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首先摘抄有关四大界的凤仪语录,并对部分语录做了简约的说明。然后根据语录对四大界进行系统的概述。
1、志意心身四大界要分得清楚。究竟怎样算清楚呢?如能本性如如不动,把世间的愚人托起来,使他成大智慧人,这便是志界,就佛国的境界。如能心无一物,常乐无忧,到处助人,不求酬报,便是意界,就是天堂的境界。如果多思多虑,贪得无厌,就是心界,便是苦海的境界。如果为名为利,争贪搅扰,花天酒地,流连忘返的。就是身界,便是地狱的境界。用志意的便是先天,用心身的便是后天。
2、志是佛的灵魂,意是神的灵魂,心是人的灵魂,身是物的根本。
3、志、意、心、身是通古达今的道。
按:道有几种不同的涵义:一、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万物;二、道是自然界或现实事物的变化规律与法则;三、道是指人的伦理行为的准则。其中“一”是老子讲道的重点。“三”是孔子讲道的重点。凤仪先生所说的道,是包涵这三种意义的。但以人的性理、伦理为重点。只有按伦理准则行事,人道圆满,天性复初,方能与宇宙合为一体,即所谓成道、了道。所以道的三种涵义其实质是一致的。四大界志意心身,是从“了因果”开始,完善人道、神道,最终到达志界,其究竟即是“道”的圆成。这一法则,万古常新,所以说四大界是通古达今的道。
4、志是纯阳,意是阳中阴,心是阴中阳,身是纯阴。意是由志中发出来的神,念念上达,心是阴的,所以下达。
按:“意是阳中阴”,是说意界是以阳为主,但阳中还有阴,所以仍在气数之内。“心是阴中阳”,是说心界阴的成份多,虽然以私心为重,但有时也为他人着想一下,所以说阴中还有阳。
5、佛国无心,天堂净心,苦海操心,地狱糟心。
6、人们自身都有神佛,可惜人都迷了(人的天性就是神佛)。
7、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
8、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低。
按:此处所说的“心”和“身”,都是从正面来讲的,即“正心修身”的心身。
9、拿一个混沌来说,也可分作四季:太古时是春,尧舜时代是夏,周朝以后是秋,近代是冬。我因为知道天时到冬天了,所以做起事来,总以收敛为主。然现时是已到春天了,所以大乱,乱正是治的起头。
按:“混沌”盖指从人类洪荒蒙昧的远古时期发展到高度文明的时代。如此重复的一个大周期,称为一个混沌,此乃“古今四季”说。
10、道是什么,就是志意心身,但这四个字须要活用,如执着一偏,就没用了。
11、以身行事是坏的;以心行事是假的,不那么信人;以意行事是好的,但又能自身好,不能化人;以志行事是真的,不但自己成而且可以化人,志达到哪里,就真能做到哪里。
12、事坏人不坏的,就是志界人。
按:事情坏了,或失败了,人也就随之颓靡不振,怨天尤人,或后悔懊丧,气恼成病,不能自拔,这就叫事坏人也跟着坏了。如能在事情糟了,而精神振起,不被事情绊倒了,总结教训。即所谓“事情有失败,而人格永远无失败”,这就是志界人。事情坏了,但把人“成”了。
13、真到志界,半点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
按:孔子的优秀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这个乐,便是志界的乐。
14、怎么知道得道呢?得着道的必乐。
15、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
16、意界人是知足常乐的。
17、心是苦海根,心也是下地狱的苦根。
18、用“心”当人的人,就像用绳悬在梁上似的,外界来事一冲就动,动就是苦。哪如知止而定,定而自静。
19、以心为主的,一个月挣十万元也不够用。
按:以心为主即以“心界“为主,贪得无厌。欲望是无底深坑,所以永无满足。
20、使脾气就是身界,就是鬼。
21、人要是能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来找你,你若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理你。
22、到意界才能得着,才能乐起来,但是不由意到志上,终久还得退回来,还不乐了。
按:意界是个过渡层次,只有志界才是究竟,才能超凡入圣、了脱生死。
23、用志做人是无说的,是不变的。你欺我也是成我,打我骂我也是成我,你假你诈,也是成我,就是杀死我也是成我。像岳飞和秦桧的事,就是个实在的样子。
24、五教的圣人没有不是拿志当人的。像孔子困于陈蔡,仍然坦荡自如,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死而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被人割截肢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神是相同的啊!
25、志界的人对他人的道都知道,所以不替人着急,因为既然知他的道就知他早晚必归在道上。像麦子和高粱,种的日期差不远,而五月收麦,八月收高粱(均为农历),农人也不着急,正因为物各有时呢。
26、世人都怕水深火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一天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我教人不争名是“入火不焚”,不贪财是“入水不溺”。
27、看见人家不对,我能乐起来(不生气),好像用沙子磨铜镜子似的,正是给我开光呢!由此以后准明。若从此不乐,不但没放光,反而被他污了。因为不对的人已经错了,你再不乐,就把他压住了,所以这罪便成为不乐那个人的罪了。
按:看见他人不对,你不但不生气,反而乐起来,正是“拨阴取阳”呢!
28、能力越大,挣钱越多,心里一点道德也不存,也非糟不可,怎说呢?他有能力而没道德,必要依仗势力,使用势力,所以必糟。
按:一个人没有道德作主导,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地位越高,能力越大,恐怕他干的坏事就越大。社会上这种实例是太多了。
29、有的人不是学道,是学好儿的。
按:世上有两种人是不要“面子”的:一种是肆无忌惮地干坏事,或破罐子破摔,不知羞耻的人。另一种是既认定是真理,虽受挫折与打击,也毫不灰心地坚持干到底,他不考虑周边的人们对他看法如何,也不怕别人的议论,所以这种人也不会顾及“面子”的,这是很高尚的人。至于有虚荣心的人专考虑“面子”,一言一行都要看看别人的脸色,好像他是专为别人活着似的,活的非常累。这样人做一点好事生怕人家不知道,这是纯属学好儿的。充其量不过是个心界的“好人”而已,最易误了自己。
30、志界的本性如如不动,光明澄澈,无人无我,一切无说,是无为无不为的。
31、身界人是破坏的,是糟心的,身是地狱的根。
按 :“身是地狱的根”此身字指身界而言。
32、定在志界的人就是佛国,不论境遇好歹,贫富得失,荣辱丧存,一切不顾,总是如如不动,只知以志为人就是了。定在意界的就该常乐,无论大小,总可以成神。心界人常思常贪,是无边的苦海。今人拿心学佛,离佛界有亿万里,那又怎能成佛呢。
33、人们只知求大求高的,绝不能定住志,志是得时时知足,才能成的。
34、占便宜乐的不是好人,吃亏生气的也不是好人。必到志上,才能无动无不动。
35、若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敢接办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
36、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红尘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红尘(用心指用心界)。
37、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挣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一切皆在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38、神是光光明明,亮亮堂堂的;佛是无明无暗,来应去静的;人是要思道求道的;因果世界(身界)不思道也不求道,遇事就互相搅扰。人是因果生的,所以要由人而为神,由神而成佛,才算到目的。
按:神是光明显赫、大显神通,易被人们发现的,所以使人敬畏。佛是无明无暗,不露真相,一时不一定被人发现,是托底的。所以先生说:“神是在上的,佛是在下的。”
39、平常人当着不好的时候求好,既然好了,还要求好。志界人就不那样了,好也好,歹也好,总是无说。
40、落心界就没有头,意界是讲让的。
41、人定胜天,是定住自己的本性,乐哈哈的不动,就是胜天了。
按:人定胜天,人遇逆境时,能定位,不动摇,环境和遭遇,不知不觉地转变了,这种情况是有的。然而有时你虽然定位了,但遭遇与环境并无任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乐哈哈的,泰然处之,“心不随境转”,没向逆境屈服,对你的精神毫无损伤,这不也正是更高层次的人定胜天吗!
42、学道是极容易的事,人们都认为很难,其实,只是向后一退就是了。
按:“向后退”是指从贪名逐利中向后退,不与世争。
43、想诚意就得乐,无论事情好坏,也得要乐。
44、乐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45、心小的意必不诚,性窄的志必不诚。
46、意不诚,志也不诚,意放不开,志不能定。
按: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放不开即是意小,因为志界必须由意界来维护。
47、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
48、不矮到众人之下,不能得道;潜居低处,才可得道,高处最危险,不是有道者可居之处。
49、志是成佛的种子,越遇逆境越坚实,像刺猬一样,怎打也不开。志弱的人,正应有这种精神。
50、你见好事心里高兴,是被善魔魔倒了!见坏事心里发愁,是被恶魔魔倒了!若是到在志界上,好事坏事都不动心,对与不对全不动性,魔就助你成佛啦!
51、佛也没远你,神也没远你,只看你能否定住位!
52、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
按:当你在道业有了成就时,便可认识到,过去所遇到的逆境坎坷与倒霉,都已成为“自我建设”中的砖和瓦了。
53、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54、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去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55、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败。
56、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必得四大界分清。
57、人得四大界定位,我从十几岁就定在志界上,很坚,外面还得用意心身。不这样,因果不了;因果不了,人间不接茬;人间不接茬,天堂不接引;天堂不接引,到不了佛国。
58、我们做一种事,就要自问,是以什么为主,我没有别的,只是个四大界分清。
59、志有志的性,是无为无不为的;意有意的性是能信着人的,如果有利益,他便愿意推给别人;心有心的性,他是以贪得为主,纯然为己的;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坏的,人己两伤,他也不知悔。所以说,心身绝不可为主,只可听使用的。
60、考查人志诚否,只看他处顺境喜不,处逆境愁不,就知道了。
61、志界人没有循环,有冤不报;意界人能知道人的错处,但是让而不争;心界人就用心眼了,所以有循环。
62、欺人是孽人,累人是罪人,助人的是成人,成人的是德人。
63、必得志真,而后才可以四大界分清。
64、为人正是为己,成人正是成己,欺人正是欺己,害人正是害己,这些地方不可不知道。
按:为众人造福,正是增长自己的德行;成人之美,正是增强自己的光辉;欺侮他人,遭到众人的反感,正是给自己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所以是欺己;害了别人,正是损自己的德性,所以说是害己。
65、必得四大界分清,才能开大智慧。我每逢遇着一事,立时就用四大界分清,这事在志界应当怎样做,在意界应当怎样做,在心身两界都是怎样做,所以我的智慧极大。
66、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都是迷,必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67、后天人见着的好,都是不好。像金银富贵是人所共争的东西,你可千万躲开它。因为先天中自有个真好处。
68、大圣人不注意后天一身的修炼,他注意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寿命”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且可长于天地,这不是大寿吗?
按: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因为德性是永存的。
69、人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才是佛国的孝子呢。
按:所说的“把人情割断”,是指割断牵缠挂碍,从“情理”上升到“道理”,最后达到圆满“天理”。安身立命,立功立德,不辜负父母的辛苦培育。不仅做到“孝身”,更要做到“孝心,孝性”。这才是真正的孝亲。
70、志是量天尺,能达到事体的那头,正是那先知先觉。
71、修行人怕染尘,所以有离尘的,有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包屈、不后悔、不怨人,得失苦乐都不动心,才是志界人。
按:躲避尘世,逃离现实,虽然一时不受熏染,但根株还在,一旦环境转变,温度适宜,则必然故态复萌,欲心滋生,更为严重。所以真修行者必须在现实中经过千钟百炼,在尘出尘,得失苦乐都不动心,才能真正达到志界。
72、志、意、心、身,这四个字,须要活用。
73、遇高人要比他高不点,遇矮人要比他矮不点。
按:这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精神。遇高人能做到“威武不能屈”遇到贫贱穷苦的人,还要矮到他的底下,把他托起来。
74、你们学道都是用“心”去学,用心学道是学一得一,用意学道是学一得三,用志学道是学一得万。你们没有用志学,所以不见进步。
按:用心学道是从求好儿入手,从表面上下功夫;用意学道是能把心意放开、放下;用志学道是从无私无我入手,定得住,以退为进,这本身就是道了,所以学一得万。
75、用志当人,虽不做德,而自有德,不修福而自有福。
76、会用志的,越遇逆境越乐;会用意的,意气要多么大有多么大;会用心的,心理能千变万化;会用身的,绝不能累着。
77、某人问怎样用志?答道:志就是得定住,必得先知道人家的好处,然后再尽力的行自己的道,人家佩服了,这就叫作用志。志是按步前进,达到最终目的为止。
78、人们遇着逆事,就不高兴了,我遇着逆事就不然了,我的两只眼睛虽然瞪着瞅对方的人,而我的意已经沉入地里去了,逆事又怎能摇动了我呢!
79、我最得力处,就是夺志。一起初夺今人的志,后来就夺古人的志。
80、道是什么,就是志意心身四个字,遇着一个人就要思索他是哪界的人。“万物皆备于我”一语,人多不解,我能于天地万物之道,一一理会,都得着了,不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吗。我不是老太太,我要明白老太太的道,谁不让我呢?
81、用“心”好像是用锅烙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像用笼屉蒸饽饽似的,气虽然大,饽饽也坏不了。
按:用“心”,表现急躁,火热,企盼心强,不耐烦,好求诸人,易发火,这样,就容易使人产生反感或敌对心理;用“意”则是宽宏大量,善解人意,义气大,循循善诱,气度温和,如此,虽然表现过分一点,也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82、怎么叫作能屈能伸呢?遇着愚人我必要矮在愚人以下,这叫作能屈;遇着高明人,心志更要超乎高人以上,不被他欺住,就是能伸。
83、用志当人就没有对头,用意当人就与人无争,用心当人就有人世之苦,用身行事就搅。
84、人若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就以装死为妙。
85、志要从近处起,谁和我接近,我先悟谁的道,把他的言行托起来,叫他佩服了为止。若能使一人二人佩服我,推而至于百千万人也都佩服我,不但在一处使人佩服我,到处处都使人佩服,这就是志。
86、志属水,是生养万物的;心属火,是化万物的,拿这个苦心而去求着为佛、为圣,是越求越远。
87、男子要以志成,女子要以意成。
按:男子从少壮直至霉年,一直是要以“志为根”,而女子为姑娘时期要“志为根”,结婚后便要“意为根”了,因生儿育女,仰事俯畜,必须俱备温和气质,慈祥母爱,这样,方能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否则,仍是志为根,则全家老少难以接受,温馨气氛便无从谈起了。所以女子在家庭中从志为根开始,中年则变为意为根,走一圈及至老年又要归到志为根上。所以“男子要以志成,女子要以意成”。
88、人得有志,志是个长劲,像草原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89、诚意就是净心,无论谁死谁活,谁难谁苦,都不足以动心,这才够上净心,才够上诚意。
90、不但不乐意叫做不诚意,就是稍有一点劲,也不是诚意。
91、禀性化了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志诚,这是一定的理呢。(此意诚指意界言)
92、人无论什么事必得意诚,意诚像纫针似的,线本来是细的了,然而还得用手把线头捻得归一了,极细了,才能穿过针鼻去,诚意也得像这样似的,必得诚而又诚,专而又专,才能透过去。
93、立起志来,精神立可振起。
94、能定住志的,有人夸我好,我越加小心,贬我不好,我外面没事,里边可长志。
95、志界人是所过者化,比方有人打我一顿,他走了,我也起来了,日后再见着他,也没有一点怨恨,所以志界人无说。
96、到志界的人不和人论理,就是和天合一,人待我好,也不感激,待我不好,也不恨怨,永不说人不对,只是低头做去,使人佩服了算。志界人的真相,真是妙极了。
97、看你定在哪一界,若是定在志界的人,他看心、身两界的人们乱争、乱搅,像看狗吠猪叫一样,所以不动。
98、禀性化了就是意。我们化世,轻则用意,重则用志,用志是万世罪孽一笔勾销。但是来魔时,你可得定住,稍动,就是地狱种子,有地狱种子则所有诸法亦立受影响。
99、身界人只知为身子做打算,有己无人,极不讲理,见着好东西就要占为己有,占不到便宜就生气打架,总是发愁,所以是“鬼”。心界人贪而无厌,总不知足,满脑子妄想,好用机谋巧算,所以是小人。意界人知足常乐,乐就是“神”。志界人一切无说,看透因果,不找循环,没说就是“佛”。
100、志、意、心、身四字,用哪个字做人,有哪个字的感应。我在生疮时,就是地狱。以后在家过家就是苦海。父亲死,守坟以后,决意劝人,就是意界。到东省后,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正是以志当人。
101、大家来学道,若有人能把我整个嚼了,成圣成佛都有余啊!
102、你能得着某古人的道,你就是某古人了。如能得着某今人的道,你就算活脱生了,何必死后才算脱生呢。
103、人在天地间,是万物的头,和神界搭邻居,向上一挪就是神界。人所以没成神,就因为人道未尽啊!
104、我们讲习,叫人们以天性用事,这正好像由苦海地狱向天国播民似的。
105、志、意、心、身,就是道根。现今是因果世界(身界),所以人人都有脾气。能把脾气化去,因果自了;能把贪心死尽,人间的苦自了;能把意念了尽,就是志界,就是佛国。志界的人,无动无变,和天地为一体,不是佛是什么。
106、允恭现在像高梁已经扬花了,正需度浆(扬花和度浆是籽粒充实成熟的过程)。度浆是要真乐起来,还得认天下的不是。有人欺你,你就要寻思,你比他高万倍,有人称赞你,你还寻思没对起人家,这就是真认不是。不认不是,只知自高,终必失道,自欺,终不能放光。
按:扬花、度浆、真乐、认不是,自高必失道,自欺不能放光。这是先生针对朱循天的境界而提出的,几项要点。其中真乐和认不是是由意界上升到志界的两大基石。只有“认天下不是”才能把性量扩充到与天下合一的境界。
107、对循天道:你定不住位,时常到地狱和苦海里看热闹。怎说呢?看见兄弟们有过错,你就替他忧愁,就是看热闹。怎算作定住本位呢?要见哥哥不对了,不替他愁,而要思索我怎样当弟弟,可以把他托起来,才叫作定住位。
按:四大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如定不住位,就要“落界”,把自己的水准降下去。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
108、用好心说人是义气,但那人不听你话,你不乐意了,是落心界了;若由不乐意而争搅起来,这又落到地狱去了。
109、大家知道志、意、心、身是人的去路,是要递次向上过界,不知道身界却能直达志界,这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10、人们持身,必须十分谨慎,如志界人,把志倒了,便要堕入身界,即是地狱。意界的人,若一失足,便要堕入心界,即是苦海。
按:志界人不重人情,不拘小节,一旦志倒了,便如万丈高楼失去支撑,突然倒塌一样,极为可怕。当然,到在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便永远不会退转了。因为这已是志界的究竟了。
111、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对。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对。意越大,心越得平。(此处的心身,都是从正面说的)
112、允恭问:志得怎样才能定位呢?先生道:必须用三界养。身要先立本,如你是教员的本分,就要常研究教员的道。更要把书理钻透了;心得理足,要存众人的道;然后意(界)才能成。三界俱足,而后志才能定住。
113、成圣成佛,必要用志。但志又须意来侍侯,意又必须心来侍候,而心在身内,身界若不成,那三样也不能成了。
114、志是长的,能达万古,意是大的,能包罗天下,心得能会,身得能矮下去。
115、志是树根;意是树干,心像树杈,身像树的枝叶。丫杈,枝叶,必须时常修理,所以要正心修身。
按:这里的心身与三界中的心身是一致的,都是从正面来讲的。正是三界与四大界结合的论述。在四大界语录中有少数与此类似的。
116、人的活计也分四种:身界的活计就是普通的劳作,心界的活计是思索个人的道和他人的道,性界(意界)的活计是要研究个人的性和他人的性,志界的活计就是改造世界的工作。
117、你若没有志,来佛道,人不能搭茬;若没有意,来神道,人不能搭茬;心理不诚,不能和人搭茬;身界不诚,不能和物搭茬。如能都搭茬,我就是人,人就是我,人我一体,连万物都成为一体了。
118、他们讲佛,我就讲我的志,他们讲神,我就讲我的意,他们讲人,我就讲我的心,他们讲物,我就讲我的身。
按:人自身都有神佛,并不是从身外去求的。所以理论上讲的天花乱坠,莫如研究自己的志意心身。自身的志意心身都研究明白了,都真了,当体成真就是佛了。
119、忧患志不成,不乐意不成,心要存理,身要实行。把这四个字要来回虑,要虑得极熟,我上虑到佛国,下虑到地狱,一天不知虑多少次。
按:世界上最大的学问,无如研究人类自身;自身最为重要的部分,便是性与命。而能紧扣性命之真髓的,便是志、意、心、身。从凤仪先生对这四个字所下的功夫,可见四大界在人们修道的过程中,是何等重要了!
120、对王李明贞说:你的志,应当知道祖上的德行多么大,你作的德再能超过祖上,才算超拔祖先。你的意,要达在你婆母身上,人人都称赞你婆母好行善事,你就该把善事接起来,才算对起婆母。你的心要存伯叔妯娌的道。身界要存子女们的道,既然存诚了,还得等子女问着才说。这样做,才算四界并进。
按:本段语录是将四大界结合伦理讲的。属于四大界活用的又一种形式。
121、身是物,心是儿女,意是父母,志是祖父母。想要知儿女好不,看你心诚不。你若不乐,好发颟,父母准不能好。所以治世也不出本身。
按:这是把志、意、心、身运用于家庭的辈分上讲的。
122、先生对朱循天说:人做事必得合天体、国体、家体、身体,我和你四体都合了。道德的根就在孝悌上,但孝悌的界限又各有不同,有志、意、心、身的分别。
按:这是把四大界结合大小不同的四种范畴来研究。
123、太古时代为春,以志为主,尧舜时代为夏,道在君相,其中有好有歹,所以必赖君相教之。周朝以后为秋,道在师儒,所以孔子出而讲道。到现在为冬,道在愚人身上了。因为愚人(居于社会下层)不敢为恶,所以要能品格优良,道德纯粹,便具有教人的资格。就是下级社会的人,只要你有道,就可以发展,所以我乐极了。
124、要换世界了!将业人是公人,产是公产,大同即将开幕了!
按:这两段语录都是志、意、心、身结合“古今四季“而阐发的。凤仪先生自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救杨柏得明天道之后,知道未来的世界“即将大同开幕,要换世界啦”!如此大声疾呼了数十年。知之者则以为是先知,不知者则目之为狂。然而,历史是会验证其是非真假的。
125、性是本,志是根,是万事万物的根。志像雨似的,天雨本来无心,然而酸梨得之就酸,甘草得之就甜。志在天地间,也像那雨一样。
126、人须达通志、意、心、身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
按:四大界志是佛,意是神,心是人,身是物(包括鬼)。必须把这四种不同层次的道都达通了,才能度化不同层次的众生。
127、常人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大人以天下人为亲人。若真能做到极点,不但这个地球上的人物和我为一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和我为一体的,到那时,无处不是我啊。
按:这段话,恰是凤仪先生对自己境界的描述。值得指出的,凤仪先生不是佛教徒,并未读过佛教经典,然而确道出了圆成佛果者心性之底蕴及万类一元之实相(与宇宙大生命合一)。只有达到此境界者,万能体会个中之神髓。
128、五毒了尽,就是因果“了”,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
按:这一教导,可视为四大界的基本纲领。五毒即恨怨恼怒烦,五毒化除,自然不再有冤怨相循,标志着因果了啦。贪心是苦海根,去掉贪心,人间的苦自然了啦。意念了尽,即是伦常圆满无亏,世间的志愿完成,自然就没有不了的意念了。如此,外功圆满,内果圆成,升华为志界,自可四大界达通。
129、什么叫圣,什么叫佛,就是尽人合天的一个名称。圣佛都是人成的。
按:什么叫尽人合天?尽人是把人道尽圆满了,合天就是与天合一。“此‘天’非天地对待的天,是独一无二的天,包藏一切天地世界”(江希张语)。也可以说是把心性扩大到与宇宙溶为一体,永不沉沦了。换言之,即洗净污垢,天性复明,归根返本,超凡入圣。其实,各大宗教的教义不同,道路各异,但其最终归宿,也不过如此而已。各教的教主,创教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对像不同,所以其传教的形式、教义、途径必然有差异,而各自成体系。即所谓“真理惟一,但其道路非一”(泰戈尔语)。当然,各教主之境界层次不同,但他们为人类各自踩出一条使人们能达到自我完善的光明道路,这一宗旨还是一致的。
130、意界人仅能自己好,不能成人,仅是“小同”,必到在志界,四大界达通才能到在大同。
按:成人不仅能劝人为善,并能助人达到志界。意界人处于自我完善的阶段,能助人为乐,还不能成人,仅是小同。而志界无人无我,人我一体,才是大同的精神境界。
131、讲佛经的人,常说人死之后,要入六道轮回。我说六道轮回都在我们身上呢。人之持身行事,用志的便是佛道,用意的便是神道,用心的便是人道,贪取外物不顾情理的便是物道,专好上火的便是
妖道,专好生气的便是鬼道。这六道每日轮回人间,何必说死后呢!
按:从前佛教有位白陷禅师,一次,一个地方官前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下问题,佛教常说地狱与极乐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禅师能否带他亲自去一看。
白隐禅师便立刻用很恶毒的语言辱骂他,开始时这位长官勉强忍受,过了一会,实在忍受不住了,便大发雷霆,拿起一根木棒,便向白隐禅师打去,禅师躲到木柱后,对长官道:“你不是要我领你去看看地狱吗?看看你的凶相这不就是地狱吗!”
长官恍然大悟,自觉失态,便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白隐禅师笑着说:“请看,你这就是极乐!”
其实这个故事不就是地狱和极乐最好的现实表演吗!只要仔细省察,真不知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在六道里轮回多少次呢!所以凤仪先生说:“这六道每日轮回在人间,何用死后呢!”
132、人都羡慕尧舜世界,但都没见过,以“像耕鸟耘”当奇事。其实,蝗虫为我吃苗间的草,这不是尧舜世界的事吗!七斗米,数百口人吃七个月,这不是太古世界的事吗?些许之物,很多人竞吃不了,又何用争呢!
按:人们都是喜欢用既得知识去理解未见过的事实,所以很难相信。试想几百年前的古人,你对他讲,人们能乘飞机上天,坐在家中可以看戏(看电视),他也是绝不会相信的。
133、太古时代为春季,拿“志”做人,无人无我之见,无国际之分,无烦恼,无怨仇,不但和人这样,和动物也这样,不然,怎能与虎同眠呢?那时的人与天同体,人死还是归天。到尧舜时代的夏季,用“意”当人,人们知道让,有不对心的事,不过有点不乐意就是了。从周朝之后为秋季,以“心”用事,变为秋天。以后渐变为冬季,以“身”用事,只知纵欲败德,流连而下,所以现在世界才糟到这种地步啊。然而冬季即将过去,春季又要开始了,所以提倡大同。
按:凤仪先生未曾读书,更未学过历史科学,但是凭他的大智慧,发现了“古今四季”的哲理。传说的太古时代,人类蒙昧,过着野人的生活,与野兽区别不大。然而不禁使人疑问,那时候的土著野人,怎么能创造出神秘的哲学来?如“伏羲画八卦”,至今,人类科学虽已如此发达,但对“易经八卦”尚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是什么道理呢?相信太古时期,那一定是什么超人,神人创造出来。
传说中的仗羲、神农、黄帝等等,他们是那些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是典型的超人。传流下来的《易经》八卦,便是通向人类远古智慧的隧道。所以有的哲学家得出结论说:太古时代是“人神杂居的时代”。
134、神是在上的,佛是在下的,佛知因果,人事、天堂,是从底下向上托,所以成佛。
135、性要化了就是意,意不怕大,越大越好,包罗天下,包罗万古;心要平,遇着人,遇着神,遇着佛,都是一样的平;身要灵,当什么都得会,神、人、物、佛都会当。
136、伊尹纯粹以意界为人。颜回在志意两界之间,他修己是用志居多,可惜他没能把志用活了。惟有孔子善于用志,所以能成为万古的圣人。
按:伊尹是商之贤相,辅佐商汤王,消灭了夏桀的残暴政权,建立了商朝。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乃纯属志界的景象。
137、朱循天问:大舜到在哪一界了?先生道:他生在意界,后来返到志界。他父母在世的时候,就都被他感化过来了,他是极圆满了,所以孔子赞美他是大孝,他到志界了。
按:舜是中上古的帝王。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居“二十四孝”之首。
138、只知佛神之所以成,人之所以生,而不知物之所以生,便不能救物呢。如牛之性中含有愚火,狗之性中含有阴木,所以他们就现那样一个身,受那样的苦。我们如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又怎能救它们出苦呢?所以必须达通四大界,才能度众生。
139、不得道的像干井筒子似的,虽然倒入几十担水,终久必干了。若得道,正像掘得泉眼似的,虽然愿欲塞住,不叫它出水,也不能行。
140、我因为每做一件事,就思天下万古,所以才力大无穷。允恭的神还没有养足,所以不能贯满这远大的宇宙。我直超宇宙之外,所以才力大无穷。
141、志是属水的,能托地能包天,是无动无不动的;意像空气似的,充塞天地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满,对于人是讲让的;心像大地似的,要存理载道;身界是要圆情的。
按:道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其大机大用只好用水来形容。正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故几于道”。“几于道”即是近于道。本段的心身是从正面讲的。
142、循天问:我的心事本来未发表,而你老怎知之甚详,像见我的心肝一般?先生道:因我无人无我,人我一体的原故。
按:这个解答很妙。实际先生是“他心通”了,但不说是他心通,却说“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其实,到在无人无我,人我一体的境界,自然会出现他心通的。
143、明道的人,虽然知道人的吉凶祸福,但是只指给他一条出路就是了;绝不能明说出来吉凶,明说出来,就算是泄漏道机,不但无益,反要失道,不可不慎。
144、现世界人只知有己而没有人了,这样的就像“人”字只有一撇,能把对面人的道悟明白了,这好像又添上一捺,成“人”字了。允恭能用志作人,是人字上添了一横,已成个“大”字了。这正合乎“大学之道”一句书了。若能“明明德”,就是大字上又添一横,就成个“天”字了。若能到在与天地相通,顶天立地,那又是冲破了天,而成个“夫”字了。到这时候才能够会“装死”(如如不动)呢。我现在三横都出去了,里边达到纯阳,像太阳一样,这不成个“春”了吗。
按:这段话是籍“人”、“大”、“天”、“夫”、“春”五个字的结构,来说明修道的步骤与成果,也正是阐述四大界达通的历程与归宿,不仅寓意深远,且妙趣横生。
145、人为什么不能拿天下当自己的看呢?只因为他有产业啊。你看乞丐是不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呢!
按:人的财产越多,便是泥陀螺越大、越沉,心灵上越不轻松。至少他内心里有两种顾虑:一是对穷人存有戒心,二是对富人存有妒心。然而乞丐就没有这些负担了。当然,这里不是赞美乞丐,只是用他来说明一个道理。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清官,是不会发大财的。所以存“天下为公”思想的人,必定是私心淡泊的。
146、佛是人成的。今人不求人道而先求佛道,这正是舍近求远。我得道,是从做活(佣工)上得的。
按: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如果发愿成佛,先须立志做人”。我们是人,就得先尽人道,人道不尽,人都没会当,空想成佛那是自欺欺人。
147、神是助人的,鬼是搅人的,我们人能定得住,助者固然是助你的,而搅者也是助你的。
按:反而的助力更大,关键是看你是否能定得住。
148、矮不到底,得不着道,常人都向高处学,没一个肯向低处学的,所以不得道。我在要饭(乞讨)的三个月里,得到无数的道。
按:矮到底便是从物欲横流、纷乱混杂的现实中退到“零”,居于“无”,从“零”开始走,从“无”起步修,便很少有障碍了,因此,释迦牟尼才抛弃太子之尊贵,远离王宫之豪华,甘受乞食之苦,而终成正觉。常言说“苦修行”,没听说“福修行”的。《易经》谦卦,上坤下艮,坤为地,艮为山,为“地山谦”。朱熹注曰“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山本来是高的,却居于地下。所以在六十四卦中,惟有谦卦六爻皆吉。这就是矮到底了,无可再矮了,所以说“卑而不可逾也”,即无法再超过他了。
149、人能把自己看重了,才能成道。
按:常言说“人死如灯灭”。他以为肉身最实在,肉身一死,一切都完结了,认为学道修道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把人的一生看得如镜花水月,要及时享乐。与此相反的观点,深信“天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持此观点者,才是修道者的正见,才能踏踏实实地学道行道,终有成道的可能。
150、受宠受敬的地方,正是陷溺人的地方;受污受辱的地方,正是成我的地方。能受羞辱受肮脏,才是真人。处困境则操守易处顺境则操守难。
按:人在受宠受敬的时候,往往是得意忘形,被名利荣誉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初衷,又忘了远大的目标。如苍蝇跌在蜂蜜里,只留恋甜味而被粘住,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正是说明处顺境就失去操守了。然而,逆境是否就是成我的,关键在于能否定住志,认因果,如能做到无怨恨,真能想得开、过得去,逆境不仅是成我,且能为我消去阴命,增长天命。
151、人们心念不死的,要常作我身已死的想法。明道之后,对人要生可怜心。常人看世人都是明白人,所以争理,我看世人多是糊涂人,所以不但不争理,而且发出可怜心。世间好事为阳,坏事为阴,阴阳相生,才可有成。
按: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意思是说,所有的忧患,都是把身看得太重了,而产生的;所有的私心妄念,也是因为身的存在而产生的。如能把身看得轻了,作身已死的想法,心自然会静下来。
看见他人不对时能生出可怜心,不和他争理,这样你就比他高得多了。否则,争理生气,你就与他划等号了。天地间总是阴阳相对的。大自然为何这样美好呢?因为多姿多彩,有高山、有平地、有深谷、有草原、有小溪、有大海、世界才显得这样美。人也是这样,有善、有恶、有智、有愚、有强、有弱、有刚、有柔,这个世界才会这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善人为阳,不善人为阴,善人教化不善之人,正是阴阳相生,才成为世界。否则,要善人有何用?
152、人都因为好高、好好(贪好),捉大的,所以不得道。
按:好高之心是来自于妄想,贪好之念是来自于虚荣心,捉大的是来自于贪心,都属于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的心界人,没有稳固的基础。这样人,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而是跳着走,很容易跌跟头,诸事难成,何况学道!
153、心界人困难时还可以守分,稍得志就要坏了。
按:心界人有要好心,争强心,在困难时,有自强心在驱使,所以还能守分。但他没有远大志向,稍得志就得意忘形,私心膨胀,所以必然流入下坡。
154、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贬,才算是有志。
155、佛国世界,仇人是恩人;地狱世界,恩人是仇人。
按:真正的佛国世界是无恩无怨的,此处所说的佛国世界是指志界人而言的(“志界人”距“志界”尚有一定距离)。“仇人”对志界人来说,是成我的,可为我消罪业,所以认为是恩人。地狱世界所谓的恩人,是助我走下坡路的,如酒肉朋友,狼狈为奸,认为是好友,实际是向罪恶的深渊里拉我呢!所以说地狱世界,恩人是仇人。
156、有所忧患倒志,有所恐惧倒意,有所好乐心不正,有所忿懥身不正。这四样不可不慎。
按: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志意两界人是君子,所以不忧不惧。孔子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志界人无忧患。一旦有忧患,说明他内省有疚,不能坦荡荡,必然倒志。意界人,如有恐惧,就乐不起来,不乐就是倒意了。有所好乐,就是有所贪恋,有贪恋,心必然不正了。有所忿懥,就是发脾气,发脾气是身界人,身当然不正了。(“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出自《大学》)
157、天堂人家不容人世的人,人界的人家,不容因果的人,所以不变就换。
按:天堂人家是意界的“清底家庭”,人界人家是心界的“混底家庭”,因果的人指身界而言,其家庭为“脏底”。此处所谓不容,并非指思想感情的不容,而关键是无形中的阴阳消长、气化上的彼此不相容。此类实例很多。如怀德朱耀庭家,把所有家庭全数施舍,办义务女学和道德事业。其四子一女大力支持,惟长子媳和次子媳反对,长期作梗。后来,长媳次媳相继去世。这便是明显的“天堂人家不容人世(心界)的人”。不过,这是在“清底家庭”的人不与之相搅,不与之“接阴”的情况下才形成的结果(不变就换)。其三子媳发现“不变就换”的道理,便幡然省悟,一心向道,顺利地登上了之艘清底家庭的航船,直到老年。同样道理,心界家庭也不容身界的人。
158、心界人好占便宜,意界人虽然有便宜也不肯占,志界人以占便宜为吃亏。
按:心界人以私心为主,越多越好,所以好占便宜;意界人以公益为重,能推己及人,所以不占便宜;志界人深知占了有形便宜,却损了无形的天性、天命,所以以占便宜为吃亏。
159、空就是先天,不空就是后天。
按:人的心灵被私欲占满了,如财产、名利、地位、情欲等等,必然烦恼丛生,这便是后天;如能从心灵里清除这些污垢,心无一物,清凉洒脱,纯然正气,大公无我,空静自如,即是先天,先天即是与天合一。
160、志界是绝对无说的,一言也不辩;意界人见人不对,他就着笑;心界人见人不对,他就争论,假如见着火性人,就是牺牲性命,也要扑灭他;身界人就要设法暗害,所以他的五行都是苦恼的。
按:志界人是无说的,他对人看得很透,洞悉对方的心性,并掌握其规律,所以不与人争辩,他是用实际行动来感化人教育人的,而不是用强词去压制对方。他更不想用争辩来表白自己的正确,而是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所以一言也不辩,表现如如不劫,意界人比常人高出一个境界,他看人有不对,感到可笑,发可怜心。心身两界人就都露出其境界的本来面目。
161、善人必勤俭,恶人必奢华。
按:善人以道德为重,以济人利世为怀,不重物质享受,所以必然勤劳俭朴,严以律己。恶人以肉体的享乐为主,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所以必然奢侈浪费,挥霍无度。
162、避不住恶人,当不了善人,避不住邪人,当不了正人。
按:善人、正人属阳,恶人、邪人属阴。此处所说避住恶人、邪人,并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制服他们,而是用正气、阳气去胜过他们,或感化他们,所说的“一正降百邪”,就是此意。
163、意诚能支使神,志诚能支使天,天就是众人。
按:立志学哪一位古人,意念专诚,哪位古人的灵就真来相助。这就是“意诚能支使神”。先生为了救女子出苦,立定死志创兴女子义学。结果真有千千万万的人大力相助,甚至罄产兴学。众人是天,这不是“志诚能支使天”吗!
164、行道是真假虚实都得有。
按:为人要真诚,不说假话,这是没错的。然而要看对谁,对真人必要说真话,对假人就不一定完全说真话了。比如一个坏人,正在追杀一个好人,问你这个好人往哪里跑了?你能如实的告诉他吗?又如某甲背地里讲某乙的坏话,你能如实地讲给某乙吗?如在家庭,有令人不愉快或担忧的真实情况,也不应讲给年迈的老人听。诸如此类,等等,应该说的便说,不应该说的,绝对不说。古人说的“惟义所在”,就是此意。所以说“行道是真假虚实都得有”。
165、今人拿“心”学佛,离佛界有亿万里,那又怎能成佛呢?
按:此处的心是指心界。以私心贪心去学佛,求着发财升官,为了享受去学佛,正是与佛的教导背道而驰,越学离佛越远。只有逐步破出我执,去掉我相,你不求佛,佛自然距你越来越近。
166、志像水似的,能向里边滋润着,在木头上就能润进木头里去,虽然铁石之坚,也能润进去。被日光一晒,水就能化气飞升天上,泼在地下,它就渗透到地里去,所以志像水似的,无微不入。
167、平常人当着不好的时候,求好,既然好了,还要求好。志界人就不那样了,好也好,歹也好,总是无说。
按:不断的求好,是常人的心态,其实,求好和求道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求好是贪得无厌,永不知足,越好越想好,越多越想多,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永无满足之日,便永无幸福之时。总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志界人是以道为重,永远知足。把物质享受看得非常淡泊,只求自己“真”了,不问外界的好与歹。所以“好也好,歹也好,总是无说”。
168、当了,不了的,不对。不当了,而了的,也不对。没了,而说了的,是妄;已了,而说未了,也是妄。
按:“学道、行道、成道、了道”是人生四季修道的步骤。没到冬季了道的时候,却说自己了道,当然是妄语。伦常未尽圆满,心未死性未化,成道都谈不到,怎能说了道,必须人道无亏,意念了啦,真正定在志上,才能谈了道。但已到了道的时候,仍说未了,当然也不对。
169、某人问“自己居官很廉洁,怎么还遭难呢?先生道:这个世界本来是个孽世界,你帮助孽世界做事,你还能没孽吗?就像为大烟(鸦片)馆做事,还能没有孽吗?
按:这段话讲于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地区),翻阅一下历史,就知道当时世界的情况了。
170、我专说不怨人,是要一切都不怨。现在的人坏,不是人要坏,是遇着这个天时了,既然知道是天时的关系,那又何必怨呢?现时即将进入春季(古今四季)。当着佛出世时,正是秋季,虽说是佛法无边,但也不能改秋为春啊。这好像农人种庄稼似的,地只能叫它春种夏长,而不能使秋天不衰是一样啊!
按:“达天时”是先生讲“真五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天时,还必须适应天时,便自然不怨人了,天时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频仍更替,乃天道使然,是不以人的心愿而转移的,所以要不怨人。
171、现在教学的人,见着好学生就爱他,见着愚鲁的学生就轻视他,这就是最大的恶人。要能把愚人托起来就是佛界人。
按:这一教导,在现实社会的教学领域中,有极强的针对性。
172、志属水,是生万物的。心属火是化万物的。拿着苦心而去求着为佛为圣,是越求越远。
按:志是道的体现,而道是万有的本源,所以志如水,能够生养万物。心属火,要心存道理,掌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故可“开物成务”变化万物,此乃阳火的功能。然而,心不存道理,只是期盼心重,苦苦贪求,不能把心放下,阴火用事,求着成佛是不可能的。
173、人们供神供佛也都是迷,将来我们也不能专供哪一尊圣佛。
按:这是先生明确地告诫后学们,不要专供哪一尊圣人和佛祖,不走宗教路线。他发现各宗教流传数千百年来,已产生许多弊端。宗教之间,分门别派,相互攻击,却忘了修自己。更为严重的是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令人惨不忍睹的可悲事件,竟背离了教主们原有救人救世的本怀。为此,才发出“供神供佛也都是迷”的概叹。
174、古佛成时最矮最损(生活极清苦,极简单)。不像现在的庙里金身佛像,金身佛像是世间好恭敬佛的人们塑造的。哪知他故意的塑造这金身,使世人敬畏,以为佛是不可学而能的,所以他们的罪反倒很大。
按:凤仪先生这一独到见地,可说是空前的。只要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客观地来认识问题,就不能不承认凤仪先生敢干大胆地,实事求是地还历史本来面目。佛是人,不是神,但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觉悟了的人。
我们可以想像,佛离开王宫后,不论在成佛前成佛后,都一直保持非常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至于把佛描绘得富丽堂皇,金光闪闪的,都是后世的佛门弟子干的。致使大多数人,对佛教敬畏而不敢亲近,只能求佛保佑幸福发财,无形中助长了信徒们的私心,都不敢学佛的慈悲心和佛的行为。这不是一种罪过吗?其实,只有在人们心中,去掉那种认为佛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敢于学佛,才是佛的心愿。
我国古代禅宗有“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记载《宋高僧传》。说明原始禅林并不存在佛殿,根本没有如现在塑有金身佛像的大殿,仅有禅师上堂说法的法堂。
再看看现在的南传佛教(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注重佛教的精神,而不偏重于形式,使佛法与世间法结合起来,所以才使佛法有强大的生命力。
175、凡是不乐的,都是没矮到底,都是不知足。
按:“矮到底”,说到究竟处,就是落实到“无”上,我没有私有财物,世上所有的一切,什么也不归我有,心无一物,轻松自然。到此境界,没有牵心的事物了,无负担,无压力,处处知足,岂能不乐!
176、志就是水,合万缘而不变;意是由水里出来的温乎之气,所以称为意气;心是火,它一出来,不是烧己就烧人;到身界上就是因果了。
按:志就是道,道是周遍一切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离不开道的。志属水,水里不论掺进什么颜色,仍不失水的本质,所以说志是“合万缘而不变”的。意属温暖,所以是由志(水)里发出来的温乎之气(志是万有的本源)。
177、你自己好了,别人来照你学,这叫做度人。你要硬拉他入道,他就要有说,你准糟心。
按:度人,当然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但其先决条件是度人者必须足以为人之所法,方有度人之资格。如果他人不敬服你,你勉强拉他学道,他是抱着私心,做点好事,就想求好报,一旦没能如愿,他必要后悔,反而埋怨你,这样,他便要离道更远了。
178、事来了,而心要先了;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就对了。
按:人们的习惯是事情办完了,才感到净心,才能“了心”。而修道者,应该心不执着,“应无所住”,在办事中练心,尽心不累心,所以能事未了,而心要先了。事情来了,应该怎办就怎办,事情过去了,仍保持净心。这就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179、无量光佛就是性,无量寿佛就是命。
按:无量光就是不受空间的限制,超越空间,其光明普遍无量空间。什么东西能超越空间呢?那就是人光明澄澈的天性。无量寿就是不受时间限制,超越时间永存宇宙间,什么东西能超越时间呢?就是人万古不朽的天命。所以人的性与命可光华宇宙、贯满乾坤,不正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吗!
180、学道非傻不能学,非把闲话去净不能学。若论人长短,说人是非,都是足以障道的。
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难得糊涂”等古训,都是教人“藏道藏德”,不可锋芒外露。如此,可免除许多灾祸。尤其修道的,可避开诸多干扰和烦恼。如果显得太精明,不仅不能养道,且可成道中之贼。至于议论人非,道人长短,更是多造口业,足以障道,并且由于多言,可引起许多祸患。
181、真人都有护法。
按:人当阳气(或正气)盛时,邪气(或阴气)便无法靠近;如阴气盛时,邪气便可趁机而入。例如,古代的高僧,当戒律精严,性光显耀时,所有的冤孽债主无法近身。一旦七情顿现,堕入尘劳时,护法神必然远离,邪祟便立即趁机报复。所以说“真人”才有护法。当其心身堕落,失去“真”时,当然就没有护法了。
182、心界可看这一头,意界可看到那一头。善于教人的人,是要看对方到什么程度,明应当说五句就可以使他达到目的,然而他仅能接受三句,那两句就不能说了。你若一回都说出,他接不去,你说的话他也恍惚了,时间长了,你也恍恍惚惚地失掉了。我知道这火候,所以我善于教人。
按:心界人私心重,我相深,所以只能看到自己这一头,看到事情开始这一头;意界看的比较全面,所以能看到对方那一头(即达透事情的因果)。凤仪先生教人,能知道对方心理与接受能力,所以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3、“接命法”如接树(嫁接法)似的,收尾收在四大界上。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让过有形的,得着无形的;得着有形的,消耗无形咧。
按:接命法即是“夺志”,夺古人的志,就像果树嫁接似的,他的结果可从四大界中反映出来。“以进为退,以退为进”,增进了后天有形的(如贪求财产地位等),但在先天(天命德业等)上却是退步了;反之,让出后天有形的(舍出财产为公益),却增长先天无形的(天命和德业)。世人多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本末倒置,其结果天壤之别。从这里便可看出迷和觉的分水岭。
184、有争就是偏。我怎能有这种惊人的大力量呢?只因我能自立,我能不怨人,不包屈、不后悔、不贪、不争、不搅。只这六样,行真了我便能有这样的成就,岂是还有别的吗。
按:凡有所争,争名、争利、争财、争功、争理、争情等等,心就不正了,不正就是偏。自立是自己主宰自己,心不随外境所转。“不怨人”就能做到不动恼怒恨怨烦。“不包屈”自会随遇而安,不怕吃亏,不求报酬,勇往直前,永不退转。“不后悔”便能从现实出发,自强不息,不悔恨失去的一切(如机会、财物、金钱、爱情等等),便不能自我折磨。“不贪”就能做到不动心,永远知足常乐。“不争”就能断除烦恼,了却循环。“不搅”就没有敌对面,心地永远坦荡。这六样都能做到,便是超尘拔俗。了脱生死的圣者了。
185、瓦盆坯子(没经过窑烧的)盛干东西也行,可是一遇着水就要颓了。不成的人见钱(钱属水)就动心了,和瓦盆坯子坏了是一样的。所以修道的人,打不破财关成不了道啊!
按:钱的诱惑力最大,人们为了钱财,昼夜奔忙,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丧品败德,走向犯罪。修道的人首先要去掉贪心,所以佛家把贪字列为三毒(贪、嗔、痴)之首。能否打破财关,是衡量一个修道者真与假的重要标志。修行了多少年,但没能经过实际考验与锻炼(像没烧过的盆坯子),一遇金钱便动了心的人,是必要堕落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必将毁于一旦。
186、凡是贪财的都是忤逆。
按:子女对父母大不孝者称为忤逆。钱财是世人所共好的东西,怎么能说贪财是忤逆呢?这是心界人的疑问。如能认真探讨一下,便会理解的。人的元性都是光明澄澈、妙用无穷的。那么为什么不明了呢?只因为纵情恣欲,迷于财色而蒙蔽了天性,堕落深渊,竞而糟蹋了父母给的宝贵生命,不正是大不孝吗?所以说贪财的都是忤逆。这乃是提到了高度来认识,是修道者应有的觉悟。
187、人须要知道个人享的是哪界的福,遭哪一界的罪,受哪界的苦。
按:使脾气的福,先生说那是“阴朝的福”,也就是身界的福。实际不是福,而是一种罪过。至于为了众人造福而受的挫折,是志意两界的苦,他们问心无愧,所以苦后必乐。以心身两界行事而受的罪和志意两界做人而受的苦,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罪恶行为应得的惩罚,后者是仁人志士必然经过的考验与锻炼。所以一个人享福、遭罪或受苦,却有境界上的不同。如意界是享“善有善报”的福,志界是享“一切无说”,“道法自然”的福。
188、自己若这样说,我怎不如他呢?这句话,就是志界人的一个大漏。
按:学道是要从个人的现实基础出发,按步行去。如果说“我怎不如他呢”,这便是贪高要好,受虚荣心的驱使。比高低、分上下,重表面,是学技能,求知识的心态。而学道者重实质,脚踏实地,不求人知,纯属心性上的功夫,所以一和人比高低,便落心界,正是志界人的大漏。
189、世道之坏,是由于明白人看不起愚人坏的。明白人嫌恶愚人无用,侮辱他,打骂他,愚人也就越发愚了。但愚人的罪,无形中又加到明白人身上。世人还不知道呢!
按:托起愚人是志界人的行为;爱护愚人是意界人的行为;瞧不起愚人是心界人的行为;欺侮愚人是身界人的行为。
190、打死我,也不怨人。
按:“打死我也不怨人”和“杀了也不动性”是一个意思。只有修行达到了最高程度,方能有此境界。如释迦牟尼过去世被割截肢体,毫无怨气,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复活后,仍救世人;古希腊伟大哲人苏格拉底被冤枉地判处死刑,无怨无悔,视死如归,泰然自若;凤仪先生曾被残酷屈打,毫无恨怨。这绝不是他们胆怯、懦弱,相反的,正是显出他们巍巍不动的崇高伟大的志界形象。
191、人能志诚无我,圣佛的灵立时就来投入,我也就是圣佛了。人必得能和圣贤仙佛接气,才是先天。
按:所说的“圣佛的灵立时就来投入”,是说明和圣佛合一了,心性与圣佛已打成一片,其中间没有任何障碍了。这也是和“圣贤仙佛接气了”。但关键在于“志诚无我”,志诚就是无私心无我相,后天的污垢彻底清除,一切无说了。
192、气是阴,火是阳。谁使你不乐意呢?就是他们两个。志是能化它们的。
按:此处的阴阳是指相对的二个方面,非性理上的阴阳。常人都被气和火所奴役,不是生气就是上火,所以才生灾长病。其实,气火都是来自于看他人的不对或贪得无厌。用志当人,是能定住位,能掌握住自己,不被外境所转移。看破一切,放下一切,所以能化除气火。
193、诚意要看你怎样诚,你要在进时诚意,诚也白诚,必得在退时要诚意。
按:诚意,是生出来意念后能静下来,才能诚意。如果意念纷飞而不知止,怎能诚意?所以必把那些心急似火,竞相拚搏的劲头止住,退回来,才能诚意。
194、今人不达对方的意,偏要管人,要叫对方像我,所以很费劲。
按:不达对方的意,就是不懂得对方的心理与意向,只是要求对方,要像我想像的那样。我愿意的事情,也要求对方去做;我烦恶的人,也不愿意他去接近,凡是我所喜欢的,也让对方喜欢。总之,要求对方处处都像我。这种现象常发生在亲人近人之间,尤其是夫妇间更是如此。不考虑他人的心意和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主观要求别人,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彼此都很苦恼。
195、意是知足的,挨打也知足,挨骂也知足,知足就了啦。
按:意界知足,不是单纯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而对一切都知足。修道者必须如此。知足才能止住,才能不漏才能保持常乐。吃亏忍辱,是考验意界人的重要一关。受冤受屈还能知足常乐的,才是意界诚的表现,知足不怨,方能了因果,断烦恼。
196、用脾气办事,是和“因果”办事;用心办事,是和人间办事;用意办事,是和神办事;用志办事,是和佛办事。用什么字(哪界)有什么感应。
按:“和因果办事”就是发脾气,动肝火,正是和身界打交道,没出离地狱;用心办事,机谋巧算,正是在心界里沉浮,未脱离苦海;用意办事,是和神接茬,是意界,属天堂;用志办事,不用找佛,佛自然找你,不正是佛界吗!所以佛、神、人、鬼,都在自身求。
197、人定胜天,若是能定得住,天上地下的诸佛诸圣诸人诸物诸鬼,都来助你,不能定,神佛也没有法子。我和李子和朱允恭不立业,不挣钱,正是要定啊!
按:所说的“真能定得住”,是指定在道上,定在志上。如此,则佛神人鬼自能相助。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历史上有些修行人,达到一定境界时,与佛菩萨的慈悲力相应,“机感相称,感应道交”,这样的实例是常有的。比如“老虎皈依”,“猿猴献果”等等奇异之事,绝非虚构。凤仪先生守坟时,竞有诸佛诸神都来相会,更为奇特的是茅庐的炕洞里有“巨蛇助暖”。所有这些,都是“入定”的感召。古人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诚哉斯言。
李子和让产,把悌道行真了,并能全心全意劝世化人,称为李善人。朱允恭真能立住三刚“为老人消因果,为世界正风俗”,尽了大孝,众称为“朱状元”。所以先生教他们也同样不立业(不储金立业)不挣钱,正是定在志界上。
198、一切事没有不是由因果上来的,事来时,要能乐哈哈地受过去,以为是当然,自然了局。若是受过而心不了,还含有怨气,这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缘故啊!
按:对待因果问题,重点在一个“了”字,“了”才能“挪界”。
199、人虽不在家,能把家人的道都悟明白了,全家终久能齐,这正是用志。
按:心中常格物全家人的道,把家人的道悟明白了,这叫心存道理,心存道理就属阳,阳气足了,家人自会逐渐转变。这正如阴暗角落的积雪,太阳不必特地去照它,但四季照常运转,到一定时期,积雪自化。所以用志正像阳光照化积雪一样。
200、人必和天合一,才是神。神是光明的,像灯一样,一室里挂一盏灯,无论它的光是强是弱,总能充满全室。若再设百千万盏灯,屋就越发亮了,但光与光之间,并不发生冲突。我因这知神在天地间,是无在无不在的,是贯满虚空的。
按:此处所说的神,是宇宙的真神,纯正无邪,而非一般低级的神祇,所以才能与天合一。
真神之间绝无抵触,光明澄澈,所以无在无不在,贯满虚空。
201、有人自言他家中不肯作善。先生道:不是你家不作善,是你不作善,你化人舍钱,人家本来不明白,你偏叫人家作,这正是你不善。你在家不把你的本分作善了,你家怎能信你。
按:人家不明白,他偏让人家信,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其实,他不知从自己的本分上入手,把自己在家中所充当的角色,当好了,让人家佩服了,你才有化人的资格。
202、真人办假事也真,假人办真事也假;正好像正人读邪书也正,邪人读正书也邪是一样的。
按:戏剧都是演员扮的,这本来是假的,然而演到精彩处,可引起观众的共鸣,同哭同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只因演员们真正“进入角色”,演真了,所以能引人们的真实感情。这不是把“假事”办真了吗!又如先生提倡“认母奉养”的“大同”之道,虽然不是亲母子,但做到“不独亲其亲”,结果与亲母子毫无区别,这不也是“真人办假事也真”了吗!与此相反,有的亲母子,老人到晚年却无人奉养,这不是“假人办真事也假了吗!”
读书也是这样,比如正人读低级趣味的书,却能从书中吸取反面教训;与此相反,邪人读正书,却要从书中吸取为我所需的低级情节,或吸取损人利己的阴谋伎俩,这不是“正人读邪书也正,邪人读正书也邪”吗!
203、人们舍了自己的本,而去求佛道,这好像把树砍倒,而求这树还能枝叶茂盛是一样的。像冬天砍倒的树,春天也可以发芽,但终不能长大,人哪如在本上成呢?
按:“本”就是你现在的本分。当下你所充当的角色,如当父亲,当丈夫、当儿子、当妻子等等,以及在社会上的职业和工作,都是本当下你应干的事和工作,都没干好,却想成神成佛,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先生常讲“黄瓜在黄瓜上成,茄子在茄子上成”。佛家讲“人成即佛成”,即是此意。人都没会当,妄想成佛,岂不是欺骗自己吗!
204、我在道里,道在我里,是一时也没离开。
按:用道的标准来净化自己的灵魂,存心行事处处合于道,便是“我在道里”。到在不必特意用道来严以律己,便自然不违于道的时候,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完全与道合一,就是“道在我里”了。到这种境界时,自有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妙趣!
205、人不到“自立世界”,不能成自立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出苦。
按:自立,一般的理解是在经济和生活上独立,不依赖他人。然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立。不论在富裕优越的条件下,或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做到不动摇、无怨尤、不气馁、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出苦。所谓“自立世界”,是指造成自立的心态和自立的环境,则其自立品格便会更有保障。
206、当进则进的是志,当退则退的是意。
按:为了济人之危难,勇往直前,即是志;当功成名就之时,不居功自傲,能激流勇退,把功劳让给他人,即是意界。
207、一草一木一物,无故的伤害它,就是失忠恕之道,就伤天地之和气。
按:古人说:“尽己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无故伤害一草一木一物都有失忠恕之道,实际上,也正是伤了自性中的“仁”。从宏观来讲,有伤天地的太和之气。《易》曰:“保合太和,乃利贞”。朱熹注:“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有此冲和之气,万物才得以繁茂生长,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208、我学道先学损,学穷;他人都学高,学着讲学问,所以都没赶上我。
按:学损、学穷,正是损去不利于学道的后天障蔽。“空出来”,才能存道。学穷是矮到底,实际正是起步高,一开始就定在志上,从“无”开始,心性中的障碍少,有利于净化,有利于道业的成就。结果,先生远远超过他人,其原因的实质就在于此。
209、佛以志为主,纯阳,在儒曰圣人,无人无我;神以意为主,阳中有阴,为公,在儒曰贤人;人以心为主,阴中有阳,即是凡夫,是常人,为私;物以身为主,是纯阴,完全为私,是物。此处的阴阳,非生理和自然界的阴阳,而是性理上的阴阳。这四种境界是凤仪先生通过一生的实践而彻悟的,是客观存在,是发现,而非创造。为人类指出四条不同的去路与归宿,是出离三界,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大道。
210、我从前为救杨柏,曾学“羊角哀舍命全交”的故事,哪知羊角哀之灵真的来助我。所以我做一事学一古人,再做一事,再学一古人,事事皆学古人,夺古人的志,则我们的性中,即含有多数古人的灵光,做起事来,也就有多数古人相助呢。古人的名至今犹存的,即古人之德和灵依然存在,那是一点也不错的。
按:古人的灵犹存,即古人的信息犹存,宇宙是个巨大的“信息库”,存在着无数的各类信息。凡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人物及其学说等等,其残留信息无不潜存于这巨大的信息库中。更有层次高者,如圣人、佛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信息可与人进行着无法统计的信息交换,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命性质。由此可知夺古人的志与古人相接是确实存在的。
211、志属水,意属木,心属火,身属金。
按:志与道是合一的,上善若水,水主智慧,故曰“志属水”;木主仁德,有大爱力,能含容一切,故曰“意属木”;火是照亮的,明达一切,是非分明,故曰“心属火”;身是行道立功的,是受心性支配的工具,可完成一切任务和工作,故曰“身属金”。
212、三界不清,四界不定位,好像还关着门。三界清神能进来,四界清圣能进来,五行转啦,道能进来,五伦的人也都进来啦。
按:性心身三界都清了,就可与神搭茬,与神合一了,所以说神能进来。四大界分清了,处处以志为主,不用找佛,佛自然来找你,这是与圣佛合一了,所以说圣能进来。五行推转了,伦常都圆满了,应尽的道不亏了,所以说五伦的人也都进来了。
213、四大界和三界都是立着的,五行是平推的。比如当父亲的,得明白儿子道,男人得知女人(妻子)的道,天盘地盘人盘,一界一界的推,三界若都推开,自然就出佛了,达到志界就是佛。
按:三界性心身,四大界志意心身,都是上下层次不同的关系,所以说是立着的。五行,在家庭来说主要调正人与人的关系,其中不外孝悌慈(包括夫妇道)三个环节,这三样都行得圆满,五行圆转,便是三盘都推开了,三盘齐转了。如此三界俱足,能以志为主,便可升华为佛界了。
214、人都念己成的佛,佛反而不理他。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谁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劝他尽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
按:“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这是先生的自述,对我们常人来说,必须首先念自己的佛(自己的人道行圆满),才能念他人成佛,即从做人开始,从性心身上下功夫,按佛的教导存心行事,把人道尽圆满,即“人成即佛成”了,成己方能成人。
215、我们人能定得住,助者固然是助你的,搅者也是助你的。但看你是否能定得住。
按:是助人,还是搅人,其中的关键是看你能否“定得住”。能定得住,搅人的可变为反面的助力,考验你,磨炼你,为你增加份量,使你增长智慧。如果你定不住,搅人者不仅不是助力,反而雪上加霜,成为妖孽了。
216、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就敢接办“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
按:凤仪先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为了解救万民的困境,大胆地接办歇业的“永庆当”,更名为“善德当”(详见王凤仪年谱)。又如朱循天本是一介书生,没有土地,既不懂农业生产,又不懂经济管理,竟敢创建“道德新村”,以落实凤仪先生的遗志,也正是“迈大步”。
217、隔界如隔天。
按:四大界每界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身界人是破败的,吃喝玩乐,尽量地挥霍,有多少财产,也不够他败散的;心界人贪得无厌,越多越好,是聚财的;意界人是讲让的,有多少财物,他都要布施给他人,志界人是无人无我的,人我一体,一切无说。身界和心界一散一聚,正是背道而驰,越走距离越大;心界和意界,也是一聚一散,心界聚财,而意界是向外“散财”(布施),把好处和功劳让给他人,自己才感到欣慰,所以心界和意界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意界虽然是讲让的,但仍有我相,到志界就无人无我之相了,所以意界和志界之间的距离仍然是很大的。这是从每一界人的行为上看出他们的差距之大,若从心性和言语上来看,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更大了。心界人所讲的道理,身界人不能接受和理解,意界人所讲的道理,心界人也是无法理解的(比如布施),志界人的心理,意界人也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先生说四大界之间相距都有“十万八千里”,“隔界如隔天”。由此看来,欲“挪界”必须有极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和功德的积累。
根据凤仪先生的四大界语录进行分析、归纳,而后从四大界各论、四大界定位、四大界分清、四大界活用,四大界达通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四大界各论
离苦得乐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宗教家、伦理家以及哲学家所共同追求和探索的最终目的。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必须首先弄清楚。有的乐只是暂短的,其乐过去之后,会带来更严重的苦果。当前的乐也可能是未来的“苦因”。而宗教和伦理所要达到的乐是永恒的乐,要消灭苦因,是来自性天中之乐,是“止于至善”的乐。这种乐不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故称之为真乐或极乐。哲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离苦得乐。所以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生永恒的真乐是统一的。凤仪先生所讲的四大界:志、意、心、身,即体现了“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大境界。从个人来讲,四大界是人生善恶高低不同的四种境界;从广义来讲,包罗宇宙万有的四种不同范畴。所有的圣、佛、神、仙、人、鬼及万物,无不囊括其中。所以先生说:“须达通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先生是通过个人的实践,由诚而明,彻悟了四大界的真理。他说:“我能装下四个大世界。”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志界是超出三界,止于至善的圣佛境界,是“无心”的;意界是心地坦荡,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的贤人或神仙的境界,是“净心”的;心界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苦苦恼恼的常人的境界,是“操心”的;身界是争贪搅扰,为所欲为,作恶多端的罪恶的境界,是“糟心”的。四大界是人的去路。只有达到志界,才会有永恒的真乐。
四大界中志界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是对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解脱之道的又一次大阐明,为人们走向极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志界、意界、心界、身界,代表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是先生宣讲性命学说的专用术语,并不拘泥于古说,故无须从古说中强求真出处与来源。
1、志界
志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先生说:“志界的本性如如不动,光明澄澈,无人无我,一切无说,无为无不为的”。太上忘情,至人无心,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心中只有众人,而无自己,毫无气火与阴私。其心愿是托起世上的愚人,使之成佛。志界纯阳无阴(非生理上的阴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达到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圣佛境界。故曰志界是佛国。
因为志界具有大智慧,看破一切,达透因果,所以“如如不动”。他从不为自己打算,不为外境所转移,无我相,无人相。看见众人好,他发欢喜心,看见众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绝不怨人,没有贪妄之心,所以才说“纯阳无阴”,“一切无说”。
志界对后天的财势名利毫无作为,从形象上看,是无为的,但在先天上,却有无穷的能量,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志界包涵非常广泛。凡是超出气数、了生脱死者;都可归入志界。志界即是佛界。志界的究竟,便是佛果的圆成。当然,志界里还可分许多层次。不过,能经常以志为人的,可称为“志界人”,但距“志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人成即佛成”。先生主张,伦常道有缺陷,人道不圆满,是绝达不到志界的。所以先生一贯教人以“尽伦立命,死心化性”为成圣成佛的必由之路。志界是三界合一升华的结果。
先生说:“志诚感佛”。志是成佛的根,志真诚了,自然与佛相通。这是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有亲自体验的。他三十五岁救杨柏时,大彻大悟,守坟时,诸佛诸祖都来相会,正是志诚的感通。
“志界无心”做了好事,并没有存我要做好事的念头,正是无心为善的“善”,因而无求人知或求报酬之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志界人的本色,但并不为了“成仁”而杀身,也不是为了“取义”而舍生,认为这是分内的事,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以志行事是真的。所谓真就真在“无心”上。
“世界没好就是我没好”是先生常用以自责的。这正是认世界的“不是”。他以拯救世人为己任,这是志界的胸怀,是大慈大悲的体现。菩萨从不责备世人过,见世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先生说:“达到认不是的真处就是佛国”。便是此意。
先生说:“佛居在低处”。因为志界是托底的,所以常常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先生为了潜心求道,考察民情,寻觅知音,曾乞讨访道。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世人,以乞食为生。《金刚经》开宗明义便让我们知道“世尊乞食于舍卫大城”。这是有力地说明了真正学道,修道者,必须“矮到底、穷到底”(尤其是要从内心里),要和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思想彻底绝裂,常常和下层社会人打交道,“托起愚人”。这乃是志界的一大特色。所以先生说:“我翻世界(彻底改造社会)以李永成(最愚笨的人)打底。”
志界人是“太上忘情”。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人。但他所关心的是全面的,是关心他人的心性,不单纯关心人身界,而是关心人的三界(性、心、身),所以往往不易被人感觉到。
人生处在极度艰难的时候,甚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进也不能,退也不成的境地,惟一出路,便是用“志”。定在志上,巍巍不动,内心有正确的主宰,毫无妄贪妄求之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正义坚持到底,不动摇、不退转。如此方能显出志界人的价值。所以先生说:“志是擎天柱,志是降魔杵”。
生死别离是世人最大的痛苦,但又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而志界人对此却看得很平淡,处之泰然,认为这是大自然之规律。再美满的家庭和好的夫妻,总是有离别的一天,世上没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况且用“生死一如”因果规律的观点来看,生死聚散是有一定因缘的,是正常现象。有生必有死,而死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实际上,宇宙大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何必啼号哭泣,痛不欲生!所以志界人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其处世的心理和生活情态,往往与常人相反,故不易被人们所理解。
先生说:“真到志界,半点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这是“去习性、化禀性,止宿命,了阴命”,不断拨阴取阳,提高精神境界的结果。
世俗之乐是着意在“有”字上,“有”必然有得有失。而志界之乐是落实在“无”字上,一切皆无,与世界合一,当然就没有得失了。世俗之乐正因为“有”,有财产、有名利、有地位,有权势等等,心上的压力重重,患得患失,所以乐后必苦。而志界人的心里,不仅无权无位,无财无势,连“我”都无,“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无任何挂碍了,无挂碍,自会清净圆明,永葆其乐。孔子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体现了志界人的真乐。
“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是先生教导后学们学道学佛的基本纲领。换言之,即是存志界心,说志界话,行志界事,就是志界了。当然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必须经过刻苦的修学与磨练,严格的要求与考验,使自己的生命造就成为佛的样子,自然就是佛了。这主要说明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精神境界,才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死后成佛,必须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佛的境界,不求死后成佛,也必然是佛了。如果生前仍然贪恋尘缘,烦恼未断,因果不了,尽管你下过什么样的“功夫”,妄想死后成佛,那是自欺欺人,断难如愿的。
古往今来,人类发展史中,总有一些超常的觉者,他们不仅是做人的榜样,更为人类踩出一条通往超凡入圣的途径。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是志界的典范。先生说:“五教的圣人,没有不是拿志当人的。像孔子困于拜蔡,仍然坦然自如,弦歌不辍,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牟尼过去世被人割解肢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神是相同的啊!”
凤仪学说,初读起一,似乎理论广博,却语言浅俗,然而通读起来,可发现其学说确是有完整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可使人臻于至善。那么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本篇时,便可领悟,其核心就是四大界中的“志”。这个“志”不仅是目的,同时也包涵着原则、途径和方法,是先生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用“志”来衡量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先生说:“我平常是自守用志,待人用意”。
2、意界
意界是低于志界而高于常人的境界。尽心知性,由诚而明,可以窥知宇宙大生命的宏观道理。其为人也,坦荡自如,大义包涵,推己及人,让而不争,知足常乐,与人相处是淡情的。凡事公字当先,为众人着想,胸怀远大,豁达开朗,从容自然,心性洒脱,故为净心人。阳中微阴。在儒则为贤人,在释则为神或天人。意界是天堂。
意界人不追求物质享受,善处环境,随遇而安,故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内省不疚”,故无忧无惧。无牵无累,故轻松自然。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正是意界人。先生说:“世人都怕水深火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我教人不争名是‘入火不焚’,不贪财是‘入水不溺’,这正是超然物外。
意界人为何能永葆其乐呢?因他一心存道,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内心安祥,所以常乐。倘要不乐了,便是私心在作怪,考虑个人的得失,或看他人的不对起了烦恼了。先生有个极妙的比喻:“不高兴是生心眼了。‘意’像皮球似的,贵乎无漏,有针鼻大小的眼,就漏气啦!”
意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义宽宏,能容能化。不仅能受屈,能忍辱,并且能从内心里把它“化”了,化为无有,不留阴面的痕迹。意大就是性量大,有多么大的性量,才能办多么大的事。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方能成住“志”,志必须由意来维护,意不成,志也不能成。常乐无忧是意大的结果,意大是常乐无忧的保障。
先生说:“意界是讲让的。”有功劳让给别人,有不是自己认过来。把义务和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考虑物质享受与待遇。“多干活,少挣钱”是凤仪先生青年时期为人扛活(佣工)时的第一原则,这正是意界人的本色。意界是知行合一的,闻道即行,不尚空谈。生活绝不奢侈。
只顾一身的修炼,而不能笃尽伦常、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不是意界。先生说:“没有外功的不能成内果。”没有外功的内果,其基础不牢。绝难持久。所以意界人既着重尽伦常,创业绩、重公益,又着重心性上的修养与提高。
然而创成了事业,立下了功劳,不能居功自傲,陷在里边,要“功成身退”,方是意界人的作为。先生曾以蚕作茧为比喻说:“蚕作茧不是想永远住在里面,是要化蛾从茧里飞出去。人做事也该如此,如立义学,创会体,不是要老死在里面,不过是借它成道就是了。”
意界是心里装着大众,时时刻刻以造福众人为己任,为了众人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生命,他所办的事情,不仅是有利于众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众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道德风尚的普及。因此意界人经常从事劝世化人的工作,他最能理解他人的心理,并能推己及人,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意界人“闻过则喜”,一旦听到他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不仅不反感,且能虚心接受,衷心感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减少了,则生命中的阳光便增多了,阳光充足,便能照破黑暗。所以意界人走到哪里,都能受欢迎,令人感到亲切。
先生说:“怎能知道‘得道‘呢?得着道的必乐“。得道就是看破尘缘,了悟人生,不再被情牵物累,打破尘劳的束缚,心灵解放,自有无限的洒脱,焉能不乐!
常人看见他人不对,不是斥责,就是生气,结果不仅不能使其改正缺点,且易生反感,往往事与愿违。意界人讲诚意,“诚意就是净心”。净心就不许心中装着人家不对,不许存阴。
意界是阳中有阴,达到志界,才是纯阳,所以意界人必上升到志界,才有把握。先生说:“到意界才能得着,才能乐起来,但是不由意界到志界上,终久还得退回来,还不乐了。”佛家讲神界可以享天福,但如果只顾享乐,天福享尽了,还必要堕入轮回。所以,必须修到了生脱死的罗汉(相当于志界)境界,才能不再轮回了。
3、心界
心界人以私利为重,人心(贪心)为主,享受第一,贪多无厌,处处以私心用事,所以多思多虑,患得患失,勾心斗角,不重信义,以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为终身奋斗目标。虚荣心强,人情太重。与人相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不合己意,就生怨气。狐疑心重,嫉恨心强。遇顺境流连忘返,遇逆境忧伤恐惧。心界是阴中微阳,故遇事有时也能为大体着想,但归根结底,还是以事不亏己为原则。争贪不足,使机弄巧,气火用事,苦苦恼恼,习性禀性相互为用,情牵物累,操心不已,好看人家不对。其行为不受天性和道心的领导,长期陷在尘劳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实为人间的苦海。
世上大多数人居于心界。心界人又可分为许多层次。
金钱是人所共争的东西,有了它可使人的物质生活提高。钱赌多了,站在人前扬眉吐气,说话硬气。好像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所以金钱的诱惑力非常大,多数人为了它,疲于奔命。有的人为钱,不顾人格,不择手段,惟利是图,竟至堕落成为罪人。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如果钱财成为崇拜物,那么你便成为它的奴隶,它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权势地位是人所羡慕的。有些人为了向上爬,抑人扬己,手段卑鄙,蝇营狗苟,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心界的本事,在此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说:“能力越大,挣钱越多,心里一点道德也不存,他非糟不可。怎说呢?他有能力而没有道德,必要依仗势力,使用势力,所以必糟”。这样人是必要造下无边罪业,害人害己的。
心界人在家庭中,不研究如何当好自己充当的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只是一味的贪财贪物。先生说:“只因他贪,贪就不能成,像贪长的葫芦,终不能成,‘霜降‘就该瘪了。可是那个成的虽然小,却不怕霜。”这是心界人后果的极好写照,奔波劳碌一生,最后一无所成,因为他忘了如何做人,所以最终落下个苦果。
心界人是以我为中心,他对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公古的,对我好,就是好人,对我不好,就是坏人,不问对方的居心是否正大,为人是否则直。看见别人的进步便增长自己的妒嫉心,压制别人,抬高自己。
心界人的“好心”,常常是强加于人的,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愿望去做,特别是对亲人更甚,不问对方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否理解。如果对方不照办,便要发火,或怨或恨,更美其名曰“我是恨铁不成钢,我是出于好心”。结果事与愿违,给彼此都带来许多苦恼。这种“好心”,却起到坏的作用。
“贪高的必糟糕”,是心界人一种常见的下场。先生说:“人只知学高(贪高),终久还得矮,怎说呢?高处是人所共争的地方,常了,没有不低落的。所以高中极低,低中极高。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啊!”人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有高岗必有下坡,它是不能随人们的意愿而改变的。所以真正的高人常常处于低处,不一定被人们所发现,因为久居高处是极容易跌落的。
有些人多思多虑,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心中总在不停地想事情。为儿孙、为妻子、为家庭、为生活,多少年后的事情,总在处心积虑的寻思,瞻前顾后,想个没完,掉在“心窟窿”里了,疑神疑鬼。总好像有些乱事萦绕在他的心头。其实,现实中并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如此愁眉苦脸的。先生说:“沉脸不乐的必是不知足”。这便是被心界的牢笼长期困扰着。他长期的自我折磨,这是典型的心界人。有一种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好人,别人也认为他是好人,好事确实做了不少,但他内心深处有个求名的心,好事不能白做,吃亏也要吃到明处,都要让大家知道。他认为好人必然立即得好报,所以遇到一点“不好”或刺激,他便承受不了。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他便气得不得了,甚至长时间心里过不去,想不通。这种好人当的很不自然,很累,压力很大,生怕有人破坏了他的名声,心中好苦呀!塌时间沉浮在心界里,实际上他并未脱离开苦海。还有一种人,喜欢做些好事,并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保佑他发财,保佑他升官,保佑他生儿生女,保佑他平安。他抱着一私心学佛,一旦他未能如愿,便怨天怨地,后悔失望。这不是明显的违背圣佛的教导吗!他陷在心界里而不自觉,名为学佛,实则谤佛。
严格的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忿怒、恐惧、贪恋、忧患等情绪,都未出心界。如《大学》曾明确指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四条中,违犯一条,心就不正了,心不正不就是心界人吗!
值得注意的是,切幕做“心界的好人”。心界的好人最容易误了自己,很难提高境界。所谓心界的好人,主观上是想做个好人,大家也公认他是好人。这种人自尊心极强,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别人确能得到他的利益。然而他特别爱面子,顾虑多端,总怕别人议论他的短处,更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过分地谨小慎微。不想占人家的便宜,他给别人好处可以,但别人给他一点好处,他便受不了。欠了人情要立刻还上,否则,心中不安。这虽不能说他是错误,但却表明了他的心量太小。他常看人的脸色行事,别人对他产生一点误会,他便急于解释。好表白自己,担心别人不了解他是好人。外面表现很平静,一本正经,但心中不断起波澜。里边总是夹着“馅子”,不肯暴露真实面目,他活得太累,拘拘谨谨,不能放松自己,总提着个苦心学道,怎能超出心界!
学道本应由里向外好,“心正而后身修”;然而沉陷心界的人是“由外向里好”,先从表面上下力量(内外很难达到一致)。由内向外好,是先从心上下功夫,言行受心的支配,自然会内外如一。但是他总是先从外表下功夫,很怕外面的形象学的不像,心里替外在的表现着急,这岂不是越学越苦恼吗!所以这种人永远在心界里打转转,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先生说:“这样人不是学道,是学好儿的。”
有的人,学道的心非常急切,恨不得一下子把“道”学到手,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精神上不得放松。其实,这种人一开始就被“无明”之障把自己和道隔开了。
学道和求学问不一样,求学问是日有所增,而学道却是“为道日损”。学道是要去掉坏习气,化除阴浊的气禀性;而急躁只能助塌不良气质,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停留于心界!学道不要和他人比高低,更不可“努劲”,学道是要立志,立志是经常不变的,而“努劲”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持久。这些地方不研究清楚,出不了心界。
另有一种“心界的好人”,能容不能化。他肯吃亏,能忍辱,似乎不动声色,但过后放不下,残留的阴气隐藏在心里,久久不化,极易转化成疾病,其实这样人只能算半个好人,外面给人一种好印象,内里却损伤了自己。所以,关键是容忍之后,能够放下,心中不存阴,把阴浊之气化了,才能超出心界。
4、身界
身界人,以肉身享受为主,全部精力服务于肉身,以物欲的最大满足为人生目的。他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好发脾气,人伦败坏,伤天害理,无所不为,心中只有自己,不考虑别人,从不承认自己过错。他花天酒地,流连忘返,杀盗淫妄,嗜欲伤身,与人殴斗,习已成性,违法犯罪,坠落深渊,终至身败名裂,为众人所唾弃。他是社会的败类,人群的祸害。身界纯阴无阳,是人间地狱。故先生说:“身界人是破坏的,是糟心的,身是地狱的根”。
首先探讨一下身界人形成的根源,看看那些由于作恶多端而终成罪人的人,他们绝不是生来就是罪人,而是由小引大,由浅入深地逐渐变坏的。一开始,多数是沾染上不良习气,吃喝嫖赌吸毒等等,天长日久,积重难返,终至走上杀盗淫邪等犯罪道路,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追源溯本,多数是由于恶劣习性所造成的。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幸福是一个‘债主’,借给你一刻钟的幸福,叫你付上一生的不幸。”(此幸福指物欲淫滥)
再看看有些人由于一点小事,话不投机,轻则吵骂,重则殴斗,拳脚相加。由此而引起的凶杀惨案,屡有所见,待恶果促成,悔之晚矣。这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呢?归根结底,无非是由于互不服气,而引动了气禀性。发作时,如下山猛虎,竞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先生说:“使脾气就是身界,就是鬼。”
综上所述,前者是习性滋长的结果,后者是禀性发作的祸患。所以先生一再教人们“去习性,化禀性”,由此可见,其作用与意义,是何等重要!从习性和禀性上下功夫,乃是防止流入身界而上达志意两界的正本清源之法。
从身界的行径来看,是心性和肉体的关系颠倒,致使心为身所役的结果。如果身能接受道心的领导和支配,行为端正,物欲淡泊,居家则能孝悌为重,在外则必忠信处世,如此,自能超出心身两界。所以身只可听命,不可为主。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身界人闻过则恼,从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交接一引起酒肉朋友,不务正业,狼狈为奸,以私害公,触犯刑律,不知改悔。在亲人近人中,则横不讲理,以非为是,闹得众叛亲离。
有人说,某人虽然脾气不好,但心眼好。其实,只要一动脾气,便已经掉到身界的圈里了。耍大脾气的人,必要伤人,把人家打骂完了,心眼再好,又有何用!所以必须心好性也好,才算作完整的好人。
身界人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有的是在孩提时期,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花钱无度,养成奢侈浪费,为所欲为的恶劣习惯。成年之后,积习难返,便堕入下流,不知不觉的陷入污泥浊水里,不能自拔。有的是升官发财后,醉心享乐,贪脏枉法,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染上各种不良嗜好,被汹涌的毒流恶浪所吞噬,卷入了罪恶的深渊。有的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损公肥私,甚至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丧尽天良,终于落入法网。身界人不信因果,但却被因果所缚。
有的人,私心太重,我见太深。恼怒恨怨萃于心;由于人不对意,事不遂己,或长时间受情牵物累的困扰,阴气充塞,郁积成疾,伤及脏腑,久病卧床,痛苦不堪。这种身界之苦,不正是由心界的苦海而堕入身界的地狱了吗!
身界人不能成事,只能败事。心界人是聚财的,越多越好,贪得无厌,而身界人是破财的,有多少家产,也不够他挥霍败坏。在社会上,人家建功立业,他则损公败业。身界人已丧失了自尊心,正如失灵的刹车,没有控制能力,不能约束自己,所以身界人走的是地狱路。
二、四大界定位
四大界中,心身两界的烦恼与痛苦,志意两界的幸福与快乐,已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何去何从,任凭选择。人们为什么走向心身两界?如下坡那么容易,而走向志意两界如登山那样难呢?正因如此,所以要研究四大界定位,使自己脱离身界或心界,而登上志界或意界,首先必须为自己定位,定在哪一界,实际就是把根子扎在哪一界上。方向不同,则所走的道路便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完全不同了。
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在内,不管你承认或不承认,无不每时每刻都沉浮于四大界之中,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觉而已。
四大界定位,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当下是属于哪一界,要根据个人的现有基础,从实际出发。比如,心界人想要定在意界,就要决心消除原来所以成为心界的诸种因素,尤其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意界是知足常乐的,不乐的时候,就要找出不乐的原因,必定是受私心的支配了,不是贪心未止,就是欲望没有满足,或是看他人的说话行事,不合我意了。由于心中不满意,便很有可能发动脾气,这乃是落到身界了。如此,则距离意界就更远了。所以随时随地都要反省自己,用四大界来对照自己,及时修正,方能向上“挪界”。一念天堂,一念苦海,意界就是天堂,心界就是苦海,升降沉浮,操之在我。
先生说:“道是相对而生,绝对而行的”。比如父亲和儿子,便产生一条父慈子孝的道,这便是相对而生。为父的不问儿子孝不孝,我必须尽慈道;为子的不问父亲慈不慈,我必要尽孝道。这就叫绝对而行,就是意界。如果父亲求子尽孝,或儿子要求父亲尽慈,这就叫要道(索取),必然产生家庭苦恼,这就是心界。
人们的苦与乐,往往是随着自己心境的转变而转变的。从前有个老太太,天晴也哭,下雨也哭,几乎天天都在哭泣中度过,乡人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位老僧问她:“老太太,你干么每天哭个不停?”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老僧说:“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不以为然的说:“好什么!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了;下雨了,大女儿的鞋没人买,真是愁死人了!”
老僧说:“你应该这样想,天晴时,大女儿的鞋销路准好,下雨了,小女儿的伞生意就兴隆。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听后,恍然醒悟,心境立刻转变,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乐滋滋的。
对于每件事的发生,是喜是忧,就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念之差,但人的心境转变,则全在乎自己。四大界定位是随时随地可以定位的,运用成熟时,自然就不会再落入心身两界了。
当然,自己的为人,要定在哪一界,还必须有个总的指导思想,定位之后,就要向这一界上下功夫。
心、身两界的人往志、意两界上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达不到的,不过学道和学技能不同,学技能是前进,而学道则是从贪得无厌的现实中往后退。比如,心界人是以满足欲望为主,争贪不足;而学道则是把心退回来,不贪不求,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这乃是道业的提高(让了有形的,增加无形的)是意界了。所以先生说:“学道是极容易的事,人们都认为很难,其实,只是向后一退就是了。”
常人在外境不如意时,多从改变外境着手,如果外境能得到改变,合乎理想了,当然是好事,然而,确有许多时候,外境是无法改变的。处于这种情况下,便要委屈自己,勉强从事,内心长时间痛苦,得不到解决。由于心情上的压抑,精神上的苦闷,很容易造成对健康的损害,甚至塌期处于病苦之中。究其原因,是只知改变外境,而不知改变心境。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顺应自然,从逆境中得到考验与锻炼,不仅不怨天尤人,且能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前者是心界,后者便是意界。所以意界人“治心不治境”,心界人“治境不治心”,(当然心与境同时得到改善更为理想)。其实,人的境遇是千变万化的,而心境只有一个,如能把心境治理好了,心不随境转,达到如如不动,随遇而安,什么都好,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一劳永逸吗!先生所强调的“找好处”的最大效用,便从这里体现出来了。当然,也有些时候,心情转变了,而外境也随之转变了。
“学好儿”的人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学道的人是意志力的作用。学好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求着别人说我好,尽量掩盖缺点,所表现的多是假相。这样人纯属心界,再往下一滑就堕入身界。学道的人是不求人知的,为人处事,只求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心地坦荡,这是意界人。
心、身两界不仅为自己造下罪过,且为儿孙埋下罪恶的种子。而志意两界人可为子孙扎下善良的根子,“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修善积德之家,不仅为个人造福,同时也必然给儿孙留有余庆:一是有形的,如父母以身作则,直接给儿女造成好的影响,这是可以看得见的;二是无形的,老一辈的德行,可为儿孙后代遗下善良的“信息”,并能传之久远。与此相反,心身两界人,所留给儿孙后代的是余殃(如损公肥私者)。先生说:“以公款济一己之私,是德中之贼,德中之贼,罪更大。”又说:“私用公款和善款留给儿孙,那等于给儿孙喝毒药酒一样。”种欺骗之因,必结灾患之果。所以心、身两界人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儿孙,贻害无穷。
四大界定位,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为自己终身定位,这一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是定在意界,不过是神界,只能得到人间福报,或未来享天福,福尽,仍堕入轮回。如能定在志界上,其归宿则是跳出三界,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另一种定位,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为自己定位,如对某一桩事情,当用哪一界去处理。尽管小事,也不忽视,如此,可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积蓄“资粮”。先生说:“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挣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劝人。一切皆从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超出心界,上达意界,必须从死心化性上入手,死心即是不动心,欲不动心,必须从万境中开始锻炼,在财色名利面前,能看得淡,不贪不争,对儿女亲情不牵心;在夫妇之间,看得开,放得下;在眼花缭乱,纷纭复杂的世事里,能经得起考验与锻炼。如此,才有跳出心界,达到意界的可能。否则,强行割断伦常,逃避尘缘,未经过实际的磨炼,而心底深处仍潜存着牵缠挂碍,这等于搬石头压草,根株全在,一旦搬掉石头,气候适合,必然故态复萌,为害益烈。人对于亲情怎样才能看得淡泊一些呢?先生说:“人都把妻子儿女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操心。若把我看成是女人的男人(丈夫),是儿女的父亲,你爱恭敬不恭敬,这样,自然就不动心了。”这正是定在意界上了。
意界的最大特点,是常乐无忧。怎样能保持塌乐呢?先生说:“知足才能常乐,知足和能落底。”心有忧虑,当然乐不起来。为什么有忧虑呢?心中没有底,才忧虑。如能把心落到底,真正做到不贪不求,处处知足,随缘而安,哪能不乐呢?所以老子说:“知足常足”。常足就能常乐,常乐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假如家财万贯,仍是愁眉苦脸,那么钱财再多又有何用?修道的人,只有永远保持快乐,才能永远阳气充盈,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佛家讲:“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就是这个道理。
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能够容纳一切。“意大”和“常乐”构成意界的两大主要因素,常乐才能拨阴取阳,意大才能超然物外,这乃是上升志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所以先生说:“意不诚,志也不诚,意放不开,志不能定。”又说:“心小的意必不诚,性窄的志必不诚。”
定位,关键在一个“定”字上。定住位才能扎根,定才能辨明方向,定才能看得远。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乃是最大的定力,定力缊蓄着不可思议的能量。用“心”就定不住位,定不住就被私心妄念所奴役,在心界苦海里沉浮,怎么能出离红尘!这里所说的定住位,是指要定在志界或意界,得失荣辱苦乐,均不足动心。孟子的“四十不动心”,就是“定志”的功力。
定在志界,如如不动,一切无说,无人无我,只剩真乐。如如不动,即看破一切,没有气火,富贵贫贱,荣辱丧存,均不动心。什么叫作一切无说呢?从小的方面来说,在生活上,绝不挑剔,衣食住行,随缘而安。对他来说,世间竟没有不称意的东西,一切都好,吃白菜好,吃萝卜也好,下雨的日子在雨中,刮风的日子在风中,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景,所以真乐永存。从大的方面来讲,志界是和天下合一的,处处为众人着想。先生说:“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所以定在志界是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因为没有私心,不计较个人利益,所以能忍辱,能担怨,无争搅,无挂碍,志界能看透一切,识破因果,性命合一,具有大智慧,无为无不为,无动无不动,再能与宇宙大生命合一时,自可超越时空,直达圣界。
先生说:“神是光光明明的,亮这堂堂的,佛是无明无暗,来应去静的。”神是光明显耀,玩弄神通的,所以最能吸引人,为凡夫俗子所敬畏,所崇拜,否则,就怕受到神的怪罪。然而佛是托底就下的,常常处于人群的最底层,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虽然神通广大,却从不显露。混迹群众之中,但不一定被人们认识,所以其形象是无明无暗的。因其不落痕迹,不留影像,所以来应去静。这正是志界(佛)和意界(神)在现象上的明显区别。真正有道的人,潜居社会底层。先生说:“有矮到众人之下不能得道,潜居低处,才可得道,高处最危险,不是有道者可居之处。”这实际是志界人的一条大原则。或问:身居高位的人,怎么能居低处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答案,如宋朝的范仲淹,便是最好的榜样。那些为官的人和如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学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就够了吗!
从人世来看,意界是最幸福的,是天堂。人们往往停留在意界上,就不想上进了,这样不仅到不了志界,且极易退转。所以先生说:“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才能到志界。
常人学佛,以为佛在身外,都向外面去求,竟忘了自己,不肯在自身上下功夫。这样求佛,越求离佛越远。先生说:“人要是定在志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会来找你。你要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理你。因为你见好事心里高兴,是被善魔魔倒了;见坏事心里发愁,是被恶魔魔倒了;要是到在志界上,好事歹事都不动心,对与不对全不动性,魔就助你成佛啦!”又说:“佛也没远你,神也没远你,只看你能否定住位!”
要想达到志界,必脚踏实地,步步不落空。假如因果不了,便不能出离身界;人世的伦常不尽圆满,出不了心界;未出心界,便到不了意界;意界不圆足,便到不了志界。这是学道、行道、成道、了道必然的步骤,缺少一步,也达不到究竟。
当你在道业上有了成就的时候,回首往事,便可发现过去所遇到逆境坎坷与倒霉,都已成为“自我建设”中的砖和瓦了。所以先生说:“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
三、四大界分清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这是先生把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来了。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在整个宇宙间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小,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论。如果从四大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先生说:“天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的多呢!”这岂不是其大无外!人的肉体生理结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惟有人的灵魂,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是从心性上来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
四大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和身界的思想行为,而用意界志界的标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此,时时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不就成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吗!
四大界的精神实质,是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关系之中来检验自己。待运用自如时,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两界的思想行为了 。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还其本来面目,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先生说:“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
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而不是等着把事情办完或是工作结束后才去修道。生活、办事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即是道场”,颇有道理。工作的时候,他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修心炼性,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讲的一个小故事,对我们研究四大界或许有所启发:
一个农夫,为了灌田,用一个桶从井里提水。一个走路的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槔(在井旁的架子上挂一个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上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既省力,又能多工作”。农夫说:“我知用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的是用这样一个机巧的办法,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心使人失去淳朴”。这个故事涵有很深的哲理,说明人在机械性的工作中,缺少精神上的美感或道德上的享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巧心灵,其原因就在此。当然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修道者。
当此物欲横流,醉心享乐的时代,金钱美色的诱惑力极大,随时随地都有使你误入陷阱,堕落深渊的可能。某些人向你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时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误入迷途的开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使多年取得的道业,毁于一旦。所以先生说:“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都是,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因为德行是永存的。况且古今的圣贤,不一定都高寿。先生说:“大圣人不注重后天的一身之修炼,他注重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寿命’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且可长于天地,这不是大寿吗!”
尽伦常也必须四大界分清。以尽孝来说,心界人尽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体,至于父母的内心需求,他并不知道,老人很难安心养性。先生说:“人们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才是佛国的孝子呢!”所说的割断人情,是指冲破牵情挂碍,不是单纯地孝父母的身,更要孝父母的心性,再进一步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备方是孝道的究竟。
一个人的层次高低,须从全面来考察分析,不能单纯从其外部表现来判断,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意志、感情、认知、情绪、动机等等。比如“心界的好人”,从表面看,很难说他不是好人,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低层次的。从下面的故事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有位坦山和尚与一年轻和尚走路,看见一个衣着讲究,姿容秀丽的女孩站在河边,正愁着过不了河。坦山问明情况后,说道:“我抱你过河”。于是师父便抱她过了河。女孩说声谢谢,便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走了半天路程。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晚上要睡觉时,坦山问道:“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讲呢?”小和尚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平静,说道:“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今天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坦山说:“你说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其实,坦山心中并没有女色的尘影,坦坦然然,毫无牵挂。然而一直抱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吗!很显然,这位小和尚是心界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心界的好人”。而那位坦山和尚却是无心的,所以是志意两界的人。
四大界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四大界分清的道理,故将每一界的体用,分别加以概述。
(1)“志界如如不动,意界常乐无忧,心界使机弄巧,身界为所欲为。”
志界具有大智慧,识透因果,圆融无碍,故曰如如不动;意界人处处知足,与世无争,安祥坦荡,故常乐无忧;心界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用尽心机,贪得无厌,故使机弄巧;身界人无所顾忌,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故为所欲为。
(2)“志界无心,意界净心,心界操心,身界糟心”。
志界不为私利,与众人为一体,无人无我,所以无心;意界宽宏大量不存阴私,所以净心;心界处处为私绞尽脑汁,所以操心;身界不顾法纪屡屡跌交,所以糟心。
(3)“志界忘情,意界淡情,心界牵情,身界粘情”。
志界对生死别离,都不动心,故曰忘情;意界对人情看得平淡,故曰淡情;心界对亲人近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故曰牵情;身界人对亲人近人难舍难分,甚至离不开,故曰粘情。
(4)“志是佛根,意是神根,心是苦根,身是孽根”。
志以慈悲为怀,以济人利世为己任,故为佛根;意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故为神根;心是贪而不足,多思多虑,故为苦根;身是有己无人损公肥私,故为孽根。
(5)“志界无说,意界知足常乐,心界好贪,身界好斗”。
志界看破一切,无挂无碍,所以无说;意界超然物外,所以常乐无忧;心界私心为主,所以好贪;身界以气禀性当家,所以好斗。
(6)“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志界超出轮回,故为佛国;意界是神界,故为天堂;心界是凡夫,苦苦恼恼,故为苦海;身界以肉身为主,过着罪恶生活,故曰地狱。
(7)“志界无为无不为,意界讲让,心界贪为己有,身界破败成性”。
志界大智若愚,却能量无穷,故曰无为无不为;意界以众人利益为利益,故讲让;心界以自我为中心,越多越好,故都想贪为己有;身界是败家子,所以是破败的。
(8)“志是真的,意是好的,心是假的,身是坏的”。
志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真的;意界人满面春风,受人欢迎,所以是好的;心界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幻假不常,所以是假的;身界人对己对人都有害,所以是坏的。
(9)“志界人事坏人不坏,意界人事坏认因果,心界人事坏怨天尤人,身界人事坏大发脾气”。
志界人深明事情虽是由人来办,却籍事成人,无事不足以炼人,故事坏人不坏;意界遇到逆境坎坷,认识是过去的因,方有今日之果,故视为因果;心界人事不遂心,不能反求诸己,所以怨天尤人;身界人横不讲理,所以事不如愿,就大发脾气。
(10)“志界出数,意界挪数,心界在数,身界在劫”。
志界超出三界,不在气数之内,故曰出数;意界修德立命,打破气数,可以改造命运,故曰挪数;心界人被气数所拘,故曰在数;身界人罪业随身,法网难逃,故曰在劫。
(11)“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败”。
志界人能拨阴取阳,心中绝对不存他人的不对,有多少阴气都能把它化了;意界人心界大,能包容;心界人喜“分斤掰两“,分别心强;身界人能败坏。
(12)“志界人看世人都可成佛,意界人看世人都可成神,心界人和身界人看世人都争贪”。
人的境界不同,他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和戴黄色眼镜看物都成黄色是同样道理。
(13)“志界人感恩,意界人感义,心界人‘感情’,身界人感冤”。
志界人无仇人,好人从正面助我,坏人从反面助我,所以时时处处都感恩;意界人能找人的好处,所以感义;心界人以人情为重,重人情往来,多虚伪,故曰“感情”;身界人总是觉着别人对不起我,非恨即怨,故曰感冤。
(14)“志界无人无我,意界公而忘私,心界得便宜就乐,身界损人利己”。
志界无人相,无我相,人我一体;意界心中存着众人,公而忘私;心界人贪心无止,所以得便宜就乐;身界人有己无人,所以损人利己。
(15)“志界托起愚人,意界爱护愚人,心界瞧不起愚人,身界欺负愚人”。
普度众生是佛的本怀,何况对愚人;意界爱人如己,喜欢助人,所以爱护愚人;心界人势力眼,以为愚人无用,所以瞧不起;身界人好斗,以为愚人无能,所以欺负他。
(16)“志界认天下不是,意界推功揽过,心界不认不是,身界认为全是别人不是”。
志界看世人好,发欢喜心,见世人有过,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所以认天下不是;意界人有功推给别人,有不是揽给自己;心界人有过也不爱承认;身界有过完全推给别人。
(17)“志界没有对待,意界大义宽宏,心界鼠肚鸡肠,身界秽语暴行”。
志界受屈爱辱,以为可消业力,绝不怨人,所以无对待;意界遇事能退一步想,胸襟开阔,所以能大义宽宏;心界内心总是藏着他人的不对,想不开,过不去,所以鼠肚鸡肠;身界满腹阴气,气火用事,所以秽语暴行。
(18)“志界成人,意界助人,心界累人,身界欺人”。
志界能成全人的天命,成人之德,故曰成人;意界见人有困难,大力相助,故曰助人;心界总想借别人的光,占别人便宜,故曰累人;身界横行霸道,故曰欺人。
(19)“志界纯阳,意界阳中有阴,心界阴中有阳,身界纯阴”。
志界无烦恼,心存众人好处,尽人合天,返本归真,所以纯阳;意界大公无私,但烦恼并未根除,故阳中有阴;心界虽私心为主,但人情为重,也有时为他人着想,故阴中有阳;身界纯为自己,作恶多端,充满晦气,故为纯阴。
(20)“志界家庭净底,意界家庭清底,心界家庭混底,身界家庭脏底”。
志界家庭纯以道义为重,公字当头,人各自立,互不牵累,夫妻忘情,故曰净底;意界家庭孝悌为重,相互理解,安贫乐道,夫妻淡情,故曰清底;心界家庭人情为重,相互争理,夫妻责善,贪得无厌,故曰混底;身界家庭多取不义之财,夫妻争吵,伦常乖舛,苦恼无边,故曰脏底。
凤仪先生主张,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伦理实践中去了脱,它的模式是“钻进去,钻出来”。所以他说:“修行人怕染尘,有离尘的,有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包屈、不后悔、不怨人,得失苦乐都不动心,才是志界人”。
人要想“挪界”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从主观上来讲,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从客观上来讲,要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主观上的努力,真能以志为主,虽然是反面的阻力,也可转化为自我提高的动力。先生说:“志、意、心、身四大界之间都隔十万八千里,身界人无所不为,他有一帮吃喝玩乐的坏朋友,他就是想好,他的那些坏朋友也要缠着他,使他不得上进。所以挪界是很难的。心界想登意界,心界的亲友拉着。意界想登志界,意界的朋友拉着。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成道。因为隔界如隔天啊!”
四、四大界活用
“志、意、心、身四个字须要活用,如执着一偏就没用了”。此乃凤仪先生明确指出四大界活用的重要意义。
四大界活用,可从“诚意”,“立志”,“定志”,“夺志”,“用志与用意”,“挪界”,“四大界结合三界”,“四大界与古今四季”等诸方面来研究。
1、诚意
诚意在此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诚在意界,不动气火,常乐无忧;一是真诚其意,专一不二。实际,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要排除私心杂念。
先生说:“诚意就是净心,无论谁死谁活,谁难谁苦,都不足以动心,这才够上净心,才够上诚意”。无论好事坏事,都冲不动。能看破一切,心无一物,常乐无忧,才是诚在意界。
好动气火的人,一定是心里装着他人的不对了,看他人不对(怨人)必生烦恼,甚而动脾气。所以先生说:“诚意,一点也不怨人,一点存人家不对的心也没有”。存他人不对就落心界,动脾气就落身界。
欲达志界,必先诚意,意界不诚是登不上志界的。所以先生说:“禀性化了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志诚,这是一定的理呢!”可见,化除气禀性,是多么关键啊,禀性不化便到不了意界,更何况登志界啦!
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全神贯注,专一不二的精神,是一切成就的必要途径。无论是专心悟道或钻研某种技术与学问,都必需如此专诚其意。先生有个巧妙的比喻:“人无论行什么事必得诚意,诚意像纫针似的,线本来是很细的了,然而还得用手把线头捻得归一了,极细了,才能穿过针鼻去,诚意也得像这样似的,必得诚而又诚,专而又专,才能透过去。”
2、立志
历史上的伟人哲士,英雄豪杰以及圣贤佛祖,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始于立志,无不有远大的抱负。如圣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立志求学问,求为人之道。志向是人一生的统帅,是精神上的主宰,是前进的灯塔。失去了它,便要迷失方向。尤其在坎坷逆境、困难潦倒的时候,它可使你挺起腰杆,鼓起勇气,百折不挠,终能取得成功。
学道的人,想要脱离心身两界,上达志意两界,立志尤为重要。先生说:“立起志来,精神立可振起”,志一起来,便可提醒自己,有振聋发聩之功。不过,学道的人,立志不是为了成名得势,而是为了提高境界,做个完人,止于至善。
立志是灵魂的统帅。处顺境,可不被功名富贵所迷惑;处逆境可不被艰难困苦所吓倒;顺风得意时,不忘当初的远大志向;潦倒坎坷时,要憧憬未来成功的美景。所以立志是永不停步的基本动力。到意界的人,如果忘了初志,很容易停留在意界上,止步不前,所以先生教导后学“到意界还得迈大步”。这正是由于当初立志的动力所驱使,从而向志界升华。所以学道者,立志的最终归宿即是志界。
3、定志
随时定志,是欲达到志界者不可忽视的功夫,为人处世,尤其在倒霉的时候,懂得定志,学会定志,运用纯熟了,方有最终达到志界的可能。先生说:“人必得死后天心,才能定住志”。所说的死后天心,必须首先看破一切,什么名利地位,儿女情长、夫妻恩爱等等,都必须看得淡泊一些,无牵无挂,才能死掉后天心。没有这些情牵物累的干扰,遇事不动心,就容易定住志了。
志诚的人,贫贱不移志,富贵不动心,不随境遇的转移而转移。先生说:“能定住志的,有夸我好,我越加小心;贬我不好,我外面没事,里边可长志”。
定在志界的人如如不动,不发气火,从不与人争辩论理,所以最能吃亏忍辱。先生说:“志界人是所过者化,比方有人打我一顿,他走了,我也起来了,日后再见着他,也没有一点怨恨,所以志界人无说。”
跳出凡尘之外来看人世,才能看得清楚,才能不被尘世所迷,这便是四大界分清的功用。
人生涉世有顺利,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受尊重,有时受屈辱,有种种不同的遭遇。但最令人头痛的是前进不是,后退不可,上也不成,下也不得,真是“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在这种极度为难的窘境中,怎样处理呢?先生说:“人若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就是以装死为妙。”装死即是定在志上。如先生在家乡为解救万民的困境而接办“善德当”,失败之后,数万吊债累落到他一人身上,股东们又屡来逼债,登门辱骂(详见《王凤仪年谱》)。当此一筹莫展之际,先生便定在志上,装死,巍巍不动,终于度过这一难关。而且成为他功圆果满道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先生把“定志”视为学圣学佛的法宝,离开了它,便一无所成。所以先生说:“人要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来找你。”所谓“志诚感佛”,就是此意。这也正是佛家“感应道交”的道理。
4、夺志
“夺志”是先生通过实践而悟出的一条道理,是性命学说的重要一环。学道可夺今人的志,也可夺古人之志,先生把它比喻为“接码子”(即培植果树的嫁接法,可详见《三界合一》)。先生青年时期为周姑丈家佣工时,曾夺周姑丈的志(周姑丈是孝子),使他们全家人宾服了。以后又夺古人的志,从而大彻大悟。先生说:“我最得力处,就是夺志,一起初夺今人的志,后来就夺古人的志”。又说:“学久了,存真了,古圣之灵就来相助。夺羊角哀之志,我知道了圣贤之灵真能助人啊!”
我们立志学哪位古人,即可与哪位古人相接,所以先生又称夺志为“接命法”。学古人,则我们的性中,即含有古人的灵光,自然可得到古人相助,古圣先贤的名至今犹存的,即古圣先贤的德和灵依然存在,也即是古人的信息依然存在。所以先生说:“今人只知师人,而不知师神师圣。我所说的师,是能存某神某圣的行为,某神某圣自能救你,这里真有妙趣。”又说:“读古人书,夺古人志,正像酸梨树取甜梨树的码子来接,将来就结甜梨。我们读古人书,知古人事,效法行去,我们的行为也就像古人了。”
5、用志与用意
学道的人持身必须用志,志是长的,是不动摇的。某人问怎样用志?先生道:“志就是得定住,必得先知道人家的好处,然后再尽力地行自己的道,人家佩服了,这就叫用志。志是按步前进,达到最终目的为止。”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道不可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步步不落空,从完善人格做起,方可有成。先生说:“志是要从近处起,谁和我接近,我先悟谁的道,把他的言行托起来,叫他佩服了为止。若能使一人二人佩服我,推而至于百千万人也都佩服我,不但在一处使人佩服我,到处处都能使人佩服,这就是志”。
同样学道,但学的方法与原则不同,所以成果就不同。用“心”学道的是抱个急功近利的心理,注意形像,这样,只能学个皮毛,因他“为我”的观念太强。用“意”学道的,处处知足,从名利物欲、贪得无厌的现实中退回来,这样,他就已经近于道了,所以可少走许多弯路。用志学道的人是能放下一切,什么“好”、“高”,面子、名、利、吃亏、便宜、情爱、牵挂、恩怨等等,统统放下,一心向道,这样,当下就是道了。正如先生所说:“你们学道都是用‘心’去学。用心学道,是学一得一,用‘意’学道是学一得三,用‘志’学道,是学一得万,你们没用志学,所以不见进步。”
常人,对父母子女、亲人近人亲近,不是亲人近人就疏远。志界人是无远无近,大持平等的。先生说:“近人近了是心,远人近了是意,神是近人远,远人近,佛是一切都远,远而不远。”
用志当人,从不苛求他人,看见人家有不对,他发出怜悯心,绝无恨怨;用意当人,以让为主,从不与人争较,能大义包涵。所以先生说:“用志当人就没有对头,用意当人就与人无争。”
用志的人不自欺,遇到权贵之人,绝不卑躬屈膝,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心志与人格比他高得多呢!对愚人不仅不瞧不起,并能加倍爱护,设法把他托起来,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所以先生说:“遇高人要比他高不点,遇矮人要比他矮不点。遇着愚人,我必要矮在愚人以下,这叫能屈;遇着高明人,心志更要超出高人以上,不被他欺住,就是能伸”。
人在受到挫折逆境或大屈大辱之时,必须用志,要以“志为根”,“志是擎天柱”。先生说:“志为根,你打我,我就立志去挨,你骂我,我就安坐静受。你打骂完了,唉!我也完了。你打烦了我,骂烦了我,算你能耐。这样做,还能动吗!”这种忍辱精神,在佛家来讲,也属于高尚的。是何等超脱的境界啊!
先生遇到逆事是怎样用志的呢?曾自述:“人们遇逆事,就要不高兴了,我遇逆事就不然了,我的两只眼睛,虽然瞪着瞅对方的人,而我的意已经沉入地下深处了,逆事又怎能摇动了我呢!”
“用心好像是用锅烙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像用笼屉蒸饽饽似的,气虽大,饽饽也坏不了。“此乃先生对心与意的区别做了极为恰当的比喻。用心的人,对人对事,总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放心不下。心本属火,稍一过分,便要伤害他人的感情。而意界是胸襟开阔,豁达大度,虽然过分,但仍不失太和之气,所以对人有益无害。
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至诚的实质,即可体现为“志诚”。此乃用志的巨大的效用。志诚,不仅可以感动人,且可感动天。那么“意诚”呢,也可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意念达到真诚不二时,“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下面的两个小故事,说明“意”可产生一定的能量。
日本武士柳生但马守的故事:有一天,柳生但马守在花园里欣赏着盛放的樱花,正沉缅在默想中。突然间,他感到后面有一股杀气,向他击来。但马守转身,但是他没有看见任何人,只有一个侍童,是平常拿着他的剑跟随着他的,无法断定杀气从何处发出。因为在他经过长期的剑道训练之后,他已具有了一种第六感(眼耳鼻舌身之外),可以用来立即侦察出杀气的所在。
但马守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当这件事传到侍从间,那个侍童就战战兢兢来到主人面前,谢罪说:“当我看到主人全心全意在欣赏樱花时,我起了一个念头:主人的剑术再好,如果现在我从后面突然袭击他,他恐怕还不能防卫自己吧。可能就是我这个念头,被主人察觉到了。”从此,才澄清了困扰柳生但马守如此之深的整个秘密。(摘自日本铃木大拙:《禅学讲座》)
一个民间治病法的故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座私塾的老先生,会一种化疙瘩(脖子上,腋部或其它部位生的红肿硬块)法,小有名气,求医者不绝,但后来突然不灵了。其原因是这样的:老先生因故体罚了大学头(有威望的高年级学生),大学头出了恶主意,约了八名同学与先生作对,对付他的拿手好戏化疙瘩法,使其不灵,扫扫先生的威风。当老先生在院中捏诀口中念念有词(并不知他念些什么),对患者施术治疗时,这八名学生也学着先生的捏诀法,一齐从窗口指向患者,同时口中念着“越长越大,越长越大”的恶言。出乎意料,老先生的法术真不灵了。本来施术三次就能好的,却没效果,反而越长越大。
后来,其中一个学生告了密,老先生才知道了详情。(摘自第77期《气功与科学》)
语云:“意念一动,浪传十方”。上述二个小故事,都说明了人的意念可产生一定的能量,能够真诚其意,并正确地运用意念,是学道者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生说:“心念初动时是意,心念能静才能够诚意。”
先生生平,自始至终,都是以“用志”为主线:青少年时代,为人佣工,尽职尽责,得到众人的敬服;迎养祖父时虽屡遭刁难,并未退志;三十五岁时,无权无位,却誓死救杨柏;手中无分文,为了解救众人的困难,敢于接办善德当;为了救广大女子出苦,创兴女子义学;为了考察民情,寻觅知音,乞讨访道;为了千秋万代做打算,立志翻转世界,重立人根,倡兴崇俭结婚等一系列措施;临终前,又力主下达农村,深入底层,等等。他事业上的成功,道业上的成就,功圆果满,道全德备。都体现了“用志”这一法门的伟大力量。先生说:“大家来学道,若有人能把我整个嚼了,成圣成佛,都有余啊!”--“志”是其学说的核心。
6、挪界
先生说:“人要想超凡入圣,得会挪界。”挪界就是转移境界,超越自我。学习四大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挪界。否则,仍是原地不动,就等于说食不饱,所以,挪界正是体现了四大界的大机大用。
信心真,信力足,是学道的基础和动力。尤其是欲挪界,信力更为关键。真信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与旺盛的力量。比如看电视,看戏剧,看到动人处,与剧中人同喜怒,共哀乐,这是与剧情完全打成一牖(已无半点怀疑)的结果。否则,认为剧情是假的,剧是人编的,这就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了。其实,剧情即使是虚构的,是假的,然而你在看剧的过程中,精神全部投入,则你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却是真实的。(信心足就等于打开电视,调好频道,节目自然能收来。)
又如历史上“李广射虎”一事,乃是更能说明信心会产生力量的最好实例:西汉将军李广夜间行军,忽然发现前面山脚下有一只老虎,他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一箭射中,兵士们走近一瞧,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箭射的很深,拔都拔不出来。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进去呢?原来第一次射的一箭,绝信是老虎,所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后来知道不是老虎了,没有那射杀老虎的感情,所以就射不进去了。这充分说明信心是力量的源泉。
先生说:“人必具有大信力,才能得道。”无信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干什么事也难以成功,更何况学道啦!学道的人不仅要有信力,尤为重要的要有勇于实践与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大界的真谛是先生通过一生的实践而彻悟的,这四种不同的境界,他都亲身体验过。先生说:“志意心身四个字,用哪个字做人,有哪个字的感应。我在生疮时,就是地狱。以后在家过家就是苦海。父亲死,守坟以后,决意劝人,就是意界。到东省后,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正是以志当人。”这便是先生一生关键性挪界的踪迹。
四大界包罗万象,贯通一切,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把四大界研究明白,能掌握,会运用,便是一法通,万法通,一切问题(尤其是人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先生说:“志意心身,就是道根。现今是因果(身界)世界,所以人人都有脾气。能把脾气化去,因果自了;能把贪心死尽,人间的苦自了;能把意念了尽(超出意界),就是志界,就是佛国。志界的人,无动无变,和天地合为一体,不是佛是什么!”四大界挪界的步骤,凤仪先生已为我们指明了。人们的脾气,是宿业在今世的反映,能把脾气化除,便说明宿世的业力已经了啦。能去掉贪心,便把现世的人间苦根拔掉了,因为现世的苦,是由于私心和贪心造成的。无贪心,就知足常乐,常乐即是意界。意界伦常圆满,无牵缠,无挂碍,意念了啦(伦常有亏,意念绝不能了)。如如不动,纯阳无阴,与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当然就是志界了。
先生曾教导朱循天说:“允恭现在像高梁已经扬花了,正需要度浆(籽粒逐渐充实),度浆是要真乐起来,还得认天下的不是(天下未好就是我未好)。有人欺你,你就要寻思,你比他高万倍;有人称赞你,你就要寻思,没对起人家,这就是真认不是。不认不是,只知自高,终必失道,自欺,终不能放光。”认不是的力量大极了,只有真“认天下的不是”,才能把自己的性量扩大到与天下合一。
上面是先生教导朱循天怎样挪界的道理,下面是先生教导他如何防止落界。对朱循天道:“你定不住本位,时常到地狱和苦海里看热闹。怎说呢?看见兄弟们有过错,你就替他忧愁,就是看热闹。怎算作定住本位呢?要见哥哥不对了,不替他愁,而要思索我怎样当弟弟,可以把他们托起来,才叫作定住位。”
人的好心使大了,也容易“落界”。先生说:“用好心说人是义气,但那人不听你话,你不乐意了,是落心界了;若是由不乐意而争搅起来,这又是落到地狱去了。”
先生说:“大家知道志、意、心、身是人的去路,是要递次向上过界,不知道身界却能直达志界。这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先生又提出谨防落界的教导:“人们持身,必须十分谨慎。如志界人,把志倒了,便要堕入身界,即是地狱;意界的人,要一失足,便要堕入心界,即是苦海。”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志界人不重人情,不拘小节,一旦志倒了,便放荡不羁,如万丈高楼失去支撑,突然倒塌一样,极为可怕,所以是最值得注意的。
挪界是很难的,没有超尘拔俗、看破一切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试看古往今来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老学究,在道业上终无成就者,大有人在。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他们始终沉浮在心界里,多数人扮演着“心界的好人”,拘拘谨谨,所以很难在圣贤大道上登堂入室。
7、四大界结合三界与伦理
“志是佛国,意是天堂,心是苦海,身是地狱”。是先生对四大界定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四大界的常规理解。但在修身立命的实践中,又常与三界相结合。如先生说:“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对,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对,意越大,心越得平。”此处的心和身,与三界中的心身之意义是一致的。心要平,即是不受外界的干扰,总是保持平静、平和、平等、不动摇。身要矮即是坚持托底就下,不高不傲,能托起愚人。也即是“遇矮人比他矮不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心身,都要从正面来理解。
允恭问:“志得怎样才能定住呢?”先生道:“必须用三界养。身要先立本,如你是教员的本分,就要研究教员的道。更要把书理钻透了;心得理足,要存众人的道;然后意(界)才能成。三界俱足,而后志才能定住。”定志,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需有牢固的基础。什么是基础呢?就是三界俱足。首先要从立身做起。心要存道理,道理足了,不论遇到任何逆境,都能想得开、过得去,并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与态度。禀性化了,意才能诚(意相当于三界中的性)。如此,三界俱足,志才能定住,所以“志必须用三界养”。
志界人的每举措,都必须考虑,这样做是否能推行于永久,对千百年后的人是否有益。志界的德是永存的;意界人心胸豁达,大度能容,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心得存道理,会自己的道和他人的道;身能矮在众人之下,方能摆脱一切束缚,而得到真正的自在。所以先生说:“志是长的,能达万古,意是大的,能包罗天下,心得能平,身得能矮下去”。此处的心身与三界的心身义同。
世上最大学问,无如研究人类自身,自身最为重要的部分,便是性与命。而能紧扣性命之真髓的,便是志、意、心、身。看看凤仪先生对这四个字是怎样下功夫的。先生自述道:“忧患志不成,不乐意不成,心要存理,身要实行。把四个字要来回虑,要虑得极熟,我上虑到佛国,下虑到地狱,一天不知虑多少次”。
四大界也可以运用于伦理中的四个层次。如先生对王李明贞说:“你的志,应该知道祖上的德行多么大,你做的德再能超过祖上,才算超拔祖先;你的意要达在你婆母身上,人人都称赞你婆母好行善事,就应该把善事接起来,才算对起婆母;你的心要存伯叔妯娌的道。身界要存子女们的道。既然存诚了,还得等子女问着才说。这样做,才算四界并进。
志、意、心、身,也可运用于家庭伦理的辈分上。先生说:“身是物,心是儿女,意是父母,志是祖父母。想要知儿女好不,看你心诚不。你要不乐,好发颟(意不诚),父母准不能好。所以治世也不出本身。”
四大界还可与天下、国家、家庭、自身结合起来研究。志合天体,可知时代前进的步伐。意合国体,可知社会发展的方向。心合家体,身是自身。先生对朱循天说:“人做事必得合天体,国体,家体,身体。我和你四体都合了道。德的根就在孝悌上,但孝悌的界限又各有不同,有志意心身的分别。”以孝道来讲,以志做人,天下为家,是志界的孝;以意做人,大公无私的是意界的孝;在家庭中能尊敬父母,是庭闱之孝;能供给父母衣食住的,是养生之孝。
四大界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结合伦理运用的。
8、四大界与古今四季
先生说:“拿一个混沌来说,也可以分为四季:太古时代为春,尧舜时代是夏,周朝以后是秋,近代是冬。我因为知道天时到冬季了,所以做起事来,总以收敛为主。然而,现时即将到春季了,所以天下大乱,乱正是治的起头。”这里所说的一个混沌,是指地球上从原始人类开始,到一个文明期的结束。然后又开始下一个周期,如此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混沌。人类文明史的周期,是上一个文明期留下来的许多遗迹所证实了的。如“海洋里的金字塔”,沉到大西洋海底的“大西国之谜”,“煤块中的金首饰”等等,都是有力的证明。至于地球上已经过去了几个文明周期,尚无从得知。
传说的太古时代,人类处于蒙昧无知状态,过着野人生活,与野兽区别不大。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那时的土著野人,怎么能创造出神秘的哲学来?如“伏羲画八卦”,至今,人类科学虽已如此发达,但对“易经八卦”尚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是什么道理呢?相信太古时,那一定是什么超人,神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传流下来的哲学易经八卦思想,有如天书那么难懂。
传说中的女娲、神农、黄帝等等,他们是那些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是典型的超人,他们统治着不同时代的野人。并且传说他们在战争中,或者在统治当时的原始野人时,显出种种特异功能。所以有的哲学家或历史学家得出结论说,太古时代是“神人杂居的时代”。
凤仪先生未曾读书,更未学过历史科学,但是凭他的大智慧,发现古今四季的哲理。他说:“太古时代为春季,拿‘志’作人,无人我之分,无国际之分,无烦恼,无冤仇,不但和人这样,和动物也这样,不然,怎能与虎同眠呢?那时的人与天同体,人死还是归天。到尧舜时代为夏,用‘意’当人,人们知道让,有不对心的事,不过有点不乐意就是了。从周朝之后为秋季,以‘心’用事,变为秋天。以后渐变为冬季,以‘身’用事,只知纵欲败德,流连而下,所以现在世界才遭到这种地步啊。然而冬季即将过去,春季又要开始了,所以提倡大同。”此处所说的“太古朝代为春季,拿志做人。”乃是指当时是以超人,神人为主的神人杂居时代。正如先生说:“太古时代都善,其中有一、二不善的,也必要随着善了,这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一样的”。
远古时代,人本来可与虎同眠,那为什么后来人兽分开了呢?是因为人伤害动物了。先生说:“后来,人知虎皮发暖,想剥下来为自己用,生了害虎之心,人兽才分开了。”
传说中有好多是太古时的神话。如“像耕鸟耘”的故事。又如古书上记载的“轩辕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貙、虎,以与榆罔(神农第八代)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对轩辕黄帝指挥群兽作战的描写。在今天看来,这纯属神话,不一定是史实。当然,这个看法并不奇怪,试想几百年前的古人,你对他讲,人们能乘飞机上天,坐在家中不动地方可以看戏(如电视)!他也是绝不会相信的。人们都是喜欢用既得知识去理解未见过的事实,所以很难相信。先生对此类神话曾有所评述。他说:“人都羡慕尧舜世界,但都没见过,以‘象耕鸟耘’当奇事。其实,蝗虫为我吃苗间的草,这不是尧舜世界的事吗!七斗米,数百口人吃七个月,这不是太古世界的事吗!些许之物,很多人竟吃不了,又何用争呢!”
其实在特异功能涌现的年代,能够发功聚兽的高功夫师,已不足为奇了。蝗虫吃草不吃苗,是凤仪先生亲历的事实。因此,断定太古是“人神杂居”的时代,就十分可信了。当然,人类历史上的春季,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少则几千年,多则数十万年,很难有明确的划分。其中有些类似神话的史实,也可能是存在春季中的某一阶段。人类的春季,因地域和各种条件的差异,其进化的程度,也是不平衡的,且差距很大。
尧舜的时代人们是讲让的,尧舜的“禅让”是当时意界的典型代表。此时,道在君相,君相本身就是传道的圣人。
周朝以后,人们以心界为主。因为有了私有财产,为了个人利益,使机弄巧,人心险恶,故孔子出而讲道,以救正人心,正是道在师儒。在这一时代,不仅中国出了圣人孔子、老子,而且在整个世界,出现了不少伟大圣哲,如印度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稍后又出现了耶稣等等,他们都是出生于人类历史的秋季。
到在近世,人心日下,以身界为主了,醉心于物质享受,丧风败德,无所不为。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的精神境界却下降了。
先生对这四个阶段,曾作过总的评说:“太古时代为春,以志为主。尧舜时代为夏,道在君相,其中有好有歹,所以必赖君相教之。周朝以后为秋,道在师儒,所以孔子出而讲道。到在现在为冬,道在愚人身上了。因为愚人(居于下层社会)不敢为恶,所以要能品格优良,道德纯粹,便具有教人的资格。就是下级社会的人,只要你有道,就可以发展,所以我乐极了。”然而春季即将开始,所以先生明道之后,便大声疾呼:“要换世界了!将来人是公人,产是公产,大同即将开幕了!”
四大界包罗一切,其活用范围,绝不局限于上述内容,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境界之不同而灵活运用。
五、四大界达通
在《三界篇》中曾讲“三界合一”,即是“三界达通”,但仅能达到意界。欲达到志界,必四大界达通,即佛、神、人、鬼(物)之道;皆能洞悉。如果不明人道,便度不了人;不明物道,便不能用物和救物;不明意界志界之道,便不能成神成佛。故必须四大界达通。贯彻古今,方可体现万类一元,声息相通之至道。所以先生说:“人须达通志意心身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
突出“化性”之说,乃先生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后人之所欲明,意义极为重要,故反覆强调。他说:“性要化了就是意,意不怕大,越大越好,包括天下,包罗万古;心要平,遇着人,遇着神,遇着佛,都是一样的平;身要灵,当什么都得会,神、人、物、佛,都会当。”包括天下,包罗万古,这是何等伟大的气量啊!气禀性不化,绝不会有这么大的意气,意大则心自平。
先生对古人曾作过评论,他说:“伊尹纯粹以意界为人。颜回是在志意两界之间,他修己是用志居多,可惜他没能把志用活了。惟有孔子善于用志,所以能为万古的圣人。”
伊尹是商之贤相。本来是商汤王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商汤王发现伊尹有超人的才能,竟提拔他为自己的助手,消灭了夏桀的残暴政权,建立了商朝。原来伊尹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王的。屈身为奴,终成大业,他纯属意界人。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不贰过”,不幸短 命死早逝。孔子自始至终以志为人,故成为万世师表。
朱循天问:“大舜到在哪一界了?”先生道:“他生在意界,后来返到志界,他父母在世的时候,就都被他感化过来了,他是极圆满了。所以孔子赞美他是大孝,他到志界了。”
历史上的大圣人,都是四大界达通者,是宇宙真理的体现者。所以成为千古人极,万世师表。不论历史如何更替频繁,变化无常,但他们的伟大形象,在人类心中,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先生说:“只知佛之所以成,人之所以生,而不知物之所以生,便不能救物呢。如牛之性中含有愚火,狗之性中含有阴木,所以它们就现那样一个身,受那样的苦。我们如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又怎能救它们出苦呢?所以必须达通四大办是,才能度众生。”佛的大慈大悲,全智全能,就体现在四大界达通上。
人的智慧不是从外边学得的,乃是发自真如自性,正如拨开云雾见青天,阳光自可洒遍大地。智慧之开发又如泉水之涌出。先生说:“不得道的像干井筒子似的,虽然倒入几十担水,终久必干了。若得道,正像掘得泉眼似的,虽然愿意塞住,不叫它出水,也不能行。”
先生说:“神是在上的,佛是在下的,佛知因果,人事,天堂,是从底下向上托,所以成佛。”神是光明显赫,神通广大,最能吸引人,使人敬畏。所以说神是在上的。佛是托底的,从最底层的因果托起,使之了却因果,然后教人圆满人道,达于神道,最后了脱生死,达于佛道,是逐步由下向托,直至成佛。所以说佛是在下的。正如掘井似的,不往高处去掘。越往底处掘,才越有水。待上下达通,四大界合一时,就是佛了。
先生说:“志是属水的,能托地能包天,是无动无不动的;意像空气似的,充塞天地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满,对于人是讲让的;心像大地似的,要存理载道;身界是要圆情的。”道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看不见摸不到,只好说“志如水”,用水的大机大用来表述。正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故几于道。”道的实相,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所以用水来形容,“几于道”即是近于道。意像空气,说明意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微不入。心存道理,正如大地是载道之器。身是存情理的,故曰圆情。先生又说:“性是本,志是根,是万事万物的根。志像雨似的,天雨本无心,然而酸梨得之就酸,甘草得之就甜。志在天地间也像那雨一样”。这都是极言志之体用如水。
朱循天问:“我的心事本来没发表,而你老怎知之甚详,像见我的心肝一般?”先生道:“因我无人无我,人我一体的原故”。这个解答很妙。实际先生是“他心通”了,但不说是他心通,却说“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其实,达到无人无我、人我一体的境界,自然会出现他心通的。
先生说:“明道的人,虽然知道人的吉凶祸福,但是只指给他一条出路就是了,绝不能明说出来吉凶,明说出来,就算是泄漏道机,不但无益,又要失道,不可不慎。”这是后学们应严格遵守的戒条。
“常人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大人以天下人为亲人。若真能做到极点,不但这个地球的人物和我为一体,就是三千大世界里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和我为一体的,到那时无处不是我啊!”这段话,等于是先生对自己境界的描述,值得指出的,凤仪先生不是佛教徒,并未读过佛教经典,然而,却道出了圆成佛国者心性之底蕴及万类一元之实相(与宇宙大生命合一)。只有达到此境界者,方能体会个中之神髓。
“五毒了尽,就是因果了;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这一教导,可视为四大界的基本纲领。五毒即恨怨恼怒烦,五毒化除,即标志着因果了啦。贪心是苦海根,去掉贪心,人间的苦自然了啦。意念了尽,即是伦常圆满无亏,世间的志愿完成,自然就没有不了的意念了。如此,方可上升为志界,四大界达通。
灵活运用四大界,升降沉浮,操之在我。先生说:“我原先的命在因果世界中,一点一点的取回来,现在我的命在佛国了。”他青年时期患 了多年疮痨,在身界的地狱中挣扎了十余年,故曰“命在因果世界中”。后来由于悔过,疮痨顿愈;为人佣工时,忠于职守,在家孝父祖;义赴友难,豁然大彻大悟;创办女义学,劝世化人;晚年道全德备,功德果满。所以说他的命是“一点一点的取回来的”,最后达到志界,便是“命(成果)在佛国了”。
四大界中,每一界还可分为若干层次。如志界,凡是了脱生死超出轮回者,都可归属志界,志界就是佛界。不过,志界中可包括几个不同层次,其成果也当然不同。其余意心,身亦然。凤仪先生通过实践彻悟了“四大大世界”的实相,为了揭示这一真理,乃由情反约,化繁为简地把纷纭复杂的不同精神境界。以简明确切的志、意、心、身四个字概括之,作为人生的去路,摆在人们面前,确有不可思议的教化威力。四大界既是修道的步骤与方法,又是最为明确的人生归宿。
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之间,不是平行的,而是纵横交错,彼此贯通的统一体。三界中包涵着五行,五行也分三界,四大界中也含五行和三界(志界不分五行),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整体,所以在实践中要正确掌握,灵活运用。但在十二字中“志”是核心,是归宿。
先生说:“我得道的妙处就在乎见一就是太极,见二就是阴阳,见三就是三界,见四就是四季,见五就是五行,见六就是六合,见七就是七情,见八就是八德,见九就是九宫,见十就是十义。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外乎这十个数的。”
这十个数真的能够囊括万有,妙用无穷吗?此问题可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得到解答(在哲学、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先生这一思想方法,正是体现了“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的古代哲学思想原则。
先生平生不认师父,不收门徒,不走宗教路线,能以“志”为人。其出身那样低微,而成果竟如此恢弘,若非“诚明知性”,“大而化之”者,焉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