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

心空意静

济公活佛慈示----

心要空,意要静,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牵挂所动。
所谓----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
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不动心可以达到仙佛的境界。不动气可以达到圣贤的领域。
是故----
多心自增挂虑,疑心自造困扰。
心念一起,百欲俱生;志一动摇,万事皆休。
所以,你们要时常‘关心’自己,才能‘开心’。
‘关心’----关闭一切邪念之心念。
‘开心’----敞开一切正思惟之心扉。
关什么心呢?
贪心,妄心,嗔心,痴心,邪心,偏心,骄心,疑心。
开什么心呢?
善心,诚心,正心,真心,赤心,虚心,敬心,信心。
圣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故不识本心,不能明心,不识本性,不能见性。如果不识本心,学道无益;不明本性,学法无得。

心怀恻隐

济公活佛慈示----

盖人自有生以来,至今六万载(按:指本元会而言),生死轮回,转变不息,因果循环,善恶相报。叹黎民妄争妄贪,杀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杀害百千万亿众生灵魂,借下了百千万亿生灵债,轮回相遇,递相食啖,无有了期。何以故?一切有情众生皆是累世冤亲善恶眷属,堕入轮回,改头换面。以他极苦,为我极欢,伤残生命至极,为我一时适口,放筷以后,滋味已空,而杀业俱在。故-----

欲享天年,须戒杀以养生。
要登圣域,须存仁以立德。

你们喜欢消灾避劫?须从餐桌上做起-----此乃戒杀。
人为天地之心,统万物之灵,贵在五德俱备。倘犯杀戒,便将人之美德毁坏无遗。

屠戮他身,甘肥自己,便是不仁。
离他眷属,筵我亲朋,便是不义。
将他肉体,供献神明,便是不礼。
称延禄命,应食腥膻,便是不智。
设饵装媒,引入陷阱,便是不信。

若不趁斯时,根究本心,扩充仁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天有五谷、蔬菜、水果给你吃,何必杀害那有生命、有眷属的动物,那有公理吗?
仁德五常首,慈居万德先。
好生发乎人性,慈悲发乎天良。
愿众生心怀恻隐,以修大道。

止于至善

一个大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止于至善,所以大学之道到最后就是止于至善。何谓大学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径。止于至善即是真善美,没有一点的造作与执着。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因为道能容一切万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宽怀的心胸,一个人能虚怀若谷,自能处处受益,而有长进,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终点站。
修道最容易执着的是一个“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达到最后,就是无得无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个真正有为的大德者,是在幕后默默耕耘,脚踏实地,认劳认怨,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华,不去夸杨自己的功德苦劳,真正达到无德之心,那就是至善的境界。

以俭为宝

济公活佛慈示----

老子有三戒:“曰去甚,曰去奢,曰去泰。”俭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守己,无求于人,所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赒济困苦之人,所以广德。忍目前之不足,留有余于他日,所以无后之忧。
老子以俭为宝,不只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制----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 俭于嗜欲可以智精神。
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 俭于郊游可以择友寡过。
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 俭于夜坐可以安理舒神。
俭于忮求可以清心寡欲。 俭于思虑可以去恼息扰。
凡事省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益。

永离骄疑

济公活佛慈示----

心骄则败,伟业难恒。
心骄则矜,劝谏难纳。
心骄则懈,学志难持。
心骄则止,大器难成。
心骄则慢,上命难从。
心骄则废,德业难伸。
心疑形伪,至诚难有。
心疑专权,任而难信。
心疑反覆,优柔难断。
心疑神病,动荡难定。
心疑畏葸,施舍难多。
心疑犹豫,伫足难前。
修道人一旦有骄疑二字存在,则会把自己从道场中淘汰掉,最后如果不是称祖为大,则入左道旁门矣。

立德成业

济公活佛慈示----

敬于身则不慢于身,敬于心则不动于心,敬于行则不纵于行,敬于是则不怠于事,敬于天地鬼神则不忽于天地鬼神。茍能如此,持己以敬,岂有德不立而业不成?
自敬则能自重,能自重则能贵己,而不为外物所役。
役于物则劳其形,役于名则烦其心,役于利则累其神。如能自重,则不为物欲昏其心。重,则能转天下;轻,则为天下转。
自重则能自爱,自爱才能自全。
爱其身则全其身,爱其神则全其神,爱其德则全其德。
不论自爱、自重、自敬、自尊,总归不外要求一个人能有伟大的成就。

光明心地

一间房屋如果没有窗户,就不能流进新鲜空气,照进和喣的阳光,将永远是阴暗。一个人如果不肯改过向善,是无法接受别人的忠告与真理的启示,那么就没有光明的行为,生命亦将呆滞无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后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去除不良的行为,变化粗野的气质,必先置之死地而后生,先把自我粉碎无存,经过十字架的痛苦,然后才有复活的生命。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自可超凡入圣。放下与存诚,是入道的捷径。看得破,认得真,才能担天下之大任,脱世间之缰锁。

和光同尘

济公活佛慈示----

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是故“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勿以才能而骄人,勿因困穷而变节,勿当得意而忘形,勿为小事而聒嚷。
凡事听其自然,便能减去不少的烦恼。

小理听其自说,便能减去不少的辩论。

与众相处,切记一个“默”字;与世相处,切记一个“宽”字。能随遇而安,方能与人同住;能随缘摄化,方能广结善缘。

放下烦恼

济公活佛慈示----

情欲俗务,此心纷扰,不得安宁,谓之烦。
忤逆违意,此心忿懥,不得温和,谓之恼。

处难置项,此心忧忡,不得清静,谓之烦。
憎会者聚,此辛苦闷,不得舒畅,谓之恼。

贪得无餍,此心患失,不得泰然,谓之烦。
言行冲撞,此心偏激,不得平衡,谓之恼。

追求名利,此心憸险,不得坦荡,谓之烦。
事后知过,此心懊悔,不得惬意,谓之恼。

琐碎繁忙,此心疲惫,不得憩息,谓之烦。
事压境拂,此心惊惶,不得愉悦,谓之恼。

历经变故,此心无依,不得抚慰,谓之烦。
假体病缠,此心难过,不得开朗,谓之恼。

余愿未了,此心牵挂,不得放松,谓之烦。
子弟顽梗,此心痛楚,不得教诲,谓之恼。

烦则生郁,恼则生怒,此心若为烦恼二字所左右束缚,则无法超凡入圣矣。
时通融入真理之间,则尘心潜消。
倘习圣人礼仪之为,则俗气渐消。
感悟富贵名利之幻,则争胜顿失。
激剧道念真诚之中,则人心减退。

修行法要

修道要能-----
反省,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检讨,以解人之谤我。
忠诚,以使人之信我。虚心,以听人之教我。尽职,以报人之任我。
恭己,以得人之敬我。平易,以让人之亲我。量力,以助人之求我。

修道要有-----
光风霁月之心胸。云中白鹤之亮节。海阔天空之度量。
匠心独运之慧智。金声玉振之言辞。一柱檠天之才干。
顶天立地之行为。迎刃而解之道学。普济三曹之仁心。

修道修心

济公活佛慈示----

修者,修理也,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保存起来----
将污秽心换清静心。 将我相心换公正心。
将虚荣心换道德心。 将人相心换和平心。
将迷糊心换不苟心。 将懈怠心换精进心。
将虚伪心换诚实心。 将散乱心换禅定心。
将愚痴心换智慧心。 将骄傲心换谦恭心。
所以修道人要----------
化抱怨心,有达观心,众生心,行平等心。
去贪妄心,存知足心,除暴戾心,生慈善心。
戒吝心,发布施心,铲罪恶心,扩善德心。
善念虽小,其心可喜,其行可嘉;
恶念虽小,其心可诛,其行可怕。
故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
善恶在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也在一念之间。
是以修道最重要是注意自己的心------
见理能进,见考能定,此谓智慧之心。
见苦能救,见人必渡,此谓慈悲之心。
见逆不怨,见仇不报,此谓平等之心。
见色不迷,见财不贪,此谓贞廉之心。
见善必行,见过必改,此谓上进之心。
见贤思齐,见到成道,此谓自立之心。

真舍真得

济公活佛慈示----

一个人如果有贪妄之心,那么对于任何事都会有所奢求,有奢求就有执着。执着为败事之因,如蚕作茧自缚。故修道必须克服贪妄----
争功好胜则贪。
自专自是则贪。
逞强恃能则贪。
急功自矜则贪。
要将贪妄化为好善,奢求化为布施,执着化为达观。
无私心则寡欲,无偏心则寡尤。
无恶心则寡欲,无欺心则寡侮。
一个真修行之人----
行善之报莫想它。
行恶之心莫生它。
行德之功莫记它。
行道之果莫求它。
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省察克治的锤炼,那么人生就没有圆满的收获。惟有自制克己,才能不为外来事物所欺所诱,而能心平气和,不管对人对物必将无往不利。

素朴养生

济公活佛慈示----

修道三要素----
(1) 口素:入清不贪图口腹,出清不言非礼话。
(2) 身素:行为干净磊落。
(3) 心素:意念洁白无瑕。

善养身者----
寡欲以养精,寡思以养神,寡言以养气。

善养气者----
气欲顺而不逆,欲柔而不强,欲定而不乱,欲聚而不散。嗔则气逆不顺,强而不柔,乱而不定,散而不聚。
故修道者最忌“嗔”字。

能忍自安

济公活佛慈示----

以妙智慧做忍辱之启示,自无短见轻视。
以大悲心做忍辱之容度,自无嗔恨忿怒。
以无我相做忍辱之实践,自无怨怼烦恼。
以大忍行做忍辱之极则,自无犹疑不坚。
以正义观做忍辱之主力,自无骄揉造做。

忍辱可以消灾解厄。
忍辱可以添福少怨。
忍辱可以感化群生。
忍辱可以和气致祥。

逆增上缘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一个人也可以创造时势。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弱者才会让命运掌握。在顺逆之间,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志是否坚定。每个人于修道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在考验修道信心。所以,上天在顺逆之间,淘汰不良种子,成就健全栋梁。
逆境是磨练意志的大洪炉。
困境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缘。
考验是一座分金炉,能分出金银铜铁。
智慧是一面照妖镜,能照出妖魔鬼怪。
修道人因孽障与魔力之考验,而藉此得以超越,也因此道物得以扩展,功德得以增进。所以,处顺境需用收敛法,处逆境需用开拓法。

常照尔心

衿高色傲无非骄气,降服得骄气下,而后正气伸。
情欲意识皆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是以-----
我慢习气,不能闻道。 流俗知见,不能入道。
偏执滞迷,不能语道。 依秽为净,不能知道。
心浮意乱,不能养道。 顾是习非,不能谋道。
囫囵吞枣,不能悟道。 喜新厌旧,不能趋道。
宴安怠惰,不能学道。 将就苟且,不能修道。
法缚理障,不能见道。 以文义解,不能会道。
业缠情绊,不能行道。 开斋破戒,不能成道。
以上这些都须不断反省忏悔,才能即时改正错误,勇于改过,才能增进智慧。

理性良知

人真正拥有什么?人应该放弃什么?
人并不真正拥有什么事物,因此也不必放弃什么东西,只要把占有欲放下就行了。其实,谁都想占有,而谁却都占有不了什么。人空手的来,又空手的回去,在这匆匆数十年间,究竟能占有什们?
人从无开始,又回归于无。既不能占有自己,又怎能占有别人?想想看;何须占有?整个人生,在欲海中追逐,越占有月觉得自己可怜,越不能满足,因此越想占有,到头来究竟有什么?占有了无尽的欲望和无穷的痛苦。
相反的,人无须占有,即可享受一切。如果能除下占有欲的眼镜,在来看看世上的一切,更会觉得没有任何事物,是自己所能占有的。人之所以有占有之心,原因是出于自利,循着自立前进,必然有我无人,罔顾大体。
看看世上的一切,是没有永远不变的。即使是人,人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更不可能长生。然而,人可以不朽。虽然死了躯壳,却能使精神不灭,所谓“死而不亡者寿”。这是一种生的转换,另一种生的追求,是死的解脱,更是正确的生的方法及表现。
想要死而不亡,必须了解理性,并且去实行。理性是人秉受于天的知觉灵明,独特性质,有理性才能使人尽忠孝,行仁爱,守信义,重道德。若人有理性而不知,或知而不用,不发挥,则是无视于理性得存在,无感于理性的重要,无体于理性的功效,无鉴于理性的价值。
良知与理性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人循着良知的指引,去行其所当行,不为其所不当为之事。若人的思想、言语、行动不受良知的约束与驱使,则虽有良法美制,不足以鼓舞其为善之心,虽有严刑峻法,不足以警戒其为恶之念。
良知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自动、自发。道德德行为绝不能只是偶然的行动,必先具有为善之心意与绝恶之觉悟的先决条件。由于良知是对人丝毫不稍宽假的审判者,人在面对良知时,一点也作伪不得。须知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实。无一事不涉及诚实。
忠诚之为物,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至理。具有诚信笃实的思想与操守之人,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表现出至人的义节。忠诚不在文字或言语表现一番而已,忠诚是要铭刻在心,实实的体验。
一个人唯有勤其业,利其志,在立足点上牢牢站稳,不依恃一切外界力量的力量,不依傍一切不正常的关系,自立自强,努力不懈,颠沛不移,如此才掌握住成功的关键,方属可靠。
我们必须知道时代巨轮,是轮转不息,不会等待因循苟且、趑趄不前的人。依但被撂倒在前轮的后面,必会辗碎于后轮之下。道德的伟大事业,永远做不完,为待人去开创,去完成,这种精神气慨是光辉灿烂的典范。

祥和道场

济公佛活慈示----

白阳弟子要培养广大宽阔的胸怀。庆幸他人的成功,赞美他人的杰出,礼敬他人的辛劳!培养让世界与我们一同欢笑,也让宇宙与我们一同欢笑,让众生与我们一同欢笑的精神。

六祖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时刻存着感恩和忏悔的心,去观察周遭环境的顺逆,对这一切都用一份微笑的心怀去注视,则免除了许多烦恼。

珍惜每一个可以成就自己的考验,尊重每一个众生的看法和批评,也学会接受别人的指点与呵责,都以圆融欢喜的心胸去接纳。为师将为你们祝福。如此,不但可以建立个人完美的人格,也可以建设完美而祥和的道场。

善言化人

人往往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所以,得意时勿出骄泰语,失意时莫发激愤言。不雅的言词,应该不是出于修道人的口中。
一句刺痛心的话,能令人终身悔恨不忘。
一句感动人的话,能令人一生奉行不懈。
君子遇人痴迷处,一言提醒之。
遇人急难处,一言劝解之,亦是无量功德。
上天给人一个嘴吧,用意就是叫你们讲善言。
善言者,就是能够使人遵从效法觉醒,而不是挑拨是非,恶口两舌。

超尘脱俗

修道要遣其欲,净其心,改其过,从其善,才能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功效。修道人不可逃避世间,厌恶世间,要能超尘脱俗,在尘不染尘,同留不合污。
遣欲-----是对私欲而言,为私易害公,故要寡欲遣欲。
净心-----是对行善而言,净心行善是自然而然的。
改过-----是对心志而言,唯坚心持志的改过,方可避免罪过日积。
从善-----是对真理而言,真理之下,无自尊、权势与名位之别,接受真理是平等的,如大雨润地,树木花草同受之。
无逃避世间是面对现实,是责任与义务。无厌恶世间是应用世间。
在尘能脱俗便是奇,做作为善者非奇而是异。
同流不合污便是清,断俗求净者非清而是激。

意义价值

人生就像一篇文章,要紧的是其内容,而不在乎长短。
人生福常,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常有余;暴殄之人,福常不足。
人生难得三无:无忧,无争,无愧。
生活难得三有:有节,有规,有常。
人生看得开,则得失可淡。
生死识得透,则无什可求。
我见放的下,则争执可除。
责任担得起,则圣业可办。
行为做的正,则訾论可减。
事理讲得对,则人心可服。

慈心成全

济公活佛慈示----

不当众训人,不背后骂人,不暗中伤人,不厉色凌人。
怨莫大于不体人之苦,而又攻之。
仇莫大于不隐人之私,而又讦之。
是故----
宽人之过,化人之恶;赞人之善,继人之德也。
教人有三苦----
苦口劝告,苦心善导,苦行身教。
导人以正,功莫大焉。
爱人以德,善莫大焉。

慈祥仁恕

济公活佛慈示----

修道者对众生须怀慈悲宽恕----
彼以害来,我以善应。彼以怒来,我以和应。
彼以顽来,我以柔应。人出巧词,诚以接之。
人出利词,婉以答之。人出谑词,莫以待之。
所以----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
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是故----
和气迎人乖殄灭,正气接物妖氛消。

德泽流芳

积财以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之;积书以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之;为积德以子孙,子孙才能得其泽荫。
【道德经】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故积才不如积德,爱身不如爱道。
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蓄财宝在地上,因为有虫蛀,也会生锈,又有盗贼破门进来偷窃;要为自己积蓄财宝在天上,在那里没有虫蛀,不会生锈,也没有盗贼进来偷窃。”(马太6.19~20)故俗云:用东方的“钱财”,“买”西方的果位。

历事练心

济公活佛慈示----

在修道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受到阻碍的历练。一条成功的路,并不是平平坦坦地走得容易,如果因小的阻碍与考验,就半途而废,那又如何谈得上成佛作祖以及见功立业。
修道的阻碍,其实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本身考验自己。所谓:“外魔易治,内魔难治。”难管的是任意,难防的事惯病。心中的众生:嫉妒心、邪见心、好高心、狂妄心、慢人心、自是心、一切不善的心,若不革除,则是修持上的绊脚石。
要管别人,先管自己,要管自己,先管自己的心。
收得心性,就可慎独。
放得心下,便可做人。
忍得气住,就可处世。
化得气下,便可成事。
镜要无尘,才能照出黑白。
心要无私,才能明辨是非。
玉要无瑕,才能光泽耀人。
心要无欲,才能悉通天地。
莫使物动心之静,莫使意乱心之宁。
莫使欲扰心之安,莫使情困心之灵。
凡事要看的开,道理要想的开。
迷惑要解的开,嗔恨要化得开。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自己不能吃亏,又何必占人便宜?
自己不愿受刺激,又何必批评别人?
凡事将心比心,退一步为别人想,自然能心安理得。
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一些误会与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造成。故当言则言,不当言则止,话不要乱说,乱说则惹麻烦。人言己之非,不可迁怒于人,当自省以敦品德,如此则渐入圣贤之门矣。

随处见真

济公活佛慈示----

一个人能够从逆境中挣扎出来,而且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才真正是上帝的选民。
人在顺逆中,常常会放松自己,而在逆境中却往往会提醒自己,所以逆境未必是坏,有时甚至于能提高一个人的德行和品格。
修道者处在波浪的洪流中,虽然遇到冲击、挫折,若能不退缩,不馁志,则可以成为圣贤之后代。古圣曾说:“大水没有波浪,无以见其雄劲;人世没有波浪,无以见其不凡。”
种种困难,皆为我练心之助。
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
种种烦恼,皆为我练智之助。
种种横逆,皆为我练力之助。

谨慎言语

身为一个修道者,必须谨言慎行。
行为言之表,言为心之声。以行观言,以言观行,是谓:“诚于中,行于外。”
做人要坦诚、老实,而不是虚伪、表面。喜不形于色,怒时能假笑,人前装和气,背后暗箭伤,这一种人是口蜜腹剑,口是心非,此为修道之禁忌。
语言是人与人互相沟通的用具。善用之,则可劝人为善;不善用之,则可使人身败名裂。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甚其所立乎。
所以-----
说话莫逞一时之快意,以免劫仇积怨。
做事莫逞一时之任性,以免后悔莫及。
一言不正,可启万人之讥。
一行不正,可以万人之责。
一身不正,可惹万人之厌。
苛言必结恨,两舌必增罪,妄语必损誉,绮语必致殃,恶口必遭辱。
君子不谈是非而化是非,小人挑拨是非而生是非。
别人的好处多说几句,别人的坏处三缄其口。
言语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辱我,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静时常思几过,闲谈莫论人非。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胜于剑戟。
一星之火,可烧万顷之山;
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
上天造人,只赋与人两耳两目,但只一口,无非是欲使人多闻多见少言语。故修道人当三缄其口,守口如瓶。
偶闻毁谤之言,当知涵养。
忽遇拂逆之事,切莫轻狂。
如果说话只求言之悦耳,那何用修道。
如果事事要求顺己之心,哪何须炼性。
是故------
当人毁谤我,要忍辱笑纳之,对修道方有所助益。
当境拂逆我,能从容接受之,对德性才有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