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
老君日: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日: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耆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第一章
※字解※
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为道教之祖。形|是有形可观,有迹可循的。天地|是混沌初分的时候,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情|是属于后天,是性的动,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
日月|日为火之精,乃恒星之一。月为水之精,乃系地球之卫星,也就是阴阳的意思。名|能称呼标记出来的谓之名。强|刚强不屈,定而不可移的意思。道|万事万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天育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理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祂的名字是什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演说※
其么是道,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焦形无象,内含玄机奥妙,尽用俗人的眼光,是不会看透了的。所以世人多以此为迷信,不知内蕴真意,意作无稽之谈,其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老子悲天悯人,一片济世的苦衷,真令人怀念千古,是永久不能忘掉的。就是在世所遗留的经典,如道德、黄庭、清静等经,无一不是真机妙理,无一不是性理秘诀。堪叹后之学者,多有智者落于顽空,愚者流于执相,这空而不空的真道是不昜测透的。孔子尚有{犹龙之叹},何况平庸的俗子,更不能见其真相。即清静一经,多有认为抽添搬运吐纳的功夫,以讹传讹,真是遣误不浅,有者依此修持,直如抱砖磨镜,百无一成。有负老子在天之灵,这是多么悲叹的事啊!现在天道应运降世,明师承命普渡众生,以神道设教来挽化苦海中的迷子。浩劫即在目前,时机不容稍缓,大声疾呼愿亿万生灵,得登济世之慈航。
※呆叟承领※
上帝之圣旨,各地宣化成全。见研究{清静经}的人们,多因注义未明,深感困难。俺为方便明暸起见,所以借机注释白话解说,以作研究者的参考。
老子首章说到无形、无惰、无名的原理,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名的朴。〕生机一动而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这无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呢!北海老人曰:〔画前之易非神难见,不传有道非圣难知〕。老子为圣为神,以这无为的妙理,立名曰:{道},绝不相强。无奈现世的人们,崇尚科学,执于形象,故此不可捉摸的真理,则无人过问了。那晓得科学之所由来,原出自哲学,世人多称哲学为科学之母,并称老子为哲学之鼻祖。因哲理本属抽象,故世人多有不知。{诗经}上说的:〔明哲保身〕,也就是让人明道的意思。不能一言而尽其义,所以{大学}上说:〔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希望同胞弟兄,努力进步研究,自能智慧大开,照穿一切,无处不是光明呢!
诗日:无形无象更无疆一理流行贯八荒
万物长养天地育五行生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无为有为透玄黄
缘深能得明师指了达圣业永留芳
第二章
※字解※
清|是空虚纯洁的意思。浊|是污浊不净的意思。动|是移动作为的意思。静|是寂然安止的意思。降本|是分赋的理。流未|是造成的象。
※章解※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辞。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演说※
这一章是一本散于万殊的意思。无极一动,分晰出天覆地载之消长,阴阳动静之变化。普遍周界人人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天。所以{易经}上说:〔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降本流末,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上帝造物的起端。但是上帝为了生天地、造万物,一点也不惜力、也不辞劳。将世界治理的应有尽有,让众生来享受这一切的幸福。最可悲叹的,是众生只知享受安乐,便忘了法天则地的大道。看现在社会上一般沉醉的男女们,真是污浊不堪。衣冠禽兽触目皆是。惟恐脏了俺呆叟的笔,也就不再一一的剥露其真相了。芸芸众生为了贪生怕死,遭受风尘的埋没,汨灭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对于无为的道理,更是石沉大海,消灭的无形无象了。更加利益薰心,早将天理良心丢在脑后。沉醉梦乡,一味温柔。被情枷枷的特紧,被爱锁锁的特严,那有功夫来研讨无为的妙道,追究性理的根源呢!即使有些修道的人们,不是铜墙铁壁无门而入,便即夙孽太重,明师难遇。否则智者过之,愚者不及,所以惹的孔子叹惜〔道其不行矣夫〕的话呢!
诗日:圣意罔极混沌初皇恩一本散万殊
乾坤栩栩参造化动静如如尽功夫
激浊扬清道悠远法天则地德不孤
若趋声色沉孽海涛涛波浪几时出
第三章
※字解※
源│是根本源流。基│是根底基础。悉│是明悉的意思。归│是附纳归入的意思。
※章解※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呢!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诗曰:万物之灵人独尊性统四端智慧深
寄尘有性当知本处道无为但率真
总恋声色失觉路难免沉沦困迷津
愿尔皈依常清静诚报天恩与师恩
第四章
※字解※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亦犹性也。扰│是扰乱的意思。欲|是嗜欲。即性情之所好者谓之欲。牵│是引之使前,牵动的意思。
※章解※
上帝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薰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缰之劣马了。
※演说※
前章说到人能至诚不息的常清常静,连天地都要归纳在本性中。正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但是苦海波浪涛天,私欲横流,那一个能皈依清净之道呢?尽作些妄贪妄取不仁不义的事,被那七情六欲的缠扰,多数人都是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小则害身丧命,大则倾家亡国。看到世界的现象,不由掩面而泣。咳!〔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多少佛子都入了迷魂大阵,不但不知觉悟,反而以害为利,以苦为乐。愈趋愈下,沉沦到无底的深坑。张载有云:〔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不忍人物遭此残酷的浩劫,更不忍良莠混淆,玉石同焚。当如孟子所说的:
〔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应此时,上帝降下济世的宝筏,复差传道明师,普渡三曹,大施宏恩。又令诸天神圣,同助应运明师。故而真宗阐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重注三教之经典,大阐一贯之渊源。挽化众生,回心向善,方能脱出这无情的漩涡。然而上帝所赋的真灵,因久被风尘埋没,已然明而不明。这一章书是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理性受到气秉的包围,人心受到物欲的引诱。也就是理蔽气,气蔽物的意思。久迷本面,丧失其常,如此以往,不能摆脱,总是轮迥变转,何等苦恼。谚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希望众生早一日的觉悟,早得一日的超脱。才不负俺呆叟这一片济世的苦心呢!
诗日:人心好静欲多牵劝君当将六门关
修身诚意惟格物清心寡欲须戒贪
实用四勿常克己体行八德时格天
一念不生无可扫金丹不炼自然圆
第五章
※字解※
遣|是格除的意思。澄|是由浊入清的意思。自然│是无所勉强之意。六欲|是色、声、香、味、触、法。三毒|贪、嗅、痴。
※章解※
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酒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声、香、味、触、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嗔、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演说※
这一章是归本还源明善复初的意思。虽然说是遣欲心静,澄心神清。但是行起来,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大学}上说的:〔格物〕,{中庸}上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和{道德经}上说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都是让人克己、率性的秘诀。不过人心一动,便会生出许多变化。佛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着动机,六门大开,眼要贪色,鼻要贪香,舌要贪味,耳要贪声,心触俗情,意生贪求。嗟呼!〔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如此则神不安舍,不知发生多少可悲可惜的事呢!若是能依着颜夫子的〔四勿〕:非礼勿视、听、言、动。那能不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
{楞严经}上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众生已被声色所迷,苦苦追求,惟恐不得,那肯再躲避不纳呢?凡有利于我的都要贪求,稍有违逆,便生嗔恚。痴心迷理,而生出许多烦恼障碍来。众生因昧于六欲三毒,着于色相,故不得见如来。今时得道佛子,佛绿深厚,明理虔修,自能一步直超。果有遣欲澄心,全始全终之志,不生半途而废之心,自无功亏一篑之叹。遵而行之,自能达到心静神清的功能了。
诗曰:心扰欲牵苦无穷轮回转变几时停
欲觅性中真面目勿恋身外假虚荣
三心四相当尽扫五蕴六欲自能空
洒洒陀陀无挂碍何愁大道不成功
第六章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意思,亦是没志向者的措词。
※章解※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演说※
这章是指修道无恒。中途而辍者说的。前章也曾经说过,修道贵乎有恒。如欲虔修,而没有坚志,自然心不能澄,欲不能遣。果能立下决心,则事情无不成功的。论语上说:〔士不可不弘毅〕。谚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何况修道更是贵乎专一,否则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不能知行合一,亦是枉然。常言:〔空谈无补〕,也是警告言过其行的人说。如能体道修持,定能返本。拿定把握,不怕一切荆棘,虽有千魔万考,也不妄生退缩之心。当知冤孽不了,难把乡还。明白这个道理,即知魔考是成道之母。遇有逆境,是考人之至诚。
遇有逆事,是考人的智意。总之,不要因一念之差,遗恨终身;永坠轮迥悔之莫及。若不早得超脱,惟恐时不久待。故北海老人有云:〔万劫千生得此身,几回出没几回循,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明透此意,自悔往者不及,来者可追。至于心何能澄,欲何能遣,下章尚有研究呢,.
诗曰:眼前货利休妄图勿惹风尘荡五湖
须藉圣道成圣业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宝明旧主虔修一贯返故都
今生不向彼岸渡劫后忏悔复何如
第七章
※字解※
观│是察望,此处含有达观其真理的意思。见|是物接于目而能加以辨别的意思,也可作现出来讲。空|理之体曰空,亦是诸法一无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迥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亲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暸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演说※
这一章书是让人破除色相,重见如来真面目的意思。佛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由此看来,凡是有形象的束西,都是幻虚不实的。所以老子说:〔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无心自然不起欲念,无形自然免除忧患,无物自然没有贪求。三者都没有了,才是真空生妙有的时侯。若是恋相不舍,便要永久沉沦孽海,不知何日才是出头之日呢!再说人之色身,根本出没无常,所以顺治皇帝出家诗上说:〔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惜一般世人,把假色身视为珍宝。到处趋吉避凶,朝夕转变,为了安然长存,于是乎又作了些上干天怒、下遭人怨的许多坏事出来,反而促短了自己的寿命。鸣呼!以假忘真殊为可叹。将自己一团虚灵不昧万劫长存的真性,反到葬送到九泉之下。老子看到这个地方,为骛醒世人,曾有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让人明白假身之外方是真身。故临济禅师有言:〔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堪叹世之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体,反以假体为真。殊不知现在如何荣华富贵,百年光阴,犹如弹指,三寸气断,色身能永在吗?值此天道普渡,菩萨仙真临凡助道,各人的根基,又有谁知?呆叟大声疾呼,愿世人早觉迷梦,睁开你的慧眼,自能看穿色相,洞观无碍。真假认清,轻重辨明。挥起你的降魔杵,举起你的斩欲刀。急速借假修真,一旦功圆果满,才知俺呆叟的话不假呢!
诗日:万缘生灭意丛丛悟尽尘劳俱是空
放眼休观是非事修身勿论苦乐情
三心了却心心了一窍通时窍窍通
自性般若随时现无时无地不光明
第八章
※字解※
湛然│是形容极清幽的意思。
寂│是安然清静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净呢!
※演说※
由上章可以知道人之所得乎天的真性,是没有形色的。然而又恐世人误解了这个〔空〕字的真意,不能了解。所以不得不把老子所说的:〔空、无、寂、静〕的奥旨详加解释。须知所说的〔空〕不是〔顽空〕。所说的〔无〕不是执着于〔虚无〕。所说的〔寂〕并不是静坐观空的呆板。如果能悟穿了,〔真空妙有〕才是真静呢!今有一般修行的人,远离了一切人情,将自己父母妻子置之不顾,把五伦八德亦认为乌有。也不劝化世人,自认已为世外的高人,还希图超脱成仙成佛。岂不知自心已执偏见。将来也不过落一守尸之鬼而己。有什么好处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人修道不应当执形着相,方能观见真空呢!
佛说谓:〔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法本不有,莫作无见〕。{中庸}又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虽言〔无声无臭〕而不言〔空〕,就是恐怕世人悟解〔空〕字。并且连有无的念头,都不当存,方是正见,才能入于清静,所以六祖惠能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不存有常寂之念,方可真实的常寂呢!
诗日: 至诚无息体自然空空自如何须观
无所空时即是妙有点念头却非禅
寂无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难言玄
自能觉悟体真意普施慈怀挽狂澜
第九章
※字解※
真常│真是不虚,常是不变,即是指真理而言。
性│天之所命与人的,人之所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万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便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果能这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演说※
上章说的是〔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一章是解释,怎样才能作到真静呢?观今世人有的只能静而不能动,或者能动而不能静,此乃凡夫又何足道呢?况且只是独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但是老子说的真静,〔是奥理取静〕的真意。在自身本具有常而不变的理性,更是无为无畏,良知良能的。如果能得到明师指点,自然大德重明,顿现真如。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况人为万物之灵,无时无地不在事中,万事万物,各具真理,明理则处之得当,否则昏乱无章。现在的人们,都因迷失本性,不讲真理,故此你争我夺,把世界扰了个乱七八糟,我呆叟真有点看不下去,所以重将老子救世的苦心说出来,好让大家行持,如若能够用那真常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自然能合乎中道。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此便没有什么灾星和劫煞了。自私心、妄取心、欲心不会再生了,行出事来一定是坦白的、平静的,能这样的作下去,不是就皈依清静了吗?不但一人如此,扩而充之世界众生也都如此,真不难重见尧天舜日呢!.
诗曰:清静无为无不为有感悉通理无亏
谁可判分清浊理孰能循守动静规
心神洒陀观自在智慧光明了是非
奥理精华几个悟学禅空到性如灰
第十章
※字解※
渐|是由浅入深有次第的意思。化|是教化。众生|梵语为〔萨埵〕。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众生二字有三义,①众人所共生之义。◎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③经众多之生死,亦名众生。圣道|大而化之谓之圣,必由之路谓之道。简而言之,即是圣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确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万可称为得道的。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傅布圣人的心法呢!
※演说※
上章所说的清静之道,意义非常的奥妙"惟恐少人参悟,不知其中的真意。真是教老子叹惜不止呢!又怕后人以为皈依了清静之后,便自以为得道了,所以又有这一章的解释。皈休清静,虽说是得着道了。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不行功不能了愿,还是不能了却生死。所以说起来还是亳无所得,也不过只落个独善己身的小乘徒而已,于世人可有什么好处呢?必须时存济世为怀,慈悲为本的念头,普渡众生,使人人脱出轮回之苦!地狱之灾,才合乎修道人的本旨呢!佛云:〔众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
故此讲经说法,普渡群迷。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设教,完全是让人明白明德新民,己立立人已达达人的真意。以及耶稣的博爱,替众生赎罪,并说:〔世上的人们,有一人的德不明,就是我的德不明〕。这些事,都是舍己从人。
故{道德经}上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修道的模范,{中庸}云:〔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果能效法去作,那能不道成天上,名留人间呢?现在到了三期末运的时候,天道应运普渡。明师继往开来,温故知新,祖述尧舜,崇尊孔孟,重阐一贯之真机,思施三曹,真是〔百世以俟圣人〕的话,却言符其实了。旧本所注的这一章,说到:〔三期普渡,道须人传〕,而今正当明师承领天命,挽化九六原灵。倘能够得遇明师,亲受指点,方不负此一生呢!.
诗曰:定静功夫大自然何须炉中炼干元
原人多为丹经悮迷子未能圣意参
苦海沉沦何日脱乐境逍遥几时还
但愿得道能布道不负恩师阐真传
第十一章
※字解※
太上│是最上之称,尊敬老子的意思。上士|是德学兼优,而且深明道理的人。下士|是德薄学浅,而且执着的人,德|是有功于世、有恩于人者谓之德。也就是率性而行,发于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说:〔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什么争贪。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演说※
这章书是老子特别关心修道的人不要起贪争的心,不要执德的意思。既然说是〔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显而易见的,真道是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为的。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万象皆空,到时终归于尽。渺茫一生,空自后悔,能够寻出超脱之正路,方不致永受轮迥之苦。既然悟透人生是梦幻,还有什么可争的呢?况且富贵贫贱,皆是命中造定。故孔子有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但是一般愚昧无知之人,尽作些行险侥幸的事,贪求声色。殊不知终日营营,刻薄成家。一旦天灾病孽,仍是苦不可解。常说:〔人不与命争〕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天理的人,处处以济人利物为本职。并不自彰其德,可是德己然就有了。朱子曾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况且有德的人,是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永久是竞竞业业,戒慎恐惧的作下去,他的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有等人,也知修德是一件好事,到处行些有作有为的善事,只恐旁人不知,埋没了他的美誉,处处夸张。不料想加此一表,反为不美了。
{道德经}云:〔自伐者无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这样的人,是不明道德的真义,真是可惜呢!呜呼!近代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连有为之德都不作。只知你争我夺,惟利是图,以致世界坏到这个地步呢!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的话。真是不错呢!
诗曰:谁将尘缘尽悟空惹动牵缠苦无穷
声色货利嫌少得富贵功名总多争
执形着象失性理背觉合尘昧灵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堪怜愚夫转飘零
第十二章
※字解※
妄心│是虚妄不实的人心,也是妄分别之心。
※章解※
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绿。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很远,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演说※
这一章是承上章说的,前章说的无非〔无为〕、〔有为〕的分别。如果存有为之心,不但不明道德,还不能得真道呢!再看现世的人们,那一个不是钩心斗角,利益薰心。故此虽然科学昌明,物质进化,衣、食、住、行,不为不便。但是抚心自问,不但不能享受,反到受了罪了,交通便利,战场扩大,故此造成空前未有大劫煞,普天之下,何处是安乐乡呢?
细想劫数的造成,还不是因为人心不古吗?
{楞严经}云:〔心平大地皆平〕。佛云:〔修桥补路,不如先平心地〕,佛祖的立言,真是不假。故而天道应运降世挽此浩劫,重整尧邦,化人人回心向善,愿个个脱去劫渊。大千世界,一道同风,快乐可想而知。所以呆叟不惜唇舌苦劝众生。希望大千佛子,共脱苦海,同登道岸。倘若妄心不除,难得真道,永坠沉沦,那时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诗曰:众生流浪转循环妄心一动惹牵缠
切切行功结后果速速积德了前冤
此时不将真道得何日方能故乡还
嘱尽衷言当觉悟睁眼即见菩提船
第十三章
※字解※
惊|突然害怕叫惊慌,言戒惧的意思。着|是着受的意思。贪│是染着六欲之境而不离之意。和〔爱〕字名虽不同,而理是一样的。求│是索取的意思。烦恼│是一切贪、欲、嗔、恚、愚、痴等,能使烦心恼身的叫烦恼。亦是闷闷不乐的意思。
※章解※
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贪妄之心。一有了贪妾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演说※
上章说苦海众生不能得其真道,是为了三心不扫,四相不飞的原故。
因人寄红尘,总是纷纷扰扰,朝夕营求,不得歇心,故此妄心一动,则神随意迁,追逐万物,而恋恋不舍,甚致废寝忘食,自甘其愿。这样一来,身心不得养。{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佛云:〔寂然不动〕,都是让人不动心的意思。
假若苦苦贪求,即使一时侥幸求得到手,还不是家大业大操心大吗?
诗云:〔身旁无爱物,心中烦恼稀〕。何况说是促促一生,不知何日归去。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话呢!试看历代的佛祖圣贤,留芳千古,虽死犹生,足可以作后人的标杆榜样。另有一般不知礼义、妄贪妄取苟安偷生的人,死去遗臭后人。噫!同是一生,只因所为之事业不同,故此有天渊之别了。愿世人熟思此意,方不致误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谚云:〔两利相形取其重,两害相形择其轻〕,古文云:〔天地为万物之逆旅,光阴为百代之过客〕。寒来暑往,日月穿梭,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都被光阴催促过了。这人生数十年的时光,那还有功夫再招惹烦恼呢?俗语云:〔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如不知足,妄生贪求,一生总是烦恼。罗状元作的诗上说〔到无求处便无忧〕的句子真是不错呢!
诗曰:惊动心神任驰游着于万物欲贪求
欲念未遂心转恼贪求不得意生愁
声色丛丛速回悟孽海涛涛勿逐流
了尽俗缘方成道此时不修几时修
第十四章
※字解※
忧苦│是忧愁苦恼的意思。浊辱|是污浊耻辱的意思。流浪│是飘泊不定的意思。苦海|是比喻无穷的苦境。指红尘世界,有生死转变而言。
※章解※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演说※
前章的意思,就是让人不妄求。本来天地间的万物,是赐于众生享受的。因人的福缘不一,所以享受的多寡,亦有所不同。更有一般妄作妄为之辈,胡遭乱闹,捐阴功、败德行,经过轮迥的转变,便分出寿、夭、穷、通、富、贵、贫、贱。为富贵的人,不知惜福,骄傲奢华。贫贱的人,不知认命,不能固穷。因此就俗事纷纷,扰乱社会不得一刻的安宁。事情虽属复杂,但是不外乎〔得失〕二字。得意人便有无限的欣慰,失意人便有无穷的烦恼。什么生死离别呀,自杀呀,和因此而发生出来。
罗状元诗云:〔得失荣枯本由天,用尽机关枉徒然〕的意思,很是深远。不过俗人迷毒太深,谁还认这个头呢?如此日往月来,积罪深厚,难得超脱之路,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境中。吾呆叟身荷代天宣化之职,不忍众生久远沉醉,重将老子济世的婆心诉说出来,以警醒迷顽者的痴梦。更希望四海同胞,洗心涤虑,休恋一切尘劳。谚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即使俗事羁身,亦当用妙智慧照穿一切。佛云:〔烦恼即菩提〕,即是救苦的金丹。果然能够依此修行,自然不会遭受污浊的耻辱,亦不会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更不会迷失真道。事实有这样伟大的效验,但是必须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如此的好处呢!
诗曰:烦恼妄想致伤怀欲蔽层层昧灵台
常沉苦海随波去永失真道着尘埋
诚意坚决休忐忑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谓行道受魔难功成自得见如来
第十五章
※字解※见前
※章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演说※
上章说到〔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老子惟恐苦海的众生,自暴自弃,自认不能修持,以致耽误了自己伟大的事业。故此老子又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章的〔悟〕字,很有意思。当知六祖慧能本不识文字,然而悟性的功夫,超乎世外。无上之妙道,顿然悟穿,承证圣业,故有肉身菩萨之称。今之苦海众生,苟能真心悟道,顿生觉性,照穿尘绿,辨明真假,坚定信心,自然得着圣道的真滋味。所以说别人千言万语,不如自己觉悟。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是着于万物,而生出来的许多障碍及牵缠。当知红尘非家乡,肉身非吾体,石火电光,转瞬即化。一团真性无处寄托。空自飘泊尘寰,流浪生死,随波逐流,愈趋愈下,不但有负上帝的盼望与仙佛济世的苦心,而且是泯减了自己的根基绿份,耽误自己九玄七祖。当今天道普渡之时,确是万载难逢的好机会。若轻轻错过,岂不可惜。当知〔日月逝矣,岁不吾与〕。佳期无多,绝不我候。细心参悟,方知俺呆叟一片济世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
诗曰:悟性穷源体真空常依清静妙道凝
感尘通达一心印智慧照遍万卷经
能脱尘俗无人我证得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发大愿心渡蕴灵
全书总论
老子的慈怀远大,关念着世界众生,作道德振聋启聩。作感应讲明因果,清静指点玄机。真是因人设教,无微不至。这番济世的苦衷,真是以泰山之高、沧海之深,都不能比喻尽的。按历代以来,每次倒装降世的神妙,人莫能测,故孔子曾有〔犹龙之叹〕。清静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余涅槃〕,儒家所说的〔达于至善之地。〕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静,不再受污浊的沾染。所以首先就倡导本来清静之说。始从大道无形、无情、无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万物来。惟恐迷人失根忘本,故此又说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就是让人知本的意思。因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归根。又说到人神人心,本来也是好清静的,不过受了一切物欲的引诱,才惹得不安静了。欲使皈依还须从根本治疗,才能得到效果,所以必须澄心遣欲才能行呢!然而怎样才能作到澄心遣欲的功夫呢?须把身、心、物,都看空了方可。但是老子又恐学道的人,趋入于顽空之境,所以又说〔真常应物,真常得性〕的道理。又恐独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故老子又说:〔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由此看来必须推己及人,方能达于至善。又说:〔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这正是给后人开门引线呢!今三期末劫,道应普渡的时候,明师奉命来传圣道。可是多少愚人,仍然默守旧法,终日参禅打坐,妄想超生,不认金线之觉路,不体老子的遗言。咳!睹此执迷不悟的人们,只有付之一叹而已!再看老子说的〔争〕字〔德〕字,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为人若空空得道,不能抛弃假相,妄起争夺,则必不能建功立德,终久不能归本达源,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值此皇天悲悯,普及众生。然而尚有不求真道者,实乃堪怜堪叹。远隔尘缘灵根自昧,夙世尘劳何日可了?故而佛曾有云:〔心未调伏,何能往生〕?
耶稣有云:〔身背着罪,不能回天国。〕众生如此迷昧,难兔轮迥转变,流浪生死。老子又恐慕道者信心不坚,知难而退,望洋而返。复又再三叮嘱,说是〔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自然可以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按此清静一经,不但是修道之至宝,也是治世之秘诀。三教圣人,都是出世兼入世,明体而达用的。世人多有误解偏论。究其实在,还不是一己之见吗?此清静一书,本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由一本散于万殊,后由万殊归于一本,何有章次之分。今时解成十五章,也就是开一方便之门,便于阅读的意思。我呆叟很希望持读此书的人,要深体老子的衷心,实行老子的衷言,即使老子在天之灵,也会向你点头微笑呢!
太上老君赞
无为妙道包罗天地清静一书尽载真意
岁月来往古今传递堪叹众生鲜知妙谛
镇殿将军独释其秘兹尔缘深休自暴弃
得善服膺践行谒力成就正果绵绵永继
使用在线HTML,CSS,JS工具集合,使网站像一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