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书,原亦由于礼记中有所抽出,乃孔子之孙名假字子思之所作,子思授业于曾子之门。独得孔门传授心法忧道之失传也。
乃述孔子所传之意,以作中庸经二程子表章之,后朱子集注之时,分经分传,以定章句。合大学论语,孟子为四子书,后之学者,始知二书之宝贵,以大学为经,以中庸为纬(汉贾达之说)尊为至宝之经书也。英国公使亦曾说“中国不虑危亡,因有四书五经之宝书,自可以五治平之基矣。”朱子集注之时乃引其老师程夫子之传述,以为序,故人笔则称。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夫中庸一书,乃到圣相传,心心相印不外乎性理心法,言理则莫玄于天性,言功则莫大于道教,诚能志心是编,朝夕玩索,心领神会静而存养,以戒惧之功致其中,动而省察以慎独之功致其和,诚诚不思,穷神知化,不惟于风俗世道有所裨益,且能克造其极,而天理得以中和,阴阳赖以燮理,四时顺序,寒燠咸宣,二气氤氲,风雨时若,万灵各适其性,而遂其天,诸物各安其命,而遂其生,大别为四支,分为三十三章,以述圣祖之圣道。
第一支=白天伦章至第十一章素隐章,朱子释之曰首章乃子思述夫子之心法,以立言,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善不可离,次言存养有察之耍,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则性自我尽,道自我成,教自我成,受命于天者吾能全其天,而通其化盖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一体,万物同性。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矣,通章以性道教为纲领,下十章乃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支=自第十二章君子章至第二十章问政章子思立言,以明道不可离,通章以费章二字为主,下八章引夫子之隐以明之。
第三支=自二十一章自诚章至第三十三章至诚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以立言,下十一章,子思反覆推明此章之义。
第四支=三十三章衣锦章,前第二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体,复自下学立心之始,推言戒惧慎独之事,以驯致手其极,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此章与首章首尾相应为中庸一部之结束也。
首章言天命而及体道之功,自天而推之人,此章由为已,而及上天之载,自人而达乎天,可见中庸一书。只一尽人合天之道而已。
中 庸 释 义
1.中 庸
“中”字之义乃口中一直,上通天外之天,下贯大地九幽,“口”字范围上下左右四方即表示宇宙之意,“∣”一直者即是无极之真理,太极之一气,至中至正,法一之中道也。
“庸”庸者乃无过无不及,平平常常,坦坦荡荡之谓也,并非高远离奇之事,亦非卑俗简陋之行,至平易而无奇特,至真常而无更变,孝子仁人必由之路,圣贤仙佛必守之经,虽是日常之人道正是由此人道而达天道之正路。
“中道”中道者,中央戊己土之真中,真空生妙有,真虚统至实,由无形而生天地万物之有形,由无声而发天下万种之有声,万灵万汇之所从始四端万善之所由生,即先天之理,无极之真是谓真天大道之奥窍,吾佛所谓至善地,亦即是专司造化之黄老,博土为釜,安炉立鼎,斡旋造化之丹丘也。
中与庸:
天命之谓性之性处=中。
七情未发……………中。
隐与微............中。
率性之谓道之常行=庸。
发而皆中节........庸。
费与显............庸。
自诚明乃明体而达用=中则必庸
自明诚乃明用而达体=庸则亦可中也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闻。无声无臭,隐微慎独∶中之体也。
三达德,五达德,九经三重。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庸之为用也。
知其道本,则谓中............内圣之学也。
达其德用,则谓庸............外王之学也。
中与三教传统
按中庸二字,为圣门传授心法,其精微奥旨真使人莫可思议,尧以“允执厥中”四字传于舜,舜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传于禹,禹以是传于汤,汤以是传于文武周公,其后老子传于孔子,孔子传于颜、曾、思、孟、西天笠,释佛传二十八代,达摩西来,老水还潮迨至慧能六祖,道传儒门,至今圣圣相传,四千余年矣,中华应运,大圣杰出,心法传授,皆不外此“中”,金刚经第一分如来佛之“敷座而坐”之一刹那间就是传此心法也。第二分中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之一刹那间,亦即是指授此中也。而子思子又以“庸”益之,是为真常不忧之道,常行不易之理也。
中与易
学者果能达不易之易,则造诣天地造化之大本,谓之圣域。能达变易之易,则明于造化之妙用,谓之贤关。圣域无为,是为天德,贤关有为,是为王道,若只知交易之易,则知显而不知微,知有象而不知无象者,未足与言道。
2.中道之妙用
苟志于道,欲达贤关圣域者,必须先致知大道之本体,真理之妙化,太极五行之化工,达乎理之妙化,则入于圣域,明乎气之妙用,则入于贤关,惟狂克念可作圣,惟圣罔念可作狂。
夫大道之本体,五太之先,不古不今,三才之后,非先作后,其实际之玄妙,却又无而非无,虽然视之而不可见,听之而不可闻,体物而不可遗,实是无物不有,无处不在,着言有又未尝见其有,空空洞洞,无有朕兆之可观,浑浑沦沦,未有形状之可指,此天道之隐微,性理之奥秘,可以神会,实不可以言传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无中之真理,先物则谓之道,物则谓之理,在人则谓之性,分而言之纷纷纭纭,莫不皆是此物,合而言之,万法归一,亦莫不是此物也,此物有无混合之机,浑同色空之妙其无体之体的妙道,无中妙有之真理,无而非无之本性,总不外存于无极之中,谓之中道,故曰“中”曰“道”曰“体”由无极之中道化入太极,应变于五太之始,五太者何。
五太
有理未有气:太易
有气未有形:太初
有形未有质:太始
有质未有体:太素
理气形质体用具备:太极
3.造化之玄妙
由理而生气,一气化二气,而分阴阳,是谓两仪,形质由是而着焉,阳为清阳,阴为浊阴,而清浊判焉,清阳轻清上浮而为天,浊阴重浊下凝而为地,混沌既分,天地成矣,虽有天地未有人物,空洞枯寂,不成世界,是以无极圣母,凭太空虚无之气,分形分性,孕育五老,命其专司造化之职责,此五老各具一性,各居一方,东方曰木公,西方曰金母,南方曰火精,北方曰水精,中央曰黄老,是为五行元祖,于是抽爻换象,木公得阴像姹女故又称为木母,金母得阳象婴儿,故又称为金公,自此婴蛇诞育原人,是谓天生人也,于是三才立,世界成矣,由是生生化化而造化之基立矣(造化之大源详载第一程第十八章)然无极与太极实非两物,无极即是太极,太极即是无极,假使有无极而无太极者,则无极之实理,成为空寂,而天地人物,不能有生化之妙,恰如有资材原料,而无工厂机械一样,有太极而无无极者则阴阳不能有变化之功,而太极无有造化之妙用,有如有工厂机械而资材料只徒空转机械成何用呢!是以有理便有气有体便有用,有道便有德,有无极便有太极,有中便有庸,故中庸二字为修道人所当行之道也。
4.赋性之流迁
嗟夫人生之赋性本同,而气禀则异,秉于理性之正者为道心,秉于形气之偏者为人心,发于血肉之私者为血心,三者恒交错于方寸之间。
理胜于气,则道心见。
气胜于理,则人心见。
质胜于气,则血心儿。
今世人部以人心血心为一身之主,而道心反听命焉,是以危者愈不安微者愈难见。动静云为,尽失其常,机谋变诈无所不至,是故不能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是以孔圣慨叹曰“中庸其至乎民鲜能久矣。”
又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曰“道其不行矣乎。”
5.中庸之道诚难行乎哉
夫中庸之道,乃最平易无奇,易知易行之道,何以似此难行哉非难乎行也,只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等之原因耳。
果能效法圣贤,如颜子虽知虽贤,而不蹈于“知者过之贤者述之”之等弊,曾子虽鲁,而不至于“愚者不及也,不肖者不及也。”等之讥,苟能一日三省。拳拳服膺,以诚于中,而行于外以慎独为入手之工夫以至诚尽性为了手之方法,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患乎中庸之不能行者乎。
天命之谓性
“天”天有三十三天,此天乃指三十三天外之无极理天,至静不动,至理常存,主宰宇宙万有之天也。
“命”命犹命令,即赐予之意也,理贯三界,大化流行,使万物各安其生,使万灵各尽其职,故曰命。
“性”者人之所得乎天,无极之真理即天命也,亦即所谓虚灵也,而实皆体备于我也,天命之谓性,见天外无性,凡嗜欲与顽空,皆非性也,性本无形,动生万善,得之理天者,神为元神,心为道心,开窍于目。得之气天者,神为识神,心为人心,开窍于口鼻,故人之目通理天,口鼻通气天,但是如鱼之在水,鸟之乘风,然通而不知其通,其所以不得大通终通,与之合而为一者皆因物欲之引,情思之蔽故也。
本性蔽于情思,情思役于物累,是以迷真逐妄流浪生死,而鬼关禽关,于是乎入矣,贤关圣域于是乎远矣,所以必须率性而行者,即要葆此中存此性,养此元神,历代圣神,继天立极,继往开来。
道曰炼性,释曰见性,儒曰养性,耶曰移性,回曰定性。总不外葆此中养此性也,夫性道乃无极之真理,动而为太极,分而为阴阳,布而为五行,生化万物气聚成形,而理亦赋焉。
天以元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仁之性。
天以亨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礼之性。
天以利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义之性。
天以贞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智之性。
天以“元亨利贞”之理为命,人物得之则为“仁礼义智”之实理。
信之性,盖在人在天,虽有性命之分,而其理之寓于气,未尝不一,人性物性虽有气禀偏全之异,而其理之至善,未尝不同,是性命于天乃天命之谓性也。
率性之谓道
“率”循也,各循其性之自然之谓也,盖性分之中,本具八德,兼备万德万善,具足良知良能,所谓具象理而应万事者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理至当不易若大路然,要知率性之法先知性之体在率性的地方。
儒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曰“应如是住”“应作如是观”耶“圣灵充满”必以十字为寄托此皆率性之所在也。
道之感应,释之慈悲,儒之忠恕,耶之博爱,回之清真,亦即是率此性行此庸也。
朱子曰率循也,人能率性循气而行使入贤关,息气合神,则入圣域,入贤关者,气还太极天也,入圣域者,神还无极天也,知其气而养之,塞于天循贤人之道也,知其神而凝之,范围天地圣人之道也,故曰率性之谓道,果能
循仁之性:自父子之亲以至仁民爱物:仁之道,
循义之性:自君臣之分以至敬善尊贤:义之道,
循直之性:凡进退周旋之文恭敬辞让之节:礼之道,
循智之性:凡是非曲直之别邪正真妄之分:智之道,
循信之性:自朋友之交信而无妄:信之道。
率性者何,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之谓也,愆者过也,圣贤之过者。多入于顽空,忘者不及也,性情之卑者,多沦于功利,此乃偏而不中者也,率由旧章者,知上帝与我之旧物,而率由之谓也。
修道之谓教
圣人依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八德,万善立法,以垂训于天下,修节正道,推行法则是谓之教,而教非强久以本无也,性道虽同,而气拍物蔽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依其本性所当行之理为之品节防范使过不及者,皆有以适乎中,为辨亲疏远近,使之各尽其性,行道立德为法于世,如孔子遗致之礼乐刑政,文物制度,诗书经典,使后之学者敦伦达理,明礼义知廉耻,人人各知所以修身,各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则仁之为教立∶为别其贵贱之等∶使之各尽其分,
则义之为教行∶为之制度节文∶使之遵守不失,
则礼之为教得∶为之开导禁止∶使之有别不差,
则智之为教明∶为之去伪存诚∶使之真实无妄,
则信之为教着∶推之天下之物∶则亦顺其所欲,
以上乃中庸三纲领,即同于大学之三纲领也。
由天而至性,由性而至道,由道而至教,此性、道、教三则一,一则三,是不可分离的,修道之人先明体而达用,由用而返还先天真如之体也。
天命之谓性,即大学之在明明德。
率性之谓道,即大学之在亲民。
修道之谓教,即大学之在止于至善。