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上一篇所讲的是改过的方法,改过之后,是能使命运不会转坏。如果希望命运转好,必须在改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那就是修善积德,只有恒久地毫不间断,无私念地修善积德,才能够使命运转好。
以下故事可以证明修善积德的效验。
(1) 孔圣人的诞生
古时候,山东省有一位妇人颜氏,为女儿选择夫婿。颜氏世代修善积德,所以择婿的条件,亦要男方祖先修善积德,将来子孙必定昌盛,出人头地,而不管对方是否富有。
颜氏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孔家世代修善积德,为邻里所称颂。于是将女儿许配给孔家,不久诞下男婴,就是万世师表孔子,孔子的儒家学说,与佛教、道教并列,称之为“儒、释、道三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几千年以来,为世人所敬仰。而孔氏的子孙兴旺昌盛,至今已七十五代,留芳百世。
(2) 救人积德 儿孙显达
杨荣是福建省人氏,官拜公卿。杨荣祖先世代以摆渡为生,收入微薄,仅能糊口而已。每当雨季,暴雨成灾,冲毁民居,人畜货物,随着洪流而下,急流的河面,灾民挣扎呼救求生,船家置之不理,只顾捞取河上的家具、货物,发其灾难财。只有杨荣的先祖,奋不顾身,抢救灾民,货物一概不取。船家讥笑他愚笨之极,竟然连财物都不要。
这种慈悲救人为乐的家风,代代相传,直至杨荣的父亲。有一天,一位道人路过杨家,告诉杨荣的父亲说:“你祖先世代广积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建祖坟,将来必生贵子,光祖耀宗,所谓:‘一积德、二行善、三风水’”。杨荣的父亲依言,建成祖坟。
过了不久,杨家诞下男婴,就是杨荣,自幼聪资过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中举人,中进士,位至公卿。后来皇上闻知杨荣祖先救人的事迹,甚为钦佩,特别追赐杨荣曾祖父、祖父官号,以示表彰。至今子孙荣华昌盛,尽是贤达之士。可见救人生命是最最大的阴德。
二、恻隐之心.人人皆有
(3) 至诚行善 惠及儿孙
古时候,杨自惩浙江省宁波县人氏,在县府当文书,为人心存厚道,守法公正。
有一天县长处罚一名犯人,严刑拷打,直至犯人血流满面,还不肯停手,杨自惩目睹此景,于心不忍,当即向县长下跪,代犯人求情说:“现在朝廷贪污腐败,百姓乱散,不懂得法律常情,其根源在于朝廷。唯有罚与教同时并施,使百姓明白伦理道德,遵守法律,成为良民。”县长平素清廉,听了杨自惩一席话,深感有理,立即息怒,善言教诲犯人。
杨自惩平时常常探访犯人的家属,了解他们的境况,接济粮食,使犯人的妻儿免受饥饿。犯人在狱中闻知,感恩戴德,立志改恶从善,重新做人。
杨自惩自己家境并不富裕,但是至诚行善,从不间断。这样不仅救了失去依靠的犯人家属,更重要的是,使犯人明白伦理道德是为人之根本,令他们振作,发奋做人。
杨自惩有二个儿子,聪明而好学,长大后都官至吏部侍郎和刑部侍郎,孙儿官至按察使,都是名臣。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4) 不乱杀无辜 儿孙昌盛
明朝英宗时期,福建省土匪头邓茂七作乱,百姓随邓茂七作乱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前往平乱。谢都事恐怕滥杀无辜,先派手下武功高强者,前往盗取乱党的名册,凡是名册上无姓名的百姓,暗中给予一支小白旗,一旦官兵进城,将小白旗插于门首,以作识别。
谢都事把事情安排妥当之后,才进兵平乱。战事进行得很顺利,不久就平息叛乱。官兵进城,追捕余党,见门插有小白旗者,知是良民,不可骚扰。因此救了千万百姓的姓命,积下了莫大的阴德。
后来谢都事的儿孙,有的中状元,做宰相,有的中进士,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5) 施食物 儿孙登科甲
古时候,福建蒲田县林家,林老太太平素乐善好施,天天做馒头,施赠给贫穷的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
有一位道人,天天前来索取六个馒头,林老太太如数施予道人。如此长达三年,从不间断。道人知道林老太太至诚救人,甚是感动。有一天道人对林老太太说:“您老人家真是大善人,必定惠及儿孙。你家屋后有一块地,可建祖坟,将来世代出贤臣。”
后来林老太太九个孙儿逐渐长大成人,陆续中举人、中进士、中状元,世代从此不断出贤臣。每年每逢科举,都有林氏子孙登科甲。所以福建省自古至今有“无林不开榜”的传说。
(6) 寒冬救人 天赐贵子
冯吉明朝人,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清晨出门访友,半路上见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他伸手摸路人的鼻子,尚有气息,但是身体几乎冻僵了,不醒人事。于是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的皮袄,将路人的身体包裹起来,背回家救治,及时救了一条人命。
冯吉当时已属中年,尚未有子女。有一天夜里,睡梦中有位天神告诉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投胎做你的儿子”。不久妻子诞下一个男婴,就取名冯琦,以作纪念。冯琦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官至太史。
(7) 平冤案积荫德 天赐三个贵子
古时候,浙江省嘉兴县,屠康僖为刑部官员,常常到狱中探访囚犯,了解案情,如果发现冤案,就着手仔细调查,核实之后,详细具文,呈报主审官员。到了开庭的时候,主审官依照案情,进行审问核对,确认犯人是无辜,含冤受屈的,即给予释放。由于屠康僖认真调查,从而获得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
屠康僖认为,国家幅原辽阔,其他各省各县,也必定会有冤案存在。于是上书皇上陈情,恳请皇上派官员到全国各县,每隔五年核实案情,以平冤案。当时皇上贤明,准其所奏。屠康僖也被委派到各地核查冤案,百姓无不称颂屠康僖廉明公正。
屠康僖年届中年,尚未有子。有一天晚上,梦中见神明指点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无子,因你平冤案救人无数,积下阴德,感动天地,故特赐给你三个儿子。”
过了不久,妻子于几年之间,接连诞下三个男婴,均聪明可爱,自幼好学不倦,长大后均中科举,做大官,并且继承廉明公正的家风。
(8) 敬神护法 世代昌盛
包凭浙江嘉兴县人氏,有一天到太湖游玩,来到一间很破旧的寺院,见观音菩萨的圣像,被雨水侵蚀剥落,于是将随身所有的十几两白银,双手敬奉给住持,以助修寺院。住持叹息着说:“寺院年久失修,工程浩大,十几两银子是无法修建的。”
包凭听后,再将身上所佩戴的玉器,随身的贵重衣物,全部都捐给住持。包凭至诚的善心,令住持感动不已,于是发动全寺僧人,上山伐木运石,重修寺院。四方善信闻知后,纷纷积极捐献钱物,寺院因此很快地修建好了。
包凭闻知寺院修建好了,非常欢喜,特地再来游玩,当晚留宿于寺中,睡梦之中,本寺护法神向他道谢说:“你为修建寺院积下阴德,惠及儿孙世代昌盛。”
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儿包柽芳,都中进士,做了大官,成为名臣。
以上八个小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善有善报,而且行善之时,出于至诚,丝毫没有希望得到福报的念头,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善,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真善与假善
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发于内心的善行才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善才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
为了捍卫道德、正义、大利益,勇往直前,不顾个人之得失安危,是端正之善。
若是置道德、正义、大利益于不顾,为了讨好权贵,随波逐流,是歪曲之善。
一心只为济世,不为媚世(取悦于世人),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
若有丝毫媚世之心,心怀愤事玩世之心,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阳善”与“阴德”
行善的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称为“阳善”,只能博得虚有的名誉。每做一善事,便大肆宣扬,为自己的前途大造声势,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必有奇祸,这是因为没有实质的功德,浪得虚名的结果。
行善而不为人所知,称之为“阴德”,必定获得上天赐福。行善出于至诚,丝毫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长期默默无闻,不间断地,不论大小地行善,所积下的“阴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似善非善
春秋时代,鲁国山东省的国君甚是爱民,但是国穷民少,屡年战争,百姓被别国俘虏去当奴隶,为了救回被俘的百姓,国家特地颁布法令:“凡是出钱赎回被俘百姓者,国家给予奖赏表扬。”
当时孔子有一个好学生,名叫子贡,为人清高,不贪名利,做了赎人的善举,但不接受国家的奖赏。孔子知道之后,就责备子贡说:“你是我的学生,也是大众的榜样,国家为了鼓励国民,出钱赎人,才颁布这些法令,目的为了使出钱赎人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如今你不受奖赏,标榜自己清高,看来似善举,而实质上破坏了国家的法令,破坏了鼓励出钱赎人的风气,这是一种似善而非善的做法,是错误的。”
孔子另一个好学生子路,有一次子路看见一个孩童,跌落水中,子路奋不顾身跳到水中,把孩童救起来。孩童的父亲为了答谢子路,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下来。孔子知道之后说:“从此鲁国人,必定乐于救人性命。”因为一个人肯忘我地冒险救人,而被救者,懂得报答救命恩人,这样便形成良好的风气。
从以上二件事例分析,以一般人的观点,子贡不受奖赏,是清高的好事。而子路接受赠牛,是贪利的坏事。但是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这是孔子的智慧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此我们说,平凡人行善,只求表面,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顾及事情的结果,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所以,若是行善似善,而结果却害了人坏了事,那么似善而实质非善也。若是目前所做的事,虽然看不到有善处,但是长远而言,其结果却有益于社会大众,那么虽然非善而实质是善举。
◎简单举几个例子:
不应该宽恕的人,而给予宽恕。
不符合现实,过份地称赞颂扬一个人,令大众盲目崇拜,从而危害社会。或以小信误了国家大事。
对子女过份疼爱,因姑息而养成大患。
以上都是似善而实质非善的错误做法,需要我们清醒冷静地给予检讨改善的。
而这些做法,正是一般凡眼俗见所言:“好心被雷劈”的原因。
*善之偏与正之分
古时候,有一位宰相吕文懿,年老辞职回乡养老,乡民依然非常敬重他。有一天,一个乡民酒醉后,无理取闹对吕公破口大骂,吕公认为是酒醉的人,无须与其计较。过了不久,此位乡民脾气越来越坏,胆子也越来越大,竟然无法无天,杀人抢劫,终于犯了死刑的重罪。至此,吕公才后悔地说:“若是当初与他计较,初犯小惩,易于知错改过,不至促成今日的大罪。都是吾当初存心仁厚,而结果反而害死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害死人的典型事例。
古时侯,某县闹饥荒,暴民竟然于光天化日之下,四处抢掠粮食,社会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有一位义士名方正,告之县府,但是县府却置之不理。方正万不得已,组织县中几位义士,把暴徒逐一捕捉,关押起来,使市面恢愎了平静的局面,避免了一场大乱。方正以强硬的武力,结果造福于百姓。
因此,若是存心善良,反而酿成大错,那是偏善。
若是行恶心,而使混乱得以平息,那是正善。这是为人处世,必须认识的。
*半善 满善 — 只凭一片真诚
如果自始至终,默默无私真诚地行善,称之为“满善”。
若怀有企图,施恩望报,即使终生行善,也只是“半善”而已。
古时候,有一位少女家贫,到庙里拜观音菩萨,身上仅有二文钱,她虔诚地将二文钱捐献出来,住持甚感动,亲自为她诵经,祈福消灾。
后来少女被选入宫,贵为皇妃之后,携带了千两黄金,前来布施捐献,住持只派徒弟代为诵经祈福。皇妃不解地问住持:“我以前仅捐二文钱,你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捐献黄金千两,为何只派徒弟诵经祈福?”住持解释说:“你以前之布施虽然少,但是心意真诚,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之布施极之丰厚,其心意不及以前那样真诚,因此由徒弟代劳。”
以此为例:“千金仅是半善,二文是满善,贵乎真诚。”
古时候,吕洞宾未成仙之前,曾拜钟离为师。有一天钟离欲传授点铁成金术,可以使一堆铁变成黄金。吕祖问道:“师父,这种黄金将来会还原成铁吗?”钟离答道:“五百年之后,会还原成铁。”吕祖于是说:“如此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离听后高兴地说:“要想修学仙道,首先要积满三千功德,单凭你这一句话,三千功德已经圆满地达成了,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出于真诚,虽然只是小善,也能圆满地达成功果。”
如果以钱财布施,若是能够做到布施之后,内心没有计较布施了多少,没有付出了钱财的感觉,不知受益者是谁,这样便达到无欲无物,三轮皆空,一心清净的境界,即使布施仅一文钱,也足以消除千劫之罪,即使布施斗米,也能种下无边的福田。
相反地,若布施之后,内心念念不忘曾经布施,念念不忘受益者是谁,或者施舍财物之后,内心甚感痛惜,即使是布施黄金万两,也只是半善而已。
*行善与恶行 以动机为重
古时候,有位名叫卫仲达的人,在朝廷为官。有一次魂魄游地狱,閰王命手下呈上仲达的善恶记录簿,他发现“恶行录”很大叠,而“善行簿”仅仅几页而已,仲达内心惊恐万分。閰王再命手下取出“天秤称”,把恶簿、善簿放在天秤称的二边,奇怪的是,几页善录的重量,竟然比恶行簿为重。仲达非常不解地请问閰王是何缘因?
閰王答道:“朝廷常常兴建大型工程,你直言上书皇上,请求皇上体恤民情,应以万民福祉为重。虽然皇上尚未采纳,但是你的善念,普及万民,积下阴德。倘若被采纳的话,其功德就更大了。”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为万民着想,善及万民,其善的功德甚大。
若是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其善的功德也小。
再譬如:
舒翁,江西省人氏,以教书为生,生活清贫。友人因犯法被罚款,无法回乡,舒翁深表同情,把积蓄了二年的薪金,代友人缴交了罚款,使友人能回乡与妻儿团聚。
张仁,河南省人氏,友人不幸突然去世,欠下债务,妻儿无力还债,被债主追讨,走头无路。张仁毅然地将自己十年的储蓄,代友人还清债务,而救了友人之妻儿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