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故事

目录

文殊菩萨的故事(上)

文殊菩萨的故事(下)

文殊菩萨的故事(上)

1。 普贤化身 ── 拾得大士

拾得大士和丰干禅师、寒山大士同为唐朝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话说丰干禅师有一次游松林,漫步在天台县赤城山道路旁,偶然听到小孩的啼哭声,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个小男孩,相貌清奇。禅师就问在附近牧牛的人知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问他自己,却回答说:“我没有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么?”

于是禅师把幼童带回国清寺,交给典座师等候家长来认领,但是过了很久,还是不见有人来领回,禅师祇好命手下的知库僧灵熠照顾他。拾得虽是小小年纪,倒是很会讲话。

拾得渐渐地长大了,典座师就让他管理食堂和香灯。有一天,忽然看见他登上大座,与佛像对面盘坐而食;又冲着憍陈如尊者的泥塑像,大言不惭的讥笑他是“小果声闻”,还举着筷子开怀大笑,旁若无人。上座师于是罢去了他佛堂上的职务,让他到厨房内担任洗碗盘等的杂务事,他每次都把堂上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等寒山来,就让他背了去。

他有时也自言自语地说:“我有一颗明珠,埋在暗中,可惜没有人能识别!”

大家都笑他是个痴呆的孩子。

有一阵子,厨房中的食物每天都有乌鸦来偷吃,搞得狼藉不堪,拾得就拿了一支棍子到伽蓝殿中,打了护法神二、三下,责备衪们说:“你们接受出家人的供养,守护佛寺清净道场,却不管寺里的事情,让食物被乌鸦吃得一塌糊涂,如何当得伽蓝的职司?”这天夜里,全寺僧众都梦到伽蓝神向他们诉苦,说拾得打他们。第二天,僧众到堂上纷纷说出这一怪梦,竟然人人相同,没有一点差异的地方,连灵熠也不例外,大家议论纷纷个不停。灵熠这天上殿供养伽蓝菩萨,果然看到诸护法神身上有杖痕所损,就报告大家一齐去看。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拾得实在不是凡常之子,有好事的人就把拾得希有道行报知县府,由县府下令尊称拾得为贤士,由此认定他是菩萨的化身。

拾得有时也在寺庄上放牛,吟啸歌咏,悠游自得。一天,正是寺里举行“布萨”(在六斋日持诵戒律而增长善法谓之布萨)之日,众僧正在说戒时,法事也正作得热闹,不料拾得赶牛到堂前,站在门口,拍手大笑说:“那轮回生死前程悠悠的众生,正在这里聚头呢!”主持戒律的首座和尚听到后,不禁怒斥他说:“你怎么这样疯狂,竟放在这里喧哗破坏说戒?”

但是拾得笑着说:

“无瞋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首座和尚出门要打发拾得赶牛出去。拾得回答:“我并不放牛啊!这群牛前生都是本寺值事大德,都有法号,不信你叫唤它们,它们都会应声的。”

于是拾得一一叫唤那些牛。先叫:

“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吧!”一头白牛应了一声出来了。又叫:

“前生典座光超站出来吧!”一头黑牛应声出来了。又叫:

“直岁靖本站出来吧!”一头牯牛应声出来了。又叫:

“前生知客法忠出来吧!”又是一头牯牛应声出来。这时候拾得牵了这头牛对它告诫说:“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生,你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你却辜佛恩!”

全寺僧众这时无不惊讶错愕,有的便报告州县官知道,县官颁文召他入州,但是拾得居山中惯了,不愿意去见县官。

寺众都称叹菩萨来到了人间,咸自反省,改往修来,并编了实录写在大殿墙壁上供一般善信看,以兹惕励,其内容如下:

东洋海水清。水清复见底。灵源涌法泉。斫水无刀痕。我见顽嚣士

灯心柱须弥。寸樵煮大海。甲抹大地石。蒸砂岂成饭。磨砖将作镜

说食终不饱。直须着力行。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士。枉死埋冢间

可惜孤标物。不见日光明。照耀于天下。太清廓落洞。明月可然贵

余本住无方。盘泊无为理。时涉涅槃山。徐步香林里。左手握骊珠

右手执摩尼。莫耶未足刃。智剑斩六贼。般若酒清冷。饮啄澄神思

余闲来天台。寻人人不至。寒山同为侣。松风水月间。何事最幽邃

唯有遯居人。悠悠三界士。古佛路栖栖。无人行至此。今迹谁不蹋

旋机滞凡累。可畏生死轮。轮之末曾息。嗟彼六趣中。茫茫诸迷子

人怀天真佛。大宝心珠秘。迷盲沉沉流。泊没何时出。

拾得自从闾丘太守来参拜以后,就同寒山子手携着手走出寺院隐迹不见了。后来国清寺僧登南峰采薪柴,无意中遇到另一位僧人好像印度来的装扮,拿着锡杖进入了岩洞然后挑着锁骨出来对他说:

“你可知道,我取得了拾得的舍利呢?”

国清寺僧回到手中告诉大众,大众才晓得他们所敬重的拾得贤士在这个岩洞里示寂,就将岩洞名为“拾得岩”这个岩洞在国清寺东南方,约距离二里左右的一片山上。


2。 寒山拾得问答(撮录“雪山师父交来”)

往昔寒山禅师,曾经问拾得禅师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样做才好呢?”

拾得禅师回答他:

“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看他又是什么样的一副面目。”

寒山又问:

“此外还有什么处世的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就告诉他:

“我曾经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来,偈子是这样说的: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魇足。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眼。马上放下手,赶紧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较,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拨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3。 如愿化去 ── 祥云大师

高齐祥云大师,乃是并州姓周人家的子弟。在孩提时代就从本州僧人灵询法师寻问有关佛教教义,长大后跟随灵询法师出家。

灵询法师想要观察他宿世根机,故意把藏经库打开,里面很多经文藏书任由他研究阅读。

结果他取了涅槃经来研读,涅槃经是继承般若经的空性思想及大众部的教理(一音说法及心性本净之说),同时又采用法华一乘的思想而成立,教义包含三点:一、法身常住;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一阐提成佛。他用心阅读不到一年,整部涅槃经都可以朗朗成诵,每日都诵读一遍,习以为常。后来听人谈到清凉山有灵异的仙境,于是他就随身带着经书前往游化。到五台山顶去参访礼拜,后来就住在大孚寺。照样的持诵涅槃经,非常用功。

有一天偶然间来了一位身穿官服样子的人,那个人长得高大英俊,相貌堂堂,来到他的面前很有礼貌的邀请说:

“希望您能到敝舍修法诵经七天,也好降福到我家,庇荫我一家人。”

不便拒绝他人的盛情,于是跟着这几位大汉向北而行,走了好几里路,但见山中的云雾晦暗,心里多少有点纳闷。过了不久,乌云开了,眼前一片景色非比寻常,向前进入一间很大的宅子,庭堂居室颇为庄严,一派富丽堂皇。

祥云法师心中疑惑而问道:

“请问你到是什么人?是何身份?看这样子分明是稀世的巨富啊!”

“法师!不瞒你说,我是此地的山神。有劳大惊莅临,实感荣幸之至!”

祥云法师在这七天之中修持佛法,精勤有加,每日进食的餐点非常可口世上少有。神人并将几样珍奇之物相送,然而祥云法师不肯收下,但神人一再要勉强他非接受不可。

他不得不说:“贫僧道业未成,所耽心的只是这个臭皮囊的肉体命不长久,还等不及道业完成就要大去。倘蒙施主不弃,一定要布施财物的话,不如赐我灵丹妙药,使我天年得以延长,以便从容修证,得以有成,这样才能了却我的心愿,才是我最希望的事。”

山神就以庄重的神情回答:“好的,可以办得到。”

说完取了一茎药草,色泽纯白,形状如同一名童子。然后说:

“法师!您把这根药草细嚼后吞下去吧!”

祥云法师照着服下了药草,不料因此获得神通自在,就回到乃师灵询法师的道场将经书交还道谢而去。


4。 烧身酬债──北齐王子

高齐天宝帝第三子,两世为僧,守成清净不犯淫欲之戒律,所以证得了宿命通(六种神通之一)。

于是自己回忆起前尘的往事……

自周朝衰落已来,他本来是晋楚世家之子,那时生性残酷好杀,杀人遍野,不但杀敌国人,即使是本国人民被他所杀的也不知有多少。

他忏悔往昔,诚心礼佛。有一天他忽然厌倦起自己的王位,到了天宝七年,他染上了严重的疾病,想尽办法也医治不好。

于是他到了清凉山,非常诚恳地礼拜忏悔,祈愿见到文殊菩萨。

“怎么这么久都见不到文殊大士?”

“莫非大士因我罪业满身,不屑一见?”

“难道是罪孽做多了,天不容我?”

心中生出种种的疑惑与忧虑来。

当晚他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

“你在从前,不知令多少人冤枉地死在你的手里,现在你一意求见菩萨,让你稍为辛劳等待一下,你就感到怠倦不耐烦了吗?何况你应该明白,人身不过四大之假合,你身实非你所有,切莫执着,不可犹豫,你自己勉励吧!”

梦醒以后,王子自己想,我这身体将来也是要偿还他人之债的。于是他就在文殊菩萨圣像前,发愿以此身体自我燃烧作为供养。

刚刚点燃了火正要开始燃烧时,他虔诚地发愿说:“我现在燃身供养三宝,但愿以此因缘,能够消弭我往昔自己亲自杀人、或教唆他人杀人等无量冤债,等我酬谢三宝之恩已毕,然后才得投生为人,希望即时能现沙门(出家人)相,直到证得菩提正果,永远不再杀害众生。”

火尽了,王子在熊熊火焰中已烧成一团焦炭,祇剩一堆骨灰。

太监刘谦之,拾取王子的遗骨,奉塔在鹫峰的西边。当时皇帝十分悲伤的追悼以身供佛自焚其身的王子,就在他燃火焚身的地方建了一所寺院,这所颇具规模的寺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寿宁寺,旧称王子烧身寺。


5。 凡情失圣──明晟

高齐年代,定州地方有一位叫释明晟的法师,少年时代潇洒倜傥,并怀有很大的志气,他常常读诵华严经,知道清凉山乃是文殊菩萨所驻锡的地方。

于是他就背起简单的行囊一路游方参访,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深山幽谷之中,一路走一路探询,都没有人知道大圣究竟驻锡何处。

无意中他遇到一位面貌奇特的出家人,由于彼此都走出家人,互相顶礼过以后,他就问道:

“大圣!弟子渴望见您一面很久了,祈愿您能度化弟子的愚痴无明。”他认为眼前这个人,从深山无人处突然冒了出来,相貌又奇特,想必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吧?

不料对方开口也和他所说完全一样。晤,对方想必也以为明晟是大士化现的了?

两人互问对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当彼此说出原先所栖居的道场时,明晟心中的疑团才得到解答。“这不是菩萨的示现,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毕竟彼此志同道合,何妨引为知己!”

这位奇僧就和明晟结伴而游,一连三天形影不离。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东台的半山腰,见到一间简陋的房子,房子里面也有几个出家人,可是论相貌差得太远,个个都很难看,气质不好,也没有什么威仪。

明晟心中起了骄慢心,瞧不起这几位僧人,可是天色已晚,也祇好将就寄宿在这里了。

睡到半夜,那一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起病来,而且一下子病得很严重,整个晚上呻吟不停,一直到天亮,周身并散发出臭秽之气,令人难以近身。

同行的僧人眼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对明晟说:

“我病得这么沉重,我……我实在不行了。”

“不,你会好的。”

“好不了,我本来有意陪你到底,共同参拜大士的,恐怕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

“别这么说,你……你一定会好的。”

一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因为三天来的相处,彼此意志相同,言语投机,茫茫天涯,何处再能觅得这样的一位知己呢!

但是,那位病僧却对明晟说:

“你不用等我了,你先走吧!”

“可是你--”

“别管我,反正我好不了,希望别因此耽误了你的行程,朝圣要紧,不是吗?”

“不过……”

“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可要生气了。”

“好吧,等我游访礼拜过大士后,我会再回到这里来看你的。”

明晟辞别后心里仍然挂记着,悒郁不已,离开这房子才几步,忽然听到背后有声,回头看看寄宿过的房子,刹那间竟消失于无形。

这一切难道是海市蜃楼,怎么都不复存在呢?啊!我明白了,原来这都是文殊大士变现出来试探我的。

这时觉悟已迟了,自己感慨着:何以如此愚蠢不明?一时痛哭欲绝。

这样哀诚恳切地祈求了十来天,希望能再度见到大圣垂慈,却始终不见任何圣迹现前。

明晟法师回到故居以后就向寺里的长老禀告,长老对他说:

“你的过错有两点:第一、看见面容不好行仪较差的几位僧人,起了我慢之心。第二、不该在友僧病重时放下他只顾自己去朝圣,由此虽入圣地如同隔了一座山岳啊!”

于是,明晟承受了长老的教诲,终身谨慎恭敬修持,而且专门服侍病人,作为他修持的主要课目。


6。 枣林──刺史延庆

五台山东台的东北角,相传曾出现过一个化境,称之为“枣林”。

当元魏永安二年的时候,恒州刺史延庆,由于打猎的缘故,来到了这个地方,随行的有仆从四人,他们因为追赶一只白鹿,来到了一个地方,眼前所见的,是一栋高大的宅邸,鹿来到了这个地方,就窜进去不见了。

他们正感到奇怪的时候,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手里拄着拐杖,来到了门口,对仆从说道:

“你们所逐的白鹿,是我家所蓄养的,你们怎么可以追逐有主的鹿儿呢?”

延庆的仆人们接口说道:

“原来是这样子啊!我们现在不需要鹿了,可是我们的肚子实在饿得难受!”

老人就用手指了东边一望无际的大片枣林说道:

“这个时候林中出产的枣子,已经成熟可以采食了,不妨采一些去吃,治疗你们的饥饿。”

于是四个人就来到那片枣林中饱食了一顿,并用袋子装了好几袋枣子回去。仆从们把带回来的枣子进献刺史延庆,延庆吃了以后,觉得味道非常甘美,真是人间少有,惊异不已,就对从属说道:

“你们再回到林中找找看;还有没有?采一些回来。”

但是从属四人回到枣林原址,记得路一点也没有走错,那片枣林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原先那高大的宅邸,和奇异的老人也不见了。


7。 心通注经──刘谦之

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么繁忙,他特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

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清凉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这种难行能行的举止,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

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

“可否准允鄙人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这是臣的一点志向,万祈圣上英明鉴照,赐准所请。”

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清凉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由于精诚所致,有一天,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于是造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之于世。


8。南海放光──陶士衡

陶侃,字士衡,东晋人。曾经梦见五台山僧人向他劝募化缘。后来他在南海驻军扎营,当地的渔民每天黄昏都看到海滨有光芒照射数丈之违,就特地来禀告。

陶侃于是派人去查看,不久果然有一尊金色佛像由浪中涌现,于是将佛像请上船来,看到佛像座下刻着“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萨像”等字样。

古印度佛经上曾记载说:“从前阿育王统治阎浮提世界时,实行酷政,命令鬼王建造监狱,真是恐怖残酷毒虐极了。不料文殊菩萨居然在鼎镂之中现身,于是火灭汤冷,此生出青色的莲华。狱卒连忙跑去禀报阿育王,王因此而感悟,即刻废除了牢狱,并且造了八万四千塔,以及文殊菩萨的圣像,流传天下。”现在所寻获的佛像就是其中的一座。

陶侃最初并没有深信佛法,因为亲自见到如此灵异祥瑞之事,才倾心于佛法,真诚的信仰起来,并且将文殊菩萨圣像安奉于武昌名刹寒溪寺中。之后本要搬迁此菩萨圣像至荆州,没想到一百个人都搬不动,只好作罢。

后来慧远和尚要将文殊菩萨圣像迎入庐山供奉,却很轻松的就搬了起来,一点困难也没有,这就是圣灵感应的道理吧!并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解说得清楚的。


9。 灵鹫异迹──乞斋贫女

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适时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一天,来了一位穷苦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头还跟着一条狗,身无多余之物,孤零无依,来到了灵鹫寺无遮斋会现场,可是尚未到用斋的时候,又由于身无分文,但也不好意思白吃,就剪下头发聊充布施之意。对寺里的住持要求说:

“我只有这些头发布施三宝了,请勿拒绝!”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儿来的呀?”

“从来的地方来。”

住持法师看她这么回答,心里有些奇怪。不料这个女人此时开口要求:

“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

虽然开斋时间未到,但施主的要求还是不能拒绝的。

“好的。”

于是住持法印法师从里面取出三份食物,用意是让女人和两个幼儿都能饱食一餐。

但是用过食物,女人又说:

“还有我这只狗,它也得吃一些东西才行啊!”

住持法师无可奈何地,又从里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强地交给了女人。

女人又说:

“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来吃。”

住持法师忍不住了就怒斥着说:

“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滥贪美味之心,不觉得太过份了吗?”

被斥责了的贫女,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偈: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了这首偈,立刻腾身涌上了虚空,示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这时狗化而为衪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却是身旁的二位侍者。在云光缥渺,若隐若现当中,又复说偈: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

这首偈的意思是:你们众生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虽无可厚非,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么办法?又怎样能入道呢?

当时参加斋会约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示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中顶礼说:

“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

空中传来了偈语说: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住持法师这时自己埋怨有眼不识真圣,取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之意。

“法师!你不能这样做!”

“是啊,这么做于事无补,而且是件傻事啊!”

“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众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

万历初期,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好几束,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变化不定。

这所宝塔现在在大塔院寺的东侧。


10。 至诚遇圣──高节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节的人,是并州人氏。小时候当他牙牙学语的年龄时,只知道称念“南无佛”三个字,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奇怪,这个孩子怎么别的话一句都不说呢?”

“是啊!我们这孩子的确也太奇怪了。”

他的父母常常这样呢喃着。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间他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了。

“人生实在很苦,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真是烦恼重重;要想解脱,恐怕只有离开这个家去修行这一条路了。”他心中想着。

另一方面,他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那样的事情都不想做,好像世间上的事业没有一桩合他胃口似的,当然很替他耽心。

“爹,娘!我想去五台山修行,为了可以得到解脱。”

“孩子!你年事太轻,人也还小,娘实在不放心!”

“娘!我已经十七岁了,都那么高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父母看他小小年纪,有出尘之心,反正不喜世间事业,留在家中无益,况且又苦苦恳求,不如就成全他算了。

“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

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目的地─五台山出发了。“无论怎么艰难险匝,我都要想法子克服它,以达成我求法的志愿”他心里想着。途中跋涉历经不少险厄,最后来到了北台山后面的一座山谷,见到一位苦行头陀,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草根树叶,日子过得实在清苦,他一见却高兴万分,认为这是很难遇到的一位善知识,“这一位大概是我所要拜的师父了!”

高节就长跪在那里,对头陀说:

“请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的座下做个侍者,跟着您学佛。”

“你吃得了苦吗?”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好,如果你能习惯吃像我一样简陋的食物,就可以得到解脱。”

就这样地做了苦行头陀非正式的弟子,他采取树根叶子充饥,以山涧清泉解渴,生活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连好多天都不以为苦。

接着他的师父又告诉他:“你能够诵读法华经,才可以得到解脱。”

于是他非常用功地诵读法华经,过了七天,法华经已可以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就再度请求师父教导解脱生死的方法。

“如果你能收摄一切心念,放下万缘,一坐七天,必然能够解脱生死了。”

于是他遵照着师父的指导去做,果然如法七日禅坐,起座以后,但觉身心轻快得很,心中充满了法喜,不过那时候,他仍然是在家人的身份,所以长跪向师父禀告:

“师父啊!感谢师父的大法摄受,使我获益不少。但愿师父慈悲,度我出家吧!”

他的意思是要求苦行头陀为他披剃,头陀对他说:

“我年纪老了,现在长安正在开戒会传授三坛大成,那里有一位卧轮禅师,你快点去,可归投在他的座下,让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师父的法号,他就拜问:

“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上下德号呢?”

“我的称号是海云,你记住好了。”

高节于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泣别了这位山中的师父。来到了长安,并打听到卧轮里师的住处。

卧轮禅师见了他,问道:

“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弟子是从五台山来的。”

“为什么又来这呢?”

“因为受了一位和尚的嘱咐,要我特地前来投靠您求您剃度的。”

“你所说的那位和尚是谁?”

“家师的法号上海下云。”

“你,你说什么?”卧轮禅师一脸诧异的神色。

“上海下云。”他重复一遍。

“海云,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而来求我,那是何等错误的事情啊!”

这时高节才恍然大悟,回想苦行头陀种种别人所做不到的高风亮节,生活清苦,清心无欲,言行特异,本来就是一位不出世的奇人,是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这时他恨不得粉身碎骨,再亲近随他学佛。

于是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海云大善知识,就在他赶回从前头陀住过的地方。那有什么海云善知识?只是一片荒凉的山地罢了。


11。 心开见佛──解脱和尚

隋朝时候,有一位解脱和尚,是代州邢姓人家的子弟,孩提时代就出了家,在五台山昭果寺披剃,受了具足戒,又在抱腹山志昭禅师那儿学禅。

志昭禅师非常的器重他,对他另眼看待。有一天志昭禅师向大众宣布说:“你们听着:解脱对禅学领悟不是你们能赶得上的,所以往后劳动性的工作就由你们去做,不必劳动他了。”

意思是让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参禅打坐,以免寺里的琐务使他分心。

过了一段时间,解脱回到原先剃度的昭果寺,白天诵读大乘经典,到了晚上就禅定观想,他曾经在五台山的东台山脚下,见到一位草衣比丘在大石头上跏趺而生,法相十分庄严。他就向前顶礼说:

“我想求见文殊菩萨,乞请您指示,文殊菩萨在那儿呢?”

这比丘就指着金色莲华,解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才一会儿,比丘却失去了踪影。解脱心里明白这位比丘必非常人,就在这大石头边哀慕恳切地顶礼,日夜不息,精勤自励。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位比丘再度在东台山脚下现了身,于圆光中现出了半边的身影,对他说道:

“要知道解脱之道,全在自己,求自己就好了,何必求他人呢?”

说完这些话就不见了。

于是解脱顿时平息了狂妄的杂念,深深契入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得到甚深法喜,即时发愿说道:“我得此法,不应独善自身,愿与世上一切有情众生,共享此微妙大法。”

发愿毕身入三昧定中,诸佛为他现形说偈:“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汝能开晓此法眼,我等诸佛皆随喜。”

解脱就问:

“寂灭之法,本来是微妙不可说的,假如可说的话,我能不能将此法教给有缘之人?”

诸佛回答他:

“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法性,一切无所见。”

代洲的州牧(官职)请解脱和尚前往代州传戒,传戒完毕在归途中已是傍晚时分,心中忖度着在这荒郊野外实在没有办法烧香供养诸佛菩萨,觉得很惭愧。

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了声音说:“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诸佛闻此香,时复来相度;汝今勤精进,终不相疑悟。”

从此德云弥布,法泽普沾,凡是参禅悟玄的人,没有不向解脱和尚请益就教的。

解脱和尚度化众生,连五十余年之久,盛名无远弗届。可是后来却失去了他的行踪。


12。心空及第──令休大师

隋朝僧人释令休,隶籍河南,平日里很乐于四处寻访圣迹,遍历了各大名山。

他素来听说清凉山上,文殊菩萨的事迹灵感异常,心里面十分的向往于这个念头存在心中很久了,有一天终于机缘成熟,就动身前往五台山,求见文殊大士。

令休志向坚定、心意又切,就在古木幽径之间来回地寻访着。有一天,无意间遇到了一位奇特的僧人,令休就朝着他顶礼并开口问道:

“圣者您是住在这里的吧?那么对这里的一切一定都知道得很详细的了。我在河南当地,很早就听说大圣文殊菩萨的种种灵感,现在我到了此地,走遍了许多地方,可是却连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见着,如果您知道文殊大士驻锡何处,希望能告诉我。”

那位奇僧对他说:

“你一片诚心来到了这里,怎么能一无所见呢?只因为你心里面存着‘有见’,所以才会‘不见’。如果你‘无见’,也就是‘见’了;倘若你真能‘无见’(不存有妄心执着),那就能见到文殊大士了。而且你一抬脚,踏破了文殊的门面,一举手,触着了文殊的鼻孔,连回避的地方都没有了,还会有见不到的吗?”

令休听了以后,说道:

“那么说,山河草木,就是文殊了吗?”

奇僧说:

“若照你所说山河草木是文殊的话,文殊诚然有了二义,假如说不是,那却又成了妄语,要明白,这里面实无是非二相。而且你从无始劫来到了今天,在文殊的眼中,不过是在虚生浪死,玩水游山罢了,老实告诉你说,文殊在什么地方吧--”

“在什么地方?”

“--就在你的眉睫毛间,转着大法论,你却一点不曾领会到,可惜、可叹呀!”

令休一听,猛然省悟,于是诚恳地顶礼后又说:

“怎奈我有痼疾在身,所以道业无成,不知大德您能不能疗治好我的痼疾呢?”

奇僧便对他说:

“有一种空心之草,叫做瞢薨,你应当取它来服用,只要服用久了,瞢薨就是你,你就是瞢薨,那么你的疾病自然可以痊愈了。”

令休听了奇僧所开的药方之后,走遍了深林山谷,还是寻找不到,后来他终于顿悟到--

那位奇僧所说的草,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可以服用的草药,而是要我空了自己的妄心,妄心没有了,烦恼当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才开出“空心之草”的药方。我的身体就是一瞢薨,万物也无一不是瞢薨。一切幻相看起来虽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实质上它的本体却是“空”而非真的。

由此他了悟了“心法”之要,顿悟解脱,了无牵挂。到了开皇二十年,端坐而逝。舍报的那一年,世寿是七十三岁。


13。应真屡现──罗汉显应

传说在著名的清凉山上,曾有五百位阿罗汉住持著名山,自古至今,发生过三次显应的事迹--

其一,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位清净的僧众,栖居在中台山麓修习禅定,常有天龙八部诸天人前来供养,过了夏天,这五百位僧众却又隐去了踪影。

其二,唐朝贞观年间,慈恩法师在名刹华严寺传授菩萨戒法,当时突然来了五百位比丘发心来求戒,闻受戒法以后欢喜而去。

其三,明朝永乐辛巳年间,永乐皇帝颁下了御制佛名曲经,无意间约有千余位僧众不知从何方而来,接受了皇帝设斋供养以后,散入林泉山谷之中,从此不再出现。


14。遇圣解怨──环先二人

隋朝代州赵良相,家庭富裕资财巨万,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盈,次子叫孟。

盈的身体比较强健,孟的身体比较孱弱。他们的父亲去世前,就把家财分成了两份。等到父亲死了,没想到盈就把财产全部霸占强取了,仅仅留下一间房屋给孟居住,孟祇好自力更生,并替人工作赚取生活费。没有多久,赵盈死了,投生到赵孟家作小儿,名字叫环。之后赵孟也死了,他也投生到趟盈家作孙儿,名字叫先。

光阴似箭,两个人长大成人了。这时赵孟家更为贫穷,赵盈家更加富有,但是赵环却在赵先家当佣人过活。有一天赵环听他的寡母谈起,赵盈霸占了我们的家业,致使你今世贫穷,至今作他家的奴才,岂不是可耻的事情吗?

赵环因而心中怀恨,要杀赵先。开皇初年,赵环跟随赵先游五台山,进入峨谷东边数十里,深旷无人的地方。就手中拿刀对赵先说:

“你的祖父和我的父亲原是兄弟,然而你祖父霸占了我家的产业,致使我家世世贫穷,现在我只好作你的仆人,你忍心吗?我现在要杀了你!”

赵先连忙忙逃走,赵环从后追赶。进入苍翠的林中,见到有一草庵就跑进到了里面,有一老和尚问:

“你想做什么?这样一副怒气冲天的样子!”

赵环回答说:

“我要报仇以了我心中的怨忿!”

老和尚大笑说:

“你不可以那么做,我让你自己明白你的宿世因果吧!”

于是用药物传给他要他充作茶汤服下,不久如梦初醒,回忆到往事种种,这时心中满怀惭愧。

老和尚说:

“赵盈乃是赵环的前身,霸占他人之产业,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祖业。赵先乃是赵孟的再来,受其应得之产业,是父命犹在罢了。”

于是赵环、赵先大为觉悟。两个弃家为僧,修行佛法,后来在弥陀庵告终。


15。真经胜火──摩滕法兰

汉朝时代,印度国有摩滕、法兰两位大乘比丘,运用天眼观察中国的地方,不少有情众生具备大乘根器者已经到了成熟的机缘,并且观知五台山文殊大士所住锡的地方,但是圣人的教化时机尚未到来,明白要归依佛教真理的人究竟不多。

于是就带了释迦文佛画佛,以及四十二章经,准备到东方来。

当是在位的汉孝明帝,在永平七年正月某个夜晚,梦见金人,身高约有丈余,全身光辉灿烂如同日光照耀一般,飞跃到了宫殿的庭堂里。

汉明帝就命人占卜一下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呢?精通占卜的大臣傅毅就禀奏说:

“臣阅览周书异记这本书预言说,西方将会出现大圣人,这大圣人恐怕就是陛下您所梦见的金人了吧?”

因为傅毅说在西方将有圣人出现,于是明帝特地派遣了王遵为首的十八位大臣到西方去寻访。到了月氏国,遇到了摩滕和法兰两人,就延请他们来中土。

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到了洛阳,两人将所携带的佛经佛像献给汉明帝,明帝仔细一看,佛像果然酷似梦中的金人,就将往昔所梦见的事告诉两人。

摩滕、法兰恭敬回答说:“这正是如来准备将衪的大法咐嘱给陛下,陛下当自我勉励,别辜负了如来!”明帝接下去问:“法王既然出世,为什么不直接到中土这里来呢?”

两人回答:“佛陀的示现是找适当的时机,住世也必然要有感应的机缘才行,佛降生地乃是根器先熟的众生--群贤并集之所。假使其他地方众生机缘未到感应地步时,佛就不会应现的,举例来说,好比池水澄清的话就显出月影的皎洁,否则月影就显得晦暗不明了,这是因为池水垢秽使池中的月光晦暗,这哪里是月亮的过失呢?如来的教义光辉所及之处,总有快慢的不同,也全都随其机缘应世的啊!”

明帝遂问:“那么以东土来说,难道就没有圣人住世来教化众生了?”

两人回答:“有的,在闻名的大山--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所居之地,他在那里摄化很多的天龙八部,鬼神众生。不过除非是持戒且有定力智慧、心澄如水、神威自然显赫的人见得到,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摩滕、法兰继而翻译出“四十二章经”,第二年的春天,前往清凉山朝拜,返回后启奏圣上在五台山建寺院,摩滕以山形仿佛印度灵鹫山,将所建的寺就名为灵鹫寺。汉明帝认为信仰佛教能启迪化度有情,就在寺名之上再加上“大孚”这两个字,孚就是信的意思,本来清凉山有不少道教人士居住,但在佛法教化的熏陶之下,开始度了几十位出家人在寺中修行,佛法既至,外道顿失光芒。

永平十四年正月,五台山道士白鹿等人,联合五岳道士褚书信等很不服气,有意与佛教比一高下。便启奏明帝说是要由两教各以经典入火而焚以辨别真或伪,如果真的就提倡推广,伪的就摈除驱逐,明帝答应了。

到了十五日那天,明帝驾临白马寺,道士们立坛设祭,搜集道教的“七十二子书”放在坛台当中。另一方面摩滕将佛舍利和佛经论典以及佛像等,放在通道的西边方向。设斋供养之后,道士手执香烛等绕坛悲泣着说:

“这里谨至诚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由于目前胡方的邪神来中土扰乱,我朝人主竟然听信邪法,正道失利,我教玄奥的妙道有日益趋于下风之势,所以胆敢将我教的宝贵经书安置在坛上,用火来证验,这是为了要启蒙被惑者的心思,更为使正法的真伪得以辨明,乞上方明察。”

祷告后就燃火来焚经,不料道教的经书随着火焰的燃烧化为灰烬,道士们大惊失色,要想从火堆中夺回经书已不可能,祇好眼看着这可悲的场面发生,真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另一方面,佛教的经典与佛像也在熊熊烈火之中,却不曾烧着,燃之不去。尤其佛舍利大放光明,在空中旋转成宝盖的样子,摩滕、法兰两位法师就在这时忽然将身体跳跃升腾到空中,现出十八种变化,并为眼观奇景的明帝说偈语: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地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法云垂法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

这件事经过之后,两位奇僧就回印度本土去了。后来唐太宗文皇帝,亲登焚经台题诗道:“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度来;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这件神异的事迹,后人多乐于称道。


16。 文殊化现──五髻仙人

汉明以前,佛教的法音尚未广泛的流布,五台山的圣境,听说过的人本来就不多,何况有人能够深入其境,亲睹灵异?那个时候,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内,都是茂密的森林,到处有虎豹恶兽出没其间,五峰之间,无路可通,因此人迹极为罕见。

可是在川流平原之处,却是一些黄冠道人居留的地点,每到月中(农历十五),五峰之间,常会焕发出祥瑞的光彩,到了夜晚并有神灯四处流泻,一般人都以为是神人聚会的仙府。

从古以来相传者,有所谓仙人的,头发上结着五个发髻,衣服上挂了三个小铢饰,有的时候单独无侣,有的时候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戏,游行于台山五顶之间。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偕游戏,长相庄重端严,一旦走近了,却又都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

有人说,在周朝的时朝,那些仙人就在这山上了;有的人说,仙人游踪台山五顶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了。后来人迹渐渐稠繁,就较少看到仙人出游了,当时黄冠道人,一般人都称之为素衣仙。等到腾兰开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后来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才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是文殊大士的化身啊!


17。破生死关──必救都纲

唐朝有一位出家人法号必救,他俗世家族身世都不详,住在王子烧身寺里面,掌理寺僧的职务,职位是都纲,所以大家都叫他“必救都纲”。

他道行相当的高超,所以神鬼无不对他钦敬,畏惧有加。

古代的清凉府,就是现在的五台县的地方,有一位官居邑宰的人名叫王有相。一个夏天的晚上,有相自己坐在公堂的案桌旁,蒙眬间觉得有两个不似人类的使者来到身边说:

“阎王爷派我们要追捕你,要送你到地府交差,近日就要启程!”

有相心中不免吃惊,但装作镇定的对两个面貌狰狞的使者说:

“人生有生必有死,从古至今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我并不是怕死,可是年纪老迈的双亲在堂,全靠我微薄的薪俸来奉养,假如我随你们去了,没有可以托付的人代我奉养堂上慈亲,这叫我如何放心得下?如果能待双亲百年以后,我死而无憾,不如我送你们千金,可否代奏阎罗大帝,暂时放过我的性命?我就感激不尽了!”

使者们回答:

“我们奉了阎罗王森严的命令而来,不敢随便擅自禀奏因由。但知有一人是我们大王也畏敬他三分,那就是在五台山修行的必救长老,如果您诚恳去求他相助,相信他有力量为你解危的。”

说完后两使者隐去,当晚王有相急忙赶到必救法师的居所,不顾三七二十一,自己不客气地开门登堂入室,正好必救法师在禅坐入定。有相顶礼说:

“我是邑宰,由于阎罗王派使者要索命,因家有年迈父母无人代为奉养,因此赶到这里,但求大师为我解危!”

必救法师当时问:

“你能发心皈依三宝吗?”

“能!”

“愿意奉行十善吗?”

“愿意。”

于是必救法师要他去躲避一下。然后默念:

“阎老!请察鉴有相一片孝心!”

阎罗王派使者来,跪地顶礼对必救法师说:

“我们大王奉师慈力,特地增延王有相一纪十二年的寿命,又因他能够念及双亲孝心可嘉,加上皈依三宝,今后奉行十善,自然而然会更增福报的。”

果然,王有相因此得到延寿,过了十二年方才舍世寿逝去。


18。光流五窍──僧福运

唐朝释福运,乃是代州总因寺里面的一位和尚,不幸他身体染有重病,长时间都没办法医好。

于是他到清凉山(五台山亦名清凉山)去修行。

有一天,他在金刚窟前向佛礼忏,由于疲惫不堪就睡着了,迷茫中感到有人用水浇灌他的头部,醒来以后就获知自己的宿命,见到往昔自己原来是一名大法师,只是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

身心不清净,却口若悬河的说法,为众人开示。

“这位大法师真是舌灿莲花,讲解得太好了!”

“可不是吗?很难听得到这么圆满的经义,分析详尽,获益非浅!”

不少人三言两语,都是褒奖的话。

可是当他世寿尽了以后,却堕落到三恶道中的畜生道,先是为牛,复堕为狗,一直到偿还宿世恶业才再转投人身。

过去世种种,历历如在眼前。

“原来我的过去世中宿业与恶报竟那么重,都为了一个不应有的贪念--喜名闻利养之心,违背了出家人的基本原则,才落得如此的下场啊!”

他这么想,心里非常悲痛。感慨不已,为了忏悔前愆,于是服香百日,愿以自身供养大圣文殊菩萨。

接着他找来了一大堆柴薪,跏趺而生,自己燃起了火,勇敢地燃身供养。

火燃烧的剧烈痛苦似无感觉,一下子他就安然逝去,可是在他往生之时,身上的五窍耳、鼻、口等处竟然射出了流动的光芒,一直射入云霄。

如此的异征奇象,观者上千上万,大家都发出悲声,震撼了整个山岳。


19。牛鼓偿罪──僧法爱

唐朝北台山后,有一座黑山寺。

里面住着一位僧人,法名法爱,任当家师竟然将四方供养僧众的施物,占为己有。

由于囊括不少财物,就在南原广置了田地临终前交咐给爱徒明诲接管。

“好好从事耕营,不要荒芜了田园啊!”这是他临终时所交侍的遗言。

“弟子省得!”

法爱法师死后,由于他的罪障深重堕入畜生道,转生为牛,并且生到其徒明诲法师附近一村庄处的牛栏里。

这头牛有相当大的蛮力。能够独自担负起耕地犁田的任务,就这样耕种了三十年之久的田地,后来牛老了,力气也衰了,又生着病,看样子已不堪耕种。

主人这时准备将这头病牛和明诲法师换取其他的东西。

那天晚上,明诲法师做了一个梦,事到了亡师法爱。

法爱法师现出悒郁的愁容,并带着哭泣的声音说:

“我由于动用四方供养僧众之物,购置田产交付给你,现在已受到了牛身之报,年老且病,可惜你不知情,我现在告诉你庄主耍用来和你交换物品的那头病牛,就是我所受报的牛身!希望你能照我的吩咐去做。”

“请上人指示,弟子一定听您的吩咐。”

“希望你剥去我身上的皮作成鼓,然后在上面写上我的名字,凡是礼诵经文的时候务必要击撞这个皮鼓,这样我才有机会脱离畜生道之苦!”

明诲法师梦醒以后,就鸣钟集合僧众宣布这件事情,果然第二天庄主通报说老牛触树死了。

明诲法师就依照亡师的吩咐剥去了死牛的皮作成鼓,并写上僧法爱的名字。另一方面,又卖掉了南原的田产,将所得之款,全数拿来供养五台山的出家众。

他更将自己所有的一些资财,为亡师作佛事礼忏,以后又将这面鼓送到五台山文殊殿去。


20。 当面错过──法顺

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如晦的族长。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随文帝的器重,每个月都赐给月俸供养。

非常不可思议的,凡是有病的人,不论其病情如何,只要是和尚面朝着他坐着,没多久病就会好了。

甚至于有一生下来就耳聋的,和尚召唤他到跟前,和他谈了几句话,耳朵就能听到声音。有的天生哑巴口不能言,和尚对他说了一些话,他就可以开口讲出话来了。

还有颠狂的疯子之类,和尚叫人带他来,面对他禅定,不用多久,疯颠的人也就不疯了。

有时候,临着溪水的急流,随行的侍者看溪水湍急,这样急的流水,要是涉足过去,恐怕会站立不稳被水冲走的,但和尚说:

“你们不用怕!”

他亲自引领众人涉水,这个急湍的水就断了流,变成温和的潺潺流水了,这样的神迹实在是人们想像不到的。

和尚对自己的神异事迹从不放在心上,他研究华严深得法要,随文帝为了敬重他,常常请他入宫殿里,说是会为宫中带来详和之气。宫中皇亲国戚所有贵人都像是供养活佛一般的尊重法顺和尚。

到了唐太宗即位,有一日召见他:

“大师!我染上了暑气非常不舒服,您一向有广大无边的神力,不知您有什么办法可除去我的病患呢?”

和尚回答:

“圣上的崇高德行寰宇都知道的,这区区的病情有什么好耽忧的呢?如果要让病早点好,您必须颁下圣旨,大赦天下,以此功德,圣躬自然会安好的。”

唐太宗就依照他所说而大赦天下,恩泽了许多的囚犯,得到民心的爱戴,果然病体就好起来了,太宗病好以后,就给和尚对了一个称号叫“帝心”。

法顺和尚证入法界观,专弘华严宗。

他的门下,智俨尊者是其高足,传承了他的衣钵,是为二祖。另外,他有个弟子叫智冲,有一日拜别和尚:

“上人!我要往五台山,礼拜文殊大士!”

于是和尚交一密封信给智冲说:

“贤徒!要是你见到了大士,可拆开此信来看,记住了啊!”

“弟子遵命!”

到了五台山,走遍了深林幽谷,景色奇伟,一如想像,偶然间见到山上有位老翁,那老翁对智冲说:

“看你急急忙忙,很辛劳的在这偌大的山野里赶路,到底为了什么呢?”

“您问这个呀,不瞒您说,我是想在此深广名山之中,求见文殊大士的呀!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见着,不知道大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如果您知道的话,请告诉我吧!”

老翁就很客气地回答他:

“原来你找他呀!据我所知,文殊大士去长安弘法已经很久了,到现在大概还没有回来呢!你到这里来想要见他,恐怕是白跑一趟了。”

于是,智冲恳求地说:

“慈悲的老人家!请您告诉我,想来您必然知道大士的下落才对,求求您指示,我感激不尽!”

“好吧!既然你一片诚心,我就直说了,你所要找的大士,就是法顺和尚!”

智冲一转个身,老翁就不见了,这时候智冲打开了密信一看,里面留了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祇这是,何更问弥陀?”

意思是说:无知的游子漫游跋涉,在五台山历尽了千辛万苦,其实文殊就在这儿,又何必再去问弥陀?

原来山上的老人乃是弥陀的化身啊!

智冲急忙地赶回了长安城,那时法顺和尚--亦即文殊大士的化身,已经舍报安然示寂了。当时是贞观十四年五月间的事。


21。 尊胜由来──佛陀波利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寻灵异的圣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道场,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沙漠,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看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于是五体投地的向着空中朝拜说:

“如来灭度以后,许多大圣菩萨都潜伏隐藏,祇有文殊菩萨,有着无尽的大慈悲心,在这个深远的大山里面,激励引度有缘众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来遭受世上种种的磨难,却不得一见大士的圣容,从遥远千里而来,受尽了沙漠险难之苦,特地前来瞻仰参礼,恳乞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暂时得见您的圣容,听到您亲口的慈示!”

一面说,一面情不自禁的饮泣起来。

正在向空中顶礼时,忽然看到一个老人,从山谷中走出,却用婆罗门语对他说:

“你说的心存至道,远访圣迹,可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现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够消灭众生很重的罪业污垢,你带来了吗?”

“我祇是一心要来礼拜大士,并没有带这部经来啊!”波利恭敬地答道。

“既然未曾带此经典来,空着手来有什么益处?纵然见到了大士,大士怎么能知道你是那么样的恭敬虔诚?你应当赶快回去,把我说的这部经典带来,利益济度此中土众多苦恼众生,这就等于是面见了诸佛,亲奉供养一样,能这么做到,还怕见不了一个文殊菩萨吗?”

波利听完这一番话,心喜异常,就在老人足下顶礼,尚未将头抬起,老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于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诚,毕生立志将此四大假合的身体整个奉献给众生,回到印度后,求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他于永淳二年,回到长安,将以上实情向当朝皇上禀报,高宗皇帝听了龙心欢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师,和波利合译这部经典。等到经译好了,御赐波利法师上好绢布三千疋之多,译好的经典准备留在朝廷里面。

但波利却悲泣着禀奏说:

“贫僧奉皇命委派求取经典,是为了利济群生,便上中下根机的有情众生都能灭罪得度,并不图求富贵,但愿陛下能开启一视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这一部经典能够广泛地流通,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

贤明的高宗怜悯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译出的唐本,把原来的梵文经典归还给他了。

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门正顺等再译此经。经译好了,波利就带着梵文原本,去参拜五台山。

“奇怪,法师进入了五台山以后,怎么到现在还不见回来?”

“是啊!有人说,他自从进了金刚窟(五台山的一个地方),就不再见他回头了!”

“想必是已经见过文殊菩萨了吧!”

“应该是的!为要参见大士,也不知他受了多少苦呢!”

“希望他这次朝圣,能有很大的收获!”

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谈着,中间夹杂着恭敬、钦佩、关怀、向往的情绪。

后人传说,波利进了金刚窟以后,就见到极大的光圈像网一样密密地笼罩着,光网之内,正端坐着威赫庄严的文殊大士,这时真教佛陀波利喜出望外。

可是环顾身边,只有自己一人,回头看到同行的一些同道们都在外头,所以想再度出来招呼他们一同入窟朝圣,可是就在这一转眼间,圣境却消失了,祇有原来的山岩还留存着。

既已亲见了文殊大士,于愿已足,波利就在山岩边拣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闭眼禅坐,渐渐入定,同道们见到他时,他已然不声不响的坐化了。

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从此就在娑婆世间盛行起来。

华严经上有一段经颂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

由以上经文可知,金刚窟的圣迹,当然是不可以圣凡境界来思议的。假如说波利法师入金刚窟就不复出,那必然是诸圣化身无疑,这是权巧示现的感应了。既然在金刚窟而入定解脱,这就是表示他辞谢了凡夫的累赘,已经超凡入圣了。


22。 罪由心造──李靖

唐朝雁门关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时候,颇知道对出家人尊敬礼遇,因为僧宝功德巍巍,是代佛宣说佛法,滋润众生精神食粮的啊!

“我要敬事僧宝,绝不动摇心志!”他内心中想着,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但是佛门中人也往往有若干败类,这等于人的手指头有长短不齐,社会上也是良莠不齐是同一个道理。

见到出家人做出了非法的行为,与戒律违背,毕竟是少数,李靖却起了一种--从希望至失望,从尊敬到不敬,甚至进一步认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佛教的代言人出家众尚且如此,整个教义便也不可信,再说要这样的教做什么,于人无益,不如消灭了它还好--的心理。

所以当他在代州任官职时,居然大废佛寺,从前曾立志“敬事三宝”的念头不知何时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一天出外射猎,骑马奔腾于中台山一片广大的原野中。忽然,他眼睛一亮“奇怪,明明是一片绿色的原野,这儿怎么有一个大池子呢?以前也来过,怎么都不曾见到过?”

策马稍前,这一看更不得了,竟有一个和尚与一妇人在大池子中公然共浴。“哼,这对无耻的男女!”

他大为瞋怒,一点也不加考虑,立刻将身后的箭掏出,上了弓,“嗖!”的一声射了出去。他的箭法一向是很准的。由于大池子离他策马的地方有一段相当的距离,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那两人的肩上都中了箭。

这个时候,他觉得很痛快。

那一男一女带着箭伤向东南方向逃去。

“追!”他骑了马一路直追下去。

奇怪的是那对男女不过是徒步,而他策着马儿,但彼此间的差距老是隔着几步,怎么也追不上。

“莫非今天遇上鬼了?”他心中自嘲。

一直追到一处,有一间小小的寺院叫做“真容院”,明明两人逃进寺院去了,怎么找不到呢?怎么会?

进入寺院见殿上有两尊菩萨像,一是文殊、一是普贤。仔细再看,赫然两尊菩萨像上都插着弓箭,那不就是他射出的箭吗!

他开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后悔自己的孟浪,更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由得悲泣起来,就在两尊菩萨前顶礼谢罪。


23。 指出衣珠──无着禅师

唐朝时,有位无着禅师,是永嘉董氏之子。从幼小时即天资聪颖才学出众,和大家相比,有如鹤立鸡群,显得特别出色,到了十二岁,皈依在本州龙泉寺猗律师那儿,披剃出了家,每天念诵大乘经典,达数万偈之多。

天宝八年,因为道业甚优,那一年刚好二十一岁,剃度师便把衣钵传给了他,由他担负起寺务暨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于戒律,因为仰慕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的德名,于是前往参访求学,在慧忠禅师那儿学习禅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阴也不肯空过。

但是慧忠禅师却这样对他说:

“人家唯恐不够聪明,而你却是聪明太过,才不能通达禅理,如果不是过份的聪明,心地早就通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诸佛,于众生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心里的幻象如果消除,那么虚空原本净无一物,就毫无可执的了!”

无着在慧忠禅师一言之下,顿然开了法眼,证得心要。

从此他倦游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环境里,到处参访着,这对他本身的道业,有着极大的益处。

大历二年的夏天,抵达清凉山,就在华严寺内挂单,并在藏经楼前结跏趺而坐,禅寂三日以后,于后半夜见到一道白光从东北方直射而来,照耀在他的头顶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见。

经过了这道白光的洗礼,身心觉得清凉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忆白光来处,就向东北而行,到了楼观谷口,心里想着圣境,就顶礼数百拜,然后跏趺坐着养息。

这时忽然传来有人叱喝牛群之声,一惊而醒,见到一位老人衣着朴素,牵着牛走着,来到无着的面前,无着向他礼拜问道:

“长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我是从山中来的。”老人回答。

“您家住在什么地方?”

“就这山谷里面啊!”

老人接着反问他:

“你呢?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呢?”

“想到金刚窟去,可是找不到路径。”

“那么,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点茶?”

无着就跟着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就到了,老人向门内唤了一声,应声而走出一个童子,打开了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牵了进去。老人就请无着进屋内,但见这房间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厅堂卧室、摆设都不像世间人所使用的样子。

坐定之后,老人再问无着:

“你从何方来的?”

“南方。”

“你有没有好的念珠呢?”

“祇有粗糙一点的念珠罢了。”

“请拿出来给老朽看看吧!”

无着就拿出念珠给老人看。

“要把属于你自己的拿给我看才是啊!”

“这分明是属于我的啊!”

“如果说是属于你的,怎么是从南方来的?”

两人对谈的当时,童子捧来两个玻璃杯子,杯里盛满了酥蜜,一杯敬奉无着,一杯呈给老人。

老人举起杯子问:

“南方有这个吗?”

无着看了看这个杯子很精致,样式也很特别,就回答老人说:

“南方并没有这种杯子啊!”

“既然没有这个,用什么来吃茶?”

无着也不知该怎样应对才好。

老人便再问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么样宣扬的?把情形说给我听吧!”

“很可惜,末法时代,比丘们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无着答了以后,接着反问:

“这边呢?这边的佛法,是怎么个宏扬的情形?”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有多少的学佛人?”

“前三三与后三三。”

无着沉默了下来。老人又问他:

“你经常作些什么事?”

“以般若熏心,可是却自感不得要领。”

“你所说不得要领即是得到要领啊!”

老人又问下去:“你最初出家,志求什么事啊?”

“欲期证得佛果啊!”

“这很好!只要能维持初发心就必然能证得佛果的。”

再问:“你今年几岁?”

“我三十一岁了。”无着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岁的时候,自然就会有福气降到你的身上了,现在你慢慢的前行,不要自己忧伤感到不满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请便吧!”

无着说:

“天气已经相当晚了,能否让我在这里留宿一晚呢?”

老人却拒绝说: .

“你有两位伴侣,这是你执着留恋之处,所以你不应留宿。”

“我本来并无伴侣,而且也没有什么留恋执着啊!我不明白您的话。”

老人便说:

“你既然心中没有留恋的念头,又何必要求住在这里?既然有了留恋和需求,不是等于身边有了两个伴了么?”

这一说,无着不知要说什么好了。

老人再问:

“你有没有随身带着衣钵之类呢?”

“自从受具足戒以来,我平常都带着的。”

不料老人却不以为然地说:

“沙门并无难事,应知能舍即舍,连衣钵都不舍,你好走了。”

临拜别时无着诚恳的要求:

“我现在心中还有疑问,敢乞大德垂示,五浊恶世的众生,实在少有善根,应当怎么样的做法,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呢?”

老人于是为他说了一偈: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意思是:如果人能够静静地禅坐,哪怕是一刻间的功夫,胜过造那恒河沙的七层宝塔啊!要知道宝塔究竟有一天也会化为尘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诚挚的一念为基础,却可以使自己日后完成正觉的大道。

说完这首偈之后就叫童子送无着出门。

无着趁机问童子说:

“刚才主人说的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目呢?”

童子回答他:

“金刚背后的。”

无着心中惘然,还是不清楚。

又再问童子:

“请问你,金刚窟在什么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后:“这个是般若寺。”

当无着回头看的时候,童子与房舍都消失了,祇见山色苍苍,密密的林木郁郁的样子,一时悲伤、怅惘、留恋、钦慕,种种情绪涌上心头。

彷徨久久,忽然看见天空中祥云密布,云层上现出了圆光,像镜子似的悬挂着,仿佛有很多菩萨的影子隐隐约的的映现在圆光之内,并且映现出藻瓶锡杖、莲花师子的形状,这时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制。

过一回儿,一切又恢复了原状,无着心里感慨得很,就很自然地写了一首偈语:

“廓周沙界显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岩。”

说完了偈语,寻路回到大华严寺,对寺众提起遇见菩萨这件事的前后经过。无着禅师最终在金刚窟前立化了。

后来雪窦禅师作了首偈颂道:“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24。 遍参圣境──道义禅师

唐朝道义禅师,是江东地方的人,受业于衡州龙兴寺,长相清秀神志清朗根骨秀逸,有着动人光采。

开元二十四年,他和杭州的僧人普守一道参访五台山,并在清凉寺挂单,两个人一起访游圣迹。

道义自己心中怨叹生在末法时代,众圣早已隐藏潜伏,祇有这五台山,圣灵之迹还未眠灭。何况众生尘劳烦恼重重,永与圣真隔绝 这么一加思惟,心中忽然生出了悲怆的情绪,就对着虚空顶礼,日夜不息忘了疲惫,一心正念,物我两忘,探寻了几个月,志行更加的坚固。

两个人共同来到了南台山的西北岭畔,见到一个年纪很大的和尚,一脸严竣的表情,须发都白了,骑着一头白象沿着山岭远远而来。

二人避开了路中央低头作礼,那大象疾驰而过像风一样,一转眼间就跑了过去,再一抬头,已不见了象的踪影,不知跑到那儿去了,正想追寻下去,寒风乍起,由于“高处不胜寒”,只有回到清凉寺歇一晚再作打算。

第二天他们又来到了山岭上想要寻访圣迹,果然见到那乘象的老和尚托着拐杖而来,对他们说道:

“你们走快一点,还可以赶得上午斋!”

道义作礼说道:“您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老和尚说:“太原韦尹家斋僧供养,你们不要走远,待一会儿来邀你们去的。”

道义作礼而起,还来不及瞻仰老和尚的慈颜,老和尚又不见了。

两个人来到了斋僧的地方,果然一切都如老和尚所说。

道义觉得非常惊奇就对同伴说:

“这件事不要轻易泄露出去啊!”

同伴僧人以为山境有许多奇怪变异的事,也不以为意,没有多久两人慢步走出了斋堂,在林中经行,同伴僧人在前面走,道义心中念着老和尚的教诲,慢慢的前行,期待能再见到老和尚。

这个时候忽然见到一个童子,穿着黄衫麻鞋,从东边的林子走了出来,到了道义面前合掌说道:

“我名叫觉一,奉和尚之命,请衢州的道义阿?黎去吃茶。”

道义正想招呼同伴僧,没有见着,只好自己跟着童子前行,往东北方向跟转走了百余步,忽然见到一座金桥,他也跟着登上金桥,抬头看去,看到一所大寺,三门堂殿以及僧房墙壁,都作金色,其中还有三层跃然欲飞的高楼阁,金色的光泽闪耀着,让人眩神夺目,再看地是绿色琉璃所成,真是令人目不暇给、六情迷乱、神志若失。于是他立刻站住身形,至诚称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住心正念,神思才慢慢定了下来。于是再随着童子,进入东厢第一院,便看见乘象的老和尚坐在金绳床上说:

“阿?黎!你来了吗?”

道义整肃威仪,顶礼完毕,在那里长跪着不起,老和尚命童子把他扶了起来,设一个小座位要他坐着,道义就问讯说:

“和尚赴斋,一路上路途是不是很崎岖难行呢?发心布施的施主有没有诚意?要去的路途相当的远,为何您老还能回来得如此迅速?”

“你问得好,道路并不难行,善信施主也具有诚意,至于道路本无所谓远近,回来也没有什么迅速可言。”

道义又问:“请问和尚常常说什么法来教示人们的呢?”

老和尚回答:

“春树弥陀佛,秋花观世音。”

道义再问:“这里是娑婆世界,或是西方净土?”

老和尚用白拂尘向床击了一下道:

“?黎你可悟得?”

“体会不到。”

“你体会不得的是娑婆呢?还是净土呢?”

由于老和尚反问,道义便说:

“弟子刚来游山,只见到平凡的山地草树,可是现在见到这儿处处金玉楼台,所以不能决定这里究是净土还是秽土?到底是圣境还是凡界了!”

老和尚说:“你难道没听人说过,龙蛇混杂,凡圣同居这句话么?你要是能把心存分别的见解去掉了,还有什么圣境凡境的呢?”

说完,命童子端来药茶给道义喝,入口后觉得香美清奇,实在不是世间的味道可比的。道义喝了茶以后顿时觉得诸根轻明,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喝完茶,老和尚命童子引领他参观整个寺院禅堂,一共有十二个院落,还有一间大禅堂,那里面有很多圣众,有的在谈论佛法要义,有的默默静坐着,看起来都威仪万千,不知到底有几百几千位圣众。

参访完后,道义心里想着:同伴和我一起来,他却没有看到这样不可思议圣众聚集的法会,于是步出寺门想看看同伴僧是否还在,招呼他一同来参访,走出寺门没几步,一回头,刚才所见的一切庄严境界竟然一下子消失不见了,道义顿时悲号扑地,五脏欲裂,同伴僧来到问他何以这样悲伤?他就将所见文殊大士的圣迹一一相告,同伴僧只有自叹无缘一见。后来两人一起回到各自原来修行的地方,后人就在这显现圣迹的地方建了一所美仑美奂的“金阁寺”,以为纪念。


25。 十指现灯──僧洪电

唐朝有一位长者李通玄,他曾经游历五台山,有一次在善住院,遇到一位很奇特的僧人,传授他华严经的重要旨趣。天色将晚时,那奇僧要和他分别了,李通玄长者就说:

“天色那么晚了,师父您要到什么地方去歇息呢?”

僧人就用手指了指北峰顶,然后飘然而去,那位奇僧步履轻盈,像是乘风驾云一般的轻快,李长者怎么追也追不上,心里惆怅得很。夜深了,他抬头遥望着尖尖的山峰顶上,但见红光遍满天,就去询问寺里的住持:“那儿为什么红光这么炽烈呢?”

“大概是野火烧山吧!”寺主这样回答他说。

可是通玄长者心中想着,那儿不就是异僧所行的方向吗?那必定是神光不是野火的了,于是他就拄起拐杖,想要登山一探究竟,却没有人敢随同他一起去。

到了山顶,火光更加的炽热,在周围方圆好几里的地方,远远地看到其中有一棵树,挂着紫金的幢幡,赫然看见那位很奇特的僧人端坐在树下,四周围绕着数百位头戴冠帽的人唱诵着清净雄朗的梵音,但是通玄却不明白诵念的是什么。

这时候他兴起了一个念头。

“如果我能够投身到他们的中间,明晰地觐见到圣者的金身,那么即使是给大火烧了身,我也毫不遗憾!”于是他就趋身向前,朝着熊熊的火光纵身跃入,本来以为全身必会被火光烧成灰炭,谁知道却一下子觉得清凉无比,沁人心脾,心中法喜充满,无可言喻。这时他既亲见圣者的庄严法相,正准备趋前恭敬顶礼,忽然之间,圣境竟然消失成空。

李长者就在那个地方,盘腿生了下来,一坐就是三天,三天以后,他下了山,来到了西谷口的地方,见到有几个童子目光炯炯,穿着天衣,飘飘然乘风而过,他知道那几个童子必非常人,就向他们稽首作体,童子说道:

“先前有一个晚上,投身在家师的光圈里面的,莫不就是您吗?”

“是的。”通玄回答:“但不知令师是谁?”

“家师是妙德文殊啊!”

通玄就想跟着黄子去参拜文殊大士。可是童子却说:

“你的宿世志愿是在弘扬经教,怎么可以把它忘了呢?”

说罢就飞身空中而去,失去了踪影。

通玄长者心想,文殊大士传授的旨意,是要我今后用心造论,解释华严大经,我不应辜负大士的期许。

可是这地方太寒冷了,于是迁往南方孟阳的方山,在那里开辟山岩作了一个龛,住了下来埋首造论,以柏叶和枣子作成像钱一般大小的饼,每天吃七个来充饥,所以当时的人就称地做“枣柏大士”。在深山的夜晚没有灯光照明,他能口中吐光来代替烛光,甚至感动猛虎替他驮经,仙童替他打水

结果他造成了颇具价值的四十卷论,以及闻名于世的决疑论。到了开元二十八年的春天,他就在方山的石室中,禅坐圆寂了。


26。 洗心得慧──法云

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

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二岁那年,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禅师为师。

出家之后每天担柴挑水的过日子,一点也不怕辛劳,到了他三十六岁那一年,他还是不能诵经作日课,大家看他这么愚蠢,都讥笑他笨得像头“牛”。有一天他忽然想通:“我的资质是那么的愚蠢,像这样子下去,长年累月的活在世间又有什么意思!”

那时天气冷得澈骨,天空飘着大雪,他就赤着脚走在雪地上一面向着五台山月向顶礼朝拜,一心持念文殊师利大士的圣号,发愿祈求菩萨能开他的心眼,像这样子,日复一日地边拜边行,天气严寒也不知道耍添衣御寒,肚子饿了也忘了要吃东西,内心不知有自己的身体,外在不知有他物的境界,全心全意地只求能够见到大士。

一路上只要遇到人,就问:

“请问文殊大士住在那儿?”

当然他询问所得的答案,都是令他失望的,因为谁也不能确知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的去向。走遍了五台五峰,还是见不到大圣,后来他来到了一间寺院,请求布施一点食物充饥,吃饱了求见菩萨的意志更加坚强,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

他再度来到了东台,见到有位老人家正以火取暖,就恭敬地向前问道:

“请问这位大德!文殊菩萨究竟驻锡在什么地方?您可清楚?”

老人回答说:“你问他的去向作什么?”

法云说:“我生性愚钝,想求他开启我的光明智慧。”

老人就说:

“哈哈,文殊吗?那个瘦小颓唐、笨拙得要命的家伙啊--你还是不见他的好!”

法云见他这么说,想来这个老人乃是一个疯颠狂妄之徒,才会胡言乱语的,就失望地向北台山走了。

到达北台以后,看到先前所见的疯老人竟然拥雪寂坐在那里,心中就生出希有之想,认为那老人可能就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了吧!就趋向前顶礼,因为一路太疲倦,加上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就倒在地上,口中吐出一口口的鲜血,迷迷糊糊的好像是在梦中,但见那老人对他说:

“你在过去生时曾经是个法师,只因贪图他人的名闻利养,又吝于法施的缘故,所以坠入牛身,受愚昧无知之报,来偿还过去积欠下来的的宿世债务,但是因为过去曾经是法师在佛力加持之下,报尽之后今生又得恢复人身,且出家为僧,而由于悭法的余习,这就是使你无法诵经作课的原因啊!”

说完老人就用一柄铁如意钩,钩出他的心脏,他一点也不知疼痛。

“你自己看看,这像什么?”

真是可怕!就像牛的心脏一样,老人将取出的的牛心在天井里面洗涤干净了,然后再把他安好,并大喝一声:“好了,起来吧!”

他迷濛之间,突然惊醒,身上一点都不觉得痛,也没有什么不适,只不过是遍体出汗罢了。再去找老人,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这时天空忽然飘来朵朵祥云,软风吹着衣襟,抬头往天边望去,看到有一道圆光像镜子那般清明,就在那清明的圆光里面,见到先前那位老人端坐在莲花之上,一转眼间,就隐没不见了。

自从这次经历以后,法云法师以前持诵过的一切经论,都记忆得清清楚楚,好像以前就背得滚瓜烂熟似的。从此以后终身行道布施,说法度人,好像救火救急般的热切。

有一次,礼绕阿育王塔,到了三更时分,见到白光如水,从北台山一直连接到鹫峰,中间现出天阁,有灿烂的宝光辉映着,这天阁的匾额上提着“善住”两个字,他知道这就是他归宿的地方。

当时是开元二十三年的春天,他告别了大众,就这样安然示寂了。


27。弱女神通──三昧姑

唐朝有一位三昧姑,她的身世来历不详。

大历年间,她居住在华严岭;往往在静室一生就能生上七天,方始出定,因为她有这种禅坐的功夫,因此有“三昧”的称号。

据说她有相当的神通力,能够驱使鬼神,又能随时召唤禽兽为她穿林开道,以达四面八方。

她走起路来就像风一样的轻盈快捷,又像是在腾云似的,令人望之有飘飘然的感觉。然而她常常早出晚归的,乞化一些财物,用来广济饥饿贫寒的民众。

所以钦佩她体敬她信仰她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她能大公无私、广结善缘啊!

“这位三昧姑啊!来头可大着哪!”有人在议论着。

“怎么个来头啊?”

“说来奇怪!她只有一把粥釜,当她自己亲自拿着粥釜的杓柄,不管多少人而来要求布施,自然而然里面像是有用不尽的饮食,都能令人一个个吃饱回去呢!”

“哦,真有这样的本事吗?”

有一天她坐禅入定,没有亲自拿杓柄,粥食快要吃光了,她门下的弟子来禀告说:

“施粥将尽,还有很多人要求施粥,怎么办呢?”

慈悲的她从蒲团起身,就自己把粥锅翻搅了几下:

“谁说快要光了?”于是粥又回覆满锅。

三昧姑常对游客们说:“诸位!诸位!三界沉沦,你们可以来这里,广修菩提因才好啊!”

当时地方官风闻三昧姑的事迹,以为她是妖孽,乃前往探访。

三昧姑当时预先告诫徒众,然后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圆寂了,这时有神火自动燃烧,火化了她的身体,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物,州牧见了,只有叹息而回。

那一年是唐朝贞元三年的二月。


28。圣境屡现──唐法照

唐朝有位法照法师,不知道他是何方人士,大历二年,他居住在衡州(就是现在的湖南衡阳县)的雪峰寺,勤修佛法,精进不懈。

有一天,他在僧堂盛粥的钵子里面,忽然看见了五彩祥云,云中现出一座寺院,寺的东北有座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个石门,门内又有一座寺,匾额上写着金色的“大圣竹林寺”五个字。

虽然这些幻景在钵中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心中还是半信半疑。

再过一些时日,又在钵中现出五色云彩,出现了好几座像是五台山的寺院,尽是黄金铺成的地,没有山林的污秽,纯粹是池台楼观,以及种种庄严宝物,还有成千上万的菩萨圣众在那里精进修行。

但是钵中所现一切在食时出现,等到食后就消失了,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怀疑。

他就把所见的这些圣景请教寺里的僧人:

“你们里面有没有游过五台山的?”

嘉延、昙晖二位僧人说:

“我们曾经去过。”

然后他们把五台山诸寺的情景一一说了出来,竟然和法照从钵中所见一一符合。

到了大历四年夏天,法照法师在衡州郡的湖东寺,筑了一座高楼台,在数十天当中开办了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末时,远方忽然感应到祥云弥布,云中现出了亭台楼阁,阁中好几位清净的僧人,手执锡杖,身高达一丈。

虚空之中,并见到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示现庄严宝相,身量高大,遍满虚空。

衡州全郡百姓,见此瑞相,无不感动喜极而泣,焚香礼拜,这样的异象,维持了好久,直到四时太阳下山才渐渐消失。

法照法师在这一天的晚上,在道场外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

“法师您曾经发愿往金色世界(五台山),去参拜文殊大圣,现在为什么又不去了呢?”

法照回答:“听说沿途道路艰险,如何前往呢?”

老人说:“你一直去好了,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一切都难不倒你。”

说完这位老人就不见了,法照法师乃于大历五年春夏之交,约了同行的道侣数人,长途跋涉地动身参谒五台山,一路上果然没有什么阻碍。

四月六日,来到了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寺的周围景象,果然如同钵中所见,一点也不差。那晚四更时分,见一道异光从远方而来照射在法照身上,法照若有所悟,于是照着光之来处,前行五十里,果然发现有一座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两个年方八、九岁,面孔很端庄可爱的青衣童子站在门口,一个叫善财,一个叫难陀。见到他很欢喜,引领他进了石门。

而北方走了五里,见一金色门楼,渐渐来到门前,乃是一间寺院,寺前有一横匾,匾额上面显著“大圣竹林寺”几个大字,就如同钵中所看到的景象,方圆三十里内,一百二十个院落,都有庄严的宝塔,地面纯为黄金所布,并有茂盛珍贵的华树充满其中。

法照进入寺里,来到讲堂中,见到文殊大士在西,普贤大士在东,各据师子座而为众说法,四周有上万圣众围绕。

法照法师来到两位大士之前顶礼后问道:

“末法时代的凡夫,去圣已远,知识转劣,心中污垢障碍尤深,佛性无法显现,而佛法如浩浩大海,不知修行哪一种法门,最为恰当?唯愿大士,能断除弟子心中的疑网。”

文殊大士告诉他说:“现在正是适宜于修行的时候,一切修行法门,没有比念佛法门来得简便的了,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个法门,乃是修行的要径,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过去无量劫中,因观佛的缘故,因念佛的缘故,因供养佛的缘故,证得一切种智,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禅定,乃至诸佛,都是从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乃是诸法之王,你应当常念无上之念佛法门,精勤不息。”

“应当怎么念呀?”法照问道。

“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尊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继续不断的念彼佛的圣号,不可间断,这样子,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永远不会退转的。”

说完以后,文殊、普贤二位大士,都舒展金臂,摩法照的头顶,替他授记别说:

“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般善男信女也是一样,愿速成佛的无上念佛法门,就能够很快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

法照听了之后,心中十分欢喜,疑网都已消除,于是再度顶礼而退。仍由两位青衣童子送到寺门外,作礼之后,一抬头,忽失圣境所在,心中感怀不已,就在该处立了石标为记。

四月八日,法照法师回到华严寺,在西楼下止居,到了十三日,他和五十余位僧人一同来到了金刚窟(这是唐朝无着禅师亲见大圣的地方),以虔诚之心礼拜诵念三十五佛圣号,刚念了十遍,忽然在那儿现出一座广博严净的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二大士,及圣众等都在一处。

法照见此圣境,至感庆幸欣喜,礼诵完毕,就随着大众回寺,这晚三更时分,在华严寺西楼上,忽然见寺东半山处有五圣灯,大约方尺,他于是默祷着说:“请分百灯归一畔。”圣灯果然都如愿合在一起了。

他再祝祷着:“请分作千炬。”说完,灯又分成千数,行行相对,遍于半山。

法照独自一人又去参拜金刚窟所,希望能见到文殊大士,三更时分,见有一印度僧人,自称是佛陀波利,引他进入圣寺,寺前匾额上写着:“金刚般若寺”,寺内异宝庄严,一片光明灿烂。法照虽屡睹灵异,却未向他他人提起。

这一年十二月初,他就在华严寺的华严院,进了念佛道场,断绝饮食,克期取证,立誓要往生净土。

到了七日上半夜,正在念佛的时候,又看到一印度僧人进入道场告诉他:

“你所见到的五台山庄严境界,为什么不传告世人呢?”说完就不见了。

法照内心之中觉得非常惊异,第二天,当他正在专心念佛的时候,那印度僧人又来了,说的还是昨天说过的话。

法照就回答道:

“并不是我要隐蔽圣境而不宣说,只是恐怕众生听了会起疑或诽谤罢了。”

那僧人说:

“大圣文殊大士,现在驻锡此山,尚且招人诽谤,你还有什么怕招谤而不说的呢?你只要把所见境界,普告世人,使看到、听到的人,都能发起菩提心,作个增上缘也就是了。”

法照听了这些话以后,于是回忆当初见到圣境的情况,记录下来,传之于世。

大历六年,江东有位慧从法师,和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众多人,随着法照法师来到了金刚窟,以及往日亲见圣境立下石标为记的地点,众人瞻仰旧迹,无不悲喜交集;忽然听到远方传来幽雅清亮的钟声,声声分明,扣人心弦,众人更觉惊异,知道法照所见圣境确有其事,毫不虚假。于是将灵异圣境的始末,写在附近的壁上,普愿见到此一记载的人,都能发起胜解佛法的心,圆成佛道。

后来,法照又在“大圣竹林寺”题额的原址,建了一所庄严精妙的寺院,为纪念所见圣境,仍称“竹林寺”。

法照法师此后念佛更加勤笃,日夜不懈。有一天,忽见佛陀波利突然驾临对他说道:

“你的念佛莲华已经成就,再过三年,莲华就要开了。”

三年后,到了预定华开之时,法照法师就告诉大众说:

“我要走了。”

说完,端身正坐,就这样安祥的往生了。

有的人传言说,法照法师生前曾经在并州举办五会念佛(五日叫做一会),颇有盛名。当朝的皇帝德宗感其德行,就诏请他来到京师,教宫人念佛,也是用五会的做法,成就念佛功德,于是法照法师乃有“五会法师”的称号。


29。佛足东来──大士放光

在五台山中台大塔的左侧,有一座“佛足碑”,谈及这座碑的来历,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着说:

摩竭陀国波?厘精舍,有一块大石,乃是释迦佛陀遗留下来的双足痕迹。足迹长度一尺六十,广为六寸,具有千幅轮相,十个足指皆现卍字,并有宝瓶鱼剑的形状,光明焕耀,显人眼目。

往昔佛陀北行,前往拘尸那城即将示现寂灭的时候,曾回顾摩竭陀国,脚踏在这块石头上,对阿难尊者说道:

“我现在最后留下这个足迹,用以启发众生。如果有人能够见到这个足迹,因而生起大信心,瞻仰礼拜供养它,自然可以灭除无量无边的罪业,而且来世得以常生佛前。”

后来外道之辈,心怀嫉妒,暗中破坏这个圣迹,不料愈是破坏愈是显目,像这样达八次之多,大石上的圣迹还是耀然如前,丝毫不灭。

唐朝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了临摹佛足圣迹的图样,唐太宗乃勒令将此圣迹图样刻石于宗庙,以造福国家社稷。

到了明朝万历壬午年秋天,少林寺法派沙门,有威县的明成和德州的如意,某天夜里各自做了一个梦,一梦莲花,一梦月轮从塔的旁边出现,梦醒之后,两人各述所得梦境,甚觉奇异,等到天明,少林寺僧人正道,带来了佛足图,打开一看,见是双轮印相。遂很高兴地说道:

“梦境果然是真的。”

于是倾其所有并且广行劝募,立下这一个碑石,碑石落成,已是七月十五,当天夜里,空中忽然响起珠佩杂乐优美的弦律。寺众们走出户外一看,只见神灯点点,这一圣境,正显示着大圣文殊菩萨嘉许的意思,在场之人无不法喜充满,赞叹不已。

后来有一首赞颂佛足碑的诗偈--镇澄赞道:

“巍巍大雄,浩劫忘功,神超化外,迹示寰中。刹尘混入,念劫融通,开兹觉道,扇以真风。竭诸有海,烁彼空濛,岩中留影,石上遗踪。碎身作宝,永益群盲,稽首佛陀,悲愿何穷!”


30。本来清凉──裴相国

唐朝有一位相国裴休,字公美,是河东人氏。学问极为渊博,通诸子百家之学,曾参学于黄檗禅师,复饱经圭峰禅师之教化,退隐以后,遂专志禅学,默契无生之理。

裴相国于孩提时,曾遇到一位奇异的僧人,对他说道:“到清凉寺来,我会送你三颗舍利子,并有一封简书要留给你。”

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写的,没有人懂得上面写了些什么,就把它随手放在竹筐子里面。

以后地做了官,参学于黄檗、圭峰两位禅门大德,乃志心于佛道,对于世上的功名利碌看得很淡,并时时想要脱离尘缘俗网。有一天,他在整理旧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那封旧书简,就呈递给圭峰禅师。

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译成汉文,成一首偈。偈曰:

“大士涉俗,小士真居,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裴休看了偈文,心中暗喜,原来志求佛道并不一定要绝弃尘累啊!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向道之心反而较从前更为热切。

他曾为圆觉经作序,提及:“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由文中,可知其见地伟论,一至于此。

广德年间,河东节度使李诜奉旨进谒五台山请观国师入京,李诜回到京城以后,裴休问他:

“节度使!您奉了圣旨作清凉山之游,此行快乐吗?”

“到处都是风沙,有什么快乐可言的呢?我实在是受到禅家的虚诞不实拖累了啊!我听说清凉山是圣者文殊大士驻锡之处,风火不侵,到了那儿,热恼痛苦都会消除的。可是我五月间到达清凉山以后,猛烈的风沙飞扬着,暑热扑身,使得我从仆的儿子患热症死了,而山里面的僧人们,又常常殴打诤讼,像这样的过咎,真是数也数不清,哪儿像传言所说的那么清凉无恼呢?”李诜答道。

“错了,您这番话错了,您怀着热恼的心,想入清凉之境,好比披上了麻袋想要越过火堆一样,怎会不燃火上身呢?须知所谓清凉的境界,不在外有,不离当下所处的地方,也不是任何外在之物所能遮挡得住的,非冷非热,无形无碍,风吹不入,雨淋不湿,不是用眼可见、用耳可听闻的。所以说,真正的清凉,劫火不能烧,毗岚之风也不能坏,无热复无灾,就是清凉的境界,这实在不是分别思量所能契入的啊!而您持着‘有’的心来到了清凉山,就好像蚊子去叮铁牛,苍蝇投入火堆,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听了裴休一番用心良苦的话以后,李诜问道:

“那么我还能在清凉山见到文殊菩萨了?”

“文殊就是大智,智慧广大,能从生死烦恼此岸到达清凉涅槃彼岸,证得离心念的妙智,也只有离开一切妄念的智慧,才可契入文殊大士的境界。所谓大智光明,即是清凉不变,清凉不变,也是大智光明,并不是有两样不同的东西。您想文殊进入您的心,当离心意识,绝修证之路,不要以眼入,乃至不要以意入,要以无生入(有生即有灭、生灭是分别),无相入,无我入,无人入,无一人,无多人,无间入,无人入。这样子契入,即使银山铁壁,都可穿透无碍,到了妄心去尽,求个人的人,也了不可得(已无个人的我执),到了这个地步,才知清凉本具,不是今天才契入的啊!”

李诜听了以后,说道:

“现在听了您这一番话,心里面顿时觉得清凉无比了呢。”于是辞谢而退。


31。 欲火害人──释普明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州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因为听说清凉山的种种胜境,于是带了简单的行囊钵杖,往清凉山一游,就在五台山南台的北边,辟了一座小小的佛龛石室专心修学。

那时有一位奇特的僧人,也不知他的来处,常常和他谈论佛法,每每提到众生的烦恼难以降伏,要想度脱生死谈何容易?言辞相当的切要,和这位异僧相处久了,也常常受到他的鼓励,要他努力用功。

没有想到有一次来了一群盗贼,但普明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坦然自若,贼人抢走他的财物也不觉得去了可惜。异僧来到以后,普明就将情形告诉他,以及心中的感受,异僧听了,非常赞许。

不久之后,山后传来猛虎的咆哮声,换是平常的人,必然是害怕的不得了,可是普明却泰然自若,猛虎没有多久离开了。异僧来到,普明又将这些情形告诉他,异僧大大的称许他,再度勉励他精进修行。

又经过不久,天上飘下大雪,一会儿功夫,山上积雪盈尺,显得寒冷异常。

晚上有一面貌美好的女子似乎被寒冷的气候冻坏了,要求普明允许她住进石室里面,本着出家人的怜悯心,普明也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然而这一女子衣衫单薄,到了深夜,寒气实在逼人,女子展转呻吟,似已受不住严寒,于是要求说:

“师父!我能否到您的床上睡一下?实在是冷死了!”

最初普明不答应,后来那女子呻吟的力气微弱,普明触了一下她的身体,觉得她全身发冷僵硬、气息微弱,恐怕会因此丧命,就无可奈何地引她上床,并且脱了外衣盖覆在她的身上。

经过一会儿,再度探触她的身子,感到女身暖滑细腻,无可言喻。这时欲情忽然生起,像火一般的炽烈,控制不住。

正想靠上身去,那知女子已经下床,普明用手去揽她,她却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从那时候起,普明的身体无缘无故的溃烂起来。眉毛胡须都脱落了,疼痛得难以形容。

这时才想到自己的愚痴,后悔不已,日夜哀泣愧叹,在佛前忏悔自己往日的过错。

像这样子,一连三个月的勤于忏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

“你没有修禅定,所以不能解脱这种痛苦,如果有长松服用,就可以除去欲心之患,证得解脱果位。”

天人声音使普明雀跃,但自己埋怨长松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更加的悔衍忏罪,再经过七天,又听空中声音道:

“长松就在你的石室前,你一看便明白。”

普明依照着天人所指示之言,果然取得了长松,服用后身上所生的疮毒都痊愈了,顿时恢复了健康,神气清明。

永昌元年八月,普明法师向友人告别,并谈到这件事,希望友人能广为劝戒,以作警世钟声,度人无量,功非小可,后来果然安详而去。


32。 毒龙归化──降龙大师

唐朝末年的高僧诚慧,是山西灵丘李氏之子,本来他的双亲没有子嗣,三度往五台山祈愿求子,于是感得了身孕,生下了他。

诚慧法师出生时,相貌非常的奇特,不同凡俗,等到了成年,也不愿娶妻生子。他既不想成家,就拜别了堂上双亲,来到了五台山的真容院,皈投在法顺和尚座下坡剃出家,出了家以后,心地澄寂如同秋月,举止严洁一如冰霜,向道之心颇坚,没有片刻光阴懈怠过。

距五台山东台之东百里之处,有一个毒龙池,池中毒龙时常出游作祟,为害人畜,因此围绕着毒龙池四十里方圆之内,人畜都不敢进入。但诚慧法师一丝儿也不惧怕,带了一个净瓶,一根锡杖,在龙池边筑了一个茅棚住了下来。

有一天黄昏,狂风大作雷声怒吼,毒龙从池中一跃而出,法师即时念起咒语,说也奇怪,一头狰狞恐怖的毒龙,那庞大的躯体就渐渐缩进瓶子里去了,风雷之声也一下子止息下来。这时法师绕着瓶子持诵大乘经咒,一连七天都是如此,七天以后,毒龙涤除了瞋恚害人之心,斗室之中放出了白色的光芒,法师就放了这条毒龙,龙遂乘风御云腾空而去。

法师曾在李牛谷内诵持华严经,以木叶草根为常食,每当他诵经的时候,有时会有五个、有时七个作书生打扮的人端坐着听经,并常持着异花鲜果供养法师。

法师觉得很奇怪,问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是这里的山神,因蒙法师您法力高超,功德浩瀚,获益不浅,无以为报,所以愿意做为您的侍者,服侍供养。”书生们答道。

法师听了并不觉得乐意,就舍去了这块地方,到别处去了。所到之处,不到一个月,就自然形成了修行的丛林。

唐庄宗同光元年,法师的高超德行传到了大内的皇室,皇帝听闻到法师的事迹,就亲自颁了一封诏书并以紫衣大袍相赐。这封诏书是这样子写的:

“师鹫岭名流,鸡园上哲,精持护鹅之戒,弘宣住雁之谈。潜括三乘,深明四谛。忍草长新于性苑,觉花不染于情尘。高蹈灵峰,栖心胜境,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以照迷。五百龙王,皆降懿德;十千圣众,尽继玄踪。为万姓之甘霖,作空门之标格。朕方兴景运,大阐真风,真旌精行之名,以奉无为之教。崇号广法大师,兼赐紫衣。”

然而法师坚持不受御赐。皇帝又降下御旨劝受,大意是说:“爰遣内臣,远班成命。师号既旌于道行,紫衣无爽于受持。久属当人,匪宜多让。”

同光元年,他预知时至,附嘱门人之后,吉祥而逝,世寿八十。帝赐谥号为“法雨大师”,塔号慈云。


33。 弥陀化身──丰干禅师

唐朝有一位丰干禅师,不知他是那里的人氏,他居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头发剪到齐眉的高度,经常穿着一件不起眼的布衣。

如果有人向他询问佛理,他都只回答:“随时”两个字。他曾经口唱道歌,身骑老虎进入国清寺前的松门,寺里僧众有修持不努力的,见了都非常的惊惶恐怖。

国清寺里厨房有二位修苦行的人,名叫寒山、舍得,他两人负责炊事,整天都在聊天,偷听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因此人们都讥称他们俩是“疯狂子”。可是这二人只和丰干禅师亲近,并不理会他人。

有一天,寒山问道:

“古镜不磨,又怎么能照烛呢?”

丰干禅师回答说:

“冰?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这是不照烛呀,再请大师指点吧!”

“万德不将来,我说什么好吧?”又有一天,丰干禅师对寒山、拾得说:

“如果你们和我同游五台山,即是与我同流,如果不与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

他们回答:“我们不去。”

禅师说:“你们不是我的同流。”

寒山这时便问:“你去五台山作什么呢?”

禅师说:“我去礼拜文殊菩萨呀!”

寒山说:“你不是我的同流。”

没多久禅师单独至五台山巡礼,遇到一位老人。禅师就问:

“您莫非就是文殊菩萨吗?”

老人回答他:“难道还会有两位文殊菩萨吗?”

禅师立刻顶礼,十分虔诚。还没有起来时,老人就忽然不见了。于是遍游五峰顶,将近二年才回到南方。

那时刚好有一位名叫闾丘胤的官人要到台州上任,临行忽然患了头痛之症,怎么医也医不好。禅师就去拜访他,说道:“贫僧特地来拜访你。”

闾丘就将病情告知,于是禅师向他要了一个干净的瓶子,装水念咒,然后喷在闾丘头上,闾丘的病就立刻好了。

闾丘感到非常惊佩,于是向禅师求乞赠言以指点此行的安危之兆。

“到任后千万记住要前往天台山拜访文殊、普贤菩萨啊!”

“这两位菩萨在什么地方呢?”

“天台山国清寺里的寒山、拾得二人便是。”

闾丘后来找到国清寺,先向住持问丰干禅师的住处,住持道翘说:“丰干禅师的旧居在藏经楼后面,现在早已人影杳然了。”

“那么请问寒山、拾得二人现在可在?”

“在厨房中做事。”

阎丘到丰干的房间,只看到老虎的脚印,又问住持:“丰干禅师在这里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道翘说:“只是舂谷供僧,闲暇的时候则歌唱吟咏。”

最后闾丘进入厨房见到寒山、拾得围着炉灶在说笑。闾丘就向他二人顶礼膜拜,二人却忙不迭声地叱喝他。

寺僧惊异道:

“大人!为什么要拜这两个疯狂汉呢?”

寒山这时忽然过去抓着闾丘的手笑着说:

“你连弥陀在面前都不认得,又拜我们作啥?丰干实在多嘴,实在太多嘴了。”

从此寒山、拾得两人携手走出松门,再也不留回到寺中。

丰干禅师后来在天台山圆寂,在他禅房的墙壁上留有下面的话偈: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逍遥跑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歧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罕期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本来无一吻,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比,不用坐兀兀。”

全首诗偈发人深省,流传千古,为人乐道。


文殊菩萨的故事(下)

1。 文殊化身 -- 寒山大士

寒山子,唐朝人,但不知道他究竟是那个地方的人士,他隐居在浙江省天台县西边灵江上游的始丰县西境七十里,有一个叫做寒岩的地方,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贫子”,他喜欢装疯卖傻,常常语出惊人。

寒山常到天台县的国清寺去,和寺里的食堂知事拾得和尚相当契合。拾得常常收拾一些僧众吃剩的菜饭放在巨竹截成的竹筒里面,等寒山来了就让他带回去食用。

寒山来到国清寺,有时在廊下独自踯躅,有时叫嚷着开别人的玩笑,有时候又自个儿望空漫骂,寺里的僧众看到他都觉得很不耐烦,就拿杖棒赶地出去,他总是翻着身子、拍着手、哈哈大笑一番以后才慢步离去。

他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叫化子:头上戴着桦树皮做成的克难帽子,身上仅以破衣遮体,脚下则踩着一双木屐,面容枯瘦而憔悴,然而他神韵超脱,出语奇特,说出的话每每深含至理,只可惜人们都不肯用心体会。

他的行为实在是豪放不拘,时常在林间村野和放牛孩子们狂歌大笑,不论别人顺他或逆他,对他好或对他不好,他都悠然自得,毫不在意,如果不是同样具有真性情的人,谁又能认识他的真面目呢?

前则介绍丰干禅师时,曾提到有位闾丘胤任台州刺史,行前得到丰干禅师的指点,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士的化身,因此到任后就往国清寺拜访寒山、拾得,寒山、拾得二人以丰干饶舌,从此离开国清寺,再也不曾回来。此后闾氏又往始丰县西境之寒岩参叩,并送衣裳药物。寒山见之,高声唱道:“贼我!贼退!”就看到他缩身进入寒岩的石缝中,又从缝中传出声音道:“敬告你们诸位,各自努力吧!修行的事全在自己!”石缝从此密合,人们从此再也见不到寒山的踪迹。闾氏于是请国清寺的住持道翘帮忙寻找寒山身前的遗物,但是只在林间找到他写在树叶上的词颂,以及在村中人家屋壁上所写的诗词,共得两百余苜,乃汇编成集,传诵于世,俾益人心。闾丘胤并作颂赞曰:

“菩萨遯迹,示同贫士,独居寒山,自乐其志;貌悴形枯,布裘弊止,出言成章,谛实至理;凡人不测,谓为狂子。时来天台,入国清寺,徐步长廊,呵呵抚掌,或走或立,喃喃独语,食所厨中,残饭菜滓;吟偈悲哀,僧俗咄捶,都不动摇,时人自耻,作用自在,凡患难值,即出一言,顿袪尘累;是故国清,图写仪轨,永却供养,长为弟子;昔居寒山,时来兹地,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聊申赞叹,愿超生死。”


2。 圣境难测 ── 道宣律师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师。律师自幼就和别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礼,正视听,肃仪容,天性严正,真是希有难得。

道宣律师从小就勤诵经书,长大以后,正式拜师求学,只要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师学者,无论多远,他都一定前往参访求授!于是外通百家诸子之说,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十七岁正式出家,对于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彻,并能自然而然的持守精严,不论在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样,因此他高洁的品格各所流露出来的气质就如莲花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慧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与幽冥。他为了保存并发扬佛法,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发掘出来,而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总之,道宣律师的德行超于三界之外,道业为众人所共同尊重,因此感动了诸天神祇,自动的护持在他的左右。

根据“纂灵记”一书的记载,道宣律师和文殊菩萨还有一段因缘呢:

道宣律师曾经到山西清凉山境游方参访,一天走到五台山之一的中台山,刚好日暮西沉,律师便歇了下来,找了个辟静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禅定。这时有一位天界童子来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师出定后就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

童子答道:“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释天主的命令,来此五台圣境巡视。听说您来到了五台山,因此特地赶来侍候。”

律师便说:

“依据华严经上的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应化的道场,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间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圣人的境界呢?”

童子回答说:

“大圣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用有思惟的分别心来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得的,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着各各不同的见解和分别了吗?要知道随着各人不同业报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见便自然有别。我实在的跟您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颜色,在诸山的中间,都有宝林间杂其中,发出了焕耀光明,无论白天夜晚这些光芒都在闪烁相映着,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驻锡在什么地方,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说完这番话后,童子就隐去,再也不出现了。

干封二年冬天,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示寂。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制赞说道:“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3。 常住三昧 ── 金光照师

唐朝的金光照,是渑池县李氏的儿子,他到了十三岁的那年,在宝云山灵粲法师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岁时,进入洪阳山,在迦叶和尚门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阴,为了服侍和尚,睡觉时不曾安稳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离身一直非常勤勉地做着和尚的侍者。而对刈草舂米之类的杂役,更是没有一件不是尽心尽力去做的。

他就这样的做着一些苦役,有一天他叩问迦叶和尚道:

“上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到底应当做些什么事呢?”

“‘无为’是出家人应当做的事,记住!‘无为’。”

“既然叫做‘无为’,不就是没有什么作为、作用的意思吗?”他不解地问。

“你如果不去做,又怎么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和尚的回答真令人玄虚莫测。

“要想无为,又怎么生有为?”

“你难道没有见到圆觉经上面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就是无为的入手方法,懂了吗?”

他进一步问道:

“有为与无为,到底是一,还是异(有分别)的呢?”

和尚郑重的回答:.

“对于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来说,可譬喻为:得到了光明,如同用金子来铸造各色各样的器物,从金子的本身来说,不是本来就有各种形状的东西,金子毕竟还是金子。但是用已经由金子制造成形的东西看起来,外形和金子的本质已浑然成一体,像是同一件物而无差别。这个道理就是说,金子经常不是他物,但离金子的本质并无他物可得。金子好比是无为,用金子打造成各种形式的东西如金环、金镯、金戒就是有为。那么我现在反问你:金子和金子所打造成的东西,到底是同一还是有差异呢?所以经上又说:“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坏灭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所以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佛是无应而无不应。虽然有恒河沙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到后来毕竟还是真如一实,感应固然因人有不同,但隐显毕竟也是同体的,你明白了吗?”

光照听了和尚一番指示后,就生起在山林间终老其生,趣于无为之旨。由于听人家说起清凉出的胜境,非常欢欣的要进入山内参访,但因西北有战事,道路难行,所以祇好到了姑射山,在超禅师座下求教,经过超禅师稍加启迪,豁然悟得“三界一心,了无别法”的道理。在大历二年时,才如愿来到了五台山,于是在北台金刚窟前的菩萨顶安住下来。有一次禅定入寂,见金色光,自北台飞下,在中台涌现了金莲华及诸佛化身,诸佛的金光流灌照顶,化佛舒臂摩着他的头顶说:

“善哉男子!你现在善入金刚三昧,从现在起,你名金光照,应当用般若的水来洗涤你的心房,千万不要坠入玄虚一途,生出什么窠臼来。”

光照便问:

“诸佛之身,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是有生呢?还是无生呢?”

化佛回答他:

“善男子,诸佛之身,离诸言说,永绝心路,如大火聚,中不容他。像你这么样分别这分别那,还是属于戏论哪。”

说完便隐去不见,从这次入定时所现的不可思议感应开始,光照在四威仪中,即行住坐卧常住于金光三昧。一直到了七十二岁那年才舍报圆寂。


4。法华多宝──神英和尚

唐朝神英和尚,是沧州韩氏之子,他幼年就出家,有着清明的节操以及坚定如金石的求法意志。

壮年时,就皈投于南岳神会大师的座下,希望能够好好学到出世大法,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有一天神会大师忽然对他说:

“你的因缘是在北清凉胜地,好建立法幢,你还是不要老呆在这里的好!”

谨遵大师教诲,他就作五台山之游。开元四年,历经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抵达了五台山,就在华严寺挂单歇息。

有一天用过斋饭,独自外出游览,到了西林云深处,突然看到了一间寺院,匾额上写“法华院”。

他进入寺院到处顶礼佛像,又见院中有一多宝佛塔,宝塔纯以珠玉装饰,而且高耸入云,云雾氲气缭绕着,龛室有许许多多铃幢,整座塔放出了光明光芒万丈,而且还燃烧着天香,香味高雅芬芳。

后面有仁王殿,是黄金作为瓦顶,琉璃作其墙壁,里面有栋梁椽柱,都是奇异的宝物,当中设有文殊大士的形象,从顶髻的发与眼都是绀青色,全身是紫金色。其余法堂僧舍都很深远,好像是不能观看得尽的样子。

再看这寺院里面的僧人,一个个全都是仪容不凡,光彩自然气定神闲,每人都静默禅修。

神英心想:我就在这里随这些庄严的僧人一同修行吧!不知道对方答不答应?便将心中之事向执事叩问。

执事答应了,说:

“你有衣钵行李,回去拿来,到这里修行好了。”

神英和尚回去取衣钵行李,再回到这个地点要寻找这间法华院,但见一丛丛的林木,却不见寺院的踪影。

神英就悲叹发愿:

“我一定要在这里终老。”

就在这个地点兴建了一座法华院,寂居修持。

当然时至今日,这年代久远的道场,只成了破瓦颓壁,不复存在了。


5。口放金光 ── 二梵僧

唐高宗仪凤年中,西域有二位梵僧,到五台山,捧花执炉,屈着膝步行,向山顶礼文殊菩萨。

因为精诚的缘故,就感遇文殊大士,化身为尼师,在岩石间,松树下,端然的独坐着,口中一直诵着华严经。

那时正好是黄昏时分。尼师就对梵僧说:

“比丘尼不适合与大比丘僧居住在一起,大德你走吧,明天再来好了。”

梵僧说:

“这里是深山而且路又远,没有地方可以寄宿,怎么办呢?”

尼师说:

“如果你们不去,我又怎么能住在这里,你们还是应当进入深山里去才好!”

梵僧在那里徘徊,心中既惭愧又恐惧。

尼师再对他们说:

“你们只要到前面山谷下,那里有禅窟,可以暂时栖身哪!”

梵僧前往寻找,果然找到了那个窟洞,相去数里许。

二位梵僧合十捧香炉,面向北方遥远顶礼,倾心听经。

四周静悄悄的,他们听到有诵经的声音传入耳中。最初开启经题,称“如是我闻”的时候,远远的见到那位和他们谈过话的尼师,身体坐在禅床上,面向南方而坐,口中放光,放出来的光竟是金色的,一直通达照到前面的山中。

而且这个光芒照在山谷南边方圆达十方里宽,使得山谷的南边犹如白昼那样,等到诵经毕,光芒还入于尼师的口中。


6。 勃荷神异 ── 金色猪

宋朝建阳有一位赵姓人氏,他以畜养猪只为业,其中有一头猪看起来特别奇怪。

这头猪的毛是金色的,更奇怪的是,它不吃其他的饲料 只喜欢吃勃荷(即薄荷,一种凉草)。因此,一些村里中的孩子们都把它叫做:“奇异的勃荷猪!”

杀猪的屠夫们擒捉猪只的时候,所有的猪都惊骇奔走,祇有这头勃荷金色猪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不慌不忙的自动走到猪栏里面去。这赵姓人家非常爱惜这头异猪,所以过了不少年头一直舍不得杀它。

“杀了吧!”有人劝说。

“杀了可惜!”

“既是金毛,又那么特别,但食勃荷,世间罕见,可以卖得起高价哪!”

赵氏仍然不为所动。

太平兴国年代,有一僧人名叫辨聪的,游方到五台山,并投宿在清凉寺内,以安度盛暑季节。

“真是个怪老头子。”

“和别人都合不来,看!他那疯疯颠颠的样子!”

原来手中住有一老僧,大众都轻视他,祇有辨聪尊敬地侍候他。

解夏之时,辨聪打算回到他原来居住的地方,老僧忽然交给他一封信并咐嘱他说:

“请把这封信带到京城北方,找寻到一个叫勃荷的,交付给他!”

告别了老僧,信没封口,辨聪就先打开来看了,信上的词句是这样子的:

“你到世间来游历的日子已相当长久了,那些众生心性容易调伏吗?如果他们调伏了,你的心性自然也就调伏了。度生之事办完后,就要赶快返回老家,如果还恋恋不舍,恐怕因缘过于勉强,会流入世业了。”

辨聪心中吃惊,表面上若无其事,把信封了口。

到了广济河边,但听有小孩子呼唤着:

“勃荷!勃荷!”

“勃荷在哪儿啊?”

小孩子用手指了指赵家的猪栏:

“在那边!”

那儿有一头颈项上挂了铜铃的大猪。

辨聪就走上前去唤了一声:

“勃荷!”

这头猪似乎听得懂在叫它,把身上跃了起来。辨聪接着又说:

“给你,你的信!”

就把老僧所托交的信投向勃荷猪,不料它三下两下便把这封信吞到肚子里去了。

它--勃荷猪,像人一般地站了起来,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立化了。


7。诚感天华 ── 安州张氏

宋朝元丰年间,安州有位姓张的人,每年他都自己种植芝麻,打了一百斤油,背负着到五台山寺来作燃灯供养之用。每次登临五台山,他一定要事先洗澡净身,再换上清洁的衣服。

“敬佛如佛在。”穿得干干净净是一定要的,不然的话怎能表达心中的诚意呢?

有一天,他又登临五台山,跟他同行的有六、七个人,一起来到了中台。这个时候,忽然一阵阵异香扑鼻,抬头一望,见到虚空中飘浮着朵朵天华,有青色、有黄色、有红色、有白色,随着各种不同的颜色,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家都用手去抓,一接近的时候,天华却奇怪地飞开了。这当中只有姓张这个人,居然被他捕捉到一朵金色之天华,当这朵金色天华靠近身边的时候,身上的衣服都被映成黄金色。

张氏把它带到了“真容院”,寺主看到了也觉得很奇怪,就想请他和金色华一起留下来,并且打算把金色华供养在佛堂前。

“不必了,谢谢!”张氏因这朵天华具有劝导的作用,没有马上答应。

从五台山回归乡里,一路上围观的人很多,走了几里路以后,这朵天华黄光大为炽盛,又过了一会儿,这天华就消失了。


8。大士现形──衣蒲童子

宋朝高宗绍兴年间,太尉吕惠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弥漫,暴风雷雨大作,整座山林都震动了,他的侍从都惊吓的跑去躲了起来。

没多久,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问出现,露出半个身子。

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为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臂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

“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

吕太尉就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

“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道您为了什么事来到这个地方呢?”

“这个--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

“您要拜见菩萨作什么?”

“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而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黑闇长夜的世间能顿获光明,让清净心的人见了即时得以开悟。”

童子便告诉他:

“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几达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

“可是你祇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

“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隐隐约约的,渐渐在云头消失。

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着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


9。设浴圣现 ── 僧道海

宋朝太宗至道年间,真容院僧人名道海,结百僧会。

那年的夏天三月时分,僧众讽诵华严经,四月八日佛诞,为了方便大众浴佛,用上好的药料煮浴佛汤,又烧起好香熏室,一切设备周全、干净,准备的鲜果也清香上等的。在浴佛之前也为全寺僧众准备,大家都要沐浴净身,然后再拜佛。

于是先礼请寺中耆宿长老几位入浴,几位长老进得浴室,方始解衣准备沐浴,就听到浴室里有挥洗的声昔,于是定神一看。

看到好几个童子,肤色像金玉一般,耆宿之首的长老感到奇怪就问: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那几个天真童子彼此相视而笑,并不表示什么。

长老出得浴室,对浴主说:

“众僧尚未沐浴,哪里来的儿郎先入这里来沐浴的呢?”

浴主大惊,急急的进去看,但见光明满室,异香凝结,却没有半个人了,这时大众才明白那是圣迹示现,于是个自穿上僧袍礼诵,然后次第入浴。

沐浴的人一时都身心轻明,有难以形喻的微妙安乐,像这样爽朗轻明的感觉,七天以后才消失。

10。 放无量光 ── 无尽居士

宋朝无尽居士张商英,在元佑丁卯春,梦游五台金刚窟,发觉全是平生耳目所看不见的,思虑所想不到的,觉得非常奇怪。

这时他任开封府推官,他告诉同舍郎林中。林中戏说:

“这是天意让您大开眼界的啊!”

后五月,无尽居士任河东提点指挥刑狱方面的公事。

到了第二年戊辰夏天,五台县有群盗未抓到,因为职责所在监督搜捕。六月廿七日壬寅到了清凉山,清凉山僧说:

“从这里去金阁寺三里,往年崔提举,常常在这里见到南台桥的圆光。”

南英心中默念:“崔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他所办到的事,我又如何办不到呢?”

抵达金阁寺时,已经黄昏时分,山林淡然没有片云。这时有僧人正省来访,商英接见了以后,正省法师尚未坐定,南台山旁边有绵密的白云展开得像白毡一样。

法师说:“这是祥云,平时不容易见到的。”

于是集合众僧人一起礼诵,但愿早见圣迹。商英便把官服换下,改穿便服,焚香向空再拜,一拜尚未起身,已现金桥及金色相轮,轮内深绀色。起初商英还怀疑是日落的光芒射在云层上形成,然而直到了晚上,有霞光三道直起,于是心中的疑云尽释。

癸卯那年商英到了真容寺,在清辉阁暂住。北台在左,东台在前,直对龙山,下枕金界,溪北浴室之后,这些原来都是文殊大士所变化的住宅,金界之上就是罗?足迹殿。

知客僧说:

“这里也有圣灯,曾有高僧来请灯,便飞现在阑干之上。”

商英就顶礼虔敬祈俦,到了酉时后,龙山现黄金宝阶,戌时初北山有大火炬,知客师就指着说:

“那便是圣灯了。”

第二次瞻礼参拜,又发现一灯,再过了一下子,东台、龙山罗?殿左右,各现一灯,尤其是浴室的后面,现二道很大的光芒,好比是掣电那样,在金界南溪上面,也发现二盏灯,亥时以后商英俯视溪上之灯,乃是一个人形,心里而想:“难道是寺僧设这大火炬,来骗人的吗?”

这时知客师已睡了,就派遣了部下王班和秦愿等人,去敲门询问。知客师回答说:

“上山有虎狼,那深山地带也没有人居住。”

商英心中才有所决定,后来又看见灯火忽大忽小,忽红忽白,忽黄忽绿,忽分忽合,照耀林木。于是默然思索,认为这实在是佛菩萨的三昧真火,祇不过俗人眼里误以为是奇异的灯光罢了。便跪着说:

“圣境的殊胜,不是我所随意见闻得到的,凡夫的识界,毕竟是有所限隔,如果真的不是人间灯的话,祈愿到我的面前。”

这样十次启请之后。那本来在溪上之灯,忽然像红日浴海,腾空而上,放大光明,渐渐来至金阁寺前,然后光芒逐渐收敛,成为大金色,像一张大嘴却衔着圆火珠。然而这光明一接触到身体却有冰冷如雪的感觉,于是自言自语:

“我本来存着的疑心至此已断!”

他这么说后那些来到面前的光再回到本来的地方,整个溪上充满了无量灿耀光辉。秦愿等人从旁看去,仿佛有一尊金色佛身,曲着身冉冉而升起的样子,然而他们的妻子眷属所看见的,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形状。

这时,但见有穿紫袍白衣领的人,头上挽着螺髻的人、仗剑的人、头上戴角的怪人等。寺中的老僧开口说:“这是金毛狮子,以及天龙八部啊!”

过了好一会儿,北山云起,在白云中现出大宝灯,白云既收,再现大白圆相,如皎洁月轮。甲辰年,商英来到东台,有五色祥云现瑞,自圆光从地涌起,好比车轮旋转一般。商英便作偈赞叹:

“云帖西山日出东,一轮明相现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模,只恐修行落断空。”

这偈说完,忽然起了大风,云雾奔腾,好像要把山崖都倾倒,高壑都裂开似的。五台的僧人说:“巡捡手下的兵士们,持肉烧煮,现在已经来不及禁止了,但愿来日不要再煮荤食。”

乙巳年七月,谢巡检,沉币在北台山,晚上于中台山休息,大风不止,四山昏晦,知客师等人失色,台侧有古佛殿,商英命人洒扫,然后带了家属一同祈祷礼拜,还有知客师及台主二人,苍头四人,也在一起顶礼。这时望见中台山山顶,已经有五色祥云缤纷,不久西北方面有一角天空明朗,布碧琉璃世界,现万尊菩萨,宝楼宝殿宝山宝林,宝幢宝盖宝台宝座,天王罗汉,狮子香象,森罗布护。又在真容殿上现紫色灵芝宝盖,曲柄悠扬,文殊师利菩萨骑狮子,还有七八尊者在那里上下左右,俯仰不一。台主这时说:“本台修行的人,有十九年,未见到如此罕见的不可思议的圣迹了。”

到了晚上,此台山边有红色的火光生起,商英问说:“这里有什么人放火烧山吗?”

秦愿再转问知客师,知客师又问台主,台主说:

“那顽崖巨石,且大风鼓山,又有什么火可以停留?大风起火必然熄灭,因此必定是圣灯!”

大众瞻礼以后,现出二金灯,隔了一山谷现一灿烂如银色的银灯,当大家再拜时自北台至中台十里,有灯大放光明,在百步内远则现光芒,近则收摄,犹如白玉琢大宝碗,内贮火珠,明润一色。

有一次,商英住在清辉阁,心想第二天出山,宝灯会不会为我再呈现一次呢?当他偶然启开门,但见在南边山谷已现大炬光,室后之灯东西相对,到了松树后合为一灯,光明照耀,冉冉从东边山麓南行,到了山林尽处溪石上,放大白光,非云非雾,这样好一会儿,光中现出两盏宝灯,一灯南飞,与金界溪上四灯会集,而罗?足迹殿,及龙山旁,南灯一时同现。

商英立即发愿说:

“如果在过去世,我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眷属,但愿更显希奇的形相。”

说完两灯辉跃交舞了四次,看到这样的奇迹,商英就发下大誓愿,愿尽这身体的形寿,卫护佛法,所有邪径杀生,妄语颠倒邪见,以及一切恶念,永灭不生。

这时南北灯,黄光白焰,居然腾空来到商英面前。

那一天商英先到罗?足迹殿,看到屋宇陈旧,就付出三万钱交僧人正省法师嘱咐好好翻修重建。

商英居士累次见无尽圣灯赫然显耀的事,实在不胜数计,凡别人所看不到的不思议圣迹,商英都能看到。

丙午年夏天,天旱民困,商英拜山祈求雨泽,也因此虔敬安奉了罗?殿菩萨圣像。乙巳年黎明时,到了中天阁,东南林麓,忽变金色,有青赤光直起,鲜明夺目,过了一些时再隐去,那天晚上,金山有五色异气,为菩萨骑狮子之像。

丙午年,到了真容院,迎接所安座的罗?殿圣像,才到寺门,有人禀报说:“殿中圣灯现出来了!”

即进拜菩萨像,瞻仰后菩萨顶上宝盖,忽然明朗,主殿僧人说:

“此殿幡盖无数,掩蔽稠密,而顶盖最高,隐莫能辨,现在这样灿烂,实在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这晚东台山上以及罗?殿左右,现十余大金灯,往来上下,或移时,或移刻,或者好久都现着光明。商英来到菩萨像前顶礼说:

“华严经中,世尊八处,放光表法。此光若是法性本有,无相之光,视而不见,那么商英不疑。如果是诸佛果德圆满,使人可见,则愿为示现。”

于是菩萨顶上宝盖忽然通明,孔隙流光,迸射四出。甚至菩萨襟领间,手持如意间,都各放宝光,烨烨闪动。再者殿前金莲华叶,灯焰交辉,开合无数。

这时远近僧俗,有一千多人云集欢呼,接着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各各欢说:“无始以来,罪业深重,愿从今日,改往修来。”

南英求雨,果然到了代州时,大雨多日,民田之苗,遂变为丰岁。商英就将这事禀奏皇上,略称:

“臣以本路亢旱,躬谙五台山文殊像前,及五龙池,祈求雨泽,昼夜所接,灵光焰焰,殊形异相,赫共显耀,莫可名状。是时四方僧俗千余人,同共瞻睹,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这件事后两大降,弥覆数州。臣之始往,草木枯萎,农夫愁叹。及其归也,木麻荞菽,青绿生动,村落讴歌,指候大稔,此盖朝廷有道,众望垂佑。……”

南英居士识得本性,要以文殊大觉之道,而觉后世未信未觉之徒,期至等觉妙觉的境地。居士具真知灼见,菩萨应他的祈祷而显圣迹,放无量光。因而后世赞叹南英居士为无尽居士,意思是菩萨灯传无尽,居士是传灯人之一,其功德自然亦无尽。

宋哲宗元佑年中,有四川僧人智超法师,平常都用功于诵读华严经,已经有三十年之久。

有一天偶然见到一位相貌清爽的童子,向他举手打拱作揖,于是法师问:

“你从什么地方来呢?”

“我从五台山来。”

法师再问:

“为什么那么老远而来到这里?”

“因为有些小事情想要指点你的缘故。”

童子直话虽然有失恭敬,法师不以为意,反而谦虚地说:

“我很愿意听闻的。”

童子于是更坦率的指出:

“法师你日常诵经,固然是精神可嘉,可是有过失的地方就是在登厕所洗净时,触水淋手背,却未用灰泥来洗掉所用的灰泥,由于此触秽尚存,礼佛诵经,全都得罪诸佛菩萨而不自知。”

说完以后这童子竟然不见踪影。

智超遂渐渐改过。

关于这件事,有识之士认为这必定是文殊大士的化现,来警策法师,其实也是誓勉往后一切修行人,由此可知洗手也须如法。根据因果经上说:“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至于在家二众读诵佛经,也须如法行持,如果限于环境地点,虽然想如法做而时势有所不能的话,也一定要持偈咒,才可免去轻慢之罪。登厕偈说:“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入时先鸣指三下)”至于咒是这样的--唵狠鲁陀耶婆诃(三遍)。

又就水偈:“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这也有咒要念:唵室利婆醯娑诃。(三遍)

再洗净喝:“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咒语是:唵贺囊密栗帝娑诃。(三遍)

洗手偈:“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咒语:唵主迦啰耶婆词。(三遍)


11。 摩顶功成 ── 灵辩法师

元朝时代,魏国有一位灵辩法师,他在俗家的家世不详,祇知道其人是在悬瓮山出家的。

到了熙平初年,他头上顶着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成道后第一次所说的法,在大乘经典中最为深广,全部有十万偈:汉译本有三种,各名卷数标明在书名前面,称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负荷相当沉重,还要日夜经行在五台山南、北、东、西、中五个山顶。如此精勤的经行,风雨无阻,一直到脚跟都磨破血从脚底流出,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像这个样子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何苦自己找这样的苦头吃呢?”

“别过份用功了,歇歇吧!”

有人本着同情心规劝他。

“看起来真像个疯子,活受罪,好可笑!”

“难道这么做,折磨自己,就一定能证道了?未必吧?哼!”

也有人这样的冷嘲热讽,可是他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被别人的话语左右,而退了坚志的道心,三年当中犹如一日,从没有疏忽偷懒过。

有一天黄昏,他在松树下禅坐时,忽然间心光清澈,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相貌奇异的比丘,突然出现在面前,用手摩着他的头说:

“你勤苦修持的确有很久的时间,这时理当因你坚定的信心入于三摩地。”

这个时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梦,忽然醒来,当然那位比丘也不知去了何处。自此之后,凡是经典上一切文字,祇要触进眼帘,再深奥枯涩的文字都能懂得其义,知道怎么样解释。后来他造论一百卷,来解释华严经义,受到孝明帝的重视与崇敬。

孝明帝敦请他进宫为大臣们说法,所有大臣都恭敬聆听他的开示,最后他就在清凉山示寂。


12。 踏破虚空 ── 华严菩萨

元朝时代华严菩萨,是尉州万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离污浊红尘,拜师出家。

起初父母不答应,可是他表现得意志坚决,一再恳求。

“容许孩儿出家求法吧!”

“好吧!”父母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经过商量,父母就送他晋谒五台山寿宁法师座下为沙弥,终于在那儿披剃后,受了具足戒。

他很用功,只是潜心读诵杂华严经部,竟阅读了千部之多,且有相当心得,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即是观想大日如来亘古今三世常在说法,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及树神、海神、水神、火神、风神、夜神、月天子、日天子、大梵天王等,尽会集来到这个世界,听“华严经”的说法。这个世界叫做“华藏世界”,乃是太古时代大日如来修行时,受教于无量数佛,发起大愿而成就的世界,因为是由美丽的蔓华所庄严的美观世界,因此名为华严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切都是由大日如来过去所修行累积的功德而显现的美丽庄严的华严世界。

华严经阐述此世界一切的显现都是由于业力,即是我们心的作用,换句话说三界是一大精神的显现,这就叫作“一心法界”。故华严经全篇站在唯心论的立场,观察全世界,而向全世界宣扬佛法,认为我人如有一颗善美的心,就可净化我人世界为理想世界。

有一天,他禅定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

“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

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为“华严菩萨”。

他曾建一座藏经楼名“华藏阁”,阁楼之下有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毗卢如来圣像端坐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出定。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皇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地谢辞了不愿接受。

成宗皇帝驾临五台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

“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

他回答:

“虚空剖出一茎骨。”

意义颇深,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

“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就这样安祥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

示寂后经三天,三昧真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捡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13。 母妻同化 ── 王僧吉

元朝的时候,在毫州地方,有一个名叫王僧吉的人,堂上老母已达八十七高龄。

有一天老母对他说:

“许多年来,我被你们拖累了,为了顾家养子,一直不能遂我宿愿,一游名山--五台山圣地。现在我这么老了,对于菩萨圣地,虽然向往已久,恐怕今生更难前往了。”

一面说,一面伤心的掉下了眼泪。

王僧吉于是和他妻子商量说:

“如果我同你两人用一顶轿子抬着老母一起前往,参谒五台山圣地,不知贤妻能不能办到?”

他妻子低下头想了想,正准备回答,王僧吉又说:

“可是那是件很累人的事,辛苦得很哪!”

妻子却温文地回答:

“难得我夫一片孝心,我愿意。”

于是夫妻二人便做了一顶乘坐起来相当舒适的轿子坐在里面,一前一后,往五台山出发。

如此十步一拜的朝山苦行,一面都没有露出懈怠疲累的样子,好像是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愉快,祇有这么做才心安理得。经过了三个月之久,才抵达清凉山,然后走遍五峰顶参拜顶礼,仿佛之间看到菩萨在深山云雾之中,频频现出灵瑞。

四月八日,到了阳白谷,僧吉不幸病了,昏昏沉沉的睡着,像是死了过去。

老母与妻子守在他的身边,经过七日之久,他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他禀告老母说:

“儿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庞大国土,见到一个非常广大的池子,附近又有好几个小池子,大池子里面有无数的莲华,散发出沁人的芳香,至于那另外的几个小池子周围也有颇多的树,每棵树都发出一种令人闻了心神清爽的芳香,软风徐徐吹着香气,使人心旷神怡。

“这个时候,有一童子引领我到另一池边,那里面充满了含苞待放的莲花,童子就对我说:

“你往后应当住在这个地方的。”

“娘!您看这个梦多奇异,或许是菩萨的指示,也合该我有此佛缘,宜在此一心修行,以求他日往生净土!娘!但愿您老人家回家去,儿准备好好在此地修行,不违菩萨的指示!”

老母这时很平和的对他说:

“回家吗?我的家就在眼前!”

说罢,安然静坐而逝。

僧吉只好就地安丧了老母,他的妻子也同样的坐化了,“莫非这是菩萨要我一心一意修行,使我不致有家累之患吧?”

于是,僧吉就在这山顶上静修,他禅坐甚是用功,心无杂念,一心一意以趣往净土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家,过了没多久,僧吉也安祥的坐化了。


14。 塔发重还 ── 净因僧果

元魏时代,文殊菩萨曾现身为贫穷女子,所布施的头发,修了一座宝塔珍藏着,在佛陀舍利大塔的右方。

住持圆广,看到塔损坏了,就把旧塔拆了重新盖座新塔,派一位出家人去督工。

那修行人趁机分取文殊菩萨的圣发,放在衣袋中而离去。

十多年以后,修行人从南方回来,来到净因庵。那时庵主是惠杲,正在假寐,梦见一位金甲神说:

“有偷圣发的贼人想把圣发卖掉,您不妨把他留下来,等第二年,再送回本地好了。”

等到醒来,惠杲方丈正犹犹疑疑的回忆梦境的当时,果然有个修行人背着一个经箧走进庵来,说是要卖掉,准备还俗用的。

于是惠杲方丈就很豪爽地拿出了一千钱说:

“拿去吧,把这经箧留下来。”

把经箧打开以后,里面除了几部经书,还有一个袋子装的是头发,像金子一样一丝丝的闪闪发光。向人打听以后,才知道这是文殊大士的圣发。

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年,惠杲法师到五台山的五峰顶,将圣发重新请回大塔里面,供后世的人礼拜供养。

15。往来自在 ── 三沙弥

元魏大孚年间,五台山有座灵鹫寺,寺内住着三个小沙弥,听说山中常有圣灵显迹,于是相约带了口粮,动身前往深林沟壑,一路访求着,幽谷险道,无不遍至。

走过了许多密林,口粮也吃光了,还是矢志不归,宁可采叶充饥,也一定要见到圣迹。

游方寻访足足经历了三个月,偶然间在大树底下歇息,见远方有一个高大的人影沿着山岭而来,周身虽然黑得像漆炭一样,却身放光明,颇异于常人。沙弥于是向前,挡住他的去路,并长跪着说道:

“圣者,希望您能显现一点神迹给我们看看!”

不料那个大人却破口大骂,然后排开三人而去,沙弥苦苦追赶,追了数里,见到一个石窟,那位大人竟将身体投进石洞。

“我们在这里守着好了。”小沙弥们都很热心的相靠着坐守在洞边道旁。

忽然看到天空云彩间,飘然降下了一个相貌清奇的异人,招呼三位小沙弥一同进入洞穴里面。

走了几十步,仔细看去,竟是一片广大的琉璃世界,妙好庄严,明珠高悬,光芒胜过皎日,其中又有好几十座宝窟。

“求求您教我们一些法术吧!”沙弥们要求着说。

异人便取了些药酒,递过去说:

“喝了这些酒,我自然会教你们的。”

“可是我们师父有戒规教诲,是不可以饮酒的!”沙弥不接受,并且说道。

“要是不肯喝酒,就别想做什么神仙了。”异人坚持地说。

“那就只好向您告辞了。”

这时天色已晚,异人说:

“天已经黑下来了,路不容易走,请你们留住在这里住一晚好了。”

于是三个人各自选了一个窟穴,住了下来。

谁知异人别有用心,当晚竟不知何处弄来了几个女子,要陪事沙弥。

“没想到求仙不成,反遭魔难,妖魔来扰乱身心。”三位沙弥各自这么想着,不约而同的,找了机会就溜了出来,走了约几十里路,有天童飞行追了上来,对这三位沙弥说:

“大师见你们奉持戒律坚贞可钦,实在是难得的法器,所以特地嘱咐赠给你们每人一枝神药。”

神药的色泽,如同白玉,三人服了以后,就能脚步离地,飘飘然腾空而起,一切殊胜境界,都可往来自在。

这三位沙弥回到了灵鹫寺,就向师父告别,继续四处游方寻法不知所终。


16。 咒力怖盗 ── 僧继宗

大约在明代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的季节,有一位法号继宗的僧人,因为仰慕五台山乃佛教圣地,游化到了五台山,他日夜持诵的是“文殊五字咒”。

一路上山路虽然崎岖,他心中却平静得很,攀山越岭,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当他来到了竹林岭的地方,突然窜出了一伙强盗来。

“看起来那边走过来的年轻人,是只待宰的‘肥羊’喔!”

“哈哈!这回我们又有笔小财可发了吧!”

“可是--过来了,我看清楚了,那是一个出家人哪!”

“管他出家人不出家人!我们只要有利可图就好了!”

强盗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一路逼近,准备进行暴力抢夺甚至杀人的勾当。

继宗法师由于平日的常课养成惯性,不知不觉间又念出“唵阿罗跛舍那”文殊五字真言来。

说也奇怪,强盗中有人惊叫着:

“大家看那是什么?”

原来他们先前看到的那个年轻出家人,竟然已不是普通的常人,却变成一名庄严但面貌又有点可怕的夜叉神,脚下还踏着风火轮。

一群贼人心中恐怖莫名,个个伏在地上,没有人敢抬起头来看。

另外有一位法号正怀的僧人从山后走过来也见到这一奇景,继宗法师本人却不知道。


17。称名脱难 ── 曹一贵

明朝宣德年间,定州有一位叫曹一贵的居士,平时他最尊崇文殊大士,也因此时时称念文殊菩萨的圣号。

“畅游天下名山,参访奇人异士,从大善知识处闻法获益,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主意既定,便约了同伴共六个人一齐去游五台山。

山势雄伟,愈至高处,仿佛踏入了云堆,虽说“高处不胜寒”,然而从高峰往下望,乃觉大自然之伟大,以及人生之渺小,人生短促,进德修业,实在比什么都重要。

到了华严岭,想不到冒出一班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面相狰狞凶恶。

“把他们绑起来!”

“哼!搜搜看,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以曹一贵为首的六个人都被紧紧地捆绑在树底下,这时候曹一贵祇有心中默念着文殊菩萨的圣号。

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间,也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嗒……哒……的达,嗒……挞……的挞”的声音--是马蹄声!声音接着转急,仿佛有数十匹骏骑沿着山岭而下,眼看立刻就会来到。这一批强盗见状大惊,就放下曹一贵他们,也来不及搜身掠财了,急着抱头鼠窜而去。

曹一贵抬了抬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只见浮云度岭,那有半点人迹?刚才的骑士们,似乎一个个都消失了。

强盗走了,骑士们也消失了,一场灾难也已过去了。

“我们回去吧!”

曹一贵一行,于是寻路踏上了归途。


18。 天桥度关 ── 王行者

明朝嘉靖十五年的时候,京城里有一名巧手灵心专塑佛像的塑匠王行者。他的雕塑,技艺非凡,这都是由于他平日信佛诚笃,修持有素所致。

有一天,他塑好一尊佛像,准备送到五台山某名刹。

可是这尊巨大的佛像实在是又重又大,到了龙泉关,关口的门大小,佛像根本通不过去。这实在是当初料想不到的事,那可怎么办才好?折回原路吧,不能达到送这尊佛像到五台山的目的,好不容易走到了这里,前功尽弃,那怎么成?

--不行,不能回去!

--但是,佛像又进不了关口的门啊!

守关的官员见到王行者一脸忧虑焦急的表情,他当然了解王行者此刻的心情,然而毕竟他不信佛,就半开玩笑的对王行者说:

“可惜这只不过是一尊泥塑木雕的佛像,如果说这佛像有灵,会放光的话,我倒可以把关口的门拆了,让佛像通过的!”

话刚说完,一刹那间,就见佛像面容放出了光芒,向四面八方闪耀着。

这位官员又惊又怕,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定他生平以来初次所见,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过的话要算数的。因此他立即指派属下动工,以最快的速度造了一座天桥,让王行者与显灵的佛像平安的度过,进入了关内。


19。 律师受衣 ── 如馨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师,字号古心,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依止栖霞庵节公剃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而对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三年,未曾有一念违背乃师的教诲。

当时谈论经教的人很多,弘扬律仪的却微乎其微,他就很感慨地说:“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间,律藏的摄受实在功不可没。”于是潜心研习戒律之学,用来报答佛陀的恩泽。

他因为读诵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晓得了清凉山(五台山别名)乃文殊菩萨经常驻锡之处,很希望能够瞻仰大士的慈容,于是就告别了同参法侣,打点好简单的行囊,往清凉山的路途出发了。

经过了三个寒暑,五台山的宝峰逐渐在望。后来到了金刚窟附近,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时分。正在徘徊远眺的当时,无意间看到一个体态枯瘦、头发斑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从林木间走了出来,手里捧着祖衣‘袈裟’,并向如馨律师打招呼道:

“这一位大德!您礼佛非常的诚恳精进,一点儿也不怕劳苦,我手上捧着的这套法衣,本来是您往日受持用过的,只是中间停了好一段时间没有穿,现在理应再送还给您。文殊菩萨是很难得见到的,您一心要求见大士恐怕是白费心机了,就算是真的让您见到了,恐怕您也不认识吧!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馨律师听了,一言不发,迟疑不决。这位老妇人也就离开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唤道:

“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

如馨律师急忙赶上前去,想挽请大士向其请教,可是已经失去了大士的踪影,只是原来的法服还留存着。如馨律师只有低泣着顶礼,踱步回寺。恰巧寺里面的僧众梦见神人嘱咐道:

“优波离尊者要来了,你们赶快去迎接顶礼啊!”

因为这个缘故,僧众们都晓得了有这么一回事,一路上善男信女们摆设着香花来供养,数也数不清。

如馨律师在妙德庵住了下来,又感应到五台山的五处主峰同时放光,在宝光之中,见到文殊大士现身为他摩顶,顿时心地洞开,了然无碍。

后来他又到各地游访参学,一般的僧侣们都皈依了他。当他抵达金陵吉祥里时,创建了一座寺院,就将之命名为“古林”。一时各方龙门法象(高僧大德)都来聚会,各种法会有如云涌般大大地兴旺起来,神宗皇帝特地颁旨延请律师重返五台山,并命司礼内臣张然代表圣上接受在家菩萨戒。当律师升座主坛的时候,天空中现出了五色祥云,有如盖子般在法坛上空盘旋着,内臣张然还朝以后就把这个瑞象向圣上禀明,神宗皇帝于是赐给如馨律师“慧云律师”的封号,并颁赠金顶毗庐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法衣法器。传戒法会功德圆满以后,律师仍回返古林寺,继续修行宏法。


20。狮子歌 ── 镇澄大师

明朝出家人当中,有位白眉镇澄大师,特地撰有“狮子歌”一首,不妨称作是空前杰作。

兹一字不漏录如下,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君不见,五台山上狮子踞,狮子窝在云深处;

狮子说法狮子听,百兽闻之皆远去。

大狮子、小狮子,猛烈威狞谁敢拟?

爪牙才露便生擒,顾伫思惟言下死。

不说空、不说有,四句百非不着口,

金刚宝剑倚天寒,外道天魔皆斩首。

不是心,不是佛,父母未生前底物,

无量劫来绝点痕,痴人欲解梦中缚。

不属迷,不属悟,白云断处青山露,

丈夫拶透两头关,天上人间信独步。

也无玄,也无妙,一切平常合至道,

等闲拈得火柴头,击碎人间无价宝。

达摩宗,般若旨,六代相传只这子,

马师翻作涂毒声,众生闻者偷心死。

狮子吼,逼乾坤,直前跳跃忽翻身,

小狮子儿犹迷影,野干孤兔那窥真。

德山棒,临济喝,亦能杀,亦能活,

临崖一拶命根休,三藏玄机无不夺。

狮子王,忽颦呻,虚空走,须弥瞋,

无边刹海现微尘,文殊普贤忙不彻,

拥出如来大法轮。

法轮转,无休歇,五十三人得一橛,

楼阁门开须善财,头头拶出示光明。

阙俱圆,圆俱阙,一毛端上同发越,

众生空界有穷时,此法滔滔无尽竭。

这首歌个中禅味,令人回味无穷。


21。 五佛示梦──范李二中相

万历九年,中相范李二人,奉命建佛寺塔院。

等到寺院落成的前夕。

李公梦见有五位印度僧人自西北飞来。

“啊!实在太神奇了。”他心中想,然而好一回,五位飞行僧人仍然在天空中,并没有要立刻下来的意思。

于是他很恭敬的设下了舒适的座位,准备了上好的供养,延请他们。

这样这五位奇异的僧人才下到地面,就座接受供养。

第二天李公就将昨晚这个奇异的梦告诉范公,并且相约,一块去找寻灵异的事迹。

到了寿宁寺,看见梦中的五佛像,在荒烟蔓草之间。于是范、李二公就满怀恭敬,很诚心地焚香请这五尊佛像到甫建成的寺院中的华藏阁供养,本来这五尊佛像都相当的重,可是因为诚心的缘故,举起来却是轻飘飘的,一点也不用多费力气。


22。 书经感通──释福登

明朝万历初年代,有一位出家人释福登,居住于龙门妙德庵。

他每日用功勤修耐力是相当惊人的,原来他竟然刺舌尖让血流出来,然后将血分成二分,一分研朱砂书写华严经用,另外一分持咒施食给鬼神。

他这么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没有一天间断过。

有一天黄昏时分,他在窗下阅经,担心灯光不够,费眼力,没想到在忽然之间,窗户洞明就如同白昼一样,一直到他阅读完一部经以后这奇异的光明才消失。

他在晚间曾游中台山与北台山,到北台山的东边,见神灯浮空上下移动,伸出双手去捞,结果捞到手里,竟是二片树叶。


23。解衣遇圣──一江和尚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春,北京有一位一江和尚,到五台山游山,到了中台山麓,看到了一位白发的老妇人,祇有一件破而短薄的衣服,天气寒冷在瑟缩着。

看她孤独凄然的神情,上前问道:

“老婆婆,您怎么了?”

“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肚子又饥又饿,天气又冷,唉!有什么办法呢?”

一江非常同情她,就把自己的衣袍脱下一件披在老妇身上御寒,并且把身上所带的干粮分一部份给她吃,而且还向她作礼以表尊敬。

恰巧游山的其他僧人看见这情形,期期以为不可,并且说:

“法师乃是人天模范,反而对贫妇人礼敬,这可是对的吗?要知道佛制比丘决不能向白衣居士作礼的!”

但一江回答:

“我认为现在所看到这个境界是难以测知的,你游清凉山,无须生分别心啊!”

走了没几步,再回头看,那贫苦老妇已失踪影,但见所披赠的衣袍挂在松树的树枝上,发出了金色光辉,而且还散发出一阵阵的香气,一直到了那天过完为止。

24。 十指现灯──僧洪电

明朝万历六年,少林寺僧人洪电法师,有一天晚上往中台山。

那时刚好雷雨大作,四周昏黑,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恐怖,没办法再向前行。

于是他至心合掌,称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的圣号,当合十时十只手指现出神灯,如果合十的手指一分开就出现十灯,再合为一是十灯变了一灯。

洪电法师这样合十到了中台山,可是偶不小心跌了一跤,神灯的光芒才隐去无踪。


25。 大通佛现──节溪禅师

清朝行森禅师,号筇溪,又号慈翁,他是博罗人,俗家姓黎。生来器宇不凡,神采焕发,长大以后,有一天感到身子不适,在就寝的时候,忽然听到鼓号交鸣的声音,顿时觉悟到一个人的根器、渊源好坏,还是要靠自己修持,不从他有,乃立志出家了。

于是他就依礼在雪峤信法师门下入了空门,信法师圆寂以后,又参拜御赐“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封号的玉琳琇禅师为师,以求洞明自己的心性获得悟道的法要。

因资质颖异,学已有成,琇国师就派他分座说法接引四方的众生,让有缘者都能参承法要,尽快得到解脱。一时被人看作是大鹏劈海,可见他气魄的伟大,又有人称他为森铁棒。他随缘度众,到了龙溪一带,当地不论僧俗,都倾慕敬仰他纷纷向他参学请益。

清朝顺治十五年戊戌,世祖章皇帝召唤玉琳琇国师入京。

“启禀圣上!还有一人,禅学不凡,圣上何妨召他一并前来,予以法席,以宏教化呢?”

“国师指的是谁啊?”

“森铁棒森禅师啊!”

森禅师遂以此机缘进入了宫中,己亥年,玉琳国师回到本山,可是森禅师却被留在京师里,世祖章皇帝,十分优渥地款待他,不仅隆重以礼相待,好几次想降旨颁封他德号,可是他不敢受封,上了一本本的奏章,作有力的谢辞,理由是玉琳国师是师父,他是弟子,没有理由师父弟子享有平等的御赐封号,这样是对乃师的大不敬。世祖是个明理人,既然他如此表示,也只好照他的意思了。

不久以后,他朝拜五台山,晚上就住宿在显通寺。

他在寺前遇到一位老太婆,这老太婆样子很奇怪,手里提了个竹篮,口中嚼着石子,看上去好像是仙人又像是神人,令人莫测高深,和她说话都能深明禅宗的旨意。她称呼森禅师:“大通佛啊!大通佛!”

从五台山回来以后,他要求回到龙溪的地方,世祖准了他的请求,并将他所住的那所寺院赐名为“圆照寺”,皇帝亲自书题寺名,实在是件极光荣的事情。

森禅师奉持戒律非常精纯,领导寺众也很严谨而有条理,作风平实素雅,颇有百丈禅师之风。虽然在禅的方面和人辩谈颇得机巧迅利,然而实实在在是以正法眼藏来接引初机的,并非为了炫耀自己的辩才。

由于他的种种表现太不平凡了,因此受到世祖章皇帝特别的礼遇,看作是知己。

当他回返故里时,就像日边云影,不离大空,随意地孤独飞腾的样子。又像那断崖和荒凉的瀑布流水,哪里有丝毫牵挂的?所以真正是无为的一个学佛人的楷模,他的修行就像他的知解那样,世间的道理无不是第一义的真理,随处都可安处,随时都可开示。在参禅证悟方面,可以媲美玉琳国师,也堪作千古僧人的模范。

康熙十六年,他游化到华严寺的时候说:“这里充满了天然奇石的修行之地,有山有水,甚至水上也可以做上几只江帆,这一幅清照美丽的图画,乃是我终老的地方啊!”

于是他自己预先写好大去之期,亲笔写妥了封龛的偈语,然后示寂了,世寿六十四岁,僧腊三十有六,他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诞生的。

到了大清雍正十一年,被清朝雍正皇帝追封为:“明道正觉禅师”,并且作偈赞颂道:

“一人百出,八表升平;代有龙象,僧中之英。十虚融摄,正眼洞明;日月光华,水绿山青。雍正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御笔。”


26。 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清朝有位通理法师,字达天,是直隶(今之河北)冀州新河赵氏之子。生于康熙辛已年间,甫一出生就具有圆满而庄严的身相--有着七处平满的异征、双手下垂时长度超过了膝盖关节、口中并有四十颗牙齿的具足之相。

他出家受了具足戒以后,曾经历过许多次的讲经宏法,对一切经论,好像是宿世以来就熟习了的,祇要一过目,没有不融会贯通的,对于经文中的要旨也都能体悟得很透澈。

到了二十四岁那年,他游化到了京师,在西山遗光寺开始宣讲华严经。

西山遗光寺的佛学讲座,常是座无虚席,前往聆听开示的远近僧俗络绎不绝,没有一个人不深深景仰的。

某日他阅读清凉大疏一书,知道五台山乃是文殊菩萨驻锡的地方,就发心前往顶礼朝拜,于是依止在万缘庵,宣讲报恩经,并接受五台山常住的供养。

有一天他来到了北台,正是天空明朗、和风宜人的好天气。忽然间天上起了层层的白云,并且现出一道道银色的光芒,转眼间天色就昏暗了下来,连回程的路都辨认不清了。

“怎么办呢?没办法回去了。”于是他只有默默祈求菩萨,指示他归程的方向。

礼拜祈祷后他站了起来,却不可思议地发觉自己已在万缘庵的山门之前了。于是他就很高兴地,进去对众人说:

“你们可知道,是菩萨送我回来的呢!”

接着他又作了一首礼赞菩萨的偈语:

“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六十余里,顷刻而至。”

乾隆癸酉年,奉圣旨管理僧录司印务,兼为某大寺的住持,皇帝并赐以紫衣之厚礼。

庚子年秋天,西藏圣师班禅尼尔德尼到京城来,恭祝圣上七十高寿,与禅师会晤,两人欢叙一堂,畅谈佛法大义,圣师认为他的论理非常精妙入微,就供养他香帛曼华等物品,接着蒙圣上隆恩,赦封他阐教禅师的德号。

壬寅年六月十三日那天,他对弟子们说:

“我八十余年来,未曾离开过佛法。”

又问弟子们:

“你们且说说看,现在究竟是有佛法呢抑或是没有佛法?”

众弟子们面面相觑,一时都答不出来,这时禅师一面看着弟子们的表情,一面微笑着就示寂了,世寿八十二岁。

他圆寂后,经过他注解的法华、楞严、圆觉、金刚、盂兰盆、五教仪等疏,流行于世。

27。 灯随心现──照远和尚

清朝照远和尚,是山西太原枣园村王氏之子。皈投在本村永宁寺依止联公披剃出了家,随后从碧云和尚处接受了心法,于是驻锡在本郡的大崇善寺。

乾隆初年,他瞻体五台山,到大螺顶去拜灯,刚一顶礼头面接地,五顶之上忽然飞出了金色的佛灯,约数百盏金灯在空中飞舞着,把整个林泉都辉映得一片金黄,这奇异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的。

礼拜完毕,佛灯全数飞入佛塔寺的大塔顶中消失不见了。

照远和尚的为人,虽然是资资聪敏的奇才,可是对于世俗的名利却非常的淡泊,他只有一种嗜好,就是喜欢访游名山大川的各种胜景,好像渴极的人极欲饮水那样的迫切,所以中国的四大名山,他都已经亲自的礼拜参访过了。

他特别留恋的是五台山的圣地灵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的参拜,朝体达十三次之多,并在那儿结夏安居九次。

乾隆三十五年,朝山到了台怀,遇到门下二十几名弟子,对和尚说:

“上人!我们朝山,拜灯已整整三个晚上了,怎么一盏灯都没有现出来呢?”

照远和尚就回答道:

“可是我朝山十三次,没有一次灯光不现的,你们想要求证,都随我来好了。”

这时候徒众们听了,脸上纷纷露出了倦怠的神色,唯有程宗周一个人愿意跟随和尚前往。

师徒二人于是来到了大螺顶,于第一夜拜求时,还没有拜完三拜,五顶之上就现出了无数的金灯。

宗周心中雀跃不已,师徒二人仍然折返台怀。

照远和尚指着梵仙岭对众人说:

“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现出圣像的地方啊!”

众人都仰头观看,但见云中现出一头金狮子,隐约有铃响之声传来,并有金光闪烁着。

众人见了此等圣境,全都俯身下拜,等到再抬头看去,圣境早已随着云团消失不见了。


28。 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

近代佛门龙象虚云禅师,因一生下来见不到自己生母,为报亲恩,发愿朝礼五台山。

在光绪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这样拜到五台山为满愿。

第二年腊月,到黄河铁卸渡,渡河登岸,天色已晚,四下杳无人烟不敢独行,幸好路旁有一草棚,于是就在那里住宿。夜里天气寒冷得很,大雪漫漫,第二天一早举目一望,全部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有一尺那么厚,无路可行,过往又无人,更不知方向。起初枯坐念佛,可是饱受了饥寒,因草棚四边无遮栏,就蜷伏在一角,没有多久雪更加大,天也愈冷,肚子也更饿,仅存奄奄一息了。

这样一连三天饥寒交迫,整个人迷迷糊糊的,等待大雪停止,稍微见到阳光的影子,可是病已无法好起来了。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名乞丐,看到法师趴在雪中,问他已经不能作答了,知道是冻伤,就把大雪拨开,用围棚草燃火烘他,使法师得到暖气而苏醒,再煮黄米粥给他进食,这样就使他再生过来。

乞丐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法师回答来自南海,又问要到什么地方去?法师回答要朝礼五台山。

法师请教乞丐的姓名。乞丐回答:“我叫文吉,来自五台。”

文吉代法师煎药与之饮用,又代洗濯秽衣,又煮黄米粥喂他,法师的病就在文吉细心照顾下好了起来。

文吉并且对他说:

“你要一路拜山拜到五台,然而五台山路途尚远,看来你的身体要支持到那里不易,我看你不一定要采取拜山的方式。”

但法师告师他:

“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即不见母亲,因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又因我辞官短命,亲恩昊天罔极,耿耿于怀十年了。所以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离苦得乐。任何百难当前,非到圣境,誓不退愿。”

文吉就说:

“你孝心坚固,诚属难得,我现在回山,也没什么重要事,不如这样,我代你肩负行李,你往前拜我后随行,如何?”

法师称谢,这样相伴至太谷离相寺,然而寺僧傲慢无礼。文吉便告辞说:

“此去五台山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自然有人替你肩负。”后来果然在汾州道上,遇湘籍武官,替他载行李到显通寺。

法师到了那里,到处打听文吉这个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后来和一老和尚说到事情原委。老和尚合十说:

“这难道不是菩萨的化身吗?”

法师听了,一再顶礼,接着回想到菩萨为他接二连三的帮他解危,这都是仰仗菩萨慈悲现身,方能圆满朝五台山这个心中的愿望。


29。 文殊化身──戒阇黎

宋朝孝宗淳熙二年乙未春,法师和弟子普明、道全前往五台山。回到潼川,有渡口名叫化生,彼岸有一座五郎祠庙,据说庙神甚灵,知道法师会经过那儿,这神就变化成一头老虎站立在岸上,法师当然知道它实在是五郎神的变化身,便用手指着虎逼至祠旁,叱责说:

“你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于是神像倒了下来,这祠堂自己着火燃烧成为灰烬,乡人都感到十分的惊异。

淳熙三年,法师到了洛阳。那时有一位富翁李光弼信妖巫,沉溺在邪魔的迷执当中,法师怜愍他的愚蠢,就到他家端正的坐好,入慈悲三昧,众魔非常惊怕,各现出原形来,禀告说:

“我们没有智慧 作恶造非,但乞您多多教导。”

法师对他们说:

“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勿害生灵。”

于是乎众魔消声匿迹,李光弼家遂得平安无事。他拜谢说:

“承蒙法师哀悯我,救助我一家,这种恩德如何报答才好呢?”

法师说:“我以慈悲,济一切众生苦难,这是我的本分,又何须说谢呢?”

光弼因此倾心事佛。

淳熙四年丁酉法师回到杭州天竺寺。有位名叫什的修行者勤修止观,和法师同里,相处得很融洽。什行者对法师说:

“我归兜率,和您一齐前往,可以吗?”

法师说:“好的。”

遂一同前行到绍兴的地方,住到旅社,旅社东家王伯恭哭得非常伤心,法师上前问是何故?王伯恭回答说:“这是先父周年祭亡日。”

法师问:

“你知道故令尊的去处否?”

伯恭回答:“不知道,愿和尚慈悲,指示先家父往生何处?”

法师回顾什行者:“如何?”

什行者应声说:

“救一切有情,现在正是适当的时候。”

于是法师将伯恭家养的一头狗唤到跟前说:

“你身体虽然不一样,但本性却昭然,明白得很。”

这头狗一听法师这么说,不禁落泪作人语,对伯恭说:“我是你父,因前生罪业所以受这个报身。”

伯恭说:

“您到底犯什么样的罪,才转为狗身的呢?”

这狗回答:

“我平生不信佛法,诬陷善人,不行布施不用说,见到他人布施,还用话阻止他,因这样的因缘,以致获这样的报应。但愿你念在往日父子情份,哀告二师为我说法,也好让我能够度脱这狗形体。”

伯恭听了这些说,难过得顿足大哭,求法师救度。

于是法师为狗说法:

“心转境随,业花敷茂,心空境寂,业花自谢,罪无定罪,业非真业。心邪则业风自生,心正则业风自止,一切都靠你自心,并不是他力所可授予。”

于是这狗伏在地上道谢,到晚上不吃东西而死。

伯恭至此要求法师准他出家,收留为徒。法师说:

“好的,你是与佛有缘的佛子!”

就为之披剃,赐法名道稠。

淳熙五年,戊戌秋,法师前往故居,辨一些丧事。有一次在门前眺望的时候,忽然在田野一端有牛群奔了过来,都集中一起跪在法师前面,法师心中有数,但故意问:

“你们这群畜生,跪在我跟前想作些什么?”

这一群牛说:

“唯仰菩萨,慈悲救拔哪!”

法师问:

“你们作了些什么罪,现在要我来救度?”

牛说:

“自己作了不算还教唆别人作,业镜历历分明,若不是仰仗菩萨慈悲救度,恐怕就没办法能解脱。”

法师再问:

“你们能明白宿业因缘吗?”

其中一牛就直率禀告说:

“距现在四十年,也就是宋高宗建炎年,那时岁收不丰,人民生活困苦,我是强盗李立靖率手下抢夺民财,我的手下即现在这群牛,就是因这样的罪业,堕为牛身,但是我本有的良知仍存,如今良心发现,请法师垂怜救度我们。”

这时法师入于慈悲三昧,群牛围绕于四周,法师对牛开示:

“为善上升,为恶下堕。心差万境纵横,心正一道洒然。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能授;卧烟欿而啖脓血,皆自所为。你们欲免披毛戴角,必施勇猛精进,了达心空都无所住,即得解脱。一如佛经上说: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种种相不同。”

群牛闻法师法音,感悟业尘,叩头致谢,各自回到牛栏里去,不过一晚上全都死了,至今那地方名为牛囤界。

淳熙六年己亥五月,法师行到小街头。有一屠人金炳绑住一头羊,正拿刀要剥羊皮,羊咩咩的哀鸣不停。法师对羊说:“你两脚时不修,才堕落今天遭这活剥的罪啊!”

金炳楞住了,叉了手站着,这时羊就停止了哀叫。法师接着说:

“人成羊,羊成人,直是转瞬间的事罢了。楞伽经上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哪个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说不定你亲爱的人,侍候你的人受鸟兽的身形,怎么能取它们的肉来食呢?然而佛怀有慈悲心,因此不忍杀生,但说:你们从无知入于幽暗,身体受到这样的果报,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如果从现在起,懂得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这躯壳,应当要皈依三宝为要。’”

金炳屠夫听了大受感动,向师合十礼拜,誓愿放下屠刀,弃妻出家。

法师说:“好的。”就为之披剃受戒,赐法名可化。

以后可化往天台山,路上遇到一班强盗,搜身夺去所有的盘缠,而且还痛欧他。

“真是冤家聚首,好苦啊!”可化说。

“可不是,说得对!我们是冤家。”强盗一边说,一边把他绑在树上,准备要活剥他。可是强盗首领却说:

“他是出家人,算了,算了!”

于是被放了,可化返回寺中将经过告诉法师。法师对他说:“如果你没有老僧救,一定要还他八两的。”

这时可化恍然大悟。

淳熙七年庚子春月,任太守平夫,对夫人说:

“听说兜率寺僧戒阇黎,能食猪头三个,酒五斗。我想准备这些食物邀请他们来食用,试试他们是不是有这个胆子,有这样的食量?”

夫人笑着应允了。于是延请法师来到。彼此没有什么谈话,先进餐食,不久酒与食物一空。太守心中暗笑着。可是夫人却看到有不少神鬼腾空来到环绕保护着法师。法师只不过将酒食掷到左右边,众鬼神接过去吃了下去。太守听夫人告知所见的实情,心中大大的吃惊。

淳熙八年辛丑,法师与什行者一同游江心寺,听说龙王庙神相当的灵应,神常常现形,一旦现龙身形,风浪四起,连帆船的杆都摧折,以舟船为主的人都觉得可怕和灾难。

什行者就对住持了公说:

“往昔文殊大士南游,至福城东,说经开示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来到道场,听大士说法以后,深厌龙趣,正求佛道,都舍弃龙身,生人天中。现在这龙横行,难道说就没有人能降伏吗?”

了公说:“现在有戒公和尚在,你不妨试着与和尚商量看看。”

法师答应了,就来到龙王庙,然后大声责备说:

“往昔我曾为你说微妙法,让你的族类都舍弃龙身,生人天中。然而你却心中满怀瞋恚心,再堕苦趣,不过,我现在告诉你,假如你能不妄夙愿,皈依三宝,拥护伽蓝,仍然能够脱离这苦趣的。”

当法师说完之后,庙里所奉祀的龙王像自己就倒下来破碎了。

淳熙十年癸卯秋,邻人许孟贤丧母,延请法师追荐。法师笑着说:

“老僧近日嗜食母鸡,听说你家里面有,是吗?”

孟贤恭敬回答:

“等佛事完毕以后,我自当奉献给法师。”

法师坐在道场,入慈悲三昧,照见六道一切众生的情形。

那时母鸡忽然飞越了邻墙,邻人就把它宰掉烹煮食了。当时,许母托梦给孟贤说:

“因为宿业,以致堕为异类,现在蒙菩萨度脱,可以往生了。你要替母好好叩谢戒师,不要忘了!”

孟贤就将所梦见的实情坦白的禀告。法师对他说:

“你现在相信了吗?种善得善果,作恶自招殃。”

孟贤听了自己反省,就一意修净土法门。等到示化那天,异香满室。家人忽然看到有菩萨的幡盖来迎接他。

同年冬天十月,王宅陈夫人,到寺里来求子嗣,对法师说:

“老身希望获孙子,所以特地来恳求,愿大师慈悲,为设方便吧!”

法师回答:

“老僧知道夫人的媳妇没有抱子的福分。不过我有三药方,你拿回去给你媳妇试服的话,应该是可以得子的。”继说药方为:

“平等心丸一粒,其味平和,无诸我慢,亦无高下。利人丹一帖,其性能利益人一切的困难。解毒丸一味,其性能解一切恶毒,用和气汤送下。”

夫人回到家把法师的话告诉媳妇,要她照服。没有多久,果然产下了佳儿。

淳熙十一年甲辰四月,法师买下一条船到昌国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到众山界地方,忽遇暴风,船几乎要翻覆,同船一百余人吓得没有人色,但法师对他们说:

“你们别害怕!再过几个小时,风自然会止息的。”

众人但见法师趺坐蒲团,用手作诀,望空一掷,果然风平浪静,最后船安稳的到达了普陀的岸上。四众都表示感谢。

淳熙十二年乙巳舂,天灾流行,传染瘟疫,里巷大众都感到十分的忧愁痛苦,不知如何是好?法师就在门外设五个大小水缸,里面贮满了神水,叫瘟疫病人饮用。告诉他们:

“这里面的咒水神妙,能够治好一切病。”

乡人听了,远近云集,果然大家一沾法味,什么病都消失了。

淳熙十五年戊申,法师对可化、道稠二人说:

“我回忆儿时,告诉母亲要办上好斋食来供养七位客人。那七位客人就是我所遇到的慧光那几个人。慧光,就是日光菩萨。天升波利多,就是大医菩萨。清源和尚,就是目连尊者。大璋和尚,就是月光菩萨。仁勇和尚,就是常精进菩萨。支提即是佛眼菩萨。萨多波那,是大力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具有慈悲心,愍念众生,堕邪见坑,所以才来示现于娑婆,你们今后当摧破人我山,竭止爱欲海。要广明心地,修一妙道,行大精进,是无上法。还要度一切有情,行菩萨行,救一切苦难,才是无上道。”


30。 文殊化身──戒阇黎

宋朝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初夏。北山百花桥东庙神,姓谷名穆。颇灵而神,常常变化成老人进入寺里听法师讲经。

法师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为听法而来。”

法师又问:“你用什么来听着?”

“我用心耳倾听。”

法师便说:

“你心中多欲,你耳里多惑,欲多所以作出妖事,惑多因而成魔。唯有断欲方能作圣,除惑始可称贤。心正则慧日发出光辉,心异则业障顿然兴起。如能了得身心俱空,乃与我同一体。”

于是这一神灵顿悟心源,誓愿身为护法,同法师顶礼后离去。

绍熙三年九月,南方有山神,化作老人,求法师说戒。法师说:

“要知所谓戒者,是去恶从善的意思。你能不杀吗?”

老人说:“能。”

“能够不盗吗?”

“能。”

“能够不淫吗?”

“能。”

“能够不妄语吗?”

“能。”

“能够不绮语吗?”

“能。”

“能够不两舌吗?”

“能。”

“能够不恶口吗?”

“能。”

“能够不贪吗?”

“能。”

“能够不瞋吗?”

“能。”

“能够不痴吗?”

“能。”

法师至此说:

“你现在能够除去这十恶,自然能摄一切妄心,这就叫作是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慧圆明,入三摩地。”

于是再为老人说梵网经妙旨,山神顿悟心源,向法师礼拜而去。

这一年的冬天,腊月时分,法师往城南地方,遇到陈天与这个人骑着一头驴子。法师叹口气说:

“子骑父背,父受子鞭。”

这驴子一听法师这么说,尽力将身一跳,就把陈天与翻覆倒地,然后驴子跪伏在地上。

法师就叫唤着说:

“陈茂荣哪!陈茂荣!由于你骗了他人,肥了自己成为富有之家。然而对佛法僧三宝一点都不相信,以致报得这样的身形要几时才休止哪!”

驴子跪听了以后忽然作人语说:

“我生时不相信因果,诽谤三宝,只是喜欢看一些词曲小说,平日帮人看家管事,如果化钱百贯,就骗说是化费了千贯,就这样欺骗敛财,赡养家人。而且我又背着我的家人孩子偷偷的化了百贯钱,买了一位年少妓女为妾,以遂取乐的欲望。我死后作过二次的牛,来偿还前世欠的主人之债。辗转七次变易主人,死脱牛身,再生驴胎,来报偿我子,受我子的骑打,口却不能说话,甘心受苦。现在蒙法师赐我甘露,所以才能说话,愿法师慈悲,洗涤消除我的罪业,使我能得到解脱,往后不再坠入畜生界了!”

天与听后放声大哭。对法师说:

“但愿您老开救苦的法门,使我父亲解脱这驴形之身吧!”

于是法师为其开示:

“诸法假名,无有真实,妄心才生,异相现前。”

驴子听后大声吼叫,奔跑乱撞,就这样死去。天与就用棺盛殓,像当年安葬先亡之父一样。

到了晚上天与梦见亡父对他说:

“我以夙愆,受此报形。现在遇文殊菩萨说法,得到度脱了。”

天与仍然礼梁皇宝忏,读诵法华妙典,并礼请法师说法。法师升座开示说:

“佛法僧是三宝,三宝的名称虽有别,其实一相离相,清净妙心,非妙心不能成真僧,非真僧不能宏正法,非正法不能证佛地。可是自心非假外求你父不信三宝,故堕异类,你现在既能皈依三宝,诵经忏悔,你父自此得脱异类,前迷后明,一点都不假啊!”

说这话时,空中有声:

“文殊师利菩萨善说法要!”

这天晚上天与再梦见亡父说:

“我二报已解脱,寄语世人,务要恭敬三宝 持诵经典,生希有想,可不要懈怠。可叹世人,哪个知道个中玄妙呢?所以堕落的才那多,能被救脱的却是十分希有罕遇了。”

一天法师预知时至,整衣升坐,叫侍者击鼓,寺众云集,法师告诉大众说:

“诸佛世尊,从无始已来,修一切妙行,证无上通,无非是为一大事因缘。众生陷溺爱欲苦海,堕无明洞,投入愚痴网,循环生死,了无出期。因此诸佛菩萨,现大神力,应身生到众生的地方,作种种形,与众生同事,来度脱他们。老僧也不例外。可是度化众生无有尽期,我愿也无有穷尽,我和你们各位同居同衣,以法付嘱你们,当知修一切妙道果位,须明般若禅定,兼修净土,救诸苦难,广施医药,还要如法回向,求无上道,渐次证果,得涅槃乐。你们切不可持强凌弱,自赞己德,说人好恶,遮他胜事,不行随喜,安知那是业芽渐长的因素,不要让它滋生蔓长,到时就难除了。”

说罢下座,将身跃入空中,现出一切神通变化,再返回座位,连声叫:

“大家且看!”

左手现日,右手现月,放百宝光明,大众喜跃注视。

法师说:

“老僧以这神力,转大法轮。”

又看到法师口现莲华,放百宝光,灌各人的头顶,大众惊叹。

法师说:

‘老僧以这粲花妙舌,教化众生,令归正道,无有虚妄。”

又见法师顶上毫光万丈,当中现七佛,照遍世界,四众瞻仰,叹未曾有。

法师说:

“老僧以此神光,触破愚闇,有一切妙用来彰显释迦如来正法眼藏,你们各人信根已成熟,不妨努力精进,发明心地,以求妙果。老僧世缘已毕,要和你们作别了。”

这时大众都悲伤饮泣。

道稠就问:

“这么大的道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法师回答:

“我这道场,水火不漂焚,世世不泯绝,如果将来遭到不祥,我誓不成正等觉。各位!须知凡所有相,如梦如幻,奉劝我后嗣,至心修净土,广度诸有情,速登无上品。”

法师这时端坐合十,说完后就示寂。

太守听到法师圆寂的消息。入寺瞻拜挥泪说:

“我以薄德,不获充入室弟子,亲闻法要,负疾良深。”

第二天布施一笔资财,重新翻修这座寺。其余四众都认为正法难闻,后悔法师在时每每错过了听法的良机,大众入寺瞻仰法师的遗容,时时可以听到有人啜泣的声音,法师的德行教化大众,感人也可以说是至深了。

法师迁化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奇怪的是荼毗的那天,火怎么样都烧不起来。道稠告诉众人说:

“我师乃是七佛之师权来示现,可能不是凡间的火能够焚化的!”

众人都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后来法师胸中忽然迸裂三昧真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敬,一时异香遍闻,舍利如雨下。

而后四众建塔在寺里,永远镇守于山门。太守奏闻于朝廷,奉皇上圣旨赐号广慧慈济宁化仁德大师。

按戒阇黎,实在是文殊菩萨显迹来示化人间。以上大士应化的事迹,流传民间,信而有征,诚然是极为伟大而受人崇敬的一位菩萨。

【全书完】

文字来源:文殊大士灵感录,李博永居士编著。中华印经协会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