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角虎集》有感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受皈依、受五戒、受菩萨戒,还有人要受比丘戒,这是我们的本师啊!佛法最主张、最着重的就是“师承”。“师承”教导有如传灯。
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作为智慧的光明、智慧的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我们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他把智慧的光明传到了我们的心里。这个师恩胜过于父母的恩。父母所生的是我们的肉身,而我们的本师给我们的慧命,使我们得到慧命。所以我们要尊师。
有些人没有直接从老法师那得戒、受皈依。但是他还算是我们居士林的导师,凡是在居士林说过法的人,都是师。所以,他人说一句偈,讲一句法,这个人就都是我们的师,都应当给以尊重。饮水思源,都应当感恩、报恩。我们能做到“尊师”,就是知恩、感恩、报恩。
最近得了一些书,从各方面来的。有一本书,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读过,还读过不止一次。今天又看到了,读了几部书。所以学法就是不可思议,正如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不能说一本书我看过就算了。你再看一遍,所谓:“一番拾起一番新”。这次读了之后,收获还是很多的。今天我就要用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供养大家,意义也很深。
这个书按北京话讲叫作《角虎集》,应该是《角(jué;)虎集》。长了犄角的老虎。这个书名是根据永明大师的一首偈子:“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而来的。有禅有净土,在禅宗你是开悟了的,念佛能念到一心,这是“有禅有净土”带角之虎。虎本来就很稀少,勇猛为兽中之王。带角之虎就更厉害了!
这个偈子,虽然不是咱们平常讲的净土宗一些书籍所谈的。但都是“带角的老虎”。都是禅宗的大德所写,所以今天我就从这里选一篇对咱们合适的。那么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净土的书不够吗?干什么还要找禅宗人说的话来讲呢?因为我们很多人,还不免有这样一种想法,尤其是知识份子,他们总觉得我要是根器好,我就参禅了。禅是上根利智,对这个念佛法门,总是有点看不起,认为是愚夫愚妇行的。勉强能够念,也是觉得这是不得已,没有办法的事。那么对于这个情况,讲这本书就有好处了。
都是禅宗开悟的大德讲的话,他们开悟了之后还要学净土,而且他还要弘扬净土。这就说明,不是上根利智去修禅,而下根下智的才去修净。而这些大德不仅是学禅开悟了,而且是大悟了,经过几十年的修持之后,他还要修净土,还要弘扬净土。从这一点上就说明“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的净土法门之殊胜呀!不管哪一宗,禅宗的大德最后他还要依止净土、弘扬净土,这就更加增长了我们学修净土的信心。
《角虎集》中说净土殊胜的话很多,我单选一篇,为禅宗临济宗的大德,开悟的人。他谈念佛、修行的要领以及怎么得到成功?也就是替作了我们总结。
这是一个参禅开悟的人,但是我们看的时候感觉很深。就跟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不谋而合了。所以我们没有这些宗门的分别。本来在印度时佛教根本不分宗,马鸣大师称为八宗的祖师。在印度不分宗,本来是圆融的,是一个整体的。比如:密教的“大手印大圆满”,其实都是禅宗的见解。参禅开悟成就之后所说的话,今天我从其中选一篇(见《角虎集》第四卷)供养给大家。
本文的作者,为福州鼓山的住持,临济宗的祖师,叫永觉元贤禅师。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听见和尚说偈子,就想出家,后来遇见善知识,一步一步的深入,最终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后,他最后的偈子是:
“金鸡啄破碧琉璃,万偈千休只自知。
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
(金鸡把这个碧琉璃一下给啄破了,这说明我们的智光发现,一下子把“无明”给打破了。啄破了碧琉璃。千般也歇了,万般也休止了,只有自己知道。到了禅宗他所证的境界,那不是没悟的人所能体会、所能猜测的。所以古禅师说:“神秀对于六祖,他就是摸不着边。”他对于六祖只能迷信,他说:“我师父把衣钵给他了,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六祖是什么境界,神秀是国师,但他必竟还是不知道。万歇千休只自知。我在这片帆之上,稳稳的睡觉,天空是明朗得万里无云。这说明他的心境。下雨时,斑鸠都在那啼叫,但天冷了,千山的斑鸠不再在那叫唤了。)
这样的境界,这样一位大悟的祖师,他最后特别推崇特别信“六字弥陀”为“末法津梁”。认为念这六个字枣“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末法众生唯一得度的途径,能靠的就只有这个法了。所以他做了这个念佛要旨,开示给大众。这里头的内容很好!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我们净土大德说了,再看禅宗大德怎么说的。
他在文中一共总结了六条:
净土之教,他的根源是什么?
“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气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
以前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与世。《法华经》就讲了,十方一切如来为什么在世间出现呢?就是为的一个大事因缘,这个因缘不是小因缘,而是个大因缘、大事情!因这个大因缘,所以才出现于世。这个大因缘是什么呢?“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说种种的法,普逗群机,就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祛除掉这习气带来的一些污秽,恢复本人的本来光明。所以,佛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大事因缘就是这样一件事。说种种的法,观机逗教,为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你现在习气太重,多少劫生生世世以来不好的习惯,使得你无明,所以佛教你把这些习气去掉,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而已,就为这么一件事。
“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
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千差万别,绝对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长相没有一个是绝对一样的,都是一样的那就糟了,分不清谁是谁了。所以长相没有二个是一样的。根机也没有二人是相同的。因为根机不一样,所以如来设教也就千差万别。
“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
大家看:这是禅宗人说的,不是我们净土人自己说的,也不是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自己的瓜甜。这可是禅宗大德的话。在一切法中,种种根基各有不同,但在种种法之中要求其最易,挑一个最容易的、最稳的。说到最稳,现在有好些可不稳哪,比如打座,打到了不倒单的程度,还算是有功夫了,但是他还要出毛病的,眼前就有这样的事。密宗虽然是很殊胜,但是正因为密宗殊胜,所以魔王的眷属就纷纷冒充密宗,到处设坛、到处招徒弟、到处传邪法……你一下子钻进去了之后,可就万劫不复了。不平安哪!尤其你是初机,你怎么知道谁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密宗好是好,但不像净土宗,净土宗还有什么?如果一个人说:“我就叫你什么都不干,你就专念佛!”这话不管是什么人说的,咱们都可以听,对不对?你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最稳的嘛!而且不光是容易、最稳,而且是“收功最殊”,得到的功效最快,三个最字:最容易、最稳、最快。
“则莫如净土一门也”,这是禅宗人赞叹净土的话。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别人赞叹咱们,说明确实也是如此。在禅宗的立场上,他为什么不说:禅好!你们不要去念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就公开地叫咱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佛并不说:你们就在我这个国土呆着别走。佛是最慈悲的嘛,所以用最好的法来度众生。释迦佛还教他父亲念佛,教他七万个本家人都念佛。而且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也是现身开悟了的,得无生法忍的,跟韦提希妇人一样。所以人最要报恩的就是父亲嘛。他救度父亲也是用这个方法。也就是净土宗的特点:最容易、最稳、最快。
“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
“净土者”是什么呢?就是太虚中、在整个法界里头有种种的国土,现在天文学就发现了,有无穷的世界。有的是净的;有的是秽的……“净”就是清净,也就是善的;“秽”就是刀山剑树以及种种的地狱、种种的恶,众生之间互相残害。什么人去什么地方,众生要是心净就生净土,心脏就生浊土,这是自然之理。
“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
生到浊土,你的障碍一天比一天深,善法就难以成就。生到净土,障碍就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处处都使得你增进菩提心。就连你吃的水也增长你的善根;闻法闻声,看到菩提树的影子都能证果。一切障碍都消了,善法自然容易成就。
“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
所以我们学道人就要知道如何去选择净的,去掉秽的。
“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
这句话就更深一层了,许多学佛的是在净土上学的,但也有许多是在秽土上学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土(即娑婆世界)就是秽土。这许多净土之中,最为殊胜的,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的佛国、无量的世界。当初世间自在王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就请佛看一切世界,看了种种世界,通过总结,把一切好的、精华的都收到一块,他就发愿,建立一个佛国,这个佛国是最为殊胜的。
“此世界乃阿弥陀佛无量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庄严大非诸方之所能拟。”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好?就像我们老念的弥陀偈子那样:“阿弥陀大愿王……”咱们学法讲真实,不是宣传虚假的,而是真语者、实语者,是真实不虚地称弥陀为“大愿王”。就是因为他确实在一切国中、一切愿之中称王,所以没有再超过王的了。极乐世界就是大愿王发大愿力所成就的,由大功德所成就的。所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尊最高,其他一切国土所无法比拟的。
“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应偏废。”
我们要知道,这里有事有理。理是本体;事是事相。一切都有一个现象,我们就这个现象,要进一步知道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理体,相就是事相。不能够只知道它的本体,而不去分别它的事相。比如,都是答录机,答录机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枣答录机。但是你看看它的相,有种种不同,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品种、品质不一样,使用方法也各不一样。所以,事相与本体都要知道,这是举一个很粗的例子。
“何谓事?经中所列净土一切事相是也。”
什么叫“事”?就是经中所列净土的一切事相:黄金为地,七宝壮严、宝网明珠、宝珠照耀、宝香普熏……这一切都是事相。
“何谓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
什么是“理”?对于这一问题,咱们学净土的人往往对此有时理解得还显不够。极乐世界的本体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什么是理呢?就是“一切事相不出一心”啊!这个“一心”,我们还能懂,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心。一切事相都是阿弥陀佛的心所显现的,这叫做“一心”。但还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心就是咱们每一位自己的心!否则,那不就是多心了吗。是“一心”呀!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同样是我们每位行人的自心之所显现的。所以,心净则土净。你的心净才生净土;你的心秽则生秽土。实在讲:心和土并不是两件事!连科学家都懂得了这一点。咱们凡夫总是把那个物质看成是真实的,却不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已然认识到:物质是人类的错觉。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叫物质。可见大科学家都在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所以就是“一心”,事相皆是“一心”所显现的。知道“一心”的显现,那么事和理,我们就要圆融起来看了。
“虽曰唯心净土,而不妨有极乐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现也。”
虽然说是“唯心净土”,但是并不是说极乐世界不存在,因为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也是因为一心的变现的结果。
“虽曰本性弥陀,而不妨有极乐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
弥陀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每个人的自性。但是,也许还有人不相信。虽然只是“本性弥陀”,但你要相信“十万国土外有一个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号阿弥陀”。虽然是一心,但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这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没有防碍F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一心”显现的。
“虽寂然无生,而不妨炽然往生,以往生而本自无生也。”
虽然在理体上,常寂光中,一切都无生。自性无生、无生法忍。但并不妨你炽然往生啊!虽说是往生,但往生者的自心其实是遍一切处的!你本来也没有来去,只是在事相上这么说罢了。在本体上,这一切都在自心之内。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都发生在自心之内,也就是从自心到自心。并没有什么叫来和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又没有往生这一回事。所以,就事和理来讲,还要圆融。一切事相都是由于心所现的结果,没有心外之法。都是心所显现。当然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只有通过慢慢的读经、念佛,才能逐渐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个道理。
“高明之士多乐于谈理而诋笑事行。”
这是指那些自是清高的人,他们只会讲究空理、谈心、谈性,而笑话人家念佛的,笑话人家求生净土,他就是不信净土,也就失掉了这个往生的机会。
“中下之流多执于事行而迷昧实理。”
中下之流、中下的根器的人,他就知道整天磕头、求功德、写牌位……只是在这些事实上很注意,而不知道这一切皆不出于自心哪。于是把这事和理就隔裂了。有的是知道事上做,而不懂得理。因此,信虽然是很信,但是道理不很明白的信,这就在理解上不够了。有的人虽然是能够明白自心之理,由于参禅等等,但他又不修持、不念佛、不发愿。这两方面都是有缺欠的。
“全不知理无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
要知道:事和理是一体的,理没有事外的理,理就在事里头,因为你水成了波了。水在哪呢?水不就在波里头,那波浪不就是水吗。水是理,理就在事里头,理就在波里头,事也是理中之事。波在哪儿?是水生出来的。所以波和水那就是一体,事和本心是一体的吗!你知道了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呢?你真知道“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呀!不然,你以什么速度也去不了。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在你自心之内呀!于是,对于往生你就敢信了。所以我们念佛能感应道交,因为念佛就是念自心佛,这是必然的!自己叫自己,哪还有叫不醒的。没有信心,有的时候,特别是有的人修着修着,到临终的时候,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关”,是信的关。其中一个关就是临终,有些人并不知道,作为修行人,要把这一生的业障都了了,所以最后给你示现一些病苦,因为好些业障没有消完,因而让你受一些苦。比如玄奘大师就是这样,玄奘大师最后有点病苦。他临终告诉他的弟子:“你们不要怀疑你们的师父。”不要以为念佛的人一有病,就觉得自己不行了,自己这念佛不见功效,于是自己就产生了退转的心了。一定要坚定!这是自心,弥陀就是我的本心,我有念佛的功德,佛一定接引。所以,对于这个事理,一定要圆融。这就是善根。
“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
你只是相信这些道理,但你却不修行,这就落空了。只是知道做功德、上供……而不明白“本体”的道理,于是把佛看成跟神差不多了。我在美国就碰见好几个这样的人,他又供佛又供黄大仙。佛也有,大神也有,求他,他就给我好处?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佛,就把佛庸俗化了,把佛拉成一个普通的神仙了。那么,这就跟正信的人的功德差的太远太远了。这种人连“三皈依”都没有了,就不叫佛教徒了。你既然皈依了“佛、法、僧”,你怎么还供黄大仙哪?你不能再皈依外道邪众呀!这样你就成了外道邪魔了。这样修行,他就不可能成就啊!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把这个关系搞清楚。到这里,永觉元贤禅师说明了净土法门是一个最高的佛法。同时也把《阿弥陀经》肯定了下来:“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号阿弥陀”。
说到“本体”,这个极乐世界和阿弥陀就是我们的自心,无二无别。有人一说到“一心”、“有佛有土”,于是就觉得不真实了。其实,“一切都没有心最真实”,这是布袋和尚的话。“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心最真实”。自心所现,最真实了。这一段话是上根利智人讲的话。上根念佛,能够智理圆融,可以上品生,上品生的结果,当下就是大菩萨了。你一往生就是大菩萨了,远远超过了凡圣同居土,等于密宗即生成佛。对此,我问过贡噶上师的。净土宗大家不要把他看低呀!这是头一个问题。
“修此法门首要正信,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并由此信而后能入。”
正信和不正的信,两者的功德悬殊的不能比。我们要正信,这是首要的问题。
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都是由于这个正信才能进入这个法门。所以我们形式上到这儿来拜佛,到底真的进没进佛的那个门呢?只是咱们进了广济寺的寺门了。真正进门是要看你到底有没有正信。如若没有这个信,那怎么样呢?
“若无此信则迟疑而不决定虚浮而不真实。”
如果没有正信,就会迟疑而决定不下来。到底修什么好?到底往生的了还是往生不了?一旦事情一来,一生病了,于是各种仙方妙药就又用上了,那就麻烦了。所谓正信,你到底信什么?如果决疑不定,还是虚浮之心,那你就不真实了!
“毋论其不肯修习,即肯修习而若有若无、或作或辍,无斩钉截铁之能,无射石没羽之意,岂能成就希有功德哉!”
不要说不肯修的人,就是肯修行的人,如果你没有正信,对于信心若有若无,修一会儿又停一会儿,那你就没有斩钉截铁的那个能力了。真正的修行需要当铁汉,要敢于咬碎铁称砣。只有这样的决心才成。不能是顺我就修,不一顺我就放弃。不斩钉截铁,就没有李广射石没羽的能力。当年李广看见一个老虎,一箭射过去,结果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但这个箭却射到石头里面去了。这说明心的力量是有大呀!他认为是虎,所以箭就射进去了。如果我们修法也能这样,使这一句佛号有如同宇天长剑,把一切业障都可以斩除。如果对于极乐世界半信半疑,当作若有若无的,那怎么能成就这稀有的功德呢?
“盖缘我等凡夫,心暗识劣事,于近习不能知远大之域、幽微三境,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发信。”
因为我们凡夫心暗识劣,束于近习,就为这一生中近几生中的习气所束缚住了。比如,刚讲完《金刚经》,可人家要是骂你一句,你马上就动火了,这就是咱们的习气。《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家骂你,可你要这样想:谁骂我了?哪有人骂我呀!他骂的是谁呀?黄念祖?没有黄念祖他骂谁呀!这不就解决了吗!可对此,一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家骂你,你马上火气就来了,这是无明习气造成的。因为有这个习气,所以不知道自心的远大。其实,自心的心量、自心的智慧和十方诸佛相等,而我们这一念是殊胜功德不可思的!不是其他功德所能比的。
“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
稍微有一点点的不如意,于是就不信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凡夫只当确尊佛言。”
所以我们应该确确实实地听佛的话。《阿弥陀经》告诉我们:“有世界名为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叫我们信、叫我们念、叫我们发愿。咱们就照佛说的做。
“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说诚实语绝无虚诳。”
因为佛是大慈悲心哪,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样慈悲,多劫以来都是这么修行的,而且是大智慧,九十五种外道学遍了,超过一切学问。佛的智慧是大智慧,说的是诚实语。“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真实不虚的话,没有一点虚妄。
“佛言不信何方可信乎?”
佛的话你要不信,你还信什么呢?所以我们有时候,虽然道理不能懂,咱们只要能信就成。有的道理很深,我们慢慢的才可以懂。有的能懂,那就好极了,那么我们先要信哪!
“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
信佛的话分成两类:第一是信他的理;第二是信他的事。我们面对一切问题,它都有理、有事。信他的理信什么呢?
“信于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
信我心就是净土,我性就是弥陀。所以,密法就是,一旦修法他自己就证本尊了。比如我修观音,观音就在修法……这就把这个理和事结合起来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这么信:我心就是净土,我的本性就是弥陀,这叫信理。什么是信事呢?
“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有弥陀也”
信事就是:信西方真有净土,西方真有阿弥陀佛。这理、事两者都信,便跟蕅益大师一样了,蕅益大师告诉咱们“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这正信。”
理与事,既是一也是二,既不是一也不是二。这样的信解,事和理就很圆融了,成为绝代、不可思议,也才是真正的正信。
“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
只信一边,信的就不圆满。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这叫偏信,不是正信。
“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
如果你没有得到正信,那你就要向善知识去请教,去看书。
“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
正信自然现前之后,才能发起大愿,才能引得起大行,从而直趋菩提,不要等下一辈子、或再下辈子、或再再下辈子了。
“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气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不知此论注解非为正信也。”
有的人是天才,水平很高,一看经论,就以为得了正信。可是他却不知道,等到他的习气累劫以来的业障一出来,就会被束缚住。因为他的所谓正信,其实还是一种谬解,而不是真的正信。
“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熟甚焉。”
要是真的正信,就像相信老虎能够吃人一样,你就不敢去找老虎了,这才是正信。同样,你要信净土也是如此,要有正信,你就不会半信半疑而心里放不下了。
怎么修行?要正修行,而念佛才是正修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号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
“真歇了”是一位大禅师的名,他的法号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来了。“真歇了”曾经说过:念佛正行也分好几种,各种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你把这句佛号当成看话头一样,一切时间都用于提起这句佛号,不是用有心来念,也不是用无心来念,也不是用也有也无的心来念,也不是用非有非无的心来念。咱们一上来做不到这一点,这种念法叫做“理念”,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知道念到什么程度呢?
“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前后际断”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我们的妄想一个紧跟着一个,一个妄想紧跟一个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不管如何修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断掉。后际中间有个断,前面过去了,后面没生,从中间断开了。这种“前后际断”,妄想稍一断,你就能悟道了。如果断的彻底,不再起妄念了,那你就证道了。修行就是这么一件事,那么真正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你就不需要再经过次第的修行了。念佛是圆顿法,是圆教,所以不讲次第,一超直入,也如同密宗的大圆满法。禅宗、净土宗都是圆顿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那么爬着修。你念到这个程度的话,就可以直接超登佛地了!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感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也如是念。”
虽然理持不容易做到,但这个事持,大家可以做得到。我的心很专,不去搞什么,也不去想别的。一门心思、一个心眼,就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好。密念得就像靠在须弥山上似的,说什么也动摇不了。就是靠定了这句佛号了。你苦也罢、乐也罢、顺也罢、逆也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朝也这样念,暮也这样念,行也这样念,坐也这样念,逆缘也这样念……总之,不要忘记这一句。这里要注意,顺、逆境界也这么念。
“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
清净的这么念便能够相继。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自得心开的。这跟那理持没什么两样。理持咱们做不到,但“净念相继,自得心开”,这是借用了大势至菩萨说的话:“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事持达到的心开跟理持的心开没有两样。所以佛法的特殊就在于平等。只要你能专心一致这么念的话,念的你心开的时候,就像孔子所说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有的空而知之,这些知之也一矣。”你知道之后,也是一样的,所以道理就在于此。
“未得心开,临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
你念着念着虽清净了,但还没有得开悟,但到临命终时,也必生彼国,决定了生脱死,而且品位不低,还不是中下之品。这里禅师给你授记了,给你做保证了。但大家听起来还觉得很高。这里讲个例子: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葛继芝,他的老婆是织布的。古时男耕女织,男的念书,女的就织布。有人教他妻子念佛,在织布时,拨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整天这么念。当时很勤劳,整天得劳动织布。她丈夫是信外道修仙的,于是做丈夫的说:“你念这个没有意思,跟我学吧,修仙道去吧!”做妻的不为所动,就这么念,一天阿弥陀佛果真现前了,光明照耀。她赶紧顶礼,也叫她丈夫顶礼。他丈夫“啊!”看见了,但没看见全身,只看见了半身。于是他也顶礼了、相信了。“赶情念佛真能见佛呀!既然这样的话,临终接引都是事实的了。”于是他就把仙书都烧了。你看人家把这些书都烧了,夫妇俩都生净土了。这说明我们就是在这日常劳动之中也能修行念佛。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姓黄的打铁匠,打一下铁念一声佛,最后也成就了。就这么做,这最容易、最稳当,不出一点毛病,也不着魔。
说起着魔来,着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禅堂把“楞严咒”挂上。你不用咒加持,光靠坐禅,那不着魔是不可能的呀!念佛的人,阿弥陀佛能派二十五个菩萨到娑婆世界来保护你,所以是最稳当的。
以上讲了“理持”、“事持”,前者顿超佛地,后者也能达到。而这两者都做不到又怎么样呢?下面就讲了: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
如果你做不到念佛绵密,那你就必须随你的力量,有多大力量你就使多大力量。你身体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么绵密,那你就尽你最大可能性去念,这就叫随力。不是主动放弃。如果来了本好小说,看小说要紧,于是就把念佛的事给忘了;这个电视节目好,那我看电视要紧……这就是主动放弃了。没谁拉着你必须看电视、看小说不可。那你就把功课耽误了,这样主动放弃就不可原谅了。所以要“随力”。
“或者晨昏礼念,或者清晨十念”
明真法师就是这样,他是修禅宗的,但他每天早晨就修十念。
“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矣。”
这跟蕅益大师的话完全一致,只要你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只不过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罢了。要点就在于你信心愿力坚固不坚固上,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事情很多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念不了那么多,念不了十万声,三万也念不了,那你就尽你的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嘛!这是弥陀在大愿里说的。通过永觉元贤禅师的话,我们可见禅宗大师和净宗大德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呀!由此也就增加了咱们的信心。净宗、禅宗说的是一回事、一个道理、一个主张。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己见,吵闹不休,而是非常一致。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这就好像你考试一样,你考了最末一名,中了举人,但你是最后一名的举人,但还是管你叫举人,并没有管你叫“不行、最末名举人”吗!举人的一切你照样可以享受。又像考大学一样,被录取了,但是其中有人没来,于是就由你补上了。跟考取的不是一样吗!你这也叫被录取呀!也比考不上强得多吗!所以,尽管品位低一点,但这样念佛也是正念。所以我们要念、要修持!
修净土宗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修密的或修其他法门,你把这一句咒语也这么念,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敢给大家保证!你真是在一句咒上也这么念,你这么念是莲花部的咒,和念其他部的咒是一样的。只要你的信心纯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刚咒,往生的也有啊!所以道理就在于此。当然,最好是净土宗,因为念佛为最主要的,其他咒,比如你念观音圣号,只要念到这样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业行人不仅要专念阿弥陀佛,也要广修众福,这是净业正因。以念佛为主,其余是助行。《观无量寿经》讲“想往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过去正果老法师在讲经时跟我也说过:“我讲经就讲两个:一个讲出世三福,一个讲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以大家要修“出世三福”。而弥陀第十八大愿就是:“愿生我国,一切愿来的,乃至十念,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你念十句都可以吗!
“三福”指:
一是“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说明尊师孝亲很重要。今天师父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奉持,师父往生了,离开人间了,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做呢?大家要修法超荐,拿法回向,这就是修世福吗!“慈心不杀”,不要去杀生,要爱惜众生的生命,你不要让它死。中国有句老话“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修十善业”就是“五戒”、“十善”。
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大家受戒都很踊跃,我们要很好的把这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再犯,因为破戒之罪严重极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既然是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报。因此,我们受了戒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的。菩萨戒要求很高、很深,我们不受则已,受了必须要发心受持,万一犯了戒,就赶紧忏悔。允许忏悔。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忏悔,你也不知道,整天在破戒之中,那你就是再做多少功德也顶不回来呀!“出世三福”的第二就是持戒。
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关“出世三福”,正果法师讲的很多,所以我们就在此念念罢了。我们今天念到这,就更加追思这位导师了。有导师的好的教导,这很重要!
以上三种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他们成就正业都以这个为正因。
“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
僧肇法师说:你所修的法,虽然还都是有为法,有为法虽然不真实,但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就更难成了。孝顺父母不是有为法吗,有为法虽然不真实、不究竟,可是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但你执着无为法,有为法我都不要,而去要无为,这本身就已经是有为了!你盲目地执着于无为法,这不就是有为了吗!所以,一旦执着无为,你的智慧就不明朗了。
“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
想要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修成佛果,那就必须以专心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行。早上要好好的念佛、礼拜、忏悔、布施、持戒,这一些都是种善,从身、口、意这三业上都让它洁白,以此增修净行。所修一切善根都回向净土,这就是顺水行舟,再加上摇橹,就更好了嘛。
“五念正愿,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
说来说去跟蕅益大师所谈的“信愿行”三资粮是一致的。头一条劝我们讲这个理、讲这个事;第二条让我们正信;第三条就是行,就是让你念佛,有信、有愿、有行;第四条就是兼修众福,还是行;这第五条就是愿。所以,信、愿、行是三个资粮,缺一不可。这里,禅宗大德所说的,跟咱们净土宗大德所说是一回事,就是要正信、要有愿、要有行。这里说的是正愿。
你虽然在修,但你没有愿,你这个行就生不了啊!而只知道发愿要求生净土,但就是没有去做,你这个愿就成了虚愿了。又有行又有愿,才能登到极乐世界的宝地。
“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生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
所以劝咱们发正愿,《阿弥陀经》处处劝咱们发愿,要求生净土。这个正愿是什么?并不是求人天福报。现在往往还是求人天的事多,求这个求那个……也不是要求证阿罗汉等果位;也不是愿我一个人求生净土。以为我一个得生净土,这生死可怕,我可出去了!……这么想就不是正愿了!正愿是什么呢?就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正如经本后的那个回向偈所写:“同生极乐国”。所以,处处都启发咱们,不是为我自己,而是“若有见闻者,同生极乐国。”这个见闻者,大家不要以为咱们念佛,就光为的是咱们自己能听到。你要知道虚空之中,你眼所看不见的有许多的见闻者呢!而且我们这个音声是遍一切处的。说老实话,这见闻者是很多很多的。
“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即所谓菩提心也。”
此愿一发,这个话很重要,大家注意听,一发这样的愿,就能够具足无量的功德。“具”是什么?具就是具有、具足。这个愿一发,就能具足无量的功德;能够消无量的业障和垢习;能够破无量的魔网。魔网是重重,实际生活中真是如此,实在可怕。虽说是一面魔网,但你不知道自己只不定就在哪块魔网上呢!有的人就被“色”网上了;有的人被“名”网上了;有的人就被“利”网上了……这魔网太多了!但是你这个愿一发,就能够破魔网,永为成佛真种。这个“真的种”就是佛种。你发愿,就永远成为佛种。你就要有这样广大的愿:愿自己的修行回向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你才发菩提心就好像鸟出蛋壳一样。鸟在蛋里头还没出蛋壳呢,它就会叫唤。叫唤的声音就超过一切鸟。这是比喻我们凡夫,你发了菩提心,就如那个鸟还没出蛋壳哪,也就是还属凡夫呢,可是你已经超过许多许多其他的鸟了。所以大愿不可不发,菩提心不可不发。
“故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
所以行人应该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老是这样一条心,以这样的心来修行,来行一切善。
“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你的愿力很艰,不会变、不会退了,就如广济寺有一个念佛者,念到佛来接他了,所以他都没想到能这么快,一想还有很多事情没办完,“阿弥陀佛,我跟你请假,再给我几年假”,要是这么想就变了嘛!只要不变异,那么一切万善都成了净土的正因,菩提的妙种,因此你还怕什么不往生的呢!
还是讲行,就是讲要坚持到最后。所以我们贵就贵在能坚持。这么殊胜的一个法,咱们凡夫能念就能往生,就能超生死,就能到了极乐世界。念佛往生的神通远超一切阿罗汉,去了之后承佛威力,在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一顿饭功夫就打一个来回。所以到极乐世界,你要到兜率天拜弥勒,那就是一顿饭功夫的来回。可见神通到了这种程度。都是超过你本业所能得的,这是弥陀的愿力,超胜一切。
“净业之功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
所以你要坚持才成!往往念佛的人,虽然一时没有见佛、没有得到什么瑞相,但这是一种考验。没有得到什么瑞相,你还能坚持念到最后,信心坚固、愿力坚固。信心坚固必定往生。但到临终之时,你功败垂成、功亏一篑了,也就是到最后,你都快成功了,但这时你却不念了,那就太可惜了呀!所以临终一念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坚持,不管什么困难,就这句佛号坚持到底!最后只要你能念,哪怕是曾犯有“五逆十恶”,通过临终十念,地狱就消除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最后的关键,不是你平常只有十念就可以了,要靠平日的功夫,这对于在最后的关头,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盖以生净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
无论你生净土还是生秽土,也无论你是入圣还是入凡,乃至驴胎马腹、刀床剑树……这一切都是凭人的最后一念的结果。所以这最后一念十分的重要!有的人一向很好,最后却生起嗔恨心,于是他就变成了蛇或其他生命。
“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
每每见到念佛的人,平常都说求生净土,老说求生净土,可到临终时都无正念,很多人就是这样。为什么说往生不了呢?一辈子努力到了临终的时候不行了,因为没有正念。这还是古人说的呢!古人有这种情况,现在恐怕更严重了。
“或者贪生怕死,恋此皮囊。”
就是因为贪生怕死,贪恋这个肉体。在活着的时候,尽量想法保护他、爱护他、将养他……可到了临死的时候,唉呦!唉呦!……你这么爱护的肉身还是得扔,可这时你舍不得呀!舍不得就不行了,正念就维持不住了。
“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
还有些人,临终看看爱人、看看孩子,于是眼睛流下来了,因为难舍难分,正是爱别离苦呀!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上火车、上飞机前还在哭呢,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你就这样,到离别的时候,情感不消除,你看不淡,还依依不舍,那你这佛号就念不成了,往生也就没希望了。
“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
我在哪还有多少钱、在什么什么地方、还没有来得及跟家里人说、怎么可以告诉、怎么处理、怎么分……这一系列的事你还惦念着呢,那你就不可能再产生念佛的正念!
“或因境界不顺抱恨面终”
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受冤枉、受抱恨……于是心里很恨、很有劳骚、很委屈……这都会使你失去正念。
“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
既然平日就早已经失去正念了,那你就甘受“沦堕”了。病疼艰苦呀!躺在床上,身上插着各种救命的管子,处于如此痛苦之中,那你就不容易维持正念了。
“既失正念,甘从沦堕。”
既然已经失去正念了,那你就只能甘受“沦堕”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就是要咬紧牙关,真正就是凭这一句佛号才成!
底下也说了,临终不要害怕!这是禅宗的观点,也是净土宗的殊胜之处。确实要经受住考验才成。我们要知道,咱们平常真正能如法修持,真正是正信、正愿,并且信念坚固,那你在临终的时候,佛就来接引你。佛就会慈悲加佑于你,令你自心不乱,这就是咱们往生最大的凭证。可是你得符合弥陀这个愿力才成呀!你真正有愿生彼国的心,而不是三心二意。一心一意,信念不变,不但每天有修持,就是临终你也不放弃,愿意往生,这个时候佛就加被你,而且用三昧力使你也得到一种三昧,于是你就能够正念分明。如果得不到加持,只是靠自己,但到这个时候你又失掉了正念,那就很难说了!还有,最后你能够这么念的话,也能够感佛接引。你本来不能受接引,但这个时候你能够这么坚固信念,于是佛就慈悲加佑来接引你。
“我今劝行人,到此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
我今天在劝行人哪!到这个时候,只要谛信经文,相信经上的话,佛肯定临终来接引你哪!来加持你啊!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这八个字,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头有,咱们念的《阿弥陀经》是秦译本,所以没有。通过这八个字,就特别地显出了“他力”的特点。阿弥陀佛来慈悲加佑你,咱们只要一心不乱,那就没问题了!可是,如果念不到一心不乱的地步,这又怎么办呢?对此,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的这八个字就使你有信心了。佛来接引你,佛的慈悲加持你,可以让你内心不乱。所以净土念佛法门称为“他力门”,不可思议处就在这。咱们补充这句话,就是提醒大家,如果你临终失掉正念了,得不到佛的接引,那就要沦堕了。
“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
你要百般的放下,就信一句佛号,要念到底!所以关键就是在这,这是大禅师、禅宗的大德,他从禅宗开悟,自己念佛,研究经典。对这个净土法门,总结的纲要就是他的这篇文章。
临终一念还是修行,所以要修行到最后。以上说了这六条,归纳起来还就是“信、愿、行”。这其中,“信、愿”最关键。蕅益大师也说,你只要信愿坚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到底能不能往生,就全靠你有没有信和愿。信要正信,真实的愿力,既然愿生极乐,就别再留恋娑婆了!你又留恋娑婆,又说我愿生极乐,脚踩两只船,这个愿就不坚了,临终怎么样那就难说了。如果真是深信切愿,那你就一定往生。
不管你念的好坏,念到什么情况,品位高低凭你念佛的高下,念到理一心,那当下就是大菩萨。能念到事一心,就是罗汉。你不到这个程度,需要慢慢花开见佛,就要看你念佛的情况了。所以,我们既然是修净土了,各人有个人的情况,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这其中最要紧的是正信,真正发起大愿,正如前面永觉元贤禅师所说的:你发起大愿,你就具足无量的功德,你就消无量的业障。因为你这样就破无穷的业网了。这跟蕅益大师的说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的话再把这个地方补充一下,咱们这个修行的路就更清楚了,也就操之在我了。
当年,我的先师夏莲居老师,听到净土法门,回来后在屋子里就这么乐了好几天,太欢喜了!他说:“这回我可有办法出去了!”如除了这个法门,要出这六道,那就太难了!那要断尽了见、思惑才能出得去。要断见、思惑,不光是指咱们人世间的贪、瞋、痴、慢,还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全都去掉不可,这样你才能出六道。所以,要出六道是这么难哪!如今,咱们就是凭这一句佛号,有信、有愿,还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坏,只要你有信有愿,就决定可往生!因此,咱们出娑婆世界往生极乐,是人人都有份的!希望大家都能跟夏老师一样,都欢喜呀!
为了将来咱们结一个在极乐世界再相会的因,我以上的供养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