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卦巽下坤上
宣圣讲义
升卦上坤下巽。风升而地在上。是以名升。言其志也。风为气之变动。发于下。而扬于空。地中之风。虽在下必期飞扬于上也。卦四阴二阳。与萃同。而成往来。萃以两阳在上。为众阴所萃。升则两阳在中。挈众阴以升。阳犹火也。在内必燃至外。而其道升。虽三阴在外。不能遏之。坤顺而巽行。行以顺。安能止乎。此升之名。乃象于风之上升也。中互震兑归妹。为女之穷。与萃中爻同于未济。为男之穷。亦相匹也。而升中爻九三六四既济之例。则上下相协。刚柔相济。以成其用。内有九二。外有六五。易乾坤之位。成交孚之情。则与地天交泰类似。是亦刚中而应也。然与萃之九五六二。孚于乾坤正位者相反。则萃类否。而升同泰。是虽阳内阴外。不足为升病。且以此得孚元亨之道。谓其克本天行健。而不甘于伏屈也。升之义飞扬上进。包有发挥散去之意。物之升也必。还坠于地。否则散于空中。风之升也。必被于草木。否则流于内方。则升犹散也。萃升相对。传曰。萃聚而升不来。即言萃为聚。而升为散。萃为至。而升为往。来往相反。不来即往。往来者。易之道。天地万物。不得有外于来往之例。有往必有来。有来必有往。故春夏相继。秋冬相承。寒暑代迁。荣枯续至。萃既来矣。升则为往。来者成聚。往者自分。是不来之义。即分散也。气动而成风。风行而多变。变则不复见前者之象。此由升而散。由散而失也。升以九二主内中位。刚中之德。孚干九二。见龙在田。德施普及之用。而外六五应之。孚坤六五。黄裳元吉。文明中正之用。是刚中而应。合于乾坤交泰之道。以成升。升进得协。交孚得济。则所往咸亨。而道自大。此元亨之占。所由来也。传曰。聚而上者为升。故受以升。则升实由萃之变。以物既有聚。必有散。至而成聚者。终升而成散。此数之自至。理之自然。非故为之。且物聚势蓄。蓄则易发。发则飞扬。而上聚于下者。乃升于高。聚于中者。乃散于外。升字之形。亦象四散之义。而志原求升。其后则反散于外。此亦因果之相应也。易兑以巽。而坤反于上。其情已殊。其行自异。故升无可往。终将散之四方。犹气动风生。终亦还于寂静也。明斯道也。则明萃升往来之义矣。周易以爻象颠倒为次。实则反也。反萃为升。卦然而用亦然。由遇而聚。由聚而升。皆物之遽变。人情世道亦如之。此升之用。不可极也。求高者。物之情。希进者。人之志。然高或易下。进或易退。是则行之极必变。数之穷反常。君子知之。故恒中庸。中则无过。庸则有常。此天道也。而人昧焉。则惟顺其进退。随其荣枯而已。更何有于升乎。
宗主附注
升与萃为往来卦。即其倒象也。萃两阳在外。升两阳在内。皆两阳包在四阴中。而其用则相反。以坤由内而外也。萃上兑下坤。升上坤下巽。坤虽同。而易其上下。兑与巽。原颠倒成两卦者。兑一阴在两阳上。巽一阴在两阳下。皆以阴爻为主。先天巽为长女。兑为少女。即由位之异也。巽为风。兑为泽。是物之象。而巽为木。兑为金。则五行之象。风发于上。泽流于下。则以功用升降之殊也。泽为水之积。风为气之动。水积则流。气动则变。此兑泽为说言。为口舌。言如水之流也。巽风为进退。为变动。言如气之飞扬也。萃以兑合坤。成水聚于地之象。故为萃。升以坤上巽。成风上于地之象。故为升。而其用之反。则以萃必集于所安。地为最安之处。故其聚也。如水之就下。而远近咸至。升以升举为用。风之起于下。而腾于上。如气之飞散。而不知其所底。是一切皆远离也。故传曰。萃聚而升不来也。聚为来。升为不来。是升与萃反。成一聚一散之象。升散者。凡云烟火电。皆可象之。而风最易见。故卦取巽风。自下而上升。以明其为物之四散也。而卦爻则以阳在内。阳刚善动。郁于中。则勃发必骤。虽有四阴。徒助其势。而无以遏其行。则以坤之顺承而安贞。不能戾阳之飞越而奔散也。而上下正位互易。与萃亦反。则刚主二。而柔主五。恰违于乾坤之正。却以中爻九三六四。同于既济。而得协调之功。中互雷泽归妹。归妹为女之穷。即坤道之尽。以阳在下得决阴。如女之于归为妇。不复为闰中待字之身。此可见升有关于家室之道。而其用则与渐相错。渐以女归待男行为义。归妹则更无待。势在必归。亦犹升之志已动。其行已决也。读者宜合参之。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宣圣讲义
此升卦彖辞也。升上坤下巽。两阳在内。与观同体。观为八月卦。两阳在颠。如日月照临地上。又如人两目观物。故名观。而升易其上下。巽反在坤下。三阴在上。阴降阳升。易以阳为主。故名升。以两阳之志于上升也。全卦阳在阴中。亦如萃。而两阳在内卦。遂与萃反。萃聚而升散。阴虽盛。而阳得中。阳志于上。而内主正位。上有六五应之。是干下于坤。为地天泰之象。故辞称元亨。以本干行也。坤虽在上。而顺承干志。故卦以干九二孚于用。所谓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者也。然升非干也。虽有九二之孚。而失九五之位。上所应者坤之六五。黄裳元吉之占。合为内健外顺。中正而文明。是以占元亨。而不及利贞。则坤德不专擅。而体干元以成其行。健之道也。故不曰利。而曰用见。明坤秉承干志。有其用也。刚以柔用。况二原坤之正位乎。柔以得时而上于干。上而不僭。故仍以九二为尊。而称用见也。大人即干九二所称。而以上有三阴为其障。德具而未昭。道行而未大。在干九二。尚有德施普及之尚。则升之大人。宁能以飞龙自况。而无所恤哉。此辞称勿恤者。其其原有所忧。而以得坤之顺承。喜柔之协济。乃勿恤耳。凡易称无咎。即原有咎。而独免。称勿恤。即原有忧而获安。此古文简括也。虽用见大人。而非得志满足之日。此有恤也。虽阴柔重障。而得降心谐睦之时。此以勿恤也。卦内体外用。升外为坤。故行亦本之。坤称西南得朋。升非全坤。故占南征吉。仍以坤之所宜为利也。南征者南方之行。不阳于军事。向南者则吉。皆孚于坤也。阳主升而阴不为阻。此南征吉。明其属于行进也。升彖辞仅称元亨。而吉属南征。可见其用。以行为先。则本内卦巽之志。而合外卦坤之情。巽风行。原无定方。而坤则有方。坤以静先。巽以动重。动以合静。柔以益刚。此升卦大用占元亨也。元亨大亨也。行之通于一切为亨。乾坤四德之所始也。元亨并称。尤干之用。以其高明无不覆也。升以六五孚文明中正之象。而阴柔易蔽其光。非如观之照临天下也。故但取巽中两阳上进之志。而名升。两阳既志升。且挈众阴以同进。此升不独阳也。惟动自阳始耳。盖阳在下而能率群阴者。以九二故。九二刚中。而上有六五之应。卦又巽以顺。是以能合乾坤之德之半。称元亨。虽非利。而仍见大人。足明升之以时也。大人兼德位之称。与君子以德不以位者有别。见大人不独见者。亦包大人自见于众言。则以上下相亲。君民相得。乃好升之道。如人之升用。必其才行可称。而上位者。亦乐引进之。是升之利于上下。而为人情所同欲者。故亨。言升一人可以利于大众也。有拨于登庸之典焉。萃既聚其众矣。而择尤升用之。则萃之用。由升成之。升而后不徒聚也。萃动自众。故上萃于九五。升动自君。故下拔于九二。此治道之所仿。而彖辞特以见大人为孚。元亨之行。可以知易之旨矣。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升以坤在巽上。坤柔也。而升于上。五正位也。而为阴。是以时升也。坤为地为土。万物所居。位原在下。今乃在上。是升也。而巽为木为风。木生土中。而风扬空际。其志上升。五行木制土。故地中之木。不得抑其上升。卦两阳在内。阳道升。阴虽众。不得过其上升。此柔以时升。即顺夫刚也。刚柔既协。升降乃同。此时也。位也。位当则时宜。九二在内。居坤之正。六五在外。履干之中。是互交也。亦时之宜。则在卦地天交泰。为春日。阳正长之时。天地之德。皆以泰显。时用之义。即生生不已之功。此柔之升。必系乎时。非时之升乃为过。如大小过。柔皆在外。而违于生生之德。故为过。升与萃。则以孚于时。互成其用。斯刚柔交易之道。有宜于时者也。况阴降而位在内。升于外为反常。惟以时升。方大其用。升之称元亨。正以柔之升宜于时耳。上坤为顺。下为巽。故曰巽而顺。卦自下上。如同体之观。则曰顺而巽。巽顺义亦近。母女之情亦亲。故观与升。皆上下相谐。内外相得。不似天水违行之讼。及二女不相得之睽革也。九二在内正位。六五主卦中位。此亦刚中而应也。凡二五相应。或三四相应皆然。为孚于一阴一阳之道也。以其得中而应。上顺而下巽。刚柔交而天地合德。是以称元亨。元亨大亨也。言德用亨于一切。而克大久也。九二大人之象。与六五相望。故曰用见。以其情志之协。行止之宜。故勿恤。谓虽有忧。而可无之。是则升之有庆也。有庆犹有喜。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以君正而德昭。恩周而惠远。是一人之庆。即兆民之庆。升就主位言。故曰有庆。谓上下孚为庆。否则忧也。庆与恤对。有庆则勿恤矣。南征占吉。言其志在于行。行有方宜也。体巽以从坤。因近以达远。此南行为升之吉。推而言之在下者。以时势及其德功。可以南面。而孚一人之庆矣。盖九二在下之尊。果充其德。乘于时。则进于九五。亦无所憾。此干九二释文以德施普及为言。盖预为九五飞龙在天之备。升之九二亦如是。南行而卜吉。正如南面之当时也。升萃原一卦颠倒。故萃为聚。升为往。恰反。而两阳上下易位。则用大殊。升之征吉。亦以志之升扬。乃顺时而动之旨。坤以顺承干为志。九二干也。六五应之。故体干用坤。柔成刚。阴随阳。则二五合德。而占元亨。虽卦德不及利贞。而有庆吉之占。可见为行之利。其不称利贞者。正以升之志行。守先利贞。而贞为本。行先元亨。而亨为基。此大亨之占。恰与志行相应也。干之道。必依坤而后见。刚之志。必假柔而后明。此升之用。实本于刚中而应。内巽而外顺也。
宗主附注
升彖辞南征吉。亦如蹇解利西南。以其秉坤之德也。然升卦所重不独方宜且在行动。故曰南征吉。不似蹇解但云利西南。而不及所行。征即行。亦即往也。传释升不来。已明其行为往。往者前进也。上升也。皆自近至远。自下至上也。为升卦两阳在内。志于外。而三阴不独不阻。且随之进。阴本降。何以随阳升。则时为之。时者难见。而见于位。位指九二为刚。而六五为柔。刚本以五为正位。今反在下。柔本以二为正位。今反在上。可见其互成用。祇在此反于所行之时。柔反外行。即随九二之阳以同升也。故释文曰。柔以时升。谓柔原降于内。则升也。时为之。因二为阳。乃升于五。柔升非其本能。必假阳之势。如地天交泰是其例也。泰曰地天交。可见地原随天之降而后升。以成互交之象。非如否之一升一降成否隔也。升于上者。阳之本能。阴则惟时使之。时者天道之变化。为生化之渊源。故交则成其生。否则成其杀。如春夏与秋冬皆时也。时升而升则阴助阳。时降而降则阴背阳。此升之道。以坤在外而六五与九二协也。内巽而外顺。情投而志合。故万物同升。而成元亨之象。即刚中而应之所致也。刚中已有其体。有应更宏其用。此易卦所贵者。萃升皆藉以成其德。惟萃为来。升为往。有不同。则亦两阳上下之殊也。又曰升卦之义。本以两阳志升。而彖辞称柔以时升。是指坤由下而上。合萃卦之象言也。萃卦坤在兑下。升则反居巽上。即柔顺时而升之象。但柔之升。非其自升。仍依两阳同升者。阳升阴降故也。以阴本降。则今之升。实因于时。处常则降为正。处变则升为时。此释彖特揭出时字。明其升之由来也。坤土在下。万物之载。若升于上。万物亦惟俱升。然升者坠之缘。高者卑之对。有升必坠。有高必卑。大地之升。犹可自保。物之微渺。宁能悬空而不坠哉。故空不可凭。而聚终有散。巽风以动之。木以扬之。则土散为尘沙。而景象将同幻灭。此升卦义。含空色不二之谛。与佛教有相印证处。天之太空。惟纯刚能常往。人之飞升者。必先练就金刚体。方不畏罡风之吹。今柔之升。将以何为恃哉。故曰时也。时者一时之谓。时升者亦时降。仍不须臾往。而循化以来往耳。故其用。动而不止。周流无息。终始相环。此爻辞以行为志。如天地之在空中不坠者。以其转动永无宁息也。此动以成静之机。而变以持久之妙。愈动愈静。愈变愈久。推之则无复动静之分。久暂之别。且柔不异刚。升不异降。色与空一相。而真与妄同宗。则佛说大乘之义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宣圣讲义
此总释升卦象辞。明人道也。升以坤在上。巽在下。为木生地中之象。虽在地之下。而下无可居。故称地中。与火地晋。称明入地中一义。地本凭空。而自动转。有上面而无下面。则以圆而时动也。所谓地上即地中。故易不称地下。实含微义。且地中出者。亦非远出地面。如天下也。则凡在坤下之卦。皆为地中。亦即在地之内而已。升以巽木。生于地中。苗叶枝干。仍出地面。不过其根生土中耳。根生土中。而干出土表。虽曰地下。实可包上下言。以木为生物。日育日长。终且高于地面。此即升之义也。故在卦言。为坤上于巽。而在物言。为木生于地。象一而用二。故彖辞柔以时升。指坤在上也。象曰志中生木。指物高出地面也。象以人道为本。人道先实质。而后理气。故以木出地中。状其上升。而非以坤在上为限。要知此卦。坤体在上。而用在下。凡物无不载于地。无不出于地面。即藏地中者。如充其用。亦终当显于地上。为地下不得有生物之象也。升者动为本。故以生物测之。生而动者。始能升也。动而升者。虽不必有生。而其自下上也。亦犹生长之象。是升必自下上者也。云雷火风之属。亦自下上。以成其升。而易则取木之生为象。是重在其自生之志。与天生之情。而以备人所取法焉。木之志遂其生。成其用者。无不升。人亦如之。惟人之志。当先德而后器。培育其生生之本。发扬其生成之基。惟德为重。德之于人犹水与热之于木。木无水热不生。人无德不大。此君子观升而必顺德。积小以高大。亦不外成升之道而已。积小以高大。乃法木之生于地中。必日积月累。而后长出地面。而后扶摇空中。而后遂其生。达其用。以大其材。收其实。人之于德也。亦如之。必自微细作起。日积月累。诚意正心修身。以至成人成物。得志。则明明德于天下。不得志。止于独善其身。此人道之升。非可一步登天者也。故卦以两阳夹四阴中。明其升之匪易。以刚易柔。以升挈降。若非积之久。则不能达于高大。若非行之顺。则不克成于至德。此顺德二字。一则言其积之以渐。一则言其升之以时。若不积。则犹登高不自卑。先失其本。若不顺。则如行水不择风。先迷其方。能积则如日月升恒。通而不已。能顺则如风云际会。举而弥轻。此地中生木之象。在君子则自励其德也。
宗主附注
升卦象辞。称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句。甚深意义。人多含糊读过。此句要义。不在高大。而在积小。不在德。而在顺。则以全卦大用。原为升进。升之志必高。进之志必大。人道法之。则以德之高而大为志。此尽人所知者也。而象辞则特揭顺字与积小二字。在德之上。高大之前。以明君子之所贵。盖德不难成。而顺以至焉则难。高大不难企。而积小以跻之则难。顺者谓无为而为。纯乎自至。不由外力以掖之。不待物情以促之。是玄德之原。而诗所谓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者也。以其始于顺。终于顺。若水之就下。无波澜。无荡漾。一以至平至安之行致之。此即顺之精义。而其始。则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由简而多。循节以进。依分以成。此顺之粗义。概言之。即不躐等。不越位。不事高远而遗卑近。不贪深微而忽浅略。此顺德之要。在有其基。则积小之义亦如之。积者日积月累。小者细末浅近。言高者必自卑。大者必自细。为先部署其础。而巩固其根本。如为台阁然。虽志在崇闳。而必着力于下小。不得以高为美。而飞渡空中。不得以大为奇。而陵越近地。皆君子成德达道之旨。实以成升卦之用也。故升卦以两阳在下。明其升必自下始。正如木之生长扶疏。必先有其根荄也。纸鸢之陵空。浮云之蔽日。高则高矣。而下无所系其基。大则大矣。而近无所安其本。则终必随风飘散。共气浮游。将何以竟升之用哉。此象辞原旨。实在教人之求升。而积德以成名者。有所警惕耳。
初六。允升。大吉。
宣圣讲义
此升卦初六爻辞也。初六巽之初爻。即坤初六。而升以有两阳在中上为纯柔。乃与坤初爻异。以九二九三介其间。居中而上应。则初爻亦随之。则以初六在下无位。而下卦以二为主。初从二之正。与上四五相应。故曰允升。允信也。又相许也。言与上信。而与九二相许。柔与刚。如男与女。女以身许夫。则为贞。允亦贞也。贞德孚于信。贞以相与。信以相从。则刚柔谐。而生成之德以着。此初六许随九二同升。而占大吉也。柔本不自升。其升也。必随刚。此初六之升。为允升。言与九二有信约。而与上卦成相应。情既两孚。德亦交洽。是占大吉者。正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意。孤阳独阴不足以有为。阴阳不能合。亦不足以有成。惟孚于一阴一阳之道。而洽于夫唱妇随之情者。方为吉。而初六如之。故大吉。大吉者元吉也。初六卦之初。初者始也。故称大吉。言升之始。即吉也。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则以初爻无可用之地。而称吉者。以其允升。允升者。以上合其志。上犹升也。进也。卦自下上。初之进即二爻。初六与九二相合而有得。且随之与上六四六五合。应而有成。此初六允升。乃见大吉之占也。盖全卦大用。初上无位。惟二三四五四爻当位乘时。升与萃。皆以中四爻。合于刚柔匹配之数。有其生成之用。而升尤胜。则以两阳在下。孚于地天交泰之例也。阳升阴降。升而自下。则其道远。其行徐。其进可展舒。其成必广大。此升之用。较萃为宜。而初六之用。则以丽于九二正位。而信许同升。以与四五相谐也。故上合志。上字一指其升进。一指与上各爻也。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宣圣讲义
此升卦九二爻辞也。九二居内正位。刚中之德。与六五匹而和。故曰孚。利用句。与萃九二同。皆以正位之主。主祭祀之事。为享福受祜之征。称禴之义已见萃。言春夏时祭祀从省俭。九二虽当位。而在下。故亦惟俭约是尚。因时之升。易招咎戾。而以中正得免。则祭祀重典。而中位主持。似非可苟者。祇以九二自下而上升。初不宜夸张其事。且升者先固本。祭祀所以厚其本。反其始。而时犹早。则以俭约为宜。此无咎之占。亦正以善用时也。
象曰。九二之孚。有善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中位而刚。与外柔应。两情谐而上下合德。正位固而内外同功。此其孚为有喜耳。喜者中心喜悦。则以由二至四互兑。兑为悦泽。而合中互雷泽归妹。夫妇相得。配偶克谐。此其为喜可知。正以升之用。在刚柔俱升。夫以率妇。情志先孚。则家以齐。国以治。其喜大矣。然则利用禴者。亦可释为夫妻庙见。而卜其后之必昌也。情之欲孚。志之欲进。合而为升。而在于内。此中心所愿也。故特以孚称之。
宗主附注
升卦之用亦如萃。以二五正位为主。而萃则以九五为正萃之位。下爻皆向之为归依。升则以九二为得内中位。各爻皆随之以俱升。是萃之九五。为所至极位。升之九二。为所自起点。一静一动。一往一来。两相映射。由萃言。为众萃于一尊。而无不悦服。由升言。为主率其群众。而招之同行。此则以阳在内在外为别也。然萃九五诚全体之主。各爻不得不归向之。若升九二。不过内卦中位。不足以约束群众。故升虽自二始。而升之所极。仍在五。五以柔居刚。仍不得翕服大众。此升之极。反为散也。故升九二爻辞。仅以孚称。不以位称。而利用禴。亦如萃六二在下。惟主祭祀。率群众以致敬。亨于神祖而已。神祖在主之上。亦主者所共尊。不得以主于内。而擅专及外也。释文称有喜。即祭则受福之意。盖孚于上者。亦孚于神祖。九二以诚敬而与神孚。则其喜乃九二所独。非全体共占之也。然上卦纯柔。顺乎下情。而乐与众近。故九二之喜。以能孚而后见。孚则无所阂隔。人神之间。上下之际。内外之介。无不孚。是又较初之允为更进矣。允为孚之始。孚为允之成。皆以与上谐和为重。可见升之大用。在能同众以升。若独升。是违允与孚之德。将何以占吉而有喜哉。阳能自降以率阴俱升。此其为允为孚之由来。而人道师之。则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为本。不顺则不能得上之合志。不积则不能成众之同升。此允孚之德。必自我致之也。
九三。升虚邑。
宣圣讲义
此升九三爻辞也。九三内卦之末。与六四同为中爻。一刚一柔。孚于既济之象。原吉爻也。而不言吉凶。则以升卦两阳比于内。三阴在其外。刚以进于柔。虽曰升。而情势反由实而虚。由高而下。故曰升虚邑。盖以卦言。则升。以爻言。则由实而虚。由城郭而邑之象。邑者。众聚居之域。而虚字亦通作墟。则郊野空旷阜陵。后世或称墟里。小民村聚之所。民居成聚如今村庄。必有高地。备避水潦风雨之害。其中若谷。可以护卫。升而至此。非崇高可知。但亦有高于他地之意。九三由内望外。故升虚邑。邑有大小。小者所谓十室之邑。则仅数户人家。非城市之繁庶可比。而虚义本虚空旷远之意。九三阳也。合九二以进于四五。犹反风地观之象。观两阳在四阴上。如日月照临下土。升则以阴原在上。由阳望阴。成由内望外之势。前面空虚。无碍于目。则升者易矣。此升字当释作近。由近而远。由狭而广也。巽风也。九二九三。如鸟两翼。乘风展翅。望天空阔。则其进行利捷矣。且九三本干九三。当干惕之时。亦宜反乎空虚。期于安稳。此升虚邑。虽不及吉凶。而其行之顺则可知矣。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疑者相猜忌而不信也。无所疑。亦如初之允。二之孚。言相信从。而行甚顺也。又疑有碍义。无所阻碍也。又拟也。无庸拟揣也。皆两情协调。不复惊怖稽迟也。盖孚九三六四。既济之用。则更何疑哉。进于虚大之原野。止于民众乐土之村居。则其情志易投。动定咸便。此升虚邑。为无所疑。明其进之至顺耳。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宣圣讲义
此升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为坤卦爻。以卦进而上。则所至益高。此升之本义也。九三升虚邑。系阳进阴之象。六四亨岐山。则自下而高之情。称王者。二四同功。九二正位。而六五六四近比。四虽无位。而九二至此。为升于高山之象。称山者。反自三至五为艮也。岐山者。周发祥之地。亨与享同。享于岐山。即由九二用禴。更进而祀始祖。故在岐山。仍不外追远报本之义。升高而先厚其本。此先王处升之道。曰用者。以非六四为主。即指九二之王。进至此。则宜用享祖也。故占吉。既吉。自无咎矣。以六四与九三。共成既济之用。而由阳进于阴。亦即由内进于外。坤德至顺。柔行至安。安且顺。更何不吉。惟反柔为进。从降以升。恒易有咎。而以六四顺之始。厚之初。故免耳。坤以承干为志。九三九二之道。均于六四六五成之。此升之大用。皆以阴能顺阳。柔能从刚为本。此四五爻皆吉。且皆着其升进之功也。
宗主附注
升六四王用享于岐山。与随上六王用享于西山一义。皆为报本返始之旨。人生有本始。如木之有根。随以震在下。震木也。升以巽在下。巽亦木也。皆有根生于地中。而后枝叶繁荣于地上。虽随上为兑泽。不似升上为坤。然兑之一阴。坤也。故报本返始之数。享祖致祭之典。乃上六。明本诸坤土厚载之道。大地厚生之功。必溯寻其初。而培其本也。升则四爻即坤。且下交两阳。互成兑卦。故六四即示享祭之用。而申敦本复始崇德报恩之情。此六四与随上六。同有此辞。随之西山。与升之岐山。视为一地亦可。视为两地亦无不可。盖岐山在国之西。昔时建都。多在陕豫。岐山在其西。故亦称西山。然随之称西者。以卦上兑下震。后天震东兑西恰相对。而由王言。则以帝出乎震。原在东方。上六属兑。至上六致祭。即向西也。故称西山。兑本错艮。故有山之象。升之称山。亦以中互艮与兑。而巽在东南。非正东。九二主位所在地。而坤之方位。为西南。六四所祭之地。亦非正西。故不称方。而曰岐山。岐山者。周祖太王移居之处。发祥之地。开基之源。文王周公作易之旨。在垂教后世。必先其子孙。故称王享岐山。言当升六四时。应举之祀典也。升萃相对。皆以率众祭祖。示民以孝。劝民敬其祖。而亲其亲。以克成萃与升之大用。故爻辞凡二三见之。可以昭其立教之微义矣。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为坤卦之始。坤德厚载。万物资生。资生之本。如木之根。水之源。由上而下。自近而远。一本而万系。莫不共尊亲于所生。人为万物之灵。必敦报本之义。溯其本始。尊其所宗。则祭祀必诚。敬享必至。时其俎豆。丰其牲牷。荐其粢盛。陈其礼乐。皆依夫情性。发夫亲爱之谊。致其尊敬之诚。此事行之至顺也。以坤之德为顺。人道师之。亦顺以将事。礼之加于外人者。或有所假借焉。为以成其敬也。如对大宾。聘问邻国。朝观王廷。则以敬为先。而或有执泥于礼仪之序焉。若至尊祖敬宗。孝亲祭先。则祇发夫天性。依夫人情。无假于作为。无待于饰词。无用其繁文缛节。是以备而不求丰美。具而不务夸张。礼以将其诚。仪以着其意。如事其父母。侍于晨昏。则虽重而无所加。尊而无所忌。敬而无所饰。此顺之至也。为其道然耳。顺以孝于生前。顺以祭于祖庙。既顺以致其诚于宗祖。复顺以垂其教于子孙。斯无不顺者。则推之天下亦无不顺者。六四用亨之义。即本顺以行。故曰顺事也。由卦爻言两阳上升。六四首随之俱进。亦至顺也。上更无为阻者。则顺以往可矣。故外卦三爻。皆以顺成升之用。
六五。贞吉。升阶。
宣圣讲义
此升六五爻辞也。六五外正位。而柔居中。为坤六五之德。黄裳元吉之占。文明在中之象。升六五亦如之。而称贞吉。以坤德重贞。贞则吉。此孚于坤安贞之吉也。升以升为用。至六五犹升于阶。由内而外者。如凭高望远。故九三曰升虚邑。由下而上者。如举步登高。故六五曰升阶。以六五当外卦之中央。如门当之阶步步上升。而不躐等。仍本坤安贞之道。遂其行地无疆之功。升以益升。进以益进。故曰升阶。言如登阶梯。必一级一级拾而上也。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虽柔。而为全卦主位。得九二刚中之应。乃有贞吉之占。而称大得志。盖九二阳上升。至六五达于极位。中正之势。刚柔合德。贞吉者坤之道。升阶者干之行。干行以进。坤承以孚。合成地天交泰之用。故曰大得志。得志者。言有其利。有其物。遂其生成。而大其功用。惟泰近之。泰以交孚而得竟其用。故有其财富。升六五亦然。过此则与之反。故上六称不富。则以极则穷。交孚者反相消也。故升之大用。至六五为极。亦即全卦最吉之爻。初之大吉。亦必待五而后成。故初爻曰上合志。五爻曰大得志。二志字相应。亦即释彖所谓志行也之志。志既称大得。则全卦之用已大成。此爻辞占吉也。而以升原不可极。柔在上不可久。虽高不过于阶。不得如大畜向天之衢。故大畜为道大行。此则为大得志。得志虽大。不过财物之富有。功业之亨遂而已。以言夫道。则犹未也。坤以柔顺之道。虽承干。不得过之。此称贞吉。明其吉必由贞致之。读者当深绎焉。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宣圣讲义
此升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之终。坤之上爻。阴极之象。故曰冥。以全卦大用为升。至上六升亦极。故曰冥升。冥幽暗也。与明反。阳曰明。阴曰冥。豫上六曰冥豫。亦以至极阴之位。无光明之时。而冥升之义。则犹夜行之意。暗中蓦进。不知不觉。而顺其势。进于幽冥。升于暗昧之行也。既为暗昧。则不利于行。既为幽冥。则不宜于进。故爻辞以不息为利。贞为本。不息者。不生息。不发育也。息与消对。不息即消。贞者。静守而不移。执节而不失。乃四德之末。坤之道也。贞以为守则宜。为进则悖。卦内贞外悔。上六外之极位。反以贞称。可见其情已穷。进已阻。惟有守耳。贞与利对。利主其外。贞主其中。利而曰贞。是由外入于内也。上六之用。既穷则变。变则复于下而为初。升之初六柔。则所利者。惟从内之贞而返于始。所谓不息也。言升至极。反为降。进至终。反为退。生者反为不息。升者反为无行。此上六冥升之道。贵在顺时之消。而无求进益耳。不息又不加多。不繁殖之意。俗称利金为息。亦所生殖者也。而不息。在事物为损。损与益反。不息既无益。亦不富也。然在道功。则以损为尚。为道日损。老氏言之矣。损而又损。则纯乎静一。故不息诚也。至诚无息。与自强不息。皆指道言。不息则久。久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中庸至诚之功。亦上六之兼义也。盖上六坤也。博厚者也。升中两阳干也。高明者也。坤顺承干。始成其升。升至于极。反归于道。故坤德之至。方同于不息之干行。健以顺。动以静。高明以博厚。故升而为冥。明而为暗。乃利成不息之贞。此义至精微。后人无喻之者。性命之原。中和之至。生息之本。动作之根。皆必以不息之贞。为其机。为其基。不息始生息。贞始启元。地始承天。柔始成刚。故纯亦不已。刚者至柔。升者至止。天地之先者。至静至一。道之始如是。其终也亦如是。有出于无。而还于无。生息成于不息。而终于不息。此精粗一贯者也故。人生之前无我。既死又何我哉。一瞬不息。则呼吸不续。而人死。一息既续。则生命永存。而身安。此不息与息相倚伏也。贞与元相始终也。不息之贞。开生息之元。天地复生。性命复具。本末之象。即卦六爻初上之情。初为之始。上为之终。元推至贞。贞返于元。上下周流。终始不已。此天道也。人物亦如之。故消息盈虚。本乎天行。冥升之道。本乎不息之贞。读者于此。可以悟道矣。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六全卦上位。而为阴极。故曰冥升在上。消即不息。而不富者不有也。富有也。丰裕也。生息繁庶曰富。不息则不生育。是不富也。此卦爻之用已穷也。富与穷对。进益之用已尽。则万物同竭。生机既绝。则财富同消。此上六不息。犹冬令闭藏。冰地枯槁。无生物也。不息而贞。则生者自绝。升而冥。则明者自灭。纯阴而暗。既寒而穷。则物皆尽。尚何富裕可言。故俗称贫窘为寒苦。亦以无所生息也。消即损也。息即益也。损则日寡。益则日富。此升上六以用之穷。阳之消。而不富也。升以至高至于天为限。天上空虚。何物可有。冥邈无物。自成不富之境。故修道者。必敝蓰财物。成佛者。必空诸万象。虚无之旨。即不富之义。冥升之道。即无我之功。由有还无。由实还虚。即由富而贫。由益而损。此升用之极。反入于冥。而进益之穷。反为消不富也。
宗主附注
升后为困。困与井往来。升与萃往来。此四卦又成往来之象。盖以四阴两阳。变为三阴三阳。坤易为坎。而交错之。困以坎兑合。井以巽坎合。皆以坎为主。坎后天居坤位。代坤之道。而用有殊。萃升以坤上下而异。困井则以坎上下而分。是萃升秉坤厚之德。而困井见坎险之情。一厚一险。其为用遂相反。厚本于仁。险本于智。仁者利于物。智者害于生。为天道盈虚。时令生杀。相往复也。阳得势者。生之机。阴得时者。杀之道。春夏则万类盛育。秋冬则万物凋残。此其验也。故消与息。若寒与暑。升与困。若成与败。升至上六。其气已尽。其用亦穷。故爻辞曰不息。释文曰消。消即不息。不息即杀。生息之道。以阳为根。消杀之道。以阴为本。此升上六冥升。与豫上六冥豫同义。豫而曰冥。可见豫之用绝。升而曰冥。可见升之道穷。豫绝而成随。升穷而为困。其变甚相似也。虽阴阳由不均而平均。而功用却反由息而消。由畅而窒。此天道之忌过也。过则失其中和。过于阳者。极则变沉沦。过于阴者。极则变散漫。此皆往复之例也。故升后为困。困即升之反。升扬者反困沉。升腾者反困阻。是阳升已极。反困于内也。细绎其交代之迹。自能知之。
宗主附注
升为上进。言地中之木。必向上生。以其生性然也。又如地内之风。必向外扬。以散其尘沙。物质然也。故升有飞扬分散之用。不独向上已也。巽为柔木。而其偃也。随风所靡。即草上之风也。风行善变。草亦随之。坤土也。风自土出。则尘埃散空。虽在地中。终难久窒。此升卦可状风尘扰攘之象也。地虽不动。而风扰之。土虽不飞。而木撼之。此由静而动。由下而上。由合而散之象也。则以萃之聚于先。必有升之发于后。众以聚称。物以分散。升之至者。力益微。高之极者。势益薄。以上卦纯阴。可见其用之匪易也。物合而分。人聚而散。阳生之德不着。阴杀之令乃昭。此升之后必困也。困由升致。发扬之后必遇困穷。亦理数之常。而往来之例也。升者在道功中为有成。拟于禅家阿那含。金刚经称为不来。易传亦曰升不来。皆有上升于高空。而不来尘寰之意。此则修静工夫已有成者。亦必先能荟萃其精气。化育于真元。而后能飞升也。故萃卦彖无元。升则首称元亨。萃九五称元永贞。皆明示元为道之结晶。必先聚敛加以烹炼。方成此元。亨即烹炼其元气。而永贞即正定。永在定中。如如不动也。修道者。于萃升二卦。可以得证道成真之诀焉。不独为人事言也。
困卦坎下兑上
宣圣讲义
困卦。困以坎合兑。兑在坎上。泽之用。亦本乎水。坎水而在泽下。泽而漏水。是失泽之义。泽失水。则为泽之穷。故名困。困。穷也。然坎在其下。有水不自登于泽。以其性润下。不若巽风之能升也。卦虽有水。而终为无水。此象称为泽无水也。卦三阴三阳。一阳在内。两阳在外。而皆为阴所包。亦有被困之象。易以阳为重。明君子之道也。阳困即君子之穷。为其被群小所窘而不克展其用。故曰困。坎陷也。已为阳陷之义。兑悦也。而一阴居两阳之上。阳上下皆为阴所厄。是困之称。为阳也。由升之变。两阳志升。上为纯阴。虽顺成其升。终以至极。变为冥升。而成阳消之象。至困则阳竟困于阴。而随坎以陷。此升后继以困也。升二阳四阴。困则阴阳平均。似有胜于升。故辞称固亨。则虽外困而中亨也。中亨者上下正位皆刚。九二九五相应。秉干之道。剖坤之象。而得中正之位。是以亨也。而中互风火家人。则孚于内外正位。为家道之正。家正可以推之国天下。观家人卦彖辞。即明其用矣。中爻六三九四。悖既济之义。而类于未济之情。是内外位正而志乖。道同而情戾。以巽与离有同居而异其趋向之渐。如睽革也。三阴配于三极。初与二。三与四。五与上。互成一刚一柔。而孚于道。不以位言。则可和协。若拘于位。则顺与戾半。而中爻尤失协济之用。此所以为困也。困而不已。将相怨尤。是则如家道之乖。而有反目之象。故爻有不见妻之辞。亦本家人卦之占。而有通于大小畜之义耳。盖夫妻之和。为家道之正。若羼于利害之念。涉于得失之心。则恒易乖违。以中藏离。离丽也。不能丽则离。此反目之机。分途之肇。必由物为之崇。物过乎中。则失其和。故圣人必先格物。而后能收修齐之功。困以木在中。木生之方。孚于春。物之始育。此天下之困。必因物之不足。用之不充。生之不全。则中相诟谇。遂如夫妻反目。此常人之困。不得自解。惟君子则能解焉。解困必因夫时。必伸其阳。发其生机。畅其生趣。必在春时。春雷一震。雨泽乃沛。万物孳息。蛰藏皆出。此雷水解。必以震易兑。而解困顿也。一阳振奋而直上。群阴无以阻之。水中生阳突升。万物亦随之自育。此解困之义。即以兑变震也。阳虽似减而得时。阴虽若橧而失势。二五相应。柔以成刚。此其时惟岁之春。故困者天数。解亦天数。而君子则尽人以俟天。顺时以进道。此困之亨。惟君子能之。困字之形。亦如其义。而木被囚。乃为生之被困。凡不自由而有所拘束者。字多从口。如囹圄之属。圈围之类。明有力为之阻。如物在圈中也。然困必因外物。而必以险陷。或阙短所关。则卦之坎与兑所取象也。坎如坑阱。兑为缺口。皆示其不圆成。有倾侧之意。卦之用亦如之。阴以悦刚为柔掩。则中多忧虑。而行多艰阻。此困之亨。必以贞而后见。贞则善守。有守则善用困之义。故全卦必师慎惧之训。存警惕之心。方不为困所困。故惟君子能亨。刚中之德。不失其贞。是以能亨。不求于外。无忤于物。是以能贞。此用困要道所必知者也。
宗主附注
困以兑合坎。内险而外悦。有如小人口蜜腹剑。心与行违。言与思戾。谓己为智。而利人之愚。处物以欺。而希人之蔽。是谓之困。犹锢闭而图囿之也。然困人者。终自困。被困者。终将反其困。是智者亦愚。明者亦蔽。故卦名困。谓无不困也。困又穷也。进而被阻。行而不前。如羝羊之触藩。童牛之在梏。不得出入。无可升扬。则惟困以终。而莫能解。在卦泽水困。与雷水解。同一坎也。而震兑异用。同一险陷也。而悦泽与震奋异行。兑泽不得戾于水。故为所困。震雷足以出于水。故成其解。雷自云气之发。其源亦水所蒸腾。其势勃焉。其动愕然。故超出江湖。而震于空际。此解之必以震也。泽以储水为用。无水无所成名。其情依依。其性濡滞。故困之义。必取兑也。兑为少女。柔不抗刚。弱不拒强。顺乎坎陷。而进彷徨。此困以兑在外。乃与坎相系。如物之被拘人。之被系。情若依恋。行则障蔽。内陷已深。外展莫遂。困穷之象。乃为升之蔽。升极则降。高极易坠。以坤之柔。乃易为兑。以巽风之善变。乃改为坎险之多害。坎后天以生化之功。履坤贞之位。视巽若敌。视兑则近易。以原中男而挈弱妹。中互风火家人。亦有二女同居之概。益以为损。否以易泰。阴阳虽均。刚柔交代。乃成困厄之情。与井而相对待也。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宣圣讲义
此困卦彖辞也。困上兑下坎。成困穷之象。坎水在下而不升。兑泽在上而自决。是水不复储于泽中。互失其用。而坎以险陷于内。兑以说泽于外。外柔中刚。刚为柔掩。乃成困。如被围困也。然困者时也。而困之道。以变则通。是困之不可以免。困而有时。解困亦有时。如天之冬。困时也。春则解矣。地之冻。困时也。温则解矣。当解则解。天下同解。当困则困。万物同困。故困以亨。言通于一切也。困本非亨。当时之困则亨。如冬令闭藏。不藏者为逆。藏者为顺。此困之亨。言如其时而困也。又困有内外之异。外困而内亨者。亦亨也。如冬寒阳德潜藏。生机内息。反育其本。培其根。以为春之荣。夏之盛。是困于今。而亨于后。根本既固。枝叶必繁。是困而反亨。亨于无形。困于有形。君子不谓之困。故以亨称。孤臣孽子。处心积虑。以蓄其势。败国辱身。卧薪尝胆。以励其心。而后发为英华。郁为武勇。以快其志。而致其功。是虽困而实成其亨。故困者因。而亨为果。因者末。而亨为基。何患乎困哉。愈困且愈亨。不困则无亨。困之甚者亨亦大。如人历患难。阅艰苦。动心忍性。激越前进。磨兑发铏。奋勉自强。则困之至。亨亦至焉。此困而占亨。谓困之道有亨也。而必本于贞。不贞不能亨。为不贞不能处困也。困穷也。阨也。人之恒情。快志则强。撄心则弱。有势则自喜。失势则自悲。皆不能处困。以忘贞也。贞者四德之末。丁时之冬。冬令闭藏。则天自贞。贞以为守。不馁其气。不泄其精。不伐其神。不折其性。故中心常亨。外物不能侵。真元永存。妄相不能害。此贞之德。足以固本而立根。顺时而善道。是圣人用藏之义。处穷之行。所谓独善其身。遵养时晦。居易俟命。不失其中者也。故能保合太和。协于干健。因失安贞。致其坤顺。干亨坤贞。天地合德。则何忧于困哉。此困之亨贞相互成用也。大人吉。亦以能合健顺而孚亨贞。君子之谓也。君子有德且有位。称大人。传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者也。能如此则虽困而不失其吉矣。无咎亦由是占。既占吉。自无咎。困时安能无咎。虽能亨贞。而称大人。始免耳。有言不信者。兑主口舌说言。今兑在外。是有言也。内怀险诈。则不信矣。但有其口。而无其中。安能信乎。坎下而不平。心险而口悦。是口有蜜。腹有剑。言困未尝以信。则不信亦困时。人之恒情。处困穷。而有求于人。在困阨。而有愬于众。不易得人之信也。故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楚骚曰期不信兮。吉予以不闲。皆困穷之世态。而为处困之君子所宜知。言者心之声。坎下陷。心不能衡。徒腾口说。曷克以昭信哉。此困彖辞揭出困穷之道。心自口始。言而不谨。无益于行。尚口之人。不利于事。兑之所以为不足也。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困以坎在内。而一阳陷两阴中。兑在上。亦两阳在一阴下。阳为阴所蔽。故曰刚掩。言柔掩刚。且坎刚兑柔。柔外刚内。亦成被掩之象。又掩者障也。遮盖也。泽之用。在土防水溢。而水在其下。是水被土掩也。五行原相制。今兑在外。水不复留。仅存泽之外貌。故彖曰泽无水。坎险而兑悦。内险外说。情志不谐。内外难协。是谓之困。以其穷也。凡物皆以用为利。失其用岂非穷乎。然困穷而彖称亨。则以通于一切。得时义也。以困而亨。是困于物。不困于道。穷于用。不穷于体。故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言君子始能以困亨也。君子本于道。不移于物。握其本。不囿于用。故困不失所亨。所字指则亨有限也。言非大亨以正也。困之亨不可久也。贞大人吉。此贞字省一。应属亨下。而今属大人言。则以占吉必由贞也。贞大人吉。以在位之君子。能贞乃吉。然推之众人。亦无不吉。此所以为亨也。盖时之困。惟贞能保其亨。贞而亨。固在位者吉。不在位者亦以贞免咎。此下有无咎也。所以无咎而吉者。则本卦九二九五。刚中之德。刚中则寡欲。而不失其守。不以困而自危。不以亨而自恣。故能守其位。而吉而无咎。此君子之行。亦即本干行健之义。自强不息也。九二九五。干之本德。内外之道。升沉之宜。故无不吉。而免于咎。此由人道言曰贞。由天道言曰刚中。贞出于刚中。不刚则失其守。不中则失其正。守正不二。斯处困之道。得亨之由。理数所不易者也。处亨而无骄淫之心。处困而无恚恨之意。是素其位不愿乎其外之君子。则刚中之道。贞固之行所昭也。故必称大人。以其德也。此大人亦可谓之大丈夫。所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者也。亦所谓中立不倚。独行不惧者也。故非刚中以贞固者。不能及焉。有言不信者。本兑之用。而无坎之协。腾口说而忘诚正。是言不信。惟尚于口辩。而其用已穷。为兑在外。困穷之时。口舌何裨于事。辩论何益于行。明困时无可说也。说既不见信。说者亦不以信期。是逐末而失本也。言为心声。言出而心不至。将何以为信。如要盟。如迫警。虽若可凭。实不能信。困穷之际。惟有自贞。兑在外而易穷。是以有言犹不言也。以卦象判卦之用。由卦用定人之行。此彖辞本旨。既在困中。自非平时可比。故辞述其用。以使后人知所取法焉。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宣圣讲义
此释困卦象辞。明人道也。坎在兑下。兑在坎外。水与泽相睽。乃成泽中无水之象。前已言及。升卦巽在坤下。而称地中生木。此何以不曰泽中有水。则以木性上升。虽生于地中。仍长出地面。故称为升。水性润下。在泽之下。势必流渗以涸。以内外言。外有泽而水在内。明非泽中之水。则将泛滥以尽。故曰无水。若易其上下。则为水泽节。而水在泽中矣。不过泽决口。水易流。宜自节约耳。泽而无水。乃成困穷之象。言其用穷也。泽以水用。无水是不克充其用。故比于困穷之时。物不得展其技。人不得展其才。非困而何。水之在泽。如物之储以备用。如财之贮以供时需。今无储贮。岂非穷乎。穷则困矣。人生必赖物以为生。必利用财物以为用。必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必节留有余。以防将来之不足。此经济之道。民生之原。苟无存留。其困立至。此困卦以泽无存水而得名也。困者有时所为。有人之过。如年荒世变时也。奢费怠勤人也。皆不免于困。而君子先自责焉。天命靡常。人事有定。故居易俟命。素位而不愿乎外。尽己所能。以谋其有余。约己之欲。以给其不足。故恒免于困。以其穷于时。不穷于人也。人事之于困穷。亦有道焉。则忧道不忧贫。谋行不谋物。物之不足。吾心自足。用之有穷。吾志不穷。则时之困。无伤于人。而人之困。不见于时。为心所安。志所在。不在彼在此。则困亦不害矣。故处困必以君子为法。君子守己而安其分。本道而昭其德。见危授命。而不苟免。见得思义。而不强求。命自天。而我不忮不畏。物自物。而我不贪不轻。是以能守贞而无恤于得失。明分而无计于安危。此所谓致命遂志者也。致命。则一身之外。更何存于心。遂志。则本分之外。更何动于我。故忧乐如一。利害无二。行不务于外。则中常宁。言不苟于人。则性常定。命既致于道。则道以外。无干于己。志既遂其初。则志所存。不诱于物。故困不足困。而穷且通。则象辞称亨。释又所谓困而不失所亨者也。惟以不自困处困。则困亦亨。惟以亨仍不失其贞。则困亦贞。此致命之要。遂志之本也。命受于天。困亦天也。则困无伤于情。此性命之正。足以解其困也。志发于己。穷亦己所觉。不以穷而动其志。则穷何害于我。此中和之德。能常定其志也。则皆由卦刚中之德致之。干之本也。行健之义。自强不息之诚。乃能逮之。否则未有不为困而困。为穷而穷。而穷者既不能致命。命亦无所托。既不克遂志。志亦无可持。则惟随外物以存亡。徇情欲以得丧而已。安能困而亨哉。故致命遂志。善用困者。即所谓贞也。贞不失守。则外物不能移。贞不戾行。则情欲不能诱。故君子处困必志于贞。明其本德也。且致字遂字有甚深意义。不致则无以自立其命。不遂则无以自定其志。是致之有道。遂之有方。致则命自我立。不为天所夺。遂则志自我定。不为物所污。是能反困为亨。因穷以达者也。则君子之道。岂为时所弄。人所害哉。故处困之时。必求其亨。而必志于贞。贞则亨。亨则不困。而人道则以致命遂志为先焉。
宗主附注
困卦象辞称君子以致命遂志。此义甚微。以文王作易辞时。正当被囚羑里之日。商王纣暴虐无道。臣民人人自危。文王又为谗臣构陷。身幽囹圄。前途吉凶莫卜。故以易见志。如明夷卦。内引箕子为偶。亦以地火明夷。明入地中。天下同暗。前途茫茫。无所适从。特揭蒙难之义。示顺受其正之道。以处明夷之世。困卦亦然。被困则身不得自由。道穷则行不得自主。故以致命遂志之义。明刚中守贞之道。以处困阨之时。其旨一也。困之象以刚为柔掩。明为暗障。亦如明夷。泽成无水之象。时当易陷之秋。果不有道以自持。将不知困于胡底。故彖首揭亨贞二字。示困之必以贞而亨。方免于咎。更以致命遂志一语。示处困必以刚中自持。守己不失。方脱于害。故致命者。言本受于天者。仍听之天。而无所惜。危难如是。安详亦如是。不为祸而自馁。不为险而苟避。此致命即置生死度外。不以外来害灾移其中也。遂志者志发于心。心不二志。初时如是。其终亦如是。不以物欲而动其心。不以利害而易其操守。此遂志即始终不渝。不为时势易其节也。故明夷为顺以避难之道。困为正以御害之道。不为权变。一为常经。皆不外夫道之所合。时之所宜。所谓无可无不可也。趋吉避凶。人之常情。持正执一。道之大法。二者不可少一。盖不知权变为不智。不知正经为不义。智圆而义方。处明夷之时。本坤顺之德。希离光之明。故顺以就之。处困之时。本悦泽之情。知险陷之害。则贞以待之。顺者有宜。贞者有道。非强为也。皆依卦象以行。故困之道。不为困困。方能解困。困者外也。而我以刚中解之。困者时也。而我以贞操应之。是致命者足以保命。遂志者不害其志。此祸中求福。危中求安者也。故能困中求亨。亨而不困。则贞以成之。困而不亨。则刚中以御之。是以困不失所亨。此君子独立不惧。遯世无闷者也。何哉。九二九五。刚中不改。足以抗包围之群阴。而不为坎险所陷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宣圣讲义
此困初六爻辞也。初六坎之初。坤之初六。为卦之下。柔而在下。如地中幽邃之处。而在人身。则以臀喻之。臀在身后。以前后犹内外上下。卦在下者。亦称内或后。在上者。亦称外或前。以六爻自初始。渐进而向前。故下为后。如人之臀。又臀位于幽独之所。字从殿。殿后之义。亦在后也。然臀亦称尾。尾犹颠也。初六称臀。则属于后。且为污浊暗昧之地。如人便溺所出。以爻为坎之下。水下泄之道也。而爻辞应为臀困。非全体之困。不过臀之困。即身之困。未有困其臀。而身得自由者。此乃明所困在身后耳。株木者。言非所困而困焉。臀困株木。如豕困栅中。株木所以拘系之也。株木者。非林木。而地低洼。若喻以囚拘。如畜类被幽禁。则甚合。以初六柔也。地下而性幽暗。非山林广大之以。故因其困而入于幽谷。言无可逃也。仍本坎陷之义。有如坠入陷阱之象也。株根也。干也。以其不扶疏地上。且深陷入幽谷中。幽暗也。深也。与明反。而义同冥。升上六称冥升。困初六称入幽谷。是由冥升而来入也。幽谷既非明朗。又非浅易。则入者茫茫然不知其他。故曰三岁不觌。言不得见也。三岁者久也。不限于三。凡自二以上者皆三。如俗所谓第三者。在第二外也。初六以坤履霜坚冰之象。为阴始凝之时。阳德不加。暗然而陷。故爻辞如此。明其困于下也。困以刚中而亨。初六未得九二之照临。故有幽谷不觌之占。然卦自北方始。而称臀。可见其面方向外。则其后背之陷。尚不足为全体之害。故不及吉凶。言徒困于幽暗。不易见天日而已。何以不易。则为株木之困。如畜之初拘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六虽在下。而志于上。虽阴降。而情乐近阳以升。故虽困。惟其臀。虽入谷。惟幽暗而已。爻辞初与上。多不关大用。以无位也。柔而在下。非无可作为。故惟困于幽深。而苦于不明。三岁不见。如人盲目不见光明。初六辞旨。为示困之始。在不得光明。所谓刚掩也。刚为柔掩。况爻又为柔乎。如居暗室不得灯。则永夜无所见。而又困于所系。欲去亦不易。是以成幽困之象。欲得脱去。必因九二之刚。故曰入。明其无所觌而陷入焉。此困之由外物来。而内无所恃。故不明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宣圣讲义
此困卦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中位。坎之主爻。干之九二也。刚中在内。原为见龙在田德。施普及之时而。在坎则一阳陷两阴中。成坎险内陷之象。今合上兑卦成困之九二。更有刚被柔掩*之情。故不离于困。惟以刚得中。而上应九五。内外同刚。以与柔搘拄。故困而有爵秩之降。言困仍能进也。酒食者。自九二至九四互离。水火相交。烹调之用。而坎亦有尊酒二簋之语。明其有关于食事。酒食虽备。而困于时。遂不得醉饱。徒有酒食之名。而无甘旨之实。此所谓困也。若在平民。则蔬食饮水。若在上位。则醴酒薄肴。不过供具而已。且在困穷之日。并非颐养之时。得食已难。当兹坎陷之时。又非鼎食之际。则果腹亦不易。此困于酒食。不独指不甘旨。及不丰备也。在九二为酒食而困。即有亦不能安享。即多亦不容甘饫。则困之时义使然。凡食以颐为养生之正。以噬嗑为得食之基。今困九二徒以互离。有与噬嗑近。故以酒食占。而不免为所困也。朱绂者。朱绶乃爵赏之物。方来者。言其有位可得之。九二得九五颁赐也。故曰方来。以二五正应。方能得焉。然非困之得。乃困之遇。困而得位。斯遇此赏。而酒食且困。朱绶又奚荣。食饮且不充。官秩却何贵。不过九五方以此羁糜下位。好爵令名。补其食禄之匮。希赐厚赏。偿其苦阨之情。假以名。使其不离。加以秩。范其不安。此九二因中位而得占加官进爵也。利用亨祀。则如萃之用禴。仍祀事祈报之旨。祈祜而报恩。为在位者所必重。九二以时。王之宠命。当思神祖之恩施。此利用亨祀。乃在位者之志。九二九五皆然。且当困穷时。前途尚不卜。故有祷于祖。祈于神。以乞佑而保安。则犹人之恒情。人穷则呼天。急则呼毋。为无可奈何。惟以命听诸上帝及所生而已。此困九二九五。皆以祀为利之义。不独不忘本始也。然酒食既困。则亨祀亦难备礼。此姤之不克丰备时也。而所关祸福。则不得以物不足。而失其礼。以仪不具。而忘其诚。此亨祀之利。与九二之受禄相应。皆言以礼示其情。以尊敬之心。致其契悦之意。此则本上兑卦之用也。征凶者。不易进取。九二刚得中。而被掩。守则有余。进则不足。故占征凶。亦与方来二字对。来者彼来。征者我往。如升之不来。与萃为反。困以贞自守。不宜轻进。进必有凶。而以本爻得中正之位。有刚健之德。故占无咎。以中而刚。不为物困也。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虽困于酒食。而得中位。刚中之德。而有朱绂之庆。酒食之困。其小焉者。爵秩之加。斯吉庆之大者。而以刚德自强。守贞不易。不忘本始。亨祀以诚。则受神之福。且受上之赏。是中位之庆。酒食之困。何足为患。利用亨祀。乃吉庆之本。不悖于孝享之德。不戾于神祖之命。则虽困亦亨。况有朱绂之来。无咎之占。是因仅属酒食细事。何足为忧。亨字与享通。亨以成礼。祀以成祜。人神之契。福禄无疆。则困于一时。将亨于其后。故困而亨。仍以敦本返始为重。刚中之德。干之道也。祭祀之礼。本乎天道。故能敬天不违。孝先不二者。虽困又何害焉。此亦君子致命遂志所重。亨祀以致其诚。祭祀以培其本。则命听于天。志达于神。神祖所佑。百禄是总。则困已不困。贞而能亨者矣。刚中以成贞。孝享以致亨。则贞且亨。斯君子处困之要。毋以九二困于酒食。而有疑于征凶也。释文特以中有庆。明告九二之困不足虑。贵在充其刚中之德。致其亨祀之礼。而达于君子贞亨之行耳。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宣圣讲义
此困六三爻辞也。六三下卦之终。中爻之始。与九四接。成未济之象。刚柔互失其位。则行止皆戾于道。故爻辞占凶。困于石者。以柔乘刚。而坎之终爻。上介于兑之下。兑下为刚。柔与刚不能匹。以中互离之中爻。首末两阳。反坎为离。变柔为刚。故有困于石。据于蒺藜之象。石刚。而蒺藜介于刚柔之间。困于石则不得出。据于棘荆之内。更不易进退。是六三之时。如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进之情。然非大壮也。柔之掩刚。已无由进。又前后为刚所断。柔亦无由退。是困之所遇。皆失其宜之所为。又较初之困于株木有异。初见阻于九二。故曰株木。三则前有九四。后有九二。故曰石曰蒺藜。明其不可据而据焉。其困穷可知。如人失路。而走入荆棘之中。榛莽之内。又为石所遮断。是行不可。止不能也。入其宫不见其妻者。两阳之间。如中宫而自入之。亦如初之入幽谷。不过初在下为谷。三在中为宫耳。其境虽殊。其困一也。而以全卦中互风火家人。反为睽。家人变睽。故曰不见其妻。以刚过多。柔被压。不得与齐妻齐也。阳与阴匹配相得者为夫妻。六三前后两阳。不得谐合。故不见其妻。如小畜之夫妻反目。亦以刚遇柔难与匹也。宫中为内。如家中以妻为主。今家道乘而成睽。六三又不与九二协。故入宫而妻不见。困之所为。是有家而难齐也。自二至五。皆中互之象。九二以酒食之困。即妇道之乖。妇主中馈。惟酒食是议。困穷之日。巧妇无坎。则易起勃溪。而夫妇不和。家道失正。故循至六三。遂不见其妻。明处困之不易。固穷之难。妇女之见。共富贵则安。共贫贱则诟谇。亦人恒情。不得以君子安贫乐道责之妇女。故困卦特以家道之困。示夫妻乘离之由。虽不必有之。实情势所难免者。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柔加于刚。而介在九二九四两阳之中。故有据于蒺藜之象。刚柔不相协。则动静两难。行止均不易。不见其妻。乃不得配偶。互相乘违。是家人之反。即家道之乖。为人道不祥之兆。祥以和召致。语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今夫妻失和。即无以召致祥福。而成乖戾之害。由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言。是行之戾。由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言。是止之戾。行止皆不可。此六三之困。为全卦最甚也。故占凶。较之初二虽困。而仍占无咎。可以见六三之不利矣。盖困卦六爻皆困。而三阳之困。犹善于三阴。以阳困而得中也。阴困则无守。惟有顺乎阳而得谐协者。可免咎。六三则以原居多凶之地。又介于两阳之间。乃离之中。离以丽为祥。离为戾。今一柔不能与二刚丽。遂成乖离。此所以不祥。而独占凶也。若九四则虽同不当位。而有与下相终之情。此阳德之胜也。困之中爻。孚于未济之象。而反家人为睽之情。以致行止俱非。动定难措。盖家人巽在离上。而睽则离在兑上。由全卦言。本互家人。由下而上言。则反为睽。且上卦原为兑。是以得睽之用多。六爻初上无位。则人道最困穷者。为三四两爻。而四幸以阳志在下与初应。故得免。惟三以阴与上应。皆为阴柔。且反坎为离之中。柔不得刚之协。故为全卦最困之位。爻称困于石。据于疾藜。可见所交接者。皆为阻害。入其宫。不见其妻。可见所归处者。亦皆相携贰。是六三远近皆无相与。而成孤孑自困之象。然六三之困。时也。位也。君子不以时位困其心。虽不得与。亦无所失。以能守其贞耳。守其贞。则无待于外。无需乎助。则己不为困。何畏于石。何忧于疾藜。不以得失移情。苦乐易志。则何患乎家道之睽。夫妻之不齐。此君子处六三。不因其不祥。而存过虑之心。不以其凶。而求趋避之道。故戒慎在平日。而有终身之忧。豁达于事临。而无一朝之患也。
宗主附注
因六三爻之义。夫子已详示。传曰非所据而据。故不免于困。以蒺藜多刺。不可据之物。而竟据之。此如幽谷不可入之地。而竟入焉。皆为困穷不择行之象。此恒人之情。若君子则不以境而自困。不以时而同穷。幽谷不入。则无不明之忧。蒺藜不据。则无被害之虑。心中无偏颇之见。则物无利害之观。行止无濡滞之时。则道无险夷之异。故在坦途。不失戒慎。则临危地。亦无恐惶。在宽场。不忘检点。则当陷阱。亦自安豫。盖不以境易其情。不以行移其志。何哉。一于素位。持于中和。人视若险巘。君子则如平地。人畏若危岸。君子仍如安居。故履险若夷。行危若安。不以外物动其中。则外物亦无害于我。而要在时存临深履薄之念。勿忘戒慎恐惧之情。则虽困而仍亨。穷而仍达。故入幽谷亦明。据蒺藜亦安。此道者所谓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也。中气自充。则任何凶恶不能干之。性天自固。则任何危险不能害之。身无所重轻。则物何足为患。生死无所系恋。则安危福祸均齐之以一。此即致命遂志之道。为困而不困。穷而不穷者所为也。六三之困。固甚于各爻。君子亦视若无异。则何不可据。何不可入。而何困何凶哉。此易之吉凶。为常人言也。不能自立命。则听命造化。不能自遂志。则信志时运。斯寻常人忧乐之情。随物而生。安危之念。困境而定者。故役于物欲。囿于变幻。无可自主。斯无可幸免。德之不足以邀福。道之不足以避祸。则困益困。穷益穷。心不离于物之迁移。行不逃于时之变易。则惟忧苦沉沦而已。更何亨以解困哉。故失贞则失亨。能守则能行。六三不祥由于偏求祥耳。果无祥殃之判。自无希求之情。则不祥亦无异于祥。而困又何别于亨哉。此中义理至精微。习易者须深悟之。文王作易。固以此自解其困。特作辞示人困之所由。与困而亨之所在。文王悲悯之心。于其辞中即足见之。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宣圣讲义
此困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为兑之四爻。而与六三同属人爻。以阳刚之德。居柔位。而上有九五。两刚之接。与下九二同功异位。为多惧之地。本干九四跃渊之道。乐与下近。故曰来。自下上曰往。自上下曰来。言九四由外来也。以刚乘柔。而易升为降。故曰徐徐。言其行缓其情安舒。本下就之道。有自卑之德也。九四之应为初六。一刚一柔。阳来就阴。外来亲内。而中互家人。有如咸男下女之象。九四居巽之中爻。互离之外爻。内邻六三。遂牵引以俯就于下。柔之德本安闲。行亦迂缓。故徐徐其来。而不忽遽也。然九四虽介于九二九五之间。有如损益交错。而与益近似。两阳下临于阴。故阳刚不得伸其志。仍成被掩之情。故亦称困。谓失所出路。虽转而向下。又失其所本。故曰困于金车。车指在行道之中。金车贵人所乘。非困穷时所有。困而因金车。亦如初之困因株木也。金车者。以爻九四干也。而下临坎。虽贵重而不利于行。以险陷在下也。九四之刚。本以陵越之情。飞腾之志。为其所愿。而今徐徐其来。缓辔强步。有金车而等于无用。反不若徒行之快其志。故曰吝。言吝于行而惜其物也。凡不畅所欲。不满所求皆吝也。吝惜之而不充其用也。此困之所使。如驾华美之车。以行污秽之地。虽不自吝。亦可惜也。况行迂回。而进趑趄。前既不能。退亦不可。则吝而不免于困。惟以刚乐近柔。上乐亲下。有自谦之德。为克己*之行。乃孚于坤安贞之道。而有永贞之终。终者坤之本德。干知大始。坤以大终。九四发于干。而志协下之坤。故能有终。此凡刚就柔者。多及之。如地山谦。以谦退之德。成君子之终。所谓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者也。九四之行。恰孚谦道。卑以自牧。故克有终。此爻辞因其善于处困。合乎贞亨之德。故决其有终。明君子之困。可终达于亨也。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阳刚。而徐徐其来。违其本行。则因志在下就于阴。故不升而来。不遑遽而徐行也。下字指下卦。亦指行向下。即自卑之意。位高而自下。如干之或跃在渊耳。九四原非中位。且刚柔互失。如未济之象。故曰不当位。但不当位者。以刚履柔位。而下六三。则柔乘刚。是仍成一刚一柔之道。四爻与初应。亦孚于一阴一阳。故曰有与。言两情可与协。其用相与成也。爻辞称有终。释文称有与。明有与始有终。盖阳升阴降。原成背驰之情。而九四乃反以就下。遂得相与之利。阳刚原无终。而以有与得终。正如地山谦。以谦而有终。为克孚坤用。亦永贞之德耳。仍与彖辞贞大人吉相应。贞乃有终。刚能就柔。乃相与以有终。此以亨贞互成其德也。非贞无以亨。惟亨而能贞。乃永保其亨。是因之君子。必先自贞。有守始有与。有与始有终。亨者天道。贞者地道。人以地法天。故先贞后亨。此九四以志在下成其贞。即以有与有终。而免于吝与困。要以来徐徐之行。足以征之。来徐徐。则一切均本是以行。自无轻躁妄进之害。此守贞之道。必本于坤顺也。内健外顺。如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皆君子应时保身之要。不可忽略看过。
九五劓刖。困于赤犮。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宣圣讲义
此困九五爻辞也。原文赤绂。乃赤犮之误。与九二朱绂不同。朱绂指印绶。赤犮指除不祥之人或物。或曰绂当作韍蔽膝之物。见礼玉藻篇。然此兼义。其本义作赤犮。亦作捇拔。周官赤犮氏。主除不祥。又删除草木虫豸者。以其自死。有召致沴气疫病。为不祥之物。故袚除之。九五以上卦中爻。亦全卦正位。非同九二在下。可受上之爵赏。而有朱绂方来之占。九五主位。更无以印绶赐颁者。况天子服饰。即为印绶。亦无受困之理。故原本赤犮。后人以类似九二朱绂。遂作赤绂。赤朱一色。而朱为正名。如印绶则当仍称朱绂。不得易以赤也。九五兑之中爻。干之九五。下与九二同为刚。中以困之时。阳为阴掩。虽居正位不离于困。惟在上而近于极。得九四之承宣。困尚无害。且有解脱之望。此九五之得中。克秉刚健之道。以与柔周旋也。劓者去鼻。刷者去足。古五刑之属。皆以诛有罪者。九五居执法之地。有刑人之权。故以劓刖称。言其用可比于鼻足之刑。则以上初皆柔。如人之鼻足不全也。而全卦中互家人睽。由下上孚于睽。睽亦称其人天且劓。则以两阴间其阳也。今九五亦以三阳被掩于三阴。体肢不全。而在上者去鼻。在下者去足。虽曰刑残以罪。亦有非罪而受刑。更有非刑而残体者。此爻辞不及刑罪。祇以鼻足之被戕。若受劓刖之罚。如眇能视。跛能履。但称眇跛。不称所以眇跛之由。以卦象限于所见而已。因困而有此残伤。且囚困而关于赤犮。是九五为欲挽其困。济其穷。却将凭此以用其道。如见残体之困。则思有以疗之。如见祓除之困。则思有以正之。皆九五刚中之德。欲行其志。以脱于困。而未免者则以志之不得。行之无成耳。残体固不易补。赤犮亦难见于功。此困穷之时所为。不容免强。则虽有位。仍无其势。虽得中。仍非其时。然而以位究有可为。以刚中究有所希冀。故曰徐有说。说字兼悦与脱二义。则兑为悦泽。其阙口又解脱之象。如缺口而放水。犹启关而释囚。是兑包有数用。九五因之。乃徐有悦泽或解脱之功。则以刚既掩于前。欲进不得急。与九四来徐徐之徐同义。言困之脱。必徐徐而后致之。穷愁之境。必缓缓而后去之。则以九五中直之行。立不易方。而阨于时。不得不徐图之事。缓则困脱。行徐则困解。而残体者终可无苦。祓除者终遂其愿。此亦刚中之道。持之以贞。乃致其亨也。亨以成礼。故利用祭祀。仍如九二之亨祀也。返本以报恩。培源以祈福。九五正位。仍以孝敬示天下。以祭祀契神明。是困终亨。赖乎人神合德。而祸福转移。皆在于尽礼。以致其敬天孝祖之行。此本亨以和礼之义。礼以保位之功。无论困否。所必由之。而困时尤为重要。故全卦于二五两爻提示焉。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得位居尊。宜有所为。有所成。而辉耀当时。烜赫千古。而爻辞以劓刖形容其肢体且不全。是已不副其尊严之貌。而同刑余之人。何以为万民之望。天下所具瞻哉。故释文以其志未得。明其时之不宜。虽有其位而无其时。虽有其志而不得遂。是负其威仪之相。辱其尊严之位。亦困之所恒不免者。困于赤犮。辱于劓刖*。则为功而受过。为利而反害。形之不全。德亦不昭。固困时不易免者。然以其中位。终不同于常人。故曰乃徐有说。言终得解其困。悦其志。以中位而直其行。此刚健自强不已者也。且以利用祭祀。受神之福。则虽困亦无害。虽残于前。而全于后。虽伤于一体。而成其全身。虽困于袚除之物。而终得解脱之望。此由九五有中直之德。更以祀事。复受神祖之福。人神合契。何困之患哉。全卦以九五之困。为可解而受福。是正位之可贵。中行之可师。而励人以明德守位。尽礼诚神。以待时而回天。致命以遂志。仍不外贞以致亨。亨以解困之旨。故刑残不足畏。困穷不足忧。君子自有其保全之道也。九二九五以刚中得位。虽困终亨。乃困卦大用所在。读者识之。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日。动悔有悔。征吉。
宣圣讲义
此困上六爻辞也。于臲卼日。日字误作曰。与大畜卦日。闲舆卫误曰相同。应为于臲卼日一句。后人以属下句不合。上六为全卦极位。兑之上爻。亦其主爻。而本坤之上六也。全卦初上皆柔。中六三爻亦柔。分掩三阳爻在中。故名困。而易言之。阴亦困也。以易卦六爻。周而复始。阴固掩阳。阳亦夹阴。故六爻皆有困字。特所困不同耳。如初困于株木。二困于酒食。三困于石。至上六困于葛藟。其困于物同。所困之物不同。初与三所困相似。木石之属。不情之物。二五困于酒食赤犮。乃行为之困。动作之事。上六葛藟。亦如初三之木石。而与三之蒺藜尤相近。盖皆为行止之阻。进退之难。不过六三困于石。而据于蒺藜。非本困也。乃自依据之。咎在己者多。上六则为葛藟。而困非由己之行。蒺藜多刺。易伤毁。如坎之置于丛棘。葛藟为牵藤。易纠缠。如坎之系事徽纆。皆拘系之象。挂牵之情。不得自由进退也。以上六极当变。前之刚者变为柔。刺伤者变为缠缚。是以兑之用易坎。而险陷之害变为纠纷也。且葛藟不足伤人。徒以缠缚。不足害物。徒以牵连。是亦可见卦至上爻。虽困亦已大差。以其困易脱耳。无伤而易脱。则困之用且穷。是困之势。如强弩之末。明示其且解。虽困无大碍。第上六。兑之主爻。在全卦为极。而在上卦为主。故仍在困阨之中。有忧危之象。故曰于臲卼日。言所困之地。恰当艰危不安之时。臲卼者。不安之状。危殆也。险害在其下。纠纷在其身。故臲卼不安。所谓惶惑之情。困迫之境也。兑以悦泽为用。穷则反为忧危之态。而又困于物不得去。重其忧思。此上六居高而履危。迫于时而囿于物。有不能自解之情。故曰动悔。言动而有悔也。有悔者。以卦外多悔。既临多悔之事。自来易悔之思。二悔字。一指时位。一指心志。时位指外来之悔。心志生己身之悔。如悔其所为。而更悔其思也。与豫卦盱豫悔迟有悔义相近似。皆以己之悔心。与事之悔改相牵连。即若事不可悔。心亦无悔。今动于悔。而心有悔。是中悔外亦悔也。悔为补过之机。迁善之萌。是亦德之吉者。故曰征吉。盖因悔而动。则行卜吉。如人悔其前非。而别求其行于善。自协吉占。征字指行言。全卦皆以守为吉。故称贞吉。上六当变。故反为征吉。是利用其悔祸之心。而求其日新之德。则行无不吉矣。
象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六高而无位。更以柔居上。故曰未当。而成困于葛藟纠缠不已之象。动悔有悔。以事之当悔。且可悔。而心知悔。日能悔。故为吉。而利于行事之当悔者。必其前之失。可悔者。必其时尚可及。心自知悔者。觉悟其非。能悔者。克悔。改其所为也。人不易无过。过贵能悔。事不易无失。失贵可悔。故动于悔。而必有悔。且克实行。自无不吉矣。言行二字。指吉以行占。而行亦吉。则重在能行也。全卦彖辞有言不信。以不能行。上六变而能行。故占吉。且与贞以致亨之义相应。兑主说言。而困之解。非言之功。必期于行。能行则困不困。而吉亦以行占葛藟之纠缠。不足以阻其必行之志。况悔其所为。而图改善之。则前之困亦自解矣。此上六以柔在上。得坤之终。孚永贞之吉。而合干元自强不息之道也。柔悔其掩刚之失。刚遂其中行之志。则刚柔相得。而困解矣。更何忧于臲卼哉。此爻辞微旨。重在动悔有悔耳。能自悔者。则虽过无害。故以吉终。坎陷不陷。兑泽永沛。则困成亨。此上六必变。奱则为井。而有旧德可食。往来井井。更何物之困哉。困之变乃为井。而坎之陷。乃升于上矣。
宗主疏述
一困以兑合坎。泽在水下。成有泽无水之象。故象辞称泽无水困。以水与泽睽离也。若以升卦木生地中之例。则为水在泽中。应不得谓为无水。而象辞无水者。以水性润下。即以卦上下言。兑上坎下。是水在泽之下也。泽因土以成潴水之用。若水在下。是非泽所得潴。水愈下流。泽亦愈涸。遂为无水之泽。如天旱池沼皆枯。原潴之水已不复存留。虽有泽。而失泽之用。此所以为困也。泽之用。于水为溉润之功。于物有运转之便。于中有水草鱼鳖植蓄之利。于外有流通平均蒸化之功。是皆以水为本。水而与泽乖离。将何以成其用哉。此困之名。以泽不得水成其功用耳。泽之于人。比于恩泽。若两露之沾沛。沟渠之灌溉。皆以生成之效。为其致用之道。比施政之所关。明德及于大众之所见。故德政之世。膏泽下于民。暴政之君。膏泽不及于众。皆以恩施为泽也。泽而无水。犹膏泽之不下。而民众无以生存。此则国之困。民人之所苦也。时困属诸天。国困属诸人。困卦期言之。下坎不以水成泽之用。而以险陷减泽之功。是上不得与下合志。而内不得与外同情。上下相疑。中外相忌。困之为困。乃以时成。若救其偏。补其敝。必反其道。而易其行。则反困为井。井则水得蓄。而用可永。虽非泽之大。而有巽之顺。坎反在上。以宏其润物之功。而达其生成之德。此井之继困。足以行困之时。即由卦言。困与节同体。坎上而兑下。则反困为节。节亦可以济困之穷。如人困穷。果节约。自苦自俭。则不为困所害。故节困之用。相反相成。而善用困者。必取法于节。不节若。则嗟若。节则有余。困而节。则不终困。水用既显。险陷失时。则困之道。易为不困矣。泽上水盈。其用必丰。尚何困哉。斯不过易其上下而已。如损与益之例也。困彖辞称亨贞大人吉无咎。而释文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此义夫子已详。大人君子以德言则同。以位言则别。亨而贞。非君子不能。以在困时。尤非君子不能也。盖亨者得志之时。易生骄心。若不骄而自戒慎。不失其守。岂常人所能。此达时之不易贞也。若当困阨之际。贫贱所迫。易生恶心。若不志不恶。而洁身自好。不失其分。岂常人所能。此穷时之不易贞也。今困亨贞三字相连。是兼穷达之时。而赅升沉之际。果以道言。则为困穷。若以时言。则当亨达。此在乱世而得志者。危邦而居高位者。虽困而亨。然亨则亨。而不失其贞。为以时之亨。而道之困。亨亦困也。故亨不得久。而必志于贞。所谓困而不失其亨者。亦即困而不失其贞也。亨贞本末也。贞本而亨末。能贞方固其本。贞固也。干传曰。贞固足以干事。此四德之本。如木之根。室之础也。故困之亨不足为贵。困之亨而贞。则贵。困之贞则尤贵。达之亨不奇。困之亨为奇。困之亨而贞则尤奇。以困原不可亨。而不易贞。不可者。时可之。不是者。人易之。此惟君子能及焉。盖困之贞。即夫子所谓固穷。夫子以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特告之曰。君子固穷。即明示困贞之义也。困即穷。贞即固。固穷者。贞以处困之谓也。后人释此句。多未得夫子之旨。不知原本困彖辞困亨贞之言。困字指卦。亦指境遇。亨贞则分指时宜。与所行之道。时宜者外也。所行之道内也。依乎时宜。则亨或否。依乎人道。则以贞为本。此困之无论何时皆贵贞。亦即困穷君子所行也。惟能贞固。始能免于困穷。而不失其亨。若失贞固。则困亦害。亨亦害。故困可亨。而不可亨。必以贞而亨。方善用困。此君子固穷。不为穷所累。且以成其德也。若小人不知贞固之义。徒恨困穷之来。遂不免为时所移。为境所迫。而自滥其行。趋于下流。不可复救。故曰小人穷斯滥矣。滥字与固字恰相反。固则有守不易。滥则随波逐流。无所底止。言如水泛滥。流下忘返也。何以比水之泛滥。则因困卦坎水在下。脱泽之堤防。而下流不已也。故夫子之语。全本困卦之用。非偶答弟子之问为护其穷也。穷何患哉。困卦为困穷之时。各爻均有所困。即示在困穷之日。无论何人。均不免于困阨。在位者固困。在野者尤困。为财者固困。为食者亦困。己与固困。家人亲友亦无不困。行动固困。株守养晦亦无不困。此困之为亨。言天下同困也。通于一切无不感其困。则困安能独亨哉。故君子惟有致命遂志。以困待困。先自困。而后不深觉困之苦。身入困。而后可希望困之解。故初六之困以臀。即明示身已困。而面向外。则虽在困中。尚有出困之日。株木之困。幽谷之困。皆先自困。而后求其渐脱于困。初爻无位。原为尤困之地。是以系于株木。入于幽谷。明其实处困地也。然卦自外上。由初以进。则在困地者。终望脱而向上向外。此初爻之困。为困之始也。然困卦类无不困。初志固在出困。而所进仍不离于困。且在下固困。升于上亦困。在位固困。进于前亦困。其困虽殊。其被困则一。此卦之以固名也。不过进于九二刚中之德。如在内之主。有受时王爵禄之象。故有朱绂方来之辞。然其为困。亦不以位而免。可见困之所为。在位在野。皆同感焉。不过所困之境有别。而处困之情有殊。困而无困。惟有君子因贞以求亨。故先自困。而不希其免。不以苟免。而更增其困。是君子不以困自穷。明困之属于身外。则不干其中心。明困之属于一时。则不动其内守。此知困而困。终不困也。学者要于此义深思之。泽水困正合现时之象。泽无水困。而内为坎险。岂能免于困。所幸者刚中之德。虽被掩而能守。守则不失其贞。贞固则可亨于一时。此困亨贞。彖辞已明其教。与人道所先。人道以贞为本。方孚于天之亨。而困卦内互风火家人。二女同居。相猜相妒。终成睽违。睽反为革。故困后交井。则井井然稍定。势如坐井观天。不得其真。井亦如坎陷。则阱也。陷阱之灾不易出。而后为革则变易。至鼎则更新。革鼎之间。一故一新。易数如是。天数亦然。火泽为睽。泽火成革。泽水为困。泽风大过。泽地为萃。地水火风四大交遽。今由地水起。将终于火风。火风之合为鼎。此其时也。而泽与之终始不离。则兑也。故兑泽之用。为牵引之介。今泽无水。是泽用已穷。兑道不复。兑下以火。更何用哉。此必革也。
宗主疏述
二困卦各爻。均以困穷为当前境遇。君子则由困而至于亨。即心无困亨之异。自无困亨之境。佛所谓色不异空。苦不异乐者也。惟无苦乐之异情。自无困亨之异境。困即是亨。亨即是困。虽物我相纠纷。而情志无二致。益困益亨。益苦益乐。君子视为一也。得失不存于中。利害不涉于己。则何困何不困。又何亨何非亨哉。故君子惟自致其命。遂其志。不问境之为困为亨。乃能于困中得亨。而亨亦与困同化。此困卦困亨二字相连也。不过君子能同困亨而齐苦乐。小人则不逮焉。是由一般人言。困自困。亨自亨。不可强之作达观。如庄氏之齐物。佛氏之空观。此儒家兼出世世间法。有上下圣凡之别也。就人情言。所谓困与亨者。皆以生活必需为始。生之裕者为亨。穷则困矣。故困亨必自酒食始。全易除养生以颐。求食以噬嗑外。而最关生存需要者。在平日则为需。在穷时则为困。困与需乃恰相反。需者人人皆得所需。困者人人皆失所欲。故需卦彖辞。即明言义不困穷。而需与困。又皆以饮食为重。需为得食之日。困则不得食之时。故需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而九五爻辞曰。需于酒食。贞吉。困之九二。则曰困于酒食。皆以酒食为言。吾需时得酒食之需。而困时感酒食之乏。皆以卦之坎为取用之本。坎在干上即需。坎在兑下即困。坎为生之源。在上得其功用。故成需。在下失其滋源。故成困。而坎之中阳。乃功用之所存。滋源之所在。故需以九五称需于酒食。困以九二称困于酒食。九二九五。皆坎中爻。亦坎主位。实为一爻。在外则属九五。在内则属九二耳。需以坎上干下。云上于天。如云雨之润物。故能应人物之需。困以坎下兑上。成泽无水。如江河枯竭。不足以溉灌。而人物失其生育。故成人物之困。需为时之宜。因亦时之困。而皆自饮食始。小民所需者饮食。所困者亦饮食。故需九五困九二。皆以酒食称。此易示人道常经。生民要计。不能概责为君子外物而先其守。无求而乐其道也。故困穷之日。惟君子能亨。而需给之时。则凡人皆得所欲。此需为不困穷。亦犹治平之世。丰足之时。人人皆安生乐业。更何困穷之感。故困者凡民之困。惟君子以困而亨。民不得所生。物不得其养。则虽如何言说。亦无以解其困。故曰有言不信。尚口乃穷。口不得食。虽甘言不足以疗其饥。生不得养。虽利舌不足以舒其苦。此坎之润物无功。而兑之说言何用。君子惟有守贞以自持。致命遂志。以听天待时而已。固辞多与坎卦同。以下为坎也。如坎初六入于坎窞。与堪初六入于幽谷同意。坎上六系于徽纆。置于丛棘。与困初六各爻困于木。困于石。据于蒺藜。困于葛藟同意。皆以身被困阻。行止不自由也。坎为陷。如陷阱。困亦同幽囚之象。则坎以一阳陷两阴中。而困亦以三阳掩于三阴中。始末皆阴。则阳下失所本。外失所出。前后均阻。进退俱艰。故又如大过首末弱也。然大过中四阳连结。尚有不可抗之势。而困之阳散错。均被困而莫逃。惟幸二五正位为阳。得刚中之德。有自守之资。故君子因之以反困为亨。困于时。不困于人。困于物。不困于心。则虽困仍自成其德。达其道。而圣人恒藉困以为其进业乐道之基。盖不困不能自淬砺。不困不能图振拔也。愈困愈勉。愈穷愈坚。此德业反因困而日新。为穷而日大。正如颜子陋巷不以为忧。且以为乐。原思糟糠。不以为苦。反以为安。此困之亨。异夫常人者也。困不可久。困道将穷。天以冰雪困诸生物。不久则为春。可见穷必变。变必通。困之极必亨。此常人之情。君子则无困亨异。视困亦亨。故不知困之苦。然人情则以困为苦。故望其速解。困至九五。已有解脱之望。爻辞所谓乃徐有说。即言徐徐有解脱也。说亦作言说讲。以有言即俗所谓有信。如消息之意。以有好消息。即有解困之信。信者如邮传书。如花信风。必以期至。故不得速。此徐有二字。明其必至期。始有信息也。阳之息。即阴之消。消息盈虚。循环终始。故困之消。即解困也。因阳被掩而成困。若阳息。则脱所掩而困解。上六一阴。消而为阳。初六亦为阳之复。则成天泽履。阳刚得伸。志意以定。此阳之息。即困之解。若兑易以震。则阳得势。而为雷水解。以震之阳自坎中出。水中一阳。升于天空。遂成雷雨之象。万物甲坼。蛰虫出户。是解之时用。即困之消。困以坎在兑下。兑不能升扬。而散于天空。故为困。若震则以一阳下起。勃然而上。二阴退避。反以成阳飞腾之志。此雷水解。水火既济在中亘。助其生化之用也。困之九五。得全卦正位。自五反初亦成震。故有解脱之机。释文所谓中直也。中者正位。直者直上。居正位而直上空中。则泽沛天下。如雷雨之润物。阳德之生成。无不至也。然必以徐徐而后有之。谓非本象。必待其变耳。且变者神功。非人力所逮。故成其变。致于解。必利用祭祀之受神福。时之周流。道之终始。惟神宰之。天以神灵。气以神行。数以神明。故穷则变。变则通。皆神之功。无神则穷亦不变。变亦不通。且不知其所底。更何望乎时中。故中者。极也。神也。如悬物于至中。则不偏于何方。永古回环。无往不复。此神之用。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虽不见有何迹。而终古如一辙。虽未见有何形。而天下无不从。故归于神。名曰道。困之不终困。穷之不终穷。皆道所为。神所主。故时至而困。时至而解。虽欲速之。亦无其力。虽欲罢之。亦无其方。此中直之效。仍必以徐解为其信约也。
井卦巽下坎上
宣圣讲义
井与困往来。传曰井通而困相遇也。此释卦之用。兼有其义。如萃聚而升不来。皆取对待义言。萃聚则升散。升不来则萃不往。是举其一。足知其二。困之与井亦如是。井为通。则困为塞。困为相遇。则井为不相逢。非必如此拘泥。而文字中固兼见之。井之通。由于困之变。困极则变。变则通。即穷通互易之理。困之相遇。则困在中而相惜也。井以限于所居。如上世老死不相往来。各附其井以生以息。即三代井田之制。仍存此旨。八家一井。守望相与。一井之内。不复及于外。故与外界无往来。而在井中则相存问。故为通。而不相遇也。然困之相遇。与姤有别。姤遇者。指柔遇刚。以五阳一阴。阴生于下。为遇之始。困则三阴三阳。互成遭遇之象。是曰相遇。言柔刚互遇也。遇虽若有合。而不免于困。是遇不足解困也。柔自掩刚。刚亦掩柔。相遇之情。反为相忌。忌妒之思。发于利害之异。故姤与妒字近似。谓谐则为姤。忌则为妒。困之相遇乃非姤而成妒。故皆困。阳困于阴。阴亦困于阳。故六爻皆有困。而所困不同。初三上三爻。阴也。皆困于刚。故以木石葛藟为喻。二四五三爻。阳也。皆困于阴。则非外物而属于食用所需者。故以酒食。赤犮金车为喻。可见喻之所殊。亦即情之所异。食用具近。尚有所困。遑向外物。寻常便易之物尚困。何况在山谷林野之间。故虽曰相遇。实反相仇。而井则与之反。井虽限于所居。而能和睦其近邻。由邻推而远之。则皆有相协助之用。故井为通。而传称居其所而迁也。井之为通。非通一切。乃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类相通。以成其道。故井不困。不为地域所困也。井与困。皆三阴三阳卦。阴阳平均。坎反居上。兑反为巽。水在木上。亦为刚中之德。九二九五。得其中位。而九三六四。合乎既济。此所以能通也。而在中互。则为火泽睽。反为风火家人。由内而外。实互家人之象。故同一井如一家人。此与困之象睽者亦相反。家人内也。由内而外。推之天下可也。故井为困之反。困穷而变。乃至于井。井则困自解。而人生得安其所矣。井字象井之形。而有条不紊。又如井田之制。平直皆成方。为以范人生。而有所守也。又井之义。不独汲水之井。即如阱。亦由井来。故卦上为坎陷。若陷阱也。又凡掘土深入。无论有水与否。亦井也。如眢井。枯井或矿石之井。葬埋之井。皆井卦兼具之象。不限于汲饮灌溉者也。故爻辞有无禽。则指陷阱也。有射鲋。则指渔井也。而皆不外于井之道。井卦之象。上为坎。水也。亦土之陷下也。下为巽。木也。亦风之动变也。风行水上。而反在水下。木以水生。而反成水用。此井之道。不外水木之合。风土之需。阳多在中。阴多在外。则水之德。亦取于火之助。以三至五互离也。水火既济。为人生日用所关。中爻孚之。故井道实民生之本。今虽废井田之制。而井之有裨于农耕及生活者至大。此周易以之与困相济。困穷由于不得其养。井则得养。困阨由于不通其行。井则能通。故解困者井。所谓困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不离田野。不远于民众。此民生之原。国家之基。所谓下者。指凡民也。民人在下位。非如在上位之官吏。其生息动作。皆国家之根本。而要在能给民之食。裕民之生。以安以和。以蕃以庶。大哉井乎。岂指一木一水之劳已哉。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来繘井。羸其瓶。凶。
宣圣讲义
此井卦彖辞也。井困往来。困穷变井。反为不穷。则以数极必复。行极必返。困之反为井。穷之通。为得养。井以养民。其利在下。国之本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民得食。则生之本立。国有民。则邦之本固。此井养为天下之本。凡民皆依井以生以存。以蕃以息。故国可变。民不可变也。邑可改。井不可改也。民变则何国。井改则何邦。故井卦彖辞。改邑不改井。谓本不能改。而民不能失所生存。民众虽赖国之保。邑之聚。而非生存之本。井则生存一日不可离者。古之井田。尤为生民之源。后世井田制废。而井道终不可改。则以日用汲饮。为日食之本。灌溉耕种。为生息之原。他如济河沼之用。助濯涤之功。及仿井之形以作阱。或开卝。或养鱼鳖。或为埋葬之需。一切有类井者。皆井之有益于民生者也。而最著者。汲饮灌溉。为其首要。实人生不可一日无者。城市之人。或不觉井之需要。乡野之氓。无不依井以生息。近人颇不知井之用。以为河渠之利。有大于井。雨水之泽。有胜于井。而忽于古人重井之旨。是谬也。河渠之利固大。而人力不易为。雨露之泽固肥。而非时则弗得。故防旱者必赖井以潴蓄之。沟通之。分沛之。是井足补河渠雨泽之不足。且将以光大之。发扬之也。此井之用。为民生不可少者。而邑则迁变随时。井则存留永久。以其长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我重农之国。尤为要焉。故邑可时改。井不可移。移井则失其民。井与田地相连。无田地。即无居民。无井。亦无居民。井在民。如室之有础也。此句明井道恒久不易改废。亦即示民生重要不可忽略之旨。盖井在民。惟日用饮食是务。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井之所关。亦系于是。故无丧无得。言其所为。甚切近而朴实。即诗所谓质。质则得丧俱微。谓不与于天下安危。时世治乱。而惟日用饮食之求。故功不足以为荣。过不足以为辱。以在下也。等诸细民。浑浑噩噩。无贪无欲。故无丧无得。得失不存于心。则帝力何有于我。古之治民。皆本此道。民惟乐其生。适其服。无思无虑。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故守其位。安于分。而无所忮求。亦如井之自在。不与于湖海之阔。则风浪不生。不类乎山野之大。则摧毁亦少。此井之为井。由于困来。为困以求通。遂卑其志。隘其行。以省于荣枯之感。忧乐之情。自由自在。不离不即。故往来井井。有条不紊。各守其道则不争。各安其居则不妒。故能井井往来。亦如井田之畔岸也。又以井字。平竖成方。上下如一。井田仿之。凡齐一方正不纷乱者。谓之井井。井卦之行亦如之。阳在中而得位。故能方直不邪。外柔顺而内方正。合刚健文明之德。孚直方大之行。乃往来井井。如有范之者。汲至汲字误作汔。汲指取水于井。若汔则犹迄也。几及也。诗讫可小康。与井无关。应改正之。汲至亦未繘井者。言取水者至井。而未持绠。繘绠也。赖以汲水者。既未持绠。则欲汲亦不得。是徒为汲耳。故释文称未有功。言有井之用。而无汲水之功。有负于井。非井之咎也。汲者且至。而忘其繘。是仓皇失措之象。以水在井。非绠不出。则未备繘者。虽至井。亦无方使得水。而以羸其瓶。瓶贮水者。因不得水。而用不着。故曰羸。言其失瓶之用。如物失用。遂为羸弱。为瓶不得水。故为羸。以瓶空也。空乏也。不充也。不足也。羸即不充不足之义。有井而无绠。有瓶而无水。是务于名。而乏其实。故占凶。不必以瓶繘为限。凡不足以致用而收功者。均可为喻。盖井之道在实。实而有济民生。方称其用。今虚存其名。将何贵于井。故凶。犹曰害也。害于其事。即害于民生。井之为养。原以救困穷。今亦不免于空乏。则何养哉。故曰凶。以井之道。本无得失。而井井有条。若悖道而行。反有空乏之忧。凶害之咎。此事在人为也。人知井之汲必以绠。瓶之充必以水。而先务其要。豫善其事。则井不吝于汲。水不乏于瓶。则何凶咎之虞。故彖辞言井道。必重视之。无以其细。而忽其工事。忘其备具。即喻细民虽无关轻重。而生息之原。安危所系。必时为抚字。多予怀安。以得其心。方得保其国。此利用阜生之政。不可缓也。民失所生。则离心。离则危。民不得生。则怨怼。怨则乱。危且乱。岂非凶害乎。故辞假繘瓶。以喻民政之不可有失耳。即改邑一句。已明示民为贵。国为次。井为重。邑为末。邑可改。井不改。国可变。民不可无生。民之与上。如井之与汲。国家之财。皆资于民。欲取民财。而不为民求生。欲充盈其府库。而忘为民人辟其来源。是何异汲而无繘。瓶而乏水。安得不占凶哉。瓶中之水。井所出。井无其储。何以盈尔之瓶。此言外之意。文王愤殷纣。徒知聚鹿台之财。备钜桥之粟。而不一恤民之苦。取之不以其道。敛之不谅其情。是以假汲井羸瓶之凶。微寓讽刺之意。以不敢直言。恐于咎不测耳。故易辞往往委宛如此。绎其上下文义。自得其旨。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汲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井上坎下巽。巽为风为木。坎为水。以巽在上为风。如同体卦。风水涣。为风行水上之象。而易其上下为井。则应为水上于木。以风不得行水之下也。故象辞木上有水。不曰风。是同一巽。视其位上下而异其名。不得仿涣卦例。称风行水下。或水行风上。则当称木。木可在水下。水亦可居木上也。但释彖辞。不曰木。亦不曰风。迳曰巽乎水而上水。此义人或疑之。巽者卦名。非物名。而卦之取义。则巽顺也。入也。此处盖取巽入之义。犹曰巽入于水中而上水。上犹升也。举也。升举之使上。曰上。非水自上之意。则以风原在水上。即木之生育既成。亦高出水上。是巽不得在水下也。今井卦巽在坎下。祇宜称巽入于水。而升其水。水升则为风为木者降。水上则巽下矣。以井之象。固如是也。井中有水。欲汲之者。必以绠缒木具。如桶类。使之上。是木入水中。而汲水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斯名为井。井之成用。不得离水木。亦不戾乎木入水。以上水也。故井以木取水。木原在水上或水外。以取水则必入水中。或沉水下。如江心泉之汲者。以长绠缒桶。直达江底得之。是在水下矣。其他井虽不尽如是。但既称井。总不外以木上水。故水在木上为井。井以养民为旨。民既有养。生乃不穷。故曰井养而不穷也。此穷字。不独指井之用。亦示井为困之反。困穷则井不穷。改邑不改井。以井在下位。为国之本。民人之源。民附于土。亦附于井。民不改。井亦不改。而在卦言。则二五皆刚。刚中不变。此不改所由来。为失刚中则改。改则无复井之用。故曰乃以刚中也。明言事理固不改。即卦爻亦不可改。然困亦刚中。其他刚中者多。何以井独不改。是必合上下卦及中爻观之。困之刚中。而坎水反在兑下。且中爻六三九四。同于未济。不得象井。故名困。井则坎水在巽木上。九三六四。同于既济。故象井。而不能改。改则非井。无论改其一爻。即不为井。井道必本既济。以汲水而上。以润物。以饮食。及凡生民利物之功。皆济也。济则有成。有功可言。有用可着。斯民物所必重者。汲至亦夫繘井。汲字误汔。仍照改正。以其欲汲而未持所需之绠。是井之功不昭。虽水在井。而不得出于井。而有木有水。不得竟井之用。故曰未有功也。汲者志得水。而忘其备。是未尽其心力。将何功可收哉。且井之为用。人所备也。其汲取应用之物。亦人所知。而不具焉。是不得责诸井。以井固未废。亦未枯涸。犹存井之用。而不见其功。是非人之咎乎。因其不得水。而至羸其瓶。此又可见瓶之无咎。持瓶者之过也。人不知自责。而诿诸井瓶。推于其他。则所招致者。决非福利。故曰是以凶也。言凶将由是而来耳。或曰未繘井。绠短不及泉也。羸其瓶。器小不胜任也。言井泉深。而所持绠不足。汲水多。而所持瓶过小。皆不相称。遂失其用。而占凶。此亦一义。总不外人事之未善。工具之未良。强欲图功。反见其害。是亦人不能用井。而负井耳。譬之使人不如其材。御下不以其道。爱憎之见。取舍之私。不计其成。徒徇一己。是犹以短绠汲深井。将小瓶取多水。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释文明示无功之由。占凶之故。俾人知自反耳。夫井道水在木上。是必以木汲水。而必使木入水中。抵水内。方孚卦用。若绠不及水。则木在水上。是反井为涣。涣散之情。奚利于物。何况羸其瓶。所持者已狭。所持者易盈。器小不能语大。材细不堪用宏。则不胜任之凶。有如鼎之折足而覆餗也。是未繘井者但无功。而未见害。而羸其瓶。则有凶。是又过之。坎险在外。巽入在内。外险内入。其情易乖。犹以巽懦之夫。当艰险之责。愤事必矣。内巽而志入。是苟且偷安之象。外险而易陷。是阽危多变之时。此就上下卦义言。固不免有未繘井之咎。而恒履羸其瓶之凶。智谋未周。勇力不备。勉强侥幸。何以言功。狭隘畏葸。安能免祸。此井道以其平庸而成用。亦以其简陋而干凶。其得其失。正可互参。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宣圣讲义
此井卦象辞也。坎在巽卦之上。成木上有水。故名井。以水惟井中汲取者。在木上。若以他木具盛水。或水没木。或沾濡。其象不常见。亦无关乎道用。故独取井为喻。大过以兑在巽上。曰泽灭木。亦水在木上。而异于井。则兑坎原不同。泽中之水浸没木。亦异于以木取水。功用既殊。情志亦别。泽风大过。为木被水灭。水风井。则水为木生。是大过木不与水协。而井则水自与木和。盖井中之水。地下之泉。乘木而出井。成其养民之功。润物之利。是水固赖木以达其用。无木则徒有井。而无以昭其功利。虽有水泉。无裨于民。无济于物。又何取乎井哉。故井道本诸水。而成诸木。二者合而后着其功。大其利。是井道。人之润泽。犹云雨为天之润泽也。云雨本诸天功。井则成于人力。此人足以济天地之穷。助生化之德。于井道可以见焉。如天旱之时。焦涸之地。不得两水之沛润。又乏河沼之灌溉。则生物将枯。民失其养。物失其利。岂非天地之穷乎。唯人鏧井以补救之。掘土及泉。则地中之水可出。深穴储水。则云雨之余可留。是以有生物之功。养民之德。人之力也。然创者人事。继之者亦莫非人工。立其本原者人谋。而发扬之光大之。亦莫非资于人力。故井道始终由人成之。而必依于天时。合于土。宜备其物事。方克有济。故井道必合天地人物四者之力。以致其用。而永其利。便于行。而大其功。此井道本人道以久以宏。以光以远。民生所赖。物利所资。为国家之基。乡野原隰之不可少者。故易以列于卦焉。井之成也。民亦安其生。井之立也。物亦兴其利。故君子无时不重井。而其要则推井之利。以为民利。尽井之方。以和民情。则上古井田之制所由起也。井田者画田以井。而井在田中。为民者。又同饮用于田中之井。是同井。犹今同村同里也。居处不易。耕作以时。亲戚相邻。作息一致。此我重农之国。其俗习皆指井为则。故君子因井以尚农。推井道以致民。则象辞所谓劳民劝相者也。劳慰劳也。兼勤劳之义。相者助也。兼保护之义。以井道本于农耕。农事必资于勤苦。必互为匡助。所谓三时劳力。而后得秋获。居民聚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出入相顾护。而后民情亲睦。此乡村善良风俗。至今犹存有者。君子居其位。惟安民为务。以能安其生。乐甚业。衣食不匮。事畜有资。养生送死无憾。忧喜吊庆各如其情。有事则致其劳。合其力。无事则通其好。同其安逸。则农事不废。而民居日洽。情谊益笃。风俗日厚。善则劝。过则规。恤其烦忧。慰其苦痛。其至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皆有养。养之以时。教之以时。男女嫁娶以时。则民乐生。而无怨怼。家户自给自足。而无饥寒病苦之情。此上世盛治。实有取于井道者也。故劳民。则民虽劳不怨。劝相。则民虽舍己财物。而无吝色。竭己心力。而无德色。是以农耕及时。无荒歉之虞。友助自至。无孤独之患。家以田为生之本。田以井为利之源。其他蚕桑棉布鱼畜森林举可以为利者。皆依时兴措。无不井井。民何穷困之忧。物何苦窳之叹哉。故井之功用。不可尽矣。因其用而致之民。则君子之责也。民之怀土而来归者。虽逐之不去。何患乎乏用。是足民即以自足。利众即以自利。无他。劳民劝相。尽其心。竭其智。以培其本。而浚其源。则如汲井。而有不得水者哉。是井不穷。民不困。国又奚穷。上又奚困乎。知其本。而致力焉。则事非难为。不知其要。而徒汲汲取于民。则将井以自困矣。故象辞以劳民劝相四字。明民事之不可缓耳。有国者其择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宣圣讲义
此井初六爻辞也。初六巽之初爻。亦坤初六。而在下。与上六四应。皆为柔。重柔无刚。地位又下。故曰井泥。泥者。井底土也。井之下。洼深之处。惟有泥土。则不可食。井以水为食饮之供。汲至深及泥。故不食。言不可食。不能食。亦不宜食也。地位洼卑。性质阴浊。沉淀于底。污湫难堪。不食。犹不用也。干以刚在下。犹曰勿用。坤之初六。履霜坚冰至。为阴始凝。亦不用也。故井初爻。井泥不食。即无所用之意。言失井养之用耳。而汲取至泥。可见其无水。无水则眢井枯井也。即非新掘之井。故称旧井。旧井者。有井之名。无汲之用。有深陷之穴。无水泉之源。则犹陷阱也。初与四应。为坎之下爻。合初二三四。亦大类坎卦。以两阳陷入两阴中也。故曰无禽。禽谓设阱以捕捉鸟兽。今既非真阱。以旧井已涸有似阱。则无禽兽可得。爻辞以初六阴柔在下。既不得汲。而泥不可食。又不得为阱。而无所擒获耳。禽擒古一字。非指飞鸟。盖大象虽类坎而非真坎。故有陷阱之形。而无陷阱之效。有深陷之穴而已。既不为汲水之井。亦不成捕兽之阱。总不外初爻不用之义。初爻不用。非卦之咎。乃位之卑。故不用。无吉凶可言。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初六释爻之文。恰与乾卦初二两爻。释辞同。干曰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今合见于一爻。人多未明。则以井虽非干。而全卦三阳三阴。原备乾坤之象。初六虽为坤爻。而九二九三九五。则干爻也。且九二主内。九五主外。九三得中。三阳皆得时位之正。有孚于干行健之义。故于初六。备见干初二两爻之辞。辞由象生。象由用见。用之所备。象乃着焉。象之所兼。辞乃合焉。井之初六。阴在下。固与潜龙。同一下位。故曰井泥不食。下也。井泥属阴之物。不食与勿用义相近。以龙之潜。亦必于水之底。而泥在井。亦犹龙之潜。皆深藏于下。故曰下也。是位同在下。而用亦同。不以阴阳异其位也。阴阳未出于地面。则其用不明。则不分。不分则同。此释文均称为下也。但就其位言耳。旧井无禽。而曰时舍。与见龙在田同。则以见龙而在田。仍为下位。而非九五之飞龙。在下虽有位。而龙德未昭。德施待普。有其位而无其德。则不可遽言进取。故曰时舍。舍与取对。又施也。与舍同。舍即不取也。盖欲成其德。达其用。则必先舍。时舍而后可时取。时者及时。言见龙而在田。犹易逢忧患之地。以田不能快龙之志。则不得有图于雄飞。有冀于大获。故宜时舍。舍又止也。即不前也。井之初六亦然。既在下而不可汲。虽有陷阱之象。而当不用之时。则不宜幸图有禽。禽即获也。得也。与舍字对。无禽无得。即无所取。即舍也。言旧井不为阱。自不希有所得。阱险地。设阱者固希有得。而初六非设者。故无得之志。此宜舍也。又设阱。利物之陷。而行人则重在远避其害。是临阱者宜舍也。言知止也。止步勿前。免陷入之灾。是时舍者。为己言。宜舍所得。为人言。宜舍勿进。皆时之宜也。既无获兽之心。则舍之以全物。既知可陷之害。则舍焉以利行。故释文曰时舍也。以阱既不宜自陷。又不轻以陷物。虽初六阴险柔昧。易陷之地。而以九二在前。光明可照。则自知止步。而不终陷。此虽有阱。而无禽也。于人然。于兽亦然。人知有险而避之。兽亦知可陷而远之。盖非真阱。上无所覆。一见即知也。若果为阱。则不易避远。今初六与九二近。故无所蔽。而旧井终不为用矣。此释文之义。以干初二爻为相类。故同其文。使知井之道。重在养民利物。而非杀民害物者也。当本干明德普施。以厚其俗。化其民耳。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宣圣讲义
此井九二爻辞也。九二居内正位。与上九五应。内外皆刚。刚中之德。连前九三。两刚相接。柔不与协。井而曰谷。言其在谷中之井。亦地位卑洼。如困初六幽谷之义。井以穴土得泉。而谷在山中。虽有水而非江河湖沼。则虽有井。而非鱼类养蓄之处。以在山谷中。不得鱼。鱼之蓄养。必于池塘。鱼之富多。必于江海。今井谷之中。不独称鱼。且称射鲋。何也。鲋小鱼。易生浅水中。而曰射者。可见得鲋。非其志也。射弋者。田猎禽鸟之所用。今九二射鲋。而在井谷中。则亦犹彖辞所称所持非器。所备非用。与事不适。虽得亦幸。故爻辞不以为吉。不称其利。所行既戾。所获亦微。井谷虽可用畜鱼。而所畜之鱼乃鲋。是既悖井之用。则其功亦不足言。所以取鲋。非网罟。非钓丝。而为弓矢弹丸所射。是所持者不类。则所得者亦不足数。盖九二重刚。刚过易折。刚愎好自用。虽有其位。不称其德。故行为乖戾。以井之利在养民。在利物。今乃以得鱼。而不足言。所持者又非所需。则负井之用矣。不过既称射鲋。是已有得。犹未失其志。在一已之利而已。然井犹在。汲水者。犹如平曰。则其用未废。不似初爻徒存井泥而无得。故有鲋。尚可汲。而以所持未善。于鱼然。于水亦然。故曰瓮敝漏。则以持之具。亦如彖所称羸其瓶。瓶小不能多容。瓮敝且漏。则不能久存。是汲犹不得。有水犹无水。有井犹废井。不过井自不涸。不似初之徒泥。而所持敝漏之瓮。则更不若彖之羸瓶。羸瓶尚可略贮。漏瓮则将何以携归哉。是九二之刚。不得其道。不适于井之用。虽有得。亦不为功。虽有水。亦不为用。则为其小。而失其大。贪其易。而忘其难。明于私。而昧于众利。务于偏僻。而害于重要之行。此则君子所弗取也。而爻辞以为喻者。欲人知刚过之害。而戒于偏私之情也。井谷虽广。而人之行不称。井泉虽富。而人之具不备。故徒得鲋。而无他利。徒见水之漏泄于外。而无日用汲饮灌溉之功。是九二有负于井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所称。系由九二过刚。不得所与。故行乖僻。而所成悖谬也。无与。指刚不得柔相与。不相协也。困卦九四释文曰。虽不当位。有与也。明爻辞有终之由来。以困九四。下与初六应。一刚一柔。得相与协也。今井九二。所应者九五。同为刚。则不得与协。故曰无与。无与则无所调剂。刚以益刚。内则刚愎自用。不乐人言。外则刚强独行。不复慎密。故所行违乎道。而所至亦无成功。如于井射鲋。则非有得鱼之情。如漏瓮汲水。则难望得水之利。是其失在不察也。而不称凶者。则以正位。犹能自全。故鲋虽小。而犹可射瓮。虽漏而未为祸。不过徒劳无功而已。此正位之可贵也。设易其位。则灾眚至矣。故彖以来繘羸瓶占凶。明其无位必有害。由是推之。井道不可不慎也。井之功用固大。而必赖用之者尽心备物。则以上下刚中。所得在是。所失亦在是。戒慎恐惧。斯有得无失。否则得不偿失矣。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求受其福。
宣圣讲义
此井九三爻辞也。原并字。系求之讹。九三为巽卦之终。上与六四同为人爻。一刚一柔。恰孚既济。此井道所著。济则有功。而三五同功异位。皆为刚。九三在下。故视九五有相求之志。虽两则不协。得六四在中。合成离。为文明之象。故九五为王明。以得位而明德下临。九三受其福也。然九三刚乖刚位。在井之中。井中有水。足资汲饮。以上与上六应。外柔内刚。不能自固。则井水外渫。渫泄也。水由井泄。则不堪食。以非源水。不复洁净。而异于初之井泥。初在井底。污泥不食。三在井中。泄水不食。不食同而所以不食则异。九三濒于六四。在卦为济济。亦有流通之象。井与江河异。非流而为渫。流者水性就下。其利甚溥。渫者水泉渗涌。井之敝也。因其渗于外。则污浊之物亦易混入。故不食。且水渗日多。食者日少。悖井之道。有戾于为井者之心。故见其渫而不食。且为我而心恻也。掘井之绩。徒成渗泄之行。是弃其前功。与九仞不及泉。犹为弃井相似。但不及水者。力之不足。犹人之咎。有泉而任其渫。则非为井者之过。是后人不免缵前烈。而轻养民利物之规。则有心人。不觉乃恻然于中。而内疚也。恻者悔之机。不曰悔者。以不及悔也。则井虽渫。而犹可用。汲源非浅。而渫不至涸。故不食者。伤其水之不潴。而可汲者。幸其井之犹在。是九三之用。得失各半。以主井者尚有人。则何必自吝自情。而忧虑无已。故利于王之明。而求之则受其福矣。王者位之尊。九五也。内应九二。而互离明。刚以加柔。如福之下锡。故因井之渫。而心恻。因汲之功而求王。是可转祸为福。因害为利也。在井之渫。水源不穷。推之于王。政虽滥施。而恩泽可沛。是惟火之明。允其求而受福也。由中爻九二九三六四互成兑卦。九三在中。故有恩泽下及之象。兑悦泽。而用昭于下。以一阴上于两阳。阳蒸成云。雨沛为泽。而九三受之。是人事为王明之下施。于天时为雨泽之下沛。井因之而可汲。不以渫而忧。民以王而得养。物以王而成利。是王之明。如天之雨泽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内卦之末。以望于外之六四九五上六。两阴两阴。相互以协。实不违道。故居心恻怛。不以一己之私。忘大众之利。故井渫不食。而心恻也。不食。包不可食。不能食。不得食言。我自不食。或人不予食。皆不食也。爻辞特揭为我二字。明其在我不食。由于我之心恻。而释文行恻。则兼指凡见者皆恻。行恻犹曰所由恻。以见井渫。遂惜之而不食。即行路者亦同恻然于心。为慨夫世道之非也。诗曰我观周道。彼黍离离。盖不觉自心之悲也。井者圣人所以养民而利物者。其用在水。今任其渫。岂不伤乎。故不食又不忍食也。心恻然于井道之废。民生之穷。物力之敝耳。井所赖以救困者也。今且失其用。则将何以免于困穷。故不得不为之恻坦也。然以可汲。犹可纠正之。则必假在位者之德。故转而求王之明。求而有得。则众受其福。以王之明。故求之有情。若非明王。则方幸其渫也。而不复念及民物。不念及先人。不知创业之艰难。则德施亦不下及。是求王必以王明。明则不虚求矣。行于恻隐者。仁之端也。德施及于民物者。仁之成也。九三人爻*。有人道表率之象。故代民物以求于九五。合成文明之德。则虽井渫。不足忧也。虽不食。不足害也。王明则可使渫者不渫。而不食者食矣。井道本以在下养民。而其功则必在上先养其民。故九二九五刚中之德。为全卦所望。象辞称君子劳民劝相。亦正欲上之养其民。利其物。上失其德。民失其养。物失其利。则井失其用矣。故井泥不食。以其下不成用也。至井渫不食。则不得诿之于位。当食而不食。非司民食者之咎何。而在下者。不得直责其上。惟求其王。王而明。则民之福。亦国之福。干九二所谓德施普也。九三代九五。宣其德施。则无不受其福矣。求字明九三之情急而望切。亦本心恻而来。以代众而求。非一人之利。不得责其谄上也。细绎辞旨自知。以九三上六为正应。上无位而为柔。不足以代众。故求者惟九三也。
六四。井甃。无咎。
宣圣讲义
此井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坎也。而柔爻柔位。秉坤厚载之德。居九三九五之中。有离明之象。而与初应。亦重柔也。柔得助。而善培其基。故曰井甃无咎。甃瓦砖之属。为井之需。井以掘土得泉。而必砌其外。以防其溢。坚固其井口。以利于汲。此亦井道不可缺者。而何以见于六四。不在初或上。则初上无位。其用不昭。初见井泥。而为旧井。可见其非有坚固之甃也。上六高而失位。井道已穷。井用已收。故亦不备。备亦不着其功。惟四在中。而柔之所重。柔以四始。故建井者。于此具其甃。甃具则井成矣。故无咎。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井道不改。必以恒久为本。故甃之具。欲其不敝也。因汲者众。易于毁伤。则有井将不适于用。以甃之力。而后井可坚固。是甃可免于毁伤矣。六四柔也而用刚。故免咎。亦不偏甚之义。四与二同功异位。四多惧。原易得咎。九二以刚在中。且有瓮敝之虞。射鲋之戾。则六四宁易自全乎。惟其得居两阳之中。如人目精。象井之口。陷而不陷。险而无险。是有甃之功。柔以成其刚。阴以协于阳。此所以无咎矣。况近于九五。则得君之信。介于九三。则互济之功。汲者以为安。井亦以为保。此坤安贞之德。厚载之功。如坤六四也。井既全其外貌。其养民利物。亦于焉明。体既备夫安贞。用又达于利济。行既孚于厚载。功且协于自强。六四人爻之外。人道法地。则井甃之义。犹屋之有基柱也。推之于事物。皆有贞固之谋。而免涣滥之害。则可久可大。民人之所依存。岂徒一井口之为哉。时地所宜。施措永当。则居中驭外。柔能胜任。道之契也。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井甃以细事成大用。乃修井之所需。修犹作也。又整理之。补葺之也。人之修井。如修其身。身有未修。必受其害。井有未修。必见其敝。则行之所重。用之以大。无甃之井。如未修之身。身之未修。将何以齐家治平。井之不修。将何以养民利物。泉流为其本。而井不得无闲。如江河之岸。池沼之堤。皆以防水之泛流而溃决者。惟有甃以维护之。则井不敝。而泉不渫。汲不浸。而人不涉险。故修井在坎之始。以坎险易陷也。人道之宜。自免于咎。工器之备。自增其利。为井如是。为道为德。何莫不然。故释文特以修井。明爻辞无咎之义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宣圣讲义
此井九五爻辞也。九五全卦正位。有干飞龙在天之象。而以卦为坎。一阳陷两阴中。下为巽。九二为应。重刚不协。故以沉陷象井之寒泉。以刚应为洌。洌清香也。气清。味甘质洁白。洌如冰雷。阳从阴化也。故曰寒泉。以卦为井。宜有甘泉。九五正位。宜得甘泉。徒以阳之深陷。虽甘而不免于寒。寒与温对。由体言。则寒逊于温。由用言。则寒胜于温。盖寒泉宜于食。温水宜于濯。坎主水。为寒地。当岁之冬。亦寒时。故洌寒之泉。九五得之。而宜于食也。此食字与初三不食正相对。不食明其不当位。不宜食。食则当于位。宜于时矣。而全卦仅九五一爻得食。可见食之匪易。人生固不能无食。而不能不择食。必以宜食始食。不宜则饥渴至死。亦不食也。井之养。以民得所养。而亦养其君。九五之食。君食也。必民已得食。始能甘其食。若民无食。虽食不甘。九五中正之德。故得食而甘。虽寒而不戾于太和。虽泉而仍保其清洁。此刚中而当位。卑已而勿辱。恤民而有恩。膏泽下于民。则民奉其食。如为井者得洌寒泉以食也。六四修井未得食也。九五洌泉。始得其食。而见圣人先民后己。先事后食之道。不独于汲井然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得正位。居中以御下。即九三所称之王。王正位。而行中道。其德及乎众。则治道之成。而王亦享其福禄。如修井者。得寒泉之甘以为食也。此食字包有食报之意。所谓于食有福。非徒食之福。乃食福也。福者德之报。食者功之果。有食即得报。即受享其功果也。井自初至五。前皆不得食。非不得食。不能食其福耳。九五有中正之德。始克享受寒泉之食。可见食之不易。必先自明其德。自勉其力。德日昭。力日积。则必食其报。而食字亦包人己上下言。我已食矣。人亦食之。上已食矣。下亦食之。此干以美利利天下者也。九五干主位。故天下皆得食王之食。此九三所谓福也。食虽指井泉。而井所得者。不止泉饮。凡可以养民利物者。皆井之功。皆寒泉也。民得其养。物得其利。皆食也。皆如食寒泉之甘美也。故释文特以中正二字。明食之由来。谓非其德位不能食。德位中正。斯得其食。一人得食。上下无不食。此方能称九五之食。以其称中正之德也。井以养为用。养以食为先。九五食养已至。天下皆乐其生。安其业。则洌寒泉。何异乎天之霖雨。地之江河。其利其功。不可限量。而九五何为哉。顺天之道。尽地之利。养人民之生而已。故无为而成。井之道以成。国天下以治以平。则更何忧乎困穷。何虞乎民食之不足。物力之不充。又何患乎府库之匮。财用之竭哉。民皆得食。则垂拱而治。物皆得用。则天下康宁。此中正之道。以其位昭其德也。习易者。当于中正二字细思之。
上六。井收勿暮。有孚元吉。
宣圣讲义
此井上六爻辞也。上六居终极之地。为井道之穷。井至此已将终之时。用亦随之而尽。故曰井收。收犹闭也。罢也。歇也。井之为用。原无穷尽时。而卦爻则有穷尽。不曰井废。而曰收。犹农业之秋也。农以秋收为一年工作之终。亦功绩之成。则事业可暂罢休。而施措亦告结束。收其器具。歇其工作。如收业然。且古时井之所在。为市之所在。市就井地。便农民之交易。利居众之取舍。有无相换。生息乃全。故收字兼市言。即收市也。井收市亦闭。来汲者既散。至市交易者。亦归其家。井固不必复张。市场亦不须再设。而井之利已着。市之用亦昭。上六大终。本坤代成之德。故有收成之占。在初爻井位未明。井道方始。尚无收获可言。故曰无禽。言无成就。无禽获也。至九五。井道大彰。井用全见。故曰食。言食其功绩所得也。过九五以上。又非当位。不复如九五之食。而积之已久。致之已盈。则曰收。言如农事既成。五縠毕登。存之仓库。储以备平日之需。是收字不徒指市井休息。且兼指井之功。利既备。收获已多。更宜臧于府库。留为日用。则收者。收臧之也。凡井所得之利。皆有其物。皆可储臧。以为久远之计。亦如水泉在井。可潴之待时需也。既曰收臧。应及时为利。若过时不臧。将耗于无用。或敝或损。皆失井收之旨。故曰勿暮。原文讹幕字。暮犹迟也。缓也。勿迟缓言不及时收。则暴弃之咎不免。犹谷物既。熟宜及时收储。勿使滥费。毋俾损害。以重民生。而惜物力也。又暮字包日暮言。则以井包市。古者日中为市。便于民众汲饮。而不误其工作。则有定时开放之制。且以市之所在。人众聚集。品类不齐。易为宵小潜踪。盗贼窃发。故定于日中。恐天晚为匪人之利也。故曰勿暮。亦古时无明灯电器。一至日暮。即黑暗不见。贼匪肆行之时。良民易遭其害。故日中为市。实防杜其祸。凡灾害无论天灾人祸。发于光天化日者。少而易防。固不独盗窃也。此勿暮二字。包收市之时。及收臧之计。而以井言。则重在民之劳绩。物之功利。宜早为保存。勿使迟晚。凡易辞皆从象来。以坎错离。离有日昃之嗟。故不宜暮。且上位穷极易变。不可长久。亦以早时为得。有孚元吉者。以上六既在上位。柔以就刚。故有孚。且与中孚应。九五上六初六九二九三亦大类中孚。而非真孚。故曰有孚。以有合耳。既为井道之成。实即民物之利。故占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称元吉。而在上位。上乃穷极之地。宜变与井道反。何以占吉。则以井道至此大成。井道在下。而下卦多不宜于行。上卦却渐利。至九五始食其报。至上六始为大成。故以在上占元吉也。元吉在上。与履上六大有庆也同义。皆本卦用。必至上始着耳。井以养民为本。民养其上为用。九四以下。皆养民之时。亦劳民之时。至九五始得民之养。至上六。则上下皆得养矣。故曰大成。大成犹泰成。亦与泰卦应。泰以九三六四孚既济。而平陂往复。于食有福。井亦以中爻九三六四。与泰同。而三五受福得食。是井之成。与泰相似。故爻称有孚。即阴与阳有所孚合也。以有孚而得占元吉。则元吉者。井道之终。元与贞相往复。贞之尽。元之始。故曰贞下启元。贞者地道。元者天道。上六元吉。即明示地能承天。下能奉上。人能合乎天德。而上能得乎民心也。天与民归。非大成而何。是要在九五之中正耳。有九五之中正。乃孚上六之元吉。有在上之勤施不辍。乃得井道之食报无穷。上六原穷。以其善积。故无穷。此爻辞称收。而释文曰成。收即成也。收成者。食报也。不自修积。将何收成。此贵在六四之修也。上六与九三应。刚柔内外亦孚。宜其占元吉矣。穷而不穷。则困自不困。此井之所继困而称不穷。观夫元吉在上。亦可见不穷之义焉。
宗主附注
井卦上六。占元吉。为易卦中少见之例。以上为穷地。穷必变。而前各卦。如履大有颐大畜等卦。亦以吉占。而皆为刚爻。如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释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大有亦称吉。颐上九则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是履颐两卦之上九。皆与大有上九相通。故释文曰大有庆。明其位虽极而德正明。德明于上。泽沛于下。故天下皆有庆。书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者也。然此数卦。皆以阳在上。若井上六。则阴也。何以亦如履称元吉在上。后人多有疑焉。要知履之元吉在上。与井原无不同。虽一刚一柔有殊。而上位不异。前已将初上爻不分阴阳。详加论证。则以初上无位。虽有位而用不明。犹无位也。故干传上九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可见上爻亦同初之勿用。位不足称也。位兼时言。位不易而时有变。全卦至上爻。时已尽矣。如一岁之终。故不得称位。犹岁已尽。不得复称时。为其德用已穷也。必待斗转星移。历纪更始。一岁之首。为时之春。方着其用。是上位用之不明。即刚柔之不复分。初如婴孩不分男女。上如年老亦不分男女。为已失男女之用。则虽有男女之名。无男女之实。故初上不必以九六之殊。有疑其占之异同也。井之上六。正与履上九同。皆为德至道凝之日。功成行满之时。故履为大有庆。井为大成。庆以情言。成以事言。皆全体成熟之象。如农事之收成也。盖卦占元吉为至吉。元者。始也。义如第一。多属二五正位或中爻。而在初或上爻者。则例外也。必以卦用所关。时位所合。然后见之。明其必至是时是位。始得之也。履之上九以礼治之既成。井之上六。以民生之既遂。一关于教。一关于富。皆治平之本。既有庶众。必先富之。此井养所宜重也。既臻富裕。必先教之。此礼教所宜尊也。履以礼教定民志。井以食养安民生。其德及于民。其功垂于后。位益崇。德益大。时益永。泽益宏。故必至上位。方占元吉。元吉在上。则天下无不吉矣。此明天人之合。福禄之增。感应之昭。生育之极。所谓位天地育万物者也。而必以人代天工。始克见之。即以刚柔言。刚出于干。柔本于坤。履重性行。故法天者多。井重物利。故法地者多。是以皆称元吉。以乾坤合其德。天地同其道也。而与人事亦有所关。则视夫在上位者。能致力于民否耳。
宗主疏述
一困井二卦往来。即颠倒一卦成两卦也。在周易序卦。困与井所关甚大。亦如损益往来。互成其用。传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升后受之以困。困于上者必反下。故困后受之以井。是困由升变。井由困来。困穷之极。变为井。而坎由下上。兑反为巽。传曰。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又曰。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又曰。困以避怨。井以辩义。观此可见井与困实相反。而互济其用。困本穷困。不得有作为。而内刚外柔。不得排其难。以舒其志。故曰德之辨。盖以之试人之贞操。辨行之邪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乱国识忠臣。不有外患。不足以辨其所持。不因多灾。不足以练其性行。此忧患为成德之本。险阻为试能之机。而困乃以穷而通。不为困困。且得亨也。此所谓避怨者也。盖处安乐。多尊荣。怨谤必丛集之。惟自居艰苦。履卑辱。不独无怨谤。且多加慰勉焉。若井则以困之极。而自谋其出路。知其难。而务安于狭隘。故曰德之地。言为人所归宿之地。安身立命之处也。因其无愿于外。则虽坐井而自宽舒。因知多险阻之时。则虽入井。而更宁贴。此井能解困。且为困之变所必至者也。故曰井以辩义。言辨其时宜。遵乎中道。不求于物。有存于心。虽居于卑洼。而不以湫隘为忧。虽屈于狭隐。而仍能顺守其正。故曰井居其所而迁。言居而能不为居所囿也。有其安宿。则能奋发其精神。始于卑下。则可期望夫高远。如大学安安而能迁者也。惟能安于所安。方能迁进于善。此井为通异乎困之穷也。困之通。惟君子能之。井之通。则凡人可逮及之。困以穷极之变而通。井则以安安之迁而通。是所凭者殊。而所行者亦别也。细绎二卦彖辞。自能知之。井彖以汲井未备繘。而羸其瓶为凶。是言民不得养。物不得生之象。非仅汲水不得之故。井以存水润物资生为用。井有水而不得充其用。与有器而不能收其功。皆人之过。非井之咎。井困相反。一穷一通。困于上而通于下。故井位在下。犹民众属下位也。下位者国之本。上位赖以为保。为尊荣。为安富。故裕国先裕民。富上先足下。此治世之道也。困以不得于上。反而就下。两阳由外而内。先固其本。以养其民众。育其物利。以求其最小最简之养。则先井。井之为用大。而为之甚易。取利宏。而得之不难。以其本于天然。因于土宜。合于人力。而充其物利。四者俱备。故井道者。民。得养而不穷。物得裕而不费。困以井解。上以下安。故井道至平常。而功伟大。井象至简陋。而用宽宏。而在能适其时宜。发其原力。备其用具。充其功行。故彖辞但以无繘羸瓶占凶。以见所失虽小。所关必大。若非如此。则不足以繘瓶为人之凶也。繘瓶细物。所值无多。有无强弱。何与人之吉凶。而竟称凶者。为其失不在物。而在民生。不为汲。而为养民。不为水之盈虚。而为民生物利之穷通丰歉也。生之本。养之源。民之所依以存。物之所因成利。则不可以其细而忽之也。卦坎在巽上。是水已出。其用已昭。而犹不善处之。则自悖井之道也。见其利而忘其害。贪于前而罔恤于后。此所以凶也。故井道天时。而用在人事。人合天德。斯为得之。井字四正四方。而延其横直。永成方正均匀之界线。故井道如之。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推至无尽。不离其界。而井之为物。以掘土深入。取地中之泉。资汲饮灌溉之利。而其取汲之法。必假木之力。入水之中。摄水使上。凡井所需。如桶。如辘轳。如桔桌。如其他汲水之物。以及瓢勺瓶罍之器。绳索之属。皆为所必备者。此井卦以巽入坎。而象其义。巽者木也。风也。入也。而坎。水也。深陷也。以巽木之入。取深陷之水。而上之。则井之义备矣。而卦爻却本二五两刚。居中得位。以驭群众。九三六四。同乎既济。以喻其效。故井道足以济困穷。养民而利物。原为民生之源。而彖辞以汲至亦未繘。井为未有功。羸其瓶为凶。是有戾井之用。何也。则以井之用本有功。以其人之未慎。遂无功。井之道本非凶。而以其器之未良。遂占凶。是犹有善策而不善施。有良方而不善用。则守成者。负创业之苦心。在位者。昧民下之情志也。故曰汲至。亦未云云。言及汲而未使繘及井之泉。可见只知汲。不备汲之具。只知井有水。不求出水之方。故未有功。是人自失之。非井也。而羸其瓶者。只图得水。而忘水之量。只思有持。可以酌水。而忘所持之不宜。是其占凶。亦器与人之咎。非井也。井道不改。则何时何地。皆有功。皆不罹于凶。惟人之不臧。器之不适。斯无功而凶。盖易明示井道之利害。在夫用井者。即喻民志之安危。在夫治民者。民无生而乱者。苟得其治。天下无不平。惟有不问民之情。不省物之性。刚愎自用。闭户造车。则何以服民心。而成物利哉。彖辞之举无功及凶者。正以卦刚中在位。易于刚愎之咎耳。譬之井而枯竭。是废井也。不得以其名而予之。故刚中之德。指人而非井。然井果乖于汲饮灌溉之道。则为井者之过。井无知也。二五在中。固重人道。以井而喻人。非谓井即人也。观于象辞即自知之。井象辞称劳民劝相。此君子治国之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井困往来。井以解困。困解即不匮矣。故必先勤其民。劳民者。勤之且慰之也。勤劳其民。使有生业。有成就。有依存。而慰劳之。则使乐其生业。志其成就。安其依存。则使民无二心。父子祖孙。世世其业。农耕工艺。各得其所。则伙无游民。国无旷土。地无弃材。民无饥寒穷窘之苦。斯皆劳民之效也。劝相者。孟子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礼运所谓。民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孤独鳏寡。废疾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则民人皆相保。而无离心。亲疏近远。莫不相爱。而如其分。婚丧庆吊。莫不相及。而如其情。故居则安其家。出则乐其群。有无相通。忧乐相共。财不富于一人。物不私于一家。则贫富不争。利不为己。害不委人。则恩怨泯迹。此即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也。在上劝之。下民效之。一道同风。莫不井井。则井道之成。亦治之极也。井以养民。民以养君。故必先重民生。而培其本。民生依井。国强在民。故有井则有民。有民则有国。劳之而不怨。取之而不仇。则上下和。而远近安。民物肥。而仓库实。此教养之道。莫不本于井。有其国土者先庶之。民已庶矣。先养之。民有养矣。先教之。此教本于养。养本于众。而皆本于井。井兼富庶。而行教养。故上从水。明生之源。下从风。明教之化。中互家人。明亲族之和乐。中爻既清。明民物之阜康。刚得中而柔来协。下有本而上有助。故君子劳民劝相。斯井道之成。人道之立。治道之着。三者皆备。斯不困穷矣。井初爻辞。以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释井卦之初。其用未昭。位在下而时未至。故释文明示其义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盖井非以泥食民者。今地位低洼。抵于井底。无水而徒泥之存。则何以为民之食。是失井之用。由于下位也。而下位勿用。无论刚柔皆同。故干初九亦以潜龙勿用。为其位在下。犹言不足为用之意。如草木初有根芽。不得明其功用。功用不明。则何雌何雄。何刚何柔。举不可辨。故不得以阳与阴。争执其异同。物之初生。无论动植及人。皆不分阴阳男女。非体不分。用不明耳。卦爻之分在于用。勿用之时。自无刚柔之异。必待其用已着。为刚为柔之道已殊。方可辨其孰得孰失。孰利孰害。故卦爻之用。必至二爻始明。而井之初六。上应六四。重阴之象。尤易与阳混。坤上六阴疑于阳必战。即重阴反疑为阳。为其极则变。变则反。反则阴阳不复如前分明。此穷也。而其初始亦然。则以尚未分阴阳之先。亦成相疑之象。是极以变而反。初以稚而同。反则为变。同则为和。和者生之原。变者化之机。如婴孩之初生也。无男女之分。及其老也。生机已断。亦无男女之分。则变也。故年老不生子。而妇人无月经。亦如未成年男女。皆失其阴阳之用。不复有刚柔之殊也。无禽者。不用则不得。无用则无功。禽亦由用来。井不成用。则无水可食。阱不成用。则无得可言。故曰时舍也。言当止则止。当舍则舍。以时为辨。舍字与师逐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舍字一义。言舍鹿而弗追。射希得之也。以地不宜追获。故见几而止。不如其己。此则初爻在下。井空无水。井凝惟泥。则无可得。亦无能得。且旧井。废井也。有陷入之危。以非有所为而设之险。是见危知止。则不涉于险。故贵知止。舍止也。以初爻合上九二反连上六互成艮卦。艮止也。原巽为入。巽入则有陷入之忧。艮止则有知避之智。是在人之何去何从也。故曰时舍。时止而止。则免于害。时止而强进。则必罹于灾。时舍而舍。则虽无利亦无害。时拾而必求有取有获。则必于贪欲之咎。而成阱中之禽。是在慎于所用。勿用而求用。何啻入井以泥为食。投阱以禽为图乎。此皆戾夫干初二爻之义。而不知地之不宜。时之不至。德之未大。施以未普。将贸贸焉。以得失为怀。则何以免于咎戾哉。故释文就干初二爻文。以释井初爻。盖亦有深意寓焉。井卦九二爻。以井合射鲋。与瓮敝漏二语。明示九二之用。为不当于位。则井卦各爻大同。皆如彖辞所称。汲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不克充井之用。失养民之道。乖利物之功。则时世所为。人事之咎也。譬之井田之制。行之数千年。三代圣治。未闻有改革者。而至秦孝公则竟废之。是非井田不良。乃时世使之必变易也。井道亦然。井以养民利物为主。而后世反因以劳民殃物。又岂井之不良。亦时世之敝也。故井道久则必革。此井卦之下继以革也。革则先去其利。而徒见其害。重变易不克依成规。尚新奇不甘仍旧贯。故改革之际。无不乱者。其意固为拨乱反正。其行则将以乱济乱。此历来改革所不免者。而孰能如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哉。汤武圣人。于其未定之先。犹不免有干戈之祸。此古昔圣人不敢轻言改革也。惟时世所至。不得不革。不得不乱。乱则思革。革则益乱。此井道不可改。而其敝害。亦终不可免。故有乖戾之行。凶危之虑。虽井亦无以逃避。是井道之敝。敝于时世。井用之乖。乖于人为。人不自乖。则器胡不备。时不先敝。则人胡不良。故未繘者时也。亦人也。射鲋者人也。亦时也。瓶羸者物也。亦人也。瓮漏者。人也。亦物也。皆相因而至。岂井所及料哉。井之道未变也。井之用未易也。而徒人事之非。时世之殊。则何咎于井。更何疑于井之辞。辞指其所之。即示其所变易耳。不变则不有此辞。所谓吉凶悔吝生乎动。不动则何有吉凶悔吝可言。此九二虽正位。而行仍乖戾。器仍敝坏。位不能与时争。爻上下乃相拒。所谓无与是也。上下异其情志。而利害抵牾。君民异其好恶。而公私纠葛。有养而不得养。有利而不为利。皆同于无用之初。则井道不可久矣。不然。往来井井。奚有射鲋之行。敝漏之瓮。见于九二正位哉。非其时而为之。则反时为灾。故曰大畜时也。无亡灾也。得其时则灾亦时。此井之养。不如颐之养。为颐能养正。井则刚中过甚。遂失其正。失正则偏。偏则害矣。故顺以往者。家人之正。逆以来者。睽之乖。观于中互。即见其所同异矣。井九三爻以内卦之末。重刚而临外六四爻。刚柔相得。上接九五。而与上六应。上下相和。虽刚在柔中。如困之被掩。而刚多在下。有升之飞扬。是以九二九三虽不吉。无相与。而可用。有其时。九三又合既济。沟通内外。率群下以求于上。而终受其福。此井道之大。为民物所依存生息者也。井在下而志于上。犹益卦损上益下则吉。若用损卦。损下益上则凶。故全卦以利物养民为旨。物之利。即国之利。民得养。即上得养。仓库之财。皆民物所出。君上之食。皆民物所供。是无民。即无君。无井。即无民。故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为我者。为民也。亦为其上也。民不得食。上安能自饱。有泉而任其渫。若有食而任其废弃。有财而任其虚糜。则用违其材。器违其用。如瓶羸而瓮漏。不足以达汲引之功。何贵乎有井。何重乎有民。财物不先及民。则民无所用。饮食不先足民。则民无以生。将有民如无民也。则有国奚以为国。有君奚以为君哉。此爻以慨商纣之昏庸。徒暴敛其民。而不省民之生。徒耗散其物。而不培物之力。则如井之渫。将何成井之用。故曰求王明。始受福。王之不明。将何福之求。此忠君爱上之诚。求冀王明。而复抚其民。育其物耳。一求字。何等悲惋。人不得其愿。则呼天。如舜不得于父母。则号泣于旻天。为哀其亲。而欲其悟也。故曰求王明。求其明而不昏耳。九三处下位。不敢直干于君。则不得不出于求请。知其危。伤其暴弃。不觉心恻。而难自已。始为哀求。而冀其省悔。非忠孝之至者。不得与于斯。忠孝其君亲。悲悯其民物。则不徒恻乎心。而必求之。必号泣之。视民如伤之文王。于此求字足以见其心矣。
宗主疏述
二井养之义。前已详讲。而人生之养。莫先于食。全易所讲食养者。以噬嗑与颐两卦为本。此义已见前。颐为养正。而卦象以两阳包四阴。明食养之义。必自口腹。所谓观颐自求口实是也。噬嗑则以三阳分错三阴中。以颐中有物。象人口腹得食。故噬嗑者。一般人之食。颐者。君子之食。因食为养。则噬嗑者。小民之养。颐者。君子之养。而井亦以养称。且爻中历举食字。如井泥不食。井渫不食。井洌寒泉食。皆以食为重。食即养也。盖井亦小民之养。故取农民为喻。农业为生之首。古昔无工商。惟农为民业。农民因有所需。而不能自作。于是以所有易所无。而日中为市之制兴。此即商业之滥觞。原无以商为业者。不过集中一地。以物易物。所谓物物交换是也。此种易物之市即自噬嗑始。日中为市。即由民之食养所必需。而其所在地。则井所在处。故曰市井。言人居以井为最适中。而汲饮又人家所必至者。就汲为市。取物既便。择物亦宜。故古之市即井旁。井旁列置之物。即民家以所有易所无者。而其象。则全取噬嗑卦。传已言及之。惟市所在。即井所在。则未指明。不知井即市场。市井原一地。则因井亦以食养为用者。井卦所称食养。非仅指水。所谓食不食。非仅指一人一家。皆包括民生日用。必需者言。故井养之义通于天下。而其为市。则以噬嗑与井原相错对。所谓体与用也。水风为井。火雷为噬嗑。此先后天卦位。相对或相交。而八宫卦序亦正对也。坎与离。震与巽。体即用。用即体。体在此。用在彼。原相通也。如干与坤。阳与阴。后天不能独生存者。则体井者用噬嗑。体噬嗑者用井。皆相交易。而人法之。以成市井之制。市即井也。故井上六爻称勿暮。暮误幕即言收市勿暮。亦即日中为市之义。以日中民当食时。如有所需。则携所余者往井。以易所不足。故至日昃即罢。不待暮也。卦以离不取日昃。而井之汲。亦非暗中所能为也。井养之义。前已述及。与火雷噬嗑。皆民食之原。民生之本。而井卦各爻所称之食。及九五寒泉。九三受福。亦均指人民得食而言。诗所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见天保章。为古今颂人福寿之词。天之所保。即民之福禄。即日用饮食不匮。故井九五之福。即民人之得食。而九五之食。亦即天之所保。福食原一事也。天之所保。亦王之所赐。九三求之于王而受福。九五得之于天而有食。亦一也。而天无形。不足。以指其所保何在。则书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则天之心。即民之心。天之所保。即民之所奉。则九五王食。亦民之食也。民已有食。而食其王。则王亦有食。故所食比之寒泉。以其情甘而洁白。民所心悦诚服。供其劳力。出其财物。以与其上。得之不易。故喻于甘泉。取之不竭。享之弥甘。而来自井下。即犹民物之得自民人也。民人乐事其上。甘供其食。不以为苛。不招其怨。则犹井泉香甘而寒洌。饮之食之沁于心脾。无不知适。无不畅达。此惟九五得之。以其中正之位。中和之德。克受天之保。民之奉耳。故九三之福。为王下施。九五之食。为民上奉。一施一奉。上下克谐。帝力何有。国用何忧。故九五之有食。天之福也。天既施其民。复福其君。民既得其福。亦以奉其君。君民皆得食。皆受其福。故福食原不可分。福虽多种。自食为首。故俗称火食曰福食。明食之必由福致。无福则无食。无食则无生。生之不全。命之不保。尚何福之可言。故有食即有福。即天之所保。细读诗天保章。自知其义。而易泰九三亦明示曰。于食有福。九三六四。一进一退。一刚一柔。成陂平往复之象。即天人契合。因果感应之情。天以福赐人。人以善答天。善斯得福。而首见于食。故曰于食有福。此与井九三受福。九五得食之义正相应。亦以天之所施。成民之福。民之所报。为上之食。以成天人上下互相报施之例。此所谓往来井井者也。往来即往复。亦即泰九三无往不复。往来相互以成既济。上下互助。居民共生。原无二道。往者如是。来者亦然。施者如是。报者亦然。此所谓井井也。亦即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欲望食报。必先自施。欲望其来。必先自往。礼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尤可证明。井养之道。首重施报。厚往来。观于初六释文。旧井无禽时舍也句。恰与干九二德施普也同诂。更可见井。首即重德施。施即舍也。时舍即时舍。时而施之也。时而施之。自时得其报。故夫子讲时字。包食报食福之义。施之于前。则食报于后。施自初六始。而食报仅见于九五。可见食报匪易。不时施之。安望食报之日。此古人明德不少已也。德积而道凝。施勤而报至。在上者可忽此哉。
革卦离下兑上
宣圣讲义
革卦上兑下离。为泽火革。由困井三阴三阳交错之卦。变为两阴四阳革鼎。兑离皆一阴两阳。兑一阴在上。离一阴在中。合为革卦。六二九五。孚乾坤正位。此时用之大。为他卦所莫及。阳始而阴终。又孚于干知大始。坤道大终之德。爻由三至五为干。包于六二上六之坤爻中。刚多而不暴。柔包而不掩。则以六二得内正。而初九得卦本也。中互天风姤。为柔遇刚。其反为泽天夬。为刚决柔。义取下上。则从夬决。故名革。以决去其旧也。四阳虽盛。而中断于六二。离火文明。而外泛于兑泽。二女同居。志不相得。故革。革变也。变易其趋向。而改异其旨趣。有如睽。同体而易上下为睽。睽违而革变。违者各不相协。而自异其道。变者各持所见。而互争其行。此睽为乖。而革则克。乖不同谋。则终无成。克必有胜。终将溃决。是睽无功。而革可大。顺时之极。因地之利。依人之情。乃不得不革。此革之由井变也。井道不久。如居穴者不得不易以屋宇。如陷入阱者。不得不出于平地。是井道不得不革也。革鼎往来。相反相成。一为革变成规。不存其旧。一为择摘利便。务求其新。故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道相须。不有旧。无以取新。不有新。无以名。故是两卦相终始。二犹一也。革曰去故。而随曰无故。是革与随有相类。不过随以随时为用。随和而无变动。虽震在兑下。其势勃发。如不可遏。卒则因循苟且。仍不能易其旧。而谋其新。但情知其非。原欲有所易。故曰无故。无者非革去之。乃饰之也。非改易之。乃补葺之也。在革则不然。惟新是图。不复恤其旧。惟道之适。不甘师其先。此革为逆取。如皮之去毛。乃曰革。皮毛一体。去毛而存其皮。则外貌全非。为用自异。革性坚韧。以中刚也。革卦之用亦如之。中坚不拔。势逼其上。而上柔不足为御。故终必革。此革之从下上。由内外也。行近于睽。而非睽孤。志类于随。而非随和。守刚而内有主。上柔而外失援。则两情相执。其行异趣。兼弱攻昧。取乱悔亡。强用以兴。逆取以大。此革之必以时也。时至则有功矣。革上为兑泽。下为离火。泽灭火。则上胜。火焚泽。则下胜。水火相竞。情志亦犹水火。然合则成其利。天地之间。非水火不生化。离丽则为利。分离则为害。少女中女同居。而行止不同。水流下而火炎上。异者终同于一。则泽在上而火在下。不似睽日行日远也。升者日升。降者日降。永不相见。是为睽孤。今上者降。下者升。行必相近。道必相接。此革之情志虽殊。而所至终可孚合。故能兼乾坤四德。而为文明以悦之行。如天时依序以变。春夏秋冬。终必有始。则革又何害焉。革字中藏中字。可见其道必中和。上若井字。仍由井变来。下若十字。则横直之交。天地之合。其往其来。无不通达。四方俱至。万类大同。此革之用。可通于天下。而在时之宜革耳。天地尚以革而成其德。况于人乎。故穷则变者。理数之定例。故则革者。事物之恒情。若无故而革之。则乱矣。故传以去故为训。不故则无用于革。不敝则何需夫新。惟故始革。惟革始新。此顺时所为。本后天往复之道者也。故恒与革相倚。恒以久而不敝。革以敝而求新。相与推移。以同悠久。此变则通之道也。故圣人明革用。以治历而明时。循环不息谓之恒。随时迁易谓之革。刚柔相代。新陈相谢。大哉革乎。不得以其变而少之也。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宣圣讲义
此革卦彖辞也。原巳*字有读作戊己己字者。有读作已止已字者。实系地支巳午巳字。宜改正之。革以离在兑下。为泽大有火之象。其用先火。以兑泽水也。若火势微。则被水所灭。况水在上乎。故泽中之火。非水减火。乃火蒸水。火虽在下。其势正盛。水不得灭之。离长于兑。故水弱于火。而以时言。则宜火日。亦取火之盛。足成其蒸腾之用。故以巳日为孚。巳午皆火。而巳为长。易之言时者。皆取干支。如蛊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干也。革之巳日。支也。支虽属地。而于五行则同。巳午为火。亥子为水。离日也。火也。而在革则以巳火为用。不取午日。日在空中。不得居泽中。故以巳为孚。以巳火之日。能助离之德。蒸兑泽之水。水遇热而化。始着其生成变化之功。革道变易。必本于水之蒸化。水流质。遇冷成冰。则固质。遇热成气。则气质。是其变易之明证。今离火在下。则所变者。必为气。而非冰。而有行者。亦必因其变易而昭其德。此巳日乃孚。取于火之能变易水耳。孚者信也。合也。如鸟之孵卵然。亦必以温热之气。变易之。生成之。革之为道。正类于是。鸟之生雏。欲其成长。革之致用。欲其成功。皆必本乎热情。发于至性。以育之鞠之。卵之翼之。俾于成立。达于强壮。期为良材。底于大用。是革之志也。少女中女。亲也。原天性之爱。情或不同。怜惜之心。终未异也。长者见少者之弱。欲辅成之。因少者之失。欲匡正之。则必变易其行。改革其心。此革之旨。本二女同居。而志不得洽也。志不洽者。有得有失。有贤有否。则去其不善。以从其善。纠其不当。以底于当。则发于规劝之诚。达夫改易之道。如治革然。则弱者以强。失者以正。则一革而同善矣。故刚柔并用。惩劝兼施。欲其有成。则不获其短。望其能大。则毋吝于劳。此基于亲爱之心。而非发于嫉妒之念者也。故行止正大。心地光明。乃备乾坤四德。而协夫元亨利贞。元以其仁。亨以其礼。利以其义。贞以其信。仁以长人。礼以率众。义以和行。信以守分。则不愆于仪。不戾于道。不乖于物。不违于志。则亲亲之谊。贤贤之旨。两情虽睽于始。而和于终。虽拂逆于初。而变化于成。此革兼四德。有干知大始。坤之大终也。而占悔亡者。悔由于吝。不吝何悔。教诲之不足。则规诫之。规诫之不足。则鞭策之。惩以济劝。猛以济宽。则无不同化。无不同革。此悔于前者。悦于后矣。故曰悔亡。亡犹无也。古原通用。五行之数。生制之用。为后天生化之本。凡卦皆不得离五行。兑金也。离火也。原相制而互相成。金无火炼。则不见其用。则虽畏之实赖之。此革之道也。革以相制而胜。乃昭其功。故取火之盛。火愈盛。金愈精。推之事物皆然。为道亦然。修道曰修炼。道家曰焚修。皆欲以金试火。以火成金。佛家说金刚不坏身。亦由地水火风。相息相炼。始得之此革之义也。悔亡亦可谓之无悔。即无所悔。由无妄念。始无悔心。无妄者诚也。至诚则刚。刚之至者。妄欲不生。则金刚之体。其坚韧不可毁折。道之成也亦如之。故形而上者。水火相炼以成真身。形而下者。水火相息以成生化。皆必自水火始。而革则概上下。视其所革。观其所变。顺乎道。则革以为真。随乎化。则革以为妄。故原有悔。而必以革之当乃亡。此革卦之用。为诸卦所莫逮也。孚字为革之要义。不孚不为革。以私而革。将何孚哉。故革者必孚。好于天下。孚于后世。天下后世皆利其革。革斯当矣。
象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革卦彖辞之义。明革之时用也。革上兑下离。兑泽为水所储地。离为火。故称水火相息。与坎离既济有相类而微异。既济水在火上。革则泽中有火。是居处有殊。而为水火者无异也。坎之水泛言一切水也。兑泽之水。则限于地面江湖河海之水。故坎水随时可升可降。可上于火。而泽水则在地上。在泽中。不得包天空云雨之水。及其他流止之水。是兑泽之义狭于坎也。然既称水。其性同。其用亦无大差。如江海之水。亦可蒸为云雨。引为灌溉。视夫时地而显其用。则泽水亦犹坎水也。况在离之上。正与既济之义有孚。后天生化之原。端由水火。而必以水上于火。方着其功。若水在火下。是如未济。则不克生成化之用。水流下。火炎上。上下违行。何以见其同化哉。故革与睽同而未同。睽则异驰。革则合化。此革犹既济。睽犹未济。推之先天乾坤之合。则革如泰。睽如否。一为交泰。一为否塞。是未济否之分也。革以泽在火上。成水火相息之象。其用以大。其功以宏。故卦德孚乾坤。而卦义合于时用也。息者消与息。即生息也。亦兼熄灭言。生息为消之反。而熄灭则与消同。是一为正用。一为邪行。视其所为而异。本既济之义。则息者生息也。有相生养之功。天地人物。均赖此水火相息。以生以长。以化以成。故曰息。如人之呼吸。亦曰息。息则生机相续。若一息不续。即熄灭矣。故相息者相生也。相养也。相化育也。则以火在水下。蒸腾变化。足宏其用耳。若不得其道。不依其理。强与混合。则熄灭矣。故水不灭火。火不涸水。两相涵育。如天地絪缊。如阴阳媾合。互为助护。不相嫉妒。互为提撕。不相毁损。则其德无量。其道莫名。此相息者。生生之本。万有之机。而妙在能济。济则达其用。不济则无以昭其功。卦离长于兑。而下于兑。亦如泰之干下于坤。而二五中位。皆得其正。如家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六二九五。刚柔允协。故能成相息之道。达革之用。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此明兑少女也。离中女也。而同居。如家人睽。如鼎。皆其例也。而独睽革称二女同居。则以家人内外皆正。有如男女。鼎亦如之。惟睽革二女异志。不能协和。故睽曰不同行。革曰不相得。睽以水火分离。背向而驰。革则水火交至。相向而进。故睽为孤。而革得孚。此其异也。凡二女之卦。尚有风泽中孚。泽风大过。何不称二女。则亦如家人鼎。非二女子之象。且巽长女。兑少女。虽同为女。长幼悬殊。有如母女姑媳。而非姐妹。故大过以老夫少女老妇少夫为喻。不称二女。即以革睽之称二女。亦有微异。则睽犹姐妹。而革则妯娌。姊妹同出而异行。故曰远。妯娌异出而同居。故曰近。此革上下相接。成相息之用。而异所出。成不相得之情。因其不相得而又同居。则不得不变易之。故曰革。谓将改易其情志。使终相得。遂其同居之乐。而立家道之基。正如家人之义。不过家人已能自正。而革则有待夫反正之功耳。故革者拨乱反正也。巳日乃孚。明时日之所宜。已见前讲。而以卦用重在变易。变必以穷。穷而变。变而通。故革者。将以求通也。通者通于一切。则革之行。以能信于一切为先。信者如人之约。不失其言。而此信字。又作伸字讲。屈者志伸。即穷者志通。困者志达之意。故曰革而信之。此申释乃孚二字之义。以巳日为孚于时。而信则孚于天下。天下后世皆孚其所革。则革之道至矣。由卦言。下离文明之象。上兑悦泽之用。合则为文明以悦。内文明而外悦。宜其能孚。宜其能信矣。以二五得乾坤正位。外内皆正。而阳刚在中。上柔以顺之。本刚以昭之。备元亨利贞四德。是大亨以正者也。大亨元亨也。以正指利贞。而贞为本贞者正也。不及利者。内贞外利。体用之间。有其体。自着其用。干之大亨。坤之贞利。两者合德乃有其位。有其时位。正时宜。其行必当。盖由文明以说。大亨以正。四德昭备。而以为革。自无不当。既当矣。更何悔乎。故曰革而当。其悔乃亡。此释彖悔亡之义。而特拈一当字。明悔亡之由来。换言之。即革之未当。安能免于悔哉。所谓当者。仍本孚字信字来。孚于天时。信于人事。其行既正。其成必大。其内刚而文明。其外柔以悦。其德备夫乾坤。其道通于天地。则无不当。斯无悔矣。由此可知革原有悔。其亡者。行之当耳。古今来之好为变易者其审诸。当者宜也。当变则变。当革则革。不当而强变革之。其悔无及矣。何以知革之当。则可鉴诸天时。征诸往史。天时之革。即四时之代谢。往史之革。即汤武之代兴。一岁既终。不得不变。不得不革。革变则终者复始。穷者复通。而后四时成序。万物随化。春尽夏来。秋终冬至。冬春递嬗。寒暑代迁。此天地之革也。不革则时序紊。而天道穷。往古来今。治极渐乱。乱极渐治。兴亡强弱。世代循环。尧舜揖让。为治道之极。而继之以家天下。则小康之世。异乎大同。君主不齐。政令不一。昏庸暴虐者。失其天命。仁义宽和者。代得其民。此汤武之革命。为桀纣之无道也。汤之伐桀。以商代夏。武王伐纣。以周易殷。此往史人事之革也。不革则世道敝。而人道危。治乱无纲。民生殄瘁。将何以维兹世纪。承诸天命哉。汤武圣人也。革命者。变易夏商之敝政。而拯救人民于水火也。故汤武之革命。系顺乎天。应乎人。而非好为变易者。其革旧以建新。正与天时代谢。不得不变者同。人知天时之革。四时成序。则法天者可以革矣。知汤武之革命。顺天应人。则法汤武者。可以革矣。由斯言之。革之时用大矣哉。时指时用。亦即时与位。有革之时位。始宜行革之道。无革之时位。将何以为革哉。汤武革命。后人不得藉口。必如汤武之顺天应人。亦如四时代至。必依时之极。而循其序。若失其序。则如革其夏者。忽易以冬。或如革其冬者。反易以秋。不得谓之革。以不得称其当矣。故革之时。即当也。时之宜也。时宜之革。有天时可鉴。有汤武往史可师。非可轻言变易也。圣人作易。将以教天下后世。恐人误会。始举其人。如明夷之箕子文王。是其例也。以革水火相息。而非相害。则革命者。犹此旨。惜其旧之不善。而欲正之。悯其民之无辜。而欲拯之。非仇于上而为己也。故能顺天应人。若仇其上。而欲私其帝位者。安能顺天应人。故革备四德。而贵在时宜。文明以悦。可见非仇于旧主。大亨以正。可见非私其天下。本卦德以明卦用。端在此二语。因其孚于天下。信于后世。始称四德之全。故兑离一水一火。非相害。乃相息。桀纣无道。陷民水火。上下相害。故汤武革之。出民水火。以成相息。一正一邪。视其所行。此释文详言之。为恐后世谬假革命之号。以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也。
宗主附注
革之义为变易。而鸟兽之皮已制成者名革。可见革卦之用。系就其故物而变易之。更成为坚韧不敝之用。则其未革也。如皮之未治。不足以充良工之材。故必变易之。使克竟其用。而变易之。非欲毁损之也。将以成全之。非欲改削之也。将以坚固之。是易弱者为强。窳者为善。敝者为新。涣散者为整一而己。故变易之曰革。不直曰变。恐人疑其变。将毁其旧也。将弃其原物也。非如物之变化。别为一种。乃就所有洗髓伐毛。以成其精。故革为去故。换言之。去其敝耳。去其不可用。而留其可用。磨砺以新之。攻错以精之。如工人治金玉也。虽改其旧观。而仍不失其本质。此革之为道。在依时之宜。时宜变易。则革之非轻改换。更非漫言毁损也。今之革者。不达此义。只知破坏。而无以底于成功。徒恣摧残。而不克见诸大用。是毁也。非革也。是伤折之。非变易之也。故不得革之功效。使人物以革为病焉。夫革者。为志其成。而期其新。易其不善。而求其精美。去其不用。而存其良材。是积极之行。非相为仇也。是深惜之念。非相与嫉妒也。故二女同居。本亲亲之谊。知其不善而欲改易之。因其不明将纠正之。故初虽异行。终将同化。始若抵牾。成则和谐。故能备乾坤四德。而有悔亡之占也。盖卦本兑在离上。水火相息。兵成其用。非水之灭火。乃火之蒸水。后天生化之原。皆由水火相蒸。升即为云雨。流则为润泽。阳在下在中。以鼓舞其阴。故能成革之用。内外正位。不失中和之德。故收改革之功。以井之下。不得不革。故易以革。为将光大井养之道。而变易其畛域卑污之见耳。此革道之以时行。读释彖之辞。即明其旨矣。又曰革卦释彖辞。引汤武革命以明革之时用。革命为革之大者。而非革之全体。革包天时人事。地利物情。无不有革。即人事之革。亦非祇革命一途。不过革命关乎世道。系乎民心。为改变之最大最难者。易特以汤武征诛示其例。并非谓革即革命。而人事之革。必如汤武之征诛也。故文中首着明文明以悦。大亨以正之道。且申以革而当。其悔乃亡。尚恐人之未察。更以天地革而四时成。明天之革。即汤武革命。亦犹天之革。故曰顺天应人。盖顺天始孚天命。应人始得民心。天与人归。始孚于革道。若徒如后世之易代。以其诈力。行篡取之谋。恃其威权。欺孤寡之主。而犹托于汤武之革命。实不足孚于革义。盖不顺乎天。不应乎人。则非如天时之革。无文明以悦。大亨以正。则非如易卦之革。则虽革不得谓之当。不当将何以亡悔哉。如曹魏篡汉之天下。而筑受禅台。其后司马氏又仿其例。复筑受禅台。以代取其位。则岂非彼祖先贻其悔乎。司马既得天下。至怀愍遂为虏于五胡。则其子孙之后悔。又何如也。下至随唐六朝五季。其例更多。其革既频。为悔亦甚。甚至有愿世世勿生帝王家者。可见初时革之不当。则何以免其后之悔哉。行之不正。用之不宜。徒自招其悔而已。更何望于汤武之征诛哉。文中特以汤武昭示革命之义。而要其旨趣于顺天应人。可见其防微杜渐。寓意深远矣。世之扬言革命。而不思其当否。则又奚以亡悔乎。此革之义。实关乎时。天时之革。始孚于革道。故彖辞特以时。明革卦之用。时之不明。革其有当乎。天地之革。四时以成。足见时之所至。不得不革。革合于时。自无悔矣。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宣圣讲义
此革卦象辞也。革以泽中有火。如地中之火。火者阳之所托。后天之阳。以地下之火。为生阳之根。以天日之热。为化物之本。故阳出于地中者即火。如山之喷火。井之温泉。皆此火也。而离本象日与火。在空为日。在地为火。今在泽中。亦若志中之阳也。地中之阳。愈寒愈盛。故冬令井泉多温。穴居者常暖。泽中之火。亦犹井泉之热。化水为气。助物之生。故名革。以其善变也。以其随时异其用也。如夏日井泉则凉。地下则寒。是外热则地中反冷。外寒则地中反温。非地之异。阳为之也。阳虽藏地下。而用以时显。故泽中有火。其用亦以时殊。此所以名革。谓其随时自变。如天之四时也。阳随时生息。则生化之功。亦随时变革。水火之效也。水以火化。火以水熄。互成其用。则不相害。而相益。如蒸腾变化。必以火之力。水不能自为之。是水火相息。后天生生不己之原。而革卦因之。以成变易不穷之道。物穷则变。变则不穷。不变则终穷。故不穷者赖变化以易其旧。而为之新。天道如是。人事亦然。天道之变见于时。不变则亦穷矣。春夏秋冬。往来终始。永不息者。变化。变则能久。此岁序有定。时令必更。而其所本。仍不外离日之功。冬至日南极。而复北。则成春。夏至日北极。而复南。则成秋。此日之往复。为四时变易之准则。故革卦之用。必取离火在泽中之象。火在泽中。有如明入地下。明入地下为夜。推之则岁之冬。犹日之夜。即日行南陆。北地不得直受其光热。故天寒地冻。闭塞成冬。而冬之前为秋。秋分之后。曰日以南。是革卦之象也。日入于泽。犹日之晚。火入于泽。犹岁之秋。日晚渐至夜半。秋凉渐至冬寒。夜半为明夷。冬寒为否。皆以离火渐入渐深。渐行渐远。而成变易之机。革以离在泽中。明时变之将始。正如秋分以后。渐变为冬。由夏而秋。由秋而冬。日变不居。乃成四时往复之序。其变也。非骤易之也。必循序渐渐而进。如日之南行或北行。日移一线而已。待其既至。则突异其原来时地。此变易之例也。革之为用亦当如之。故其革也。非偶然为之。必因其渐。传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故坤初六称履霜坚冰至。则革之义。必亦以其渐。渐至渐革。人无所骇。物无所惊。即如汤武革命。亦非一旦之功。商周积之己久。夏殷段之己多。迄至桀与汤。纣与武。始见其革。则革岂可贸然为哉。故君子知革之有所仿。仿于时。时者天地之革。则欲明人道之革。必先明时。明时以明革义。则君子以革而治历。治历以明时。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即古圣治历明时者也。谓治天文。知日月星辰轨度。所行所至。何往何返。而后知春夏秋冬所交所易。何去何来。天示其时。人定其事。天垂其象。人指其名。此天文不可不讲。而历数不可不知也。故治历者。治天之所历。明时者。明数之所移。变由于穷。易由于敝。天道不穷不敝者。以变易也。人亦法之。而后同免于穷敝。此革之道所由着也。不革则不得免于穷敝。革而不当。亦不得免于穷敝。惟有当而革之。则穷者以通。敝者以新。此贵在知其当革。而必先治历明时焉。时指一岁之时。包古往今来时世。所谓运会之数劫纪之称。皆时也。欲穷其变。先知其数。欲明其数。先通其史。察往知来。因故知新。则革之事也。故治历犹治史。史称历史。即已往之事。何以知其必革。惟审天时之所至。何以知其当革。惟顺乎天。应乎人之所行所著。故革道以达变。变以济时穷。四时之革。至小焉者。苟得其故。则万世可知也。卦以象为本。干知大始。坤以大终。而干在中。此革卦爻已示其义。读者须合彖辞参之。
宗主附注
革象辞以治历明时。为革卦人道之要。盖不明时。无以应变。不治历。无以知时。治历者。以天地所垂示之象。日月星辰所运行之度。而见其何终何始。孰常孰变。推之人事。自古迄今。治乱兴衰。征伐代禅。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此皆的时之义。而即明革卦之用也。革之为象。水火相息。兑离互济。刚中而得本。柔主而能远。此最孚于卦爻之所贵者。卦爻干为本始。坤代终成故。凡初九上六之卦。为得本始。而有终成。反此者则否。卦分内外上下正位。坤主六二。干主九五。凡内六二外九五。相匹相应者。为孚正位。而合天地之德。反此者则否。又如中爻人道所寄。九三六四。刚柔交济。与既济同。是凡九三六四卦者。皆得相济之用。反之者则否。他如阳体阴用。天下地上为道之源。孚于天地生成之德。干下以自卑。坤扬以就上。如泰是也。凡得交泰者。皆得生化大用。反之者则否。此易卦爻大体。所占吉凶。所成利害。由斯判焉。革卦初九上六。已孚干始坤终之例。而六二九五。又得乾坤正位之情。是克备乾坤四德。与时偕行。故革道不可量。其义已见干九四爻。干九四传曰。或跃在渊。干道乃革。此革字即与革卦相关。干六爻纯阳。而九四则革。革者变也。刚变为柔。阳变为阴。九四自高而下。自上跃渊。为变之最著者。故革卦三四五三爻为干。而九四恰当其中爻。亦仍本干九四之革来。为干君主九五之位。今革则降于九四。而失原有之尊。虽犹属上卦。而非独尊之时。此所以必革。革则可复其尊严。昭其德业。是由九四更返于九五也。当其未革。则不得复。而日坠日下。将入于渊。必待己革。始复其初。故革卦以离日坠入泽中为象。亦犹干九四或跃在渊之义也。干道自坠。阳纲不振。虽欲不革。不可得矣。此革之时用诚大哉。而欲知其革之当否。不得不先明时。故君子因革。而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宣圣讲义
此革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本干潜龙勿用之时。时位不宜。所行不当。故爻辞取黄牛之革为喻。巩坚也。革本坚韧。黄牛之革。其坚可知。而非可大用者。以虽坚。而不良于用。则其为用不足称。然革卦重在变易。不重坚居。变易之旨。在以不善者变善。不良者变良。此卦义也。初爻勿用。乃取牛革为象。黄牛之革。由牛皮之变。坚则坚矣。而不与爻称。以初九干爻刚也。刚在下为升进之阶。今以牛革之坚。不足语于金玉之质。是因取其坚而求于牛革。可见其所见之小。所图之疏。非革之大用也。革固包皮革言。而皮革之贵者。应以虎豹之类为上。故至五上爻。即取虎豹之文为喻。明爻用之大。与君子大人之德业相似。若初九则犹不足言用。故但取黄牛之革。徒以其巩。不称其文。从以其易。不称其变。盖牛虽黄色。无炳蔚之文。虽坚巩。非虎豹之变。此就其近易者为喻。犹人类平庸之行而已。革以变明其德。所变必远胜于其原质。故大人君子。以虎豹之文。为德业之光。初九爻象属离。离称黄离。牛为离之象。故爻辞以为言。而不及吉凶。仍本干勿用之义也。革之道大而用着。其始则比之黄牛之革。可见大者发于细。著者生于微。人知其大而忽其细。见其着而忘其微。是失本也。初九全卦之本。故不及其他大者著者。此中含义。宜深味之。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在下勿用。则爻辞所称不外此义。遯卦亦云。执之用黄牛之革。与此相证。皆非大用之材。财不足语于有为之日。初九在卦言为本始。而在用言则无位。故维取革变之义。不能及于大变。虽牛革亦有其坚。而非与虎豹之文美者并论。以比人之德业。士之才能。各有大小之殊。优劣之别。革固重变。而初九所变。不过黄牛之革。则其不可有为明矣。事之发于平庸者。恒至于奇特。行之出于细微者。恒成于伟着。则初九之革。亦不可以其小而忽之。革变之道。固如坤初六履霜而坚冰即至。则将来之变。正由此细微中可以见之。此君子贵知几。而象辞重明时也。
宗主附注
革初九。用黄牛之革。与遯卦执用黄牛之革。辞义同。惟革称巩。遯称执。则以遯主遯避。而欲留之。故曰执。犹维系也。革主革变。意取坚固适用。故曰巩。巩亦从革。即言如革皮之坚韧。不易损敝也。然既巩固不敝。何以释文称不可以有为。则以时位非宜。虽有牛革之巩。而非大用之材。虽当革变之初。而非跻于良好之境。可见革之变。必先毁改。如治革者当初制之时。反不若未制者之良于用。必待制已成革。乃显其坚韧之材。初九无位。不足为大用。即不足材称。是虽巩固如牛革。仍弃物也。因革贵在变。初不在坚。虽变之终。欲其坚。而变之始。反以坚为病。是初九之巩。不可有为。咎在初。不在巩。初之咎。在下勿用之时。不在物之如何也。读者勿以辞害义可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宣圣讲义
此革六二爻辞也。六二居内卦正位。为离中爻。秉坤之德。为柔得中位。离以两阳中藏一阴。为日为火。中爻主其用。故六二称巳日乃革。与彖辞同。可见此爻能主持全卦之用也。虽上有九五。刚柔相应。君主于上。六二不得擅专。且柔道顺承。不得先于干刚。则六二之用。不得过于九五。而以上为兑。悦泽之德。乐就于下。则六二本坤厚载之功。安贞逢吉。亦足为卦用之要。卦主革变。异于常经。故全卦反以六二尊。以离火之德。胜于兑泽也。故泽中有火。而火不为水灭。此其变也。亦其时用。为本革之道。不得不反其所为。革其故而谋其新。设火不胜水。更何语于革变哉。故爻虽柔。而位为火之主。德虽顺。而行为刚之师。此与彖所称。亦以巳日孚于火盛之时。克成其蒸化之用。比之革命。必发于下。若臣若民。为以德得众。以道顺天。天与人归。方可举行革命。如汤武是。汤固桀之臣。武固纣之臣。皆取于下位。德足服民。行足应天。故一举而革夏商之旧。措天下于新。则六二之位。即汤武初举义师之时。时宜而位当。德昭而行正。故一戎衣而天下定。此所以占征吉也。为以其发于臣位。故在六二以其革君之非。故得正位。以其应天顺人。故占征吉。行孚于道。用孚于时。革之大用。即以此爻为之主。故巳日之时。革变之日也。在十二支。惟寅申巳亥四支。为革变之岁。以六气所值。此四岁皆木火通明。类多革变。故巳非指日巳也。凡岁令世纪。合乎巳者皆当之。则以四支中。如寅申固亦多变。而非革卦所称。如亥则与巳对。称巳已赅亥。巳亥不必强分。盖由三合之数。寅午戌为火。申子辰为水。火水过烈。易不以为贵。且卦已有水火矣。若重取水火之时。是太过也。惟巳酉丑为金。亥卯未为木。合卦中水火。恰备四德。土藏其中。克孚五行之数。故日取巳亥。欲其变而不失中和。无过不及。庶免于偏激之害。此圣人择日之微意。向无人能体会及之。今特为明示耳。至称无咎者。以革变发于下。以臣民而革其君上。自有咎。为其位正时宜。德明道大。乃免本爻已暗示革之匪易为者。非汤武之臣。桀纣之君。不足以孚吉而免咎。读者识之。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正位居中。而柔道乘时以革刚。乃孚于巳日之时。故行有嘉。行字指爻辞征字。亦即暗喻汤武之誓师。为其伐暴救民。应乎天而顺乎人。乃占吉耳。有嘉。犹有庆有喜。师出而有功。一戎衣而定天下。其喜可知。其庆可知。喜者主革者之喜。庆者天下之庆。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也。而嘉字兼含天所嘉许之意。谓人庆其成功。天亦嘉其成功。此所以为顺天应人。若从一己之喜。而实不及众。禄位之图。而功不及民。则天将许之哉。是征吉之占。实由六二之德。有以感天。其功有以惠民也。故释曰。行有嘉。即明行之有功可庆。亦示行之得民可嘉。即爻辞征字。不似寻常泛指出行。实取汤武征诛之义。为当其必用征诛之时。则征诛非黩武好战。而为伐罪吊民。故可嘉。若徒逞其兵威。好为杀戮。则对邻国犹不可。况以凌其君上乎。义例由上讨下曰征。今六二在下位者。亦曰征。可见卦用特予之也。以其顺天应人。则虽以下伐上。不得为叛。以臣伐君。不得为逆。故以征许之。比之天子之讨逆臣也。易辞之义。依时为释。六二内正位而为柔却。能代全卦大用。以主革命。此中微旨。宜细味之。诗称文王柔嘉为则。正可引证本爻以柔行而有嘉之义。
宗主附注
革卦辞有巳日乃孚之语。六二爻又曰巳日乃革之。巳日之义。夫子固已言明取干支火日。以明革之用。在本火以蒸水。水火相息。方见革变之原。而尚有关夫史事者。未引为证。按彖辞人事之革。以汤武为例。汤之伐桀。史书未详其日。而武王伐纣。则其发师之日。实取癸巳。武成篇己明载一月壬辰朔。翌日癸巳。主乃誓师由周而东。可见巳日之义。有前事足为引证也。巳日不过发动而已。亦即以易辞孚于天时为本。天时人事相应。其行有功。故古时大事必卜日。日以干支断。或取干。或取支。亦有微别。大抵自上动而下。或外而内。则取干。自下发而上。或内而外者。则取支。如蛊与巽。取甲与庚干也。而革则取巳支也。革以下革其上。汤武原在下位。为桀纣之臣。故数取支。而必以火日。则全本易革卦象。离在下来。离火文明发动于下。推而大之天下同化。此巳日之孚。既孚于火之盛。又孚于革之大革以去故。不有德。无以昭其道。不有力。无以致其功。故革之位在内中爻之六二。即坤之正位。坤以革干。六二以正九五。即臣以伐君。仁德以除暴虐。水火相息。而不相害。刚柔相易而不相妒。故革以六二而占吉矣。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宣圣讲义
此革九三爻辞也。九三内卦之终。重刚失中。非如六二柔得正位。刚则易折。偏则易害。故六二征吉。九三反为凶。征同而吉凶大异。在下位同。而得正失中大异。柔道宜于下。今九三在下而刚。亦如干九三。必朝干夕惕若厉。方无咎。故曰贞厉。贞者正也。能自反就于六二之正。则能守。守以贞为本。九三欲免其凶。惟自戒惧。以守其正耳。厉同干九三厉字之义。以其自勉自砥。慎其行止。必存警惕。庶免于凶危也。革言三就有孚者。以本卦用在下革。上新革故。而非可一几而成。必三就其行。而损益之。商讨之。以关革变。故言为革言。三者再三也。审慎之也。必再三而后有成。可见其艰危矣。而以能戒慎恐惧。乃有孚。为其得众之信从。或可成其革言之用。言者议论之谓。包括所持名义。所标主旨。足以号召大众者。既曰三就。可见其一致之不易。群言庞杂。众论纷纭之象也。言论尚难统于一。则革者奚有成功可期。虽有孚。所信者亦必不多。故曰有。言有所近信。党同伐异之类而已。非如六二之得正。为天下所服。上下远近。无间言者可比。此九三之革。时位之非。德之不足。言之不正。所占如此。九三与上六应。上六亦称征凶。则可见时位所关大矣。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征凶。释文恐人未明。以为六二九三均在下位。且六二柔也。宜于守。而称行有嘉。九三刚也。宜于行。而称征凶。岂非与他卦悖乎。不知革主变。正为变言。变则宜守者。变为宜行。宜行者变为宜守。故六二以柔而占征吉。九三以刚而占征凶。且申以贞厉。明在守正惕危。方能免害。释文更以爻辞革言三就。明其行之不宜。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则将何之哉。此征凶由于自己主持不定。而由名不正。言不顺来。虽以刚在下。志求上进。却以位失中。其德不明。则前行见扼于九四。不得协济之功。合六二九三九四为巽。主进退。原不良于行。合九三九四九五为干。重刚之象。而被六二上六两阴所掩。有似困卦。更不宜轻往。向例三多凶。而革变忌过刚。刚易为暴。若以刚革刚。是以暴易暴。则其为凶可知矣。外既不得所协。则寡助。内既不知适从。则自乱。以纷乱之众。为寡助之行。则将何往哉此九三爻。有如后世叛臣逆贼。以一人之欲。假汤武之名。而侈言革命。卒至身败名裂。九族不保。则爻所谓凶也。革变重在顺天应人。果天与人归。尚奚有革言三就乎。时至自革。时至自成。若再三其言。二三其德。将何以服天下。将何语于革命哉。此释文明言其无可往也。故革言之纷纭。亦犹出师无名者。支吾其词。何以信于天下乎。故爻云有孚。不过其亲幸左右相助为乱而已。何足以称革之用哉。
宗主附注
革六二爻。为全卦主持革变之位。而在上者。则受革变之位。故不得以九五为先。六二为后。此即所谓变也。革也。革其旧制。变其常经。则不得以常例论革。而主卦遂反为六二。由下革上。由柔革刚。如汤武臣也。桀纣君也。其初桀纣乃天下之主。奄有四方。普天之下。莫非其臣民。则势盛而位尊。非如汤武侯服之国。一隅之主。其势单而位微。故有刚柔之殊。上下之别。然其终则征诛暴虐。伐罪吊民。彼盛以尊者。反被放戮。而革以微者。反代取其位。由一方之主。为天下之君。是柔以克刚。下以胜上也。故六二柔而在下。乃为革变之主。正如汤武誓师之时。以其正位。孚于坤贞。上应九五。合于干健。故能举此大事。成此大业。而其所为。恰孚于全卦所取之巳日。即足明六二之重要。非他爻可望。六二征吉。至九三反为征凶。则以失正。戾乎坤贞。乖于柔兑之道也。在下同。而位不同。刚柔之德亦不同。故吉凶相反。由此可见主革变必视其人。必视其位。必视其德。位当而正。德柔而明。庶能顺乎天而应乎人。则革而当。其悔乃亡。否则虽革亦不当。凶且不免。况无悔乎。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宣圣讲义
此革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为兑之九四爻。与九三同属中爻。而重刚失中。以革重革变。故不似他卦之多惧。且占悔亡。与彖辞应。所谓革而当。其悔乃亡。卦例内贞外悔。九四在外。故原有悔。以革变有当。乃亡其悔耳。九四与六二。属同功之爻。虽下应初九亦刚。而中间六二。得柔道之正。以相孚。故曰有孚。由卦用言。则本九四之德。有信于外。而全卦之用。亦以能孚于天下为贵。即革变之行。必有所孚。不孚不足以协于革。为其不能正己以正君也。革以去故从新。若不取信于众人。将以乱天下而已。何能孚于大亨以正。文明以悦之象。此有孚。实革卦第一要义。果不孚于众。不信于天下后世。则无以顺天应人。是所行不合于天时。不协于征吉。则率众为乱耳。奚有于革哉。故有孚。始明革道之正大。而见天人之所同归。天与人归。则足以改其故命。故曰改命吉。命者天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此可见文武能改命矣。天之明命。不可见。见于民。民心所服。即天命所属。书曰顾諟天之明命。古来圣王。皆以能承天命。而后能履帝位。必有光明之德。始受明威之命。所谓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则天命之显于众民。得众即得命。革变其故。则改其命。改天之命。非我改之。民改之也。虽天之命。于穆不己。于戏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己。此文王之改天命也。文王改命。在其纯德。纯德昭明。万国来同。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之民三分有二。则天命之改。于民心征之。纣王失之。文王得之。则有商之命。不得不改为周矣。此牧野之师。一戎衣而天下定。遂开八百年之基。岂非文武能孚改命之吉乎。为其能孚革变之正耳。革犹改也。改命犹革命。六二动于下。至九四始改天之命。可见革命者。必顺天应人。必阅时而后见其功业。故九四虽重刚而占吉。以其克改命耳。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称改命吉。释文恐人未明。特述吉占由于能信其志。信犹孚也。孚于所志。且孚于天下民人之志。又伸也。伸其所志。且能伸天下民人之志。志犹愿望也。如汤之始征自葛。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人民望其至。如大旱之望云雨。则革命者。为民人所愿望。民人皆待其早出之水火。登之衽席。故革命之志。非一人之私志。乃天下民人之所同志。革命既成。非一人得伸其志。实天下民人同伸其志也。如此方谓之有孚。方谓之革而当。故能悔亡。而占吉。夫改命何等重大。而九四以之占吉。若非克孚天下民人之志。安能致之。九四改命之吉。实能以天下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志为志。故曰信志。信既孚于天下。又伸于天下。故不曰孚曰伸。而曰信。以赅二义也。古信字多与伸字通用。九四能伸己之志及民志。是民与我交孚。可见己应乎民。应乎民者必顺乎天。民既归心。天命斯至。此改命不待革者之求。而天自*予之。天之所予。必奈自故旧者。一夺一予。斯为改矣。犹四时代谢。一陈一新。去其陈者而授新者。则时序改矣。天命之改。亦犹是焉。故汤武兴师。桀纣亡国。一兴一亡。天命自改。不必于天求之。但视民之所志即明。民志所仇。则天必弃之。民志所服。则天必予之。民志同信。天亦同孚。此洵顺天应人者也。舍汤武尚有谁乎。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宣圣讲义
此革九五爻辞也。九五外卦中爻。全卦主位。而为干九五飞龙在天之象。此卦属兑而非干。故九五同。取象不同。干取象于龙。革取象于虎。与上爻取象无豹。皆异夫干。盖干六爻纯阳。而革则四阳二阴。虽干爻得本始之位。而终以坤爻之柔。是以不得称龙。初爻在下。不独非龙。亦非虎豹之类。遂喻以黄牛。以其用细而才疏也。至九五乘时当位。才大用宏。故以虎喻。在履卦有履虎尾之辞。则以五阳履一阴也。阳刚之德。乘阴柔之用。则多险。如履是也。而革亦如之。四阳在两阴中。九五虽正位。而下应六二。柔得中得时。以革其上。则被革者九五也。九四亦在上而非君位。有如辅相大臣。固可代君宣政施令。如古大宰阿衡。故爻辞称其协改命之吉。以其言行亦足孚于天下。信于民人。而九五至尊。君临天下。如天子帝王。故称大人。谓其德位俱至也。大人君子以德位为别。有德而位不至。则以君子称之。九五诚备德位者。故以大人称。与上六君子有别也。卦用在革变。故曰虎变。变犹革也。初九黄牛之革。不言变。而变在革字中。九五上六虎豹之变。不言革而革在变字中。以九五上六象属已革。故但称变。非如初二爻象属将革也。九四称改不言革变。则当革之将成。变之且就。故曰改。改则变矣。虎变者。谓大人之革。如虎革之变。耀其文采。昭其威仪。足以垂示于下也。以卦内文明而外悦泽。文明以泽。宜有如虎革之斑烂美丽。而非徒美。必有其威光光耀之德。故曰未占有孚。言不待占知其有孚也。有孚之义已见九四。而未占占字。或者疑为吉字之讹。则以九五被革之位。有损之时。故未吉。实则易重在数。卜与占。皆欲知其数。故以占字示其不卜可知。又未占者。占与占呫古一字。犹念也。兑为说言。口中念诵其文亦曰占。如诵书曰占毕。吟诗曰口占。未占犹无念。诗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无念念也。必心存之。而口念之。以示不忘。书曰念兹在兹。皆重在口诵心维之意。此处未占。犹未念。而有孚。犹念也。非从尚口说也。九五既昭其德。着其文。文德昭明。天下共信。不待口说。而心悦服也。此爻为革之已成。九五之位。即六二之人。正如汤武既诛桀纣。代履帝位。万国来同。天下咸服。不待谕诰。而民人莫不孚信。故以虎革之文为喻。言其文德成于武功。是犹以虎之革变。而昭其文采也。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大人之德。乘时而变。其威武如虎。其文德如虎之革。是由武而文。由戎衣而致天下于安定。武功之至。即文德之明。革变之终。即治平之象。非徒以变乱天下。乃以变安天下。非从以革动大众。乃以革定大众也。是始于革。而终于文明。动于乱。而成于治。故比之虎变。其文彪炳。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民不畏其威。而怀其文德。不怼其征伐。而悦服甚安邦定国也。故称大人以美之。革至此。已见大功告成。前之所革者。今但见其文采悦目。光华动人。更无视如虎之猛。咆哮之凶。故曰其文炳也。本卦上有悦泽之情。下有文明之象。虽出于变。而正由变着其德。虽成于革。而转由革昭其文焉。炳者明也。如日星之炳耀。光辉无不被。是其行。由充实而有光辉。斯孚于大人之号矣。或以虎变指在上位如猛虎不可犯。是以人而虎。俗称强暴不德者。为虎而冠。革之九五。岂如此哉。不知虎变云者。乃指虎之革。由其变而成。非人之变于虎也。以大人革命之后。偃武修文。亦如虎革之变。徒炳其文。不见其凶残。徒悦其光采。不畏其咆哮。是虎革已非生虎矣。虎固猛兽。性凶残好杀。及其为革。则温暖和融。有益于人。能护其体且壮观瞻。增华贵之象。避外来侵害。有使人安适愉快之情。是其用与其生时已大变矣。故称曰虎变。革命之主。武功既着。文德亦昭。使天下民人。皆安其生。乐其业。心悦诚服。以赞叹之。歌颂之。岂非亦如虎变。而炳其文。不矜其威乎。是即爻辞所谓未占有孚者也。言不待歌颂。已足孚于天下后世矣。引申其义。则天下后世。未有不同声歌颂之者。此即念念不忘之意。则以其德入人深。其功垂世永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宣圣讲义
此革上六爻辞也。上六穷极之地。全卦之终。但以兑之上爻。为卦主用之位。在他卦上爻无位。不得大用。惟革取变易之义。与恒情异。虽至极位。却非穷尽之时。故爻辞称君子豹变。亦如九五之虎变也。九五正位。故称大人。上六以柔在上。而非正位。故称君子。谓德至而位不称也。虎变豹变。亦逊一筹。虎为兽王。豹则猛鸷而已。然既变矣。亦以文德称。犹虎革也。虎豹之革。皆有其文。而足适于用。文实俱茂。德业可嘉。此君子成德达道之象也。上六以柔居尊。高出庶物。必有德昭于大众。方足以孚君子之名。若小人则否。然革重在变易。则小人近君子者。亦随之而革其面焉。面指面貌。亦取皮革之义。虎豹之皮革。以文显其美。小人之面貌。以善着其情。是革面有其表己。君子之德。表里俱至。故外有其文。中存其实。远昭其德。己着其诚。诚于中。见于外。行无不践。名无不副。此君子之变。如豹文之蔚然可观。而其德之加于天下。亦如之。小人则外常有余。中常不足。有其面貌。而乏于衷心。善其容止。而慊于诚实。此则革面之谓也。以其所变者。但有其文。而难期笃实。具其光采。而无以充其明德。则量为之也。又君子小人。包贤不肖智愚之别。言德既殊。论才亦异。君子如豹。小人则犹狸犬之革。是徒面貌相似。其为用不可同语。盖以上六柔爻。柔阴之性惟君子能革其心。若小人。则徒易其面耳。不过易面。固亦善也。如凶顽者。易以温良。暴戾者。易以慈善。岂非已革其故。而能自新哉。故小人革面。即可随君子之变。以昭其文。而显其德。文质相表里。君子文质彬彬。小人则未能免俗。是面貌之革。亦犹村野之夫。渐习礼仪。虽不深明于道。而亦循夫法度。效为揖让。以步君子之后。岂非革之所造乎。上六以无位而重阴。秉坤之德。故征凶。不似六二得中得时占吉。征凶则不宜于行。故居贞吉。谓顺安贞之德。有守以淑其身也。全卦革变之用。至此已极。不可复革。故不得进。进必凶。惟居贞固守斯吉耳。
象曰。君子豹变。蔚其文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文其文蔚也。不叶下君子韵。特改之以君子有德无位。如豹之变。而蔚盛其文。蔚茂也。葱郁茂畅曰蔚。又美也。积厚光采之意。以豹文蔚然可观也。虎革炳然以光辉胜。豹革蔚然。以华茂胜。实皆文采。如人之文德昭垂。在位则炳如日星。在下则郁如花草。是其文之可观。而非豹生前猛鸷之可畏。粗野之不驯。则为变之所得。变以革其故也。小人革面。从外貌之易。亦足昭其性质之驯。行为之顺。则随大人君子之变。亦顺从于文德之中。乐其业。安其生。以孚以信。此所谓文明以悦。大亨以正者也。君字指九五正位。即由六二之晋于上者。又包含君子之意。君子省称君。言其明德足为大众之主。天下所瞻。万民之望也。上六本坤之德。顺承夫干。故曰顺以从君。此爻以在上。故称君子。以为柔。故称小人。称其文不曰炳而曰蔚。系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无不从偃。故释文以顺从君子明其意。盖君子主革。小人从革。天下同革。靡不心悦诚服。书日黎民于变时雍。即小人革面顺从之证。故革变非在上者一人之为。必天下民人共欲之。一变而天下皆变。不劳而得。不思而中。此于变也。以变之出乎自然也。如此革变。方孚于泽火革之用。为水火相息。以成其变。如天之四时不为而成耳。
宗主附注
爻辞虎变豹变。固重在革变。而实重在其变成之文。以变者由不善变善。不良变良。故不材者。变则成材。无用者。变则大用。虎豹野兽。于人无所用。且易受其害。以其性质难驯。情暴好杀。是生时不善良之物。非材用之类。及其皮革之变。外观有文采之美。实用有坚韧之质。而威仪奕奕。温和益人。是则变之所为。亦即革之所志。人比虎豹。于其生时。则苛暴之性。狠鸷之行。民将不堪。如桀纣之政是也。推其极。不独有如虎豹。且又过之。礼记所谓苛政猛于虎。则凡人类而能忍受乎。故必革而去之。变而易之。于是汤武征诛尚矣。汤武革命之后。放牛归马。示天下以弗用。散粟发财。予人民以同富。更复制作礼乐。振新文德。以安天下。而定民生。则如虎豹之变。易暴为文。变苛为驯。文明绚烂。威仪笃实。向之所畏者。今则惟爱悦之。前之所怼者。今则惟诚服之。此所谓九五之德。未占而有孚者也。岂徒汤武二人之功业己哉。凡天下民人。莫不顺其志。而乐其所就。民既归心。天亦归命。此即九四改命之吉也。与彖辞顺天应人相证。足见革命之义。必于九五正位昭其文德。方告大成。革者武功。既革则惟存文德。此虎豹之变。不见其猛。但炳其文。期近似之。故取以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