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语译
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明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画、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了凡自为诸生,好学问,通古今,像纬律算兵攻河渠之说,靡不晓练,其在宝坻,孜孜求利民,省徭役以便民,家不富而好施。居常诵持经咒,习禅观,日有课程,公私遽冗,未尝暂辍。着戒子文四篇行世,夫人贤,常助之施,亦自记功行。
于凌波
中国过去的农业社会,一般人对于“善人”都十分尊敬。那个时代,在城市或农村的社会中,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善人。他们或修桥补路,或赈灾恤贫;或冬设粥厂、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汤药,种种善行,不一而足。然而,时代进步到工商业社会,“善人”这个名词在社会上消失了——像仁义道德,忠孝节义这些词汇被时代淘汰了似的。此时此地,如果对人说仁义道德、说诚信贞节、说温良恭俭,一定会被人视为异类、被讥为落伍、迂阔。当然,我不是说当代社会没有人行善,据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在整个社会来说,以农业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现代、以农业社会的惯用辞汇用于现代,一定会被人讥为不识时务。
像我这种不识时务的人、惯做些不识时务的事。在这个功利主义流行的社会中,我来介绍农业社会的善人,岂不是不识时务?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认同我这种旧观念,认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绍,也值得学习。我现在要介绍的两位善人,一位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袁了凡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凤仪先生,现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说起。
袁了凡先生名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他是嘉善县学生员,隆庆四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成进士。任宝坻知县七年,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未几倭(日本)兵袭击朝鲜,朝鲜向明庭乞援,经略宋应昌奏调了凡到军中参赞军事,兼督朝鲜兵。在朝鲜时,提督李如松部下杀平民以冒功,了凡力争,因之结怨,李如松乃引兵东去,倭兵袭击了凡,为了凡击退,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如松把责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察,了凡被罢职。他返回家乡,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岁逝世。到明熹宗天启年间,追叙征倭之功,朝庭赠了凡官为尚宝司少卿。
了凡为生员时即好学问,对于法律、算学、兵政、水利之学,无不熟练,而通达古今之务。他在宝坻知县任内,孜孜为县民谋福利,他疏浚三岔河,筑堤防水;发动乡民沿海岸密植柳树,海水挟沙而上,遇柳树而淤积下来,久之成堤。他于农村疏治沟渠,督民耕种,圹地日辟,人民生活获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则不富而好施,居家则诵经坐禅,日有定课,公私遽忙,而未尝暂辍。他的夫人十分贤惠,助他为善,某年冬要为儿子制冬袄,将买棉絮,了凡说:“丝棉轻暖”,夫人曰:“我岂不知,但丝贵棉贱,我以贵易贱,多做些棉衣分给穷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无禄。”他的儿子袁俨,后来亦成进士,官广东高要知县。
世所流传的《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晚年写的四篇训子文。民国初年,由于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阐扬,流通日广。近年来,净空法师也提倡这本书,着有《了凡四训讲记》,录制有录音带及光碟片,流传世界各地。净师的皈依弟子们且组织了“了凡弘法学会”,专门弘扬这本书,以期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至于这本书的内容与好处,各位读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凤仪先生,名树桐,凤仪是他的字。热河省朝阳县人,父名清河,母亲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于清同治三年,家庭贫穷,从小为人放牛,长大为人做佣工。他天性奉亲孝顺,做人诚实,为人佣工,尽心尽力,决不偷懒。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后,未几母亲逝世,他迎请祖父到家中奉养,乡里人都称他孝顺。
他二十四岁患“疮疾”缠绵不愈,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工作。光绪二十四年,王凤仪三十五岁,那年正月,在他内弟家听一位杨柏先生讲善书,讲的是《宣讲拾遗》,那是一本专讲“忠孝节义,善恶报应”故事的书,他逾听逾有兴趣,以后常随杨柏听讲。有一天听讲“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争执,后来儿子听了老家人薛保之劝,跪下认错,母亲承认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归于好。王凤仪听了感触颇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责:“怪不得我生疮痨,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点)我就生气,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责问自己:“我专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对?看人不对我就生气,那怎算对?”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肤病竟疤了。
这以后,他经过了几个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决定以觉民化俗为己任,乃献身入宣讲善书的宣讲堂,他开始学识字,学善书格言,到各地为人讲病,劝人为善,度人化世。后来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须由家庭开始,于是他有了倡办女学的志愿。他叫他妻子白氏,先进入义县杂木林乡义塾受学。光绪三十三年,他开始试办女学,由他妻子充任教员,他自己办事理事务。第一所义学试办成功,翌年在锦州杨兴屯设立了第二所女学。不意未几引起界的误会,有人造谣称他是邪教,经朝阳县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访,了解他祗是热心办学,别无其他,一场风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后,各地仿效,民间办女学成为一种风气。到他六十岁以后,热河及东北数十县,办学讲道的风气大开,世人称他为王善人。
民国十八年,他到北京与领导万国道德会的江希张等人见面,众人推举他为禹国道德会宣道部主任。他回到东北后,积极推动万国道会的会务。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于民国二十六年夏历十月,七十四岁之年逝世。当代高僧如倓虚法师、定西法师、乐果法师等,都是王凤仪在宣讲堂讲善书时代的朋友。
台中的陈月娇居士来印经会找我,称要捐款印一本善书为她父亲祈福。她熟读《了凡四训语译》、和《王凤仪言行录》两本书,觉得内容都很好,一时难以取舍。我为满她心愿,在王凤仪言行录中选出嘉言录部分,编成《了凡四训语译.王凤仪嘉言录合刊》,她十分欢喜,我也有机会在此介绍这两位大善人的行谊。
了凡四训与语译
明袁了凡着
一、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命我放弃科举功名改学医术。她老人家说:“学医可以养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医术高明,名满天下,这也是你父亲的愿望。”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做官的念头,而改学医。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我很礼貌地跟他打招呼,他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明年就可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只好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的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我姓孔,云南人。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于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
母亲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并屡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不管巨细都非常灵验。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话,又去学馆读书,准备考秀才。
孔老人就为我起数算命说:“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第九名。”
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因此我就再请老人为我卜占终身之吉凶祸福。
孔老人算定的结果,说我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上禀生缺,某年当贡生,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这些我都把它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凡碰到了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人的预料。
孔老人还算定,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但当我领到七十一石之时,上司即允我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我的补贡结果还是被驳回。直到丁卯年,上司又看到我的考试卷,策论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生。计算所领之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
因此我更相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生死有命。”的命运理数,所以看淡一切,听其自然,无所企求了。
二、命由自己作福由心生
后来到燕京国子监去读书,我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己巳年,又回到南京,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就问我说:
“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笑道:“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只是个凡夫!”我问为什么?他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难免会被阴阳气数所控制,若被阴阳气数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
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了吗?”
云谷说:“命由己作,福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诗书所称,确是明训。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都不是乱讲的。说谎是释迦的大戒,诸佛菩萨岂敢骗人。一个人只要肯做善事,命运就拘束不了他。”
我说:“孟子提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内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就算用尽心机,也是双头皆空。”
三、天作孽犹可违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不应也,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能享千金财富的,一定是有千金福的人,能享百金财富的,一定是有百金福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这些都是个人自己造成的,上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可传,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缺点,那么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成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着,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包涵,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之身,假若必有定数,然义理之身,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念念不忘,想想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心,合乎天道,一定得到好报应的。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那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修身立命积德祈天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白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的恩德。
云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作的善事,都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符箓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万里,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之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
“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无宁日。
“至于‘修身以俟之’,乃是积德祈天的事,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的地步,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为远,这便是实学。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要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到了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因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五、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
从此以后,时时小心谨慎,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往前常常放荡忧郁,六神无主,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地鬼神而时加警惕。碰到了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到了第二年又去燕京参加礼部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己巳年发愿,到了己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巳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用笔记起来,你母亲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买物放生等,有时一天就印了十几个红圈,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完了,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我准备一本空格簿子,取名治心篇,交待门人,放在办公桌,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你母亲见所行善事不多,经常耽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根快就完成,现居衙门中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粮租,一事即可抵万,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做这么一件事何能抵得万善。
刚好有位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万善,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善。”于是我就捐献薪俸,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个僧人吃饭,以表诚心还愿回向。
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的度过,至今我已六十九岁了。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命运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
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安身可以立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六、谦谦君子进德修道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么样?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切不可趾高气扬,反应小心恐惧;如果家世望重,也不可自鸣得意,反应作卑下想;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己复礼,则可以入道,可以进德。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有一日安于现状,自认自己没有过失缺点,自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即不会进步。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不修道德,积行累功者,都是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你应该经常颂读,并勉力躬行,才不会枉度一生的。
一、发心改过
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的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先不谈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谈到改过,“羞耻心”是第一要素。
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别人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毫无惭愧,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惭愧了!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做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下种种的灾殃,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现世的福报。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周密,做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良心欺骗自己,万一被人看出破绽,那就丢脸得很,所以人必须要有敬畏心。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人有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
但人生无常,肉体易坏,若等到呼吸停止了,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明的报应,在阳间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暗的报应,在阴间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圣贤仙佛菩萨也救不了,怎可不畏?
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
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因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奋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赶快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赶快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就如易经所言:“风雷益”,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俱备上述“三种心”,知过能改,就像春冰遇日,必能消失了!
二、改过方法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种方法,工夫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
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方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但病根不除,不是根本办法。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
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他养己怎能心安?而且杀他,不但宰割,又放进锅里去烧,受种种痛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供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纵不能修养品德,使他亲我敬我,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那就对吃肉感到伤心,下不了口,而不敢杀生了。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的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求反省,如再有人毁谤,那是要磨炼我,玉成我的,我欢迎都来不及,为何会发怒呢?如闻谤不怒,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况且发怒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他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发生了。
何谓从心而改,一般说来,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会有过失了。也不必逐样检讨好名、好利、好色、好货、好怒,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一尘不染,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精一的真传。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
最好的改过方法是修心,使心里马上清净。妄念一动即察觉,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若做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了。
能修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修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善,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心肠舒畅,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飞上天空,或梦见各种佛旗宝伞,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过消罪灭,行而有征之象。但不可就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
像古代贤人蘧伯玉在二十岁时,就已经觉得以前的不是,而马上完全改过了。到了二十一岁,又觉得以前所想改的过失,还没完全改掉。到二十二岁,又回头看看二十一岁的时候,还像在梦中一样糊糊涂涂的。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逐渐改去过失。直到五十岁那年,还觉得从前四十九年的不是。古人改过的方法竟像这样,吾辈凡夫俗子,过失像猬鱼身上之刺一般之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兴,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神经兮兮的自言自语;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奋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古代有一姓颜的人家,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他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上述之论,确是至理名言。
再证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杨荣,其祖先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先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于是就依指示葬在那里,就是现在的“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二、施比受更有福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个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名臣,今人楚亭、德政,官运亨通,也是他的后代。
三、护生得好报
明英宗时,福建盗贼作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及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之子中状元,当宰相,孙子也中探花,满门得享富贵。
又蒲田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粉团布施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无误,而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她说:“我吃你的粉团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你家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目。”
她儿子依言埋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还有冯庵太史之父,当学生时,有一冬天清晨上学,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冻僵,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外号为琦,以作纪念。
四、积德之人鬼神钦仰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他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就即刻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埋吧?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妇改嫁。后来她的夫婿总算回来团圆。
应尚书后来又听到了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此事。”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帐啊!”鬼说:“不行,上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阴间尚书,吾怎能害得了他。”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时,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亲戚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还有常熟县人徐凤竹,他父亲颇为富有,偶然碰到荒年,就先免收田租作为救灾的倡导,又拿粮食去账灾救贫。有一次夜里就听到了鬼在门口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连续几天晚上唱个不停。此年徐凤竹果然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懈怠,举凡修桥铺路,斋僧济众,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后来又听鬼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抚。
五、平冤减刑合天心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冤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京都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京都都有冤狱,那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尚有许多冤狱,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冤狱。”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上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后来接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损、应坤、应竣,都当了大官。
六、敬神护法子孙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安徽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跟我父亲很有交情,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他很留心佛道思想,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偶然行至一村,见一寺院破漏,观音佛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钜,恐怕难予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经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破损,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的虔诚心,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同父亲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儿子汴,与孙子柽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对一个无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这个囚犯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情过节,并许身给他,或许肯用些情份,那么我就能活命了。”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待,并告诉她丈夫的意思。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尽力平反案情,结果犯者无罪获释,他们夫妻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给你,当扫地的小妾,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备了礼物娶她了。后来生儿子名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以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为善的实例。
七、真善与假善
若就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难善易善等之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枉费苦心,一点好处也没有。
什么是真善假善?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请教中峰和尚说:“佛家论善恶,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了。”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认善为恶,认恶为善,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大家说:“善就善,恶就是恶,那里会认善为恶呢?”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这也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又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不以为是。
中峰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
八、端善与曲善
什么是端善与曲善?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做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就跟圣人所想的不一样。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偾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九、阳善与阴善
善又有阳善与阴善之分。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因此,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十、是善与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十一、偏善与正善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算。一年后,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正中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偏中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十二、半善与满善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妃,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仙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善,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如此就是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那么即使是万两黄金,也只半善而已。
十三、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只一小卷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那一小卷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三十多岁,那来这么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又问:“这小卷善簿写些什么?”
阎王笑:“这是朝廷常兴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接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顷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这就所谓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的好例子,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去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必更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十四、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1)与人为善。(2)敬爱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生命。
(1)何为与人为善?
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渔,看到渔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而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
试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言语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示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失,尽量宽恕包涵,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见人小善,也要舍己从人,加以表扬。凡日用间,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2)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爱存心。
(3)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不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这种成人之美的功德可不小,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瓦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就变成贵重的圭璋。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4)何谓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心,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指点他人,以解开迷惑。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是最实惠的事。
(5)何谓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了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曲,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6)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或施茶施饭,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随缘劝导,勿辞劳怨。
(7)何谓舍财作福?
佛家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的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作不到此种境界,那么可先从财施作起。世人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作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功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
(8)何谓维持正法?
正法即是正道,正道是万世生灵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予化育成长,难予脱离凡尘三界,难予维护苍生,救渡众生。因此,凡是见到圣贤庙貌,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作。
(9)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弟,长官上辈。凡是年岁、道德、职位、见识高的人都要敬重。
在家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出门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对犯人办案时,不可作威作福,应心平气和地处理,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所以一定要谨慎才是。
(10)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作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恻隐之心。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侧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作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杀彼自活。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暴殄天物,就跟造了杀生罪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患,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予一一例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的。
易经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他,以帮助谦虚之事物。地道理也一样,高处之山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易经一书,挂着六十四条大原则,分述三百八十四条小道理,戒慎警惕之词占三分之二,只有谦卦之六条道理,全部是赞颂之词,难怪俗语常说:“谦受益,满招损。”
试看清寒之士,将发达成名之前,必都有一段谦容可掬之时光。辛未年,有同乡十多人,上京赴考,其中以丁宾的年纪最小,但却也最谦虚。
我告诉朋友说:“这位老兄今年必中考。”朋友说:“何以见得?”
我说:“惟有谦虚者必获福。看他们这般人之中,只有他信实厚重,没有轻浮的样子,只有他恭敬温驯,虚怀若谷,不跟人争面子;也只有他受侮辱而能忍耐,听到了毁谤而不辩;人的修养到了此种地步,天地鬼神都将保佑他,那有不发不中的道理。”到了发榜时,果然被料中。
还有浙江秀水冯开、山东冠县赵光远,以及夏建所...等人,都是连考不中之后,大改初年骄傲自负的坏脾气,而变成谦谦君子,然后考中的例子。
因为上天若拟赏赐其人,未发福之前,必先打开他的智慧,智慧一开,则虚华自实,淫威自敛,其福自至。
江阴有张畏严,其人博学多才,颇有盛名,甲午年参加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恼羞成怒,竟然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张君却又迁怒道人。
道人就开口说:“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
张盛怒说:“你又没看见我的文章,怎知不好?”
道人说:“听人家说,写文章必须心平气和,现在看你破口大骂的样子,心极不平,气极不和,怎可能写出工巧的文章呢?”
张君不知不觉就屈服,转而请教道人。
道人说:“考试也靠命运,命不该中,花再多的时间也无用处,必须先改变自己。”
张问:“既然是命,又将如何改变?”
道人说:“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后道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则有什么福都可求到的。”
张问:“我是贫穷之人,如何行善积德?”
道人说:“善事阴德,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待人接物,则功德无量,譬如谦虚的修养风度,并不用花钱,你为何不反省,责备自己不够程度,而只责怪考官呢?”
张君从此猛然醒悟,即刻日日行善,时时积德,到了丁酉年,有一次梦见了自己走到一栋高楼里,捡到了一本开榜的名录,但榜上却有许多擦掉的空格,他好奇的问身边的人说:
“这是什么名册?”
旁人答:“是今科录取之名册啊!”
又问:“为何又刷掉了这么多人呢?”
旁人答:“阴间三年就校正一次,须积德与无恶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处被擦掉之人,都是本来榜上有名,因为刚作了缺德的恶行,而被刷掉的。”又说:“你三年来谨慎修身,可能会补得此缺,应该自爱。”此年张君果然考取了第一○五名。
由此看来,俗语说:“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有原因的。
人生在世,吉凶祸福,如何趋避,确是系于一念,人若能紧守一念之善,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谦虚的抑制自己,则天地鬼神必能时时照顾维护,以荫我人福祉。
人若自骄自满,恃才傲物,恃强逞能,不但没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气,也享受不了的。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绝对不会自毁前程,自拒其福才对。何况只有谦虚之人,才能容纳别人的教导,也才有人愿意给他福慧,而受益无穷,这是一般人讲究修持所不可少的。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能立志,像树立根,立定志向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为造化惟心,成败在己。
孟子也说过:人若能扩充自己的德性,将各人祈求功名富贵的希望,推及于众人,与人共享,与人同乐,则人生自必无忧无虑,和平安祥。
因此说:凡人修身立命,必须有恒,立定志向,广积阴德,加被十方,则命运也就拘束不了人了。(了凡四训、完)
王上苑
明朝袁了凡先生训子四文,在民间很为流行,由这本善书的流行,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前暨南大学哲学教授蒋维乔先生自称一生的做人处世,得力于这部书不少。这是一本老少咸宜,妇孺可知的善书,读了它确实对人生哲理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
了凡先生一生广积阴德,他的现身说法,坦白率真,句句是肺腑之言,娓娓谈来,真令人感受良多。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的座右铭,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作处世的准绳,可以消灾除难,是自救救人最好的指南针。我们拿来修身律己,自度度人,定可超凡入圣。愿人人抱守奉行,社会自可日臻至善,则娑婆世界定可化成莲花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