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校勘记

 

江味农居士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校勘记

 

《金刚经》鸠摩罗什的译文,历代来版本经文不同的地方相当多,甚至有影响经义者。民国江味农居士很下过一番功夫,着有<校勘记>及<校正本跋>。将《金刚经》的经文,恢复到明代以前的原样,很有价值。本会制作“《金刚经》专集”所采用者即是江居士的校正本。因此特将其<校勘记>先行介绍上网,继之以校正本经文,以供各位采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校勘记

 

此本一依炖煌石室唐人写经。而柳公权所书,即石室藏经之一。久有影印本行世。可以覆按。故校勘记中,首列柳书。次列参校诸本。兹将所据各本名目,及有无单行本流通,一一详载于校勘记前。以便检校。

 

柳书 经后题云:长庆四年四月六日衔柳公权为右街僧录准公书。按柳书,清宣统间上海有正书局,曾汇聚石室中藏品十余种,以珂罗版影印行世,颜曰石室秘宝。柳书为秘宝之一也。长庆,乃唐穆宗年号。

 

翁书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翁方纲书。跋云:依南唐道颙法师石本。按翁书系依五代时南唐石刻,故列于宋藏之前。现有石印赠品。

 

宋藏 南宋理宗绍定时。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刊。所谓碛砂藏是也。按此藏经始于宋理宗绍定四年,完成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前后历八十年而后工竣。原藏西安卧龙开元两寺。后移存陕省图书馆。现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正在影印中。

 

张书 南宋理宗宝佑二年甲寅。张樗寮即之书。自跋云:依天台教僧宗印校本。清康熙四年乙巳。笪重光等摹勒上石。供焦山石壁庵。按宝佑二年,后于绍定二十余年。经中文句,与碛砂藏微有异同。有拓本。又有民国十七年汪大燮依张书所写石印本赠品。

 

金刚经注疏 唐纪国寺释慧净注。注前有唐常太博士河南褚亮序。慧公同时人也。后有日本丹阳散人跋。其略云:此注在支那不行,于扶桑亦未睹。近义空师获其真本,遂刊行而永传之。久隐之至宝,一旦发光扬彩,可谓得时。享保二岁丁酉初秋。按日本享保丁酉,为我国清康熙五十六年。经文不审何时会入。以校柳书,字句多同。且少魏译一段。必在他种会本前。故先列之。

 

金刚经注 姚秦释僧肇注。有日本沙门敬雄序云:曩由慈觉大师。于支那持归。秘诸名山九百年。顷祖芳禅人持以示余。余叹曰:此经之注,肇公为先。注来大东,亦此注为先。而发于诸注既行之殿者,岂非时节因缘乎。天台大师曾讲此经,专依肇公。犹如说观经,专依净影也。梓而行之,其利益复如何哉。宝历十二壬午之夏。按日本宝历壬午,为我国清乾隆二十七年。距今百七十二年。上溯九百年,约在吾唐季懿宗咸通之初。经文亦不知何时会入。但与南唐石刻及长水刊定记,互有出入。亦已加入魏译六十二字。且注其下云: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其必后于慧注之会本可知。以上两书。均见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中。无单行本。(古农按,续藏中此书,曾于民国九年,丁惟森等依黎端甫校本,刻于赣州刻经处。)

 

金刚经智者疏 隋天台智者说。清光绪三十三年金陵刻。

金刚经义疏 隋嘉祥吉藏撰。民国六年金陵刻。

金刚经赞述 唐大慈恩寺窥基撰。民国六年金陵刻。

金刚经疏论纂要 唐大兴福寺宗密述。民国十一年北平刻。按以上四书。皆得诸日本。义疏原无经文,乃金陵刻时会入者,故与现流通本同。其他三书会入之经文,或依其旧,或未全依,故与流通本有同有异。可以单行本与续藏对校也。

金刚经疏记汇编 民国十九年北平刻。疏即疏论纂要。记则宋长水沙门子璇所撰刊定记。按续藏中收有明释大瑸之疏记科会,是清乾隆四十七年依照云栖旧本重刻者,可藉以考证明时经文与今本异同也。

 

校勘记

 

应云何住

 

(柳书、翁书、宋藏、张书、明刻及慧注、肇注、纂要、三会本皆同。今流通本及清初本作:云何应住,与后周语同。按赞述引经,亦作应云何住。)

 

若非有想非无想

 

(柳书乃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赞述、纂要、五会本及今流通本皆同。清初刻本,于“非无想”上,有加一“若”字者。并注云:古本无之。按古本既无,何可滥加?今以所见各本参校,盖自唐季以后,经文乃被人陆续增易,而明清间增易最多也。)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肇注会本,“若”下无“菩萨”二字,余本皆有。)

 

则见如来

 

(柳书、翁书、宋藏、张书、及慧注、肇注、智疏、三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明清刻本皆然。)

 

于此章句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注会本,作“此于章句”。)

 

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古今各本皆同。惟清初刻本“则”作“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刻本,有疑“何以故”三字为衍文而删之者。)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刻本,于“若复”上,加“佛言须菩提”五字。)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本,于“即非”句下多“是名佛法”句。按长水刊定记云:如经中,即非佛法是胜义谛,遮增益边,是名佛法,是世俗谛,遮损减边,其余即非是名例此,见疏记汇编卷三第十一页。是长水时,已有刊本,不知被谁加入此句矣。然考圭峰疏意,实无是名句。疏云: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见纂要卷上第二十六页。长水记于此,则依疏而释,未及是名句,见汇编卷四第三十二页。考古德注疏中,皆无是名句义。)

 

而实无来

 

(柳书、宋藏、慧本均同。流通本作“而实无不来”。盖南唐石刻已加入“不”字矣。按智者疏、嘉祥义疏皆云:以无兼不。慧注则云: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故云而实无来也。足证本作“无来”。)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我”上有“世尊”二字。清初诸本皆然。)

 

我若作是念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本无“我”字。)

 

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有所得不”下,有“不也”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则非庄严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同。流通本作“即非”。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古今各本皆同。惟慧本“而”作“如”。)

 

则为有佛

 

(柳书至明刻,慧注、纂要、两会本并同。流通本及清初诸本,“则”作“即”。)

 

则非般若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及慧注会本并同。流通本及清初诸本,“则”作“即”。其下又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清初有本并注其下云:古本无,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南宋碛砂藏始见加入,不但为唐人写经所无,即南唐石刻,及张樗寮书,皆无之也。慧注等五会本经文,皆无是名句。又考肇注曰: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智者疏同。智疏又曰:般若即非般若,此是如空。嘉祥义疏曰:般若非般若,心行断也。下如来无所说,绝言语也。又曰:佛说般若,此是佛般若也。则非般若,非是二乘智慧。慧注曰:证真之日,得真般若。得真之时,便舍文字。故云佛说般若即非般若。赞述曰:则非般若波罗蜜者,非一佛独陈也。纂要曰:则非般若者,无着云:对治如言执故。以上诸古注,皆未释及是名。)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何以故”上有“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句。按南唐石刻,已加此句。考各古注,皆未释及之。义疏谓犹是释成前文,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之义。故与前文贯串而释。)

 

则生实相

 

(古今各本并同,清初本“则”作“即”。)

 

则是非相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古今各本并同,清初本“则”作“即”。)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则名诸佛

 

(柳书至张书、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明清刻本“则”作“即”。)

 

非第一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慧注会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即非”。)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于此句之下,有“是名忍辱波罗蜜”句。清初有本,注明其下云:是名句,古本无,然不可少。由此可见是彼时加入。按智疏曰: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纂要曰:忍到彼岸,已离苦相。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其他古注中,皆无是名句义。)

 

则为非住

 

(柳书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纂要、四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众生下有“故”字。盖清初时加入者也。清初有本注明其下云:各本无“故”字。)

 

则非众生

 

(柳书、宋藏、明刻及慧肇二注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南唐石本、张书亦然。)

 

则无我见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流通本并同。此与下文,则为如来以佛智慧,则为荷担,则于此经,则为是塔,则为消灭,清初本“则”多作“即”。)

 

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柳书如此,其他各本作皆得成就。按慧注云:若人依经起行,即生无边之福,与三佛性相应,故能圆满界种。界谓真如,种谓菩提心、六度行。界种,即三佛性也。玩此注意,其无“得”字可知。得者,当得也。今言与三佛性相应,是已成就矣。已成就者,谓其成就相应,已具有能圆满界种之资,非谓已成佛。此即长水记所云:若能宣说受持,此则修行二利,能令佛种不断,则名荷担菩提。盖成就之言,即言其成就荷担。所以长水记又云:不可量等功德,与无上菩提为因也。据此,足证本无“得”字。)

 

心则狂乱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如此。其他各本,“者”上有“心”字。按经旨正破存有菩提法之心,故下即紧接曰:当生如是我应灭度众生,乃至无一众生实灭度之心也。则“菩提”下不能着“心”字。应从唐人写经明矣,下同。)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柳书、明刻本、慧本、并同。翁书乃至流通本等,“若”上有“须菩提”三字。又清初本,“则非”作“即非”。)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如此。其他诸本,“者”上有“心”字。)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柳本、慧本同。其他各本,“提”下有“者”字。)

 

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则”作“即”。)

 

则为非大身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翁书及清初本皆然。)

 

则不名菩萨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则”作“即”。)

 

无有法名为菩萨

 

(柳书、慧本、肇本并同。流通本作“实无”。南唐石刻以后皆然。按长水记云:但约无我无人,真如清净,名为菩萨,非谓别有一法。足证本无“实”字。若有之,当云非谓实有一法,不云别有矣。)

 

恒河中所有沙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恒”上有“如”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有如是等恒河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古今各本并同。惟慧本,初“过去”,次“未来”,三“现在”。无着菩萨论亦然。论云:过云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色身”上有“具足”二字。南唐石刻以后诸本皆然。)

 

即为谤佛

 

(古今各本并同。南唐石刻、张书“即”作“则”。)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

 

(柳书无。南唐石刻以后有。按此六十二字,秦译本无之,乃后人据魏译增入者。故肇注乃至纂要,皆未释及。惟赞述已引魏译加入释之。大约唐时或加或不加,至五代以后本,则无不加入耳。总之,此段之义,偈论俱有。取魏译增入,亦佳。秦译盖因前文已有如来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故此处从略欤。)

 

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如是”上有“佛言”。按南唐石刻,已有“佛言”二字矣。)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如来说非善法

 

(柳书、宋藏、张书、慧本并同。流通本“说”下有“即”字。南唐石刻、明清诸本皆然。古注如慧注赞述,引经皆无“即”字。惟纂要引作“即非”。)

 

受持为他人说

 

(柳书、慧本并同流通本“受持”下有“读诵”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则非有我

 

(同上。)

 

则非凡夫

 

(同上。又清初本及今流通本,此句下复有“是名凡夫”句。柳书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赞述、四会本皆无之。清初有本,注明为古本所无。详考各古注,皆无是名句义也。)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同上)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柳书、慧本、肇本并同。流通本“者”上有“心”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同上。)

 

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布施”上有“持用”二字。南唐石刻以后本皆然,而明刻本有少“持用”二字者。)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柳书、张书、慧注、赞述、二会本并同。流通本“功德”下有“何以故”三字。南唐石刻、碛砂藏亦然。明刻本间无“何以故”句。)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柳书、宋藏、明刻、慧注等五会本皆同。流通本“甚多”上有“须菩提言”句。南唐石刻、张樗寮书、清初本皆有之。)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则”作“即”。)

 

则非微尘众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流通本“则”作“即”,南唐石刻清初本皆然。)

 

则非世界

 

(同上。)

 

若世界实有

 

(柳书如此。慧注会本作“有实”。流通本及南唐石刻以后各本,皆作“实有者”。)

 

则是一合相

 

(柳书、翁书、宋藏、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张樗寮书、清初本、流通本,“则”作“即”。)

 

则非一合相

 

(柳书、宋藏、张书、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南唐石刻、清初本、今流通本“则”作“即”。)

 

则是不可说

 

(柳书至明刻、慧注等五会本并同。清初本、今流通本“则”作“即”。)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

 

(柳书、慧本同。流通本“不”下有“不也”句。南唐石刻以后各本皆然,惟明刻无之。)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古今各本皆同,惟明刻“即”作“则”。)

 

发菩萨心者

 

(柳书至明刻、慧本并同。流通本、清初本“菩萨”作“菩提”。按长水记云:发菩萨心者,拣余人也。)

 

金刚经校勘记终


回善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