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真戒

三坛大戒之

初真戒      (出道藏辑要)

 

初真戒律序

夫。虚皇大道。秘密灵文。高圣太真。清都玉律。万圣宝重。万灵佩奉。非金骨玉名者。不得轻遇。亦不得轻受也。戒者。禁止之辞。益善止恶。皈真舍妄之谓也。昔。虚皇道君愍念大地众生。逐利驰名。贪着声色。不知祸福因缘。自贻多生罪咎。大启慈悲。救度沉溺。故传演戒律经教。开化法界人天。为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也。代代相承。师师相授。道藏列款有载矣。后因秦火大变。道经戒律十损八九。科条门列止存一二。故此近代以来。戒法日废。至于今日。间有得传者。万万一二矣。虽然万代不磨之玄律。亦未尝终于湮没也。今感集众善。茂阐玄元之化。益宏清静之宗。可知时至之妙。在斯一举。将来之望。在于今日也。遂告余从事。余因崇祯初岁。云踪于楚。谒九宫山。复阳赵真人亲授戒法。得其领要。故不避僭妄之罪。按法于丙申岁三月望日。就白云观设立戒坛。传戒演钵。上祝当今圣主帝道遐昌。下祈宰官士庶身家胥庆。接续先宗。启至圣度世之本愿。提携后进。开道流无妄之真风。入戒者果能磨励身心。觑身世若浮云之变。精勤戒行。以戒律为急务之修。了生死之大事。尽性命之真常。虽有饥寒风暑切身之苦。不易其操。虽有死生困辱临难之变。不夺其志。实际真宗加功着力。业累自是冰消。功勋自是日就。一身戒行自然融通于变化之中。半句律言亦可出没于阴阳之内。天堂地狱浑然成戒子之家风。日月星辰都是我心中之活计。驾景凌虚不为尚也。倘若教衍天长。宗传地久。首则默佐于王纲。次则归功于众善也。时

                  顺治十三年岁次丙申西晋上党传戒道士昆阳子王常月撰

 

初真戒律序

夫律之名何昉乎。上古垂拱无为结绳而治。后世人心日漓奸宄丛出。圣人设为律以防之。律者正也。所以正不正也。即如作乐有律。以节气候之不齐。出师有律。以禁步武之不整是也。道家亦以律名。其义何居。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之秘。首以道德二字名篇。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尽人以达天。存心以全性。虽未设立有律之名。若观妙观窍。即所以律心。柔弱谦下。即所以律身。奈沿及于叔世。奉道之流有厌鱼兔之筌蹄。而置于空虚者。有窃优孟之衣冠。而失其真似者。恣意放荡礼义也。而桎梏视之酣淫也。而游戏假之。当世诋毁为异端。唾骂为罪人。安有九天仙真不恶而诮之。反推而举之哉。大抵道之不成。由德之不立。德之不立。由身之不检。此道律之所宜急讲也。昆阳王老师得戒法于复阳赵真人。当世祖章皇帝时。于京都白云观设立戒坛。传戒演钵。一时授受弟子千有余人。嗣而移綮写。广演于江浙。闻声教四溢。昔余识师于江南之隐仙庵。私心已尸祝之矣。因狂心未歇。难遽投拜。今朝谒武当。幸遇师传戒于玉虚宫中。遂发心皈命而受持戒律。然伏读之。不知言行有规也。动静有体也。一切存心制虑。尺寸不驰也。神骨悚然。如游于五刑三千之林。跼蹐而不敢一便。余向司李闽凤刑谳之际。睹小民大过小愆。动有条例。尝叹而有言曰。愿世人善读国书。身不近狱门而作良士。今又愿道流善读玄典。心不涉鬼路而跻天仙矣。律之设义大矣哉。时

                  康熙十三年岁次癸丑恒山持戒弟子龙起潜稽首拜题

 

 

戒坛规范引言

冷然子曰。吾师度人心切。演天人之大戒。科程法严。立条目之弘规。绳网匝密。欲擒奔驰狡兔。栏宇坚实。恐放狰狞白牛。不经千锤百炼。难得一贯十串。方寸钵内。谁知驯卧千丈之蛟龙。三尺杖头。当见挑携万顷之明月。餐霞御景之仙。俱是气吞木食之子。峨冠博带之徒。可拟玉佩金珰之尊。诚哉。降龙伏虎手段。搏日挽月机关。从事其门。须善摩厉。莫厌繁苛。九天之上。先自五地。行持十方之化。惟除三尸盘结。肯从万丈涧底走。方能昆仑顶上行。奉道良友。各宜着眼。痛自加鞭。

                    持戒弟子龙起潜稽首拜题

 

 

初真戒说

余观戒者于三教典籍。旨本一也。唤是道教。恰是儒规。唤为道法。即是王法。人能受持者。非仅欲人尽心尽性。抑且欲人知命知天。出世于入世之中。达身于省身之内。实有佐于王化。绳人于众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诚意之学。戒中之法。即治国齐家之化。不过欲人循文归正。借此知玄。希圣希贤。为仙为佛。无不从此戒法而出。故正心诚意离此戒而何造。治国齐家舍此法而何化。诚为三教梯航。万不可阙。然仙佛之教幽而灵。儒之教张而固。皆益于人。而行于世者实天道也。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今若祇知有王纲之律。不知道法之戒。祇知道法之戒。不知王纲之律者。是谓偏见也。殊不知仙佛之戒。与王纲之律。治己治人其理一也。三教圣人无不谆谆言之者。盖谓非此不足以明达至道也。夫至道者。有天道也人道也。所以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道也。诚者无为也。自然而然非有为使然。故谓天道。非假人力也。所以无思无为无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顺天道而逆人道。故曰顺天者存。思诚者。有为也。使然而然非无为自然。故谓人假之道。非真天然也。所以有思有为有安排作用存想布置。逆天道而顺人道。故曰逆天者亡。所谓初者。始也。真者不假也。戒者。禁止也。谓世人始初无假之真性。本自天命。无思无为。自然而然。无善可修。无恶可作。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躁暴化为兕虎。嫉妒化为蛇蝎。仁慈化为圣贤。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自性变化。故曰千百亿化身。迷人未识道时。未闻经时。未遇师时。疑团未剖。智镜未开。不能省觉。自蔽光明。任心肆意。念念不停。思为不返。尽被贪瞋痴。淫杀盗。恶口绮语两舌妄言十恶。并尘境外缘。扰乱身心。致使六根妄动。甘受驱驰劳苦。流浪生死无休。今自有省。皈道皈经皈师。三皈戒后洗心忏悔。忏者忏其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无思无为。一念不生。复返始初无极自然之真性。以还天命之本来。故曰初真十戒是也。故学真之初。必须斋戒。禁止十恶。变化气质为主。若不先以斋戒禁止十恶。变化气质。则学人无所依据。与俗何异。不然多劫以来。旧染习气何以得除。古人云。学道顿悟易入。多生习气难忘。所以斋戒者为降伏身心之法耳。身不受戒习气必不能移。习气若不能移。大体必不能养。大体不养则元气不复。元气不复命必不能立矣。心不持斋种性必不能改。种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故大道无不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殊不知性即是道。命即是戒。道者无为。自然也。戒者有为。使然也。故至道之妙。从使然以至自然。即使从有为以至无为也。所以凡务性命双修者。非持斋受戒必不可也。斋者斋也。本来无斋可斋。齐其不齐也。戒者止也。本来无戒可戒。止其不止也。因众生妄生贪嗔痴爱之心。淫杀盗妄之情。圣人故有持斋受戒之惩。若无贪嗔痴之心。淫杀盗妄之情。则斋戒之法何由而设矣。古仙云。众人师贤人。贤人师圣人。圣人师万物。夫万物者禀天命。本来无为。自然之善性。非假人力。思为有安排作用之谓也。今去圣日远。以何为师。而后可必师圣所传训诫。以为入圣之基。故师戒即所以师圣人也。师圣人即所以师万物也。师万物即所以师天命也。师天命即所以师太上无为自然之善性也。今初学仙之士。未遇明师点化。故天命未省。性理未明。尽被方士所惑。执着无明种心。不悟持斋受戒即是筑基炼己之理。煆炼身心即是下学上达之功。专信神奇卓异。静坐默运存想作用功夫。殊不知坐静默运存想作用神奇卓异等术。尽属扭捏安排。人力之事总非天命。初真无为。自然之善性。夫天命本来初真。无为自然之善性。人人本有。无修无证。自然而然不假人力安排。紫阳翁曰。终日行未尝行。终日坐未尝坐。殊不知至道之妙。其功不在行住坐卧。只要生平所学所爱。一切事务般般放下。一念不生即是天命。本来初真之性。祖师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此也。学人欲见此性。非有戒慎恐惧而作梯航。必不得见之也。故用斋戒者。无非借事摄心。以尽本性。缘情制性。以了凡心。所以务道之士。若不求戒为师。持戒为命。即是不明性理。不顺天命。不遵圣教之人也。不明性理不顺天命不遵圣教者。即是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也。不畏大人不畏圣人之言者。诚为索隐行怪异端之学。非惟道法不载。亦且王律难容。恐犯天地造物之忌。不敢同日而语也。

康熙丙寅蒲月上澣之吉楚郢吴太一震阳氏书于金陵清凉山祖庭隐仙庵

 

 

初真戒律       昆阳子王常月着

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不问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请祈盟证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基。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气含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朕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腑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

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

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既受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每日早晨焚香诵。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护国佑民延生保命真经。接念。太上感应篇。逐日演诵。校正自己身心有无所犯。每诵经篇一句。则反思曰我能受得否。我能不行否。如此勇往精进。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无虞。煆炼百日。恶念尽消。器皿已净。方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已。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真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杂秽。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既受初真十戒以证真人之果。更猛勇精进持守。言行毫无过犯。方许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极三百大戒。若只口诵心违。言清行浊。或始勤终怠。半途而废。名曰故知故犯。其罪尤重。愈不可悔。永堕沉沦。女青天律无情。即太上复出亦不能救汝。学道仙子思之慎之。

 

行持总说

出家在家。入戒四众人等。领受戒法后。各当定志凝神。起大坚固。如昆仑山一般不能摇动。如金刚石一样不能磨灭。专致一心。勿生杂念。夜半行持。神明来合我身。过中不昧。鬼气不能入窍。行一善。心定神安。行十善。精神健爽。二十善。不生疾病。三十善。所求如愿。四十善。门户兴隆。五十善。子孙昌盛。六十善。化难成祥。七十善。神明拥护。八十善。地利人和。九十善。人中殊胜。一百善。三气合身。二百善。德泽扬溢于天下。三百善转轮得大富身。四百善。转轮得大贵身。五六百善。转轮得大福寿身。七百善。转轮得大忠身。八百善。转轮得大孝身。九百善。转轮得大慧身。一千善。转轮得圣王神仙之报身。倘若恣情纵欲。有一恶。魂梦不安。有十恶。人皆憎弃。二十恶。身多疾病。三十恶。所求不谐。四十恶。轗轲衰耗。五十恶。家口离散。六十恶。非祸横生。七十恶。鬼魔来侵。八十恶。有水火灾害。九十恶。来生短命。一百恶。天曹执戮。果能运平等之心。行精密妙行。一戒不违。一律不犯。不肯为恶而生。宁可守善而死。此等戒子是名大道清信弟子。万魔拱卫。诸天保度。四天帝王领司逻十部。皆驾飞云绿軿浮空而下。观察戒子妙行。虽功行未圆。亦必逆注种名于灵图仙籍也。有等不畏天条。不勤戒律者。妆撰规模。不修真际。即有女青考律。量罪轻重。灭其禄算。有余未尽者。殃及后世。劫劫相仍不能解脱也。

 

入戒要规

一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觉师。入腊领受天仙戒者。持道德经一百日。每于寅刻。信礼十方。共十拜。子午二时静坐。内观不关人事。致三业清静。中极戒者。每日巳刻。先礼足律师。然后起拜朝天忏。并灵宝大忏。共一百日。忏毕止静。初真戒者。每日巳刻先礼足律师。然后起拜宥罪法忏一百日。忏毕止静已。上领戒入腊。如违者女青以逆律致罪。又百日禁足不得出外。应供不得出外。诵经过百日。不忌又与事物交接。忍辱仁柔不得辩论是非。举止动静小心精密。每逢戊日与同戒者或先觉师。进修德业。或讲论道德南华文始谭子黄庭等经。并诸家道典。熟读一卷。主吏计功十倍。讲明一卷。主吏计功百倍。凡入戒者。以端重自持。行上妙威仪行。上妙观相。戒神自来拥护。四众自然起敬也。故端形不招屈影。而直影自见。和声不须追响。而顺响自至。

一绳床。

子午二时展规于床上盘膝静坐。手不指点。足不伸缩。口不多言。目不神露。头不低身不屈。俗家床炕不得坐卧。有人礼拜三不起身。一打坐不起。二看经不起。三受斋不起。当定观持咒受之。待出规下单还礼。卧时当扣齿念咒。次神栖幽谷。绝虑忘言。不得放肆出规衣之外。有时出外经行。徐徐缓步。不可左右顾盼。手足张忙。如违一次。主吏坐谪一过。

一洞衣。

净衣信衣五岳灵图冠。并净巾羽裙规芒鞋等具。皆有地祇等神。并青衣童子瞻护。不得借用别人。不得置于不净之地。不得当卖。不得与常衣混同。杂乱如旧坏者。于九月九日向西北焚之。其灰送入东流水。随波而去。即得戒子延年益寿。身无魔障。如违者灾祸横生。玄都主吏坐谪十过。

一钵体。

如八卦之形。惟口盖用圆当。置钵囊受食之时。咒毕积气存神。口不图张。食不有声。匙当正用。受食之后洗钵入囊。如违一次。坐谪一过。

一策杖。

当取灵山向阳竹七节为之。上下直通。甘竹乃佳。印以元始之章。动息坐卧。恒以自随有。五帝直符吏辅翼。如有灾变。用杖指之。指持四溟咒。

一戒尺。

以桃木为之。四面书符篆。除不祥用之。又后学有过犯。至重者当毁烧衣钵。致罪出教。倘若求免。以戒尺量罪责罚。

一净水瓶。

注净水于内。不可缺乏。以囊盛之。远道必当佩之于身。盥手方便故也。

一牒囊。

置戒衣底巾内。装戒律。

一薰笼。

将着三衣。先以降真白檀入薰炉薰之。

一刷牙。

以○为之。又梳篦枕席被单等物。俱要洁净。勿令俗人坐卧用之。

以上列款皆出道藏定额。后学若不遵于古制。私用巧智改易者。即教中罪人也。逆律之考不能免矣。

 

三师原说

传戒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每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会集四众。开坛传戒。戒后行持演钵一百日。

证明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遣七情六欲。非受中极戒者不得师之。

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非受中极戒者亦不得师之。

 

三衣格

领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着初真信衣。计二百四十条。三台十褶云带。二拽净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静经大通经洞古经。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当受中极净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观身戒。或妙林戒。俱着轻尘净衣。或用浅蓝单布为之。或用纯帛为之。亦三台云带净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当受天仙大德妙戒。行一百八十细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参道德真经。身着天仙霞衣。领用直开袖不合缝。霞带云边。戴五岳真形冠。着五云轻履。行持具足。得天仙戒果。

 

犯律忏解格

入戒者。一犯戒律。当于庚申日。恭对道前。礼念宥罪法忏。供净水一盂。念邱祖忏悔文。入静一月。二犯同前。三犯者。当于甲子日。恭对道前。礼念朝天法忏。并灵宝大忏。供净水三盂。入静三月。至于五犯十犯。阳消阴炽。鬼突神憎。不得忏也。

 

持受诸咒品

睡醒时咒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豁然。

闻钟声咒太音希声。能悟证真。

下单时咒化恶反善。上书三光。使我长生。乘景驾云。

栉发咒泥丸之上。玄华宝精。左为隐日。右为月根。六合精炼。百神受恩。

洗手面咒除垢神廷。凝真不散。

漱口咒太阳和气。开春发柳。折取一枝。能净身口。学道修真。愿度三有。

簪冠咒当愿众生。头容常正。首出万类。

着衣咒检束威仪。服膺善法。

穿袜履咒当愿众生。践履真实。行不离道。

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净。

上灯烛咒破除重暗。洞照十方。

朝谒三宝咒。太霐霯○。护我形神。

受人礼拜咒至道冲和。永出尘缘。

饮水咒神水入腹。五脏清明。

空钵受食咒太虚无尽。真一生神。

出生咒

    一粒嘉榖。一滴清泉。不忍自食。施与幽魂。

    享我供者。皆赖道恩。惟道惟灵。觉性常存。

食斋咒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清云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

结斋咒百谷入胃。与神合气。填补血液。尸邪亡坠。长生天地。飞登玉阙。役使六丁。灵童奉卫。

洗钵咒涤除外味正气长存。

收钵咒混元一气。踵息渊源。

受衬咒七宝光林。来映丹台。

受人衣物咒万物之精。护道气真。

出堂咒四方无碍。入众妙门。

托钵咒唵敕身中。三部八景。三十九神。一万六千。护身之神。唵(口耶)叶(口耶)朗三波袜嚩(口日)啰嘝。

执净瓶咒太玄含一。万物无争。

甲灰咒洗灰除垢。用灰为首。秽去真来。净心净口。成道度人。天长地久。

沐浴咒天地开朗。四大为常。玄水解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七灵安房。云津练濯。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

临卧时咒太真玉女。侍真卫魂。三宫金童。来守生门。

梦寐咒吉梦成珠玉。恶梦着草木。

看病咒慧照万灵。真性无为。

 

曰忌

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玄门持戒威仪

凡学人未习戒本。不得习经法。入戒坛习初真戒未熟。不得蹿等受中极戒。阅戒本须焚香礼拜。不得草率展阅。不得容人盗看戒本。不得盗听真师说法。礼诵功课宜敬谨。三时勿简。已入钵堂修炼身心。及行持中极戒。历三年者。方受天仙戒。不得矫饰威仪。求人恭敬。不得广谈因果。希人布施。不得非时礼拜。欲礼拜当在人静时。不得占殿中央礼拜。中央是常住位。主殿上香灯供具。宜细行不得粗率。焚香时微咒曰。常焚心香得大清净。上灯烛微咒曰。破除重暗洞照十方。不得专拣应赴经典学习。或遇贫难不堪。当安命自慰。不得怨天恨地。不得见士俗便说当布施作福。不得对外教谈道法。不得强化施主财物。亦不得嘱托豪贵亲知募化。不得货殖营利。不得假托缘事募财为私用。

 

出入威仪

不得无故入他宫观及僧院。不得无故至俗家。或有事至俗家。事毕即返。不得久留。不得与亲俗小儿等笑谈杂语。不得以衣物寄顿俗家。远近出入不得失仪。同事或失仪不得非笑。

 

事师威仪

朔望见师当礼拜。问师道法当礼拜。除饮食时坐功时经行时。欲礼拜。师止之当顺师命。师礼拜。不得与师同礼拜。师前不得受人礼拜。侍师讲论道法。师身心倦。教去应去。凡出入当先白师。制衣服冠巾等物。当先白师。作众事。如云游守山听讲兴缘事等当先白师。人从己借物当先白师。师许然后与。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然后去。欲习经忏当先白师。若人以物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欲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凡事白师。师听与否皆当作礼而退。不得含愠。师有疾宜尽心看视。不得懈怠。师令澣亵衣不得现里。师令涤溺器不得嫌不净。师唾涕当即除去。灯月下不得履践师影。师教戒严。切不得还逆语。人问师讳。答云上某下某。问号答云某师。

 

视听威仪

阅经典当端坐体认。不得辄指日月虹霓。不得久视日月云汉。不得视外教书。不得视小说传奇闲杂书。侍坐师侧及对宾客。宜正视不得上视。不得下视。不得流视。不得注视乱色。叹羡奇艳。随师登高眺远。视师所视处不得他视。随师出入不得左右顾盼。当低头随后。入城市遇一切戏幻聚众事。不得注目视。归不得侈谈城市风景奢华。传达师友书信。不得私拆窥视。入师友房。不得乱将经籍翻视。入城市不得顾视女人。不得睨视女人。不得盗听说法。不得倾听。不得听淫乐。不得听笑谈杂话。不得听唱歌曲。不得隔垣倾听人语。师诵经讲道。当起敬谛听。不得杂听。

 

言语威仪

入法堂及侍师席。不得高声言语。亦不得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疾言。不得效市语隐谜。师不问不得言。师语未了不得言。不得言人过失。不得言士俗家务。不得言朝廷官府事。不得言闺阃事。不得言为媒保事。不得非时言道法。不得与妇人低声密语。不得与少年子弟笑谈戏语。饮食时不得言语。寝息时不得言语。有亲友来访不得在法堂久坐交谈。当在林下水边方可倾心坐论。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师有问当礼拜敬对。不得强不知以为知。执己见以为是。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当据实对。对士俗不得言炉火黄白术。不得言彼家术。不得言符咒幻术。不得诃风骂雨。不得言一切傍门小术。不得言外教优劣。

 

盥栉威仪

类漱吐水。当徐徐引下。不得高声呕吐唾涕。夏月盥器当覆。不令生虫。弃不净水。不得当路。当低低泼下。不得高手扬泼。溅人衣上。不得热汤泼地。内衣宜频澣。有虮虱宜先舍去。发宜多栉。积发多乃焚僻静处。不得纳房内壁缝。法堂中神像前不得盥漱。剌齿唾涕当在僻静处。亦不得对北唾涕。有疮癣当避人。不得盥手共器。有可畏疮疣。不得剌人目。

 

饮食威仪

凡斋会。先致敬供奉。圣真大众。端庄齐立。诵灵书中篇毕。末座出生于众生盘内。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唵吽灵娑诃。三遍。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首不过指甲许。余饮食蔬菜不出生。

食时微咒曰。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清云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 

饮食微咒曰。神水入腹五脏清明。 

饮食时不得笑语。不得舍食语。不得呵食好恶。不得搔首。不得剌齿欲剌齿以袖掩口。不得啮食有声。不得作口容。不得咱舌有声。不得不逊恣食。不得已历己口复反盘内。饭中有谷当去皮食之。不得弃地。饮食中有虫螘宜密去之。不得令众知。食竟不得更离座食。放碗箸不得有声。不得偏众食。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食。凡同众食。不得太迟。不得太速。举箸放箸。不在师长前。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不得大声呼唤。时常饮食不得失仪。有失仪者不得非笑。饮食毕击磬听大众经行。

 

听法威仪

凡听法已。精思理致。身体力行。不得徒资口耳。年少初真戒行未坚。道心未笃。宜专持本戒。不得蚤受中极戒。不得与年少道士俗姓子弟结友。不得与女冠结拜。姊妹书疏往来。

 

出行威仪

入法堂行安详舒徐。人阅经不得在彼案前经行。人礼拜不得在彼头前经行。入观宇不得行中央。当路或左或右行。随师行当低头随后。不得左右顾盼。不得止道傍久共人语。不得驰行。不得掉臂行。不得与少年道俗谈笑同行。不得在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汉狂夫前后互随行。随师行若偶分行。期会处不得后时。凡遇官府不论大小宜回避。年少戒行未坚不得远方游行。必欲参师访道。当择贤侣。不得同不肖匪人同行。

 

起立威仪

立不得偏任一足及倚桌靠壁。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远立。立师后不得倚师座。见师长起立。见宾客起立。除诵经时作务时病时。侍师师命坐方坐。师有问当起。儒礼云。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坐卧威仪

看阅经典不得箕踞。当焚香正襟危坐。不得当圣像坐。坐功依师传受。按时静坐不得失次。对师长不得坐功。对宾客不得坐功。夜中宜多坐少卧。不得同妇人坐。不得与女冠同坐。如女冠来问道。开示毕即遣归。不得久留坐。静坐约一小时或经行或卧。与人并坐不得横肱坐。不得坚膝坐交臂膝上。卧宜侧体屈足。醒则舒。不得偃仰卧。不得与师同房卧。或同房不得同榻卧。师未卧不得先卧。已卧不得言语。不得脱小衣卧。不得于非处卧。临卧携火入房。须与同房者知。云火入。欲熄火亦与知云更用灯否。大暑不得伏地卧。不得露卧。不得昼卧。不得饱食便卧。不得置火枕边。不得携秽器从法堂前过。晨起先左足下牀。

临卧时咒曰。太真玉女。侍真卫魂。三宫金童。来守生门。 

卧醒时咒曰。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豁然。

下牀时咒曰。化恶反善。上书三光。使我长生。乘景驾云。

 

作务威仪

凡作务不得辞劳苦。平日当爱惜常住物。不得狼籍米谷粉面等。凡洗菜当三易水。凡汲水当先澡手。凡汲水当谛视有虫无虫。绢滤过方用。严冬不得蚤滤水。须待日出。爨不得燃腐薪。凡作食当三澡手。不得带爪甲垢。扫地当先洒水。每方五尺作一次扫。不得扬尘。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土于门扇后。

 

沐浴威仪

浴宜朔日不得当风。不得带湿萦髻。不得抿发不避人前。沐不得数。不得与俗并曰。入浴堂脱衣着衣当安详自在。入浴先洗僻处。不得浴堂小遗。不得粗躁致汤水溅邻人。入浴不得共人语。不得恣意久浴妨碍后人。有疮癣当后浴不得先入。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高声大唤。沐浴宜五香汤。白芷桃皮柏皮零陵青木香也。沐浴未干不得趺坐及卧。

 

沐浴微咒曰。

天地开朗。四大为常。玄水解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

七灵安房。云津练濯。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

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约而言之事事不过一敬。推而广之洋洋奚止三千现前。众等若能随事体察。触类旁通。始或勉强终归自然也。勇猛力行。无怠无忽。不惟具大福报。决定仙都纪名。复有护戒神王。营护戒体。证无上道。

 

弟子奉师科戒三十九条

弟子别师经月。皆冠带执简。稽首不得白服。

弟子别师经宿。皆礼拜长跪。远亦如之。

弟子不得向师称你我之称。

弟子诣师。不得专辄而坐。命坐方坐。

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

弟子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不止。上下声答之。

弟子不得唐突。左右皆有司察之神官。

弟子见师有过失。当于深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

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

弟子与师共室。不得先卧在后起。

弟子与师同食。不得在师前食。

弟子稽首。师皆当随其所受高下巾褐执简。不得趣尔白服。

弟子随师起居行止。皆当谦卑恭敬。不得斯须无敬。譬如官长二千石父母同等。不得自恃高贵。轻忽于师。其罪不小。具在明真科。

弟子与师同在席坐。师若起动行止。

弟子即须倚立。不得安然端坐。

弟子先未受法戒。或气类齐等或复耆年。或同姓从兄弟子孙。后诣师受法。皆须谦卑恭敬。言皆称名。不得比常弟子与师亲。服缌麻者皆不得相为师。所以尔者。受法皆证三曾七祖父母来监临。子孙所受违盟九祖受考。殃及受法之身。

弟子不得忿嫉责怒师主及怀恨在心。罪科具出明真经。

弟子诣师请道法。皆当冠带执简。谦苦求请。不得趣尔。

弟子与师别经年月朔。皆冠带执简。礼三拜长跪稽首讫。复再拜合成五拜。别亦如之。明各诚焉。

弟子不得与师争口。忽忽哂意。

弟子事师皆当恭敬。不得傲慢无礼。罚在明真经中。宜各慎之。

弟子不得与师争竞功名。无有推让之心。

弟子诣师。当请问所受。不得论及私鄙。

弟子事师。师若远行还。

弟子皆当随路远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师至弟子与师同行。不得践师影。慎之。

弟子与师共在座。不得受人拜跪。所以尔者。座无二尊。

弟子不得阴行横勃忿斗师主。

弟子若出入及所营作。每先谘问于师。不得自专。

弟子事师皆当恩爱信实。不得犹豫二心。

弟子不得窃盗发泄师器。笈中犯师禁戒。科律得罪。

弟子不得背叛师主。慎之。具在明真经文。

弟子与师同处。不得涕唾地。慎之。

弟子侍从师。若值宾客。

弟子侍卫师左右。不得高炕大坐。与凡人无别。皆大不孝。慎之。

弟子受师法业后。玄德成就为人所宗。皆当谦下。存忆本师。勿忘先恩也。

弟子事师不得辄坐师床席处所。神司之禁也。

 

戒衣四十六条

第一。不冠戒衣不得登坛。入静礼愿启请悔过求恩。

第二。不冠戒服不得逼近经戒讲说念诵看读敷扬。

第三。不冠戒服不得持奉斋戒受人礼拜饮食供养。

第四。不冠戒服不得拜师尊长德及受弟子礼拜。

第五。不冠戒服不得出入所居人间游行见诸凡人。

第六。不冠戒服不得祝禁符劾章奏表启。

第七。不冠戒服不得觐见国主父母及诸世民。

第八。寝息休暇当脱戒服。

第九。沐浴洗濯当脱戒服。

第十。大小便时当脱戒服。

第十一。泥雨浊秽当脱戒服。

第十二。供养给使师尊父母当脱戒服。

第十三。检校修造一切功德勿脱戒服。

第十四。检校营造斋供花果勿脱戒服。

第十五。检校种植勿脱戒服。

第十六。非枷狱病苦勿脱戒服。

第十七。手足不净勿犯戒服。

第十八。器物不净勿犯戒服。

第十九。床席不净勿犯戒服。

第二十。车舆不净勿犯戒服。

第二十一。裸露身形勿犯戒服。

第二十二。鸟兽虫鱼勿犯戒服。

第二十三。口气臭秽勿犯戒服。

第二十四。非同学弟子勿犯戒服。

第二十五。始欲出家先备戒服。

第二十六。欲受经戒须备戒服。

第二十七。诣师请经道戒须上戒服。

第二十八。诣师请福解免厄苦须上戒服。

第二十九。戒服非律主不得用五彩。

第三十。戒服不得以拜义物作。

第三十一。戒服非律主不得用锦绣作。

第三十二。戒服不得不依戒作。

第三十三。戒服不得不假借他人。

第三十四。戒服不得随宜抛掷。

第三十五。戒服不得安卧床上。

第三十六。戒服不得坐卧其上。

第三十七。戒服不得以脚踏洗及槌拍。

第三十八。戒服破坏当须火净。

第三十九。戒服不得过三件余便施人。

第四十。戒服破坏及余物。不得充非用并非人着。

第四十一。戒服作成烧香启告礼拜三宝先献三宝及诸仙真圣然后方取着。

第四十二。戒服近经像者不得着人间及不净处者。

第四十三。戒服须勤洗濯烧香清净箱簏藏举勿使污秽常置净室。

第四十四。不得着戒服游。

第四十五。不得擅脱戒服潜游人间。

第四十六。坐起卧息常依戒律慎之慎之。

 

女真九戒附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

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

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

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

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

七曰。不得数赴斋会。

八曰。不得虐使奴仆。

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若道姑若信女。而能行持不退。有大利益。不经地狱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进修持圆成戒果。名登紫府。位列仙班矣。

 

昆阳律师付嘱偈

其一整衣

太上流传一戒衣。冠簪巾履立威仪。坐宜平正行宜缓。身要端庄眼要低。

托钵化斋防滑石。展规朝礼莫拖泥。灯前烛下休铺叠。壁上钉头必远离。

其二护钵

钵乃全真大法王。囊为梵气谨包藏。随身走路须防跌。过宿安单莫挂墙。

便是同衣休乱借。斋完洗涤莫慌忙。如同护命时时记。谨慎修持道自昌。

其三惜鞋

芒鞋须不比寻常。谒圣朝真上法堂。或用布包收直袋。莫连泥土入衣囊。

出恭告净先宜换。走路行程另一双。污泥地下休乱去。忌缝皮底造愆殃。

其四藏牒

戒经戒牒谨藏身。不比寻常别样文。性命所关心要细。神仙有分念须真。

尘垢案头休展放。轻狂侣伴莫谈论。布缝小袋时时佩。妙行精严动鬼神。

其五参访

敬谒当家即下参。知宾借会借安单。粉墙板壁休题句。净地云堂勿吐痰。

随众上堂勤课诵。逢人应对谨言谈。平心定气声和缓。踵息深深莫放参。

其六行持

戒是全真第一关。受之容易守之难。对人最要言谈少。打坐常教意念安。

托钵化斋消岁月。云踪鹤迹觉清闲。降心坚固行持久。性定神凝自返还。

 

初真戒后序

戒律之义备于道藏久矣。自北七真出龙门一派。崇尚清静专守戒规。所以为初学之子。澄心遣欲者。法诚善窃。慨道风中弛。规条荡佚。方外之士咸以飘笠逍遥。不加检束。昆阳王先生崛起。身任其事。海内黄冠始知有清都玉律矣。先生摄静于金陵之隐仙庵。受四方迎请为阐扬斯义。仆栖拙郁冈时。得侍先生几杖。蒙教言不弃。与先生诸弟子游。每述先生内养之道。精通祖诀。只以传戒设教。故秘而不谈。诚有见于学仙之事。非尘界不德之子所易。希冀惟恪奉戒规磋磨凡骨。此即筑基炼己之要道也。先生不久即欲归隐名山以遂还返初志。悯学者歧路而弗忍遽弃人间也。故有诸名山传戒之游。凡受戒者毋徒以巾裾俨然。不悟性命微旨以负先生之慈宝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