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跟大家介绍六祖坛经,为什么称为经呢?我们知道在佛法里面有经,藏就是无穷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叫做藏,我们称为三藏,我们说唐三藏不一定说他才是三藏,如果你能够精通这三方面那才是藏,第一个叫做经,第二个叫做律,第三个叫做论,什么叫做经?经就是常而不变的,本来是常的意思什么叫作常?我们看织布,我们看织布经(线经)都是不变,尾巴会变化,尾巴打来打去没有变化,第二个有串的意思,什么叫做串,我们看起来这些花你从很多地方把它和再一起,就好像我们戴着珍珠,珍珠好像一串,一串你每一颗都是宝贝,这本经字字都是珠玑,都是宝贝,你把它翻开来一句话都是宝贝,你把它合起来,这个价值更加连城是这样的意思,第三这个经有第三个意思,经有叫做契(契经),翻译过来叫做修多罗,所以,敢讲这个经,敢称为这个经,一定跟这个圣人,自古以来天地间的天理要契合这个天理,诸佛妙理要跟这个天契,而且这个经一定要下合众生的根器,所以,上契诸佛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根器,这个才叫做契。也叫做修多罗。所以,这个经大概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叫做常,常而不变的意思,常而不变,你看这个经典,几千年来的道理才叫做修,才敢叫做修的经典制作。都是常而不变的道理,第二个经典叫做串,好像很多的宝贝,像珍珠把它串起来,把它串起来,这一串的珍珠一打散来都是很有价值,你把它和起来更有价值,第二个是串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第三个就是契,契也叫修多罗的一。修多罗,原来的文章直接翻译就好像般若一样,什么叫做般若,也叫智慧,般若叫做修多罗叫做契。上契诸佛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根器,譬如说下雨了!这个法语,这个雨它会下雨,它应该是从天上下来,天空有云,所以,云是从天来,云下来一定会跟这些树木的根吸收,它才能够成长,如果你下来的树木都不能够吸收,那就糟糕了!是不是?那就糟糕了!所以,这个法这个经有这三个意思,一般在佛经来讲,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祂的弟子集结都有这个如是我闻,这样子才叫做经。这才叫做经,如是我闻!开始,像《金刚经》、《般若经》、什么的《维摩经》、《宝积经》都叫做经。
第二个是律,律是生活公约,像个僧团,道办开,祂为了要维系这样一个道场,所以,要有一些的规矩,所以,它既然是一种规矩,它会因地制宜,可能在台湾这样子!在日本不必这样子,在中国这样子,在印度就不是这样子!在印度这样子,在东南亚它就不是这样子,因为它地理环境不一样,我们应该了解它,这叫通权达变,这可以变,适合大家方便这样可以修持,方便大家修持就变出来了一些!也有我们的佛规礼节,像是我们一个伙食团,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不太一样。
什么叫做论,论就是释迦牟尼佛以外的弟子,祂的弟子祂的这些大菩萨,祂根据祂经典的某意义,然后他再去把它发挥出来去论述,譬如说是《瑜珈师地论》、《大智度论》、《中观论》《百论》、《大乘起信论》,这些都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龙树菩萨、马鸣菩萨,然后世亲、无着、弥勒菩萨们所讲,所以这都作叫论,这叫做论。
讲起来这本《六祖坛经》应该不叫经,因为他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它也不是生活公约,它是属于记载,那为什么不称为论又把它称为经?可见这本书把它往上写,往上写提高它的地位,照理说这本书叫做论,不叫作经。这样有了解喔?
那为什么会把这本书称为经呢?第一个有它的方便,第一(一)有中国人的文化,有中国人的智慧,诠释是中国的诠释,对佛法的诠释,完全集合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所以,《六祖坛经》它包含了儒家的经典在里面,也有老庄的经典在里面,有老庄的文化,有儒家的文化。依据整个中国人的文化再融合佛法,把它诠释出来把它推举出来,南北朝的时候佛经大量引进中国的时候,太过浩瀚,文字太多、法门也太多,让很多人很像汪洋大海不知道怎么进去,太多了!我们叫汗牛充栋,太复杂了你看那个书局太多了,你不晓得怎么入手,这本书你懂很简单,叫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便,不立文字,虽然它讲不立文字,但还是立文字,用一种很简单的文字,六祖惠能就是示现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不认识字的人,用最简单将佛法表现出来,跟那些大学士、博士,他们所研究的比较复杂,所以他由一个不认识字的人。
(二)然后用一种不要用:文字的方式最简单的能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有一种这样的方便。
(三) 第三,六祖坛经能够见性成佛不识字。第三不拘形式,不拘一种修行方法,没有一些形式也没有一些的法门。所以,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让后来它不讲形式,不讲形象,不讲这个庙,后来皇帝在拆庙、拆神了,你看后来文化大革命,很多就没有办法,跟禅宗没有关系!禅宗不必有这种形式,不必有这种仪式,不必有这种法门,它直接直讲本心,直指本心。所以,它有这样的方便,有这样的方便。因为这样子,第四个呢?禅经因为它一、二、三,它又持续老庄的思想,然后把它结合。
(四)融合儒、释、道,融合儒、释、道,我们中国所谓三教到这边才成熟,融合儒、释、道的精神,它是取它的精神,然后把它融合再一起,就是这样!第四个。
(五)第五个它因为能够这样,所以它有那种禅究,因为这样跟唐朝的诗,所谓“悟禅”,中国的唐朝刚好有个诗,诗的文字很简单,刚好几个字,诗的几个字就能把意境给写出来,不必用很大篇的文章,所以,后来你看那些寒山拾得,他们那些的诗,又好像是禅诗,没有办法分别是不是这样?诗是讲那一份的意境,重在那份的意境,不讲它的形式,只讲它的意境,因为这样很适合中国人的思想方式。
(六)也因为这样影响了中国的大乘佛法,影响中国的大乘佛法,不但影响中国的大乘佛法,更是它还传到日本、韩国,因为这六个,它才影响到。
第七,宋明的理学,既然这本书它有这样的精神,因为它的意境,影响中国的大乘佛法,本来它很多传到中国,因为它最适合中国人的根基。
后来印度的佛法没有了!印度的佛教没有了,却在中国能够深根,佛法是在印度萌芽的没有错!
但是真正发扬光大是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在中国,现在印度没有了!都变成印度教了!不但这样子,还传到日本,后来还传到日本韩国,为什么日本、韩国的寺庙、佛法会这么精,因为它受到禅宗刚好是唐朝的时候就传过去,不但是这样子它也影响宋明理学,儒家为什么又跑出宋明理学,因为理学直接讲性理,理学它讲性理像陆九渊、像王阳明直接都讲性理心法,性理心法当然也就有禅宗的存在,因为这样的思想,这样的一本书它因为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把它推崇为经,当然,这样不简单,我们佛经作一个报告,作一个报告。
《六祖坛经》最重要的觉萃,如同你看地理都有地气在那里,来龙去脉最重要的觉萃,这本书最重要的觉萃在哪里?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这四句话,“菩提自性 本来清静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这本书讲来讲去就是讲这四句话,这叫四句偈,这个偈就是后来书的几句话,它这样的几句话“菩提自性 本来清静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这样精神就很符合孟子的性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然后,性统四端,孟子讲性善,孟子又讲五常之间,孟子存心养性就可以治天,中国它本来讲天,过去讲天是讲皇帝,皇帝他才有天命,在孟子直接在心性上就可以对上帝,直接就可以对天,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很伟大,孟子所丢掉的为往圣继绝学,到了孟子以后,丢掉的就是这种东西心性法门,所以今天六祖惠能他直接从心性法门来阐述,马上第一句话,“菩提自性 本来清静,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讲了这些,所以,孟子以后这样的一个心性法门直接在六祖惠这边能把他承袭过来,又融合了孟子整个儒家的思传的东西,有佛法的般若,以佛法的般若这是互相发明,以这个佛法的般若性空,儒家讲天、佛法讲空,以性空来阐述儒家所丢掉的东西,所以,这要靠佛法他讲得很详细,六祖惠能他讲般若刚好来弥补儒家的不足,也因为儒家的一种人文,儒家一种入世,所以,他又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绝,一种入世的精神,这才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又很适合大乘的修行,很适合中国人的一种修行,中国的修行是在家修行,跟父母再一起,跟夫妻再一起修行,其实这样子的修行,就是影响到我们今天弥勒道场,我们就是融合存心养性,可以祭祀上帝,我们由平民就可以祭天,我们由自己的心性就可以存养浩然正气,就可以充塞天地之间这一点,我们又能以这样的般若自性,我们当初求道我们从明师一指点告诉我们知道众生皆有佛性,来阐述我们的心性让道亲存有心性的观念,这是其他一般所没有办法的。
为什么我们道统要讲尧舜文武汤周公孔子?从释迦牟尼佛又讲达摩,讲了五祖、六祖一定会讲到这边来,为什么?因为这样,这样的精神是上乘大法,天命之谓性天人合一心性的精神刚好是,天人心性法门的精神,这样一个老禅宗的修行就是适合于我们今天,今天我们又是入世,又是在家修行又是跟父母再一起,跟妻子再一起,跟儿女再一起,我们入世载入是当中,又能行持大道渡化众生,是不是这样?这样根器仅次于我们中国人,尤其仅次于我们今天的修行,所以我们道场对于这本《六祖坛经》这本书非常推崇,非常推崇!很适合中国人的根器,适合中国人的佛法,跟当初印度的佛法不太一样,印度的佛法是从因缘那边讲过来的。我们中国不是是讲天、讲人,直接讲真如法性,从心性可以去提,不太一样!讲真如,中国的佛法讲真如法性的观念,这是儒家所讲的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很有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本书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它的心性,好我们来看他修行的因由,他有他修行的因由。
内容: 行由品 修行的因由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遗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白话语意:
韶州韦刺史,还有官僚,还有官僚三十一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我们从他听法的众生,这里面有包含了和尚、包含了尼姑、包含了做官、包含了读书人,包含了道士,儒家弟子,是不是这样?你从听法的众生,当初佛经没有这些,当初释迦牟尼佛奖佛经是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只有和尚、尼姑、在家男众、在家女众,也都是虽然还没有皈依佛法,还没有剃度,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是佛教的弟子,到了《六祖坛经》就完全不是这样,又有僧、又有尼、没有错,当初也有僧尼,当初又有道士,又有儒中又有作官,我们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听法的众生已经是包含三教融合再一起了,到这个时候还是三教合一,才可以通,才可以通,愿闻法要。
内容: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遗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天命之谓性->菩提自性、观自在菩萨、也叫作天、如老庄讲叫朴、儒家讲天命之谓性。
白话语意:
就是这句:“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就是最主要,这本书就是讲这句话,就是这句话。后学上次在至善堂有稍微提到,其实,人最困难的就是这个,菩提自性本来清静,因为这个道,现在讲道最好不要去分析,一分析就糟糕了!一分析就糟糕了!一有条文就散掉了!所以,老子讲这个道,他喜欢讲:“很难说了!”给它一个名字叫很难,老子他喜欢讲:“恍惚。”,他喜欢讲:“朴。”,什么叫做“朴”?在阿里山的树木整颗。什么叫作“器”?一器就不是朴,你是黑板你就不是桌子,你是桌子就不是椅子,你是椅子就不是天花板,他很清楚,很清楚就是但,所以,朴善散掉,分别了分析了!去整理、去归纳了!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一来我们离开原来的那个,佛法所讲的叫做如,以这个如来讲,他等一下会讲,五祖告诉神秀,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个如。他根本之心没有变,不生不灭,如如自在,本无所有,无有来去,无有来去当中它叫不生不灭。绝对存在,就是这样天地之所以为天,无穷无尽,所以,儒家讲:“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讲天命一定是讲这个,这个叫做天之所以为天,就是这样子,无穷无尽的,不已!是不是?《中庸》也有引用这句话,《诗经·大雅·文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大雅篇有,要讲天命要从这边,自己就是一个天命,勉强,不得已!你才开始讲伏羲,尧舜、文武周公,其实道跟伏羲无关,跟尧舜禹汤无关,是不是?没有尧舜禹汤,它也是这样!没有伏羲,它也是这样!本自俱足,本如如,而且我们在每个人这边都有了,就给它一个,我们为了要天命之谓性,这个叫天,我们为了要表示我们天命之谓性在我们这边有,在我们这边有,所以,我们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如来。如来,如在你这边有、如在你这边有,如在你边有,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如来。本自具有,它讲这个东西,这样的如我们讲叫天命之谓性。这个叫菩提自性、这个叫观自在菩萨,这个叫本来就有→这个也叫作天,我们刚刚讲如,对不对?老庄讲叫朴,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绝对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这边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个叫般若。儒家讲这个叫作天命之谓性,叫作性。这个“性”字是天命,是不是?无关乎你的周全、无关乎你的六道轮回、无关乎你的善恶,跟你的后天的地位都没有关系!因为它天命是绝对!天命之谓性,没有好商量的,这个叫作天命之谓性!简单明了,所以,这在这边叫作天叫作如,在我们众生这边叫作如来,是不是也叫作菩提。也叫作性。所以,在你这边有了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叫作天命之谓性。最后,观自在菩萨从这边开始阐述出来,所以,从我这边阐述出来,我们简单一点这个叫作天理,这叫良心,这样就简单明了,这样就是般若。良心叫般若。天之所以为天,叫如,也叫上帝讲得毗卢遮那,佛光普照也叫作日月灯明,我们上次《法华经》有讲到,我们叫作明明上帝,这个本自具有叫作道,这个是一体,这自古自今绝对是这样子,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叫作生命,没有来去。
生命在你这边有,所以,在你这边存在,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拿这朵花,迦叶尊者会笑?因为迦叶尊者当初老了,七、八十岁看到这朵花很快就枯萎了!很快就会凋谢。后来,他又了悟这朵花尽管会凋谢、枯萎,就好像一颗麦子掉在地上,对不对?但是它不会死,它会一直生生不息,是不是?它会种子长大、开花,所以,开花又长大,开花又结果!开花又长大,又变成结果。又变成一颗种子,所以,就在这边生灭幻化春夏秋冬,对生命来讲它没有增加。不会因为开花而增加,也不会它是种子而减少,是不是?就好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这在现在有变化,这对它在当下没有,这叫不生不灭,是不是?叫不生不灭。它如同太阳起来,太阳下山。不管你起来,下山对太阳没有增加。月亮从初一到十五好像有变化,对月亮来说根本没有变,不生不灭!迦叶看到它外表会老,会变,但是他又了悟,它当下是不生不灭,他一笑了,他一笑了释迦牟尼佛才告诉他所谓的涅槃妙心,所谓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直指的那个吾有“正法眼藏”当下,不但在我这边,在迦叶那边,在众生那边都是一样,所以,这你这边是如,在众生那边也是如,在《维摩诘经》有讲过,这个自古自今圣人要阐述,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
内容: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蔪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白话语意:
送柴去,中间故事不说,没什么意义,他问客诵什么经?客说:《金刚经》金刚经有一句话,什么话?“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还是这句话,是不是啊?我刚刚讲不是顿法吗?“但此金刚经”,我但用此心,我就成就了!所以,《金刚经》祂讲的就是你自性般若 ,自性般若来启用,太阳的光辉就显现了!所以,我自性的金刚就是钻石就是至尊至贵你的天性的意思,你的般若、你的天性、你的良心,金刚经就是你的良心,我但用良心、我就见性,什么叫作“见”?这个“见”很重要的,很多人修行希望看见什么,他看见什么,祂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他看见什么白光、红光,不是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是你的眼根眼被地色尘,是不是啊?这个“见”就是这个现,就是你的本性的光辉现出来了!现出你的性光,现出你仁义礼智信的爱心,现出你的六度波萝蜜,现出你生命的光辉,现出你的爱,就好像父母亲,父母亲为什么能够这样一直的爱他的孩子呢?为什么?因为他但此金刚经,父母亲一辈子靠什么?靠天性,靠着金刚经,因为靠着金刚经,父母他的爱就不一定,给他孩子的爱就不一定,要给他孩子生病怎么样、他孩子肚子饿怎么样,他孩子要读书怎么样,是不是?他个人的方法,表现出来是不是千百万亿的不一样,你不能说他都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他母性的爱、父亲的爱,是不是?就现前,现出来就温暖了!就光辉了,是不是让他的孩子能够在父母亲的慈晖之光,母亲如同三春晖,是不是?随缘寸草心,你就能够成长,在太阳照耀之下你就能够成长,是不是?众生在你父母亲的爱之中就成就,是不是?你就但用此心,你的天性见性,这个叫直之见性,不是说你看到什么光,那都是一种幻象,这个很重要,你哪有什么?你从父母亲表现出来孩子从你身上看到什么光?孩子从你身上看到什么光?你说没有发什么光,你也可以把一个母亲画一个像,母亲的头旁边画一个光,那也可以!就好像你画佛的光、画耶稣的光一样,你看母亲的造型是不是充满生命的光辉,是不是?就是这个智慧的光,生命的光辉现出来就叫做见性,不是你看到的性,你还有看到性,开玩笑!金刚舍利子无色无相,你还看得到吗?也不是说你看到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修行的理念!它无形无相,你当下就直了成佛,还不是那一句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还不是如颜回这样不是得一善拳拳夫膺,我就这样顿了!父母亲这样,他就可以表现出来!是不是?不是去学习了!不是去学习才会有那种天性,不是是天性表现出来!这样你就了解!你当妈妈就知道,什么叫做但此金刚经,你就会把你的孩子养大,你的天性就流露,你的孩子就在怀抱当中,你就如同土地,你的孩子是不是就如同花草树木,它就在那边成长,你的父亲就好像太阳在那边照耀,你就好像土地,然后,你的孩子就好像在天地间成长,天地之德造化之极就是这样天性!就成长,没有什么神话,这个没有什么神话,没有什么宗教色彩,这才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平常到如同父母,平常到如同天地,如同这条蛇,如同万物,万物就成长,天地也是如此而已!生命就是这样,跟宗教无关!跟你信不信宗教无关!没有嘛!你本自具有!还有外在,还有我们就只有讲这个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