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卦艮下兑上
宣圣讲义
咸卦上兑下艮。山泽通气。乃阴阳和协之始。生化之初见。荣繁之本源。其象合为三阴三阳。相抱相谐。阳爻升而阴爻降。两端皆阴。中则三阳连贯。此自爻言。为刚柔调匀。交而不乱。合而可辨。故为生化之德所征也。以上下卦言。上兑阴也。下艮阳也。阳下就阴。柔上协刚。刚柔同德。以孚天地絪缊之道。故在卦用为阳下而阴上。在爻用为阴降而阳升。二者主客自殊。性情则一。盖本于男女相悦。而情性有定也。兑为悦泽。艮为止定。上悦下止。而不乖于情。不悖于性。故名咸。
咸感也。皆也。感主分言。皆主合言。分则相慕而发于至情。合则相和而归于至性。至情者生之机。至性者道之锲。天地一阴阳也。其絪缊必因于春。男女亦一阴阳也。其交合必缘于情。春者万物生化之期。情者人类生殖之源。有生则有动。有动则情见。故发育必因所遇。忧乐必因所受。缘于两者之相感。感而善。则为和谐而成佳偶。感而不善。则为仇敌而成怨偶。此咸卦用在感。明其为情之动也。然感有同异。今咸所感者同也。何谓之同。和而不私。交而不杂。发于性而正于命。行于礼而成于乐。故天下同化。如春之好生也。上悦下止。悦则情。止则性。上动下定。动则善感定则有礼。故天下同化。而不为害。人也。物也。有生之类。必爱其族。有情之伦。必求永其似续。此天道也。花为实而华。莫为荄而芽。鸟为卵而求侣。兽为雏而冀成家。人也为万物之灵。尤善感而相慕。男女之间。无过无差。夫妇之道。不偏不邪。卦象少女在上。少男就之。兑悦以启其爱。艮止以达其家室之乐。生育之无涯。故人道自此始焉。为智为愚。为贤为不肖。皆莫之外也。为妍为媸。为强为弱。皆有其匹配也。正如花之荣。鸟之呜。各求其异类。而待为同心。各悦其情侣。而乐其共生共存。何哉。为延其种族。而育其子孙也。体天道好生之德。本世道永存之功。必始于少年。发于爱情。故名咸。明其为同而无不相感也。在无生之物。如电如磁。亦因异类而相引。如数也。亦以奇偶而相合。如事也。亦以需供而相求。凡物皆然。而况人乎。斯咸卦以少男少女。两相爱悦。延其生生不已之用。以两有止定。成其夫夫妇妇宜室宜家之功。故曰咸。人道之始也。咸卦三阴三阳。其往来卦为恒。传曰咸速也。恒久也。以咸之相感至速。如二电相触。磁相吸。而恒则以交后。其情能久。如水乳相融。胶漆相结。速言其初。久言其成。速述其始。久述其终。二卦相应。乃建人道之本。人伦之基。且咸与恒。皆三阴三阳。而中包艮兑震巽四卦。四者乃下经纲领。分布四隅。以协于乾坤。应乎坎离。而咸恒二卦见其功用焉。天地主生化之始。水火成生化之全。皆施于咸恒。而启天下之大用。故咸恒为后天之生育大。则实本乾坤坎离而致其德。大其道者也。反咸为损。反恒为益。损益者多寡之不匀。供求之不当。而不如咸恒之齐一也。又咸之反虽为损。亦与益通。盖咸以此合彼。正如以物加物。其益可知。加以咸男能下女。刚能用柔。尤合于损卦益下之道。故风雷益与泽山咸相似。皆以阳在下。阴在上也。舍此外则为既未济。一坎一离。合而成卦。则以中男中女相配偶耳。既济水在火上。男居女下。亦与咸益同。故其用亦颇类。扩而充之。皆足以明人道。立人则。而见天地人三才之称。实以阴阳配合得宜为之本也。惟咸为最先着例焉。益与既济。皆在其后。盖益为长男长女之合。既济为中男中女之谐。其志同而情有别。其行似而其所成也有殊。故益名益。既济名济。不得以咸称。咸之称。以相感之速而偕。惟少男少女间有之。其情热而志坚故也。如琥珀拾芥。无不相应。如石投水。无不受也。人情之始。即人道之正。圣人因之。着其用焉。圣人人伦之至也。情而不违性。好而不越礼。方遂其相感之道。而顺乎天下大同之心。故曰咸速也。言其如置邮传命。天下无不化之。如诗关睢。君子淑女之好逑。而推为王化之源也。咸卦内互干与巽。天风姤。姤。遇也。亦阴阳遇合也。姤与咸之男女交感。其义正相类。反姤为小畜。则以阴阳相畜为用。与咸之对卦恒亦相近。盖能畜始久。而可久始有畜。畜。育也。人之生育。必因男女同居。情志孚协。不有所畜。安可守乎。不有所守。安能久乎。人之事业。以能进能守。始可大可久。推之于物。亦以愈积愈厚。愈殖愈延。皆以其能畜而后能恒久也。夫妇之道。尤以恒久为本。父子。天性也。无久暂之辨。惟男女以情感。以义合。若不久。是已乖乎道。戾乎性。将何以维持人类于不绝哉。故恒之继咸。实天地生化之大经大法。人道之大本也。又咸取感为用。感生于情。而所互姤卦取遇为用。遇发乎事。情出于内。事见于外。二者内外之别。在卦位已可见之。兑在干左。巽在干右。咸上为兑。姤下为巽。上者由内出外。下者由外至内。故咸与姤应。实卦象所包者也。传称咸为速。前已释之矣。而速义亦含遇合之意。盖不合则行不达。不达安能速乎。如阴阳二电交流。其速至矣。若非相投。则拒而不通矣。男女情感。亦如电之吸引。以合而后速也。气之相应。声之相求。皆不外乎合。偶尔相值。不足以言合。则不足以言于感且速。故事有速成。行有速达。功有速立。德有速就。皆先有所合也。无因而至者。卒然而来者。谓之不速。以其情志不感于先。不合于外。则虽已见于事。不足以称夫咸之用也。且速字有请求之义。不速之客。言非所请求者也。男女相感。必见于求。关睢所谓君子好逑。求也。摽梅所谓求我庶士。求也。如伐木之章。鸟之呜矣。求其友声。矧伊人也。不求友生。可见求之所至。非独人也。物亦如此。非独男女也。朋友亦如是。有所合始见所求。不合则求亦不应。鸟之鸣。惟合者和之。人之情。惟知者答之。皆本于感情。而见于声气也。何况少年男女乎。咸卦取少男少女。合而为用。则可见其求之切。而合之深。感之甚。而应之至也。故称为速焉。咸卦象既为三阴三阳。则由表言。为山泽通气。由里言。即天地交孚。盖乾坤包在卦中。分合之别也。自三至五为干。上至二为坤。固含有泰否二卦之用。然以上爻。为阴。颇近于泰。但坤爻自上而下。循行六位以成卦用。故义取刚下于柔。柔以就刚则为恒。阳以下阴则成咸。由此可知咸之为卦。实以男为先。彖辞所以称取女。而不称嫁夫也。故咸之感。虽少男少女。互相爱悦。实则男先求女。阳先动也。阳动则行速。其下为艮止。实一阳上升之象。故咸卦颇与诗首章之义相同。诗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亦以男先求女。可见阳先于阴。乃天地原理。顺之为正。反之为逆。虽男女情不殊。感不异。而女道重内。不可先男。正如天道虽可下行。而不得以坤先干也。或以艮在下。为可加于男。此不知卦自下上之例。艮在下。正以其先动也。动而外有所感。动于内。感于外。动于近。感于远。此圣人因咸而推其感于天下后世。无不应之。如圣人立人伦。天下后世皆遵其制。无敢自外。为圣人本其至情。而洽乎天下后世之人情也。故咸卦始于情。终于道。道以制情。则感无不通。此所以亦谓之速也。
宗主附注
今日开始讲咸卦。应阳春之令。孚时日之数。今为二月十二。亦即日历三月十三。二二为四。乃阴数之始。四二十八六。三三为九。乃阳数之终。一三五七九。阴阳合同。终始匹配。以象于咸。咸上为兑阴也。下为艮阳也。阴自兑始出于干。阳至艮归终于坤。故八卦方位。兑在干左。而次于干。艮在坤先。而依于坤。且兑为少女。天泽履明人道之本。泽天夬。明天道之全。艮为少男。山地剥。明世道之衰。地山谦。明时德之盛。二卦皆近于天地。辨于阴阳。别于刚柔。齐于仁义。一终一始。握全易之枢机。一往一来。定天地之德行。数不乖于理。行不违于道。故二卦合而咸卦成焉。咸。感也。皆也。感。言其情志。皆。言其行止。一动一定。一止一流。艮。止定也。故象山。兑。流动也。故象泽。山泽通气。乃天地絪缊之初。男女皆感。乃人物交孚之始。男女犹雌雄也。天地犹阴阳也。物与同化。故花鸟嬉春。数与同谐。故奇偶合算。少女为少阴。其数二。少男为少阳。其数三。二加三为五。为土之生数。亦中宫之原数。故万物生于土。成于土。下止而上悦。阳则升。阴则降。以归于谐协。上泽而下山。动则速。定则久。以孚于中和。此咸卦为人道之始。物生之根也。因乾坤既交。天地既合。三阴三阳。合而后分。交而复出。故象于夫妇感慕。雌雄偕飞。以同作息。以共生育。而生生之道见焉。偕则无乖。和则无怨。中则不过。交则不离。离与过乃生之贼。中与和乃生之机。故情秉于性。行止于礼。虽乐不乱。虽求不强。虽合不淫。虽悦不狎。发于心而相感。因于自然而相偕。感则非骤。偕则不孤。故无暴行。无私德。无诡遇。无亵志。以同于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所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者。实指咸卦之义耳。又曰咸恒相对待。成往来。一为速。一为久。明两卦之用各不同。而天地生化之率自有定也。咸为初交。志求其速成。如男女两情相悦。时时在念。诗所谓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情所动。意所发。惟恐其不速而有[忄吴]我春期也。然以如此情思若狂。却不为圣人所删。正以其非越礼私为。仍由正道以达于情欲。故诗人不以为淫。且以为信。谓人生之所重。莫大于夫妇。人情之所先。莫过于生育。故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有身以来。首需要者饮食。其次则男女。饮食为生命之根。故噬嗑卦以自求食。为人生大义。至于男女。则为生殖之本。一姓之繁衍。尤其小者。人类之续延。则为一生最大之职责。盖人类不可绝。尤不可自我绝。宗社不可斩。尤不可自我斩。故由家言。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国言。则生聚为先。庶富为重。皆以繁荣后嗣。生殖不断为主旨。并非徒以养生送死。为生子之大则也。养生送死。为报恩之一。而延嗣发宗。尤为报恩之大者。远者。故人伦首重夫妇。人情首重男女。男女之情同也。男志求女。女志求男。二者相求。而后两情同。家道成。诗首关睢。明男求女之亟。序摽梅。明女求男之殷。求而不悖于正。则虽急而无私奔。虽慕而非淫乱。为其能发乎情。止乎礼耳。咸卦正取是义焉。虽其德为求速。而其体在能善止。艮止也。下止而上悦。则内守其贞操。外致其情爱之意。故虽速而能久。恒以继咸。正明其速而又久也。世之苟合者。朝聚夕离。昨恩今怨。速则速矣。其不能久者。正以不克止于礼耳。性以制情。为人道大本。情以役性。乃世道变常。此咸卦之示教于先。圣人明易之微旨也。
宗主疏述
咸卦命名。传已解释为感与皆。以字义所包也。又其德为速。则取卦用所本也。然就咸字形画言。上为戊。乃土也。中为一口。明其关于人生嗣续。而兼有说言之义。盖上卦兑为口舌。为说言。俗称人口。生儿谓之添人口。又有男丁女口之辨。故编居民以户口计。皆指口计人。而兑本少女。则亦有象女之。意即彖辞所谓取女吉。固亦含有添进女子之义。为咸卦本以男下女之象。孚夫娶妇之情。女生必有所归。故以取女吉。明女子得其所适。而后人道以成。人伦以序也。不特此也。兑象口舌说言。人之心志。内藏于胸。不可见也。必发于口舌出为说言。而后情意可通。精神可达。故男女相慕。必有言辞以度其忱悃。必因声音以抒其和好。如诗歌之唱答。文字之往还。皆与言语之酬对。同为表现情志之用。而诗三百篇。尤多着其例。男女情深。夫妇意协者。必多有婉娩之词。缠绵之句。乃人情之常。圣人亦不非之。故称家室和乐者。辄曰夫唱妇随。可见咸之有口。正有其深意在焉。推而言之。不独人也。物之相悦。必因于声。如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皆有唱合之义。诗称鸟鸣嘤嘤。因思及人之求侣。正如听呢喃燕语。而怀远道离人。莫非情之所感。为有生者不能自已。天性然也。故咸字成形。实因情感而图通达。有必藉夫言说口舌者也。若如成字。则内为丁。其意近乎生男。亦可视为家室既就。生息已延。而人道乃成。人伦乃明之象。此虽就楷字言。颇可见古人造字之不苟。因咸卦之大用。遂并述及其字形。足明圣人作易。命名虽极微末。亦必有所孚于卦。盖所谓修辞之学也。读者当由此引申之。以推易道之用耳。
宏教附注
今讲下经咸卦。亦孚节令之数。俗称今日为百花生日。春意最盛之时。人受天地造化之气。因生而有性。因动而有情。情之所发。莫先于爱悦。情之所定。莫过于夫妇。咸以少女少男。相感而同化。相谐而作配。即人情之所始。君子之道所造端者。盖生生不已。乃天地造化之大则。人为万物之灵。则其情感孳生之道。尤为最要。夫妇为人伦之始。男女为生息之源。故下经取咸为首。即诗以周南昭王化。以关睢溯男女好合之意。诗兴于睢鸠之求侣。亦因物生情。因动成感之例。而天地捆缊之道。阴阳配合之基。皆不外乎感情。此咸卦之为人物造端。亦如百花应春而开。群生应时而育。既感于二气之相就。复感于一生之相续。如男女互为爱悦。雌雄互求匹偶。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者也。大哉感乎。天地万物。皆由感以生。以成。以大。以化。生生不息。以成此世界。此则易下经首咸卦之微旨。读者其毋忽诸。
咸。亨利贞。取女吉。
宣圣讲义
此明咸卦大用也。咸以艮兑合。为山泽通气。山泽皆属于地。且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合成夫妇。立人道之本。开人伦之基。是全卦主地与人。而重后天交合之用。故四德少元。明其别于先天之乾坤也。男女好合。发乎人情。夫妇和乐。通于天下。故德首亨。言推之天下后世。无不达也。又亨为嘉会。男女悦慕。夫妇唱随。既发于性。复止于礼。此婚姻礼仪。为嘉会之最大者。故首协夫亨。利贞者。性情也。因情而求和。乐利之征也。故曰利以和义。言夫妇之以义合。有异乎父子之成于天性也。因情而得正定。贞之征也。故曰贞固足以干事。言女子之节。男子之操。为人生性情之本德。而得以建树伦纪。植立纲常。以范围天下而不过也。故咸有三德焉。亨以通其志。利以达其行。贞以坚其守。是以和而无私。交而不乱。合而有序。匹而能平。故为人道之先。推之天下后世无不宜也。太古之世。文教未备。蛮荒之民。礼乐不全。男女苟合。伦常不明。是犹禽兽。朝交而夕噬之。昨悦而今仇之。轻合轻离。屡聚屡散。是淫乱也。不足以示人。不可以训世。为其祇徇乎情。而忘其性。徒恣其欲。而莫省夫礼。则有乖此三德。而非咸之所重也。故咸之为下经首。居人道之先。占人伦之始者。实以昭此三德也。既有三德。人道已定。故取女占吉。言人事之别于天道。即由四德多寡定之。而人生之能继续。即由两性和否辨之。此易教之所重。而上下经于此分也。天道自然生而成之。人道法天。作而成之。取女者。人所作为。虽男女相悦。本乎人情。而夫妇得正。必依于礼节。古者婚姻多卜之。为其不能苟合也。父母命之。媒妁致之。礼仪将之。时日宜之。祖先享之。神鬼佑之。而后夫妇以成。家道以立。故咸卦大用。先由两情之相感。以动于初。继由两性之相宜。以正于终。正即止也。发于情。止于礼。故曰正。言无私邪。无偏好。因乎至性而见于至情。亦由天地之絪缊。二气莫不和协也。故取女吉三字。明全卦大用。实在于阴阳相得而有合。且由阳先下阴也。阳下阴。故男先求女。阴亦克谐于阳。故男以取女为吉也。男有室谓之娶。女有家谓之嫁。不曰嫁者。明以男下女。而女随夫为得正也。推而言之。凡阳之能就阴。刚之能就柔。及夫高以下卑。尊以下贱。大以近小。强以近弱。皆咸之正用。皆可占吉矣。为其克明三德。而不相害。先谐两方。而同成用。如夫与妇则何事不办。何行不达哉。此咸之德首亨。而兼利贞者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之情可见矣。
宣圣讲义
此总释彖辞。以明全卦之大用也。咸感也。言咸卦本兑艮相交。山泽通气。交则有合。通则可同。故咸为感。以发于此。应于彼。动于我。及于物。谓之感。不应不及。非感也。如叩钟而有声。投水而有浪。皆物之相感应。其志已通。其行已接。虽非一体。而有同情。虽属两方。而有合德。故称为感。咸以兑与艮一阴一阳。志投意达。有发则应。有动则通。比于少男少女。相慕相求。故义取感。明其两者有同趣也。夫男女阴阳。非配即仇。以其匹敌也。而因大小强弱之殊。老幼贤否之别。则不相感而相拒焉。若咸则异是。艮兑同量。少男少女同情。故相感。感最捷也。传曰。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以其能同也。同则易合。今咸之上下。三阴三阳。阳以配阴。而致于同。兑二阳在下。艮二阴在下。兑一阴居上。艮一阳居上。无不相匹。故称为同。咸即同也。故卦用为感。而卦名为咸。正以其同而可通也。易卦之最同者。莫同人若。则以天火通德也。先后天之交至也。最平者莫泰若。则以乾坤合德也。上下位之齐列也。今咸卦分而合之。则犹泰卦。化而易之。则犹同人。以艮犹干。兑犹离也。而由卦用言。兑艮相合。刚柔并列。柔上而刚下。外内相协。阳本位于上而自下。阴本位于内而自外。乃既交之象。孚于道用者也。道用者。刚以柔用。阳以阴用。反之为逆。故地天为泰。天地为否。此上下内外。与刚柔阴阳相交相协而后成其大用也。天地之德。尚不违此用。况人物乎。故咸之大用。有类乎泰。而二气皆得其平也。刚柔相济。阴阳以谐。而后称夫咸。二气既应且合。阳又自下。是刚先动。阴随之上。是柔相与也。故曰二气感应以相与。如春时天气下交。地气上应。万物皆生。期所感者大。所与者亦盛。故曰咸犹泰也。泰言天地之感应相与。咸言人物之感应相与。象异而用可同也。止而悦。言艮止兑说。男下女。言艮在兑下。以全卦合乎道。明于德。孚四德之三。而占亨利贞。以艮善止。则发乎情者止乎礼。故云取女吉也。男女之交以正。则人伦明。夫妇之处有礼。则家道立。此人道所始。而天下之本以固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即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意。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语实包咸卦德用之全。盖圣人法则天地。配合阴阳。因咸之道。致咸之德。天下无不应。而人情得其当。人欲有其防。乃克底于和平。和言其谐协而不过。平言其均正而不偏。此即上所谓兼同人与泰二卦之用也。同人则和。泰则平。和且平。人道益大。人类益繁。而后天下后世。各有所安。各得所乐。生生不已。以存以荣。以大以久。此盛世之规。天道之常。人伦之至者也。而要在感人心三字。盖所感不在事物。而在人心。人心既同。感无不应。为圣人本忠恕之道。推己以尽。发于情而能复归于性。动为和而仍返致其中。此圣人所感。亦犹地天交泰。而天下同春。中庸所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咸之所至。位育之功备矣。天下有不和平者乎。天以下地则为泰。男以下女则为咸。圣人以下众人。则成中和位育之德。而要在感人心一语。言能以我之心。感人之心而皆应。足见其忠恕之效。忠恕合道。故天下与我同归于道。王道不悖人情。斯则王者之治。岂有他哉。一致其同情而已。故曰。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为天地万物与我情一也。我以所感而及所同之情。则无不通。天地万物固万殊。而情则无异于我。我自尽其情而得其正。推其情而得其宜。则何有于天地万物之情。即所谓善推而已。圣人果有异乎。推其所欲而与之。推所不欲而勿与之。则天下万物之情皆尽于我心矣。故重在观所感耳。
宗主附注
彖辞所称天地感以下六句。夫子已略示大概。所最要者。圣人感人心至天下之情可见也止。乃咸卦关于人道大用。亦即周易下经首咸之所取义。非徒为一卦之用已也。盖圣人法则天地。表率人伦。依遵阴阳。建树人道。皆有始终。与其往复之道。咸以感为义。天地所感。乃天地之咸。圣人所感。乃人物之咸。天地无情。所感者性。人物有情。所感者情。故因圣人之感。而可见天下之情。非圣人以情导人。乃圣人以性导情。因情原出于性。发于心。心有所思。情乃生焉。心有所止。性乃复焉。性情祇一动一静之间而已。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静也。性也。发即动也。情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情有所止而复于性也。亦即咸之道也。咸已感矣。是已动也。感而不违于礼。以下有艮。善止则仍复于静。而情乃归性矣。夫子以同人泰二卦。喻和平二字之用。即明咸动而能静也。动而能静。则是刚而能柔。阴而能阳。外而能内。大而能细。则是不和者得其和。不平者得其平。则是情复于性。性复于天。天人合德。而后人可继天。人道可以配覆载。致位育。斯即易下经首咸。以明人道之微旨。夫子虽以同人喻咸。为咸有同义。实则以和言。附属中孚。孚即和也。天地孚而万物生。阴阳孚而万物育。孚犹孵卵之孵。上为爪。寓覆翼之义。下为子。即所生育之雏也。在卦言风泽中孚。四阳包二阴。阴在阳中。既有多寡。何以名和。而不知卦名中孚。实取中四爻为用。即二三四五四爻。一阴一阳相配相当。而与泰之平相类。故名中孚。即中和也。中和既为性情之正。则咸之大用。实以之为法。若同人五阳一阴。其势不匹。其志难谐。而称同者则以其二五正位。一阴一阳亦相得也。卦分内外。内外相得。是主已和矣。主和臣下无不随之俱化。故夫子引以喻咸。正谓其能和于上下。而包于一切。盖干离先后天同位。位同则德不孤。德一则用不悖。此即咸之所感。可以见天下之人情所由来也。人情然。物情亦然。咸之男女。乃阴阳也。作雌雄解可。作牝牡解亦可。苟有生之物。莫能外夫咸之相感。以情之所动。无不同也。中庸曰。惟至诚为能尽其性。及人物之性。故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一节之义。正与此节圣人感人心。以下所讲互相印证。足见圣人所感。不在于外。而在于心。不在于尽情。而在于尽性。性尽则情至。心通则物应。此由上以下由内以外。本末一贯者也。故感人心三字。实含至义。古文简约。试将三字分合释之。则感在人心。人皆应之。一也。感发于我心。人心亦通焉。二也。所感在性。而应见于人心。三也。有此三义。故感无不通。施无不报。以人心与我心同也。我所感者。人无异焉。我所欲者。人不拒之。故夫子以忠恕二字释其用。忠即尽己。即中庸尽性之谓。恕即推己。即中庸尽人与物之性之谓。虽分人己人物。其性同也。但尽在己。则天下万物无不尽。但尽在人心。则天地万类之情无不通。是圣人之用咸。惟在一心。孟子所称万物皆备于我。夫岂一身所能容哉。不过一心所能及而已。佛亦谓万法惟心。心之所思。智愚贤否虽至不齐。而其所欲所恶。则无不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疾。人之大恶存焉。而圣人能辨之于未发。故以咸所感。能致天下和平。以感所应。能见天地万物之情。非他。情发于心。而使复归于性。事事物物。心无不通。情无不同。则就其近者。细者。足察于远者。大者。就其简者。易者。足明于繁者。难者。此易教之大则。而圣人因咸以致其功焉。天地之情。纯于性者也。万物之情。纯于动者也。惟人介其间。可静可动。可情可性。由上言之。则还于天性。而可无生。由下言之则率于人情。而随化生。惟在中者。以性役情。则修道之事。以情役性。则积恶之门。斯皆圣人所虑。而立教所必亟。既已生矣。不可强其无情。既有情矣。不可任其役性。故取咸卦之用。止而悦。下有艮止。以应上之动。上有兑悦。以孚下之止。静动有常。行止有方。不悖于生。不乱其行。故生生可续。事物永康。世运无害。和平致祥。化育无极。悠久无疆。大哉咸乎。人道之纲。此圣人感自人心。而情达于天地万物者矣。咸之与感。所异即一心字。久可见感重在心。即忠恕二字亦皆有心。而忠字尤明示中和之心。盖中和外见诸行。必先内动于心。心之克忠方为忠。心之克中方为中。故皆以心为本。而感字之心与应字之心。更相呼应。实明人我之相感。人物之相通。莫不由此心也。语曰言为心声。咸之上兑主说言。足见言语之感。亦必先发于心也。推而言之。兑字加心为悦。古亦作说。更可证言之与心通。人有所思慕。必形诸言声。男女之情恒藉歌咏以达之。雌雄之情。恒因鸣呼以致之。是言之出自口。必先存于心。而感应之成自行。必先启于心也。故圣人观于咸之为感。以通其情。遂以感系于人心。以大其用。同一感也。用之男女。不过室家之好。夫妇之乐。用之天下。则人人皆安其生。适其情。用之万物。则万物皆顺其性。究其乐。是即天下和平之效也。矧室家为邦国之本。夫妇为人类之基。基本先培。体用益固。譬如治安之世。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男女各得所配。阴阳亦为之调。此关乎人天感应者也。故诗三百不删男女悦慕之词。而輶轩采风。必省婚姻之俗。家庭立教。必谋夫妇之和。皆所以推咸之道。而蕲天下和平者也。咸速也。言求之亟而成之捷也。天下至速者莫如电。电之相引。以阴阳相得也。凡相得者。其合必速。其情必真。其成也必大。其推之也必广。为其纯乎性情也。性则无私。情则无伪。私与伪人道之贼。乱之阶也。故圣人感人心。必致天下和平。以其绝私与伪。而能充咸之用。尽其性以适其情也。私与和反。伪与平逆。和则无私。为其不自利而害人也。平则无伪。为其中坦然而不假饰也。两情相见。有何伪乎。至性为归。有何私乎。故彖占利贞。乾卦曰。利贞者。性情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此言天道也。咸则因天道而阐人道。人道固先利页。则所谓感人心者无他。性情而已。性情既明。天地万物之情。有不得见者乎。此咸之所以为人道始也。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宣圣讲义
此释咸卦总象之义。明道之所重也。咸卦以下艮上兑。山上有泽之象。山高而泽洼。今泽反居山上。是天道调盈剂虚之例。高者不亢。则常保其崇巍。洼着使升。则益沛其润溉。而人道则之。以虚继实。以余补不足。因咸之反为损。损益之道。必因乎多寡强弱。盈者虚之。加者减之。即损也。因损而益见焉。此所虚者。彼所盈。我所减者。人所加。是即益也。益则天下和平矣。惟损能益。损上益下曰益。反之损下益上曰损。为其徒利己也。今咸卦象以艮下兑。以虚加盈。是孚易道。而克用损己以益天下也。损己者克己也。克己必复礼。仁之本也。仁见于我。天下以仁归之。是君子善于成性者也。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足证咸之用。可致天下和平。而一人之尽其性。可以成人及物。故善用咸者。必先克己。因克己而后成己。是损者即益之。减者即加之。虚者即盈之也。损而终益。减而终加。虚而终盈。此君子之道也。正如咸卦泽虽上于山。山不减其高也。故君子虚己而不伤其实。且愈虚而愈实焉。盖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即虚也。实即满也。惟满不能有容。惟虚乃可大受。君子成德如海。涵水愈众以成其阔。纳流愈长。以成其大。阔大非固有。在能虚以受物。君子法之。故以虚受人。虚则受者多。受多则成者大。成大则传者久远。此君子因咸之象。而以之成性之德也。成性之德即至诚。即致中和。诚则成人成物。中和则位天地育万物。皆推咸之用也。山上有泽。源远流长。山为之基。泽为之用。此其成德。足与天地化育同。盖善于调剂而已。天地大用不外此调剂之道。春以继冬。秋以继夏。即调剂之最著者。咸之以男下女。以洼上高。正调剂之显象。故能感而通。速而成。云兴而雨施。必在热蒸之时。气动而风起。必在闷郁之候。皆调剂也。而莫非由乎感应。感应既见。功用乃征。君子以虚受人。实本于咸之卦象。而善推其用者也。且人情生于心。寂静之时。万虑俱息。自无感应可验。苟一动念。则物与俱至。即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寂然之时。亦即静止之象。惟静而止。中乃澄净。澄则永凝。净则永定。凝定之至。浑然太虚。如镜无尘。如水不波。方能鉴物。以辨邪正。此所谓虚以受人者。亦指君子克先澄净其心也。盖卦象艮在下善止。兑在上善润。止而润。如止水明镜。虽实犹虚。故多受物。君子以之自虚其中。而后能受人。因己之情而照人之情。因我之性。而鉴明物之性。是即彖辞所谓观其所感之观。必由虚中得来。虚则灵。虚灵不昧以应万物。则虽多无不毕显。虽远无不具呈。是感通之用。又可推为顺应之妙法。岂独谦虚下人。累积成德已哉。博学则明。集思则知。知与明所得。皆必先能自虚。咸之能感通天下和顺一切者。实由此虚字所致。大哉虚乎。佛所谓空。空而后真。真实不虚。必先自空五蕴。老氏所谓大知若愚。上德不德。亦明斯道也。推而致之。天地尚不能外。况天下万物乎。此咸之为人道立极。而莫不本于善止善虚者也。尝闻道佛坐修。必先息心绝知。其成也心通上下。知达往来。岂非咸感且速之征乎。后人说易者。但知咸之感速。为男女情欲之动。而未能亟深研几。以达于位育之用。天人之功。易教不明。由来久矣。文王定卦序。特取咸以首下经。夫岂徒言情欲者哉。释象深恐人之不察。见其细而忘其大。取其粗而遗其精。特以虚受人句。揭出咸卦妙谛。与夫人道极则。辞微而旨远矣。
宗主附注
咸卦在卦为咸。有心成感。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明人天感应之捷也。今当灾劫并至。沴气流行。其感应为最明最速。故咸卦以感示其义。无非欲知感应之道。而求所以免灾降祥耳。人之相感。如男女相爱。物之相应。如磁铁相引。惟天与下民之相感。必以气之相合。神之相通。此善不善所感。殊其祥殃也。祥殃气也。神所主之。善恶行也。神所察焉。咸则无不遍。言天下皆以此感应也。吾人欲求减灾免劫。必先知感应之理。与夫得与天通之道。是惟有速向善以立德而已。盖疫沴灾殃阴也。善德阳也。阳可胜阴。福可弭祸。故咸卦以三阴三阳。明其相感之捷。而见阳之能守以下阴。不为阴困。卒得超夫群阴而上于巅。明阳之能升。而阴遂伏。即足见善之能胜。而屈诸恶。亦即灾之能转祥。祸之能致福。此咸之时用亦大矣哉。读者勿徒执男女悦慕。而忘却善恶因果。以使圣人牖世救民之旨不明。则虽日读易亦无所益也。
又曰咸为感应之卦。凡有所感应者皆主咸。如人天感召。神鬼感致。无不关乎精神。发乎志意。而后见诸洽浃。化为调协。如铜山洛钟之相应。云腾雨降之相因。皆如咸卦之象。一阴一阳之相感通。而后见其功用也。故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足明感应之道。必自二气所同动而共协。两情所齐发而俱和也。同动则无先后参差。共协则见主客匹配。齐发则有内外表里。俱和则致终始平均。此天地捆缊而万物生成。男女好合而人类殖育。其功用蔑以加矣。人之情性。时时感应。物之志意。处处感通。不独男女雌雄已也。即佛所谓因果尘缘。亦由此构成。三世一世。两地一天。莫不可通。为其悉与咸同。而相感相应也。非然者感亦不应。动亦不协。发亦不和。为其无情志耳。故善恶祸福所感召者。必同类。利害得失所招致者必同因。惟同则通。惟异则塞。此卦德为感。而卦应称咸。咸则无不同矣。
初六。咸其拇。
宣圣讲义
此咸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为全卦之始。又艮之下爻。故喻为拇。拇大指也。咸其拇。犹曰所感在下。如拇指之相触。今人初见。辄相握手。示亲近之情。古虽无此仪。而其感情初通。亦由指起。即情志接洽之始。其所感通犹未深。而以两者相慕之殷。相悦之切。又当艮止之初爻。不得越礼以过于狎亵。故所感在拇。略示其已接支体而已。且拇有手足之别。足为下。手为外。下或外。皆属支末。故俗称手谷曰四支。或四末。今拇指又手足之支末也。虽有所感。亦具意耳。或曰咸其拇。不必以形迹言。如今之握手吻足之狎。但以初感。两情相协。精神已及其指尖。如以指之指挥招致。以手足之舞蹈摩挲。皆情动于中。而行见于外。所谓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者。不必即以指触其身。近其人。而依稀若触若近云尔。此不独初爻为然。以下各爻咸其某某者。皆当作如是观。谓情藏于中。不得见也。推其所动。必有所触近。当依交之浅深。而得所感通之体物。拇其最浅者。由拇而进。自益交益深。所触近者亦益进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由四体以达于身肤。由骨肉以达于心腑。则两情更协。而后相和谐。以达于久大。此凡遇合皆然。不独指男女也。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拇指为支末。所感者犹浅。故曰志在外。此志非指人所欲。乃言情之所及。感之所通。犹曰感在外。如两人之交。犹泛泛。不足与言深。则所感通者肤浅。不过如其拇指已耳。释者误为初爻。志在与外调协。实非爻辞原旨。夫拇不称手。又不称指。可见其必有意。以拇为指之大者。俗称人之贤。竖拇指以美之。所谓巨擘是也。则初爻之意。亦不过寓其赞美之辞。言所慕悦者惟斯人。盖心所思存。不觉拇指为之竖。可见其情之专一。感之真诚。则虽一拇之示意。已足涵盖其余。不过交犹未亲。识犹未稔。不得视为感之入内。故曰志在外。志固存于心中也。今动于拇。岂非外乎。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宣圣讲义
此咸六二爻辞也。六二在下卦中位。为内正位。以咸所感渐进。由拇而及于腓。是所感通之情。既深一层。所接触之体。亦进一步也。腓者肘膝之下。肥壮之部。以六二虽正位。犹近下而为阴爻。所接触者。亦支体也。且腓字从非肉。可见其体微末。非身要部。祇以感情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拇之进乃至于腓。如出入由户。行道由阶。乃其所经地。非志所存。故虽有所感通。而不占吉。且为凶。为其非正大体物。不足以言交际者也。譬诸男女相识。必以礼相待。而欲把握其肘膝。扪搎其腓部。是亵侮之行。近于淫邪。不合于礼节。故占凶。然凶指感言。苟反而自省。不履邪僻。不行淫荡。而自守其操。以保其贞。则可转占吉。居吉者。犹曰居贞则吉也。略一贞字。六二内正位。以柔居柔。自宜守贞不失。而不肯急于求合。更以位之所当。时之所宜。尤有可守可贞之道在。非初爻之比也。故从咸而图近则凶。从位而自感则吉。吉凶各半。视人自辨耳。盖咸为卦用。位为本德。卦用可变。本德不可易。君子因变制宜。不忘所守。知者顺时应变。不违其居。是以虽处六二之凶。而仍克协居贞之吉也。况六二为艮正位。上有刚爻。刚柔相荡。
则感腓成凶。以柔行刚。则居贞迪吉。此二者所别。在行与止。应乎上则行。守其位则止。艮止也。全卦之德用全在善止。情动而不乖于性。感协而不越乎礼。有艮止以全其贞。坚其守也。故徇情则咸腓。而濒于淫邪。以占凶。守分则居贞。而保其正位。以占吉。咸之为人道大本。人伦首规者。正以其有位可守。而能全贞以善止也。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六二以柔居中位。是其顺以因顺以应时。则虽凶不害。为其能以柔剂刚。而保其性情。孚于利贞。故不害者。指行止得所宜。而咸之大用仍不悖。盖能先有其守。而后推之于行。先淑其道。而后致之于用。故克居吉。以解免于咸腓之凶也。犹男女以礼自防。虽两情爱悦。不足害其贞。虽行止亲近。不足害其性。以其先守其位。全其节。如诗关睢乐而不淫者也。则虽感通至于下体。亦不足为狎亵之行。淫邪之害。是不害全在能顺。顺其固有贞节。守之弗失。顺其本来柔道。推之弗穷。故曰顺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宣圣讲义
此咸九三爻辞也。所称咸其股。与初二爻之义相应。初为拇。二为腓。三为股。皆明所感通之物。由外而内。由下而上。志意渐近。形迹渐亲。而两情交孚。愈见其密也。称股包肱言。股肱者。身所役使。为行动之助。人有所为。必先藉其力。故俗称臣佐为股肱。得其辅弼曰臂助。皆咸其股一节之意。不过股肱虽为身之一部。且助人行止动定。以遂其志意。却非能自立者。必依心之所思。念之所发。而后见其功用。九三之于咸亦然。咸既以感为用。是必先从心所欲。心为君主之官。在卦象为五爻。在卦体为中爻。九三虽居中。犹非心膂之处。故仅有股肱之喻。执其随者。即言股肱之用。不外随人心所使令。而供其执事耳。随又遂也。俗称手足不仁。曰不遂。或不随。是已失其职。而徒有股肱之名。果非病废。则所用在随人心。行止动定。皆禀于心志。而如臣佐听命主上。故九三咸其股。执其随。乃手足之用。股肱之职。指挥如意。举措随心。而在咸卦全体大用。亦复以九三为随人之地。听命之物。即属随人。则不得擅专。既属听命。则不得有所先。故九三之咸。虽已亲近中心。宛转从令。却不得自动自止。故爻辞占为往吝。言吝于所自为。而必守候心志之驱策也。正如臣仆之徒。不得自由处置。而冒昧为之。必有所吝也。吝犹滞涩。如有而不肯予也。即言行止有所限。如出纳之吝。有司所督责者也。以咸之感通必直接于其主者。若从绍介奴仆左右使役之人。将无以孚其情志。虽由远而近。由疏而亲。当亦必有资于股肱之助。左右之提携。而其行终不得畅达。
此即吝也。尤以往必有吝。盖被动者难使自动。来尚可为传导接待之功。若竟命其往。是自逢其吝也。此往字与来字相对。往发于己。来始诸人。应酬之间。必先辨之。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咸其股。虽已随。而非中心也。故不处即不可留此之义。处犹居也。六二居吉。九三则不处。言阴阳爻位异也。而下卦为艮。有止义。九三以阳近上。兑之二阳。重刚失中。如干九三。是以反艮止之用。而上随兑说之行。阳升而好动。且喜近阴。故不知不觉。随上卦而流逐耳。然九三本艮之上爻。即主爻。又居中爻。宜为自动之象。而今反随人被动何也。则以咸之大用。原在两情交慕。男慕女。故阳乐随阴。而所感在股肱。仍属四支末体。既非中主。自难免于随人。乃刚以柔行。阳以阴利。故志在随人。亦极则变之例。重阳变阴。遂以下役为其分。执者。犹守也。其所守在下役。如股肱之任。服劳听令。乃其职也。论语所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此执字与此同义。所执既卑下如厮役。则惟志于随人。犹股肱之随心而已。随人之事。虽在咸为然。而他卦之爻。亦复不易自主。盖三与五同功异位。而三多凶。五多功。正以三爻处位不易。不独干九三之干惕若厉。如咸之九三。以介乎兑艮之间。又紧接九四九五。阳刚叠乘。宜其所执反下。而易致吝也。
九四。贞吉每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宣圣讲义
此咸九四爻辞也。九四在上下三阳之中。又为卦之中爻。故有象人之中心。而为咸卦主用之地也。贞吉悔亡。以内外相协则吉。徇志遂物则凶。故以贞吉为先。内贞外悔。九四外卦易悔之地。但以内卦相孚。乃得贞吉之占。正谓男女相悦。先能守贞。自无后悔。故曰贞吉悔亡。憧憧二句。乃指明中心为全体之主。而环于左右。超于前后者。皆候其命令。以从事于所执也。憧憧往来。既众且纷。朋从尔思。连类听命。言如人心之役使百体。均惟所思而赴其事。执其业。且憧憧一句。又言心思之纷扰变幻。出入无乡。如走马灯之往来不定。而所思为正为邪。为理为欲。皆当辨于心中。定于志意。以充咸之用。而见感通之主效也。感通惟心。心所主惟思。思所施惟行与止。上兑则行。下艮则止。上下之间。往来不已。此即二句之所取象。而为咸之所最宜明辨者也。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咸为感。所感有利有害。即俗所谓善感恶感之意。九四所感已及一身之主。心之所思。情随之动。两情相协。心为之同。所谓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心同情达。自无所害。而能与下六二相应。阴以交孚于阳。下以申致乎上。故有贞吉悔亡之占。贞指六二得守。悔指九四。有九五之下眷。而能慎思笃行。乘刚不伐。居上不骄。自免于悔。故以九四主全卦。非如既济之六四。而孚泰之既平。以达干之干惕无咎也。然九四感固利矣。尚非正大之行。以其徒存诸心。未见于事。虽情殷意挚。而不能竟致于外。虽怀一抱诚。而未得先通其人。故徒憧憧往来。心之所思。展转反侧而已。释文称为未光大。即指九四虽纷纭其念。而不克光明正大。施之行事是感之已至。而未即通。交之将达。而未即孚。如男女悦慕。心已相印。而礼未备。情已相协。而迹犹疏。慎以处之。不敢有淫乱之嫌。礼以持之。不欲成私奔之害。故心思虽憧憧。不能自已。而行止则未见光大焉。夫咸主用在感不在交。在相慕不在匹偶。因感而后交。因相慕而成匹偶。是咸以后事。非咸所专指也。故九四为全卦之中。不过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以见其感之极。而情之至而已。矧由辞言贞吉悔亡。尤不得不守贞持礼。以免于悔。此圣人易教之微旨。若彼邪淫士女。则将失贞遗悔。以至于自害害人。咸九四之未感害。正由其行未光大。虽思而无邪。不违于诗三百之训。故释文未光大一语。乃赞九四能达咸之用。非惜之也。读者勿以九四中爻。不见光大之行。谓为易辞之贬。方不失圣人之原意。因九四虽人爻。而非正位。古者男女婚嫁。必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九四无之。宜其徒有思念。而不见其光大之行动也。
宗主附注
序卦以咸主夫妇之道。而咸卦爻辞仅及所感。未言成偶。九四释文。且有未光大语。是咸虽发男女相慕之情。却未备夫妇成匹之礼。故九四感至于心已为极中之地。九五上六。又由中而外。在卦爻不过述感情之动。而推其用。则已兼及交往之行。婚配之志。盖男女不可苟合。情欲不可越礼。因情动而制之以道。心爱而准之以德。则既有悦慕于前。自必成匹配于后。夫妇原以义合。情而得中谓之义。性而得和谓之仁。仁义者。人道大本。故情发而适中。行见而孚礼。方为咸之正用。此咸因男女相感。而率为夫妇之道所本。有其内。必形于外。存诸心。必见于行。九四憧憧之思。朋从之志。皆情之所发。心之所存。虽初未即于光大之行。而终必有显明之事。盖所待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夫六礼之周。众品之备。是则咸九四以后之事。亦即礼所传婚嫁之仪节。而皆将一一见诸光明正大之行者也。故夫子讲至此曰夫妇为咸九四以后事。非九四即有夫妇之名。此未光大句所由来也。仁至义尽。人道始全。徒有感情。尚违于仁义之行。故九四虽已感通于心。仍不过憧憧尔思而已。读者勿以序传而有疑于夫子之言可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
宣圣讲义
此咸九五爻辞也。九五居外卦中位。为全卦主位。虽非如九四为全卦中爻。而以位正得时地之宜。其用较诸爻为正大。脢背也。背脊之中曰脢。心居内。脢居外。以九五阳爻。又外卦中位。故取脢为喻。咸其脢。言所感至于背。是又由内出外。前各爻皆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至九四至心已达中极地。更进则反向外。至上六则更及于面矣。脢为背肉最厚。骨最重。虽居外而与心表里。且为心之卫。身之凭。人物之能动作止息。其枢机皆在脊柱。如无之。则行止坐立均不能矣。咸脢之意。固以所感至厚重处。亦枢要地。且凡亲近和睦友好。辄捬背而语。老与幼。强与弱。抚背而命之。有抚循慰藉之意。亲密温和。相怜相惜之态。故咸脢乃感情更深之象。而因相得益彰。相应益切。与九四之所占。亦时相孚合。为其皆为阳爻也。九四为悔亡。九五则无悔。明九五较九四又进矣。悔亡有悔而能免。无悔直无之矣。盖九五得正位。居正行。正是光明之象。因感而由心推之于外。可见已诚于中。所谓盎于面。见于背者。皆由中之已诚。九五得九四先诚其意。今又以位正时宜。是直正其心矣。诚意正心。为修身齐家之本。此大学之次第。亦人生行止必经之级。身家必有之行。故无悔。明其无所悔也。事之不慎于始。终必有悔。行之不循于道。动必有悔。情之不因于性。发必有悔。善恶之辨。邪正之殊。审有未精。识有未达。皆易致于悔。九五皆免之矣。故无悔。盖言其内已充。推之天下无不应。中已诚。用之一切无不宜。此无悔所占。乃咸大用告成之日。人伦之本。人道之基。固不得有悔。夫妇之好。室家之乐。虽没齿亦无悔焉。此九五无悔之义。实咸卦最要最大之旨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末犹外也。本为内。末为外。九五咸至背脊。已由内心而出外之象。可见其志亦由内之表。人身腹胸为里。背脊为表。由心达背。即由里达表。感至于此。情志亦随之。故曰志末也。且咸以感为用。既由外而内。复由内出外。表里通彻。情无隔阂。可见感又已进一层矣。然进者退之机。愈进不已。势必至于退。既已达心矣。不退而向外。则惟有止于心。然咸之志。将有成也。情已浃。则将征于行。心已通。则将致于用。此咸以男女相感。而终将成匹配为夫妇也。末虽对本言。而实则指仪文之事。表面之所为。犹文饰之类。有诸内。形诸外。礼以诚为内。而仪注节文则外也。两心诚挚。必待诸表面之仪文。而后克谐夫妇之分。此志末二字。非谓感之反逊于前。实明礼之必继于后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宣圣讲义
此咸上六爻辞也。辅颊居口外。舌居口内。所感由下而上。至于口舌。言为心声。亦由心推而之外也。盖咸上卦兑为口舌。为说言。上爻乃兑之主爻。故见象于口舌也。以咸之用。先发于心志。继达于语言。终乃见诸行事。口舌说言。介乎二者之间。心之所存。必发于口舌。情之所通。必藉夫言声。前已言之矣。上六为全卦之终。乃咸用已尽之地。则所感于心者。将出诸口。所感于身者。将述于言词。则由此进而谐其匹配。成为夫妇。实亦有需于口说。有待诸言文。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及乎问名纳采之致辞。亲迎合卺之执礼。莫不有赖乎口舌说言者也。故上六虽为咸感之穷。而其达夫咸感之用。正居要也。兑之所主。即重在口说。而下与艮之止定。一动一静。表里呼应。以全咸之大用。正由此上爻致之。不过上爻之用。必先得诸爻为之本。若徒依此爻。而饰言诳语。以呈其口舌。则又非咸所需也。故咸卦之义。取艮为本。有止有守。而后行无不宜。苟忘所止。而不能守贞。则虽巧言如簧。甘语如蜜。徒成其奸私而已。尚何足语于人伦之始。人道之本哉。故爻辞不着吉凶。明其为吉为凶。视所言语果孚于心志。音声果通于性情否耳。圣人制易以善为归。若行止皆善。则何凶可言。若不善。则何吉可言。此上文不着吉凶之微旨也。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滕犹张也。谓咸至口内外。实为多言之象。以口舌说言见长。足见所感已末而又末。卦用既穷故也。然有各爻立其本。则上爻之末。不过本之一用耳。故亦无所害。男女夫妇之间。亦有赖于口说以通其情志。推而至于君臣上下。朋友兄弟。又何莫不需乎语言。以致其情感哉。故上六之感。实为最多之用。亦为全卦告终之一爻也。人之相悦。物之相求。皆需口舌说言之交和。则有其情志于先者。必将达其言文于后也。不过舍本逐末。则将无益而又害之。上六终则复始。始终不渝谓之信。故信字从人言。明其言说必如一。而必有其内也。读者细释全卦之辞。则可知圣人立教之深意也。
宗主附注
咸卦上六爻释象。有膝口说句。夫子已指明上六之用。末之又末。必先立其本。然后不为言语之愆。如人必先诚信。而后片言九鼎。果诚信不立。巧言善辩。何济于事。徙增益其过失已耳。诗所谓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即上六膝口说之意。既不能自反。则笑言徒甘。信誓徒重。人将畴听之。故巧言令色为鲜仁。强辩饰非为背道。言伪而辩。辞曲而诡。皆小人之尤。君子所耻也。咸至上六既以口舌为所感之处。则其致用。不过言辞信誓而已。苟有其本。自可使人服从赞美。若本未立而徒口说是滕。更何有于咸感之用哉。故后人释之者。指为咸用已穷。不揣其本而求其末。则口说纵善。祇加其罪。如战国游说之士。徒以辩投时君之好。虽富贵可立致。而其后所遭戮辱。亦非寻常。是正如仅取咸上六之用。而忘先固其本。咸之有艮止在下。即为示人以有本。有本有守。而后可用可为。人道之基。人伦之始。皆必如是。不独男女情感已也。
宗主疏述
周易上下经。分自文王。以前未有此制。故伏羲古易简而一。连山归藏变而纷。至文王重整理之。改其旧序。别为二篇。斯即周易之所成。实异乎以前各易也。周易上下经。纯本天人之界。划为天地人物四者。上经述天地之生化。下经明人物之始终。故序卦传首揭其要。上经言天地万物之始生。下经言男女配合之次序。实为周易因天道以立人道之本。基于造化自然。以开人伦礼教之规。而见周代之治。莫非以易为法者也。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天道具备。下经则首之以咸恒。终之以既未济。人事乃齐。天人合同。世道以见。咸卦为感。言二气之感应。为男女相悦之大则。恒卦为久。言生息不已。为人物生生不绝。以成世界之大原。及其至既济也。则明人生之有穷。而迄乎末济。则又推演物极必反。数终复始。穷而不穷。尽而无尽。以复于太极。归于乾坤二元之先。于是与上经成为一大环。周而复始。塞而复通。元亨利贞。循环不已。仁义礼信。制用不拘。故合之为全德。分之为半壁。乾坤坎离如四柱。震巽艮兑如四隅。以共成一室。而人物在其中。上经仅及四柱。有方而未圆。下经始述明四隅。极规复有矩。此下经之用。实继上经而推之至无尽也。不有人物。何有天地。如一室内。徒四壁立。何能适用。如一果实。徒壳何以延其生。故人物之生化。即天地生存之根原。天地不自生存。惟以人物之生化见其德。人物不自生化。惟以生息不已昭其功。天地无尽。人物无尽。世界亦无尽。而后天道以明。人道以久。观乎易下经之卦用。即可了然此旨矣。
恒卦巽下震上
宣圣讲义
易传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故次之以恒。恒久也。见周易下经之序。咸恒相继之由来。不独以卦爻往来所关也。恒上震下巽。亦上下相对。与咸同。咸为艮兑。在西北与东南。恒则一居西南。一居东北。此就先天卦位言也。若后天卦。则震为东方。而巽居东南。二卦相接。与先天对立者大异。盖以后天五行。震巽皆木。木属东方。故同在东。咸之后天方位上下。犹相错对。然以洛书位次。坤艮异位。则艮兑亦复相联。上下相联。情志必合。故咸为感。而取喻于男女相投。恒为久。而取喻于夫妻好合。由卦先后言。咸为人道之始。恒则人伦之成。夫妇克谐。家室乃固。人生孳息不绝。实以恒之继咸。而开家道之基。奠人类之本也。以卦象言。震为二阴一阳。巽为二阳一阴。合成三阴三阳。刚柔均匀。交错得当。有如泰卦。盖以初易四。则地天泰也。震为雷。巽为风。风雷相薄。而男加于女。以震为长子。巽则长女。其分同。其位匹。故如咸之少男少女。易和而克配合长久者也。除咸恒外。则为既未济。中女中男。相当相得。而为人物生育发展之象。却不限夫妇男女也。与恒反者。为风雷益。与咸反者。为山泽损。损益既济未济。虽皆三阴三阳卦。而因上下易位情志乃乖。既未济姑弗论。益之与损。正犹恒之与咸。咸以男下女。损则阳加阴。恒以刚胜柔。益则下抑上。此四卦各致其用。而皆不同也。恒以长男居外。长女居内。一内一外。分别治事。此如夫妇治家。分司内外之象。而卦爻上多阴。下多阳。以多从寡。故震巽各以其道。而致其功。震动巽入。巽弱震强。两相和洽。以剂于平。此所谓天道之大则也。人取之以为法。故名恒。犹常也。三纲五常。千古不变。恒之为常。正以其如既济之定。永不变易也。传称咸。速也。与恒久亦反。速言其骤。久则永也。速志其捷。久则迂也。以咸象少男少女。情热而意促。恒则象长男长女。心平而气和。故其用各不侔也。然以恒震动于外。以阴之表率。巽顺乎内。以为阳之仆从。是孚于人道之正。而原有可久可远之义。如咸则以男下女。以阳逐阴。反其主从。是固不可久远者也。不过咸取感通为用。仅在初交之时。又以艮善止。情动而弗越礼。故仍为人道所本始。恒为震在外。以刚行刚。幸得巽顺。以柔济之。方克谐和永久。以齐其家。而大其姓。故夫唱妇随。家道之正。男外女内。人生之防。此固准情酌礼。而为治世之大则也。恒之为用。有喻于日月常明昼夜不息。以成其悠久之德。其其能代明也。日月非同时明者。同时争明。则反不明。惟能相继代明。始顺承天道。而永久常明。恒之能恒。亦以巽能顺震。柔能济刚。两不相猜。各成其用。此所以能久也。盖上下阴阳。恰相匹配。内外情志。恰相孚应。而中互兑干。为泽天夬。与天泽履。夬则快于心。履则立于礼。是情已畅而性不失。德已固而行有防。宜其恒久而不变也。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宣圣讲义
此恒卦彖辞也。恒以久为用。凡可久者必亨。不亨则不久。天地之道。以久不变。而其德用。以亨不穷。不息则久。不穷则亨。人物亦然。恒之能恒。正以其亨通不穷。故四德首亨。与咸有相同。皆以情之动。为用之先也。咸为少男少女。爱悦之情。初动于心。恒则长男长女。和乐之情。终成于事。既为人情所发。天下莫有不应。既为两志所同。天下莫不相从。故其亨也自然。而可推之久且远。以迄无尽。此亨之所见也。天下人物众矣。苟情动以正。而处之以和。则无贤愚贵贱。莫不由是以成其匹配。大其族姓。此所以为大亨也。以不属先天不必着其性于外。故四德亦略元。明乎夫妇之道。非如父子发于天性也。亨既为之首。则推之行止。罔不顺成。故占无咎。既进而亨。退而无咎。可久可远。可为可守。故行孚利贞。明亨之道。充乎性情者也。干曰利贞者。性情也。有利足以和义。立家道之正。有贞足以干事。守人道之常。此恒之为家道人道之大本。而一切皆见夫利贞之德也。四德有亨与利贞。且占无咎。则进退有常。行止有方。而卒致其用。更有利于行。故曰利有攸往。盖恒以可久成德。可久必可大。可大必有为。有为必有行。利有攸往。言其克充其德。而致之远大。传之无穷也。以震动于外。而巽顺之。刚见于表。而柔济之。比于夫妇谐和。家室燕乐。则由齐家推之治国平天下。无不随措而宜。所谓宜其家人。可以教国人。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者。皆推恒之用。而可证其利有攸往也。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
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之义。明全卦之大用也。言恒之命名。以其德用之能久。何以能久。则由卦之刚上柔下。因咸为男下女。阳反在下。今恒承之。阳出于阴。女下于男。乃为刚上柔下。以共致其能久恒之德用。刚上柔下有二义。上为震阳也。下为巽阴也。一也。震自咸之艮。变而上升。巽自咸之兑。变而下降。二也。故曰刚上而柔下。以一而字。明其所自变也。雷风相与。虽先天居对位。有相薄之象。而后天则连接。成相与之情。以震巽同为木而同方。上下相连。终始相续。震起巽止。刚表柔里。如日与月。昼夜继明。如冬与夏。寒暑继行。以孚于天地。承顺清宁。以契于性命。动静利贞。此其所以称恒。而克达其久且大之名。恒亘也。在天则日月连亘。在地则水陆连亘。在卦则震巽连亘。在用则刚柔连亘。连则不绝。亘则不歇。不绝则终始如一。不歇则变化无迹。如人之至诚永不息。如道之至一永不二。以二合一。以柔济刚。斯成恒久之德。而乃孚于天行。故曰巽而动。刚柔皆应恒。言恒之阴阳。恰得其平也。上下相匹。往来相翕。内外相协。终始如一。此由其上下震巽相应也。二者皆以木旺于春。致其生成之功。达其繁育之能。顺其和谐之情。遂其进退之心。故恒彖辞称为亨。无咎利贞。以恒克久于其道也。惟亨而利贞。宜其能久。以其和于性情。宜其孚于道也。道赅天地。天地一成不改。是甚恒也。博厚高明。振古常新。是其悠久无疆之德。而克称恒久不已也。因恒而久。久而远。远而大。是以利有攸往。言虽持久而不自画。有常而不自囿。是以日进不已。而成其恒。终则有始。如天之行。寒暑往来。日夕晦明。皆以其恒而能进。久而能新。此即终则有始之德用也。苟终而不复始。是穷于其终也。安得谓之恒乎。如岁尽不春。夜尽不明。是不能恒。安得久且大乎。人或以为恒则不变。而不知变乃恒。或以为恒则不进。而不知进即恒。然变而不失其常。进而自顺其方。正天地之道也。可征夫日月之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此天道之恒。以其能顺变而循序以进。合德而相与代明。故以变成其恒。进遂其恒。圣人则之。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此圣人至诚无息。以配天地之恒。而德业常新。教化永存。正人道之恒。仍不外夫刚柔相应。终则有始。以孚于亨利贞者也。观其所恒二句。以明证恒用之大。而恒之所发。则莫不昭其情。情动而正。志合而光明。如夫与妇之齐其家。以延其宗也。此人之恒。亦人之情。推之天地之情。万物之情。皆可于此恒中见之矣。
宗主附注
恒卦义为久。以恒字从亘从心。古亦与亘字通。亘有延长不绝之意。如连亘横亘互。皆指长远连接之象。亘古犹永古。亘天犹连天。而恒又明指人有常心。永久不断息者。如恒心。恒产。皆长久持守不失不断之谓。在卦言。震巽合。震动而巽顺之。阳举而阴从之。故能永久相随。不致中途间歇。此易教以之比夫妇相处。由两情相协。而成百年偕老之缘。两志相投。而启一姓繁衍之业。是因其有可久之道。而后成能久之行。故名恒。言其心如常。而行止如一。虽经历事故。而此心不渝。故字从心。亦明其必先有恒心也。恒与益。一正一反。恒则就上。益则就下。恒则益阳。益则益阴。以其两协。而能共成德业也。由恒言。夫唱妇随。家道之正。由益言。上安下乐。世道之平。此二卦皆取相得益彰为用。而所成可同久大也。恒则可久。益则可大。可久可大。人生德业。孰有愈于此者乎。此恒继咸。立家道之基。继人道之本。而为易下经之首。实有其故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宣圣讲义
此总释全卦象辞。以明人道也。恒为久。必先不变。而德尤以能久不变为本。二三其德。则事无成。信不立也。书称咸有一德。恒继咸而明其大用。亦以一德为则焉。传曰。恒德之固也。恒以一德。可见恒之为德。必一而固。能一则始终可守。能固则动定不移。盖即立不易方之谓也。立不易方。言其有守有为。慎终如始。处变而不变。应常而如常。此致中之功。用极之道也。故称君子。为其德足称夫恒。而行可协于咸。有一德者也。雷风之合。刚柔之和。乃能立不易方。反此则否。故风雷益上爻辞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更足明恒之可贵。而见辞义必本诸卦象也。以卦象雷风相薄。风从雷为顺。雷下风为逆。以震阳巽阴。震刚巽柔。阴必随阳。柔必协刚。如恒为正。若益则反矣。况益上爻居穷地乎。故有立心勿恒之辞。明其与恒恰反也。恒为常为夕。必先不二方能常。先不变方能久。以二则纷。变则改。纷则难守。改则难持。此君子因恒而志于立不易方也。夫立必有与立。性命之正。道德之全。固为人所守持者。而非故使不变不二者也。盖能以常御变。以一处二。则虽变不失其守。虽众不纷其心。即以恒卦象为本则也。雷风岂无变而不纷者哉。惟天能以不变不纷。用其变与纷耳。雷鸣而万物动。风起而万物扬。其变与纷。盖可知矣。天道却无所用其变纷。以天之能恒也。故雷必鸣于春。风必定其向。非时为害。非地为灾。灾害者非天之常。君子所警畏者也。时地者乃天之常。则君子所师法焉。此立不易方。为人道之恒。亦以合天之恒也。以互卦言。中互兑干。为夬履二卦之象。外互坤干为泰否二卦之象。皆恒卦包含其道者。不独与咸为往来。与益为颠倒也。由夬履言。用多取履。以震在上。与兑为比。故有立不易方之辞。谓履立也。有所立必本乎礼。履礼也。不易方。犹遵礼而固守之。持躬之道所先也。依外互为坤干。义取于泰者多。而震自坤化。巽自坤出。坤有定方。已见坤卦讲义。为其静顺先利贞。故六二爻辞。以直方大为德用。明其有守不移。如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而致其一。用其常。以孚于悠久之道者也。故恒象辞概恬其义。而揭立不易方四字。使习者知恒之有通于坤与履泰三卦之用也。震本长男。一阳在上卦。巽本长女。一阴在初爻。以卦爻言。阴包乎阳。以上下言。男先于女。二者相得。宜其有所立而不变。有所守而不纷。此立不易方。不独人道当然。天地之德亦必如是。如天之岁时寒暑以调。日月明晦以度。如地之方位温凉以辨。物产水陆以分。皆有所宜而不能变。有所至而不能改。此即天地之恒。亦犹人道立不易方也。夫立而易方。是不信也。行而无守。是不贞也。皆与恒反。为其不克久而常。正而顺也。刚之见也。必有其一定不移之方。柔之昭也。必有其永守不失之位。此道也。易之大则也。恒以刚主外。柔主内。故用有守而能久。立有道而不易方。非强之也。圣人为辞。纯本天地自然之德。阴阳至定之序。故立不易方四字。乃本恒象而来。非故为之辞。读者要就此义从卦爻求之。方明易象之微旨。易辞之精义耳。
宏教附注
恒象辞最简。而意最宏。为其孚于全易之旨。能探其本而推其用也。盖易以不易主变易。不易其常。主易其变。常变之道。一以贯之。立不易方。正其不易也。而能广恒之德。以成君子之行。正其以不易而主变易也。天不变。故御万变而不穷。道不变。故应万变而俱当。此恒久之由来。亦圣人至诚无息之所本也。惟其不易。乃能不息。若时易。是所谓逐变而化。瞬息不存者。岂能以观事物之变。为纷乱之宰哉。故不变。方能应变。不易。方能随所至而成其德。此立不易方。非无所为也。正以无为而无不为。如立于至中。则八方皆归一览。若自无定所。更何察身外之事物。明时地之宜否耶。故立身处世。皆当以恒象辞为法。而因时之变。处地之非常。当事之转移靡定。则尤宜谨记此语。毋徒置身纷乱中。而不自拔耳。言立已赅行。有所立。方可推之于行。立若无定。将何以行。恒卦以是为义。故传称为德之固也。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宣圣讲义
此恒初六爻辞也。恒以震巽合。下卦为巽。初六即巽初爻。巽风也。初在下。风行向下。有深潜之象。初二为地爻。初犹在地中。故干初九为潜龙。而恒初六则为浚恒。浚犹潜也。浚土使深。如浚井取泉。浚穴藏物。皆掘地深入之意。巽为入。风又善入。穴空来风。隙裂渗气。明风之遇孔必入也。初爻处地中。故有浚入之用。且以在下之阴爻。阴主降。已居极下。再降势必深入地中。故浚恒。言其深入以成其恒也。然卦之大用。非徒本巽之入也。必上协于震之动。非徒取阴之降也。必外孚于阳之升。以卦德原自初始。至上终。从下而上为大则。由内而外为大用。今浚恒反于此义。既悖卦德。又违震用。虽合于巽之入。阴之降。将无以继其后。则何以全恒之用。济夫上之震。外之阳哉。是以巽言。浚为利。以恒言。则浚为不吉。为宜进而不宜退。宜出而不宜入。宜升而不宜降。宜推之外而不宜返沉于内也。故占贞凶。夫贞为守固。为持坚。原非凶也。而以初六知入而不知出。知沉而不知升。徒蔽于贞。而不克推其利。是忘上下相维之志。而生内外相携之心。是以凶耳。既凶矣。自无利可言。以其不良于行。自不得有获于外。潜而且陷。入而且锢。降而永沉。内而不复知外。已失中和之用。更何利之占哉。故贞在他卦爻多吉。而恒反凶。正以巽已入矣。阴已降矣。今又益其道而浚之。执其义而贞守之。则其凶而无利。已可见矣。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初六在下。原勿用之地。又系阴爻。宜自振之时。今乃以沉潜之情。求深邃之行。致与上远。与外违。若非在恒。则将沉沦无已。终于不拔。是自弃也。释文以其始用而求深入。明其罹贞凶之占。无攸利之果。不宜入而自入。不宜沉而自沉。非求深于始。而无获于终。即昧夫进退之义。悖于中和之道。而徒以柔顺为志。藏密为能。是其害之成。由于误解巽之用也。巽本赅进退之用。而有风行善变之才。又兼以震之奋迅。有飞腾成物之德。初六虽在下。不得悖此义。而贸然求深也。深与浅对。求深者必忘浅。内与外对。志内者多忘外。皆偏也。况初爻始用宜浅。而所行宜志于外。若反而求深内。犹深闭固拒之意。势将不能与震合德。大悖恒卦之旨矣。恒之为道。以久而不变。然体用异也。用必求其速而变。即巽之本德也。初爻用之始。即违之。则全卦之用。将败于一爻。是其为贞反凶。为深反无利。与以上各爻殊也。夫求者志所欲也。必德用不足而后欲之。巽善入而阴善降。无求深之要。而有向外之需。乃自求深以拒其外。是自绝于震动之阳。徒深藏奚用之。故宜藏则藏为利。不宜藏则藏为害。宜深则深为吉。不宜深则深为凶。视乎时地而异也。深固非凶。贞亦属四德之一。徒以初六时地不宜而已。读者勿疑其辞而忘其通可也。且浚恒贞凶。乃取卦位之变。而推其用。不独以初爻在内也。先天之兑。后天巽位。先天之震。后天为艮位。而后天之兑。履先天之坎位。后天之坎。履先天之坤位。而先天巽位。在后天坤居之。是凡涉此数卦者。皆有交互变通之用。与干离艮震卦之相通正同。故天火为同人。水地为比。此其显者。今恒因卦位之变。巽乃变兑。而加于坎。以成泽水困之象。与水风井相通。故有浚恒之称。浚取泽与井为物象。言浚之为用非泽即井。而其直接受之者。则水与土也。水坎主之。土则艮坤主之。恒之初六在下。又互艮象。其爻为阴。乃坤本爻。故有困与井之用。困为水有所壅。而不能畅流。井为水沉于下。而不得蒸化。皆失水之大用。是浚恒虽冀其久。而失其用。虽求其流。而失其大化。虽守其内。而失其中和。故曰贞凶。明其不当守而守。不当深而深。是悖夫时地之宜。而不克卒成恒之德用也。恒以震巽合。雷动风行。本为善变而能振作者也。今反自类于泽与井。以成其困。则将何以致恒之功哉。此释文责其始求深也。
宗主附注
恒卦象辞。称其备三德。有亨利之占。而爻辞则多凶吝。且不宜于贞。何其相反如此。盖恒为上震下巽。雷以动为用。风以变为德。动变不居。则德用无常。故卦名恒。正以其不易恒也。天地以恒而久。而能先用其变。以制其动。传曰。恒以一德。又曰。恒杂而不厌。以此二语。即可见恒之为恒。包括变不变。动不动二义。人道因变以求不变。因动以志不动。乃有立不易方之象辞。即所谓处变而不随变。顺动而不乱动。盖本于天道无常。人情不一。而求其所以常。所以一之道。以致于德之固也。而期于恒以一德之效。即虽杂而不纷吾心。虽不厌而能足吾志。如雷动必以时。风变必有方。方与时者。动变之轨。而卒致于恒久者也。故爻辞不吉者。因乎动变而不能自守也。彖辞吉者。鉴于方时。而终有所持也。二者异同。不外性与情。内与外之别。本乎性以一其内。则恒而吉。依乎情以纷其外。则杂而不吉。是在人自致之耳。又曰初六浚恒之义。尚有未尽。浚与浚同。深也。掘土使深也。而土深必有水。故字从水。如浚井浚穴之类。皆去土以蓄水之用。又如河沼淤塞。则浚之。以去泥而多积水也。是浚之用。必因土之多。水之寡。去土以益水。而志在利用水之运行与积蓄。皆有所为也。井泉之深。足以供汲饮。河沼之浚。足以便舟楫。水蓄则用大。水深则利溥。如灌溉之备。洗濯之需。又其小焉者。其德则见于坎与兑焉。坎为水兑为泽。水流则坎之用。水止则兑之功。因其流止之殊。遂有动静之异。浚者欲其止而能流。静而能动。合坎兑之德。以竟夫天一生水之旨。而充夫乾阳利涉之行。是即推恒之用。以见天地悠久之道。必备水土生成之功也。故恒初六以浚恒称。实非偶尔求深者也。然深固可成水之德用。而徒止而不流。静而不动。又足以阻水之功。是以有贞凶之占。言其虽浚无补于利涉。虽深。无益于润泽。徒求深于始。而不克成广大之用。虽志浚以恒。而不及化蒸之行。是其贞为不宜也。巽与震合。比于坎与兑。则恒变为困。困将安为。是其凶由于困也。反困为节。则有约缩自足之义。亦无以体恒久广大之心。是初六之浚为不宜。而求深为不当也。读者须合坎兑困节四卦参之。方明贞凶之由来。一阴一阳之变易。而升降动静系焉。一初一终之交互。而利害得失辨焉。此恒初六之凶。非贞之咎。浚之过。乃时之非。地之异也。始而求深。则终将不达。内而自浚。则外无以推。反其道以用之。则利害吉凶。随之改易矣。
九二。悔亡。
宣圣讲义
此恒九二爻辞也。九二居下卦之中。得内卦之正。乘时当位。德成业大之象。则异于初六之沉沦在下。困守于内。故占悔亡。亡犹无也。内贞外悔。九二有守能贞自无悔矣。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恒九二守中不失。体天道之不息。持贞不懈。本坤德之无疆。而成其悠久之用。故曰能久中也。盖九为干爻。二属坤位。干加于坤。阴和于阳。刚柔相协。位正时良。行止咸宜。动静有方。既得中行。乃占悔亡。中而能久。德用奚量。虽不及吉凶。已见其有庆。虽不着利害。已宜于行与藏。此恒九二本巽顺之柔。上孚震动之刚。推坤之承天代终。达天德以周四方。天履地载。正以主内。中以行外。博厚高明。不息不二。则以时言曰久。以位言曰中。以道言曰至。以德言曰大。中大至久。四德具备。则恒之大用。于此足征之矣。以在卦为干之始。合之成地天泰。泰无不平。谓阴与阳。刚与柔。永均平也。以二至四互干。五至初互坤。故有泰象。又自三至五为兑。则合为夬与履。夬者决也。快也。履者立也。礼也。皆有守有为能中能久者也。故九二以之而占悔亡。言无可悔也。天长地久。日月中天尚何悔哉。行之失宜则悔。一切皆宜。尚何悔哉。此悔亡者。明其用之至。道之大。无不可也。读者要合各爻参之。则知无悔之有道矣。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宣圣讲义
此恒九三爻辞也。恒九三亦出于干。与干九三同有重刚失中之象。虽初爻为柔。而隔九二不相协。刚不与柔接。阳不与阴孚。则恒而不恒矣。故曰不恒。明九三之用。异于全卦。其德悖于恒久之义也。恒以德明。无德则无以见其恒。是所谓恒者。皆指德言。天地之恒。以其高明博厚之德。日月之恒。以其光明辉耀之德。人之恒。亦以其至诚不息之德。唯德有恒。唯恒在德。故九三不恒。即其德之不能久也。德之不恒。用将难永。德之不久。业奚由大。则九三不恒其德。将无所成。无所见。内无以守。外无以行。是羞耻之所来。而必有所受者也。或承之羞。即言将受羞辱而生愧耻。因德之不久。不克长相保。用之不恒。不克永相和。则必乖离背戾。以为人讥诮。倾颓败毁。以贻众笑骂。则羞辱之至。有不克免矣。曰或者。以九三过刚。刚犹有所长。苟能知其不恒。而速悔之。则仍可不承其羞辱。是在人之行止如何耳。与干九三九四辞称若与或者义正同。唯失德在于能改。不恒在于能返。改过则德可复明。返已则恒可自致。是九三免羞之道。在能自悔。悔与贞反。悔则变以就新。贞则守以保旧。此贞之不宜于九三。乃时地也。故占贞吝。知过不惮改。则不吝。怙过不早悔。则终吝。吝者谓刚愎自用。不肯改悔前之非也。故改过不吝。吝即有过不改。而不改即贞守不移。执一不变。是非贞之吝。乃因贞以成其吝。故在他卦爻贞皆吉。而恒则否。与初六贞凶正同。以孤阳独刚。内无所与。外无所交。一意孤行。将何以免于羞辱哉。此九三之羞。由于恒而不恒。而其或免。则在于改悔。以就于中道。中道不失。其德乃恒。而后得道多助。自无羞之可承矣。夫恒以一德。德之不一将何恒乎。如人为臣妾。不得其主。将何守乎。九三与五同功。主指五爻。而恒五爻为阴。九三不甘屈服。乃与之悖。是求无辱。而辱反至。唯有自悔。戒其刚愎。以复于中和。则德可恒。守可固。更何患乎无所助哉。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恒九三与六五应。六五为柔得正位。而中间九四。与初六协。而九二间之。两柔爻皆不与合。又介于九二九四两刚之中。刚而无所谐。健而无所与。故有承羞贞吝之占。而释文称为无所容也。六五爻辞曰。恒其德贞。九三则曰。不恒其德。贞吝。可见九三六五恰反其用。盖六五柔得位而协于九二。内外相谐。上下交孚。故能恒。不似九三重刚失与也。九三以刚在中爻。为人道之始。刚本难合。中易失群。加以四爻又为阳。徒刚无柔。有体无用。正如人之高亢无偶。孤僻无亲。则将谁与哉。无所容有二义。一言己太刚不能容物。而物亦远之。一言人皆刚。不能相容。而我亦独行。以此两因。遂成独往独来。落落无合之象。是由九三时地之所为也。君子知几。贵在能改悔其非。反复其道。因中爻互干。而遵干惕若厉之诫。外卦互坤。则循静顺代终之行。以合为地天泰。则陂平往复。而内外以协。上下以和。是孚既平之义。而成裒多益寡之用。以恒之倒易则为益。益则柔反在中。刚反居外。其道大异。其德自殊。此爻辞有或字。明其可由人道改其数也。果如是改悔其用。则刚以柔行。贞之亨用。更何患乎不容哉。我能容人。人亦容我。虚则善受。柔则易与。此道行所贵。恒与不恒。即由此一刚。一柔。一虚。一实。辨之矣。故九三为不恒。而六五为恒。初六虽凶。亦以恒称。上六与初同。可见柔之能恒。而恒之不宜刚也。刚则易折。况两刚相遇。有不抵牾者乎。此九三无所容。实以爻之过刚也。以互卦为干为兑。二至四互干。三至五互兑。为夬与履之象。夬以刚用。故有决绝之义。履以柔用。故有安和之称。亦即一正一反者也。九三在中爻。果本原卦爻象。则同于夬。若改悔而孚于益。则近于履。是皆重在能悔耳。九二称悔亡。以正位而得与。初六六五协也。九三不悔。则羞辱且至。刚原不甘屈辱。而屈辱反随之来。是其行之不中。德之不和。易教重中和。中孚一卦。两阴在中。反之为大小过。则阳在中。过则不中。九三之羞。正以其过也。因恒全卦有类大小过。皆本末弱也。合之大小过二卦爻象。则可知恒之不宜贞守所由来矣。
九四。田无禽。
宣圣讲义
此恒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即震之四爻。震为雷为阳。下接巽为风为阴。风雷相薄。阴阳相荡。在三四两爻之间。乃见其势力之相推。角逐不已。故比之田猎。古之田猎为习武事。齐步法。明戒律。励射击。勖武功。非徒为得禽兽计也。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武事。使民知战阵之学。习攻守之能。为防御寇盗。扞卫家邦之备。而因以聚集大众。沟通民志。使官亲其下。民爱其上。且赏贤能。奖技艺。序功以次。授禄以秩。则人民知射御之可贵。练习之有时。而谙于步伐。谐于纪律。一旦有事。无仓皇奔避。无拥挤倾颓。是为节制之师。精勇之士。其教备于易之师卦。所猎者。或禽。或兽。足供祭祀之需。享宴之用。而必出之以仁。明之以义。如逐鹿舍于林中。设罟开其三面。因时采取。不为过甚。不覆巢。不杀雏。不竭泽。不焚山。皆仁义之德所由见也。是以田猎不废。而无害于农时。弋获有道。而不伤于物类。盖其旨重在习武。非作禽荒。本于聚众。非好戕杀。故在恒九四以德为重。虽田而不得禽。为恒异于师也。师以用兵为先。故重有功。有功必有获。故田有禽。禽不只指鸟兽。亦通作擒。有擒即有所获。恒九四无禽。犹无所获。以志不在获也。恒本夫妇和好之意。族姓生育之时。以之集合而通情愫。比试而论技能则可。若因而贪多以杀伤物类。则不可。为恒重在和其德。充其爱。发于情。止于性。因男女之相得。定夫妇之能久。推而至于物类。亦当以其雌雄之匹偶。生类之繁滋。上孚天道之好生。下应生物之乐育。正如春雷动而万类向荣。和风吹而众生孳长。是震巽之合德。恒卦之原义。虽相薄相荡。有互激成用之情。而乐育乐生。成克谐悠久之道。是以田而无禽。在义固不必有禽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四不得中位。介乎上下之际。有追逐之情。而非时地之宜。当激荡之际。而无势位之藉。故田而不得禽也。以卦爻言。上为六五。下为九三。二者不调。重刚不应。本干九四跃渊之训。为俯就之行。而以六五主其上。不与之合。独行无可承。欲进而不得进。以阳遇阴为之阻。故无所得。非独志不欲得也。然恒以久为用非其时地。虽久无可为。如枯木衰草。久则久矣。生机已亡。安有得哉。易之有得。在事曰功。在物曰利。九四进则无功。守则无利。虽若荡动。实成枯寂。虽若勃郁。实为阻塞。谓上下无辅。内外无友。重刚自矜。有刚愎之嫌。失中孤立。有孑处之意。在义不得禽也。正如男女尚未谐协。夫妇尚在隔离。虽有聚集之思。却逢梗阻之难。是以爻辞占其田而无禽。谓其不如师之得位乘时也。在恒九四颇类于屯。屯六三即鹿无虞一节之义。正相印证。以逐鹿而阻于林。则不如舍之。若贪而迳往。则有吝。即以位之不当。时之不宜。虽见而不可得也。读在可合观之。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宣圣讲义
此恒六五爻辞也。六五居外卦正位。为震卦中爻。以柔履刚。以阴加阳。乃用贞静之德。作恒久之行。原无可议。唯以在外卦。本属阳之正位。阳而从阴。乃成女以代男之象。故爻辞既明其德恒贞。而所占则为妇人吉。夫子凶也。夫妇分主内外。道异动静。用殊刚柔。今六五以夫从妇道。刚随柔用。是失其主从之分。乖于唱妇之序。故在妇女为吉。而在夫子则反凶。凶由数言。非指德也。数由时位言。非指理也。盖六五时位所限。数为之移。如易以六二。则正常矣。六二为阴之正。女之主。今乃见于五爻。是以阴服阳。女率男也。故德虽贞。道虽恒。男子不可用也。然恒贞非皆不宜于男。特以五爻之时位不宜耳。果非正位当时。则恒贞固美德懿行。何有不宜。唯以五之正位乘时。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而不克自昭其德。自弘其用。乃反从妇女之所为。是悖道而乱分也。悖道则为逆。乱分则为昏。昏且逆焉。不凶何待。故六五之恒贞。唯妇人之吉。以妇者从夫者也。因其贞以服事夫。成其恒以匹配男。则固女子常行。家人美德。而为恒卦大用之所见也。则其占吉不亦宜乎。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贞德本于坤。为女子之行。女子从一而终。故以恒贞占吉。从一即不二也。而终即代终也。皆秉坤元之德。见贞静之道也。故女子以适夫为其终身之行。非如男子以生为始也。男子本干健之德。有大生大始之道。包乎阴而领其行。率乎女而正其家。为一家之主。妇人所仰望者也。制义二字。定制合夫天道。义理适乎人情。慱曰利者义之和也。是义即利。利之与贞。一内一外。男本于利。以制其外。女本于贞。以固其内。此乾坤至德。天地大序。人所法也。故曰制义。犹曰主利。犹曰主外也。制定也。法也。定于利之行。法于外之用。即遵夫阳之德。刚之道也。既以制义为本。则不得有弃所持。而反履女子之守。是不得师妇之贞。而从妇之命。果若自违其制。而从妇人之道。其凶必至。谓其自失所守。制者所以守也。男守其利。以和于外。女守其贞。以占于中。中外合德。人道以全。家道以大。此恒六五爻辞。着明其吉凶。为辨别其持守也。非谓贞之为凶。利之为吉。乃谓男以利为用。女以贞为德耳。释文明揭其旨。以示夫妇之道各不同。而吉凶亦随以异。推而言之。则如女子忘其贞守。而效男子以利和于四方。其为凶亦与此爻同。故曰吉凶非由德言。乃以时位定其数耳。六五时位宜于女子之贞吉。而男子则当取干九五之利见为大用也。
宗主附注
恒以一德而杂。为其不一而求一也。唯一始久。唯久始恒。愈杂则变愈亟。愈变则时愈暂。此二者相背驰。即形而上形而下之所分也。天地能恒久者。以其德不二也。不二始不息。不息始悠久无疆。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圣人则之。抱一以配覆载之德。成位育之功。故曰天地之道。贞夫一者也。言贞乃一。女子从一而终。乃名为贞。而于易之咸恒。寓其教焉。咸发其端。恒致于成。皆夫妇之道所著。人伦所始。人道所本。利贞之发于性情也。贞静之启于坤元也。皆不离于恒。传所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故受之以恒。可见恒以一德云者。正以其造端于夫妇。而推本于女贞也。贞而一。则亨达于天下。此人情所同。人性所正。必由恒以致之。性一而情杂。情之不约。则愈杂愈变。而愈促其期。圣人鉴于情之易纷。乃以恒一其德。而先勖之以贞。贞而后利。利而后亨。此一家一姓之常德。而莫不由女贞以发之。女之克贞。以和其夫。孝其亲。睦其族。而后成其利。利者义之和也。夫妇和。家族睦。义之着也。利之见也。由一姓之好。推之乡党。由一家之齐。推之国天下。则所谓亨也。诗曰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以治平必本于齐家。孟子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皆谓家道成。而后国天下以平以治。莫非由利贞以达亨也。亨则恒久无已。故恒之用首于贞。成于亨。贞又发于女子。合于夫妇。此恒为人道之始。家道之基也。
上六。振恒。凶。
宣圣讲义
此恒上六爻辞也。振者动也。升也。由震之用。而有振恒之象。然上六时之穷。位之尽。不得动咸升。故占凶。以进无可进。退又不能。用无可用。守又不可。故其凶也。亦时地之所为耳。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谓振恒之凶。乃由在上位。上位高不得自亢。尊不得自崇。虽六为柔。而上为极。亦如坤之上六。有逼迫相争之意。而其终两败俱伤。故释文称为大无功。谓其位大而无可为。势大而无可用也。阴固以降为主。而上位不甘自卑。震固以进为用。而极位不获更前。此所以虽名振。恒而不免于凶。为其大而无功。徒欲求之何益于事。且必受其害矣。故上者下之。高者卑之。道底于均。德志于平。方为成功之业。吉利之占。今上六不克自反以孚巽顺。而本震奋迅以振恒称。则其为凶可以知矣。大者指其所志之大。而见其时地不许。虽行无功。茍知无功而克自反。以振而就顺。以震而合巽。则庶免于上六之凶乎。此在人之善用耳。
宗主附注
恒以上震下巽。刚外柔中。为已成道之体。超乎有形之上也。故与易本例。刚中柔外者不同。盖易主后天。以人道为本。人道先利贞。后元亨。取坤之德。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必含阳翕阴。内刚以守。外柔以行。所谓道功也。而此道功在修持时言。非既成之后也。在人世言。非象外之境也。故必有守以自固。有行以和物。物我两利。方得孚于道。若恒则不然。震出于坤而在上。巽化于干而在下。是以柔守而刚行也。则不宜于人世。不和于物。不孚于后天之道。故在爻言。初为浚恒。而上为振恒。下者益深。上者益升。两不相协。皆占为凶。谓其于人道不利也。而恒则固如是。下巽柔以自降。不深将自困。上震刚以自扬。不振将自亡。是本其固有之德。而达其上下察之用。所谓鱼跃鸢飞。各尽其道。了无滞碍者也。而人世则不能行。下者必求其升。上者必求其降。升降既协。物我乃和。故恒卦初上二爻。虽皆占凶。而仍以恒称。可见浚之与振。非恒之凶。实人事之不宜耳。慎者取法天地。依乎日月之行。则乎山川之德。皆超夫后天生化之物。达于无为无思之境。乃能恒久不易。永古如斯。人道必成乎至诚无息。悠久无疆者。方能及之。故吉凶不与焉。数命不束焉。为其以恒也。若不及此。则不免为数命所拘。吉凶所缚。即不得假恒以行其不恒。即不得依初之浚。上之振。而致有阴阳背驰之咎。升降乖戾之虞也。此习易者最宜细细味之。
遯卦艮下干上
宣圣讲义
遯卦上干下艮。天在山上。干为纯阳。艮为少阳。而合成上刚下止之象。刚宜进。在上则无可前。止宜守。在下则已难久。唯有顺时自退。以达其隐遯之用。以卦爻四阳二阴。阳聚于上。阴并于下。上下不均。内外异志。是不可为之时。不宜为之地。不得为之势。不易为之情。故名曰遯。谓其宜及时勇退。如人之逃逋。唯恐不速也。卦名多指阳言。如剥兴否。皆以阳在外。不得展其用。不能久于其位。则乘时之消。而辨其行止。以定君子之出或处也。故剥与否。皆不宜君子。君子自退以独善其身。今遯亦然。遯以阳在外易消。虽较剥否为胜。而内卦一阳不抵二阴之排挤。亦终随上之三阳以同消。是以不宜君子。亦与剥否同。既不宜于行。复不宜止于其所。则唯潜身引退。以孚于阳之消。见世运之在遯也。虽然干纯阳也。居上位。有其地。宜可为也。何以君子必退。则以艮之二阴在内也。阴居内正位。以应上之九五。阳不得与阴和。正如否之天地不通。生化隔绝。虽有其地。而无其时。虽有其君。而无其辅。虽有九五正位。而不得如干之飞龙在天。则以下无九二之见龙在田。为之匹也。况初二均柔。重阴以坏其本。正如花木枝杪虽荣。根干先窳。欲其久茂。不可得矣。故君子于此。应自退以善其身。而任彼阴柔之渐进也。夫遯以退为用。而不曰退者。盖本天道消息。有进必有退。有往必有复。而进退非一时之事。往复非一举之功。其来也以渐。其见也以徐。故谓之气机。言气动而自至也。遯者自退也。而外形不见其退。以所退者微也。日退日多。积而后见。正如月自望后。日减日亏。而初未见其减几分。亏几许。待至下弦。则余其半。晦则尽其全。如斯之退。是遯也。非退。而其终则退矣。气之进退。亦犹月之圆缺。进而至于望。则极。退而至于晦。则穷。极则变。穷则复。此循环之象。亦天道推迁之大则也。遯之为遯。正本此例。当遯之初。以阳将消。其气已摇。其数已减。物随之潜改。事随之默易。此即遯也。虽属退逃。而未着退逃之迹。故名遯。明其变有必至。其所由来者渐也。传曰。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盖因恒之久。而非有形者所能终持。则必因极而变。因穷而复。则前之恒者。至此成遯矣。由卦爻言之。恒上震变而为干。下巽变而为艮。一阴之进。一阳之升。恒乃为遯。震长男也。复则返于干父。巽长女也。变则艮为少男。是消长之所推移。而升降之有变易也。天地不外此例。人物莫逃斯行。故遯之继恒。时为之也。譬之人世。恒者无为之治。而遯则将乱之时。以静极则动。动则将纷争而难一。阳极则阴。阴盛则将推刚而自谋。遯者阴之得时。阳之失势。正如小人渐进。君子且受倾轧排挤之虞。欲其不遯。不可得矣。故遯者。始于极盛之治。发于初乱之时。因于幸进之萌芽。濒于相争之境域。阳不得久与阴抗。刚不得再与柔谐。于是自退以全身。归隐以善其道。故遯者隐也。退也。逃避也。而唯知机之哲能用焉。传所谓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即本坤静之德。而顺成遯隐之道耳。遯为六月卦。而其象正为阳盛将消。以六月夏季。阳已极盛。盛者必衰。极者必变。是遯之为卦。本阳德之初消。明时用之宜退。故遯为退。犹减也。褪也。言自此日渐退消耳。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让之德。明其高蹈之志。则早为退休之图。不使有将来欲走不能。欲留不可之虑。此遯之用。乃在大用之余。而当至盛之后。人方流连而忘返。我则见几而豫谋。盖本于天道好还。往必有复。时令自转。息必有消。正如六月之阳。因时之将秋。而先有引退之象。以伏其火。而伸其土。育其金。此夏秋间天道。岁岁可征者也。至遯之为象。有最要者。人多未知。即干艮二卦。原为先后天同位。后天之干。居先天艮位。以纯阳易稚阳。以老父加少男。是有自变而退之义。与地风升卦相类。以坤后天位。即巽先天位也。坤以代巽。母以替女。故阴自变而卦名升。今遯以干替艮。而又与艮合。且居艮上。其例与升皆同。遂以老阳自休。比于艮之少男。是阳变而自退也。一升一遯足见阴阳之换替。先后天德用之有殊也。故升遯二卦。关乎天道时令。系乎人物生化。行止进退。有别于他卦者也。升反为观。遯反为大畜。亦先后同位。而以上下不同。德用亦异。盖观坤在下。大畜艮在上。其所居与先后天之次序相反。则其德用与升遯恰殊。升之于观。为阳易阴。遯之于大畜。为退易进。大畜志在发展。遯则志于退藏。此因上下卦位之异也。然以干艮本先后天同位。其致用必相恰。亦如同人。大有。师。比。有相联系。相因应者也。虽艮巽为隅位卦。与离坎不同。而皆为阳或阴。则一也。则遯之取名。实由干之自遯。而让艮成其德也。艮止也。干以大生大始。乘龙统天。而效艮之善止善藏。寂然不动。则可见其取名致用之由来矣。遯四阳在上。阳升以迄乎尽。故有类否。剥。前已言之矣。而其对为临。其反为大壮。皆与遯有通用处。以临为坤兑。与干艮先天对位。大壮为震干。恰为遯之倒置。阴阳位异。刚柔道殊。内外用分。升降数别。此中主客之志。人己之情。智者先辨焉。故遯者以阳言。在人事则明君子之行也。
宗主附注
恒卦之后。继之以遯。在序卦传云。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此言天地之道能久。而物则否。物者随形生灭。有一定之期。偕时消息。有必变之数。如花草以春而华。以秋而凋。如人畜由生而长。由老而衰。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违乎兴衰之时。此所谓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如人之高年。度尽百岁。即不能复留人世。唯修道者。可以延年不老。长生久视。然此乃真人之伦。固已超物。而与道通用。与天同德。非物所能拟。则能悠久无疆。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乃先天之体也。唯至诚无息者至焉。常人则犹与物齐论。生死兴衰。概随数以行。偕时以化。此不能利用恒。而必因时以变。则不免由恒而遯矣。由恒而遯。正如花草由春而秋。由繁而谢。其间无一时不变。无一息不化。此变化无形。洎乎其成。方见其迹。此即遯之易恒也。又如人之生。一呼一吸。息息不停。旧者以新。来者以往。不见其变化之迹。而渐渐由壮而衰而老。岂非恒后为遯之象乎。故遯者。变化之机。消歇之纽。不可见。而终有其形。不可知。而渐换其象。正如风雷之易为天山。阴阳自相乘除加减而已。则遯者化机之大例。与恒之为道体者。有形上下之别焉。读易者。要从传所释恒久。遯退。之义。细推绎之。方知周易下经。纯本后天之序。人物生化之例者也。
遯亨。小。利贞。
宣圣讲义
此遯卦彖辞。明全卦德用也。遯以上干下艮。外刚内止。在卦为阳盛子外。阴长于内。干之德已老。不及艮之潜藏。刚之用且衰。不及阴之退守。在四德有干之亨。而无其大。具利贞之用。而不克进展。故彖辞称为亨小利贞。小字连上贯下。言亨不大。利亦不克宏远也。盖以干始而亨。今以艮在内。则不能大亨。谓所亨者有限。由艮止也。然艮固善退止。本坤之德。先利贞。而未能随时利物。故为小利。而贞则其本德也。艮止之所宜者。唯此贞。为必先固其内耳。内有其贞。外不足以尽其利。此所以为止也。为有限也。德之贞者。恒得其利。遯既贞矣。自有所利。唯以不能推之至尽。乃称小利焉。亨已小矣。利亦小利。是凡为外者皆不足。为己则有余。此遯之所以为退也。夫艮止之用。由内言。固无不足。由外言。则有所不充。以其止则宜退。退则其用有所限。退字限字皆从艮。可见艮之用于外之不足矣。况遯卦以艮在内者乎。良本少阳。今合乎干之纯阳。阳从而上。其下无以继。是其德宜自反。道宜自潜。潜则有所蓄于中。反则有所存于己。此遯之大用。因阳之将消。而先求于退藏隐遯者也。故占亨小利贞焉。亨小小利。中略一小字。若分释之。亨之小。为干用已老。利之小。为艮用有限。而贞则求全德也。若合释之。则遯之用。本干艮之合德。而得此四字之占。是在读者细玩味之。遯之亨。因用而亨。非时之亨。如君子因时而遯。则能亨其身。以及于道。此非干之所谓亨也。故亨下小字。明亨之不大耳。而小利则以时言。时可小利。而不能大用。则由天道之所限也。利固与亨同称。却与亨不类。亨之小。以人言。利之小。以天言。故亨小与小利。当连续而分别读之。一明天时。一明人道。合而观之。则可以尽易辞之旨。明遯卦之用矣。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柔浸而长也。遯之时义矢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小利贞下脱一柔字。应为柔浸而长也。遯以乘时自退。故亨。言亨由遯至。不遯则无亨。故释之曰遯而亨也。明指亨之与他卦有别。然他卦之亨。亦由干得。遯以干艮合成。其亨虽同而实异。为干不得势。而从艮止之用。是遯之亨以善止也。止与行对。他卦之亨。必利于行。遯之亨。则利于止。此所以释为遯而亨也。干在上。得九五正位。是刚当位。以下有六二。是应也。干顺艮止之义。而志于遯。是与时行。此二句明释遯亨之由来。谓遯本干之得位。依艮之时行。故曰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应字有二义。一言卦爻之相应。以上下相得也。一言事势之相宜。以时地相孚也。上下相得。刚以从柔。则干下顺艮以同止。时地相宜。势必自退。则遯与时行以自藏。而皆不外乎时之用也。干刚在上。不若艮之柔克。九五当位。不及六二之时中。此遯之大用。在于知止善退。先几自潜。小利贞者。因亨之不宜于行。而宜于止。行为大亨。止则小利。亨利皆不大。是其所具四德。唯贞为备。以贞原无待于外也。则由柔之浸长。阳且失时柔长则刚消。阴进则阳退。一消一长。行止别焉。一进一退。大小异焉。此遯之占小利贞。实由下卦柔浸长也。盖遯为六月卦。六月虽盛暑。而令属太。阳位乎戊己。德为湿土。介夏之末。居秋之先。其时暑已潜伏。阴已渐滋。称为伏日。正犹遯之义。伏以暑气之伏。遯以阳德之遯。皆时为之也。时若不伏。则阴无以育。时若不遯。则德无以成。此六月之令。恰与遯之用相应。而为时之所为。天道见于时。人道谐诸时。人顺天以自退。乘时以自保。则遯之义也。故遯之用存乎时。而释文称其时义大矣哉者也。遯与临对。临为刚浸长。当十二月。为冬之将春。遯则柔浸长。当六月暑季。为夏之将秋。一由阴而阳。一由阳而阴。君子顺时之令。因时之德。而定其行止。决其进退。此遯之关时义。实人道之所本。辞赞其大。正谓人道之应天时。有其豫为之计。不独天时变易已也。即以天时论。一年四时。周而复始。唯夏之于秋。交移代谢。有异于他季。盖夏为火令。秋为金令。五行金火为仇。两不相得。非秋与冬。为金生水。冬与春。为水生木。春与夏。为木生火。皆相生相得者比也。苟六月若无伏日。则火徒灼金。秋安能承其令哉。故必有伏。以伏火之焰。而消阳之威。俾土德可以生金。暑后可以成秋。此天道之妙用。时令之神机也。而遯卦彖辞。遯以天在山上。刚外柔内。刚自下顺柔。则进者为退。行者为止。阳盛者渐为阴。刚甚者渐为柔。此遯之微义也。艮于后天为少阴。以阳自高。而阴日长。与兑成反对之象。阴日以盛。阳不克与争。渐为阴所迫。以还于坤静之象。此艮虽在先天为少男。而后天则随坤母以变。正如兑以少女而随干父以成者相同。此消长之机。升降之道。各有自至也。天山遯。天不自主。乃顺山之性。以同止于下。正如君子因时之非。不克自进。乃转而退休于野。以遂其宜止之德。达其勇退之行。正法六月之阳。自潜伏以待秋也。读者于此。宜细绎卦爻升降之数。阴阳消长之机。而鉴于夏秋交替之时。天人顺变之道。方明于卦之名遯。彖辞占亨小利贞之由来也。
宗主附注
遯为干艮合。以天加山上。为高出陵空之象。故比于人超然物表。独往独来。悠然世外。无牵无挂。此遯世之士。足与蛊上九爻辞所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相媲。盖垢为干巽。亦天在上也。而上九因极则变。阳曰消而变为阴。亦犹遯也。遯之下艮。一阳二阴。垢之下巽。二阳一阴。巽之阳多于艮。而其为消则同。以皆在阴之上也。阴先窃其根气。夺其本位。虽欲不消。不可得也。故凡下爻为阳者。不问其上阴之多寡。皆为阴之消。若其下为阴者。不间其上阳之多寡。皆为阳之消。为已失其本根也。阳日消者。极于剥。阴日消者。极于夬。而阳之息。始于复。阴之息。始于垢。此二者消息之机。而人道应之。君子用阳。小人用阴。当阳之息。君子道长之时。当阳之消。君子道晦之日。此义已见剥复二卦。而垢与遯。亦由阳之消。而见君子之宜退隐也。故遯者自退以就于山林。自下以藏于草野。斯即天下有山之象所应也。天高而以山为基。则欲不自藏。将无地以侧其身。此遯之大用。与时偕行者也。又曰遯为四阳二阴卦之首。凡四阳二阴者。皆从遯变出。如临为二阳四阴卦之首。凡二阳四阴者。皆从临变来。以临为十二月卦。主阳之长。继复之后。遯则为六月卦。主阴之息。承姤之余。二者恰相对。犹复与姤。泰与否。相反相应。一则阳消阴息。一则阳长阴衰。天地之道。依是消息长衰。而分生杀荣枯之数。此凡习易者。不可不知。故遯之为用。实与临反。因临而知岁之将春。因遯而知时之将冷。升降有度。往复有纪。不外由六爻刚柔辨之。临变为泰。阳之升也。遯变为否。阴之进也。皆由少变而多。弱变而强。至泰否则皆平均矣。上下内外。分明齐一。此阴阳各半之象。乾坤异用之时。泰为正月。春令初行。否为七月。秋风始至。是春与秋。为二气中和之侯。天地平调之时。而遯与临发其端焉。故观遯则知阴之必长。柔之必胜。生者必杀。繁者必凋。不待至霜雪寒冷之日。而已知冬景之且至矣。君子见几而作。因阳衰而知正气不长。生机将歇。早蓄其气。豫保其真。以待春回。再图进展。此遯之亨利。必本于贞。而彖辞以柔浸长释之也。柔以育刚。阴以蓄阳。正君子之所务。乃明哲保身之道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宣圣讲义
此遯卦象辞。申彖辞之义。明人道之应乎天时。而定其行止也。天在山上。本干艮之合。而异于大畜之天在山中。则以艮在下。本先天之象。失交互之用。非后天所宜。不良于行。故名曰遯。以天道言。阳在阴上。升降背驰。阳虽多而失势。不得与阴争。乃成退避之象。此遯之称。由天时也。以人道言。阳正阴邪。阳善阴恶。阳秉于性。阴徇于情。阳为阴所排。而渐退。正如君子为小人所胜。而不可复留。是遯之称。以人事也。因天人之宜于遯。故君子顺时自退。避世自修。而不与小人竞逐于名利之场。纵横于是非之地。是以君子独善其道。无与世争。以孚时宜。既不与争。则唯求其勿溷。既不志用。则唯希夫自全。君子于此时。仍以远小人为先。而不着于形色。故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者自离去之。非我斥人。我自遁也。恶指争讦攻诋。或以恶声。或以恶行。谓相诟谇。相触迕也。严者坚其畛域。明其壁垒。不与混同。不相随和。而自求清静。情甘退讲。俾人不我污。则虽欲浼我。亦不可得。是言邪正分明。善恶区别。不少假借。而各行其是也。为本卦象。四阳在上。二阴在内。两不交混。各成一系。如泰与否。大小往来。明辨不差。升降进退。各随其类。即拔茅茹。以其汇之喻也。然泰否三阴三阳。两者平均。界限甚明。其得失亦易判。遯则四阳二阴。阳众阴寡。而阴得势。阳难与争。唯连类自退。偕时自潜。故远小人。而不为抵斥之谋。严壁垒。而不作攻击之想。为阴正得时。小人方起。上且不能去之。天且不能违之。则自远以全吾身。即足保道育德。自严以明吾行。即足以安善存良。故不恶者知其无益。不以贾祸耳。自来邪正水火。善恶冰炭。施之以甚。报之更厉。摧彼未克。害己尤速。是不恶者。正求自全之道。而严者。正期自保之行。无非顺时体天。以立于不败之地。因势应变。以致其久亨之图。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而君子即以之行夫亨小利贞之道。而竟获其亨小利贞之福也。且遯卦象。以艮在内为全卦之本。艮者止也。传称为成终始。以其能全始全终也。干主大始。艮全终始。今干在外。不克大用。则唯顺艮之德。以止于下。而成其退藏之用。艮在先天为少男。在后天则为阴卦。以八卦方位言。艮先天居坤之右。而在后天乃移坎之左。恰与坤对。且本先天震位也。震为后天之首。主东方木德。艮为土。与坤同属中央。土。在先天。为生成之末。在后天。反为五行之母。以一切皆生化于土。存托于地也。艮实主其全。故后天八卦。艮震相连。东北与东。地域接近。为其成用之相须也。以艮能代坤。司土政。则干艮之合。犹先天之乾坤。而遯之象。乃有类于否。以时令言。遯为六月。否为七月。亦先后间耳。而其反复卦为大壮。则为干震之合。震在干上为大壮。于时为二月。恰与遯相对相应。一为夏令交秋之季。一为春风正盛之时。此二卦本一卦也。一反复而成二卦。如物之正反面耳。故大壮为盛。遯为衰。大壮为繁荣。遯为消歇。而遯以艮止。主全卦之用。大壮以震动。随干刚之行。上下既殊。行止以别。此遯卦象。实由艮之二阴。主其大用也。阴既为主。阳乃不得不退听其令。此遯之象辞。君子以远小人为志也。远者去之务远。避之务速。更无暇以论是非。辨曲直。则所谓不恶而严者。正时势之宜。恰如否之君子道消。而偕其同类以自退也。习易者宜合否卦辞参之。
宗主附注
天山遯与山天大畜。一正一反。即大畜干在下。阳之极盛。遯则艮在下。阳之已衰。艮虽少男。而在后天为阴之长。阴在初二爻也。故大畜为进。遯为退。大畜为长。遯为消。大畜为君子。及时成其德业。遯则为君子先时保其身名。大畜为小人随世运以同化育。遯则小人乘世势而跻显荣。二者皆相反。不外阴与阳消长盛衰之别而已。且天之与山。一虚一实。一动一定。山在下而天在上。为先天之位。若依后天言。则虚者宜实其体。定者宜动其行。则天在山上。为无为之时。无可为之象。反之山在天上。而后阴阳乃交。刚柔乃孚。正如泰与否之异。天在地上。而卦反为否。地在天上。而卦斯名泰。可见后天之阴阳。与先天之行大异。先天无为。故贵定位。后天有行。故重互交。此遯以干上于艮。为不可用之时。而君子知几先退。以成其高尚之事。如蛊上九之所称也。进退行藏之道。恰依夫时而人道应之。遯之为遯。亦以人道名。若非人道。则不得谓之遯。盖阳虽退。阴固进。刚虽老。柔固兴。不得以一面名其卦。周易本人道为主。故出处皆以君子为法。此遯专为君子称也。
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宣圣讲义
此遯初六爻辞也。遯初六即艮初爻。位在下。地宜潜。如干之潜龙勿用。艮虽二阴。而上承干。且艮在先天为少男。以阳为用。而艮德为止。止则勿用。况在遯之下位乎。故爻辞如此。遯尾厉三字三句。以爻秉卦德而用遯。因在下而象尾。遯而在下。其德必厉。如干之若厉。言危厉须自励也。全卦多刚。唯初二为柔。柔则弱。犹大过栋桡。以本末弱也。本弱如尾。犹根与末或梢也。故称尾。且以卦阴阳言。阴行本降。自上而下。至初位为极。正如木之梢。物之尾。盖阳以上为巅。阴以初为末。卦虽自下起。用仍从其行之次序数也。而此尾字。乃明初六之遯。犹极稚弱之时。细微之象。不足以大称。遯卦与大壮往来。大壮以干为始。故称大壮。遯则以艮为初。故初六称遯尾。尾与干别。尾垂于后。止于下。皆体初六地位为喻。既下位矣。其用又细微纤弱。则不得自用。则必励其德。而戒其危。如履之履虎尾。其所处已危耳。因多危而自励。难处而自砺。则孚遯尾之义。而后可免于灾厉。故曰勿用有攸往。勿用作一句亦可。言初六柔弱危疑不可用。正如干初九之辞。而所谓用。指行动言。有攸往者。行动之所著也。勿用有攸往。即不可以行之意。言背爻位之德也。爻位皆阴主降。今在极地。更何往乎。虽望上之四阳。冀其提挈。而以升降道异。刚柔德殊。不得所合。则不得志于行动。故勿用有攸往。往字对来言。即往复也。往为进。来为退。遯者退也。既以遯称。其不宜进可知。况所处者下。所凭者尾。所遵者降。所志者退。无一不与行进相悖。则唯有顺艮止之义。依尾厉之戒。而法干之勿用。以图少安而已。此初六爻辞之旨。亦全卦见用之初也。
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六既本艮止之用。而自遯。虽有危厉之害。而因自励。以戒其行止。不求前进。既无灾可言。以初六六二。本柔德而善顺承。因静止而自退避。既不志于进行。则虽履险不危。居下不辱。是所谓灾危。实由进行召之。不进而退。不行而止。则灾亦不加。厉亦自解。盖卦外互无妄。初六正如无妄之灾。必由妄致之。不妄则灾亦不至。由是言之。天道吉凶。人道趋避。各有其用。非谓灾害不易免。而时运不可回也。况遯以退止为本。退则与人无争。止则与物无迕。依柔道以自保。顺时义以自藏。则虽遇危难之时。逢是非之地。洁已有术。处世得宜。更何患乎穷。穷则生变。天之道也。变以求通。人之道也。自六二至九四又互巽卦。更有巽顺之用。合上卦为姤。别有遇合之期。此六二以上爻辞渐为吉也。初二爻本属地道。非关人事。而人处之。宜秉地之厚载。坤之静顺。无论何卦皆然。而为阴爻者。则更要。以阴爻原为坤体也。至遯初二爻尤昭著焉。则以全卦仅此二爻为柔也。地道无成代终。坤德顺承有守。此为各柔爻同贵之义。而遯卦则愈觉其重要。遯之为遯。即由是成用也。君子因遯之柔。辨于勇退之方。明于知止之训。则无时不赖坤静艮止之用。以成其亨小利贞之占。则虽有遯尾厉灾之嫌。而以止而不进。守而不行。终得免其害。而获于安贞之吉矣。读者宜细思之。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宣圣讲义
此遯六二爻辞也。六二居内卦正位。即坤之六二。而遯则以艮在下。坤艮在后天有同用。以五行皆属土。而卦位成相对。是艮六二亦犹坤六二爻。不过艮用为止。止则有覊留之意。保持之情。故爻辞云执之。诗所谓絷之维之是也。言君子互相留止。不予放行。而与执持之。以共进退。正如随卦辞。拘系之之义。由爻言。则阴阳相牵引。如琥珀拾芥。磁石吸铁。皆相吸引。而若挽牵。以六二得正位。志在于上九五协。乃有执系之象。黄牛之革。本坤之用。黄为土色。牛为土畜。而用革者。阴柔在内。欲得阳刚护其外。如女子在位。欲得杰士卫其表。革者表也。韧而不刚。柔而有力。用以相维。明六二之用。非能刚也。而企乎刚。非合于阳也。而慕乎阳。此志之所存。意之所发也。且以革取泽火合。二卦皆女。合则变阳。亦犹皮革之韧。非真刚也。而革有改革之义。六二欲以阴变阳。阳不与从。则其合也。犹皮毛之表。非中诚相与。而以位正时宜。人莫之敢违。则相与面从。以暂止。此下所谓莫之胜说也。说一作脱。以不得自脱离也。莫之胜说。即言六二势盛。留者不克自遯。且莫胜。犹不克也。而说字亦作言说。或悦怿解。谓阴柔相持。不可究诘。非比光明正大之挽留。则其设计必巧。用意必工。措施必委折。无非尽阴谋谲策之长。有不可胜言者也。若为悦怿。则阳刚不与。阴柔和。君子不与小人近。虽有多方牵挽之力。不能动其乐易之心。虽处委曲求全之时。不得发其悦服之感。此谓以力屈人者。力不胜可也。心悦诚服。则不得也。故莫之胜说。犹莫胜。亦莫悦耳。总之遯之为道。刚柔各殊。进退各别。六二以阴得位。虽志在挽留君子。君子不与苟同。而势逼形禁。不许迳脱。则姑予委蛇。以待时而自退。此皆由志不能合也。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遯卦之用。阳以退为志。阴以进为志。两者不同。各有其志。六二阴得正位。志欲用阳以同进。故有执用黄牛之革之喻。明其志之坚。而留之切也。而在被留之阳。则时不我与。地不我宜。彼虽有牛革之执。我一时莫胜以自脱。而其志仍固。去之必决也。是六二之象。实由二者志之不同。而得其辞。故释曰固志也。言固其所志。而一则志进。一则志且退。且固有坚固之义。言留者志坚。去者志亦固焉。因牛革之执。虽具礼而乖乎情。则六二之留。实凭势而迫于力。势力可用。而志不可夺。是固志者。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而见旅进旅退之非。宜以遯本阳自遯为用。君子鉴于乘时自退。而于六二。则欲退不能。欲留不可。则唯先顺其势以暂止。而更砥砺其志以求全。此一志字。实君子明时顺变之所贵。不独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牵挽也。盖以遯当阳方盛之时。阴尚欲假以俱济。志之相慕。固有必然。而阳则以时之已非。道之将晦。与其强止。而仍不克久存。与其待他日之驱逐。而终受其屈辱。不如及早退避。以保其清高。则所谓君子之志也。志既不移。则暂留毋碍于遯。此六二之莫脱。不足为君子之羞。而更因其维絷之情。愈可固我之志也。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宣圣讲义
此遯九三爻辞也。九三艮之上爻。为人爻之一。而与九四相接。九五相比。皆刚也。是犹干之九三重刚失中之象。而以下联初六六二两阴爻。则与干九三不同。在艮上爻。以一阳覆二阴。如日月照临。阳光下被。是为艮德所见。艮以止为用。如山之峙立。而巍峨可观。如塔之凌空。而覆翼有物。而在遯者异是。以上有干之阳也。在象言之。山上接天。则查冥莫可究诘。塔高出云。则氤氲若不清明。此爻辞称其为系遯。有疾厉也。系者。连续不断。而在高。则有展转下坠之虞。遯而曰系。则由乔木以入幽谷。连峰峦以倾深渊。其势迫而情危。其行忽而变速。故有疾厉之占。为其不能和安也。疾。病也。又速急也。又兼嫉妒之义。厉害也。又危迫也。又兼甚亟之意。而更有如干九三之若厉。包励或砺言。以有疾害危迫之虞。则当具砥砺彧勉励之志。为重刚固赅此数义也。阴阳不得其平。刚柔不底于和。则疾害自生。亦由干九三原有咎戾。以干惕乃免耳。既不和平。则难齐一。九三上刚下柔。各趋极端。不肯自协。虽志求谐合。而数难齐。情欲牵连。而道不一。此虽有合。非真合也。虽为眷属。非能平也。故比于畜臣妾。臣妾乃备使令。供执役者。九三以阳畜阴。亦如大小畜。而阴盛于下。阳强于上。遂成畜臣妾之象。以顺乎情势。得其时用。故占吉。谓九三之用止于此耳。虽若有畜。其德不大。若有合。其用不充。则以艮止之情。牵于干健之势。而加以阴柔浸长。刚不克与争。故在爻为得时。在卦为失势。合而论之。则虽有为亦小。有成亦微。总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徒苟合于一时。暂交于上下而已。此所以称为系遯耳。系与六二之执。正相对。六二阴留阳。则为执。九三阳留阴。则曰系。系而继之以遯。明其留而不可久。合而不克齐。不过如臣妾之事主人。备一时之役使也。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系遯固欲止不可。欲离不能。或行或留。时迎时拒。则其所至。必有危灾。而其所召。将成疾惫。为九三刚与柔难协。犹人身阴阳不调。气血不畅。强弱相形。内外失志。则在天为疾。在己为惫。疾指六淫言。以邪乘隙犯正也。惫指五志言。以精不胜其劳也。即犹外感与内伤之意。气之不固。则外邪易侵。血之不充。则内体易困。正如九三。上重刚。而下重柔。阳上孚。则下不充。阴内袭。则中易败。而有类于系之与遯。一止一行。一留一逐。两情不相得。两志不相投。阴阳交争。而先溃其本。升降悖道。而自撤其防。则危害之来无时。而疾惫之生有自。此象辞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示人道之宜先自保也。严则足卫其身。不恶则足息其害。而九三以爻位之故。时势之难。不克全依象辞之戒。遂彷徨于系与遯之间。去留皆不能决。而使外患以入。内志以摇。此九三之所占。君子当鉴而早谋之也。畜臣妾吉。乃一时之合。细微之得。故曰不可大事。盖以遯全卦。时已不固。无可作为。九三虽有姑与周旋之心。仍不能有始终和好之志。则其所得必仅。所成必微。乃喻以畜臣妾耳。然畜臣妾。亦本爻象。阴阳相慕。而情不齐。刚柔交需。而志不一。艮以一阳覆二阴。本如主之俯其随从。强之庇其卑弱。而更以干乘其上。阳刚过多。两者不平。则犹得臣妾之侍奉而已。以其时地所合。故占为吉。而不可推于大事也。则犹在宜遯之时。虽以众人之牵挽。仍不可作久留之计。此系遯二字连续各着其用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宣圣讲义
此遯卦九四爻辞也。九四在外卦。与九三同属中爻。人道所寄。遯本以遯为志。在下卦者。又因二阴得势。欲遯不易。虚与周旋。神离貌合。是遯而不克遯。徒成不即不离之象。求遯而不能遯。乃见半推半就之情。虽为遯而非好遯也。唯九四则不然。既在外卦。秉干之刚。无累于物。因阳之上。无系于阴。故曰好遯。犹曰最好遯之时。好。善也。克也。志所欲而得偿也。心所求而自信其意也。好虽有上去二音。义原相似。盖美好也。则行止自如。善欲也。则进退任意。言当九四之遯。为恰好之时。亦心好之也。因所好而进行之。则其恰好可知。因所好而果得之。则其得志可见。此好遯者。在己为爱欲。在事为美善。二者兼赅。故曰好遯。内无所吝。外无所牵。安舒以行。乐易以去。皆君子之志也。故占曰君子吉也。小人否者。谓君子本志于遯。得其好遯之时。是犹求仁得仁之意。若小人则反是。以志于进。而不遑顾其后。希于用。而不知择其宜。一味干禄。何以用遯之道哉。此君子克孚好遯之称。而小人否也。小人因阴之渐长。方幸其志得意满。寗思及时而遯乎。方企于乘时固位。寗知急流勇退乎。此小人不克孚好遯之吉。不独时位使之。人之情志。亦自殊也。易以君子为则。遯之为遯。实由君子所行得名。君子人道之大则。三四爻人道终始。而九四尤为人事根基。此好遯。唯君子占其吉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君子以遯为志。故孚好遯之吉也。小人不志于遯。故不得占其吉。此否字。一则明小人之不克遯。虽当好遯之时。而无好遯之志。一则以君子因好遯占吉。小人则不然。否有是否。与否泰二义。否与泰反。天在地上为否。言其塞也。不亨也。小人否。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遯彖辞所谓亨小利贞者。皆指君子言。小人则不克也。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以见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不独九四一爻也。全卦皆然。然全卦以柔浸长。为小人得志之象。则小人亦有亨利。不过其亨利者。在物不在道。在人不在德。在一时不在久远。而皆与君子反。君子虽吝于物。而丰于道。虽屈于势。而申于德。虽滞于一时。而能通达于久远。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易辞爻与彖。或同或异。而其利害。恒视爻位之宜。全卦主爻外皆为客。以爻中有互卦。有变象。如九四以互卦否。为巽之上。干之中。合则为姤。姤者遇也。刚遇柔也。刚柔相遇不相得。其下为阴。阳失其本。不得不退。此所以称为好遯也。以变象言。九四为外卦之始。变则反而居下。而其下复为上。则成大畜与大壮之象。大畜有畜以成其道。大壮有为以致其功。此皆九四因变而可冀者也。故有好遯之吉。吉即指其能畜且壮也。畜以育之。壮以大之。皆必先培其中。充实其内。九四好遯。正为求其培而充之也。如冬月之阳。待春而后发。季夏之阴待秋而后成。皆利用其遯于先也。遯以为退。止以为行。此九四之好遯。乃君子之所志。而终孚其吉占也。
九五。嘉遯。贞吉。
宣圣讲义
此遯九五爻辞也。九五居外卦之中。系乾卦九五正位。位尊时宜。有如君王君临天下之象。而其下卦为艮。六二为内正位。阴内阳外。有类于否。天地之德悖行。刚柔之情逆趋。遂成上下相违。内外难一之象。是以仍不能免于遯耳。然其位正时宜。虽不克大行。而有所守。故称嘉遯。而占贞吉。谓其内与六二应。而自降心。以反求诸己。乘刚而不自恃。则能柔克。卒葆其贞。在上而能自卑。则可退休。以孚于吉。此嘉遯贞吉。实由九五之善审时也。嘉犹佳也。好也。悦也。喜慕也。发乎情者见其行。存乎中者征诸表。九五得六二以为助。因柔以育刚。藉阴以涵阳。两情相通。而不忍拂其下。居中为守。而终协济于行。此所以称嘉而卒成遯之道也。嘉则中心悦慕。而非面从之情。遯则终始退休。而有从容中道之象。盖不外能贞为守耳。在卦德。干健能行。而今则反求其止。在卦用。阳刚善进。而今则转期于潜。故当在位乘时。不独不希于升腾。且先志于下降。不独不务于进取。且更蕲其退藏。斯以外卦而占贞吉也。内贞外悔。卦之常例。阳本志于行。今则求其止。此所以外卦而用内卦之德。且获吉占焉。天道周行。终则有始。外转而内。是变遯而为大壮。或大畜也。故遯之道以全。而卦之用且大。虽一时遂其退止之志。而将来能企于进展之功。则以九五善于用时。既明天道往复之几。乃辨人事行藏之道。以干而从艮。以九五而应六二之行。遯之大成。即于此爻足见之矣。
象曰。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以正位主外。而其志反求诸内。故曰正志。言嘉遯贞吉。以九五志于得下之和。而后孚其占。则由卦爻阳升阴降。六二本阴。而九五则阳。升降背驰。内外仍乖。今九五顺以就下。是体天地之德。孚阴阳之道。上而自下。尊而自卑。刚而自柔。阳而自阴。则契夫道行。而应夫地天交泰之例。是故以正志称之。谓能反于正。为其志也。贞正也。爻辞贞吉。释文绎为正志。亦有数义。一则由九五阳以就阴。亨以成贞。自反于正也。一则九五顺六二正位以为志。上下正位。合见于行。而成其贞正之志也。一则嘉遯。遯而不失所守。嘉而不乖其类。是因九五而正其志。志犹心思。心思不邪。则行止皆孚于道。故喜遯而能不失九五之正位也。一则贞吉。以干兼四德。元亨主外。今九五以外卦而用内之贞利。是贞利即足成全卦之用。故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而其象征于九五。则以九五善于用时。不以亨而先贞。不企行而务止。此贞吉之称。即九五之正志。亦遯卦之正志也。夫遯之大用。在干能成艮之德。刚能伸柔。阳能育阴。俾内卦初二两爻之阴。不受上四爻阳迫胁。而更得其提携成就。以达于坤。此艮之道。在因干以绍坤。而干之道。在藉艮以协坤。二者皆志于成坤。故有贞吉之称。贞者坤之至德。遯本无坤。而赖二卦合德。以同化于坤。是即遯之大用。亦即九五之大用也。在时言。六月为遯。阴虽渐长。未至于秋。必历七八九三月。方成坤令。阴道始全。母德始备。故在夏末。阳虽盛不足以伤阴。正以天道方滋育阴气。成全阴用。此即干艮合化。以培固下之二阴。亦遯卦之象也。而在他爻。尚不免有争妒迫胁之嫌。唯至九五。则反弃升腾进取之本能。求合于退止潜藏之时用。乃不以亨小之道。而蔑其利贞之占。斯九五反以贞称。而释文则指为正志。亦犹曰此正九五之志也。正遯卦之志也。其志维何。即自退休。以让坤道之舒展人道。则象所谓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为干不与坤争。亦不与混同。退避之。即以成全之也。故曰嘉遯。谓心慕乎遯。而不恋于位。故曰贞吉。谓行志乎贞。而不希乎亨。此在己为有守。在物为知几。有守则不困。知几则不辱。不困不辱。君子之所志也。而不外乎自反焉。故九五之行。贵在能反以就于艮耳。
上九。肥遯。无不利。
宣圣讲义
此遯上九爻辞也。上九居全卦之上。为六爻之极。亦即干之上九。在干为亢龙有悔。而遯则反占肥遯无不利。则以下为艮。天德从山。干道就艮。上而能下。刚而能柔。故与干上九异也。肥者丰裕宽厚之意。俗称富厚曰肥。言如畜之肥壮也。在遯以豚豕奔突为象。肥遯即豚豕豢成肥美之时。亦即遯卦大用告终之日。人之养尊处优。犹豕之豢育肥大。虽豕之肥为食肉。人之肥为食德。二者不同。而其志在肥。则一也。盖位者为成其尊。禄者为遂其富。隐居则安逸快志。闲处则恬淡忘忧。心广则体胖。身安则神悦。故养生有大小。育德有广狭。安富尊荣。为有势位者之所图。轻清舒适。为无求嗜者之所乐。遯之上九。则兼有之。盖言其位已极崇高。言其用已濒虚幻。穷则必变。在庙廊者必趋山林。往则必复。离尘缘者必履旷远。心无所系。身无所挂。来去自如。动定随意。则焉得而不肥哉。肥遯者。遯之至快适而美。满者也。天下何思何虑。任所之而皆利。心志何欲何求。视所至而咸宜。故有无不利之占。谓上九之遯已极。且变而成大壮矣。肥与壮一义。在前数爻。时或有拘束之忧。地或逢难阻之苦。是虽遯而不获自如。虽留而更多屈辱。皆不克如上九之自在自得。故不能以肥称。肥犹阔也。广极天下。高穷天上。任吾来至。无挂无碍。仍谓为肥。乃占无不利。与蛊之上九。高尚其事者。又更进焉。与大畜之上九何天之衢者。乃相近也。皆以本干健之德。合艮止之道。能行能止。可升可下。无不如意。艮以止称。极则为行之利。干以健言。极则成顺之用。是遯之上九。反以遯而无不利也。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疑字与坤卦阴疑于阳疑字同义。包有拟碍之意。言遯上九已临极地。阳升阴降。两不相涉。既无拟议之嫌。亦无滞碍之虑。而去往自然。行止自得。无疑于心。无忧于事。此所以占无不利也。盖遯卦以退为志。以去为旨。在前各爻。尚难任意退休。随心去住。乃有执留之语。好否之辞。至上九则地位已高。时日已极。下卦两阴。离以日远。升降既别。遇合更难。故上九从容来去。毫无障碍。以遂成遯世之志。不复有忧疑生于心身也。人之悠然无拘。夷然无患。则何求不得。何欲不遂。此上九之称肥。谓其行止绰绰然有余裕也。心身安贴。外见于形。则肥之言体胖。正如豚豕之无思无为。更何疑哉。上九肥字。与九四之疾惫恰相对。九四居中与两阴近。牵系烦苦。如人之忧劳畏惧。形疲而神病。此爻辞称其有疾也。上九则与之反。故爻辞称为肥。肥则无病。且中心坦然。无所牵挂。自能行见其利。止见其安。安利宽舒。此所以为肥遯。而与大壮且相应也。初六遯尾。言其细也。稚也。狭也。不足也。上九肥遯。则言其大也。壮也。阔也。丰余也。皆因爻象而定其辞。非偶尔用之也。读者苟玩味之。则可知遯卦之用。宜于自外。利于自远。不贪其位。不好其禄。则不与小人混。而后克称肥遯之名。以免于尾厉疾惫之害也。
宗主附注
遯虽干艮合。而中互巽震二卦。以二至四为巽。二反上为震。故包有姤及无妄二卦之义。且震巽合则为益与恒。而姤与无妄之反。则为小畜大壮。是遯卦与此数卦皆有关连也。在周易卦序。遯前为恒。遯后为大壮。则以恒大壮与遯更为近密也。以反覆卦为大壮。是未来也。前身卦为恒。是过去也。遯则现在之象。凡卦皆有此三世。不独遯也。遯则尤着。以其卦爻原互见耳。故遯之体本于恒。恒则宜自守。遯之用推为大壮。大壮则宜自强。虽行止不同。而有为一也。为止则反其本。期于悠久不二。为行则达其德。志于行健无疆。斯皆干固有之德也。干兼四德。元亨主于外达。贞利主于内持。如一岁之时。春夏则生长之功。秋冬则收藏之用。功用虽异。为干者不殊。生杀虽分。为天者不二。寒暑虽别。为时者不差。此遯之象辞。包有亨利贞之占。谓其能得干之一体。推干之四德也。占易得遯。要当细绎此义。勿徒以退隐为遯之志也。且观全卦爻辞。行止皆具。体用兼胲。亦足见夫遯之大用也欤。又曰遯以肥遯为志。故人道以潜退自保为先。而在大过卦象辞。则有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之语。与遯卦之用相似。则大过阳被阴包。不克自申。正如遯之刚被柔迫。不能自留一意。大过以本末为阴。四阳拘守于内。遯则以初二皆柔。四刚见摈于外。虽其上不同。其初皆柔。初者卦之根本。根本失固。莫与为守。则唯有见几自退。离世独立。不与时争。不与众迕。此即二卦人道之旨。皆以独立遯世为先也。而遯由以初二同济。本根与内正位均为阴所据。正如一国之政权。操诸女人宦者之手。积成朋党之势。互为倾轧之谋。则君子虽欲强留。亦不可得。是在遯之象。较大过为尤甚也。故卦名为遯。比大过象辞以遯世称者。其缓急广狭。自不同矣。读者应互参之。又曰逊卦在昔名[辶彖]卦。以字形近似。亦含碌碌之意。谓人事纷纭劳碌。急待休止。故卦取艮止之用。而[辶彖]字上亦犹月之变形。下仍豕字。盖本于豕突之象。有奔走至急。不遑他顾之情。周易作遯。亦不外此意。以豚为小猪。行走迅速往来奔突。其性然也。正如将乱之世。多事之秋。内外交争。上下相害。则奔逃急急。情势迫切。有如豚豕奔突。故字形取象也。顾遯者退而不进。艮者止而不行。而又反取豚豕奔突之义。则似与卦用不孚。不知卦虽以艮止为用。而上卦干健之快于行。遯虽遯退为本。而外有大壮之互与呼应。是其止而有行。退而有进。正如人之避乱。不得独求其安闲。时之将危。尤必先善其趋避。则其止也。仍不离于行。其退也。仍有需于进。不过行者不悖其止。进者终成其退。亦如由朝而适野。由都城而之山林。虽觉渐远于烦嚣。终仍难免夫跋涉。此所以有豕突豚奔之象。而爻辞更有执拘维系之情。以见君子虽欲止而未能即止。虽求退而弗克遽退。此事势所迫。非旅进旅退之为。而终始周回。则不免且行且止之象。是易之遯。有异于否与剥者也。干刚在上。而能附顺乎艮。四阳连居。而克谐协于两阴。此六爻三极。固备具进退行藏之用者矣。唯君子志退。则以遯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