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卦艮下离上
宣圣讲义
旅上离下艮。亦三阳三阳。阴阳平均。与丰同。而为往来。以震易艮。而离易其上下而已。离为两阳一阴。阴在阳中。震艮皆两阴一阳。而震阳在下。艮阳在上。反之则一卦也。故丰旅之异。即上下异其位。颠倒其卦象耳。旅与丰。皆以两阳互于中爻。互成大过。所谓大者过也。亦即阳刚之过。阳刚互于中。而阴包其外。是本末皆弱之象。惟丰有离之一阳在初。旅有离之一阳在上。遂与大过殊。丰以阳始。故名丰而称大。以其志升腾也。旅以阳终。故名旅而称小。以其无可进也。凡阳皆升。升至极者反降。降而不降。则同于剥。为其将自敝也。如瓜果之剥。则必自腐烂。不能长保其生存。此旅以离在艮上。亦如艮一阳在巅。不得久留。遂沦为覊旅。故名旅。旅者寄寓也。客居曰旅。如浮萍。如游丝。无根无本。则将流逐胡底。此旅也。言阳失其本始。虽据于崇高。而无可依系。则漂泊之忧。逃亡之惧。故旅与丰反。丰得其助。旅成其孤。丰志于大。旅趋于弱。丰若人之多财。则友好众。势力厚。旅若人之失所。则亲近离。行影单。此传曰丰多故也。旅寡亲也。其别则在离之上下易位。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在下则多附丽之情。在上则多离散之志。以阳不可骄。亦不可纵。骄纵之敝。远近离心。在上则易生骄纵之心。在下则恒怀戒慎之念。此离在上者易。肇离散之祸。携贰之忧。如火泽睽是也。而其往来卦风火家人。则有家庭之乐。睽则成乖异之悲。同属离所为。而一则以聚。一则以分。旅之与丰。亦犹是也。丰至上六。亦渐变于旅。以上反下。成离之大象。故有天际飞翔。窥户无人之辞。所谓前之聚者已散。合者已分。而明者乃藏。大者乃弱。故丰以终。丰终而旅始。旅则离反自下上。而震倒为艮矣。离艮之合。山火难明。盖与贲同体。贲则艮在离上。柔来文刚。尚可自饰。旅则艮在离内。柔惟顺刚。转以生疑。其情不投。其志自异。其地失正。其行亦违。艮为山而止于内。则无上进之心。离为火而焚于外。则成燎原之势。此旅之不得多助。而若客于异乡之孤孑。莫可依存也。旅卦艮止而离明。原有守有为之象。而以艮一阳。与离之下爻连接。重刚失中。内外正位皆柔。不得相应。柔乃顺乎刚。以失其主位。正如人之失其居。遂流逐无定所。故名旅。传曰丰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可见旅之由丰变来。丰之穷。乃失其居。如富者忽贫。必至鬻其居宅。终至寄寓于外。此丰上六虽丰其屋。而阒其无人。言有大屋不克自居。遂至家于蔀屋。以羞赧不能见人。遂自藏而逃避于异地。故曰旅寡亲。言自别其亲友。而逃亡于外。遂为覊旅之人也。是丰上六之藏。非隐其本处。而系违于外耳。以上有天际翔之语。犹窜走天涯。不复惜其丰大之屋。而寄居异土。反为蔀编茅舍之氓。则前之富者。今变为贫民。前之丰者。今变成寒苦。既失其安居之地。不得不成流荡之身。故继丰以旅也。由卦言丰上为柔。旅下亦为柔。幽暗不明。相随而望于刚。初二之柔。乃顺于三四之刚。六五之柔。亦因之顺于上九之刚。此旅以刚在外而无家。如阳不得阴。男不得女。不相谐协也。贲则柔来文刚。得其相济。此贲为文明之象。而旅有焚如之灾。其得失异也。然以同体故。丰之与噬嗑。旅之与贲。其用大同。丰之折狱致刑。即噬嗑之明罚敕法。旅之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即贲之以明庶政。毋敢折狱。为其卦用原本于元卦也。丰噬嗑以多人多物而易争。故利用刑狱以平之。旅贲以寡助寡交而少讼。故不必刑狱以苦之。且贲文明以止。善自文饰。不罹于法。旅亦以柔顺乎刚。得守其正。克自贞固。不干于罪。故刑狱不用。势所必至。旅犹行客无守土之志。无贪得之情。则到处为家。何所系恋。此离在外。有其自知之明。而艮止于内。得其知止之道也。艮山本崇高。而离火加其上。明照之功可期。而焚燎之害亦至。故旅不可大用也。为其如未济火在上。炎上而乖其地位。则无以致其生成之功。况下有两阴暗拒于内乎。阴柔之用。必得高明胜之。生成之功。必自交合见焉。故地天交泰。水火既济。皆刚下柔。阳从阴也。而旅悖是例。此其多离异而少协助也欤。然旅固自有独善之道。以能止于内。明于外。则虽寡亲。仍克自淑。此彖称贞吉。而占小亨。言小亨非大亨。则不通于一切。言贞吉。非贞利。则惟守之得宜。守正则吉也。柔以为守。而内外正位皆柔。是秉坤安贞之吉者也。亦与丰同。故虽互大过。而仍有亨吉之占。此视夫时地之所宜。人事之所适也。贲旅皆细小之象。不足语于大用。习易者当先知之。
旅。小亨。旅。贞吉。
宣圣讲义
此旅卦彖辞也。旅以内止外明。明而知止。是有亨德。亨于一切也。而以山火背用。行止殊科。故惟小亨。小字。承上接下言。旅之用小。而其亨亦小。犹言旅之为道不大。则其德用亦不大。故曰旅小亨。旅以离在外。行之志。不协于止之情。不似贲之艮止在外。故虽亨而小。而祇宜于旅。谓其不克守也。离心离德。虽有其位。不能一朝居。虽有其众。不能相与保。此旅之大用。惟旅于外为宜。故曰小亨旅。此旅字与上旅字应。而异其义。上指卦名。下指卦用。言卦用与名恰孚。则其所为。限于覊旅之行。亦不得失所守。守其行之位也。行无定位。自有其可守之位。位即分也。守位即安分。安分守己。于德为贞。贞固有持。始成其德。此旅以贞而占吉也。合之四德有其二。而皆不足。虽亨而小。虽贞而限于旅行。如坤之利牝马之贞。以全卦上下正位皆柔。秉坤之德。安贞之道。不得违也。违则非吉。故吉由贞言。不贞安有吉哉。旅以刚中。大过在内。惟反于贞固。以守其位。方免于过。此亨之德由刚来。而贞之德由柔见。柔得其正。乃有可贞之机。刚主其中。乃有小亨之用。此火山旅。上下虽不协。而中外能互调。如人之失其家者。果以忠信笃敬为重。亦无往而不宜。此旅之所以得亨而占吉。正如言忠信。行笃敬。行蛮貊之邦亦可。故重在贞。贞则致其亨。亨而贞。则客居亦足以安。覊旅亦无所害。盖失其所者。仍得其暂留之地。破其家者。仍保其寄寓之身。此卦名旅。而在合明止之道。协刚柔之情耳。全卦柔皆顺刚。而得内外之正。此可以无大过矣。论语所称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斯本乎旅之道。此吾周游列国不敢自寗。盖与卜得贲者相应。贲旅固同体也。用之于外。则为人文。止之于身。则为独善。而小亨不可大用。劳于行不敢自逸者。天之命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旅彖辞之义也。旅以小亨称者。以卦中柔得内外正位。而顺于刚。言二五两柔。中指六二。外指六五。得字贯中外。以乎字分内外之界。以卦自下上。先称得中。次即得外。皆正位也。而柔秉坤。实以六二为正位。今六五亦柔。犹曰得中位。且兼外正位也。柔降刚升。似不相得。而卦上行。自下言。是皆顺乎刚。初二之柔。顺三四之刚。六五之柔。顺上九之刚。则刚为先。柔为后。相随而进。如水之顺流。刚不能俯以下柔。遂失交泰之用。既济之功。故惟小亨。不以泰之大亨也。艮止而丽乎离明。阳以从阳。虽止而不克自止。乃随离丽之义。以希于外来之明。离有光明而在外。艮善知止而在内。上不能卑以自牧。外不能高明柔克。此旅以不能大用。而称小亨旅贞吉也。旅而有所止。行而得其明。故上曰小亨。下曰贞吉。皆属于旅。是非旅者。不得有之。故卦名旅。重其为覊寓而无家也。以丰志于大。而行已穷。则欲不客于外。不可得矣。故申之曰。旅之时义大矣哉。以旅之为旅。时为之。时也者。前因后果。而系于位。着于行。成于变也。以旅承丰来。丰亦中刚。而内外正位皆柔。此位之同。丰之求大而初遇配主。四遇来主。至上六而天际翔。虽丰屋而蔀其家。虽有户而不见其人。此行之至。而数之变也。盖位失其正。而刚过乎中。则不克长保其尊荣。志慕于外。而行动于躁。则不觉失其故居。数当其穷。气至则泄。理至则迁。则不得不变其旧而图其新。弃其本来而暂栖于覊旅。此旅之道。应丰之极。而为时之移易者也。故旅之用。时义也。如人之为客。必有其时。果非其时。流亡逃窜。是已凶矣。何亨吉之占。今占亨吉者。应乎时宜。而得旅之正也。苟不审夫时。不知其变。贪于权位。溺于安逸。希其久大。而悖夫穷变之数。戾乎迁徙之理。是将以旅道而自濒于危亡。以忘其贞。而不识小亨之诫也。则刚过而自焚。童仆资斧皆丧。将何以遂其旅居亨吉哉。故释彖特以时义之大。为旅之所先。旅而顺乎时。应夫变。则旅何害。丰之永大。终乃就于小。丰之志远。终仍失其居。此盈虚消息。与时偕极者也。人之客寓于外。何非时世所逢。亲友不闻。孤孑自保。云山迢遽。俗尚悬殊。此覊旅多悲伤。而怨嗟时之不齐。命之多舛。非释彖时义之所指乎。艮止不得止。而丽乎明。正位不得安。而顺乎刚。其势所迫。即时所为。山上之火。明于远而蔽于近。故旅以覊寓为其所志。设不求丰。何至为旅。此二卦为往复。即因果也。占得旅者。亟戒求丰。自孚于小亨贞吉矣。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宣圣讲义
此旅卦总象辞。申彖辞之义。而明人道也。旅以艮在离下。为山上有火之象。离固可象日或电。而在山之上。则以火为当。以日虽若居山之上。而不久留。电虽可发于山之巅。而必在雷雨时。则不孚于旅卦之用。以旅为覊寓。而卦以下为主。上为宾。如客之寓于此地。必有其暂憩之所。必经历一定之时日。故日与电。不得如客寓。惟火则可比类为喻。山上之火。照远则明。视下则暗。光之所及。愈远则微。愈近则散。微而散。非明之至。此旅之用不可大。而其时不可久。久大则非旅矣。暂明而不久。暂留而不大。故谓之旅。言非其本居。不得安其心。而快其志也。此象辞释卦名之由来。亦即指卦用之所在也。君子以人顺天。以行应时。以义制事。以道成德。故于旅则与丰异。丰重刑狱。言以求其平也。旅则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言为慎于行也。丰志于外。故对物明平施之心。旅志于内。故对己先明慎之诫。虽同一用刑狱。而丰属于开展。旅则求其收缩。此与同体贲同而有异。贲以外止内明。人文之象。故无敢折狱。示有刑而不用也。旅则以明于上止于下。与贲反。故明慎于刑与狱。而不稽留。言虽用。而务审约也。则以旅寓之情。暂时之所为。权限之所制。仅及于细近也。用刑以明慎。期无大过。狱之不留。期免后患。既尽其权时之责。复不贻他日之忧。此旅之用。以贞得吉也。柔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故不敢疏忽。而有所纠牵。明以断其争。慎以致之平。则狱不留。而囹圄可静。下皆得其情。事无不立决。此君子于旅。善体其小亨之道。而孚于贞吉之占矣。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宣圣讲义
此旅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而为柔。坤履霜之时。以艮之止。而旅之始。故有旅琐琐之辞。琐琐者。细小琐屑。不大方也。旅之象。非如在家之丰。初六承丰上六来。已有丰屋蔀家之情。窥户无人之象。是由丰而啬。由大而细。不复堂皇光大。故有琐琐之称。以失所居。而为琐琐之旅客。则其行之穷困可知。行之不裕。身之有眚。志之不达。害乃时至。斯其所者。言应得也。所亦指所处言。以琐琐而旅行。则事事为穷所迫。在在为人所侮。宜其随所至而取灾害也。取犹召也。柔而在下。位卑而势微。乃欲应上之九四。顺承之志固善。刚暴之害难逃。故以琐琐而取灾。亦如诗云自贻伊戚者也。坤以安贞之道。犹有履霜坚冰之虞。况旅之刚中而失正乎。虽有六二之位。不得拒三四之刚。虽有九四之应。不得免上九之侮。此所谓柔顺刚。而反为刚所陵也。柔降也。而反求升进。是自趋穷绝。斯灾害不能幸免矣。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六卦之始。固不得为穷。而柔以降为志。今初无可降。不得不反求诸升。是当时之穷。而非旅之利。以旅志于行。而不克守。守则非旅。久旅不行。斯反客为主。今既名旅。不得无行。行而违时。灾害必至。易称大畜时也。无妄灾也。灾即由非时来。时之不宜。灾何由免。此初六之旅。适为柔之穷。即位之极也。极者位也。而赅时。故柔之穷。即时之穷。亦行之穷。时而不行。犹可自脱。非时而行。斯取其害。故曰志穷灾也。言其行即所志。行之穷。即志于穷。志于穷者。奚能免于灾害乎。可见初六之旅。实有其取灾之道。欲不逢灾。则不得志于旅行。而时势迫之。仍不免于旅。而成琐琐之情。斯不得不取穷绝之灾矣。以下艮虽知止为无咎。今以旅称。何免于灾。故曰旅琐琐。亦明其有不已之苦心。而系迫于时势。囿于天数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宣圣讲义
此旅六二爻辞也。六二内正位。得坤安贞之德。而有柔静之用。艮止以合于坤静。此道所孚。为有守有为之基。而以旅志于外。不得不旅行以成其用。有位亦暂安而已。有守亦权保而已。故爻辞曰旅即次。言就其所在。而旅居之。次犹第也。俗称所居曰第。如门第。府第。次第。即今之数号。以甲乙分辨其所居。曰次者。以别于其本居也。如今曰客次旅次。皆指所寓地言。即者就也。就于所寓也。旅行而得就所居。实由六二之有位可守。所居虽暂。而得少安。亦孚于旅之义。旅固不得以久安为志也。以柔则虚。虚则能容。则善受。故曰怀其资。言有其财物也。资者助也。凭藉也。赖之以为用曰资。如资产资财。又需之以成事亦曰资。如资于某。皆有裨益于所行也。今六二怀其资。可见其有利于旅行。行必以资。否则虽欲行亦不可得矣。六二居中而挈外。有得童仆之象。称童仆而不曰成年或他侣者。以柔爻为臣道妾道。非丈夫之喻。与遯九三畜臣妾吉。不可大用之义相近。以其不能大用。则所得者童仆而已。然既得童仆。足见有供使役之人。虽旅亦无苦。而以六二体坤。故曰贞。以贞接物。所得亦贞。则贞字连上读。或另读均可。言得童仆之贞。以善其事。亦以己之贞。以成其用。此六二如在内之主。能自守正。兼使人正也。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之正。故能得童仆之贞。贞即正也。而有操守。不诡随也。女子守身曰守贞。童仆守其本分。不朋比为奸。不狡黠欺主。即守贞也。下能守贞。必上之能持正。故曰终无尤也。言上下皆正。更何愆尤。六二在内之中。如人之心。心正则四支百体无不正。心邪则四支百体无不邪。六二得其正。则以下之童仆。亦莫不随之而正。此旅之孚于道者。而以位时为本。宜其时。守其位。则虽旅居。可自安吉。盖有坤安贞之德。以契夫艮止之道也。但称贞不曰吉者。以旅不易占吉。覊旅于外。流徙无定。虽获暂安。不足称吉。故初与三皆不利。惟六二以贞免灾。如不克贞。害亦随至。尚望吉乎。易重正位。谓有其德。德与位称。用与时宜。斯为吉矣。六二于他卦多吉。独旅不言者。可见旅人之多艰。而在外之不易也。初二皆柔。二胜于初。即在中正。有位者得中。乘时者克正。此各卦所同。而旅尤要。观以后各爻。则可知之。
宗主附注
六二爻居正位。秉坤德与遯九三畜臣妾吉相似。遯九三亦以下为六二。而九三畜之。此则本爻六二。有得童仆之象。皆与传所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为臣道也。妻道也。不得自专。则随人以从王事。孚于其位。利于其时者也。旅本在外。而六二却得正位。暂栖其居。是以得童仆而协于贞。贞者安贞。坤之本德。六二之大义也。释文更以终无尤三字。申释代终之用。言至终无愆尤。则可孚于旅之正义。虽失其居。而仍有童仆供使令。足见贞正之要。贞即正也。守正不二。曰贞。六二有守。故以贞称。而免愆尤。以迄于终。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宣圣讲义
此旅九三爻辞也。九三中爻之始。与九四重刚互于中。成大过之象。此所以不如六二之吉。六二得即其次。而九三乃遭焚如之灾。六二得童仆贞。而九三乃丧其仆贞厉。皆相反也。六二秉坤之正。不失其守。故得之。九三本干之过于刚之害。故失之。虽同为旅而所遇大殊。以寄寓而焚所止。以在客中而丧其使令仆役。则其为不利已可知之。以刚位而逢刚爻。过刚无与。宜其多逢灾害。贞厉云者。言虽有守贞之心。而不免危厉之至。此二字应连读。以贞正而有危害。则不贞正者。更可知矣。因九三近于六二。故有守贞之思。而同于九四。不得避于危厉之灾也。厉兼自励自砺。如能见危知惧。见害思避。亦可以终返于六二之贞。若不然。则得失无常。祸福莫定。其为旅之灾。恐有甚于此者。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旅客原流离之时。而所暂栖止之地。又遭火焚。其可伤甚矣。以与已古通用。以伤犹已伤。俗语太伤之意。过甚之辞。以旅与下。言九三欲近于正。则必反躬就下。是弃其上进之志。而图归体之情。前既不能。退又不甘。是以彷徨踟蹰。进退维谷。而遂丧其童仆。故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言不得上。而与时从以降下。则其丧失亦宜矣。盖旅至九三。非初出门时。已进于中途。而急思返。欲更为前进。而又不能。此所以有患得患失之心。终亦必失其所而已。此义字明爻辞厉字之由来。谓贞而厉。实时位所宜。不得中正。而强求进取。则将不免于危。况举足不定者乎。自六二至九四。互巽主进退。故有失据之占。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宣圣讲义
此旅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离卦之初。以离丽之情。存离散之志。此与下卦诸爻有别也。下卦二三称次。九四称处。处字与次微异。次者资也。有所藉也。而由近及远之意。处者往也。有所止也。而暂息不前之意。盖由卦言。下为往。上为来。故由初至三为进。自上自四为返。然以爻言。阳升阴降。阳进阴却。九四阳爻。故不进不却。而暂止于一地。乃曰于处。得其资斧。旅中所需。资者助也。与佽通。斧者辅也。与釜通。皆旅客生息必备者。资以备用。斧以备食。又斧斤为析薪用。亦食饮所需。旅中得之。可以暂住。而非长安居也。故曰我心不快。言虽得止息之所。资斧之用。仍不快于心。是旅者恒情。为其不得久安。与在家异也。凡覊旅于外。惟行役与商贾为多。行役者。官令之迫。商贾者。利计之求。不得自来自往。若他人覊旅。恒为一时遇客。安得流连忘返。以异乡为乐土。此心不快。知其身安而心苦。形在而神驰。从不即归。亦徐图去。故九四于处。非志所得。而资斧。非心所快。一时之所为。苟保其生息。一地之所留。姑为之徘徊而已。如游山者。勾留数日。观水者。溯洄其间。不过少作止憩而已。何有快于心哉。而九四且较六二异。柔得中位。方与九四婉委周旋。维之絷之。以永今夕。此九四之爰居爰处。而非爰得我所也。九四六二同功异位。在外者乐返其故乡。为客者思归其家里。此九四必下近六二为快。而九三阻之。宜其不安于心。不乐于所处矣。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九三皆中爻。而重刚失位。四为柔位。而刚履之。故九三为得位。而九四为未得。以九四同未济也。若易六四则为得位。不得位而曰处。可知其不得已也。非所处而处之。非所居而居之。是以离而就艮己耳。离在艮之外。则不得其止之道。此亦不得位也。无可守耳。即资斧之得。乃非分之物。义不可受而受之。亦不得已。此所以曰心未快也。非其所应留之地。而竟留止焉。非其所应有之物。而竟取受焉。外若相宜。中心实苦。以旅无安居之位。客无应得之财。既于所旅处得之。苟非人之周济。则为己之盗窃。是不孚于义。故不快于心。而九四以覊旅不得不受之。则其不得已之情。亦旅者所不易免。九三之失者己物。九四之得者。非己物。得失虽别。其苦正同。以重刚之灾。太过之咎。乃不克久。离而加于艮。外而悖于内。则行止皆不能。况互巽与兑。进退相争。口舌相讼。出纳失其正。卑亢乖乎中。故三四两爻有此占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宣圣讲义
此旅六五爻辞也。六五离卦中位。而本坤德。在离曰黄离无吉。与坤之黄裳元吉。皆以中正之德。安贞之道。有以致之。旅之六五亦然。而下为艮。中互大过。六五六二相应而不协。重柔而失正。又当太过末弱之位。不胜其刚。乃降心顺从其下。此六五之用。不似坤离之占元吉也。且以刚夹一柔。上有上九之害。如人之有敌。物之有阻。故喻以射雉。射者杀之机。雉者飞之属。因六五视上九如雉。而嫉之也。然以柔不胜刚。下难胜上。虽有弓在手。而一矢不存。一矢亡者。言无一矢也。亡古通无。一矢之亡。可见射之不获。而雉且飞逃矣。离为雉鸟之雉者。即弱也。幼弱曰雉。或作稚。以其力不充。势不盈。毛羽不丰满。飞而不能高。去向而不能远也。然有文采。可称文明之象。离日之所类也。以六五居于中正之位。不得其刚毅之用。柔而在上。被迫于跋扈之臣。遂不得不执弓矢以射。射不得雉。而一矢不留。其无功可知。不过本柔贞以待人。居中正以御众。上顺乎刚。以迓天庥。乃得其终。以获誉命。此离不忘坤安贞之道。易争战之功。而发为文明之德。光照之用。故亦如坤之大终。受上之誉命也。坤以臣妾之道。顺承君夫之命。不违不忒。乃成其誉。此六五虽射雉无功。而代终有誉。可见柔之为用。在善顺承也。全卦皆以柔顺刚。六五上顺上九。天人相济。中外相洽。则不在弓矢之争。而在揖让之礼。不忧射雉之无获。而重誉命之有终。弃闲隙以言和。除武备以讲信。和则得其济。信则孚于亨。此旅之大用。在自责而善悔其所为也。以艮在内。自反以止。则免于离散。且成其文明。故六五柔而主持全卦。斯获誉命以终矣。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得上九之下。及而受天之休命。推之在下位者。亦以得上位信任。而为君上之荣命。不可泥于六五正位。指为六五所发之命。如以六五为君位。则不得称上逮。上指在上者。位高于我者。则六五之上。惟上九为高。且以阳居尊位。正如履元吉在上。皆本干之上九来。五上皆大位。五近于人。近于人中之主。故人主称天子。明其在众人之上也。既以上五为受誉命者。则誉命必自上发。则上九也。大畜上九。向天之衢。即明示道上接于天。天命下逮。即天爵也。且为誉命。更在君之上。惟上天誉命。必以正位得之。此六五有是占。而以下各爻无之。逮及也。上逮者。上而下至六五也。终字最要。明誉命之及。亦至六五终。柔道大终。地道代成。此五爻虽君位。而柔爻不专君命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失于易。凶。
宣圣讲义
此旅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亦旅途之穷。故爻辞如此。此鸟字。与六五雉相应。六五为柔在下。故以雉为喻。上九为刚居高。故以鸟为喻。以其高飞。而巢于颠。其地虽崇。而危亦随之。其位虽尊。而忧亦甚焉。危忧之时。而属于覊旅之人。其凶亦可知矣。鸟焚其巢者。离为火。而自上返初二为震。为木。火在木下。正如巢之被焚。且上九阳在高处。全卦火在山上。合而言之。乃成焚巢之象。鸟之巢焚。是失其居。人之旅者。亦失其所。此先笑而后号啕。与同人之先号啕后笑。恰相反。同人以先疑后释。旅则为先乐后忧。盖忧疑生于俄顷。而笑啼变于须臾。以位穷则变也。指旅人者。明其哭笑皆为寄居。失其所寄。而将奚归。则不得不哭焉。与前各爻得其安处。止其次者大异。而上九之灾。不独失其旅居。且兼丧其牛。牛指所畜。与遯之丧羊于易大同。以牛易羊。离与干之别耳。丧牛者离卦之终。离用之穷。有牛而丧之于易者。明不当丧而丧也。场所非野林。藩栅非旷地。而竟丧之。是非旅之灾乎。此爻虽有鸟焚其巢。丧牛于易之占。不必视为相联及者。盖爻概指所象。具见其二。或仅见其一。而在旅人占之。固合。苟非覊旅。或丧牛者。不必在客中也。与无妄之失牛。行人之得。亦恰反。无妄为行人之得。此则为旅客之灾。如牛非旅客己有。而因失牛疑为旅客所窃。亦爻中应有之义。无妄为邑人之灾。此则为行人之祸。故占凶。指旅人宜其后号啕也。
象曰。以离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本以旅旅字。应为离字之讹。言旅卦脽在上也。火在山上。其义必焚其巢。山上草木皆能燃烧。则木上之巢能独免乎。鸟巢且焚。旅居不保。此离上九之象。与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之辞相应。皆火自焚。推之语云。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亦可相证。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者。言丧者不可复得。一也。丧者不遇得者。二也。则丧牛于易。固牛主之灾。亦其被疑之旅人之祸。以不闻而被疑为窃牛者。则正与无妄之灾同。彼为邑人。此为旅客。既不闻其鸣。又不闻其行。是初不知其有。后不知其失。而皆不之闻。乃受窃牛之嫌。则其凶可知。释文以终字明其原不相闻。而竟如同人之疑。斯旅之穷矣。全卦以失所为无可大用。其穷更逢其凶。可见火山旅。与山火贲异矣。以旅由丰来。丰变为旅。愈行愈穷。童仆已失。鸟牛亦丧。则孑然者旅人而已。此上九之凶。乃旅之终。因旅之穷。而戒于旅。则先宜谨饬于丰。故旅后为巽。巽则伏处不复出矣。
宗主附注
旅卦之用在在与离相应。与艮相涉。而同体贲卦。尤为宾主进退之象。在外为旅。而志恒思内。在内为贲。而情恒求外。此因艮与离原异其趣也。离以光明外显为本。艮以清静内止为先。故艮在外者。有退守之心。在内者。有坚固之志。而离在外者。有飞扬之举。在内者。有发散之情。贲旅二卦。以离上下。其志乃殊。贲如光在室中明及于外。旅如火在旷野热散于空。故贲为人文之象。旅为流亡之情。聚散殊途。盛衰异势。而旅与遯大畜亦有关连处。则后天离代干。而皆合艮。干之与艮。正似离艮之合。故贲同遯。而旅近大畜。大畜九三。日闲舆卫。利有攸往。释曰上合志也。旅九三。旅焚其次。上九鸟焚其巢。而六五曰上逮也。皆与相应。惟大畜得时。其行也利。旅则失势。其行也穷。此其别也。细阅大畜讲义。自知旅行之艰。大畜之艰贞。正如旅之贞厉也。旅以已失所而漂流于外。惟盼人之助。其情可悯。其境至危。大畜以有财。而周游于外。其心快逸。其志安徐。故大畜有良马之逐。而旅则牛丧于易。大畜有舆卫之威。而旅则童仆既丧。终以号啕。易言之。大畜为富贵者之出游。旅则为离乱时之逃遯。此行同而情志不同。作客同而忧乐安危不同也。旅之上九。下应九三。内外重刚。与大畜同。而中隔二阴则不同。故旅之三爻与上爻。皆有焚如之灾。与离卦应。可见艮止不能胜离散之情也。离而在上。不可复止。遂终以分离漂泊。此旅人之所悲。乃不能免焚如号啕之苦。况以穷蹙招人之疑忌。丧牛于易者。而以不闻受无妄之灾。明者反为不明。聪者反成不聪。日昃之光。易近黄昏。聪明之尽转无闻见。此旅之上九。虽以离在上。而反失其明照也。明已入地。谓之明夷。火已上山。惟自焚毁。甚矣哉。不可过也。过犹不及。而害则非不及可比。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宜其至上九。无复成其光明。达其生化矣。旅诸物。为德之明。肆于身。为灾之启。火不戢者必自焚。此离日之穷。必至自焚其身为止。故释文曰其义焚也。言其焚宜也。
巽卦巽下巽上
宣圣讲义
易之纯卦。现惟巽兑两卦未讲。按周易八卦方位。上离代干。下坎代坤。东为震。西为兑。此名四正卦。而乾坤巽艮为四隅卦。合伐羲方位言。则震巽为对。艮兑为对。是讲震即可兼巽。讲艮即可兼兑。而在文王六十四卦序。却以巽兑往来。与前震艮往来相错。则本颠倒同体。不取对象也。巽一阴两阳。阴在下。兑一阴两阳。阴在上。是一卦颠倒为二。与震艮同。由八宫变化次序言。巽自干初变。故阴在初。兑则坤再变。故阴在上。若更变上爻之阴。则成干矣。巽初变阴。艮二变阴。再变艮上爻之阳。则为坤矣。是巽为出干入坤。兑为出坤返干。一往一返。亦相对。而所行不同。故八宫次序。干宫初变为天风姤。即变巽也。而坤宫五变为泽天夬。即坤终返干也。巽以阳初受阴。兑以阴将成阳。故巽日近坤而称长女。兑日近干而称少女。为女同。而长少不同。为阴同。而所近远者不同。此巽兑大别。与震艮之以长男少男不同行者相应。巽始而兑终。皆阴之行。震始而艮终。皆阳之道。阳升阴降而卦自下上。故巽与兑。在后天一阴一阳。与震艮之一阴一阳同。不复以先天男女分阴阳者。正以其行之远近。其成之属类为判。巽虽长女。而不克代坤。兑虽少女。而能与震对。此其在后天。兑较巽重。而居四正位也。若六十四卦中之巽兑。已由三爻重为六爻。其象大异于元卦。合为四阳两阴爻。巽之阴爻在初四。兑则在三上。刚柔皆不协。而巽先柔。故为伏。兑先刚。故为见。伏犹入也。见犹出也。入者自外而内。自上而下。言巽之阳。从阴化也。出者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言兑之阴。从阳化也。盖卦之本在初。末在上。巽阴在初。兑阳在初。阳主升。失其本。则无根。此巽为阴。兑为阳。由其爻之位辨之。两阳间一阴。巽则阴得时。兑则阳得势。故兑与巽。为阴消长之机。巽消而兑长也。震艮则为阳消长之纽。震之初。为阳始起。艮之上。为阳之终。而巽震先天相对反。一阴一阳初化之象。天地变化。皆自此二卦始。而兑与艮则为终成之时。天地终成。皆艮兑主之。而易重阳。故艮为成终成始。不及兑也。艮为阳终。兑为阴终。其终同。而阴阳异。此终彼始。此长彼消。举其一。则兼其二。兑之阴将终。即阳之继长。此兑为太阳而同于干。乾坤者。易之门户。巽由之以入。兑由之以出。入者日就于暗。出者日望于明。以象言之。巽为风为柔木。以其气变动。而情屈折也。兑为泽为金。以其德合流。而体凝固也。兑主口舌。为说言。则泽之象。巽主顺行。为进退。则风之象。此其大概也。而巽与震皆象木。震则刚木。如乔木之属。巽则柔木。如灌木之属。草竹之类亦巽也。震为雷。阳之动。巽为风。阴之动。雷发于地。风行于天。其所自异也。巽之四阳两阴。如鸟之两翼。交举空气之中。翱翔云天之下。而发于上。必顺以下。故曰入曰伏。以刚随柔。阳从阴。升而降。远而近也。兑则反是。巽以逊退。义亦通。逊让也。阳让阴也。高者自下。亢者自卑。如人之屈伏。不复倔强。柔顺相从。不求高远。是谓之巽。又选也。有逊让。则有推擢。故推巽之用则为选。有所取舍曰选。拔其一。抑其余。晋其良。退其莠。如选举也。而必先之以巽。不巽则不成选。无所甄别。何有去留。无所推让。何有拔擢。此相进退者也。故巽主进退。进其所宜。退所不宜。则所选者尽善。故巽之风行。拟于人之教化。教化者。励其善。去其恶。扬其良。逐其暴。以示于天下。莫不顺之。如风之加于草矣。故巽者美德。天以之和。人以之平。不偏不私。以生以成。斯达于道。而有小亨。谓其能委曲尽利。安徐获功也。其为辞义。已详前讲二卦中。不再及。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宣圣讲义
此巽卦彖辞也。巽以四阳两阴。上下正位皆刚。与丰旅恰反。故丰旅刚柔相从。而柔得正。巽兑刚柔相从。而刚得中。柔以顺刚为志。刚以先柔为用。而巽则刚失其本。与兑反。故巽虽以阳居二五正位。而其本不固。初四两阴间之。故辞称小亨。言不能如干之元亨也。称小者。巽顺而逊。谦卑自处。柔虽失正而得势。故为小亨。言所亨者不大。有所限也。如坤之利。仅及于地。非干之能行于天也。故所占利亦有限。利有攸往。坤之行地无疆也。利见大人。干之德旅普及也。巽以干初变坤。而坤得时。故为干者半。为坤者半。柔爻虽少。而刚不能与争。刚虽得位。而柔转能与抗。初四之位。足以接二五之中也。卦中互火泽睽。与兑互家人相对。睽为乖隔。二者不相合也。火泽本相嫉妒。水火相制以成其用。而其情志不协。故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睽革皆然。革以火在泽下。迫而变革。故名革。睽则火炎上而泽润下。各异其趣。愈去愈远。故名睽。巽中互睽。可见中之多猜忌也。而柔以不得正位。不得不暂从顺于刚。此彖辞小亨之由来。而利见于有行。与见大人。有攸往者。行之宜。见大人者。进之吉。是巽有其利矣。而不及元贞者。元为始。刚失初无始。贞为终。柔失上无终。故四德惟利与小亨。亨无元不得称大。如大亨以正。乃元亨之别称。旅之用小。所变为巽。其亨亦小。以旅居寡亲而少助。不得不逊。故以巽继旅。旅以火在山上。火炎于空。易扇动其气。而风生。巽为风。风之继离。即俗所谓热极生风也。热者上升。冷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风。此巽风由升降成。亦即阴阳进退之象。故巽主进退。有退必有进。有降必有升。此利有攸往。行之宜。而必先有止。利见大人。升之进。而必先有降。自下而上为升进。自近而远为行进。皆巽顺之德。先能近下也。大人者。在位之君子。初四接二五之正。故有此占。而两阴交于四阳。如鸟翼然高举。阳以挈阴。升以携降。此利有攸往之象。是柔虽抗而不及反。刚虽强而不自离也。中互离兑。兑克从离。故成附丽之用。而为巽顺之行。逊以为本。顺以为先。则无往不宜。无求不得。利见大人。可见其有功矣。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重巽者。以重三爻之巽为六爻也。巽象风。风行草偃。以譬在上之教命。教以化言。命以从言。实即一也。古者天降下民。作之君师。君即师也。命即教也。师谓之教。君谓之命。君命之颁。即教令之行。皆取法于巽风之普被也。故曰重巽以申命。重复叮咛之意。故曰申。凡教与令。重在人民顺从信服。其不从不服者。重申之至于再三。必期其同领会也。如天之风。非一动即已。续续吹拂之。使无不顺。草上之风无不偃。君上之命无不从。是即顺之至也。巽之至也。惟巽以顺。惟命以行。巽命之加。天下悦服。以其柔易中人也。柔以感其心。巽以期其服。上巽下巽。斯同巽矣。故卦用重巽。未有上不顺而下顺者。未有上顺而下不顺者。有之则非教也。非命也。教出于一。命出以诚。一诚不二。斯孚于正。后世有不一以教。不诚以命者。民虽强从。而心不服。此乱之所阶。政自是以窳。教自是以隳。故易以重巽申命。明教命之不二。重之不移。申之不改。民有适从。天下大顺。此上治之世。由巽以达之。上巽以正己。下巽以正民。上下自正。无不正矣。故巽上下正位皆刚。释以刚巽乎中正。言刚在上九五为正。在下之九二。则非刚之本位。而以干易坤。是坤柔之巽也。故称刚巽乎中正。言以九五之刚。而得九二之巽。合成中正。以推九二德施普及之教。而成九五刚健文明之功。故彖曰利见大人。秉乎干也。干初交坤。刚初巽柔。其志在外。故曰志行。将推至无疆也。风行于天。而地受之。命行于上。而下受之。不可限也。志在必行。不可阻也。志在致远。风动而大地皆知命。颁而下民咸顺。此志行之效也。以二五正位重刚。而下接初四之柔。接愈近。行愈速。命亦愈尊严。下得亲其上。民得近其君。是以利有攸往。利见大人。何哉。柔不离心。而顺乎二五之刚也。凡柔下行。今以初四接近二五。卦由下上。乃皆顺刚以行。言顺之以同升进也。如旅之柔亦皆顺其上之刚。自始至终。不相离异。是以小亨。言刚得正。而柔得始。不得匹配。故称小亨。本巽之志。不敢大也。因小亨而利于行。利见大人。则亨虽小。所成甚大。此柔胜之道。愈下人愈见其高。愈让人愈显其德。以中正之位。体巽顺之情。则天下无不来同。而教命无不共化。故巽彖辞称其利也。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宣圣讲义
此巽卦象辞。明人道也。彖辞释文已有重巽以申命一语。象辞更申言之。随风者。如震之洊雷。兑之丽泽。艮之兼山。与坎之水洊至习坎。离之明两作离。皆明示重卦之义。而先天震巽对位。后天巽兑往来。尤见巽与震兑相关。其辞亦相应。巽称随风。以上下皆巽。巽为风。重巽如风之相随。与震之洊雷。兑之丽泽一例。雷曰洊。明其前后洊至。泽曰丽。明其首尾附丽。皆上下相应。内外相连。接续不断。非一发即已者。而随风之义。且兼有泽雷随之用。兑震相合。上泽下雷。非雷泽归妹可比。归妹男从女志。兄遣妹嫁。亦若相随。而易重阳。阳主阴从为顺。故雷泽为归妹。而不称随。言刚无从柔之理。惟泽雷阳主于前。阴附于后。故名随。亦以爻位之应也。随风之随。亦如之。风之动也。前后相及。乃见其顺行之象。若首末相反。方向无定。是乱也。名曰逆风。不孚于巽之用。故巽曰随风。称其顺也。随从而不逆也。巽以气动*为风。阳先阴顺。初四之柔。上随于二五之刚。斯为顺行之正者。顺以正为贵。顺于正位。方为顺之正。此巽卦二五之阳得正。而能率初四也。随风以成巽。即巽顺本义。天之道也。而君子以之申命行事焉。申命之义。已见前讲。重申教命。欲上下之顺从也。而行事者。有所为也。事犹政事。命属于教。事属于政。教亦兼政。政亦有教。一令之颁。即一政之举。一政之理。即一事之功。以其在上率下。由一导众。故重在申命行事。申命则皆知之。行事则皆法之。教政之本。非徒言文之效。必有实行以示其则。故申命者初也。行事者终有。有初有终。天下莫不顺矣。而必取象于随风也。故申命行事。人之道也。人法天以示于众。教政法风之行。以推及于天下。其行之速。其成之远。皆如巽之风行焉。则天下同乎大顺。此君子鉴于卦爻。明于德用。见二五之正。宏干之行。见初四之柔。达坤之道。干行以同天。坤道以同地。巽之所成。实赅乾坤二者之用。而以育成人道之治者也。申命之不已。
则无不听其言。行事之有成。则无不师其范。此德至而道凝。万物育而天地位之象。岂独巽顺自伏已哉。愈昭其顺。愈见其高崇。愈用其伏。愈显其深远。故巽为伏为入。言其伏于深幽。入于精湛。非浅涉即已。少加即退者。故命也必申。事也必行。恐人以风行善变。吸拂于轻微。化行于狭隘。而忘顺正之道。特以伏入明其要旨。更以申行明其实践。此人道之贵。又有别于天之风矣。盖三爻之巽。天风之象。六爻之巽。则重在示人道之则。此彖曰重巽。象曰随风。而皆归于申命行事。足见人道之巽。于顺行中有为。非听其自然推行者也。故巽为教化所本。必期其入人之深。被物之遍耳。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宣圣讲义
此巽初六爻辞也。以柔在下。而上接九二。外应六四。一刚一柔。故曰进退。巽为进退。不独初爻。而初六正所以为进退之因。升降之别也。卦自下上。而阴下降。刚柔相拒。以不得迳进。又不能迳退。故兼二者之情。初六柔也。而近刚。如履六三。武人为于大君。亦此爻之象。故爻辞称利武人之贞。武人言其进刚。贞言其守正。巽原由干变坤。干之本德。以刚为用。坤则以贞为先。合言之。则利虽属武人。而仍不可失其贞正之守。此戒武人之恣肆。而明巽以顺正为重也。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称进退。为阴阳相疑。疑与坤上六之疑字一义。过柔而望于刚。则疑。又碍也。相妨害也。初四皆柔。而迫于二五之正位。故志多疑。遂为进且退之象。利武人之贞。以武人不得乱于教政。故以贞字。明其志在治理。治与乱对。不贞则乱。武人原不省政教之正。若失其守。而妄加干涉。其乱必至。惟以守贞。不越其位。心虽仪于刚。以达其捍卫之功。而行志于正。以成其治理之用。故曰志治。言武人之贞。志在求治。求治即止乱也。初六坤履霜之时。防微杜渐。惟在于贞。贞正自守。乃以柔顺于刚。若失其贞。正是化柔为刚。不免于暴矣。初六在下。其用未显。故爻辞以贞警所志。恐利见而害亦随之。未治而先乱也。巽兑往复。巽初六即兑之六三。履六三武人干政。乃占咥人之凶。巽重在教命。教重在正。此初六大义。不得以进退失守。遂于刚而成乱国之行。必时不忘其为柔爻。有戾于坤安贞之德。初四两柔。原巽主爻。明干之初变。变则宜慎于其位。以成干交坤之志。亦即达刚用柔之旨也。
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宣圣讲义
此巽九二爻辞也。九二内正。而刚履柔。坤善承干。故顺乎刚。而自巽在牀下。牀者坐卧之具。偃息之需。今巽在下。是非为坐卧。而乖乎偃息之用也。牀下近于卑洼之地。诗曰或偃息在牀。今不得偃息。乃自巽之象。时所迫也。虽在牀下。而不能无憾于牀上之人。卧榻之侧。不能容他人鼾睡。则牀下即非卑污。亦难安处。因事变之迅。猜疑之生。心有不快。则乞于神。故曰用史巫纷若。言其在内如人之心。不得自决。乃卜于史。问于巫。纷若者。众多也。言其无主宰。而遍征于史巫耳。九二既得中位。刚而不戾于正。妄而不出其位。故占吉。而免于咎。无咎者。巽在牀下。用史巫之纷。宜有咎矣。而以得中位。行中道。而获免焉。蒙卦曰。初筮告。再三渎。今史巫纷若。是已渎矣。渎则有咎。牀下既不可居。史巫又难遽信。则其为行。已不免进退失据之咎。而以二爻之中。初六之顺。终幸以免。可见刚之不易用。强之不可恃耳。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纷若应不吉。而爻辞占吉者。由于得中。谓九二得中位。行中道也。且中字含有精义。即不偏也。用中为本。何忧乎纷若哉。得中犹得一也。得一则不纷矣。言事变无常。而中行不二。则何往而不利哉。矧由外而听于中。丁乱而就于正。处纷而纳于一。如群言庞杂。折衷于圣。更无可疑。亦何用史巫之辨。此吉字实由得中来。而非指纷若也。
九三。频巽吝。
宣圣讲义
此巽九三爻辞也。九三人爻之始。内巽之终也。巽终而用穷。虽刚而失于正。故曰频巽吝。频者数数也。以九三巽之极。极则非一再即已者。频频为之。反巽以不巽。是反顺为逆也。初顺终逆。奚免于吝。吝者啬也。不丰也。不慷慨也。吝于所行。而得失随之。吝于所止。而利害半焉。此频巽之吝。亦即道穷则变。物极必反之例也。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三刚而不中。干惕若厉之象。而巽用至此已极。极则穷。故曰志穷。以巽志在变坤。凡刚皆宜协于柔。上三爻之巽。虽自六四始。而下三爻之巽。则至九三终。若以他卦言。九三六四孚于既济。原为吉爻。而巽以顺听为本。进退为用。故上下自为一段。若不相系。则九三恰居穷地。此频巽而反取吝也。初言志治。此言志穷。皆主志言。以在内先志。心之所之曰志。而巽顺如风之行。象教政之及。尤先民志。民志之顺。教政乃布。治功乃成。苟违民志。将何有成。故履称志。明在上之志。必先合其下之志也。九三刚愎自用。不复省其下之志。斯为穷而称吝矣。吝与穷。因与果。吝者终穷。欲其不穷。先须不吝。吝其所行。不独穷其物。且穷其志。则频巽更何为乎。故处刚者贵能柔。居上者贵能下。履贵者贵能贱。席丰者勿吝。多财者厚旅。何哉。为欲其不穷耳。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宣圣讲义
此巽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巽之始。与九三同为中爻。孚于既济。故爻称悔亡。卦内贞外悔。外卦称悔亡。乃吉占也。以原有悔。今亡之。是其德行所致。与九五悔亡相似。九五以干正位而悔亡。明刚健之达于大亨以正也。六四以非正而孚于既济。合于中行。则以柔能顺刚。协于顺承之义。推其安贞之德也。所行有获。所为有成。相济之功。人之道也。故曰田获三品。田者以众志从戎。尚武卫国。而先习于田猎。且以供祭祀之需。达祈报之义也。三品者。言不止获其一种。犹所获甚多。足供祭享典礼之用也。而以见上下一德。臣民合力。不独田之为已。因田而昭其事功耳。教政之布。社稷之保。神人之安。邦国之和。皆于田获多品中见之。明六四悔亡之由来。以其内外克孚。上下共济。如前解卦田获三狐。师卦田有禽。其功又胜之。师比往来。师以众正。故有获。比以朋比。遂有失禽之占。禽犹获也。获即得也。得于心谓之德。得于物谓之功。此六四所占。以功为尚矣。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柔而顺乎刚。外而济于内。率众以就于正。不与九二违。而与九五近。故以有功称。有功者。凡事有成。而首见于田。田者军旅之备。捍灾御侮。保土安民之本。故为功者。不止获多物也。以六四在两阳中。有离明之象。宜其所行有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宣圣讲义
此巽九五爻辞也。九五全卦正位。干德所见。而巽以干变坤为志。故凡刚爻。皆逊于柔。将以成其志也。九五正位。而日贞吉者。即此义也。以上就下。外返内。故孚贞吉悔亡之占。言虽刚健。不失其贞。推干之德。以达坤。合乾坤之用。故占无不利。以卦初四为柔。刚失其本。以顺变也。干主大始。坤主大终。巽以干变坤。而发于初。故无初有终。皆坤之用。巽为干宫初交于坤。初交者。将以发其端。而自下上者。且达于终。为坤善顺承干志。以代终也。先庚后庚者。时日所合。与蛊之先甲后甲一义。巽震往来。蛊亦巽在下。得震之用。震巽干支合庚辛。故巽称庚。兼及辛。且用先从容。体巽者。用震。故称康不及辛。先后各三日。合本日共七日。亦天道本数。由震始见之。故震曰七日。得坤震合为复。曰七日来复。皆此义也。孚于时者。不违于天。天道由时明。天道不违。人事自利。此九五占吉。前后两吉字相应。贞吉者。发于坤。末称吉者。同于干也。干志变坤。坤承顺干。顺变而不失正。此所以全爻皆吉也。能保安贞之吉。自成全体之吉。吉则无不利矣。庚辛五行属金。金善制木。以成其用。木无斧斤。则不克达其用。此义重金。而非相害也。蛊取甲者。木之本德。巽取庚者。木之大用。一体一用。足相证明。如泽火革称巳日者。火之本体。与蛊之甲一例。在内从体。兼外则赅用。巽以阳渐易阴。易以变易。必取其相制以变革之。而九五九二。重刚不协。惟求于变。以期其协。此九五以干正而重贞吉也。以大位而舍初。以保其终。此巽顺要旨。进退以时。从违以道。克已以从人。逊志以获利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中正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原干飞龙在天之象。以志于巽。反取坤安贞之旨。一刚一柔。一正一变。乃合中道。九二失坤正位。仅曰得中。九五得干正位。而德兼坤。故曰位中正也。中指中爻。正指正位。合而言之。乃中正不二之德。王道无偏之行。此巽九五异于干也。刚以下柔。上以近众。则九五与六四接。九二与初六交。各达其用。而成巽伏之义。伏者如物之俯。乐与之亲。而不自用。此九五之吉。由兼中正得之。
上九。巽在牀下。丧其资斧。贞凶。
宣圣讲义
此巽上九爻辞也。上九终穷之地。巽用之极。与九三同。九二当内卦之穷。上九值外卦之尽。其情甚近似。而上下内外道殊。三爻卦穷于九三。六爻卦穷于上九。其穷同。而中与终不同。中穷者。进犹可继。终穷者。退无可守。故九三虽穷而不绝。上九则绝。行止无当。巽固不可。不巽又将何为。巽在牀下。以其迫而离坐。自降于地。图暂安保。而不见客于牀上主人。牀之上下即位之上下。原据人之位。虽巽伏以退处于其下。仍无以沃人之心。解人之忌。必至丧其资斧。此与旅卦同义。旅以丧资斧而无所归。巽以丧资斧而无所守。一也。进退两难。巽之本用。今进已无地。退又无方。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进。则将谁与保。此占贞凶。贞而凶也。贞者守正不移。非所守而欲守之。即戾于正。是以正而干凶。非正之凶。正于不正为凶。己以为正。人以为邪。己以为贞。人谓之悔。悔而不悟。悟而不速。宜其凶矣。失时之凶。逢天之怒。客于外者。有家可归。非凶也。居于上者。有下为守。非凶也。上九在外而居上。崇高而鄙远。内应九三。两刚相拒。如男无女。如夫无妻。则无可归。无与协。此绝也。穷而绝。欲以贞固自守。是益其灾也。穷地不可暂留。绝地不可偶入。今竟思久居不去。深入不移。安能幸免哉。此贞之为凶也。然巽者以顺正为本。贞非凶。而上九无可顺。失其所就正之位。此贞为凶。牀下之地。宁能安居乎。资斧之丧。宁能久留乎。占此者。惟务退去。或幸得免。乃犹进退无主。巽伏以入。谓无为害。而不知穷之灾。谓有可为。而不知变之亟。此顺正者。宜易以顺变。锐进者。宜易以速退。自反以就于正。不失其中。差免于害。否则变在须臾。虽巽伏不欲与争。亦难以见容于人。此爻辞断为贞凶也。
象曰。巽在牀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称为志穷。上九则为上穷。志穷者。卦用未尽。其志且穷。如已知穷之将至耳。若上九则诚穷矣。而巽在牀下。九二反占吉。则以二得中位。上九失中。乃变为凶。是巽之所在地同。而吉凶异。得中则吉者。能不穷也。失中则穷者。无可守也。故九二虽巽在牀下。而史巫纷若。无所失也。上九之巽在牀下。则丧其资斧。无所用矣。丧其资斧。而占贞凶。明言因守而有失。以正而逢凶。正乎凶者。言贞为正。而上九非正位。正字推作正当讲。正乎凶。犹所贞守者。正当其凶。亦即所守非正之意。自以为守正。而不知早乖于正。愈守愈远于正。则所谓正者。恰成非正之灾。正出于诚。不诚者妄也。无妄之灾。生于不诚。诚正不二。不违于时。此大畜向天之衢。愈进愈大。顺乎时也。无妄则先戾乎诚正。愈行愈妄。此无妄之灾。由于违时。而在人由于不正。不正之正。惟逢其凶而已。不贞之贞。惟趋于穷而已。天之贞。将以启元也。故先保其正。持其中。不违于时。不二其德。方孚于安贞之道。今上九已穷之时。已绝之地。无正可守。无位可贞。既伏于牀下。又丧其资斧。而曰能贞。是自招其凶矣。正字从一从止。止于一为正。今无位而非时。一之不存。将奚止乎。止于非一。乃止于穷绝之处。此即止乎凶之谓也。易辞兼多义。常变不同情。上九当变。则正反为不正。贞反为非贞。此九二之巽伏吉。上九则变为凶。九二史巫纷陈。上九则变而丧其资斧。彼九二得中。众所臣事。史巫纷若。喻其多助也。上九已穷。众志离散。资斧且丧。喻其寡助也。有财者众归之。无物者人弃之。此九二为吉。上九为穷。而上九之穷。恰与九三似。九三穷尚在内。犹可望外援。故吝而为志穷。上九则穷已极。内外皆尽。无复相协。故为上穷。言穷在上。而下无民也。此干上九之象。无位而居高。无民而在上。其危可知。虽欲巽伏。时已不及。此终于凶。不得以贞免也。凡爻辞贞凶者。皆如巽上九之例。非所守而强守之。非其位强居之。非其有而强得之。皆凶之灾。况巽本逊让为重。不得强守其位。顺时进退。利市三倍。而强守焉。固执不通。反利为害。反吉为凶。此上九穷则必变。已大戾巽之用矣。
兑卦兑下兑上
宣圣讲义
巽兑往来。一卦成两。即主宾也。往复也。巽以阴爻在下。如物之倒置。故曰伏。或入。兑以阴爻在上。如物之竖立。故为见。为出。以阳大阴小。小在上。如木之杪。箭之端。具形尖锐。故名兑。兑锐也。反为巽则钝也。其大端在上。而尖端向下。如锥入木。如根入土。愈入愈深。而兑则锐其上。如木出地。如锥穿囊。愈出愈显。此其异也。而六画之。兑却与三画别。则以三与上爻为阴。成中上两细之形。四阳二阴。刚中柔外。其上之柔。如人之口。口开则言。故兑主口。舌为说言。又在先天象泽。水之聚也。小者池沼。大者海洋。皆泽也。而推为润泽。为光泽。以水之流。滑如也。故兑为悦泽。柔于外。则无不悦服。柔于上。则无不乐从。以柔御刚。刚中而不犯上。顺于下以事其上。安于内以奉其外。此兑之大用。在上者能以泽惠民。以言悦众。尽民之力。而甘言以慰之。役民以劳。而膏泽以沛之。则由二五刚位。而三上柔爻。有以抚绥之也。人之喜悦。则发于言语。兴为咏歌。此兑象口舌之启。音声之出。有如水之流自泽也。在卦上缺。正取泽口之开为象。内储多水。而不吝于灌溉。中厚容积。而有便于运输。此兑泽之功。为民之利也。兑自坤出。而返于干。一阴在颠。明其所差者一间。故先天方位兑与巽夹干。巽自干出。兑则还归于干。兑本坤交干所变。故为少女。与艮少男相对。而在后天则以已近干。故为太阳。阳在下有其本始。进则全刚之象。又文王卦位。与震分主东西。当岁之秋。为日之入。乃阳之将老。时之日暮。万物皆杀。诸实就成。此天下悦乐之秋。而为农民安乐之时。然以天道言。则重肃杀。尚收束。故五行同干而属金。金有干兑之分。干在天而兑司地。干如西方金刚佛相。兑则人间五金之器。此形上形下之殊也。而人事重兑。兑震一秋一春。主万物之生与成。判世间之枯与荣。震为阳初长。兑则阳将纯。太阳之象。而缺其上。口舌之司。而望于外。泽沛之流。而有所限。言语之发。而多有碍。故兑之用大。而所成者细。本强。而其末则锐也。
兑。亨。利。贞。
宣圣讲义
此兑卦彖辞也。兑以近于干。而上为柔。故四德少元。而备亨利贞三德。以元为干之本德。今未及干。而五上天爻。上爻为阴。天德不足。是以不称元。由时言之。元亨利贞。象春夏秋冬。兑主秋金。旁兼夏冬。乃备三德。而亨为通于一切。以刚中柔外。大道之行。无不通也。利贞者。坤之本。由坤而返干。兑之体用。故利贞皆全。利以及物。贞以固本。亨则推于一切。有此三者。兑之大用可见。兑而悦于物。成诸身。内诚而外信诚。则有其基。信则有其用。故亨于外。而利贞存于中。柔以长人。贞以自守。顺乎天而应乎人。真诚笃实。君子之行也。以卦中互风火家人。上成巽。亦卦往复兼赅之义。家人内外同正。克齐其家。正己以正人。齐家以治国平天下。皆兑用之本。本立道生。此兑之亨自利贞发。利贞者。性情也。性则贞。而情则利。此物我皆成之象。仁智兼至之时。中庸之义。以诚明为本。兑之所行。及乎中庸矣。而以九二在下。普旅其德。九五在上。厚布其泽。中互巽以扬其风化。离以着其文明。此诗所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者也。故有其物。乃昭其则。如一岁有秋。人民乐生。则可教以礼义。敦其孝弟。此至顺也。兑本少女之性。擅柔顺之情。故乐于成物。喜为利众之行。而能不失其贞。善守其操。此兑虽未及干之具体。亦已近矣。兑见于外者。明德之明。兑出于物者。成物之智。身存贵重之道。行孚天地之宜。时不违于所为。位不戾于所履。则虽六三九四同于未济。而九二九五。有以正之。盖兑犹闺中未字之女。不求其协。而期于成。不务其多。而志于正。此可以大用。而不妨所成者细也。说言者宣其心情。而有以显其德行。若徒巧言弄舌。非说之所贵。故柔于外。而刚于中。不失其贞。则刚健而有容止。不吝其利。则柔顺而有防闲。此兑之道本坤为则。而志干之大也。柔嘉是尚。而体刚之坚也。阴在上者。利于物而行不滞。如水之润泽万物。而不濡也。老氏曰。上善若水。兑之为德。亦有似之。巽伏者。兑之继之以见。此物之相为因果。久蛰则启。久伏则见。此兑继巽。为周易之序也。其为辞取义。已详讲八时。可细参之。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明兑之大用也。兑以上柔中刚。如人之言语而启其口。故曰兑说也。说又通悦。古同。以言为心声。心喜悦则多言。不悦则缄其口。人含怒怀爱者。多不言。象其情也。故兑为说言。兼悦乐也。以兑字加言为说。加心为悦。推之加金为锐。加木为梲。加其旁。则可兼明其用。此兑之原义。有此数用耳。而兑字中有口。卦上缺。足象人之开口。水之出口。凡物自出者。皆可称兑。以卦两阳在内。而二五皆刚。是刚中也。下卦三为柔。上卦上为柔。是柔外也。道之大用。即刚体而柔用。兑之用。孚于道矣。以其说而悦。所感物者易。动人者深。其德孚利贞。利以及物。贞以守身。此兑之本德。秉乎坤也。而宜于人道。始于坤而归于干。中合人道。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天字赅天地言。兑自坤出。坤变干。三索而成兑。故德兼天地。且坤以善顺承干为志。兑不违之。宜其能顺天也。而人道先坤。兑以坤为体。故应人之行。刚多而不自恃。柔上而不自污。故兑悦而能率众。说以先民之谓也。口说而心悦。情至而德加是。以上说而民忘其劳矣。说以犯难者。难行之事。利艰贞之德以赴之。上以柔悦。其下而不畏。言说其难而不诬。民信之矣。故虽犯难。而皆忘其死。死犹忘之。尚何难之可畏哉。盖本其真诚。先其仁爱。不以法威民。而使之惧。不以利啖民。而诱之前。不以计诓人而惑之。不以力迫人而强之。难者说其难。险者说其险。上下同其祸福。内外一其进止。则民不惜其身。以急上之难矣。此说之功也。说而悦之效也。先民而不辞劳。故民亡其劳。矢死而不畏难。故民忘其死。天下之难者。毋如死。死且忘矣。尚何难之不能犯哉。然必先以说。以身作则。不徒口之言也。令之文也。必有其行。不徒假诸位势也。则兑之用。柔其上而刚其内。约其外以充其中。先责己而后民。先其所难。而以易待人。先其所悦。而以忧自任。此兑之能得民用。在其能说以悦民也。故曰说之大。民劝矣哉。民因上之说以悦。亦无不说以悦矣。说也者。谓以言告人。必本于诚。悦也者。谓以情感人。必发于性。性之所悦。感人乃深。诚之所说。信之不二。此兑之说以悦。基于至诚。成于至性。无丝毫作伪也。事之以为劳者。必由上之不公。事之以为难者。必由使之不平。公平之至。民毋所惜矣。兑先薄己之奉。虚己之尊。以率其民。此公平之令。民求竭其能。奉其役矣。更何为而不成哉。故彖备三德。为其克己以先民也。勉己以犯难也。利以为众。贞以持躬。则亨于一切。亨于天下矣。故兑又换也。替也。以上之德。换民之力。以在位者之诚性。交替人民之生死。何以致之。先忘在己而已。岂徒口说之辞。心悦之情已哉。说言者。包一切言文教令。凡可启民以从。导民以服者。皆说也。
宗主附注
兑为泽。俗称交易曰兑换。即代谢之意。代亦曰替。替代者。新旧交接。彼此互易。因所需。而为让与及接受也。皆取义于兑。由卦言。则乾坤交替。阴阳互换。由坤返干。余一爻未变。由义言。则口舌出言。湖海泄水。以此入彼。互相交流。而通其意。达其用。故名兑。又锐也。以其滑利易交接。圆润易通流。故推为悦泽。如人之喜乐。情志宜畅。神形活泼。无所滞也。喜悦之情。发于心而出于口。欢呼歌唱。皆声之宜于外。亦如水之出诸泽也。故兑为说言。而传称兑见。见者显也。出示于外。显著其情。不复留滞。而与受之间。和悦平易。如水平流。如人欢叙。柔之至也。而柔不害其刚。泄于上而存于中。达于外而蓄于内。两阳在一阴下。以助其宣发。裨益其推进之力。把持其放发之势。则乐而不淫。出而能返。交而不狎。见而有容。此兑为少女。而令当秋金。一生一成。一锐一钝。利而先贞。行而孚于亨。则与巽相反相成。不凝滞于物。克滑泽其行矣。然兑悦也。以阳与阴交而相悦也。巽之入也。必有以悦之故。兑继巽。为以行而预为止。以进而先思退。不若巽之彷徨于进退。泥拘其行止也。而周易八卦。兑震对位。一木一金。一秋一春。一朝一夕。一生一成。互为消息。相与虚盈。起者有伏。颇者有平。兴者有替。晦者有明。皆于震兑之往来。而见天地生化之神。着人物终始之情。巧以继拙。粗以加精。的的者以成实。欣欣者以向荣。开合于乾坤之内。升沉于阴阳之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东西司其出入。温凉赋以明昏。一则如日之夕。一则如朝之暾。既长既育。乃秀乃成。宽大之所藉。细密为之根。故震兑之合为随归妹。可见其情志有异。体用有分也。故以巽兑往来。则见其变。震兑相对。则见其常。一正一变。一柔一刚。初终始末。如网在纲。博大高明。悠久无疆。盖二卦实合乾坤之德。启离坎之藏。纳万物于轨。致百行以良。而坎离主其要。既未济终其埸。惟巽艮与震兑。分司始末。以隶于中央。故六十四卦。以乾坤始。以巽兑终。兑后无纯卦也。四隅之气。尽于是矣。在数必变。在德有常。细读爻象自明其义矣。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宣圣讲义
此兑卦象辞也。兑称丽泽。一如艮称兼山。皆示六爻卦之义。与三爻殊。而为三爻之两合也。丽者偶也。义与俪同。古原一字。亦含有附丽之意。以内外卦相附而成两合也。如震之洊雷。巽之随风。洊随者。即兼丽也。前后相继。上下相连。而自分别。故曰俪。偶合也。数双曰偶。亦日俪。古者婚娶俪反为礼。取其两合。而为配偶耳。泽两相连。乃称丽泽。而卦名兑。仍与三爻同而有异。此已重之兑。若泽之相接。分前后内外而已。如湖有内湖外湖。海有近海远海。中虽通。而为名殊。为象异矣。以其出于三爻之兑。则虽六爻。仍不失为泽。泽以两合。其用益大。其功益宏。而推之人事。则亦取其灌输之利。交通之功。人之尚交接。重朋友者。首在讲习。讲习者。学行之事。修养之方。讲则知其道。习则熟其行。诗曰朋友。切切偲偲。又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义已讲大学中。皆讲习也。不讲则不通。不习则不熟。故讲而通之为讲。练而达之为习。兑主口舌。为说言。故于人道。首重讲习。而以偶合之谊。连系之情。则非师弟之教学。而为朋友之讲习。故兑与师蒙别。师主于教。蒙主于学。兑则同志之切磋。同门之论辨。同道之琢磨。同类之讨究。以尽其问学之道。审于知行之方。而贤者教不贤。知者授不知。则行日进。业日精。思日湛。识日博。皆朋友讲习之益也。兑之为用。润泽万物。灌溉生成。运转各处。交通利便。人道法之。亦如是相辅益。相匡助。以其所长。济人之短。以其所善。正人之恶。则德日大。道日明。性日纯。识日正。此君子因兑而重朋友讲习焉。盖由兑字原义。本重交换互易。不独物也。于行尤要。不独事也。于学尤宜。学行者。人之所必重。与教政相推移。教政发于上。学行成于下。教政布于人。学行返诸己。巽主教政。兑则重学行。此朋友讲习。与巽象辞正相应也。兑易其德。则天下皆善。兑换其知。则尽人皆明。此明德止善。当于兑用致之。
初九。和兑吉。
宣圣讲义
此兑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而为干勿用之时。以兑自坤返干。所志在承干。以成交和之用。故初九称和兑而占吉。和者交和。即刚柔交孚也。行不失中。用不违正。则无不和。兑以刚中而柔外。初九刚在内。而三为柔。虽非正位。而以志与柔协。本由柔变来。坤反变干。至三爻一变则为纯干。是以柔成刚之道。故曰和兑。和则易生。兑则有成。互交以达于大用。此所以占吉也。兑主悦泽。象口舌。心存于内。情动于中。则发于外者。无不和顺。接于物者。无不平易。和顺平易。乃兑之本德。言如泽水平流。无急湍巨浪。则和易近物。此初九和兑。兑用之始着也。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能和易以成其志。则虽刚而不疑于柔。故曰行未疑也。疑亦同坤上六之义。未疑。即不猜忌。且不妨碍。因初九若从坤未变。而为初六。则成坎陷。是必有疑。今以易干。而接近九二之正。不妨于六三之柔。是以不疑。而得吉占。凡疑皆由不和。和则无疑。以其信也。信于外者。必诚于内。初九内有其诚。外着其信。故能和于物。和与孚大同。初九和兑与九二孚兑相似。孚则和之至。而有其德者。初九德用未昭。故称和。九二德用正显。故曰孚。此精组初成之辨而已。
九二。孚兑吉。悔亡。
宣圣讲义
此兑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正位。以刚履柔。亦如巽。而近六三。刚柔虽不应而相比。比者如水地比。其情易通。其志易合。而得中位。不违中行。故曰孚兑。孚义与和近而较深。和之至者为孚。卦本中孚之用。中孚以巽兑合。巽上兑下。四阳两阴。阴在阳中。阳居阴外。两相抱合。故曰孚。以所合在中四爻。即二五三四。恰配成一阴一阳。如人之偶。生育之原。义即孚化。如鸟之孵卵也。和则有合。孚则有生。此初九为和。九二为孚。初合而二生之也。兑本交换之义。交必以和。换必先孚。和而孚。则兑之功用着矣。故亦如初占吉。而申以悔亡。以诚相结。以生为合。更何悔哉。至性至情。则亲爱无伪。克诚克正。则匹配无私。此悔亡由来。在于九二得中。而能互信其志也。孚者信之至。诚孚则终始不疑。中正则表里不二。此九二之孚而悔亡也。初九以和而未疑。尚未显其必信。至九二之孚。则不独无疑。且深信之。中正喜悦。情性流露。毫无文饰。坦白相见。则更无不信者矣。兑为悦泽。而行以柔。如少女之情。至真无伪。乘乾阳之下逮。秉坤阴之顺承。宜其能孚而无悔矣。凡卦皆以正应为相协。如六二九五之类。巽兑两卦则异是。则以重卦皆不应。阳与阳。阴与阴。若不相协。而以其近比于邻。顺遂其志。乃得相孚。此则中孚之义然也。诗曰。恰比其邻。婚姻孔云。即由近比而得和协。不取正应也。近比以比邻为喻。交亲有如俗之亲上加亲。两小无猜。天性作合。则其孚已过于正应矣。如物之同在一处。相识有素。相交至易。方以类聚之谓也。故兑与艮合为咸。以其善感也。而兑之对即艮。凡两卦先天对位。莫不通其用。此兑与艮原相关联。兑虽无艮。而用亦同于咸。则外阳内阴。卦之常例。此义已详大过。中爻在内。实为女主位。以刚履之。则为男下女。故亦同于泽山咸。而以孚兑占吉。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在内。原以与外合为志。其应在五。而同为刚。则不得合。却由上有六三。相亲相近。是以称孚。亦能信其志。信兼两义。对柔为诚信不疑。在刚为克伸其志。信古通伸。言能达其志。成其孚。以大其生化之功。交易之利也。既能外相信而不渝。内能伸而无屈。行之至顺。道之至善。更何悔哉。又孚兑者。亦如和兑。此兑字非限于卦名。乃赅其用。指所和孚者乃往复也。宾主一体。内外同至。兑犹易也。交易之也。我以是往。彼以是应。故曰和兑孚兑。换言之。即交和或交孚也。非仅一面之辞。交易而孚之。则所谓信志者。亦期同之辞。非独九二也。又非独二之中位。九之刚爻。独行其是也。以位柔而爻刚。是已具两者之行。若主与宾。男与女皆相孚。皆信其志。斯为九二之孚兑。而克占吉。而克悔亡。设有一未孚。则不合矣。读者识之。
六三。来兑。凶。
宣圣讲义
此兑六三爻辞也。六三内卦之终。而为兑主爻。兑以柔变刚为志。故刚爻占吉。柔爻反凶。六三与九四同于未济。不得调协。其占凶宜也。凡卦内为往。外为来。此义已详蹇卦。今六三在内而称来者。乃异于他卦。则以刚柔言也。阳升阴降。初二皆阳。皆上升前进。是往也。六三为阴。则下降后退。是来也。兑以顺刚之行为吉。来则违其志。是将仍返于坤。而戾其顺承之德。悖于生成之道。失其大用。故以凶占。柔不能顺刚以进。且反其行。阻其道。是挫兑之志。逆交易之情也。虽仍曰兑。实不克互成其用。与刚相失。将何以行。且已乘乎既济之例。而背人道之情。宜其占凶。与初二之吉相反也。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二皆吉。而六三独凶者。为其在中爻。不当正位。而不合于既济。反同未济。亦不当也。果移于下而为六二。则孚于内卦之正。果改于前。而为六四。则孚于既济之行。今六三皆失之。此所以称来兑而占凶也。按传称兑见也。出也。其志在外。其行贵进。今六三不得出见。反同于巽之伏入。此乖兑大义。故以来兑占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宣圣讲义
此兑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与初九大同。而以在中。与六三合称人爻。却失其刚柔之正。反于既济之情。特以刚履柔。亦与九二似。不过非正位。不得独行其是。故曰商兑未宁。言须商酌去取。而未获安宁。与比之不宁方来一义。即不能安居无事。竟行所志也。又未宁亦属商兑言。因情志惝恍。行止迷离。欲其无害。自不能贪于安逸。而必劳于其事。勤于所为也。九四与九二同功异位。多惧之地。又干或跃在渊之时。故兢兢业业。而介于疾苦间。疾兼嫉妒。为刚加柔。而逼于六三之主爻。两情相妒。如人之有疾也。然以刚健在外。慎重商量。则仍有喜。亦与无妄勿药有喜同义。谓其疾不害也。兑之所行。本同于咸而善感。多愁思。则多疾苦。却以柔顺不二。悦泽为怀。是以有喜。其情能胜之也。故九四一爻。有如咸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即商兑未宁之象。而介疾有喜。亦如勿忧之辞。以刚终能胜柔。悦泽终能胜忧。刚以履柔。虽不当位。亦无六三之凶。即由兑秉坤顺承之志。而进求干刚健之行也。商字从口。言语商度。亦兑之本义。而喜内发于心。外形于言。亦悦泽之情所著。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四称商兑。而曰未宁。似非吉占。而下云介疾有喜者。人多疑之。释文特以九四之喜为言。盖即示喜之由来。在于爻用之有庆。有庆者。如履元吉在上。大有庆也。庆与喜近。喜发于己。庆成于人。喜存于心。庆着于物。诗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可见庆之属大众。非限于一己。而喜不过有其情。庆则必见诸事。故祝贺曰庆。不曰喜。明其已成。而所惠者广。已显。而所获者大也。九四爻称有喜。释文推之为有庆。实以九四之用。甚未可量。而以一爻之喜。足为全卦之庆也。何哉。则正在其能商兑而未宁。虽介疾而勿忧也。商而曰兑。乃互商。非一面之志。则所决者公意。所行者正义。行而曰未宁。可见不自为是。而勤求于下。不苟以安。而劳苦于外。则其虚己以容人。卑躬以接物。兢兢业业。孳孳皇皇。未遑宁处。毋敢怠荒。此本干健之道。自强不息之德。而合于坤顺之志。安贞括囊之诚。上下皆同。内外无二。宜其介于疾而勿忧。不在位而有喜。斯九四之行。足昭其庆矣。兑大用皆本柔以成刚。因干以用坤。阴阳合德。地天平成。故一柔在上。两刚在中。有如泰象。天地交泰。万物祇平。故象言财成天下。左右民宜。皆得其平。兑之九四。亦犹此旨。刚虽在柔外。而仍下于柔。以爻言。当离之上。为巽之中。合家人之用。孚鼎鼐之功。最擅于调和。得其同正。虽与初九一例。而初在下其用未明。四则在上。其德正显。推之天下。犹未有尽。故释曰有庆。明其行之孚于道。顺于天。而亨于一切。此彖称亨。实于此爻致之。
九五。孚于剥。有厉。
宣圣讲义
此兑九五爻辞也。九五正位。而曰孚于剥。以兑之阳。至九五终。上惟一阴。兑艮相对。阴出于坤。山地为剥。故曰孚于剥。而剥义非限卦名。以剥者时也。孚则信也。此孚字亦如九二。和之至也。和则能相济。而剂其虚盈。平其消长。剥而孚。则不剥矣。即以和之道。剂剥之时。如秋冬之寒。而有泰风之煦。如肃杀之日。而得生成之机。则足以解其灾。缓其害。此九五正位。始有此德用也。下有厉者。如干九三。有危害。而能自励。或自砺也。有厉则无害。正与孚于剥相应。以知其危。而自坚艰贞之志。励其守。而顺于时势之难。此有厉。虽非吉。亦非凶矣。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位正而时剥。以德济时之穷。以位顺势之变。则剥而有孚。矣孚者信也。兑以内外正位皆刚。秉干之德。故虽剥而能信。则德用之所著也。兑卦各爻。无不取交易为用。正位尤明。以此易彼。以孚交剥。是兑之本志。亦如履九五也。
上六引兑
宣圣讲义
此兑上六爻辞也。上六兑之极位。亦外卦之主位。以全卦言。则为穷。以兑言。则为主爻。牵引于其穷时。而交兑于其极位。是谓用将终。而志未已。行有限。而心无穷。则其所为。必互相牵掣。而不克快其所欲。故曰引兑。引者如引弓弦。视其力而为开合。力之不足。则弓不张。又如牵绳相掣。亦视力之所加。力不足者。不能引之前。上六柔也。而在上。刚与之拒。如弦与索。互相牵引。若不相让。实则归于力之胜者。先力而后德。故不及吉凶。由卦言。当不胜。由爻言。当有功。此则视所为耳。柔以上刚阴。以掣阳。其情易同。其行难一。此引兑非兑之本志。而为兑者。亦惟互相牵引而已。安能成其交接之德。悦泽之功哉。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以互引为用。而凭血气之勇。牵掣为能。而忘德用之昭。此其行不光明。志未正大。可知。总之兑柔外刚中。而全卦皆以柔能成刚为志。故凡刚爻皆吉。独三与上为柔不利。足明兑之用矣。兑者见也。出也。与巽反。见必以德。出必以力。二者均匀。方成其用。有一未备。必误其行。刚爻则两者具备。柔爻则德逊于力。谲过于诚。此不利于行。实以德之未逮。虽为主爻。究非本志。方待其变。远于纯干。今阻于一爻。易招疑忌。故曰未光。以其在上不似六三之凶。而不吉可见矣。兑以顺悦之情。阴柔之行。昭示于外。故无所不合。而其害亦随之。舍内外正位以自贞。将何以成其德。达其道乎。故二五正爻为卦用所重。九四一爻。为卦德最明。由巽以为兑。因伏以求见。其志切。其心恒。故有赖于刚健自强。而最患优柔寡断。此引兑若胜负未决。抗拒方长。宜其为未光也。
涣卦坎下巽上
宣圣讲义
涣上巽下坎。风行水上。三阴三阳。外多阳。中多阴。而二五皆刚。阳失其本。柔得其始。中互颐。孚于养正之义。两柔在中。以立人道。两刚在上。以明天道。天人互交。而卦用难协。为水性润下。风行多变也。风驰而乘水以成波涛。水静而随风以相起伏。此卦名涣。以其易离散。而离合同也。涣犹释也。分散于外。如冰之释。又解也。离异其体。如瓦之解。而以水风推荡。流走而不停。风波激击。动憾而不息。则有利于致远。宜于运输。此交换之用。亦如兑泽也。传曰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言物之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聚也。如萃。散也。如涣。合也。如噬嗑。离也。如睽。其情不同。其行自异。而同体之井。则如水之聚也。水在木上。以成其汲引之利。木在水上。以达其流通之功。故涣之象。如帆船因风以行水。由近以致远也。而其情则非聚处之求。乃怀离散之志。此宜于行旅。便于交通。裨益于商工。发达其物产。亦自有其大用矣。坎险在内。阳虽陷而巽顺在外。刚居高。此相与提携。以利用三阴之力。阴亦顺承其志。时与推移。则涣散者。有其交合时。分离者。有其往还曰。是以刚柔不妒。而内外无猜。情重于行。则不患其远。志期于达。则不虑其离。此涣虽由兑变。仍不戾其悦泽之用也。涣节往复。一卦成两。则散者止之节。犹止也。以兑艮对位。成用相需。泽流而山止之。水入于泽亦止也。止以节其行。集以节其散。故涣后有节。亦一循环也。涣以风木之利。恒为人生所必需。水者阻隔交通。区别地域。有风水以助其行。平其险。出其陷。致其通。则成利济。此涣之德。济其难济。行其难行。因天生之材。利人生之用。人道所重。而以柔示其义焉。柔以御刚。无不化。此道之大本。贵能柔用也。中爻两柔。以契于中孚之象。虽异既济。而非未济。坎为中男。巽为长女。亦男下女。有同于咸。故擅于交通。利于行旅。水有源。木有本。溯本寻源。为易教大旨。人之本源。祖也天也。故涣重庙祀。明不忘所生。亦崇德报功之意耳。
宗主附注
兑巽往来。涣节往复。由四阳两阴。易为三阴三阳。亦周易卦之次序大则。兑为八卦之末。即八宫序大终于雷泽归妹。亦兑宫末卦也。兑重在交换。以柔易刚。故至涣而阴阳平匀。如泰否。涣亦含换易之义。以巽之伏入。而后有兑之见出。以兑之泽悦。而后有涣之涣散。在卦象兑包坎之大象。即六三上六中。有九四九五两阳。如坎之阳陷也。而涣节则包离之大象。即九二九五中。有六三六四两阴。如离之中柔也。离有丽与分之义。而涣则取分离之用。以两阴在中。而初亦阴。阴得其势。阳失其始。则必至于涣然离散。巽在上。坎在下。中互山雷颐。两正位皆刚。亦如巽兑。而中爻皆柔。则同中孚。刚与柔争。风与水逐。各行其是。乃为涣散之由。而在卦用有近于解。解亦散也。雷水为解。风水为涣。皆水在下。不与上交。水性润下。其行曰降。则风雷与之背驰。雷气勃起。其势急而力猛。故名解。风行善变。其势缓而力柔。故名涣。以雷水日离。风水或离或即也。风行水上。水固随风而波靡。乃激于风动。非水自性也。故旋即旋离。不肯终合。徒见其一时之聚。而终成不协以离。故名涣。离散也。同体卦为水风井。水反在上。巽象木而非风。水上于木。自成其聚。而木以举之。斯称为井。井者水之源也。其用在能积以为汲。能汲以为利。是以木水相辅。共达其汲饮之功。而涣则与之异。巽固可象木。而在水上。则如舟筏。转运之利。无汲引之功。行动之需。非积储之象。故不以水为取名之本。而以风水离散。为明义之原。此彖辞以利涉大川为言也。利涉则通于远。交于外。交通之所赖。民用之所资。如江河海洋。舟楫来往。以为民利。则亦有换易之义也。水运之便。商贩之利。交往之宜。旅行之资。此互易为用。往还为礼。亦本泽说之情。而见水润之德者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宣圣讲义
此涣卦彖辞也。涣巽合坎。先天中男长女为三阴三阳平匀之象。则其用孚于乾坤者各半。而后天坎代坤位。巽原由干变坤。是合于坤德者多。彖辞首称亨。明其孚于乾坤也。终称利贞。明其本于坤也。坤首利贞。涣以柔始。则本于坤。而先利贞。与兑之备三德。同而实异。兑以成干为志。故三德连及涣。以合坤为志。故三德分称。此其异也。涣阳在上。秉天之道。高明下覆。而其下九二应之。则有其承代者。此天德下逮。地道上行。九二一爻为刚外。初与三四皆柔。合成坤卦。由六位周流言。则干与坤交错。干多在上。坤多在中。而初二两爻。一坤一干。以声应于三四。气感于五上。恰相同也。一而接续其二。中介所不同者。是则刚来而不穷。柔往而得外。用不可极。德不可限。故彖首称亨。言交通一切也。九二在下。而上有九五。五之尊严。君临天下之象。故称王假有庙。与泽地萃彖辞同。萃以泽合地。水聚于上。物归其本。人亦溯其始。涣以风合于水。木水寻源。人亦思其祖。不忘所自生。故皆称有庙。重返本而报德。溯源而敬先也。人生于祖。祖生于天。敦本则孝敬。报思则敬天。此萃以孝祀祖。而涣以敬兼享帝也。称王者示为人民之率。而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其生。莫不返其本。则莫不有庙以申祭祀之诚。有礼以明存敬之义也。巽木坎水。木本水源。不可忘也。亦犹萃之泽以为水之本。地以成土之聚。后天之物。莫不生于木。活于水。而长成于地。故人思其义。而报其功。祖先之恩。不独生之。且以育之。天地之恩。不独育之。且以成之。此祀祖者。必祭上帝。豫所谓殷荐之祖考。以配上帝也。雷地豫。念春雷之出于地。为万物之初出生。雨露既滋。生育以茂。故于时重其祈报之典。而立配享之仪。涣则以木水之同功。生化之着效。溉润之为利。运输之有劳。天地所自生成。祖先所由缔造。守成之匪易。则知创业之尤艰。安享之不穷。则思草昧之难造。是以乘前烈之利。追旧德之崇。履既得之安。溯先人之赐。而必有庙祀。以昭告后嗣。重祭享以垂范将来。此涣之亨。其道亦已通于天下后世。而无已矣。以木在水上。如舟筏之渡。船舶之运。故利涉大川。大川而利涉。况水之小者乎。况在陆地。不隔于水者乎。此由交通言。亦可见其亨而利矣。利贞者。合性情之正。适时位之宜。有守而有为。可行亦可止。贞为之本。利见其用。合之则坤之道也。人之德也。人道法地。亦先利贞。而后元亨。利以成物。贞以成己。不以有用施于无用。不以可贵掷于消费。不以可大靳于细行。顺时以致之。因位而达之。则利贞之道也。故犯险而不险。履陷而不陷。坎在下。险陷之象。顺巽之德。足以兴其利。而避其害。此利成于贞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风水涣与水风井同体。易其上下。井以水之聚而升于木。涣以木之浮而上于水。故井象汲。而涣象舟。木在水上。水乃孚木。木以载人物而渡水。凡水皆赖是以涉以济。而深广之水尤着其功。故有舟楫。则地上无不可至。而海洋河沼不能限之。是以涣之象利于行。利于行。则无远弗届。故彖称亨。以卦爻言。巽在外为来。两阳在上。下应九二。故曰刚来而不穷。谓得九二为之本。有本则不穷。如木之有根也。水之有源也。其生不限量。则成用必久大。而柔在内。以翕其刚。使阳不飞越于外。亦不穷也。坎两阴夹阳。柔之位在内。今九二刚加柔。柔似不得位。以六四重柔。孚于既济。亦得位也。六四在外。故曰柔得位于外。而上同者。言柔虽止于六四。以周流六虚。往来不息。柔降于下。以得初与三之应。初三在下。六四在上。故曰上同。皆指六四一爻言。盖刚有九二在下。则来而不穷。柔有六四在外。则得位而上。同此两者交错。各极其升降之用。互换之功也。刚在上。而互易九二之一爻。柔在下。而互易六四之一爻。若不互易。则为天地否。阴阳不通。更何亨哉。此涣之亨。即以否之交错。刚自四而二。柔有二而四。然后来者不穷。往者得位而上同。同者来同。即大同也。以柔能上刚。而得外之位。刚能下柔。而与内同。故上同三字。兼刚柔言。不专指柔。坎在后天。居坤之位。坤之正位六二。今易九二。即顺坤以承干也。巽为长女。坎为中男。九二坎之主爻。六四巽之主爻。两者相协。乃主爻相交共成其用。此同也。不相猜疑。不相妒忌之谓也。以九五正位。故曰王假有庙。王指九二九五。庙则九五二五交应。尊其所尊。亲其所亲。由正本言。则九五下敬九二。以崇报言。则九二上奉九五。总之。一为王。一为王所假之庙。假至也。格假古同。言孝享为君主之亲临。言祭祀。为祖神来格。亦兼赅之义。天犹王也。所祭者主位。受祭者主神。皆称王。以时王之祖。固亦王也。而天上之帝。则天王也。此彖辞称先王。明其位尊而德崇者。有功于民。有利于世。有造于天下者皆王之。时王在下。则九二当之。先王天王在上。则九五当之。读者不可泥也。盖于其祭祀之后。致享于臣下。大酬于国人。则向之在下主祭者。又当接履上位。以君临万民矣。故涣者。兼有交换之义。换其时。则换其位。不可固执王为九五也。然仅称庙。而不称祭亨。是王尊而庙下也。则犹史书王亲至庙而已。不过九二为内之中。九五为外之中。皆中位也。故释曰。王乃在中。言在下则率众以主祭。在上则临众以授享。无时不在臣民之中。为众所瞻仰者也。王在中位。位临中国。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此王能服天下。而主社稷。万方共尊之。服之矣。以时王之德。率先天之道。以人王之行。昭天王之神。则涣之大用。当于王假有庙句中见之。巽木乘坎水。故彖称利涉大川。释曰乘木有功。言有功于国家人民社稷。有利于天下后世。则祖先之德。上天之恩。不可忘也。故祭祀尚焉。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宣圣讲义
此涣卦象辞。申明人道也。涣以巽上坎下。为风行水上之象。而巽木也。木在水上行。如舟筏之属。亦必赖于风。故不曰木曰风。而重在行字。既行必有用。水上之行。必兼风木之利。木以载之。风以驶之。平时舟筏之利。在浆橹之资。而最便者。则借风之力。故用帆樯。亦有取于木也。天地自然之利。而人用之。水能浮而风能速。必假人力以成之。则舟筏帆樯之制作。牵缆。或挂帆。视风之向。与水之流。各致其用。此涣之象。大有赖于先人之智力。艰苦创造。垂裕后人。其功德何可忘。因念先人之功德。兼思天地之生成。则崇报之心。追溯之礼。不可苟也。故因涣之用。而立人道。则重在祭享。宗庙祭享申其敬。宗庙示其尊。尊之敬之。以尽其崇报之义。而达其孝弟之行。此不独为溯源返始。亦以敦本厚生。如木之培其根。水之凌其源。则生生无穷。川流不息。此承先而裕后。追远而教民。其旨至深切矣。称先王者。以先人之德。必因其位始大。时王之丕承。亦以其位为昭。王者尊之至。先王者。尊而亲之。人之始祖。亦出于天。祭其祖者。必享于帝。此即豫配祖考之意。享于帝。则受其福。立有庙。则明其礼。有国天下。惟宗庙之式瞻。行祭享时。率臣民以向往。此涣之人道。不称君子。而称先王。明其设教自天子始。先王已享帝矣。已立庙矣。传之后世。示礼之尊严。道之光大。蔑以过之。而必因于涣者。涣之敝为离散。离者伤其亲亲之仁。散则害其尊贤之义。合而言之。则悖于辨上下。定民志之履。是将戾于孝弟之教。崇报之礼。慈爱之心。诚敬之德也。故必溯源以求其本。培根以茂其华。此鉴于风木行水。而重其享帝之规。立庙之度。有祭祀范其将离之情。则求怀其祖。有宗庙约其易散之志。则无忝所生。易教以人道济天之穷。遏数之变。涣而不涣。乃成涣之大用矣。不然舟筏以越险。帆樯以犯难。人孰不愈去日远。愈离愈疏乎。散之四方者。生之情。系于一本者。天之性。后人皆先王之裔。生聚日久。则或忘其祖。天下皆人类所居。游逐无方。则或遗其类。此凡农业国所引为深虑者。故见涣之利涉。则思散漫之难亲。因风水之易离。则思远隔之莫近。固不独为崇报己也。引申其义。乃期于成其利。而杜其害。昭其德。而大其功。笃于尊亲。则无远弗届。敦其孝友。则相得益彰。仍不戾夫先王制作之衷。而克广其天帝高明之道者矣。
初六。用拯马壮。吉。
宣圣讲义
此涣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坎之初爻。而得坤之用。坤履霜坚冰之象。既云履。自不外于行。行者或步或舆马。步以趾称。舆以马称。其义一也。而在明夷六二亦曰用拯马壮吉。与此辞同而义略异。盖明夷之下为离。六二离之中爻。离秉干德而代干。故称马。又坤称利牝马之贞。是马之象。兼乾坤也。涣之初六。亦坤爻。而与上九及九二合亦互离。初六正如明夷六二。此其同也。涣以木在水上。象舟筏之行。而非陆地。似不得称马。然以坎一阳在中。互离反为阴在内。以险陷易为光明。此由入而出也。由洼而高也。亦即由水而陆之象。出入之所必经也。入水者先自陆。出水者终登陆。则乘舟筏者。亦不得不资于舆马。由陆视水为自高降。由水视陆为自洼升。升者振拔之也。故称马而曰用拯。拯亦作抚。犹举之也。马之待拯者。其地多洼。如春秋陷于泥淖中之象。而坎本易陷。却以互离。又得拯之出。此其异也。明夷本离正位。自有拯马之功。涣初六由坎换离。亦得拯马之力。所别在离与互离。主客之殊。常变之异而已。用拯马而称壮者。言其力之有余。而占吉者。言其行之有利。以阴易阳。以柔换刚。乃得此辞。为其顺于九二也。卦自初始。其志上达。进于九二。得中而就于正。故行有功。而占得吉。涣重在行。行必有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六得其始矣。故以力出其马为喻。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六柔在下。而行进于九二之中刚。由坎而反互离。以阴而行近阳。两情相求。为事之至顺者。顺则利矣。故占吉。此与明夷之辞。亦可辨其有殊。明夷阳日下。涣则刚日升。初与二交。互换其用。本离之明。履坎之险。出诸渊以登于高明。发于下以跻于上位。则其时宜而势顺。此利贞在下。本坤之善于顺承。故以顺字着其义焉。
九二。涣奔其杌。悔亡。
宣圣讲义
此涣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而为坎中爻。阳履阴中。刚主柔位。在坎为阳陷之象。在涣为刚中之情。以九二应九五。两刚得中。而中夹两阴。有如颐中孚。阳反包阴。遂与坎之阳陷于阴者异矣。上巽以顺于下。则九二有外援而不陷。下刚以承其柔。则内中有主用而不悔。此爻称悔亡也。涣以刚柔交换。行止相离。九二刚中。主于进取。乐于行动。故曰奔。急驰为奔。乘其前进之势。而挟两侧之众。以疾行。得位而不拘于守。得中而不滞于物。为欲出坎之险陷。近巽之风行。遂不得不急遽以奔驰。果敢以行进也。奔其杌者。以疾急之行。不恋于其所止之具。以勇敢之势。不滞于其所拘之地耳。杌亦作机。机为短几。杌本短凳。名异实同。又杌与軏通。用于车辕。以驾牛马者。又以木止物之行者。亦称杌。皆止之使勿动。阻之使不行。如拴畜之桩。系舟之柱。皆杌之属。为名虽殊。致用则一。不外牵掣之以不前。拘系之以为守而已。巽为木。九二坎水之中。木在水中。固为舟筏帆樯之类。木在水岸。即为船杙筏桩之属。以九二阳爻。高出水面。亦可视若岸或洲。为傍水之陆地。以涣志于行。不惜于离散。故不乐就于所击之地。安于所止之具也。几与短凳。人坐时所资。亦为其止也。未有背之以驰。坐之以奔者。今以奔其杌言。以疾走而奔。远其所止之杌。以成涣之用也。换言之。即奔而离其杌。涣字指卦名。亦兼其用。涣奔犹奔涣。志在涣而后奔。又因奔而涣其所在处。如疾驰者必去其伫足之地。远行者必离其所坐之具也。奔字喻其涣之亟。故初则拯马之壮。此则奔离其杌。卦下为往。故重于前进也。而以志之所愿。行之所宜。得中之应刚。秉干以挈柔。故称悔亡。言其奔无悔。是在必行。势不容缓也。而亦含有不能悔其所为之意。又以亡字在下。亦有悔于所亡之义。言得中则无可悔。失中则悔其已往。不得不失。则悔无可悔。辞兼三义。视占者之行而定。卦内贞外悔。本其位而往。守其分而前。将奚悔哉。故不及吉凶者。正以其行克孚中道与否而异也。
象曰。涣奔其杌。得愿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志愿前行。行虽疾而非迫。动虽急而不悔。由坎险陷出就顺行之风。以下阴暗。上遂高明之德。为得所愿往。则虽奔驰而离散。又何悔哉。以涣之愿于交换。而志于远行。木在水上。风以促之。欲罢不能。求止不可。是惟因涣而奔。不复顾其杌矣。
六三。涣其躬。无悔。
宣圣讲义
此涣六三爻辞也。内卦之终。人爻之始。以柔加刚。亦坎陷而志于外。成其唤也。故辞曰涣。其躬无悔。初称马者。将行之辞。二称奔者。已进之象。三称躬者。则明其关乎己身。不徒舆马之备。物具之离己也。再以人事非物可比。曰涣其躬。意即离其身而亲往。以成涣之志也。躬亲之所为。更何悔哉。无悔与悔亡。义略异。悔亡者。悔之不存。或不属于现在也。无悔者。言始终无悔。明其志之决。行之坚。更无何悔尤也。凡悔有关天者。有关人者。天之悔。时为之。人悔无可悔也。六三人道所存。既决于先。将何悔乎。纵有可悔。亦无及矣。故不曰悔亡。而示六三柔以刚行。必先自慎也。设不慎于先。亦无悔于后。时不可待。机不复来。则虽悔。又安得乎。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由内而外。为卦之行。自陷而出。为情之正。身在陷险之内。志切光明之途。则六三柔以望上九之刚。不得不坚决其志以向外也。上与三应。而三由柔就刚。由下就正。即由暗求明。以顺达健。虽不协于既济。而能孚于中孚。此无悔。亦可谓为原无可悔。其志既正。其行亦宜。躬亲率人。群下从服。虽不当位。而克成其涣矣。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其丘。匪夷所思。
宣圣讲义
此涣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巽之主爻。巽以刚变柔。而卦外为来。由上而下。而外而内。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二五皆刚。则能宣中行之道。率群下以正。故曰涣其群。群指初与三四。三柔爻。而上卦五六下及九二之刚爻。交换其情。同其德。大其道。以超于阴陷。而登于光明。故占元吉。谓涣之用。以此为大吉。柔以顺刚也。而自阴以上于阳。得九二为之阶梯。则有如登高之象。故曰涣其丘。丘陵高于平地。下为坎水。则六四高出水岸。若丘陵然。亦行进之所期。而成功之所望。然以六四重柔。且秉巽变坤之志。是在卦为由下望上。由洼求高。而在爻反为自上俯下。自尊就卑。是六四之心。恒多矛盾。易反侧。故辞称匪夷所思。以所思不平。多出于意外也。夷者平也。类也。不平不类。曰匪夷。亦言有如匪与夷。非吾人类。如前匪寇婚媾。兼指其为非类也。六四人道之属外者。故不指已躬。而指所交接之群类。群则亲近一体者。匪夷则疏远异类者。若仅就辞义连贯解。则指所思出于意外。以下而上。柔而刚。主而宾。内而外。皆不同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常为涣其群。应变则涣其非群矣。风木与水。皆异于丘。今以涣其丘。自与本心戾。而所思不可测度矣。人事纷纭。世势变幻。多如涣六四之象。是在善用涣。而勿拘于离奇之情。突兀之变。离奇突兀。乃六四之涣。故涣群则有元吉之卜。涣丘则感匪夷之思。风行善变。故巽主进退。六四巽主爻。宜其有此辞也。涣其丘。有作涣有丘者。义原无二。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涣其群。似非吉。而爻称元吉。人或有疑。故释以光大也。盖六四以柔而顺承刚。以阳而乐就阴。虽有远离之行。而怀亲近之念。此固人之情也。却以近于九五。光明在上。忠直之义。不夺于私昵之情。远大之期。不败于狭短之见。故仍以涣其群称。而占元吉。正如忠臣不以家而忘国。烈士不以私而废公。则中心光大。志行昭垂。此能略于细以成其大。去其暗以就于光。故曰光大。行既光明。旨亦正大。则虽涣于群。而非离散。远其类。而非乖睽。此六四之行为光大。宜其占元吉也。不及下之涣丘者。以涣之志。在离以日远。不在升以日高。涣丘者。进而以升。前而且上。日诣光明。行渐远大。亦与上元吉之占不迕。不过其心有所异。而其情有所疑。此爻谓其匪夷所思。言出意外。而有所涣也。六四柔而近刚。宜有此惊喜之情。疑似之念。此思字与咸之朋从尔思相应。咸以日近而朋从。涣以日离而非所想像。一为自外而内。一为由近以远。其所思即其所遭遇也。故离其群而元吉。就其丘而惊疑。皆涣所固有。心虽有思。行则光大。仍不以私干公。以情害性。此柔顺之美德。故以元吉获福。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宣圣讲义
此涣九五爻辞也。九五正位。君临天下之象。以涣之所施及于四海。所至遍于率土。故曰涣汗其大号。汗者汗漫。言其散布无止境也。大号者。号令于天下而大声疾呼。使共闻知。成其涣汗之行也。有位而推其德。君高以临其下。此九五之尊。能宏涣之大用矣。如昔时先王率众以辟疆土。挥民以立功勋。犹黄帝之逐蚩尤。以奠汉族之居。禹王之治洪水。以安下民之所。则在陆固有车马之役。涉水不辞舟筏之劳。业非易成。行必合众。则不得不涣汗而大声号令之。汗字兼人身血汗。明其勇赴艰险。力促风行。用巽之威。行坎之陷。此九二得九五之下逮。以共尊王。而九五受九二之上从。以大其德。故九五涣汗。乃成功之时。而所师者。涣以为用。如管仲官山府海。以商教民。民远而心不离。业兴而国以富。民受其福。国有其功。故重称涣。见其交易之效。离散之行。始终不渝。而上下一心。内外同德。则王得所居。而占无咎。王居者。位正而权尊。王安于位。事成于权。天下归心。万方来服。宜其无咎矣。是以先安民之居。而己亦得其居。民以奉供王之命。而己亦得其所。上下互涣。以富强其国。君臣交益。以安定其邦。此在自强不息之王。克先民以无逸也。本爻王居。恰如释彖辞王乃在中之义。王居于中位。天下万方无不望之。则所涣者。莫非王之功。所勤者。莫非上之德。更何忧于离亡而距远哉。若王位不称。其德不正。其志不大。则欲天下徇一人之私。劳万民快一己之志。斯有咎矣。故九五之王。必如黄帝禹王之德业。方足当之。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正位。孚于王在中之象。一也。九五刚健中正。孚于干九五之德。二也。位以德明。德由位显。则九五王居。乃免于咎。虽有好大喜功之嫌。而乘位正时宜之利。此涣之称亨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宣圣讲义
此涣上九爻辞也。上九位之极。卦之终。亦涣用之穷。穷则变。涣以变动为用。故变而涣仍有可为。不过以穷变之时。而求行动之志。则不免于损伤。受其忧害。故曰涣其去血。言血因涣而去也。九五涣汗为血之变。见汗己着其劳矣。上九涣血。血则未变。可见其伤血去而成涣。是损大而功小。伤重而效微。亦上九穷变之时。所行不如前之快意也。涣而血去者。犯险以进。涣不可止。如物之飞散。愈高愈易。上九极高。则所离散者至顺且远。逖出者顺其势而远之也。与小畜之血去惕出不同。惕为忧疑之词。逖则顺易之语。上九当巽之终。风行于天。飞扬以降。其势疾。其行急。疾急之涣。宜其易而有伤害也。然以上九重刚当变。变而为柔。则与六四九五反合成坎。上下重坎。故有血去之象。而涣以风木行水为用。风木既穷。水不自动。则涣之志不复达。而利以济者不可期。此其易有咎矣。以巽善变。顺变而知进退。则亦免咎。盖五上两刚。在四与初两柔中。爻互大小过之象。与下互中孚颐者恰异。是以孚中孚颐则吉。孚大小过则有咎。而九五以正位得免。上九以顺变。亦称无咎。读易者所当知也。九五正位。王之德也。上九顺变。巽之功也。王德以明于天下。为治平之原。巽顺以应夫天时。为知时之哲。合之则涣之业。由大而成。分之则涣之灾。由近而远。盖涣不可过。过则愈离愈散。不可复聚。此涣汗已有汗漫之心。携贰之渐。贤者在位能防杜之。至上九位已失正。刚亦失中。伤害已不可逃。而离散将不可止。故周易之节继涣。欲以止其散也。
象曰。涣其向。远害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远害者。一则由涣血而顺其变。免其伤。以终成其涣。一则言因其涣。易为离。而推远其害。此远字有上去二音。由近而远害以日大。此涣之害。以远离来。以时明变。以位知灾。洁身自遯。以远于害。由上九之无咎。以远害来。原本赅二义。是在卜者自处耳。因涣卦已终。涣用不续。则爻地之极。知时之有穷。高位之危。戒惧于将变。犹可保前之功业。而免将来伤害。是虽血去亦无咎。为损者少。而益者多。失者微。而成者大。与六四光大之业。相证益明。上与三应。三柔上刚。刚以俯柔。是自返也。巽主进退。自返而退。不复求进。乃远于害矣。
宗主附注
涣卦上九爻辞。涣其血去逖出六字。合为一句读可。分作四句读亦可。以涣其血为一句。去逖出三字。作三句。因血之去。而后逖出。成连贯之义。一也。因血之涣。而去。而逖而出。各有其义。二也。此与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相似。而微不同。小畜巽在干上。涣则巽在坎上。巽同而干坎异。坎出于干。而后天代坤。干则遵九三干惕之训。故曰惕出。以刚易折。宜自警也。坤则本顺承之道。坎坤合德。以顺为正。故曰逖出。逖犹迪也。顺以遂其行。而速其势也。此涣与小畜之用微别。小畜巽以下刚。中强外逊。故惕以出。涣巽以合坎。外顺内险。故逖以出。言涣志于行。求其速脱险陷。而在上爻。得风行之势。有飞腾之心。故不复犹豫也。至称血去者。小畜与涣皆同。皆以巽之所契。柔以化刚。阴以易阳。血出类阴。而行则阳。阳在阴中。故血去而气泄也。气阳而运血。血阴而藏气。此人身中刚柔交互之象。和调血气之情。血以换气。则血去而气行矣。上九阳积于高。如人患血之上郁。而成风病。故中风者。西医谓之脑溢血。治之去其血。则气自畅。风亦解。小畜六四在中。如人心胸之间。募原之上。血之积。则成惊风痰厥之病。去其血。则气宜而风痰亦化。此所以小畜在六四为惕出。言血去则惊惕之心解。而其气自出。风邪自行。此与涣卦在上爻五上两阳。阳以升而自阻。不得宣泄。血乃郁积。则必顺其势以导之。发其窍以畅之。因风之行。使气之顺。故曰逖出。逖者顺迅也。其势正急。其治必速。故不容弛缓。而宜顺以出之。而两卦之称血者。固不独因巽。巽以风加于血。治风者。治血。血行风自灭。此虽医疗之方。而非爻用之本。爻用凡称血者。必由坎离。坎为血卦。离为心。血之所主。故需六四云需于血。出自穴。屯上六云。泣血涟如。皆坎也。而小畜涣则一以中爻九三六四九五互离。一以上九初六九二亦互离。皆与坎体用相通。且涣下卦为坎。尤足符见血之象。离以用坎。神以行血。而风以御之。此小畜与涣。皆有血去之辞。血之涣也而后去。去矣而后顺。迅以出之。与小畜为血之积。积蓄而必去之。去矣而复警惕慎惧以出之。其义大同。人之病于血者。首在于蓄积。所谓瘀也。内经称为菀。即郁也。菀于上。即血溢于脑。菀于中。即血蓄于膈。皆宜先去其血。以宜其菀。泄其积。畅其气。行其风。化其痰。此两卦有关于治血病者。后人多未明。特为申述之。
节卦。兑下坎上
宣圣讲义
节上坎下兑。与涣一卦而颠倒成两卦。涣坎在下。节则坎在上。巽兑往来。水归于泽。物积于居。故曰节。止也。止于其所也。卦以艮为止。而节无艮象。亦称止者。艮为终止。节则中止。若竹木之有节。自成一段。暂止其中。如水之流。其性也。止于泽。则暂断其流。而自泽出亦流也。为其别于原流。故曰止。止与行对。行之且止。止而复行。是未止之行。异于止后之行。行同而其所行不同。此节也。节制之使有度。节阻之使不连。此以水入泽中为象。而与风行水上之涣相反。涣者散而无归。节者止而有所。物不可久散而自离。则必有以止之。故以节继涣。为止其离散。而节制其涣也。本兑之悦泽以聚之。合坎之险陷以留之。此节之用。宜于守。而戾于行也。卦二五同刚。亦如涣。而阳多在内。阴多在外。阳得其始。阴持其终。孚于乾坤之用。达夫生成之宜。此节之为道。亦通于一切矣。两柔在两刚中。亦如涣之类于颐中孚。刚以包柔。阳以和阴。柔持于中。刚固其本。中正不失。有其位也。内外交谐。有其用也。其初为阳。日进以自强不息。其上为阴。时降以安贞有章。此亦如涣互交其德。成阴阳平均之道。合乾坤交泰之情。而先天兑少女也。坎中男在外。是与咸之男下女有异。外有九五以正位临民。内有九二以明德奉上。则交孚之功也。中互山雷颐。得养正之道。颐养以善其身。此节之名。取人之有守。不失其节。如女子之守贞。不失其操。则以中柔。秉坤之用。所谓妻道也。臣道也。矢忠荩以事其主。勤职守以蓄其德。顺乎刚以就于正。行乎柔以悦于物。则险陷可出。而润溉有功。此坎在外。足昭其利物之思。而戒于泛漫之害者也。同体易其上下者。泽水困。泽中无水为困。困则不能亨于所为。困之与节。似同而异。困失其利。节得其亨。困则穷而无归。节则止而有所。上下易位。其用乃殊。水性润下。在上则日昭其利。在下则不见其功。故困为无水。以有而不成用。如无水也。节则水在泽上。愈流愈积。愈润愈广。故节有其生息。则不失其贞操矣。然兑悦而多说言。有阙而尚口舌。今在内虽可以防闲之。而其敝。则足以致于空乏。故节有守。亦有毋守。如竹木之节。有坚有脆。有塞有通。为节同。而所以成用者不同。则以柔持外。易倾邪也。刚中者。守之坚。柔外者。行之谲。此用节者不可不知。以节由涣变来。涣之不已。则赖节以止之。如涣而适于时。不可强止。亦不得以节责其守也。斯则时用之所为。智者察焉。凡乾坤交错。阴阳平匀之卦。皆有不备不激之义存焉。过与不及。则失其旨。
节。亨。苦节不可贞。
宣圣讲义
此节卦彖辞也。节以坎陷在兑悦之上。如水自泽中出。其流也有节。以泽者储水之地。大小虽有异。为低洼则同。水自高地下流。其势急。则不可遏止。如在平地平流。其势缓。则易于堤防。如在洼地外流。其势艰。必多阻滞。此泽中之水。或以溢而外泄。或以激而上升。或因器物之汲引。机械之摄取。则其流也。必有限制。故名曰节。言其行之有节度也。水行有节。犹草木之干有节。犹岁时之令有节。皆以分别其段片。辨识其差殊。而以明其生成之功。着其致用之效也。故水流有节。则成用而无泛漫之虞。泽物而免淹灭之害。其行也以度。其止也有宜。其进也不纷。其退也无漏。是必合于时用。利于物情者也。以节由涣变来。巽易为兑。坎下而上。巽主进退以行权。固有从时制宜之义。兑主说泽以悦物。尤有应势利导之功。而陷于下者。且出于上。沉于底者。反升于高。则其用可以随时。其行可以孚道。此传称止。言止其涣也。涣犹水之泛滥。节则水之堤防。如水地比。水归于地。则相亲而不相害。水山蹇。水止于土。则有阻而仍有行。节则水上于泽。其出也。不可强。其止也。有其方。利用于通塞之间。功成于出纳之际。此节之为亨。能通于一切而不悖矣。然乾坤四德。节仅得其亨。乃顺夫天时。因乎地利者也。推之亦自有其利。守其贞矣。而彖辞曰。苦节不可贞者。正可见非苦之节可贞矣。坤爻曰。含章可贞。此即可贞之义。含章者。内有充实之美。外含光辉之文。内外皆孚。坤德自立。而此言不可贞。正以戾于坤六三之含章也。苦节者对甘节言。节五爻称甘节。上爻则称苦节。由五上两爻。以别节之甘苦。即可知所谓甘者。位正时宜。可以守也。所谓苦者。位危时迫。不可以留也。苦者五味之一。在五行为火。在五藏为心。在五方为南。在十干为丙丁。在十二支为巳午。在两合为戊癸。在三合为寅午戌。皆火之所为也。节上坎。其用为离。火也。离火明于天日。蒸于阳德。旺于夏令。炎为焚烧。如物之焦枯者。味必苦。而人之情。与甘相反。甘则喜。苦则悲。此心与脾之异趣也。于志与乐相对。乐则安。苦则危。此顺与逆之异境也。苦节者有节而不可守也。犹女子丧其夫者。寡也。寡而无子。贫而无佽。少壮而非老衰。颠连而无依倚者。不得强之守节也。故曰苦节不可贞。易持揭之以示后人。为恐迂儒执从一之说。泥所天之称。而不问其有可生之资否。有堪守之道否。必律以不事二夫之义。是迫生者以死。强毒者为甘。王道本乎人情。故以苦节不可贞着其旨焉。苦节而可贞。则天下无再醮之妇。亲党无出母之名。是皆人道之偏。习俗之敝。非筅王之制也。
象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节以上坎下兑。三阴三阳。阳得其本始。阴得其终。阴阳交错。以互为用。乃亨。盖有类于天地交泰也。而两刚在初二爻。两柔在三四爻。其上则五为刚。上为柔。分配平匀。故曰刚柔分。二五皆刚。故曰刚得中。此释卦爻之概。明节之称。亨由于两者平分。而刚得位耳。苦节不可贞者。以在卦上爻。上位为穷。阴柔居上。而迫于九五之刚。周流以返。而阻于初九之刚。是位之尽。行之穷。故释为其道穷。言不可守。亦不可行。高而非位。远而无助。此苦节也。故不可贞。贞以固守。以干事。今皆失之。此不可贞也。或以苦节为时位所为。而不可贞。人事之失守。是一义也。又以不可刚贞为训者。亦兼赅之情。然非原辞之旨。既云苦节。则其非节之正可知。况九五已明称甘节矣。九五得正而时当。宜其为甘。而可贞。上九失位而戾时。宜其为苦而不可守。贞者正也。失正则已失贞。失贞之贞。奚可哉。贞者必以正。正而后有守。不正之守。奚与守乎。故释曰道穷。明其出位而非分。离德而异心。虽欲责其贞。已不可矣。如有职守者。所事非君。所守非分。而责其忠。不亦难哉。故不可者。言其义之不可。纵责其名。已失其实。又奚为哉。道在中庸。君子不执一也。执一不通。乃悖于亨。节之本义原在贞。苟已失贞。即已非节。非节之节。滋益其苦而已。此苦节者。乖节之正。反节之情。以节为苦。将何贞乎。彼守贞不二者。正以节之甘耳。其情若苦。其心弥甘。则其志恒乐。其行恒利。虽劝以不贞。亦不听矣。此忠孝之行。必成于性情。贞节之操。必底于光大。不可强也。兑以行险者。兑说坎险。卦自内出。刚得正位。互为之节。则险而不陷。说而有容。柔以从刚。外以就正于中。此节之用。在刚柔之相协。而恰成其节度也。节度之。使无过不及。节制之。以致于中和。此类似中孚。为人道之本。可以见之。上下正位。两刚相通。中介两柔。以为之剂。此所以名节。言止而通也。节犹接也。在两者间。为交接处。故节者际也。交际之地。互通之枢。如竹木之节。有节而不穷。时通其气。时交其精。此节之正所以通之。愈有节。其生愈繁。其育愈茂。将以蓄其势而约其力。应天时而成其德也。如天地之序。有四时之易。有十二月之名。乃有二十四节候之分。由此历彼。亦犹竹木之节。止而仍通也。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四时不乱其序者。以有节耳。圣人因之。乃以节成其制度。仿天地之时。法竹木之干。一节一度。各不相紊。一节一通。各不相妨。故一切政令。皆节之以制度。各有其限。各守其分。上不以贼下。君不以病民。用不违其材。役不过其力。则事举而功立。政成而德明。故有节者。不伤财。不害民。为无浪费。则财用得其当。无虐政。则民力有所余。此刚中之道。而能以柔节之也。柔以为节。则毋不过。刚以为节。则毋不及。刚柔相节。则皆达于中和。以之位天地。育万物。尚无不足。更何伤于财。何害于民乎。此节之大用。为成盛治之本也。有无相济。远近相通。上下相和。内外相得。皆得其平。如其节。则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道也。不悖乎天地四时之令。不戾于草木成节之情。则万事皆合于权衡。百政尽遵夫法度。故节也者。有所守也。有位则有守。此节之大义。人道之大则也。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宣圣讲义
此申释节卦象辞。明人道也。节以兑下坎上。成泽上有水之象。水原在泽中。而出于泽者。则在泽上矣。此重在水之溢于泽。以成其用耳。水溢于外。以成其润物之功。是非泛滥也。其流也。或为河沼。或为田园。或沟通以运输。或蒸腾以溉灌。皆自泽中出。而自见水之功。是由坎陷而拔升也。水之拔升。其行颇艰。有别于其下流或溃决也。故其进也有度。其止也有限。限度者。节之谓也。故卦名节。明泽上有水。先已盈其量。后又发于度。体已有其限。用亦有其节。则水不为害。而功不可量。流不成灾。而利亦无限。是节之。且以大之也。充实其本。发扬于外。节制其行。光大于物。则节之为道。合乎天之时。地之利矣。而人道仿焉。以制数度。议德行。亦将以充实之。光大之。以成其政。以立其教。以明其德。以达其道。此人道之节。本于节之象也。节者止也。止也者。将以豫其行。盖有止方有行。不蓄其势。不足以裕其源。不限其用。不足以继其后。此愈止愈利于行。愈节愈大其用也。政治之本。功业之基。皆在于有节。节则无不成。无不备。无不美盛。无不均平。政治事业。莫不有节。其尤著者。惟财与力。财有节则用不匮。力有节则民不苦。故释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即指财用之有数度。民力之合德行也。而推于一切。亦皆如之。故君子以节而制数度。而议德行焉。数度者。数目之度。数亦度也。德行者。德业之行。行亦德也。皆有其制。则皆先审其议。制者。施之于行。以为法则。议者。议之于道。以为规章。此犹今世审议与法制。审议归诸议院。法制责诸立法。皆豫于事先。鉴诸以往。遍较其利害。精判其宜否。而必适于民情。合于物力。酌之时义。达于治道者也。德行曰议。乃包一切明德之举。所谓盛德之业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盛德大业至矣哉。此节之所成。在于国之所经营。上之所筹画。而关乎国计民生之大者远者。故统称曰德行。犹一人之德也。盖德之至者。必明于天下。水之大者。必润诸万物。君子以水比德。坎卦之象辞曰。常德行。习教事。已昭其义矣。然坎未外着其用。则当先自恒其德行。熟其教事。今节则坎在外。已有其位。已宜于时。故当制其数度。议其德行。以公诸众。以旅之民。以成其平治。此节之道。由坎而更推之也。坎已在兑上。则足以成悦润之功矣。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宣圣讲义
此节初九爻辞也。初九下位。干勿用之时。节兑在下。将以成干。曰不出户庭。言在下不出室外也。户庭者。内室也。外与六四应。刚柔相协。而柔在外。柔主降。故行宜退。退守于室。以待天时。此节止之义。与艮同也。以其为刚。易有咎。而因不出户庭。免于咎。此初九之用。明出处之义也。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不出户庭者。乃明于时。而知通塞之所宜也。通与塞对。出而宜者。必时之通。而不宜者。必时之塞。初九勿用之时。是塞而不通。将何往哉。故曰知通塞。谓其能顺时以进退。鋻于外之险阻。以固守而不出室。则外患不侵。内德常昭。亦无害也。象辞之议德行。在本其时位。以推之天下。而凡时位不当。祇宜如坎之常德行。而独善其身。此亦节之道也。言守其操。不务于外。持其身。以安其所。则刚以柔用。本乎坤安贞之道。如一岁之冬。闭藏之时。正天时之节。推而明之。何有咎哉。
九二。不出门庭。凶。
宣圣讲义
此节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位得中者。行亦宜中。而节以上九五。重刚不应。迫于三四两爻。险阻在前。而自生畏葸之心。遂亦如初九之不出。而竟罹凶。二爻在中。故曰门庭。是堂庭也。由室而堂。是已出矣。而止于堂庭。则欲行又止。欲进又退。彷徨失措。乃逢其凶。盖九二原当本位以明德。乘时以致用。而反泥于节止之义。悖夫亨贞之道。不知通塞之因时。行止之孚道。遂以守而凶。果节之咎哉。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不出。已与初九异。初九勿用。乃时之宜。九二当干见龙在田。正为德施普及之时。而犹出而又闲。进而又止。以自藏于堂庭。既非隐避之时。亦非潜遁之地。故曰失其极也。时以位明。极以中着。极指中位。大学无所不用其极。即止也。止于至善也。亦即中庸用极者。或曰用中。或曰守一。中与一。极也。易有太极。立于至中。失极即失中。九二中位。本可以出。而不出。是失中矣。失中位。即失中行。即偏也。偏于为节。乃戾于中和。九二至九五。互成中孚之象。以刚而屈于柔。以中而反为过。此占凶。为失时与极。而昧于通塞者也。各卦二五得中皆吉。此独凶者。有中而不善用。有位而不自昭其德。有时而无以副其用。是兑悦之咎。在过于柔悦徇人。畏葸无勇。独善自保。狭隘其行。是偏私之咎。故释以为失时极。而戾中道也。中者无可无不可。行止惟时。出处惟道。得时位而不出。与非时位而强出者。同一弊也。节之为节。重在中和。中庸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之为节。实不中节。不节之节。此苦节不可贞也。勉强为之曰苦。九二之不出。亦苦节之行。望于外而欲藏其身。奚可哉。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宣圣讲义
此节六三爻辞也。六三兑之主爻。人爻之始。人道存焉。与六四重柔相接。而介于二五两刚间。柔以应夫刚。中以巽夫外。此中孚之象。而近于颐。且中互颐。有养正之道。以体乎坤。协安贞之吉。坤六三含章可贞。此爻以节为人道之本。节之与贞。同用而异趣。以守言曰贞。以用言曰节。六三之节。即坤之贞。贞节相连系而不可分。此爻辞以不节则嗟。明贞节之必重也。两若字想像之词。言人生重节。若不知节。则将自悔。而嗟叹无穷。易以辞象义。不必实有其事。故用若字。明其为设辞也。六三之节。有异于他爻者。以兑之主用为口舌说言。推之为财用耗费。如水流出于泽。不有以限之。则必有涸竭之虞。财用不节。则有匮乏之患。物力不节。则有贫窘之忧。而于言与行。心与力。精神作为。形志举止。无不如是。不有其度。必受其害。此戒在过也。以中孚之反为小过。颐之反为大过。节则免于过。不节即自罹其过。此不节若则嗟若。乃理所必至。数所固然。不可悔也。故占无咎。言无可追咎其害。实诗所谓自贻伊戚。书所谓自作孽。虽悔亦无及。则咎谁负之。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象类离。离卦辞之嗟。亦与此同。况嗟出于口。言为心声。离之嗟。心所忧愁。节之嗟。口所呻吟。其情具于心。而发于口者。兑之用也。故不节之嗟。非徒口中之声。实心中之苦。以其由于己之不贞。不知含章之道。务为外物之求。如山火贲。但求其文。而忘其质。但骛于物。而干其中。既失中庸。自招忧患。则虽嗟叹。将何咎乎。此爻关乎人生财用者甚明。有财物而不知节以浪费者。皆不免于穷困之嗟。节与困同体。不节则困。节则不困。此三四两爻恰与困反。而相证明。
六四。安节。亨。
宣圣讲义
此节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亦人爻也。而在外为坎之始。如水之静而在渊。本坤之一爻。体安贞之德。知恬养之义。故曰安节。言能安于其分。坚持其节。而不愿乎外也。安者定也静也。心无他思。物与无妄。则无时不安。无行不节。则不独孚坤括囊无咎无誉。且可占亨。谓此道通乎一切。而用永不穷也。亨与穷对。能节则亨。不能节则穷。即节与困相反之义。亦可明人道。皆与困成正反之象。以爻象言。所异即在四爻之刚柔。刚则困。柔则安。此明示人生。宜其安贞自守。静定自持。不务于外。而役于物。则无不亨。亨则不困矣。
象曰。安贞之亨。承上道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在外而柔。承顺上九五之道。九五正位。为全卦之主。六四自安于贞节。而又顺承乎刚健中正。守愈坚。行愈励。则能得干之亨。此释辞以爻未称贞。而称亨。明其亨正由贞来。故曰承上。言贞以致亨。实非六四本位之力。乃由善于承上九五之道。九五中爻且正。中则不过。正则有守。贞即正也。正以为守。则能以坤合干。以柔易刚。柔以为行。刚以为体。是六四九五交互其德。而成其行。与六三之嗟。乃异其吉凶悔吝矣。六三无所承。故不免于过而嗟。六四近于正。故有其贞而亨。亨与贞。一内一外。一体一用。六四两得之。宜其占亨。而究其本德。仍在安节。以安于其节。即坤安贞之道。顺承之情。即节致亨之功。节而不过。愈守愈安。愈贞愈亨。此节之大用。异夫彖之苦节矣。六四安节与九五甘节相似。甘又安之进一层者。安者。心志永定。而无他求。甘者。趣味益浓。而得其乐。此知之好之乐之辨也。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宣圣讲义
此节九五爻辞也。九五正位。下与九二重刚不协。而得三四柔以顺承。乃协中孚之和。颐养之正。以兑之悦泽。乃平坎之险陷。故曰甘节。言所行甘且美。如口之于甘旨也。甘以为节。又较安节为愈。安己坚其心志。甘更悦其趣味。此行之有得。守之有成。中心悦服。胸襟畅适。虽有他美不易其美。他好不移所好。此所谓乐道者也。乐之不厌不倦。自足自得者也。故节之大用。至此极矣。九二在内。乃失其极。九五在外。乃得其中。故占吉。与九二之凶相反。以其甘而无异心。节而无二志。则行亦有功。故曰往有尚。言攸往咸宜。有所得也。如其欲以偿也。往者前进。凡所行。皆往也。皆有所成。有所荣。尊荣之谓尚。犹诗所谓向往之意。六四已有安富之情。九五更具尊荣之美。此节之用。四五两爻足以着之。譬诸财物。以能节于平日。则足致其大用于当时。以克惜之细行。则足昭其大功于无量。是节制之。适以光大之也。故彖曰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位正中。而有甘节之吉。言得正位。有其守。行中道。有其用。此甘节必由位当时宜。位当时宜。进则有功。贞则可守。此占吉。兼行止。而节义先止。止而后行。止于中正。其行无不利。故彖称亨。亦由贞致之。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宣圣讲义
此节上六爻辞也。上六位之极。时之穷。穷则变。故九五之甘。变为苦。苦节不可贞。已见彖辞。故曰贞凶。凡卦贞吉者多。此称贞凶者。以其失位也。九二失时极者。由时及位。此为失位。由位及时。无位无守。若强之守。是以不正而求贞。不正之贞即不贞。不贞而求贞。宜其凶矣。此与蛊卦六三。干母之蛊不可贞相似。蛊而属母。为子女者。不得责其正。犹父子不责善也。责善则离。乖孚天理。戾乎人情。则不可强。强而行之。其害弥甚。此苦节不得贞。贞反为凶。或曰。贞凶异用。苦节者。固宜贞。而贞之不终。则亦兼见其凶。此非爻辞原旨。贞凶者。势不可贞。即失于时位之正。则何可责其正哉。与其外贞而中不洁。将奚以利其行。圣人本乎人情。不泥于从一而终之义。而必以贞苦之。苦其贞者。则不免于凶。然贞凶。固为上六之情。而下曰悔亡者。以既难贞。亦难悔也。悔亡犹无悔。而更坚定之辞。以决无可悔也。不贞者。情之常。无悔者。义之常。既以贞凶。是不可复正。既不可复正。将何悔乎。此亦与坤六四无咎无誉相似。既无咎。亦不邀其誉。则明其所行。非关得失也。得固不可。失亦如之。贞既不能。悔亦如之。此辞重在因时制变。上六时之穷。故体变为用。不得以恒情执泥其变也。节至上六。已无节矣。不可贞。又将奚悔。根本不存。枝节奚重。卦内贞外悔。在外难贞易悔。上六两穷。故爻辞如此。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已详释彖文中。卦位既无。卦用已尽。违时非位。行止俱穷。故守则贞凶。行则悔亡。总不外明节用已至变时。变节之节。不足称矣。故君子慎始。而重在先制度数。议德行。毋待其穷。穷则欲节。亦不及矣。在六三。所患在太过。在上六。所患在不及。过与不及。皆戾中庸。此节之必变。而易以中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