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修身

求道拜佛,为求知天地人之造化之本,简而言之知本也,知本而拜佛,与佛结缘也。

学道修身,所谓人不学不知义,是学佛以修身也。

只知天地人之有本,如何配合本末之相应,内本外末之功如何善之达用,到了在止于至善之地,故由知有本而后学而修者也。

知是知什么呢,学是学什么呢,修是修什么呢?

知天地有道,知人有道,知万物有道,知有佛道可求,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天地有公理真理,知有天地有因缘之和合而成,知有佛性与众生平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是平等又俱足清净。

学者学知天地之德,学知人与天之关,学知人与佛的关系,学知人在宇宙是什么,万物在宇宙是什么,统统识透,未之开悟也。

修是修改不好的习气,去却本所无的习气,使其恢复本来之面目也。

学与修的关系如何使其相应否?

学要悟,修要省,学之不悟不达真理,修之不省不达真道,故悟与省,在学与修的中间,占了很大的地位,故悟省两字,可谓回光返照也。

那么学从何学起,修从何修起呢?

论语之第一篇曰,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何谓学而第一呢?

就是不论学什么事,都要从最基本的一字开始,一是基础,数之始也,说大了就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总原素,在天曰里,赋人曰性,宇宙之大本也,故学道至于完全明白了,叫做开悟。

学而第一之‘ㄧ’,包罗万象,此之一大小,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此乃是一之妙用也。

一字可谓大否,其大也。一字可谓小否,其小也,大至无可比,小亦无可比。又曰:不可以为大,不可以为小,不能形容,故孔夫子形容一字曰中,其实妙的不得了,连中字实在亦难于形容了。

圣人为使众生之识透道体,以道说之,以中说之,以一说之,或以大说之,或以小说之,如是说之,等等皆为使人之明道也。

一理之真,虽有名相,却落在言句,若以执相为一者,万劫不能解此一理。

老子为使人解此一理,提倡观妙观窍,使学道者能之一理之妙,故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真理体会虚空,若心不空,不能虚空相吻合,故对虚空不能明白,故八祖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在有形世界里,一为万物始,由一而后二,二而三,而十,百千万,以至于千百亿之数,均由一之数而开始也,故曰:一理散万殊也。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一可以贯通万事,既然可以贯通万事,那就是包罗万象了,就是可以贯透十方世界,虚空万汇了。

古圣曰:能知一二三即可以学神,何矣。一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总枢纽,二是由一所化出来的阴阳,易曰,道则是阴阳,阴阳则是道,这是乾坤之卦也。琼林谓之阴阳交泰,斯称盛世。

三是阴阳交泰,而生人生万物之代号,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字之真理,在天曰道,曰理,曰命,如是等等。佛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儒曰:执中贯一,耶曰:默祷亲一,回曰:清真返一,各宗教均是以一字作为立教之本也。

此一理在天曰理,赋人曰性,此一虽有名词,而是从无极而化之名词,无极之无没有象可言,执无顽空,执有着相,未有阴阳之前,皆为一也。

故象与无之间称为一,故曰,无极动而为一,在无形之浑沌的定向为一,由一而后生生不已,故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是万物之母,母为天地阴阳之原始,故一字之理是修道人知天地的学理也。

修道之人,由己而知人,由物而知理,由众物之表里而知天地,天地之阴阳消长而知道,所谓全体之大用无不明者,谓之开悟天地真理。

一理在人身何谓?

玄关之妙也,未生身之处所也。父精母血交沟之一点凝结,在于玄关之为性,故玄关是人之性的住处。

生了身,玄关住性,道家在分为命门等等,由命门而至玄关,通过各关口,谓之曹溪路,达到玄关圣地,曰返本还原。

所以在学的过程中,子曰:学而时习之,此乃是佛家的法轮常转,无有间断,时时温习也。

不亦说乎,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人心已经通天理了,尽性以至命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达到不被人情所动,所以知不知,不动道人心也。

至于修身者乃是修心也,人之心本是自性之流通,性乃出于天,曰天命,是纯清纯净之天理,一尘而不染,流之于心则善,故乃是绝尘离相,只是落后天受气禀物欲之蔽,故有种种之心,心本一个心,纯然天理之心,只因心之动而生种种心,故佛曰,万法为心,上天堂为此心,下地狱仍是此心。

那么人有什么心呢?有天心,有人心,有识心之分也。天心是纯善而无恶,而人心则有善有恶,此善仍是有欲之善,而识心者恶而无善也。

由此三心而形成了万善之心,或是万恶之心,故修道就是修心,此心不修,任其奔驰,社会之造孽作恶,由斯而出矣。

有如十恶八邪,都是由识心之出矣。

人心之动念,皆由六识之传入,有如口之有味,耳之于声,眼之于色,鼻之于味香,身之于触,均由意而送达未那识而到阿赖耶识。

因为阿赖耶识是人心,人心有善恶,故经人心知善恶斗争,而善者为善,恶者为恶矣。

因有那么多的心,任其奔驰,则修道万劫难成,有再多的善德,如恒河沙数等之七宝布施,仍不能超生了死,将来就是人天福报而已。

修道之心,说空本非空,执空顽空,固非空,说有非有,执有着相,固非相,空色之两亡,亡又非亡,空则是色,色则是空,不求名师指点,而豁然贯通中道真理,难明此理,无有止处,亦无定向,亦无安虑,故不能得耳。

佛曰:是心是法,是心是佛,了达其义,亦无法,亦无佛,无天堂,无人间,亦无地狱矣。

天堂地狱,由心而生,一切开悟了,亦无有涅槃之可言,何来知道否,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人心瞬间万变,所以佛曰:观心无常,因无常心,则非本心,非本心,则所露者均是妄想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实现。

究其原因,莫不是为了一个我,为了我,一切之妄想贪念由斯而出矣。

故,佛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众生因执着有我,故为我而迷惑,实则世界之物,实无我也。

因为我之迷惑,故造业,皆想提高我的势力,提高我的地位,提高我的财富,提高我的人格,而要在众人之前高高在上,而出人头地,因此而坑人,而伤害到众人。

因有尊我之心,必有下人意,因有贵我之心,又有贱人之意,故高我必贱他也。

人造业了业,业有十三数,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此十有三是七情又六欲,计有十三,无七情六欲者是生之徒,有七情六欲者是死之徒,亦如是也。

为了业,早夜之忙碌,当然的下场就是苦,修道人应该知道,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恼,众生不知道,所以就由苦又再生惑,永远不能离苦得乐,故佛曰:流转门,永远在流转。

至于修道士,因为有我之人心,以致流转不停,所以应该找出个人之真我,不要以假我作为真我,认假作真,颠倒是非不明,永远轮回其中,找名师指点真我用真我佛性之流露,生发妙智慧,认识世间之苦,皆从那来,原来人生之苦是由造业来的。

所以要脱离苦海,必定要断业,业不能断,毕竟是苦。所以有甚多之企业家,到头来还不是成了经济犯罪者,在世间受人指罪吗,将来之阴律仍不能容也,所以不造业,唯一就是断惑,惑是什么,换个名词就是妄想心也,追根到底,仍是妄想,故不起妄想,自身佛可现矣。现在再讨论人之心吧。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本不必修,因为自性本是纯善之东西,故孟子云:仁是人之心,公义是人当行之路,只是放弃了正路不去行正路而已,所以修行者,必须先认识自己,是自己的本心,六祖曰:不是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就是说,现在有个无名指头,从大拇指算起来第四指,谓无名之指,此指头叫没有用,故曰,无名指,如果此最没有用的无名指,屈而不能直伸,但也不妨碍做事,如果有人能把此不直的无名指,医好起来,不论到楚国或秦国知远途,亦要把不直的无名指医好起来。

所谓人的指头,与人不一样,则能知道厌恶,而心与人不一样,怎不能厌恶呢,这就是不知好歹之人了,故叫作不知类之人了。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就是说,人不以没有羞耻之心,所以做人在待人接物之间,能把没有羞耻之事,能当作有羞耻一样的小心对待处事,则能终身不会有羞耻之心了。

现在之人反之,羞耻者,寻个理由来掩盖羞耻,作为无耻,试思怎可为无耻耳,这都是修道之耻也。

故修道对于人心之重要,乃是不可不认识明白,不可不悟,不可不觉,不可不省也。

所以修道欲得无上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自性亦净,自性既净,是佛是圣。

修道之人,因有众生心,所以永远看不见佛,所以有天堂人间地狱,更不能见到天堂,所以天堂之路,永远间隔在十万八千里之间也。

话要讲回来,因有众生之心,才有佛法之生起,离开了众生更是无佛可成,亦是无佛之可言耳,并没有天堂之可以建立。

佛与众生,均是对待之名词,所以众生是烦恼的渊薮,亦是成佛的基础也。

是故当之一切的烦恼,为如来之种,没有众生,就没有佛之可言也。

人之不能返本还原,皆是心之自缚,故不能解脱,不解脱就是众生也。

太上闲居作七言,解脱身形返诸神,此谓太上之解脱功夫耳。

这都是心之调养也,身形之解脱,诸神之系缚,莫不由心之动静也。

修道之人若能识透本心,发四无量心,则能成就菩萨净土。

维摩经曰: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之心。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乃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爱语:是柔和之意。

利行:利益众生之事业。

同事:合其光同其尘。

修道之人,该备什么心?

一直心,平等心,心之直天理自通,心之平等,自无高下,天理自然流露也,这孔夫子谓之忠恕。

孔夫子传道之时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都是忠恕之心也。

心之有重要性,故大学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也。

故修道之人,必须从心修起,有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