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语录

新月坛语录           出湖郡云怡草堂抄本

吕祖曰。为人先孝友而后功利。自有日兴之势。究竟行成于己。名利未尝不随之。推而极之。即到圣贤仙佛。无非孝友二字立其根基。诸子但向此中行去。何患所为不成。所求不获哉。而孝友之道。尤当从心上行持。方是真孝真友。否则外博虚名。中无实德。非特不能幸邀天眷。亦恐不免于罪戾矣。

百岁韶华有几。一身名节终传。试看古迹去芊绵。谁谓后人不念。诸子临入门时。有许多语。似是解脱。但身在无名犹死也。身故名留犹不死也。譬如道人。未尝现在行影可睹。而能留神应世。虽死不死也。子等总要立名节于生前。传贤声以继后就是了。何谓仙。得明理依正道也。何谓佛。度人无量慈心济世也。何谓人。善恶交界依违升降也。能得守此。诸事体念。凡事万物。当体至理。即悟道也。仙也。佛也。人为也。

谚有之曰。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子以为是乎。夫命。犹令也。天即理也。此命之正义也。世人不知。以人之生年月日为命。不知即此生年月日。亦难推测。讵此遂足以定人之生平耶。士人立志。希圣希贤。求为宇宙不可少人。方为圣人之徒。若云得失有命。不必尽人事以待之。此妇人女子之见。岂丈夫之所为乎。故谚云以命为先者。误也。况征之行事。裴度以还带而至宰辅。李登以秽行而削职。禄命其可凭哉。至于风水事。非无关轻重。然古云。阴地不如心地好。斯言何谓也。朱子判一夺坟状云。此地不发。是无地理。此地若发。是无天理。可知地理必与天理合也。明矣。至阴功乃人所自积。积一寸。则享一寸之福。积一尺。则享一尺之福。天下有贫苦之人。术者以决其饿莩。又无牛眠马鬣。蒙祖宗之福荫也。而好行善事。积至三千条。得以享万钟禄。而列五等之荣者岂少哉。至读书明道。圣贤之学也。然以不积德之人。教之读书。是以桀纣之心。对尧舜之言也。可乎。此不必更言命矣。

人乃一小天地。四时亦理。阴阳亦然。春日发生。自觉神清气爽。夏日发荣。自觉开放。秋间凋落。自觉寒凉。冬天肃杀。自觉骨繂。春清夏凉秋肃冬杀。所以人如之者。寅乃春候。思为何事。岂非发生之时。午乃夏候。计议已成。岂非开放乎。申乃秋候。事已将成。岂非肃乎。戌乃冬候。百事已成。岂非杀乎。所以人须幼时勤俭。先正心修身。长而作事。克孝克弟。信交朋友。百事俱成。为国为家。根本自定。年方颁白。或富或贵。为僧为道。一身之执业定矣。若老而无成事。贫贱已定。荣华已改。所以人不可不知。天之所以生我者何为。地之所以养我者何意。此岂可谓吾已富贵。不必再求。吾已贫贱。不必再图。或有先富贵而后贫贱。或有先贫贱而后富贵。此皆在人自为之耳。嗟乎。我常度人救世。其乌能得哉。子等为吾道人勉之。凡见信道之人。须将此言教彼。彼庶几传言乡里。稍引觉路云尔。

春夏忽忽。倏已九秋。转眼韶光。曾不一瞬。人生世上。能不嗟叹老之将至乎。有志者须及时猛省。无使时之既去。而徒悲老大也。子等加功者。第一务在尽心。心要撇得开。收得笼。撇得开则杂事不挂心头。收得笼则心不外驰。而常在腔子里。则念念在兹。不走失了。渐渐自然。昼夜常存。心如止水。从此而珠光发现。照耀乾坤矣。仙家岂有他道哉。人唯混浊不清。则心如黄河之水。与沙俱下。安能得清。安能得定。亦安得有珠光透露。终身沉没而已。可不惜哉。可不想哉。第二在行善。不可做一恶事。不可起一恶心。不可发一恶言。忠厚待人常如自己。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人能如此。则功行可言矣。然最要者。在乎济困扶危。体恤人情。有力者。助人葬亲。成人婚配。其功莫大。若徒刊几张格言。劝化世人。终无实际。不知流入不重文字之家。将他覆瓮。则功过相半矣。何如实行其德。今人略有一善。便满心得意。且云何以无报。不知古圣贤之立教。曰积德。曰积功。曰积善。必终身累世。积累无穷。乃有厚报。非一事一行便可得奇福也。其有一事一行而得厚报者。乃祖宗积累于前。而及其身以发之也。岂因一事一行哉。然又不可执一论者。或一事一行。而活数百人数十命。则又格外言之矣。总之人之一生。不可不见善勇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两言尽矣。子等细玩其中意味。毋以为迂。乃妙。德之不可不积。积一尺。深则子孙受一尺报。积一丈深。则子孙受一丈报。天道报施。自然之理。人能于本枝骨肉加厚者。上天眷之。祖宗佑之。

垂世八宝。孝弟以敦本。忠信以居心。勤俭以守己。宽厚以与人。忍辱以消祸。善养以厚身。仁慈以及物。知足以操存。为人之道无他法。和悦近人。则亲朋欢爱。锋芒太露。则见祸必危。更有不可者。刻毒之言。刺骨之语。短见薄识。最损阴德。慎勿犯焉。

天下无二理。人生无二性。性无有不善。其有不善者。习迁之。欲诱之也。力求至于无欲。而不能去欲者。得天地之气不清。而习尚之多薄也。力去其欲而不能去。而人遂甘于自弃。天将自此而灭绝矣。天既灭绝。人欲日炽。而其人遂不可问矣。故求道之法。在于尽人合天。夫天非苍苍青昊之谓也。我心中自有天。忠孝节义而已。人能将道人前示。垂世八宝。身体力行。为圣为贤。成仙成佛。都在是矣。

道在天壤。人自违之。道在人身。人自远之。所以世人求道者。日日思想学道希仙。而不能一刻戒妄皈真。则亦何能有一刻与道合也。道家谈玄。必须性命双修。而儒家言诚。亦必性命两立。是儒与道。原为一体。并无二理。然夫子不谈玄而言诚。恐世人入于虚无。便是异端污世之说。所以夫子只言诚而不言玄。试思。中庸所谓诚。一不二。非所谓玄。玄之处耶。不二则能诚。诚则能生物。若一有间断便与道违。不能如天地之运行。日月之迁流。故惟一诚。即愚者能明。柔者能强。造到至诚地位。便可前知。非玄之又玄。而能如是乎。此玄之又玄之理。不可言语形容。而夫子诚一不二之道。亦未尝有能言语形容者。惟功夫日渐做去。到得诚玄地位。自家心中。自有一种妙处。非他人所得而知。所得而能也。

人生不过得天地精华之气。凝结而成。理赋于天。而命禀于人。人理即天理。人性即天性也。天与人一也。自有知识以后。随习而迁。天与人遂相隔而不相亲也。道旨玄法。不过欲尽人而合乎天耳。子自问。何者为天。何者为人。

道本无他。总在清心地。心地清明。无一点杂想。无一毫私意。常如明镜皓月。无一些尘蒙。则体已立矣。奈世人不知。营营扰扰。不使一刻清闲。则心先死了。如何久长生。如何望得道。要知此身。原是烂枯髅。所以常存者神耳。神由于精气。精气耗坏。能常存乎。从此思之。则精气最要紧者矣。乃一旦耗坏。不亦可惜乎。子等既皈道下。及早修持犹恨已晚。况以年富力强之岁月。甘暴弃乎。天时日去而不返。精神日衰而难复。若徒任意苟安。则一至迟暮。便落无常圈套矣。夫修持一说。谁能个个离家。人人出世。即在家庭之际。只要仰不愧。俯不怍。再能时时存心。刻刻省察。毋使道心或离。亦不必抽铅添汞之法也。毋耗其气。毋伤其神。毋淆其精。毋动其心。毋乱其性。毋固其意。毋劳其身。静以养之。坚以持之。正以守之。便是出家修行也。

十一

一领先天露。二得海底津。三收万物性。四留五谷精。六撇尘埃气。七保自来神。八明阴阳理。九归大道神。十得真真路。成就混沌身。此名成胎混沌经也。

十二

心是水。不宽阔不动。性宜静。心宜动。能依性而动心。则可矣。有拘束而无拘束是也。譬如洋洋大海。水泛连天。中视如镜上行云。毫无边际。然岂竟无边际也。为玄之境如此。修玄之性似此。死玄之心至此。何也。身至大洋之中。心中毫无三念。惟有一个命字在腔子里。了能如是。则渐进性。心自活。意自灭矣。人之性执。非性执。乃意执。能不听意述。则心性有主。理自明矣。依理意自去矣。此即澄心涤虑法也。

十三

大道莫妄谈。玄功莫戏看。修身还自纳。保守气如山。天之气属金。故塞。地之气属火。故暖。然必先要识得阴阳混合之法。譬如冬。天气在上。春。地气浮上。真阳伏则塞。真阴下则暖。此时纯阴之际。一阳初放。故必取心火咽下坎宫。再提涌泉真火上合。故当子时关闭心气。诸窍齐闭。方得火升。后摹天门目。后擦足心毕。自然遍身发阳。神清气爽。其中之趣得矣。一心如混沌初开毫无知觉。此片刻乃真神透露也。能缓缓行去。自然日日时时生春矣。

十四

心在方腔子里。有影无形。放而不求。则四体五官。俱为物役。而非我有矣。欲求放心。莫过于静。而静非一事不理。一物不交之谓也。功在平日。不在临时。如平日间内念不纷。一心奉持道法。则心思正色。邪色不得而诱之。心思正声。淫声不得而扰之。我心何以动乎。所云动而不动也。若内无主张。任其游移涣散。不特有事时。中心摇摇。毫无定主。即一室独处。而淫声邪色争来吾前。此心如在百万军中。舟指可掬。欲其静焉得乎。固云静而不静也。子等谊关切磋。故剀切言之。勿谓一夕之话。无益十年之功也。

 

新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