一位穿白衣的青年,在船头上向安世高拜了一拜。安世高对人说:“这位就是龙王,脱了蛇身,已经生天。”几天之后这条大蛇被人发现已死,后来那个地方叫做蛇村。
大家都知道宋朝有一位爱国忠臣岳飞,他有能力有智慧,精忠报国,被秦桧害死,我初学佛时遇到朱镜宙老居士,他讲了一个故事,是真事。民国初年他大约二十多岁,住在温州乡下,附近有一位举人是独生子,中举后,侍奉双亲,未作官。有一天中午在家昼寝,作了一个梦,非常清楚。有人来敲门,他出去开门见一人持一请贴,写的是他的名字,来人说我们大将军请你去一趟。说完之后立时拖他上马,上马之后如在空中飞行,不久到达一所宫殿式的建筑物,一打听是将军府,据说是岳飞的驻所。不多时岳飞升殿,议出兵讨金事,请其担任文案工作。他向岳飞苦苦哀求说:“上有父母,下有妻子,请求豁免。”岳飞说:“并非现在请你来,三个月后的事,你先回家作安排。”他醒后禀告父母,亦无可奈何。许多亲友均知其事,到那一天大家为其送行,朱老居士也参加,在该举人家中集会。晚饭后他洗澡换衣,等候来接。其父颇不愿,口出怨言。他对父亲说:“来接我的人已在门外,人总有一死,况且岳飞是忠臣,能追随他亦属荣幸,请父亲不要难过。”他父亲说了一声:“好吧!”这话刚出口,他立时断气。朱居士说:“这是我亲眼所见。”此事过后半年即发生辛亥革命,在阴间半年之前已经动员了。岳飞只因瞋恚心未除而作了大鬼王。大力鬼王经中讲的是天行夜叉,即属天龙八部,其首领即四大天王。中品的即如台湾的王爷公,鬼中之将帅,如山神、土地、城隍,下品的即罗刹鬼,这些鬼王也有徒众。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提倡肉食,不必吃素,可以得无上道,这是鬼话。济公和尚饮酒吃肉,小说上形容过份,未免夸张。宋朝济公和尚在高僧传里确有吃狗肉的记载,必有特殊因缘,那是开戒,度一类众生,不是破戒。大乘佛法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佛法中有四种方法接引众生,称为四摄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我有一位老友,在抗战期间从事于地下工作。有一天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他跑到南京雨花台,到了一座寺庙,向老和尚求救。老和尚叫他穿上海青随着大众念经。日本宪兵队追来搜查,未发现,遂辗转逃到后方。抗战胜利,回到南京,念及老和尚救命之恩,遂在某大饭店叫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恩人。请客的那一天在饭店聚齐。主人忽然想起和尚吃素,那能用荤席,颇为尴尬。没想到等老和尚入席之后,他大吃无择,于是皆大欢喜,这就是四摄中之同事。李老师劝人学佛,不劝人吃素,也不劝人受戒。你若劝他吃素,他就不来了。阻碍他人入佛门是很大的罪过。等他入了佛门之后,看佛书,明佛理,晓得事实真相,他自然就不愿意吃肉了。
现在这个社会,有人不断淫不断肉食,他的信徒当然多了。密宗是最方便的,杀盗淫妄都不忌讳,并可即身成佛。真能成佛吗?你们看看黄老居士的心声录中介绍的密宗,你看他怎么说。不能成就,造罪业呀!上中下品都沾不上,连入品的份都没有,直接下地狱了。确实贻误众生,造了极重的罪业。
佛在世时,每日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佛说我令比丘食五净肉。“五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自死,鸟残”。通常除最后两种外,谓之三净肉。佛在世时,弟子托钵所得食物中之肉食,是佛陀以神力变现的。佛入灭后,所有吃的肉不是佛陀神力变现的,吃了要负因果责任,吃半斤还八两。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楞严经的性质与一般大乘经典有些不同,应先要了解。它是一部为真正想出三界的修行人说的。大乘修行方法中,希望在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应当对于所有修行的障碍要认识清楚,才能达到目标。楞严内容重点多半是讲禅宗,而其原理原则是通于所有一切大小乘法门。总而言之,佛法修行的枢纽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无妄念是真心,有妄念即妄心,各宗各派修行目的均是求自己的真心。真心内具足一切功德,如真实智慧、德能、才艺,若完全开显即谓之万德万能,此大乘佛法修学的核心。理论方法明白之后,依之而行而仍不能达到目的,乃是有障碍故,最基本的障碍即杀盗淫妄。这四种是与生俱来的烦恼,障碍修学,只要有一样不断,清净心即不能现前,三摩地也不能证得。“三摩地”是“禅定”,也就是“清净心”,修行人一定要认识清楚它的利害。这一段是讲杀业,不但不杀生,连杀生的念头都不能有。这是自性内本来有的性德,性德内并无杀盗淫妄,这些烦恼是由妄心发出来的,佛教我们仅是断烦恼恢复自性而已。
关于修行人吃肉问题,前已谈过,自古以来,除中国外,其他地区几乎全吃肉。日本佛教徒是吃肉的,西藏也吃肉,在西藏地区五谷杂粮不生长,不得已而游牧。从前交通不便还可以说,现在可以大量运输,如还要吃肉,就说不过去了。事与理要兼顾。
有的修行人很用功精进,如理如法修行,也得定,也开智慧,而不断肉食。他虽然得到禅定,乃是世间禅定,谓之“相似定”,是欲界定。前面说过,真正禅定须有定共戒,定才清净。世间禅定修的再好只能生天,以佛的眼光看皆大罗刹。等到天福享尽,其已往所造之恶业现前,必堕生死苦海,此指三恶道而言。
一个人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有善念也有恶念,皆构成种子,存在八识田中,如遇到缘即起现行,变成果报。这与自己的习气以及生活环境都有关系,善导大师讲遇缘不同,如遇好的环境,可以引发自己善种子起现行。中国格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样道理。有修行功夫的人八风吹不动,即不会受影响。
前边经文说非佛弟子,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佛弟子,这个标准相当高。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四相全破,才是菩萨。真正觉悟,才能无四相。金刚经下半部所讲的更深一层,说“无四见”,“见”是微细的念头,等于前面所说的断性亦无,连能所的念头也去掉,这个标准应当算是佛弟子。净宗在修行方法上只用一句佛号,简单容易,妄念一起,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圣号,念头都没有了,身口自然就清净了。
有人看到这段经文颇感困惑。他说:我家只我一人吃素,家人均吃肉,怎么办?学佛要随顺众生,不能搞得家庭不和。若是强制家人吃素,结果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人家会说:“你看看信了佛,家庭就起纠纷,可不要信佛了。”为了两全其美,最好劝家人尽可能不买活的生物,家中不杀生,只吃三净肉。美国超级市场的肉类都合乎佛法三净肉的标准。自己尽可能吃肉边菜。叫他们知道学佛并不可怕。吃素与受戒是两大障碍,尤其对于初学的人,这两条阻碍许多人入佛门。
大约在民国五十一、二年(一九六二、三)的时候,李炳南老师开始办濨光讲座,我担任一个课程,参加的学生都很活泼天真,有一位女同学对我说:女人最怕老,有没有方法可以不老。我说有,吃素。李老师当时七十多岁,看起来四十几岁,他吃素几十年。我当时四十几岁,看来只像二十几,我也吃素,这就是证明。我说的是真实话,并未骗她。
动物弱肉强食并不合理。凡有生命之物都贪生怕死。在乡村中看人杀鸡,当捉它的时候,它必狂飞乱跳。被杀之后这口冤气就算了吗?决定不可能,等时节因缘到了,一定报复。我自己亲身经历之事略谈一二。先父是职业军人,在家乡时好狩猎,杀生很多,而为人非常忠厚,都称之为大好人。抗战胜利后,听算命先生说他四十五岁有灾难,所以他就辞去工作回家希望躲过,不料返家后即病魔缠身,在病中时其情况与死时之凄惨与地藏经所说完全一样。我读到地藏经想到先父的状况,我就立时吃素。第二个例,广化法师年轻时我们在一起,他在军中作军需,每天吃一只鸡,就算他只作了三年军需,他也杀害了一千多条性命。后来他学佛出家,持戒精严,又从事于佛教教学工作,作诸功德。有一天在浴室洗澡,看见很多鸡飞奔向他扑来,他一时惊慌,跌了一跤,把腿摔坏。经治愈后,架两支拐杖走路。三年前又患中风,说话也不清楚。他自己说:“这是重报轻受。”一般人造恶业的时候不大在乎,等受到果报,悔之已晚。纵然杀生行为断了,而心里仍有杀生的念头都不算究竟。必须到了无我相的境界,业力才能化解。大慈悲心现前,即可消除一切灾难。经文后面这几句话很重要,修三摩地一定要戒杀,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均如此说。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佛法无量法门修的全是禅定,也许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样。禅宗叫“禅定”,教下叫“止观”,净宗叫“一心不乱”,其实是一件事。修学的总纲领是戒定慧。比丘走路如无路可走,可以走在草地上,否则不准超近蹋生草。在美国每星期要割一次草,我们现在与佛在世时古印度的风俗习惯不同,入境问俗,应遵守美国的法律。佛家对于草木尚且如此慈悲,岂能食众生肉?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要断就要断的干净,上面这段文字非常明显是为出家人说的。出家人之目的是想出三界,所以戒条非常严格。丝绵绢帛都是蚕丝所造,杀生太多。靴履皆皮革所造,裘毳是鸟兽之细毛。乳酪醍酬,大小乘戒律对此均比较融通,比丘年龄七十以上,非皮不能保暖,亦无其他代用品,可着皮衣。惟此经比较严格,断的很彻底,重在断缘,虽有种子而无恶缘,则种子亦无发生之机会。有人问戒律清净就不要还债吗?确实如此。如还有“我”在,冤家债主都能找到我。佛说的都是事实真相,若真想逃避,就要无我。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现在人都不明因果恩怨,也不信因果报应,不是怕不怕信不信的问题,因缘遇会时,果报自现前。人何以苦多乐少?我们处世待人接物,恶念多过善念之故。人生一切遭遇均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
从前大陆乡下不是天天有肉卖,屠夫杀猪,一个月两次,初一与十五。杀猪时屠夫先念咒,在猪耳朵旁边说:“猪呀猪呀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他虽然干这一行,也有畏惧之心,也知道因果可畏,虽然念咒,而果报决逃不掉。
人生对一切事要看淡,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可以留恋。如有人喜欢花,死后会作花神,树亦有树神。如喜欢这间屋子,感觉舒服,非常贪爱,离不开,将来死后可能变为蟑螂、蚂蚁,仍然住在这间屋子。许多小宠物多半是该房之主人。有一年我在高雄讲经,听说小港有一个小庙,养了一只小狗,僧众作早晚课时,这只小狗都来参加,到了打三归依的时候,它就走了。有一天一位法师把它叫来,训它一顿,对狗说:“你现在是畜生,不是住持,以后不能打三归依的时候就走。”后来这只狗果然随众作完晚课。过了几个月这只狗就死了。它是从前的住持和尚死后投入狗胎,因舍不得该道场,所以变狗仍在庙中,真可怕呀!我们对世间事样样不能贪,贪爱书也会变为书蠹虫。
身是身体,身分之“分”指“其身上一部份”,如羊毛兽皮等。凡是皮革等物不穿它,不用它,也不吃它肉,与它们就不结冤仇。佛在四依法中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因为有的人不想出三界,只求人天福报,佛就为他说不了义经。佛是应机说法,有的希望成罗汉成菩萨就满足了,佛对他们也说不了义;有人真想成佛,佛就对他说成佛的理论与方法,就是了义经。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四重戒中最易持的是杀戒,最难断的是淫戒,最难持的是盗戒。“盗”是“不与取”,未得主人的同意而取得者谓之盗。凡是以不正当手段叫人不得不给你财物的均谓之盗。不但行为不可以有,念头都不能有,绝对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如偷一个人的物件,是欠他一个人的债。如政府机关印有公用的信纸信封是地方人民纳税的钱购置的,用了这个信纸信封就欠了这一个地方人民的债。这是非常微小的事,何况大于此者。
逃税是偷盗全国人民的财物,罪过更大。有人说:如果不逃税就没钱赚,照了义经的说法,逃税是不可以的。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了解,“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不偷也有,命里没有,偷也偷不到。小偷每天偷的财物也是他命中有的,如命中没有,能偷得到,佛也要拜他为师,绝没有这个道理。事情也有特别的。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未出家之前作公务员,管税务钱财。他偷国库的钱去放生,查出后按律应处死刑。审问他,他说拿去放生了。法官把此事报告皇帝,皇帝明令处死,但特别关照监斩官,看他怕不怕,如不怕,免死,带来见我。当他被绑赴刑场时,果然面不改色,监斩官问他怕不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的命,死也值得。监斩官带他见皇帝,皇帝当时赦免其罪,并问他以后欲作何事,他说要出家作和尚,后来皇帝作他的护法。
有些修行人有相当功力,有智慧,有福报,甚至于有神通,他所犯的偷盗行为,一般人不易察觉。以种种方法贪图供养享受,就是偷盗,离不开名闻利养。如妨碍他,他的瞋恚、嫉妒、报复都来了,这与佛家的教法背道而驰。现在这个时代,佛教逐渐衰微有其道理,人家有种种手段拉拢信徒。佛教一切随缘,不攀缘,但求心地清净光明,无丝毫污染。若清净心失掉,与佛教本义不合,也就不是佛法了。
看一个人不能看其名气大,有智慧,有神通,就以为一定是善知识。世间有漏的神通并不难得,与佛法无漏定慧不能相比。无漏定慧不生烦恼,绝不染着七情五欲,谓之无漏。七情五欲不断谓之有漏,心里只要有这些,制造生死轮回之业,就出不了三界。不但出不了三界,也出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情识,他们为什么能超出欲界,因为他们的定功得力,可以暂时降伏其妄心,有相似的三摩地,并不是真得三摩地,只是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他的定功不够只能控制而不能断。因此他们能生一点智慧,其智慧能超过凡人。他如不断偷心,必落邪道。古德说:邪道是暗中欺取,而不是明显的,用种种问题手段叫人看到非常合理。如近年来提倡印经结缘,全台湾到处都有,也有少数利用印经之机会从中谋利。如募得印书款一万元而以一千元印经,余留自用。书上面写明印一万本,可能只印一千本,这样即属偷盗,如此方式欺骗白衣之事,手段之巧妙无法想像。他得到享受,能享受几年呢?以三宝之名欺骗众生必堕地狱。
此时世间已乱,佛门已乱,乃至任何宗教皆乱。我们应当凭自己良心,多作些善事,挽回世运。前年中国大陆水灾为患,大家纷纷捐款。有人说,你们捐款到不了灾民手里,被中间人扣留了。假如听了这话都不伸援手,谁救灾民呢?各有因果,我们不必管他。
如果利用神通对四众弟子威迫利诱,均属偷盗。甚至于他自己造作时并不知道这是偷盗行为,结果落在妖魔手中,此种现象在今天社会中不难见到。孔夫子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魔与魔志同道合,自然结合。信佛的人如不依佛的教训行事,而随着妖魔走了,岂不可惜?妖魔也有护法神,有些烦恼很重的人而他有神通,这个神通不是他的,是魔附在他身上,彼此互相利用,他利用魔以炫耀自己有特殊能力,魔也利用他作怪,欺骗世人。魔附在他身上,而他自己并不觉得魔控制他,他还以为是自己真有修行功夫,得无上道。若是心地善良,心术纯正,妖魔不得其便。如心邪也想不择手段,争取名利,魔一看就欢喜,与他志同道合,魔就来附身上,贡高我慢,邪知邪见,接受供养,还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叫信徒比赛奉献。但是我常不解,这些信徒为什么还要去信仰他呢?等到将来家破人亡的时候就晚了。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些人往往毁谤正法,说正法已过时,他们的法才是救世救人的。末法时期弘扬正法者少,尤其现在提倡民主自由,社会开放。佛法修学要长时间,要经过一段艰难困苦时期,而他们的方法容易,立时见效,群众很难有能力辨别真伪。有信徒很多,势力很大的邪门外道,比佛教兴盛的多,人们自然就去了。现在世人如果辨别不出邪正,只有一个办法,闭门自修,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到底,魔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经中说:“潜匿奸欺”,“潜”是潜藏,居心叵测。“匿”是内藏奸诈,表里不相应,欺世盗名,骗取供养,自称为善知识,自己称已得上人法。“上人法”包括意思很多,如遇小乘人,他自称已证阿罗汉果。遇到大乘人,他说他是菩萨再来,妖言惑众。或以禅定、神通、福德提高其知名度,叫大家尊敬供养,以妖邪之法迷惑无识。“无识”是“不辨真妄之人”,并不是没有智识,也有受高等教育之人,不明宇宙人生真相,受其欺骗。或用恐怖的方法,使其丧失向正道之心。本来想学佛,想了生死出三界,跟他走全被他破坏了。凡是跟随他的人,为他奔波,家财破败,替他造业。
佛劝人施舍,并不是佛要,佛连王位都不要。舍财的目的是把自己无始以来的烦恼悭贪舍掉。唐朝庞居士把家财装在船上,驶至江心,沉于水中,后以编草鞋为生。有人说:你财物不要,为什么不施舍给穷人作些好事?他说:好事不如无事。作好事不能出三界,作恶事到三途。学佛的人作了好事,心里一丝毫挂念都没有,不落印象,即能出三界。佛劝人修十善作功德,不令他堕三恶道,因为这些人希望得人天福报,不想出三界,此为不了义教。楞严叫人舍干净,眼光远大,目的在超越轮回,永脱三界,成佛作祖,标准不一样。一切不执着,随缘随份,要是好事一定要作就坏了,心就不清净。好(ㄏㄠˋ)事多魔,魔善嫉妒,人作好事,他一定想办法阻扰、嫉妒、破坏,怕你的名闻利养高过他。
佛教我们修平等心,修清净心,修正觉心,觉而不迷,一切事不碍随缘。华严的中心思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是对法身大士讲的,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心真清净了,善恶顺逆均无碍。我们今天看到好的贪爱,见到坏的讨厌,就被境缘所转,证明还没有达到无碍的境界。那就要遵守佛这一套方法,四种清净明诲,确实检点自己的缺失。若是真正达到事事无碍,佛不会教你这个方法,那时候要教你随缘度众,如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得大自在。我们现在不行,起心动念都是障碍,有障碍就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在世时,其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使身心清净,三衣一钵,生活简单。传到中国以后,气候较寒,中国人仍然穿自己衣服,把架裟披在身上。佛经与戒律所讲的衣即架裟,印度热,三衣就够了。地上垫的叫具,它不是作拜垫用的,是晚上睡觉铺在地上的。晚上树下一宿,只能住一宿,明天换地方,怕人贪爱这个地方。令人对一切不起贪念才能离开这个世界。日中一食,乞来的食物如吃不了,可喂鸟兽,不能留到明天吃,怕人偷懒明天不去托钵。佛在世时创立许多规矩都是为了断除贪爱。印度的架裟太大,传到中国把它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在典礼上搭衣是纪念,表示不忘本的意思。佛法随时代,随地区,随一切民族风俗习惯,以求适应。原理原则不变,修行方法,务求适合当地的风俗生活方式。传到日本,架裟缩的更小,只有一小块如卡片大,拴个小绳子,作佛事时挂在衣服上,不用时放口袋里。中国和尚穿的衣服是明朝以前老百姓穿的服装,满清入主中国以后,洪承畴与满清订立的投降条件有三: (1)男从女不从,(2)生从死不从,(3)在家人从出家人不从。另外是出家人必须剃头,不留头发。
菩提是觉悟,道是心。“成菩提道”即是“修成觉而不迷之心”。真心是觉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觉。出家为的是什么?出家人一定要有决心超越六道轮回,时间不长,必须要完成这一件大事。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无能力叫我们超出三界,经云:“佛不度众生。”轮回是自己造的,超出轮回还要自己去解决。在这部楞严经中,佛把他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叫我们依教奉行。他的弟子修学有成,作为我们的模范。二十五圆通即是表演。
佛教传到中国是皇帝派特使迎请来的,到达之后,皇帝尊称高僧为老师,如皇帝的老师出去乞食,有失体统,所以早先寺庙僧人均由政府供给生活,不必出去托钵。从前一般出家人皆由在家人供养,后来到了唐朝,历史记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变而为自耕自食。马祖是禅宗第八代祖师,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徒孙,号道一。百丈也是第八代的,他立的清规是戒律的现代化。遵守戒律的精神,重新修订条文,适合于大众修学,在佛教里是一个革命性的变更。早期都是个人修个人的,丛林等于佛教大学,大家在一齐共修。百丈提倡出家人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有他的道理与时代性。在理论上、精神上,与佛法不违背,在作法上不一样,这是大智慧,通权达变,给后人很大启示,一生真修,确能超越六道轮回,接受大众供养,是真有福报,真为众生种福。现在出家人如果不能超出三界,则今生所接受的供养,就会照佛所说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的教训是最高指导原则,在精神上、意念上、思想上都是“寄于残生,旅泊三界。”把这个世界看作旅馆,我们在这个世界只是暂时住一住,对于田产房屋,要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作客可以随时走,作主人就麻烦了。得失念头不能有,一切烦恼都由患得患失来的。我这个身体是最后的残身,活在世上是暂时的,下次不来了。如有贪恋之心,放不下,还能离开吗?建道场是好事,若执着这个道场是我的,就很难摆脱。民国以来有三大德,虚云、印祖、谛老。你看看虚云年谱,一生盖庙,盖好之后请一位有修有学的出家人主持,他就走了。自己没有一丝毫留恋,自己也没有一个庙,这才是真清净。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争权夺利,各庙也不能挂单,没钱作穷和尚,没人理,想想这个事实,也怪害怕的,无可奈何之下,有些人只有随波逐流。也有人甘心情愿,没有庙不要庙,没有信徒不要信徒,这种人很少,但是这种人倒有出三界的希望。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现在社会上生活困难,打着佛教旗号盖庙是好生意,越来越兴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把佛法当买卖作。造种种业,甚至于杀盗淫妄全来,花言巧语,还批评一些真正出家人为小乘,甚至轻慢讥讪,使众生对真正佛法失却信心,对他们所说信以为真,此之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本段经文宗旨是叫我们能够舍身,菩萨行最重要的一个行门就是布施,也就是舍,不但身外之物要舍,身体也要能舍。经上所说的完全是舍身为法,舍身为众生,舍的目的是要决定成就戒定慧三学。此地只说三摩地,实际包括定慧。在佛像前是求佛为我们作证明,我们发大心大愿,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在表法里面燃身,在身上燃一香炷,或烧一个指头供佛。燃香炷是出家人在头顶上,在家人在手臂上燃一香炷。有人误会以为燃的愈多愈好,假如把身体整个烧掉,如人我是非念头仍在,其业障还是消不掉。假如燃一香炷,烦恼习气从此断尽,这香炷就有用处。
佛教我们燃香是给别人看的,同时也是警惕自己,表示我已发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话要算话,真正意义是舍己为人,为利益众生纵然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如这个念头坚定,一切为众生,所有一切烦恼妄想都没有了。读了此经可不要真去烧,身上烧个香疤没关系,烧指头做事不方便。观世音两只手不够用,要现千手,两只眼不够用,要现千眼。主要目的是叫我们以智慧、精神、身体统统为众生服务,乃是燃身的意义。在全世界佛教中,只有中国有燃身,其他各国及西藏都没有。身不燃香而真能作到为众生服务,舍己为人,乃是真舍身。这是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时给自己作证明,难舍能舍,再配合行为才能消业障。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如有我,我负债,我要还,多劫以来,积得甚厚,还得清吗?无始业债,存不存在,看有我无我。如有我,机缘遇会时,欠债还钱,欠命抵命。证得罗汉果以上,无我了,就不要再还。虽然不还债,而他要以大慈悲心救度一切苦难众生,比还债要加多少倍的积极认真与辛劳。此经字字句句都是叫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脱离轮回。“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诸漏”指“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因,六道是果。“长揖世间”,是永远脱离三界六道。虽未见性,只断见思而尘沙无明仍在,亦能脱离轮回,而他们对于明心见性之修学有决定信心,知道这是真实的,将来一定能证得果位,念佛人亦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念佛三昧,永脱轮回。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舍身”是决不贪恋这个身体。众生最难放下者即此身。“微因”,微是微少,以凡夫的眼光看舍身是了不起的事,在佛菩萨看来,三种烦恼只舍见思,算不了什么,还有尘沙无明未断。如果在大乘法门讲,菩萨有五十一阶级,舍身所受的果报只在十信位之第七信,还有四十几个位子。纵然得到相似无为,禅定是相似无为,与无为法相应,而其定不能持久,故称相似。楞严经上说,要证得九次第定才算是真无为,前面的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均属相似无为。即使生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大劫,定力不会失掉,而时间到了,定功仍会失掉,可能堕落三途。因其自以为成佛,觉得已证到大涅槃,说大妄语,更加诽谤三宝,因此堕落。“如我马麦,正等无异”。大修行人也要还债,但佛是表演。佛在经中说,在过去生中有一段因缘,久远之前种的因。在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及五百比丘至其邑供斋三个月。佛及僧众抵邑后,才受供六日,魔即入宫来惑王,王就忘却供斋之事。邑内又适逢饥荒无从乞食。幸有马师将马麦一半来供佛及僧。至九十日后王才醒悟,向佛求忏。舍利弗便问佛是什么因缘。佛说:过去毗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食已,为一病比丘带回一份饭菜,经过梵志所居山林,梵志闻香就生妒心说:“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何必供与甘饭?”随从五百童子亦跟着这样附和。当时这位梵志就是现在我身,五百童子即现在五百罗汉。只因一念妒心,轻骂沙门,使自己受马麦之报。
梵志是外道,也是修行人。佛在世时,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凡是心外求法者均谓之外道。佛门内也有外道,称之门内外。佛法是向自性中求,向内求而非向外求。按照佛的教诲去作,就可以求到,并不是要求佛给我们什么。明朝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把他一生修学的历程与效果写了一本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未叫他天天拜佛求佛赐恩,只叫他断恶修善,去习气,存好心,即能扭转乾坤,他就遵之而行,结果真是一生命运大有转变。算命孔老先生说他寿元只五十三岁,一生无子。后来不但有子而且活到七十几岁,这本了凡四训是训子的。照云谷禅师的开示以求是对的,合情如法。如自己不自悔过行善,而求佛菩萨保佑赐恩,希望中头奖一百万,许愿供佛菩萨几万,这不但得不到,而且造了很大的罪过,因为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
说话无论有心无心,不要以为说完就没事了,其果报在后头。知道这种事实,起心动念,都要小心,动一个念头就造一个业,如不出三界,这个业因都要受果报。对人对事心中不高兴,口出恶言,不知道以后的果报可畏。有时候好心不得好报是有原因的。在顺逆境中要脑筋清楚,顺境不谈,如横逆来临,即应逆来顺受,绝不怨天尤人,不再结新怨。佛教我们放下实是好办法,舍妄念,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即能了知一切事的真相,心得自在。
如有人说不舍偷盗亦可证三摩地,此是魔说,决定不能有非份之想。为人处世,纵然自己应该得的也要把它舍掉。世间生活,衣食不能缺,但应知足。生活愈简单愈好,标准降至最低限度。佛规定出家人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对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宽了,可随着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不求奢华,标准随地区随时代而有差异。如自己生活有多余的,应布施供养社会有需要的人,绝不贪图享受。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卮是装酒的器皿,如酒杯,下面有一个洞,装酒就漏光了,无论如何也装不满。修定,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得定以后,才能开慧,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念佛一心不乱即三昧,也是禅定,有偷心如酒杯有一个洞,绝得不到念佛三昧。
“比丘”指出家弟子,出家人之财物就是衣钵。古代在家人供养一钵饭容易,供养一件衣服不容易。布是手工织的,衣料不易得。出家人也必须体谅在家人之艰难,所以出家人用“粪扫衣”,即将累集破旧的衣服,择其可用的部份剪下来,拼成一件衣服把它缝起来,染成深色,不取正色红黄蓝白黑,把各种颜色混合起来,谓之架裟。架裟梵语,混杂义。随身体大小肥瘦分成五条、七条、九条及二十五条。钵大小要配合自己的饭量,谓之应量器。除衣钵外,毫无积蓄,心中清净,目的是令人舍偷心。乞食剩下来吃不了,不能留到明天,应布施喂鸟兽,与众生结缘。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前二句是去慢,后两句是去瞋。“贪、瞋、痴、慢、疑”谓之“根本烦恼”,只要有一条存在即障碍三摩地,这些东西不是外来的。小乘与大乘初学须找一清净地方自修,避免外界恶缘。现在不容易找到清净处所,印语称为“兰若”即清净地之义。从前寺庙多建筑在山上,山下有何消息可能过了十天半月才能听到。今天在滚滚红尘之中,如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高,乃是经过考验的真正三昧。在大集会中人很多的地方,与众人接触很容易起分别嫉妒的念头,应以真诚恭敬之心,礼敬大众,以去我慢。如果遇到有人捶詈,难免瞋恚不平,报复的心就生出来,此之谓“火烧功德林”,最为可怕。修福报容易,修功德不容易。遇逆缘一定要提高警觉,切勿动心,保持自己的功德。凡不能成就三昧,多半是由瞋恚或贪爱心所破坏。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身体绝不造作,心也不作恶念,如不把道理事实搞清楚,绝办不到。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是魔说。佛讲真相,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为什么变成这样小,不能容人?俗语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有什么可防的?念佛想出三界,没有防人的必要。如有防人之心,仍然有是非人我,就出不了三界。生生世世念佛而今天仍然在轮回,今天还犯老毛病,今生又空过了。要舍得干干净净,真实利益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现世利益都是假的,全是过眼云烟。佛在许多经典中有不了义说法,如在小乘经典中说:可以储蓄一点财物,心安则道隆。如生活不能解决,修道也定不下心。这也是佛说的,但这是不了义经,是对某一部份人说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中所开示的话很重要,他说有些善知识,甚至于罗汉菩萨,他们引经据典,说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不能成就,我们也不要相信。如果与佛所说的不相应,我们也不必接受。那些经典确实是佛说的,但是佛说的经典有了义有不了义,楞严此处所说是对于一般大乘通途而说。了义不了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绝对的讲法,直接教我们成佛的法门谓之究竟了义,反之为不了义。一种是比较的说法,有人希望来生作人比今生幸福,佛教他守五戒满足他的愿望,来生绝不落三恶道。有人欲生天,天福报大,寿命长,佛教他修十善。此二种相比,人就不了义,天就了义。如眼光远大,知道六道轮回真实状况,天寿虽长,终有尽时,愿超越六道,永脱轮回,佛教他修四谛十二因缘证罗汉辟支佛果。小乘比天,天不了义,小乘了义。小乘与大乘比,大乘了义。大乘与成佛相比,则成佛是究竟了义。佛说法四十九年而所说的了义经并不多。佛弟子很多,希望成佛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弟子能作罗汉已满足了。佛在这一大段经文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乃是决定成佛的了义法门,因此在戒律的限制方面也比较严格,甚至于比戒经讲的还要严格,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楞严经令人身心二俱捐舍,实教人一生成佛,如有储蓄,偷心则不能断。资生之具,一切物资,衣食住行,总希望多一点才好,就是对于世间还有贪恋之心,到了临命终时,有几个大富长者能够心里一点都不挂念他的财富呢?一定要把偷心断尽,绝不以如来不了义说为自己辩护掩饰。“佛印是人,得真三昧。”真正依佛上面的教诲去作,佛可以给他作证明,证明他真正得到三昧。在一切环境中,他的心是平等的,是定的。心真正清净,四种清净明诲就作到了,业障自然消除。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此人身心杀盗淫都断掉了,这是相当不平凡、了不起的功夫,可惜他犯了后面这一条大错。如无后面过失,此人一定成罗汉菩萨,超越轮回。有后面这一条,只能生到色界以上诸天,其原因是见地不真。烦恼有二种,即见思二惑。他在见解上有偏差,大妄语即是自己未证到某种功夫而轻于向人宣扬证到了。自己未明心见性而自称见性,未得一心说已得一心。又妄语有二种:一、自己误会,以为证得。二、故意说谎,贪图名闻利养。
我出家未久,遇到一位老居士,因相熟谈话就方便,他自己说已证得阿罗汉果。我说你证得初果就有天眼天耳通,二果有他心通宿命通,三果有神足通,四果漏尽通,你坐在屋里能看到外面街上的景色吗?他说不能。类此情形,不是骗人而是自己无知,对自己进修很有障碍。如别有用心,希望名闻利养,罪过更重。有人得三摩地,虽得到而心不清净,成爱见魔,贪图供养,贪图名利,见解错误,虽有能力生四禅天四空天,寿终仍堕落,所以说他失如来种。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识不易遇到。头脑清醒的人不多,如对经典未能深入,无能力辨别邪正是非,甚至于连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纵然广读经论,亦未必有正知正见。现代人学佛与古人学佛最大的区别是博而不专,与古人求道的基本观念不同,古人治学如植树,根要深,本要厚,然后方可望枝叶花果之茂盛,是活的,不是死的,求学学道都要从根本修。今人不然,如胡适之说,求学要像金字塔,先博而后高,这是有限度的。佛家讲求根本智,有根本智才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枝叶花果。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儒家治学与佛家学道,理论方法颇为近似。般若经说: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清净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一切万法是由真心变现出来的。定是无知,慧是无所不知,定是体,慧是用。本经讲戒是讲心戒,如还有偷心、杀心、淫心或骗人的念头还能得定吗?
在国内外常常遇到年轻人自以为开悟证果。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有三位年轻人找我,自谓已经开悟,并有活佛为其灌顶并证实其已开悟,再请我为其证实。我不敢打妄语就对他们说:你们没有开悟。他们听了很生气,说活佛都说我们开悟,你怎么说我们没开悟。我说:我没开悟,你们来问我,当然你们没开悟,结果不欢而散。类似这种人在港台各地多有遇到。如真有学问,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谦虚和霭,那有贡高我慢的。
无量寿经修行的纲领就在经题—清净平等觉。修行人修的是清净心、平等心与觉心,觉而不迷。好胜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从傲慢心生出来的。儒家重礼仪,礼记第一篇讲傲不可长。儒家属世间法,只伏烦恼即可。佛法教人得三摩地,出三界,如稍有一点好胜之心,这一生就没有希望。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颠迦”,梵语音译,即“一阐提”,断善根之人,对佛种有严重的障碍,不能成佛。“多罗木”热带植物,很大很高,产于印度,中国无,砍伐之即不再生枝叶。比喻一阐提失佛种即不能成佛,如人知见有乖误,其行为必不正。邪知邪见,造罪多端,必受果报沉沦三途,不能成就三昧。此说大妄语之过失及其害处。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世间愈是遭大苦难,佛菩萨来到世间应化的愈多。佛不在世,众生苦,无人教导,佛怜悯众生,教菩萨们应化在世间,广度有缘之人。“人王”即“国王或地方首长”,“宰官”即“高级官员”。菩萨接引众生四种方法之一即“同事”,与其在一齐共事而绝不露身份。上次讲永明延寿大师,参禅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来专念阿弥陀佛,为净宗第六代祖师。一日国王开千僧大会,在应供时,首席互相推让。是时由外边来一和尚,衣服褴褛,迳登上座。国王心里不舒服亦未表示什么。斋后国王问永明:今天千僧大会有无圣贤僧来应供?他说:有!今天坐首席的是定光古佛。国王马上派使者追寻,后来找到定光古佛在一个山洞里,使者请他回来,他说了一句“弥陀饶舌”,说完就圆寂了。使者急回报告国王。国王又差使者迎请永明,正在此时有人飞奔来报告说,永明大师圆寂了。身份一露马上就走,这是佛家的不成文法。又如天台山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是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再来。布袋和尚在南宋时代出现于浙江奉化,是弥勒菩萨化身,自己临终时透露身份。
前年在迈阿密讲经,曾居士翻译,听众中有一位外国人,越战时担任飞行员,飞机被击落,逃到一个庙里,老和尚救了他,他就跟老和尚学参禅,学了几年得天眼。在迈阿密同我见过面,他个子很高。曾居士说:无量寿经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此君看后说:“夏老是菩萨再来,全身是透明的,而且发光,他已不在人世,在世时并不出名云云。”夏老是菩萨再来,应属可信,若非菩萨再来,不会把无量寿经会集得这样完美。王龙舒、魏源、彭际清诸大佛学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作这项会集工作都不能尽善尽美。如无这最善的本子,末法时期的众生想修净土法门就非常困难,所以夏老不是凡人。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师永思录中有记载。在民国二十几年有一女孩念初中,夜间睡觉梦见观世音菩萨托梦对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与你有缘,你应当去听,大势至就是印光,他在世还有四年。这一家人不信佛,不知大势至与印光之名。后来辗转问到一位佛教徒,知道大势至是西方三圣之一,再一打听上海有一个护国息灾法会正在讲经,果然请的是印光大师讲开示,一连七天。这一家人就到上海见到印光大师,就把梦中见闻向他述说一遍,大师听完之后狠狠的对他们骂了一顿说:“我是凡夫,你们不要乱说乱道,以后再说,永远不要来见我。”一直到印祖圆寂之后,他们才把这件事公开。四年之后,印祖果然圆寂。
诸佛菩萨无所不在,如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所宣说的。一切世界六道之中,尤其众生在苦难期间,诸菩萨垂迹世间,施诸救度。如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在因地中发了广大行愿,为众生不请之友,显示真实的大慈大悲。菩萨应化于世间,那一道都有。佛门有一小册子,书名物犹如此,其中多述说动物。佛菩萨度生,随缘化身,度猪即现猪身,度饿鬼即现鬼王身。菩萨并无固定身像,一尊菩萨可化无量无边身,示现在何处,肉眼凡夫不认识。何况小菩萨自行化他还有隔阴之迷。金刚经说:“善护念诸菩萨。”这个诸菩萨就是小菩萨,但一点他就醒悟,大菩萨是来表演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何尝不是来表演。他在梵网经中说,他来此世界成佛是第八千次。佛在世时其弟子也有许多是古佛再来,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舍利佛、目犍连早已成佛,退降为菩萨来帮助佛教化众生。地藏更不必说,参加其法会的是十方世界诸佛,他们都是地藏菩萨往昔的学生。老师讲经,学生都来听法。
佛菩萨有的是应身而来,住在世间,如永明、智者、布袋和尚、傅大士、印光大师。另外一种是化身,见过一次没有了。如虚云老和尚年谱上说,他朝五台山,三步一拜,由河南拜到山西,路上生病,在荒山漫野中,无有人家,途中遇到一人如乞丐,陪他一路走,为他调养。虚云问他姓名,他说叫文吉,住五台。等虚云到了五台遍寻此人无着,有人说他就是文殊菩萨化身。
过去周邦道居士抗战前住在南京,房子很大,前后三进。一天有一位化缘和尚在院中向周夫人化二十斤香油,周夫人尚未信佛,未予布施,和尚就走了。事后她忽然想起,我家有三道门都未开,他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的,始终不解其故。来台后将此事问及台中李老师,老师说:这是地藏菩萨化身。
佛菩萨教化众生,有的始终不露身份,有的在圆寂时表露身份,其目的是启发众生的信心,增长众生的善根。不可能常常示现。菩萨泄露身份多半是向国王大臣大富长者而非普通人,希望他们信心坚定,护持佛法。佛说“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这是责备的话,不是菩萨而自己冒充菩萨就是大妄语。现在罗汉菩萨都不值钱了,要自称为佛,而且称为无上佛,使善良的众生误入歧途,实在罪过,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嘱咐阿难,教导初学之人必须教他修三摩地。如其不修三摩地,他是求世间名闻利养,求升官发财,这不是佛法。学佛一进门先要受三归依,归依三宝。唐朝六祖大师传三归依时说:“归依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归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为归依佛;从邪知邪见回头依正知正见为归依法;从一切污染回头依自性清净心为归依僧。学佛的总纲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即戒定慧,觉是慧,正是定,净是戒。教学里就是戒定慧三学,经只讲定,而实际上包括戒慧在其中,三而一,一而三,自己修学依此纲领,教他人亦如是。真想成就,妄语一定要戒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此说,此为第四个决定清净明白教诲,此四段为根本戒。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古时佛像是用檀香木刻的,以人粪刻像,那里会有香气。以戒律比栴檀,以杀盗淫妄比作人粪。真诚心中一丝毫虚妄皆无,谓之法器。用现代话说,他有资格学佛。戒律是学佛的前方便。“比丘”是梵语,译为“乞士”,乞者乞食,士为读书人。乞食是讨饭的,在社会上无地位;乞士是读书人,有学问,有道德,非一般乞丐,上求佛法以资慧命,下向众生乞食以资身。“直心道场”修道之处所山林树下谓之道场。此处指内心,心地正直是成佛的道场。寺院盖的富丽堂皇,如心不清净,依然非道场。道场在心中,心安住在戒定慧即是道场。四威仪是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心清净,行为造作,起心动念,一切真实。
“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自己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而妄称已得道。他对凡夫说已证罗汉,对罗汉他自称为菩萨,总比人高一等,对诸佛讲,他自称为无上佛,这是大妄语。“穷人”比喻“六道生死凡夫”,以佛法的眼光看,他戒定慧贫穷,没有能力了生死,断烦恼,超出三界。“帝王”比喻“佛菩萨”,“妄号帝王”为大妄语。古时如妄称帝王就是造反,要杀头的。自称为罗汉菩萨佛皆大妄语,其罪过均在地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此二句是楞严中之名言,古今学者多引用之。如果心地不真,委曲婉转,达不到菩提。又比喻以口咬肚脐,达不到。佛在此处所讲句句真实,如果疏忽,必生障碍。修学不能成就时,看看经中佛所说的这些毛病还有没有,如果有,一定要根据这四种清净明诲予以彻底改过,由心地里完全拔除,今生念佛三昧定可得到。道场在心中,不是他处。
黄念祖居士在谷响集中说:真正修学,同学贵精不在多。真正志同道合者有二三人就够了,人多了杂心闲语,是非人我,全是障碍。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道场庄严信徒多是形式,实质是真有内容,有学风,有道风。道风是真正有修学的方法,譬如学禅坐香跑香,天天干,一天规定若干小时。念佛有念佛堂,如印光大师苏州灵严山道场,平均每天六支香,打佛七加三支香,九支香念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学风是讲经说法,一门深入。古道场每天听经八小时,修行八小时,每天十六小时在道上,一年不断。在道场修学相当辛苦,从前道场就是专科大学,不杂不乱,确有学风道风。现在重香火,错了。以净土法门论,重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不重神通,不重感应,这些事都不相干。现在选择师承先问问有没有神通,出发点就错了。最好的道场就是家庭,美国房子大,空间多,如一家人都信佛,大家都是同参道友,那更好了。个人在家修,尽可能避免受外面诱惑。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比丘出家修行,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修行,出家在家一样,心要直。“弦”比喻“直线”,很难作到,难行也要行,这不是求人,是自己的事,把是非人我,利害得失,分别执着全放下。我们生生世世都念佛,求生净土,皆未去得了,就是没放下,这一生再不放下,仍去不了。五戒十善修的很好,才能保证来生不失人身,但不能保证你遇到佛法。下辈子再遇到佛法,能听经受教就太难了。今天有此机缘不能叫它空过。知道过去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今生决定往生。必须一切真实,真实就要吃亏上当,值得。如不肯吃亏上当,三界你就再住下去罢。所有一切魔障均不重要,最怕心中有魔,外面魔一勾引,内里的魔就随他走了。八大人觉经说:魔有四大类,烦恼魔、五阴魔、死魔,此三种是本身的魔,只有天魔是外面的。五阴炽盛是苦因,其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苦果,念佛人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除佛号外,什么都没有。何况又有十方诸佛本愿威神加持。世尊为此人印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中,心直言直,一切真实,永无虚假。此人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佛无妄语。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前向佛请教如何摄心才能入三摩地,用现代话说,如何收心才能得定。换为净宗的口气说,念佛怎样收心才能得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佛的开示是要先持此四条戒,真正清净,不但身不犯,心念都不起。在大乘法中,修行的障缘非常多,魔事不能没有,内心里的妄想执着烦恼未断,外面无量劫来,六道轮转时与众生结下的冤仇,亏欠了多少金钱债感情债,缠绕不清。佛有马麦之报,孔子在陈绝粮,圣人尚且不免,何况凡夫?
蕅益大师在开示中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说不上好坏,自己用清净心,一个恶念都不生,所以一切善恶境界皆是修道的增上缘。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心不清净即被外境所转,自己作不了主,乃是凡夫。此章经文到此圆满。此外尚有补充说明一点,佛教戒律有开遮持犯,其意义如何应先明了。开戒须有条件,条件很多,但有一原则,利益众生舍己为人时,可以开戒。类此公案很多,兹举一例:一位修行人路遇猎人追兔至三叉路口,兔子不见了,他问修行人兔子走那条路去了?修行人明知兔子走某一条路而打个妄语,指示一偏差之路。这一句妄语救了兔子一命,也免掉猎人杀生之罪,一举两得,诸如此类,谓之开戒。凡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均可方便开戒。希望诸位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