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上经第6册

 

比卦坤下坎上

 

宣圣讲义

师之反卦为比。亦五阴一阳卦也。而阳在上。与师殊。则位之差。事之异耳。上坎下坤。水在地上。以象言之。相聚而朋处之意。以情言之。相洽而同流之意。故曰比。比并也。相亲昵也。相匹也。相辅颊也。水也。地也。水流而地泽。地博水广。能涵濡也。而坎险坤厚。险外而厚中。是朋比而不和。交昵而不节。如众相聚居。羼然以群。如浮波逐浪。盈焉以合。刚于外而无主。柔于中而失从。此在平时大众燕集之际。欢笑杂陈之景。与师之以律相率。以正相庄者恰反。故在师为忧。在比为乐。忧则有功。乐则怠事。圣人垂诫。重师薄比。良有以也。然比之为比。非不可用。乃不易用。非不当取。乃不宜轻取。则以有其众。有其亲。其势不可侮。其德不可限。唯在于善用之。而善处之。则功自弘。业自大。故称比为乐。乃言其大用也。果因其乐而平成之。则长乐。若以其乐而自怠荒。则反乐为忧。师反为比。比反成师。二者忧乐之机。亦忧乐之兆。如应忧而忧。则成师之功。此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如应乐而乐。则致比之业。此圣人与民同乐也。故恒视其德业焉。忧乐者。德业之所始所终。成败由之。祸福随之。可不慎哉。按比卦象。亦含此义。在上为坎。一阳居中位。在下之坤均为阴爻。群阴奉一阳。即大众归于一主之象。而坎险坤厚。阳刚阴柔。险以驭厚。刚以长柔。以一下众。以权约民。则比之于一国之君。天下之主。已有其众。已得其辅。其时实易。其位实宜。唯在有德以副之。有政以成之。有其道以安享之。有其威誉以振作之。庶乎克统其众。克致其用。固非侥幸可冀。昏庸可得。暴戾所夺。巧谲所取者也。故必视其所造。而后长乐永康。此比之异于师者也。师以忧而有功。是在下位之事。比以乐而立业。是居上位之人。二者处境不同。心怀乃异。所事不类。致用亦殊。得比之正者。君主王候之业。失其正。则盗匪魁渠之类也。故反师为比。而比自有其正道焉。圣人述比之象。以与师较。则可见夫治平之道矣。比之对为大有。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天火同类也。地水同类也。大有之反为同人。亦如师也。皆有其同情。得其合作。用之而当。则帝王之业。不当。则反害其身家。此虽天数使然。要亦人谋所致。学者勿以彼误此也。故一卦之中。吉凶互见。一爻之内。主客不同。人事之所为。则存乎顺逆。天数之所见。则关乎推移。苟合而观之。当得其旨要矣。

 

宏教附注

今讲比卦。比为师之反。亦物穷则变之意事。常有始于此。而终于彼。发于东。而止于西。其所以然者。不外极则变。穷则反。天地有限。岁时有度。欲求进而不止。不循环不得也。故变与反。亦常道也。正道也。不过在一方看。则有变反耳。自大造言。初无殊异。如一人回旋斗室。或来或去。总属于行。不以来为常为正。亦不以去为变为反。然自室言之。则有东西之向。上下之分。而合之时位。则有顺逆之途。吉凶之判。故数者。为人言也。非为天也。人有宜否。天无之。人有利害。天无之。此为吉为凶。舍人事外。固不足以定论。而人事又可以趋避吉凶。以挽其数。则数虽为人定。亦不足以定人。唯在人之自致之耳。贤智所以胜天。愚不肖所以逐数。其间相去。如霄与壤。则吉凶又岂易言哉。世人执一不通。恒以此吉彼凶。此顺彼逆。呶呶争论。而忽其大者远者。是虽日言数。仍不能达数之用。抑奚益哉。今以易之各卦。反正相间。顺逆相乘。以指明天数自然。俾人得夫吉凶真象。此 夫子之微意也。又曰。比相比也。必有同类。如甲比乙。此比彼。至少在两个以上。方得谓之比。故曰朋比。或曰比拟。而古文一字数用。去声则为比附。有毗畀之意。皆曰比。师者以一正众。故曰师。比者以众比接。故曰比。二者皆众也。而用不同。师则有畏而自警饬。比则偕乐而易怠荒。故师多功。而比多过。今师已讲过。诸人于讲比之时。仍宜回溯师之用。一正一反。相比自明。比卦辞义。本卦象而生。名比者。以象众人比并之意。水与地并居。其性近而情宜。故曰比。而隐含争竞之意。虽近而易背。虽从而易睽。则以其失于和。离于德也。在五行。水土相克。虽比而不易合。虽众而恒乖离。势使然也。故比字异于从。从为顺行。比为背立。是形近而怀远志。外亲而内自疏也。故日处狎昵。一旦相违。则同仇仇。聚居欢乐。一事启隙。则生怨恨。小人之恒情也。唯君子戒之。故和而不同。亲而不侮。近而不亵。好而不淫。久居而敬如初。长处而交不渝。无朝夕之殊。冷暖之异。无终始之判。利害之乖违。则其守也正。信也坚。待人以公恕。自持以贞洁。故如水土同类而不害也。若夫小人之志。乐则极淫。怨则深恨。利则与共。害则遗人。以情欲为爱憎。以势利为去就。故比之为祸。不可旋踵。狎怨昵仇。毁交败节。天下所由乱。国家所由败亡。可不慎哉。故比之君子。益友也。比之小人。损友也。正人而比。国之福也。匪人而比。天下乱也。能识此理。治道备矣。人道明矣。故读比辞而得易教焉。生不得离群。居不得无家。行不得无国。聚族以长育。合众以经营。此人之不可避者。而必自审于比之道焉。有国与天下者。尤为要矣。易教先其大者。乃举治道以概其余。顺人之情。而利用之。因民之好恶。而导之以正。决民之利害。而致之于中。就其亲近。而久要之。本其欢乐。而长保之。此观比而得其义。察辞而着其旨矣。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宣圣讲义

此比卦彖辞。言卦用吉凶之大概也。比以相近之乐。其德以坤之厚。合坎之险。外刚内顺。故占吉。此大体也。原筮者旧辞。亦先天未变之象也。原筮与今异者。取用不同也。今以干为先。以动为用。原以坤为主。以静为德。原筮为元永贞。秉坤之德也。坤备四德。元亨利牝马之贞。比则曰元永贞以有别也。坤德纯阴。比则有阳。故虽具坤体。而殊坤用也。元者善之长。贞者性之正。而曰元永贞者。以坤之德。为坎先天。坎在后天代坤。而先天则纯坤之用以贞而永。

 

可见其不得离贞也。有其元善而能永贞。则德凝而用静。其吉可知。吉矣。自无咎矣。而比在今筮。因时之殊。位之异固有咎。苟保其永贞。即免。故曰无咎。不宁方来。含数义。不安宁。一也。无宁如此。二也。不则宁矣。三也。方来者。正来也。言不宁而正来。其势甚危。其趋甚急。以坤而动。入于坎窞其险在前。而其行不可自止。则不宁方来。明其后不利。有禁戒之意。若作无宁解。则以势之逼迫。不得自止。无宁为将来计耳。而方字有指位者。有指时者。各有意义。若曰不则宁者。以比之动有咎。果永贞而不行。自安宁而无险。其来亦有方矣。辞虽赅数义。究以不安宁之行正来。为主解。以比虽吉无咎。为取坤之静也。苟至于动。而行坎之险。其难久安可知。圣人为人道言。以长治久安为本。今知比之难安。则求其所以安之方。此示戒而垂训也。明比之象。乃暂安之时。前途危殆。正不可测。若以其安而忘于危。以其暂而忽于久。则比之所谓乐。乃巢幕之燕。所谓吉。乃塞翁之马。祸以为福。失以为得。则其所至。必不堪告。故彖辞指所包藏之甚凶。虽吉无咎。不可恃也。事有始乐终忧。初好而后仇者。比之谓也。能酣于宴安。而醉于鸩毒哉。故有国天下者。不得不速图之。后夫凶者。亦谓后来之不吉。比者相亲而昵。相乐以嬉。比于男女而非正配。故曰后夫凶。以失其自贞。则必趋于险也。夫男女之合。必以义。人之所守。必以贞。今贪乐而好色。忘义而失贞。则所比者。必非嘉偶。其凶也宜矣。以女子而嫁二夫。不贞可知。以男子而娶再醮。不义可知。不贞不义。纵情徇欲。虽不凶。亦非吉。何况不免于凶。此以比诸失节之臣。背盟之国。丧守之人。忘信之友。不独后夫也。而曰后夫者。本比之象也。人之最近昵者。莫夫妻若。而比之近昵。不以正。不能久。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比卦既以众同集。其相得必有道。以亲相近。其相应必有故。是其初可以利用。其力已大。其势已成。则其致功有可为。作业有可期。引而揆于正。则建设之基。纳而归于一。则平安之肇。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国。固疆字。莫不资于比也。有竞进之心。则业易精。有争胜之勇。则功必振。天下之大。兴王之道。抚万方而朝诸侯。建中极而威四海者。其所本。在能运其民而一之。致其力而大之。良莠不殊其用。亲疏不异其仁。为能安内攘外。使其下不生心。怀德畏刑。使其民不相背。则比之大用。在此不在彼。故彖辞明述其义。而揭其吉凶之数。辨其利害之因。俾后人知所法。而毋自败其基也。故不宁方来者。明夫安之必速。后夫凶者。明夫时之不可失也。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以尽其旨也。所谓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以比之初可用也。犹自筑室者。不如用人之垣。自建山者。不如因地之陵。彼已具其势。我则从其方。是事半而功倍矣。比之相比。已有其众。已有其力。如聚族之群。部落之长。其下已顺。其辅已明。则因而合之。其举至易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谓刚中则柔见于外。以坤能涵坎。静能节动。则孚元贞而占无咎。此数之所合。时之所宜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此句亦备数义。言上下相应则安。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此因应而安。而四方来朝也。反之则外寇未至。内乱已生。民心已离。远忧方见。上下之应。而不安之方来。所谓危亡立待者也。欲转祸为福者。当先从此辞而致力焉。后夫凶。其道穷也。此与前讲义同。道不可穷。时不可失。因比之误于比。使先时者变为后时。其穷可知。其凶可见。反之。则前夫吉矣。阴阳之合。在得其正。一也。上下不应。则不安。二也。上下之应。由于能用比而安之。三也。因上下之应。而不预为其道。使将来不安。四也。盖在卦象。上刚下柔。其体固相应。而其德乃相害。如以水浸土。先天母子。固相从以濡。若以土投水。后天克胜。反相违以陷。此体用之异。动静之殊也。在体。则为应而安。在用。则为克而不安。其实皆相应也。故不宁方来。备数解焉。为国而能抚其民者。时之宜。位之当。乖时出位。皆不正也。犹干之上九。亢龙有悔是也。故君子贵知几。又上下相应一语。后人多误解其义。指为群阴与阳应。夫应者。必相得而有合。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是也。若偏多偏少。则非正应。比以群阴在下。与上之阳远隔。是不能相得有合。欲其相应。必求所以能合之道。此吉凶在人事也。不宁方来。吉也。亦凶也。视时与位耳。则所谓上下应者。亦含吉凶二解。合则应其吉。否则应其凶。不得以一应字。而断为有合也。凡卦辞之有应字。其义皆如是。言卦爻之应。非必卦用之应。言应之或吉或凶。非必应之为吉。读者宜细审之。比之为用。在比而不为邪。比而不至于背。比而能久。比而克归于一。则比之吉也。乐也。若徒比而不能免于邪。凶于终。隙于末。各阿所好。自以为是。则吉反为凶。乐反为苦。所谓无咎者。不免于咎。后凶者。诚属于凶。则人事之责也。盖比与师反。其德亦与师异。情感之所役。易失其正。偏激之所为。易流为害。此君子所以慎也。道穷一语。足垂鉴戒。有其时而坐误。当其位而不为。虽欲不穷得乎。故占比之象。用比之道。实大有为之时。师上六开国承家。将于比见其事业也。

 

宗主附注

易经自文王周公制定卦序爻辞之后。凡前连山归藏原有辞文。亦录辑兼载。以明一卦有众用。一爻有多义。虽周易采取不同前书。而卦爻仍前。则致用自包括各易。故辞中恒有分列原辞与今辞者。原辞即连归原定之辞。亦可称为旧辞。而连归以次序之殊。象意均异。所指吉凶利害。亦自不同。以主客异形。前后异势。此之谓吉。彼或为凶。先之谓利。后或为害。乃时位所关。人事所感。各不类也。如同一地。敌我殊情。攻守殊略。非数之差。事势之别也。而在同者。必有其共同之理。异者。必具其独异之因。此不仅卦爻为然。卦爻尤明着耳。连山归藏。既异周易。其辞亦大殊。而其有所同者。则亦与周易近。此周易所以仍录连归之辞也。比之所谓原筮。即此例也。以比卦本无所异。因序异而用途异。然比与师为反。则仍同。其所不同者。远近之情。间甚之理。略有差耳。故比吉。周易之辞。而元永贞无咎。则原筮之文也。吉较无咎。所差一间。如以动定之异。主宾之分。进守之殊。升降之别。则或吉。或无咎。亦以人事为主。故并载焉。大凡所谓原者。言有先天之意。三易对伏义卦言。皆后天易。归藏于连山。或周易于连归。则可视作先天。盖由所出也。如母与子。子在母后。则先有者为先天。此非全易之先天也。故称原焉。其辞则夏商之遗。其筮则周易之语。着一原字。明所自来也。比之全辞。皆合原筮。不仅彖也。读者识之。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候。

 

宣圣讲义

此释全卦象辞。明告后人知其大义。言虽略而指远。文虽简而道广。所谓成治平之德。开太平之世。垂久远之业。致天下之治者。不独一方之政。一世之功已也。而称先王者。为言比之大用。贵先时也。先王所为。百世之师。规模所具。天下咸服。故因比之时。达比之道。成比之业。唯先王之尚也。后人恶能望哉。夫圣人着此辞也。固为表章先王盛德。追述古圣开国苦心。以勖后世之君子。而在位者。亦当勉继承之志。图丕绍之功也。而在易教言。则重在用时济世之事。盖人人不必皆有位也。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时。则卦辞岂无用哉。圣人不限于用。不迷于道。古者重封建。则立国之所亟也。若时易势改。而犹拘执古人之制。必至扞格无成。则唯有审时作为。临几顺应。以奉时为本。以先时为务。则因于比之辞。可竟比之道。不至履穷之凶也。故时者事业成败之关。人之穷通。物之生杀。莫不由焉。以比而能及时自为。何患乎穷。何忧乎凶。上有其位。下有其辅。而能孚元贞之德。成刚中之用。则无大小皆有功。又不独建国之事也。凡易措辞。莫不举其大者。以一概百可矣。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宣圣讲义

此比初六爻辞也。比卦六爻。下坤上坎。五阴一阳。与师相反。而其行也异途。其动殊归。升降各违次。动静各违情。顺而悖。应而忤。相偕而不相识。相连而不相得。以其内外殊位。进退异时。故自初爻至上爻。吉凶不同。利害相反。此势也。数也。初六在内卦之始。当坤爻之位。为阴气初启。坤道始应。以厚载物。以贞立信。得地道之始。履坤德之吉。故辞合乎象。义同于彖。盖言比之初爻。本坤厚之用。行地载之功。而有其利贞之德。以应万物。以安以生。以成其博厚之一也。夫坤者。应干者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坤之所以为用也。比亦从之。有孚者。利贞之应也。孚信也。地以载物。守贞而利尽群生。此所以有孚于外也。比之外卦为坎。四爻为阴。坎为后天代坤之卦。又得干之阳。初六与之相应。故曰有孚。言如鸟之孵其雏也。其气相感。其情相通。其生相依。其用相成者。皆曰孚。言以其诚相信也。如铜山之应洛钟。琥珀之吸芥草。情性之契。气脉之投。不期而合也。凡曰孚者。皆如是讲。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合水地之用。其孚尤明。水地皆最信者。信以感物。无不信矣。如水之润下。地之博厚。其德永不易也。故孚而在比。则称其用而有孚焉。言或孚。或不孚。将视其所致用也。如用而克充之。则为永孚。如用而或从之。或违之。则或孚或否。故曰有孚。明其德之可孚。而必视其用之真孚否。比之所比。初合终离。易契而难固。易从而时违。永孚与否。全在人之致用也。初六者。用而未彰。动而未着。故不能全知之。然比之初。固甚善也。先天之用。体坤立极。其道主静。其德为全。故占为无咎。言比之无咎。其本来无可咎也。有孚盈缶者。体坤之德。成地之道。载物而物归之。育物而物聚焉。其诚信相孚而无不至。此所谓有孚盈缶也。缶者。器也。盈其器者。孚之所感也。如以缶取水。水随缶而盈。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坤上合坎之喻也。且盈缶者。以初爻之渐动。事之初举。器有限也。而亦如其器以盈。岂非孚之所利哉。重言有孚。明其集也必以诚信。必依仁义。必达性情。而后能比也。非偶尔乌合之类也。故比之初吉。乃其德也。终来有他吉者。地道无成。代终之象。以坤之用。重在终也。终者始之对。来者往之对。他者我之对。有者无之对。吉者凶之对。比之为用。皆取相对论也。言非全如是也。以比初爻。事之方始。行之方举。而在象言。则其所宜者。在终来有他吉耳。外此则相反矣。故不言始往。而称终来。不言自我。而称有他也。凡卦用吉凶。皆有主客两面之异。比之所吉。在他在来在终者。则以比之易变也。其吉凶恒难定也。终来者。因卦上下之应。内外之殊。而重视之。凡言有他者。必非一途之可循。比者。相比也。必非一类之可称。故爻辞如此。夫比之为比。以其有众也。以其有类也。其相比也。必其近也。必其似也。故此与此比。彼与彼比。各比其所比。而后见其德。致其用也。不必皆吉也。能孚则吉。不必皆凶也。相悖则凶。此比之所异于师也。天之生物也。原不一类。必有其族。地之载物也。原不一方。必有其宜。仁者广大无垠之道。此其同也。义者辨析入微之道。此其异也。比者合仁与义。故同而异之。异而同之。故一国之内有封建焉。一家之中有昭穆焉。此先王所以制礼也。礼者。定仁义之分。次同异之级。别亲疏之道。明尊卑之序者也。而必有所孚。以孚众情而谐同气。以调异类而归大同。此理之极则。斯治道之轨范也。故礼运有小康之世。有大同之世。其治不同。其所以为治则皆同。盖将以顺人情。准物理。而致之于平也。贤者思其大。次者思其细。不肖者则混而乱之。扰而离之。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乱也。故比卦所以象其同异。而辞则求致其平治。人道之所宜也。圣人不外乎情性。不背乎人己。一准于中和。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故比者从众者也。初六一爻。重在他吉。即此意也。以克孚于外也。孚而不渝。内外同应。则他吉即我吉。人之所利。即吾之所利。故以天下公诸人。以位均诸众。建国而裂土。封候而锡爵。名器不以自私。财物不以自富。位不己踞。权不独揽。故能得众之心。服众之志。而以长保其位。久享其利。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不威而畏。不严而劝。天下咸被其惠。人民咸沾其泽。而己亦与其安荣。此所以辞称有他吉。即以应彖之吉也。称有孚盈缶。即以应彖元永贞之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宣圣讲义

此释爻辞之义。言其吉之自他至也。吉非己有。而致之自他。其吉更大矣。佛所谓自利利他。仁者立人达人。即为自立自达。此他吉之旨也。此孚之所以盈缶。此永贞之所以终来也。虽然。人事尚矣。世未有无人而得治其国者。尧舜之治。尧舜之德也。文武之治。文武之功也。尧舜文武。不自私其位。自富其财。乃能永居其位。久享其用。桀纣私之。而反失之。富之。而反亡之。其为己者。祇见其凶。未占其吉。则尤可证明此辞之所取义也。此爻辞旨。系明为治之道。亦为人之道也。后人多未达其义。遂使易教不明。可慨也欤。大学末章。全本此意。而传中何以守位一节。尤为比卦含义说明。世之读者。要当会通而推扩之。则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更能引证礼运之言。小康大同之说。及春秋三世之语。则于唐虞已往之政。将来大顺之世。均可了于掌中矣。

 

宗主附注

此文为明治道。实古人治平心法。道不外本人情以为政。大公无我以为治之则耳。易中凡言孚者。皆有效用。如中孚是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孚也。必以我之诚信感召之。未有以诈力服人者。人未服也。已之诚信未孚。是己之咎也。焉能责人哉。比之初六。基于坤之利贞。以成干之元亨。实始于孚。而其功。则为有他吉。其果。则为盈缶终来。因果分明。感应至捷。人人之所同具者。此情此性。推而充之。草本犹化。则诚信以至治平。乃本末一致工夫。为国者。其留意焉。又曰。比卦六爻各有用。不独上下卦不同也。而最要者。卦以阳为主。五阴一阳。阳贵阴贱。比卦阳居九五。正与干同。此为得位。而与师反。以上下不同用也。然比虽以阳正位。却非如干之刚。则一阳处群阴之间。恒易受蒙蔽之害。故名曰比。贵在能比也。比者。相比而有争竞之心。相比而怀背叛之志。故得位虽正。而处时嫌孤。以人事言。必善用其长。方可杜其患。否则将自失其势。而为群小所构难之秋。故治乱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易传有鉴于比而立其教。儒者祖述之。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则也。人者。所以守位者也。人不得。则位不保。此人字。指治人与受治之人二者而言。而何以知其孰为得失。则在乎比。比然后知其得失也。有贤者比。则知其最贤。有善者比。则知其最善。因比而知其人。因人而知其治。此比为成治之本也。夫人民众矣。心思杂矣。而比以正之。以类之。以一之。则众者归于大同。杂者底于至中。此比之功也。故上下皆用比以成其治安。而后国天下不复变乱。此有位者所当知也。不然。上有位而自骄。下有众而自恣。骄以失其民。恣以宄其法。上下相贼。而比于乱。人各有离心。事各有二制。则众者助其为暴。势者纵其行险。则上下皆失。更何以保其位哉。此不克自比。而徒求其用之过也。故比之大用。不外于人。不外于仁义。不失其位。不失其财。不失其政。乃不失其众。以克治其国天下。而趋于大同至中。而后比之道以达。易之教以成。儒者之治功以见。其所关不亦大乎。故读比辞。贵通比用。比固兼善恶。赅祸福者也。唯人自择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宣圣讲义

此比六二爻辞也。言比内卦。六二居正位。已有其守。而坤德在贞。能正位而守以贞。其吉可知。故爻辞如此。夫比之为用。类以相乘。顺以相接。同道而有合。不至中离。则吉。反之则凶。此比卦全体之旨。不独六二一爻。而六二以处内之正。能守其正。不失其贞。则所比者。必能同心同德。合以永久。至诚至信。孚以不渝。乃君子之交。信义之契。厚德醇情。静居安作。如处女之相守。洁士之自爱。纯乎天性。本乎至德。不诱于外。不摇其中。长保太和。悠然天真。乃以贞吉。而顺乎道行。此所以称为比之自内也。自内者。以地位言。则其本位。以时日言。则其至中。以所交言。则至亲。以所行言。则至顺。以比而相得。犹夫妇之好。兄弟之爱。无间于物。不违其情。故曰自内。犹曰其本亲也。天性使然。道义所合。则和乐永久。如地之博厚广载。无弃于物也。而内字尤示其至亲至近。本来同德。虽曰比。实则一也。坤之德。凝一而静。六二效之。以位应时。以德应占。此自内贞吉。乃一贯者也。非二义也。不以贞吉。安云自内。不孚自内。安保贞吉。如人之诚。必先契乎心意。心意未孚。诚于何有。故自内者。犹人之诚。能合其心也。心身同诚。内外同贞。此六二之象。而占者自获其吉。以不失其本德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其为贞吉者。必先自保其内心之洁。自守其内体之真。自乐其性。自安其天。始能孚于永贞。应于坤元。故曰不自失。言此贞德。人所自有。藏于身内。时不自失。即足召其吉矣。推之待人接物。何非以我之诚。致我之贞乎。故其吉无不应也。以内外卦言。六二上应九五。阴阳合德。大如天地。小如夫妇。亦莫不以贞为吉。以顺为正也。

 

六三。比之匪人

 

宣圣讲义

此比六三爻辞也。本爻异于六二。以位不正。时不宜。则所比不当。匪人。不正之人也。失其自守者曰匪人。犹言非人也。人固有其自守之道。亦曰人道。传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人之正道也。犹天之有阴阳。地之有柔刚。本来固有。非由外所传也。曰人道。人人所必遵之道路。亦舍此不能行。若失之。则举足荆棘。举步陷阱。非艰即危。其害大矣。人道不可一时离。而离之则非人。故曰匪人。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此与比之匪人相证。非道犹匪道。亦即非人道也。言其不正而肆行焉。所谓盗贼是也。匪人者。盗贼之流。其所集合也。以利之相与。其利一尽。反面成仇。无信义可言。无仁慈之念。则其乖戾之德。所使然也。感于正者曰良。感于邪者曰戾。戾气所集曰厉。戾德所合曰劫。皆淫暴杀害之所为。而为人类之毒。故曰匪人。言失其所以生之道。则唯有胥归杀亡之惨劫。故匪人不可比也。今六三非内非外。不刚不柔。失阴阳之和。违天地之正。而乃相比。则可喻之于盗贼之结合。盗贼以图害他人。杀伤良善。亦自有其类。以相济其恶。此六三之所比也。夫否曰。否之匪人。比曰。比之匪人。其义正同。皆当天地否塞之时。阴阳乖戾之际。上失纲纪。无以正万民。下失顺从。无以事长上。相怨以利害。相责以恩仇。相执以兵。相示以戾。不顾名器。不恤廉耻。不计利害之大。不问得失之终。遂驱而相杀。从而相残。乃末劫之年。离乱之纪。人类至此苦矣。比之六三。虽一爻之所为。有异于否。而其势已比之匪人。其情已介于盗贼。欲免于祸。诚难矣哉。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六三之吉凶。非寻常所同。故以慨叹之语。示其祸害之烈而已。伤有伤害意。有悲伤意。有创伤意。有悼伤意。皆事所必至。以匪人而相比。举国家而畀之盗贼。连国内而窟宅盗徒。率人民而追逐匪众。则其伤可知矣。盖六三之时。实自致之。内既不和。外又不适。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纪纲以隳。彊暴以肆。良善莫保。祸乱安止。此辞所以称为伤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宣圣讲义

此比六四爻辞也。六四已属外卦。阳气接阴。外德交内。处相交之间。当阳动之始。虽为阴爻阴位。而以上为九五。刚柔相得。乃相从以顺。故其辞曰。六四外比之贞吉。外比。言其由内之外而相比也。贞吉者。与六二同德。二与四同功异位。皆以纯阴为用。故皆有贞吉之占。阴本乎坤。德本乎贞。唯能自贞。始能外从。贞见于内。德推于外。有诸内始形诸外。六四之能外比者。以有六二也。故以贞吉相应。所谓诚信相孚者也。诚以致之。虽远亦服。是贞者。必能用于外。内有其德者。必能建其功。此内外相倚。体用相协。克孚贞吉之占矣。且所谓外比之者。有其人也。人者。指国之贤言。内本其贞。以自比者。则能外推其德。以比于贤。所谓近者悦而远者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者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比之有用。非徒比也。内比于亲。以推化及外。犹文王太姒之化行南国也。外比于贤。以推忠从上。犹文王之三分有二。以服事殷也。皆能自贞。不失其正。故能相比。以成其德。辞特举圣人用比以济时。因比以成教。德泽日远。功业日隆。诚信昭于天下。誉望系于诸侯。此周代开国之功。而文王济时之志也。夫文王当纣之暴。有比匪之患。人民受其荼毒。实可伤之秋。而文王乃因之以广其仁。施其德。以比而克成其大用。圣人用时之道。于此可见。故吉凶在人事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宣圣讲义

此比卦九五爻辞也。九五在外卦之中。当全卦之正。乃得时位之爻也。以一爻御五阴。其势尊。其德溥。有非他象可比。盖彖辞已喻之天子。当封建之政。为诸侯之主。此与干九五爻有相近之义。故称之为王。明其主天下。临众民。置侯国。行征伐。有取于师。而用兵。有拟于大有。而举政。有仿于同人。而联合邦国。制作典章。归于一统。威仪文物。趋于大同。此时势所宜。地位所适。居之不疑。行之有耀者也。爻辞明示九五之尊贵。与其光大。德备而功彰。治成而时裕。故曰显比。显者。昭明也。光耀也。以比而无所蔽。光大高明。临于尊严。上下左右。服事周章。以拱中极。远近内外。听从和协。以勤王命。此有应于师之上六。而克效先王之德业者也。故显比者。示于万国而咸服。昭于有众而克顺。无所隐蔽而达四聪。无所隔阂而协万邦。政令不严而威。德教不专而化。有拟于明明上帝。昭昭在天。斯名显比。卦爻亦象之。一阳独明。众阴同照。如日中天。万物同光之谓也。在前各爻。或内比。或外比。或比贤。或比匪。皆廉隅之事。隐晦未去。臣下之位。德泽未光。故难称显比。而不得指为王用也。王用者天子之事也。天子以之。王用三驱失前禽者。天子于政治之余。从田猎之事。春秋搜狩以供祭祀。而励武术。训彼有众而勤兵。教以礼仪而重勇。与师六五之义同。师六五曰。田有禽。而比九五曰。三驱失前禽。以与师反。故师曰有禽。此曰失禽。师以师为主。故贵有获。以见其功。此以王为主。故重好生。以见其德。三驱有所制。以示毋作田荒。失禽以开网。则明仁慈及物。此所以为盛德也。前禽者。指可得而弗得。在前者易获。而犹舍之。故曰失也。且与师应耳。此禽即师六五之禽。师则取之。此则舍之。舍之。犹失之也。王无私得。故不自贪功也。前者。不逆取也。前来为逆。后去为顺。舍逆取顺以失之。实天子之德。犹网开三面也。邑人不诫者。王行不戒严也。王者。众之主也。德之所及。仁之所布。人人皆其卫也。故不必戒严。而自无虞也。且王亲贤近民。人人欲见其颜色。又田猎之事。与民同乐者也。故不戒途以警跸。而予平民以瞻仰。此万众闻鼓乐而欢歌。见羽旄而舞蹈。诚圣王之治。亦显比之孚也。故其为吉大矣。本节含义尚多。此其最要者。读者毋忽之。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之用。贵在位正而时中。既正则能大。既中则能远。斯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而称显也。诗曰。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德之已显。天下是依。兆民是托。则中庸所谓有位有德者。故能君天下。子万民。而为封建之主。诸侯之尊。此在昔时二帝三王。均孚是占。而后人有未逮也。非位之不及。乃德之未明。是虽贵而不尊。比而不克显。此世之不克上治也。故显比者。天所畀也。天与之。人归之。其吉至矣。而辞者。释象者也。其显比之象。由于九五之正中。故释文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而失前禽。则由王者田猎。贵仁不贵物。以生为先。故不逆取。舍逆取顺。不使禽之痛苦惊悸。亦仁术也。虽田犹寓仁德之念。非失也。舍之也。邑人不诫。固由王德之宽。王威之温。而人民久化其政。自不警惕。亦由取顺之义所推。人民不自戒饬。而官上亦不罪之。则其上下之和。相得之深。非能与民同乐者。不可致也。而九五辞如此。则以得位之王。明德之君。能以大中致民也。故释文曰。上使中也。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而民亦化于中和也。情者偏激。而发中节。则中和矣。中和者。无大喜盛怒。过哀极乐。故无惊惕之心。扰攘之念。无畏避之志。忽遽之行。用能悠然自在。怡然无骇。虽临君王之前。一若家人父子之侧。虽际礼仪之盛。一同平居谈笑之时。固不复诫。亦不足诫也。可见中和之化。位育之至。譬诸天威。而无慑于一时。譬诸神德。而无骇于顷刻者。习于闻见。饫于耳目。不觉而然。所以为化也。故释文上使中也一语。为至精弘之义。此中字。乃天下之大本。性之体也。能以中行。天下无不悦服。而比九五之德。即在此中字。而能推之。天下同中。更何患乎凶。有比之中。以孚中孚。则大小过可以免矣。大哉中乎。为天下国家者。其善用诸。

 

上六。比之无首。凶。

 

宣圣讲义

此比上六爻辞也。比之上六。为数之穷。乃气之尽。以比而无主。成群阴相构之时。此数之极也。故爻辞曰。比之无首凶。在干上九之后。亦以数之尽。而有群龙无首之象。然此异乎干。干以纯阳之极。比则众阴之穷。有不同也。其占凶者。处众阴竞乱之日。而失乾纲独振之人。则乱将靡已。故曰凶。在易之用。皆以一阴一阳之道为正。若偏则有灾。今比卦阳少阴多。而上六又值阴之盛。阴极无阳。其害必烈。故为凶。彖辞释之曰。后夫凶。即此意也。言已过九五。阴不逮阳而独用。虽为无成。虽进无地。是无可用也。比之为妇不配其夫。而独往来。则其不得终也。乃气使之耳。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极于其位。进退俱阸。而为无首。首终一也。有始有终。今无首。将何以终乎。盖比之用。贵得主也。上六无主。乱将用长。此无终之为凶也。总观比卦六爻。吉凶互见。则以比之阴阳。一往一来。一逆一顺。各不同也。而在人事之自择耳。舍逆取顺。守贞用中。为全卦主旨。亦易教大义。读者当于此细求之。比与师反。而用相引照。故辞有相关合处。可见其往来顺逆之道矣。

 

宗主疏述

比爻之辞。吉凶互见。而相差太殊。则以比之为用。包吉凶二者。非他卦比也。而比之内外卦亦不同。正由阴阳升降异道也。凡卦皆从下爻而上。而阴阳之气则有异。阳顺阴逆。阳卦为顺者。阴卦则为逆。反之则阴为顺者。在阳为逆。如比与师反。虽皆属阳卦。而比乃阳中之阴。盖师为阳。比为阴。以相继续而成循环。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气与卦逆。其行亦相迕。此六爻辞之不同也。上坎为阳。下坤为阴。阳升而阴降。其道如否。故逆者永逆。顺者暂顺也。其辞在六三曰。比之匪人。与否之匪人意义正同。即由否之乾坤不交。阴阳各殊。其道与比之逆同。故虽配而不和。随而不亲。顺少而逆多也。观此可知比之用矣。易自屯蒙以下。至比为一段。上应乾坤。下启泰否。如屯蒙。如需讼。如师比。两两相继。一往一来。为数之起伏。气之消息。升降有次。动静有序。而所象天地造化。人物生死。与夫国家兴败。事业始终。皆有一段因果。相与推嬗以迄无尽。犹一岁之四时。一日之昼夜。各为节候。自成刻度。积则为一。散则为众。分而复合。合而又分。以应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递之状。大小不异。远近不殊。皆以此卦象之。爻效之。而犹称为比类。以众而后有类。类而后有比。天地人物。生化日繁。不有比类。无可纪识。比者相比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比类之为用。乃生化之大则也。比之于人。其关尤切。以人类自古迄今。愈衍愈多。愈趋愈分。设无所比类。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故有族。有乡。有邑。有国。有部分。有派别。有种。有系。有色异。有体殊。有言语文字之不同。有宗教习俗之不一。而皆自成其类。自相为比。而后长保其土。克享其利。各安其生。以乐其业。此比之用。所以为大矣。序卦曰比乐。彖辞曰比吉。皆极赞其效。明其功。此诚人类不可不知者也。故有比之道焉。有比之情焉。有比之识焉。有比之规矩焉。而莫不存乎六爻。见乎辞义。待世人或熟睹而未察。或罔顾而未信。或浅测而未深。或轻绎而未达。遂使圣人制易卦之旨不明。垂易教之意不显耳。宁非可慨也耶。比卦最要之旨。为明易内外之义。序卦。以家人主内。睽主外。而比爻六二。则称内比。六四。则称外比。凡众所集团。无大小。皆有内外之交。即至夫妇。亦有内外之别。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外皆定。则国家安治。故齐家治国。莫不先求内外之定。有一未定。遑言齐治。此比卦必以内外之比。为致用之本也。夫内比者。亲亲也。外比者。尊贤也。在人言之。则入孝弟。出敬老亲仁。亦修身之道。故比卦六爻。直包修齐治平之道。而中庸九经一章所举。莫出比卦之用。不独建国封侯已也。有家者。必齐其家。而齐家本于修身。有天下国家者。必求平治。而平治本于修齐。此比之封建之功。必自内外之比始也。内亲其亲。仁之用也。外尊其贤。义之用也。仁义。人道也。二者备而礼生焉。此大同之治也。不外于比卦之用焉。封建之制。礼之文也。治之成也。礼立而治明。内安而外定。天下归服。万民听从。则唐虞之世。二帝三王之所尚也。而犹忧乱国之民。违命之敌哉。故天下不足平。国家不足治。其功至矣。其道大矣。而溯本探源。则由于用师之反。师者兵也。圣人备而不用。故先德而后兵。以仁义怀柔万邦。而不贵武功。以爵赏劳来天下。而不尚诈力。此内外能成其比也。亲亲则九族以和。而无怨言。尊贤则万邦以服。而无远志。此诚信之所孚也。中和之所化也。故能卒成其乐。永占其吉矣。大哉比乎。大学中庸之义。咸备于此。读者其识之哉。从之则泰。违之则否。泰否之分。比德之成否所致。故比卦六爻。赅顺逆之行。概吉凶之数。唯人自履之。而大有同人。正其验也。又曰。比卦辞讲解极详。而最要者。即吉凶由时定。先时者吉。后时者凶。莫非人事也。古时封建之制。实本于比卦。大小有众。莫不有主。此即以阳统阴。使上下相从。而无违背也。今封建虽废。而比之用未改。果率之以正。则仍统于一。若比之匪人。则民早离心。岂独失时之凶已哉。读比而念及国家者。当思所以挽救之方乎。比字古文亦二人。如从字。言二人相比并也。并字为二立字。古文作[特殊图]。亦二人相并立之意。比古文作比。而众作[特殊图]。皆非一人也。皆以二人以上。相集合而成。众则有大小之分。比则为匹敌之义。故师卦象[特殊图]。而比卦象[特殊图]。以比卦两两相对。非如师之统于一正也。然卦亦五阴一阳。何以不为[特殊图]而名比。则从师之反也。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言其未能和辑也。虽有一阳。孤立高标。势不下接。上与下睽。众志不一。故为比。各相比也。此正与师反。而势易乱。故圣人因之制卦。建设诸侯。利其相比。而各自为邦。假其同比。而间接其众。则不属者属。不亲者亲。比而免于乱矣。此人事所以济时之穷。若不然。时已非师。势已阶乱。各昵所好。而不能大同。各背其主。而不克定一。则嫉妒之情必炽。仇杀之害不免。以乐生悲。反整为散。将何以领其民。而安其国哉。故比卦示其戒。比辞垂其义。以取则于师。取证于同人。取譬于大有。皆先人事而建其极。立侯国而辨其方。此周官所称维王建国。辨方定位一节之义也。而最近则见于师之上六爻辞焉。师上六已极将变。与比无多殊。故垂训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此十二字。足抵礼仪三百篇。盖治平之道。已尽于此。读者其留意耳。夫大有同人。即礼称大同之象。春秋太平之世也。而其对面则师比之势。致用之得失。成治之大小。全系乎人。细审此数卦之辞。必了然于指掌矣。比卦义例。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复杂者之一。盖以古卦。先天后天各异。而其关于乾坤离坎四卦者。尤为难明。以后天离坎。即先天乾坤之位也。故皆有先后天之异。虽异于辞不异于象。故卦辞恒互释先后天。以明其体用动静。各不同也。比为坎坤。先后天同位。而后天在先天上。与师相反。先后倒置。则占者必逆而推之。此一例也。先后既以异而同。占者必分合细推之。此二例也。先后天有阴阳之殊。坤阴而坎阳。则逆顺互异。占者亦当互推其逆顺。此三例也。先后天有母子之分。坎为子而坤为母。则有相生成之义。占者必两求之。此四例也。故卦辞最为难解。而吉凶至不一。或吉而凶。或凶而吉。皆由其顺逆之道。阴阳之情。刚柔之德。各不同也。古来释者。多不得经旨。勉彊附会。实乖原意。在六十四卦。此例尚多。而于比卦先为揭出。读者应留意及之。勿以辞之矛盾为怪也。事之利害兼至者。亦多矣。则比之吉凶相随。又何奇哉。何以必释之成一贯哉。故辞之半属吉。半属凶者。正其数之所成也。比固吉。而人朋比则为奸。比固乐。而事相比则为害。此天数不可尝试也。何况比之六爻。已吉凶互见者乎。

 

小畜卦

干下巽上

 

宣圣讲义

小畜卦象。上巽下干。巽为阴初长。干为纯阳。阴阳相应。刚柔相得之卦也。而五阳一阴。恰与前师比相对。阳多阴少。以阴为贵。而阴为阳主。阳为阴用。阴象物。阳象道。故小畜者。有畜于物也。一阴气稚。畜之未大。不似艮干之大畜有二阴也。凡称大小者。因其生长之次序也。阴阳皆然。生长之序。以所得之数为准。阴阳之生。各有所本。阳以干为本。阴以坤为本。如姤卦为阴初生。复卦为阳初长。一往一来。气至自见。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故夏至当姤。冬至当复。小畜与姤相错。姤之一阴在下。小畜则在四爻。乃将巽干二卦倒置也。故姤为阴初生。小畜为阴已畜。畜者育也。长育有成也。而所长未大。所育未盈。喻之于物。犹为雏稚之类。故曰小畜。古文一字数用。畜含蓄义。亦为畜兽。家兽称畜者。以其可驯养也。故谓之畜。凡养皆可曰畜。故事畜并称。畜犹字乳也。以大养小。以尊养卑。皆曰畜。则小畜之称。正以阳之能养阴也。阳多而不伤阴。故称畜。以阴得时位。阳不为害也。夫阳之与阴。非生即杀。非恩即仇。以其德异而用相违。相得则为佳耦。相恶则为怨耦。情之所为。必至之势也。故不为育则为毒。古文毒育二字相似者。正以毒与育。同出而相养。同用而相离也。小畜卦名。古人或作小[特殊图]即此义也。[特殊图]育之古文。所谓亭之。[特殊图]之是也。皆所以为养也。天之生物也。必有以育之。不育则生者不成。天生而地育之。阳生而阴育之。故大小畜皆取义于阴爻。而所谓畜者。正以其育也。阴以育阳。阳以育阴。阴阳相得。生育以成。此大小畜之得名也。比者众也。众必有畜。故次之以小畜。又畜者。必以多为尚。小畜以初畜之时。处孑立之位。虽畜犹小。不得多积。故传称为寡。言其孤独无助。虽有亦仅。以之为育。而所需正众。则寡于用者。正其积之未厚也。夫人之所积者。贵德不贵物。贵施不贵畜。能畜而施。德乃及物。则君子之业也。易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非得位之圣。逢时之杰。不可致也。小畜之寡。由其德之未盛。业之未大。而见其施之未光。物之未被其泽也。故小畜之名。有所寓意焉。在干之德刚以健。在巽之德柔以顺。其用相殊。而能相济。故德施虽未见。而积置已有心。犹天之有云霓。地之有水土。物之所仰。生成之所需。其能充而用之。扩而行之。则小畜之功。不难企大有之业。此天命在人事也。无如时之未达。位之未隆。顺而自矜。健而未充。则因循坐误。而为睽革之所乘。此非天数之违。实为人事之懈也。盖小畜内秉阳刚。应体干健之义。而勉自彊不息之功。外宗阴柔。应体巽顺之规。而思省察自求之旨。方无乖乎天数。无悖乎时义。故有常变。有权正。能守常者。始能应变。能执正者。始能行权。小畜之所凭也微。所用也小。而在我之能自显之大之。毋自画也。故德之积也以渐。施之行也以时。苟不忘干健之功。巽顺之用。则充实之为美。光耀之为大。日进无已。几曾不变为大有同人。宁止大畜之至哉。圣人于此。深具精思。而明教以告天下后世者。正在其命名之微意耳。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宣圣讲义

此小畜彖辞。明全卦之用也。小畜以干承巽。内刚外柔。其用为亨。以其所行之利也。而四德祇具亨者。干之用不备也。阳虽众而不贵也。然以阳之众。利于亨达。巽顺以为用。干刚以为体。体用俱恰。故以亨称。以其未大也。故不兼四德。且干金也。巽木也。在后天为相制。亦限于用。虽有干健巽顺之美德。而艰于施布。故仅曰亨也。由卦义言。小畜未积。亦艰于众用。唯以其有畜。自有所裕于德。故曰亨。明其所持之可裕。而所行之可达耳。虽亨而不继。则可者仅可之意。故其象如天之密云不雨。云密则所覆者广。不雨则所利者仅。此小畜之亨。亦止于亨而已。夫作云者。为降雨也。积德者。为施泽也。今雨泽不加。虽有云与德。将何以成其大用哉。故小畜之亨。为卦体言也。非用之谓。卦重在用。今如密云而无雨。则徒有其表。而无其实。徒见其貌。而无其诚。则其致功之难。成德之细。已可知矣。由卦象言。干为天。阳合阴则成云。巽为风。云遇风刖不雨。此五行之相制也。而卦爻中错离兑。兑为泽。亦云雨之象。离为火。泽遇火。亦无雨矣。离火即日也。日照不雨之云。映而为霓为霞。乃天之文也。非雨之兆。风吹无雨之云。流而为霾为霿。乃天之华也。非雨之施。故有密云而不雨。正如人之有积而不施。物之有蓄而不用。虽亨无所利也。夫亨者。夏之德也。气广以厚。行疾以远。宜其溥利也。而小畜之亨。阻于巽悖于干。虽亨于数。而无利于物也。自我西郊。指其方也。既不能遍。必有其方。自我者亨有限。西郊者行有方。西为金。干之后天所居。以卦位言。一阴居第四爻。为外卦之始。西南为外。而西则外方之所始也。且巽东方木位。干来而巽往。则西来者必徂东。东方为宾。则西方为我。故曰自我西郊。又西方日入之地。云不成雨。而蒸为霞为霓者。非朝即夕。今以离日之映。为天上之文。是晚霞也。亦应于西。夫东方生气之始。西方阳气之消。小畜贵阴。阴长则阳消。西为金。阴所始长。于时为秋。阴长则位当西。在卦六四。阴数也。而四为金之生数。亦居于西。故彖辞占如此。盖所以明小畜之亨而不用。积而不施。气消而不能厚。行往而不能远也。故西郊者。指所从之未利。而所行之未远也。云自西而东者。恒不雨。行自郊而城者。恒不远。盖以象小畜之未大。而德业之未成也。虽有所畜。不足以泽民。虽有所文。不足以崇实。故君子观之。而自励其德业焉。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小畜一卦。以刚从柔。上下相应。乃气之相得。数之相合也。一阴而五阳。阳众阴寡。寡以育众。故曰小畜。前彖辞已见其义。而释文复申之。为明小畜之用。本乎阴柔。一阳虽寡。而居四爻。乃得其位。位得势顺。乃能应乎干刚。成其生育。干健于内。巽顺于外。有刚中之体。得顺行之势。故曰志行。言可行也。行而得时。是以有亨。亨通也。无往不宜谓之通。言干刚之德。依巽顺之志。所往咸宜。此其为亨。在乎行也。故彖辞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释文曰尚往也。以密云在天。有将雨之势。而自我西郊。有将行之志。未雨而可望。未行而可动。此其所本者厚。所持者利。厚则有备。利则无虞。故曰尚往也。尚者志也。心之所之也。本非往而曰尚往者。以其不容已也。夫密云为作雨也。今不雨。何贵乎云。况云已密。断不容其无雨。此行之必决也。故自我西郊。乃不得不行。以小畜之育少。不得不求其充也。施之未行。人将安仰。物将安怀。密云在天。施虽未行。而望雨之情。不以其施未行已也。则必有所尚矣。尚往者。为行其施也。施行而后雨泽之沛。道行而后育畜之成。此小畜之用。有待于自往。正如密云之雨。有待于自施也。夫二语一义。尚往也。施未行也。皆所以释彖辞之意也。以密云不雨。为施未行。故有所尚往。而自我西郊。今释文颠倒释之。良有深意。盖欲勉人之行。而无阻于前日之势也。德之未加于人者。以未积也。积而不施。乃自误也。云之未雨。以未密也。密而不雨。天之过也。故易道以人济天之穷。以将来戒过去之失也。不雨者宜雨。不以其时而自怠。未施者宜施。不以其地而自止。故自我西郊。即勖之以往也。而密云未雨。当鉴之于施未行耳。小畜取义。在畜德以济物。畜财以育用。凡有所畜。必有所施。今以畜之小。而未及施。是有畜之名。而无畜之实。正如天之密云而无雨耳。人事之所宜引为戒者也。故虽未施。仍尚施。虽未多畜乃志畜。以其所志如是耳。而卦用亦应之。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宣圣讲义

此总释全卦象辞。以明人道也。小畜者将以大畜也。畜非徒畜。必有其德。人之所赖以生成。物以所赖以长育者。皆是德之所加也。比之于雨露之润。水泽之溉。润溉不时。生物必槁。故畜者生物之所由养育者也。人之畜物。必求其壮盛肥美。而于畜德也。则不知求其充溢光明。是舍本而逐末也。故圣人示其意于辞。而寓其教焉。小畜之卦。上巽为风。下干为天。风行于天。阴行于阳。乃二气之交也。交则文见焉。如云霞之为辉耀也。云者作雨。而因风以成彩云。遂成天上之文。天以风云成文。有其光也。有其色也。光色之施。织为五采。如人之有威仪也。然见于外者。必先充于中。昭于物者。必先着其道。天地之所以为美者。有其高明博厚之德。悠久无疆之道也。故日月成其明。云雨成其泽。风雷成其威。霞霓成其色。灿兮照于万方。焕乎垂于四极。盖文章之为美。而以着其明德。声色之为观。而以昭其道也。圣人鉴之。而以懿己之文德。德而曰文。有所施也。德而曰懿。行之不息也。文德者礼乐也。政教既成。则礼乐以定。祭祀则有歌舞之仪。田猎则有羽旄之美。合酺则天下同庆。宴飨则有功具乐。凡关夫盛典之集合。大事之招携。朝觐会同。冠昏吉庆。苟为礼之所制。必有仪之可观。苟为乐之所兴。必有乐之足享。盖礼以致中。乐以致和。中和之德。乃成其情性之正。礼乐之备。乃得其物我之平。小畜者准人情而求物欲之道。因嗜好而期生育之全者也。故必始于格致。而终于道德。因于礼乐。而达于中和。此懿文德三字为之教也。昔禹王征有苗不服。退而修其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卒能格苗民之心。收统一之效。文德之所关于君子也如此。以非徒文章外物之为美也。必先有其诚明。以合天之高明。地之博厚。而后施之成德。发之为文。此文德之所贵也。盖象于小畜。内存干健不息之诚。外推巽顺亨行之志。斯称为文德。而足以协天地之道。成位育之功也。此畜字即位育之育字。能知此义。方知小畜之用也。且小畜彖辞。密云不雨二句。与小过六五爻辞同者。以皆为阴阳未治。施泽未行也。德业之成。以实惠及物为先。道用之昭。以生成普被为本。故有其内。必形诸外。致其力。必着其功。天道不言而品物亨。事功成。圣人无为而治功明。教化行。以无德不周。无善不实也。小畜小过。皆施未大。业未成。有其备而未着其功。得其时而未充其用。则所谓质美未能光辉。势成未能推扩。此吝于生成之德。疏于远大之谋。亏乎仁义之性。阙乎化育之诚。在人为不克全其仁。在天为不得达其道。此物之所憾。数之所穷也。故易于此谆谆垂教。而勖人以日进其业。日新其德也。风天小畜。雷山小过。二卦相似。巽者。干初变也。震者。坤初复也。艮者。干之胤也。以阴而望阳。以柔而济刚。其所求甚切。而苦于时势之易逝也。故二卦皆以德泽未施为辞。而勉人以自反也。反则小者通而大矣。过者正而中矣。畜者积而盈矣。施者周而及时矣。故小畜之辞虽多。而释象括之于懿文德三字也。德而有文。信能自勉矣。小畜初二爻。均取象复卦之义。其辞与复卦各爻相类。非无由也。易卦大例。一往一来。自阳为往。自阴为来。故阳卦多往。阴卦多复。以阳进而阴退。阳升而阴降也。而阳卦以干为统。阴卦以坤为统。自干变者曰往。自坤变者曰复。如姤与复二卦。是其着也。小畜卦以巽合干。巽者干之变。而其对则为复。复与姤对也。姤与小畜。为上下易位。虽上下不同。而阳阴相偶。故小畜亦与地雷复对。干与坤对。巽与震对。升与降对。上与下对。故复与小畜对。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者主宾也。体用也。阳以阴用。刚以柔用。小畜之用。初二爻取复。亦自然之理也。且巽主进退。有进必有退。小畜贵行。有行必有归。往者必来。去者必返。故小畜爻辞始于复者。以反复为用。而孚巽进退之义。又小畜者。巽宫初变之卦也。即一世卦。初爻当一世。二爻当二世。变者必还原。道之所贵也。易之所本也。易取逆数。道取逆行。由变逆推。溯原寻本。则变者必返于未变。再变者必反于初变。故小畜初二爻。皆以复为用。乃从天地推迁之道。人物生化之数。所由来也。就变卦寻源言之。初爻之数。应复于巽之本位。二爻之数。应复于小畜本位。皆往复定例也。若就体言之。小畜为畜以养也。物欲之所动。情识之所主。设往而不返。行而无归。逐物而戕生。徇情而汨性。则干之刚健中正之德。将随巽之柔靡漂浪之欲以俱亡。是所谓畜者。仅足自毒而已。更奚以称其养育哉。故涉于物者。必自反其所求。关于利者。必自反其所害。此小畜爻辞。以复寓教。理也。亦事势所当知者也。故初二爻。皆明着复字。俾知克己复礼之为仁。为人道所最要。抑以小畜之复即履。履礼也。复礼而后成仁。得履而后成德。其旨与地雷复卦正同。阴不可长。阳不可亢。存心养性。乃圣人中和之德。位育之本。此小畜之所志也。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宣圣讲义

此小畜初九爻辞也。巽为干变。复则仍返于干。故小畜之复。乃成纯干。而为刚健中正之德也。干者纯阳。在人为性。在天为道。初爻。内卦之始。即干之初九也。以巽而返从干。即由物而复于道。又应乎干健之行。昭其大生之德。万物皆被其泽。仰其生成。斯即小畜初爻所占之吉也。在天之道。曰阴与阳。阴以从阳。顺以应健。始终载道。人物同育。此初九之吉。概言夫天道也。曰复自道者。以复非无条理者。乃循道而后复也。道者无所不包。而由下上达者也。初九居下。为复之始。循是以升。乃达道之真境。譬之于人。由情而复于性。由物而复于道。必有所始终。非皆能一蹴而几者。唯圣智生知。故有圆顿之功。中人之下。必自始至终。至下至上。以序推进。而后德与日积。道与事成。此性道之修养功夫。抑人道之本末阶级也。而孳孳焉不辍。兢兢焉不失。则有守有为。有体有用。则所动顺理。所如适道。天之不违。时之不悖。则所至自无咎。所成自吉祥。盖天道元亨利贞。全德全用。本干之健。成巽之顺。而能复于至道。成于至性。则德之大。业之畜。无与比。何咎之有哉。更何事之不吉哉。此言初九之占。因复自道。而自然无咎。自然吉祥。不假祈求。而数运自契。非有他也。克己复礼。顺天成性者也。道者超乎数。诚者通乎神。小畜之功。位育为极。而其始也。自复而已。故中和之德。祇在体察己之情性。存养之道。祇在抑制己之嗜好。此圣人示教而寓于爻辞文字也。即自卦象言。亦唯此足以成小畜之用。全健顺之道耳。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初九之象。本干之阳。在理原无吉凶可言。故爻辞何其咎吉四字。亦可作一句读。言复而能不离于道。日进高明。以达于上天之载。天德玄微。清静光明。超乎象数。纯乎干元之真。则吉凶不足言。善恶不足辨。此太初之境。太一之象也。然等而下之。一气既分。两仪以判。阴阳相抱。善恶相形。则为吉为凶。自有异象。故下达则数备奇偶。气殊顺逆。上达则浑圆无间。纯一不糅。此精粗之差。亦性情之别也。小畜初九。由道言之。自无咎吉。由事言之。则无咎为吉。如人之性。原无善恶。若以善恶论之。则为善。故释文申明其义曰。复自道。其义吉也。以苟能复自道。是由情返性。以和达中。更何咎恶之可言。故曰其义吉也。义宜也。宜其吉者。正以其复于道也。道者中和精一。复者返本还原。是由下上达者。其吉乃理之当然。故不独无咎。且为吉也。易辞一语一字。辄含深浅义。此亦一例也。

 

九二。牵复吉。

 

宣圣讲义

此小畜九二爻辞也。义与初九同。而微异者。地位之差。次序之别。以二爻在内卦之中。居事物之地。非如初爻之勿用也。且九二与上卦六四相应。九五相对。阴阳异道。升降殊途。亦异于初爻。而名曰牵复。较之初爻。复上加一牵字。实以示九二之复。有殊于初九之复也。二爻皆取义于复。已见前讲释中。九二之牵复。乃本于小畜一卦。原属巽宫第一世。当巽之初变。初爻之复。复于干。二爻之复。复于巽。巽为干变。复则归干。干乃至阳。纯乎元阳之气。超乎数象之上。故曰复自道。无他词之加也。二爻则以小畜之复于巽。巽为进退。为往来。为从权。为驾车。又为阳初消。阴初息。一消一息。一进一退。故如权如车。可远可近。今二爻随干之象取复之义。其复也。有待于牵挽。如用权衡。必审物之重轻而推之。如役车马。必视途之高下而挽之。此牵复之义所由来也。牵者。有力彊之以行。有持系之以进。非自复也。故有待于物。物者。阴也。必有为之主持者。是九二牵复。因中有所执。而能御之以成其复也。故在初爻之复。乃气之自然。而九二之复。乃物之所变。其异固甚明也。夫初二爻皆曰复。三爻以外则否。何也。则由小畜之卦体与卦序。爻位与爻用所合也。卦以巽干合。而恰为巽宫初变之卦。又巽恰为干之初变。既变必复。乃变之次序。而复者亦因爻位之所当。故亦在初二爻。[以干变巽。巽变小畜。适在初二爻。则自限于初二爻。有变始有复。即无往不复之义。]初复复于干。二复复于巽。合之则皆复于干。干本在下。因变为畜。是复者。将因畜以成道也。畜以物为志。不复则将玩物丧志。此初二爻辞因象寓教。恰合乎道也。合道则吉矣。故初二爻皆占吉。正以其能复而不越于道。不失其性。性道内存。功利外溥。而后畜之功用见。畜之数理明。此爻辞之含义。亦圣人易教之精蕴也。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示牵复本守中之义。期返本之功。以不失干之本德也。而亦字指出与初爻之复。殊途同归。盖由小畜而巽而干。又恰当干之正位。不失中道。亦如初爻之复自道。虽出于推挽之力。其成仍纯一精明。与自然者无二也。

 

宗主附注

易数往来。故复卦辞曰。七日来复。七者。数之尽也。尽则必复。以应天地之循环而成变化。此复之生于往之尽也。小畜初二爻亦然。阳生而向上。自干始。至兑终。而仍复于干。阴成而向下。自巽始。至坤终。而仍复于阳。故阳极生阴。阴极复阳。往来不息。以成大环。小畜上巽。阴之始生。亦干之初变。下干应之。故亦为复象。正与地雷复相对也。阳复则阴有主。往而能返。始而有终。如行道然。不失于歧路。此天地生成之有序。而不错乱也。畜者。生成之要事。其遵依者道。舍道则失其正。何以遂其生成哉。故初爻辞。以复自道为训。明其不能须臾离道也。此畜之本义。而贯澈始终。其始则生养之功。其终则位育之德。同斯道也。同复自道而成其用也。故与来往之义。通为一也。大哉复乎。一息不离。与道同住。此圣贤仙佛之所养。即圣贤仙佛之所畜也。盖配诸天地而无阙。推诸生成而无余。其所由者。一往一复而已。

 

宏教附注

夫子此文所指小畜之象。实为人生一大事。因生成养育。必以其道。道以一阴一阳得其正为则。若失正则非道。非道则乖于畜。故畜字与毒。古相同。道合则育。不合则毒。祇在正邪之别。此初二爻辞。示人以自复于道。即克己复礼之义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宣圣讲义

此小畜九三爻辞也。本爻在内卦之终。即乾卦之末。以上合巽。主变于阴。巽主进退。有车舆之象。以下刚上柔。两不相接。故有脱辐之象。说同脱悦。古字通用。视所宜为释。辐车毂之所辏。以成轮转而便进退者也。脱则不行矣。而在小畜卦。虽因巽为用。实本干为德。干与巽洽。以刚行刚。内外阻隔。九三皆阳。故曰以刚行刚。巽在外。干在内。本末不接。舆者本也。辐者末也。故有脱离之象。虽巽能顺从权。而所遇为不相投。是小畜之道。因九三而穷。非果穷也。以不得再进也。小畜内卦均阳。阳至此已极。遥望四爻之阴。而阻于内外。交错为离为兑。转变为阴。阴与阳争。男与女讼。而成夫妻反目之象。盖小畜巽之所变。巽宫二世。为风火家人。即自小畜变来。家人之象。亦夫妻之意。而风火二者交煽。阳为阴困。柔从刚化。故有诟谇之声。勃溪之事。乃风火所激也。加以兑为说言。为口舌。少长嫉妒。中冓之讼。因故以生。此亦同脱辐之义。脱从说者。正以互兑也。反目者巽为多白眼。离为目。小畜取反复之义。内外卦连而互离。上巽势盛。其变为时位所迫。不得不反目也。巽干本和。内阳外阴。原成匹偶。故有夫妻之象。乃以变而反目。舆原擅进退。良于行旅。亦以变而说辐。此可见正变之数殊也。利反为害。恩反为仇。此道之所不易守。而情之所难制也。故小畜之用。必以自反为贵。能自责而恕人。自洁而节欲。不为物役。不徇情私。而后得全其生。成其养。非仅多积阜财之谓也。观大畜九二。亦有舆说辐之辞。更可见用之不可纵。物之不可过也。纵之则穷。过之则绝。穷则反畜为乏。绝则反恩为怨。此道之必守中。而德之必克己复礼也。大畜九二。小畜九三。以位殊远近。情别亲疏。体异刚柔。势乖宾主。故二卦爻辞。一在二位。一在三位。所占微不同也。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小畜卦九三爻。以刚过甚。虽接近四爻之阴。阴与阳争。乃成反目之象。在人为夫妻。亦阴阳之体。贵能亲睦相得。今夫行过严。妻志不近。刚柔皆失。遂成怨偶。此反目为凶占也。故释文曰。不能正室也。盖言夫妻主和顺。和以正外。顺以正内。外不陵内。内不迫外。相爱以诚。相处以敬。乃夫妻常道。而家之所以齐也。故传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三爻失其正位。而德不能相涵容。故反目。反目者。夫妻之变。而家以不齐。此所谓不能自正其室人也。妻有随夫之义。夫有督妻之责。今夫失其道。此责之在夫。咎在阳之过刚。乖其中和之德。故曰。不能正室。虽妻亦有咎。究此爻责在阳。故以夫之不能正室为辞。明其咎有所归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宣圣讲义

此小畜六四爻辞也。言六四一爻。阴居阴位。当外卦之始。居内卦之交。因巽之主进退。本干之德。为刚而行健。既进而止。欲前而却。故有此占。有孚者。孚于干也。刚柔相当。三四两爻相接。四二两爻相应。初四两爻相生。故曰孚。以阴与阳孚也。中孚之义也。中孚以巽合兑。内阳外阴。阴偶阳奇。奇偶相当。中外相得。故曰中孚。小畜以巽合干。下卦过刚。本难匹偶。而在四五两爻。阴阳得位。有似中孚。故曰有孚。言能有孚耳。非必孚也。有孚而孚。是在善用此爻者。故爻辞以有孚二字示其意焉。夫孚者。必相信。必以诚。必两者不欺而能契洽。而后能相生相成。以成其用。如鸟之孵雏然。贵在刚柔相济。阴阳得平。小畜六四。济矣未达。平矣未匀。故曰有孚。九五亦然。不若中孚之恰当也。在卦之用。恒取对卦。故初二爻取复。而四爻以互离对坎。坎为血。且巽成坤之变。阴爻皆统于坤。血者阴物。故坤上六有龙血之辞。而此爻亦称血也。血为伤杀之所见。四爻阴甚。处众阳之间。易演伤杀之事。盖佳偶为孚。怨偶则为伤杀。其间不远。祇在志趣之殊。或有孚。或见血。视情事而异占也。自血至出四字四句。皆断而不连。然合解亦可通。以分之为断。合之则连。故释者有作一句。其实含二义也。去者进也。出者退也。合之则为进退。则为行止。惕者自惕也。乾卦九三夕惕亦此义。盖因干包坤。既见血矣。宁不自惕乎。况以巽顺合干健。一刚一柔。交争孔急。六四以柔遇刚。以孤阴待众阳。心中惕惧。情也。亦势也。而进退以之。见血而进。本乎健也。因惕而退。循乎顺也。一往一来。爻象然也。健去顺出。无咎宜也。故爻辞八字。各有所指。分释则爻之德。合释则爻之用。而守之不失。自免于咎。以孚于众也。见血不凶。心惕无损。终以有孚而知进退。不失其时。不乖于位。以前而能却。刚而能柔。故无咎也。此乃小畜全体大用。亦圣人示易明教之主旨。盖六四为卦中主爻。独贵者也。以阴主阳。不失阴之本德。故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尤明示斯爻之用。而见易道之所先也。夫六四为上卦之始。上之九五上九皆阳也。以阴承阳。而克成巽顺之志。故曰上合志也。即此足见爻之本德。与人之所行。必以谨慎将事。知难而退。以不失其柔。而后能免于咎。此释文但述惕出二字。而略血去也。以进而见血。必有咎存焉。唯能自惕而退。不执初见。巽以从人。不恃得位。慎以守己。以干之刚健。犹必朝干夕惕。今六四既由干变巽。则其不能刚愎自用。固已明矣。则能自反以惕。自逊以诚。而求不失其孚。克竟其用。所谓知几之哲。识时之士。虽几濒于咎。而卒能自免。岂非以惕出之训所致乎。故独揭二字。以明无咎之由来。而更以上合在上者之志。以证有孚之成就。一则因惕出而无过。一则因上合而有功。转移之间。祸福大异。此小畜之大用。全基于善退以自警。善柔以御众。善顺以成上志。善反省以孚于事物。其利在己。而其德及人。其过不居。而其功足以被天下。此固贤者之行也。盖中和之道。必先自慎其独。以情衷于性。以物治于道。性以自净。乃真养生。道以惠物。乃真化育。故小畜虽寡。而其功德实利济之本。其志行实脩养之源。本源不乖。大用以显。此以生成万物而不为奢泰。位育天地而不违性情。物我皆春。人天同化。其极不可量也。其小则寻常日用之事。故君子出则成人成物。入则立德立身。初无二致。所谓刚柔进退之间而已。故读易者。先审其辞。观卦者。先达其德。情者不可灭。亦不可徇。物者不可无。亦不可过。一本于中和。则合道而适生。尽性而利物矣。

 

宗主附注

六四爻辞。血去惕出无咎。与涣卦上九爻辞。涣其血去逖出无咎。大同小异。皆以巽取象进退之义。而不同者。则小畜下为干刚。涣下为坎险。刚则易警。故自惕。险则易陷。故欲逖。而刚险与巽之柔顺。皆不相容。故皆见血而志进也。在小畜以养畜为用。重在物。故取象于六四阴爻。在涣以散脱为用。重在意。故取象于上九阳爻。此爻位之异也。然皆本于进退从权之旨。主于柔顺克己之道。固无不同。以柔伏刚。则化争为和。以顺履险。则化阴为夷。故虽见血。而皆以无咎终。此易教示人临危之道。避祸之方。虽当艰阻之时。仍有善身之策。即重在一出字。因时超拔。不入旋涡。此出之义也。已陷而不深。已交而不恋。则犹有脱出之望。以全其身。保其生。而不与于凶咎也。故明易者。不以身试险。不以生徇欲。明哲自保。君子之应时也。而不违乎时。处位也。而不困于位。然后成畜。与涣之用矣。读者于此。当三思之。有裨于行止者大矣哉。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宣圣讲义

此小畜九五爻辞。为指本爻之用。而明小畜之志也。夫小畜之志。将以化育万物。生成人类。为极德。非徒为一时之需。一己之欲也。在需卦则为应人生之所求。而谋得酒食宴乐之所好。其志未大。其用未极。而其所至。反为争讼以终。盖私欲不可穷。私利必有害。故必因而推之。以充类至尽。本乎忠恕之道。行乎仁义之德。民胞物与。而无独私。家给国富。而无所乏。此化育之至。小畜之所志也。小畜九五。居外卦之中。得时位之正。因权制用。以志成德。则宜有孚于众。有联于外。有推己及人之功。有因民而利之惠。则小畜之用益大。而道益广。不限于私欲。不犯于情好。则德立而诚成。仁至而义尽。此爻辞微义所指。而易教制定人民经济之所在也。有孚者。如六四所讲。亦与中孚相应。此与中孚九五爻位正同。尤较六四为近似也。孚而能畜。则天下仰其生养。此民生之道所重也。挛如者。相联不舍。相携不遗之意。盖仁人之于天下。无所遗弃。成己者。将以成人成物。立己达己者。将以立人达人。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本末相连。亲疏相系。祇有先后之别。而无取舍之分。此挛如之谓也。故己有者。人亦有之。我得者。物亦得之。共利则和。大生不害。如天之覆。如地之载。春风之来。无物不荣。时雨之化。无物不滋。此挛如之德。未必有为之联系。而自然无遗弃也。富以其邻者。本孚挛之义。而明其生成之效。惠利之功也。博济而不夸。同育而不啬。则我之富有。亦邻之富有也。盖富者。物也而中有道。业也而中有德。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以民生不可不富。果有庶众而使贫乏。是宁无生。故富有为生成之需。亦化育之本也。九五之爻。既富矣。而不自私。而以富其邻。见其生成化育之所推也。富其邻者终富其乡。终富其国。且富及天下。举凡人物无不富矣。而但曰其邻者。言所推之始。所公之基也。邻近矣。由近及远。人各有邻。则推之国家天下矣。故其象如挛。犹练绳之相及也。在泰与谦。均有不富以其邻句。恰与此相反。以卦上下异也。泰为坤干。谦为坤艮。皆地道主外。以静为用。故殊于小畜。唯中孚最相似。故中孚九五爻。亦曰有孚挛如。见夫孚之不虚行也。中孚不曰富以其邻者。以中道无为。不言功用而自成也。而小畜九五。明畜之必富。而不独享。以不富自私。乃能称其德。此象文释之以懿文德。言德之必有见于外。而后克成其富也。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尤足明小畜之道。必公畜之于众。而毋私畜于己。公则为德。私则为盗。财物能利人。亦能害人。能成名。亦能败名。故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财聚民散。财散民聚。大学所述者。皆此爻之义也。天之生物。不得其养。则不能存。人之必有畜也。正为全其生。而必推己及人。以公畜为众养。然后称其富。不则虽富亦贫。盖富于物而贫于道。富于用而贫于德。徒以害之。将奚利焉。此小畜九五爻辞。必反复明其旨趣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宣圣讲义

此小畜上九爻辞也。上九爻居全卦之上。为全体之用所极。极则必变。以气至也。变则反于原体。小畜之反为履。履者礼也。因畜而归于礼。乃情之不可纵。欲之不可徇。故必克己以复于礼者。理也。亦势也。果不知反而彊求畜焉。则必穷。富极反穷。亦理势然也。物之用也。得宜为中。身之养也。得当为和。故必有节度。履者。节度也。中节曰和。适性曰中。中和之功。位育之德。故能合节度。能成其畜。过乎节度。反畜为毒。此大小过二卦。必衷于中孚。而礼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仁人孝子。以物养生。期其中而已。故无过者。恰得其养。以全其生。此小畜上九爻辞。以不过为义。而吉凶亦视其过否而定也。在彖辞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此则曰。既雨既处。明其气已变。而时已移。则象亦随之改。事亦因之异。故不雨者为既雨。尚往者为既处。处住也。止也。云已得雨。行已得止。恰有归宿。而变反前象也。在小畜全体主于畜。而其既畜者。唯以德为贵。故曰尚德。彖以德未行。比云不雨。今既雨。是有德可尚。尚者。贵也。尊也。以德既明。人得而称之也。在九三爻辞曰。夫妻反目。而至上九。则变为和好。夫能正室。妇能随顺其夫。故曰载妇贞。言夫能偕其妇以同载。妇能事其夫以自贞。九三有舆脱辐。舆亦载也。载则不脱矣。故比于夫妇和顺也。厉者。更勉也。以有德及人。能正其室。皆成德达道之象。而孚于畜育之义。故宜更勉以至于道。合于天性。则生者成之。养者全之。而不失其中和。克收其化育之功也。此德至而凝道。诚至而通化。而仍须一息不懈也。此厉字。与干九三惕厉同义。亦本于干之德也。唯能依干之行健大生。始能成小畜之尚德以亨。以小畜用在巽。而体在干。德成于柔顺。而道本于刚健中正也。故贞厉二字。分体坤干之德。而尚德二字。则合明小畜之用。此君子以之懿文德也。月几望者。明明光照之象。而巽顺非日之明。故称月。几者。指望之前后也。前后不远。故曰几。上九爻居卦之终。为时之极。月满易亏。故有几望之语。戒人以自惜也。与厉字义相应。而又以既雨之后。密云必散。皓月中天。恰得其时。比于人之有德。光大以照幽暗。辉耀以见文华。乃成德之时。慎勿使之再缺也。而末句君子征凶者。正以此爻之用。与前各爻反也。彖主尚往。今既处矣。而犹征焉。自逢其凶。全卦自初爻始。皆主前进。今至上爻。其道已穷。更安征乎。此凶之由妄行也。故适时而止。为德之积。非时而征。为道之穷。此释文明指其义也。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盖小畜一卦。至此已极。如再进。唯宜自反。反则为履。富而有行。必求于礼。故曰贫而乐。富而好礼。为人道之正。若富而犹逞欲。则必犯征凶之戒。而有杀身之祸。是畜者毒之。生者杀之。德之未成。名之未章。而徒徇于物。亡于欲。将何以称其育。成其养哉。故全卦至此。唯以德为尚。贞厉为训。不求其进。唯志于止。不求其前。唯志于守。圣人示教莫不本象以言意。因辞以明数。此巽顺之道也。进退以时。不失其权。而后免于凶咎。成其光明也。

 

宗主附注

小畜六爻。内外异情。虽偶而不和。此以志之不同也。先后天之生养殊也。凡世间物事。皆由一阴一阳配对而成。或生或化。或养或恶。莫不相当以为用。如生成者。相得以和。变化者。相乘以制。善者相亲。恶者相仇。必皆势均力敌。地位相等。情欲相尚。而一则同好而成亲睦。一则同争而至怨仇。则由于志趣之异。习染之差。利害之难调。良莠之难化。故一则趋东。一则走西。一则向上。一则流下。其结果不同。其始发固无殊也。故在卦象言。皆为对位。在情事言。皆为偶类。而和亲者。为善对。为佳偶。怨争者。为恶对。为仇偶。乃同而不同。相差日远。实有由也。故相生相制。为变化之本。一往一来。为趋向之道。而在乎后天之情势所不定者。故小畜。寡也而不宜争多。养也而不宜过分。唯和乃中。唯慎乃固。此爻辞吉凶互见。而利害终始悬殊也。又曰。小畜一卦。均以畜樍畜养为旨。而以物力之所限。时位之所制。不得大充其用。故以小名。此比之初有所积。略得余裕之家。与夫甫有所造。颇得施布之士。而德业未丰备。志行待深进者也。故全卦以进行为要。以文德为本。然畜于物者。恒穷于道。志于得者。恒屈于行。此人情之偏。为天理所不许。故小畜于育养之必需。则为当。于生积之得中。则为宜。过之则不宜不当。为其戒于人欲。而慎于物好。重于天性。而轻于情。主于生生之道。而饬于行为也。与中庸苜章之旨相同。一以性道为本。戒慎为用。中和为志。位育为成。盖中庸所述。纯本乎易教。而更推其详耳。故在小畜之象辞。明其为懿文德。而上九爻辞。则以德之既积。示其用之已极也。而六爻之占吉凶。无一不以物与德比。情与性较。以明其轻重。而求之中和。果中和不失。生育必全。德业既成。位育自致。此微义所见。而始终以一孚字寓其旨焉。孚。中孚也。中和之转音耳。唯孚乃有畜。乃能成其畜。畜者以德不以财。犹天之泽物。在霖雨。不在密云也。在九五上九二爻。固已明揭其意。且推及小畜之成。利用阜生之至。乃为德而非物。为贞励而非余裕。为同畜而非独私。为知止而非直进。无非欲由此转而入于礼教。返而修其性行。终上九之位。接履卦之用。因富庶之成。行教养之功。此固人类一大事。亦即中国数千年来一脉之文化所存精髓。自非轻易所可改革者也。诚以人生不可无养。而不可专营于利。在利与害相随之时。必求其真利而无一害。此在以义为利而后利耳。故乾坤四德。利为其一。而释文则曰义之和也。自此以后。凡言利者。皆易以义字。不复迳称利。非圣人不言也。乃欲以义代之。而使得真利耳。故易之利。即以后经书之义字。而易之言利。亦即他经之言义也。义则均利故也。大学已明释之矣。儒宗之示教。由此一字。足见其所重。人道所立。以仁义二字概四德也。仁赅元亨。义赅利贞。贞亦为成利也。而小畜履二卦则尤着贞利之德焉。此不可不知者也。上九爻辞所称。既雨既处。以时位已极。功用自成。故曰既。言前已见雨。而行已止也。比于人事。则为德业之成。以既畜积而富有。且推而及于人。是生成之德已着也。故曰尚德载妇贞厉。尚德以载。而能内和其室。可见德业之成。内而妻子。外而国人。无不和悦而归心焉。故室家之和。必由于身之脩。声闻之富。必由于德之积也。载字亦可连下读。为载妇。明其与前爻与脱辐之相反也。小畜因巽在干上。有车载之象。而合上句。则为德之能载物。如地之博厚也。以德积既厚。而施既博。内外远近。无不受其育成。故称载。以上九为极变之地。下爻之干。变则为坤。坤厚载物。以贞利物之功。与下贞厉相应。贞本乎坤。厉本乎干。故合称其德。以明上九之由变而反。以成履之用。且以见德之所成。莫非持躬自励。守身自贞所致也。厉亦作厉害讲。言不贞励则害。正如育之为毒也。凡易中厉字皆如此。非独指一字。且贞厉者。一凶一吉。即在进止刚柔之间。顺逆往复之际。自此一反为履。履之用。纯本于贞。更可见上九一爻之称贞厉。为履之先导也。月几望。亦如中孚归妹之所指。以辞明象。又切时也。几者未几。以前或后皆几也。巽不能正对干也。故曰几望。君子征凶。明其不宜进行也。以巽将变。阳与阴相忌。而不复得权。故征凶。释文申之曰。有所疑也。疑字与坤阴疑于阳相同。亦含数义。一为猜忌。一为比拟。一为阻碍。或作拟与碍释亦通。盖阴阳不和而有争。不调而有阻。其义相似。而于此处作碍讲。尤较切。盖进行有阻碍。故凶。以道已穷。将何征乎。征亦作征伐讲。以其行有武事也。小畜外顺内刚。而上九刚极。重阳必阴。故比于征战。而有碍也。然 夫子已讲释大义。其所兼言之意。未及遍述。盖此等活用。端视人事与时位之应耳。称君子者。与象辞相应。明小畜为重在文德。非以言武事也。即巽主进退。而不宜彊征。故有凶。况上九之变为履。履礼也。其与征战相戾可知。故观乎上九之辞。实为吉凶并包之象。果顺时因势则利。否则害。盖处两相猜忌之地。当两相争夺之秋。设行之不宜。御之远礼。必有凶险。此爻辞断之甚决也。畜已终矣。而物力不可穷。则征凶之占。亦足为贪黩之戒焉。就时位言。穷则必变。今变而不克自反以复礼。将不免于征凶之辞乎。又曰。小畜卦用与大畜颇可通。大畜以艮干合。小畜则巽干合。其下皆干。是同也。唯小畜之巽乃阴卦。大畜之艮则阳卦。而以爻言。巽祇一阴。艮则二阴。故所畜有大小之殊也。畜者育也。积也。阳以畜阴。则阴多称大。阴以育阳。则阴多亦称大。畜在多积。则小畜以积未丰也。畜在广育。则小畜以育未大也。故小畜之异大畜。全在阴爻多寡。大畜本取阴阳相育为用。较小畜取阳畜阴者。更进一层。为小畜一阴孤行。不克多育阳也。然其用皆由阴在阳中。而阳不相害。大畜尤以阴得上正位。其势已大。能与阳同育。虽卦上下皆阳。而合之则仍为一阴一阳。此卦例也。大过二女。而合后则成一夫一妇之象。家人卦亦然。此观其辞可见。卦自分阴阳。不以原卦为泥也。小畜虽巽为阴卦。为父与长女配合之象。实则仍成夫妻之例。故爻辞有反目载妇之语。而天下以养育称者。莫先于夫妻配偶。推之物类。雌雄牝牡。皆夫妻也。必先有夫妻。而后有生育。未有孤阳独阴自生育者。故大小畜以育为用。均取夫妻配偶为喻。而大畜推及物类。更引童牛豮豕良马为证。亦明生育之功。必先有其良好之配偶。正如人类必先有和顺夫妇。始能有贤孝子孙。夫妇为人道之首。君子之道所造端。可见一切生育之原。实在阴阳之得谐合也。万物莫不生于天地。莫不育于阴阳。而必在既交既和之后。此凡人所知也。唯明育养之道。必从二气之恰相合偶。并不在一阴一阳多寡之齐。而在阴与阳志行之协。此大小畜之用。以阴少而得阳为本。阴能从阳。阳乃就阴。方为至道。方见真育。阳则性也。阴则情也。唯能相协。乃致中和。而后天地以位。万物以育。此中庸首章所讲。实基于大小畜之用。读者须会通之。

 

宗主疏述

小畜卦与履为正反。与谦豫为相对。豫为雷地。小畜为风天。而地雷复。天风姤。皆为往来卦。凡卦中之义。均与此数卦相通。以气相合也。卦在先天相对者。如天与地。日与月。子与午。春与夏。虽若不联。而实相偶。盖一阴一阳之道然也。阴起于此。阳应于彼。阳升于东。阴降于西。同时相应。同地相追。则自成一合。非一动一静。终后再始也。原息息相通。循环不已耳。故非阳即阴。非此即彼。气往来其间。无一时停留。所谓周流六虚。恒久不息者也。故一卦之气。与他卦相合。或同或异。或先或后。莫不有连有续。有动有应。故在风天小畜之反。为天泽履。相倒为天风姤。相对为雷地豫。相错为地雷复。相应为地山谦。相通为山天大畜。此其明显者也。再合之先后天位。会之消息数序。则各卦相连为用。皆可按图索骥。固不独小畜为然也。又求之于八宫。与其本宫对宫之位。所行之次。为主为宾。各有所当。则一卦之情。莫不毕见。而爻辞之旨。莫不得其由来矣。故卜卦者。贵能会通。而察其变。变则卦异爻殊。因变以知未来。此神机之所启。今但言常而略变者。以变之难尽于言文也。是在学者熟于常数。而后能自通之。畜者。蓄也。育也。以众之所育。有资于蓄。故继比而有小畜焉。畜者宜大。而小畜则其始也。当比之时。事业初定。所畜未盈。虽畜而未大。故曰小畜。且孟子曰畜君者好君也。畜以成之。裕以积之。由渐而致也。非有储于前。有备于先。则虽畜之。不得遂大。是明天下初治。取之于民者必薄。而民之奉其上者亦必廉。治世之则。固如是也。又畜者。备其余以为不时之需也。因需而有畜。则称力之所及为宜。比后之畜。力有未逮。则其所余者寡矣。此亦小畜之所得名。序卦曰。小畜寡也。寡者少也。少畜之谓也。古人言少者。多谓之小。犹曰稍稍也。畜以裕众。亦以奉公。此礼所谓三年耕。必有一年之畜。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而夏之贡。商之赋。周之彻。因什一以为制。示取民之有限者。皆小畜之义也。天地生物。莫不待畜以生以成。则虽小畜。不得嫌其寡。而正因其寡。足以遂其生成也。如天雨以润物。多则泛滥而为害。不如其少也。人之于所畜。多则贪虐以损其德。亦不如其少也。故可大则大之。可小则小之。圣人之制政。本乎天地自然之序也。故小畜以寡而成其用。足以绍比之功。应需之志。而无慊矣。论卦之象。上巽下干。风在天上。乾阳也。巽阴也。一阴五阳。阳多阴少。阴反为贵。以阴之少。应阳之多。故称为寡。言所供不足也。然阴在外。阳在中。巽以顺刚。外以从中。如天之欲雨。而山川出云。恰相应也。唯所应者微耳。风者疏物。而雨遇风则止。故天遇风。有云而不雨。云从而雨不逮。此其所以为寡也。阳者用阴以养。一阴以养五阳。其所得之寡可知。而不嫌其寡。则以阳刚之正。取巽行之顺也。内外相协。上下相谅。不苟求于物。不责备于人。则寡欲以养其心。较多物以养其身者贤矣。故小畜之为育。乃天之道。性之充。非情欲之私。物好之为也。故能协众而安其位。居正而守其中。德昭于外。用孚于表。而能应四德之亨也。亨者通也。无不达也。寡欲者。无不顺之。少取者。无不服之。能推己以益人者。人无不亲近之。故小畜之用。为众之所归。而其所昭于众者。在德不在物。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也。故君子以之。而懿文德。文德者。明德也。文于外。显于众。乃谓之文。如云不雨。而为朱霞。天以之为文。人观之为美。此气之华。灵之明。性之光。而为美之所显。故曰懿焉。小畜一卦。寓意颇深。在治道言之。乃小康之世。然非真能小康也。以群众失御。反姤为小畜。姤者。遇也。小畜者。不遇也。而阴得位。阳屈其下。以柔履刚。众志难平。虽暂伏于一时。将群起于他日。此以动静失序。逆顺违常之所致也。且小畜。以蓄为用。能蓄以自养。则可苟安一时。倘蓄而未实。或空乏而无蓄。其养已失。何以自存。因卦中爻错兑与离。火泽为暌。泽火为革。在外成睽违之象。在内有革命之乱。此由人事不齐。应运不当。反常为变。乖道为妖。妖孽以兴。变乱斯起。故小畜之失道。而成暌革之多难。小康之未逮。而成离乱之危邦。一转移间。亨塞大异矣。诚以上巽下干。必先有自彊之德。干惕之怀。以固其内。更有巽顺之道。和易之情。以交其外。而后保其亨用。致于安康。此应运在德。明数在施。德施以孚。祸灾斯免。今内无积畜。民失所生。外无智力。国失所护。而犹不明明德以获人心。不亲贤才以厚人力。不知自责以悔既往。不肯自励以勖将来。茫然自宽。腼焉自幸。以为人如我何。数如我何。是儿戏为邦。夜郎为政。德施全无。道用失正。乞灵欺罔。恃在侥幸。则一旦中枢解组。四维奔迸。求存不得。求生不任。虽有天资。同归于尽。此人事之懈。岂能咎乎数运哉。故小畜者。上以接比。下以启履。明德则泰。失道则否。一亨一塞。唯人自以。存亡安危。一着所启。克刚克柔。仁义及礼。历兹小康。大同近矣。勉哉斯语。毋悖至理。此小畜之所为用。而深切乎时弊者也。聊述其大义云耳。小畜卦在易归藏。名曰小毒。取亭毒之义也。而曰小畜者。以所育之未大也。世间万物。无生不育。无育不生。乃一阴一阳。助长成全之德也。然天地之生物也。非有为而生之。以生而生。自顺其性也。非有为而育之。以育其育。自适其情也。生者属阳。育者属阴。非阳无生。非阴无育。此生化之定则也。卦自乾坤启生成之门。屯蒙定生长之序。需讼见生养之情。师比着生存之用。其所以为万物生化之德。生活之规。莫不具备。而小畜何独以育称哉。是盖有深意存乎中也。夫天之所生者。天育之。物之所生者。物育之。固未必待于外也。蠢如鹿豕。眇如蝉蚓。其生其育。无求于外。此物之情也。而人则不然。初胎成形。饮母之血。既产成婴。吮母之乳。此固稚子之常也。渐长而资谷食。因欲而逐物好。嗜欲既启。贪求愈多。有必需者。有不必需。有易得者。有不易得。而人之情未餍也。人之欲未止也。由是所以生者有限。所以育者无穷。为之生者不多。为之育者正未可量。是其有待于外。而非徒顺其自然。适其生存之已足也。由是于生生之外。而有所求于育之情。由是于其遂生之余。而有所需于育之事。夫而后育之为育。回别乎屯蒙需讼师比之规。而极其育之所为。推其育之所至。乃致演化人生悲欢哀乐之情。与世道安危治乱之序。而不复平均坦白。与物同进。悠游逸豫。与天同康。乃为如潮如波之相推。若羹若沸之相荡。以促成人类史上之变化。与人群学上之波澜。此固历数古今。静观文野。所未能免者也。故君子于此。不得不求其道焉。小大畜者。育之道也。从之则安。逆之则危。守之则治。失之则乱。人将欲遂其求欲之情。而无害于为育之道。则所谓育者育也。将以成其生也。不然。则苟唯欲之求。而忘道之所在。则所谓育者。毒也。将以杀其生耳。可不慎哉。可不审哉。小畜大畜皆以阴用。皆由阳生故也。生之者众。而食之者寡。在理财为合道。今之所谓生者众者。言仅有其生耳。食者寡者。言养之不足也。生众而养不足。则生者苦矣。故必求其所以养生。天下之人众矣。而得其养者少。则必争。是乱之所由起也。民以食为天。以足食为全生之备。今民皆不得养。而上无所备。任民夺食以自救。此率人相食之世。亦乱之所由亟也。故人类不安。而世道不均。国政不理。而物力日困。天下之不复治也。宁为运数之使然耶。彼之所富。我则夺之。人之所有。我则取之。是相与为盗也。盗者日穷。穷而养盗。罄其所畜。不足供一时之需。尽其所有。不足济一方之急。愈穷愈困。虽盗将奚用之。唯有同归于尽而已。此为失其所为育之道。而徒示人以物质之利。争夺之巧。其所底。不至于杀人以生不可。抑杀人犹不得延其生。则将何为。此世道之变。皆根于权利之说。物质之文明而来。虽欲阻之。不可复止。虽欲消之。不可复除。唯有眈眈逐逐。终日习为盗跖而已。更谁为求其所以为育之道哉。小大畜者。育之大小。道之大小也。小则小康。大则大同。小则畜其己。大则畜其人。小则畜于一时。大则畜于天下后世。盖有畜斯有育。有畜以育。斯免争夺。所需既足。盗贼以绝。此君子因人情而制政。因人道而制生。不过亦无不及。志乎中而已。故小大畜。因时损益。跻世否泰。而立其序。定其治。名之为畜者。言虽为育。而无害于物。虽利生。而无损于人。虽有待于外。而无肆于中。虽有求于余。而无乖于德。盖衡之于至中。致之于至均。不为贪而争。不为奢而盈。不为不得。而不志于得。不为不养。而不偏于养。故虽贫而不困。节而不穷。用裕而不伤财。取充而不患满。此畜之为道。必有德也。必有则也。为人为己。同利而无所害。为我为物。同用而无所亏。物我两宜。人己俱适。故曰畜。畜者。善也。好也。至善以好。天下同康。尚何患乎争。何忧乎贫。此易教之所以为至也。天地之所以生成。日月之所以照临。风雨之时。寒燠之平。无人不养。无物不生。则畜道之所见也。唯在乎德泽之流行。且小畜者。以卦象言。取阳为材。而奉阴为主。其所合卦。为巽与干。交错则为姤。即上下易也。天风姤之对。为地雷复。复者返也。阳极则返阴。阴极则复阳。故在天为阴阳往复。在人为性情还原。返本还原。为道之大则。干为大本。为大始。坤为至德。为至终。今以阳往者。必以阴归。以情去者。必以性复。此天人之大义。终始之总途也。小畜以风火相煽。变而至姤者。乃复穷至阴也。阴不可极。欲不可纵。故仍还于复。此小畜辞义之所本也。人之所生。以情欲为身。恒玩物而逐于外。使性日漓。乃失其本始。以至于毒害其生。欲求免焉。唯在于复。克己复礼。以成其性。始全其生。故在小畜初二爻。皆取复之义。言不复。则不能成其育也。果以育而逞欲。以畜而徇物。物欲反戕其生。更何贵于畜育乎。故本于复以还于始。克己复礼。乃反畜为履。履者礼也。无履则无以立。无以自复。虽畜物自丰。徒为杀身之备。虽充育自足。徒为毒生之谋。象有齿以焚其身。人怀宝而干于罪。是徒畜而无复。徒知有育而不知有生。徒知有身而不知有性。一往而不复。一去而不返。沦为禽兽。胥成盗贼。害己而损人。悖天而杀物。虽日事乎畜。适自伐其躯。自戕其性而已。此圣人所为惧。而特戒之于爻辞。以复为道。以履为归。能如是。方能成其所育。方不悖夫畜育之用。盖仍贵阳而贱阴。先性而后物。平情以制欲。格物以致知。然后人己同生。物我并育。而畜之为义至矣。此初二爻之辞。必取复以立其则。固不独卦象之常变。所必如是。即天人性情之始终。亦莫外乎是也。此中精蕴。读者识之。

 

履卦

兑下干上

 

宣圣讲义

履卦为文明之象。教化之成也。有天地而人类生焉。有人民而生息见焉。有生息而秩序着焉。有秩序。而生成安和之德昭焉。化育繁衍之道彰焉。是故履者。定其秩序。而安其生。发扬道德而和其类者也。其名履。其实礼也。其卦有指。其辞有加。而意有专。用有定。为生生之序。人物之大防也。传曰。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可见履之为道大矣哉。夫履卦乃小畜之反。上天下泽。一阴五阳。而其对则夬。其匹则谦。其逆则剥。其应则复豫也。盖履上干下兑。兑以承干。阳以育阴。因和而成德。因刚而行己。以说言为貌。以不息为道。天尊而下就。阳众而内涵。不似小畜之志于求物。却能鉴于外物。以反于性道。此中和之德。而其成则位育之功。故为人类准衡。世道模楷。而人事一切由之以定其位。依之以安其行。此志之所一。德之所齐。道之所以大也。履卦卦象。以干合兑。上为纯阳。下为少阴。兑。少女也。少阴从阳。少女从父。生育之爱。出乎天性。绥和之情。成乎至德。虽五阳一阴。外刚内泽。而能从顺不违。克己自守。故谓之履。言有所处也。动则有行。静则有立。进则有序。退则有位。此人道之所定。而万类之所安也。故曰履。如足践地。而不虞倾陷焉。自来天地生物成物。垂象如日月。成形如山川。动如飞走之属。静如木石之类。运行如岁时寒暑。往复如日月风云。大者至于乾坤。小者等于毫末。莫不有其定序。止其定所。行其定方。环其定轨。则所谓履也。无履则乱。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生并存。并化并变。而无失其时。无乖其位者。履之道也。而圣人则焉。设卦以象之。称辞以名之。推其动静云为。以志其安危利害。莫不由履以致之。济之。一之。是谓之礼。故履者礼也。礼始于人。履成于天。礼见于物。履寓于道。礼归于一切。履定于自然。故有易即有履。天地定位。履也。山泽通气。履也。凡各卦之推荡。各爻之往来。无一非履。而以干兑独揭其义焉。天尊居高。泽小在下。反映于夬。旁通于谦。而与小畜相反相成。此卦象之所由生也。传曰。履者处也。与小畜之称寡相应。寡则难止。处则有定。而畜者求其定。如人之富有。必求其安全也。果富而不安。有而不全。则生又奚乐。成又奚为。履者成乎畜也。由畜而得履。由履而克畜。往复之用。恰如其志。故君子富必有教。富而好礼。欲保其富也。多财而不骄夸。多物而不恣肆。则长享其业。大成其德。而天下归仁。万民咸服。此卦之以兑居下言其下之悦服也。夫履上干。干乃君象也。居高而临下。本刚健以生成万物。比之天帝为生化主宰。人物所崇仰者也。而其下兑卦。说言以称颂其上。顺柔以和悦其主。如少女之承欢膝下。柔色怡声。以得亲欢。则生者得其育。化者得其和。栽者培之。聚者教之。以怀柔远近。亲睦老幼。此慈孝之德。仁爱之施也。故于人道。为父慈子孝。而寓其意于礼。礼始于孝。本于尊敬。行于祭祀。而成于教化。致功于治平。此一卦所包。盖自脩齐以远于治平。无不由此推之也。礼有三百三千。而首于孝弟。为返本复始之道也。故祭祀尚焉。敬天事亲。皆报本也。而履卦自小畜变。生而得养。居而得安。行而得所。化育得时。物力得足。莫非天所予者。安得不有报乎。故礼贵往来。崇德报功。不愆于仪。溯原敦本。不忝所生。皆所以行履之道也。故履者。道之所行。德之所成。教之所立。治之所明。由前言之。所以报恩。由后言之。所以培本。由内言之。为亲亲。由外言之。为仁民。而一归于礼。此中庸所谓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尊贤即仁民之意。仁民由普遍言。尊贤由推重言。而尊贤固为仁民也。仁义本同出也。仁以为体。义以为用。礼重用。故言义。易所谓利贞之德也。而适以成其元亨。盖易由用反本。由坤以归于干。示用之必有所成。而生之必有所育。育而后成其生。是履之卦为干兑。而其用则取坤艮。故以利贞为德。而彖辞则称其亨也。有国天下者。必求其亨。而不始于贞不可也。故治平必自脩齐始。而成人成物。必自成己始也。履者礼也。以诚为本。以敬为基。而仁爱为之干。孝弟为之先。而卒成教与政。民之化于德。行于道。各得其所。以全其生。而共安其序。乐其育。此履之为天下履。无一不足践而躬行之也。有履以处。有礼以安以一。则小畜得其畜。而圣人政教得其成矣。此下悦而上尊。内和而外健。施之四海而同顺。垂之千古而同服。礼之为用。大矣至矣。学者可不重视之乎。

 

宏教附注

履卦最奇。以干而能俯从兑。以上而能卑以自牧。故为奇。盖中国文明。全在礼治。礼以天子始。无不纳于规矩方圆之中。尊卑皆然。

 

而尊者更自卑以率下。故象取干刚居上。而随兑以降心也。阳主升。而此独用其降。盖以得民悦服耳。若升而不降。则成亢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将何以自存乎。故圣人制易。阳以阴用。刚以柔行。不许其过。而使之中和。此道之大用。亦儒道之主旨也。观履卦更可证明矣。又曰。履为人类立身处世之本。及政教治人安民之基。一部礼经全由此出。即中国古代文化。易教治平脩齐工夫。莫不始于此卦。故讲时宜详细推绎。以求古圣立卦设辞深心。与夫易教包盖政教微义。履卦所得名。以柔履刚。如人之践履也。盖以干兑合。一阴居中。而能联诸阳。阳以从阴。阴以接阳。比之在上。而能俯就于下。居尊。而能抑势自卑。此以名分所为。而克见其德。脩养所成。而克行其志。不以富贵骄人。不以贫贱丧志。则不平者能平。不均者能均。阙者补之。乏者益之。多者截之。过者约之。以齐于中。而底于和。故名履。言示人有所履也。虽尊荣而不危。卑陋而不辱。屈而得伸。上而可下。以定于其分。而安于所生。以一其纷。整其乱。而使之不乖不悖。不逆不离。以成其道。而厚其德。此圣人治平之所取义。而礼乐之所仿兴也。履字上尸下复。尸者。明身所止也。古文与广或厂相通用。皆示为人物所安处之地。而心志骸体之所休息。群类动静之所依栖。而不犯于外患。不逢于时灾。故如屋庐屦屐之类。多取象焉。而履则又为践踏之用。复者返也。行而自归曰复。言人之行远而不忘其本始。往而来归。去而仍返。则不失其宗。不离其原。循环往复。以合于天地之道。故曰复。如复卦。七日来复。乃天道也。而人之行。则为复始。克已复礼。以至于仁。则脩养之事也。人之所以生存者。不离于道。则所履者。以道为本。复始复礼皆复道也。小畜所谓复自道也。复字从彳。亦行行之意。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即道神德行是也。传曰显道神德行。明易之所以示其旨。而教人有所遵也。行者。一切事物之动定也。而履赅之。由其成言。曰德。由其始言。曰行。二者精粗之别也。故复字。从行与德之半赅其始终也。人之足所践者。即身所止。步所行者。即心所至。履者。人之所以行止动定也。故统名曰人道。而圣人着之为礼制焉。夫履以干合兑。兑为缺。干则充。故履为补阙之象。而其错为夬。夬亦缺也。夬之上下。恰与履异位。故在夬之不足。在履则足矣。履之反为小畜。小畜之阴爻位在四爻。恰与履异地。小畜之求富。在履则不求矣。盖履为全人之生。足人之需。而不得过其分。其已有者。使长保之。其未得者。使自足之。不贪于外物以安其心。不苟于所求以清其志。是以富贵得之而安和。贫贱得之而乐育。以成其道。益其德。是以为人所履而无歉也。天之生斯人也。恒不能齐。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夭或寿。或逸或劳。此情也。非人力所能一之。而有履以使之一。则圣人因天道而立人道。以不齐齐之。不足足之。故取象于兑。而调其志于干。盖以兑之缺为守。以干之充为用。而自安于不足。以齎其志于光明中正。而无所憾。此履之所以为礼之源。而天下皆定于一也。以履中爻象离。离为后天干之代位。故有光明之义。且中爻。人爻也。小畜履之变异。皆属之此人爻。皆为人事所移易变化者。故因畜之变而为履。即因人之欲而制礼。礼立而情欲有所止。富贵贫贱。皆由礼以定之。富不侮贫。贫不妒富。贵不狎贱。贱不怨贵。皆得其和。而成大同之治。此礼之大效。亦应乎中正光明者也。大有同人。皆取干离之象。故大同为治之极则。而其始莫不由礼。即履之所肇也。礼必有节。节以坎合兑。亦同于履。唯履着其大。节明其细。履通于天。故从干。节限于物。故从坎。而皆本兑之不足与自悦之义焉。故贫而乐。富而好礼。卑而不屈。尊而自下。皆平治之则。大同之风。此古圣立人道。必假于礼。礼则理矣。有条而不紊谓之理。有条者不齐。而不紊。则齐矣。故礼者齐以不齐。一以不一。足其不足。平其不平。均其不均。而致之中和者也。皆本于履之象焉。履之为用。本乎小畜之志。而应其变。以济其穷。故为人道必需。世治极则。不可一时无之。盖小畜为求物力之充。财用之裕。以遂其人生之欲。供其挥霍之费。辄进取无厌。贪求不足。因利而成害。为物而丧志。因生而趋杀。为情而悖性。此天下之至惨。而人类之巨祸也。故必有以救之。挽回其波流。树立其堤防。使全其生成。而无弃于天。自戕其性。以时率其道。克养其德。明人生之所贵。而不过于物。知世道之所宜。而不害于人。则顺其变以立其规。推其极。以期其所至。使生者得其养。有者得其安。乏者得其足。无者得其平。此圣人制利用阜生之道。而一归于礼也。礼以济其穷。而不失其用。故不徒为生。而生自全。不徒为欲而欲自适。明利于义。定志于道。用物以仁。养身以德。则虽阅盗窟而无仇。居匪巢而无损。譬之与虎狼处。不遭其毒。偕鲸鳄游。不撄其怒也。为能以礼自卫。则人不攻。以礼敬人。则物无怨。虽居高不危。居下不辱。时得其所。永保其乐。此礼之以敬为外。以诚为内。自卑而尊人。自反而恕物。故礼者。恭敬之所将。而和平之所本也。兑说而应干刚也。泽顺而合天健也。内恭外敬。上谦下和。相济其美。共成其德。此履之用。在有分而能和。有等而能一。有位而能自牧。有守而能自信。故道通于天。德丽于物。神昭于一切。而行达乎无穷也。说者谓礼为专制。分为阶级而非笑古人。訾讦圣教者。非愚则狂。盖未明人生本源。天道定序。徒逞己欲以利自私。慕物好以贪自杀而已。恶足以言易哉。夫易之制。正为救弊而存其善。去争而求其和耳。故礼者自制。非制人也。分者自守。非责人也。唯自制。人亦无怼。故能制人唯自守。人亦无侵。故能责人共守。此其效也。非初旨也。后人但知立法明刑。乃以制人责人为旨。而忘己之宜制宜守。是正悖易教。非圣人作礼明分之意矣。故治乱异焉。厚薄殊焉。夷考其得失。究孰为之哉。毋亦人事自移易之而变迁之耳。读者于此。务三致意焉。

 

履虎尾。不咥人。亨。

 

宣圣讲义

此全卦彖辞也。文意深远。取譬精审。寓义弘阔。骤读之。多不达。必极深研几。回环穷究。方知立辞原旨。命语精奇。盖易卦彖辞。概括全卦大义。而明其用。履卦大用。已如前述。其辞之取喻。则示用之不易。而功之莫拟也。要知古圣深虑穷思。求所以全人生。安人居。顺乎天。成乎道。而永远和平。化育无尽。乃取象于履。而定为礼教。以礼制情欲。而充其育。保福利。而适于中和。则非为一人一时之谋也。而履之象。为小畜之反。因反以成畜。是圣人因情以制情。因欲以节欲。妙用之至。通于一切。故礼教为人道之本。赅仁义而立其度。合道德而树其规。以之安定斯民。乐育天下。实为不易之道。故礼教成而野性化。仇怨消。争杀止矣。此彖辞比之履虎尾焉。虎性难驯。履其尾。而不扼其吭。持其爪。则其仇杀之心。将何以止之乎。而今日不咥人者。是必有道矣。夫人之情欲。奔突肆恣。有甚于虎。虎之恶。以其残暴不仁。人之情欲所役。恒过于虎。为其徒利己而不检。徒逐物而无厌。故杀人以逞。伤人以争。虎虽恶。止于杀伤他类。未仇其种。人则与人仇。是过于虎。以虎喻者。虎轻言之。而世之残暴不仁。人尽知为虎。故取之为譬耳。履虎尾而不遭其咥。是其人必有自全之道。能化其野性。而谅人之行也。故亨。言其化而通之也。亨为大为明。以人虽有履尾之行。原无害虎之意。此诚所感。敬所接。忠信所孚。能化所难化。通所不通。故为亨。以己之光明正大也。就卦象言。上干下兑。干刚而兑泽。错对为艮巽。有虎尾之象。干为健。而兑说之。有履虎尾之象。六爻五阳一阴。三爻为阴以驯阳。柔以履刚。故曰履虎尾。明其险而不危。恶而不凶。在用为俯从。在德为将顺。非等类而能和。非诱胁而能悦。和悦以应。刚健以从。如父抚少女。主惜子民。故尊而卑。上而俯。此以不咥人而亨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干。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明指卦用也。其最要者。以亨刚中正。不疚光明数句。为履之所以成德也。说以应干。而不失其序。如少女虽得爱怜。不恃宠而骄。如人主虽居尊位。不挟贵而暴。尊卑分定。而情能和融。彊弱势殊。而志无乖阂。盖有以齐其不齐。一其不一。由相异而调之。本不同而化之。格于无形。感于无声。故不疚于心。而底于光明。亨刚中正。不招怨尤。尊卑彊弱。互用谐协。此道之极则。万物所以并生并育也。故圣人鉴之而制礼焉。礼以和为贵。分定则和。分失则乱。礼者能安乱而致和也。遏其贪恣。警其痴顽。化其暴野。养其情性。以复其初。以全其生。此由兑之用以达干之体也。故履字从复。言下复而上达也。即由履以返成其畜之意。虽抑制人欲。勉克人情。而不犯人。不害物。为其先自制自克也。故人无怨尤。此辞所谓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宣圣讲义

此申释卦象之义。由天道以及人道。明礼制之所由起也。夫人道之本于礼制。自有易而始定。溯其起源。则卦象既画。体用已赅。虽无三千三百之条。而履之上天下泽之序。固已昭然。人民心志。因之而定。国家秩序。以之而安。是以礼成治。实为古圣先王不易之旨。盖自伏羲以降。世代日益文明。风化日益醇厚者。礼治之功也。故象辞称君子以实之。谓先王所仿。而后人所循。莫非履之用。此礼之包举人道之全。而其成效。早着于三代之上。唐虞盛世。上下和睦。农轩古风。人民熙攘。其所由来。厥在乎礼。礼定而人道以立。礼行而人类以安。礼成而人生以全。此文明之兴。教化之大。治功之隆。莫不由礼。而莫非仿于履也。且履之为礼。乃圣人因象制用。本天以为人宜。固鉴于时之所需。地之所适。生生之所在。而自然推迁之所至者。故上天下泽。天之分也。虽彊者不可夺。智者不可移。决不得谓天居下而泽居上也。唯分固定。而情宜和。故辨上下者。即以通上下之情。定民志者。即以达平均之道也。说者知其一。而忘其二。遂疑为专制。为愚民。是诬先王。且不明天道也。未有无礼而能和安者。未有和安而不由礼者。故辨上下者。求其齐。定民志者。求其一。而屈尊就卑。截长补短。正为礼之本旨。盖即履之以兑说而应干刚。中正不失其位。光明不疚于心。乃能跻天下于太平。纳人类于大同也。故在易。履之下为泰。明其效也。

 

宗主附注

履卦以履得名。如人之所践履。言而有信也。今人言践约曰履约。即此义也。盖必有信约而循行之也。故为人道之本。论语曰。民无信不立。易之四德。贞以立信。而称干事。言能信。始能任事也。故履者。理也。礼也。在德曰礼。在行曰理。二者一也。理出于道。礼成于忠信。故履卦所象。必以道德为本。而推之以治理一切事物也。不独人类所需。凡天地间事物。莫不有分。分定。即履之所用。越分则忘履。虽凶恶者。分以制之。不为害。若非分。则不可究诘。故情欲足以杀人。怨毒足以灭种。非分之所为。足以贻害无穷。此君子贵有履也。履以制情而平怨。遏欲而解毒。则在乎立分以定其志。本于礼与理。不问其孰彊弱也。故一切事物。皆得其平。以遂其生。以保其类。此世界之所以繁荣无尽也。大哉履乎。克成其畜者。唯此是赖。此所谓相反相成者也。又曰吾国文明。发源自古。易其综册也。凡诸子百家。教学论议。莫不宗之。盖人文仿于天文。易之卦爻。亦人亦天。合而观之。为造化具体。分而析之。为人生日用。故以言理数。则穷天地幽明。以言事物。则包巨细远近。而立之以极。折之以中。中一不变。以应万象。设卦以统御之。分爻以离合之。而莫不归于一阴一阳。以见其体用变化。所谓一正一反是也。正必有反。反必有正。而终同于一。故善恶皆止于道。性情皆成于德。此中和之教所由立也。中则无物可执。而永守不失。和则无物可分。而有条不紊。盖和之用见于礼。中之体建于天。天以仁为体。礼以诚为则。二者合为仁智。成为修齐治平。内之为止至善。外之为明明德。虽万行千条。而一以贯之。此固历圣相承之教。不问其为道为儒也。故易之大用。纯在此一正一反而相成。如小畜与履。其明例也。二卦本有正反之异。合之则为人道之全体。利以和义。富以行仁。教则成其富庶。礼则保其生育。非相悖也。实息息相依。少一则不全。不全则人生苦矣。故正反相济。为易之大用。亦天地一切之大经大法也。读者于此。要细细体会之尔。圣人观于履卦以制礼。明辨上下以定民志。其义已见前矣。而最宜审察者。则自来儒者所述之治道。与夫人民所习之教学。莫非始于此。终于此。盖大学所述。中庸所论。皆本尧舜一脉之传。为三代制度之准。师弟千载所衍。为人生修习之基。实由履象推演而来。易教规模所定。故在大学首明明德。而终于止至善。中庸首性道教。而终于中和位育。一以贯之。即上天下泽履一节象辞之义也。何以言之。上天者。溯其尊。追其本。下泽者。明其用。致其功。而上尊以和。下悦以敬。尊则不渎。和则无怨。悦则诚服。敬则可久。尊和以安。悦敬以大。安则无乱。大则得众。而上安则下怀。下利则上保。君居尊位。而民乐生。民爱其上。而君亲众。此大学明德。亲亲。新民之旨。中庸中和位育之功也。且上天而不亢。下泽而不流。上下以济。和悦以生。如水火既济。天火同人。而化为中孚之象。即大学之止至善。中庸之率性脩道也。盖上下者在国为君臣。家为父子。教为师弟。序为长功。一尊一卑。天地定位。一仰一俯。阴阳协谐。于身为首足。为腹心。为神与形。为道与器。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之所以脩养者。砥砺者。培成而光大者。调剂以中和者。皆此上与下也。得之则生。失之则亡。顺之则化。复之则康。此至道至德之条理也。故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凡此诸德。莫非明上下之分。定人道之伦。立脩养之方。纳民物之轨。而以孚于上天下泽一节之义也。故上下有位。天泽同德。而后民志可定。人伦可用。至德可成。至道可达。此以有条有理之始。而达于无声无臭之终。可大可久之行。而晋于乃圣乃神之域。岂徒为治平言哉。又宁为尊君专制计者耶。夫天地之大。品物之庶。以生以聚。以利以安者。得其分而能协和。一其志而无猜忌也。故在一身。求其心肾之济。神形之和。而无偏育。无轻彼重此。而后安生适道。终其天年。此性命之脩。必始于养心寡欲。而期于明心见性。故大学言知止。以静定安虑得。分述其工夫。此内行之有定。而后上下不乱也。其在家国。求其父子之亲。君民之睦。远近之相得。贤愚之相助。贫富之共济。忧乐以均。而后无怨无争。以安以和。相聚以类。素行不贪。此家国上下之分定。而达于齐平之道。故大学言知止。则有仁敬孝慈信诸德。言明德。则有修齐治平诸道。皆所以明履之用。而全人天也。进乎大学者。如中庸率天命之性。脩本性之道。立性道之教。而与大学诚正章相证。其成也。推中和之德。致位育之功。亦由大学齐平。而进乎至善。即所谓诚明以达于大化者也。故儒教之旨。纯出于上天下泽。而其效。终不外于辨上下。定民志。以民志之定。为一切皆定。上下之分。为一切皆平。平然后安。定然后久。此天地永不敝。日月长光明。而发于有为。止于无为。始于毫末。终于无尽。故礼运有大同大顺之世。即由履以进于泰象也。履为天道。礼为人道。礼立而后天下定。礼成而后世治隆。此儒者言学必由礼。不问为内外。为行藏也。民志之定。正如僧之入定。道之抱一。不纷于心。乃凝于神。岂易言哉。而无知者窃议之。谓为束缚。为不自由。实未尝闻性命之道。通天人之源。乃徇于情。囿于识。迷恋于物玩。征逐于繁华之徒。又乌足以谈礼教哉。故乱者人情之所使。物欲之所导。而生之贼者。即其所谓生。用之毒者。即其所谓用。曾不悟上天下泽之义。而欲驱人以与禽兽争。其祸滔天。尚忍言哉。故履卦取名。乃明示人所践履。即立足立身之所也。失其所立。生将奚依。如刖人之足。而欲其直立。天下无是事也。有志于人道与世治者。必反求诸礼。礼之兴废。人类之存亡。礼之隆污。世道之治乱。此万古不易者也。唯毋误解礼之功用。而悖履之象与辞义耳。予更有一言。声明礼教之精义。则礼者。与法治全异。法在制人。礼在克己。故礼文虽密。非以防人。乃自防也。礼例虽严。非以责人。乃自责也。不独不专防人责人。且对人之越礼者。恒求其所以恕之。必先自反以尽其己。故礼本于忠恕。忠则尽己。恕则推己。未尝为人谋。而人自服焉。盖即本上天下泽之旨也。上天而不自尊。乃卑以就下。下泽而不自弃。乃悦以亲上。上下和睦。君民同乐。而各安其分。守其位。以长治久安也。故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斯言也。足以概礼之用矣。盖礼在自遵。而所以立己之身者也。苟无自立之地。是将陵夺他人之位。则大乱必生。故礼以卑己尊人。而必自上作范。以身作则。本践履之义。而因干之亲兑。比之父之爱女。唯恐其或离怨也。唯虑其或畏迫也。相携相近。至性至情。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尊卑之分。出于天然。虽自卑不失其尊。自降不失其位。故能定而有序。和而不犯也。故礼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乃极言礼之重平等也。无如后人误释此二语。遂遗千古弊害。实则不下者。不以庶人为下而略之。不上者。不以大夫为尊而减之。必求其平。平则和矣。故上天下泽。以止于太和。此礼之极则也。倘如后人所释。则所谓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之语。将何解哉。因关经义。特为正之。

 

宗主附注

履上天下泽。说者谓为上下悬隔。位分差殊。即儒家尊君贱民阶级制度定案。此乃未尝明解天与泽之真义。而妄为测度之辞也。履上干下兑。取象为天泽。天非指帝也。凡后天之干皆然。特泛指天空之气。故列位西北。与先天之天地定位大异。兑为泽。此字人多未细思。泽水也。坎亦水也。何以异。则后天之泽。为水已成聚。必有灌溉之用。润沛之功。而后可称为泽。必有积厚之势。蒸发之源。而后可称为泽。其实大如海洋。小如湖沼。皆泽也。而必有光泽之照耀。润泽之流衍。以成其生物之德。化物之功。故在先天与艮山对。而为山泽通气。在后天与干天连。而为天泽合德之象。山泽为对。则成道之妙窍。天泽合流。则成德之周回。故天空之气。即泽之所蒸。而为云为雨。泽中之水。即天之所降。而成聚成流。二者相交孚。而非悬绝也明矣。在人兑为口舌。为言语。为心所悦。为物所脱。其象上缺。似口出言。而呼吸饮食资焉。内通心肾。为神志之所达于外者。其上连头脑。即如履之上接干天。故为一身之本。而示所倚立。所践履焉。在人情为父女。而老少各异。相爱怜。以天性也。相提携。以至情也。虽有上下之分。而为交孚之用。虽具尊卑之分。而得和感之功。此圣人取以制礼。全本于此义。取其刚而能柔。悦而能端。不狎则敬。不畏则亲。亲敬不失。礼本以立。故礼先于伦常。即大学所谓止仁止敬一节之义。盖有礼则有所止。人伦为人类所共止。此礼教之能定民志。而治天下也。故欲明礼教原义。必先明易履之上天下泽。岂圣人故为之束缚。定之阶级哉。礼者。正求解束缚而除阶级之争者。熟读礼经。必达此旨。

 

宏教附注

此章极言礼教之用。可见古人制作苦心。惜自秦后。人囿于地位之尊。忘夫大同之义。使礼偏于一尊。而不竟其用。碍于特权。而不揆于和。是行礼者之过。非制礼者之可议也。要知礼在三代以上。一切皆志于平均。尊者自卑。彊者自弱。以成其和。而求其相爱相助。非为贵富计也。而贵富赖以保全。故礼教者。人道之本。后人所释礼经。多乖原义。且经篡改不少。故为效仅小康耳。夫子深慨焉。故讲此卦不厌求详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

 

宣圣讲义

此履卦初九爻辞也。言履之本用自此始。在履之用。为有所立。必有本焉以为之基。人之行藏。莫不有本有始。而后立可以固。行可以亨。无本则倾。无始则绝。人生如行道然。不忘所始。不失所本。而后进退如意。行藏自在。此履初九之辞。先明其义也。履在事为礼。礼之本始。即忠信也。忠则尽已。信则诚己。简言之。诚也。而不假于外。不凭于物。洁身以固。贞心以毅。以即中庸所谓素位也。素位者。无加于富贵。无减于贫贱。不愿于其外。不求于其他。故无可加减。无用假借。此素履之义也。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亦此意也。故绘事后素。素者。洁白之本质。光明之始基。无往而不宜。故言忠信。行笃敬。蛮貊之邦行矣。笃敬亦诚也。素之所见也。素位而行。则志不屈。心不分。物不诱。利不动。则处危亦安。行殆亦平。故曰往无咎。盖有忠信之本质。笃敬之始行。则不曰习礼。已精于礼。不曰知止。已有止。不曰善行。已克行。其先已备。礼其末矣。道者不必礼。德者已赅礼。此素履之为至履也。更何咎乎。不与于外。不摇其中。则物格而知至矣。诚则明。明则诚。能定静而安虑。则无物不得。能明着而光大。则无事不达。此素履之无咎。言无咎可与矣。不恶胡善。不害胡利。素履者超乎善恶之途。出乎利害之门。心志常存。形神永一。守中不失。用极不违。而常湛然凝然。尊不为高。卑不为下。贵不为荣。贱不为辱。既无尊卑贵贱之存心。安有高下荣辱之涉于身哉。故素履者。履之志也。礼之本也。蔑以过矣。古圣人礼制之先。而道德之至。人所由也。此本兑之下爻。纯体干元之德者也。夫素履无咎者。非徒对外行言。盖本于至诚。发乎至情。乃中和之德也。在中庸首章。及大学诚意章所述各节。均为此行所关。一言以蔽之。诚也。而必始于慎独。戒惧以自警。毋欺以自信。此致诚工夫。故于不睹不闻之时。尤当有克敬克恭之实。上不怍于天神。俯不愧于衾影。以时省察。以立其诚。而后保其天性光明。成其干元刚健。此素履之行。非易言也。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其由于戒慎。出于省察。而后忠信永孚。笃敬自若。故曰独行愿也。独行自信。则对物有方。于外无愿。则勉己必笃。故独行自愿。实素履之道也。且愿者。求也。望也。欲也。不愿乎外。即无求无欲之意。所愿在己。故也。此即克己复礼之义。以己所欲者。保其本始。己所求者。返其本始。此道之所以有脩也。又愿字古通原。亦通愿。原。本始也。愿。诚悫也。独行以至于本始。为道之凝。独行以推其诚悫。为德之至。亦即忠信之谓也。中和之谓也。盖有行而无待于外。则所志者。成己而已。成己者。必成物。则所志者。明德达道而已。此素履之所贵也。不干于物。不犯于人。而能行无所阻。止有所固。非脩道有得者不至焉。由礼而超礼之上。行礼而化礼之域。此履初九本用。乃在声色之外也。其始也。其成亦然。其本也。其用亦然。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礼不文。至乐不闻。而后通乎神明。达乎天人。此成道之至。原天命之所赋也。故礼者。人道之终始。于素履一节见之。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宣圣讲义

此履九二爻辞也。履者以践履为用。践履必以道。犹人之行必由路也。在初九。本潜动之象。孚素履之占。言独行而无愿于外。犹自踱于暗室。而不愧于屋漏也。至九二则已成行矣。出必由户。行必由道。故有履道之象。而依乎干健不息之道。顺乎干元中正之行。不偏不倚。无颇无阻。本道以行。因位以立。故有王道荡荡之象。中位自固。前进不迷。进退有常。行止得度。故有王道平平之意。此辞称为坦坦也。坦坦者。至正至大。其舒其徐。纯乎自然。达于至善。心与行一。志与物谐。夷然无疑。怡然无险。气至以适。理当而和。此中和之德也。君子之所怀。圣人之所至也。故坦坦者。无物我之嫌。无虞诈之感。悠然以进。怡悦自得。不独行道然也。立身处世。莫不如是。盖以九二居内卦之中。得正位之地。以阳行阴。以柔承刚。协谐其德。调理其事。能成干之道。达履之用也。在九二之德。固孚坦坦之道。而内卦之位。适宜贞静之行。故其占为幽人贞吉。幽人潜行野处。洁己自好之士也。含意不昭。深文不炫。道足自充。德足自育。而言能为人法。行能为人则。足以移风易俗。垂教天下后世。足以和近服远。传誉家国者。则古之隐逸贤哲也。故克孚坦坦之占。而无忧患之加也。以其承素位之行。无外物之求。居人坦白。无利欲之动。富贵不淫。贫贱不辱。威武不屈。独往独来。不亏其节。自乐自得。不慊于中。乃称为幽人。而协乎贞吉也。在归妹九二曰利幽人之贞。其义正与此同。皆以兑在下也。皆取少女之贞洁自守。宁静以固。克称幽人之贞。君子之守己。正如女子之守身。外物无干于中。私情不移其正。故亦以幽贞明德。而孚于吉占也。或谓幽人指女言。亦通。盖幽者对明言。以九二居内卦中位。按之女正位乎内例。则称幽人为女固可。不过易象男女。乃代阴阳刚柔言。非必指人也。且男女亦以内外分。果在外卦。亦属男象。家人卦一为巽。一为离。皆女也。而合称家人。即内外之位。以分阴阳刚柔耳。故易辞不曰女人。而曰幽人。可见非专指女也。但幽贞之德。为女子之守。丈夫亦有之。凡贞固之操。洁静之行。皆幽贞也。丈夫脩养不可少者。以一身言。自有内外。乾坤四德。亦具内外。由外言之。曰元亨。由内言之。曰利贞。而履卦之用。重在克己复礼。尤属利贞分内事。且下卦兑为少女。其德比之处子。以守贞为第一义。故九二明示幽人贞吉。见其所示之象。为先自慎。为谨守礼节。以持其中。防闲物欲。以定其内。情欲物好。皆阴类。上有干刚以镇之。刚健不息之道。以驯服之。故见可欲不乱。不乱则宁。宁则静。静则复性。故要在不乱也。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履道坦坦。非道路之平已也。必中心之坦然无物。中不自乱。而后天君泰然。而后神志凝一。而后无畏无怖。不愧不怍。而后止有所定。行不喻矩。而后视听言动。莫不由礼。而后内成其道。外明其德。此人生彻始彻终学问。亦即履卦之大用也。夫心者易动难安。情者易偏难正。唯能中不自乱。则喜怒哀乐不失其和。行止出处。不睽于道。此所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者也。幽贞二字最要。不独此爻为然。全卦之用皆然。以能幽。始能明。能利贞。始能元亨。人道自己始。故脩养为人生第一事。欲为大丈夫。必先保有处子之节。欲明德于天下。必先砺幽人之贞。此履道坦坦。非易致也。唯其无求于外。故能行于天下而无阻。唯其无好于物。故能成人成物而无尽。此坦坦之道。发于坦坦之心也。佛说心净故众生净。其义亦然。人之欲有礼待我。必先能以礼自待。人之欲克育其生。必先能以道自养其心。故履者。成其畜也。不自乱者。成其治也。中者天下之大本。大本既立。何行不宜。何止不当哉。此履道之为坦坦也。

 

宗主附注

履卦全卦。皆比于人所践履。即所谓踏足地也。人生于世。必有与立。无立即无所措其身。故践履为人生必知之道。亦即立身行道所凭藉之物。又如人足之有履。用以践地而行路。非限于其立而已。凡行止坐卧。莫不赖焉。故曰人生之履。或曰履道。犹言人之行然。行者包动静出处。凡有斯身。必有所行。称人之行为曰行。以其必仿于德也。故曰德行。唯履亦然。以其必凭于道也。故曰道履。道履者。天地人物共行之道。而无时或离者也。有道以为履。则行必安。止必固。动必有度。静必有位。故为定一切之本原。范无尽之藩篱也。圣人师之而作礼。礼亦履也。言动视听。出入作息。莫不有礼以范之定之。保之存之。故曰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之求安而恶危。情也。而情恒使人危。唯有礼以节之。则安居无虑。有礼以导之。则通行不危。此礼为人行之本原。而成德达道必由之门径也。易着其义于履。圣人制其文于礼。苟求其精。必熟读礼经。方能知履之大用。易教之至意也。

 

宏教附注

今所讲发明履道之用。即人道之本。而幽贞二字。即人生立身处世根本工夫。亦中国礼治根本则例。大凡以礼自治者。人无不以礼报之。世道险巇。非人之罪。己未尽也。果己心不乱。何愁前途之不坦坦哉。故中不自乱一语。一为养心之道。一为养气之道。即孟子所谓不动心也。因此一事。足以回气数。化吉祥。气之所养。天地不违。何况鬼神。故贞吉之占。乃自召之也。内中含有感应之理。与道佛所说相证。可细读之。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宣圣讲义

此履六三爻辞也。履五阳一阴。阴爻为贵。则全卦之用。以阴爻为主。即兑卦上爻也。在兑卦以上爻独缺。象人张口。或水决口。皆有所阙陷之意。有阙者当补之。兑补则成干。今履以兑承干。比诸纯干。所差祇此一爻。前后皆阳。此位独阴。合众阳以培此一阴。则有补阙之象。且三为阳位。阴以乘阳。柔以加刚。阴贵而少。阳贱而多。多则有盈。盈则不弱。截多益寡。平彊济弱。在势为顺。在德为便。顺便之下。因用成宜。则补阙之功。情之所通。理之所许。眇也。跛也。人之有阙陷者。天所予以不足。而时地有为培满之道。能视能履。阙者不阙。盈以剂虚。众以益寡。以其情之相爱。意之相怜。故补阙非功也。在履之用。重于补阙之义。为时之不古。人之失道。由履之义。辨民之分。定礼之制。济时之艰。则其效。正如使眇视而跛履也。眇且能视。况有目乎。跛且能履。况有足乎。由此足见履之道大矣。礼之用至矣。然履者。非欲去其阙而已。乃求无阙。非欲勤其补而已。乃期不补。盖因兑以复干。在此一间。果一蹴几及。何用履为。故履之极也。不以补阙称。而其始也。则不得不尽于补阙之事。有阙则履用以显。克补则履道以成。此圣人设卦制辞之微旨也。虽然。在履卦全体之用。固期于补阙。乱者治之。危者安之。病者愈之。劳者慰之。不得所求者予之。不乐所生者抚之。无一夫之不获。无一物之失所。则履之志也。补阙之谓也。而在六三爻。却异于是。盖全卦皆阳。此爻独阴。全卦皆盈。此爻独绌。是全卦为补此爻之阙。而此爻恰属全卦之所谓阙者。既居缺陷之地。当损弱之时。则其占辞。正与卦反。故虽有眇视跛履之文。却不能掩眇跛之阙。虽能履虎尾。却不能免咥人之凶。此与彖辞之不同。及归妹初二爻占之不类也。盖三爻居时地之要。丁运会之艰。侧身以试险巘。举足以涉深陷。有视而不足以明。有履而不足以行。而自负为世希。以加于众。故其凶也宜矣。柔乘刚者。在刚为福。在柔为祸。阴上阳者。在阳为屈。在阴为逆。六三之凶。其地位与爻之失当也。在下者。以骄横称乱。在内者。以肆荡败德。故有武人为于大君之占。言武人不当主众。而上僭于大君也。不当逆命。而擅拟于大君也。今竟行之。是其祸之将大。而败乱之且至也。于字亦作干字。干犯也。犯上作乱之谓也。初则干犯其上。继则篡僭其位。故辞云然。夫武人者。听命者也。观于师卦辞可知。且六三犹居内卦。不得侵九五之位也。今以因时窃势。挟贵傲众。聚国家之师旅。为一人之使令。其祸乱之来。岂独虎之咥人比哉。在彖辞有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六三爻则曰武人为于大君。其义亦反。可见以刚而用柔者。君德也。以柔而屈刚者。乱臣贼子之僭也。大君之位。非人人能履者。况粗暴之武人乎。六三爻虽贵。以阴少而贵。非真贵也。位既不当。贵为伪也。犹武人为君。非篡则窃。皆伪也。古之立君。合天与人。天予人归。群众悦服。方称为君。非以力夺。以智取者。武人窃据。假力以迫众。因势以私己。犹盗匪之渠魁。安望其治平天下哉。是不得以礼成治。不孚于履之光明。明矣。虽幸据高位。偶僭君号。亦不过如眇之视。跛之履。逆命违道。灾祸必臻。怙勇恃能。害殃必甚。故六三之凶。为逆所召。与全卦之以顺成吉者悬殊。而圣人固知后世必有乘时窃国之武人。贪利遗害之国主。既悖履之贞吉。妄希事之幸成。故于爻辞明着其指。示其害。以为天下后世戒。奈何天下后世之人犹忽之。夫六三之象。乃全卦之隙。以此而后见全卦之用也。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仍本缺陷不全之意。而戒阴柔自傲之行。且以对证彖辞。示一爻之异于全体。所谓志刚者。言以柔求刚。而忘其分。故为非分之干也。六三阴以成阳。则为道。若反以乘阳。则为逆。柔以弼刚。则为治。若反以胁刚。则为乱。盖纵情者。必倾其中。逐物者。必殃其外。有德则礼治以成。悖道则害殃以启。吉凶之辨。在乎克己与否。三爻为人爻之始。人事所重。本干九三干惕之训。自无咥人乱位之凶。是在读者明易教之深意。知民志之宜定。察履卦之辞。悉礼制之不可缓耳。虎本暴物。履其尾本险行。而或亨或凶。帝位本尊。履位本光明。而或不疚或干乱。个中分辨。要在细绎全卦之辞。而后得之。

 

宗主附注

履卦与归妹相似。以履为干兑。归妹为震兑。而巽兑中孚亦近。皆取兑为内卦用也。在履内卦三爻之辞。与归妹几同。尤可见二卦之用虽殊。而有相通处。唯履为干合兑。兑之上爻。一变即干。故反履为夬。则差干一间耳。夬者缺也。快也。决也。由上而下为决。由下而上为快。就本位言为缺。以所缺者此上爻。而自己以复则快达。自己以往则决绝。视其所行如何耳。履则与夬相异。则由干以孚兑。兑以承干。虽缺而在中。虽行而不似夬之上下达之远。其气易交。其道易至。其德易成。此名为履。比人之所践。不蹈于虚。不离于疏远。不乖于契合。循序以进。坚守以立。而成其用。大其道。弘其德。致其功。故全卦取第三爻为主位。明刚以柔用。阳以阴成。上下交孚。远近密接。而有分可别。有阶可登。升降自如。中正不乱也。故虽似夬而非夬之例。近归妹而非归妹之全。果用之而达神明。则中孚之道。即由此大以化之。此履之为致中和。在精脩之士所宜留意。推之则同人大有之政。泰运之世。皆从此以见意。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莫不基乎履。故传称为德之和也。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宣圣讲义

此履九四爻辞也。在履卦彖辞。已明示履虎尾之义。九四居上卦之始。为干刚之初。下接六三。阴柔阳刚。两不调协。比于九二。其德益健。其遇多惧。而干行不息。在于兢兢自慎。朝干夕惕。以孚阳刚之道。故爻辞亦以履虎尾为喻。而以愬愬之态。终趋于吉。盖本履险不危之义。而成乘刚自全之占也。夫愬愬者。自讯而无愧。内省而不疚之状也。愬者口问于心。行副其诚之谓。凡人有屈抑不伸。冤苦莫白者。则愬之于人或天。必其心中不怍。行事无欺。始堪用愬。苟情虚而德不实。志慊而意未诚。则愬者不见听矣。是不孚于愬。今爻辞取愬之义。正以其内至诚。而外明德。虽险不为灾。危不动志。则愬愬之状。以其本洁白之行。循笃实之途。有如人之有所愬然。而中心自平。遇物不慑。言行自信。接人无虞。以刚健不息之干。而合悦泽有言之兑。介其间而休休有容。行其位而昭昭不昧。则其德可大。其业可久。以虎尾之履而终吉也。且愬愬者有不能自已之状。终吉者。有几涉于险之意。以九四处卦中爻。介于上下。阳升阴降。不克自逸。退则涉于险凶。而为六三之占。进则即于贞厉。而孚九五之道。故在爻辞。以行为勉。以慎为勖。愬愬不失。则诚可格天。终吉永孚。则德可化险。虽同一虎尾。而履之者或凶或否也。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四居位在能笃实。以自进于光明。即彖辞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意。盖全卦之用。在以兑之悦。成干之刚。九四始交干。乃履帝位之初。而愬愬终吉。以能不疚。而渐进光明。故志于行。此行字含二义。一则身进而荣显。以履高位。孚天之道。一则德溥而化行。以成光明。孚天之行。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天行健而不息。皆干之象也。履以兑之柔。乘干之刚。刚柔相济。以成大用。乃圣人体天之道。承天之命。为之君师。以治下民。而制礼度。以绳兆姓。此全卦取义。以柔用刚。以阴成阳。虽喻于履虎尾。而不犯其咥人之凶。比之圣人以礼制民。而不干民之怒。以德服众。而能保其尊严。占者得之为澄清宇内。统一天下之象。而其始基。则在九四。以其进于九五近矣。故志行。言不可自止。以失其机也。后人释愬愬为恐惧。仅得其一义。盖愬愬处恐惧之时。有坦然之志。居恐惧之地。有进取之心。乃能休休自得。昭昭自远。不为物蔽。不患情拘。故以九四之刚而启光明之道。本六三之险。而勉上达之功也。

 

九五。夬履贞厉。

 

宣圣讲义

此履九五爻辞也。九五为全卦最全之用。亦成德达道之地也。夬履者。上达而几及于履也。履之上下。互易为夬。夬距干差一间。今曰夬履。言九五爻之于履。正如夬之于干。又夬者。快也。决也。言至此已快然自得。决然自任。更无犹疑迟顾之虞。亦无慊焉不足之感。履之用至九五。已达于至善。故曰夬履。唯事之极者易变。满者易倾。快则易失于骄。决则易失于愎。九五遇刚。又阳位独居。阳则易亢。刚则易缺。故以夬缺之义。而警其持盈保泰之宜有道也。其道维何。曰贞厉。贞以自抑。而就卑谦。厉以自勉。而益卓劲。盖本干惕之训。而成行健不息之德也。贞则戒惧。不失其守。厉则[走易]越。不乖其次。故能永保禒位。克孚明德之称。长享元亨。克达泰平之治。此九五爻之占。乃圣治之成也。在履卦九五爻。与干九五亦近似。皆为乘龙履帝位之象。其不同者。干上下纯刚。履上刚下柔。故德不同。而致用以异。由天道言。刚宜柔用。阳宜阴用。由人事言。尊以卑重。高以下重。在干上九。为亢龙有悔。以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居危而不能自保。处尊而不能得众。故履九五以得正位。而志在贞厉。以履尊位而自卑。居高地而自下。以得民心。而保国家。此天道人事理之自然。非圣人故为谦虚也。况履志自立。而礼本自谦。和众必以德。成治必以诚。故贞厉之行。为在上位者所必知。非独履帝位也。即富贵之人。何求不得。何欲不遂。苟无贞厉之德。则为物所役。为情所蔽。必至身毁名裂。以蹈于祸。此贞厉为成全人生之道。亦即成其畜也。故处位正当不易。必有正当之行。而后保其位。履地尊严不易。必有尊严之道。而后保其地。贞厉者。所以保之之道与行也。礼者。所以行夫贞厉者也。唯自贞则不濡其志。自厉则不溺于欲。此履全卦之所以成用也。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既有其位。复有其道与行。谓之正当。谁曰不然。故履之成用在礼治。而礼乐之制。必以其位与德。中庸已释之矣。故位正当一语。所关至重大。非如此不足以语于履。不足以辨上下定民志也。有位有德。而后至焉。此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谓也。虽有夬履之辞。实重在贞厉之义。干之用以坤成故也。夬者。由坤复干之阶。而上爻一阴。即坤之德所见。履之主用在六三爻。三五同功异用。一阳一阴。恰相得。故尤为正当。而处其位者。固不容不自贞厉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宣圣讲义

此履上九爻辞。言本爻之德用。亦全卦之终义也。履者天地间一切所履。不唯人物遵循之道。凡天地日月。山河草木。有动有静。有生有化。有分合迁变。有升降往来者。莫不有所履。无履则乱。乱则不复共存共育。故履者道也。道之所行也。如车之有轨。室之有门。皆有定也。出入必由。往复必经。不可逾越。不可造次。亦非有为之限也。非有驱之使然。迫之使就也。故比诸人之履。其动止提携自如。而不得弃之不顾。其用既有定。则其为道也一。其德既同载。则其为功也大。一则通于一切。而无不适。大则包于一切。而无不宜。盖上下同行。生化一致。精粗共聚。久卒齐途。造化之门。真元之府。万一之所汇。形神之所同也。故有始有终。有往有复。而一以纳之于履。上九履之极也。纳之尽也。所赅者众。所指者寡矣。而为轨不二。为门无歧。出入之也。视夫所之。往复之也。视夫所至。故曰视履。言履有定。而行无穷。视所行以决其履。或履而上。则通乎道。或履而下。则达乎器。其履自一。其至万殊。此即履之所以为履。而上九视履之有由来也。卦以兑承干。上九。卦之极也。亦干之终也。极则无可再进。终则无可再续。而道也极而无极。履也终而无终。盖终极者。生化之端。无终极者。道德之载。故天地长寿。神气永存。此所谓考祥也。考者。寿无尽期。祥者。福无尽量。以视所履。而上达者。则其所成。同乎行健不息之道。而无终极矣。若所履而不及此者。则终必有始。极必有变。序尽则转。数至则回。物之生者。期尽而化。道之流者。途穷而改。此往者必复。去者必归。无一息之可停。无一物之不变。此循环之数。亦造化之机。寒暑周而岁迁。南北回而地转。其要在于环行不绝。轮回不断。故爻辞谓之其旋。旋者循环也。轮回也。有期以定之。其期古通用。言至期则旋也。然对考祥言。亦可作指名词。谓其不能长生者。则属于轮回耳。轮回者数也。数有吉凶。视其所履。如履而遵道不失。顺天不违。则纯乎物极之变。数尽之化。亦孚元吉之占。盖依乾阳大生之德。而体干元永亨之用。故曰元吉。干元所至。吉利之孚也。又上九爻。以阳刚之极。居卦位之终。刚极易折。阳极易亢。以中道言之。宜节其太过。制之合度。故有视履其旋之语。视其所宜。而定其履。因其所折。而勉以规矩。则刚能柔用。阳能潜沉。以孚于九五贞厉之门。而戒于六三凶咥之训。则上九极而不害。过而还中。旋亦还也。乃孚祥吉之占。而达视履之道。正如圣人制情以礼。节欲以道。不过乎物。永执厥中。即为止于至善之功。而克顺天全性者也。故考祥者。为全性以全生。元吉者。为顺天以获佑。天理人事相调无间。则成德达道不犯于恶。不干于祸。其视履之义。本诸干惕之辞。而自戒惧。有若十目所视之严。而遵非礼勿视之旨也欤。故上九一爻所处位易危而转得吉祥。所凭势太过而反得中正者。实基于干元之道。而能以干上九之亢。自行九三干惕之功也。干元者阳精之见也。其象光明。故能履帝位而不疚也。诚以干下接兑。悦泽有容。刚柔得中。不与其前进无止。而求于自反以诚。乐善自脩。迪吉自如。而能成履大用。以达干之元亨也。且上九为全卦之终。居易变之地。反则为小畜。进则为泰。小畜以求养而全生。泰以顺天而获福。皆基于履之自卑自克。无过无骄。故以贞为利。以元为亨。先尽在己。而后及其人。先省于心。而后推之物。人己同成。物我交泰。所谓一诚格天。至善化物。莫不由于心志之贞励也。故放之则为明德。为大同之治。收之则为至善。为天性之功。二者一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卦之称元吉者。如坤如泰。如离如大畜。如损益之爻辞。多属二五当位。而履独在上九。故曰在上。盖履之元吉。正以在上爻而得占之。履者足所践也。下也。己善其下。天福其上。昭德不二。凝道以升。止善不违。全生以复。在复初九。以元吉称。正此义也。人能克己复礼者。天必予以福。元吉在上。犹云福自天申也。元者干元。天之气也。凡称元吉。皆天所予之吉。言自然大吉也。无不吉也。大有庆也。天且佑之。其庆之大可知。大者至也。亦通泰。言履上九。进而占泰之庆也。又大有为离合干。火天大有。为升平之世。光明之象。履之中爻错离。六三恰与上九对应。是体干而用离。故有光明之称。而兼大有之象。以上九在位者。一人之庆。兆民赖之。故曰大有庆也。所谓庆者。即考祥元吉之指。考祥元吉。非仅一人之福也。总之履之大用。在全人生。定民志。平治天下。故终以大有之庆。言克成其用也。且大有者富之至也。畜之丰也。以履上九。而成小畜之用。其旨尤可深思矣。读者要合全卦爻辞详细观之。方知圣人因易制礼之道。与夫以礼致治之功。无论为大同。为小康。其必由礼。一也。而上九一爻。所志大有。固重在致世大同。然人事如何。则视其德。故有视履之语。而要用则在其旋二字。皆指人事也。数虽包举巨细。而所由则在人。道虽兼赅本末。而所至则在德。此履上九爻辞含义极广也。

 

宗主附注

履卦讲极详。阅时亦久。为欲礼教复兴。而救人民水火也。乱世反正之道。在先定民志。定民志在先辨名分。此履卦本旨。即治道本义。无古今中外之异也。试观历来治乱。即可知民志定否。所关特大。而定民志者。有政令以致之。法律以齐之。其根本则礼教是也。政令法律。定其外而已。礼教则定其内。志在内。故履主贞利。以孚于中和。乃王道之大则。圣治之楷模。礼教不兴。政法无用。虽定于一时。而不能久。定于一方。而不能远。为齐其末。忘其本。虽智勇不足以谋其成。不必以前史为鉴。目前之事亦可质证。物质文明。乃礼教之害。然礼教之成治。又何尝不计物质哉。不过主客异位。本末异用耳。履与小畜。相反相成。二者合而开泰运。其效岂俗人所知。故大同之世。见于礼经。由礼以达之。正其捷径也。又曰履卦在先天卦位。六十四卦方圆图位。均与干兑相接。如谦之与坤艮也。履本以干兑合成。由干而兑。为化行。由兑而干。为复始。今履兑在干下。六爻由初至上。始终之序。正合返本还原之义。此即复始之道。言万物由此以归于初。人道由此以复于性。故为礼之所仿。克己复礼之仁也。仁者人也。礼者履也。在德为仁。在脩为道。在化为生。在治为太平。皆一以贯之。观诸履上九爻辞。即可见其旨意。盖人之有生。有始有终。不随化以轮回。则由脩以复本。此上下两道。足以包尽之矣。履卦所取。亦即赅此二义。生生有序。成道有阶。一圆贯通。万缘俱至。修之成者。复归于天。而长生久视。生之化者。结缘于命。而旋转循环。以善为行。则吉祥随时。以性为本。则干元自在。此天人两尽之道。形神同乐之途也。故其爻辞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生者不尽。而寿者无期。人物之命。胥归于履。岂不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