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木铎

天之木铎 儒家经典萃编

【目录】

壹、人生哲学

贰、政治哲学

参、教育哲学

肆、后记

论语是儒家思想中最基础也是最有实用价值的经典,因此论语这部书被全世界学术界所重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流传于世上。

论语之中记载的是孔子、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孔子诸位弟子之间,还有孔子弟子与弟子门人之间的谈话。他们谈话主题,涵盖了一般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心性上修为的功夫,尤其最重要的是孔子所说的甚至包含了亘古不轻传的天道。然而,论语之中有关天道这部分,并不是学术界所能了解的,当年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以一声“唯!”。有人说曾子这么一声“唯!”害惨天下古今人。学术界所能研究的只有文字表面意义,至于文字所蕴含的属于灵性修持方面是属于秘法,不是一般学人能窥探究竟的,因此学者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认知而已。所以子贡才会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世上一般见解以为儒家思想只是纯粹的人道思想,不属于宗教的领域,事实上儒家思想也是一种灵性修为的功夫,而且根据子贡说的,夫子之教有文章,有性与天道。文章相当于佛教中的显教;性与天道又相当于秘教,所以儒家门内可以说是显密双修。只是夫子弟子中少数几人得秘法心传,其他人不得秘法心传而已。悟得秘法心传的有颜子、曾子,以及后来的子思得自曾子,孟子得自子思之门人,所以儒家门内有四人成圣,其余不得秘法心传的弟子成就十哲,七十二贤与三千弟子。

因为夫子之性与天道不是一般的知识认知,所以在论语之中,有很多地方被学术界强辩强解,其实是误会圣人的本意。时至今日,正法重光,真道降世,儒家应运;想一窥圣学的堂奥并不像过去那么困难,孔子当年之“性与天道”,今天已经变得垂手可得了。子贡如果生在今日,肯定他一定不会有当年那样的感叹。

今天天道普遍传播于世上,向全世界的人明白揭示道义之门,成圣的路径。因此只要有缘,人人可以得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将来皆可成圣成贤。

然而,虽然圣人之徒已经进入道义之门,掌握了成圣成贤的路径,但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圣贤路上免不了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时候,论语是一本必须研究的经典。

本书章本是济公活佛老师于民国七十二年左右在天元道场所属的武圣宫、旧崇德堂、公圣殿以及新旧慈恩堂,前后将近有四、五年之间,历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里每周定时借窍一个多小时以口头批出,并加讲解,最后串联完成的。其内容主要是取自《论语》,极少部分取自《中庸》与《孟子》,建构了人格教育的完整架构。也把《论语》一书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归类,让《论语》呈现出分明的体系以及清楚易以实践的哲理。

这本“旷世之作”,其珍贵与殊胜性是无须强调的,只是当时欠缺宣传,没受到该有的重视,更别说广为利用了。

今有当时参班的学员杨传铭前贤体贴活佛老师的用心,辛苦记下经文内容及完整体系;又体会资料的珍贵,有意把它整理付印成书以造福社会大众;最近见面与后学谈论此事〈后学当年也参加了部分班程留下深刻印象〉,后学当然非常赞成其美意;又承蒙杨兄不弃,让后学担负起加注简单解释的工作。这就是本书诞生的缘起。

相信本书的问世对全世界孔孟哲学的研究能有些许的帮助,对于白阳弟子完整的人格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珍贵无比的范本。整理过程如有疏漏,以及注解部分如有欠缺圆满的地方,尚请各方贤能多加包涵,并且不吝指教!

后学慈惟仁谨识

公元二○○三年五月于三峡白鸡山庄



经文

壹、 人生哲学

一、中心思想──仁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5.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1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1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13.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1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1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1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17.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

1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20.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1.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

2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2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2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27.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28.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29.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3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3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3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3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3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3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3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3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38.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3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4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4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4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44.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

45.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4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4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48.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49.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5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二、孝悌为人之本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9.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1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1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

1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

三、论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8.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9.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10.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11.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1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

1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四、论圣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2.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3.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4.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五、论贤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5.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6.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六、论君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0.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1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13.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

1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5.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16.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1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20.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22.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2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2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2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2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27.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2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29.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

30.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

31.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

3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3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35.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36.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37.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

38.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

39.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40.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41.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4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4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

44.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

4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4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贰、 政治哲学

一、政乃众人之事(政治之定义)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2.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二、为政须以德(政治之精神)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2.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3.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6.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7.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8.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道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

2.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3.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

4.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6.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7.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

8.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四、为政者应具备之修养

1.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7.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五、为政的原则与方法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子路】

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5.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路】

7.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8.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9.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

1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11.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

1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1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15.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参、 教育哲学

一、孔子的好学精神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6.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8.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10.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二、学习的内容与目的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7.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8.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9.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10.

 (1)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篇下】

 (2)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

 (3)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4)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第三十一章】

1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1)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2)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3)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5)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篇】

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1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14.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5.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16.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8.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三、学习的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8.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9.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四、教学的精神

1.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2.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五、教学的内容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六、教学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1)问仁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4.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2)问孝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二)启发法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八佾】

(三)机会教学法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四)注入教学法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壹、人生哲学

一、中心思想──仁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白话翻译】

颜回问如何行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天理良心,便是仁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克制私欲回归天理良心,全天下就都契合仁道了。所以要做到仁,是要由自己身上下工夫,岂是由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其细目如何?”

孔子说:“不合礼节的不看,不合礼节的不听,不合礼节的不说,不合礼节的不做。”

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愿意奉行夫子这些话。”

【补述】

仁者,道也,理也。人禀天理而生,人人各具天理良心,奈因落入后天受环境的影响,物欲的蒙蔽,气数的拘束,所以良心被障蔽住了。如果人人懂得这个道理,立志修身,克制自己的私欲,久了自然能恢复与生俱来的天理良心。人人秉良心做事,天下自然太平。

如何修身?夫子说从四勿开始,不合礼数的不要去视、听、言、动。以此四项原则来克制私欲,等私欲净尽,天理自然就流行起来。如果人人能如此,天下哪有不太平的?

2.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立志学仁,他便不会再作恶。”

【补述】

一个人只要有道心,他便不会做坏事,即便做了坏事也会悔改。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要能够爱人。”

樊迟问何谓知?夫子说:“去了解别人!”樊迟不太懂,孔子又说:“举用正直的人,除去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

樊迟仍然不能意会,退了下来。几天后去见子夏说:“前几天我去见夫子,问夫子智的道理。夫子说:‘举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这怎么说呢?”

子夏说:“涵义很深广的话啊!从前舜有天下,在众人之中选用好人。当他举用一个皋陶出来,不正的人便远离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用好人。当他举用了伊尹,不正的人便远离了。”

【补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的意义很深。举用正直的人,天下正直的人都会来投效,邪曲的人便无处立足,除非改正。所以舜用了皋陶,汤用了伊尹,不好的人改好,不能改好的人自然要离开了。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只有仁人能公正地爱那些所该爱的人,也能公正地憎恶那些所该憎恶的人。”

【补述】

仁者处世待人大公无私,有着正确的尺度,所以他连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都很公正。

5.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一个真正喜欢仁道的人会讨厌不仁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爱好仁道的人,其道德修养是高尚无比的,如果他还会讨厌不仁的人,那表示他还不是个真正的仁者。真正仁者行仁道不会让此种不仁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天下间可有人在一日间奋力于仁道的吗?我未曾见过有力量不足的。或许有吧!但是我可没见过!”

【补述】

讨厌不仁的人也是一种不仁的行为,发现有人不仁,圣人不但不讨厌,还同情他,想办法去把他改变过来。这才堪称真正的仁者。这一篇南怀瑾解释跟宋儒不同,后学偏爱南怀瑾的解释。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绝不为了求生而败坏仁道,有时宁可牺牲生命以保全仁道。”

【补述】

有伟大志向的人指的是有志学道、脩道的人,学道即学仁,志士与仁人经常是一体的。志士仁人行事以道义为第一,生命第二。不会为生命而败坏道德,甚至为了维护道义,连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白话翻译】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只要用心在人道的义务上,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这就算得上聪明了。”又问:如何算是仁?孔子说:“仁者先得经得起困难,而后才能有所成就。这可算得上仁者了。”

【补述】

先难后获是仁者的命运。樊迟问仁,孔子说“先难后获”,各家解释不一,南怀瑾解释为“任何事先从难处想,以后才能有好结果。”这种说法似乎也可取。

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项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又问那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信实、勤敏、恩惠。能恭敬便不会受到别人欺侮;能宽大为怀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戴;能信实就能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补述】

仁字包含很广,只有模糊的概念,没有简单明确的定义。这里孔子告诉子张只要能做到这五项原则便算是仁了。

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居家谦恭,办事敬慎,与人交往忠厚信实;即使在夷狄蛮荒地区还是不能放弃!”

1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白话翻译】

仲弓问如何才能做到仁?夫子说:“出家门要向要去晋见大人物一般敬慎;差遣人民要像主持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愿意的事物不要加之于别人。这样可以做到在机关团体内没有人怨恨,在家里也没有人怨恨。”仲弓说:“雍虽然不聪敏,但愿意服膺这些话。”

【补述】

夫子告诉仲弓,要做到仁必须行为小心谨慎,临事时更要战战兢兢,不得有一丝轻率。还告诉他,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给别人。这样就能做到在家在外都能没有人怨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的基本精神。它的原理,简言之,即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境为他人设想。我们所不愿意的,别人也一样不愿意,不要强加于人而招来怨恨。把这个“将心比心”扩而充之,凡碰到事情不和谐时,只要能换个立场替对方想想,差不多事情多可以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最起码也可以降低冲突了。

1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白话翻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博施于人民,又能济助大众之苦,怎样?能算仁吗?”孔子说:“这岂只是仁,必须是圣人才做得到的!即使像尧舜那样的圣人恐怕都做不到呢!讲到仁,是必须自己立身也让人立身,自己通达也让人通达。能就近处设身处境为他人设想,可以说是行仁的方向。”

1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贯穿万事万物,浑然一体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同学们问说:“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道,其实不过只是忠与恕罢了。”

【补述】

在外头这一篇最难懂。课堂上夫子跟曾子打哑谜,夫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只有曾子听懂,回答一声“是的。”更让同学们听得一头雾水。事后同学问曾子,曾子回答说:“不过是忠恕罢了!”曾子的回答是不得已的讲法,但也没错,因为忠恕的极致即与道契合。“佛佛只传道体,师师密付本心”,其实课堂上夫子与曾子的对话,这一幕正是祖师与祖师之间的密付本心传承道体。

13.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道,其实比水火更重要。更何况有人死于水火,却没见有人死于行仁道。”

【补述】

水火是生活中不能或缺的要素,但是仁道比水火更重要,欠缺仁道将失去本心。这是本篇的大意。

1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仁在内不在外,它岂会离我们远呢?只要有心于仁,仁自然就来了。”

1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邻里之中要有仁厚的风俗才好,如果不选择有仁厚风俗的地方居住,怎么能算有智慧呢?”

1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白话翻译】

一个人如果逢人喜欢拍马逢迎,这个人缺少仁!〈或者说这种人很少是具有仁心的。〉

【补述】

基本上一个诚实的人才比较具有仁心,所以一个人如果逢人习惯巧言令色讨好别人,这种人没有仁心,他一定有私人企图,不值得信赖。相反的,正直的人习惯讲实话,这种人有仁,仁即是道,所以这种人靠得住。

17.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

【白话翻译】

有人说:“孔子的学生冉雍,人很仁厚可惜没有口才。”孔子说:“那里用得着口才?抵挡人靠一张嘴,往往惹人厌憎。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厚,不过那里用得着口才?”

【补述】

有仁心不必有好口才。倘无仁心,口才好只会让人生厌恶而已。

1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刚强、恒毅、质朴、迟钝,这些特质和仁道很接近。”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说:“聪明人通达事理喜欢清澈透明的水;仁厚的人喜欢稳重不移的山。聪明人喜好动;仁厚的人喜好静。聪明人胸襟洒脱多乐;仁厚的人涵养深所以多长寿。”

20.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心,对他用礼也奈何不了他;一个人没有仁心,对他用乐也奈何不了他。”

【补述】

仁是礼乐的根本,对于一个没有仁心的人,用礼用乐都没办法约束他的心,中和他的心。所以让一个人恢复仁心才是根本办法。那么要如何让一个人恢复仁心呢?只有道可以做到,就是引人去闻道。

21.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

【白话翻译】

原思宪问孔子:“好胜、矜夸、怨恨、贪欲四种恶行不犯着,能称得上仁吗?”孔子说:“这也算难能可贵了,但是不是算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

2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家的子弟,在家能行孝道,在外能扩充悌道,做事谨慎,说话守信用,博爱大众,并且接近有仁心的人。这些事情做完了,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学习其他文化艺术。”

【补述】

孝悌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做好了孝悌,并且扩充孝悌博爱大众,还多接近有仁心的人,加上做事小心说话守信,这样一个人本分的工作做完了,如果还有心力,可以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本分工作不做而去学习各种才艺,那叫本末倒置。

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心的人,不能使他长期处在穷困的境地,也不能使他长期处在安乐的环境。有仁德的人无论穷困或安乐都能安于天命;有智慧的人更念念不忘仁德。”

【补述】

仁爱之心是人的本心。本心即良心。失去良心的人不能长期处在逆境,也不能长期处在顺境,他会作怪。只有仁者能安时处顺、乐天知命;有智慧的人更是时时不忘掉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所想要的;如果不该得到而得到,不去享用;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虽是不该得到却得到了,也不去拒绝。君子失去仁,哪能成名?因此君子虽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从不违背仁道的,匆忙之间如此,颠沛流离也如此。”

【补述】

观察一个人的好坏,有四个要领: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以及观人于酒后。这一篇已经包括了三项:富贵不该得不得;贫贱来临不拒;匆忙的时候,心有所忽略,也不违背仁。另一项观人于酒后,这边没谈到,但这边多了一项──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时候还能坚守原则的人是个仁人,是个君子。

2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凡人都免不了犯过失,但它有一定的类别。例如君子的过失往往由于对人太过宽厚;小人常常由于待人太过刻薄。观察他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仁者?是不是君子?”

【补述】

君子也有过失,他对人太过厚道,让小人不知警惕。所以君子也必须学习中庸之道。

2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耶!”孟武伯继续问,孔子说:“由这个人啊!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找他去主持政务,但是仁或不仁还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如何?”孔子说:“冉求啊!如有千户人家的大邑,或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家,可以找他去做主宰官,但是是否已达仁的境界?就不知道了!”孟又问:“公西赤如何?”孔子说:“赤这个人啊!穿戴整齐站立庙堂上,可以使他与宾客交谈应酬,至于仁或不仁,也不知道呢!”

27.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令尹斗子文三度为令尹,没有喜色;三次被罢黜也没有愤怒脸色。新旧任交接时都诚恳交接。这种人如何?”孔子说:“这个算忠。”子张又问:“到达仁的境界了吗?”孔子说:“不知道,如仅只如此怎么能算仁?”子张又问:“崔杼弑杀齐君庄王,齐国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放弃而离开齐国。到了别国,发现那些臣子也是乱臣,就说:‘还是跟我国大夫崔杼没两样。’于是又离开该国。到了另一国度,不料又发现那边的臣子也是僭乱的,又说:‘还是跟我国大夫崔杼一样。’于是又离开了。这种人如何?”孔子说:“非常清高!”子张问:“能称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他的用心,怎么能算仁?”

【补述】

仁不仁不能看表相,要看他的用心,也就是要看这个人的心安立在哪儿而定。

28.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心能够为期三个月不背离仁道,其余的学生则只是一日之间或一月之间偶而有仁道而已。”

29.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白话翻译】

宰我问孔子说:“假使有一个仁人,虽然有人告诉他说‘井里头有人。’他可要下井去救人喔!”孔子说:“何必要如此做?君子会来到井边图救,但不会陷入井中;可以拿合理的话瞒他,但不能以不合理的话去骗他。”

【补述】

仁者仍是有理性作后盾,否则非真仁、善仁、大仁,而是小仁、妇人之仁。

3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立志向道,据守美德,时时依从仁心,游心于六艺。”

【补述】

这篇说的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应该有的志向与持守。

3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白话翻译】

冉有说:“现在蒯瞆和卫君辄争夺君位,夫子会帮忙卫君吗?”子贡说:“对啊!我也想问他。”于是进去问孔子说:“伯夷与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时候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逊国让位,事后会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有何可怨恨的?”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说:“夫子既然赞许伯夷、叔齐逊让君位,他不会帮卫君的啦!”

【补述】

辄是蒯瞆之子,卫灵公乃蒯瞆之父,蒯瞆是世子,蒯瞆得罪其父灵公被放逐晋国,灵公死后,卫人立辄为君,晋国拥护蒯瞆回国登基,辄拒绝,于是形成父子争夺君位的局面。孔子一行刚好处在卫国,才有这么一段话。依子贡之意,孔子是不会赞成子与父争君位的。

3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说我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努力学习圣与仁,历久不厌烦,同时又把学到的拿来教人,历久不厌倦,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来的啊!”

【补述】

圣人岂会自称圣人?不过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孔子早就是圣人了。

3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白话翻译】

孔子很少单独提到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补述】

利是属于物质,论本末它是属于枝末,天命与仁道才是根本。如果不谈根本天命、仁道,而只谈利,这个利会伤到天命跟仁道,所以孔子不单独提“利”字。

3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味地恭敬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太烦劳;一味地勇敢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出乱子;一味地谨慎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变成畏怯;一味地直爽而不以礼来节制就会太偏激、器小。在上位之人能厚待亲长,人民自然会兴起仁道;上位之人不遗弃故人旧友、传统精神,人民便不会偷盗。”

【补述】

恭敬、谨慎、勇敢、正直等四项美德都必须有礼数加以节制,否则还是会有弊端。在上位的人的行事作风会带动社会风气,在上位的人尊亲,民间便兴起仁道;在上位的人念旧,民间便纯朴无巧智。

3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好逞血气之勇又不甘贫穷的人,必定要做乱的。对一个心地不仁的人,如果太过排斥他,不能包容他,也会激发他作乱的。”

3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白话翻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对事情不迷惑;有仁爱心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补述】

世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有智慧的人总是能够掌握每件事情的理性,所以不迷惑。有仁心的人总是爱着所有的人,大家也因此而爱他,所以他没有忧愁。真有勇气的人见义勇为,视死如归,毫不畏惧。智仁勇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次序。先求知再培养仁心,有了智慧与仁心之后,所拥有的勇气才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真正的勇。

3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

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白话翻译】

司马牛向孔子问仁的道理,孔子说:“仁人说话都有所克制,不轻易发言。”司马牛又问:“说话有所克制不轻易发言就合乎仁道了吗?”孔子说:“如果做某件事能不苟且敷衍,说这事时能不有所克制而轻易发言吗?”

【补述】

司马牛话多,孔子告诉他要学仁,首先必须说话时有所克制不轻易发言。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实例。

38.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会有言论,但是言论很多的人不一定有德。一个仁者一定有勇气,但是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是仁者。”

【补述】

一个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有很多道理教人,因为他悲悯众生,想开众生之慧觉,让众生明理修道,追求解脱。可是话多口才好的人未必有德行。一个仁者,也由于他仁心的作用,让他为了行仁而无所畏惧,所以仁者有勇气;但一位勇者,他的勇可能是匹夫之勇,没有仁义作依据,所以不一定是仁者。

3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白话翻译】

曾子说:“士人的心志不能不宽宏恒毅,因为士人担负着极重的负荷,并且要走长远的道路。怎么说呢?他把仁当作自己的责任扛在肩上,这负荷不是很重吗?这负荷担在肩上一直要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远吗?”

【补述】

士人翻成现代白话应该是读书人。读圣贤书要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并且要一辈子如此。要一辈子行仁必须坚心恒毅,否则任重道远不能贯策到底。过去的读书人是有这种使命,现代的读书人只为谋生,追求幸福快乐,没有行仁的使命。可见时代在退步,不是在进步。不同于一般读书人,修行人学圣贤之道,以仁为己任是责无旁贷的。修行人慈悲喜舍,便是仁的表现。

4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有关士的道理:“要如何才算所谓的通达?”孔子说:“怎样才是你所谓的通达?”子张说:“在乡邻必闻名,在家族必闻名。”孔子说:“那是闻名,但未必通达。讲通达必须是心地正直爱好道义;与人谈事情,能仔细听人言,观看人之容色,谦卑自牧。能如此则在乡邻必通达,在家族必通达。讲闻名,则外表以仁作幌而行为却违反仁,而且自以为是,肆无忌惮。如此则在乡邻必闻名,在家族必闻名。”

【补述】

人如只求出名,心思全用于求名上,必定会违背道德仁义;可是为了求名又不得不装出依附仁义的模样。这种人是伪善者,因此出名的人未必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人未必会出名。

4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偶尔犯错违背仁道,这是有的。但比小人好多了,小人是从来不会行仁道的。”

【补述】

君子与小人其实是本质上的差异,本质好的人,偶而犯错是难免的,但也不会错得太离谱,并且知道悔过。本质差的人表现再好也是有限,永远是个坏胚子。这是个不能改变的事实,跟过去世因果有关,也就是根基使然。

4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白话翻译】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公子纠,召忽当下自刎以示忠心,管仲却不肯死。”子路又补上一句:“管仲该不合乎仁道吧!”孔子说:“管仲纠集诸侯不需用兵力,有谁的事功能比得上管仲的?有谁的事功能比得上管仲的?”

【补述】

孔子很赞叹管仲不用兵力而能够纠合诸侯,他说有谁能比得上他的事功,能有这么伟大的事功,当然够得上“仁”啰!

4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白话翻译】

子贡说:“管仲大概是个不仁之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为人属下没殉忠而死,甚至后来还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归正,到今天百姓都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现在是披着长发,穿者左襟的衣服,变成野蛮人呢!他哪肯像一般匹夫为了小节,自尽于水沟里而无人知道他的姓名?”

【补述】

大人不拘小节,管仲因有伟大抱负,不轻易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后真的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孔子很佩服他。

44.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

【白话翻译】

微子见商纣无道就离去了;箕子装疯卖傻作奴仆;比干向纣王谏言被杀。孔子说:“殷商有这三位仁人。”

【补述】

上述这三位贤人都因坚持道德原则被纣王所害,孔子称颂他们,说他们是商朝仁人。

45.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有圣王在朝,必须经过三十年之后,仁风才得以奠定。”

【补述】

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短时间能完成,必须经过一个世代三十年,才能奠定下基础。

4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做不到:有仁心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夫子谦虚罢了。”

4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白话翻译】

曾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拿文章学术来跟朋友聚会,藉着朋友间的鼓励成全,以促进德行的增长。”

【补述】

以酒肉会友,交的是酒肉朋友;以文会友,交的是文友。文友〈即道友〉会让我们道德学问成长。修行人不交酒肉朋友,文友、道友多多益善。

48.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事,必须先磨利他所用的器具。居住在这一国家要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之中的仁者。”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同样问仁,不同的人问,答案不同。子贡当地方官,孔子要他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人以及士人中的仁者,然后你可以做到仁。

49.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智力明白这道理,仁心由于私欲不能守住,虽然得到也必失去;智力足以明白这一道理,仁心也守得住,可是如不严格治理人民,则人民不会敬畏;智力明白这道理,仁心守住了,又严格治理人民,但如果动员人民不以礼节,则不能尽善。”

5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能够博学多闻,坚定志向,有问题切切地追问并且就近处思考,仁道便在其中了。”

【补述】

博学多闻,才能真切地了解道理;志向不坚定不能力行。加上有疑必问到底,并且往日常生活中近处去思考,便能体会许多真理。

5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白话翻译】

宰我问孔子:“父母丧后要穿三年的丧服,其实满一年已经很久了。一个君子三年不去对人民讲礼,礼就要荒废,三年不去讲乐,乐也将败坏。如只守一年丧,旧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子也已经登场,并且春夏秋冬钻木取火用的木头已经捱次换过,所以守一年丧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才死一周年,你就吃那么好的米饭,穿那锦绣衣服,你心会安吗?”宰我说:“安的。”孔子就说:“既然你心安就这样做吧!讲到君子在三年丧期,虽吃到好食物也不觉味美,听到好音乐也不觉快乐,住好地方也不安舒,所以不忍只守一年的丧,既然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需经过三年才离开父母怀抱。而且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啊!宰我如此见解,父母死了,还有三年的哀痛在心吗?”

【补述】

宰我认为守丧三年太久了,礼乐都崩坏了,天运一周年就够了。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劬劳三年,父母死去,子女理应守丧三年以报,所以天下才通行守丧三年。以事实看,目前父母死去,子女要平复内心的哀痛依后学个人经验需要两年,孔子的时代或许需要三年吧!不过当今工商社会生活紧张,守三年丧是不可能的,能守百日就不错了。

二、孝悌为人之本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白话翻译】

有子说:“一个人做人能行孝悌却爱忤逆上司、长上,这是很少的;不爱忤逆上司、长上而会在一个团体里作乱,这是不会有的。一个君子做事情总是从根本下手,根本一旦确立,其他一切道里自然生出来。孝与悌便是仁爱的基础啊!”

【补述】

孔子讲仁,而仁的根本便是孝悌,每家子弟能行孝悌,社会自然和谐,天下自然太平,所以孔子思想的中心在孝悌。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学生子夏问如何孝顺父母?孔子说:“最难的是顺从父母的意志,时常表现欢欣的颜色。若仅仅在有事情的时候由子女代劳,有酒饭先让父兄吃,难道这就能算是孝顺父母吗?”

【补述】

孝顺父母不仅父母有事时要为父母办事,奉敬父母好吃的东西就好了,而是必须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得欢欣的颜色给父母看,这样才能算真正的孝顺。孔子也说这一点很难。

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白话翻译】

孟武伯问要如何孝顺父母?孔子说:“父母唯恐子女有疾病。作子女的要体念父母的心,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免得父母担忧。”

【补述】

父母生养孩子不容易,孩子如果生病最让父母担忧,所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孝顺父母的一项工作。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说:“今天孝顺父母的人以为只要做到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不知道奉养父母,如果没有孝敬心,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白话翻译】

孟懿子问孔子有关孝的道理。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帮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有关孝的道理,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节来服侍他们;父母去世时,要以礼节来安葬,并且以礼节来祭拜他们。”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每位学生请问夫子有关孝的道理,所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回孟孙与樊迟问到孝,孔子叫他们要孝顺父母,不能违背礼节。或许他们两个人在这方面有欠缺吧!

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事奉父母应该低心柔声劝谏父母的不是处,如果父母执拗不肯依从我们的意志,仍然要继续孝敬不违背,即使因而受劳受苦,也不怨言怨色。”

【补述】

子女事奉父母并不是一味的顺从,有时候父母也有不对的地方,这时候我们要声柔色悦地劝谏父母。劝谏无效,也不能生气,必须跟往常一样恭敬,等有适当的机会再劝。如果不管父母对不对都一味地顺从,那是愚孝,也可能陷父母于不义。

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为人子女不适宜到太远的地方去,真不得已要到远方去的时候,也必须有个固定的处所。”

【补述】

根据孔子的意思,父母健在的时候,为人子女必须留在身边事奉父母才应该。依目前的社会型态,孔子这个要求似乎很难做到,不过夫子还有一个不得已的权宜措施,就是去远了没关系,必须有个固定的地址好让父母连络得到。

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父亲在的时候,只看儿子的思想态度,父亲死后,就看他的行事。父亲死后三年没改变父亲的美好的风格,这样可称作孝子了。”

【补述】

父亲好风范儿子当然要维持,如果父亲没有好风范,儿子还能效法吗?所以孔子指的当然是指有好风范的父亲。

9.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白话翻译】

有人问孔子说:“夫子为何不从政?”孔子说:“书经上说过:‘孝道嘛!只有孝顺才能让兄弟友爱和睦。’把孝顺跟友爱的心推行到一家人身上,便能治好一家子。这也算施政,何必一定要出去做官才算从政?”

【补述】

治国原理与治家原理是一样的。能治好一家子便能治好一国度。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家的子弟,在家能行孝道,在外能扩充悌道,做事谨慎,说话守信用,博爱大众,并且接近有仁心的人。这些事情做完了,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学习其他文化艺术。”

【补述】

孝悌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做好了孝悌,并且扩充孝悌博爱大众,还多接近有仁心的人,加上做事小心说话守信,这样一个人本分的工作做完了,如果还有心力,可以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本分工作不做而去学习各种才艺,那叫本末倒置。

1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像夏禹的为人,我找不到可以指责的漏洞!自己吃着菲薄的饮食,而却用丰厚祭品祭拜祖先与神明;自己平时穿粗劣的衣裳,而在祭祀时穿戴华服礼帽;自己住小房子而却尽力开通水道沟渠。像夏禹这样的人,我实在找不到可以指责的漏洞!”

【补述】

圣王真不愧是圣王,自己节俭,对鬼神与人民慷慨。

1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

【白话翻译】

孔子在匡邑心存戒备,颜渊失散后再相会,孔子说:“我以为你已死在匡人手里!”颜渊说:“夫子还在,颜回岂敢先死?”

【补述】

孔子跟颜回感情深,颜回意外失散,孔子很担心他会遭到不测,没想到后来又相会了,才有他们师生这段对话。

1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

【白话翻译】

曾子说:“我曾经听夫子说:‘孟庄子的孝行,别人也做得到,但是他不改用别人取代父亲所使用的臣子,不改变父亲的政治风格,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补述】

怀念并沿用父亲的旧制度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三、论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白话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样事情: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忠?与人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夫子所传授给我的,我有没有实践它?”

【补述】

忠心就是尽自己本分。既然要为别人做事就要尽本分把事情做好,把职责完成。与人交往,必须讲信用,否则别人不信任我们。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道理,我们要拿出来用,才不枉费老师辛苦教导以及自己辛苦学习。学问只知道是没有用的,必须行出来才有用。学道,知道,要行出来才能成道。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个学道的君子态度不庄重,就不具备威仪,这是由于他学道学得不够扎实。一个君子做人做事讲究忠信,交朋友不交道德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有过错不怕改。”

【补述】

一个道德学问很深厚的人,他的外表会显得威仪十足,文质彬彬。如果一个人虽言学道,但是外表不理想,这表示他的道学基础不够扎实。一个君子有许多特色,他做人做事讲究忠信,交朋友要交道德学问比自己好的人;还有,他有过错也不怕去改。凡人皆有过,人不怕有过错就怕有错不能改,坏人改好了还是好人。“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有一点学问,我们不交道德学问不如我们的人,我们要交道德学问比我们好的人,可是相对的我们的道德学问是不如对方,那么对方如果遵行这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是不是他们就不跟我们交往呢?相反的说,如果有人道德学问不如我们,但要跟我们交往,我们要不要跟他交往呢?只要对方愿意跟我们学习,接受我们的教导,我们当然可以跟他交往;如果有人想跟我们交往,但其道德学问不足的地方不接受我们的规劝与化导,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与之交往。所谓接近善知识就是这么回事;儒家的“就有道而正焉”也是这么回事。

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白话翻译】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敬仰、尽忠又能相互规劝,如何能做到?”孔子说:“接近人民要庄严端正,人民自然敬仰;本身能孝顺父母、慈爱大众,人民自然尽忠;褒奖善行、教导不懂的人,自然人民懂得相互规劝。”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白话翻译】

鲁定公问:“国君使用臣子,臣子事奉国君,该如何?”孔子回他说:“国君使用臣子要合乎礼;臣子事奉国君要合乎忠。”

【补述】

这篇讲的是君臣之道。国君使用臣子不能不合乎礼数;臣子事奉国君必须忠心耿耿。怎样才合乎礼?怎样才合乎忠?这边并没有谈到。

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贯穿万事万物,浑然一体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同学们问说:“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道,其实不过只是忠与恕罢了。”

【补述】

在外头这一篇最难懂。课堂上夫子跟曾子打哑谜,夫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只有曾子听懂,回答一声“是的。”更让同学们听得一头雾水。事后问曾子,曾子回答说:“不过是忠恕罢了!”曾子的回答是不得已的讲法,但也没错,因为忠恕的极致即与道契合。“佛佛只传道体,师师密付本心”,其实课堂上夫子与曾子的对话,这一幕正是祖师与祖师之间的密付本心传承道体。

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信的人,但是不像孔丘这样好学。”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平常以下面四种科目教人:文艺、品行、忠厚、信实。

8.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有关政治。孔子说:“在职不懈怠,办事公忠。”

9.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白话翻译】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错,要忠心劝导他,如果真的不听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补述】

朋友之间有互相规过劝善的义务。如果朋友有了过错,劝了不听,一劝再劝,不听就别再劝了,否则不但无效,还会惹来侮辱。

10.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居家谦恭,办事敬慎,与人交往忠厚信实;即使在夷狄蛮荒地区也是一样,不能放弃这些原则。”

11.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爱护子女能一意姑息,不让他们劳动学习吗?忠于长上只一味顺从,长上有所缺失,能不进谏他吗?”

【补述】

爱护子女必须让他吃苦,吃苦才能长大懂事。如果让孩子享尽优渥安逸的生活而不舍得让孩子吃苦,那是爱之适足以害之,将来长大没有能力适应困难的环境。效忠长上,长上有所不知必须尽辅弼之责,长上言行有所缺失,必须负起规谏的责任。以上才是为父之道,为臣之道。

1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如何行遍天下而无碍。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做事笃厚谨慎,能如此虽处野蛮国家也行的通;如果说话不忠诚信实,做事不笃厚谨慎,即使在本乡里恐怕行得通吗?要切记这两信条,站立的时候,它就在眼前,乘车的时候,他就像在车上横木一般。如此地郑重,则到处都行得通。”子张把它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1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项值得他留心思考的事情:看事物时要想着能看清楚;听声音时要想着能听明白;表现的脸色要想着能温和;礼貌要想着能恭敬;说话要想到能诚实;做事情要想到能专心敬意;有疑惑要想到能问明白;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发脾气的后果;见到利得要想到合不合义理。”

【补述】

孔子教人临事要依这几样准则多思考,事情才能做好,也才不会犯错。这九项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一个学道的人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

四、论圣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白话翻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博施财于人民,救济于大众,怎么样?能算是仁吗?”孔子说:“这岂只算是仁而已?毕竟圣人才做得到啊!即使像尧舜那样的圣人都还恨自己做不到呢!讲到仁,是要将人我看成一体,自己想立身也让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就自己立场设想别人立场,这可说是求仁的好方法了。”

2.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神妙莫测的圣人,我没见过啊!能见到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便也可以了!”又说:“真正的大善人,我没见过啊!能看到一个恒守常道的人就不错了!不过,如果只是把没有当有,把空虚当充盈,把勉强当自然,也很难做到恒守常道的了!”

【补述】

如果不是真正实实在在,表里一致的话,要恒常不变地遵守义理是不可能的。

3.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说我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努力学习圣与仁,历久不厌烦,同时又把学到的拿来教人,历久不厌倦,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来的啊!”

【补述】

圣与仁没有明显的定义与条件,夫子也不敢说自己是圣人,是仁者。夫子谦虚的说,他只是学习圣人之道,学习仁道,而且学不厌教不倦而已。学生公西华说,单独这点学不厌教不倦就已经够伟大的了。

4.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白话翻译】

有一个做太宰的人问子贡说:“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子张说:“夫子曾经说过‘我因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

五、论贤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看到有德行的贤人要想到跟他一样好;看到德行不好的人,内心要自我反省,是不是跟他一样?”

【补述】

不管看到贤人或不贤的人,只要用心学习或自省,对我们都有帮助。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就是这个道理。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只有一竹筒饭,喝的只有一瓢的水,居住在僻陋的巷子。如果是别人,一定受不了这种忧苦,但是颜回安贫乐道,照样快乐得很。贤德啊!颜回。”

【补述】

一个得道悟道的人,由于他已经证悟道体,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心中充满法喜,心满意足,外在物质的缺乏根本不会困扰他。颜回得到夫子的心传,等于是得道高僧,所以他能够安贫乐道。不是当事人当然不能体会颜回的心境。

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

【白话翻译】

冉有说:“现在蒯瞆和卫君辄争夺君位,夫子会帮忙卫君吗?”子贡说:“对啊!我也想问他。”于是进去问孔子说:“伯夷与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时候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逊国让位,事后会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有何可怨恨的?”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说:“夫子既然赞许伯夷、叔齐逊让君位,他不会帮卫君的啦!”

【补述】

辄是蒯瞆之子,卫灵公乃蒯瞆之父,蒯瞆是世子,蒯瞆得罪其父灵公被放逐晋国,灵公死后,卫人立辄为君,晋国拥护蒯瞆回国登基,辄拒绝,于是形成父子争夺君位的局面。孔子一行刚好处在卫国,才有这么一段话。依子贡之意,孔子是不会赞成子与父争君位的。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事,必须先磨利他所用的器具。居住在这一国家要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之中的仁者。”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同样问仁,不同的人问,答案不同。子贡当地方官,孔子要他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人以及士人中的仁者,然后你可以做到仁。

5.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臧文仲这个人,他其实是盗得职位啊!明知柳下惠贤能却不推荐,让他同立于朝上。”

6.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的门人问子张交友的道理。子张说:“子夏怎么说?”他说:“子夏说:‘可以交则交,不可以交则拒。’”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同,我听说:‘君子尊敬贤人包容平庸的大众,褒奖善良矜恤不善良的人。’假使我是大贤人,对于人怎会有所不容?假使我不贤,别人将排拒我,我又如何去排拒别人?”

六、论君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太饱,居住场所也不求太安适,做事敏捷谈话谨慎,经常接近有道的人,跟他学习,这种人算是爱好学习的了。”

【补述】

一个学道之人,吃不吃太饱,穿不穿太暖,这才合乎养生之道。住也不求豪华舒适,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要满足了。一个学道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把道学好,所以还要多接近善知识,跟善知识学习。

2.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学问广博多才多用,不像每一器皿只有一个用途。”

【补述】

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总是多才多艺,不会局限于某项才能,像器皿一样。学道之人更要多方位学习,才能具备强的能力好为众生服务。

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白话翻译】

子贡问孔子要怎么做才能算君子?孔子说:“把要说的话先行出来,然后再说。”

【补述】

说话很容易,但是要实现说出来的话,就没那么容易。话说出来没能实现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孔子说先做出来再说不慢。古人说:“言之不出,耻躬不逮。”意思是话不随便说出来,害怕会做不到。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对人普遍友善,不与少数人结党;小人却喜欢成群结党,而不是对每个人都友善。”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所想要的;如果不该得到而得到,不去享用;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虽是不该得到却得到了,也不去拒绝。君子失去仁,哪能成名?因此君子虽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从不违背仁道的,匆忙之间如此,颠沛流离也如此。”

【补述】

观察一个人的好坏,有四个要领: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以及观人于酒后。这一篇已经包括了三项:富贵不该得不得;贫贱来临不拒;匆忙的时候,心有所忽略,也不违背仁。另一项观人于酒后,这边没谈到,但这边多了一项──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时候还能坚守原则的人是个仁人,是个君子。

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内心常常想的是能保持固有的善德,小人却一心想保持安乐的处境;君子小心怕触犯刑法,小人却贪图小利,一味地想从别人身上得到恩惠。”

【补述】

君子因为志向大,所以不安于现状,一心想追求善德;又怕触犯法律,所以小心翼翼。小人因为失去本心,没有向道之心,所以只图安逸又贪小恩惠。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中只有道义;小人心中却只知道利益。”

【补述】

这是君子与小人最大的不同点。是君子是小人?从这一点的差别判定就可以分晓。

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发言都结结巴巴说不出口,但是做事却很敏捷。”

【补述】

孔子说多做事少说话便是君子。这么说来,说话很溜,但是光说不练便是小人了。

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做事依从义理,所以胸怀能常保持舒坦宽阔;小人正相反,做事昧着良心,不依从义理,所以常忧心不能安宁。”

【补述】

君子宅心公正,做事合乎义理,所以能心安理得;小人多受物欲驱使,做事违背道义,不能心安理得。

10.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白话翻译】

司马牛问有关君子的道理。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明白又说:“不忧愁不恐惧就算得了君子吗?”孔子说:“自己从内心省察,一点也不愧疚,还有什么忧愁恐惧的?”

【补述】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恐惧,司马牛用倒转辩证说:“照这么说,只要不忧愁恐惧的人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当然!但是要不忧愁恐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能自我内省而无疚的人才能不忧愁恐惧;一个能自我内省而无疚的人当然是个君子。”

1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白话翻译】

曾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拿文章学术来跟朋友聚会,藉着朋友间的鼓励成全,以促进德行的增长。”

【补述】

以酒肉会友,交的是酒肉朋友;以文会友,交的是文友。文友〈即道友〉会让我们道德学问成长。修行人不交酒肉朋友,文友、道友多多益善。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尚公义,不跟人结党,能中能和;小人重私利,喜欢结党营私,不能中和。”

【补述】

君子为人做事大公无私,不与人结党营私;小人重私利,喜欢划小圈圈,建立小势力范围,结党营私。

13.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容易事奉但很难取悦;取悦他如不用正道,他不会欢悦;等他用人的时候,却又能因才而用。小人很难事奉但是容易取悦;取悦他虽不用正道,他照样愉悦;等他用人的时候,他处处求全,一点也不宽容。”

1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里安泰而毫不骄傲;小人骄傲而内心不安泰。”

15.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白话翻译】

子路问夫子有关君子的道理,孔子说:“以敬字修养自己。”子路说:“如此而已吗?”孔子说:“把自己修养好了可以安定别人。”子路说:“就这样吗?”夫子说:“脩好自己可以安定天下百姓。这件事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忧虑自己没做到唷!”

【补述】

大凡一个团体的精神领袖只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便能安定这个团体所有成员的心,还会感昭外面的人来加入。子路以为修养自己安定别人非常简单,一直问就这样吗?孔子说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

16.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学问一天天往上提升;小人的道德学问一日日向下退步。”

1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白话翻译】

曾子说:“易经亘卦象辞有句话说:君子所思所想不超出自己的本分地位。”

【补述】

君子心中所想的总是合乎他的身分与地位,不好高骛远,也不贪心妄想。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羞耻他的言论超过他的行为。”

1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做不到:有仁心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夫子谦虚罢了。”

20.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白话翻译】

卫灵公问孔子有关行军布阵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宗庙祭祀陈列俎豆的事,我曾经听前辈说过;出兵作战的事,我没有学到。隔天孔子一行人便离开魏国。结果在陈蔡之间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生病,起不来了。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夫子说:“君子也会像这样窘迫吗?”孔子说:“君子也有窘迫的时候,但君子守本份,不像小人会为了突破困境,不顾一切,为非作歹。”

【补述】

这是一则孔子与其弟子落难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上天给他们的考验。在这场考验当中,众弟子不同的能耐都一一表现出来。首先子路问老师,君子怎么会落到这般下场,再来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夫子的道太高,才不能见容于天下,问老师何不降低以求见容于天下?表现最好的还是颜回,他说老师的道既高且大,不能见容于天下,不是老师的道有问题,而是时代环境病得太重,老师没有错,错在当今的诸侯不能采用老师的道。老师的道越不能见容于天下,才越显得老师的道的伟大。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后感到很安慰,总算还有学生能了解他以及他的道。在这场考验当中,颜回得分最高,他的复圣不是浪得虚名的。

2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行事的骨干,再依礼法实行,谦逊形诸外表,最后以诚挚信实的态度去完成。能这样的话,才真可算是君子了。”

22.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恨自己死后的声名无人称道。”

2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2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不与人争执,于大众中表现合群但不与人结党。”

【补述】

君子虽然自持庄重,但不与人争执,在团体中表现合群,但绝不与人成群结党。君子行事只依凭道义,不参加党派。“党”字尚黑,结党只为营私,公心一片何需党派?所以君子不参加党派,修行人更应该如此。

2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因这个人话讲得好就贸然地举用他,也不因为这个人不好而废弃这个人所讲的有道理的话。”

【补述】

一个人口才好不一定品德好,所以不能贸然举用,因为光口才好不足以办事,一定要品德好才能信任。然而,一个人的品德虽然不好,但他讲的话不一定全没道理。只要是有道理的话,不管是谁说的,都必须采用。因为我们用的是这个人所提供的真理,而不是这个人的品德。

27.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为道奔走不为生计操心。种田的人,碰到水旱灾,饥饿的事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君子学而实习,俸禄自然就在里面了。所以君子只忧虑道能不能成,并不忧虑贫穷。”

【补述】

君子只要有道在身上,就会受到龙天的护法,不必担心没饭吃。上面告诉我们种田却不一定有饭吃。所以智者选择学道不选择种田。

2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拿小事评量他,却可受任大事;小人不能受任大事,却可捡他长处,拿小事使用它。”

29.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坚守正道,不只是顾全小信。”

【补述】

孟子也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之所在。”就是这个道理。

30.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上先讲尽职,把俸禄放后面。”

31.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陪侍在君上旁边有三种容易犯的过错:还不是轮到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还不说话,是故意隐瞒;没察看他的脸色神情就信口胡说,叫做瞎眼。”

【补述】

作为君上的侍臣,要随时给他意见,但是必须适时说话,该说的时候得说,不到该说话的时候不能说。要懂得察眼观色,说话才能得体。不仅是陪侍国君,陪侍一个团体的领导人,其道理都一样。

3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样戒律:年少时,血气尚未稳定,必须戒色欲;到壮年时,血气正强盛,必须戒斗争;等到老了时,血气已经衰微,要戒贪得无厌。”

3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让他敬畏的事:他敬畏天理,敬畏大德,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了解义理天意,所以不敬畏,并且轻慢大德者,以及把圣人的言论当戏玩。”

【补述】

天命乃上天的旨意。大德者能明晰上天旨意,并操圣人的语言。这三样东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君子一并敬畏,小人不识义理,所以不觉得这三样东西有什么值得敬畏,所以对之轻慢。

3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项值得他留心思考的事情:看事物时要想着能看清楚;听声音时要想着能听明白;表现的脸色要想着能温和;礼貌要想着能恭敬;说话要想到能诚实;做事情要想到能专心敬意;有疑惑要想到能问明白;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发脾气的后果;见到利得要想到合不合义理。”

【补述】

孔子教人临事要依这几样准则多思考,事情才能做好,也才不会犯错。这九项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一个学道的人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

35.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白话翻译】

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说:“杀鸡干吗用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言偃曾听夫子说:‘上面的人学礼乐是为了爱护人民;下面的人学礼乐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36.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白话翻译】

子路问夫子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注重义理。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没有顾全义理就会作乱;小人如果只有勇敢不懂义理就沦为强盗。”

【补述】

义者宜也,正确也。君子光勇敢是不够的,必须以义理为准则,有义理为准则的勇敢叫做正确的勇敢,否则勇敢会往负面的发展,成为乱源。小人也需懂得义理,否则勇敢会沦为强盗。

37.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

【白话翻译】

子贡问夫子说:“君子也有憎恶别人的时候吗?”孔子说:“有的。他憎恶那些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憎恶在下位的人毁谤上位者,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貌的人,憎恶做事虽果敢却事理不通的人。”夫子问:“赐也有憎恶的时候吗?”子贡说:“憎恶那些以窥伺别人的隐私为聪明的人,憎恶那些以不谦逊为勇敢的人,憎恶那些以揭人隐私为正直的人。”

【补述】

圣人也有性情,但是圣人的性情是真性情。他憎恨那些该憎恨的人,然而他虽然憎恨却不是私心。他所憎恨的都是一些不合道义的行为,而不属于个人的恩怨。

38.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

【白话翻译】

周公训诫他的儿子伯禽说:“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亲族;不使底下大臣埋怨不受重用;只要旧臣没有太大罪过就不能轻弃;也不能对任一个人要求全能。”

39.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虽然只是小小的技巧,但也必然有可观的内容,如果进一步拿它来贯穿远大的目标,恐怕是行不通的,所以君子不肯在小技巧上去用心。”

【补述】

“知小闇大”,小技巧不能够通达大道,小道思想甚至会妨碍大道,所以君子不花心思在这上面。

40.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各种工业都在制造场所实地练习,技艺才能精熟;君子求学为的是要求得最高的真理。”

【补述】

古人学道的目的就是要通达道理,道理通达了之后才堪称一位君子。

41.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君子的容态有三种变化:远望很庄重的样子;一旦接近他却发现他很温和;听他言谈却也严厉。”

【补述】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肤浅的表面,大德的风范也必须亲近他才能真正感受他的亲切和蔼。一般大德总有庄严的威仪与严厉的言谈,让人望之生畏,可是等我们接近他才会发现他却有春风化雨般的温润。

4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君子在上位总要先取得人民的信任,然后再劳动他们。没得到信任的话,人民以为虐待他们。对于君上,也要先取得信任,然后遇到该劝谏的时候再劝谏。如果没取得信任就向其谏言,君上会以为我们毁谤他。”

【补述】

在任何不同的相对关系上,取得对方的信任非常重要。只要取得对方的信任,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会得到支持,做事情才能成功。

4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

【白话翻译】

子贡说:“商纣的不好,没有像后世传说的那么严重吧!所以君子如同不愿置身卑污汇聚的下流处一样地避开恶名,因为如果不这样,众污秽都会汇流向他,所有恶名都要归结到他身上。”

【补述】

这里说的“恶居下流”指着是,譬如有一个地形卑下,众流所归的地方,这地方一定会汇聚污秽。子贡比喻纣王的恶名已经达到一个程度,隐约形成上述这个卑污汇聚的下流处,所以许多额外的罪名也纷纷落在他身上,其实他没那么坏。

44.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

【白话翻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做厅堂洒扫、语言应对、宾主间小礼节,倒是可以的!但是这些都是枝末小事啊!如果没有根本,怎么可以呢?”子夏听到了,说:“唉!子游的话太过头了!先生教导学生君子之道,是从什么先传授,什么后教授的呢?譬如说种植草木,也得先要有个区别吧!伟大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省掉这些呢?至于君子之道的极处,只有圣人才可以教人去领悟到的啊!”

【补述】

所谓的“君子之道”即是先王之道,先天大道,即是成佛之道。祂包天包地,当然也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等枝末小事。

4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白话翻译】

子贡说:“在上位的人的过失,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有过失时,大家看得很清楚;改过之后,大家都仰慕他。”

【补述】

在上位的人,因为所处的地位高,大家看得见,所以一有过失,大家看得清楚;等他改过时,大家又看得清楚,所以又得到大家的仰慕。

4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不知天命是无法能成为君子的;不知礼节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不知分辨人家的语言的对错,是不能认识他人的正与邪的。”

【补述】

知天命才能成为君子;要在世上安身立命必须懂得礼节;语言是心声的流露,懂得分辨语言才能认清人的正邪。天命负载着天理、天心与天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可见要知天命不是那么容易,必须穷究经藏典籍,加上足够的生活体验,等道理贯通,然后才能知天命。

贰、政治哲学

一、政乃众人之事(政治之定义)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白话翻译】

有人问孔子说:“夫子为何不从政?”孔子说:“书经上说:‘孝道嘛!只有孝顺才能让兄弟友爱和睦。’把孝顺跟友爱的心推行到一家人身上,便能治好一家子。这也算施政,何必一定要出去做官才算从政?”

【补述】

治国原理与治家原理是一样的,能治好一家子便能治好一国度。

2.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白话翻译】

冉子作季氏家臣,从季氏私朝回来,孔子说:“怎么这么晚?”冉子说:“因有国政商议。”孔子说:“那不过是季氏家的私事罢了!如果有什么新政,现在虽不用我,但是我也曾当过大夫,就让我听听吧!”

二、为政须以德(政治之精神)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白话翻译】

齐景公问孔子有关治国的道理,孔子对他说:“国君行君道,臣子行臣道,父亲行父道,为人子行子道。”景公说:“说得好!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孩子不像孩子,那时虽有俸禄可得,我岂能安心享用呢?”

【补述】

齐景公问孔子,孔子回答时,景公只觉得孔子说得好,但是并没有好好体会,更谈不上实行,才会搞得后来齐国大乱。其实我们往往跟齐景公一样,道理听起来直说好,但是也没继续探讨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去实行了,所以道理好是好,与我们却不相关。

2.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白话翻译】

在上位的人如果没有以道义作审定政事的尺度,下面的人便没有法律制度可守。朝上不采行义理,百官也就不信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做官的人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罚。发生这样的情形,国家不灭亡是侥幸。

3.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白话翻译】

到了周室,世道又衰微,邪说暴行又发生。臣子弑杀君王的有了,儿子杀父亲的也有了,孔子忧心,于是完成《春秋》这部书。贬恶扬善原本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要知道我的忧世苦心,在大义将灭的时候维持大义,只有看《春秋》这部书。要责难我僭越帝王权限,惩罚乱臣贼子的举动,也因为《春秋》这部书。”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作国君治理国政,必须以德行领导全国人民,全国人民自然归服,就像北极星处在它的本位,而所有星星一致拱卫着它。”

【补述】

一个团体之中,领导人只要把自己德行修好,然后德行感昭,全体自然归顺为他效劳。这叫做“为政以德,无为而治”。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用政策引导,用刑罚遏阻人民作恶,人民可以免去刑罚,但是没有羞耻心;如果用德行引导,用礼来规戒,使大家整齐,人民不但有羞耻心,还有好的品格。”

【补述】

法家采用严刑峻法治国,百姓因害怕受法律的制裁而不敢违法,但缺少羞耻心;儒家主张用道德,用礼法治国,人民不但守法,而且还有高尚的品格。这是法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6.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白话翻译】

现在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与仁爱之名誉,可是人民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为后世留下榜样,这些都因为不施行先王的仁政。所以说空有仁爱心是不能治理国家的;空有法度,但没有施行的决心,法度也不能自生效用的。

7.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白话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有关政治方面的道理。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治天下的法度,发布在竹简木板上。不过必须有像那样的人在位,那些法度才得以施行;那样的人一旦没了,那些法度也没用了。”

8.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自身能够端正,那么从政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如何能够匡正别人呢?”

【补述】

这一则跟上一则一样,都是讲从政的基本道理,就是端正自身。能端正自己,要把人民治理好就没什么问题。

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白话翻译】

季康子问孔子有关治国的道理。他说:“如果杀了无道的恶人,以警戒人民,使人民归向有道。这种做法如何?”孔子说:“你执国政,干吗要用杀呢?你有心要让人民善良,人民就会善良。在上位的人的行为如风,人民的行为如草,草会随风仆倒的。”

【补述】

政治这玩意儿,只要执政者真正有心要治好人民,不是为遂个人的私欲,让人民看出你的诚意,取得民信,加上方法用对了,治国一定治得好。只怕执政者居心不良,图谋个人私利,不管人民死活,或者把人民当傻瓜。上位的人的行为有标竿作用。如果上位的人作错误的示范,带头炒股票,干这种败坏民风的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风怎么会好?〈民间已经够贪婪了,上头的人不仅不设法改良这种贪婪的社会人心,反而以身示范,还主持彩券,带动赌风。〉这样的政治怎么会好呢?这种执政者也是迷啊!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其人民自然会照着做;反之,自身做事不正当,虽然有命令,其人民也不遵从。”

【补述】

这叫“以身作则”,也叫“上行下效”。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身作则,自己胡作非为,而要人民不效法,不胡作非为,那是不可能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定的道理。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白话翻译】

子贡问孔子说:“如何才称得上‘士’?”孔子说:“做事时先要自己有廉耻心,出使到各处,都能不辱没君主托付的使命。这样子就能称得上‘士’。”子贡说:“再其次呢?”孔子说:“在宗族之间以孝称名,乡党之间以悌称名。”子贡说:“再其次呢?”孔子说:“说话讲信用,做事果断,坚贞如石,这种见识气度短浅的小人啊!也算是次一等的了。”子贡说“那么今天从政的人如何?”孔子说:“这些如米器般鄙微的小人,怎么能算呢?”

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道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

【白话翻译】

孔子远述唐尧虞舜的道理,近表彰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并且上循顺天时变化,下依照水土地理特性。

2.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伟大呀唐尧的为君:讲到崇高呀,莫过于天,只有唐尧取法天道;讲到高远啊!人民无法形容他;崇高嘛!看他的功业;光明嘛!只要看他留下的礼乐典章。”

3.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

【白话翻译】

虞舜有贤臣五人,而天下治平。书经泰誓篇上武王说:“我有治理天下的贤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吗?唐尧虞舜之间,这时候人才最盛,比得上周朝。周朝贤臣十人里头还有一个妇人,实际只有九人罢了!在文王时已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可是仍然守臣节,服事商殷。周文王的德可以说登峰造极了。”

4.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真是崇高啊!虞舜夏禹拥有天下,却不以有天下为尊荣。”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白话翻译】

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邑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倘不让这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补述】

孔子继承了文王、武王、周公的文化道统,深信道在他身上,只要上天要让这文化传统继续留在世上,他便有所依恃,所以虽然多次遇到危难,都从容不迫,不畏苦难,最后也都真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今天修行人只要身上有道,无需忧惧局势之危急。大局方面,大道之行与不行听任天意;个人方面,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不得志于道并无亏损。大道之行与否,全在天意,不是人力可为的。

6.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白话翻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那儿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训典与周朝以来留下的文章礼乐,还没坠落在地,完全看人学习。有才识的人就记得那些较广大的,没才识的人就记得那些狭隘的,无不是文王武王留下来的道理。夫子怎能不学?而且也哪来固定的师长?”

7.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

【白话翻译】

尧帝说:“咳!舜啊!上天所钦定的天子位的继承落在你身上,你要执守中正的道理才能长久!假如四海的人民生活都穷苦困顿,那时候上天给你的禄位就终止了。”

【补述】

这是唐尧依照天意传位给虞舜时,对舜所告诫的一段话。尧要舜好自为之,把人民治好,否则辱没上天所赋予的使命,上天就要终止他的天命。并且尧还传舜四字心法“允执其中”。这“允执其中”四个字,除了表面意义─执守中正的道理之外,还附带传授中正本体,也就是佛佛只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即所谓的心法真传。

8.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白话翻译】

孟子说:“伯夷,圣人中的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中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中最和气的;孔子,是圣人中行动最合时宜的。孔子可说是集合了三圣者的优点。”

四、为政者应具备之修养

1.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白话翻译】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以使他从政吗?”孔子说:“由做事果决,从政有何不可?”季康子问说:“端木赐可以使他从政吗?”孔子说:“赐这人很通达事理,从政有何不可?”季康子又说:“冉求可以使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这人多才艺,从政有何不可?”

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白话翻译】

孔子说:“话说一半就可以断明讼案使人信服,这是仲由的本事。子路着实忠信,答应的是不留隔夜。”

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耶!”孟武伯还问,孔子说:“仲由啊!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请他主持政事,至于他仁或不仁还不能确定。”

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说:“读完了三百篇诗,把国家政事付托给他,他不能通达;派他出使四方,又不能单独应对。像这种人虽然诗读得多又如何呢?”

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白话翻译】

孔子说:“弟子啊!为何不多研究点诗经呢?诗篇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政教得失,可以懂得如何跟众人相处,可以叫人如何埋怨而不发怒。近的可以学会事奉父母,远的可以学会如何事奉国君,还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白话翻译】

陈亢私下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有听到令尊给你的特殊教诲吗?”伯鱼说:“没有。曾经有一次父亲站在大厅,鲤很快的走过庭前,父亲说:‘有研读诗经吗?’伯鱼说:‘没有。’孔子说:‘不读诗经,不能跟人从容对谈!’伯鱼就退下开始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大厅,伯鱼又匆匆走过庭前。孔子说:‘有没有研读礼记?’伯鱼说:‘没有。’孔子说:‘不读礼记,品德不能建立,将不能立身处世。’伯鱼退下之后开始学礼。只听到这两样。”陈亢退出而高兴的说:“我问一件得三件,听到学诗学礼的道理,又听到君子并不偏爱自己儿

子的道理。”

7.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孔子要叫漆雕开出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自己没自信。”孔子看他笃实,所以心里欢悦。

五、为政的原则与方法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白话翻译】

季康子问孔子有关政治的道理。孔子对他说:“政治就是要端正,你以身作则,谁敢不正?”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不必有什么作为而却能平治天下,只有舜一个人做到。他有什么作为呢?不过是恭肃自己的容貌行为,端坐在天子的位子而已。”

【补述】

前面说过大德者只要修好自己的德行,天下的人自然归服,这种人当政就能行无为之治。虞舜就是最佳典范,他以大孝之声闻获得唐尧的赏识,又得到天下人拥护,当然他行无为之治绝对没有问题。不只是舜,所有领导人只要能脩好自己的德行都可以行无为之治。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子路】

【白话翻译】

子路说:“卫国君仰慕夫子,等夫子去为他辅弼政务,不知道夫子将以何为先?”孔子说:“一定是先正名份!”子路说:“夫子也真迂阔啊!为何要先正名份?”孔子说:“粗野的仲由!君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大都不妄加反对。名份不正,讲话没立场不能顺情理;讲话不顺情理,事情就不能成功;事情做不成功,礼节音乐就不能兴起;礼节音乐不能兴起,刑罚就不会用得适当;刑罚用不适当,人民就不知如何放置手脚。所以君子立个道理上可以说得通的名份,讲的话才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一点也不苟且。”

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白话翻译】

子贡问夫子治国的道理,孔子说:“民生重要的粮食要充足,保卫国家的军备也要充足,然后施以教化,取得人民的信任不背离。”子贡说:“不得已必须减去一项的时候,三项之中要减去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再不得已必须再减去一项,二项之中要减去那项?”孔子说:“去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死的一天,但如果失信于民,是不能够自立的。”

【补述】

治国要取得民心,取得民心要取得民信。人民一旦信任国君,一切的政事好办矣!如果失信于民,便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纵然一时粮食再足,军备再好,也不能做到政通人和。更何况失去民信,人民会生出背离之心,甚至造反也未可知。所以民信摆第一,粮食其次,再来才军备。不得已要裁掉两项的话,当然是军备与粮食了。

5.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君子在上位总要先取得人民的信任,然后再劳动他们。没得到信任的话,人民以为虐待他们。对于君上,也要先取得信任,然后遇到该劝谏的时候再劝谏。如果没取得信任就向其谏言,君上会以为我们毁谤他。”

【补述】

在任何不同的相对关系上,取得对方的信任非常重要。只要取得对方的信任,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会得到支持,做事情才能成功。

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路】

【白话翻译】

叶公问有关治国的道理。孔子说:“先让在近处的人欢悦,在远处的人自然就来归顺。”

7.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白话翻译】

孟子说:“桀王与纣王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人民的信心。想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人民拥戴,就得到天下!要得到人民的拥戴有方法。得到人民的信心,就得到人民的拥戴!要得到人民的信心有方法。人民所喜欢的给他并且聚集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做就行了。”

8.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那礼乐制度和征伐号令,都由天子作主的;天下没有道的时候,礼乐制度与征伐号令,是由诸侯作主。由诸侯作主的话,这国家最多只能传十世,很少不灭亡的;由大夫作主的话,最多传五世,很少不灭亡的;如果再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最多传三世,很少不灭亡的。天下有道的时候,政权不会旁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平民百姓也不议论政事的。”

9.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爵禄不在鲁国公室授受,已经有五代之久了;政权旁落于大夫,有四代了:所以那桓公的子孙季氏孟氏叔氏三家已经衰微了!”

1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这个职位上的事。”

11.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

【白话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有关卿相的道理。孟子说:“君王是问什么样的卿相?”

宣王说:“卿相有不一样的吗?”孟子说:“有!有两种不一样的卿相:同姓贵戚的卿相,与异姓卿相。”

宣王说:“请说有关同姓贵戚的卿相。”

孟子说:“国君有大过错则劝谏,反覆再三而不听,则推翻改立新君。”宣王突然脸色大变。

孟子说:“君王请勿惊异!王问臣下,臣下不敢不以正确的回答。”宣王脸色才慢慢安定了下来,然后问起孟子有关异姓的卿相。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就劝谏,反覆再三不听就离去。”

1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白话翻译】

仲弓作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管理的方法”。孔子说:“先行派定各主管干部,遇小过失要宽赦,举用贤才。”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一个是贤才而举用他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人,你所不知道的人,人家知道的会放着不推荐吗?”

1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白话翻译】

子张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在职要不懈怠,做事要公忠。”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臧文仲这个人,他与他的职位不相称,只能算是盗取职位而占据而已!他明明知道柳下惠贤能,却不举荐他同立于朝。”

15.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要怎样才可以治理国家政事?”孔子说“能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这样就可以治理国事。”子张说:“怎样叫做五种美德?”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尽量施恩于人民而不浪费;让人民虽然劳苦也不埋怨;虽有基本欲求但不贪得无厌;态度安泰但不骄矜;形容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什么叫施恩于人但不浪费?”孔子说:“把人民应得的利益给人民,这样不是施恩于人而不浪费吗?选择可以使用民力的时候,征召民力去作公差,又有谁会埋怨呢?如果人人追求仁而得到仁,在仁的作用下,有谁会贪得无厌呢?在上位的人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能不怠慢,这不就是安泰但不骄矜吗?在上面的人能时时端正自己的衣冠,庄重自己的仪容,庄严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生敬畏,这不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教导人民,等犯了罪就杀,这叫虐待人民;不预先训诫就要看成果叫做凶暴;自己迟缓发布命令却要人民如期完成,叫做贼害人民;既然同样都是要给人民的就给人好了,支出吝惜就变成了管库小吏的见识了。”

参、教育哲学

一、孔子的好学精神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一十五岁立志向学,到了三十岁时在道学上已经有了基础,四十岁时便已经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五十岁时大概可以了知有关天命的道理,六十岁时耳朵能顺听各种不合心意的话语,七十岁时起心动念能够随心所欲不超越礼法规矩。”

【补述】

一个伟大的人格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锻炼完成,像孔子这样的资质也必须从小开始学习,慢慢成长,一直到了七十岁伟大的人格才告完成。所以说学道之人不用急,用一辈子时间慢慢涵养锻炼,经过千锤百炼,日久功纯,德行才能成就。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早上得闻了宝贵的大道,生死大事已经明了,即使晚上死去也已经没有遗憾了。”

【补述】

世上不是得道高僧不会明白孔老夫子这句话,其实孔老夫子明传诗书暗传道,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总是觉得不知所云。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默记在心并加以体悟,研究学问不厌倦,教诲别人始终不倦怠。这三点,我做到了那一点?”

4.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上天若让我多活几年,好让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的话,我便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白话翻译】

楚国叶县尹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他。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在发愤研究学问时,连吃饭都忘了,等研究明白了又忘了忧苦,不知道衰老已经快来临了,如此而已!’?”

6.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说我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努力学习圣与仁,历久不厌烦,同时又把学到的拿来教人,历久不厌倦,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来的啊!”

【补述】

圣与仁没有明显的定义与条件,夫子也不敢说自己是圣人,是仁者。夫子谦虚的说,他只是学习圣人之道,学习仁道,而且学不厌教不倦而已。学生公西华说,单独这点学不厌、教不倦就已经够伟大的了。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白话翻译】

孔子说:“求学一方面要有不足之心,另一方面要唯恐会失去一般。”

8.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白话翻译】

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学问广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告诉弟子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博学天下道理而且是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啊!不然呢?”孔子说:“不是!我是执一理而贯通万事万物之理。”

【补述】

“一以贯之”是一理通万理彻。这其中的奥妙,为一般世人所不解。

10.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白话翻译】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信的人,但是不会有像孔丘这样好学的人。”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白话翻译】

孔子说:“生下来就很懂得道理的人,是上等资质;学习过了而懂得道理的人,是次等资质;勉强学习才懂得的人,是更下一等;勉强学习能懂得但不学的人,这种人算是最下等了。”

二、学习的内容与目的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家的子弟,在家能行孝道,在外能扩充悌道,做事谨慎,说话守信用,博爱大众,并且接近有仁心的人。这些事情做完了,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学习其他文化艺术。”

【补述】

孝悌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做好了孝悌,并且扩充孝悌博爱大众,还多接近有仁心的人,加上做事小心说话守信,这样一个人本分的工作做完了,如果还有心力,可以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本分工作不做而去学习各种才艺,那叫本末倒置。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白话翻译】

子夏说:“向贤人学习,改变气质容态;事奉父母时,能竭尽心力;事奉君上时,能不顾生死委身君上;与朋友交往时,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学问,我却一定说他学问好啊!”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白话翻译】

鲁哀公问起孔子门下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曾有一位叫做颜回的,真是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过错,很不幸的寿命三十二岁就死了!从此就没听过再有好学的了。”

【补述】

颜回是夫子门下弟子中最得到孔子的赏识。哀公问夫子时,颜回已经去世了,所以孔子说曾经有一位叫颜回最好学了。从他死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好学的了。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二过,所以说他好学。一个人如果不好学是做不到不迁怒不二过的。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广博于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只转述旧书而不创作,深信而且爱好古道,私自效法商朝贤大夫老彭。”

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上天若让我多活几年,好让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的话,我便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7.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我只是爱好古道,勤勉追求它罢了。”

8.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白话翻译】

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学问广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告诉弟子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9.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的学生子张研究如何做官谋取俸禄?孔子说:“古往今来的道理多听些,有疑问的部分摆一边,其余的部份谨慎地说,这样就少责难。多多增广见识,有让你不安的摆一边,其余的谨慎地把他行出来,这样就会减少内心的懊悔。言语少受责难,行事少懊悔,自然有人推荐你做官,俸禄就在里面了。”

【补述】

孔子教学生,其目的不一定要学生去做官。但如果学生学业有成,孔子倒鼓励他们出去为国家做事,为人民谋福利,一方面也可以推行孔子的道。子张毫不保留直接问孔子,如何能够谋得官职,享受俸禄?孔子叫他多见多闻,言行谨慎,避免受人责难,也避免自己内心懊悔,长期下来自然有人会推荐他做官。

10.

 (1)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篇下】

【白话翻译】

孟子说:“才德绝世的圣人是百代的师表,伯夷、柳下惠两人便是。所以听到伯夷的作风的人,贪夫也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变得有志向。听到柳下惠的风闻的人,气量小的人变得宽宏,轻薄的变得敦厚。百代之前奋发美德,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无不振作。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更何况亲身受到圣人薰陶的呢?”

 (2)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

【白话翻译】

伟大呀这圣人的道理!茫无边际,长养万物,高可比天。充足有余,伟大极了!大的礼仪有三百多,小的规矩有三千多,必须等圣人出现才能照着行。所以说:“如果不是有大德行的人,至高的道气就无法凝聚。”所以君子一方面涵养尊重自己的“明德性”,另一方面还向人请教学习,努力达到广大的功用,并力求精致微细,期求最高明的境界而走不偏不易的平常大路。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悟出新的道理。笃厚自己的诚心,遵奉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居下位时也不违法。国家有道时,能够说句话使国家振兴;国家无道时,口守缄默也足于保身。诗经上说:“已经明白事理而且多见识,足于保身。”就是这个道理。

 (3)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白话翻译】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听不正的声音,不是适当的国君不事奉,不是适当的人民不差遣,天下平治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退隐,横暴政治的温床,凶暴人民聚集的地方,都不肯居住。照他的意思,如果与乡间不明道理的人相处,就好像穿戴着朝服坐在烂泥上一般。纣王当朝,他居住在北海的边境,等待天下清明。所以听到伯夷的作风的人,贪夫也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变得有志向。

“伊尹说:‘什么叫事奉不适当的国君?什么叫差遣不适当的人民?’政治清平也做官,天下大乱也做官。他又说:‘上天生下这些人民,是要有知识的人去叫醒那些知识落后的人,叫先觉悟的人去唤醒那些落后未省悟的人。我,是属于人民里先觉醒的人,我将以此道理来唤醒这里的人民。’在他看来,全天下人民中,有谁没受到类似尧舜的恩泽的人,就好像是由他自己把他们推入水沟一样。他担负天下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啊!

  “柳下惠不把事奉不好的国君当作羞耻,不辞去小官职,做了官绝不隐没才能而尽力实行自己的道,被埋没了也不埋怨,困厄穷苦也不忧愁,与乡民相处,也很自在不忍离去啊!他说:‘你是你,我是我;虽然露出臂膀甚至裸露身体在我身旁,你又怎么能沾污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的风闻的人,气量小的人变得宽宏,轻薄的变得敦厚。

  “孔子离开齐国时,收拾已淘好原本要煮的米,匆匆离去。离开鲁国时,却说:‘慢一些走好了,这是离开我的祖国的态度啊!’可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隐就隐,能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的为人啊!”

孟子又说:“伯夷,圣人中的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中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中最和气的;孔子,是圣人中行动最合时宜的。”

【补述】

  这些圣人中孟子以孔子的为人态度为最上等。要做到像伊尹不容易,柳下惠也不好学。后学个人向往孔子的为人外,还欣赏伯夷清高的个性。但是孟子嫌伯夷器量狭窄,嫌柳下惠太没原则了,君子都不应该学这两个例子。然而要能够做到像伯夷、柳下惠一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孔子离开齐国时匆匆离去,连已经洗好要煮的米都收拾起来一并带走,这一点后学个人觉得孔子是个性情中人,非常可爱。离开鲁国又是另一种心情,充满热诚却遭冷落的无奈,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依稀可以感同身受到他的无奈与伤感。

(4)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第三十一章】

【白话翻译】

只有天下最伟大的圣人,才能听出别人讲话的虚实,看出事情的是非,而且运思灵巧,才足于监督众人;心地宽宏性情温柔,足够包容下人;发心坚强恒毅,足于担当大事;容貌端正庄严的威仪,足于令人望之产生敬意;文章条理详密观察,足于分别曲直。圣人有此五项美德在身,犹如深广的泉源,不时地流出。他广大如天,泉源如深渊。表现在外,人民没有不恭敬;讲的话,人民没有不信;行事公正,人民没有不喜悦的。所以好名声充满全国,并且传布到外邦。只要舟车所到,人的力量能到达的,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日月所能照得到的,风霜雨露所能降临的,举凡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亲近他,所以说圣德能配天。

1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白话翻译】

樊迟请问孔子种五谷的事。孔子说:“这一方面,我不如一位老农夫。”樊迟又问种菜的事,孔子说:“这方面我也不如一位老菜农。”樊迟出去,孔子说:“志向这么小啊!这樊须不学在上位的人做的事,却要学些小民做的事。在上位的人爱好礼法,人民就没有一个敢不尊敬的;上位的人爱好义理,人民没有一个敢不服从的;上位的人爱好诚信,则人民中没有一个不用真情对待的。这样的话,四方的人民就会背着他们的孩子来归顺,何必去学种田呢?”

【补述】

一般来跟孔子学道的人都有大志向,想为国家做事。既然想为国家做事,就必须学些做大人的事。只要能在上位把人民治理好,人民自然归顺,为我们效劳。归顺的人民之中有各色各样的人才,哪需要我们去担心种田的事?这边孔子说樊迟小人,并不是骂他,而是说他没大志向。不学当一位上位的人,偏偏来问孔子种田的道理,夫子才这样说他。但是不明白孔子为何不当面说他,而是等樊迟出去了才说,或许要樊迟自己去思考吧!

 (1)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白话翻译】

如此说来,只有治理天下的人可以兼做耕作吗?天下事原有区别,有在上位的人所该做的事,有下阶层所做的事。姑且让一个人学遍百工技艺,并且必须由自己作成再使用,这样的话是带领全天下的人奔走于路上。所以说:有人劳动心思,有人劳动体力;劳动心思的人管理众人;劳动体力的人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人供养管理的人,管理的人被众人供养:这是天下所通行的道理。

 (2)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上面的人喜欢按礼法做事,那么人民就很容易使用。”

 (3)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白话翻译】

子路问夫子有关君子的道理,孔子说:“以敬字修养自己。”子路说:“如此而已吗?”孔子说:“把自己修养好了可以安定别人。”子路说:“就这样吗?”夫子说:“脩好自己可以安定天下百姓。这件事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忧虑自己没做到。”

【补述】

大凡一个团体的精神领袖只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便能安定这个团体所有成员的心,还会感昭外面的人来加入。子路以为修养自己安定别人非常简单,一直问就这样吗?孔子说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认为自己做不好。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告诉子夏说:“希望你成为一个注重公义的学者!不要做一个只为私利的小人学者!”

 (5)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篇】

【白话翻译】

孟子说:“爵位有分天爵与人爵。胸怀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种叫天爵;公卿大夫是人爵。古人修善德以获天爵,人爵也跟着而来。当今之人修天爵以求人爵。但当他获得了人爵之后便放弃了天爵,那是再迷惑不过的了,终究要走上灭亡啊!”

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白话翻译】

子路问怎样的人算成德的人。孔子说:“像鲁国大夫臧武仲的智慧,孟公辍的清廉无私欲,鲁国卞邑大夫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并以礼乐加以陶冶,就可以算是成德的人了。”孔子接着又说:“当今成德的人何必要如此?只要看到利益能想到义理,临到危难时能不吝惜生命,达成任务,不管多久都没忘记与人的约定:这样也可以算是成德的人了!”

1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求得好的学问;当今求学的人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而可以获得功名利禄。”

14.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白话翻译】

卫灵公问孔子有关行军布阵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宗庙祭祀陈列俎豆的事,我曾经听前辈说过;出兵作战的事,我没有学到。隔天孔子一行人便离开魏国,结果在陈蔡之间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生病,起不来了。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夫子说:“君子也会像这样窘迫吗?”孔子说:“君子也有窘迫的时候,但君子守本份,不像小人会为突破困境,不顾一切,为非作歹。”

【补述】

这是一则孔子与其弟子落难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上天给他们的考验。在这场考验当中,众弟子不同的能耐都一一表现出来。首先子路问老师,君子怎么会落到这般下场,再来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夫子的道太高,才不能见容于天下,问老师何不降低以求见容于天下?表现最好的还是颜回,他说老师的道既高且大,不能见容于天下,不是老师的道有问题,而是时代环境病得太重,老师没有错,错在当今的诸侯不能采用老师的道。老师的道越不能见容于天下,才越显得老师的道的伟大。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后感到很安慰,总算还有学生能了解他以及他的道。在这场考验当中,颜回得分最高,他的复圣不是浪得虚名的。

15.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白话翻译】

陈亢私下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有听到令尊给你的特殊教诲吗?伯鱼说:“没有。曾经有一次父亲站在大厅,鲤很快的走过庭前,父亲说:‘有研读诗经吗?’伯鱼说:‘没有。’孔子说:‘不读诗经,不能跟人从容对谈!’伯鱼就退下开始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大厅,伯鱼又匆匆走过庭前。孔子说:‘有没有研读礼记?’伯鱼说:‘没有。’孔子说:‘不读礼记,品德不能建立,将不能立身处世’伯鱼退下之后开始学礼。只听到这两样。”陈亢退出而高兴的说:“我问一件得三件,听到学诗学礼的道理,又听到君子并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6.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白话翻译】

孔子说:“由啊!你听说过六种美德与连带的六种障碍吗?”子路说:“没听过。”孔子说:“来!我告诉你:喜好仁道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愚昧;喜好智慧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成为放荡;爱好信实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伤害到义;爱好正直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沦为偏激器小;崇尚勇敢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出乱子;喜好刚正但不好学明理,结果会变成狂躁。”

【补述】

以上六种美德是天生的好本质,但实践起来如果缺少理智的调配,就不能合乎中道而产生可能的许多弊端。因此天生的好本质也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避免这些弊端。这就是学习的重要。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白话翻译】

孔子说:“弟子!怎么不学习诗经?诗:可以令人振奋,可以观察时事,可以让人知道与众人相处,可以发发牢骚。近的可以学会事奉父母,远的可以事奉君主,并且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8.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白话翻译】

孔子对伯鱼说:“你曾学过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吗?人如果不学周南与召南这两篇诗,就好像一个人对着墙面站立,无所见也无能进!”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翻译】

子夏说:“能够博学多闻,坚定志向,有问题切切地追问并且就近处思考,

仁道便在其中了。”

【补述】

博学多闻,才能真切地了解道理;志向不坚定不能力行。加上有疑必问到底,并且往日常生活中近处去思考,便能体会许多真理。

20.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白话翻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那儿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训典与周朝以来留下的文章礼乐,还没坠落在地,完全看人学习。有才识的人就记得那些较广大的,没才识的人就记得那些狭隘的,无不是文王武王留下来的道理。夫子怎能不学?而且也哪来固定的师长?”

三、学习的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学道一面学一面实习,不也是令人喜悦吗?有同道的人从远方来跟我们一起学道,不也是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不因此而生气,这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吗?”

【补述】

学习就是一面学一面实习。一面学道,同时把学会的道理实践出来,落实在行为上。这样也可以验证道理。经过自己亲身证实之后的道理便会成为我们的智慧。有跟我们有缘的人来跟我们一起学道,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如果机缘不对,别人一时不能了解我们的好意,甚至误会我们、侮辱我们,我们也不生气。这样不是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能够从旧日所学悟出新的道理的人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补述】

一个人如果能够温习过去所学的悟出新东西出来,这种人有相当的智慧,所以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去思考原理是不会明白的;相反的,只凭思考而不学习的话是危险的。”

【补述】

学思并重才会有功效。只有学习表皮不加以思考体会是不会明白道理,不会累积智慧的。要思考也必须要有线索,没有线索没有根据,胡思乱想、邪思妄想会非常危险。所以学道必须学思并重。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啥益处,所以还不如用功学习。”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白话翻译】

孔子说:“看到有德行的贤人要想到跟他一样好;看到德行不好的人,内心要自我反省,是不是跟他一样?”

【补述】

不管看到贤人或不贤的人,只要用心学习或自省,对我们都有帮助。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就是这个道理。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三人成行,我除外,其他两人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这两个人的优点来学习;选择这两人不好的地方做借镜,有的话改掉。”

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广博于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8.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今是没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夫子呢?”孔子说:“我从来不埋怨上天也不怪别人,认真学习,追求无上真理。了解我的人,只有上天了!”

9.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学问一天天往上提升;小人的道德学问一日日向下退步。”

四、教学的精神

1.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孔子说:“从事教育只管教化,对被教的学生不计较善恶分别。”

2.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只要有心学习,依礼数,初次见面交礼物的人,我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默记在心并加以体悟,研究学问不厌倦,教诲别人始终不倦怠。这三点,我做到了那一点?”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果说我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努力学习圣与仁,历久不厌烦,同时又把学到的拿来教人,历久不厌倦,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来的啊!”

五、教学的内容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平常以下面四科目教学生:文学艺术、操守品行、忠厚存心、做事诚信实在。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白话翻译】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共同度过危难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门下了。那些人当中,品行很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两人;政事办得好的有冉有、季路等两人;文章写得好的有子游、子夏两人。”

六、教学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1)问仁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白话翻译】

颜回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天理良心,便是仁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克制私欲回归天理良心,全天下就都契合仁道了。所以要做到仁,是要由自己身上下工夫,岂是由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其细目如何?”孔子说:“不合礼节的不看,不合礼节的不听,不合礼节的不说,不合礼节的不做。”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愿意奉行夫子这些话。”

【补述】

仁者,道也,理也。人禀天理而生,人人各具天理良心,奈因落入后天受环境的影响,物欲的蒙蔽,气数的拘束,所以良心被障蔽住了。如果人人懂得这个道理,立志修身,克制自己的私欲,久了自然能恢复与生俱来的天理良心。人人秉良心做事,天下自然太平。如何修身?夫子说从四勿开始,不合礼数的不要去视、听、言、动。以此四项原则来克制私欲,等私欲净尽,天理自然就流行起来。如果人人能如此,天下哪有不太平的。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白话翻译】

仲弓问如何才能做到仁?夫子说:“出家门要向要去晋见大人物一般敬慎;差遣人民要像主持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愿意的事物不要加之于别人。这样可以做到在机关内没有人怨恨,在家里也没有人怨恨。”仲弓说:“雍虽然不聪敏,但愿意服膺这些话。”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

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白话翻译】

司马牛向孔子问仁的道理,孔子说:“仁人说话都有所克制,不轻发。”司马牛又问:“说话有所克制不轻发就合乎仁道了吗?”孔子说:“如果做某件事能不苟且敷衍,说这事时能不有所克制而轻易发言吗?”

【补述】

司马牛话多,孔子告诉他要学仁,首先必须说话时有所克制不轻易发言。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实例。

4.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白话翻译】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只用心在人道的义务上,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这就算得上聪明了。”又问:如何算是仁?孔子说:“仁者先得经得困苦艰难,而后才能有所成就。这可算得上仁者的了。”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要能够爱人。”樊迟问何谓知?夫子说:“去了解别人!”樊迟不太懂,孔子又说:“举用正直的人,除去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樊迟仍然不能意会,退了下来。几天后去见子夏说:“前几天我去见夫子,问夫子智的道理,夫子说:‘举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变正。’这怎么说呢?”子夏说:“这是涵义很深的话啊!从前舜有天下,在众人之中选用好人。当他举用一个皋陶出来,不正的人便远离了。汤王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用好人。当他举用了伊尹,不正的人便远离了。”

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居家谦恭,办事敬慎,与人交往忠厚信实;即使在夷狄蛮荒地区还是不能放弃。”

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白话翻译】

子贡问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事,必须先磨利他所用的器具。居住在这一国家要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之中的仁者。”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同样问仁,不同的人问,答案不同。子贡当地方官,孔子要他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人以及士人中的仁者,然后你可以做到仁。

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白话翻译】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项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又问那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信实、勤敏、恩惠。能恭敬便不会受到别人欺侮;能宽大为怀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戴;能信实就能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2)问孝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白话翻译】

孟懿子问孔子有关孝的道理,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帮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有关孝的道理,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节来服侍他们;父母去世时,要以礼节来安葬,并且以礼节来祭拜他们。”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每位学生请问夫子有关孝的道理,所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回孟孙与樊迟问到孝,孔子叫他们要孝顺父母,不能违背礼节。或许他们两个人在这方面有欠缺吧!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白话翻译】

孟武伯问要如何孝顺父母?孔子说:“父母唯恐子女有疾病。作子女的要体念父母的心,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免得父母担忧。”

【补述】

父母生养孩子不容易,孩子如果生病最让父母担忧,所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孝顺父母的一项工作。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说:“今天孝顺父母的人以为只要做到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不知道奉养父母,如果没有孝敬心,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狗、马也有人豢养。”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白话翻译】

孔子学生子夏问如何孝顺父母?孔子说:“最难的是顺从父母的意志,时常表现欢欣的颜色。若仅仅在有事情的时候由子女代劳,有酒饭先让父兄吃,难道这就能算是孝顺父母吗?”

【补述】

孝顺父母不仅父母有事时要为父母办事,奉敬父母好吃的东西就好了,而是必须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得欢欣的颜色给父母看,这样才能算真正的孝顺。孔子也说这一点很难。

(二)启发法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受教的人如果不是在心里求通而不得通就不告诉他;如果不是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就不去引导他。举一个例子不能推想三隅来也不告诉他。”

【补述】

受教的人如果不是真心想求通,告诉他也是无用;如果不是想说而说不出来,告诉他也没效果。举一例子不能推想三隅的话,告诉他再多也是无用。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白话翻译】

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别人,富有时不对人骄傲。这样如何?”孔子说:“已经可以了,但不如贫穷时还能快乐,富有时喜好礼数。”子贡说:“诗经上说:‘精益求精,如治骨时切开后锉光,治玉时先雕琢再磨细,我说了一层道理,夫子就拿更深的道理来教我,就是诗经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子说:“赐啊!这样可以跟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的道理,你就知道未来的道理。”

【补述】

对一个学道的人来说,贫穷不谄媚不够,必须还要觉得快乐才好;富有不骄不够,必须富有而爱好礼数。人穷心能快乐,自然不会谄媚;富有而好礼,当然也不会骄傲了。学道就是需要常常跟道友切磋琢磨,才会进步。子贡问孔子一种境界,孔子教它更高的境界,让子贡继续精进。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八佾】

【白话翻译】

子夏问说:“诗经上说:巧笑的样子好看呀!美丽眼睛黑白分明呀!这素质可以加以五彩做成画。这怎么说呢?”孔子说:“有素质然后可以画成画。”子夏说:“是不是像人有仁义忠信而后才礼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真是子夏啊!看样子可以跟你谈诗了。”

【补述】

礼对人来讲只是装饰,仁义忠信才是人的根本。子夏从谈到绘画想到人的根本与枝末,所以孔子对他说,可以跟他谈诗了。诗经中的学问很深,包含很广,没有相当程度不能了解。论语很多地方,学生在某方面有好表现,夫子会说,看样子可以跟你谈诗了。

(三)机会教学法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白话翻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孔子说:“卫国人民众多耶!冉有说:“人民既然这样多,还需要加强那些呢?”孔子说:“立学校教育他们。”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白话翻译】

孟懿子问孔子有关孝的道理,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帮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有关孝的道理,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节来服侍他们;父母去世时,要以礼节来安葬,并且以礼节来祭拜他们。”

【补述】

孔子因材施教,每位学生请问夫子有关孝的道理,所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回孟孙与樊迟问到孝,孔子叫他们要孝顺父母,不能违背礼节。或许他们两个人在这方面有欠缺吧!

(四)注入教学法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白话翻译】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像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比对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肆、后记

《天之木铎》原本是济公活佛费心归类,加以编排顺序,赋予孔子思想新的生命。如今加注解释,完成一本优质的人格教育的教材。注释内容参照朱熹的《四书集注》以及王天恨的《四书白话句解》,少部份参考南怀谨着的《论语别裁》,作成了这本应该是简明易懂的,也合乎现代语法的古书。虽然不敢称完美,但是如说它颇具参考价值应该不为过。

但愿学者们能从这其中找出孔子思想新的诠释与应用。当今世界思潮功利主义挂帅,人类迷于科技,漠视人文,尤其中国古典文化,造成思想离经叛道,道德沉沦,趋向邪恶,引来大规模频仍的天灾人祸。最近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袭击全球,造成恐慌,人人自危。其实这也是上天降下的一项灾劫,人类在遭受蹂躏之余,还是未见觉醒。

当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要促进世界永久和平,必须实践中国孔孟哲学思想。”杜鲁门的说法的确显现出他的独特的睿智,今天孔孟哲学思想也真的受到全世界人的重视。身为炎黄子孙,享有中华文化遗产,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应用老祖宗的智慧?

《天之木铎》是一本由圣哲大胆重新编排的儒门典籍,算是一部天人合作完成的应用哲学书籍,但愿它能引领儒学研究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也企盼它能给我们带来应用上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